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教育研究
创造性教育研究(精选12篇)
创造性教育研究 第1篇
一、目前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1. 教学模式陈旧
虽然新课改已经逐渐在我国的美术教学课程中开始推行, 但是教师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专研。教师往往更注重美术学理论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以提高表面的教学成绩为教学目的, 并坚持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缺少创新意识, 有些教师还存在以师为尊的传统理念, 缺乏与学生的交流, 从而很难从学生的角度来创新教学方式, 无法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热情。
2. 传统理念的束缚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很多思想都已经根深蒂固了, 在现行的高中教学中也是如此, 学校对智力和文化知识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美育和道德方面的教育, 因此学校总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程度而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等资源, 而忽视了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创新。在中国传统理念的束缚下, 美术这门课程在学校仅仅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 甚至没有被加入期末考试的考核项目, 这种做法会严重削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积极性, 就算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也难以系统地接受美术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除此之外, 美术生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所以美术难以受到学生的重视, 且创造性教育的匮乏也使得学生眼中缺乏创造性。
3. 教学目的不明确
为了配合中国现有的高考制度, 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高考上线率, 高中美术教学中大量开设了色彩、素描等专业培训课程, 却没有一门课程是针对于美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开设的。而文化生更渴望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提高, 因此, 美术欣赏课程并没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且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久而久之, 这种教学目的不明确的情况充斥了整个教育界, 培养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学生是难以实现的, 学生往往是重文化, 轻美育, 要么就是重美育、轻文化。
二、开展创造性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1. 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课程
开展创造性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竞争性、自信心, 鼓励学生培养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目前高中生的美术自主学习能力还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个人体验, 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该积极将创造性教育贯彻到现有的高中美术教育体系中, 深入探究新课标标准, 敢于将创新理念加入课程中, 从而提高美术学教学的成绩。
2. 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开展创造性教育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激发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学习的基础条件。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家关爱,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在课堂上提倡民主意识, 给每位学生创造发表个人想法的时间。教师不仅扮演一名教育者, 更多的是一名组织者和引导者, 不能一味地高高在上, 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 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不应使用传统的辱骂讽刺等方式进行教育, 应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 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做真正的自己,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探索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 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开展创造性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由于中国长期收到传统教育的束缚, 教师仅仅将讲堂作为自己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 他们没有意识到先育人再教书的重要性, 而是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 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讲解, 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思想。这种做法即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 还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将创造性教育的理念灌入现有的教学体系中, 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导入交流的方式, 让学生和教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新的事物。在课堂中, 应以学生为主题, 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引导者, 引导学生去创新学习。此外,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并不局限于教师, 可以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并敢于说出他人不敢说的话题。
4.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技能
开展创造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技能。只有充分掌握了理论基础, 才能为自我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因此, 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采取方式进行教育,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思维、着色方面的基本技能, 其次再导入绘画造型及简单技术操作的基本方式。在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之后, 教师应经常带领学生去野外写生, 参观各种类型的画展活动, 参与书画比赛、并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感想和技巧、为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空间。
综上可见, 创造性教育在我国高中美术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现在学生的需求, 教师应制定不同的创新教学方案, 不断地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独有的思维和观察力去观察身边的每个事物, 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思维能力。总之, 要想培养出富有创造思维的学生, 就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教育模式, 让每位学生达到摆脱教师依赖也能自己思考的程度, 大胆地创新, 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与创造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中阶段的课程也在进行调整和更新, 其中为适应适合发展需要, 高中美术教育引入了创造性教育, 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围绕目前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开展创造性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两大方面展开讨论, 对创造性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希望对高中美术教育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特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创造性人格研究综述 第2篇
创造性人格研究综述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的.固有内涵,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该综述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影响因素及培养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创造性人格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创造性人格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作 者:潘聪绒 郑莉君 PAN Congrong ZHENG Lijun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6) 分类号:B848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 研究模式 影响因素 培养创造性行为研究浅析 第3篇
关键词:创造性;生成探索模型;概念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53-02
创造性认知活动的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个必备特征,其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作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所以它们满足创造性行为的两个标准:新颖性和效用性。按照创造性认知的观点: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从最普通的到最伟大的,都以这些创造性思维活动为基础。所以,要全面了解创造性活动,我们必须了解创造性认知活动。
在创造性活动中,虽然思维的灵活性很重要但它并不能决定整个创造性活动。因此在研究创造性认知活动中,研究现有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怎样影响,有哪些知识会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就变得很重要。虽然创造性认知研究中假设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能力,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个人在创造力上是不存在差异的。不过一些基于认知心理学实验的创造性认知研究,认为平常的和超常的创造力表现之间有认知功能的连续性。
创造性认知研究也承认,除了认知过程以外会存在很多其他的因素会影响一个人产生创造性行为。这些因素包括:内部动机、环境情景、偶发事件、不同文化对于个体所赋予的不同的价值观等等。但是,创造性认知研究的基础是假设许多非认知因素是通过影响认知功能而产生重要作用的。
一、生成探索模型
早期的创造性认知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是基于创造性功能的生成探索模型,它旨在生成一种广义描述的、启发式的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是:把创造性思维描述为首先产生不同于一般的观念或问题解决方法,随后是对那些观念进行扩展性探索。生成探索模型假设,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成和探索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是交替进行的,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和限定条件来不断改善。
认知探索的过程包括在现有认知概念结构中寻求新颖的或者可以满足当前需要的特性,寻求现有结构中的启发式的暗示,寻求现有结构的潜在功能,从不同的视角或不同的情景对现有结构进行评估,为描述问题的可能答案而对结构进行解释,并寻求结构中表现出的各种实践的或者概念的局限性。创造性认知的特征体现在不同认知过程的组合方式及运用上。所以,通过考虑各种类型的生成和探索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在一个广泛的认知框架内研究创造性认知的各个不同方面。
生成探索模型对创造性认知中的认知过程和这些认知过程运作时的心智结构也做了区分。例如,芬克等人提出一种特殊的被称作前发明结构的心智结构,它在创造性探索和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生成探索模型还假设:生成或探索阶段的任何阶段都可能产生对最终创造性行为的约束性影响。这就使得这个模型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限制条件下应用。因此,创造性认知的研究一个重点就在于什么时候应该考虑怎样的约束影响。
在研究创造性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避免使用单一的认知过程或特征来定义创造力。相反,我们把创造性思维看成涉及生成和探索过程的许多分支,涉及各种类型的前发明结构,创造性思维并非一定需要出现特殊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除了强调一般和特殊的创造性是通过一系列共同的过程连接起来的以外,这种特征描述的一个优点是,创造性思维和非创造性思维可以被看成一个连续体。生成过程、探索过程和前发明结构涉入的程度以及产生明显特征的程度只增加了一个创造性想法或产品出现的可能性。所以,在创造性和非创造性认知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
二、一些创造性认知的研究方法
创造性认知的研究中专家们研究较多的是创造性认知对于顿悟、酝酿等传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以及概念扩展、概念组合和创造性想象等问题。由于生成探索模型中把创造性思维描述成一个在生成和探索步骤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对待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研究时,并不明确区分创造性思维过程。
1.顿悟
创造性认知研究中一个典型的研究就是斯库勒和梅尔彻的顿悟研究,斯库勒和梅尔彻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研究,来研究有意识的言语活动对于顿悟的影响。他们假设有意识的言辞表达抑制了某种导致顿悟的无意识过程,那么要求一些被试在思考的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应该会阻断顿悟的表现。实验观测的结果也确实如此。表明语言表达对于思维的影响不是普遍地使问题解决能力下降,而只是影响有意识言语表达时顿悟性问题的解决。
斯库勒和梅尔彻继而概括了其他一些发现,这些发现把各种个体差异——比如知觉重构能力、场依存与在顿悟问题上的表现联系起来,提供了启发性的证据。后来,其他有关顿悟的研究也已开始把基本认知加工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相联系。虽然,历史上顿悟的例子极为罕见,以致可以将这类现象放在经验科学所能涉及的范围,但是,已有的研究显示了引发和研究顿悟这一突出现象的创造性途径。
2.概念扩展
从根本上讲,人类认知的概念功能是一个创造性的现象。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概念结构最常见的创造性应用就是扩展这些概念结构已形成新的概念。沃德等人称这种创造性认知活动为概念扩展。
关于创造性行为的描述中:新的观念,即使是十分有创造性的那些新观念,通常都来自对熟悉概念的扩展。有时候正是这个由旧到新的变换产生了巨大的创造力;然而有时候熟悉的概念也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因为已有概念的特性会对新概念的形成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所以研究和概念扩展相关的种种认知过程是很重要的。
3.概念组合
许多日常例子表明,新组合出的概念即使是十分简单的组合也可被看做是创造性的。如果说概念组合可能会出现在所有创造性认知活动中,那么平凡的和非凡的创造力的差别可能就体现在概念组合的程度上。心理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实验的方法仔细考察了理解概念组合所包含的各个基本过程,从中得到一个明确结论,即单个概念的属性常常出现在那些组成成分都不明显的组合概念中。组合概念的新属性是新异性的来源,这就证实了概念组合可以促进创造性功能的推测,也强调了实验室研究可以用来检验创造性认知功能。人们已经建立了许多的模型来解释人如何理解概念组合。
汉普顿属性继承模型提供将概念组合这种精细的认知加工概念化的方法。该模型指出,一个合成词的任何一个成分所必需的任何属性都将为该合成词所继承,而任意成分都不可能具有的属性则不会被该合成词继承。
维尔肯菲尔德也证实,概念组合能加深我们对创造性功能的理解。她用马克曼和简特纳的结构校正模型来解释她的研究结果。相似的一对概念有相容的结构,使得理解者较易合并它们,其结果是它们在原有概念之外的属性中很少能突现出来。不相似的一对则很不容易联合,并引起超出原有概念的探索以解决其结构中的冲突。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强调了在概念组合中概念的相似性是如何影响组合过程的。
最后,萨加德对概念组合在创造力中的作用做了一个以连贯性为基础的论述,这个模型使用了多重约束满足的概念:新概念的各个成分都对组合出的概念的解释造成约束。
4.创造性想象
想象在创造性行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而在创造性认知方面的一些研究已经验证了想象对于创造性行为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发展还未被特定目标或任务的知识干扰的前发明结构来培养。这说明除非必须确保使一个想法的形式有明显价值功能的方法外,不限制范围的功能解释也许可以让这个想法本身具有新的、潜在的功能。就创造性想象而言,当解释范畴被随机限定而不是自由选择时被试更可能发现一个创造性概念。运用意料之外的范畴显然鼓励了人们探索在前发明结构最初生成时没有得到考虑的其他可能性解释,由此促进创造性的发现。当然。对一个概念结构做解释时,某领域的专家通常要比新手更能发展出创造性行为。所以,尽管在前发明结构生成时专业知识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但在随后对这些结构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时候,专业知识还是相当重要的。
同时,也有很多其他研究者研究了创造性认知过程的其他方面,这些研究表明,使用认知科学的一般方法来研究创造性思维是可能的。特别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们使用认知科学传统领域内已经研究过的过程和结构,也能做出真正有创新性的发现。这些研究还指明如何将认知科学的许多传统理论应用于创造力,而且,从这些更富创造性的情境中得到的发现,可以对基本认知过程提出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Fink R.A..Creative realism.In S.M.smith,T.B.ward&R.A.Fink;(Eds.).The creative cognition approach.Cambridge[M].MA : MIT Press,1997.
[2]Ward T.B.,Fink R.A.&Smith; S.M.Creativity and the mind : Discover the genius within[M].New York: Plenum,1995.
[3]Finke,R.A.,Ward,T.B.,&Smith; S.M.Creative cognition: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MA:MIT Press,1992.
[4]Ward T.B.Structured imagination:The role of conceptual struct-
ure in exemplar generation[M].Cognitive Psychology,1994.
[5]Hammer,J.A.& Champy,J.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M].New York: Harper Business,1993.
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教师,创造性教学,创造性能力
一些研究表明, 教师对创造性的态度、意向、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与学生创造性的激发和培养显著相关。在一项对大学生评价教师创造性的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创造性给予低水平的评价, 认为除了艺术类教师, 大部分教师对创造性不感兴趣, 普遍不具有为创造性的显示、发挥创设有利环境和氛围的能力。这导致大学教师不能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 难以满足学生的创造欲望, 而且有意无意地压抑了这种需求。因此, 教师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及其重要。而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
开创创造性教学的前提
教师信念鲍拉斯藤 (Paula Stern) 和理查德沙威尔逊 (Richard J Shavelson) 于1981年对教师信念的重要性总结到:教师的行为主要受教师的理论信念所控制, 这些信念具有对教学判断及决策进行系统化过滤的作用, 教师信念形成于一系列结构性原则。因此, 教师在开展创造性教学前必须具备鼓励建构和创造的教师信念, 开创创造性教学的前提。认为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具有不同的认知和情感特征以及不同的个人需要的教师, 在日常教学中会多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且因材施教地让每个学生自由发展。持此种信念的教师的课堂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他们对学生很和善, 努力创造舒适愉快的班级氛围, 并且在课堂中对学生采取一些鼓励措施,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使整个教学成为创造性教学。
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学信念教学信念包括教师对课堂的作用、教学和管理方法及风格、教学资源和有效教学的标准。教师关于学生和学习的特有信念, 对教师的行为有普遍性的影响, 进而影响他们为学生和自己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只要教师有相似的信念, 尽管在课堂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 但最终能取得同样的教学绩效。一个有创造性意识的教师要开展创造性教学必须鼓励学生开发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有这种教学信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价值追求教师的教学价值追求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及教学效果。以考分为教学价值追求的教师会鼓励学生搞题海战, 一切只为考高分;以知识为教学价值追求的教师主张学生死记硬背, 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权衡学生成绩好坏。而创造性的价值追求则有如下五种表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不同学生不同发展;促进不同学生在每个方面和谐发展;不同学生个性地、有特长地发展。
创造性教学的内容
知识掌握的创造性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基本上是通过课本和教案, 很少有其他途径。在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 仅靠若干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断在接受新事物, 教师要胜任培育工作, 自身的知识则必须不断更新。因此, 教师的知识掌握必须突破传统的啃书本、常年使用同一本教案的途径, 要灵活运用报纸、期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充实自己, 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创造。
知识加工的创造性创造性活动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不能简单地将自己获得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只有做到“深入浅出”才能使学生获得重要知识, 又感觉不到理论的晦涩与无趣。而这深入浅出的结果正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能力。
知识输出的创造性知识的输出, 核心是表达, 表达又分为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三种。教师在传授自己通过创造性地掌握并进行过创新加工的知识时, 也要体现他的个性化的创造能力。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及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知识输出方式, 口述、板书、戏剧表演、多媒体等都可以作为教师知识输出的方式。
技术运用与艺术表现的创造性育人工作是一项技术与艺术要求很高的工作, 学生的特点各异, 因此, 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都运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同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身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教师也要不断改变自身的教育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技术的运用和艺术的彰显要时刻体现创造性。
教学在哪些方面要体现创造性
教学时间分配的创造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时间分配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运用缩短了传统方法中的口述、板书时间。因此, 在现代教学中, 教师必须掌握多项技能, 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发挥创造性, 使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更多更丰富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组织的创造性班级授课制是我国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静坐”在各自的位置上, 步调一致地听教师讲或自己作练习, 这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行为方式的变化, 影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等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 它有助于缓和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偏重竞争的课堂气氛, 形成合理的组内互教互助的良性机制;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人人得到发展。同时,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采用班内个别教学的形式。
教学技术使用的创造性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莫过于口授、板书。这易使课堂教学枯燥, 影响教学效率。而现代教学技术以其丰富多样的手段, 有效地创设情境, 把抽象的语言知识形象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利用特有的交互功能和网络资源平台, 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 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 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 合理使用教学技术。
教学艺术表现的创造性教学是一门艺术, 一个优秀的教师懂得恰当地运用表扬、批评。对优秀学生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要看到优点, 但不能“一俊遮百丑”。然而优秀学生自尊心较强, 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方法要得当, 既要起到提点的作用, 言辞也不能过于激烈, 伤害其自尊心, 打击其积极性。对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就更要注重艺术性,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多发现其闪光处, 真诚关爱他们。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加工的创造性思维包括5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监控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无不与这5个系统紧密相连。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头脑中寻找完成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将各种材料进行统整、协作;然后得出思维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监控系统都必须发挥作用, 只有每一个过程都顺利完成才能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没有监控系统则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都白费。创造性思维落实到教学中就是教学反思, 教师对教学内容加工的每个过程都要不断反思, 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的问题。
过程评价的创造性教学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 它基于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的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要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学生的特点各异, 在对其进行评价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能力, 多角度进行评价, 不能仅依考试成绩给学生定性。教师平时应多观察学生, 寻找其长处, 并创设机会让他们尽情施展, 通过他们平时的表现, 如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他人的交流、艺术表演、助人为乐的行为等多层面、多角度地评价, 改变过去“一卷定全部”的评价方式, 充分体现出教育评价的指导、激励和导向功能, 为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创设空间和条件,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0) .
[2]Paula Stern&Richard J Shavelson.Research onTeachers’Pedagogical Thoughts, Judgments, Decisions andBehavior[M].Santa Monica:Rand, 1981.
[3]严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信念体系——从概念建构到情境效性[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论文研究的创造性原则 第5篇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的研究过程是指材料收集之后,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研究的原则,对材料作深人透彻的分析研究,从中提炼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按照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必须经历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三个阶段,牵涉到研究的角度、方法、论点的提炼及论证(构思阶段的理论构设)几个步骤。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研究的原则是指对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科学研究时在追求知识的总目的之下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准则。概括起来,语言文学专业学术研究应该遵守三条原则,即创造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和明确性原则。http:///
创造性原则,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实现“思想的增值”。人类知识的总量,是一个不断递增的积数,文化传统也是前后承续,薪火相传的。那么,在追求进步与发展这一总策略之下,每一个研究者,每一个研究课题,都应该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增加一点什么,为人类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在研究工作中为人类思想增加的那一点点东西,就是创造。哲学家卡尔纳普曾提出一个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构想。他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或曰三个世界。他将物理的可感知的客观世界命名为世界,将主体心理的或精神的世界命名为世界,而将客观知识的世界命名为世界3。所谓客观知识的世界,可以理解为是以种种语言符号形式存在的,在人类历史中视为生产和保留的凝固的精神财富,它是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的融合与结晶。
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 第6篇
在语文课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我们国家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展现出他的写作功底,还可以体现出个人的文化素养。小学是我们国家教育人才的摇篮,在这时期对学生写作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会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小学作文 创造性教学 策略 研究
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老师就会给他们灌输一种数理化很重要的教学思想,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就会忽略写作的重要性,慢慢地写作能力也就越来越差。目前小学生的作文总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因此,我们老师一定要加大对创造性的培养。
一、我们国家小学写作的现状
1.小学生对作文写作的不重视。对于刚刚进入到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写作,对于作文写作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而且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开设专门学习写作的课程很少,导致了学生这一方面的技能很薄弱。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完成的,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提高很多,很多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了数学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上,对写作也就疏忽了,慢慢地写作能力肯定提不上去。
2.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有很深的写作功底才可以完成,需要很多好的句子去完成。所以说,学生如果想写好作文的话,就需要有很多的知识,这样,在遇到写作时才会显得特别轻松,才会有很多东西要写。在我国小学教学中,小学生的阅读量很少,而且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直接导致了下学生的眼界很窄,所以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反复的利用几个老旧的案例,创造性始终提升不上去。
3.我们国家小学生缺少写作方面的技巧和方法。世界上的万物都会有一定的规律,语文中的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很多的学生对于写作技巧了解的很少,所以就会出现不会写作的情况。其实,写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方法就会变得很容易。对于一些写作基础差的同学,可以找一篇作文,照着这篇作文自己去仿写,不要去抄写。要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写出来,然后学习人家的写作方法。慢慢地自己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
二、如何提高我们国家小学作文写作的创造性
1.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创新。什么事物都需要去创新,只有创新才可以向前发展。写作也是这样,也需要创新。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创新,要提倡学生自己去创新,去思考,写出属于自己的更加优秀的文章。
2.老师应该多开设一些阅读课,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提高的,它是一个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练习去提高的过程。一篇好的文章它需要写作的人有很多的知识去完成。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开设一些阅读课,让学生多去读一些好的文章,把认为好的句子或者文章背下来,然后经过一些改编加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会给自己的文章添加很多的创新的亮点。
3.在上课的时候多营造一些好的气氛。情景教学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老师通过创造情景教学把学生的思想带到情景中去思考去想象,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写作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要一起努力,加大作文的创新性教学,让学生能够写出更多的优秀文章。
【参考文献】
【1】周玉红.如何激励小学生写真话作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
创造性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第7篇
一、高中美术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在高中课程中,美术课程虽然没有被设置成核心课程,但其在学生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及发展等方面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美术课程所具有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人文性,这个特点在其课程性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课程评价及课程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此外,美术课程也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课程,还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艺术修养与人文修养的课程。所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美术课程的学习,是要把学生个体提升为一个精神存在;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对独立思想、权利、自由、宽容进行自觉的认识,提高其认识的深度,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正确地认识其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二、创造性教育的特点与目的
美术教学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审美教育,较为侧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美术课程中创造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通过创造及对艺术的欣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不被传统的框架所束缚,进而更好地放开自己的思想,最终得到更好的发展。创造性教育除了会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还能启发学生用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
三、创造性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 利用先进教学手段,扩大学生知识面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充实其美术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其综合水平。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梵高的著名作品《向日葵》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作品及作者的相关信息,加深学生对其认识与了解;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建立班级讨论群,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交流与分享,不但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及兴趣爱好,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
2.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找准自己与学生的位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创造性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个人的体验及情感的变化给予重视,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在对美术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兴趣。
3. 重视师生互动与动手实践,优化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重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在良好的互动与实践中得到强化,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学科的专业技能,为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剪纸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剪纸,在实践中向学生讲解剪纸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探索、学习传统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写生、参观画展等,这对学生了解并掌握美术相关知识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创造性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第8篇
1. 教育模式导致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高考模式是学术性模式, 技能性尚未开展, 严峻的高考形势导致非特长生几乎不愿接触美术这类课程。迫于高考的压力, 大多数学生忙于高考课程的学习, 对高考不涉及的科目毫不关心。同时, 由于学生对美术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美术老师在教学方面难免出现松懈, 久而久之, 美术走出了高中生的课堂。
2. 教学方法陈旧死板
我国高中美术课程的授课方式比较死板, 对普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对教材中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然后老师大谈艺术, 大谈美。这种授课方式空洞而又乏味, 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的可以用语言来准确描述的东西, 但是在课堂上, 却成了美术老师的一家之言,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然而对美术特长生来说, 美术课程的地位变得与语文、数学一样重要, 为了美术考试能考个好成绩, 老师每天都要求学生花上大量时间进行绘画训练, 机械地对所看到的东西进行表达, 一味地强调画得要多么像, 而不是画那些表面看不到的东西。在校外的画室, 大多数情况都是学生跟着老师画, 绘画对象较狭窄, 一般都是人物素描, 水彩之类, 很少有山水、国画。美术还包含书法篆刻和工艺设计, 但是由于老师自身能力限制, 几乎没有多少老师会对这些进行教学。所以说高中美术教育陈旧刻板, 创造性低。
3. 对待美术的观念陈旧
对待美术的态度比较落后, 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教师群体, 大多数家长也对美术抱不赞同态度。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 考上一个好学校, 有个好未来。学校看重的是高考升学率以及招生量;家长看重的是考个好大学, 找个稳定的工作, 他们并不在意孩子艺术涵养的提升和艺术思维的构建, 这两种观念的存在对美术课的开展都产生了压力。多数人会认为美术学习是一种课外的兴趣, 不支持孩子在美术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合理建议
教育模式造成的影响, 不是短时间就能进行改善的。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 高考升学压力得以减少, 这一方面造成的影响正逐年弱化。所以在这里对教育模式的完善就不再赘言, 主要探讨教学模式和认识理念两个方面的创新性教育的应用。
1. 教学模式的创新改进
第一, 采用开放式教学, 将以前简单的美术欣赏的封闭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 师生加强交流, 各抒己见, 那么学生不再是以前的学习者和模仿者, 更多的是鉴赏者和创造者。多组织一些美术展活动或开展户外写生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创新作品的同时, 也增强对美术的兴趣。美术课不能仅仅局限于室内的画板前, 回归自然是最好的美术教学方法。
第二, 采用创新性教学, 美术的教学也有很多的理论部分, 当学习理论的时候, 采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 效果要远远比直接表述抽象的理论更好。同时, 美术不是有纸有笔画得像就行, 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具备欣赏美的能力。
第三, 采用独立性教学, 这里的独立性教学不是指学生闭门造车, 而是面对艺术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在美术创作中, 个性是灵魂, 是风格的基础。老师在美术教学中, 不要给学生施加太多自己的观点, 避免影响到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做好保护学生个性发展的工作。艺术是充满个性的, 不能因为老师对学生作品的不满意, 就否定这件作品。
2. 对美术认识观念的改进
对美术观念的改进, 需要教学工作者的长期努力。真正把美术当成艺术, 而不是简单的一门技艺课程。艺术不仅仅是动手能力, 只有充满情感的作品才是美的艺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仅注重绘画技巧, 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 将二者完美地结合才是真正的艺术。
三结束语
我国美术教学存在着创造性教育欠缺的问题, 通过对创造性教育的应用的探讨, 改进教学模式, 进行创新教学, 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和创造性思维, 是当前美术老师的重要职责。同时本文也明确了改进方向, 以更好地为高中美术教育服务。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素养, 关键是采用创造性教育。
参考文献
[1]耿婷婷.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创新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张昕.对高中美术教育的几点看法[J].林区教学, 2009 (8) :107~108
创造性教育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幼儿教学美术教育活动创造性培养研究
众所周知, 幼儿教育是教育教学最基础的内容, 是激发孩子灵感, 赋予他们学习热情的主要方式, 有助于他们创作性思维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课程就是美术教育, 它不仅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 还能够借助画笔, 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创作和发挥的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就结合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 简单阐述一下其重要价值, 并切实提出科学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们创造性的重要价值
美术课程是幼儿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孩子们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够通过画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体而言, 美术课程对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具有如下的作用。
一方面,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教育教学重要性的凸显, 幼儿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基础,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也在新的教学背景下, 提出了幼儿教育的新要求, 即教学要注重多样化, 通过美术课程,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另一方面,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学前儿童健全发展的必然需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不仅仅是要培养具有完善知识结构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而幼儿的健全发展就离不开对其创造性的培养, 也只有激发他们的想象空间, 才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二、基于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研究
幼儿教学是孩子们最先接触到的教学活动, 教学的孩子年龄尚小, 在学习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美术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幼儿教学的必修课, 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关。从上述内容中, 我们也已经清晰直观的了解到了我国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对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培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了将美术课程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我们一定要做好研究工作, 找到培养幼儿创作性的有效对策。
(一) 转变美术教师落后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根本看法, 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手段, 它对教学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 我国幼儿美术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健全孩子的人格, 并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 激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
(二) 改变教学方法, 采用更具特色的手段实施教学
幼儿教育不同于高年级教学, 由于孩子的个性特征, 使得它更加注重对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培养。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利用画笔诉说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 采取多样化的、更具乐趣的方式开展教学, 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策略, 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例如, 教师可以在节日来临之际, 让孩子创作一幅与其相关的图画, 歌颂孩子心中的母亲节、劳动节。另外, 美术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展览, 将绘画与海报的展览结合起来, 从而潜移默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注重文化建设, 为幼儿营造一个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
幼儿美术教学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也只有结合教学环境, 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有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 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学。对此, 幼儿教师要重视美术文化建设工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美术的思想和观念, 影响孩子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与此同时, 幼儿园教学还应该丰富美术文化生活, 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 丰富幼儿的美术实践经验, 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例如, 我国某幼儿美术教师,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渗透绘画的功用, 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 每年都要举办服饰节、美食节、艺术节等活动, 鼓励幼儿积极运用各种方式大胆的表现美和创造美, 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最后, 幼儿美术教师还要规范幼儿的学习生活, 在各个环节中都渗透独立自主的创作意识, 开设绘画展览角, 成立手工小组, 利用新颖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 幼儿园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已经成为了基础教学的主要方式, 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术课程不同于其他教学内容, 它是一门视觉艺术,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给幼儿营造一个可供发挥的想象空间, 幼儿美术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 转变传统的落后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 采用更具特色的手段实施教学, 并注重文化建设, 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建波.试论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4:157-159.
国内外创造性人格研究述评 第10篇
创造性人格特点的研究基于两个基本的原理的指导:第一是场理论, 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人格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于个体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人格和环境;第二是对于情感领域的研究, 虽然大量的创造力研究认为创造力是一种顿悟或是一种灵感, 但更多的创造力研究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是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努力的, 是需要全身心投入, 伴随着激动、责任和奉献的。基于这两方面原理的指导, 开始从人格、环境以及情感等方面综合考虑个体的创造力特征。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思路:第一, 是对科学界和艺术界已做出突出成就, 或者被公认有创造力的人进行回溯性研究, 第二, 是先通过其他一些手段或借助其他工具, 如智力测验等, 先界定出一部分具有创造力的个体, 探索其人格特质, 并与一般个体进行比较研究。基于这两种研究取向所产生的创造性人格文献是很多的。Sternberg认为, 创造性人格由7个因素组成, 即容忍模糊;愿意克服障碍;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发展;活动受内在动机的趋动;有高度的冒险精神;期望被人认可;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Amabile认为创造性人格应该包括工作中的自律、受到挫折后仍然坚定不移、善于等待奖赏、自我激励、喜欢冒险。Feist列出了100多个条目用来区分创造性和非创造性个体, 其中包括想象力、冲动性、尽责心、焦虑、情感敏感性、具有野心、敌意、超然、自大、自治等等。
2 创造性人格结构
人格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创造性与“五因素模型”的关系, 尤其是和“开放性”、“尽责性”和“宜人性”的关系。Laura等发现:开放性、外向性和创造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宜人性与创造性成果之间存在负相关;言语创造力和开放性都和创造性成果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比之下, 对于创造能力较低的个体, 责任心和高成果有相关。可见, “开放性”可能是创造性人格的主要表现, 但是几个因素并不是独立的, 而是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这创造性过程和产品。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代表人物艾森克却认为, 无论是艺术领域或者科学领域里的天才, 都表现出高水平的精神分裂症状 (psychoticism) , 艾森克有不少研究都支持高创造性者和精神分裂病人很多时候有着非常一致的行为表现, 但是, 精神分裂并不是成为天才的必要条件, 许多天才的创造者并非精神病患者。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来说, 他们认为真正的创造力是两种创造力的整合, 即初级创造力和次级创造力, 初级创造力来源于无意识里的冲突, 而次级创造力则是自我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的成人的行为中自然的、逻辑的产物。人本主义关于创造性人格的观点和高自尊特征基本相同。只有那些具有高自尊的个体才能获得高水平的创造力。
3 创造性人格的测量
纵观以往的创造力人格的研究, 国内外众多的心理学家根据其创造性人格理论编制出了自己的测量工具。使用最多的是自陈式量表, 其它的包括“形容词排序法”, 以及要求大量训练和经验来测量和编译的投射测验。著名的人格量表如加州人格量表 (CPI) , 卡特尔16PF量表,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 (MMPI) 等都用来测查创造性人格。相对于其他测量手段而言, 自陈式量表可以更加精细而简便地测查出个体的创造性格以及创造力潜力, 如creativity perception inventory就是一种自陈式量表。再如Group Inventory for Finding T alent以及The Creativity Behavior Inventory等自评式问卷都能迅速而较准确地测查出被试者是否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
另一使用普遍的创造性人格量表来自于Gough的形容词检测表 (Adjective Check list) , 在该检测表上, Gough列出了300个描述词。其中30个形容词组成的分量表可以很好地区分创造性较高的群体和一般群体。该表一直成功地广泛应用于检测建筑师、作家、发明家、艺术家以及其他很多行业的个体的创造力。Myers-Briggs的类型指标量表 (MBTI) 也是一个自评式量表, 用来评估个体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方面。研究表明MBTI这四个创造力指数可以很好地测量出管理人员, 教师以及其他很多职业的创造力风格。
4 总结与展望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 对于创造力人格特点的界定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相同性,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并非意味着对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在日常生活中,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表现出文献中所描述的所有的人格特征, 并且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也并不总是表现出一种人格特质。创造性人格作为发展的个体的一部分, 也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发展变化。所以, 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而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 采用不同的方法, 得出的结论可能又会不同, 这也是创造性人格特点研究结论不统一的原因。
参考文献
[1]Sternberg, R.J.The nature of creativity:Contemporary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Amabile, T.M.Growing up creative:Nurturing a lifetime ofcreativity.New York:Crown, 1989.
[3]Feist, G.J.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artistic andscientific creativity.In R.J.Sternberg (Ed.) , Handbook of creativity.New York: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73-296.
[4]Mackinnon.D.W.The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creativity:Astudent of American architects.In P.E.Vernon (Ed.) .Creativity.NewYork:Penguin.1970, 289-310.
[5]Bruner, J.S.The conditions of creativity.In J.M.Anglin (Ed.) , Jerome S.Bruner.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Studies in thepsychology of knowing.New York:W.W.Norton.1973, 208-217.
[6]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Flow and the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New York:Harper-Collins.
[7]Treffinger, D, Young.G., Selbey, E., &Shepardon.C.Assessingcreativity:A guide for educators.Storrs, CT:The National ResearchCenter on the Gifted and Talentes, 2002.
如何在数学中进行创造性教育 第11篇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创新思维的发挥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說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公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就能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2.鼓励求异,让学生敢于创新求异
在小学数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途径。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它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1)一空多填
把唯一性的填空改编成一空多填式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完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为使学生更熟练计算进位加法,教师可安排一组填空,要求其尽量多填,使等式成立。
(2)一问多答
教学中,教学概念、法则、性质和定理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和描述。如学了三角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对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进行描述,会有如下答案:等边三角形,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特殊的锐角三角形,特殊的三角形。
(3)一题多问
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其探求结果的可能性。如:“由已知黄花80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可以提出不同的多个问题来,分别让学生列式求出黄花与红花的朵数的和、差等等。
(4)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一题多解包括两个含义:一题有多种解答和一题有多种解法。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进行这样的训练:把24个梨放在几个盘子里,每个放2个或2个以上,有几种放法。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我们还可以抓“想象”的训练。想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观念、表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或新观念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可以运用直觉想、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想、举一反三想等。在概念教学中,就常常借助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先进行了挤牙膏的游戏,此游戏使学生在理解物体占据空间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大呢?”有的学生想到了高大的楼房;有的学生想到了海水;还有的想到了大气层等等。老师接着又问:“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小呢?”有的学生想到了蚂蚁;有的学生想到了灰尘;还有的想到了水里的微生物。这就是借助“想象”进行的发散,使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知。
3.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
对创造性问题解决风格的相关研究 第12篇
1.1 创造力
自从1869年高尔顿的《遗传的天才》一书问世,人们(尤其是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热情,对创造力开始了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中,Guilford等心理学家们对创造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使人们对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揭示创造力的本质和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方面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成果。然而,由于创造力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水平及研究手段的局限,人们对创造力仍未尽知,还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1.2 创造和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
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位置与目的地、我们已经得到的与我们想要得到的之间的差距。Johnson(1972)认为,当一个人被激励完成一个目标,但第一次尝试又无果而终时,问题就出现了[1]。从广义上来说,问题可以被定义为对困难的解决,问题解决就是我们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所进行的思考和行动,回报就是我们实现了某一目标,找到了一个针对困境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另一个问题就是创造性和问题解决内在的差距,许多研究都试图从概念上和操作上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描述和区分[2]。Newell,Shaw和Simon把两者的关系定义为:创造性行为似乎仅仅是一类特殊的问题解决形式,其特点是新颖、不落窠臼、更有效,而且在问题解决中更复杂些[3]。
Isaksen(1995)提供了三组对比来说明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一是问题或任务的出现可能是界定或结构非常明确的,但也可能是不明确、模糊不清的,前者就是问题解决,后者则是创造性问题解决。二是问题解决的途径可能是确定的或简单的,也可能是不可知的、复杂的,前者需要而“远程教育”是针对面授而提供的远程学习机会。“开放教育”不是“远程教育”的专利,“开放教育”是“远程教育”和传统校园教育共同的奋斗方向,尽管目前“远程教育”在开放的道路上比传统教育有所超前,传统教育(在中国,特别是传统高等教育)也已经或正在打开办学的大门,逐渐走向开放。同时,“开放教育”的理念和“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有些时期,正是“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开放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完善,而正是“开放教育”的先进理念指导和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将是未来教育走向开放的生力军。
无论新的教育概念和新的教育观念多么美好,教育必须立足于实际。我们不能盲目追求简单的、片面的开放,而要从的是记忆、专长和知识,而后者需要的是创造性和思考。三是理想的结果是可预见的或比较容易获得的,或是不可预见或无法获得的,前者要求的是集中注意力,后者要求的是创造力和发明[4]。
1.3 创造性问题解决
创造性问题解决(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是指以灵活、变通的方法进行的问题解决活动。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creative problem solving,CPS Model),有时又叫做Osborn-Parnes模型,是由Alex Osborn与Sidney Parnes首创,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大脑风暴”这种技法发展起来的。
Isaksen,Dorval和Treffinger介绍了心理学中有关CPS框架的最新研究变化[5],即CPS6.1版:目前的模型包括四个成分,八个阶段。新的四个成分之中的前三个成分,其实便是6.0版本的三个成分,也就是说新版里增加了一个成分,而其余三个成分维持不变。新增成分名为思考方向(planning your approach),内有两阶段:评价工作、设计过程。其他的三个成分分别为成分一:了解挑战(understanding problem),指的是探索广泛的目标、机会,并形成、聚集思维以使工作有主要方向,分为三阶段,即建构机会、探索资料、架构问题。成分二:激发点子(generating ideas),即用以寻找许多的可能性,与brainstorming并不等同,后者只是简单生成各种答案的特定工具,对应阶段四,激发点子。成分三:为行动做准备(preparing for action),找到方法使有前途的选项成为可运作的解答,并使之可成功地执行。包括两阶段:发展解答、建立接受度。成分四:思考方向(planning your approach),即在思维进行中持续追踪其轨迹,确保方向不致偏离,也可引导我们去规格化或个人化自己所应用的CPS方法。包括最后两个阶段:评价工作和设计过程。这八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需进行发散性思考,并为下一阶段内容做准备。
2. 创造性问题解决风格
2.1 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水平和风格的区别
在创造力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将创造力当作一种个性特质,或者当作一种一般能力,往往强调创造力的某一层面[7]。不仅如此,在以往的认识和一些相关研究中往往把风格和水平混为一谈,人们往往会认为艺术家是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默默无闻的工程师则是缺乏创造力的。这种认识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研究和实际运用中所出现的一种偏见,比如说在测量研究中不从资质的角度对风格偏好做出区分;或是主张对某种风格的偏好会有更高的创造力水平。
根本上改善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朝着我们理想的开放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兴福.远程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第1版.
[2]丁兴富.远程高等教育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3]德斯蒙德基更著.丁新等译.远距离教育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4]梁士荣.开放教育特质论.开放教育研究,1999,(1).
水平和风格都是可能对创造力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但是实质上,这两个主题涉及的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把重点放在个人才能,或一个人进行创新时所能拓展的程度和范围(水平,你的创造力如何呢?);另一个重点是在当一个人表现出创造力时的某种模式或偏好(风格,你是如何创造的呢?)。Kirton在1994年对水平和风格作了明确的区分,并形象地把水平比作汽车的动力引擎,而风格是一个人选择如何去驾驶汽车[8]。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都把高层次的创造力表现和创造力风格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呼吁在创造力研究中更多地关注风格的作用。
2.2 创造性问题解决风格
Donald,Edwin和Scott将问题解决风格定义为:为了明确问题,产生想法,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并最终解决问题,个人所一贯使用的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而且要指出的是,个体在问题解决中所表现出的风格倾向部分上是受着当时的心态、意愿和个人的人格态度影响的[9]。
如何创造性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很难仅依靠某种单一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获得解释,它受到个体认知风格、人格特质问题情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0]。但是就个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来说,现在比较能够得到公认的一点是:没有任何一种风格能够证实其社会价值是高于其他风格的,也不存在一种风格偏好在普遍意义上具有比其他风格表现出的更好的创造性。在以往的某些研究中,对风格偏好进行评述时所进行的描述往往有一种消极的社会内涵,比如提出某种或某几种人格特质一定会有比较好的创造力等,但是更应该提倡的是所有风格都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用自己的方式发挥了宝贵的、建设性的作用。现有的关于问题解决风格的理论研究大多是用认知风格的理论来对创造力进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过目前认知风格在理论和评估方法上发展的广度和范围,很难完全适用于CPS的现有形式。
Donald J.Treffinger等在对问题解决风格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之后提出了创造性问题解决风格可能有的三个独立的层面,它们分别是:“取向的变化”,有两种风格,探索者和继承者;“加工方式”,内向型与外向型;“决定方式”,以人为中心和以任务为中心。每个层面都直接影响着人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信息的获取和实施方案的行动。
取向变化的两种风格指的是问题解决风格的认知方面(我喜欢面对新的挑战么?),包括探索风格和继承风格。拥有探索风格的个体喜欢探索新的可能性,他们强调的是问题解决的新方向,并会不断尝试新方法。拥有继承风格的个体关注的往往是现实的任务,他们寻求的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继承者强调的是如何改进已有方案,倾向于把精力更多地集中于现实而不是预想的结果。
问题解决风格的第二个层面指的是个人对处理方式的偏好(当我解决问题时,该怎样去选择相关信息呢?),包括外向型风格和内向型风格。外向型的个体,倾向于从与人的交流中得到经验和建议。当面临新的挑战时,外向者们会积极地投入讨论并会争取从别人那得到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他们常常在完成一个详尽的计划之前已经进行了行动。内向型风格的个体更看重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们在讨论之前就仔细分析了问题和情境,在考虑周密,并做出一个详尽细致的计划之前他们一般是不会行动的。
问题解决的第三个层面是对选择的判断方式(当我作出决定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这个层面的两个风格以人为中心和以任务为中心区别,集中于做决定时首要考虑的方面。以人为中心风格偏好的个体在做决定时首先考虑的是维持一种和谐积极的关系,在计划实施时往往也会把人和持续良好的关系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偏好以任务为中心风格的个体首先会考虑所作的决定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理。他们会在作决定之前寻找各种可能被掌握的信息,以便得到一种最好的方案,而不会过多考虑人的因素。
3. 对创造性问题解决风格的研究启示
创造力一直都受到人们的不断关注,创造力培养一直以来得到的反应都是正面的,其在CPS中的有效性也是得到肯定的,但目前对CPS的研究不断给原来认为的规则的、阶段性的问题解决方式带来质疑之声。对问题解决风格不断深化的理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可能是更有价值的问题:“在什么情形下,为了什么我们的努力是最有效的”[12]。CPS正在转向成为一种更为灵活的框架,提供给个人或组织的是更多的选择和对问题解决的更好的控制。虽然在对CPS的最初指导应该是使用线性的,既定的过程和方法,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但当学生达到了基础教育的较高水平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就是在CPS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更动态、更适于自己的方法。
对CPS的研究意义就在于CPS系统包括了一系列方法(选择和运用CPS的准则)、技能(基于个人不同风格的个性化策略)、对于如何激发创造性行为、超常智力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有着启发作用,这些方法也可发散运用到各个领域和学科。这些切实可行且适于个人的方法会为不同的情境提供一种跨领域、跨学科的解决方案。
摘要:创造力和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近几十年来关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研究多集中在:什么样的特质具有好的创造力。研究表明,当个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所拥有的风格时,他便会用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问题解决风格的研究在创造力培养教学和研究人的能力成就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理论研究的新发展的介绍,来探查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最新研究和启示。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问题,解决风格
参考文献
[1]Johnson,D.M.Systemic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thinking.New York:Harper&Row,1972.
[2]Runco,M.A.Everyday creativity and new views of human nature:Psychological,social,and spiritual perspectives.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7:91-107.
[3]Newell,A.,Shaw,J.C.,&Simon,H.A.The process of cre-ative thinking.In H.E.Gruber,G.Terrell,&M.Werthheimer(Eds.),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creative thinking.New York:Ather-ton,1962:63.
[4]Isaksen,S.G.Problem solving and cognitive processes:A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Kjell Raaheim.Bergen-Sandviken,Nor-way:Fagbokforlaget Vigmostad&Bj覬rke AS,1995:145-181.
[5]Isaksen,S.G.Unleashing creative talent in organizations.In A.G.Alenikov(Ed.),Thefutureofcreativity.Bensenville,IL:Scholastic Testing Service,2002:67-81.
[6]Treffinger,Isaken,&Dorval.Creative Problem Solving:An Introduction(third edition).Waco,Texas:Prufrock Press,2000.
[7]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3-15.
[8]Kirton,M.J.Adaptors and innovators:Styles of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London:Routledge,1994:1-33.
[9]Donald J.Treffinger,Edwin C.Selby,Scott G.Isaksen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problem-solving style:A key to learning and applying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8:390-401.
[10]Feldhusen JF.Creativity:aknowledgebasement-cognitive skil1s,and personality factors.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95,(4):255-268.
[11]Isaksen,S.G.Unleashing creative talent in organiza-tions.InA.G.Alenikov(Ed.),The future of creativity.Bensenville,IL:Scholastic Testing Service,2002:67-81.
创造性教育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