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多客户服务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多客户服务范文(精选12篇)

多客户服务 第1篇

1 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界定

讨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首先要明确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采用以下概念作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界定。

服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服务可解释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

所谓“公共服务”是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共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它分为提供纯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和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

“体育公共服务”即指: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要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既给市民提供基本的体育文化享受,也提供并保障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体育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1]。

2 体育公共服务多主体供给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为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提供体育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于财政。由于社会需求的增加,财政支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从而使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目前我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干预资源配置,只能说是一种权宜之计。真正的解决方法是寻找多方位的、稳定的资金供给渠道。

2.2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分配不均衡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行政部门一直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绝对主体。决策者的“官僚偏好”往往与其效用函数联系在一起,在集权决策机制中,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高度往往依赖决策者们的“偏好”系统。

举国体制下,我国集中力量抓竞技体育,各项工作都服从于竞技体育这个中心。与此同时,由于体育行政部门把竞技体育成绩作为体育工作的重要考核标准,形成了竞技体育产品在非意愿选择下的过分供给,其他体育公共服务项目的供给就显得力不从心。我国政府公共体育资源的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的人、财、物资源也都投向了竞技体育,只有很少一部分投向了群众体育。我国政府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主体是竞技体育,而群众体育则处于弱势位置[2]。

2.3 政府以外其他供给主体发展受阻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还制约了有关体育组织的活力。近年来,我国各种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并开始承担部分体育公共服务职能。但由于体制及政策性障碍,社会组织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作用尚不能充分发挥。例如,国家体育总局设置的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管理着国家批准的98个运动项目,由于受国家事业单位的建制、人员编制及经费控制,各中心不可能增加过多人员,致使部分中心整日忙于体育竞赛和活动,无暇顾及项目的长远规划,同时随着运动项目的不断增加,活动更加频繁,国际交流更加频繁等,各项目管理中心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限制[3]。大量的民间体育组织虽然开始深入社区和乡村,但仍然受到众多体制和制度的约束,多数民间体育组织在管理及活动组织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及阻力太大,不能充分发挥“百姓身边活动组织者”的功能。大部分体育企业也由于体育公共服务的市场介入约束和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因素,尚难以发挥体育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4]。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对公共体育设施、体育活动指导、体育信息咨询服务等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社会公共体育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这种“政府包办”的单中心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已不能满足多样化与多层次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改革实践,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成为各国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的一条成功经验。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核心是引入多元的公共服务主体,改变过去公共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的局面,实现“多中心”治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体育社团、体育基金会、民办非企业体育单位等),企业,个人等也都可以成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它们出于公共利益目的的体育事务都可视为体育公共服务范畴[5]。

3 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及服务域

3.1 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供给普遍义务性服务

这一系统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的决策领导机构以及执行机构,我国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均设有各种专门和非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如各级党委和政府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决策领导部门,负责公共体育服务重大政策制定、主要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部门的监督、对各级各类体育公共服务实施主体考评等方面。一类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执行机构,主要由各类事业单位来承担,如公共体育场馆、博物馆、科研院所等。

当前,政府职责包括: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实施宏观调节、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和提供一般福利设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形势下,政府的责任不是减少了,而是从微观上升到了中观和宏观,体现在普遍义务服务的加强,差异化服务的减少,供给的核心在于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普遍的无差别的义务性体育公共服务。一般来说,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只直接提供“市场完全失灵”的少部分公共体育服务,如提供体育法律法规政策、体育基础性研究、保障平等和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保持全社会的凝聚力等方面。对于像公共体育场馆、体育中心、体育博物馆等基础性公共体育事业项目,政府可以提供全部建设经费和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切实保证这类公共体育事业单位的设施、资金、人员的正常运转,保证开放时间,以免费或象征性收费形式向公众开放[5]。

3.2 非营利体育组织(体育NPO)供给公益性服务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体育NPO定义为:体育NPO是指以服务大众的体育方面的需求如娱乐、健身、身体训练等为宗旨的,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它具有NPO的基本特征,即组织性、私人性、自治性、非营利性、自愿性,包括各种体育协会、非营利性体育俱乐部、体育联合会等等[6]。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有很多空缺,例如对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者等的体育权益的保护等等,而这些人的利益恰恰是最需要关切而私人企业又不愿意介入的。相对于政府和市场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供给不足,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延展服务的补充不可或缺。体育非营利组织由于具有机制上的灵活性,能使得群众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公共服务,在社会福利服务领域,满足公民的体育需求,缓解社会矛盾。体育非营利组织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把市场和非市场因素进行整合,以社会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能够减少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克服政府职能的局限,增进人际和谐的功能。在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呼唤社会公平和正义,达到公民社会和体育市场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健康发展[7]。

3.3 营利性体育组织供给差异化服务

营利性体育组织是以提供各种体育服务为主要内容,以营利为目的、自主运行的体育实体,即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企业。体育企业可以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它们在国家政策允许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供给。

依照国际公共行政的一般做法,在公共体育服务出现“政府失灵”时,往往会求助于社会上的另一个主体市场。市场供给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与市场经济组织提供的私人物品的形式相同的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例如,私人部门投资兴建的一些体育教育、体育康复医疗、体育基础设施等混合物品[8]。个人需求数量是有差异的,营利性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则是对服务消费者细分的一种回应,是对个人体育需求的满足,体现的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延伸。体育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将有形产品作为服务的载体,使不愿平均无差别享受公共服务的部分公众可以在自愿多付费的前提下进行选择,以便享受更多更优的服务。

3.4 个人供给志愿性服务

体育公共服务的个人供给更多地体现了公民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激发了公民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回归,激活公众真实参与意识。公民自己组织起来管理自身事务,其性质类似于非营利组织,但是却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是个体非制度化参与,具有更大的自适应性,属于补缺型服务。例如,公民个人可以在自身锻炼过程中,为别人提供体育锻炼方法及内容等的指导,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公民个人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自信,积累经验,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公共精神,产生了主动参与意识。

4 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不仅政府可以提供体育公共服务,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营利性体育组织以及个人都可以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也会带来一些弊端,要想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健康发展,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各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必要性。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打破体育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的垄断现状,提出体育公共服务的四个供给主体: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营利性体育组织、个人并对其服务领域做了界定。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分析

参考文献

[1]课题组,执笔:王才兴.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科研,2008,29(2):20-26.

[2]董新光.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及改革取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3):6-11.

[3]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体育改革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郝海亭,郇昌店.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困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8):1-4.

[5]肖林鹏.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基本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0-12.

[6]魏来,石春健.体育非营利组织的界定[J].体育学刊,2005,12(3):129-131.

[7]刘欣然,汪选合,刘汉阳.现代社会中的体育非营利组织及其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18-19.

[8]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9]于嘉.我国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的构建[J].黑河学刊,2005,(6):8-10,14.

[10]刘静波.公共服务的多主体供给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6.

多举措提升服务质量 第2篇

街道秉持立足自身、服务群众的理念,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提高办事效率,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切实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受到广泛好评。

一是整合办公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建成90多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将计生、信访、综治、劳动、民政等10个部门集中起来、联合办公。将服务宗旨、办理事项、联系电话制成便民服务卡,已累计发放15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500多人次。增设13张座椅、饮水机、阅报栏,给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办事环境。将各部门的业务范围、办理程序、办结时限等进行明确,制成12块图板,并上墙公示。

二是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服务水平。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工作问责制、AB岗制、预约办理等制度。为推行AB岗制,专门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5次。该制度提高了办事效率,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全面推行预约办理制度,采取现场预约和电话预约。今年以来,累计为群众办理预约事项110余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一对多”客户萌生退意 第3篇

然而,国庆节后以来大盘蓝筹股的启动却使一些“一对多”产品“措手不及”,净值并未跟上股指的步伐。随着一年期“一对多”产品的逐渐到期,不少投资者选择不再续约。

扎堆中小盘股

国庆长假过后,受节日期间外围市场走强和政策面的影响,地产、煤炭等大盘蓝筹股强势崛起,中小盘股相对沉寂,市场期待了近一年之久的风格转换正逐步实现。然而,扎堆中小盘股的专户“一对多”产品对这种转换却显得措手不及,不少产品10月以来的净值跑输大盘。

根据《金融理财》记者掌握的数据,以10月8日为例,当天上证综指上涨3.13%,但只有广发精选分级、添富牛2号、添富牛3号等少数“一对多”产品当日净值增长率跑赢了上证综指,其他多数产品净值增长在1%左右,甚至有一只刚刚成立的产品当日净值出现了下跌。

据北京一位专户投资经理介绍,由于今年以来中小盘股票走势持续强于大盘股,市场风格转换的呼声虽然持续不断,但一直没有真正实现。

“前期我们也曾经尝试过布局大盘股,毕竟有些股票估值已经很低了,但实际效果都不好。由于‘一对多’规模都很小,又有产品期限的限制,所以没办法死等风格转换,据我了解大多数‘一对多’的投资组合都集中在了中小盘股票上。”

该投资经理表示。正因为如此,当大盘蓝筹股骤然启动时,“一对多”产品因为资产错配净值没能跟上大盘。“不过‘一对多’的风格很灵活,这几天我们已经增加了地产股的配置,效果还算明显。”他补充道。

业绩差强人意

虽然踏空风格转换,但今年下半年以来的市场反弹已经使不少“一对多”产品的业绩大幅好转,上半年曾大面积出现的亏损得到弥补,不少产品取得了10%以上的正收益。但公募基金中存在的业绩分化在“一对多”产品中同样表现得十分明显。像广发旗下的“一对多”产品今年以来业绩有的已经超过30%,但市场上也存在亏损超过6%的其他“一对多”产品。

对此,安信证券基金分析师任瞳表示,专户产品业绩分化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一对多”产品通常规模不大,投资风格又很灵活,对基金经理主动操作的要求很高。“专户投资组合通常和指数的偏离较大,重仓对了一只股票会使业绩大幅提升,相反选错了股或者风险控制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现亏损。而一旦出现亏损,会对基金经理的投资造成很大压力,这些都是和公募基金有显著区别的。”

北京某中型基金公司的专户投资负责人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专户“一对多”之所以业绩差强人意,和一些基金经理还采取公募基金的管理模式有关。“另外,‘一对多’推出之初有些公司对风险控制认识不足,投资上比较激进,以致出现亏损。”

多服务器下如何共享Session 第4篇

通常一个大型站点服务器的各个模块部署在多个服务器上,不同的服务器由用户通过二级域名来访问,不同的功能模块通过访问不同的服务器。一般来说,某个大型的网站,应统一标准在各个访问的用户系统,即:网站所有的模块都应该存储该登录用户名和密码,以便用户可以访问权限内的各个模块。多服务器部署同一个网站有个问题:如何在某个网站服务器上的用户登录网站后,当访问该网站的其他模块时,虽然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也不需要再次登录系统。如何通过共享会话设置,实现”登录一次后,同一网站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的模块都可以访问”的问题。若想解决该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如何实现共享会话数据Session在同一个网站每个服务器模块中。

2什么是Session

1)Session问题产生

互联网遵循HTTP协议,该协议HTTP是一个应用层协议, 是一个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由请求和响应构成,也是一个无状态连接的协议。他具有2个特点:灵活和无连接性,该特点会造成当用户要访问某个网点时,用户的身份不能很好地保存到内存中。用户与网站交互访问之前保存的状态需要我们通过不同的技术来支持,为了保证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这种交互,需要通过Session会话技术来实现。

2)Session的运行机制

当用户访问页面时,Session会话开始,当用户关闭连接到的网站时,Session会话结束。Session会话的生命周期即在Session会话开始到结束之间。当某个用户开始访问时,一个唯一的Session ID将由系统将自动生成,用于识别当前用户与其他用户。在Session会话生命周期期间,一个名为PHPSession ID的参数将由PHP系统自动默认生成,它与每个页面发送到浏览器,并返回给web服务器当在下一个页面请求的时候。

接受每一个访问的请求将通过Session会话ID,来保存用户的独特的信息,用于识别当前用户,并保持跟踪。并且保存该记到Session会话变量中,其存储的文本信息或数字也将一并记录。

3如何在多服务器下共享Session

通过对Session会话运行机制分析,我们基本可以知道,在大多数的情况下,Session ID会话会在每个服务器相同的用户访问网站时生成。假设我们用同一用户的IE来访问服务器,在访问服务器A时,将会产生会话ID Session_A1;在访问B服务器B时,将会产生会话ID Session_B1,并且PHP会话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的文件系统中,如图11所示: :

我们发现两个服务器的Session会话数据进行了共享,所以当用户 由相同的IE将会生成session_id,Session_A1和Ses-sion_B1必须相同;并且该id可以给多个服务器之间发送cookie数据。假设我们定义为passid来设置给用户的会话。则我们需要设置Cookie域(domain)方法,来进行特殊的定义和设置。 设置Cookie域(domain)方法PHP代码语句为:Ini_set(“session.Cookie_domain”,$domain);//设置其参数值为$domain。

一般来说,服务器的域名或IP地址保存在Cookie的域(do-main)中,不同的服务器中的Cookie的域(domain)所保存的IP地址也是不一样的,则用户访问的同一网站,若部署在不同服务器上,由于Cookie不同,他们之间是不能互相访问的。

我们设置这样一种情景案例,我们将同一个网站部署在两台不同服务器A和服务器B上,其网络域名分别设置为:A.if-eng.com和B.ifeng.com,该网站一级域名实际为ifeng.com. 则我们可以在服务器的Session中将Cookie的域(domain)设置为.if-eng.com,若在PHP系统环境中,我们可以编写Ini_set语句来设置代码Cookie_domain如:ini_set(“session.Cookie_domain”,“.if-eng.com”);//设置Cookie_domain的一级域名都为.ifeng.com。

经过测试,我们进行设置后,当用户在访问同一网站的两个服务器时,共享的cookie可以被同时访问,这样,我们即实现了:同一个客户端访问多个服务器共享的Session ID的目的。

另外,另一个问题还需要解决,即:每个服务器必须可以访问Session的位置和存储方式,也就是说共享客户端的Session ID需要在不同的服务器进行共享,并且Session数据也必须在不同服务器之间进行共享。若在PHP系统环境中,我们可以编写关键程序代码如下:

我们编写SQL语句来对一个数据表进行初始化,其程序代码关键语句如下:

当sessions表创建好后,我们调用function init_ sessions ( )函数,该函数为初始化函数,则其PHP主要代码编程如下:

4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在某个网站服务器上的用户登录网站后,当访问该网站的其他模块时,虽然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也不需要再次登录系统。并介绍了PHP系统环境下,如何通过程序编程代码来应用实现,同一网站在多个服务器下共享session的办法。

摘要:在互联网上同一网站模块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如何在某个网站服务器上的用户登录网站后,当访问该网站的其他模块时,虽然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也不需要再次登录系统。如何通过共享会话设置,实现”登录一次后,同一网站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的模块都可以访问”的问题。并通过PHP代码来实现。

服务工作自我评价多篇 第5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自我评价了,自我评价是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你有了解过自我评价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服务工作自我评价多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服务工作自我评价多篇1

本人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为人诚实、坦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在两年的工作经历中与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系处理融洽,能得到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

工作责任心强,虽然在汇丰集团两年的工作都是晚上上班为国外客户进行服务,但不怕辛苦和疲劳,能够以良的精神面貌和细致条理周到的服务为客户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工作态度踏实、认真、细心,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多次发现客户填写资料的失误,并与客户积极沟通,帮客户减少了困难和损失;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虽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英语水平一般,但两年在外资银行从事客户服务的工作实践和较长期的英培训,已具有良的听说读写能力;

做事有条理,能够分清重点、把握方法,能够同时处理多项事务,工作效率高,多次得到部门领导表扬;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通过对新员工的培训和与各部门的业务协调,使我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较为强烈的大局意识;对于新的工作善于向前辈学习,及时掌握,适应能力和独立能力较强。

服务工作自我评价多篇2

我本人适应性强,责任心强,勤勉不懈,并具有良的团队精神。在从事多年服务行业、助理工作后,积累了丰富的服务行业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优秀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操作word办公软件及设备,以胜任现代化办公的需求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众电商拼服务热衷“延保”缺陷多 第6篇

延保,就是延长保修的简称,指的是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保险、服务等无形产品),在制造商提供的保质期和服务范围之外,由延保提供商提供延长保修时间、延展产品服务范围、衍生服务等有偿服务。

日常生活中,不少消费者在购买手机、家电或汽车等产品时,选择支付额外费用,获得产品一年或几年的“延长保修”的服务。而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提供的最新投诉数据显示,在网络购物投诉中,电商延保服务成为消费者近期投诉新的增长点。

消费者:延保维修后更换新机不知去向

云南段先生2012年10月购买了一部苹果4手机,使用一个月手机屏幕被摔坏,段先生知道对手机产品来说,人为所造成的损坏并不在保修范围内。而段先生记得通过天猫商城购买手机时,当时获赠了“电保包”的延保服务,联系延保后,工作人员要求他提供手机序列号后并告知,可以送至北京英睿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维修,按合同约定的免赔金额支付费用275元。

几天后,段先生收到了维修后的手机,他发现屏幕边框音量键旁边有划痕,“感觉像旧屏幕,但我想可以正常使用就行,也没有多计较。”但段先生在后来的使用中发现,手机偶尔黑屏,起初他以为是软件冲突,卸载软件后黑屏还是依然出现。段先生再次联系“电保包”,被告知延保只能享受一次维修服务,即使段先生愿意承担费用也无法享受,工作人员建议段先生联系苹果官网。

段先生联系苹果官网却发现,该手机串号早已被注销,“官网客服说,这种情况仅有换新机才会出现。”这样一来,段先生的苹果手机延保服务无法享有,当地苹果售后以无法查询手机信息为由不受理手机售后问题。

而让段先生纳闷的是,按照苹果官方售后的说法,既然手机已经被更换,那新手机究竟去了哪儿?

延保方:手机串号无法查询是更换主板所致

与天猫商城合作提供电器延保——“电保包”服务的北京英睿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经理马新征说:“公司与天猫合作,推出了手机产品‘摔碰管修免费服务,段先生购买手机时就获赠了该服务。段先生的手机不小心被摔坏屏幕后,我公司已按照服务合同约定进行维修,免除了部分维修费用后,消费者实际花费275元。”

马新征提供的英睿得公司《“电保包”特色增值服务条款与条件》有关手机产品的规定指明,自消费者的购机日期,即网购平台系统记录的“交易成功”日期为准,之后第31日零时起生效,有效期一年。比如消费者于9月15日“交易成功”,延保生效日期为10月16日零时。

段先生的手机就正好在延保范围内。而针对段先生并不知情“电保包”的延保服务只能享受维修一次的情况,马新征说:“在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手机时,‘电保包延保服务已经明确告知了消费者服务条款,其中就有该项,消费者购买时往往容易忽视事先查看具体条款,只有在产品出现问题时关注。”原来,在天猫商城的购物页面“电器城服务详情”一栏中,“电保包”的增值服务已列在其中,主要包含“摔碰也管修”、“只换不修”和“无理由保修”三项。

段先生提出的“手机序列号被注销,已被更换新手机”的疑问,马新征回复称,手机序列号是手机官方生产厂商为产品提供的唯一标识,“这个序列号就在手机主板上,我们为消费者更换了全新主板,所以,消费者查询到手机序列号已被注销的结果。”

但按照马新征的回复,段先生并不能认可。他认为既然自己的手机在苹果售后都确认被更换了新的手机,旧手机就应该不是维修而是更换,段先生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投诉不久,英睿得延保服务公司为他更换了新的手机,截至目前,段先生的手机使用正常。

延保服务进军电商平台

在智能手机高屏占比的时代,像段先生使用手机屏幕被意外摔坏的情况常常发生,尤其像一些全贴合的手机屏幕,一旦玻璃摔碎,触摸屏就完全崩溃。

对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花上千元或几千块钱购买手机,不小心摔碎的屏幕因人为所造成的损坏并不在保修范围内,一般需消费者支付费用。然而,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收到的消费者数据显示,因手机更换屏幕的维修费用高昂导致消费者投诉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产品,普遍只提供一年的原厂保修期,而手机消费者的更新换代期长达2~3年。从这个角度来讲,延保服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厂保修与更新换代之间的“真空期”,从而给消费者带来售后方面的保障。

马新征称,该公司为消费者在网购平台通过支付宝购买的带有正规发票的全新手机提供意外保护服务,在服务有效期内符合其服务范围的维修,免收50%的检测费、备件费及维修费。英睿得在推出“电保包”服务后,很多天猫店铺还会在促销期赠送该延保服务。

据了解,类似英睿得与天猫合作推出“电保包”的延保服务由来已久。在美国、日韩市场,手机意外保险是较为普遍的保障服务,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已有40多年的历史,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的产业。有数据显示,在美国,99%以上的零售商都提供延保服务,而消费者延保购买率也已达到40%,电子产品的延保购买率更超过85%。

比如,SquareTrade作为美国最大的第三方质保服务提供商,已与很多世界排名前10的大型零售企业及线上线下购物平台合作,包括eBay、亚马逊、山姆会员店、史泰博等。目前其高效优质的服务获得了Google五星好评,并在Facebook上拥有超过20万的粉丝。

在我国,延保服务,成为“三包”期后延续包修的服务方式,主要用在家电、电子产品、汽车等保修服务方面。

目前国内电子产品延保服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产品制造商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所开发出的延保服务,比如海尔、长虹、同方、海信、联想、方正、DELL、SONY、惠普等;另一种则是销售渠道、电商平台与延保服务商或保险公司合作的第三方延保服务,就是在销售电子产品时一同搭售意外保服务,并由厂商以外的第三方提供维修服务,例如淘宝天猫商城、大中、国美、苏宁、宏图三胞、京东商城等。

段先生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手机遭遇的延保问题,就属于第二种方式。这种方式在前期推广阶段,往往采用赠送的方式,帮助网购消费者化解高额的保外维修风险,同时为电商店铺提供销售分成,扩大利润来源。

三包“真空带”也无法提供延保

马新征称,“电保包”的推出,旨在解决天猫电器城消费者在日常使用购得的电器时,遇到的常见却又不属于原厂保修范围内的售后问题。完善的解决网购服务不足的缺陷:诸如意外跌落、碰撞挤压、积尘受潮受热、厂家维修误时等,都能获得维修、换机甚至获赔。然而,电商平台推出的延保服务,并非针对除“三包”以外的所有情况。

黑龙江高女士遇到的“以换代修”的服务就属于此类。2012年12月通过天猫商城购买了台电平板电脑一台,被赠送“以换代修”的延保服务,2013年8月电脑出现了水波纹,被告知“若为电池原因,因是易耗品,不保”,并建议消费者获取厂家的检测报告后,排除电池原因后方可进行延保。高女士不满意延保服务进行投诉。马新征称,“‘电保包服务并不包含以下情况的维修或更换:产品的附加配件的故障,诸如电池、耳机、存储卡、包以及充电器等。”

2014年12月,黑龙江何女士发现6月通过聚划算在天猫某数码专营店购买的VOTO X6旗舰版手机屏幕破裂,到厂家售后部门检修,被告知黑龙江属于高寒地区由于室内外温差大造成了手机屏幕出现裂痕。何女士和卖家联系把手机寄回,一个多月,没有音讯,事后几经交涉,问题不但未得到解决,还让何女士的维权陷入了僵局:天猫店家以“人为原因”拒绝进行手机三包,换屏收取费用480元,并建议何女士联系“电保包”提供延保服务,告知将会按摔碰的程度适当收取一些费用;她电话联系延保,却被告知手机质量问题并不属于延保服务范围,需找商家解决。

马新征说,“如果是产品自身的质量问题,就不属于延保的范围,像何女士的手机因骤冷骤热引起的手机屏幕问题,我们就无法延保”。

因延保服务主要以消费者与提供延保的服务商的合同约定为准,由此,就出现的马新征提到的产品三包服务的“真空带”,常常出现在具体的消费案例中引发投诉。

有资料显示,延长保修服务这个新生事物从2006年登陆中国市场以来,随着其发展出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从国外专业延保服务提供商在国美商场的试点运营,到现在延保服务销售网络已遍布全国;从最开始的固定网点销售到现在延保服务的销售覆盖线下、网上,呈立体式发展;从国外大型延保服务商介入中国市场到现在电商平台、零售商以及手机、家电、汽车等厂商涌入这一服务产业。随着延保服务产业的活跃,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投诉。

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平台上发现,延保消费纠纷的发生大部分由于消费者在购买延保服务产品发生问题后,才仔细阅读商家制定的延保合约条款引发投诉,尤其是在延保服务的适用范围方面。

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消费者注意,需额外付费的延保服务,需要认清,并非所有家电都需延保,对维修成本较大的高端大家电产品,消费者可以考虑购买“延保”服务。比如,空调和冰洗类家电性能稳定,且电机、压缩机等厂家已提供5年以上保修,延保意义不大;而小家电价格便宜,更新换代也快,使用年限和“三包”期差不多长,也不需要延保;平板电视一般整机只保一年,维修费用相对较高,可以考虑购买延保。

多网络互联中服务发现模型的研究 第7篇

1.1 服务发现技术

服务发现技术(Service Discovery[1])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电子移动设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手机,移动个人助理(PDA),笔记本电脑,数字播放器(MP3)等等。并且这种增长趋势愈演愈烈,拥有如此多的移动计算设备,人们面临着如何自动并有效管理如此多的移动设备的难题,例如,如何使这些设备之间相互通信及共享数据,如何使用这些设备连接到外部网络以获取所需的服务,如何让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服务能够被他人知道并共享使用。服务发现技术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难题的。一方面,通过服务发现,设备能够自动发现服务提供商,并配置与其的连接和通信以获得相关的服务;另一方面,设备能够把自己提供的服务广播给其他设备,能够让其他设备调用它提供的服务。在过去几年中,很多商业和研究机构都提出了各自的服务发现技术,例如SUN公司的JINI技术,微软的UPnP技术,IETF的SLP技术,这些技术在各自的应用范围内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极大地便利了移动设备的管理和服务与资源的共享。

1.1.1 SLP

服务定位协议(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2])是由IETF的SvrLoc工作组开发的,是一种独立于特定厂商的标准,SLP已经成功推出了两个版本。SLPv1已经成功地运用于商业软件中,例如惠普的JetSend技术,支持打印机,数码相机,扫描仪,PDA等设备的自动发现和配置。SLPv2进一步完善了SLPv1,应用前景更加广泛,已经被Solaris 8和惠普的Web JetAdmin所使用。

1.1.2 JINI

Jini[3]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在1999年推出,它沿用了Java设计思想,用JAVA对象来抽象系统中的设备和服务,建立一个具有可扩展性的面向服务的分布式体系结构。Jini使各种设备可以非常简单地连接到任意无准备的网络上,从而简化接入的新的网络服务的过程。

1.1.3 UPnP

通用即插即用协议(UPnP[4])是由微软公司领导的工业联盟(www.upnp.org)开发的。UPnP是一种建立在TCP/IP和HTTP技术至上的分布式,开放的网络结构,可在联网的设备间传递控制和数据,目标是使具有网络功能的设备彼此之间可以自动连接及协同工作,具有设备驱动程序无关性和零配置联网的优点。UPnP不依赖于特定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或物理媒体,适用于有线网或无线网,微软的Windows系列产品已经加入了"UPnP"功能,可以自动检测并配置新接入网络的支持UPnP的设备。Intel,ARESCOM,Buffalo Technologies,D-Link Systems,Linksys Group和NetGear等各大厂商所开发的支持UPnP的路由器,网络摄像机,网络打印机等产品也相继问世。用户将新买回的支持UPnP的打印机联入局域网后,局域网上的其他用户就可以检测到该打印机并且自动设置为可以使用。

1.2 多网络互联服务发现

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网络种类不断涌现WIFI,移动自组织网络,3G和其他蜂窝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蓝牙网络等等。在这些通讯网络中,又有许多服务供应商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蜂窝网络提供的语音服务,传感器网络提供的温度监控测量服务,移动自组织网络提供的安全警报服务。现有的服务发现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单种类型网络中的资源与服务的共享,但是还没有一种服务发现技术能够实现多网络互联的服务发现。我们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形形色色的网络必将完全互联在一起,带来服务与资源的大范围共享,极大地提高各种服务和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多网络互联中的服务发现技术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2 多网络互联的服务发现模型

2.1 问题描述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诞生了各式各样的网络,例如WIFI,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3G和其他蜂窝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蓝牙网络等等,这些不同的网络提供各式各样不同的服务与资源。在单个网络中,可以应用现有的商业版本的服务发现技术完成服务的自动配置与发现。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适当的服务发现框架适用于横跨网络的服务发现。图1展现的就是多网络互联共享场景,三种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通过网关连接到充当网络基础设施的WIFI网络中,其中选取网络稳定,并且传输距离长的WIFI网络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层,其它的通信子网,通过协作网关连接到稳定的网络基础设施层,从而实现了各种不同类型通信网络的互联。在如此场景中,现有的服务发现技术只能配置单个网络,不能完成跨多网络的服务与设备的自动配置与共享,必须研究出新的服务发现模型,来实现多网络互联的服务发现技术。

多网络互联中的服务发现技术模型的基本需求如下:

(1)相互协作性:用户能够横跨各个通信子网发现其所需的服务,各个通信子网协作完成服务与资源共享。

(2)鲁棒性:由于多个网络总体节点数目巨大,必须避免单个服务器损坏引起的整个服务发现系统的瘫痪。

(3)可伸展性: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类型会不断增多,网络中节点数目会不断增长,服务发现系统必须具备可伸展性来应对这种变化。

2.2 现有服务发现模型

对现有若干种服务发现协议的归纳总结,将其分为“集中型”与“分布型”两种模型。在服务发现协议中存在三类主体,分别是:

用户服务请求的发起者。

服务提供商服务的提供者。

目录服务器向客户提供目录服务,向服务提供商提供注册服务。

集中型服务发现模型:在网络中有一个目录服务器维护整个网络的服务信息。目录服务期定期向整个网络广播其存在,服务提供商收到广播以后,把自己所提供的服务通过单播注册到目录服务器,当用户需要服务时,向目录服务器单播服务要求信息,目录服务器查找注册的服务,并返回查找结果给用户。SUN公司的JINI就采用了集中型服务发现模型,SLP也包含了集中型版本。

分布型服务发现模型:网络中没有目录服务器,分为两种分布式模型,第一种是主动式,第二种是被动式,在主动式服务发现模型中,用户需要服务时向整个网络广播服务要求消息,服务提供商监听网络,如果能匹配服务要求,就单播服务回复消息给客户。在被动式服务发现模型中,服务提供商定期向网络广播服务信息,用户收到服务信息,如果需要该服务,则向服务提供商单播服务要求消息。最典型的分布型模型的便是SLP的分布型版本。

集中型服务发现模型,由于用户及服务提供商对目录服务器都采用单播的通讯方式,系统中的通信量相对较少,适合于节点较多的网络,并且具有良好的可伸展性,缺点是一旦目录服务器不能工作,整个系统也就瘫痪,系统缺乏鲁棒性。

分布型服务发现模型,由于不需要中央目录服务器,单个节点的损坏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有较好的鲁棒性,但是,由于用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采用广播的通讯方式,所以随着节点数目的增长,通讯量呈指数级别增长,不适用于节点较多的网络。

两种协议框架有各自的局限,都不能直接应用到我们所提出的跨网络服务发现之中;也有一些关于新型服务发现模型的论文,提出了Konark[5],DEAPspace[6],GLOSERV[7]等,但都不能适用于跨网络的服务发现。需要在这些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跨网络服务发现的特定需求,研究出新的服务发现模型。

2.3 新型混合型服务发现模型

2.3.1 概述

结合传统的两种服务发现框架以及跨网络服务发现应用的特点,可以将网络划分为“网络顶层”与“通信子网”两层。初期,由于互联到网络基础设施层的通信子网数目较少,网络基础设施层的结点数目较少,网络基础设施层即可作为“网络顶层”;随着子网数量的增多,网络基础设施层的结点数目也会增长,当结点数目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分布式服务发现框架就不适用了,此时我们可以将网络基础设施层划分为若干块区域,在每个区域中设置一个网关用于和其他区域的网关通信。每个区域就类似于之前的“通信子网”,而新增加的网关组成了新的“网络顶层”。这种“通信子网”“网络顶层”的模式是一种层次状的模型结构,具有很好的伸展性。采用新型的混合服务发现模型,在节点较少的网络顶层采用分布式服务发现模型,在网络节点较多的各种类型通信子网中采用集中式服务发现模型,并通过设计协作网关来实现两种不同服务发现模型的融合。

2.3.2 网络顶层

在网络顶层中应用分布式服务发现模型,由于不需要中央目录服务器,所以单个节点的损坏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给系统提供了鲁棒性。同时由于节点数目较少,服务发现的延迟和网络通信量也相对较少。

2.3.3 通信子网

在通信子网中,节点数量往往比较巨大,采用集中式模型,引入中央目录服务器,能够使服务发现性能不会随着节点数目的增长而产生巨大的变化,为系统提供了可伸展性。

2.3.4 协作网关

各个通信子网的相互协作是通过协作网关达成的,通信子网通过协作网关连接到网络基础设施层,由于在通信子网以及网络顶层采用不同的服务发现框架,为各个通信子网提供相互协作性就是通过协作网关的设计,转换两种不同的服务发现协议框架。传统的集中式及分布式框架都已成型,所以在选定好服务发现整体框架后,重点就是在协作网关的设计上。

2.3.5 具体方案

分布式与集中式服务发现框架,在现有的服务发现协议中,已经有完备的框架体系。接下来的重点是通过协议网关来融合这两种不同的框架。由于在协议网关两侧是不同的框架体系,而两种不同框架体系的消息处理流程截然不同,简单地在协议网关上并行运行不同的服务框架并不能融合两种框架。所以必须结合两种框架的基本思想来设计协议网关,根据面对的不同用户和服务提供商,协议网关必须有不同的接口。具体来说,有四个接口,分别对应于通信子网的用户,服务提供商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层的用户,服务提供商。协作网关在通信子网中扮演着目录服务器的角色,这要求它维护一个服务信息目录,并且处理来自于通信子网的用户的服务要求和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注册;同时,它在网络基础设施层又同时扮演着用户和服务提供商的角色,作为用户,它要把它所属通信子网中的不能匹配的服务要求消息转发到网络设施层,作为服务提供商,它要监听网络基础设施层的服务要求消息,并返回匹配的服务信息给相关用户。结合不同的消息类型和来源,协议网关采用不同的处理流程,把来自于协议网关两端的用户和服务提供商联系起来,以便能达到不同网络间的资源和服务共享。协作网关维护了一个本地目录用于提供所属通信子网的目录服务,还有一个外部快存用于存储在网络顶层中的历史服务发现记录以提高服务发现性能。图2就是协作网关的基本框架。

2.4 性能评测

对于这种混合型服务发现模型的性能评测,我准备从网络通信流量,服务发现延迟这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评测。网络通信流量反映了系统运行的网络流畅程度,服务发现延迟就是用户从发出服务请求到收到回复之间的时间。这两个指标能很好的反映了服务发现协议的性能。我选取了两种服务发现框架进行比对性能测试,一种是完全集中型模型,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层和通信子网均采用集中型架构,另一种是完全分布型模型,在协作网关两侧均采用分布型模型,通过性能评测,突出新型混合型模型的优势。

整个模型的建立及评测均基于离散事件网络模拟平台OM-NET++,由于城市协作网目前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所以只能通过网络模拟来建立服务发现的模型及评测性能。网络模拟是指采用计算机软件对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网络性能进行模拟分析的一种研究手段。它使得很多研究人员能够在硬件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研究大规模网络以及在设计、学习新协议新算法时能够快速地设计、实现、分析进而改进协议或算法的设计。此外,它还可以在各种新老系统和算法之间进行比较而不必花费巨资去建立多个实际系统。因此,网络模拟是网络通信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网络模拟来评价我所提出的城市协作网络中服务发现协议模型的性能,并与现有的模型进行对比,就能发现我所提出模型的优缺点。

下面是模拟的结果:

模拟平台为OMNET++Version 4[8]。

图3为服务发现网络通信量比较。

完全分布式模型的网络通信量随着网络结点数目的增长呈现出指数级别的增长。而在完全集中型模型以及混合模型中,网络通信量仅仅随着结点数目的增长显示出非常温和的线性增长。混合型模型比完全集中型网络流量略多的原因是混合型模型在网络基础设施层采用的分布型模型提高了网络通信量。但是也正是因为网络基础设施层采用的分布型模型,大大提高了整个服务发现系统的鲁棒性,整个系统不会因为单个结点的损坏而趋于崩溃,这点恰恰是完全集中型所不具备的。

图4为服务发现延迟比较。

当引入一个,两个,三个通信子网时,服务发现延迟呈现一个剧烈的增长,这是因为通信子网的信道延迟要远高于网络基础设施层,当初期网络规模较小时,引入通信子网会大大提高平均的信道延迟。从图中可以发现,当网络规模不断增大时,此时平均信道延迟的增长并不明显,然后完全分布型模型的服务发现延迟出现了非常剧烈的增长而完全集中型模型与混合模型的服务发现延迟几乎保持在一个较低的稳定水平。

3 结论

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网络层出不穷,各种类型的网络互联必将是未来的趋势,传统的商用服务发现模型已经不能适应多网络互联服务发现的需求。本文提出的混合型服务发现模型在传统的服务发现模型的基础上,继承了分布型模型和集中型模型的优点,回避了两者的缺点,在实现了多网络互联中服务发现的相互协作性的基础上,显示出良好的可伸展性并且具备了系统鲁棒性。在服务发现技术这个领域,模型的提出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框架,许多细节方面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诞生了许多新型的网络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网络将来必将互联在一起从而实现服务与资源的共享,将服务发现技术应用于多网络互联场景中,能够实现资源与服务的自动配置与共享。然而传统的集中式与分布式服务发现模型不适用于多网络互联的场景,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新的混合服务发现模型能够很好地适应多网络互联的需求。

关键词:服务发现,OMNET,JINI,SLP,UPnP

参考文献

[1]Golden G.Richard III."Service Advertisement and Discovery:Enabling Universal Device Cooperation"[J].IEEE Internet Computing,2000.

[2]Guttman E."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Automatic Discovery of IP Network Services"[J].IEEE Internet Computing,vol.3,no.4,July/Aug.1999:71-80.

[3]WKeithEdwards.JINI核心技术[M].王召福,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1-297.

[4]丁威,陈耀武.通用即插即用(UPnP)及其应用[J].现代机械,2006(4).

[5]Sumi Helal,Nitin Desai,Varum Verma,Konark—A service discovery and delivery protocol for ad-hoc networks,in:Third IEEE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WCNC)[c].New Orleans,March2003.

[6]Michael Nidd.Service discovery in DEAPspace[J].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August2001.

[7]Knarig Arabshian and Henning Schulzrinne:GloServ:Global Service Discovery Architecture.Mobile and Ubiquitous Systems:Network-ing and Services,2004.MOBIQUITOUS2004[C].The First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2-26Aug.2004Page(s):319-325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10.1109/MOBIQ.2004.1331738.

多客户服务 第8篇

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赊销已成为企业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赊销风险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赊销风险指赊购商品或服务的公司可能无法全额支付账款,授信公司面临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的风险。由于当前国内大多企业的信用管理主要凭借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手段,因此企业赊销风险的评估、赊销客户的选择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经营发展的难题之一。

文献[1,2,3,4,5,6,7]对赊销风险、赊销客户以及赊销额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近年来,虽然赊销所引起的企业经营风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但相比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无论从理论和应用方面,企业赊销风险的研究还远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

本文结合文献[7]中的聚类分析结果,应用多属性决策方法,首先构建了基于离差最大化的赊销风险评估模型,对赊销客户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相应的赊销风险定量评估结果;其次对定性属性进行处理,获得相应的赊销风险定性评估结果;最后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估,对赊销客户进行排序、筛选。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同时考察了赊销客户的定量和定性属性,而且具有简便、可操作性等特点,符合现阶段我国企业赊销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现状。

2 赊销风险评估的多属性决策

多属性决策[8]实质是利用已有的决策信息通过一定方式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择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获取决策信息:属性权重和属性值,其中属性权重确定是关键;(2)通过一定方式对决策信息进行集结并对方案进行排序和择优。

在对多个赊销客户评估和比较时,对于定量属性,若所有客户在属性下的属性值差异越小,则说明该属性对评估所起作用越小。因此,对赊销客户属性值偏差越大的属性应赋予更大权重。为此,本文构建基于离差最大化的客户赊销风险评估模型。在定性属性的处理方面,本文利用多属性决策方法对定性属性进行处理,并以定性分析结果辅以定量结果,为赊销风险的评估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2.1 定量属性下赊销风险的评估

(1)决策属性矩阵。考虑对n个赊销客户xi(i=1,2,…,n)进行评估和筛选,应用文献[10]中给出的赊销风险定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称由评估指标aij构成的矩阵为决策属性矩阵,其中m为评估指标个数,ai j又称为决策属性或属性,i=1,2,…,n;j=1,2,…,m。属性类型一般有效益型、成本型、固定型等,其中效益型指属性值越大越好,成本型指属性值越小越好,固定型指属性值越接近某个固定值越好。本文涉及该三类属性指标。为消除不同物理量纲对决策结果的影响,首先应对决策属性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记规范化的决策属性矩阵为

(2)最优权重ωi*的确定。对每一属性rij,记Vij(ω)为赊销客户xi与其他赊销客户xj之间的离差之和:,其表示所有赊销客户之间关于所有属性rij的总离差。属性权重ω=(ω1,ω2,…ωm)应使总离差最大,为此,构建如下优化问题:

记该问题经归一化处理后的最优解为,即得客户xi的风险评估值:

2.2 定性属性的处理

在企业赊销风险评估中,涉及需要根据人为判断的一些定性属性,如赊销客户的履约情况、经营能力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等。设

分别为定性属性和评估者的权重向量,属性评估值为,其中S为属性的语言标度集。称为基于定性属性的决策属性矩阵。进一步,利用LWM(语言加权取大)算子对决策属性矩阵Rk中第i行的属性值进行计算,得到赊销客户xi基于定性属性的加权评估值,加权处理后,即得赊销客户xi的综合定性属性评估值反映赊销客户定性属性下的赊销风险,结合定量分析结果,即可对赊销客户进行综合评估和筛选。

3 算例分析

3.1 定量指标部分

以下根据文献[7]中六家赊销客户的数据进行分析,该六家赊销客户的财务数据(具体财务指标含义见该文献)见表2,属性中除u1为固定型属性外,其余指标均为效益型属性。

对表1中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得到决策属性矩阵R,再由(1)式,得到最优权重:

由(2)式,得到赊销客户xi的风险评估值分别为

由此对赊销客户的风险排序如下:

3.2 定性指标的处理

对定性属性而言,可利用专家咨询的方式进行处理。不妨设属性语言为五级标度:={差,较差,一般,好,很好}。取定性属性为赊销客户的履约情况、领导者、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发展前景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等6个属性,其权重向量为:。依据以上语言标度对企业聘请的相关专家给出的评估结果进行处理,得到定性属性下赊销客户的评估结果:

基于定性属性的六个赊销客户的排序为:。通过与定量分析排序结果的比较,得出综合评估的结果:客户F和B最佳,E最差。

摘要:本文应用多属性决策方法,提出一类企业赊销客户的选择方法。在构建基于离差极大化的赊销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对赊销客户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定量评估结果;同时对赊销风险的定性属性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结果,对赊销客户进行排序、筛选。

关键词:赊销,属性,多属性决策,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Burt Edwards.Credit Management Handbook.Gower Publishing limited,UK,1997

[2]谢旭.赊销与回款变两难为双赢.国际商务.7.2001:72-73

[3]殷明,崔毅.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决策模型研究.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4).2002:36-37

[4]刘洪伟,陈伟东.赊销客户信用度分析的神经网络模型.工业工程.2004:25-28

[5]Song X.M.&Zhou Z.F..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credit sale risk of enterprise’s customers.Proceedings of2005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Management.Wuhan.2005

[6]胡艳,周宗放.关于最佳应收账款持有量的信用成本模型分析.中国企业运筹学.1.2005:19-23

[7]王英烈,周宗放.基于模糊聚类的赊销客户信用风险研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4(12),2006

多客户服务 第9篇

计算多个加性约束参数下服务质量路由 (Quality of Service Routing, QoSR) , 是下一代通信网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一些算法在减少计算时间或者寻找最优解上有参考价值, 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 构造函数的物理概念不明确, 缺少衡量变换前后识别优劣的统一标准。用构造函数生成单一参数进行路由计算, 是把多维矢量求最优变换为一维矢量求最优, 必须有物理概念明确的参考标准, 只有这样变换计算才有实际意义, 然而目前尚未见到有文献详细阐明。二是, 在现实网络中采用启发式算法不能确保各节点计算QoSR的一致性, 不能确保按照最优路径传输, 甚至可能途经的路径连服务质量都无法保障。为此研究出一套矢量映射方式的多个加性约束QoSR计算方法, 尝试解决上述问题。为讨论方便, 约定如下。

把通信网络抽象为一个赋权值的图G (V, E, W) , 其中V={v1, v2, , vn}是全部n个交换节点的集合, E={e1, e2, , em}是全部m条链路的集合。W={ (w11, w12, , wm1) , (w12, w22, , wm2) , , (w1t, w2t, , wmt) }代表链路t种权值参数的集合, W将影响到网络的QoS。参数可分为加性、凹性和乘性参数, 但因乘性参数可以通过对数化处理转化为加性参数, 故从本质上只有加性和凹性2种参数[1,2,3], 而凹性参数在构建网络拓扑时可以裁剪掉不符合QoS要求的链路, 因此只需考虑非负加性权值参数。

规定:如果每个链路exE的参数包括K个加性QoS参数, 则用wk (ex) 表示该链路第k个QoS参数。如果用p表示多链路串联的路径, 则wk (p) 表示该路径的第k个QoS参数, 且wk (r) =expwk (ex)

1 多个加性权值参数的矢量映射

从实际路由器工作过程分析, 对于有相同QoS要求的业务, 各节点将会按照目的节点和QoS要求分类建立各自的QoS路由表, 路由表中只含有到达目的节点需要逐跳传送的下一跳节点, 再无其他信息。传送数据分组包时, 各节点按照目的节点查找QoS分类路由表, 获得下一跳节点进行逐跳转发, 这往往会出现与源节点计算结果所期望的路径走向并不一致问题。受到学者们尝试用构造函数把多个约束参数综合起来生成单一参数方法的启发, 研究出矢量映射方法, 把多维矢量进行映射为一维矢量空间, 可以解决非期望路径问题。

1.1映射公式

把具有多加性权值参数构成的多维矢量按照以下公式进行映射。

公式 (1) 含义是, 把各链路上代表多维矢量的各分量权值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 (wk (ex) /ck) 后, 寻找最大值。然后映射到一维矢量空间, 映射后模值的大小为│Rx│, 方向为多维矢量空间中各分量权值参数均为1的单位矢量方向。

1.2映射的数学根据与物理含义

当两节点间给定K个加性约束值ck (k=1, 2, , K) , 用泛函数构造出某链路ex的多分量权值参数的开销函数如下。

gλ (ek) =[k=1Κ (wk (ex) /ck) λ]1/λ。 (2)

式中, λ称作赫尔德矢量范数 (Holder’s λ-vector norm) 。当λ取1时, gλ (ex) 为线性开销函数;而当λ>1时, gλ (ex) 则为非线性开销函数。

随着λ的增大, 对给定的K个加性约束值ck (k=1, 2, , K) , 当两节点间路径p所经过的所有链路ex对应的非线性开销函数gλ (ex) 都最小时, 则路径p是两节点间可行性路径的概率就增大, 根据泛函中Banach空间映射, 当λ∞时, 式 (2) 的gλ (ex) 则变为如下表达形式:

limλgλ (ex) =rx=max[ (w1 (ex) /c1) , (w2 (ex) /c2) , , (wk (ex) /ck) ]。 (3)

基于以上数学问题的阐述, 以二维矢量为例, 介绍公式 (1) 多维矢量映射到一维矢量空间的物理含义。如图1所示, 如果想把多维矢量映射到一维矢量空间, 就被迫需要放弃掉一些信息, 但是必须保留最关键的信息, 针对计算QoSR而论, 需要保留链路的2个重要量值一是开销值的大小, 即相关矢量模值信息。二是需要保留可行性信息, 即wk (ex) ck。把这2个信息综合考虑之后, 多维矢量映射到一维矢量空间结果的就是图1对角线方向 (i, j) 的矢量Rx。可见Rxk在可行性信息方面与wk (ex) ck效果是等效。根据泛函中Banach抽象空间映射概念, 图1中虚线方框之内的ex矢量和Rx矢量, 二者在Banach抽象空间除方向不同之外, 其他的作用效果基本上是等效的, 说明矢量Rx含有ex矢量的2个重要信息。

当然, 在图1中虚线方框之内链路ex多维矢量映射为一维矢量, 有无穷多种选择, 而选择映射成Rx矢量的理由是, 如果多维矢量路径p是2节点间可行性路径, 则构成路径p的各链路矢量之和, 必然会落入图1中大方框之内。而沿着对角线方向的可行路径, 是所有多维矢量路径p可行解之中矢量模值最长的, 此时, 可搜索的路径会最多, 从而使获得最优路径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同时, 因为各节点都沿着对角线方向, 即按照一维矢量空间方向搜索可行路径, 如果采用具有贪婪性质的路由计算方法, 就完全可以避免源非期望路径问题的出现, 能够确保路由历经前后各节点的路径一致性。

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把多维矢量映射到一维矢量空间损失掉一些信息, 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矢量并不仅限于图1中大方框之内。如果映射一维矢量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在大方框之内, 仅是最优路由的充分条件, 但不是必要条件。如果最优路径没有落入大方框之内的, 需要判断是否满足可行路径条件, 满足则为最优, 否则认为不存在能够满足路径一致性的源到目的节点QoSR。

总之, 由上述讨论可以得知, 如果把网络中所有链路的多约束权值参数, 按照公式 (1) 进行映射, 只要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完全可以确保寻找到最优QoSR所历经的各节点路径是唯一的。

2 QoSR计算方法

考虑到算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以及为了提高运算速度可能需要采用并行计算的需要, 研究出一种QoSR计算方法。首先计算路径, 然后根据约束参数进行筛选, 从而获得QoSR。

2.1路径计算方法

设网络有n个节点m条链路, 建立n个节点的邻接矩阵, 矩阵中元素的初始表达式按照如下定义得到:

① 当i=j时, 表示节点本身不涉及链路, 则元素初始表达式为:vii=1;

② 当节点ij无直接连接链路时, 则元素初始表达式为:vij=0;

③ 当节点ij的直接连接为链路ex时, 则元素初始表达式为:vij=ex;

进行一次路径的计算方法是, 在ux行中选择除vxx之外没有被标记过的非0项元素, 且认为是当前模值最小的元素作为起始元素, 例如, 以变换第1行 (v1行) 为例, 选择没有被标记过的v1i作为起始元素, 按照如下公式对第1行各元素进行变换, 方法如图2所示。

v′1j (r) =v1i (r) vij+v1j (r) , (4)

式中, v1ivijv1j表示变换前邻接矩阵中的元素表达式, v′1j代表变换之后邻接矩阵中的新元素表达式。其中, j=2, 3, , n, 且ji以及被标记过的列标号。

图2中每2个首尾连续的箭头为一个整合变换单元组, 从画圈的v1i元素出发, 第1个箭头代表先进行逻辑“与”运算, 第2个箭头代表再进行逻辑“或”运算。图2中向下的大箭头代表以i行为参考, 整合变换运算后第1行元素变化的结果。以2个虚线箭头所示的整合变换单元组运算规律为例, 整合变换之后, v′12=v1ivi2+v12。

在变换矩阵计算路径时, 进行了矩阵变换的元素今后不再参加运算, 当已经有n-2个元素被变换后, 矩阵变换结束。

2.2QoSR计算方法

步骤1:初始化, 赋予i=0, 建立邻接矩阵, 根据凹性参数直接裁剪掉不符合QoS要求的链路, 并建立链路关联分组。

步骤2:根据v1行各元素表达式, 按照公式 (1) 计算与判断后, 删除不可行性路径, 并在v1行中选择除v11之外, 没有被标记过的非0元素中的最优元素作为起始元素, 按照公式 (4) 变换邻接矩阵。

步骤3:在邻接矩阵结果中首先按照公式 (1) 计算v1行中具有2个路径表达式的函数, 然后进行最优判别计算, 只保留其中一个│∑Rp│最小的路径, 如果存在不满足约束条件wk (p) ck的不可行性路径, 则应予以删除。

步骤4:执行i=i+1, 判断in-2是否成立, 如果成立, 则在v1行选择除v11且没被标记过的非0元素中│∑Rp│最小元素作为起始元素, 按照公式 (4) 变换邻接矩阵, 然后跳回到Step3继续执行。如果in-2不成立, 则算法执行完毕, 输出结果为v1行源节点到各其他节点最优路径的表达式。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看出, 算法总是沿着映射一维矢量后的最小模值链路搜索, 显然这是一种贪婪算法, 可以保障搜索结果所历经的中间节点与源节点期望路径的一致性。

3 算例与仿真实验

3.1算例

网状连接通信网络如图3所示。网络为无向图, 各链路当前3个加性参数[l1, l2, l3]分别为:a=[7, 5, 2], b=[3,4], c=[6, 4, 3], d=[1,2,3], e=[1,2,3], f=[1,2], g=[2,4,5], h=[6, 4, 9], i=[4], j=[4]。求从节点1和节点3到其他节点满足3个加性约束条件[L115, L218, L314]的最优路由。

(1) 计算节点1到其他节点的QoSR

步骤1:建立邻接矩阵和链路关联组为:

步骤2:按照公式 (1) 计算, 选择v13=b变换邻接矩阵得到结果如下:

步骤3:公式 (1) 计算v1行中具有2个路径表达式的函数, 保留│∑Rp│最小的路径, 结果为:a+bc保留a。

如果in-2一直执行步骤3~步骤4最终结果如下。其中第1行就是源节点1到其他节点符合QoS要求的路由。

(2) 计算节点3到其他节点的QoSR

方法同上, 最终计算结果如下。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该方法确保了寻找到最优QoSR所历经的各节点路径是唯一的。如设节点1为源节点, 节点6为目的节点, 节点1期望路由是bgj, 当节点1通过链路b把数据包送到节点3后, 节点3认为到目的节点6的最优路由是gj, 显然这与节点1期望路径是一致的, 确保了路径的一致性。

3.2仿真实验

利用Waxman模型随机生成无向网络图。在pentium4/2.4 GHzCPU、内存256 M计算机上运行, 仿真10~30个节点的网络, 统计3个约束参数要求下, 不同节点之间寻找QoSR, 在内存中的完成时间, 对每种网络的万次执行时间统计, 其中, 10个节点的网络平均值是16 μs左右, 20个节点85 μs左右, 30个节点240 μs左右。同时, 在相同环境下与Dijkstra算法运行统计时间进行对照, 作者提出的多约束路由算法的执行时间约为Dijkstra算法的2倍, 且执行时间的变化趋势同Dijkstra算法相同, 说明新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Dijkstra算法相当。新推出的算法把路径表达式计算过程和寻找最优的代数计算过程完全分开进行计算, 非常容易实现多处理器并行计算。如果用双处理器并行运算, 则完全可以做到与Dijkstra算法执行时间相同。可以说新算法从计算时间上也可以达到实用要求。

4 结束语

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 研究出的多约束服务质量路由的矢量映射算法, 决了以往算法数据存在的传输过程中历经中间节点与源节点期望路径不一致问题。结合数学方法和物理概念从原理上阐述新算法中矢量映射的合理性。通过算例对新算法进行了介绍, 并验证了新算法能够做到历经中间节点的路径一致。由于新算法只涉及逻辑代数和代数运算, 所以易于编写计算机程序, 其时间复杂性与Dijkstra算法属同数量级的多项式复杂性, 并且新算法在计算思想上, 把计算路径的逻辑代数运算和寻找最优的代数运算进行了明确划分, 所以易于实现并行运算, 可以适应处理速度要求更高的应用场合。

摘要:针对多维矢量计算多约束服务质量路由出现实际传输路径与源节点期望路径并非一致问题, 研究提出矢量映射方式的多约束服务质量路由计算方法。通过数学方法和物理概念相结合的方式, 从原理上阐述了新算法矢量映射的合理性, 并通过算例和仿真实验方式验证, 新算法只需一次性计算就可以获得源节点到各节点保持路径一致的路由。

关键词:通信网络,服务质量路由,多约束路由

参考文献

[1]NEVE H D, MIEGHEMP V.TAMCRA:Atunable accuracy multiple constraints routing algorithm[J].Computer Communications.2000, 23 (11) :667-678.

[2]KORKMAZ T, KRUNZ M.Arandomized algorithmfor finding a path subject to multiple QoS requirements[J].Computer Network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2001, 36 (2) :251-268.

[3]DAI F S, SHAO X H.The Heuristic Route Algorithm of Multiple Restriction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C]//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2008, 1441-1445.

[4]戴伏生, 包学才, 王小宇.多约束路由的分层计算方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8, 28 (6) :38-43.

多客户服务 第10篇

近年来,随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发展,其业务涉及面广、环节多、时效性强、技术难度大的特点日益凸显。建立一个实际业务中可满足人工影响天气不同作业决策时段需求的综合决策指挥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需要一个功能强大和时效性强的中转服务器,使指挥端与作业点之间能够实时、有效、可靠的传输各种作业指挥数据。

对于建立一个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来说,目前较好的软件结构是基于客户机/中转服务器/指挥机的C/S模式[1],如图1所示。其中中转服务器主要负责维护指挥系统和作业点之间的数据连接与转发,同时采用多种手段保证网络连接的可靠性与数据包的正确性。传统的人工影响天气中转服务器大多采用的是单一的TCP协议作为传输层协议,该方式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通信协议[2]。每一次链接的建立需要这种经常性的开销,而其并不能带有实际有用的数据,只是保证链接的可靠性,并不适合短对话的应用情况[3]。而目前在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中,中转服务器转发的指令大多以短对话形式为主。故单一的基于TCP协议连接方式的指令中转服务器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人影需求。为此,设计了一种基于混合TCP-UDP协议的人工影响天气中转服务器,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并对指令协议、登录验证、心跳包机制以及自适应的数据库进行设计,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自适应性。

1 系统架构

本中转服务器系统分为3层,如图2所示。

(1)用户层:

用户层是一个基于.NET框架编写的应用程序。用户通过该程序可以方便地配置服务器各种参数,如IP地址、端口号以及程序是否加载等,并可以实时地查看指挥机与指令接收机的在线情况和各种作业操作信息。

(2)业务处理层:

该层负责连接指挥机和作业接收机,并调度接收到的业务请求,对其进行处理。不同的业务请求由不同的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其中主要包括连接保持模块、数据格式检查模块、系统登录模块、指令格式转换模块和流媒体处理模块。

(3)数据层:

数据层主要是存放业务处理层处理的各种数据内容,作业终端和指挥机根据这些数据内容,实现用户身份验证、终端自动更新以及收发离线信息等功能,它可以是许多不同的数据库,也可以是文件服务器。每个处理模块访问与之对应的都有一个数据库池。

业务处理层是中转服务器的核心。其中连接保持模块负责与人影指挥中心进行有线连接,与作业点之间的GPRS或3G连接,并实时检测各作业点接收机、各级指挥中心与中转服务器的通信网络状况,保证各作业点的实时在线。通过心跳包机制进行网络连接的维护,实现作业点掉线自动重连功能[4]。

数据格式检查模块主要负责校验指挥机、中转服务器以及作业点之间传递的指令与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并对作业数据包的命令字段分情况处理。若该数据包是指挥中心对随机数挑战包的响应,则由系统登录模块进行验证;若是其他作业指挥信息,则由指令处理模块和流媒体模块进行处理,并转发到相应的作业点。

系统登录模块收到校验响应内容后,判断是否正确,并决定是断开连接还是向其发送登录成功确认。登录成功后,实时更新数据库并反馈给用户层,通过中转服务器主界面向用户显示在线列表情况。若数据包是作业指令信息,则由指令处理模块进行转发并将一些有用的操作记录存入数据库中;若是流媒体的指挥信息,则由流媒体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并进行相关的记录入库。

系统分为这样3层的好处是:用户可以更专注于具体的业务逻辑,不用担心具体操作的实现细节。由于将业务处理与实现分开,当系统规模扩大时,用户主界面程序不需要更改。业务中处理层负责调度业务到各个系统处理模块,返回结果,不用关心各个业务的具体实现。数据层则也独立于业务处理逻辑,只需将必要的数据反馈给用户即可[5]。这样系统层次清楚,系统规模扩展方便。

2 基于混合TCP-UDP的通信协议

当前指令中转服务器采用的传输协议是单一的TCP协议,并不适合短对话,即只有少量数据交换的情况,因为建立、撤销TCP链接的开销即使对于短对话也是必需的。在用于作业终端(手机、PDA)的设计中,根据无线网络延迟大、带宽窄的特点采用了一种混合TCP-UDP传输协议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6],如图3所示。本方法使用UDP作为短对话时的传输层协议,而对于有大量数据需要传输时则使用TCP作为传输层的协议。这样对于短对话可以避免TCP的额外开销,而对于长对话又可以得到由TCP提供的可靠传输和拥塞控制。

如果响应中包含了所需的指令响应,终端将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果服务器要求终端重试,终端将进行TCP作为传输协议重试;如果中转服务器没有处理通过UDP传输的指令数据包,作业点终端就接受到ICMP错误信息(目的地址无法到达/协议无法到达),此时,终端将会使用TCP重试;如果定时器超时,作业点终端应使用TCP重试,这种超时机制提供了可靠性,以及与未使用混合TCP-UDP方法的中转服务器的兼容性。

3 数据层的实现

针对传统中转服务器没有数据库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开放性的数据存取机制自适应数据库。该机制具有简单性和通用性,能够提供基本的数据存取功能,数据存取操作与具体业务无关[7],既可对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访问,也可以对Access和Oracle数据库进行访问,如图4所示。

通过在中转服务器端设计独立的自适应数据库,可以实时检测和维护多个指挥机与指令接收机的在线情况,验证接入中转服务器的指挥机和作业接收机的身份,实现同名替换等功能,并可以记录和维护各种作业操作信息以及记录系统相关信息等相关数据;还可以通过数据层的缓存区,进行离线操作,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另外,在数据层利用同步机制实现客户端的自动升级功能[8],这将大大降低系统维护安装费用。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TCP-UDP协议和开放式的数据存取机制的中转服务器架构,并根据最新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需求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指令通信协议。有效解决了指挥中心与作业点之间的连接及数据转发中的延迟易形成瓶颈的问题。并且采用了自适应的数据库和缓存技术,有效节约了出口带宽、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系统的自适应能力。这将大大提高中转服务器的可靠性、实时性、有效性和自适应性,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提供了良好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高超.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08.

[2]Behrouz A Forouzan,Sophia Chung Fegan,谢希仁.TCP/IP协议族[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Israel Cidon,Amit Gupta,Raphal Rom,et al.Hybrid TCP-UDPTransport for Web Traffic[C].Sun Microsystems Laboratories,PaloAlto,California,December 1998.

[4]高超,杜景林,杨乐.自适应心跳机制在气象作业指挥系统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9(12).

[5]王成耀.一个可重用的应用服务器框架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2(10).

[6]王超.基于混合TCP-UDP的HTTP协议实现方法[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3.

[7]陈俊先,高阳.NET软件设计新思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多客户端的多媒体展示系统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 多媒体展示系统 系统设计 多线程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功能分析

1.1系统模块划分

(1)服务器端模块,包括监听客户端的请求;分配IP。

(2)客户端模块,包括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序列化游鱼信息;多媒体处理。

1.2模块功能分析

1.2.1服务器端功能

(1)监听客户端的请求。服务端采用多播数据报套接字类用于发送和接收 IP 多播包。MulticastSocket类提供广播式通信功能,允许数据报以广播方式发送到客户端。DatagramSocket类只允许数据报发送到一个指定的目的地址,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向多点传送。如要在Internet网络进行视频播放,如果不是采用了点对点技术,而是仍然采用服务器作为数据源播放,当有大量用户提出请求的情况下,服务器程序就要传送大量的数据给客户端程序。用单点传送,每个客户程序都需要复制一份数据,那么服务器程序要传送上大量的数据信息,这必然导致网络阻塞,降低网络的传输速度。

服务端采用Java的类集来存储客户端信息。在类集的操作中因为是使用类的形式实现的动态对象数组,所以对于任何对象所有的操作形式都一样。可以避免数组的缺陷。

(2)分配IP。在客户端请求服务端时,服务端会将客户端的信息添加到类集LinkedList中,当游鱼游出屏幕时,服务端会将类集中下一个客户端的IP广播出去,完成游鱼图片在下一台主机的屏幕上显示。

1.2.2客户端功能

(1)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客户端采用DatagramSocket来发送和接收数据报包的套接字。数据报套接字是包投递服务的发送或接收点。每个在数据报套接字上发送或接收的包都是单独编址和路由的。从一台机器发送到另一台机器的多个包可能选择不同的路由,也可能按不同的顺序到达。在 DatagramSocket 上总是启用 UDP 广播发送。为了接收广播包,应该将 DatagramSocket 绑定到通配符地址。在某些实现中,将 DatagramSocket 绑定到一个更加具体的地址时广播包也可以被接收。客户端采用表示数据报包。数据报包用来实现无连接包投递服务。每条报文仅根据该包中包含的信息从一台机器路由到另一台机器。从一台机器发送到另一台机器的多个包可能选择不同的路由,也可能按不同的顺序到达。不对包投递做出保证。

(2)序列化游鱼信息。客户端采用Serializable接口将游鱼的信息进行序列化。对象序列化将对象的状态信息转换为可以存储或传输的形式的过程。在序列化期间,对象将其当前状态写入到临时或持久性存储区。以后,可以通过从存储区中读取或反序列化对象的状态,重新创建该对象。序列化使其他代码可以查看或修改那些不序列化便无法访问的对象实例数据。

(3)多媒体处理

系统采用sun.audio.AudioStream进行多媒体处理。java 的魅力之一就是对多媒体的支持。

2系统设计

(1)系统总体结构:本系统主要由服务端和客户端两大部分组成。

(2)服务端结构设计:服务端用于监听客户端的请求,当游鱼游出屏幕时将发送信息于下一个主机,如图1所示:

(3)客户端结构设计: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请求,服务端接受其详细信息。

3系统的运行环境

由于采用C/S架构,分服务器和客户机分别描述(主要指系统配置):

服务器 操作系统:Windows 7;工具:Eclipse;JDK:1.6

客户机 操作系统:Windows 7;工具:Eclipse;JDK:1.6

参考文献

[1] 陈蓓青.多媒体信息展示与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26(2):132-135.

[2] 汲业.一种触摸屏多媒体展示系统及其展示方法作者[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20-123.

[3] 杨玉,李建军,康婧.网络信息系统从Client/Server到Browser/Server [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4(4):43-45.

多客户服务 第12篇

互联网基于IP协议为不同服务类别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随着网络的发展,新的应用不断涌现,如视频点播、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协同工作等,这些新应用的共同特点是:

(1) 对基于IP的网络提出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要求,如必要的带宽需求、低的端间延迟、低抖动、低丢失率和可靠传输等;

(2) 一点发送消息,多点接收,即多播。由于多播技术只是在多播树的分枝处复制多播流,因而节省了网络有限的带宽资源,也减轻了服务器负载,因而具有广阔的前景。

目前、为应用提供服务质量保证的技术有: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MPLS、集成服务模式IntServ和差分服务模式DiffServ[1]。MPLS协议使用标签交换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提供快速流量传输,在MPLS网络中,入口路由器根据流的等价类为流加上标签,核心路由器检查标签并转发流,而在出口路由器,标签被移除,流被还原。这种方法使得边界路由器复杂,而核心路由器相对简单。

集成服务模式IntServ使用资源预留RSVP协议为每个流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保证,显然,该服务模式具有更多的QoS粒度,但是路由器必须为每个流维护状态信息,不具备可扩展性。

与IntServ模式比较,DiffServ模式是为每类应用提供QoS保证,具有较粗的服务粒度,因而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在DiffServ区域,边界路由器根据流的区分服务标记DSCP对流分类,确保符合流的TCA规范,并归入行为聚集。在该模式中,核心路由器要检查流的DSCP得到 QoS参数,也需要IP协议的支持(因为DiffServ中的DSCP替代了IP4中的ToS域或IP6中的CoS域)。

上述3种模式适用于满足服务质量的单播应用,当应用于多播时,由于上述协议的局限性,以及多播应用的特点,会遇到各种困难。本文分析这3种技术在多播中的应用,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综述了不同文献的解决方案。同时指出了混合网络为多播应用提供QoS的困难和解决的技术路线。

2 IntServ模式与多播

集成模式IntServ是为实时应用如视频会议等远程场景而设计的,其内在的固有特性就支持多播。在QoS方面,IntServ结构提供两类服务,即可控负载型服务和质量保证型服务,前者提供时延、带宽与丢包率等参数的保证,不能控制固定延迟,但能保证排队延迟的大小;后者使用资源预留协议RSVP,能保证最小的传输时延。

资源预留RSVP协议面向接收者,即由接收端发起资源预留,适用于单播通信和多播通信。针对不同的资源预留请求,RSVP协议定义了3种资源预留模式:固定模式、通配符模式和显示共享模式。资源预留使用了PATH消息和RESV消息,当信息发送源接收到不同接收成员的RESV消息时,便能根据接收到的消息计算出多播路由树。

一旦预留了资源,请求的服务质量便能得到保证。但在IntServ模式中,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都要维护各类数据库(含软状态信息等),并且功能模块实现复杂(如RSVP信令要提供QoS协商机制、各路由器要建立和维护预留信息、对用户的请求要实现接纳许可控制和传输流的监控等),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可扩展性和鲁棒性差,导致IntServ模式在大型网络、尤其是重负载网络中的应用。

3 DiffServ模式与多播

IntServ模式的不可扩展性是差分模式DiffServ产生的主要原因。DiffServ模式提供两类QoS服务:快速转发EF和保证转发AF。DiffServ模式的主要成员有:核心路由器、边缘路由器、资源控制器。在该模式中,网络的边缘路由器对每个分组进行分类、标记DS域,用DS域来携带IP分组对服务的需求信息;在网络的核心节点上,路由器根据分组头上的DS码点选择码点所对应的转发处理;而资源控制器配置了管理规则,为客户分配资源,他可以通过服务级别协定SLA与客户进行相互协调以分享规定的带宽。由于DiffServ已有的框架、结构都是基于单播的,并且多播成员的加入、退出组的动态随机性以及网络的异构性使得入口边界路由器很难对多播流量进行准确的监控,因此将DiffServ模式应用于多播会产生新的问题[2,3],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被忽视的预留子树问题NRS[4,5]

DiffServ模式中的资源必须先预留再使用,当新成员加入多播树时(使用PIM-SM,PIM-DM,DVMRP等[1] 协议),在流复制点,DS域的内容被复制到每个流的IP报头,并且复制的流会获得与原来多播组相同的DSCP值,并获得与原先相同的调度转发处理和区分服务,但是新的加入并没有经过接纳许可控制和资源预留的必要过程。由于额外的资源被绕过区域管理的新增接收节点所消耗,其他正确预留资源的接收者的服务质量将受到负面影响甚至遭到破坏。

要解决NRS问题,就要防止任何未经资源预留就享用高级服务的情况,因此,NRS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在子树与原多播树的接合点,转换发向新成员的DS编码,使其对应的PHB值比默认的PHB级别低,即使用BE(Best Effort)甚至更低的LE(Limited Effort)服务,从而制约新的传输流即使对BE服务的资源也不能抢占,维护了公平性,只有当新成员的资源预留许可得到管理实体的确认并得到新的DSCP后,才可以享受比BE和LE级别高的服务质量。

(2) 扩展性问题

在传统多播模型中,随着多播组成员的增加,多播树上的路由器需要保存的信息量也将随之增加,导致在DiffServ 网络中实现多播传输却存在着可扩展性问题[6]。

可扩展性问题解决方法之一是减少内部路由器的多播状态[6],即只在边界路由器进行多播树的计算与维护工作,在内部路由器中选择关键节点保存多播转发表,而其他非关键中间路由器等同于普通路由器,不保存任何多播组状态,从而减少内部节点的负担,提高了可扩展性。另一种方法是消除内部路由器的多播状态,如EBM[7]和DSMCast[8] 方案。EBM方案只在边界路由器实现多播,在域内设置一个逻辑管理员节点用于管理域内的多播组的信息,由管理员节点给要加入多播组的新成员选择一个边界节点作为加入点,多播流被转换为多个单播流,所以无须在内部路由器维护多播路由表;DSMCast 则利用了封装技术,在边界路由器将多播树的信息编码添加到报文头,内部路由器根据自己的标识符或IP地址以及数据报文中携带的多播树信息查找到相关的转发记录,根据此记录进行报文复制、重新标记与转发。

(3) 异构多播组问题

在一个异构的网络环境中,多播组的多个接收成员可能希望获得不同的服务质量,如有的仅希望获得基本的BE服务,而其他成员希望获得更高的服务。对服务质量参数要求的不同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更严重的是,不同成员要求的服务种类可能没有可比性而无发统一服务质量。

DiffServ 是面向接收者的,服务质量等级由发送源来决定。当新成员动态加入多播组时,要求中间路由器能根据用户不同的QoS 请求标记出口报文的DSCP 值, 而中间路由器不保存每个流的状态,并且不具备标记功能,如何实现异构多播组问题变成为多播关键问题之一。

较好的解决方案[4,9] 是扩展路由表并存储DSCP,再辅以管理措施。在没有预约资源的情况下,接收者仅允许获得LBE服务;当要求的两种服务类型不能比较优劣时,上游节点只需传送较好的即可。

(4) 发送方任意动态改变问题

在一个多播组中,任意成员都可以发送消息,而DiffServ是单向结构,这意味着,如果有多个发送者同时发送数据流的话,则其资源必须分别预留。

对于只需要BE服务的成员而言,可以在任何时候向组发送数据流而无需任何其他机制。当有QoS需求时,可以在多播路由表中为每个链路增加一项DSCP,并配以一定的管理机制。该方案简单,同时也保持了DiffServ模式良好的可扩展性。

其他如服务类间的公平性问题、多点到多点的多播传输问题和共享树的流量监控问题等[3]也限制了DiffServ模式在多播领域的使用。

4 MPLS协议与多播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是面向连接和IP路由技术的一种新的IETF交换方案的标准。他使用第三层(L3)转发信息启动第二层(L2)分组交换,将第二层交换的高性能和第三层转发的高扩展性融为一体,而IntServ和DiffServ模式工作在网络层。

基于IP的MPLS网络包含2个主要组件:控制组件(边缘标签路由器LER)和转发组件(标签交换路由器LSR)。控制组件使用标准的路由协议(L3)与其他路由器交换标签并维护前向路由表,当分组到达时,转发组件使用分组中的标签信息和控制组件维护的路由表(标签转发信息)确定分组的路由。在MPLS多播中,一般使用反向路由协议(RPF协议)来确定接收的分组是否属于当前多播组,因此,MPLS中的多播路由树基于标签值和入口界面来建立。

MPLS协议实现多播存在的问题是:

(1) 标签交换路径LSP的设计

多播实现需要设计标签交换路径,而目前的MPLS协议只涉及点到点的LSP实现,并且组成员的动态关系使得LSP不够稳定,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标签和信息传递开销;

(2) 流量聚集问题

在MPLS网络入口,单播流要聚集为多播流并且映射到LSP,其目的在于获得MPLS的可扩展性,但是这种流量聚集并不适合多播,目前的研究也只是局限在转发路由器的状态,而不是包含一组路由器的LSP;

(3) 在核心路由器中L2层的分组交换和L3层的信息转发共存问题

如果有成员通过非MPLS网络加入到多播组,则MPLS网络中的某个边缘标签路由器LER必须维护两个前向路由表,一个路由表在L3层,另一个在L2层(通过非MPLS网络),使得分组通过该路由器的不同出口到达MPLS网络的下一个路由器和非MPLS网络;如图1所示,S1、S2是发送者,R1、R2是同组中的接收者,标签交换路由器LER使用RP路由协议[1],相应的多播树为RPT;当S1发送时,R1、R2通过RPT树接收分组,如果后来R1通过SPT多播树加入该会话组,则LER路由器必须为同一个多播组维护两棵多播树[10],导致在用SPT替换RPT时,一个成员接收到2份同样的分组。

对于上述问题,解决方法是要么借助于L3路由,要么建立基于特定源的标签交换LSP[11]:MPLS的L2层使用ATM模式传输标签,根据多播共享树中源的不同虚拟通道为不同的源赋以标签,在图1的LER路由器中,再将多播路由表从共享树映射特定源的树,并构造下一跳的标签转发入口。

在属于不同的自治系的多个MPLS子网络系统中,可能有些MPLS子网络不支持边界网关协议BGP,使得成员的加入请求不能到达其他AS中的数据发送源。解决方法是使用扩展的MPLS协议预先建立满足QoS约束的多播路由树[12],由于树的所有信息嵌套在MPLS协议中,MPLS网络的内部路由器就不需要支持多播,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适合动态多播环境。

MPLS协议用于多播存在的其他问题是:标签的缺乏和可扩展性问题,其中后者表现在:路由器需要为每个活动的多播组维护路由状态信息,增加了组播路由器的处理开销。

5 混合网络结构与多播

实用网络一般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上述网络模式的组合,这样的混合网络结构在基于QoS的多播应用中同样存在问题[10],下面分别加以介绍并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1) IntServ和DiffServ相结合的多播

如图2所示,S、R分别为QoS流的发送者和接收者,IntServ区域的边缘路由器(ER1,ER2)与DiffServ区域的边界路由器(BR1,BR2)通过接口直接相连,其中,IntServ区域内部使用RSVP信令传输分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RSVP信令如何穿越DiffServ区的问题。

解决的方案是DiffServ网络区域的管理实体BB使用通用的开放策略服务[13](Common Open Policy Service,COPS):当多播组形成时,RSVP的PATH消息在DiffServ区域中通过隧道被广播到所有的接收者;当接收者希望获得比BE更好的服务时,使用RESV消息响应,DiffServ接收到RESV消息时,发送COPS消息给其内部的管理实体BB,BB和DiffServ内部的所有路由器进行交互并为接收者预留资源。

在提供端到端QoS方面,IntServ和DiffServ是一对很好的互补模式[2],因此,不同的文献提供了若干不同的方案和实现机制,如面向可扩展核心的动态分组状态的DPS方案[14,15],在分组头部对数据流的状态进行编码,缺点是实现比较困难;文献[16]提出了一种基于3种优先级别的带宽确保型服务BGS机制来提供端到端的QoS;文献[17]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在DiffServ的网络中结合RSVP协议提供资源预留和QoS保证的框架,其中允许DiffServ边界路由器与RSVP协同工作,而内部路由器不识别RSVP消息。

(2) MPLS协议和IntServ模式相结合的多播

在MPLS网络中,一般扩展IntServ中使用的RSVP协议,让其具有流量工程(TE:Traffic Engineering)的功能来保证应用的QoS。严格来讲,流量工程TE是为单播应用设计的,文献[18,19]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依赖于传统多播路由协议建立多播树的方法。

文献中的解决方案是预先建立在线/离线的满足流量工程规范的多播树(称为PRE-T)。在基于源的多播树[18]方法中,树PRE-T被包含在PATH消息中发送到所有的组成员,源接收到成员返回的RESV消息后自底向上产生多播树;而文献[19]既可以基于源(为新的多播会话建立多播树)、又可以基于接收者建立多播树(为成员动态加入/离开建立多播树),对于一个多播会话而言,预先计算的树的信息保存在源的多播信息数据库MIDB中,当新成员要加入时,发送JOIN信息给源,触发树的重新计算。

在MPLS中使用RSVP-TE实现多播的好处是扩展性强,因为MPLS中的路由器不需要维护MIDB信息,缺点是过多的PATH消息和RESV消息增加了网络的负载。

(3) MPLS和DiffServ相结合的多播

如上所述,MPLS在L2层实现,而DiffServ在IP头实现。因此,这两种方法结合实现多播时需要进行服务质量的映射,由于DSCP域有6 b,而MPLS的EXP域只有3 b,在映射时,某些信息将丢失。图3给出了MPLS和DiffServ结合实现多播的结构。

文献[20]提出了E-LSP方法,给出了在DiffServ网络中支持MPLS的细节:当多个行为聚集(BA)映射为单个LSP时,MPLS头部的EXP域被用来确定每跳行为(PHB),对于一个给定的EFC,一个LSP可以最多支持8个BA。文献[21]则扩展了E-LSP方法:在发布流量时,对相同的LSP使用相同分类,即标签被编码到EFC和服务类信息中,其中定义了三种服务类型:0类(BE服务)、1类(EF服务)、2类(AF1服务和AF2服务)。文献[22]则提出了在基于MPLS的ATM网络中支持DiffServ模式的实现算法。

6 结 语

IntServ集成模式、DiffServ差分模式和MPLS协议是Internet上实现服务质量的3种技术,应用于多播时各有其特点,其中IntServ技术固有的特点是支持多播,并且为每个流提供相应的QoS,其严重不足是可扩展性问题;DiffServ技术为每类流提供服务质量,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MPLS和DiffServ具有相似性,缺点是存在“胖边沿瘦核心”路由器问题。

本文给出上述3种模式在实现基于服务质量的多播时存在的问题和部分解决方案,也指出了3种技术混合实现满足服务质量的多播时的困难和解决策略。在多播应用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互连网络为数据、音频和视频等应用提供不同的实现服务质量(QoS)的策略,如集成服务模型IntServ、差分服务模型DiffServ和多标签交换协议MPLS等。随着多播应用的出现,上述技术不能有效地为多播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分析上面各种技术在多播应用中的不足,并给出了不同文献提出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分析了异构网络实现满足服务质量的多播策略和遇到的问题。最后指出了实现多播服务质量要解决的问题。

多客户服务范文

多客户服务范文(精选12篇)多客户服务 第1篇1 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界定讨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首先要明确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根据研...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