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供应链财务管理研究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供应链财务管理研究(精选11篇)

供应链财务管理研究 第1篇

一、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引入

财务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对供应链的上游、下游和金融业务进行流程的整合, 它还能减少成本、优化收付流程、降低运营资金在企业的占用比, 所以财务供应链管理能显示出企业的战略、成本、运行和资本现金的效率, 它的理论更加全面、完美。

财务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具有流动性和高效性的管理系统, 它具有以下两点特点, 第一, 让收付流程变得流线性, 使企业可以及时处理支付中多出来的成本, 减少运营资金的占用比, 并且能迅速的进行电子化支付处理, 让企业拥有一个实时的动态财务操作。第二, 让企业可以进行为期比较短的头寸调度, 同时还可以结合现金预测得到的辅助管理和企业收支所共同分析的长期现金决策, 使企业避免了因为期限比较短的头寸调度所带来的影响, 还能给企业带来对现金准确的规划和操作前提。

传统的财务流程是不包括规划系统和现金管理的, 企业在运行时如果中断了运营资金, 就算物流和供应再完美也会使企业失去运营根本, 而新型的财务供应链管理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它即可以轻松的解决运营资金、物流和流动管理的不同步问题, 还可以快速且有效的进行财务流程, 使企业的操作、运行在资金上面变得更加迅速、方便, 此外它是在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相互信任上建立起来的, 不但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和运营资金, 还使企业的财务流程和运营流程变得更加通畅、顺利, 从而提升了企业网络以及整个企业的动态流动性的财务流程, 重新赋予了企业顽强的生命力和抗压竞争力。

二、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

(一) 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

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有网络, 它是指通过网络把运营流程和财务流程进行有机的融合, 融合后所形成的动态性平台。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的工作原理是当经营一项事情时, 首先由一名相关部门的员工对事情信息进行记录或者录像, 然后在记录过程中要分析事件信息并对经营的经济状况做出合理、正确和有效的实时控制。如果经营业务成立, 就会马上被保存到企业网络的数据库里, 从而生成由动态财务所组成的凭证, 并经过财务人员确认或者企业网络自行的确认, 再显示到相对应的报表或者账本上, 此过程是不需要其他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的企业部门记录或者录像的。这种平台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企业的掌权者随时查看, 能在第一时间内及时的控制、监视、管理业务资金的去向, 使企业的反应速度、适应度和主动性都大幅度的提升, 还可以保证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企业的掌权者看到数据是一样的, 避免发生因为信息不同而出现的决策。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人力、组织、业务进行全方位的整合, 形成动态性企业。

(二) 采购管理模块

采购管理模块的作用是全方位实时的了解企业的经营、发票等采购相关的各种数据和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采购的预算、价格规定等一些费用的限制来进行控制, 控制标准为发票的控制、价格审批的控制等, 从而达到在选择供应商和选择采购的发票、采购的价钱、采购的数量的时候进行实时监控。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采购管理模块既可以为企业最大化的减少采购成本, 提升经营的支持率和效率, 也可以把供应链的范围横向的扩展并加以控制。

(三) 成本管理模块

成本管理模块的作用是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每道工序的数据信息和经营成本的整体数据信息, 并根据工序的成本、原材料的成本和产品的成本等数据信息进行控制, 控制标准为各种成本形成原因控制的要求、各种价钱差控制的要求和各种数量差控制的要求等。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成本管理模块在控制成本和控制工序成本的时候, 能最大化的减少产品和工序的成本, 使企业拥有动态性的财务能力。

(四) 销售管理模块

销售管理模块的作用是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企业的销售确定全部过程中经营的数据信息, 并根据销售的预算费用和可透支的最大限度等数据信息进行控制, 控制标准为销售价钱控制的要求和赊账销售控制的要求等。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销售管理模块既可以对销售订单制定的价格进行指导和控制, 还可以对销售的行为进行约束, 并以动态性来控制产品中的库存数量、分配数量、不能用的数量、可以用的数量和在运输途中的数量等, 如果增加资金回笼的速度和资金回笼的数量, 就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得到实现, 同时还能对供应链的投入产出、信用高低和所用资金等进行整体的分析和全方位的控制, 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

(五) 库存与存货管理模块

库存与存货管理模块的作用是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企业的材料、货品全过程数据信息。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库存与存货管理模块可以对企业货品的进出和数量进行控制, 最大化减少了仓库资金的比例。

(六)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模块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模块的作用是以动态形式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企业运行中的各种方式的个人现金流向和部门经费流向, 并根据企业的预算资金、利润空间和现金去向等进行控制, 控制标准为企业各部门的经费、个人借贷的最大值和企业全部经费等。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模块既可以随时对企业的预算和企业的资金进行监管, 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资金周转, 让动态性财务能力融入企业内部。

三、结束语

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 既可以使企业的整体系统和资金得到全面的升级、更新, 有效地把管理、财务和业务进行全方位的集成, 还可以使财务的方向向四周延伸, 形成具有伙伴、企业的企业网络和财务流程, 从而真正把动态性融入企业内。

参考文献

[1]田中禾, 王斌, 颜宏亮.基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研究[J].软科学.2009 (6) :80—83

[2]张瑞君, 邹立, 封雪.从价值链管理的视角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模式[J].会计研究.2008 (13) :45—48

[3]王秀海, 颜宏亮, 王斌.财务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流程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 (27) :250—253

[4]姜金香.论企业资源计划 (ERP) 对企业会计变革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8 (9) :124—125

供应链财务管理研究 第2篇

所谓客户关系管理,是与顾客保持良好关系,广义而言,即是做好顾客服务质量,加强顾客满意度,以保持顾客忠诚度,以增加顾客未来信心度,客户关系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率地获取、开发并留住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一顾客。CRM是一种战略思想,支配企业的各项活动,从战略计划到作业计划,从供应商的选择到面向消费者的个性化营销,从原材料的选择到产品的设计,必须符合这一思想。CRM不仅是营销思想,还要求企业后台各种职能活动的有效支持,唯有各部门同心同力,协调运作,客户关系管理才能真正起作用。

客户是供应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将供应链管理同客户关系管理整合,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既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由传统的“推式”管理向“拉式”管理的转变,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也有助于供应链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构建基于客户的核心竞争力。

2 CRM与SCM的整合

CRM与SCM都是企业为了充分利用内部及外部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反应速度而采取的管理模式,二者有各自不同的关注焦点,SCM更多的关注企业的运作,而CRM则以客户作为聚焦的核心。

客户是CSM与CRM共同强调的焦点。企业必须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同时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客户更多的个性化的选择,对客户实际需求的绝对重视是供应链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因而供应链是从客户开始到客户结束。为了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企业的管理进人了以客户及客户满意度为中心的管理,它以客户为起点,得到市场的需求量,再制定相应的市场计划,然后进行生产,从而达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最终使企业生产的产品转化为利润。SCM也由以前的“推动式”转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动式”,也就是更加重视客户。SCM的精髓就是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SCM的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过程进行供应链组织间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及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决策支持,着重于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而要实现有效的完成这种优化功能离不开及时的获取全部的客户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深人的分析从而提炼出决策的依据。而这方面是CRM技术方案的核心功能之一。CRM构筑了SCM与外部客户沟通的平台,它在企业系统与外部客户之间树立一个智能过滤网,同时又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CRM通过电话、互联网、传真等手段的融合,客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企业进行交流,企业员工和客户的沟通更加便捷,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从而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利润贡献率。此外,CRM对客户互动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可以帮助SCM系统提供决策依据,拓展业务模式,扩大经营活动范围,及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帮助企业保留更多的老客户,并更好的吸引新客户。

从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来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供应链管理,只有客户关系管理的话,企业就会面临“信息孤岛”现象,即信息只能在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流动,而不能将信息释放到整个供应链中,结果,企业不能满足其所有客户的需求,即形式上的客户关系管理并没有促进客户服务质量实质上的提升。从供应链管理方面来看,从传统的供应链到新型电子商务供应链,都有一个不变的本质,那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市场竞争的关键,已转变为企业掌握客户需求并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之间的竞争,也必然会体现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在的企业要实施供应链管理或对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更新,将集中在如何实现以需求为中心“拉动式”的供应链条,必须朝着周转环节少、灵活性强、交易成本低的方向发展。

独立的供应链管理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有效传递非常重要,但在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的今天,企业必须通过优化其流通网络与分销渠道、减少库存量、加快库存周转来改进他们的供应链,因此必须与企业信息系统、与客户数据和知识、与销售、营销和服务职能的集成。如果供应链管理不与客户关系管理相结合,则必定走向失败。

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体化将使企业能有效地管理供应链,实现成本的节约和服务的改善,实质性地降低经营费用和成本,同时也能有更多时间去关注客户及客户关系,

二者的一体化使得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他在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同时,简化了整个需求判断的过程,企业只有提供那些能够符合顾客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大规模定制能够充分了解、捕捉与满足顾客的真正需求,并根据顾客的实际选择,按订单制造、交货,库存与仓库减少,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一对一的直接联系,同时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和忠诚程度,让企业盈利的机会大大增加。

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体化还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传统的企业希望进行市场的纵向集成,保持自给自足的状态,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使市场的横向联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企业的多数生产活动均开始采取外包模式,许多企业还考虑进一步将供应链变成一个虚拟机构。但是,如果企业不能直接拥有市场需求、无法了解客户的需求或无法响应客户的需求,那么,要么它的供应链因缺乏交流和信息沟通而呈现出僵化趋势,要么他在供应链中只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体化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减少总体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与灵活性以及管理系统整体性能的目标。

总之,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体化将真正实现企业实时响应客户需求,实现需求和供应链条上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因此会拥有一个与客户关系管理集成的供应链,与供应链的每个合作伙伴相比,它都有更具竞争性的业务运作优势。

3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供应链构建原则

供应链上客户关系管理的构建原则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满意,赢得客户忠诚,提高客户价值。供应链成员企业间注重客户关系管理,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再凭借一体化的供应链实现最终客户需要的最大满足。

(1)将最终客户与供应链连接起来。这意味着在供应链伙伴之间要共享交易数据,要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在供应链成员企业间构建共享的数据库。通过将客户与供应链连接起来,实现客户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交流,供应链就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2)对供应链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反馈需求信息。在市场环境下,通过营销策略和信息技术掌握确切的需求,使企业供应链上的供应活动建立在可靠的需求信息的基础上。同时,动态管理可以使企业及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发掘潜在客户,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3)全面管理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在供应链上的客户关系不仅包括生产商或分销商同最终客户的关系,还包括供应链上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企业与客户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管理,将会显著提升企业营销能力、降低营销成本、控制营销过程中可能导致客户抱怨的各种行为。

(4)与客户间保持良好互动。企业可以选择客户喜欢的方式同客户进行双向沟通,既可方便第获取所需信息,又可使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获得心理满意,从而保留更多的老客户,并能吸引更多的新客户。

(5)建立一种面向流程的观点。如果供应链不是围绕客户建立的,就会限制客户关系管理带来的利益。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必须本着一种面向流程的观点。流程的观点打破了以功能划分的组织边界,使得组织将精力集中于最终结果,围绕客户而不是企业内部组织活动。

4 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一体化过程

(1)进行营销和供应链的调查。企业要了解他们客户价值的主导者、客户需求、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供应链设施和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的连接点和切断点。

(2)决定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根据企业的财政目标,企业决定一体化管理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要注意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目的。

(3)分析和确认差异。这里,企业要分清分析目标和调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然后确认他们的强点和弱点。

(4)确切的阐述一体化战略。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企业将决定怎么接近一体化管理,即决定实行方案。企业要决定他们用什么方法来追求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考虑一体化带来的效益。

(5)计划初步一体化和培训。根据一体化管理战略,企业可以确定实行战略的初步计划。初步计划围绕从系统一体化到新库存计划系统,而且为了一体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训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6)决定实施顺序。企业要重视初步一体化,而且要建立逻辑的初步一体化顺序。有的初步一天可以同时进行。

(7)设立评估指标。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影响到整个一体化过程。如果企业实行不合理的评估指标的话,投资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设立评估指标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且需要不断地改善。

探析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发展;研究新方向

1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1.1 闭环供应链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提高了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更加突出强调了资源回收及再利用。日益增加的相关学术研究,也从以往的逆向物流研究延伸到更加综合的闭环供应链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集中决策下的回收生产优化决策、闭环供应链上下游协调、闭环供应链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

1.2 信息不协调和不完整下的供应链管理

因为在实际的经济交易中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协调,造成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存在偏差。相关的研究人员应该在原有的供应链研究基础上侧重研究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的设计和运用最新的数据提高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供应链整体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每个利益主体的绩效。每个相关的供应链研究都应该考虑到信息的不协调和不完整性,从而为企业提供最准确和最有利的信息数据。

1.3 供应链中的风险管理

目前供应链管理另一个值得大家重视的方面是供应链中的风险管理。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风险管理,是因为在各个企业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都存在供应商不稳定、需求不确定以及信息不协调等不可控因素,诸如此类的不可控因素给企业正常的供应链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风险隐患,有可能导致相关企业的经济下滑甚至破产。所以,研究人员应从供应链组织结构的角度,根据决策者在风险非中性情形下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探索运作风险控制问题。

1.4 供应链中决策行为研究

研究人员现在主要的研究目标转向了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决策偏好和行为规律。企业供应链管理决策问题在利用优化理论与方法得到了解决。企业供应链管理质量和企业运作绩效可以通过运用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实现对决策者行为的研究。同时,供应链科学合理的运作策略可以通过研究决策者和客户行为建模来实现。

1.5 供应链各职能的集成优化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型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实现了现代渠道和传统渠道有效的结合。它打破了以前运作管理或者物流管理部门管理的研究局限,将营销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有效的集成优化,这个跨越智能部门的研究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在供应链管理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资金现存量和定价,这两方面将供应链和有关财务管理的问题协调起来进行提升。

2 新形势下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

2.1 供应链电子化

2.1.1 企业内部供应链

企业内部通过互联网自动处理商务操作及工作流程,增加对重要系统和关键数据的存取,共享经验,共同解决客户问题,并保持组织之间的联系。因而可以提高商务活动的敏捷性,对市场变化做出更快反应,更好为客户提供服务。

2.1.2 企业外部供应链

①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电子形式将关键的商务处理构成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虚拟企业。信息的畅通有利于合作伙伴之间高度信息共享,共同为整体供应链提供增值服务。

②企业和客户之间通过网上商店进行双向交互通信,节省了客户和企业双方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交易效率。供应链电子化对各个产业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2.2 供应链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形势下的生產、供应和销售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实际的经济交易需求促进了供应链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交易的各个环节在供应链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更为方便和简捷的实现。从供应链全球化来看,大型企业提高了自身供应链的总体效益,小型企业利用庞大供应链的整合优势,也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此外,经济模式的相互融合,使得国内外的企业供应链变得更为广泛,从而竞争更为激烈。

2.3 供应链绿色化

目前,全世界都在强调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供应链势必也要向着世界的趋势发展,实现自身的绿色化。绿色供应链是在绿色制造和供应链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其中,绿色制造是指资源优化、环境影响和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制造,这三部分内容的交叉和集成。在未来的供应链研究领域,绿色供应链研究将进行决策支持技术、运作和管理技术以及集成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2.4 供应链敏捷化

现如今经济市场需求复杂多变,这就需要企业建立敏捷供应链提高企业自身的适应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全球动态化,导致敏捷化成为供应链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在制造业改革的潮流中,敏捷制造也是重要趋势。企业敏捷化的供应链是以互联网全球动态化为基础,以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和各企业间的合作,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供应的敏捷性强调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综合考虑、决策和进行效绩评价,提高供应链各环节的边际效益,实现利益共享的双赢目标。

3 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新课题及方向

3.1 服务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服务供应链,是一种服务的商业模式,它的出现使企业可以利用较低地运营成本满足较高的服务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型的供应链在当前的经济市场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绩效管理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重要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应该把服务供应链中的企业产品供应链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做为重要的方向。此外,因为实际的经济服务产品拥有无形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研究要针对服务供应链中服务协议和服务质量水平来开展,特别是在经济信息不协调和不完整前提下的服务供应链的质量监管和优化。最后,人的主观因素对服务供应链的评价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成为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3.2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研究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通过把企业内部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转化成一个整体功能的过程,从而形成一种供应链管理体系。如今的全球经济动态趋于高质量、高效益和低成本发展,如何在大的经济形势下占据有利的位置,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的环节。每个企业应该把经济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三要素进行合理的集成并优化操作,这就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技术。集成供应链是科学的控制和优化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物料流、资金流、管理信息流和决策流,以企业的整体经济动态为最终目标,对企业内外部的供应链科学有效地结合并且进行提高。在集成供应链的作用下,提高企业竞争力来适应迅速发展中的市场经济新形势提出的各种挑战。

3.3 数据驱动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现在企业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是数据驱动供应链管理,它是指采用深度加工和处理早期企业积累的所有相关数据资源,为企业的高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的管理手段。企业的高管部门应该具有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和及时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应对市场经济随时会出现的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深入数据驱动供应链管理还可以为企业在经济信息不协调和不完整的时候,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方案,避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研究人员还应该重点研究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决策者的风险态度等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已经比较成熟,在供应链管理研究方面不断出现新的研究视角,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问题,有很多新的课题和方向有待我们去挖掘钻研,以不断推动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厚才,陶青,陈煜波,等.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0,8(1):1-9.

[2]陈冬,顾培亮.供应链管理若干问题研究与进展评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3(10):1-11.

供应链财务管理研究 第4篇

一、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

受信息化工具的制约, 传统比较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很难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管, 也无法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修护。据可靠性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互联网的接入率仅占所有企业的80%, 西方国家则高达98%, 而且我国接入了互联网的企业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充分运用了互联网信息手段的职能, 绝大部分企业只是把互联网当作信息记录、查询以及输出的工具, 缺乏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分析, 这极大的限制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运行效率, 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 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实效性较差

无法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合是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片面的从财务管理的某一个部分入手, 无法有效把握财务管理的全局, 也没有将计算机搜索信息的时效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发挥出来, 降低了财务工作的效率, 增加了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负担。由于不能及时搜索和反馈财务信息, 导致财务管理部门在决策的过程中无法作出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案, 可能会造成决策失误, 严重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全局性进程。

(三) 信息的共享困难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人力资源部门、信息管理部门、物流部门等各部门之间之间是相互割裂的关系, 很难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 降低了企业的在市场经济中的综合竞争力, 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信息的采集和整理是分部门分模块进行的, 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被残酷的分裂开来, 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 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1世纪最缺乏的就是人才, 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工作的高效展开同样需要人才的塑造和培养。新时期企业财务供应链的建设和管理离不开既懂专业知识也懂信息软件开发运用的多元化人才。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无力从事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升级, 于是不得不借助外力来实现财务工作的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不利于财务供应链的发展和完善。

二、在财务供应链背景之下, 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具备的优势

(一) 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财务的供应链系统包括存款和收款等多个子系统, 并且每个子系统又都是相对独立的, 并且同时可以将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系统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以及及时的搜索, 最后在通过信息系统把分析得出的信息准确的传达到每个环节和部门, 这样就可以使财务供应链呈现整体性, 大大的降低了不确定性, 从而提高了相应的速度。

(二) 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财务信息, 促进资源的共享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所起的是对信息简单传递的中介作用。使用范围狭窄, 要避免这种信息孤岛的弊端, 必须通过基于财务供应链去建立一种有效的企业中财务管理的新模式。追求企业全面的整体性发展是每个企业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就是通过将经营管理过程中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整合、共享以及协作, 打破传统的企业财务工作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的弊端, 实现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 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从而实现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 推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财务信息自动化实施的过程可以大致的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 文档的电子化。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的财务信息载体主要是以纸为介质的数据和磁盘储存的数据, 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就完全的发生了变化, 载体变成了可以供各个使用者随时灵活搜索的网页数据, 这也正是平常我们大家所说的财务办公的无纸化。第二, 资金交易的自动化。财务管理信息化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电子货币, 它的特点是能够通过抽象虚拟的电子货币直接进行自动化的转结算, 从此不必再需要用钞票以及支票这些纸质的票据进行结算, 从此可以随时随地交易汇款, 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并且实现了绝对灵活的交易。第三, 流动资金管理的自动化。传统的资金交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实现了资金管理的自动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并且有效地加强了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从而减少了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足。同时财务供应链系统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些客户之前的历史资信记录以及债务等的有关信息, 从而使企业能更快的做出准确的抉择。

三、基于财务供应链管理, 优化财务管理的内容

(一) 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

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集中化, 需要企业的管理、数据与信息的统一化集中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财务管理模式经过一些列的创新优化重组之后可以有效解决业务与管理之间脱节的问题。与此同时, 优化之后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搜集、加工、处理和各部门之间的共享, 实现信息运用的时效性, 并能够对信息的来源进行有效的垂直核对,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第二, 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实施之后, 企业各部门之间、子公司与分公司之间不再是分裂的关系,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 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者、子公司与总公司获取信息的来源高度统一, 可以很好的避免企业在财务绩效评估中评估信息不一致, 评估体系不统一的问题, 提高评估效率。第三, 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使用, 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 总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财务监管的过程中, 可以及时发现子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供良好的发展建议、发展规划。第四, 新型财务管理流程的使用, 为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最丰富、最多元、最个性的财务信息。比如说, 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会计规范的搜索了解会计分析报告的构成, 企业的销售总监可以通过对销售原则的提取, 整合分析公司的销售发展情况。

(二) 实现信息的同步化

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是财务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供应链环境中信息的同步化管理要求企业要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变化, 并根据变化积极的采取措施予以应对。供应链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升级, 可以有效跟踪流动物品, 并在跟踪期间, 对货物进行有效准确定位, 并及时向货物的参与对象发送货物信息, 这对于防止物品丢失增加信息的真实性, 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减少企业的库存, 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 信息的同步化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各方之间的协同。主要体现在:外部业务的协同, 包括与供应商和经销商业务的协同;内部业务的协同。包括企业北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 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分享的最大化。实现财务管理的协同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减少经营风险,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财务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是一种紧随时代的步伐产生的, 其思想管理的模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现在企业对财务和管理的越来越严格, 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跨地域界限的整合资源信息, 并且能跨越经营职能以及合作的伙伴进行有效地整合, 是未来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 不论是在企业界还是在学术界以及政府部门, 都意识到了必须去优化改革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式, 因为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有效的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深受大家的青睐。所以说, 各企业的管理层就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 吸取这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中的理念, 去不断地优化改革企业的运营模式, 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姜金香.论企业资源计划 (ERP) 对企业会计变革的影响[J].商业研究, 2009 (09)

[2]乔普拉 (Chopra, S) , (美) 迈因德尔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J].Bell Joural of Economics, 2010 (10)

[3]王世定, 徐玉德.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J].会计研究, 2011 (9)

供应链管理信任机制研究论文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任;理论;实践

一、供应链信任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供应链信任关系的社会交换理论分析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 theory)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交活动时的心理学规律的解释,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等,该理论认为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某人或某个群体是否可信。著名的现代社会交换理论学家布劳认为,交换行为发生前需要信任他人,相信他人会做出预期的等价回报,人们在对付出与回报进行估算之后,才会进行公平交换,双方信任的感觉才会产生,否则交换活动就会终止。因此,从社会交换理论可导出社会交往行为的原则应当为公平交换原则,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时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时就停止的一种自愿性行为。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关系来源于企业间对公平的感知,合作双方对交换的公平性的认可程度与信任的程度具有正相关的关联。公平性包括三种形式:收益性公平、程序性公平及互动性公平,其中收益性公平是对交易的结果预期所得的经济利益的公平性;程序性公平是指交易双方在履行交易程序的过程当中的行为上的公平性;互动性公平涉及交易一方对另一方所表示的态度看法等的行为方式,如同情、尊重、体谅等等。收益性公平度量的是行为的结果,而程序性公平和互动性公平度量的是行为的方式,交易者对于这三类公平的感知程度都与信任关系的构建息息相关,但互动性公平的主观性一般大于程序性公平和收益性公平。

(二)供应链信任关系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认为,任何不同经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所进行的谈判、讨价还价、搜集信息等活动都要发生费用,并称之为交易成本。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理论,并将交易费用进一步细分为事先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两种。前者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契约的成本,即与市场相联系的交易费用,如研究信息的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检验和履行成本。后者则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准则而引起争论的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的成本,如管理机构解决交易纠纷的成本: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如果存在一个有效的信任机制,交易的总成本(包括事先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是可以控制的,对于降低交易成本的途径,新制度经济学派提出了正式的制度安排,然而,某些正式制度安排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机会主义等问题,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来建立信任机制,以利于降低交易的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可用交易的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来衡量。这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形式决定了交易成本的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在最初的交易过程当中通过信息的沟通交流及考察评估,双方可以逐步建立信任的关系,对于以后的交易则意味着超越合同上的灵活性,作进一步的信息交换等,由此可以降低不确定性。此外,信任机制的建立还可减少供应链企业对专用资产的投资,因此交易的总成本随着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的降低而下降。不可否认,信任的一方有可能被另一方所利用,所谓机会主义的产生,这同样需要通过采用有效的技巧来避免信任的被利用。

二、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的应用实践

(一)信任关系的形成阶段

信任一词是复杂的本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内容,从企业跨组织的结构关系来看,信任可划分为能力型的信任和特征型的信任,前者意指一方对于合作方或交易方的能力的信任,其中能力包括产能、质量、产品创新、服务等在内的客观上所获得的评价;而特征型的信任是基于一个组织的文化和哲学的,其表现形式大体有:不会给对方企业造成攻击性;保护对方企业的福利、利益;在主观上给予对方企业值得信赖的感知等等。在发展供应链关系之初,即信任关系的形成阶段,特征型的信任方式一般难以凭空产生,而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能力型的信任却是信任关系构筑中的一个必要条件,一方只有在相信另一方的能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步作出信任的举措。因此,企业在挑选供应链关系成员之初,应当制定一定的供应链成员能力的评估体系,全面系统地对供应链候选成员的能力进行考察,然后进行初步的筛选排除,其后对有能力的企业进行再评定,并将之视为进一步发展为具有特征型信任条件的候选企业。

由于双方企业都受到对方能力的吸引,合作双方憧憬在建立供应链关系后可获得一定的回报,即所谓的双赢,这是信任关系之初的激励作用。在这一时期,激励机制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激励机制的前提是应当达成包括:共同的目标、双方组织的相容、角色的描述正确等在内的内容。若要构筑进一步的信任关系,企业在对供应链伙伴的选择上应当注重选择那些能够带来互补性的资产和相容的价值观的合作企业,当供应链合作双方的社会背景和公司文化的相容程度高,双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相容的可能性越大,后续的信任关系的抗干扰的能力越高。此外,相似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也可能使供应链成员间具有相似或相容的管理风格、工作方式等,使得不同企业人员的相容性高,一定的血缘关系、情缘关系和人缘关系纽带亦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发展,从而确保供应链成员间强大的凝聚力。在这一时期,企业除了考察供应链成员的能力、口碑之外,还应当考虑双方是否拥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是否相容;双方角色的定位等问题。

(二)信任关系的发展阶段

供应链中的信任关系是一个成员双方相互诱导的过程,而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过去的行为对现在及将来的行为存在着重要的影响,行为人以往所获得的经验是现在与将来的信任关系构筑的基础,因此只有一个长期持续、相互诱导的关系才能进一步转化为良性循环的信任关系。当合作关系至少为双方带来预期的利益时,相互信任的关系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得以强化。双方的政策制定者在战略上的一致固然重要,管理层经理在生产、计划、物流等职能上的相互磨合也奠定了信任关系的基础,如果企业能够使双方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关系发展为一定程度的私人关系,将可能大为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沟通能力,其结果必然会减少企业间的摩擦而提高相互信任的程度。

在信任关系的发展阶段,供应链关系的破灭最常发生,对企业的打击也是最致命的,有的企业甚至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资金后却遭遇了信任关系的陷阱。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应当考虑有效的约束机制,在供应链关系中建立一个机会主义的防范机制。这一防范机制的内容应当包括: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阐明各企业应当履行的责任义务;并提高当欺诈、逃逸、懈怠发生时的沉没成本,从法律上、信誉上稳定供应链关系。虽然要建立一个面面俱到的契约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未来的许多事件在签定合同时难以预料,而且判断信任与否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然而,在不断的学习累积过程当中企业对关系变化的预测准确性可得到提高,如果企业在关系发展的每一步都密切注视对方企业的动向,这将会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三)信任关系的维护阶段

跨境电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亚马逊中国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贸易形式——跨境电商蓬勃兴起。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至2016年,跨境电商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将达到18.9%,交易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跨境电子商务的贸易模式正在进一步提升着我国外贸的实力。跨境电子商务的行为具有中间环节少、消费便利、促进销售等多方面优势,是我国企业提升自身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社会经济开始向全球化发展时,市场竞争也从区域或者国家之内的竞争转变为全球性的竞争。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国际市场贸易需求的增长,都在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全球电子商务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整合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从而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当下跨境电商企业的竞争力。

(二)相关概念界定

跨境电子商务:关于跨境电子商务,不同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认为:“跨境电子商务是指从事外贸的企业或者个人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将传统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数字化、电子化,从而实现产品进出口的新型贸易方式;刘娟认为:“跨境电子商务,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的形式,它能够使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平台完成交易,实际上就是把传统国际贸易加以网络化、电子化的新型贸易方式”;由上可得,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具有全球性、无形性、无纸性、匿名性、即时性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在1985年由Michael E. Porter提出。供应链,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它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三)我国跨境电商企业面临供应链管理的问题

客户需求差异问题:跨境电商是一种全球性活动,涉及的消费者对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跨境网络零售拥有着全世界的消费者,这些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必然有着不同的购物要求和习惯,这些都会对跨境网络中的客户忠诚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会对企业的一切活动产生深刻影响,客户的需求也会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

供应链的物流问题:跨境电商发展的同时,对物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物流模式的选择对于供应链响应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跨境电商企业的物流一般采用邮政、国际物流、海外仓和第三方物流方式。 邮政、国际物流运输环节多、周期长,消费者会因运输时间过长而直接取消交易;已在半路的货物退回国内仓库的费用远远高于产品本身价值,这又增加了运营成本,直接影响了国内跨境电商企業的利润;跨境电商贸易还要考虑结算时汇率变化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因物流长周期原因而面临汇率的风险;而受消费者所在国的海关法律、政治文化等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国相应产业的市场,拒绝高频次进口他国产品。

供应链的库存问题: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的功能,是通过维持一定量的库存来克服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和供应的不确定风险对供应链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在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由于各种不确定性问题而导致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出现障碍,如原材料延迟到达、机器故障、产品质量发生缺陷、客户订单突然取消等。

网络安全问题:跨境电商是一种全球性行为,其交易行为涉及的对象如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需要安全的网络的环境作为交易的前提。因为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媒介,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虚拟网络上的商务模式,因此跨境电商就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被海关扣留的事件,甚至一些国内知名外贸电商网站也发生了信用欺诈事件。另外目前我国跨境外汇电子支付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漏洞对跨境电子支付安全造成一定的风险。

(四)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供应链的建议

重视客户服务管理:因为跨境电商企业的所面对消费者的复杂性,既要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又要降低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所以供应链管理中的客户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是为了应对着社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增强的复杂环境,所以供应链管理也是以客户为导向。所以为提高客户满意度,跨境电商企业的供应链要准确把握客户动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便捷购买渠道、良好的售后服务及经常性的客户关怀等,始终如一地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服务。

优化供应链物流配送系统:物流是供应链管理中影响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好跨境电商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如国际小包容易爆仓,造成货物积压不能按时送达、物流仓储成本高、管理难、信息共享度不足、供应链高端能力不达、滞后性等,优化物流系统是必然的选择。一方面可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整合供应链的海外仓建设,这样就是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海外仓直接发货,大大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企业管理难度;另一方面未来跨境物流应该提高资源整合管理能力及提升服务质量、同时物流企业应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技术,从而建设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现代仓库,规范物流运输工具标志,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情况下,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才能更好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而在供应链方面,企业也需要将当下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在物流方面,另外也需要改善供应链企业间信息流不畅通的状况,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快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另外对于网上交易安全问题的保证,也需要政府强大的信息监控和市场监管机制的实施。

《供应链管理》课程研究综述 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课程,应用性,整合性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 企业面临着降低成本和提高客户服务的双重压力。企业开始通过物流运作获得竞争优势。同时, 物流管理也逐渐被引入到大学的商学院中来。随后, 物流管理又进一步发展为供应链管理。在欧美高校, 物流管理专业被命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目前普遍的认识是,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物流管理的效率取决于供应链管理的水平。

尽管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主要手段, 但是商学院的供应链管理课程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缺乏一个基本的统一框架。不同学校、不同教材在教学内容、方法, 甚至理念上千差万别。这一方面让教师无所适从, 难以选择教科书;另一方面, 如果不能让学生接受一个统一的供应链概念和架构, 学生势必会感到茫然, 难以把握供应链管理的精髓, 使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本文将对供应链管理教学研究进行综述, 以准确把握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知识架构。

一、供应链管理的演化

供应链管理是从物流概念演化而来的。在最初的企业运营中, 物流的各个部门是分散独立的。不同运作环节之间的冲突导致企业的成本和客户服务不能得到优化。在学术领域, 也由于系统观念的缺乏, 高校课程一般都局限于单一的职能领域, 比如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等。

Lewis等人 (1956) 对物流各个职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了贡献。他们指出, 有必要从总成本的角度而不能仅仅从运输成本的角度看待运输职能。实际上Lewis等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即系统观点。这为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启蒙性的基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全球性的企业竞争开始加剧, 成本压力骤增。企业注意到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涉及企业各种物品流动与存储的运作环节, 但是在整合过程中缺乏对企业之外的供应商、经销商等其他相关企业的关注。然而, 供应商和经销商也对企业的运营成本以及客户服务水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 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渠道的整合和协调, 包括企业内部不同职能之间, 更包括相关企业之间的整合和协调。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企业运营管理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供应链管理更加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之间是一种依存关系而不是所属关系, 而且不同企业的经营目标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应用性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应用性。供应链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成本节余, 增加销售额, 增强营销技术, 提供可持续的竞争优势。Lummus和Vokurka (1999) 提供了不少企业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案例。他们认为, 那些把供应链管理职能整合起来的企业都实现了更低的库存投资、更短的现金流周期、更低的物料获得成本、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强的客户满足能力以及更低的物流成本。然而, van Hoek (2001) 发现, 供应链管理教育并没有满足企业雇主的要求。van Hoek指出了物流教育的三个问题。第一是缺乏市场关联;第二是缺乏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第三是学生的研究能力较差。Van Hoek指出, 这些问题要求供应链管理教育应该有更大的市场关联以及提供研究技能。Myers等人 (2004) 也响应了van Hoek关于市场关联的观点。Myers等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各种变量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职业相关技能是唯一的一个影响职业成功的显著变量, 而经验和教育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他们同时指出, 教育和经验虽然并不显著, 但并不能说明这两个变量不重要。教育和经验是职业成功的基本要求。可以推断, 传统的物流教育需要重新评价, 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的要求。在过去, 大部分的教育还是强调书本知识, 重点放到了智力技能的提高上, 而忽视了软性技能以及这些智力技能的应用。尤其是对于应用性很强的物流管理而言, 找到理论和技能两者之间的平衡对保持市场关联性至关重要。

供应链管理正在逐渐演化成一个科技含量更高、更加复杂的实体。这要求学术部门开发更正规的供应链管理教育项目, 提供具有技术革新能力和能够管理联盟性组织的专业人才。但是, 学术界所提供的供应链管理教育与潜在劳动力与产业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 这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劣势。大学供应链管理教育与产业要求的不匹配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所发表的81篇供应链管理教育的文献中有60%的主题是关于供应链管理教育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显然,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体现出应用性的特点。供应链管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用于管理实践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根据Gravier和Farris (2008) 的观点, 供应链管理在组织中越来越具有战略地位, 因此战略性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比如领导力、影响力、计划能力等。其次是课程设置, 本科阶段甚至硕士阶段课程的重点是技术和职能领域, 而一般管理、战略以及领导力则次之。Van Hoek等人 (2002) 也进行了类似研究, 他们也认为供应链管理教学应该侧重于技术方面而非人的方面。Bernon和Mena (2013) 认为, 如果授课对象是有经验的管理人员, 课程设置应该侧重于一般管理、财务管理、领导力、组织结构、国际商务、沟通和战略等, 但是由于本科生一般都缺乏工作经验, 因此课程设置应该包含更多的技术内容。

三、供应链管理的整合性质

整合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传统职能如营销、研发、制造和物流都融入到一体化的供应链中。由于供应链的整合特征, 在教学时也不能把供应链的各个职能分离开来。

供应链管理属于交叉学科, 供应链管理人才需要接受的教育包括基本的管理理论、先进技术以及供应链管理原理。Chandra和Kumar (2006) 认为,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系统观念下的整合。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工业工程、运筹学以及管理科学都是供应链管理的学科基础, 以此进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设置。系统科学关注系统的性质, 了解系统的复杂行为。在供应链管理中, 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只有从系统科学角度看待供应链才能实现供应链的优化。Chandra和Kumar据此提出了一套供应链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单元, 各个单元下共有12个模块, 模块下又分别有主要题目和次要题目。单元1是供应链的背景知识, 该单元有2个模块, 分别是供应链介绍和供应链设计框架。单元2的内容是供应链与系统科学, 包括复杂的供应链系统以及供应链的一般系统架构。单元3是供应链与系统工程, 内容包括供应链的一般系统工程以及供应链系统的一般模型。单元4是建模与分析工具与技术, 内容包括5个模块, 包括供应链系统分析方法、供应链供需管理合作模型、供应链库存管理合作模型、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合作模型、供应链生产运营模型。单元五只包含1个模块, 主要介绍供应链设计的未来。由于Chandra和Kumar只强调供应链的系统特征, 因此课程设置主要基于系统展开。实际上供应链管理除了系统之外还包括一般管理内容, 这是Chandra和Kumar忽视了的地方。除了系统科学理论, 供应链管理更多的源于企业运营管理向企业外的扩展。供应链管理同时包含物流管理、战略管理、产业组织、制度经济学和生产经济学 (交易成本理论) 以及知识管理。

四、结语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应用性和整合性。因此,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体现如下特点:第一, 利用案例教学、应用软件、实习或实验手段增强学习效果, 同时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过程。如果学生仅仅学习供应链管理理论而忽视理论的应用过程, 这就相当于只建立了空中楼阁, 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第二, 聘请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实践经验的客座讲师。由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较晚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供应链管理理论还不够严谨, 与企业实践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 来自企业的客座讲师对企业运营具有更深的真知灼见, 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差距。第三, 为了避免过分强调专业, 应该设置多学科的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建立起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参考文献

[1]Chandra, C., &Kumar, S.Supply chain design curriculum:Models and methods development[J].Informa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Education, 2006, 1 (3) :249-280.

[2]Lewis et al.The Role of Air Freight in Physical Distrib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56.

[3]Lummus, R.R.&Vokurka, R.J.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J].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 1999, 99 (1) :11-18.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初探 第8篇

供应链协同SCC(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它强调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一种共赢的业务联盟间的协作模式。它是供应链管理的崭新的和最为现实的模式,是供应链业务流程顺畅连续的一种连接方式,是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资源的一种手段[1,2,3,4,5,6]。

1 供应链协同管理概述

“供应链协同”是继VMI、CPFR、连续补充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不断出现后,于上世纪90年代末,D.Thoma和P.Gri首先提出的概念,强调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协同工作,以快速应对客户的需求,保持合作体各成员的竞争优势,获取更大利润。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供应链协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供应链协同有着不同的定义或说明[7,8,9](见表l)。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协同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全球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为商业运作模式,以核心企业为盟主,通过运用现代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研发中心、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服务商等合作伙伴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全球供应链战略联盟。

2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协同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决策范围和决策时间的角度,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层、战术层和技术层。

2.1 战略协同的研究

在供应链协同中,战略协同处于最高层次,它规定着战术协同和技术协同的范围和程度。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网络的设计,包括长期供应商和客户的选择,厂址的选择,仓库的分布,产品的设计等。

其中对供应商和客户的选择问题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方法也比较多。有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采购成本比较法、ABC成本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神经网络算法等。

对于厂址和仓库的选择问题,主要属于路径的选择问题,一般可以应用运筹学的相关理论得到满意的解决。此外,供应链协同企业的利益和风险分配也是供应链战略协同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决定着供应链的各企业能否协同,只有建立了合理的利润和风险分配机制,才能使得供应链各企业的协同状态长期保持下去[10,11,12,13]。

2.2 策略层协同的研究

在供应链协同中,策略层协同处于中间位置,是供应链协同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研究的中心问题。策略层协同的研究主要包括具有直接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协同策略、产品设计协同策略、库存协同策略、生产协同策略、物流协同策略、采购协同策略等。

对于供应链中需求的研究,Frank等人分析证明了集中需求信息可以抑制“牛鞭效应”,但是不能完全消除。Helo应用系统动态仿真方法分别研究了供应链中需求放大作用、能力波动作用和能力与拖期间折中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少的订货量、各级同步和能力分析可以作为供应链响应能力的方法;对于库存系统的研究,国际著名的商业零售连锁店Wal-Mart等5家公司联合研究提出的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库存管理技术。Yonghui Fu和Rajesh Piplani建立了基于库存的评估供应方协同的模型,通过对传统供应链和协同供应链的分别建模,利用仿真对分销商实施协同前后的绩效进行评估,计算结果显示供应方协同可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关于生产计划与协调控制的研究,Pankaj研究了生产与销售协调/整合计划问题,重点考察了协调生产与销售计划对于现实整个企业收益的贡献。美国著名ARC咨询公司研究了协同生产计划策略,提出了基于车间层的多维协同。周金宏、汪定伟研究了分布式多工厂、多分销商的供应链生产计划,并试图通过系统工程方法获得最优生产计划,但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却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另外,Johnson分析了随着业务外包和全球化的发展,产品设计的协同可以快速缩短产品设计时程,增强供应链对客户定制化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曹健等人对协同产品开发中的协商方法进行了研究[14,15,16]。

2.3 技术层协同的研究

协同技术提供了新的连接合作伙伴的方法,同时增加了端到端的透明度,提高了决策的快速性及有效性。它是供应链实现协同的基础和关键,为战略协同和策略协同提供有力的支持。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实现供应链的同步运作和信息协同。供应链协同技术为供应链协同提供了有力支持,是供应链协同管理能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国内,于海斌、朱云龙建立了网络企业的战略协同模型,分析了协同制造的业务特征,从协同的角度研究制造业在全球化制造网络环境中所面临的战略问题和相关的协同技术问题。技术的安全和柔性与供应链合作的发展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如Frank Qulnn所言,供应链协同与安全有着内在的联系,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持久的关系有利于供应链的安全,而相应的,供应链安全能够加强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和协同。

3 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分析

供应链协同的外在动因是为了应对竞争加剧和环境动态性强化的局面;其内在动因包括:谋求中间组织效应,追求价值链优势,构造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文化的竞争力。

3.1 谋求中间组织效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一般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一是组织外的关系(通过市场交易与其它企业发生联系),处于这种关系中的企业之间以竞争为手段,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这实际上是供应链的分布式管理;二是组织内的关系,不是在市场中交易,而是在企业组织内部(例如总公司与子公司,企业集团内的成员公司之间发生联系)交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根据组织整体(总公司或整个集团)的计划或指令采取能导致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行动,这实际上是供应链的集中控制。现实中企业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组织”关系:它们通过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交流,既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它们的关系在形式上保留着许多市场交易关系(以价格为决策依据)的特征,又融入了一些组织内部关系的特征(企业之间关系己带有固定性)。中间组织既具有内部一体化组织的一些控制和协同优势,又保持了市场的灵活性。这实际上就是供应链的协同式管理。

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协同,动因之一正是为了谋求“中间组织效应”。

3.1.1 稳固、强化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

市场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使企业之间协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但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往往会破坏乃至摧毁这种协同关系。为了稳固和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有必要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战略协同组织。

3.1.2 发挥协同效应

作为协同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所能取得的更高的赢利能力就是所谓的协同效益。罗伯特巴泽尔和布拉德利盖尔认为协同创造价值的方式主要有四种:①对资源或业务行为的共享。②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的扩散效益。③企业的相似性。④对企业形象的共享。

3.1.3 避免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可能产生的问题

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从根本上说,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能够向顾客提供超过竞争对手的价值。其中,价值就是顾客愿意为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所支付的价格。较高的价值源于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同等的利益,或是提供远远超出较高价格的独特利益。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并形成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规模的扩展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过大的规模也容易产生一些弊端:①由于规模不经济而使获利水平下降。②缺乏灵活性;③管理效率下滑;④从某一行业退出成本较高。

企业参与供应链协同,能保证成员企业的基本独立性,从而避免了组织规模扩大可能产生的弊端;同时又通过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助获得协同效益。

3.2 追求价值链优势

企业的目标是获利,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不断创造价值。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一系列互不相同又相互联系的活动组成。包括研究开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这些环节组成的集合就是价值链(见图1)。

企业要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对价值链的认识和组织,而且取决于对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理解与适应。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细化,技术创新及其推广速度的加快,市场范围日益扩展至全球化,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结构也更加复杂。价值链的不断分解使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事所有的价值链活动。

价值链不仅在分解,而且在不断整合。在市场竞争激烈、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市场上不断分化出许多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增值环节。包含不同价值链增值环节以及组织结构不同,价值链创造的价值也不同。企业可以根据对市场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设计出新的价值链,把分解的增值环节整合起来。价值链的整合,一是整合竞争对手忽略的环节;二是寻求新的价值链结合方式。二者都可能使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整合可以采用一体化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协同方式来完成。由于整合效果的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风险,实行供应链协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低的退出成本,可能是较佳的选择。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都是企业生产与组织的创新,用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供应链协同的第二个动因。

3.3 构造竞争优势群

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成为全方位的竞争,任何企业要获得持续的成功都不能再简单地依靠一种竞争优势,构造一组动态的竞争优势群系统越来越显示出必要性和紧迫性。

所谓竞争优势群就是具有不同诱因、可持续性和作用空间的竞争优势所构成的持续演进的竞争优势系统,其构成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有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也有新的竞争优势不断产生。典型的竞争优势群包括主导优势和支撑优势。竞争优势群的动态发展包括竞争优势的创造、维持、增强、权衡和创新诸环节,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有能力构造必要的竞争优势群系统,就算能自己构造也颇费时日,并有可能错失发展进取的良机。供应链协同是一种较为便利和便宜的方式,可以使成员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共赢局面。企业在强化主导竞争优势的同时,要分析、辨明所需的支撑优势,并在市场上寻求具有这些优势的潜在伙伴,与之组成战略联盟,共同构筑竞争优势群。竞争优势群系统建立起来以后,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协同成员要相互督促伙伴维持、强化各自的竞争优势,同时还要共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必要的时候吸收具有新优势的新成员或者清除有碍竞争优势群保持的成员。

3.4 保持核心文化的竞争力

许多学者预言,21世纪的竞争将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与企业关键竞争优势相匹配,能保持并促进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文化。企业文化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不会轻易改变,一旦形成之后很难改变。在多元化经营或规模庞大的公司,核心文化有可能被灌输于所有业务领域。如果公司非主导业务不适应企业核心文化,就会使其效率下降影响整个公司的效益。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使以上这些非关键业务形成与其相符的文化,但这样又将使核心文化受到干扰,从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就有必要把这些业务分离出来作为公司的外围业务。这样,公司一方而保持了企业核心文化与核心业务的战略匹配,一方而又通过协同的方式控制了非主流业务[17,18]。

4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发展趋势

4.1 供应链协同的全球化发展

全球化供应链协同就是要求以全球化的观念,将供应链的系统延伸至整个世界范围,在全面、迅速地了解世界各地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同时,对其进行协同计划、协同采购、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库存、协同运输等,从而使全球范围内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紧密合作。供应链协同的全球化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适应全球化下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模式,是新时代竞争的迫切要求。

4.2 供应链协同的多维网络化发展

协同网络是指为满足特定的消费者需求,由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合作关系的若干企业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在这种网络内部,协同不仅局限于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所有参与的节点企业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同开发和生产,把产品迅速推向市场。网络化协同是供应链实现整体协同、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4.3 供应链协同的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协同必须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使用信息系统跟踪供应链上的数据流,建立强大的供应链合作,并将数据和关系转变为商务智能,以最佳方式为客户开发最佳产品,最大限度地使客户满意,实现更大的潜在价值。智能可以确定何时出现失控情况,确定失控情况解决方法,创建反应计划,对供应链全部成员的计划进行协商,并使之同步等。随着供应链协同技术的日臻完善,协同必将逐步实现智能化。

4.4 供应链协同的敏捷化发展

敏捷化协同要以增强企业对变化莫测的客户需求的适应能力为导向,以动态联盟的快速重构为基本着眼点,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短期内的合作、优势互补。它在强调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综合考虑、决策和进行绩效评价的同时,注重柔性、速度和质量,始终追求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实现利益共享的“双赢”目标。面对围绕新产品竞争的日益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客户对产品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敏捷性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必然趋势。

4.5 供应链协同的动态性发展

特征动态性指来自不同部门的公司参与者相互交易作用的过程。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供应链快速重构的能力,使得供应链的结构呈现出动态性不断加深的特点,以适应电子商务条件下的3C环境,即持续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Competition)、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Change)和千差万别的顾客需求(Customer)。供应链动态性的积极影响是促进供应链有效协同,导致绩效的提高。消极影响是独立的决策制定导致各种时间延迟加大预测错误。

4.6 供应链协同的虚拟性特征发展

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供应关系有时具有短暂性,它是为了完成某项“临时”任务而组合成一起的,形成一个虚拟企业供应链。每个成员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任务完成后,供应链会解散而寻找下一次市场机会。

5 结束语

工程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第9篇

20世纪80年代,“丰田”开始采用准时生产(Just In Time,JIT)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响应周期,同时也意识到供需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与其供应商开始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由此产生了基于供需协调与合作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学家》杂志2000年刊登的资料表明:在总造价为6500亿美元的众多工程项目中,由于超预算、错误设计、返工、拖延工期、管理不当等带来的损失与浪费达到2000亿美元,约占投资额的30%。其中承包商、业主、供应商等存在对立关系、管理上的分散性和破碎性、缺乏合作性的和直接的沟通、管理流程的不透明、不认同利润分享和风险的分担等管理缺点是造成工程项目成本损失的主要原因[1]。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项目管理、精益建筑(Lean Construction,LC)、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CE)等管理思想和方法被引入到建筑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专家开始研究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性,针对建筑工程的工程供应链的研究也成为供应链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并提出了工程供应链管理(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Management,CSCM)的概念。鉴于目前尚未有文献对工程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本文拟在分析工程供应链和传统制造供应链的差异基础上,从工程供应链的战略思想、活动管理、关系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工程供应链管理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并指出工程供应链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 工程供应链概述

1.1 工程供应链的起源

1992年,Koskela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提出了将制造业新的管理模式(包括精益生产、全面质量控制、工作流的思想等)应用到建筑业中的思想[2],就此形成了CSCM的雏形。之后,Bertelsen,OBrien,William和Fischer以及Voordijk等多位学者对CSCM理念、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标志着国外研究工程供应链管理的开始。

1.2 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

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这是CSCM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切入点。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都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具有项目的一般特征,有质量、工期及投资条件的约束,并具有其独特的性质[3]。

单件生产:与传统的制造业在工厂里完成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不同,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建设主要针对单一的产品进行设计、施工,最后竣工验收后移交到客户(业主)手中。

集中性和分散性:在施工现场集合建设的承包商、施工方、监理方等多个部门或组织,同时构成建筑产品(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所有的材料最终都需要集中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但是大型的工程项目又有多个分散的施工现场和不同的施工管理方,所以施工现场的管理成为工程建设项目的重点之一。

临时性:每一个项目都要组织新的项目管理部门,但是项目完成后相应的项目管理部门自动撤销,导致了工程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和破碎性以及项目参与方管理的高难度。

复杂性:工程供应链包括多个实施阶段,参与方众多,建设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等方面,所以供应链的复杂性相当高。

1.3 工程供应链和传统供应链的差异

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必然带来工程供应链和传统供应链的差异化,只有分析清楚其中的差异,才能明确CSCM的定义和重点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制造业供应链总体可以分为推动式和拉动式两种,一种是基于对市场的预测来确定生产品种数量,设置库存策略的供应链;一种是按照客户订单生产的供应链。但是从产品设计、材料供应、零部件加工、生产装配、运输配送到最终销售到客户手中,其推动和拉动的去耦点(decoupling point,DP)的设置不同将把供应链的结构进一步分化成多种模式。总体来说可以分为MTS(make to stock)、MTO(make to order)、ATO(Assembly to order)、ETO(Engineering to order)、BTO(build to order)等几类[4]。

DP处于装配与发运或销售之间,属于MTS模式,装配及其上游的所有生产业务均已按通用化阶段要求生产,产品已经被制造出来,顾客只能在其中选购。该模式高标准化、低客户定制化,超短时间的、直接面对客户的产品交付方式,需要较高的产品库存,生产方式可自动化,生产批量很大,生产的品种也较多,常见于日常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产品生产模式中,如何优化预测,尽量贴近客户需求是其主要研究方向。

DP处于加工与装配之间,是实现大规模定制最常用的手段,一般发生在ATO环境下,零部件厂商保有较高的库存,而装配商保有较少库存,零部件标准化和模块化,菜单选择式客户定制化,部分预测和部分订单驱动式的生产,交付周期中等,批量较小和品种较多,常见于汽车、个人计算机等产品生产中。

DP处于原材料采购与零部件加工之间,一般发生在MTO方式中,该模式在接到客户订单后,根据自身能力安排定制化的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交付时间较长,生产品种较少,批量不定,常见于机械产品、一些软件系统如ERP、MRP等产品生产中。

DP处于设计与采购之间,顾客对产品的原材料、加工装配工艺有特殊要求,常见于BTO方式中。该模式高客户定制化,但是周期短,产品批量无限制,库存水平低,且处于研究阶段,较少企业真正能达到此程度。

DP处于设计阶段之前,此时设计及其下游生产业务均按顾客的特定要求进行,一般发生在ETO方式中,该模式高客户定制化,高复杂性,长周期,产品批量极小,常见于飞机、船舶等大型复杂制造项目中,如何降低成本,缩短交付周期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讨论的CSC是属于ETO模式的一种,主要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中ETO模式。

1.4 工程供应链的定义

虽然工程供应链的研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有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但是工程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工程供应链进行了定义,其中Edum-Fotwe等[5]从工程建设阶段角度提出了工程项目生产运作活动的过程链,分为业主有效需求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交付、运营、维护阶段,整修、更新阶段、废弃处理阶段。Vrijhoef和Koskela[6]认为工程项目供应链是建筑材料成为建筑或者其他设施的永久部分之前所经历的一些阶段,它包括永久性供应链和临时性供应链,永久性供应链独立于任何具体的工程,而临时性供应链则是为了一个具体的工程组建的。Xue等[7]认为工程供应链不仅是一条工程业务链,还是一个多组织的关系网络,包括业主、设计单位、总承包商、分包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物流、服务或产品、资金流。

结合工程假设项目的特点、供应链结构模式以及前人学者的研究,本文为工程供应链进行了如下定义,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建筑行业。

工程供应链(CSC)是指工程建设方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进行一次性、定制化的设计、施工、交付、维护、更新直到废弃的工程过程链,也是定制化产品全生命周期涉及的所有参与组织的关系链、信息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其中有针对工程项目产品的ETO方式的拉动式的临时工程供应链,也有独立于单一项目的工程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领域的采用多种模式的永久性供应链。

2 工程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分类

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已经有很多文献对此进行研究领域的分类。其中Cooper[8]认为CSM包括供应链网络结构、交易过程、管理组成成分3个部分。Gilmour[9]把CSM看成供应链结构、信息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3个部分组成。London等[10]试图从生产、配送、战略采购、产业组织经济学4个方面梳理主流的CSM研究的问题。Croom等[11]提供了内容导向和方法导向划分的CSM分析框架。此外,有些学者把供应链案例研究和应用、采购与供应管理、库存管理、选址、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集成等方面都认为是CSM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对而言,针对CSCM研究领域的分类研究文献较少,主要有Vrijhoef等[6]把CSCM的研究归纳为4个方面,施工现场活动与供应链的结合管理,工程供应链的自身性能优化管理,从现场到供应链的运输过程管理,施工现场与供应链的整合管理。OBrien等[12]将CSCM研究方法分为产业组织经济学和供应链解析建模,产业组织经济学有助于理解市场结构及其对公司和供应链行为的影响,分析建模则可以从微观层次上寻求改进CSC绩效,如进度、成本、质量、可靠性等途径。

本文基于文献的梳理和研究,认为CSCM按研究方法可分概念探讨、案例分析、调查问卷、解析建模等。而按研究内容,CSCM研究分为CSCM的主要研究理论和方法、基于供应链思想的工程项目活动管理、关系管理和信息管理研究等几个方面。

3 工程供应链管理研究体系

3.1 CSCM主要研究理论和方法

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单次性、临时性、集中性、分散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延迟策略、并行工程、精益制造等传统CSM研究中一些实用的理论和方法,近几年逐渐被应用到CSCM的研究中。

工程供应链的结构是从设计开始就定制化、客户化,虽然造就了特有的竞争优势,但是非规模生产造成了供应链的高成本和长周期,考虑工程项目中的零部件供应链是一种恒久的供应链模式,通过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和预制件方式,可以大大的减低工程项目的成本,缩短工程交付期[13]。从供应链结构模式上看这种方式就是把工程供应链结构从ETO方式部分转变成ATO方式,Hicks等[14]把其称之为延迟化(Postponement)策略。

建筑项目管理中采用并行工程(CE)可以减少建筑工程的分散性,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从而最终减少项目总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15]。CE是对于产品和其有关的过程(包括制造和保障过程)进行并行设计的一种系统的综合方法,它要求研制者从一开始就考虑整个产品寿命周期(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置)中的全部要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顾客需求[16]。对于建筑工程这种从产品设计开始拉动式供应链来说,可以采用CE的理念和方法,在工程设计阶段就组织物料、设备、施工等各类供应商参与[17]。

精益制造(LC)是日本新生产管理技术在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18],其主要的思想包括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对变化的快速反应、JIT生产、维持和价值流有关的有效关系、持续不断的提高、全面的质量管理[19]。建筑工程同样可以通过应用精益生产理念提高CSCM的管理水平[20],芬兰的Haka公司第一个采用精益建筑(LC)的思想成功的压缩了工期[21]。而精益建筑国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Lean Construction,IGLC)的成立意味着LC研究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一个支柱领域。Ballard[22]把LC分为相互联系的4个阶段:项目定义、精益设计、精益供应、精益施工。而O.Salem[23]等对LC从理论到应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认为最后的计划、增强可视性、处置会议、第一轮的研究、5S管理、质量自动防故障机制是LC评估的6元素。

3.2 基于供应链思想的工程项目活动管理研究

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单一性、体积大、固定性的特点,所以对建筑工程中材料、设备、人力资源更需要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更为综合的调度管理。因此,基于活动和工作流管理也是CSCM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中特殊的采购管理、基于建筑现场的工程物流、受限资源下工程调度管理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3.2.1 采购管理

工程总成本中超过50%~60%来源于物资和设备[24],无效的采购管理可能导致超预算、工期的延误和工程质量问题,采购和竞标由于其管理的复杂性越来越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瓶颈[25]。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采购低成本、高质量、准时送达的物料和设备,以及确定合适的承建商,一直是建筑工程管理研究的重点。

工程项目由于规模巨大,物料种类繁多,为了保证质量,工程项目的物资采购一般都采用招标的方式,很多国家的法律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所以很多学者研究什么样的招标方法和模式可以有利于工程采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的公共工程项目的工程采购逐渐从采购资本资产转变为采购这些资产提供的服务[26],也就是重点转变成承包商的选择和承包商服务范围的确定。

为了进一步扩大供应商选择的范围,提高采购实施的效率,降低工程采购的不确定性,Dzeng[27]和Hadikusumo[28]等都对基于WEB网络,EDI技术的采购模式进行研究,以代替基于纸张的采购方式。这些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为工程项目实施基于供应链的全球采购提供了可行性。Taylor等[29]也研究发现基于互联网的多工程项目物资集中采购将降低承包商和业主的材料成本,并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成本、交付承诺、资质、合作关系、诚信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供应商的选择决策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难点,Luu[30]和Kumaraswamy[31]等探讨了以专家经验知识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的采购决策支持系统的构架方法和应用可行性。很多学者也开始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供应商的选择,Caron等[32]对基于变动的项目计划表建立物料供应的随机模型,并把该模型当做一种基本工具来管理采购,催工和将物资送往工地的运输活动。Olatunji[33]采用预进程策略模型,对公共工程采购中的广告、资格预审、短名单、邀请、招标和项目执行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考虑的预审核,并应用于2002~2008年在尼日利亚用的公共项目承包者的选择。

3.2.2 物流管理

与传统的制造业物流管理关注产品的配送和库存管理不同,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主要关注和施工现场相关的、及时准确的物料供应和现场施工管理。

现场施工管理主要采用精益建筑的思想,针对施工现场浪费的消减、流程优化和再造、现场空间的优化布置等方面。Mohamed和Tucker[34]的研究在无需增加额外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减少非增值活动上的时间,可以缩短25%~40%的项目工期时间。Wegelius[35]提出要构建基于合作的工程物流必须对工程物流业务链进行重组。而Hall[26]更进一步从供应链角度分析了工程项目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提出对其中的关键过程和环节进行重点控制管理的思路。

对于如何提高物料供应的可靠性和及时性,Roberto和Glenn[36]提出了运用网上工具的最后规划制度为基础,最小化需求的可变性来提高计划的可靠性,使用区域物流中心向工作现场进行物料配送,使用看板技术推动以JIT为原则的物料选,并且形成生产控制和现场物料管理之间的联系的战略。Tommelein等[37]提出在结构钢供应和施工过程中设置缓冲从而实现更加准时化。Timo等[38]研究用货物跟踪的方法以提供存货透明度,以及通过一种主动交付办法以使物料交付更为高效。

3.2.3 工程项目调度管理

工程项目调度管理是一种针对技术复杂、涉及部门和人员众多、时间紧迫、资源有限的特定管理方法。所以基于项目进度的计划与安排的资源调度问题是CSCM研究的一个热点。

工程调度研究最初是以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Method,CPM)和计划评审方法(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Technique,PERT)为主要技术方法的,但是忽略了资源限制造成其天生的缺陷,因此一类考虑资源限制的工程调度技术资源受限的工程调度问题(Resource-Constrained ProjectScheduling Problem,RSPSP)应运而生。

Herroelen[39]通过应用三段式分类法,从资源、活动和目标函数的不同对RCPSP研究问题进行了分类,所以传统的RCPSP研究都突破不了Herroelen的分类组合。而RCPSP的求解方法的研究也从分支定界法等精确想法和基于优先规则的启发式算法,发展到应用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蚁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

然而RCPSP的研究多集中在考虑机械设备、劳动力等可更新资源的供应约束上,关注重心在对施工现场的调度管理,与项目施工前期就应该开始进行的物料、能源等非可更新资源采购是脱节的。

因此部分学者开始以供应链的思想考虑工程项目调度问题,Aquilano和Smith[40]将物流需求计划纳入CPM,设计出一种考虑了物料供应提前期的混合调度模型,假定物料供应是稳定可靠的,即提前期是常数。他们所研究问题的系统总成本包括了物料订货成本、物料保管成本、已完成活动的保管维护成本和项目延期成本。SmithDaniels、Aquilano、Dodin和Eliman据此加以改进,加入可更新资源约束或固定工期约束、变动的工期、项目净现值,项目提前完工的奖励,物料批量折扣等更多因素,设计出一种考虑了物料供应变动提前期的混合项目调度模型[41,42]。

3.3 基于供应链思想的工程项目关系管理研究

近几年,供应链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供应链管理协调和集成的理念也必然要求供应链组织关系的整合,而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这种有多个实施阶段,参与方众多,管理组织临时性的供应链,其供应链中的组织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CSCM中需求采用合作伙伴关系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但是很多研究还是关注于供应链前端,主要是客户、咨询企业和主要承包商的关系[43],很少关注供应链后端诸如子承包商、施工方等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系演化[44],所以整体CSCM关系的研究还是缺乏全面和整体的观念。

那么在工程项目中什么因素会影响合作关系的建立呢?Williamson[45]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不确定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将影响企业间的组织关系。Dyer[46]的关系理论认为竞争优势可源自于组织间相互合作的异质性。Bennett等[47]指出工程建设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是实现伙伴合作的基础。而信任机制的建立,Anumba[48]认为依赖于共同目标的确立、问题与工作方式的透明度、利益分享的意愿、保守秘密、承诺的快速有效执行和相互关系的发展等。此外,Ander[49]还发现合作的意愿、供应链知识、IT技能、维持供应链竞争力有利于稳定工程项目合作伙伴关系。而Akintola[50]认为工作场所的文化,缺乏高级管理人员的承诺,不恰当的支持结构、缺乏对供应链管理哲学的认识、信息传递障碍是工程供应链形成合作同盟的主要障碍。

制造业供应链是一种长期恒定的供应链关系,企业可以在长期的合作中统一理念,消除冲突,而建筑工程是一种相对短期的项目,其如何保证合作效率,规避合作的风险呢?利用契约为基础,采用承包办法,建立伙伴关系是工程项目的最主要合作方式[51]。Williamson[45]认为不同交易类型的企业,应该应用不同的治理结构和契约方式。OBrien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工程供应链中的多个企业的生产和库存决策的调查,将供应商分为Stock Supplier、Build-to-order supplier、mass producer、capacitated supplier 4种不同的类型,讨论了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基于不同类型价格和相关风险态度考量的4种不同的合同形式[52]。所以从委托代理关系角度研究工程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激励契约协调决策问题成为一大热门,该领域的问题一般分为事前风险控制、激励问题研究和事后风险控制、激励问题研究两种类型。前一种主要针对工程项目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工程参与方在招标选择过程中,通过设计激励契约,促使参与者揭示其私有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后一种针对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的研究。

制造业供应链一般都以产品制造(装配)商为核心企业形成特有的合作关系网链结构,而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供应链组织关系结构又是如何组织和安排呢?在工程项目供应链核心主体选择上,国外大多数相关理论研究普遍认同的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主体,少数是以项目业主或者代表业主的项目公司为核心主体。而我国特殊的以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的指挥部为主体的指挥部模式,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拥有宏观管理职能如政策优惠、建设协调、行政干涉和巨大的实力、信用,这些能力和优点为整合工程组织关系带来极大的效率,而且我国的诸如苏通大桥、三峡工程等大型的工程项目也都是在该管理模式下获得成功[17]。

3.4 基于供应链思想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研究

信息技术现今已成为供应链管理必然倚重的手段,在CSCM研究和应用中也是如此。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交互和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使分散的建筑工程参与方集成在一个虚拟的管理平台上,增加了信息的透明性和信息共享程度、提高了过程控制的强度,从而有力于工程建设的按质按期交付。

其中,电子商务技术在工程项目中应用较为成功,建筑工程中很多企业针对采购管理开始应用网络平台,实施电子采购。Roveiro和Love[53]在分析了葡萄牙建筑业两个公司应用电子商务促进供应链管理的两个案例后,指出ebXML和Web服务技术为工程供应链创造更多的价值提供了技术支持。

为了适应工程项目管理的多主体性和分散性,国内外学者探讨了Agent技术在工程建设过程管理中的应用。Ren[54],Ping Lou[55],Xue[7]等都研究整合多属性的谈判技术到设多主体的工程供应链管理系统,从而提供工程供应链项目多主体协调(索赔、冲突谈判等)的解决方案。

工程建设项目的物料管理中,很多学者研究了把在制造行业中应用较为成功的MRP、ERP技术应用到CSCM中,但是发展并不成功,不同的产品生产方式、高度不确定的客户需求以及产品专用化导致了物料资源计划失效[56]。也有些学者进一步研究工程建设项目的物料管理系统,但是都是较为局部。

一些新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得工程项目更快速、有效地获得实时信息,并通过信息共享和项目参与者的分析进一步加强了动态管理。Ergen等[57]提出利用RFID技术来使供应链信息流合理化,并对RFID技术在工程供应链中使用智能组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论证。Tserng等[58]研究了基于条码技术的个人数字助理(PDA)系统,移动工程供应链管理(M-ConSCM)系统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M-ConSCM既能改善现场的工程师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为项目参与者提供诸如看板之类的视觉控制系统来控制整个项目。

4 工程供应链管理未来的研究方向

由于工程供应链的临时性和成员复杂分散的特点,工程供应链组织关系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分散企业的集成化组织管理体系研究将是未来CSCM研究的重点。Molina[4]在研究BTO模式供应链组织关系中提出构建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的战略来应对供应链的临时性和分散性,并认为VE的构建需经历虚拟产业簇、虚拟代理和虚拟企业3个阶段。工程供应链中已经形成了有众多建材、设备供应商、建筑设计咨询企业、承包商、承建商组成的原始的虚拟产业簇,一般的总承包商或业主代理也有了一定的虚拟代理的雏形,有了一定的综合资源和协调各企业关系的能力,但是整个CSC的综合集成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很缺乏,合作局限于产品和服务,周期相对较短,整个联盟的稳定性不够,远未达到制造业中VE的程度。中国带有政府特色的指挥部集成化组织管理模式在中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是其一般性和通用性不足,且存在很多行政干预带来的非理性和非科学性的缺点。

当然,在集成化组织管理体系研究基础上的支持供应链绩效的基于博弈论的合同设计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其次,基于供应链角度的采购、运输、库存、工程项目计划等管理的综合集成研究也是CSCM的重要方向。Yeo和Ning[59]借鉴约束理论,从采购角度,将材料的供应约束纳入项目计划中,集成供应链管理、关键链方法,优化采购时间计划,使之与项目调度更好配合,以更好管理项目价值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未来的研究将逐渐把供应链活动过程的各种约束加入到项目计划中,因其单活动的优化研究都是NP难题,其综合集成和优化难度相当高。

Akintola[50],Sonja[60]等分别对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做了一定的实证研究,发现了供应链应用存在缺乏沟通协调激励机制、缺乏信息交互、忽略中小型供应商等一些共性问题。但是随着CSC全球化的趋势,相比制造业的仅仅产品功能需求的本地化,建设工程从施工、交付、维护各个方面的管理都需要符合建设地或国家的特殊政治、文化和经济环境。对于我国学者来说,基于中国特有政治体制和文化内涵的特色工程供应链应用的研究是CSCM极其有特色的一个领域。

5 结论

本文对工程供应链管理研究从起源、定义、研究领域分类、研究体系、未来研究发展方向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分析,可以为工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分析架构,有利于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同时为我国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摘要: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创新的管理模式从系统的角度为解决工程建设项目高分散性、超预算、返工、拖延工期、冲突等问题提供了新方法。文章在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工程供应链和传统的制造供应链的差异;并参照一般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分类方式对工程供应链研究内容进行分类;从工程供应链的战略思想、活动管理、关系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角度进行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最后指出未来工程供应链的研究方向。

供应链财务管理研究 第10篇

市场竞争的激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生产的柔性化、经济全球化使得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而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使得零库存、快速反应、供应商与生产商及销售商的及时而紧密的联系成为可能, 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为广大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供应链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 供应链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模式

学术界试图给出一个供应链管理框架, 如Vidal&Goetschalckx (1997) 对战略性供应链设计的模型提供了详细的总结;Douglas M.Lambert, Martha Cooper&Janus D.Pagh (1998) 认为供应链系统和供应链管理应包括七方面的业务流程:客户关系和客户服务管理、需求与供应能力管理、客户订单接受与履行管理、生产流程最优化运营管理、采购和供应商的关系管理、上下游产品联合开发管理、退货和废旧回收物流管理。相关研究与实践解决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供应链系统, 使供应链上功能不同、在不同地域的多个企业协同运作, 重构作业流程, 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目标。

(二) 供应链关系管理

主要关注供应链成员企业为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增强伙伴间关系的管理问题, 包括供应商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 前者关注如何建立伙伴关系而后者强调合作创造客户价值。研究发现供应链企业成员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 积极进行关系管理对其业绩有显著的影响 (Dyer et al.2001;Handfield, 2000) 。

(三) 供应链生产管理

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精细化生产等理论研究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的生产计划、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 实现生产流程的最优化, 而如何建立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生产系统的协调机制更是引起广泛的关注。

(四) 供应链采购管理

供应链上的采购是基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合作, 共享采购供需双方的数据, 消除组织间的障碍, 消除供应链上的一些非增值作业, 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 从而提升价值。

(五) 供应链库存管理

不同于单一企业库存管理或者“零库存”追求, 供应链库存管理是基于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供应链所有成员组织的整体库存的视角, 对供应链整体库存进行规划、控制和协调, 减少链条上库存的不确定性, 在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同时还要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 即将供应链库存管理作为一种战略武器, 通过降低成本或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竞争优势 (Neale, Tomlin&Willems, 2002) 。

(六) 供应链绩效评价

已有的研究证明供应链管理和股东价值密切相关 (Singhal&Hendricks, 2002) , 主要关注根据供应链管理特征, 构建跨职能部门和跨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和激励系统, 促进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提升。

(七) 供应链信息支持

供应链管理不仅需要处理企业内部信息, 还需要解决大量的企业间的协调信息和数据, 因此供应链信息系统构建成为决策基础, 供应链信息集成的创新方法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中心内容之一 (Lee, 2000) 。供应链信息支持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用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单个企业的决策系统, 增强企业间的合作, 尽可能消除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牛鞭效应 (Lee et al., 1997) 。

二、西方管理会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相关研究文献介绍

笔者搜集了近十年 (1999~2008) “西方会计类TO P期刊”中10篇标题含有“供应链”的并属于研究管理会计的文章, 通过对其研究成果的总结, 以期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和实务有所启示。

Willie Seal, John Cullen等 (1999) 以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研究基础, 站在中立的立场研究两个英国企业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管理会计所起的作用。研究表明管理会计成本数据的共享在跨组织间的谈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建立合作和信任关系;管理会计另一个作用是在公开账簿的环境下, 伙伴关系的双方可以检查另一方的收入和成本, 有助于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

Henri C.Dekker (2003)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 以英国大型零售企业和其大量供应商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模型支持供应链的管理活动。该研究根据组织学和交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于组织间的视角分析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 在供应链管理中作业成本的控制是基于组织间的成本信息共享的数据,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于业绩分析, 既包括单一供应商的业绩, 也包括整个供应链 (网络) 的业绩;二是用于计量供应链改变的影响;三是实时监控供应链成本状况, 关注过程管理。研究表明只要有足够的信任和管理, 就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

Willie Seal, Anthony Berry, John Cullen (2004) 基于社会学的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 对一家英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进行案例分析, 研究组织间的会计产生和发展, 认为会计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与系统的其他组成 (市场、采购、运输等) 相互支持和服务, 会计应该被看作是一系列的组织制度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运用, 而不是被分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而组织间的会计信息是供应链契约的产品, 组织间的会计问题不在于会计技术的不足, 而是所存在结构的问题 (如各自战略、市场占有能力等) , 结构理论使得研究者需要注意成功的供应链管理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Alnoor Bhimani, Mthuli Ncube (2006) 通过构建模型研究发现, 企业通过网络技术拓展虚拟供应链有效整合供应商关系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但这种虚拟整合成本随着供应商的增加而增加, 决定扩大或者放弃与其他企业或伙伴间的联系需要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对时机进行选择, 对虚拟供应商整合需要考虑组织的信息系统成本、安全风险和战略优势等因素。

Habib Mahama (2006) 对澳大利亚矿业和资源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探讨供应链管理中两种管理控制系统 (绩效评估系统和社会化过程) 与组织间合作的关系, 以及如何转化在战略供应链管理之中。研究结果表明绩效评估系统在三个维度 (信息共享、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意愿) 能激励合作, 并能刺激业绩的提升, 且合作的三个维度 (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意愿、权力的抑制) 与供应链业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Paula M.G.van Veen-Dirks&Peter J.A.Verdaasdonk (2006) 基于代理理论和组织设计理论, 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选择了高科技供应链和食品供应链) , 分析了管理控制系统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当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不支持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时, 管理控制系统无法反映供应链管理的复杂和多面性, 因此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需要进行调整, 如使用共同的供应链战略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基础、调整决策权、重新设计相应的业绩衡量体系等, 从而使供应链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Anil Arya&Brian Mittendorf (2007) 通过严格的数学模型推演讨论了供应链中的转移定价问题, 证明了当企业依赖外部供应商时经常与之讨论转移价格会逐渐获取收益, 即企业的战略业绩不仅仅取决于生产环节和下游的竞争, 也将从供应链的上游的参与获取好处, 因而站在公司的视角实行分权制所带来的竞争有利于降低供应价格。

Clinton Free (2007) 采用实地研究方法研究了英国零售行业供应链会计的实践活动, 以客户为中心的分类管理形成了英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框架,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会计工具大量参与, 包括公开账簿、联合业绩评价、管理控制系统、预测和预算、客户收益分析、存货管理、利润分享等。管理会计方法的使用是权变的, 不同的背景其方法意义有所不同。

Wai Fong Chua&Habib Mahama (2007) 研究的目的是调查长期的供应链组织间联盟绩效管理中会计控制的运用, 采用长期实地研究的方法探讨基于网络的视角组织间联盟的特征 (如行业、治理结构、对外投资、供应原则等) 对会计选择的影响, 主要关注以下问题:把联盟定义为一个行为网时, 会计的运行和功能的网络效应;关注会计控制以何种方式能成为构建秩序和沟通争议的通道;在供应链绩效管理中, 会计不仅仅是技术手段。

Clinton Free (2008) 认为主流经济学和会计理论强调个体利益, 忽视了对组织间信任的研究, 在对英国零售业进行了长期的实地研究后, 会计研究和会计的实务工作都需要对供应链管理中的信任和信任价值进行规范, 在供应链管理中被很多企业或研究所提倡的“公开账簿会计”不是越多越好, 若过于强制采用还可能导致更多的管理会计信息操纵, 该研究给出了一个会计系统和组织间信任的概念框架, 认为一些管理会计根据如公开账簿会计、组织间联合业绩评价有时会削弱企业间的信任关系。

三、西方文献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西方近年来关于供应链管理中的管理会计问题的研究成果, 对我国会计学者今后的研究和企业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 研究视角的拓展

前述文献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采用了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 其中涉及了组织学理论、行为学理论、分类管理理论、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 甚至有两篇文章是以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 使得研究的理论平台和背景大大拓展, 管理会计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更开阔了。

(二) 研究内容的扩充

纵观现有的文献, 可发现随着研究环境从单一组织内部发展到组织间, 一些传统上不属于会计研究领域的内容逐渐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组成, 如对信任和信任价值的界定、社会结构和网络供应链业绩的影响、虚拟供应链的整合、信息共享等, 这意味着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为今后管理会计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三) 实地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

管理会计的研究由于局限于数据获取的困难, 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 特别是近年来计量经济学在动态数据处理方面不断发展, 用于财务、会计问题的分析逐步增加, 但笔者发现近年来西方关于管理会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中没有一篇文章采用大样本的研究, 主要的研究方法都是实地研究 (10篇中有8篇) , 事件跟踪的时间比较长, 案例的挖掘比较深入, 研究数据讲究多种渠道的相互印证, 与相关人员反复沟通, 不仅仅是一个事例, 而是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管理会计系统的发展变化。

(四) 与其他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

从研究者众多的欧美案例可看到, 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发扬, 如公开账簿、联合业绩评价、供应链成本控制等, 从企业实践的角度讲这些工具使得供应链管理的一些理论能够得以实现, 可以帮助企业调整管理的组织边界,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获取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Anil Arya&Brian Mittendorf, Interacting Supply Chain Distortions:The Pricing of Internal Transfers and External Procur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7.

[2]Alnoor Bhimani, Mthuli Ncube, Virtual integration costs and the limits of supply chain scalabi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6.

[3]Clinton Free, Supply-Chain Accounting Practices in the UK Retail Sector:Enabling or Coercing Collabora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7.

[4]Clinton Free, Walking the talk?Supply chain accounting and trust among UK supermarkets and suppliers,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8.

[5]Douglas M.Lambert, Martha Cooper&Janus D.Pagh,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8.

[6]Habib Mahama,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co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trategic supply relationships:A survey in the mines,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6.

[7]Henri C.Dekker, Value chain analysis in inter-firm relationships:a field study,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

[8]Paula M.G.van Veen-Dirks&Peter J.A.Verdaasdonk,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a supply chain context, 2006.

[9]Wai Fong Chua&Habib Mahama, The Effect of Network Ties on Accounting Controls in a Supply Alliance:Field Study Evidence,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7.

[10]Willie Seal, Anthony Berry, John Cullen, Disembedding the supply chain:institutionalized reflexivity and inter-firm accounting,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4.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第11篇

2012年温州爆发的借贷危机告诫我们必须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 各大商业银行也在纷纷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 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 并将链条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的一项金融服务。目前, 供应链金融业务得到迅速扩大, 但是其风险管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2013年初, 中储河北物流由于在该业务过程中运作不善, 没有很好的规避风险, 导致5000多万元的亏损。因此, 如何在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解决问题的同时, 规避其带来的风险成为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运作存在的风险

(一) 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核心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关键所在, 其经营状况是否稳定、资金链是否连贯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运营压力以及银行的业务成果, 因此, 如果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问题将使得整个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处于瘫痪状态。但是, 实务中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核心企业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可信度等原因, 核心企业往往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经营风险, 进而对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带来连锁性的恶性反映。此外, 由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是一些发展不太稳定、负债率很高、运作存在多方面问题的企业, 其经营风险往往更大。一旦其经营风险爆发, 将会给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一定的威胁, 破坏供应链金融的稳定性。

(二) 质押物与抵押物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系统不仅仅关系到资金的运作, 还与实务市场有着紧密的结合, 系统中相关的抵押物与质押物也是风险存在之处。首先, 在有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运输的过程中, 或者相关企业进行仓储的过程中, 物品会由于自然原因或者人为原因而产生不合理的损耗, 尤其是对于保兑仓的模式。其次, 在实务当中, 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往往也是中小型企业, 其监管力度并不是太到位, 因此会产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相互串通, 对抵押物和质押物进行相应的处理, 给核心企业和银行带来风险。再者, 由于市场环境是多变的, 质押物或者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往往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产生相应的市场风险。最后, 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很多法律问题, 对于质押物或者抵押物的所有权以及相关合同的履行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

(三) 核心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风险

虽然整个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是以银行为主导, 但是关键部分还是在核心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运营以及两者之间的合作稳定性。如果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相对稳定, 那么供应链金融操作的风险就会相应降低。实务中, 往往由于核心企业在资源方面处于强势地位, 中小型企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给中小企业的供货与销货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 使得中小型企业与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带来较大的信贷风险。

三、针对供应链金融风险所建立的风险控制

(一) 建立完善的企业授信控制制度

针对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银行应当从源头控制, 建立准入供应链金融系统的授信制度, 即不仅评价准入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财务状况, 还要从整体发展战略看企业的金融信用如何。中信银行自2009年正式推出“中心供应链金融”以后, 对准入的企业进行了分等级的评价。对于核心企业采取严格考核的标准, 分别从其人、财、物进行全面考核;对于中小型企业则采用审慎准入的考核标准, 因为系统中中小型企业本来就是贷款存在一定问题的企业, 所以对其准入要求相对核心企业来说较低;对于信用度较低、经营能力较差、管理不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银行则采用禁止准入的原则来对待。通过这种分等级、分对象的授信制度, 中信银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二) 建立完善的质押物或担保物管理制度

质押物或抵押物作为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实物部分, 需要供应链中的每一环节对其价值降低的风险进行防范。首先, 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完善运输设施, 对质押物或者担保物进行良好的保管, 采取措施避免不合理的物品损耗。其次, 加强供应链金融系统的道德建设。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核心企业与银行之间的道德风险以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道德风险, 最终都是有损银行的利益的。银行作为整个系统中掌控大局的关键环节, 应当严格监督各个实物环节的运作, 避免发生管理层与管理层之间的舞弊行为。再者, 建立质押物或者担保物价值评估, 对于有减值迹象的物品进行及时的处理。最后, 要明确质押物或者担保物的所有权, 对合同规定事项要进行详细了解与分析, 避免物品上存在的法律风险。

(三) 建立完善的电子化信息平台

对于合作风险, 信息不对称是其风险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浦发银行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子化信息平台来规避这类风险, 以使供应链金融达到稳定运作状态。浦发银行通过专业的电子化信息系统, 对行业管理、客户管理、商品管理、产品实现全面覆盖, 同时将流程、业务模式以及渠道纵向的贯穿于整个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系统的自动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系统, 解决了信息时效性以及准确性带来的问题, 并且能够有效的降低供应链金融运作的成本。

四、结论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而且促进了核心企业以及银行自身业务的扩展以及稳定性。通过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将会使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更加健康, 由链状发展变为网状发展, 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摘要:近几年, 供应链金融业务得到广泛发展, 不仅缓解了中小企业外源融资难的问题, 而且实现了核心企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多方共赢。但是, 供应链金融运作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如何针对供应链金融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供应链财务管理研究

供应链财务管理研究(精选11篇)供应链财务管理研究 第1篇一、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引入财务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对供应链的上游、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