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精选6篇)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第1篇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一.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二.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语句作用题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段落作用题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1.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三)、人称作用题 【知识储备】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①
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标题作用 【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深刻。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及效果)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五)、景物描写作用题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②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③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④象征、暗示作用。
(六)、写作内容作用题
【知识储备】
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第二节: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
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
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③概括文意,说说××××为什么闻名遐迩。
其他提问方式: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
③
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原因概括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3.规范答题模式: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的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第三节:体会含意题
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 对这种题型:
1、关注提问模式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对这种题型,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 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规范答题模式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①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②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 ④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
⑤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第四节:鉴赏表达特色题
1、列出技巧题
2、鉴赏技巧题
3、技巧作用题
4、语言特色题
鉴赏表达特色题命题特色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
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知识储备】
(一)熟悉常用语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①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③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②
表现手法: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④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⑤语言特色: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二)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样式:
技巧本身作用+文本内容(写几点,一般看分值)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突出(渲染)„„,刻画了„„人物形象,(三)鉴赏表达特色题总结: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
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
2、把握思维模式
(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2)、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3、规范答题模式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其中“明确概念”最为重要。后两个环节应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操作。第五节:结构思路题
1、文章结构题
2、内容思路题
3、情感变化题 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
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结、承上启下等作用。其中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第二,分析思路情感脉络。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各语句之间有一定的语脉,语脉在内容组合上就体现为文章的思路,而文章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形式而已。第三,把握语句衔接特点。句与句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并列、承接和总分。这三种情况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第六节:探究题
(一)探究范围
1、语句探究题
2、段落结构探究题
3、文章意蕴(主旨)探究题
4、作者创作意图探究题
5、个性化解读探究题
(二)探究题总结: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
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 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
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4分)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1点1分)2.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②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1点2分)3.答案:答对3点得满分。
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4.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答出修辞,各1分,分析有理各1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散文鉴赏技巧
小编寄语:散文是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体裁,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考试的重点,那遇到散文这中体裁时,该怎样答题呢?下面会为你讲述。
鉴赏技巧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中最适于抒写坐着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饿基本特征。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神不散是就立意而言的,即广泛地取材且只围绕一个主题。
二、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它侧重于以叙述人物和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如2007课标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谈的是叶圣陶的事,重庆卷《告别三峡》谈的是迁移民、建大坝的事,全文都蕴藏着深厚的感情。
2、写景散文: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阅读时抓住景物特点即可,如 2007全国卷《海南杂忆》既有时间线索,又有空间线索,谈到了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又如上海卷阅读文(二),谈的是杭州的美景。
3、咏物散文:此类散文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如辽宁卷《炉火》,文中的炉火象征了一种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
三、鉴赏基本步骤
1、读文意(略读)
读第一遍时,力求快速而有效的找准文意、文题、作者、文末的注释与写作时间、开头结尾等等,由这些综合信息就可大致得知文章谈的是什么。
2、读结构(略读)
第二遍时,就要有目的的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句,它们的位置一般在各段的段首或段末(当然有的也要自己概括),还要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线索句。一般来说,反复出现在文中的句子就是。
3、读字句(精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即只要读得熟,不待解读,自然明晓其义。当然,读时自己一定要走进作品当中。创作是作者将情感述诸笔端,鉴赏就正好相反,读者阅读散文则须披文以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驰骋想象,展开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读第三遍时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有的放矢,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读,读出字句里蕴藏的内容及情感。
四、出题思路
1、字句的赏析
一般来说,所问的语句不外乎这三种:
①对文章结构起作用的句子。
②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句子。
第一种:入江苏卷《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累人的日子。”这些叙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首先分析这话的字面义: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再看下文,写了女人心疼男人,上文有一句“吃苦的日子到了”,由此得知是与上文相呼应,为下文做铺垫。
还有入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在本文中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由此可知: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第二种:如四川卷《焰火的变奏》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做简要分析。此句在文末,应有收束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由此可知: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第三种:上一种中用到了反问句,反问句加强感情。还如江苏卷《麦天》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花,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解答如下: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这道题就要考虑包括修辞在内的各种表现手法。
在回答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时,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明确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说用这种手法表达起到了什么效果,最后再联系具体语句谈表达了什么内容,公式为:方法+效果+内容。如《焰火的变奏》一题里(即上题)答案: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还有如梁遇春的《泪与笑》(我校调考)有一题是这样的: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题时首先就要明确用了比喻,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里就必须搞清楚“降幡”的本义及其在文中的比喻义,再联系全文就得出了答案:“本文使用了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内心的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从上面几道题目的解答中,我们又不难发现,理解语句时,有时也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的意义。这些关键词先将其本文即词典义把握清楚,再联系整个句子及全文思想感情,如山东卷《灯火的温情》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回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解答这道题时,应先把握“冷”和“荒野”的词典义,然后理解它们的语境义,最后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冷”是指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荒野”指的是心境的黑暗,由此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2、情节的赏析
这类型的题目是就文中的某个细节谈谈它的作用。它一般都要回答两个方面的内容——情感及结构。
辽宁卷《炉火》中有这道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至”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既然在段首,解答时就要指出是伏笔(引出下文),第二步就是联系全文中心内容具体分析了: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炉火”,却从“秋去冬来”写走了,这就要考虑“炉火”和“秋去冬来”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就是概括结论:由自然环境的变冷写到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层含义留下了空间。
四川卷《焰火的变奏》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以平静的湖水写起?答案是这样的:反衬了随后施放的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五、开放性试题
1、分析评价类试题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写法及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既要熟读文本,又要熟悉课文,以课文为依托,找出相关记忆,如重庆卷《告别三峡》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要回答这个内容,我们都应想到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所书法的感情。还比如北京卷《湿湿的思念》,写的是: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鉴赏此文就要想到沈从文写的《边城》,想到沈从文这个人。那么此题就不难理解了。
2007湖南卷《忆刘半农君》里有个新题型,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①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②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③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2006昏暗卷《在山阴道上》也有这样的小论文。这些题目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高中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上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做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做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议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2、认识理解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真对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山东卷《梦碎雅典》文后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我校考的交流卷成都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检测题《生命的暗示》有这样一题,作者在文中说:“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对此,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解答这类题时,一般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再谈理由,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大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有理。
六、答题原则
1、忠实于题干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隐含了表述的范文、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到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痛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凭空去想。
另外要注意的是作答时不能找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文暗暗。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当然多多益善),一般4分至少2分,6分至少3分,一定要分条陈述,1点,2点,3点„„动笔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后再往试卷上誊写。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精神家园,解读散文就是解读品味人类自身。创作者为呈现自我而精心构建文本,解读者为寻找自我而努力破译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因而创作有创作的规律,解读也有解读的规律,把握好以上这些规律,对于解题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必须不断地做题,在答题中悟出真理。
如何读懂散文 教学目标:
1、从增信心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读懂散文的心理辅导。
2、从明主旨的层面,3、以翔实的例子,教学生读懂散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平之志,寄寓风物自然万千景观
唯美之交,抒写情理冷暖百态人生
——这就是散文
二、困惑
我们的困惑为什么散文阅读题得高分难?
根本的原因
看不懂那篇有一定难度散文的中心。
三、第一板块:散文主旨,“想说爱你不容易”
1、散文知识储备
不同类散文在揭示主旨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2、进行读懂散文的心理辅导
散文主旨不神秘,找到主旨也不神秘
3、从明主旨的层面,复习初中六册书中有一定难度散文(共12篇)的中心。掌握这些中心是不无裨益的。
第二板块:散文主旨,“我一定能找到你”
一读,读懂主旨
方法:找文中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句、段。
(1)标题或标题中的关键词(2)开头中的关键句
(3)记叙中议论抒情的句子(4)结尾中的议论抒情句(5)中间的过渡句、过渡段 目标:自己会概括文章的主旨 语言格式: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当堂测试:读散文《贝壳》,完成文后测试题。二读,读懂结构 方法:读懂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的作用(1)开头的作用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引起下文,奠定基调,或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
(2)结尾的作用
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结构严谨等(3)过渡的作用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领下文,引起下文,呼应前文 目标:自己能说开头、结尾、过渡的作用
测试:见三读测试
(重在呈现思路)
四、小结:
同学们,如何读懂散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明方法,多做题,常反思,相信你们会较快读懂文章的。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第2篇
三、语句赏析题
1.命题特点:
⑴考查频率最大。考查次数最多,07、08所有散文阅读都有这一考点。⑵考查类型多样。不再局限对语句的含义分析;类型还涉及:语句的修辞效果赏析,语句的结构作用分析,语句的主旨内涵理解,等;
2.命题类型
⑴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或:分析下列语句的表现手法。
这类题型最多;或1句,或2句,最多3句。多为使用某种修辞或某种表现手法的语句。
07天津《雪野的精灵》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07安徽《乡村的风》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07浙江《泰山之恩》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07江苏《麦天》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08全国Ⅱ《马缨花》: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⑴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⑵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08天津《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08安徽《我与地坛》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义?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3.第④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不可言状的绝响。”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09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14.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⑴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⑵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08.12月高三期中考试题《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13.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思路:这类题答题思路一般有两种:
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⑵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07浙江20题答案: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07天津19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08天津20题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08重庆14题答案:用比喻修辞,把白发形象地比成明丽的雪线,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09南通第一次调研13题答案: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描 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⑵某一语句的结构作用 这类题也占相当比例。07重庆《告别三峡》“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07江西《泰山很大》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08山东《歌德之勺》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18.“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2.第③段中,“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研究:
07江西17题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08南通第一次调研12题答案: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
答题思路总结:
这类题要求较单一,答案组织也较明确。答题思路一般是:指出某种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上下文的内容说明。
⑶主旨句含义理解。
07山东《灯火的温情》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苦难和艰苦环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07四川《焰火的变奏》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07浙江《泰山之恩》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答案: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表现了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和作者的豪情壮志)
答题要点:这类语句一般皆是在文章末尾,都是议论句,起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答题时不能一叶障目,语句含义要结合文题中关键词和思路结构题、内容要点概括题的答案综合而来。
⑷还有一类,看似是语句理解,实则是内容要点概括。(可省略)07全国Ⅱ《海南杂忆》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答案: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 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07北京《湿湿的想念》20.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答案: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07浙江《泰山之恩》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四、探究题
新题型,散文探究题不好出,毕竟,对一片散文而言,语句含义作用,行文思路,内容要点,散文主旨,等已经考查,应该已经够了。其他还有什么可以探究?所以,目前已经高过的探究题,包括高考卷和各地模拟卷,出现的探究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题。如:
07江苏《麦天》17.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是文章的层意高度概括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人物评传)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从学问和人格两方面认识梁漱溟。启示有四点:⑴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⑵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⑶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⑷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5.第①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对比明确语句含义,并前后比照明确结构作用。
答案:⑴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⑵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09苏北四市第一次摸底《温软的稻草》15.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怎样表现了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三层意思,启示是对前文相关“朴素”“真实”内容的高度概括。
答案: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
命题特点及答题思路: 从命题类型看,有两种:
一类是文本内探究。一类是文本内涵(可以看是主旨)探究。这类题按照命 题指向基本属于文章主旨内涵范畴的探究。或者说,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几道题的答案看,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命题指向,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如07江苏高考卷,09苏北四市摸底卷。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因为每道题皆是6分,甚至8分,一般不会让你仅就一点答题。
一类是有文本内的写法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进行感悟总结。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学生的写作理论认识。这类题答题要求学生走三步:第一步,胸中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第二步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第三步谈感受,学生在平时的作文实践中要有感受、启发的厚实积累。
注意一点:没有一题是完全开放的,不可能让你天马行空,使得评分不好操作。如: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命题指向是“突出特色”,那就只能是答案定好的“以小见大”,否则错误。而第二问的“写作启示”就只能是“以小见大”的启示。
总结
散文阅读题探究,我们分析这些,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素养的基础上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和提高,但方法的熟练程度和能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散文呢阅读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散文阅读指导要注意几个意识。
散文复习几个意识
文体意识
明确各种文体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体色彩,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散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如下方面内容: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系统意识
学生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因此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如: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系统: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8种;江苏6种)。⑵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⑶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⑷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⑸结构特点(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等)另外人称变换的作用;文句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
2.指导阅读和鉴赏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对于一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搜寻,就可以教给学生的常见的方法。
⑴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⑶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⑷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等手法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
3.系统编制各类文体考查要点。
如:小说考题,我们去年讲过;散文阅读题我们刚刚讲过。整体意识
就是鸟瞰全局,把握整体,亦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把握了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答题。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人摸象”的笑话。建议坚持按照我们今天散文阅读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文本意识
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纵观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绝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句、段为命题点,且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在理解重要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时,要坚持把词语置于其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同时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话作答。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句义理解以及内容要点概括这两道题,都可以在原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就是赏析题和探究题这两道题目也是要紧扣文本的。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
规范意识
语文考试不仅考查会答,还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是规范。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力避文理不通,且书写要工整。答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题目要求答题,不要乱答,答非所问。表达要有呼应性,即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
同时,我们的考生答题往往犯不全面的错误。由于阅读老师往往是采点给分,为了达到“写”的全面性,一个方法是:近年考卷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可以多答一些。依据答题的赋分,分点作答,4分往往要答两点,6分往往要答3点以上。同时做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①②③④等序数号来回答,这样明白、清晰,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第3篇
一、真题分析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规定,Cloze“测试学生各个层面上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短文长度为220250词,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题材。这部分的分值比例为10%,考试时间15分钟。完型填空部分的短文有20个空白,空白处所删去的词既有实词也有虚词,每个空白为一题,每题有四个选择项。要求考生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3]CET-4完型填空的实词,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于词汇的记忆和辨析能力,以及对固定搭配的掌握;虚词主要考查介词、连词;一部分介词考搭配,少部分考语法;连词则主要用以考查各种语篇逻辑关系。
下表-1是20072009年CET-4Cloze中主要考点分布统计数据列表。
注:考点中的词义辨析用V代表;固定搭配用C代表;语篇逻辑关系用L代表;语法用G代表。
从三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词义辨析、固定搭配是四级填空考查的主要部分,占总分的65%以上;单纯对语法的考查所占比例很少,平均不到10%;语篇逻辑层面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2009年6月占到30%。
由此看来,CET-4完型填空主要考查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大部分。
(一)词汇
Cloze对词汇的考查主要是考词义辨析和固定搭配。词义辨析主要集中在实词,往往以近义词辨析或形似词辨析的形式出现。近义词辨析的关键是看该词与其他词的搭配,以及本身意义和用法的唯一性。比如2009年6月的67题:
“He’s a young, successful executive at an Internet-services company in Tokyo and has plenty of disposable 67.”
67.[A]profit[B]payment[C]income[D]budget
该题就是考查考生对于和“钱”相关的几个名词的近义辨析,应选[C]income,意为“收入”,且可与前面形容词搭配成名词词组“disposable income(可支配收入)”。
除了考查近义词辨析,形似词辨析是Cloze考查词汇的另一种形式。形似词辨析主要是利用单词拼写相似来干扰考生,仔细观察各选项在拼写上的不同然后确定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关键。比如2008年6月的第76题:
“Most students attend a university mainly to 75 (acquire) the knowledge needed for their chosen 76.”
76.[A]procession[B]profession[C]possession[D]preference
固定搭配的考查则以动词词组、名词词组、介词词组居多,比如2009年12月的Cloze考查的固定搭配多达8个。
(二)语法
虽然近年Cloze直接考查语法项目的题目较少,但笔者认为Cloze中仍然有不少题以间接的方式在考查语法,也就是说Cloze对语法的考查更多隐含在对语篇的理解上,请看2008年12月的Cloze:
“This belief that the social 81 influenced a person’s overall development was very 82 to people interested in progress and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83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century.”
81.[A]engagement[B]environment[C]state[D]status
82.[A]encouraging[B]disappointing[C]upsetting[D]surprising
83.[A]for[B]with[C]over[D]at
表面看来这三道题是在考词义和搭配,但是这句话同时包含同位语从句、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两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如果考生对同位语从句、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的用法不熟悉,就不能很快把握句子的主干,进而妨碍对句意的理解,最终会影响正确答案的选择。
(三)语篇
对语篇的考查是新四级Cloze的重点,且呈逐年加强的总体趋势,这一点我们从表-1中也可看出来。因为完型填空的测试目的就是从语篇的角度考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及使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能力。能运用词汇及语法承接手段来理解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四级考纲的要求。直接考查语篇的是上下文的各种逻辑承接关系,选项主要是表逻辑承接关系的连接词。请看2009年12月Cloze第80题:
“The major 76 (portion) of our education budget is spent on people below the age of 25...they need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t every age.80, some people are starting new careers in their 50s and later.”
80.[A]For example[B]By contrast[C]In particular[D]On average
结合上文,我们可以判断该句是对上一句的举例说明,所以应该选[A]for example,该题考查的是列举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Cloze对语篇的考查相当广泛,不仅限于对各种逻辑承接关系的考查,还贯穿在其他方面。即使对词义辨析、固定搭配的考查,也是建立在正确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否则,填入的词即使在句中通顺,或者构成的词组可以搭配,在语篇层面也不一定正确。
二、答题策略
(一) 利用词汇复现
词汇的复现关系(reiteration)是指某一词语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概括词的形式或以其他形式重复出现[4]。复现关系是文章衔接的一种手段,因而考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衔接关系,通过寻找上下文中复现的相关词来确定答案。比如2009年12月的完型填空正确选项中,70题的challenge、71题的retirement及73题的learning就在文中重复出现过,这属于典型的原词复现。再如2009年6月第83题:
...lack of interest in cars led Japanese to hold their 83 longer, replace their cars with smaller ones...
83.[A]labels[B]cycles[C]vehicles[D]devices
显然该题是让考生填入cars的上义词vehicles。因此,充分利用上下文的词汇复现信息来确定正确答案是完型填空的一个重要技巧。
(二) 利用语法知识
善于利用语法知识理清句子结构对于做完型填空也有很大帮助,这不仅限于直接考查语法的题目,对于解答那些间接考查语法结构的题目也有帮助。因为考生只有在明晰了每个句子的语法结构之后,才容易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确定正确答案。例如2007年6月第78和第79题:
...people are changing their jobs, 78, partners and lifestyles more often than 79...
78.[A]neighbors[B]moods[C]homes[D]minds
79.[A]ago[B]ever[C]previously[D]formerly
第78题从选项看是在考查四个名词的一般词义,各选项和change都可以搭配,这里我们通过分析句法结构可知,该空与前文的jobs、后文的partners及lifestyles构成并列成分,且意义上互有关联,所以应选[C]homes。
第79题是考四个副词的词义,但仅知道这四个副词的词义还不能作出正确选择,如果考生分析此处的语法结构,便可看出该处是比较结构,所填词应与often构成比较对象,且都表示频率,那就能很快选出正确答案:[B]ever。
(三)熟悉逻辑连接词
英语注重形和,即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连接词对语篇中的语义关系进行连接[5]。因此,掌握各种常用逻辑关系的连接词是分析语篇逻辑关系的捷径。数据分析显示,近几年直接或间接考查各种逻辑关系的题目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如2007月6月考查了强调,12月考的是转折、递进;2008年6月考查了对比,12月考的是因果、时间、顺序;2009年6月则考查了递进、对比、选择。
三、教学启示
通过以上对CET-4完型填空3年的真题分析及答题策略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几点教学启示。
(1)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重视语篇分析,着眼语篇分析文章。比如引导学生快速把握主题句,找出关键词,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文章的衔接与连贯手段等。
(2)把词汇学习置于篇章分析中,在语境中学习词汇更接近语言学习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多做些近义词辨析、形似词对比。
(3)学生平时要注意对常见词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的积累、归纳和辨析,并在口语及写作中加以利用。
(4)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适时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也要注意社会背景知识的积累,平时多阅读英美媒体的原版文章。近几年的四级题越来越多地选材于英美报刊,比如2009年6月的Cloze选自Newsweek;2009年12月的Cloze是取材于Guardian的一篇有关老年人教育问题的文章。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正如完型填空的理论依据和测试目的所揭示的那样,要做好完型填空,必须树立语篇意识,立足于对语篇整体的把握,选择合适的答题步骤和技巧,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夯实语言基本功,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语篇水平上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摘要:Cloze (完型填空) 是大学英语新四级考试的必考题型, 旨在测试学生在语篇层面上的语言理解及运用能力, 也是学生普遍反映最难的一个题型。本文将从讨论该题型的理论基础和测试目的入手, 结合近3年6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的统计数据, 分析该题型的命题特点及规律, 以期总结出一些实用的应试策略, 帮助考生提高解答此类考题的能力, 最后也将谈及该题型对教学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CET-4,Cloze,题型分析,应试策略
参考文献
[1]叶本度.朗氏德汉双解大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712.
[2]麻占春, 刘龙根.Cloze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外语学刊, 1989.4.
[3]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 (2006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黄衍.试论英语词语的接应关系[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1984.2.
论高考散文题型的答题技巧 第4篇
一、准确把握散文的特点是取得答题正确的关键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神不散是就立意而言的,即广泛地取材且只围绕一个主题。
除了掌握散文的特点之外,对于散文的分类也要特别熟悉。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它侧重于以叙述人物和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如2007课标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谈的是叶圣陶的事,重庆卷《告别三峡》谈的是迁移民、建大坝的事,全文都蕴藏着深厚的感情。
2.写景散文: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阅读时抓住景物特点即可。如2007全国卷《海南杂忆》既有时间线索,又有空间线索,谈到了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又如上海卷阅读文(二),谈的是杭州的美景,以空间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之情。
3.咏物散文:此类散文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如辽宁卷《炉火》,文中的炉火象征了一种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
二、平时应当熟悉鉴赏的基本步骤
1.读文意(略读)
读第一遍时,力求快速而有效的找准文意。文题、作者、文末的注释与写作时间、开头结尾等等,由这些综合信息就可大致得知文章谈的是什么。
2.读结构(略读)
第二遍时,就要有目的的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句,它们的位置一般在各段的段首或段末(当然有的也要自己概括),还要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线索句。一般来说,反复出现在文中的句子就是。
3.读字句(精读)
读第三遍时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有的放矢,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读,读出字句里蕴藏的内容及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即只要读得熟,不待解读,自然明晓其义。当然,读时自己一定要走进作品当中。创作是作者将情感述诸笔端,鉴赏就正好相反,读者阅读散文则须披文以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驰骋想象,展开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应当研究散文类型题目的命题思路
1.字句的赏析
一般来说,所问的语句不外乎这三种:
①对文章的结构起作用的句子
②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句子
1 第一种:如江苏卷《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累人的日子。”这些叙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首先分析这话的字面义: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再看下文,写了女人心疼男人,上文有一句“吃苦的日子到了”,由此得知是与上文相响应,为下文做铺垫。
还有如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在本文中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由此可知: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第二种:如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做简要分析。此句在文末,应有收束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由此可知: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第三种:上一种中用到了反问句,反问句有加强感情的作用。还如江苏卷《麦天》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花,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解答如下: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这道题就要考虑包括修辞在内的各种表现手法。
在回答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时,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明确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说用这种手法表达起到了什么效果,最后再联系具体语句谈表达了什么内容,公式为:方法+效果+内容。如《焰火的变奏》一题里(即上题)答案: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还有如梁遇春的《泪与笑》(某校调考)有一题是这样的: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题时首先就要明确用了比喻,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里就必须搞清楚“降幡”的本义及其在文中的比喻义,再联系全文就得出了答案:“本文使用了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内心的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从上面几道题目的解答中,我们不难发现,理解语句时,有时也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的意义。这些关键词先将其本文即词典义把握清楚,再联系整个句子及全文思想感情。如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回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解答这道题时,应先把握“冷”和“荒野”的词典义,然后理解它们的语境义,最后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冷”是指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荒野”指的是心境的黑暗,由此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2.情节的赏析
这个类型的题目是就文中的某个细节谈谈它的作用。它一般都要回答两个方面的内容——情感及结构。
辽宁卷《炉火》中有这样一道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至”的景色,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既然在段首,解答时就要指出是伏笔(引出下文),第二步就是联系全文中心内容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炉火”,却从“秋去冬来”写起,这就要考虑“炉火”和“秋去冬来”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就是概括结论:由自然环境的变冷写到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层含义留下了空间。
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答案是这样的:反衬了随后施放的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关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四、特别要重视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特征
1.分析评价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写法及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既要熟读文本,又要熟悉课文,以课文为依托,找出相关记忆。如重庆卷《告别三峡》,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要回答这个内容,我们就应想到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抒发的感情。还比如北京卷《湿湿的思念》,写的是: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鉴赏此文就要想到沈从文写《边城》,想沈从文这个人。那么此题就不难理解了。
2007湖南卷《忆刘半农君》里有这样一道题: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2006湖南卷《在山阴道上》也有这样的小论文。这些题目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应熟悉高中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做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做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议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2.认识理解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山东卷《梦碎雅典》文后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我校考的交流卷成都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检测题《生命的暗示》有这样一题,作者在文中说:“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对此,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
解答这类题时,一般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再谈理由,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到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有理。
五、把握好基本的答题原则
1.忠实于题干
题干中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到原词句组成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析作答,看分答点(当然多多益善),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条陈述,1点,2点,3点……动笔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后再往试卷上誊写。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精神家园,解读散文就是解读品味人类自身。创作者为呈现自我而精心构建文本,解读者为寻找自我而努力破译文本,并进行创作。因而创作有创作的规律,解读也有解读的规律,把握好这些规律,对于解题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必须不断地做题,在答题中悟出真理。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第5篇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或阐明事情蕴含的道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背影》 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白杨礼赞》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 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第三步:研读题目,回答文后问题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四述----整合答案: 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例:《与植物相处》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
题目示例:(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2)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词语的语境义
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1)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 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闷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2.分析词语含义.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 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2.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传神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示 例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3、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
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2)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一
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示例二
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结合上文,谈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示例三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 的气氛、B刻画(烘托)人物 性格;C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 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 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4、提取要点并整合要点技巧
(1)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A第一句 B最后一句 C详写句 D自己概括)(2)整合要点的技巧: 叙事文概括方法: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示例:一句话新闻 抒情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示例:《与植物相处》
5、开放性试题类型 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 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
复习时应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
复习抒情散文,应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作者的深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显示出波澜的层进与跌宕,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节奏。
第三,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比如我们学过的《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方法。又比如《月迹》,写了屋内品月,庭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小睡等情节,借以抒发作者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这一思想感情。全文立意清新深刻、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全文也是采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2.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比如《荔枝蜜》中的蜂,《春》中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表象中都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又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井冈翠竹》中的翠竹的形象,《种子的力量》中种子的形象,《牛蒡花》中牛蒡花的形象,《月迹》中月亮的形象,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3.把握散文的基调
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比如《白杨礼赞》抒情的基调是凝重、严肃、深邃、向上。《月迹》抒情的基调是清新、隽美、奋力追求。
4.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则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运用象征手法,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比如白杨树是象征体,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象征本体。只有把握住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北方军民团结抗战,质朴、坚强的精神的共同点,才能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
在作文训练中,常用的象征体很多,比如:高山、青松、老黄牛、竹、蜡烛、向日葵、莲花等等,用来表现高洁、挺拔、忠厚、有气节、奉献、一心向党、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精神。
掌握象征体与象征本体的相通点,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善于由观察引发出新的思考,而这时的思考往往是想像和联想。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象征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第6篇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含蓄委婉)(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方法: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题型六:引文的作用 答题格式(要点)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关于句子的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答题格式:描写(表现)对象(内容)+手法(修辞格)+分析 +表达(艺术)效果(情感、语言等)。另外,此类题型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
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 提示(要点)①概括内容作用
②提示主旨作用。
③线索作用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