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精选6篇)

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 第1篇

古诗词鉴赏训练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6分)

咏 柳 咏柳

贺知章曾 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诗题完全相同,但作者对“柳”的态度完全不同。请根据诗意作简要说明。

贺诗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表现了诗人赞美、欣赏的态度;曾诗“倚”“狂”等词表现作者的愤怒、嘲讽、憎恶的感情。

(2)咏物诗,有的有“寄托”(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方式,常常借物象言人事,寓事理),有的无“寄托”。上面两首《咏柳》诗,哪一首有“寄托”?这“寄托”的内涵是什么?

曾诗有寄托,以“柳”比喻小人,表现他们得意忘形的丑态,用“日月”“清霜”比喻正义和清明,形象地揭示出这样的小人必将受到惩罚的规律。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劳 劳 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遣:使,令

李白的这首诗,与李商隐的诗《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又由杨柳想到春风,写春风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深怀同情。可以说从同一目的出发,但他们对柳条的结论却完全相反。请分析它们的不同点。李白的诗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情景,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的诗则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际折柳以表达情意,而不惜让柳条被人攀折。(参考答案)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定**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作,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词。”

(1)请从词中找出两个能够表现作者对待风雨态度的词语。(2分)①“莫听”②“何妨”③“谁怕”④“任平生”。1

(2)作者在另一首题为《独觉》的诗中写道:“(xia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

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4分)

作者所以特别喜爱之两句诗,在于它映现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人

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然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销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了。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早雁 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④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回纥贵族南侵,大肆掳掠,难民内逃,诗人因作词诗。②金河:河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西汉长

安建章宫有铜仙人,掌托承露盘。词与“长门”一样泛指长安宫殿。④菰米:一

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茎为茭白,果实为菰米,与“莓苔”均指鸟类食物。

(1)首句中“ 秋半”一词点名了入侵的时间,第二句表面写大雁的“惊飞四散”,实质上要表达的意思是(2分)

写出北地边民因兵灾向内地逃难的凄惨景象。

(2)请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表达技巧作简要分析。(4分)

采用象征手法,以早雁象征边地难民。通过写它们受胡人侵扰南非的情景,表达

诗人对西北民族进犯中原,给边地居民造成灾难的深深的忧虑,形象传神,充分表现了灾民的惊恐、离散及思归。或:

三、四两联都采用了直接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劝说中流露着深深的无奈,表达了对难民的同情关怀及对战争的谴责,真切感人。

5、阅读下面一首绝句,回答问题。(6分)

绝句

杜甫

急鱼捎溪足,斜晖转树腰。

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1)结合具体诗句,说说前两句中动词运用的妙处。

“捎”是“拂掠”的意思,表现了“急雨”之快;“转”是“滚动”的意思,表现了阳光斜照,已近黄昏。这两个动词,不仅符合景物特点,而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忽雨忽晴的天气变化过程。

(2)简要分析这首绝句四句话的组织技巧。

前两句展现由雨到晴的过程,第三句“黄鸟”直承第二句的“树”,第四句“藻”

“鱼”呼应首句的“溪”,形成完整的画面结构。这种组织技巧,既符合自然变化规律,也顺应了诗人观景的顺序。

6、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苦寒吟夜雪

刘驾白居易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两首诗抒发的都是孤独寂寞的感情。

(2)简答: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诗分别用怎样的手法描写雪夜的寒冷?

《苦寒吟》用的是拟人:泉水因寒冷而冰冻,好像在呜咽。《夜雪》用的是侧面

描写,人因寒冷不能入睡,故能看见“窗户明”,听见“折竹声”。

(3)简答:这两首诗各自描写了夜雪怎样的特点?

《苦寒吟》描写的夜雪是小而轻盈,不为人知;《夜雪》描写的夜雪大而猛,铺天盖地。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曦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空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曦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天色已晚,下起细雨。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

盼好友来到的期待,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具体细节: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或坐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

响声,正要出门迎接,哪知是自己弄错了。

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

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①。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鹭起,画图难足:长江白鹭飞起,再美的画也画不出。②门外楼头:

用典,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仍在结绮楼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

刻含义。

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

饰太平,寻欢作乐。

(2)综合分析《桂枝香 金陵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古》三首怀古词,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诗中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香”字不仅写出了柳花之香、店内酒香,还写出了店外各种扑鼻之香,营造了

温馨热烈的氛围,使诗人流连忘返。

(2)试分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运用反问(反诘)、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李白的愁之深、愁之长。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从军行塞上听吹笛

王昌龄高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指乐曲《关山月》。②梅花:指乐曲《梅花落》。

(1)填空:王昌龄和高适都是唐代边塞诗人(填派别),这两首诗都写了

乐曲声和 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便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

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

合的手法。)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望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我家襄水曲: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人,这一代是古代楚国的地域。曲,即水道

迂曲的地方。

(1)分析这首诗起句“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的表达作用。“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二句,对全诗来说有两个作用:一是开门见山,点

出“早寒江上”的题意;一是为全诗营造气氛。“木落”呈现萧条之意,“雁南渡”

引发思乡之意,“北风”展示 悲凉之意。开篇即将怅惘、迷茫、悲怆的情绪表现出来,构成了全诗的总基调。

(2)结句“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表达了怎样的意味?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是说“想问一问出路在哪里,但水天漫漫不知所往”。

这两句诗将漂泊的旅人的孤独、辛酸,找不到归宿,不知道归期的凄惶心绪表现得颇具感染力。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雪雪

柳宗元罗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从内容、写法两个角度评析这两首同题诗各自的特色。内容:柳诗中所描绘的纯洁空灵、纤尘不染的白雪世界,正是诗人内心向往的、与浑浊现实对照的理想世界,也是诗人超然脱俗、奇峭幽深的感情世界的投影。罗诗虽以“雪”为题,但实际上并非咏雪,而是借题发挥,别寓深意地由“瑞雪

兆丰年”引出自己的见解:为瑞不宜多。写法:两首诗构思有别: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罗诗由雪而理,重在议理。两首诗都用铺垫:柳诗以雪为背景铺垫,突出人的斗寒傲雪的精神;罗诗以“雪中贫者”铺垫,使“为瑞不宜多”的议论言之有据。

1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

李白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

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等。

(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

崔颢李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又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两首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从内容和表达手法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两首诗。《黄鹤楼》诗首联、颔联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表达了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写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颈联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前两联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颈联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托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回应前文。《登金陵凤凰台》诗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连用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唯有江水流动,自然永恒。颔联进一步抒写“凤去台空”的感慨:昔日繁华的吴宫已经荒芜,东晋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经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颈联写“三山半落”“一水中分”的景象,气象壮丽,对仗工整。尾联转回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寄寓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意在言外,饶有趣味。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但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犹为深远。

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 第2篇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曲江①对雨②

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C.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D.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E.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答案:AE(A项,“雨”是全诗的诗眼,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标题中的“雨”字;后两联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E项,“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理解错误,尾联写出了作者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令人伤感。)

2.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首联颔联动静结合,移情于景,表达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以景物表达出诗人那种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颈联和尾联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的忠君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颈联讲龙武禁军今日龙辇已废,芙蓉殿里殿门深锁,无人焚香,一派荒凉景象。尾联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作者巧妙地用“何时”一词表现出自己的期盼。(诗歌的前三联写景,作者借景抒情,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景物的特点,颈联是追忆与现实的对比,昔盛今衰的现实令人叹息,从而表现出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君王的忧念之情;尾联用“何时”表达期盼,期盼的是皇上下诏赐宴,群臣聚会,歌舞升平。由此,作者的情感不言自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3.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5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答案:B,E(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4.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答案: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唐)岑参①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答案:BD(B 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不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6.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5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答案:C、E(C选项中”雨里”一作”雾里“,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故“雾”和“雨”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E选项中“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境,而是真是的写照,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8.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第一问(2分):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第二问(4分):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11分)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鹃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呜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额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到愤慨,戛然而止,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答案:A,E(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晚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E项,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时间上,则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 5

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情感脉络不准确。)10.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案:(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11分)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 爇(ruò):焚烧。② 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写出诗人的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C.“雁默线烹”引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E.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答案:B.C(B:“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错,C“比喻有才能的人 因遭到妒忌而先被淘汰”错,应是“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盛年不再的感叹:时光易逝,年老多病,青春不再。②有才无法施展的喟叹、愤懑: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不积极表现又被打压。③命运无常的愁苦、无奈:面对祸福,不能掌控,只好借酒浇愁。)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B.额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暴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领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答案:C D(C项中“想象”错,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叶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长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D项中“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错,在政事上不得志,也有对朝廷政治统治不思进取的不满,寻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2)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②运用典/ 5

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B项说法错误。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防止因声音而发生泄密事件,所以在这里是指环境的庄严肃静。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作者在自谦。)

16.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7.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18.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第3篇

第一种模式描绘画面情节情景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问变体:诗中某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考查读者对诗歌内容层面的把握。所谓画面情景,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图景。它包括景物、人物、情节 (如果有人物的活动) 三个方面。答题时因诗而异, 有的只有景物, 有的三者都有。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诗句。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尽量使用四字句。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简要分析。

答题示例: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策略口诀:展开诗文细翻译, 景物情节不可弃。组合意象多联想, 四字短语显诗意。

第二种模式把握思想感情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答分析:这也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考查读者对诗歌主旨层面的把握。所谓主旨, 是指诗人寄托在物象 (即意象) 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答题步骤: (1)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联系内容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即在表述思想感情之前要对诗歌内容进行概括。 (2) 要牢记中国古代诗歌中物象 (即意象) 与思想感情两者之间固定的链接,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两者之间往往有固定的联系。而且中国古代诗歌按照内容及思想感情 (即题材) 的不同大致分成了若干类别。我们只要通过意象把握诗歌大致的情感基调, 然后对照题材类别就很容易找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3) 根据不同的思想感情选择相应的句式表述。常用的句式有:通过描绘了表现了;通过记叙了表达了;通过揭示了;通过揭露了

鹧鸪天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 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 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 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 儿女团圞夜煮茶。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答:作者通过写去并了今岁不同的处境 (步骤一) , 表达 (步骤三) 了作者漂泊中深切的思亲 (步骤二) 之情。

策略口诀:思想感情没有巧, 意象引路定基调。题材类别要记牢, 找准句式往里套。

第三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答分析: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将模式一及模式二的相关方法组合即可)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给全诗创设了怎能的境界?

答题示例:答:第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 (步骤一) , 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步骤二) ,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步骤三) 。

第四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解答分析:这一类型的题目是对诗歌表现手法层面的考查。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 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托物言志, 如《墨梅》、《石灰吟》, 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 如“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般是哲理诗。

答题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指出是什么地方哪些词句用了这种手法, 并具体阐释。 (3) 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指出其表达效果 (突出了;加强了;使入木三分;使真实可感;使如在眼前;使淋漓尽致) 。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题示例: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 。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步骤三) 。

策略口诀:手法诗句紧相连, 感情功效把手牵。突出强调和表现, 辞为心发永不变。

第五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是对诗歌语言层面的考查。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点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题示例: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 口语化 (步骤一) , “黄莺儿”是儿化音, 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莫教”“不得”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步骤三) 。

古诗词鉴赏达标训练题 第4篇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②时世,当代。俭,通“险”,怪异。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1)请概括出本诗所塑造的贫女的形象特点。

(2)古人认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际上抒写的是作者的另一种情怀。你认为作者借写贫女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内心亲近大自然的乐趣。问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①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镇江)。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类]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歌一二句中最值得品味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1)第一支曲所叙三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诗人怎样表现这些古人的结局?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2)两支曲子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蟹诗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未黍香。

[注]①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薛宝钗之口吟出的一首诗。

②长安涎口:京都里的馋嘴。佳节吃蟹是豪门贵族的习好,故举长安为说。

③眼前道路无经纬:蟹横行,所以眼前的道路是直是横,它是不管的。经纬,原指织机上的直线与横线,此处指道路的纵横。

④皮里春秋:多用以说人心机诡深,而不动声色。空黑黄,就是花样多也徒劳的意思,因蟹不免被人煮食。

⑤性防积冷:蟹陛寒,食之须防积冷。

⑥月浦:有月光的水边,指蟹原来生长处。诗中常以“月”点秋季。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的颔联写出了螃蟹什么样的形象?

(2)诗的尾联“于今落釜成何益”句包含了宝钗对“蟹”怎样的观点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薛宝钗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试谈谈你的看法。

[语言类]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duó):装在车马上的铃。②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③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所作。

(1)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阑风静榖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注]①“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哪些意象写出了山村的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闲看中庭栀子花”的“閑”字,不仅是全句也是全诗之“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开放探究类]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11、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赦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

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①《陇西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②貂锦:这里指战士。③元定河:黄河支流,在陕西北部。④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明代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前人的看法吗?为什么?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灞橋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期达标强训答案]

《关羽传》

1.B(壮:敬佩)

2.D(A连词“和”/介词“和”“与”;B介词“到”/介词“向”;C表转折“却”/表递进;D介词“用”)

3.C(②⑤⑥表现了关羽的军事才能,其中⑥是指关羽善于广结党羽。①表现关羽对刘备忠心。③表现关羽的勇气。④表现关羽的威名。)

4.B(关羽并未诛文丑)

5.(1)先主(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

(2)关羽全部封存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书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3)关羽出兵征战,麋芳、士仁当供应军需物资,但不是全力救援。关羽说:“回师后,一定要惩治他们!”

《与吴质书》

1.C(图:料想。)

2.B(④是叹年华易逝,表现自己内心的凄苦,并非“对友人一片深隋”,排除A、D。⑤是以比喻的手法自谦“德才不足”,也不合题干要求,可排除。)

3.D(“消极的感情”不合原文。由“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可知。)

4.(1)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一代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

(2)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年龄一旦过去,时光怎么能留得住,古人想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实很有道理啊。

《秋湖觞芰图序》

1.C(已:停止)

2.D(①表明应该去游玩,②交代游玩时的天气情况,④介绍高咏楼,都不属于作者所谓“胜游”的内容)

3.D(并非“给诗集作的序文”,应是“题画序”)

4.(1)绿水涨着茱萸湾,清风吹着绿杨城郭。

(2)只有这大江南北,天时调和,年岁丰熟,政简刑清。

《梓人传》

1.D(房屋)

2.B

3.A(原文没有吹嘘之意)

4.(1)如果到私家工作,我拿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2)木匠师傅左手拿着计算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站在中间。

《潮州韩文公庙碑》

1.D(审:清楚,明白)

2.A(③表现韩公不能“屈从人事”受到排挤,⑤是写韩公受到百姓的敬奉,⑥与文题无关)

3.C(“韩文公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说法错误)

4.(1)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

(2)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确实不错啊!

[张华传]

1.A(过:拜访)

2.B(“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表现斑狐之才;“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表现斑狐之貌;其他几项中的①是表现斑狐之才,但②不能表现斑狐之貌)

3.D(此说于文中无据。张华识破斑狐的依据是天下不会有这样才高的少年。)

4.(1)您应当尊重贤士,容纳众人,嘉奖人才而同情能力差的人。怎么能够嫉恨别人有学问!

诗词鉴赏题 第5篇

1.下列对《归园田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陶渊明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他的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是田园诗,《归园田居》属于田园诗一类。

B.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田野、方宅、草屋、桃李、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意象,构成了恬淡清雅宁静安谧的意境。

C. 诗人巧用比喻,将官场比作网、樊笼,自己比作羁鸟、池鱼,写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批判。

D. 这首诗作者用词工丽、景物色彩鲜明、情感真实,体现了陶渊明朴素自然、意境淡远的风格。

2.对《登高》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对仗工整,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风、天、猿、渚、沙、鸟,自然成对,节奏感强。

B. 颔联中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及长江汹涌之势。C. 颈联中独登台说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百年”指有限的人生。

D.尾联中艰难一句包含着诗人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3.对《锦瑟》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首联用民歌的起兴的手法,由锦瑟而思及华年,有一种哀怨的情调。

B. 颔联用典故和民间传说,写出了迷惘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情思的怀念。C.“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说玉被埋没是很可悲的,但那温润的精气却透露出来,为山增辉,这却又让人感到欣慰。

D. 这首诗语言清丽,基调哀怨,意境鲜明,描绘的图景清新明丽,有着浓浓的抒情气氛和丰富的意蕴,令人品味无穷。

4.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理解正确的是()

A. 这是词人送行情人的心理的描写。她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渺的江面,更不舍让词人离去。

B. 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两人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漂流在遥远浩渺江面,更不舍分 C. 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广阔天地,强自解脱离别之苦。

D. 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到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江面,更不舍离开情人。

5.“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这描写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这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C.“羽扇纶巾”,指周瑜。这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周瑜。这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6.读以下四首诗,选出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句在写法上有相似的一 首()

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C.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7.对《声声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之开头连用七对叠字,分为三组,“寻寻觅觅”表现一种无所寄托,空虚失落的心态,仿佛要找寻什么,但所看到却是身边的“冷冷清清”,这更加重了痛苦的程度,一句“凄凄惨惨戚戚”痛入心府。

B.“雁过也”之含义尤丰,雁可北去南归,而作者却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鸿雁似可传书,但丈夫已死,书信何传。意象中包含着故国之思和悼夫之痛。

C.“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梅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梅花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既写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

D.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8.下面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C.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

D.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9.下面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C.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

D.“人生如梦”的感叹,即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这一消极苍凉的感情掩盖了诗人的旷达,使得全诗的格调降低了许多。10.下面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词刚健、委婉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B.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作者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C.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

D.结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11.下面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B.词的上片作者缅怀了周瑜这位英雄人物,他不仅指挥若定地打败曹军,而且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曾在这里建都,并且成为吴国君主。

C.作者登高远望时,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作者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

D.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借用此典故,表明自己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如今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12.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13.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描绘的“景”和“情”分别是凄冷的、凄苦的。

D.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话别离的词,上阕通过“寒蝉”“烟波”“暮霭”等词渲染了别离的气氛,突出了临别时难舍之情;下阕写出别离之后实际的秋江伤离的场面。14.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人选择“杨柳”“ 晓风”“ 残月”三个意象,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孤零心境。

B.《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 “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C.“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最能体现词的主旨,高度凝练,极富有概括性。15.对《望海潮》一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运用铺张的手法,把杭州这个都会的繁荣面貌,钱塘江的壮阔象,湖山的秀丽风光,都描绘得非常出色,读此能使人留下难忘的印。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歆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同时也反映了达官、贵人、地主、豪商比豪华,赌阔气,穷奢极侈的生活。

D.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羌笛声和菱歌声,这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杭州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和百姓欢乐和谐的生活风貌。16.对《望海潮》一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其中“霜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先总说湖外有湖,山外有山,湖山清丽可嘉,再具体描绘“桂子”对应“重湖”,“荷花”对应“叠巘”。C.桂子和荷花是杭州的典型景物,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D.“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17.对《马嵬》一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空想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 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知他俩可以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18.对《马嵬》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传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19.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0.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1.关于杜甫诗三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本课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这组诗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22.对秋兴八首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23.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一个问题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色物的特点。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次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24.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全诗通过登高所见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B.诗人在仰望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C.诗中的“万里”“百年”与颔联中的“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就像落叶与江水一样,推排不进,驱赶不绝、情景交融。

D.此诗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江气氛,颈联表达感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多病缠身写到异乡漂泊,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多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25.对《涉江采荚蓉》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涉江采荚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26.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美丽的莲花要是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可是自己的心上人远在天涯海角!这好似一身叹息,表现出诗人的寂寞和凄凉。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短歌行》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是用来比喻曹操的忧思。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诗人直言不讳,表明了喜爱山林自然的本性。

D.“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是官场为尘世之罗网,表达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情。27.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作为一位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十分重视人才,这首诗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B.第一节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作者把人生比喻成早晨的露水,极言人生短暂,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

C.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作者用这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D.第三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是说贤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28.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

B. 此诗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C.此诗多处运用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D.最后一节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成为象周公一样的大臣,更好地辅佐君王统一天下。

29.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创作这首词,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B.“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南渡后失落的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

C.“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是而作者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看到空中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相识。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伤心的原因。30.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作者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着眼于视觉,体现作者凄苦的心情。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D.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31.下列对《水龙吟》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天水交融气象阔大。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这几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古诗词鉴赏题 第6篇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2、请说说诗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本诗抒发了诗人静穆闲适的的情感。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问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

好在哪里。

解析:“闲”字面应为“清闲、闲适”的意思,通过第三句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妇姑浴蚕的劳动生活情景,事实上没有一个人闲着,是栀子花“闲着”,用了反衬、拟人的手法,因而答案为: 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因为蕴含深刻的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请谈谈你从这两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执著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3)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答出一点即可)

读《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问题:本词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示例:一个女子早晨起来梳洗完毕,独自凭楼远眺江水,等待思念的人儿归来。江中千帆竞发,不知不觉,已至傍晚时分,远方的亲人迟迟未归,此时只有落日的余晖含情凝视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蘋洲头。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对接型默写:要求直接按课文原句填写上句或下句。示例:默写: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桃花源记》中能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古诗文默写: 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之势。(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东晋才女谢道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言志。我国古代有不少寄寓伟大理想抱负,抒发建功立业情怀的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醉翁亭记》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1、我国古诗词中有不少含“春”字的句子,请自选一句写出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古诗词中,含有“雨”的句子很多,我能写出其中一个完整的句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

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精选6篇)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 第1篇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6分)咏 柳 咏柳贺知章曾 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