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财务危机分析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财务危机分析范文(精选12篇)

财务危机分析 第1篇

财务分析在公司的财务管控中有着很关键性的地位。财务分析能够使企业及时了解公司的四个基本能力及现金流量的状况, 是分析和评价公司业绩的主要指标与依据。通过不同指标的分析能够让企业及时找出影响其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不足并找出影响其业绩的主、客观因素及时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客观评价经营者的业绩, 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找出经营的薄弱环节、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财务分析预警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样本初选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的初衷并非单纯研究上市公司, 选择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数据可得性及可靠性的考虑, 因为一般的非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很难获得, 即使能够搜集到相应的数据, 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因为现实中许多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会调整、粉饰财务报表, 选择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另一个原因是考虑到上市公司的重要性, 上市公司是现代公司制的最高形式, 相对于传统企业和一般公司制企业来说, 上市公司规模较大、涉及面广、筹资和扩充能力较强, 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支柱, 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上市公司的运营业绩与财务发展状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经济决策的方向与资本市场的监管手段, 更与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二) 样本的初选

根据“国泰安CSMAR数据库”网站公布的我国股票市场财务数据, 我国一千多家上市公司中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共有1595家, 本文选取石油化工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60家企业, 选取湖北宜化、兴化股份等50家正常上市公司以及*ST华塑、*ST三维、*ST河化等10家异常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为样本象进行分析, 这些财务信息均来自于其公开的定期报告资料。具体公司如下表1所示:

三、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

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净利润与利润总额比、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投入资本回报率。

(二) 反映股东获利能力的指标

每股收益 (EPS) 。

(三) 反映现金流量能力的指标

账务保障率、营运指数。

(四) 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存货周转次数。

(五) 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六) 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资产负债率。

(七) 反映发展能力的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率。

四、主成分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值与公司真实价值相差甚远, 市盈率过高, 以及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异等现状特点, 国外的模型不一定适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现成的判别模型, 而应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 建立适合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模型。本文实证分析的重点也在于此。

此外, 从我国对上市公司特别处理 (ST) 的规定, 国内有关研究以及本文的多变量模型的分析结果, 都说明了我国目前的ST机制尚不能很好地进行财务预警, ST不能给投资者以应有的揭示。这也是本文进行多变量模型研究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

运用多变量模式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方法有数种之多, 但这些模型财务几乎都是针对整个上市公司范围而建立的, 国内有研究者针对我国工业类上市公司建立了预测模型, 但这个模型的范围仍然太大, 实用性不够。本文认为, 要增加预测的准确度、适用性和针对性, 必须建立针对具体的某一行业或某一企业的预测模型。为此, 本文专门对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建立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

采用前文所建立的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以前文所列16个财务指标作为样本变量。在指标体系中, 除了资产负债率外, 其它指标都是正指标, 即指标值越大越好, 而资产负债率则相反, 一般则要求越小越好。为了保证整个指标体系的趋同化, 本文采用取其倒数的方式对这个指标进行处理, 处理后的指标分别用“资产负债率-1”来表示。

将16个变量标准化, 再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 通过求解特征方程, 得到相关矩阵的特征值, 将结果列为主成分表, 根据回归法计算出的主成分得分函数的系数表2。

根据这些系数可以写出各主成分的得分函数 (即主成分表达式) :

其中, F1, F2, F3, F4分别代表4个主成分;X1, X2, ¨¨X16分别代表标准化后的各指标 (而非原始指标) 。

通过计算出的各主成分得分, 再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函数:

由于根据各指标的内在关系计算出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并作为权数, 这就克服了人为赋权的主观性, 充分反映了综合评分与各指标之间内在的真实关系, 因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根据综合评价函数, 即可计算出各公司的综合财务实力评分, 并按照评分排序。

本文认为, 财务危机预警必须结合财务状况分析来进行,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 以财务状况分析的结果为基础, 进而发现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征兆, 并预先发出“警报”。主成分综合评分实际上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 可用以对企业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分析。

其中, 评分后十名的企业中, ST企业占了60%, 表明, ST企业的财务状况在样本中最差。诺普信等四家企业也进入了后十名, 这表明, 这几家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很不理想。而*ST仪化进入了前十名, 这表明, 该企业积极改善财务状况, 取得了显著成果。

五、总结

本文主要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家电业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分析。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现成模式, 因而本文根据我国家电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变量模式的分析。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根据统计运算科学地提取主成分, 并以各主成分客观存在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按各公司的综合得分来排序, 以其在行业内的相对排名地位分析其财务状况, 若排名靠后就值得警惕是否发生了财务危机。

通过分析检验, 证明本文运用多元统计进行多变量分析的结果较为可靠, 使用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基本一致。

综合以上论述, 本文实证分析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

由于现金流量对于公司的评价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本文引入7个现金流量指标, 相对于其他国内的研究只引进1或2个甚至并没有引进的来说, 本文提高了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重视性。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无论用何种方法, 在最后建立的判别模型中均包含“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这一指标, 这也说明在多变量分析中引入现金流量指标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

(二)

本文运用了主成分方法进行排序分析, 弥补了判别模型的不足, 建立在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基础上的主成分分析法可作为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 而同类的其他研究都只是以判别预测模型的绝对数值来进行分析, 对预测偏差无能为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 有很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但同时也有很多公司面临困境发展停滞。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越来越注重财务分析, 并且从以往直面危机的方式逐步向事前规避危机的方式过渡。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能准确识别企业的财务状况, 为企业运行中的财务分析提供一种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企业可以在危机出现前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危机, 也可以此方法为模板, 对社会中的其他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财务分析

参考文献

[1]朱丽娜.上市军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 2010.

[2]吴涛.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实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李微微.融入VAR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 2009.

[4]杨昭.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评估[D].天津大学, 2009.

[6]程毛林.Matlab.软件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8 (27) .

[7]安祥征.基于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10) .

[8]谈颖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江苏大学, 2009.

[9]李艳.我国ST上市公司 (制造业) 财务预警研究[D].贵州大学, 2007.

[10]魏小茜.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预警指标及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7.

财务危机分析 第2篇

自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并购情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增加,在国外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不少中资型企业已经按耐不住,想要通过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会,以一个比较低的价格收购国外一些知名品牌的企业及其专业技术,并以此来提高自身在国内的地位。虽然我国海外并购发展迅速,但因为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相关经验,而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文化、政治及法律等方面的冲突。所以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掌握机会降低风险,才能从海外并购这股新潮中给自身企业带来利益。

一、战略风险

在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选取正确的并购方式。其并购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战略性风险”,通过选取与自身企业发展及产业相似的海外品牌进行收购,以此来扩大自身企业在全球经济市场上的发展空间。二是“投机性并购”,投资性并购与战略性并购不同,投机性并购是一种准备不充足的并购方式,其存在的市场风险比较大。因为海外并购导致的美国并购处于退步的期间,我国企业应要做好全面的准备,通过科学的.战略,提高海外并购的效率,不能只是没有目的的扩张市场。并从海外业绩降低企业中吸取经验,在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去进行海外并购。从大部分海外企业业绩下降来看,其一部分的是有金融危机的外在影响,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企业内部的原因。所以,打破传统的单靠资金并购的方式,确立科学的并购战略,是海外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财务风险

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我国大部分进出口企业出现经济危机,同时也给企业及银行间的资金流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减少不利影响,许多海外国家对其计量标准进行了相关修改,以此减少海外并购带来的风险。因此,我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自身企业的资金情况,在确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海外并购,以避免得不偿失的情况出现。同时,企业还要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以确保收购后有能力管理并购的公司。

三、信息不对称风险

海外收购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有很多,其中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即收购双方所具备的企业信息不一样。因为收购方对被收购方企业文化、核心技术等相关信息准备不充足,常会出现被收购企业虚报价格的情况,并对收购方隐瞒自身的不足,所以,为了降低此类风险的出现,则需要收购方对被收购方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专业的机构对其市场情况进行评估,降低海外并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

四、政治法律风险

海外并购能否成功,还离不开收购方所在国政治局面的稳定情况,以及收购方所在国政治经济实力是否允许,在确保自身国家经济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海外并购,才能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对海外并购所产生的利与弊充分了解,从而达到海外并购预期的效果。同时,还需要收购方在并购过程中聘用一个相关律师,确定一个全面的合同,以达到在收购后的高效发展。

五、国外劳资风险

海外并购并不是简单的以一个价格收购海外企业,还需要考虑到收购成功后,国外企业劳务工资,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工制度较严格,其所需要的工人工资和福利费也比发展中国家高,因此,劳务工资问题也是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大重点。在各国国情、法律制度及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企业要充分了解被收购方劳工制度,更具实际情况,从工人工资及工人福利等方面考虑,制定全面的计划,降低风险,以确保公司收购后得以全面发展。

六、文化整合风险

企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其伴随着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具有着不可小觑的企业影响力,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各企业因为所在国家特色不一样,其在经济市场上的地位也有所差异,且如果并购成功后,两方公司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那么将会给企业自身经济带来危害,因此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成功后需要根据这些差异制定合理的文化整合方案。上世纪末,以日本为代表的并购热潮的出现,即海外并购发展的初期,因为经验的缺乏,导致在并购成功后出现两方公司文化不同的情况,从而使得企业发展不前。由此可见,海外并购后遇到的风险就是两方公司文化不合。所以,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后需要对两方企业文化加以整合,取其优点文化,去其缺点,确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公司发展的凝聚力,从而促使新企业文化的产生,促进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新潮流。伴随着潮流发展,往往利与弊是并存的,金融危机给我国中资型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海外并购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所以,我国企业需要补足海外并购所缺少的经验,抓住机会,降低投资风险,转变传统观念,深入了解所收购的品牌的核心技术,提高自身企业的技术能力。以提升自身企业在国内的地位,并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烨.浅析跨国并购的新趋势及应对措施[J].价值工程,(7).

[2]陆学平,金润圭.中国企业跨国购并[J].国际商务研究,(5).

财务危机管理中的动态博弈分析 第3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管理者动态博弈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2-0088-05

一、引言

企业因财务危机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屡见不鲜。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企业经营者决策的失误,也可能是管理失控,还可能是外部环境的恶化等。但任何危机都有一个逐步显现不断恶化的过程,因此,应对企业的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预测企业的财务失败。一旦发现某种异常征兆就应着手应变,以避免或减少对企业的破坏。企业财务运营情况不佳,甚至出现危机肯定有特定的症状,而且是逐渐加剧的,管理者的任务是及早发现各个阶段的症状,对症下药。企业财务危机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和实现期。一般情况在危机的潜伏期很难察觉,而到了实现期时进行解决已经为时恨晚,在这个时候企业只能是破产倒闭。[1-3]本文用动态博弈理论对财务危机发生的发作期与恶化期应急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利用博弈模型进行决策。

二、“财务危机”与“管理者”之间的动态博弈

经典的信号动态博弈过程如下:“自然”首先选择参与人的类型,参与人自己知道,其他参与人不知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之后,参与人开始行动;参与人的行动有先有后,后行动者不能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但能观察到先行动者的类型;由于参与人的行动是类型依存的,每个参与人的行动都传递着有关自己类型的某种信息,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来推断其类型或修正对其类型的先验概率分布,然后选择自己的最优行动;先行动者预计到自己的行动将被后行动者所利用,就会传递不利的信息。整个过程不仅是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过程,而且是参与人不断修正信念的过程。

信号动态博弈的基本均衡成为贝叶斯均衡,它要求:给定有关其他参与人的类型的信念,参与人的战略在每一个信息集开始的“后续博弈”上构成贝叶斯均衡;并且,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参与人使用贝叶斯法则修正有关其他人的类型的信念。

1.参与人。财务危机管理过程中参与动态的双方定义为“管理者”与“财务危机”。管理者是指对财务危机发作迅速做出应对决策的决策者或组织,而财务危机则是指自有资本不足,债务拖延偿付等,视各具体情况而定。

2.策略空间。“财务危机”的策略空间就是其状态空间,“管理者”的策略空间就是其方案空间。假设危机有4种可能的危机状态,“危机”以概率Pi选择i种状态,以概率Pij选择从第i种危机状态变异到第j种状态;针对不同的危机状态及其动态变异情况,管理者选择并实施相应的应对方案。

3.支付函数。在财务危机管理过程中,假定危机与管理者之间进行的是一场零和动态博弈,也就是一方的所得是另一方的所失。因此,需给出一方的支付情况函数即可确定不同的博弈下双方的支付情况。这里仅对管理者的支付函数作考察:管理者与财务危机进行博弈是有其明确的目标的,那就是控制住危机。随着危机事件的动态演变,管理者的目标可能不变,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无论如何,管理者的策略就是通过从方案空间中选择一个方案去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特定目标。为了描述方案实现目标的程度,定义一个“保障率”的概念。保障率是通过如下的保障函数:a=f(r,t,e,s,o,p)其中r表示资源状况(包括所采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t表示时间;e表示危机事件的状态;s表示管理者选取的方案;o表示管理者的特定目标;p表示需要特别关注的危机事件的属性,如危机发生的部门、时间、指向的特定业务等。

对于管理者,采取不同的方案产生的成本是不同的。管理者所要考虑的不仅是提高保障率,而且还要考虑尽量降低成本。也就是,管理者判断某一方案是否为最优方案的标准应是:该方案能够在满足一定保障率约束的前提下成本最小化,从而使损失减少到最小。综上所述,将管理者的支付函数向量定义为二维向量[a,c],其中a表示保障率;c表示成本。

4.“管理者”与“财务危机”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根据现实中我们对事物处理的思维过程,绘出危机管理过程中动态博弈逻辑关系图(见图1)。

图1 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动态博弈的逻辑关系

具体博弈过程为:财务危机应急管理的一个主要难点在于应急管理在某个时刻后的后续任务是随着前一子任务完成后的效果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第一阶段:危机事件先行动,选择自己的状态;管理者根据观察到的危机状态形成自己的方案空间,每个方案空间对应于一个二维支付变量,管理者根据支付向量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加以实施;在第二阶段:对于前一阶段管理者采取的某一方案所形成的特定结果,危机选择从原有的状态变异到新的状态j(2)(其中:i=1,j(2)=1,i=j(2)表示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管理者根据观察到的危机状态的变异情况形成新的方案空间(该方案空间包括博弈的前一阶段管理者选择的方案),并根据各方案的支付向量选择本阶段的最优方案加以实施,这样一直到第四阶段结束。对于管理者而言,管理者应在事前对危机有关状态进行分类分级(具体分类标准应视实际问题而定),考虑一个最不严重的危机状态(如状态4)和一个最严重的状态(如状态1),在状态4和状态1之间有2个中间状态,管理者对危机处于第i种状态的概率Pij应由一个先验信念,即管理者应顾及四种危机状态可能的概率分布{P1,P2,P3,P4}以及四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移的概率 ,并且随着博弈的进行应采用贝叶斯法则对先验信念加以修正。而且,统一博弈阶段的方案空间是相同的,不同的博弈阶段方案空间是不同的。这样,动态博弈过程可以一直继续下去,实际问题中可根据危机的具体性质预先确定一个博弈的轮数以便形成应对方案。[4]

三、动态博弈模型生成预案举例

按照前面构建的博弈模型思路,举例来说明企业如何利用博弈模型来控制财务危机,以便生成合理的应对方案。下面对博弈模型的构成要素逐一作出假定:

1.参与人。企业的管理者与财务危机

2.策略空间。在这里我们只考虑两种可能的状态即发作期的状态S1,恶化期的状态S2。状态空间为S={S1,S2},其中S2代表的危机状态要高于S1代表的危机状态;危机状态的转移概率为Pij(i,j=1,2). 假设管理者在整个危机的处理过程中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以及一定的状态下(S1,S2),用足够数量的资源R将危机完全控制住;如果资源数量不足,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全控制危机,在这里用保障率a表示,保障率的取值范围为0到100%(100%代表危机完全被控制);假定资源R数量与保障率a之间的关系见表1。

表1 资源R数量与保障率a之间的关系

状态为S1时

资源数量R保障率a

150100%

9080%

状态为S2时

资源数量R保障率a

200100%

15080%

9040%

假定公司现有如下资源数量及分配的方案可供选择,选择每种资源处理危机花费的成本、时间不等,详见表2。

表2 公司资源数量及其处理危机花费的成本和时间

方案IIIIII

II1II2III1III2III3

资源数量90150150200200200

成本206080240230250

时间T2T2T

在这里,管理者与危机之间以一个时间T为一个“博弈阶段”进行动态博弈,则在此过程中博弈双方一共进行两轮博弈:在博弈的第一阶段,管理者只有一种方案也就是花费一个时间T用90单位的资源处理危机,将该方案记为I,策略空间为S1={I};在博弈的第二阶段,假定管理者有两大类方案可供选择,第一种是花费2个时间T用150单位的资源处理危机,其中成本最低的为60;将该方案记为II,第二种是花费2个时间T用200单位的资源处理危机,最低成本为230;将该方案记为III,则第二阶段的策略空间为S2={II,III}。需要指出的是,在每一大类方案中其实又包括若干的不同分配方案。

3.支付函数。管理者的支付函数向量定义为二维向量[a,c],其中a表示保障率;c表示成本。

4.状态转移概率函数。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危机以概率Pi选择第j种危机状态(在实际情况中这个状态概率对于危机的预防和预案的生成制定的详略程度有很大的影响,但在这里我们只考虑动态博弈过程中如何导致预案的生成,故不考虑此状态概率)。在第二阶段的状态转移概率函数如下:Pij=f(a1,i,j) 其中α1表示在博弈的第一阶段针对一定的危机状态采取某种方案预计达到的保障率;i表示转出状态(即在博弈第一阶段危机选择的状态);j表示转入状态(即在博弈的第二阶段为即变异演化的状态)。显然,a1越大表示第一阶段采取的方案对于危机控制得越得力,那么危机在博弈的第二阶段变异为较轻的危机状态的概率大而变异为较重的概率比较小,反之亦然。

5.在这里以两阶段博弈来说明的,具体的博弈过程及支付情况(保障率、成本)、状态转移概率(如图2所示)。

图2 两阶段博弈过程及支付情况和状态转移概率

四、管理者的决策目标、决策准则与预案的生成

在给出博弈路径与支付向量的情况下,管理者需要决策:如何选择各个阶段的方案已使得在一定的决策准则之下多阶段序列能够达到决策的目标。本例中假定管理者的决策目标为:在第二阶段的博弈结束后危机应能完全被控制住,也就是在第二阶段预期的保障率要达到100%,在此约束下成本越小越好。如果第二阶段结束时保障率没有达到100%,假定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加以弥补,但需支付较高的弥补成本 ,预计为弥补1%的保障率所需的弥补成本为30。管理者采用的决策准则应为期望成本最小,期望成本为弥补成本与花费成本总和,其中弥补成本按照控制率100%减去加权概率及保持原状态的概率与变异到下一个状态概率加权之和,乘以弥补1%的保障率所需的弥补成本计算的,则:

{方案I,方案II︱S1}的期望成本=[100%-(100%×0.9+80%×0.1)]×100×30+60=120

{方案I,方案III︱S1}的期望成本=[100%-(100%×0.9+100%×0.1)]×100×50+230=230

{方案I,方案III︱S2}的期望成本=[100%-(100%×0.5+80%×0.5)]×100×30+60=360

{方案I,方案III︱S2}的期望成本=[100%-(100%×0.5+100%×0.5)]×100×30+230=230

通过上述计算可知:如果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危机状态S1出现,管理者的最优策略是在博弈的第一阶段选择方案1,在博弈的第二阶段选择方案2;如果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危机以状态S2出现,则管理者的最优策略是第一阶段选择方案1,在第二阶段选择方案3。换言之,在上面的分析中,利用动态博弈的模型生成的预案为:

(1)如果危机发生,且观察到其状态为S1,则应立即实施1方案,从需用90单位的资源R处理危机;同时实施2方案,预期能在2T时间内将危机完全控制住,预期的总成本为120。

(2)如果危机发生,且观察到其状态为S2,则应立即实施1方案,需要90单位的资源R处理;同时着手实施3方案,预计能够在2T时间内将危机完全控制住,预计成本为230。

参考文献:

[1] 郭月玲,吕怒.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J].财会探析,2007(12):363-364.

[2] 薛跃东.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探析[J].市场周刊,2007(9):66-68,72.

[3] 李小青,马景亚.预期财务危机成本估量模型分析[J].财经论坛,2007(4):112-113.

[4] 国长青.浅析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及构建思路[J].现代企业教育,2009(2):142-144.

Dynamic Game Analysis in Financial Crisis Management

FENG Bian-ling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Law,Huhehaote University of Profession,Huhehaote010051,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procedure of financial crisis management,a manager must adjust dynamically management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time-phased processing result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Under the framework of dynamic game mode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ame process between “crisis” and “manager” in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crisis:when financial crisis sends out crisis signal,the manager will diagnose its type or correct the distribution of prior probability of this type by observing the action presented by financial crisis.And then,he will take the most proper action. If financial crisis has predicted that its activity would be utilized by the manager,it would send out unfavorable message.During the whole procedure,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manager have been keeping taking actions and correcting them. And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how to make an expected pre-arranged planning with least cost and highest coverage ratio by using game model.

浅议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分析 第4篇

一、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分析方法

(一)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比率分析。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及财务状况密切相关,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量化表现,其中财务指标在某些方面反映的信息比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绝对数信息更为重要,因而财务指标可以作为预测企业经济前景的计量指标。因此要准确测度企业财务状况,预测警情,从大量的财务因素中选好财务指标是关键。目前建立预警系统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单变量模型。

它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变化趋势来预测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笔者根据多年的财务工作经验,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财务预警指标:

(1)偿债能力。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丧失现金流上的支付能力,反映为资产的变现能力差,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即现金净流量为负值。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越大,其偿还负债的能力越强。企业偿债能力通常采用“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另外用“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加以补充,以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的质量。具体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100%

(2)获利能力。

从反映盈利方面的财务指标的变化来预测财务危机也是极为重要的。主要指标有:销售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这种能力的大小一般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反映。由于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对预警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可防范企业人为调节利润,用“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加以补充,以更好地克服利润指标的缺陷。具体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3)发展能力。

反映企业积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指标越大,反映企业资本越充实和越壮大,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来融资的功能越强,财务危机越不易发生。这方面的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另外补充“不良资产率”指标,用以更好地反映企业有效资本。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总额/资产总额100%

2. 多变量模型。

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可能性的模式。它利用会计系统固有的平衡特性,将相互联系的多个财务指标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函数模型来综合反映企业财务风险情况,以消除个别指标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缺陷。目前国外实践中影响较大、较为有效的多变量预测模型是Z指标模型。多变量模型中几乎包括了所有预测能力很强的指标,舍弃了一些不重要的因素,并且应用十分方便,弥补了单变量模式需要很多指标和需对比分析的缺陷。

(二)定性分析法。

在财务危机预警中除进行定量分析外,还应结合一些相关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以更好地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如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特征、市场状况、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管理水平等。

(三)负债结构分析法。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中各种负债数量的比例关系,尤其是长、短期负债资金的比例。一般来说,企业的负债比例的高低只能表明整体偿债能力的大小,过高的负债比例只是一种潜在可能的财务危机,这种可能的危机是否最终转变成现实的支付还取决于负债结构。如果负债总额中大部分是三到五年的长期负债,只要企业发展良好,有足够的营业现金流并保持一定的盈利和筹资能力,这种潜伏的财务危机就不会成为现实。相反,如果负债总额中大部分是一年内到期的短期负债,就意味着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现金支付压力。企业一旦财务失控或没有良好的财务能力,就会陷入困境。因此,依据企业的营业现金流量和筹资能力合理规划负债结构,可防止负债到期日过于集中而增加还款压力,甚至无法支付到期的债务而导致财务失败。负债结构预警指标如下:

1.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该指标用于反映企业在短时间内偿还债务的能力。一般而言,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1,即流动资产至少等于负债,企业才能保证有偿债能力。如果该指标大于1,表明企业财务运行状况良好,具备偿债能力;反之则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差,难以偿还负债,财务风险较大。

2. 短期负债比率。

短期负债比率=一年内到期的短期负债/负债总额100%。一般来说,企业一定时期的短期负债比重越大,企业当期所面临可能的财务风险就越大。如果企业一定时期的短期负债比率很高,而且又没有充分的现金流量来保障必要的支付能力,企业就有可能直接面临财务危机。所以,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保持较高的短期负债率,企业的管理当局和相关职能部门就应引起重视。

3. 速动负债占短期负债比率。

速动负债占短期负债比率=速动负债/短期负债100%。其中,速动负债是指在三个月内到期并预期无法延期支付的负债。它是对短期负债占企业总负债比率的一个补充指标,它更能敏感地说明企业短期财务风险的危机程度。此外,企业还应补充速动负债的绝对数预警指标,反映在速动负债比率达到警戒值且速动负债总额超过企业预期的现金净流量时,企业面临实际的财务风险。

4. 本期安全系数。

本期安全系数=(本期资金收入-本期资金支出)/本期需偿还的负债。该指标用于反映企业本期资金运作情况。如果该指标大于1,表明企业本期内资金运作基本有保障;如果指标小于1,则表明企业本期内资金运作会遇到困难,还需要另筹资金,在编制本期财务预算时应着重考虑。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建立的原则

(一)重要性。

所选指标必须在测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具有重要性,而多个指标的综合必须能反映企业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二)一致性或先行性。

即指标特征量要与企业实际运作状况大体一致或略有超前,能明显地反映企业逆境现象的发生或发展动向。

(三)灵敏性。

即对企业的资金变动等情况反应灵敏,随时都能表现出企业运营的方向和成果。

(四)代表性。

即能大体上反映某类能力(如盈利能力)的基本特性和变化趋势。

(五)准确性。

在统计上要有迅速性和准确性。

三、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一)监测作用。

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计划、标准进行对比,对企业营运状况作出预测,找出偏差,进行核算、考核,从而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当危害企业的财务关键因素出现时,可以提出警告,让企业经营者早日寻求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

(二)诊断作用。

根据跟踪、监测的结果对比分析,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营运状况之优劣做出判断,找出企业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之所在。

(三)治疗作用。

通过监测、诊断,判断企业存在的弊病,找出病根后,应对症下药,更正企业营运中的偏差或过失,使企业恢复到正常运转的轨道。一旦发生财务危机,经营者既要阻止财务危机继续恶化下去,也要寻求内部资金的创造渠道,还要积极寻求外部财源。

(四)优化作用。

通过预警分析,企业能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处理经过、解除危机的措施、处理结果及改进的建议,作为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这样,将企业纠正偏差与过失的一些经验、教训转化成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以免重犯类似的错误,不断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

浅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第5篇

论文题目:浅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姓 名 李志婷 学 号 指导老师 年 级 学 校 省直电大

论文提纲

一、财务危机的先期预兆

(一)财务结构明显恶化

(二)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三)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

(四)经济效益严重滑坡

(五)关联企业趋于倒闭

二、财务预警机制的指标

(一)偿债能力预警指标的建立

(二)营运能力预警指标的建立

(三)盈利状况预警指标的建立

(四)发展能力预警指标的建立

三、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定量方法

(一)企业安全分析法

(二)财务费用分析法

(三)财务比率分析法

(四)Z计分模型分析法

(五)资产负债表分析法

四、解决财务危机的措施及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议

(一)企业要根据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对策。

(二)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议

浅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内容提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任何一家企业都有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和防范研究,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财务危机是指为企业明显无力按时偿还到期的无争议的债务。对于财务危机,通常公认有两种确定的方法:一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企业破产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最常用的标准,也是最准确和最极端的标准;二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财务危机是导致企业生存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采取监测和预防措施,及早防范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危机。预警,通常是指对不利事情或风险进行的预测和报警,以尽量避免或降低各种可能的损失。预警概念起源于战争,并由此出现了军事预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进步,经济学家开始模拟军事预警,将预警的概念引入宏观经济分析,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事情或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由此产生了经济预警。企业财务预警又是经济预警在微观层次上的拓展,它是基于财务角度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预警,以企业的财务报表及同行业、同地域相关标准等其他相关财会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和预测。财政部在06年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中也首次提出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本文立足于财务角度,结合当前国内外一些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设研究成果,阐述财务危机的表现形式和成因,综合运用企业风险管理、预警管理和综合评价等理论与方法,探讨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途径,并提出相关应对危机的策略。[关键词] 财务危机;预警机制;防范

一、财务危机的先期预兆

企业财务危机是由企业长期财务经营矛盾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的爆发前出现的许多先期预兆。

(一)财务结构明显恶化

1.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这就会引发两个问题,一是筹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二是偿债高峰过于集中或过早到来,造成偿债困难。2.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有的项目选得不准,有的投资超过风险限度。这也会形成两个问题,一是投资回报率低,致使盈利能力减弱;二是变现困难,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

3.结构不合理,资产中存货、应收债权比例过大。这不仅会影响资金周转,而且也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不能及时变现,影响营运资金的正常周转;二是容易产生存货跌价和债权回收风险,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4.结构不合理,其突出表现是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这四个木合理在形成过程中是渐进的,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情况,就定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发现财务危机发生的先期征兆。

(二)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企业信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理财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有了这种特殊性质的资源,企业就能顺利地从投资者或债权人那里获得项目和资金支持,就能顺利地从银行贷到款,就能顺利地把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等。一旦信誉受损,企业的筹资、融资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关联企业间经济往来、信誉结算就将无法开展。由此可见,当企业信誉降低时,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就有了先兆。

(三)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

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如果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且盈利空间很大,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很强。相反,如果企业的产品出现压库现象,造成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或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未变,但盈利空间却在明显缩小,则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减弱。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旦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就埋下了发生财务危机的伏笔。

(四)经济效益严重滑坡

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销售额上不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导致盈利空间在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这就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若长期下去,企业必然陷入绝境。

(五)关联企业趋于倒闭

于企业经营方式中赊销业务的大量存在,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因此,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地做好防范呆帐的准备,要时刻盯紧关联企业,特别要注意观察分析那些经营管理不善、产品销售不旺、资金周转不畅、欠款长期不还的关联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兆或苗头性问题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二、财务预警机制的指标

(一)偿债能力预警指标的建立

1.现金状况预警指标。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的利润是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方法进行确认的,故其结果一般会与企业此会计期间的现金状况有所差异,甚至是相差甚远,而保持一定的速动比率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财务预警机制中应对企业的现金状况给予高度重视。可以采用基本现金置存标准、现金短缺率、净利实现率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

2.流动比率预警指标。企业的财务危机绝大部分来源于企业的负债危机,尤其是短期负债危机。若流动比率持续恶化,并且短期没有出现好转的可能性,而企业的债权人又没有给企业提供债务延长的可能,那么企业的生存就会面临极大的危机。具体可以采用诸如流动比率、营运资金比率等指标。

3.债务状况预警指标。企业债务状况的优劣是直接评判企业的运营情况和财务危机出现的依据。保持合理的债务状况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具体可以采用如资产负债率、短期负债比率、逾期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指标。

4.信用状况预警指标。企业的信用状况是在说明社会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客户对本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评价,这既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的侧面反应,同时也关系着企业的潜在融资能力,往往也应作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重要标志。

(二)营运能力预警指标的建立

1.经营状况预警指标。企业长期经营状况的好坏是判定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一个企业长期经营状况不良,或者是正在逐步恶化,这时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对策,企业可能很快就会陷入财务危机。运营状况的预警在整个企业财务预警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具体可以选取如销售增长率、成本费用增长率、市场占有变动率等指标。

2.周转状况预警指标。如果企业资金周转持续缓慢,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的积压和周转的失控,放任这种情况,最终必然会导致企业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逐步陷入财务危机。具体可以采用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3.投资状况预警指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投资是生存的根本,而正确的投资往往会成为企业业绩的新增长点,促使企业更迅速的发展。同时,我们很容易看到,投资决策的失误是不可能通过经营管理来补救的,因此企业要坚决杜绝盲目的扩张和不切实际的投资活动,这些往往是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具体可以采用如投资规模比率、投资增长率、年投资平均收益率等指标。

(三)盈利状况预警指标的建立

1.成本费用状况预警指标。企业的经营效果是由盈利反映的,而企业成本费用的失控,将直接导致企业盈利水平的下降,并最终导致企业逐渐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后也会直接面对财务危机。具体可以采用如成本增长率、成本与盈利敏感系数等指标。

2.利润状况预警指标。如果企业没有盈利,始终处在亏损的状态,那么企业也就必然不可能具有良好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财务危机就会接踵而至,企业生存尚且困难,当然更加难以有所发展。具体可以采用如销售毛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回报率等指标。

(四)发展能力预警指标的建立

1.盈利增长能力预警指标。企业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盈利和增长能力,因而企业的盈利增长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中,企业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竞争,不进则退,因而企业的盈利增长能力也应有必要的预警指标进行监控。具体可以采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

2.资产、资本增长能力预警指标。资产的增长是企业发展的标志,资本增长是企业强盛的标志,同时也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具体可以采用总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指标。

三、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定量方法

务预警定量分析方法是“以现实数据和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图形和表格的形式来反映变化趋势。”财务预警定量方法有企业安全分析法、财务费用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Z计分模型分析法、资产负债表分析法。

(一)企业安全分析法

安全分析法是指企业通过分析经营安全率和资金安全率作为判断标准的一种方法。

1、资产变现率=(资产变现金额÷资产账面价值)×100%

2、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3、经营安全率=[(现有或预计销售额-保本销售额)÷现有或预计销售额] ×100% 资金安全率和经营安全率大于零,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状况处于稳健状态,反之,在小于零的情况下,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较好,但企业财务状况处于风险状态,若不及时改善财务状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随时可能发生财务危机。

(二)财务费用分析法

财务费用分析法是指企业财务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有两类判断标准可供参考。

1、制造业:稳健型比重为3%以下;风险型比重为5%-7%;危机型比重为10%以上。

2、物流业:稳健型比重为1%以下;风险型比重为3%-5%;危机型比重为7%以上。

(三)财务比率分析法

企业财务单一变量预警的“主要评价方法有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五个方面。”

1、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偿还能力和长期偿还能力。①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②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③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④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⑤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⑥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100%;⑦不良资产比率=(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100%。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为100%时,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低于100%,则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差。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之反,偿债能力越弱。已获利息倍数越高越好;反之,企业的偿债能力将越来越差。流动比率若降到150%以下时,说明企业财务风险已经产生,资产负债率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债权角度看,该指标越小越好。从债务角度看,适当的举债是有益裨的,我国一般认为该比率为50%比较合适,美国和日本的比率超过60%至80%。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若小于1,说明企业财务危机已经产生。不良资产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财务危机也已经产生。

2、盈利能力,是指企业投入一定的经济资源所获取利润的能力。①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②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100%;③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④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⑤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⑥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一般认为,以上指标比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好;反之,盈利能力就越差。

3、资产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①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②存货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③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④总资产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一般认为,周转速度越快,资产营运能力越好;反之,资产营运能力越差。若周转速度大幅度下降,说明企业财务危机已经产生。

4、发展能力,是指企业未来生产经营的增长趋势和增长水平。①技术投入率=(当年技术转让费支出与研发投入额÷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②固定资产增长率=(本年固定资产增长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100%;③销售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④净利润增长率=(本年净利润增长额÷上年净利润额)×100%。一般认为,发展能力指标越高,企业发展能力就越好;反之,企业发展能力就越差。

5、社会贡献,是指企业对国家或社会贡献水平的高低。①社会积累率=(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②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这些比率应该是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此外还有企业职工人数,企业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分红和付息总额,企业到期偿还债务的财务信誉等指标体系。但是,美国学者威廉·比弗于1966年从79对样本中研究认为,预测企业财务危机能力最强的比率是现金流量与总负债的比率,其次是净收益与总资产的比率,最后是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若这三个指标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财务处于稳健状态。若这三个指标的比率越低,说明企业财务处于风险状态。若这三个指标呈现负值,则说明企业财务处于危机状态,应加强诊断与治疗。

(四)Z计分模型分析法

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又称为Z分模型,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财务指标,通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值来预测财务风险, 也可以说是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函数模型, 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

1、Z计分模型: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营运资本÷资产总额)×100%;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价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100%。

2、判断标准:如果Z值大于2.675属于稳健型财务状况,则企业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如果Z值小于1.810属于危机型财务状况,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在1.810-2.675之间属风险型财务状况,说明企业财务危机初露端倪。“Z计分模型是通过五个特定的财务比率,将偿债能力指数X1和X4,获利能力指数X2和X3,营运能力指数X5结合起来,综合考察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五)资产负债表分析法

运用资产负债表分析法首先将资产部分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个部分,将负债部分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个部分。

1、稳健型财务状况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非流动资产=所有者权益。

2、风险型财务状况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50%;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50%+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

3、危机型财务状况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25%;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75%+长期负债+未弥补亏损。

四、解决财务危机的措施及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议

(一)企业要根据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对策。

1.当企业财务状况处于稳健阶段时,企业应具有趋前意识,主动做好新产品开发,巩固市场占有率,提升消费者需求,预先制定自保风险计划,平时分期计提风险补偿金。

2.当企业财务状况处于风险阶段时,可以采取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策略,更换企业高层管理者,激励企业科技人员创造新工艺和创造新技术,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调查,强化对销售部门的责任管理。

3.当企业财务状况处于危机阶段时,必须及时与企业利益相关者沟通经济信息,尽可能得到相关者的理解和支持,企业职工要主动减少薪酬、延长工时,并且还要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使企业摆脱困难,渡过财务危机。

(二)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议

1.政府应为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机关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经济法律制度,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行,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及其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从而减少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此外,政府行政部门还应加强宏观调控管理,强化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企业财务报告体系。

2.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制制度是为保护企业的资产完整,保证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正确,提高经营效益,促进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在企业内部建立或采用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法、程序和行为准则。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预警模型中各种指标、财务比率计算的真实性,因此,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前提是企业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可以得到一贯执行,否则预警系统的功能将会大打折扣。

3.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预警模型。

现有的预警模型都是国外学者根据所在国的企业为样本,对企业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分析、概括、综合而得出的研究成果,虽然在实际运用中有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局限性。随着市场上功能日益增强的统计软件的开发与会计资料库的建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或监测部门可以建立更适用于自己企业或本行业的财务预警模型,并根据自身情况对评价指标加以改进,使企业的财务预警体系能及时准确地预测企业的各种风险,防止财务危机的出现。

4.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后续管理。

财务预警体系构建很关键,但科学完备的后续管理同样是不能忽视,因为它可以保证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预警功能的充分发挥。后续管理工作通常包括:日常的监管和维护,保证预警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共享充分;财务业务数据、指标体系、预警临界标准等有序更新,保证预警功能的准确和及时;保障各项数据库的安全和完整,数据是预警体系发挥功能的基础,加强数据库的防病毒入侵、防黑客盗取、防止非法操作等措施相当重要。

财务危机分析 第6篇

【关键词】 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1、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并存。财务风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石油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是必然的,企业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像石油企业这样国有特大型企业更是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固有、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风险其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由于具体风险发生和程度受有限因素的影响,我们只能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而且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目标时也不可能把风险控制到零,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2、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石油企业主要是集油气勘探开发基地、工程技术服务基地和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科研设计、辅助生产和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上是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但由于企业层次多、覆盖面广,集中财务管理被削弱;资金被切块使用和投资权力的层层下放,有些财务管理鞭长莫及,一些二级单位又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管理局的会计政策在二级单位得不到贯彻、落实,这又进一步弱化了管理局对资金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再就是企业内部各二级单位之间及二级单位与管理局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使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由此加大了财务风险。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石油企业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行业,任何一项财务决策都是少则几万,多则几千万甚至几个亿,任何一项财务决策稍有不慎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财务决策之前,都应对决策项目进行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二、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石油企业的理财工作与市场变化不协调

油气产品属于战略物资,其生产经营历来受国家严格控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石油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油气产量标准,生产经营过程的投资及产品的销售都由国家统管,企业的理财行为只是单纯地执行,财务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企业内部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石油价格的波动和金融市场的复杂,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及手段呈现出与市场变化的不协调。

2、企业的资本运营不当,资金运营效率低

在财务管理的资本运营中,投资决策盲目,由于缺乏分析和预算,投资后一旦不能产生预期收益,便陷入资金无法周转的困境。现在许多油田一方面资金紧张,另一方面资金沉淀,运营效率低,导致投资风险不断提高。

3、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石油企业各级财务结构权责划分不清,财会机构的财务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在石油企业的财会机构中是将财务与会计合二为一,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各级财会部门的工作重点往往在会计上,对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运作及财务状况的预测分析等工作做得很少,对先进的理财策略与方法重视不够,阻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4、油田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油田财务人员只是简单的记账、核算生产成本,财务人员在思想上受到旧的财务制度的约束,理财观念比较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给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带来很大的困难。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企业的竞争很多时候表现为信息的竞争。企业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准确、传递不及时、会计信息失真使财务管理工作失去良好决策和管理的基础,甚至错失投资良机。

三、石油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树立与市场变化相协调的财务管理观念

近几年来,石油工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石油企业要想在变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紧跟市场的变化,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财务管理策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石油企业一是要以企业法人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理财的积极性,要靠自身筹集、运作资金,安排各项财务收支,合理进行收益分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和风险理财观念。三是要有全员理财的观念,在财务管理中要注重人的因素,结合全面预算管理,将各项预算指标逐级落实到有关个人,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所有职工共同完成企业的理财目标。

2、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明确各财会机构的职责权限

健全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促进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的直接性和及时性,一方面要明确企业各层级的经营管理目标及其理财的职责和权限,制定对岗位操作指引描述的规章制度。通过岗位操作指引来规范每个岗位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岗位操作指引,这样使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清晰、直观。避免管理越位和越俎代庖,使每一层级的责权结合起来,提高理财工作效率。

3、实施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针对企业财务系统人员学历低,业务素质相对较低,油田企业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加强企业财务系统人员的管理与培训,比如公司可以要求财务人员根据自身的情况填写培训需求计划,提出培训需求,员工提出的培训需求可以是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也可以与本职工作无关而员工认为需要的培训。公司按照员工的需求组织培训,其培训一般不应限制人数,让尽可能多的人员参加培训,从而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油田企业的长远发展积累人力资本。同时,财务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对经济形势的把握,苦练内功,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增强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小惠.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06,(3).

[2] 刘秋萍.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2).

[3] 嚴真红.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超低渗第四项目部)

金融危机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第7篇

一、正确领会企业财务风险基本内涵

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 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 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 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 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 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 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是企业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假如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 企业风险就不会存在。因此, 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 风险便随之而来。一般来说, 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 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 可以认为, 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核心, 就其基本内涵而言, 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 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 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广义上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原因, 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 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文中财务风险在内容上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等。

二、充分认识实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 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是顺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不得不接受市场的考验, 且企业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环境分析一般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分析四个方面。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具有直接性、难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点, 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 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目前, 我国政治环境稳定, 这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强有力的优势。我国企业面临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 宏观经济政策日益成熟的局面。用好这一企业发展的难得外在环境, 必须实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科学实施以企业投资为重点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以更加稳健的步伐, 谋求企业新一轮发展。

2. 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 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适应一体化发展要求, 用好国内国际两大资源, 开辟国内国际两大市场, 实施“走出去”战略, 为未来发展赢得先机。事实上, 如海尔等部分国内知名企业已实现了“走出去”目标。企业国际化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 因为资本的国际化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必要前提, 这也是企业在走向国际化所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 国际资本尤其是直接投资方向已呈现出多元化、交融化和扩散化的趋势。跨国公司的行为足以引发起较大规模的金融风险。此外, 当代高科技产业与金融体系的互相作用, 也加快了风险扩散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因此, 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水平, 从容面对风险扩散化的趋势, 为顺利作出国门保驾护航。

3. 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

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相对不高, 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 资本结构不合理。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强。当出现支付危机时, 一方面因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 另一方而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其二, 资金回收策略不当。当前, 企业间的商业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 而忽视了风险管理是造成我国企业间存在严重“三角债”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三, 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 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

三、实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 从强化资金积累入手, 化解筹资风险

诱发筹资风险既有外在因素, 又有内在因素, 且内因与外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金融危机新形势下, 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股市的下跌都属于外在因素, 这两大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筹资的两大渠道:一是借入资金, 二是投资者投入。可见, 当前企业筹资环境不容乐观。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企业内部积累与利用政府资助融资, 是最佳的路径选择。在企业内部积累资金方面, 一要根据国际通行标准, 在符合税法规定的情况下, 按企业年度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准备金, 作为企业的年度专项研发资金, 实行专款专用、财务独立核算。二要经税务机关同意, 通过改变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提高房屋、机器设备、模具等折旧额的提取, 积累资金。三要在许可范围内, 提高各项税后留存基金的提取比例形成企业的后备资金。目前, 对于我国企业, 特别要注意抓住发展机遇, 用好、用足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我国为了刺激经济发展, 出台利用四万亿元资金拉动内需的投资措施, 这对企业来说, 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要从自身出发积极参与, 吸引国家投资。另外, 国家在金融、税收方面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 企业必须熟悉和运用这些政策。如:什么企业符合什么条件可以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资金方面符合什么条件可以得到政府无偿拨款或无息贷款资助等等。

2. 从提高投资收益率入手, 化解投资风险

具体讲, 要从三个方面下力。一要提高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企业在投资过程中, 要以把有限企业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项目和效益较好的项目上, 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为目标, 深入实际搜集相关资料, 掌握准确的投资信息, 并重点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进行严密科学的论证, 以保证投资决策的准确。否则, 出现一点失误, 就会造成人、财、物的严重浪费。因此, 提高决策部门的业务水平, 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二要强化投资风险意识。风险越大, 报酬率越高;风险越小, 报酬率越低。企业进行投资时, 各投资对象的风险是不同的。一般地, 企业对外投资时, 为减少风险, 应把资金分布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上, 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 即将高收益与高风险投资和低收益与低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不同的组合。由于每个投资项目的风险不同, 收益不同, 这样, 多个项目的组合结果, 就有可能在盈亏相抵后还有利润。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及有关经营管理人员, 特别是财务人员, 必须强化风险意识, 充分认识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对于企业在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有明确的了解, 提高对风险的客观性和预见性的认识, 密切注意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去预测、控制, 掌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 力求避免、减少或转嫁风险。三要加强对投资资金的管理。要综合考虑资金的投放时间, 制定较科学的资金投放计划, 合理安排好资金的投入量, 适时投资,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资金收益率。要坚持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原则, 严防出现战线长、资金散的被动局面。在项目资金能够满足的前提下, 要严防超支、挪用资金或扩大规模。在对投资资金管理过程中, 管理人员应该随时、随地、随机的对某个工程点上的预期效益与实际效益相比较, 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 找到今后工作的重点, 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

3. 从组织资金回收入手, 化解“三角债务”风险

在金融危机中, 企业现金的储备和流动性非常重要, 可以说“现金为王”。当然, 这里所说的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大量的现金流入主要是通过销售取得的, 所以企业售后资金能否及时、足额收回就显的尤为重要。因此, 企业要加大应收款项的收回力度, 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 对现销款项加强管理, 保证及时、足额入账, 严防销售资金挪用、流失。 (2) 重新审核赊销客户的资信等级, 按照不同级别制定相应的赊销额度和审批权限。 (3) 加强产品质量检查力度, 减少由于产品质量原因而引起的账款拖欠。 (4) 为提高资金的流动性, 可以适当提高赊销款的还款折扣比例, 鼓励购货方提前还款。

4. 从强化防范措施入手, 化解外汇风险

人民币升值给很多涉及外汇业务的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对外汇风险的防范不容忽视。企业应当采用外汇风险管理的常用金融工具, 并制定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措施来降低外汇风险。一要用好外汇风险管理的常用金融工具。主要是为了锁定外汇汇率, 减少由于外汇风险所引起的财务损失而采取的一些约定、协议。主要有: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等。二要制定外汇风险管理措施。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外汇风险因素, 确定外汇风险敞口;同时也要考虑外币资产和负债的自然抵消情况。所制定的外汇风险管理措施一定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 并落实到位。金融危机的发生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只有不断提高防范各种风险的意识, 狠抓各项防范风险措施落实, 才能增强企业自身实力, 抓住机遇, 逆势而上。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第8篇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无法按期支付负债融资所应付的利息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1) 狭义:指其损失的不确定性。 (2) 广义:指其具有盈利与损失两种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伴随着企业的发展, 是每一个企业都不可逃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它给企业带来亏损的同时也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每个经营环节, 一般分为:资金回收风险、筹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和投资风险。主要特征表现为: (1) 客观性:即风险的存在不论时间与地点; (2) 全面性:即企业财务管理各个方面都存在风险; (3) 不确定性:即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或条件下,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财务风险; (4) 收入与损失的共存性:即收入与风险成正比, 收入越高相对来说风险越高, 相反收入越低相对来说风险越低。

企业财务风险随时存在, 若是不及时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演变为财务危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明显无力按时偿还到期的无争议的债务, 公认的财务危机确认方法为: (1) 企业的破产; (2) 上市公司的特别处理和退市。因此, 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是减少财务危机可能性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体现了对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二、中小企业财务经营理现状

1. 一人多任。

我国中小企业往往是由出资人或法人独自经营, 即使聘请人员也是亲属关系或临时雇佣, 不会有正式的雇佣合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会有不同的大大小小事项需要处理, 企业不会对应安排专门人员处理, 而是一人处理各种不同的事项。例如:企业中的一名员工会去处理银行业务同时也会处理企业销售业务等等。这样来说, 一人多任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2. 外包账务。

我国中小企业一般都是自主创业, 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不完善, 由于企业经营者并不善于财务管理这一方面, 但又因为聘请专业会计费用相对昂贵, 目前,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账务处理均由代理记账公司代为记账。企业定时在报税期之前将相关原始凭证送往记账单位, 剩余相关工作由记账公司完成, 这已成为当今中小企业财务处理普遍现象。

3. 资金流向。

我国中小企业对资金的运用并未合理化, 也不存在公款公用一说, 企业的盈利往往由出资人或法人任意支配, 购买或支付与企业经营活动无关的事物, 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 还会出现乱开发票、白条抵库和其他不合法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内部将有自己的内部账用于记录和反映企业资金的分配, 以及现金结算的成本, 由于没有相关专业人员的及时记录和真实反映, 会出现遗漏或重复记录的现象。

4. 营销策略。

我国中小企业经营项目相对单一, 经营模式相对简单, 销售方法相对普遍。企业一般会选择1~2个项目作为主营, 着重发展, 对新产品的尝试相对慎重, 企业会雇佣1~2人来为销售服务, 企业会采用印制宣传单等普遍的方法来推广宣传自己的产品。在经营销售过程中, 员工可能只是履行销售义务来销售商品, 并未真正做到了解商品以及如何更好提高自己的销量, 也就是说企业缺少企业文化。

三、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1. 不健全的经营体系, 匮乏的财务人才。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为了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会计机构, 较少部分设置了会计机构但并不健全, 多个不相容的财务工作由一人完成且没有其他人进行监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并不是专人负责专项事物, 而是一人多任, 这样企业一旦事情多起来并不能及时处理, 从而耽误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人们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并且工作保障相对较低, 一些高素质人才往往被大型企业所吸引。企业因聘请专业财务人员费用昂贵, 同时也很难吸引高素质财务人员, 一般会聘请亲属、朋友从事企业的相关财务工作, 认为这样企业的财务工作才会得以安心。但这样的人员往往对财务技能掌握薄弱, 没有较强的财务观念,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会存在更大的财务风险。

2. 外包的账务处理, 欠缺的沟通时效。

同我国大型企业相比, 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规模、组织结构、运营管理上有较大的不同, 多数企业保持着经营权与管理权高度集中且统一的状态, 管理水平尚待提高。目前, 我国会计制度日益完善, 并逐步推出新的会计准则, 企业在会计工作上的技术含量要求将不断提高。由于企业自身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缺陷, 这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选择将企业的财务工作外包给代理记账公司, 这样企业的财务工作质量相对于自身财务工作处理得到了更大的保障。但由于代理记账公司不能深入了解企业自身的财务情况, 相对来说只能帮助企业完成最基本的财务工作, 而对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不了更多的可行性建议。企业定期将相关原始凭证送往代理记账公司, 但由于企业内部对财务工作风险性意识浅薄, 常常会出现被动的状态, 对于企业的财务事项往往有疏漏, 没有将相关凭证及时送往代理记账公司, 导致企业在财务处理上没有及时进行, 以致于企业财务风险性大大提高。在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相关方面了解薄弱, 代理记账公司与企业在财务业务沟通上常常出现差错, 以导致企业在财务方面出现不可抵挡的损失的局面。

3. 资金的不合理运用, 混乱的企业内部账务。

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往往由出资人或法人独自管理, 在资金的运用上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企业的资金管理者会出于自身利益大于企业利益的心理, 将资金投到短期收益较高风险较大的产品上以谋取更高的自身利益, 一旦失败, 企业将负债经营, 这种经营模式的财务风险往往会更高, 如果企业运营中出现资不抵债现象, 企业将宣告破产。企业的内部账务是企业资金动态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混乱的内部账务将会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带来诸多风险。例如:企业的分配会产生资金, 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内部会计核算,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记录和反映这些资金的动态, 就会造成企业内部财务混乱, 以致于企业形成资金管理漏洞;若企业不能准确记录, 会导致企业出现成本核算不准确的现象, 这将对企业的利润核算与生产经营的资金安排十分不利, 同样会对企业账务处理造成一定困难, 这些都将会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

4. 单一的营销策略, 落后的企业文化。

目前, 我国属于经济过剩的阶段,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销售模式过于单一, 简单化, 企业一般采取雇佣1~2个人做销售员, 对自己产品做一简单介绍, 或是印制宣传单以扩展客源。这种销售方式过于传统, 没有创新意识, 企业往往忽略了消费者这个重要角度。企业仅仅进行进货销货流程, 对自己的产品没有再包装再设计, 产品差异化低, 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很难承受广告宣传、市场促销等现代化销售模式, 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与知名度缺失, 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今后发展。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奉、仪式、象征、办事方式等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若企业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 员工的责任感会不足, 这也是加大企业财务风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四、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分析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 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本身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也要加强面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应对意识。企业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控制, 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作出应对决策以减少公司的经济损失。通过前面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进行分析:

1. 完善经营体系, 聚集精英人才。

企业应建立相对健全的经营体系, 招聘有经验且高素质的相关工作人员。企业应建立真实所需的部门, 不能采用一人多任、任人唯亲等聘任方法, 专人办专事, 办事要及时。加大财会人才队伍, 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决策分析;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改进提出可行性建议;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对能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安排企业员工的工作培训, 加强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2. 重视外包账务, 提高沟通时效。

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济状况不是很理想, 聘请专业的财会人员有负担, 企业将选择外包企业的财务进行代理记账。这并非不是一件好事, 此举措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还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整理公司账务。但与此同时企业与代理记账公司的沟通尤为重要, 企业应按照代理记账公司对企业的财务要求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工作, 在规定期限内将原始凭证记送往代理记账公司, 对于代账公司传达的新的财务政策应及时响应, 这样就能更好的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与应对。

3. 合理运用资金, 清晰内部账务。

企业资金的管理与核算是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效率的资金使用会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加强企业对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控制,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以求做到成本最低化, 效益最高化。企业应保持适合企业自身的筹资结构, 适度负债, 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避免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企业的内部账务应记录清晰, 对资金的流向真实记录与反映, 提高了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 创新经营模式, 重塑企业文化。

落后的经营模式阻碍了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企业应寻求适合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 在经营与销售过程中避免大众化寻求差异化, 切实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 企业文化变得尤为重要, 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凝聚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员工的责任感、给员工带来荣誉感和成就感。真正意义上员工以企业利益为先, 与企业共同进步与发展, 与此同时, 企业的财务风险会更低。

摘要:近几年, 本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注重程度逐年递增, 中小企业的经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 我国中小企业对其财务管理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其经营者对财务常识也极为匮乏, 多数企业采取外包方式对企业财务进行经管。本文将对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进行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希望能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的相关危机。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危机,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强琴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及其规避[J].合作经济与科学, 2016, (1) :1.

[2]张英, 张春艳.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商, 2015, (12) :16.

财务危机分析 第9篇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世界经济衰退,降低世界市场需求,使我国外贸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订单减少、生产规模收缩,经济增长面临下行的风险。由于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据报道,我国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因此,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较大冲击。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受影响不大。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而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据花旗银行测算,若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美国需求下降还导致全球对外需求降低,使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据海关总署的数字统计,2008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7年以来对外贸易进出口速度首次低于20%,出口比上年回落了8.5个百分点,2009年1月份的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国际大宗商品一般都使用美元标价,美元贬值造成石油、农产品、能源价格持续走高,降低企业利润空间,引发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进口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中国拥有近2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随着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美国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出口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与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内需,还必须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日元逃离资金撤出美国可能导致日元升值,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导致中国外汇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对外贸易的大国,所受的冲击尤为严重。作为国内国际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仅来自国内市场,同时也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本人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坏账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一)坏账风险。

据商务部数据,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坏账损失将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我国企业对外出口八成以上采用信用销售形式,欧美国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时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二)汇率风险。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起,人民币浮动的幅度逐渐加大,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是外贸企业必须面临的现实:1.人民币升值引发汇兑损失。人民币升值加速,由此引发的汇兑损失使本就薄利的出口企业雪上加霜。出口企业从签订合同到出口,收汇时间跨度大,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大,人民币升值加速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利润会直接遭受汇兑损失。2.人民币升值增加外贸企业出口量的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出口商的外销量就会锐减,直接缩减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同时鉴于对汇率的升降难以把握,外贸企业对签单成交的盈亏性把握不大,导致出口企业不敢接合同期较长的订单。

(三)利率风险。

2008年国内和国外利率的多次调整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外贸企业产品价格。为了应对频繁的利率变动,多数外贸企业的产品价格经过多次调整,影响了产品报告收益、影响其投融资行为,对其境外股权收购的具体实施工作产生影响。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由于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企业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部分外贸企业经营或财务上出现问题而且融资渠道面临萎缩,流动性不足问题已不可避免。

三、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系统和内部监控系统,降低信用风险。首先,重视出口结算方式的选择。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保证资金安全、规避信用风险, 出口业务应尽量采用即期信用证、即期托收、提单后付款放单、银行保函、国际保理等结算方式。其次,建立合适的信用管理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一方面,建立自己的信用政策,规范信用管理,加强对客户的资信管理, 建立客户信用档案,评定客户信用等级,确定信用额度,从源头控制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在规范应收账款明细核算的基础上,财务部门应定期编制逾期应收账款明细表,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共同分析逾期账款形成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应收账款回收率指标纳入相关责任人的业绩考核中。

(二)密切关注汇率波动情况,利用财务管理措施和衍生交易工具,合理规避汇率和利率波动风险。为了管理跨国业务中的汇率和利率风险,外贸企业需确定当前风险敞口的具体类型、套期策略以及可利用的工具。具体来讲:

1.财务部门应密切关注汇率波动情况,咨询相关专家,建立合适的财务分析模型,合理预测汇率走势、合理报价,锁定换汇成本。

2.合理选定计价货币。在出口交易中,尽量选择硬币(汇价呈升值趋势)计价,进口贸易尽量选择软币(汇价呈贬值趋势)计价。此外,可在合同中增加货币保值条款或者利用借款法规避出口引起的汇率风险。

3.充分运用衍生交易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如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和套期交易等。此外,企业还可通过合理匹配收入与支出,提前收款和滞后付款、净额结算等方法管理汇率和利率风险。

(三)加强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增强自身的风险“免疫”能力。经济危机中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保证现金流足以维持生产经营所需。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未来的融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外贸企业应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加强现金流的管理, 保证企业有足够的流动性,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并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强化资金集中管控。此外,要高度重视巨额债务风险和应收账款管理,梳理本企业的债权债务和担保链,密切关注客户资信和现金流量状况,提前发现风险并制订处理预案,建立应收账款催收方案和逾期定期汇报制度等。

财务危机分析 第10篇

(一) 现金流量指标比传统的利润指标更准确、更真实

通过研究和实证发现, 在企业中, 利润往往是受经营者和管理者控制的, 而为了达到种种目的, 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往往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或者通过控制企业的相关费用来调节企业的利润, 从而使得企业利润达到他们所需要的程度, 这样就导致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失真, 也使企业决策更加混乱无序。

而现金流量指标则挤掉了企业利润指标中的“水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始终是现金在流转, 因此, 在现金流量指标中, 考察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的相关因素, 即通过考察现金流转的顺畅与否来考察企业的经营活动。这样不仅能使企业的相关人员更加全面、准确地获悉企业的财务状况, 也能使他们依据更加准确的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水平和收益质量, 从而做出更切合实际的决策。

(二) 现金流量指标比传统的利润指标更有效

企业的现金流量一般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产生。在这3种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现金流量的总体情况, 二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状况。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分析出企业支付现金和获取现金的能力, 从而为其提供更实用、有效的信息和更综合的财务分析和评价。

可见, 现金流量指标不仅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避免错误信息的传递, 也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财务适应能力, 并提高企业间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由此, 现金流量指标的优越性便体现了出来。

二、如何建立现金流量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一) 重视现金流量预警, 加强现金流管理

企业的财务危机往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但是, 现金流量的预警作用绝对不可忽视。对此,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全方位地关注企业财务的各项指标及实际经营状况, 尤其要关注企业现金流量问题, 要追求企业内现金流量的平衡, 不能贸然追求规模, 也不可仓促追求效益, 否则只能是拉断企业资金链, 从而导致企业财务危机。

企业经营管理者要让企业实现良好的运转, 就要提高管理企业现金流量的意识, 加强对企业现金流的管理, 使得企业的现金流量保持平衡, 减少企业投入营运资金的占用量, 避免不必要的现金浪费, 提高企业现金流量的盈利能力, 建立高效的现金划转控制系统, 确保现金流畅通的同时保障企业现金的安全, 建立一套现金信息反馈机制, 从而规避风险和损失。

(二)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服务企业战略目标

预算体现着企业的规划。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应做好预算, 尤其要做好现金流量预算, 其基本目的是使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量达到同步, 而长远目的在于通过现金流量规划和控制企业的宏观经济活动, 从而进一步保障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企业可以通过现金流量的分析, 全面考察现金的流动情况, 从而对于不良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警惕, 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

(三) 选取现金流量预警指标, 建立长期预警系统

当前的财务分析体系包括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3部分。这3部分均与现金流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现金流量指标的选取分为营运能力预警指标、盈利能力预警指标和偿债能力预警指标3部分。

1. 营运能力预警指标

企业的营运能力直接影响着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因此, 营运能力预警指标的选取非常重要。在基于现金流量财务预警体系中, 企业营运能力预警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回收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4种。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企业对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

总资产周转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平均资产总额

应收账款回收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体现着企业的营运质量。

应收账款回收率= (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收到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率=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平均存货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平均流动资产

2. 盈利能力预警指标

盈利能力预警指标是基于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而建立的指标。传统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成本费用率等。在基于现金流量预警体系指标中, 应主要考察净资产现金收益率、总资产现金报酬率、主营业务现金利润比和成本费用利润率4种。

净资产现金收益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收益同平均净资产的比值, 反映的是企业的净资产在运营过程中获取现金收益的能力, 体现的是投资与现金收益的关系。

净资产现金收益率=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 /平均净资产

总资产现金报酬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收益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表示的是企业的全部资产获取现金收益的能力。

总资产现金报酬率=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固定资产折旧+支付的所得税款) /平均总资产

主营业务现金利润比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例, 反映的是企业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有多大比例可以转化为现金流入。

主营业务现金利润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表示的是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3. 偿债能力预警指标

企业的偿债能力体现着企业的健康与否。在基于现金流量预警体系中, 资产负债率、现金负债比率、现金利息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4个指标非常重要。

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企业偿债底限, 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

现金负债比率=3年平均经营现金流量/年末负债总额

现金利息比率反映的是企业收益对偿付债务利息的保障程度和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 现金利息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利息支出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

现金流量预警指标可以反映出企业在现金流量方面的问题, 进而反映企业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其中某一项指标的变动均可能引起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转变。因此, 企业必须通过这些指标, 认真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适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金流量指标在财务预警中的作用, 并对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和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以期对中国的企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金流量,财务危机,预警,财务指标

参考文献

[1]刘露, 蒋志林.试析财务预警的新兴指标[J].财会月刊, 2006年33期.

[2]郑卫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06年.

[3]陈丽霞.企业财务危机综合预警系统的构建[D].四川大学, 2005年.

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防范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整体财务实力偏弱,应对风险能力不足。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着数量众多、总量庞大但平均实力不足的问题,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甚至很难做大做强,尤其在面对经济放缓甚至金融危机等不利条件时,其生存状况更是堪忧。广大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向银行贷款或者私人借贷是其融资的主要形式,然而一旦出现经济波动,产品不能快速变现,便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进而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总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不足的困境。

(二)风险危机意思不足,财务管理能力有限。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的建立起来,各个总制度尚不完善,老百姓的投资风险意识也远远不足,尤其在长期的经济增长环境中,企业很难碰上大风大浪。长期优越的发展环境也使得广大中小企业一心放在了企业经营方面,而对风险应对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则漠不关心,导致财务风险机制和现代管理手段长期被忽视而得不到建立和应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意识上对风险不够重视,在实际行动上自然也就缺乏对风险应对的未雨绸缪,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或者金融危机等情况,在社会经济环境转坏的情况下,势必难以有效应对。

(三)金融信誉相对不高,财务融资能力较差。资金是企业生存的血脉,缺少了流动资金,企业也就只有破产死掉,因此资金流动一直是一件时刻牵动企业神经的大事。同样,资金流问題更是广大中小企业所畏惧并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不同于国内的大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和信誉,资金量紧张时融资能力非常强,甚至背后往往有其他企业的帮扶。而中小企业信誉不佳,资本有限,在融资的时候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所以他们相对于大企业而言更惧怕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哪怕只是很多的时间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创。

二、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订单违约风险偏高,造成库存上升。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金融危机已经不再是一国的事情,早已超越国界影响到全球的发展,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和希腊债务危机无不跟我国国内经济产生冲击,尤其是从事外贸行业的中小加工贸易厂商。与金融危机密切相连的往往是违约率的高企,对于部分服务类企业来说合作方的违约所带来的成本尚且不是很高,而对于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对方的违约往往对企业发展来说是致命的。2008年以来,我国因国外厂商违约,订单减少而破产的企业不胜枚举,这都是由于库存上升致使企业根本无法在微薄的利润下生存。

(二)订单数量减少,盈利能力急剧下降。在经济持续向好的时期,人均收入持续上升,社会消费能力欣欣向荣,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销售企业都能赚到不错的利润。然而在经济下滑的年代里,居民收入的下降首先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而消费不足的影响就是生产厂商库存的增加,企业库存成本增加利润下降。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并不拥有高科技专利,产品的可替代性很高,利润率又非常薄弱,这种多方面受制于人的弊端导致了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往往只能是坐以待毙。

(三)银行贷款收紧,资金链流转紧张。当然,在金融危机中给中小企业最大打击的既不是客户的违约也不是订单的下降,其实最严重的打击来自国内银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企业偿债能力出现普遍性的下滑,这时候要想从银行贷到钱可谓是比登天还难,尤其是这些缺乏足够信誉的中小企业,既缺乏足够的信用记录又缺乏有效的贷款抵押物,加上往往贷款额度不高,并不被银行青睐。在从银行贷不到款的情况下,有的企业铤而走险选择私人融资或者通过地下钱庄进行借贷,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最后只能走上破产倒闭之路。

三、中小企业应对财务危机的防范机制

(一)业务经营量力而行,避免过高的债务杠杆。对企业来说,一定的债务杠杆可以在有限的资本上尽可能的扩大企业规模,充分发挥资本效率,然而过高的债务杠杆却会成为企业的一种负担甚至危险。不论是国内经验还是国外经验,许多大企业最后倒闭的原因并不是经营不善也不是盈利能力不强,而恰恰是由于经营者求利之心太过迫切,不惜盲目扩大企业债务杠杆,在高负载率的重压之下,最终也许只是很小的事情都有可能引起企业的破产倒闭。所以要有效的应对财务危机,避免国内的中小企业因财务问题而破产,最好的办法就是缩小业务规模,为企业保持充足的现金流。

(二)构建全面的财务预警机制,及时发出警报。财务管理在国外早已成为一门重要的课题,然而国内企业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倒闭潮的影响下,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定会更加重视风险的防范尤其是财务风险的管理和预防。因此,在借鉴国外企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营特点,构建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对财务管理的不足或者潜在的风险及时发出警报,给管理者和经营者一定的风险提示,将不失为中小企业应对财务危机的一个好办法。

(三)组成企业联盟,提高融资互助能力。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难以获得来自外界的资金帮助和政策帮助,他们不得不依赖自身的力量去奋斗,所以中小企业之间成立互助联盟,在竞争上共同对外,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相互之间基于信息和资金上的帮助,必然能够提高相互之间的融资能力和生存能力。

四、结语

本文首先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成长状况简要介绍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然后结合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中小企业普遍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和防范机制。在未来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必定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对提高就业、促进创业、优化经济结构等都会有着重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期待着政府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促进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乐奇凤.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03)

[2]韩四喜.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2(10)

金融危机视角的财务报告重要性分析 第12篇

(一)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及其目的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股东和投资者、管理人员和雇员、贷款人和供应商、顾客、政府和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其使用财务报告的目的如下:第一, 股东和投资者以及投资顾问可以利用财务信息选择能够接受的风险、报酬、股利水平和流动性偏好的投资组合, 评价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业绩;第二, 管理人员得到的财务信息会多于组织向外部提供的信息, 由于存在被解雇的威胁, 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很高。利用财务信息可以掌握组织的财务状况、获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 发现经营及理财方面的问题, 及时调整方针策略。雇员利用财务信息可以了解组织的盈利状况、资产的流动性以及未来发展能力;监督退休基金计划的执行情况、员工退休后的福利保障程度等;第三, 贷款人利用财务信息可以决定对借款人的放款额度、利率以及其他担保条件, 监控借款人的营运资金水平和利息偿还能力等。供应商同商业银行一样, 可以持续关注并认真研究生产商的财务信息, 判断其能否支付货款;第四, 现有的或者潜在的顾客可以利用财务信息了解供货商的财务实力, 判断其能否提供持续的售后技术服务;第五, 政府和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财务信息了解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以及银行、保险公司等的资金流动情况, 及时进行宏观调控;第六, 社会公众利用财务报告可以规划职业生涯、关心社会保障等。

(二) 财务报告的供给者及其动机

财务报告的供给者主要有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以及非营利组织等, 其披露财务信息的动机是:第一, 遵法动机。根据市场效率理论, 当信息披露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效益时, 信息的披露量是最优的。但由于存在“外部性” (Externalities) 和“搭便车” (Free-riding) 以及信息不对称 (Informationasymmetry) 现象, 会导致市场失灵 (Marketfailure) , 从而迫使政府通过立法、制定会计准则等手段来强制组织披露会计信息, 以避免市场失灵;第二, 合约动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存在各种利益冲突, 双方博弈的结果是签订债务合约, 债务人必须主动披露有关财务比率方面的信息, 以便于债权人监测债务人债务合约中有关条款的执行情况。同样, 组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造成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 投资者期望获得可靠且相关的财务信息对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进行评估, 但管理者可能并不愿意披露投资者所期望的所有信息。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解决方案就是双方签订相互认可的合约, 合约要求博弈双方都可通过财务报告观察到财务信息计量指标;第三, 市场动机。经理人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策略, 否则会被其他经理人所取代。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策略驱使企业管理者自愿披露会计信息, 因为资本成本的降低会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 使得公司股票市价提高。

二、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分析

(一) 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决策信息

首先, 盈利能力信息。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 资金增值的能力。金融危机下社会公众、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以及国家相关监管部门, 开始关注金融等特殊行业或者大型国有企业员工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 因为他们的薪酬与企业的利润紧密相关, 决策者可以从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获得绝对数, 还可以通过计算“成本费用利润率”, 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耗费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得出职工薪酬是否正常的结论, 做出正确的决策。值得注意的是, 金融危机爆发前,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监管部门忽视了财务报告的重要性。除“成本费用利润率”之外, 决策者还可以利用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指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其次, 偿债能力信息。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或者个人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是反映企业或者个人财务状况安全性的重要标志, 债务人偿债能力的高低是银行等债权人最为关心的, 因为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关乎其资产的安全性。如由于美国的银行以及房屋信贷公司没有严格审查房屋贷款人的偿债能力, 盲目发放贷款, 引发“次贷危机”, 进而引发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其实, 银行等金融机构、国家监管部门、企业供应商、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股东等都可以通过财务报告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也可以通过核实个人的收入状况分析个人的偿还能力。再次, 营运能力信息。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 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报表使用者根据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 可以计算出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主要决策指标。

(二) 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提供的决策信息

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与政府机关相比, 它不具有权力性, 与企业相比它具有弱营利性甚至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 因此, 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编制财务收支计划, 必须依据财务报告, 事业单位进行内部管理也要依赖财务报告。由于事业单位以提高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 因此其行为关乎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更关乎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现实状况是, 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和财务状况更容易被方方面面所忽视。以高等院校为例, 其财务报告既不需要公开披露, 也不需要通过会计事务所审计, 其财源稳定性、财务充裕性以及财务效率性受到质疑。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资产负债的构成、资产使用情况、收入支出情况、经费自给水平、专项资金收支情况以及应缴款项等信息都可以通过财务报告得到, 决策者可以采用的主要决策指标是:经费自给率、资产负债率和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等。

(三) 行政单位财务报告提供的决策信息

行政单位是指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机构, 其人员列入国家行政编制, 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给, 如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单位的目标是行使政府职能, 财务管理以预算拨款为中心。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渐成趋势, 百姓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以社会保险为例,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并没有向社会公众披露财务报告, 也无须通过会计事务所审计。正是因为社会监督出现了“盲点”, 才会发生上海社会保险基金腐败案。相关的行政单位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下, 应公开披露会计事务所审计后的财务报告, 提供财务实力、短期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公费医疗费用以及划入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离退休人员的经费等相关决策信息, 既满足公众参与公共管理、考核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需求, 也能满足其关注自身社会保障、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的信息需求。行政单位内部也可以采用人员经费支出占经费支出的比率、公用经费支出占经费支出的比率等决策指标考核其受托责任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 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提供的决策信息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 没有行政权力的民间组织、非官方组织, 其资金多数来源于政府或善心人士的捐助, 对于捐款人而言, 能阅读到完整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 了解并分析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信息, 也是其应有的权利。目前, 中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这其中有观念落后、慈善机构数量少、发展慈善事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财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捐赠者因质疑自己捐赠款项的去向和实际到位金额而经常会减少捐赠额或者有放弃捐赠的想法, 因为挪用、贪污慈善款的事件频出。社会捐款的使用如何才能保证透明合理, 民间慈善机构怎样才能维持良好的运营状态。要求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公开化, 一方面能够赢得大众对非营利组织在管理上的信心, 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内部也可以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的构成、各收入的来源及构成、各收入使用的限定情况、业务活动成本、筹资费用等强化内部财务管理的功能。

三、决策者理解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财务报告内容

首先, 财务报表及其附注解释过于简练和专业化, 非财务人员很难理解。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等, 大多财务报告披露的仅是这些项目的构成, 没有解释其含义。再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财务报告, 其向社会公众披露的是公共管理信息, 应该使被保险人了解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运用、管理和给付等情况, 现在的财务报表内容丰富了很多, 但是也没有对“指数投资资产”等术语有所解释。其次, 企业财务报告没有反映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非财务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等因素与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 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 所以没有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列示。

(二) 财务信息披露的渠道及方式

财务信息披露的渠道和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 否则, 再充分合理的财务信息也无法及时地传送给信息使用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于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是:“有限责任公司应当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送交股东查阅;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公告其财务会计报告。”不难看出, 在有限责任公司和没有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除股东外, 企业员工没有获得财务信息的渠道。有关部门向社会公众披露的公共管理财务信息也是如此, 尽管我们对某城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5.5%的社会保险基金缴费人不了解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信息的披露渠道和方式;71.1%的基金缴费人不了解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情况。由此看出, 社会公众对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信息的了解程度非常有限, 社会监督没有实质性的开展, 因为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渠道太少。

(三) 财务报告阅读人自身素质

无论财务报告阅读人的目的如何, 也无论其采用哪种分析方法, 人的因素都是最重要的, 其判断力的质量对于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尤为重要。现实状况是许多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等不具备良好的财务、税收、市场营销等基本知识, 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很难理解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大部分财务信息需求者, 由于自身专业素质较低, 影响了其决策的能力。

四、决策者提高理解财务报告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一) 财务报告内容通俗化

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信息了解的渴望, 信息使用者对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共管理部门提供的财务信息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 还要求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求披露定量信息, 还要求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求披露确定的信息, 还要求披露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求披露历史信息, 还要求披露未来信息。这些要求受到会计要素的限制, 并不能完全体现在财务报告中, 所以, 财务报告提供者应该通过文字、图表等方式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解释, 将一个个抽象的数据分解成若干具体项目, 并说明产生各项目的会计方法等, 不但财务人员能深刻理解, 而且非财务人员也能明白。

(二) 披露渠道和方式多样化

信息使用者对财务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同, 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 因此, 财务信息披露的渠道和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有限责任公司将财务报告送交股东查阅外, 还应该定期将财务报告送交工会或者张贴在企业公告栏, 满足员工的信息需求。企业员工可以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分析, 获悉企业的发展能力, 为企业献计献策, 为自己的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等。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除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在指定报纸或者网站公告其财务报告外, 还可以选择专题会议、电视节目、纸质材料等其它渠道披露信息, 也可以开发专门的信息披露系统, 从而提高受众数量和增加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方便性。政府公共管理的财务信息更要渠道和方式多样化。以社会保险基金个人账户财务信息为例, 现在缴费人可以通过电话查询、社保中心大厅触摸屏查询、网络查询的方式获取信息, 今后还应该推行短信查询和定期邮寄等方式。

(三) 专业知识普及化

全球知名专业服务公司德勤咨询公司 (Deloitte Consulting) 调查了73个国家和地区的636名高级财务管理人员, 公布了一项国际调查结果, 合格的会计师及财务人员十分短缺, 特别是在东欧和亚洲, 而非财务人员懂得财务分析知识的就更少了。因此, 要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 (无论是否专业财务人员) , 提高其综合素质, 提高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其具备战略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使其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专业报纸、杂志定期讲解。如社会保障报、证券报等每周一天有专栏讲解, 既有财务分析基本知识又有专业报表分析知识;电视、网络专题讲座。中央及各省市经济台应该有栏目和时间讲解财务知识, 内容应该既通俗又易懂;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各省市会计学会及分会要定期举办财务知识普及讲座, 并且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要让每个职工和社会公众都知道, 掌握财务知识与其工作和生活紧密相关。普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账务处理程序、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及各个项目的含义、财务报告分析的方法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等。

摘要:本文认为, 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财务活动也由此变得日益复杂, 其大多决策都必须考虑财务因素, 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再次显现。但现行财务报告的专业化和过于简练等因素影响了人们对财务信息的理解, 降低了财务报告对财务信息需求方的决策支持作用, 而财务报告内容通俗化、披露渠道和方式多样化以及专业知识的普及化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报告,财务信息,决策

参考文献

[1]高波:《论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问题》,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2]沈颖玲:《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阐释与应用》,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3]张纯:《非营利组织理财》,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林永春、阎君:《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与社会监督体系的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6期。

财务危机分析范文

财务危机分析范文(精选12篇)财务危机分析 第1篇财务分析在公司的财务管控中有着很关键性的地位。财务分析能够使企业及时了解公司的四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