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血压伴糖尿病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高血压伴糖尿病(精选10篇)

高血压伴糖尿病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7月—2015年8月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60例基线资料:男26例,女34例,年龄是53~74岁,平均年龄是(63.2±2.3)岁,病程是3~16年龄平均病程是(8.2±1.2)年;观察组60例基线资料:男29例,女31例,年龄是55~76岁,平均年龄是(63.5±2.5)岁,病程是4~15年龄平均病程是(8.4±1.4)年。两组基线资料(涵盖性别、平均年龄等诸多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次研究可行。

1.2方法

对照组仅使用依那普利(批号H20094153)进行口服治疗,每日早晚各1次,使用剂量是20 mg/次,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批号H20051409)进行口服治疗,每日早晚各1次,使用剂量是10 mg/次。1个疗程内共计7 d,两组均连续使用6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血压、24 h尿蛋白量、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空腹血糖、血钾水平[2];治疗期间定期对患者行血尿常规、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检查,记录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比较,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压和24 h尿蛋白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压和24 h尿蛋白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和24 h尿蛋白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空腹血糖、血钾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空腹血糖、血钾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

治疗中,两组均不存在肝肾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在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中,其共同的致病因素均为糖代谢异常,这一因素往往也是高胰岛素血症的重要发病原因,会导致不同程度的钠水潴留表现,与此同时患者也会出现血管收缩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等表现[3]。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血压患者往往也会伴有胰岛素抵抗现象,这也是机体细胞内Ca2+明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会导致血管收缩,与此同时机体内皮素的释放也会明显地增加,而与此同时前列素合成则会显著地减少,所以会对机体的血管舒张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4]。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理表现就是高血压以及脂质代谢紊乱,在这一过程中,高血压这一疾病因素既是肾脏损害所导致的后果,同时也是加速肾脏硬化的重要原因。在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所选取的治疗药物应该同时具备降压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依那普利在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中属于常规药物,是临床上使用率较高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地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合成,并能够阻断激肽酶的生成,进而可以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与此同时,依那普利也能够对肾小管重复吸收Na+起到阻断作用,所以可以有效地发挥利尿的治疗作用[5]。此外,也有研究人员指出,依那普利能够显著地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也可以有效地稳定机体血压水平,进而能够有效地缓解糖代谢异常情况,并能够对机体肾脏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使肾小球内高压明显地降低[6]。

在脂代谢异常的治疗中,常用药物为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是使用率较高的一种他汀类药物,是一种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使机体内的尿蛋白量有效地降低,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肾小球硬化。有研究人员指出,阿托伐他汀可以对胶原纤维增生起到抑制作用,并且可以由转录水平有效地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所以可以有效地阻断肾小球系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因此能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情[7]。此外,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地保护机体肾脏功能,能够有效地调节细胞的增生和凋亡,所以可以对系膜外基质沉积起到抑制作用,进而实现抗炎效果。最后,阿托伐他汀在有效地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缓解血管内皮的损害,所以能够有效地减缓肾病的高滤过,缓解肾脏的脂毒性,能够有效地延缓肾衰竭。

该研究中,治疗后,两组血压、24 h尿蛋白量、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空腹血糖、血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中,两组均不存在肝肾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这就提示,在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与依那普利单用疗法比较,依那普利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疗法的实际效果更佳,可普及。

摘要:目的 系统地研究在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应用依那普利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疗法的实际价值。方法2014年7月—2015年8月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使用依那普利进行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24 h尿蛋白量、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空腹血糖、血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不存在肝肾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与依那普利单用疗法比较,依那普利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疗法的实际效果更佳,可普及。

关键词:糖尿病病肾病,高血压,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

参考文献

[1]许涵,梁维.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2013,19(18):3419-3421.

[2]韩荣旗,宋畅,李焕文,等.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降压药物的合理选用[J].医学综述,2014,20(9):1621-1624.

[3]裴泽军,钟皎.3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3):40-43.

[4]夏晗.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及控制情况调查分析[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4.

[5]张扬,梁丽薇,刘群,等.依贝沙坦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6):58-59.

[6]裴娟,张燕林.积极降压在防治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20(4):223-226.

高血压伴痛风,用药有良招 第2篇

两病关系如此密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相互影响如同失火,“火借风威。风助火势”,是不争的事实。痛风和高血压并存者,如血压得不到很好控制,病情将会发展加重,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脑中风、肾功能不全等。而治疗高血压用药不当,又可能加重痛风。这里简要谈谈高血压伴痛风的患者如何选择用药。

血尿酸值超过正常,但无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称之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如血尿酸在413μmoI/L~472μmol/L(7mg/dl~8mg/dl)时,只要找出基本原因,严格控制饮食就可以了,通常不需要用药。如无效果,再选择药物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时除了注意保暖,饮食以素食为主外,应在症状刚发生时即用药物控制,这类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秋水仙碱可以抑制炎症白细胞聚集,抑制痛风急性发作,一般初次用药后数小时内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即消退,可视为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但它也有一些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抵消某些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作用,高血压患者应用时应注意调整用量。

痛风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目的,主要是使用降尿酸药物使血尿酸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防止急性发作及痛风石形成,减轻肾脏损害。为保证降尿酸治疗有效。最好考虑长期使用降尿酸药物,定期复查血尿酸以观察疗效。对病情严重者,甚至需要终身维持治疗。

但高血压患者治疗用药与此存在矛盾。因为,几乎所有排钾利尿药都有阻止尿酸排泄作用。不少复方降压药(如复方降压片、降压0号、寿比山)含噻嗪类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药、速尿、利尿酸等,它们降压效果较好,价格也低,颇受医生和患者欢迎,但长期应用会升高血尿酸,诱发或加重痛风。专家认为,高血压伴有痛风者。尽量不要长期应用排钾利尿药物,推荐使用具有保钾利尿作用的螺内酯、氨苯喋啶、特利酸、茚酮利尿酸,这些药物均有降压、降尿酸的双重作用。乙酰唑胺还有碱化尿液、增加尿酸排出、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常用降血压药物中的心痛定(硝苯地平)和心得安(普萘洛尔),长期服用可致血尿酸升高;而络活喜(氨氯地平)和倍他乐克(美托洛尔)对尿酸影响极为轻微。

一般来说,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用于痛风只是对症治疗,应尽量不用,或仅短期应用。曾经患有或现在患有严重高血压者应全面分析,权衡利弊,慎重决定是否用药。

总之,伴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高血压患者,选用控制高血压药物时。应尽量选择不会升高血尿酸或影响较小的药物。需要指出的是。各种药物对血尿酸影响存在个体差异,即使是对尿酸影响不大的药物,应用过程中也应加强监测。

(本文作者为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 副主任医师)

高血压伴糖尿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在本院就诊并长期随访的2型糖尿病并早期DN及糖尿病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20~200μg/min,病程(6.39±4.21)年,平均年龄(60.5±5.9)岁,血压100~140/60~90mm Hg,空腹血糖(FBG)<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排除急(慢)性肾炎、合并感染或其他疾病及服用肾毒性药物。患者随机分为福辛普利组、坎地沙坦组与联合治疗组(福辛普利+坎地沙坦),各20例,观察时间16周。

1.2 研究方法及指标

每周门诊随访1次,以保持血糖稳定。福辛普利组口服福辛普利(商品名:蒙诺)10mg/d;坎地沙坦组口服坎地沙坦(商品名:维尔亚)4mg/d;联合治疗组口服福辛普利10mg/d+坎地沙坦4mg/d。检测治疗前后指标:(1)检测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及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2)监测平均动脉压(MAP)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BUN、SCr、UAER及MAP的变化

3组治疗前后BUN、SCr、UAER及MAP的变化如表1所示。治疗前后3组SCr、UAER均显著下降(P<0.05),但联合治疗组较单用福辛普利组/坎地沙坦组降低UAER更明显(P<0.05),3组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BUN和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联合治疗组咳嗽1例,福辛普利组咳嗽2例。均未停药。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预后最差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尤其是合并高血压后,导致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同时,糖尿病还改变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电化学性和电荷选择性,导致蛋白滤过增加,出现蛋白尿[1]。

目前大量研究证实,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抑制肾内血管紧张素(Ang)的合成,或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RB)阻断血管紧张素-1(AT1R)介导的生物效应,均能预防延缓DN的发生、发展,尤其是治疗微量蛋白尿[2,3]。

2型糖尿病患者的UAER不仅是早期DN的诊断指标,而且也是观察干预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变化的良好指标。本研究发现:联合治疗组与单独使用福辛普利/坎地沙坦治疗组比较,UAER降低更显著,提示ARB和ACEI联合防治尿蛋白的进展比单用更有效。本研究也发现:3组的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福辛普利/坎地沙坦降低尿清蛋白的作用与血压无关,与文献报道相符合[3,4]。联合治疗组咳嗽发生率低于福辛普利组,提示联合使用福辛普利和坎地沙坦治疗早期DN是安全合理的。

本研究表明,福辛普利和坎地沙坦联合使用治疗早期DN疗效显著,这一结果说明联合用药能延缓或阻止早期DN的发展,该治疗方案也为ACEI和ARB联合应用于DN提供了新的用药思路。

参考文献

[1]何戎华.糖尿病现代诊疗[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86.

[2]林宏初,吴恒莲,刘国辉,等.前列腺素E_1与福辛普利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24(9):538-540.

[3]Jerums G,Allen TJ,Campbell DJ.Long-term comparison between perindopril and nifedipine in normotensive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and microalbuminuria[J].Am J Kidney Dis,2001,37(5):890-899.

高血压伴发冠心病的临床护理分析 第4篇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要】在高血压伴发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工作中,有效的护理对提高疗效十分重要。本文列出了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图指标和各项临床特征,并分析了高血压伴发冠心病的危害,以帮助患者更好的认知这种疾病。同时,本文还重点分析了这种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认识了解疾病的治疗护理过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疗效。【关键词】高血压;冠心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84-01 高血压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它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在发病早期,高血压患者无明显症状,易被忽略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进而诱发冠心病等并发症,极易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是死亡。再有,就是高血压病不能被完全根治,只能通过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然而,高血压患者不能一味依靠服用药物来控制血压,还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生活习惯才不会刺激血压的升高。坚持测血压,按医嘱服药,保持一份好的心情,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对于一个高血压患者来说十分重要。1.临床资料1.1基本资料:本次分析研究了2008年到2011年入院的高血压病人250例,他们的年龄大多在五十到八十五岁之间。本次的二百五十个病例都是按国际高血压联盟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来判定的,其中有二百例是高血压伴发冠心病患者,有五十例是非冠心病患者。1.2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检查表1心电图检查在检查高血压伴发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时可以发现,在二百个高血压伴发冠心病病例中,显示有左心室肥大及劳损的患者有六十个,显示ST-T改变的患者有一百二十八个,等等。这表明,高血压伴发冠心病的患者在心脏各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和衰退。然而由于高血压病无法根治,故患者只能依靠外在因素来控制病情。表2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的基本情况的比较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种。冠心病患者多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等;高血压患者的病程越长,患冠心病的几率越大;而经常到户外活动的人患冠心病的几率则比常年呆在家里、不怎么参加活动的人患冠心病的几率小。所以,如果高血压患者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2.高血压伴发冠心病的危害高血压既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它的危险程度在全部因素中是第一的。这就说明在我们中国,冠心病首要的危险因素便是高血压。不难发现,高血压患者常伴发有冠心病,原因就在这里了。高血压是协助生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它同时也在增加心肌氧耗量。这最终会引起心绞痛,严重的会引起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如果高血压得不到及时的控制,最终会损害心脏、脑血管等人体的主要靶器官。长期的高血压使心脏承担更重的负担,造成左心室肥厚和心功能不全,而高血压所伴发的冠心病更进一步的对心脏造成损害。与此同时,长期的高血压容易使脑血管产生病变,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调查表明,一旦控制住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便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脑血管的病变。3.临床护理措施3.1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首次来检查测量血压的人,要帮助他们认识有关高血压方面的知识,解释好相应的工作;针对那些靠吃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认真细心的向他们解释降压药的服用剂量和方法、药理功效和副作用,帮助高血压患者认清降压药,提高患者对降压药使用的依从性;把对药物不良反应简单处理方法教给患者,当出现不良反应时,患者才有能力自救,为医生赢得治疗时间;帮助高血压患者认清血压观测的重要性,坚持每日的血压监测,及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3.2对症用药治疗:医护人员要密切观测病人的病情变化,如病人气短胸闷,则可间断性的给病人吸氧,如果病情转重,则需报明医生,根据情况给病人含服硝酸甘油片。但该药物会诱发不良反应,如头疼,恶心,低血压等,所以使用该药时要谨慎。对于高血压伴发冠心病患者来说,药物吲哚帕胺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它主要是阻碍肾远曲小管吸收钠,以此来降低血管所受的阻力,从而达到降压功效。同时该药还可以修复心肌供血功能,缓解冠状动脉的痉挛,从而缓解病人气短胸闷的病情。另外使用该药来医治高血压伴发冠心病患者时,价格相对其他药物较为便宜,而且安全 ,所以吲哚帕胺是治療高血压伴发冠心病的一种良药。3.3中医用药护理:高血压伴发冠心病,用中医解释,是因为患者心肺气虚,有寒邪侵入体内,导致患者心血不畅, 气滞血瘀而成。[2]所以要治疗患者的高血压伴发冠心病,中医主张在西医治疗的前提下使用中药配合治疗。因为西药本就有降血压作用,在加上中药的安神和活血化瘀功效,两者配合使用,可以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在中医治疗时,患者可使用中药贴敷,这种方法轻松便捷,还可以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在敷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过敏现象,如果出现过敏现象则应及时停止敷药。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坚持观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有助于及时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及早预防冠心病的形成。护士要时刻关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很显著的血压升高现象,并伴有呕吐和头痛的症状,就要在第一时间联系医生,并为患者准备好脱水剂和快速降压药,同时把患者扶到床上躺下,并让他吸氧;假如患者情绪不安,身体出现抽搐现象,就要想办法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如果发现患者颈部僵硬、脉搏改变、恶心以及脸色潮红等征兆,就要想办法让患者平静下来,同时想办法清除诱发这些症状的因素。3.5合理的饮食护理: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饮食禁忌,合理的饮食习惯在控制血压上有积极作用。所以在饮食上,高血压患者的食物应该符合三项指标:低胆固醇、低盐,还有低脂。新鲜的水果蔬菜可以多吃,而动物的内脏、甲壳类以及软体类动物等高胆固醇食物应该少吃,甚至不吃。高血压患者还应控制每餐的食量,细嚼慢咽,拒绝零食,拒绝有刺激性的烟酒咖啡等食物,形成合理的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习惯。3.6帮助患者提高睡眠质量:患高血压伴发冠心病的多为老人,而老人则常有抑郁、早醒、失眠等问题,这些因素很容易加重患者的思想包袱,妨碍患者的治疗。[3]第一,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帮助老年人的认清自己的心理问题,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事实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保证患者睡眠的高质量,有利于患者自信心的增强,有利于患者在心理方面的康复。第二,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姿及睡眠习惯。对于高血压伴发冠心病患者来说,睡觉时要保持呼吸顺畅以及室内通风。因为呼吸道的感染不利于病情的缓解,而且,良好的睡姿,如头放外侧,有利于医护人员的夜间巡查和及时发现问题,为突发问题的抢救赢得时间。4. 结语在对我们抽查中的二百名高血压伴发冠心病患者实施有效地临床护理后,经过检测可以发现,他们的血压控制率基本达到百分之八十二三,这表明有效地临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血压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其高收缩压的疾病特点极易诱发冠心病,提高冠心病的伴发率。所以,对高血压伴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显得十分重要,有效的临床护理有助于高血压患者预防冠心病,有助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参考文献[1]赵彦正.高血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6).[2]何红涛,甄建雅,段慧杰,等.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临床观察 [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3]王励,张桂花.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9).

高血压伴糖尿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20例患者按照是否伴有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单纯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每组各60例。120例患者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60~85岁,平均(73.21±13.51)岁,病程10~38年;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体征及相关检查,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的诊断标准以及用2010年版中国2型DM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20例患者均排除有继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心房颤动、心脏手术史以及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疾病等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情况,采用有进口英国Sun Teeh公司ABPM-04无创便携式袖带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患者的血压,把此检测仪的袖带系在患者左手臂靠上位置处,然后操作机械,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进行间断自动充气,利用震荡的方式进行测量患者24 h动态血压值。患者动态血压的检测时间一般是白天6∶00-22∶00、夜间22∶00-次日6∶00,在使用血压监测仪测量的过程中,注意每隔半小时或者1 h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另外要注意血压干扰的排除,排除方法利用人机对话进行,并做好记录,记录内容主要为监测指标:比如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标准等等相关指标都要做好记录[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认知功能以及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在对患者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日间舒张压/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以及24 h收缩压/舒张压加权标准差,然后根据血压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监测过程中患者的各个监测指标。

1.4日常生活功能量表

经过检测后医务人员要及时询问患者或家属,了解患者的情况,然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进行合理的评分。评定项目为近20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标准为1分:患者的日常活动可以自理;2分:患者做一些事情有些困难;3分:患者的日常活动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4分:患者无法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正常:20分;日常生活能力缺损:总分>26或有2项以上功能丧失[4]。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的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发现观察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和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认知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认知正常17例,对照组为28例(字2=5.0000,P=0.0253);观察组患者轻度功能认知障碍42例,对照组为30例(字2=4.3022,P=0.0381),观察组的认知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老年认知障碍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些都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存质量。高血压可导致人体血管和心脏结构的变化,收缩压和舒张压与高血压有着密切的联系,糖尿病的病因是高血糖导致的人体代谢紊乱疾病。据有关研究显示,糖尿病能促进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病变会影响患者体循环大、中动脉部位,致使患者血压调节中枢功能减退,从这些方面来看,糖尿病对人体血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收缩压上,特别是患者白天收缩压的上升,对患者血压影响比较大,其而对人体舒张压的影响较小,所以在监测的过程中会出现患者日间脉压增大。分析患者脉压,发现脉压增大是大动脉血管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的标志。高血压、糖尿病二者合并会加重病情,共同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5,6,7]。

临床已经证实,高血压是脑血管病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人体认知功能损坏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血压病是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已经达成共识。有学者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表明人体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人体认知功就会相应的减退较,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增加10 mm Hg,对照组增加7 mm Hg,认知功能减退明显增高。另外,也有研究表示高血压病同时也是低血压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有着密切的关系[8]。在临床上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高血压病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尚不清晰,不过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血流灌注不足和神经退行性改变可能是引起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具体机制还有待研究。

人体血压变异是人体血压波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主要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体血压波动的程度。人体血压变异是评价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血压变形增大一般表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从而引发各种心脏疾病[9,10],血压变异是临床上研究和评估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程度重要价值参数。与单纯高血压相比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更大,增加高血压患者认知能力障碍程度。另外,高血糖会使人体血容量增加,从而加重高血压病情,也加重了压力感受器的损伤,是人体神经功能失衡,导致人体认知障碍。

2008年Nagai等对55例未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分析方式是利用测量患者动态血压、颅脑磁共振、MMSE量表等对患者各个机体部分进行有效的观察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体认知障碍和脑萎缩的重要标志是人体动态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非构型改变,在此基础上对提出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积极控制24 h动态血压,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脑萎缩现象[11,12]。同时也有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比单纯性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和神经功能障碍,这主要是因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活动失常程度较为明显,这类患者容易出现外周血管阻力增大,所以这类患者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都比较容易出现较高水平的收缩压,尤其夜间收缩压增高,而对舒张压的影响相对较小,这点与本次研究的结果相符,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患者自身的血压调节功能比较弱[13,14,15]。而糖尿病伴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夜间交感神经活动增加,血压水平明显升高,出现血压节律异常现象,这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果患者出现这种症状,需要提高你警惕。所以,控制夜间血压、纠正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和控制患者夜间血压是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疾病的重要措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对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降压药的同时要降低患者血压变异性、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控制患者血压节律异常症状,预防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此次研究中,经过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和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认知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日间血压短时变异性和夜间收缩压增高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影响人体认知能力。

高血压伴糖尿病 第6篇

老年糖尿病患者是指年龄大于60岁的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1]。其中老年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的情况尤为常见,糖尿病和高血压共同的发病基础是胰岛素抵抗,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2,3]。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的发生、发展、预后,除了与患者本身器质性因素相关同时,心理因素也是重要诱因。患者由于血糖、血压控制不佳、并发症以及年龄较大等多种因素,极易产生抑郁及焦虑情绪。故为进一步改善患者血糖、血压的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实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以期达到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克服其消极情绪反应、帮助患者合理的安排生活和提高其遵医行为的目的。本文拟探讨个性化心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疗效。

l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住院200例老年2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09例,女91例,年龄60~82岁,平均(64±5)岁。(1)纳入标准:1Hb A1c≥6.5%,并与OGTT的检测进行标化;空腹血糖(FPG)≥7.0mmol/L;OGTT试验中2小时血糖≥11.1 mmol/L[4]。2收缩压≥140mm Hg (1mm Hg=0.133k Pa)和(或)舒张压≥90mm Hg[5]的原发性高血压;(2)排除标准:1有心肌梗死病史者。2有脑卒中病史者。3肝、肾损害者(丙氨酸转氨酶>2倍正常上限,肌酐>2倍正常上限)。4有肾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血液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者。5有精神病史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00例。研究组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60~80岁,平均(66.8±3.5)岁,对照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67~82岁, 平均(68.3±2.7)岁。2组治疗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2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性别、民族、文化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所有患者均由2名以上高年资医生依据具体病情给予降糖、降压药物口服治疗(同类药物指定同一品牌及剂型),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干预。治疗12周,采用SDS、SAS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同时观测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低密度脂蛋白、腰臀比的变化。

1.3 个性化心理干预

1.3.1 糖尿病患者主要心理特征表现

(1)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需要长期使用药物及病程较长等因素的刺激,认为自己得了无法根治之症,从而产生焦虑及抑郁情绪,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治疗丧失信心。

(2)患者往往不能接受患病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并且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治疗,或认为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儿,轻视疾病的心理,不听从医嘱,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3)沮丧、抑郁患者认为虽努力治疗,但认为糖尿病为“绝症”,需要终生服药,医疗费用高,又因有遗传倾向,担心影响后代,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沮丧等情绪。

(4)担心胰岛素安全性、成瘾性以及今后生活,缺乏对治疗的正确认识,因而背上了承重思想负担重等表现。

1.3.2 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

由经过培训的主管医师在患者治疗前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计划,全程严格遵照“评估——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干预———效果评估”的程序实施心理干预。治疗12周后评估测试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增加个性化心理干预(见表1)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支持,实施关怀护理 (主要形式为单独一对一的指导干预,3次/周,20~30min/次)。个性化支持心理治疗通过解释、说服、安慰、疏导、说明等,对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患者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护理人员应密切观注患者病情以及心理变化,耐心倾听,了解其原因,对患者的疑问及时解答,给予支持、鼓励、劝告,帮助其制订个体的生活作息时间表,改善其不良情绪,指导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缓解焦虑的心理障碍。具体如表1所示。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分)表示,计量资料组间采用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设P<O.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治疗前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AS与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经过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水平下降明显(见表2)。

(2)2组的血糖、血压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经过心理干预治疗,2组下降水平有明显差异,其效果优于常规治疗(见表3)。2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腰臀比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3 讨论

2013新版国际糖尿病联盟老年糖尿病指南中指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同时高血压又能增加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5]。这2种疾病不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目前在该领域广为接受的观点是,抑郁、焦虑与躯体疾病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抑郁、焦虑情绪经常恶化躯体症状,降低治疗依从性,导致更高的发病率和功能障碍;另一方面,躯体疾病容易引发抑郁、焦虑反应。推而广之,针对抑郁、焦虑的心理干预在老年患者身上疗效如何,促使我们设计这个实验。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高血压伴糖尿病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自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在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就诊2型糖尿病并发早期DN患者96例,糖尿病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早期DN符合Mogenson等诊断标准,剔除肿瘤、妊娠、心力衰竭、急慢性肾炎、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高血压性肾病、肾毒性药物使用等引起蛋白尿者。患者经饮食运动治疗、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达标(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1.2 分组及用药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羟苯磺酸钙和缬沙坦联合用药组(A组),缬沙坦组(B组)。二组患者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平均动脉压、尿蛋白等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予以羟苯磺酸钙(商品名多贝斯,西安利君制药)500mg3次/d口服联合缬沙坦(商品名代文,北京诺华)80mg/d口服;B组予以缬沙坦(商品名代文,北京诺华)80mg/d口服。观察时间为12周。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平均动脉压MAP[MAP=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葡萄糖氧化酶法)、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胶乳免疫凝集法(DCA2000测定仪,Bayer公司生产)。UAER检测采用BD BN-100特定蛋白仪,FPG、Scr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统计学方法

观察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0.0软件,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采用t检验进行结果分析。

2 结果

二组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治疗前二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二组患者治疗前后MAP、FPG、HbA1c、Scr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二组患者UAER均有不同程度下降,A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所有病例无药物相关副反应(见表2)。

与B组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DN是糖尿病并发DN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中DN发病率约20%~40%[3]。DN按Mogensen分期分为五期,微量白蛋白尿是诊断Ⅲ期DN的主要依据。羟苯磺酸钙是血管保护剂,能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的高聚集性,可预防和治疗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多种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皆存在高血糖的直接毒性作用和氧化应激水平增强等[4],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本研究中采用羟苯磺酸钙和缬沙坦联合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UAER出现显著下降,但是治疗前后血糖、平均动脉压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改变,说明UAER的下降并非仅由降血糖、降血压引起。

DN属微血管病变,而内皮功能异常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病中被认为起到关键作用[5]。在DN早期阶段即存在肾小球内皮细胞功能异常[6]。糖尿病状态下,肾脏组织的糖代谢紊乱以及合并的脂代谢紊乱,使血液粘度升高、血小板聚集、毛细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对肾脏的三种固有细胞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7,8],最终导致DN的发生与发展。同时,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增高也与DN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大量研究证明,羟苯磺酸钙可以减少大分子血浆蛋白、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PAI-1)以及内皮素(ET)水平,并且降低红细胞的粘性和聚集性等,从而保护肾小球基底膜并部分纠正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而缬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Ⅰ型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通过阻断AngⅡ的生物效应,可以降低肾小球高压,减轻肾小球和系膜对大分子物质(白蛋白)的通透性,进一步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对肾脏发挥保护作用[8]。本文使用羟苯磺酸钙和缬沙坦联合治疗DN,结果显示能更有效减少临床DN患者的蛋白尿,而且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伴高血压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96例早期DN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羟苯磺酸钙联合口服缬沙坦(A组)、缬沙坦(B组)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排出率(UAER)等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UAE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A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肾脏保护作用,是早期DN伴有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羟苯磺酸钙,缬沙坦,尿白蛋白排出率

参考文献

[1] 吕智美,甘华.足细胞损伤与糖尿病[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1) :67~71

[2] Tejerina T,Ruiz E.Calcium dobesilate: Pharmacology and fu-ture approaches[J]. Gen Pharmac,1998;31 : 357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ic nephropathy[J]. Diabetes care,2003 ;26(1 1 ):94

[4] 邹大进,陈月.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5) :393~395

[5] Stehouwer CD,Lambert J,Donker AJ,et a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angiopathy[J]. Cardiovascular Research,1997;34(1) : 55~68

[6] 刘志红,胡可斌,周虹,等.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J].肾脏病与透析移植杂志,2001;10(5) :401~406

[7] 刘志红,黎磊石.糖尿病肾病发病机理[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9;15(2) : 120~131

高血压伴糖尿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所选73例患者系该院2008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经系统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其中男44例, 女29例, 年龄45~86岁, 平均65.5±19.5岁, 高血压病程 (17.1±5.9) 年, 血压: (155.8±21.5) / (102.2±11.1) mm Hg。排除激发性高血压, 激发性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 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及药物过敏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5例, 厄贝沙坦组2例, 氨氯地平组24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3组患者依照个体化原则进行降糖治疗 , 待血糖控制达到临床控制标准后。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片口服治疗, 具体剂量为150 mg, 1次/d;氨氯地平片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1次 /d; 联合用药组给予厄贝沙坦片口服治疗150 mg配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 1次/d。3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压的测量及血尿酸的检测。具体为晨起8时, 在静息状态下进行血压的测定, 取左侧上肢通过台式水银血压计进行测量, 记录测量3次血压的平均值为患者血压值。血尿酸为晨起空腹状态下, 进行静脉采血, 通过生化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血尿酸水平。在服药期间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适情况, 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疗效标准

血压控制效果根据中国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判定。1显效:DBP下降≥10mm Hg, 且DBP已下降至<90 mm Hg, 或DBP下降≥20 mm Hg。2有效 :DBP下降<10 mm Hg, 且DBP已下降至<90 mm Hg或DBP下降10-1mm Hg, 坐位收缩压 (SBP) 下降≥30 mm Hg。3无效 :血压下降未达有效标准。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 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血压及尿酸比较采用检验, 有效率的比较通过χ2分析。

2 结果

2.1 3 组治疗前后血压疗效比较

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厄贝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在总有效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 ]

在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上, 治疗后3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降低 (P<0.05) , 血压有一定的控制效果。组间治疗后血压控制效果的比较上, 联合用药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优于另外两组 (P<0.05) 。厄贝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在治疗后血压控制效果的比较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s)

2.3血尿酸水平控制 效果

联合用药组及厄贝沙坦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氨氯地平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组间比较上, 联合用药组治疗后与厄贝沙坦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无显著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s)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病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 在伴有高血压时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4倍, 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显著增高。高血压的危害不单纯体现在对于血管的影响, 对于靶器官的影响更为重要。血尿酸的变化受到体内代谢的影响, 因此其升高体现了体内代谢的紊乱, 可有肾脏功能损害[5]。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控制 , 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能有效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肾血管扩张, 从而达到降低血压和肾功能的保护。厄贝沙坦药效的发挥与血浆浓度呈正相关, 而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要低得多。该文研究发现, 厄贝沙坦在肾性高血压的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厄贝沙坦可以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 从而持续发挥降压效果。该文通过对于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得到联合用药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厄贝沙坦片在降压同时还具有明显的降尿酸作用。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3年2月选择73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并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 患者依照个体化原则进行降糖治疗, 待血糖控制达到临床控制标准后。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片口服治疗, 具体剂量为150 mg, 1次/d;氨氯地平片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 1次/d;联合用药组给予厄贝沙坦片口服治疗150 mg配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 1次/d。3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治疗。结果 联合用药组及厄贝沙坦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上, 治疗后3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降低 (P<0.05) , 血压有一定的控制效果。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作用好, 临床效果显著, 厄贝沙坦能在降压的同时降低血尿酸, 更好的保护肾功能

关键词:厄贝沙坦,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

参考文献

[1]谢洁, 蒲丹岚, 张莉, 等.厄贝沙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36 (15) .

[2]吴逢波, 占美, 唐尧.1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Chin J Evid-based Med, 2011, 11 (11) :1290-1294.

高血压伴糖尿病 第9篇

【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01月到2013年03月我院收治90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伴高血脂;缬沙坦;辛伐他汀;临床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长时间高血压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对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高脂血症在高血压中是较为独立的一种危险因素,血脂升高容易造成小动脉硬化,增加动脉阻力,最终导致血压升高[2]。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降压治疗的同时对血脂进行控制,对比观察010年01月到2013年03月我院收治90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分别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和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01月到2013年03月我院收治90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符合高血压伴高血脂的相关诊断标准[3]。对于继发性高血压、心梗、心衰、家族性高脂血症、近期使用降脂药物治疗以及肝胆肾等内分泌疾病患者进行排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占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1.0±6.5)岁,平均病程为(10.2±4.6)年,住院的时间平均为(15.5±1.1)天;观察组患者使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1.5±6.0)岁,平均病程为(10.0±4.5)年,住院的時间平均为(15.2±1.0)天。两组患者在病程、住院时间、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每天早晨指导患者服用5mg氨氯地平(生产企业: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009),每天晚上服用10mg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1个疗程为12周;观察组患者使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使用缬沙坦(生产企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217)进行口服治疗,每天服用1次,每次服用80mg,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生产企业: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009)治疗,服用10mg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1个疗程为12周。

1.2.2 判定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显效指经过治疗患者的舒张压下降了10mmHg以上,TG下降了40%以上,TC下降了20%以上,HDL上升了0.26mmol/L以上;有效指经过治疗患者的舒张压虽然没有达到10mmHg,但是下降到了正常水平,TG下降了20~40%,TC下降了10~20%,HDL上升了0.10~0.25mmol/L;无效指经过治疗患者没有达到以上标准。

1.2.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为软件SPSS18.0,以“x±s”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记录,采用t法检验其相关性,计数资料相关性的检验方法为卡方法,P<0.05,代表数据的比较差异明显,且统计意义具备。

2 结果

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通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症状,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性,不仅仅是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也是一种代谢疾病。高脂血症在高血压中是较为独立的一种危险因素,血脂升高容易造成小动脉硬化,增加动脉阻力,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降压治疗的同时对血脂进行控制。缬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拮抗剂,可以选择性对血管紧张素和AT1受体结合进行阻断,对于醛固醇和血管收缩的释放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4]。辛伐他汀作为他汀类的调脂药物,能够降低LDL-C合成,减少C合成,能够有效降低LDL-C、TG、TC水平,具有显著的调脂作用。针对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在给予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他汀类的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达到显著的降血脂效果,能够更早的保护血管[5]。上述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高,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锦兰,周秋云.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J].江苏医药,2012,38(18):2223-2224.

[2] 孔繁和,董天崴.司乐平(拉西地平片)联用利之舒(辛伐他汀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29(25):16-16.

[3] 公国睿,李学辉,倪秀军,赵新华.六味能消胶囊联合半量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9):2111-2112.

[4] 贾宇红.联合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7):2094-2095.

高血压伴糖尿病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4~2015 年, 就诊于中山市横栏医院普通内科的1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经患者以及患者亲属同意之后, 将100例患者平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中, 男20例, 女30例, 年龄52~78 (66.48±1.36) 岁;对照组, 男21例, 女29例, 年龄53~79 (67.12±1.42) 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 酌情口服罗布麻降血压, 适当给予患者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使用氨氯地平和氯沙坦联合治疗, 口服氨氯地平, 5mg/次, 1 次/d;口服氯沙坦50mg, 1 次/d;此外, 还需酌情对观察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两组均治疗三个月, 治疗期间都需控制饮食, 限糖、限盐, 宜食清淡低脂的食物[2]。

1.3 疗效评定标准本次研究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以国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相关标准为参考, 将疗效等级分成三个级别, 分别是无效、显效和有效。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舒张压降和收缩压降至正常值, 且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糖 (FPC) 降至正常值范围 (3.9mmol/~6.0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小于 (Hb Alc) 6.5%;有效:经治疗后, 患者的舒张压下降10mm Hg, 收缩压下降20mm Hg, 且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糖 (FPC) 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 (Hb Alc) 也有所下降;无效:经治疗后, 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无明显变化或上升, 且患者的FPC以及Hb Alc无明显变化或下降[3]。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SPSS 17.0 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6%; 对照组中, 总有效率8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和血压水平比较在治疗前, 两组患者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Hb Alc、FPC水平相差不大;治疗后, 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可见,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要比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和高血压属于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多发于老年人身上, 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功能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退化, 因此, 老年患者非常容易同时患有多种类型的疾病, 譬如心肌梗塞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等等,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极易导致患者的心脏、脑部以及肾脏出现严重的损害, 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5]。目前, 临床上主要使用常规药物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 但是常规药物对该合并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是很显著, 因此, 还需要继续探索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症的治疗方法[6]。 为此, 笔者抽取2014~2015 年, 在中山市横栏医院普通内科接受治疗的100 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研究氨氯地平和氯沙坦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

氯沙坦属于AIIA类抗高血压类药物, 氯沙坦能够有效的阻断血管紧张素II合成和分泌, 是人体调节血压的重要激素。 与其它的抗高血压药物相比较, 氯沙坦的耐受性更好, 且副作用较低, 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抗高血压类药物。 但是单独使用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不是很好, 而将氯沙坦结合其它降血压药物共同使用, 其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将会十分的显著。 氨氯地平属于钙离子拮抗剂, 临床上被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高血压以及心绞痛等, 该药物对人体的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患者在口服氨氯地平之后, 其药效可持续6~8h[7]。该药物大部分需要靠肝脏代谢到体外, 将氨氯地平和氯沙坦联合用来治疗高血压与糖尿病合并症, 其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8]。 经研究数据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治疗前, 两组患者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Hb Alc、FPC水平相差不大;治疗后, 观察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Hb Alc、FPC水平要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比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把氨氯地平和氯沙坦联合用来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症, 能够有效抑制糖尿病的进展, 控制患者血液中的血糖水平, 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不仅临床疗效显著, 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具有临床治疗推广使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雪, 王先坤.氯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21) :7-8, 10.

[2]石秀锦, 张翼.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11, 22 (32) :3036-3037.

[3]谭庆玲, 陈碧玲, 张惠.氯沙坦与氨氯地平对肥胖高血压患者瘦素、脂联素及胰岛素敏感性比较优先出版[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 (7) :568-571.

[4]许志茹.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对血压及UA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 (8) :34-36.

[5]莫北溪, 鲁桓, 阮敏.氯沙坦钾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4) :553-554.

[6]谷青, 郝应禄.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作用的综合比较[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2, 20 (1) :20-22.

[7]乔彦.氯沙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96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1, 14 (5) :506-508.

高血压伴糖尿病

高血压伴糖尿病(精选10篇)高血压伴糖尿病 第1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7月—2015年8月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