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参考书目
对外汉语参考书目(精选6篇)
对外汉语参考书目 第1篇
对外汉语专业阅读书目
A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
1.《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案设计》,陈宏、吴勇毅,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年版。2.《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吕必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4.《语言教学原理》,盛炎,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5.《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周小兵、李海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美)埃利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8.《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王建勤,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9.《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王魁京,华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徐子亮,华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教学法
1.《教学方法》,(法)居伊·帕尔马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教学法大全》,刘舒生,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3.《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徐子亮、吴仁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版。6.《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版。语言要素教学
1.实用汉语教师培训教材系列:《汉语语音教学》《汉语词汇教学》《汉语语法教学》《汉字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商务馆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3.《汉语正音教程》,王若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崔永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版。5.《现代汉语虚词讲义》,李晓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 卢福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7.《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陆庆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彭小川,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9.《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周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周小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1.《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测试技巧》,毛世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2.《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叶盼云、吴中伟,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难点剖析》,杨庆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4.《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崔永华、杨寄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5.《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程美珍,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王国安、王小曼,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版。17.《汉语与中国文化》,林宝卿,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8.《国俗语义研究》,吴友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9.《中国语言文化背景汉英双解词典》,沈善洪,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课型教学
1.商务馆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实用汉语教师培训教材系列:《汉语听力课教学法》《汉语口语课教学法》《汉语阅读课教学法》《汉语写作课教学法》《汉语综合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汉语课堂教学示范CD:《初级口语课教学》《综合课语音教学》《综合课语法教学》《综合课短文教学(上)》《综合课短文教学(下)》《阅读课教学》,北京语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阶段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程规范》,王钟华,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
(一)(二),杨寄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陈顺田,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李杨。
5.《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功能大纲》,赵建华,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教学技巧
1.《汉语课堂技巧与游戏》,周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外语教学游戏200例》,李伦威、李汉英。
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崔永华、杨寄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汉语教师
1.《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汉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2.《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汉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3.《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张和生,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教材编写
1.《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汉办教学业务处,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版。2.《对外汉语教材教法论》,赵贤洲、李卫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李泉,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语言测试
1.《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汉办,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与语法等级大纲》,汉办水平考试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张凯,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4.《语言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张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汉语教材
1.《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陈灼,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汉语会话301句(英文注释本)》康玉华、来思平,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交际文化汉语》,李克谦、胡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博雅汉语系列:《起步篇》《加速篇》《冲刺篇》《飞翔篇》李晓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中国剪影(中级汉语教程)》,李晓琪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话说今日中国》,刘谦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实用速成汉语》,石明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初级汉语课本》,鲁健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9.《汉语教程》(修订本),杨寄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0.《参与:中级汉语教程》,赵燕皎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B 语言学本体
一、语言学理论基础
1.《语言学常识十五讲》,沈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语用学教程》,索振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语音学教程》,林寿、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二、现代汉语
1.《现代汉语》,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2.《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
3.《汉语语法专题研究》,邵敬敏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邵敬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6.《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普通话训练教程》,任崇芬,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8.《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史有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9.《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刘月华等,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10.《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12.马《语法研究入门》,庆株,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三、古代汉语与汉语史
1.《古代汉语》(修订本)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9年版。
3.《汉语史稿》(新一版合订本),王力,中华书局,2004年版。4.《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6.《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2003年版。
7.《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8.《训诂简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9.《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周祖谟版。
五、其他方面(认知、功能和语用研究等)
1.《语用学》,(英)莱文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2.《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束定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交际文化学》,张先亮,上海文艺出版社。
5.《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跨文化交际学基础》,William J.Starosta。
六、期刊
1.《世界汉语教学》2.《语言教学与研究》3《中国语文》4.《民族语文》5.《汉语学习》6.《语言研究》7.《方言》8.《当代语言学》9.《语文研究》10.《语文建设》11.《修辞学习》
C 素质拓展阅读(文学、文化等)
1.《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二版),胡兆量,北京大学出版社。4.《中华文明史》,袁行霈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中国当代文学概观》,张钟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周易》,参读《周易大传今注》,高亨编注,参读《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8.《诗经》,参读《诗经译注》,江阴香译注(《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注)。9.《老子》,参读《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10.《论语》,参读《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11.《孙子兵法》,参读《孙子译注》,郭化若译注。12.《孟子》,参读《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13.《庄子》,参读《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14.《史记》,参读《史记选》,王伯祥选注。15.《坛经》,参读《坛经校释》,郭朋校释。16.《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17.《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18.《宋词三百首笺注》,朱古微重编、唐圭璋笺注。19.《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
20.《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21.《鲁迅选集》。
22.《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23.《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24.《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对外汉语参考书目 第2篇
1.李
泉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3.张灵芝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4.姜丽萍 《对外汉语教学论》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 5.周健、彭小川、张军 《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6.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6 7.李
珠
《怎样教外国人汉语》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008 8.钟启泉 《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张和生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6 10.张和生马燕华 《对外汉语教学示范教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1.李晓琪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6 12.李晓琪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6 13.李晓琪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6 14.周小兵《对外汉语阅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5.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汉语称谓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3篇
定位功能:职业称谓、职务称谓、本名称、亲属称谓、泛交往称谓。
表情功能:平称、尊称、蔑称、昵称。
定性功能:正式称呼、非正式称呼。
正如崔希亮所说,汉语称谓系统的细分,有助于本族语者和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适当得体地选择和使用称谓词语。
一、汉语称谓词语的特点
受传统文化与伦理的影响,汉语普通话的称谓区分与国外其他语言中的称谓词语相比,呈现出更加细致、周密的特点。
1. 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系统庞杂、名目繁细。
汉语的亲属称谓词语名目繁多、复杂多样,其语义功能非常细密,可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男性与女性,甚至出生与死亡,已婚与未婚等不同的称谓。陈月明(1990)分析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特点时指出,汉语亲属词对长幼亲疏尊卑最为讲究,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系脉分明、宗族相别。诸多论著均认可这一分析,如苏新春(2006)在其《文化语言学》总结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特点时,也遵循了上述分析原则。
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另一大特点是在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中称谓词语更加错综复杂。同一种亲属关系,在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之间,各地方言相互之间,所用名称大相径庭。如同样是称呼“父亲”,普通话称“父亲”或“爸爸”,河南平舆称“大(读阳平)”或者“大爷”、“大(读阳平)大”,福建大田称“大兄”,广东从化等地称“阿叔”等;而在汉语普通话中,“大爷”、“兄”、“阿叔”等都另有所指。
2. 职官(职务)称谓发达。
在汉语的社会称谓领域,职官(职务)称谓发达。就职务职称名称来看,所有的职务名称都可用来称呼。如中国人要在称呼中尊重人,就常把对方当作“官”来称呼,甚至出现了亲属之间官称化的现象,如在中国古代,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老爷”等。汉语称谓中此类词语的数量丰盈与使用的普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中崇尚“权威”的传统以及职官文化的成熟。
近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职官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职官文化仍具有广泛的影响,职官称谓的使用仍十分普遍。除了政府机关、公务活动等必须使用职官称谓外,在商贸活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对担任一定职务的人,人们仍然习惯称呼对方的职官称谓以示尊敬。
二、汉语称谓词语的泛化
实际上,汉语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界限并不很分明。如在同事或同学之间,汉族人要表现得亲近一些时,往往使用“大叔”、“大爷”等亲属称谓,而不像西方人用名字来称呼。现实生活中汉语称谓词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大量的原系亲缘关系的称谓转借挪移为一般的交际称谓。用亲属称谓词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
亲属称谓在汉语交际中常常扩大到亲属之外的社交场合,用于称呼熟人、朋友、邻居等会与自己产生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甚至用于与陌生人打招呼:大伯、大爷、大嫂、大姐、大哥等;还可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成为创造新词语的一种方式。
目前身份类的称谓词也有泛化的趋势,用于社会通称。解放初期,“师傅”一词由工业企业称谓向社会人际称谓迅速扩展,其语义不断发生变化,表现为一个逐步泛化的过程。社交称谓中的“先生”、“小姐”、“老师”一些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这些称谓词语在泛化和被使用的过程中,都还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条件和适用对象的限制。如果不考虑限制条件,这些称谓词在交际中的泛化就不能顺利进行。如重庆方言中,“老师”已泛化为社会通用称谓,可以用于非正式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如服务员称呼顾客、与陌生人打招呼,等等,但是如果用到正式场合,则可能会被认作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另外,把方言中的“老师”称谓扩展到汉语普通话中,也失去了“老师”在方言中的原有意味。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称谓词语
汉语称谓系统本身的庞杂和称谓词语的发展变化,使得汉语学习者感到困惑,并且很难在交际中适当得体地运用。因此,我们认为称谓词语的教学应贯穿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始终。当然,汉语称谓词本身的复杂性和汉语学习者水平的局限决定了我们在具体教授的过程中,要有所取舍,要依照交际的原则,考虑实际的需要和教学对象。
姚亚平(1995)把“称谓”、“名称”和“称呼”分别定位为称谓的语言形式和言语形式。我们不做这种细分,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中,要引导汉语学习者注意区分称谓的名称和称呼,注意称谓词语的选择和使用。每一类称谓形式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它们在使用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说话者要根据彼此的关系、说话的场合、各自的人文背景选择恰当的称谓。
1. 引导学习者掌握基本的汉语称谓词语。
汉语称谓词语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基本的亲属称谓词语和社会通用称谓词语却有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教授基本词语时以系统的形式告知学生。如在初级教学阶段有“爸爸”、“妈妈”、“姐姐”等简单的亲属称谓词语,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逐步向学生扩展更多的称谓词,并要注意到汉语和学生母语中称谓的不同。
在实际交往中,由于交际对象、环境、欲求等的特殊性,人们常常面对交际对象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词,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如陈建民先生(1989)列举的社交称谓的缺环的六个方面:第一,如何称呼不知姓名的同辈的“爱人”,前辈的“爱人”,老师的“爱人”?第二,“老师”和“大夫”无所不包。第三,住高层楼房的人互相之间该如何称呼?第四,如何称呼婚姻状况不明的女性?第五,能否对异性朋友使用带友情的称谓?第六,如何写信封上的称谓?王芝清(2007)也提到了上述“无呼可称”的尴尬情况,例如女师傅、女老师配偶的称谓就存在缺环现象,没有与“师母”、“师娘”相对应的“师父”或“师爹”。这些问题只是现实中称谓问题的冰山一角,随着人际交往领域的扩大,称谓中的缺环也在不断增多。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这些问题更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又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在心理上对汉语中的很多称谓难以认同,如“大爷”、“阿姨”等亲属称谓词语的泛化词语,学习者很难从心底认同并付诸实际生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引导学生克服文化依附矛盾,正确运用称谓词使用的策略。再者,我们在教授社会通用称谓时,仍然是从“同志”、“师傅”教起,但在实际的汉语运用中,学习者会发现这类词语早已不再常用,从而变成在学“过时的汉语”。
2. 引导学习者注意称谓词语使用的得体性。
称谓在对话过程中不仅表明双方的关系、身份和地位,或者表示一种招呼的功能,而且具有语用方面的功能。同一称谓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表达不同的功效或情感,如警告、威胁、规劝、激动,等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又有使用不同的称谓形式的习惯,相同的称谓形式在不同的称谓场合又有不同的指称含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语境中称谓的得体性和不同称谓在同一语境中不同的语用效果。
3. 称谓在实际生活中的回避问题。
过去,人们认为在交际双方比较熟悉或者比较随便的场合,可以使用“喂”、“哎”等代替称谓词语,即“零称谓”现象。但是现在人们对陌生人使用零称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究其原因,除了省事快捷之外,人们心理年龄的年轻化也对“零称谓”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过去我们可以容易地通过人们的容貌、气质等外在特征判断是称呼“大姐”还是“阿姨”,但是现在却很难从外貌判定一个人的年龄了。因此,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开始注意回避具体的称谓词,而用一些问候语或礼貌的致歉语代替。
早期的汉语教学中,当一些汉语学习者用“你好”、“对不起”、“请问”、“麻烦您”等代替称谓词语时,我们常理解为他们在与汉语为母语的陌生人打交道时采用了回避称谓的策略。而现在,当省却称谓语已经成为汉语交际中的一种主流时,我们也应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者对于“零称谓”的运用。潘碧丝(2007)对马来西亚汉语学习者(华人)使用称谓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被调查者常常使用“对不起”、“不好意思”、“打扰一下”和“请问”等礼貌起始语,和目前国内年轻人中流行的“零称谓”是相一致的。当然,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礼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文化准则,称谓的使用正是对“礼”的尊崇。因此,回避称谓,其交际活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年长者,即便使用“您好”、“对不起”一类的礼貌性用语,若称谓出现空缺,也还是被看作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告知学习者称谓回避的场合。
参考文献
[1]王芝清.汉语拟亲属称谓词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2]潘碧丝.华语与普通话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3]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7, (3) .
[4]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 (2) .
[5]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 1995, (3) .
[6]陈月明.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以及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 1990, (5) .
对外汉语参考书目 第4篇
【关 键 词】对外汉语;教师素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01-02
近年来,中国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实力为汉语走向世界创设了有利条件。随着汉语学习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显著增加。我国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目前庞大的需求量,因此许多非专业教师也加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行列。但是人们目前对对外汉语教师职业的认识仍有很多误区,很多人认为只要能说上一口普通话的中国人就可以从事这个职业,尤其是许多非专业教师对该职业也缺乏应有的认识。殊不知,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教学,教师素质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为保障对外汉语教学持续高效的发展,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素质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优化知识结构促教学
优化知识结构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任何学科、专业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门学科、专业之间彼此互相渗透、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与时俱进,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迁移、整合是必需的。
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人文学科的基本素质,除掌握对外汉语专业本体知识以外,还要掌握有关平行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纵横交错的知识网中奠定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框架,注重加深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交叉,边缘学科的学习。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量的膨胀激增,加快了知识更新速度,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学习钻研,不断调整已有的知识结构。
对外汉语教师在具备语言本体知识这个教学基础上,还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实践知识。实践知识主要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尤显重要。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对于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教学对象又是非中国本土文化下成长的特殊群体,留学生来自于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背景。其个体差异也相当大,对外汉语教师如果缺乏教学经验,势必造成教学中知识信息的误解。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实践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外语不仅可以增加教师同留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它可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师进行汉语同外语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从而实现教学中知识正迁移的有效引导,负迁移某种程度的避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师凭借掌握的外语,可以更好地了解留学生,同时也能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创设情境,因情因境地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性教学。
(二)夯实专业知识促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二语言教学,语言各要素的知识和言语技能两个方面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语言各要素的教学主要是语音、词汇、语法几大方面的教学;言语技能教学则主要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很多留学生都是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所以要求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专业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准确无误。
语音学习是汉语学习的起点,对外汉语教师准确的发音、正确的语音知识、标准的普通话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纠正学生语音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提供了有力保障。汉语是一种有质感的美丽语言,词汇丰富、义项颇多、语义复杂,语用功能差异巨大,承载的文化内涵深厚,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充分灵活地掌握汉语词汇知识,才能具备有效迅速解释词义、辨析词义的能力。留学生受母语影响,语法错误无法根除,因此课上往往不敢发言、课下畏惧说话,“聋哑汉语”现象屡屡出现。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充分掌握了汉语语法知识,才能有的放矢、敏锐地发现学生的语病,更正错误,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解决难点,把握重点。留学生在教师正确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巩固、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领会汉语语言的内在逻辑,正确使用汉语,逐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
另外,规范化的汉字书写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能力。汉字这种方块表意文字,对于非汉文化圈的西方留学生来讲,既难写,又非常有意思,他们有着浓厚的书写汉字的兴趣,但笔画、笔顺、规范化的书写过程对留学生尤为重要,否则他们将无从下笔,宛若作画。教师正确的书写示范对留学生极为重要,同时教师丰富的文字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汉字的内涵、了解汉字、记忆汉字。
(三)改进教学方法促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教学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对外汉语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秉持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都是重要且必要的。
当下汉语课堂的分班,大部分都是由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决定的。很多年龄差异很大的留学生被分配在一个班级的现象并不罕见,同时留学生来自文化背景不同的各个国家,个体差异也很大。在一个年龄差异、个体差异都悬殊的班级,使用同版教材进行教学,已经意味着一种“难”。语言学习,特别是初期的语言学习,反反复复的训练、记忆过程,辛苦而枯燥,机械而疲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学方法不当,极易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导致严重的受挫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字本身又带有一定的难写难记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不要拘泥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要灵活多变,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杂为简单,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努力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感。此外,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将视听引进课堂,同时也提供了身临其境般的模拟情景,加深了学生的感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教学活动因此更生动活泼。师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四)增强教学能力促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驾驭知识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样重要。留学生课堂成员组成复杂,年龄迥异,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对外汉语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在留学生课堂更显重要。
对外汉语教师要具备调控能力,协调好留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冷场或由于某种意料之外的原因导致的课堂失控状况要有必要的应对措施,具备相应的应对能力。对外汉语课堂相对政治敏感性强,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中国的关注,对彼此国家的关注,引发课堂上可能对老师提出某种意想不到的政治问题,教师不可忽视对这些问题的巧妙回答。信口开河或极为自我的回答可能招致学生的不满与抗议,因此教师要把握课堂大局,以授课为主,认真对待学生的非课堂问题,智慧地避免影响课堂教学的不利因素,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尊重异国文化,建立理解信任的情感关系,相互尊重包容。
另外,教学反思能力对促进教学也尤为重要。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教学中的失误乃至错误都是难免的,教师要敢于反思,敢于质疑,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素质。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树立起中国教育工作者执着认真的工作形象。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目前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知识与能力互为影响,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强化知识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对外汉语教师的修为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这门学科,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蓓.试论现代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6).
[2]刘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对外汉语教材中级口语教案参考 第5篇
对外汉语教材中级口语教案参考
授课时间:50 分钟 授课内容:《中级汉语口语》下册第十课《今天是青年节》第一个段落 授课者:Andrew 授课目的和重点: 让学生理解该段的生词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该段中的几个口语化表达方式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青年节”和“捐献活动”,适当展开讨论 本节课没有新增语法点,对语法的讲解将不作为重点 突出口语课特点,尽量让学生多开口说话。 教学过程: (1)开场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1分钟) (2)介绍本课的教学过程和重点,使学生了解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方式和重点。 (2―3分钟) (3)讲解生词(15―20分钟) a. 请一位同学朗读生词,同时要求其他人尽量不看书,自我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些词记得清楚,哪些词记得不太清楚。 b. 教师拿着书和笔走到学生中间,把该学生读得不准或读错的词圈出来,尽量让该学生顺着读完,实在读不出再进行领读。(可以找班上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进行朗读生词)教师可以重读生词,让全体学生跟读,如果在那个词上学生声音比较零乱,教师可以重点纠正该词,重复2、3次。(注意时间) c. 开始分析生词,进行板书。 (简单讲解,多举例,让学生用所讲词语造句,可以让其他同学纠正) 1. 捐献:动词。(某人 / 团体)拿出(钱、物品)免费送给其他人或团体。特别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例句:1. 他把全部藏书都捐献给了学校新建好的图书馆。 2. 今年北京发生SARS的时候,中韩公司向北京SARS患者捐献了 10万元人民币。 2. 捐:(在本课)动词。免费送出。可以和一些名词搭配,构成一系列表示“免费送出某些物品”的词组。 如:捐钱捐物捐款捐衣服等 有时候亲密朋友间也用这个词开玩笑,表示“送、给” 例句: 1. 我最近没书看了,你给我捐几本吧 2.我有个女同学经常跟我说,她衣柜里的衣服都是她男朋友捐给她的。 3. 灾区:名词。发生灾害的.地区。 灾害:名词。发大水、虫害、干旱、战争等造成的不好的损害 比如:发大水,闹虫害的地方,都叫灾区。 4.水灾:名词。发大水造成的灾难 我们还可以说:火灾虫灾旱灾 5. 老百姓:名词。普通人,不是当官的。 有时我们还在这词前面加上一个“小”字 比如说:我一个小老百姓,能有多大本事。 表示自嘲,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 (如果学生问“老”的意思,简单解释“老”指表语法意义,有亲切的意味。 如果不问,就不讲) 6. 冲 (chong) 一声(在本课)动词。 (1)指水多、速度快地流下。(用手式做出“冲”的动作) 例如:大水把堤坝冲倒了。 我们还经常说:冲澡(冲个凉水澡) (离合词:动宾结构的两个语素之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 没有人问,不讲。有人问,简要回答,强调见到一个记住一个不要随意扩展) 冲厕所(做出“哗”的声响) (2)快跑,突破障碍 例如:下课铃一响,他第一个冲出教室。(做出冲的样子,双臂摆动) (它还有一个同形异生词,四声,在口语中,表示向着、对着。我们以后会着重讲到,大家有个印象就行了。学生不问,不讲) 7.报道:(在本课)名词。注意读音,四声。 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把消息(各种事情)告诉人们的文章。 可以说:关于的报道如:他写了一篇关于南方水灾的报道。 也可以用作动词,如:报道新闻报道了某某事件 8. 响应:动词。表示同意的一种回答,通常是用言语、行动对某个号召做出支持。 例句:南方发了水灾,学校组织捐款,同学们纷纷响应,捐钱捐物。 9. 忙碌:形容词。在本课以“忙忙碌碌”的形式出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AABB式形容词,这是一种固定的形式。也就是说,汉语中有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有这样一种格式。 例如:盆盆罐罐前前后后清清楚楚打打闹闹 通常是两个意思相反或相近的单音词重叠,表示繁多。程度上比AB式有所加深和强调。 这种组词方式,我们不能随意乱用,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见一个记一个,会用一个,没见过的不要乱用。 d. 补遗:本课的重点词语我们就分析到这儿,学生对这些词语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提问。如果没有,进入课文讲解。 (4)讲解课文、组织对话(20―25分钟) a. 把对话分成两部分,请两位同学朗读上半部分,另两位同学接着完成。让班内成都好的学生读“王峰”。不要打断学生,在学生出错的地方做标记。 b. 先对学生的朗读表示赞扬,再纠正学生的错误。 (可以利用图例解释“平板车”一词,不用详细解释。) c. 讲解重要的口语用法,进行板书。 (提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对话中非常口语化的表达。问两三个学生,如果说到了要讲的知识点,就接着讲。如果不对,再自己引到要讲的地方。) 你这是去哪呀?(把“这是”圈出来) 一般我们说“你去哪呀?”已经可以完整表示这句话的意思了。这里的“这是”是非常具有口语特点的用法,有一种强调的作用,就是说“现在,此时此刻” 例句:他这是干什么去? 他这是上课去了。 A这不B(把“这不”圈出来) “这不”本身没有具体意义。 A表示一种观点B表示一个例子,说明A的观点成立。 例句:北京的交通真糟糕,这不,又堵车了。 他汉语学得还不好,这不,又写错字了。 那还用说! 那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的,当然了。 表示对说话人问题的正面回答。 d. 将卡片分给三组同学,AB一组,CD一组,EF一组,要求根据卡片中写的词语组织对话。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试着回答B、D、F要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 开始操练对话。 e. 补遗并引入下个环节:提问学生对这段课文有无问题,如果有,简单回答。可以组织其他学生回答。如果没有,进入下一环节。(“我倒有个问题问大家”:“王峰他们为什么要捐献衣服?”根据时间,掌握提问。) 备注:青年节:每年5月4日,为了纪念195月4日的青年学生爱国运动。青年节不放假,但各单位都会组织青年们进行一些活动,比如植树、作义工,还有捐款等。青年节和有的国家的成人节不同,是中国特有的节日。 (学生什么时候问,什么时候讲。没人问,最后再提。) (5)组织讨论(5分钟左右,根据上课情况伸缩时间) 问题: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捐献活动吗? 你们捐献过钱物吗? 你们国家有没有这种捐献活动? (6) 回顾本课重点,安排预习。(1―2分钟) 预习内容:第二个段落,生词10 到 20 (7)下课(谢谢大家的配合)
对外汉语教师必读书目100本 第6篇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7.《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8.《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19.《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20.《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21.《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3.《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4.《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6.《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7.《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8.《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9.《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30.《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1.《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 32.《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33.《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4.《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6.《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7.《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8.《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9.《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0.《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复旦大学出版, 1999年(以上40种从教育部推荐中文专业100本必读书目中选出)
41.《应用语言学研究》桂诗春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年版 42.《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主编,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43.《应用语言学综论》冯志伟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4.《应用语言学纲要》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版)》吕必松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吕必松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47.《语言教学原理》盛炎主编,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48.《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刘珣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9.《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赵金铭总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共22本
50.《第二语言教学论》周小兵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李泉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李泉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3.《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李泉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4.《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李泉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5.《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李晓琪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6.《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李晓琪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7.《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李晓琪主编,2006年版
58.《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李晓琪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9.《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李晓琪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0.《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孙德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1.《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孙德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2.《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孙德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3.《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孙德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王建勤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王建勤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王建勤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7.《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张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8.《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张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9.《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郑艳群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0.《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郑艳群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1.《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张和生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2.《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张和生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3.《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崔永华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7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黄锦章、刘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王魁京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6.《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徐子亮主编,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77.《语言获得理论研究》靳洪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8.《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蒋祖康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79.《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俞理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0.《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徐子亮、吴仁甫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杨惠元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2.《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赵金铭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3.《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张和生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4.《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周健、彭小川、张军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5.《现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黎天睦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6.《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刘润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7.《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束定芳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8.《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周思源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9.《世界汉语教育史》张西平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0.《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程裕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1.《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92.《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3.《国外汉学史》 何寅,许光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4.《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95.《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文秋芳、俞洪亮、周维杰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96.《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徐大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7.《现代汉语词汇学》葛本仪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8.《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对外汉语参考书目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