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翻译原则和策略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翻译原则和策略(精选12篇)

翻译原则和策略 第1篇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来到中国, 在领略大好河山的同时, 品尝独具特色的中国美食也已成为其在中国观光游览的一项重要内容。说到中国的饮食文化, 那真可谓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而作为中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餐菜名更是浓缩了各式菜肴的烹饪技术和地方特色, 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餐菜名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菜和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和桥梁。因此, 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 加强中餐菜名的翻译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

中餐菜名是中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中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中餐菜名进行翻译之前, 我们有必要对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做一定了解。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 写实命名法, 即由实指词汇组合构成菜名的方法。

这种命名的方法是中餐菜名中最主要和最广泛的直观方法。写实型菜名能真实反映菜肴的构成和制作过程, 重点突出菜肴的原料, 如鱼、肉、菜、汤;调料, 如葱、姜、蒜、酱;口味, 如甜、酸、酥、辣;刀法, 如切片、切丝、切丁、切柳;烹调方式, 如煎、炒、炖、炸等各种要素, 开门见山地表达菜肴本质和风味特色。[1]

(二) 虚实命名法, 即就菜肴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美化的命名方法。

其名称由实指词汇和虚指词汇组合构成。其特点是:实中有虚, 看菜名既知其原料, 又有几分雅趣, 因而受到厨师和美食家的推崇, 如松鼠鳜鱼和翡翠蹄筋, “松鼠”表示鳜鱼成菜后的造型, 借以美化菜肴的形状;“翡翠”则表示配料丝瓜的色泽, 用来虚写原料的色彩。

(三) 写意命名法, 即抛开菜肴的具体内容而另立新意的一种命名方法。

这类菜名不刻意强调菜肴原料, 而是把菜肴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 追求吉祥、文雅与含蓄。写意型菜名不但增加了菜肴的艺术感染力, 而且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 启发联想, 增进食欲。例如北京的它似蜜、潜江的二回头、福建的佛跳墙、太原的头脑、徐州的霸王别姬、湖北的蟠龙卷切等。[2]

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讨论中餐菜名的翻译, 我们首先应考虑如何让外国朋友看懂, 传递食物相关信息, 也应体现中华饮食文化特色, 起到传播文化信息的作用。根据中餐菜名翻译的根本要求, 我们认为, 功能对等理论比较适合中餐菜名的翻译实践。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于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的翻译理论。“In such a translation one is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but with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 and the message.”[3]意思是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为了达到动态对等, 译者要从各种译法中挑选最接近原文效果的译法。到1969年,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对翻译做出明确的定义, 即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在20世纪80年代, 他将动态对等发展为“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 他将“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定义为:“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4]就是说, 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译文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忠实反映原文信息, 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 让译文接受者产生与原文接受者对等的反应。这一理论主张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翻译实质的认识, 特别是对中餐菜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 中餐菜名的翻译首先必须保证意思传达的准确顺畅, 使顾客清楚明白地了解菜名的具体内容与特征。其次, 菜名中包含的文化因素 (如菜名的渊源、背后的故事、蕴含的引申、暗指、意象等) 都应当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汁原味。为达到此效果, 翻译方法应不拘一格, 选择最近似、最自然、最能体现原名效力的译语符号替换原语符号, 以实现最大限度的等值。

四、中餐菜名的翻译策略

根据上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及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 我们就中餐菜名的翻译策略做如下小结。

(一) 写实型菜名的翻译。

由于中英文中关于描写原料、刀工、烹饪手法及口味的词基本存在对等语, 因此, 对于第一种写实型菜名的翻译基本上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使译文达到充分传递信息的功能, 从而实现语义上的对等。具体翻译方式如下。

1. 主料 (名称/形状) +with/and/in+配料。

豌豆虾仁“prawn with peas”杏仁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 with duck feet”。

2. 主料+with/in+味汁。

葱油鸡“chicken in scallion oil”米酒鱼卷“fish rolls with rice wine”冰梅凉瓜“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

3. 产地+主料。

(1) 直译, 如: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金华火腿“Jinhua ham”, (2) 用 (style) 对产地做出说明, 如:无锡排骨“pork ribs braised in sweet brown sauce” (Wuxi style) 川味牛柳“filleted beef (Sichuan style) ”。

4. 主料+in/on+器具。

荷叶包鸡“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ves”蒸笼沙虾“shrimps in bamboo steamer”沙锅鱼头“fish head in casserole”。

5. 烹调方式/刀法 (动词的过去分词) +主料。

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y”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

6. 烹调方式/刀法 (动词的过去分词) +主料+配料。

仔姜烧鸡条“braised chicken fillet with tender ginger”炝腰花泡菜“boiled kidney with pickled vegetables”。

7. 烹调方式/刀法 (动词的过去分词) +主料+with/in+味汁:

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鱼香肉丝“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8. 口感+烹调方式+主料。

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ribs”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香煎鸡块“fragrant fried chicken”。

总之, 翻译写实型菜名时, 基本上以原料为中心词, 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再搭配介词短语的形式, 就能使客人一目了然。

(二) 虚实结合型菜名的翻译。

对于按照第二种命名方式产生的中餐菜名,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翻译其中比较虚的部分。根据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应以意义为先, 形式结构上做些大改变, 力求使得译文读者和文本的关系、原文读者和文本的关系相一致, 从而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一般的做法仍旧是把菜名中虚的部分还原为实的部分, 然后按照第一种命名方式的翻译方法进行操作。如:“红烧狮子头”, 其中“红烧”点明了菜肴的制作方式, “狮子头”用来形容肉丸的形状, 采用了比喻的方式。若我们将“狮子头”直译为“lion head”恐怕会吓退食客, 不妨就将其翻译为“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若将“童子鸡”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 无疑就会失掉这道菜突出材料鲜嫩爽滑的本意。而将“口水鸡”译成“slobbering chicken” (流口水的鸡) 、“臭豆腐”译成“smelly bean curd”更会引起外国人的不解甚至反感。因此, 翻译虚实结合的菜名时, 如果在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 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 通过改变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这也符合奈达“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的观点。

(三) 写意型菜名的翻译。

与写实型菜名相比, 写意型菜名不刻意强调菜肴的原料, 而是把菜肴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 追求吉祥、文雅与含蓄。写意型的命名方式寄寓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伦理观念和艺术理想, 其内涵就已超越了维持个体生命的物质手段这一最基本的功能, 从而进到了一种超越生命哲学的艺术境界, 成为科学、哲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一种文化现象。[5]因此, 对于此种菜名的翻译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 具体方式如下。

1. 对于以谐音巧取美妙、吉祥含义的菜名, 我们不妨采用以“实”对“虚”的方法处理, 即采用意译的方法。

如:发财好市 (发菜蚝豉) “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 如意相思 (鱼香肉丝) “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

2. 对于采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命名的菜肴, 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注释”的翻译方法。

如:蚂蚁上树“ants climbing a tree” (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全家福“happy family” (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

3. 对于依据菜肴的创始人而命名的菜名, 我们可以采用“音译+注释”的翻译方法。

如:宫保鸡丁“Kung Pao dicedchicken” (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 in hot sauce, in vented by Kung Pao in Qing Dynasty) 、麻婆豆腐“Mapo Tofu” (Bean 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hot sauce) 。

4. 对于根据历史事件、相关典故命名的菜肴, 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注释”的翻译方法。

其注释中除含菜肴实指内容外, 还包括对菜肴的相关典故、历史事件的解释。如:佛跳墙“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stewed shark fins with assorted seafood) 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even Buddha could not re sist the temptation of the dish and jumped over the wall of the temple to taste it.) [6]叫花鸡“beggar’s chicken” (toast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f and earth mud) 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a beggar smeared a chicken all over clay, and threw it into a fire.After a long while, he removed it and cracked it open, finding it had been baked into a delicious dish.) [7]

五、结语

中国饮食文化底蕴深厚, 菜肴名称也寓意深刻。中餐菜名的英译对弘扬中国饮食文化意义重大。准确形象地把中国菜名译成英语, 可以让外国友人在品尝我国菜肴独特风味的同时, 从菜名中了解中国菜的烹饪艺术和文化内涵。因此, 在中餐菜名的翻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我们应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而所有的翻译方法都应归于同一个目的, 那就是, 表达菜肴美好的本质, 最大限度地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餐菜名更是浓缩了各式菜肴的烹饪技术和地方特色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餐菜名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菜、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和桥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参照, 根据中餐菜名的三种主要命名方式具体讨论了中餐菜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中餐菜名,“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朱莉.中国菜名的特点与文化可译性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 2011, (04) :64-67.

[2]钱晓红.中餐菜名英译的原则和策略[J].学理论, 2009, (08) :139-140.

[3]EugeneA.Nid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Eugene A.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 2006, (01) :73-76.

[6]朱晓媚.浅释饮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译技巧[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1) :72-74.

论词典翻译的原则和技法 第2篇

本文从双语词典的功能和词汇语义学的角度探讨了词典翻译与话语翻译的关系,词典翻译范畴及其范畴内各层次翻译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及各自的翻译原则、方式、方法.

作 者:胡益军 周序林 作者单位:胡益军(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周序林(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商业英语广告翻译原则与策略 第3篇

【关键词】英语广告 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逐渐加快,市场竞争趋势越来越激烈,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世界经济强国。广告时商品经济的润滑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决定:语言具有价值和效用,也具有费用和效益。商业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语言,也具有其经济应用价值。成功的商业广告不仅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能提升企业的形象,从短期看,商业广告直接影响产品销售效果的强弱,从长期看则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高着低,因此,在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上突出商业活动的特点,体现其语言价值,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效益,是各个企业和译员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商业广告的翻译方法

广告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语言,其翻译方法亦是多变的,译者在翻译英语广告时必须打破成规,突破寇准原文的翻译方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翻译,严复老先生曾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即忠实原文,言辞长达、有文采。因此,广告英语翻译最基本的就是要达到不偏离原文的意图和宗旨,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商业活动特点进行灵活变通,进而找到恰当的翻译方法,呈现广告的语言价值及欣赏价值,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并实现其经济价值。从翻译角度来看,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译法。直译法主要采取一一对译的方法,将源语言的语法结构与目标语的语法结构进行一一转换,同时表达句子表层和深层的意思,原文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必须注意,从而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广告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2.意译法。相对于直译法而言,意译法比较灵活、自由,在充分考虑目标读者在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其译文在读者看来比较地道、容易理解。意译法的宗旨是:取原文内容舍其形式。

3.创意法。所谓创意法,就是在简单的翻译方法不能完成翻译目的时,但其并不是简单的创造,而是突破源语言的句式和内容,通过使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修辞,淋漓尽致地表达源语言的意义。

4.音译法。音译法即利用英文商标发音,找到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汉语字词进行翻译。英文商标大多采用音译法来进行宣传,通过音译法可以保持原商标名的音韵之美,且能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更好地宣传产品,使其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5.套译法。套译法是英语广告翻译中常见的翻译方法,那就要求译者必须对对译语国家文化传统和表达习惯有相当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套用了译语中的固有表达模式后,翻译出符合读者心理的琅琅上口、生动形象的译文。

二、商业广告的翻译原则

商业英语广告不仅应具有经济价值、更应具有语言价值及欣赏价值。

1.商业英语广告具有语言魅力和活力的广告,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充分激发读者的兴趣、诱导消费、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英语广告翻译时, 首先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音美。这就是说,商业广告必须要有其独特的音韵美,节奏感鲜明、生动形象。如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此译文不仅句式工整,韵律也较齐,对原文的发挥淋漓尽致。这则广告语言优美,符合人们饮咖啡时的恰意心境,使人在醇厚的咖啡浓香中产生美好的联想。

(2)形美。形美即要求商业广告翻译过程中避免生僻字眼的出现,一定要遵循简单易懂、容易记忆的原则。如东芝电子的广告: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拥有东芝,拥有世界)此广告语言恰当得体、精炼易懂,以小见大,便于记忆。

(3)意美。所谓意美即意境之美。如万宝路香烟广告Come to where the flavor is. Marlboro Country(光临风韵之境—万宝路世界),此广告译文意境优美,大大的激发了消费者的兴趣及购买欲望,提升了万宝路香烟的形象,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经济价值。

2.商业广告又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此特点决定了商业广告的语言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广告应富有创意,具有语言魅力和活力。因此,在进行广告英语翻译时遵循以下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1)诱导原则。商业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诱导其购买行为。因此,在翻译商业广告时,可参考“挨达”(AIDA)原则。“挨达”即“挨次而达”之意。挨达(AIDA)原则,即A(Attention)注意;I(Interest)兴趣;D(Desire)意愿;A(Action)行动。

(2)灵活原则。在进行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时,掌握语言的灵活性是十分重要的,缺乏灵活性不仅会影响语言表达的效果,而且可能损害其原则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商业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多个领域,因此翻译商业英语广告时,可参照“10C”原则,即:Conciseness(简洁)、Clearness(清楚)、Correctness(正确)、Courtesy (礼貌)、Concreteness(具体)、Character(个性)、Concinnity(优美)、Completeness(完整)、Considerateness(体贴)、Conscientiousness(诚意)。

根据产品的类型、服务对象、宣传目的、信息手段、文化语境等不同因素来考虑译入语言词语的选择。比如该“简洁”时,就尽可能用简练的文字传达出源语尽可能多的信息;该传达 “个性”特征时,就尽量运用相关语言句式、修辞手段等以展现出产品或服务的独到之处。这样的广告语言针对性强,且风格、特色各异,容易达到商业广告希望取得的效果。例如:摩尔香烟广告:I’m More satisfied.(摩尔上口,感觉更优。)在这则广告中,more是双关语,既表示“更加,更多”,也同时是香烟品牌名称“摩尔”。此则广告灵活巧妙的运用双关手法,所以在翻译时也不需要逐字处理,需要运用灵活的语言,使译文能完整地表达出此产品的特点以及该广告语的内涵。

(3)自然原则。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只求字面对应英汉互译是不可以的,我们还要考虑 各个国家不同的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不会显得生硬,更不会让读者觉得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译商业英语广告时,应提前对译入语的国家背景风俗等进行了解,使用其国民所能接受语言表达方式,用自然顺畅的语言来传达出源语言的信息。只有这样的语言才会使消费者倍感亲切,才能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更好地宣传广告。例如:李维斯牛仔服饰广告:Levi’s:quality never goes out of style.(“质量与风格共存”)。作为世界著名的牛仔品牌之一,它的产品一直以个性化的特点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众所周知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 程,因此李维斯牛仔服饰在不断变化的时尚浪潮中,紧紧抓住年轻人向往“酷”的特点,从而保持品牌的新鲜和持久的诱惑力,得到了消费者发自内心的认可。这条广告语的翻译采用了 反说正译,自然流畅地突出了此产品的特点。

(4)准确原则。商业英语广告的主要功能是尽可能地传播商品信息、引导消费行为、激发购买欲望、促进产品销售,这就意味着实现商业广告的功能的前提必须是准确。译文的准确性可视为广告翻译的生命,如果译入语误传了源语的广告信息,就会导致错误的广告效果。这种错误的信息不仅会误导消费者,而且会给商家信誉带来相当大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在进行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时,首先要详细了解该产品的基本情况和相关背景,千万不可以信手拈来。例如:轩尼诗酒广告:To me,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其;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此句如果望文生义,再与中国家电的发展相联系,“black and white”就极有可能想到是指黑白电视机,而“color”自然就是“彩电”了,这可就是大错特错了,由此可见,准确地了解产品的基本信息,对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多么重要。

(5)生动原则。商业英语广告的目的就是要打动消费者,激发其购买欲望。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商业英语广告时根据需要,精心遣词造句,酌情运用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段等,从而使译文生动、形象、引起注意、耐人寻味,以征服消费者。商务广告语常用的句式有:陈述句:You can’t beat the feeling.挡不住的感觉(可口可乐);疑问句:Don’t even think about it.可乐分享?想都别想!(百事可乐);感叹句:Impossible is nothing!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阿迪达斯);省略句、短语、词组等:Engineered to move the human spirit. 人类精神的动力。(梅·塞德斯—奔驰)。

商业英语广告的语言魅力不仅展现在各种句式中,也常常通过一些修辞手段来展现语言的魅力,例如:双关:冰淇淋广告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宠爱自己,不损形体)该冰淇淋专为节食者生产。英文广告语中的“spoil”既有“溺爱”又有“损害”之意,形成语意双关,提醒大家关爱自己,在“尽兴”吃冰淇淋的同时,也让大家放心不会发胖,“不会损害体形”,语言生动、幽默,吸引消费者;比喻:旅馆广告What it’s like to be small but good.(旅店虽小,服务周到);夸张:欧米茄表广告The Sign of excellence.(凝聚典雅);对偶:食品广告Once tasted,always loved. (一旦品尝,爱之终生);押韵:汽车广告Most Spacious and Luxurious.(空间宽敞,豪华舒畅);重复:招聘广告A New Year, A New Career.(迎新年,换新岗)等。

由上可见,灵活恰当地运用英语不同的句式 和修辞手段,往往能使简单的语言产生独特的效果,易读易记,给人留下生动形象,耐人回味,同时使广告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从而增加语言的魅力,更有效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综上所述,商业英语广告作为英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我们应充分理解广告的内涵,注重中英文化差异,恰当的运用正确的翻译方法,遵循基本的翻译原则,使广告译文充分展示信、达、雅的翻译风格,收到达意传神的表达效果,发挥广告的经济价值、语言价值及欣赏价值,更好的把产品展示在国际舞台,提升我国企业的形象,促进我国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昭伟.新汉英翻译实务[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翻译原则和策略 第4篇

一、英语和汉语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的差异

英语企事业单位介绍在语言风格上, 一般采用说明或陈述文体, 遵循客观冷静的原则, 引用数据和事实说明, 对企业的介绍有理有据, 令人信服。极少使用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词语和评价性的言辞。没有空洞的辞藻堆砌, 行文简洁流畅, 逻辑条理清楚, 一目了然, 易于记忆。在内容上, 信息量充分且明确, 以顾客为中心。例如, 一般企业的宣传册中都会着力向顾客说明企业所拥有的设备和能力, 可以为顾客提供何种服务等。这主要与英语国家讲求时间效益和信息效益有关, 如果运用华丽的辞藻配以详尽的描述, 读者要拿出他们宝贵的时间才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 还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这也与英语语言本身“高度形式化, 逻辑化, 句法结构严谨”的特点、容不下过多的空洞无实质性意义的表达有关。

汉语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介绍的文本在风格形式上比较单调公式化, 主客一体, 常有主观性评论充斥其间, 而且常用口号式话语结尾, “人文色彩浓厚, 移情功能突出”。在语言上, 汉语四六骈体, 四言八句的布局, 流水句平行铺排, 呈竹节形 (bamboo-shape) 展开, 显得有气势也颇有文采。但在行文上比较刻板, 句子冗长, 组合较随意, 句子的逻辑性不强, 语言较为堆砌, 且空洞无物。在内容上, 与英语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相比, 信息往往不够集中和明确。汉语宣传介绍主要突出企业至上, 以我为核心, 努力为读者树立一个强大而且可靠的形象来获取读者的信赖。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 长篇大力鼓吹企事业单位的业绩和影响力, 而且更侧重于宣传企业所取得的称号或获得的奖励以造势, 末尾一般以企业的理念和口号作结语。

由此可知, 汉语和英语企事业宣传介绍无论是在语言, 风格和内容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思维习惯所造成的, 这些差异给翻译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英汉翻译中译者应遵循的原则

1. 功能对等原则

传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对文学翻译的思考和实践基础上, 将目的语和源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对应作为评估译文的重要基础指标。词汇的意义, 语法结构以及修辞手段的对等固然十分重要, 但是一方面, “形式对等呈一种式微趋势 (the decline of formual equivalence) , 即双语转化越往高层次发展, 形式对等越难实现”。因此, 诺德提出, 翻译的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 特别是考量英汉这两种语言的时候, 赖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另一方面, 从上述对英语和汉语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英语和汉语这两种在语言写作风格上悬殊的语言的转化而言, 盲目地追求形式对等必然难以达到翻译的目的, 甚至还可能使读者对冗长而费时的阅读产生反感。所以, 译文和原文应在最大限度上保持功能上的对等。这主要由于功能的对应具有一种扩张趋势 (the expans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功能可以对语言形式起到很强的调节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2. 可接受性原则

根据奈达 (Nida) 的功能对等理论, “呼唤型”文体应以目的语言和读者为依归, 采用第二人称的写作视角, 遵循讲究等效原则。“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这一过程又赖于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和反映。由此可见, 可读性是评判呼唤型文体译文的最基本的原则, 是实现功能对等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译文为了保持原文的写作风格和字面意思而无视译文的表达习惯, 使用过度异化的表达势必会影响阅读的效率, 无法实现企事业单位对外宣传的功能。对于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而言, 其译文的可接受性要求不仅包括在语言上译文忠实、简洁、易接受、易发音、易记忆, 具有可读性, 还应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偏好, 以及读者对译文的期待。西方国家的读者对企事业宣传介绍的内容和固定形式有一定的期待, 即译文应该符合“通用文体规范” (General style conventions-Nord, 2001:52) 。只有文章的语言具可读性, 文体内容上符合规范性才能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才能有效地获得宣传的效果。另一方面,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推进, 语言的可接受性范围有扩大的趋势, 尽管英语文化属于强势文化, 但在国际交融的大背景下, 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异国文化和语言表达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3. 社会效益原则

与商业广告一样, 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介绍具有信息性和诱导性, 有很大的“功利性”。社会效益选择不仅是广告“功利性”的要求, 也是语际转化社会性的诉求。翻译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流活动, “加强语际转化活动的社会性, 提高翻译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从而从总的方面加强了语际转化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以适应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翻译应以社会功利为价值标准。”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译文对目标读者的诱导作用, 以最大可能提高翻译的效益, 为企业走出国门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 企业特色原则

“语言应起到介绍源语言文化的作用, 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而非语言体系本身是译者所传递的目标。”如上所述, 中国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与西方国家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企业的宣传介绍人文政治的气氛浓厚, 与西方国家一板一眼的冷峻态度截然不同。这反映出中国企业强烈的人文文化, 虽然, 我们在各方面都强调与国际接轨, 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都保持自己的企业文化特色也是十分重要的, 而传播这种精神和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了译者身上。

三、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翻译的策略

1. 翻译, 改译或改写

双语转换的质量和效果可以用译文功能表现等级来表示。刘宓庆先生将译文的功能表现分为三个等级, 即最高等级、中间等级和基础等级。最高等级的功能表现为既能达意又能传情, 中级等级表现为达意之外尚能传情, 基础等级表现只能达意。鉴于汉语言的这种特殊性以及中西文化差异, 能达到最高等级质量的译文寥寥可数, 但随着翻译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级水平的译文正在不断增加。根据呼唤型文本功能对等的原则, 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仅求达意而不能传情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时为了达到特定的传情效果还可能会不求全部达意。所以中间等级应该是译者追求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标准, 译者需要对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重组和重构, 为达意, 还可能需要对文章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 改变原文的风格。由于中文语言表达结构上的独特性, 一般只能在同族语言或同族语言之间找到对应体。由此, 在中译英的实践中, 译者所作出的调整要远远高于同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对于调整的具体原则, 奈达提出, 译文对文本固有的文体规范依赖越大, 调整的分量和变化就越大;而且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差异越大, 文化差异越大, 调整的需要越大。就中英文企业宣传介绍文体而言, 要达到中间等级又要达到预定的功能目的, 译者需要进行很大的调整。本文认为, 对原文的调整是必要的, 但不应该是盲目的, 应该在以上四项原则的指导下, 在目的语文化可容性范围内, 对原文的重要信息即体现企业特色的信息, 如企业的人文精神, 有关企业文化的信息, 发展理念, 口号等内容上适当作保留。即使这些内容稍有不符合通用文体规范, 也不应该被全部删减。其次, 译者应该与客户加强沟通。为达到功能对等的原则或符合目的语的规范, 而对原文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 或是偏离翻译的改写, 是”避难就易”的行为。改写是解决语序及表达层次障碍的最彻底的变通手段, 它是为保证原文的可读性, 发挥译文的优势而对原文为实现行文对应到导致的“效果丧失”的代偿手段。但不是解决所有翻译问题的“万灵丹”。与其作偏离翻译的改写或改译, 不如与客户加强沟通, 共同承担起“文化市场的投合者”的角色。

2. 异化还是同化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看, 似乎译者应该向异化靠拢, 以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为归依, 而且不论是从翻译功能角度、抑或人类的审美角度, 还是从译者、读者的多层次性来考虑翻译的标准, 都最终会归结在翻译目的上, 都是为了实现译者开始翻译之前所设定的目标。但是上述最后一项原则又在提醒译者应该注意自己所担负的文化使命, 随着文化的相互渗透性逐渐加强, 文化的可容性范围在扩展, 适度的异化可拓展双语之间的共性,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双语转换上的冲突。我们认为, 在遵循可接受性原则的基础上, 适当保留汉语的特色, 在突出信息功能, 体现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对企业文化中的精华予以保留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 在翻译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时, 译者应牢记翻译的目的, 在功能对等原则的指导下, 发挥目的语的优势, 努力寻求其与汉语的共同性, 打破功能对等观对汉语特色的过于忽视, 才能取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和文化效果。

摘要:随着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 翻译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 特别是随着国内外商务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应用型文体翻译需求逐年增加。本文在讨论中西方企事业单位宣传资料文体的差异的基础上, 提出翻译企事业单位宣传资料时应该遵循的几大原则, 并在应用翻译功能论的指导下提出翻译企事业对外宣传资料的策略。

关键词:语际翻译,呼唤型,功能对等,宣传,目的语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3]申雨平, 戴宁.实用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有意义学习的组织原则和策略 第5篇

有意义学习的组织原则和策略

奥苏贝尔是美国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对我们来说,有意义学习是他最著名的研究。他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来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其中有意义学习有三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二是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三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相对应适当知识,以便与新材料发生联系。但是我们在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学习原则和策略,今天我们就详细来学习一下组织原则和策略的内容。

组织学习原则有三方面内容:

1.逐渐分化原则,这一类原则适合下位学习(这个概念比较熟悉,即从大概念到小概念的学习。所以逐渐分化原则就是先学大概念),就是先传授最一般的、概括性比较强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或原理。比如先讲动物的概念,再讲哺乳动物的概念。

2.整合协作原则(又名综合贯通原则):这一原则适合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教师在运用演绎法逐渐分化出新的知识的时候,及时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贯通,及时明白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使新旧知识协调。

3.序列巩固原则:主要针对并列组合学习。此时,教师可以先易后难的进行安排。为了有效贯彻这三个原则,奥苏贝尔提出了具体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引导性材料,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1.陈述性组织者是指,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在生物课上学习脊椎动物时,教师说:“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我们将讨论脊椎动物。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它们都有一个背骨(脊椎)。我们将说到五种类型的脊椎动物,它们是哺乳动物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而且我们将分析这些动物之间彼此有何不同。例如,它们是热血的还是冷血的,它们是否长有头发、鳞或羽毛以及它们是卵生的还是胎生的。

翻译原则和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翻译 选择

一、引言

意译与直译的对立一直是翻译研究的中心,学者们虽措词不同,实质上并无太大差别。翻译的合理程度取决于原文与译文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对等,然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等差异,即使在语言层面最接近原文的译文也可能造成无效沟通。因而Nida提出评估翻译的新标准和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指译文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的效果一致。换言之,译者帮助读者跨越文化等障碍,使其能够如原文读者般理解、鉴赏及回应原文。与动态对等相对的形式对等注重字面和语义上的忠实。他们处于翻译策略天平的两端。

二、动态与形式对等的选择原则

翻译是个选择的过程,译者在动态与形式对等的天平两端与其之间的范围做抉择时,应遵守以下三原则。

1.若直译能有效传达信息,则无需采用动态对等。由于后者需对原文做相应改变,过多使用可能造成译文面目全非,致使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均难以接受。

2.若直译可能引起原意扭曲,导致理解困难,译者有义务使用动态对等以传达原文所蕴含信息。其使用主要基于以下两种原因:

(1)文化差异给译者和读者带来巨大挑战,历史、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差异引起词汇空缺。

(2)中英文语言差异大,属于不同语系,在语音、句法、语义等因素上有巨大差别,此时译者可使用动态对等搭起词汇与文化空缺的桥梁。

3.若文化扮演重要角色,应尽量采取直译。一定程度上,动态对等牺牲文化的传输以换取译文的可读性与可理解性。其应用时常意味着用目标语中的某个词或概念取而代之。语言作为文化之载体,原文的调整必定导致文化流失。

三、实例论证

上诉原则通过以下三个例子进行论证。以下该段文字出自赵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狮史》。

例1原文: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例1译文:

Songster Smith of the stone cell,savoring swine,swore to sup on seven swine.Sometimes Smith,striding to the city,saw some swine.At seven,seven swine scampered to the city.Smith serendipitously saw the seven swine,so Smith sent shafts to slay the seven swine.Smith snatched the seven swine stiffs,and sped to his stone cell.Smiths stone cell seeming slippery,Smith said to his servant to sweep the stone cell.The stone cell swept,Smith set to swallowing the seven swine.Straightaway Smith sensed,sadly,the seven swine stiffs were simply seven stone swine stiffs.Seek to solve such a story!

原文每部分以S音开头,由于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直译必然失去原来的音效,将一段顺口溜变成一段令人费解的文字,此时动态对等为最佳选择。乍看之下,原文有多处被更改。姓氏施被Smith代替,狮子译为Swine,十改为七等。从语义角度,译文与原文相差甚远,此举是否恰当?此案例中,何种姓氏,何种动物,数量多少都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译文读者能否以原文读者回应原文的方式回应译文,或许惟有采取动态对等才能保留这段文字顺口溜的性质极其效果。

语言的重点有时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其表达方式。直译有时可导致译文不符语言习惯或不自然,例2用来说明此种情况的解决方式。

例2原文:

我们诚挚邀请您参观我司,您在中国期间产生费用将有我司承担。敢问何时来中国?准备耽搁多久?乞告知,以便提前安排相关事宜。您若不嫌粗茶淡饭,在此特邀您光临鄙人寒舍。

例2译文: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visit your company.Your expense in China will be covered by us.Please let us know when we might expect you and how long you could stay so that we can make the arrangement in advance.If you do not mind plain food,Id like to have the honor to invite you to my house.

显然该译文使用动态对等,原文是一封典型的中文邀请函,信中有若干自谦用于,例如使用乞、寒舍、耽搁、鄙人等表达敬意之情。自谦是抬举他人的一种方式,而西方人对礼貌却有不同表达方式。若采取直译,此封得体的邀请函可能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不被译文读者所欣赏。译文中,乞淡化为请,寒舍仅译为家,耽搁译为住等。从语义角度,译文与原文稍有所出入,但从功能角度,或者这已经是让收信人做出邀请人所希望的回应的最佳方式。此类情况下,动态对等可弥补文化与语言的鸿沟。

例3来自圣经旧约民数记18章19节。所示英文选自广泛使用的新国际版,中文译本1来自最佳译本和合本,它由英文版结合最为前卫的希伯来文译本翻译而来。由于旧约最初由希伯来文翻译而来,因此无论英文版或中文版皆为译本。中文译文2用于参照与比较。

例3英文译文1(新国际版):

Whatever is set aside from the holy offerings the Israelites present to the Lord I give to you and your sons and daughters as your regular share.It is an everlasting covenant of salt before the Lord for both you and your offspring.

例3中文译文1(和合本圣):

凡以色列人献给耶和华圣物中的举祭,我都赐给你和你的儿女,当作永得的分,这是给你和你的后裔,在耶和华面前作为永远的盐约(不废坏的意思)。

例3中文译文2(对比版):

凡以色列人献给耶和华圣物中的举祭,我都赐给你和你的儿女,当作永得的分,这是给你和你的后裔,在耶和华面前作为永远的盟约。

中文译文1与译文2仅一字之差,译文1为盐约,译文2为盟约。译文1中的盐约一词与英文版的convent of salt较为对应,字面上都保留盐字。在希伯来文中该词为,指永恒约定。译文1为直译,用括号的形式做出注释,参照版本译文2使用动态对等,用一个中文中大家都较为熟悉的词汇盟约一词替换之。使用动态对等的方式忽略盐字以增强其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此译法在此是否恰当?这取决于该词是否在该语境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鉴于盐字在希伯来文中丰富的象征意义,无论在新国际版或和合本中都被保留。盐(希伯来文“”)在圣经中提到三十余次。旧约时代,它因为稀缺而珍贵,象征了上帝与以色列民之间的关系,蕴含纯净、委身、顺服等属灵意义。当祭司向上帝献祭时,会在祭物中加入盐,盐约意味着绝对忠诚于对方。基于盐文化的重要性,它需要在译文中体现并被读者了解,因此动态对等在此并不适用。

译者往往面临着形式与动态对等的困难抉择,动态对等策略虽在特定情况下可解决语言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难题,但绝不可滥用,译者须持谨慎态度,做到有据可依。本文提出了主要的选择原则,利用三个例子阐释了译者在面临两种策略的选择时如何考虑语言文化等因素做出明智抉择。

参考文献:

[1]Chan Sin-wai,David E.Pollard.An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M].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

[2]中英对照《圣经》(中文和合本,英文新国际版本)[M].南京:中国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7.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简述汉英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第7篇

根据上述汉英两种语言在句中用词、句型、结构与组织方面的差异,译者在汉英句子翻译的过程中,务必要在清楚汉语句子语义的前提下,保证英语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即确立主谓统辖机制的合理性,这样就能准确、贴切地传达原意。因此,汉英翻译中的主谓定位是每一位译者亟待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1 主语定位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汉语是重内容的语言,“形散神聚”是汉语句子的一大特点。汉语中的主语不像英语中的主语那样容易确定,“主语+谓语”形式的句子在汉语中的比例不多。而英语是偏重形式的语言,一个句子要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必须包含主语和谓语这两个组成部分,英语中的绝大部分句子都是按“主语+谓语”形式构建而成的。汉译英中,主语的定位是句子翻译的第一步。选择了一定的主语,就基本决定了句子构造的走向。

1.1 增添主语

在汉语中,经常会出现没有主语或省略主语的句子,或是在组织文字中变换主语。所以在英语翻译中,决定英语句子结构的关键是能否确定英语句子的主语。如:

[例1]似乎还未作解释一些导弹是否已经从空军基地给撤离了。

此句中的主语有些模糊,汉译英时可以先将这一事件(即“一些导弹是否已经从空军基地被撤离了”)设定为描述对象(即主语),然后再把结论(即谓语)看作是对事件的一种判断(即“似乎还未作解释”)。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此句出现“头重脚轻”这一现象,还需再添加一个形式主语it。可译为:

It appears unexplained whether some missiles have been moved away from the air base.

1.2 转移主语

主谓结构隐含、语义逻辑紧密是汉语句子所具有的两大特点,因此汉译英时,建议从调整英语句子主语的出发点入手,来丰富英语句子的表达形式。如:

[例2]最容易磨损的是鞋跟的外侧。

此例的英语译文,可以考虑将“鞋跟”列为句子的主语,而“外侧”作为“最容易磨损的”具体位置(即状语)置于句尾。可译为:

The shoe heels are easily worn out on the outer side.

2 谓语定位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谓语定位的依据:一是基于“表意”的需要,二是基于“构句”的需要。所谓“表意需要”是指选择谓语时,除考虑该词本身能否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之外,还要关照它与主语的语义关联(亦即逻辑关联)以及它与宾语(或表语)之间的搭配。所谓“构句需要”是指谓语的确定必须符合英语句法的需要,必须符合英语语法规范、遵循主谓一致的原则。

谓语定位的基本原则:一是可以用限定动词形式来译主要动词词组;二是可以用“非谓语动词”形式来译非主要动词词组;三是可以用介词或介词短语来表达汉语动词的概念。

[例3]他游览长城精力不集中,导致他险些掉落山崖。

此例中的“游览”、“集中”、“导致”等均是表示动作概念的词语。汉译英时,可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全句的主要谓语动词,其它词语可看作是非谓语动词起补充或说明作用。可译为如下三种句式:

He visited the Great Wall absent-mindedly,nearly causing him to fall off the cliff.

Being absent-minded,his visiting the Great Wall nearly caused him to fall off the cliff.

During his visit to the Great Wall,he was absent-minded,nearly causing him to fall off the cliff.

3 汉语翻译的常见句型

整句和零句是汉语的常见句型。整句有其完整的主谓结构,零句则没有,它是由词或词组构成。因整句是由零句组成,所以它既灵活多变又复杂多样。相比之下,英语里近似汉语的零句只有词、短语或从句,主谓结构不尽完整,一般只用于标题、对话、告示等特定的语言环境,或用作修辞手段。

3.1 主谓单句

含有主谓单句的汉语译成英语时相对简单,但需要对主语加以灵活选择。如:

[例4]那个国家近年来历经了很多政治变动。

此例中,英语句子的主语有多种选择。可译为如下四种句式:

That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many political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many political changes in that country.

There have been many political changes in that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Many political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at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3.2 无主语句

为了保证英语句子结构的完整性与合理性,翻译无主语句的汉语时,应根据其语义斟酌如何添加或推测主语。如:

[例5]只有慎之又慎,才能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此例中,可以将前一小句理解为一种条件,用现在分词短语进行表达,因后一小句的主语隐含,用“you(we)”予以补充。可译为:

Being very careful,you(we)can avoid making unnecessary mistakes.

3.3 主题句

汉语句子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主题句。汉译英时,首先要理顺英语句子主语和汉语主题内容的关系,然后适当转换主题内容,进而组成符合英语句式特点的表达形式。如:

[例6]失踪轿车的下落,由那位警察负责查明。

此例中的前半句“失踪轿车的下落”是句子的主题,其传递出的语义信息是后半句的宾语。可译为:

That policeman is responsible for finding out the location of the missing car.

3.4“是”字句

在遇到带有“是”字的汉语句子时,要详尽分析其前后信息的逻辑关系,以避免一味地用be动词来翻译。可译为:

[例7]获得本学期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

His having obtained this term’s National Encouragement Scholarship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his diligence and hard work.

3.5 兼语句

兼语句指以“使、让、叫、劝、要”等词语衔接前后两个语义部分,在句中发挥着不同的语法作用。翻译该类汉语句子时,要领悟其语义信息,尽量回避盲目机械地使用“let、make”等可以引导宾语补语的词汇,借助其它英语词汇和语法手段来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如:

[例8]华丽的服装使他那极其英俊的外貌更为增色。

Fine clothes added to his strikingly handsome appearance.

[例9]这些食物中许多只是让人满意,但并不让人兴奋。

Much of the food pleases us rather than excites us.

3.6 紧缩句

“紧”即紧凑,它取消了各分句间的语音停顿,紧紧地让它们黏在一起;“缩”即压缩,它删除了原分句中的一些词语,使其简约了一些。翻译此类句子时,要力求将所隐含的逻辑关系展示出来。如:

[例10]不到长城非好汉。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例11]同时追两兔,全都抓不住。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you will catch neither.

3.7 流水句

汉语流水句译成英语时,不能忽略各语段或小句信息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要根据主语及谓语的不同变化,先确定一个主谓结构,其余以补充说明的形式加以表达。如:

[例12]昨天上午走进我们教室的英语老师是一位四十刚出头的青年人,个头很高,英俊潇洒,一头黑发,还戴着一副眼镜,恰好衬托出他那儒雅的外表。

此例中,尽管各语段主谓结构变化不同,但都和该句的具体人物息息相关。翻译时,可将前半句列为核心主谓结构,后续部分以名词短语、介词短语等形式作为对该人物的具体形象说明。可译为:

The English teacher who entered our classroom yesterday morning is in his early forties,a tall,handsome,young man with a black head of hair and also a pair of glasses setting off his scholarly and refined appearance.

3.8 连动句

连动句是指句中的一个主语统辖两个以上的谓语动词。翻译这种句型时,遇到动作同时发生构成的并列句,可将其处理为并列谓语;遇到动作有先后、有条件、结果、目的等语义的句子时,需根据语义信息确定一个谓语动词,形成“主+谓”结构,其它动作均以“非谓语动词”的形式进行处理,与“主+谓”结构遥相呼应,最终实现全句信息的有效表达。

[例13]那小伙用手心托着下巴,望着半空中悬挂着的彩色大气球,考虑着该如何申请经理助理这个职位。

此例中,“托”、“望”、“考虑”三个动作关系紧密,可考虑选其一为核心谓语动词,其它作为补充说明。可译为如下三种句式:

The fellow,considering how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 of the assistant manager,cupped his chin in the palm of his hand,with his eyes gazing at the big colored balloon suspended in midair,

Considering how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 of the assistant manager,the fellow gazed at the big colored balloon suspended in midair,his chin cupped in the palm of his hand.

Gazing at the big colored balloon suspended in midair,the fellow was considering how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 of the assistant manager with his chin cupped in the palm of his hand.

3.9 长句

一些汉语句子之所以表达得如此流畅自如,这是因为它依靠了其语序与内在的逻辑关系。英语翻译时,要重点分析全句的发展脉络和语义内容,选择主干语段之后,再判断其它语段的作用与性质。如:

[例14]昨夜11点开车到达小区门口时,布朗先生透过车窗向外望去,忽然看见昏暗的光线下,站着几个鬼鬼祟祟的黑衣人,其中还有一个叼着香烟的年轻女子,不知他们究竟想要干什么。

此例中的语义内容量大且复杂,尤其是谓语结构稍显凌乱。根据所显示的语义信息,可考虑将“看见”列为主要谓语动词,其余部分作为“情景”予以衬托并运用“非谓语动词”形式进行处理。可译为:

Looking through the car window when reaching the gate of her housing estate at 11 last night,Mr.Brown suddenly saw some secretive persons in black standing in the dim light,among whom there was a young girl with a cigarette between her lips,which set him wondering what exactly they would do.

4 汉英翻译时的句式选择

由于在句子结构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着诸多不同,所以汉译英时要格外关注句式的选择,以增加英语句子的灵活表达效果。针对汉语语句反馈的语义信息,可以从语义信息的逻辑判断与观察视角、语态形式的选择以及动作意义的传达等不同视角,对英语句式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如:

[例15]大家都很清楚,要想成功通过公务员考试,就得首先把相关的书籍或复习资料理解并掌握。

此例中的汉语结构清楚明确,其中包括一个动宾词组“通过公务员考试”和一个“把”字结构“把相关的书籍或复习资料理解并掌握”,句中所包含的“动词+宾语”关系容易识别,其英语对应表达也较容易。另一方面,还可考虑以“非动作”形态来传达原文的信息,即以动作的结果或过程来表示原文语义,最终使英语译文的句子形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可译为如下两种句式:

It’s obvious to us all that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and command the related books or materials if we want to pass the civil service exam successfully.

It’s obvious to us all that a successful passage of the civil service exam must be preceded by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mmanding of the related books or materials.

[例16]在决定参加漫长的驾照考试之前,现在就必须认真考虑能否坚持到最后。

此例中的汉语句子属于无主句,因此汉语句子的主动语态(原文前后两个小句)可以考虑用英语的被动语态来表达。可译为如下两种句式:

Before the long driving-license test is decided to take,whether or not to hang on to the end must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now

Whether or not to hang on to the end must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now before the long driving-license test is decided to take.

[例17]请抓紧把这篇文章写好。

此例中的汉语祈使句表达了明确的肯定意义,在英语翻译中,既可用肯定形式表达,也可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语义,两者均能揭示原文信息传递的效果。可译为如下两种句式:

Finish this article at once,please.

Don’t lose time in finishing this article,please.

[例18]她熟悉各种不同的烹饪技巧,这使我们觉得格外惊奇。

此例中的汉语句子属于兼语句,动词“使”(make)字可以不必在译文中体现,而采取选用其它词汇进行翻译,同样也可以选用其它句式结构来表达原文信息。可译为如下三种句式:

Her familiarity with all kinds of cooking techniques amazed us greatly.

We were greatly amazed by her familiarity with all kinds of cooking techniques.

She was familiar with all kinds of cooking techniques,at which we were greatly amazed.

5 结束语

任何翻译实践活动总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衡量一个译句或一篇译文质量的好坏或高低完全取决于能否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功能。因此,汉英句子翻译原则的确立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在汉英句子翻译时,为了达到给广大读者呈现“忠实、通顺”译文的目的,译者首先要对汉语句子折射出的语义和信息加以重点解析,领悟其语义与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中辨别出可以担当英语译文中大任的主、谓、宾等对应信息单位,其次要依据译文对词法和句法的要求,确立具体词汇和句式的选择与变化,以英语灵活多变的句子形式和逻辑表达习惯进行转换,最终使原文的文体风格、语言风格、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特点等鲜活地再现出来,进而顺利完成对整个英文句子的组合与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明.汉英互动翻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宋天锡,李琦.汉英翻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5]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冯庆华,陈科芳.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翻译原则和策略 第8篇

关键词:英汉广告,翻译,功能对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汉广告已经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部分。由于不同国家受不同政治经济、贸易体制和语言文化的影响,英汉广告具有跨国界和跨文化的特点。因此,翻译出符合本国民族心理的、表达习惯的英汉广告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英汉广告的翻译,不仅是简单的直译,而是要结合英汉商业广告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转换和创作,甚至是改变原本的形式,来达到意义上的对等。本文试图在功能对等理论应用的基础上,对商业广告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奈达(Eugene A.Nida)在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理论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对等翻译,就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而功能对等就是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而翻译的重点不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者的反应,还应当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者对原文所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奈达有关翻译理论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有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的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因此,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词与词之间的单纯转换,而是在保持深层结构层次上不同语言间语义上的共同性的前提下,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转换表达角度,用译语意义替代原语意义。

二、英汉广告翻译的功能对等原则

广告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广告翻译的目的是要实现广告的销售目标,因此广告翻译不仅是一个语义对等问题,更是一种突出广告功能的再创造过程,侧重点在于译文是否有感染力以及能否增强广告功效。广告原文和译文最终目的一致,要求广告翻译功能上的对等。同时,由于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广告语言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技巧和商业价值的语言,又由于民族心理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翻译达到与原文绝对对等的效果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一则优秀的广告对其他民族的读者来说未必是成功的。因而为了保证译文具有原文同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甚至优于原文,广告翻译应在基本保持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达到功能对等等效原则。

三、在英汉广告翻译中实现对等原则的基本技巧

英汉广告利用文字、图画、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来传播信息,达到推销商品或服务的目的。而英汉广告的用语能让广告对象对推销的产品产生兴趣与好感,并刻意创造一种美好的形象给人以启迪、联想,以激发对方的购买欲从而达到广告的传播功能、劝说功能、塑造形象功能和刺激消费功能。因此,在英汉广告翻译中实现对等原则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广告的目的功能,由此也才能实现广告的商业功效。

在对等原则下,广告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分为直译和意译。直译是保留原文句子结构和修辞,努力再现原文的形式、内容和风格,是最基本的形式功能的对等。但广告用语的种类繁多,如果仅采用直译法处理,译文可能不能完全忠于原文,或者隐晦难懂,且不能被译语读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要译好这些广告词,必须冲破原文形式的束缚采用意译。意译就是译者不得不舍弃或改变原文的形式的翻译方法,并使用目的语读者易懂的切合原文意思的词语或习惯表达、句式等来传达原文的含义和精神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意译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必需由译文预期的目的和功能来决定。

简而言之,意译就是常利用形象生动、委婉的语言来吸引消费者,引导潜在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的交际。从而达到推销商品的更好的效果。下面我们用例句探讨意译中的对等翻译技巧。

1. 借用法。

借用在英汉广告翻译中指直接借用目标语言中译者熟悉的表达习惯或结构,包括谚语诗歌、习语等。这些用语在翻译中使用能够帮助克服由于语言和文化障碍导致的壁垒,引起目标群众的共鸣。另一方面,在英译广告时也能保留原文创作的焦点和避免结构和语义的损失。比如:

(1)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救心丸)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广告原文是一个非常机智的汉语广告,尤其是应用的重复和顶真使广告得结构简要,韵律押韵。这样强调救心丸的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就达到了。译文借用了英语谚语“A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其结构简洁、韵律押韵,更容易吸引目标群众的注意。其重复和拟人的修辞正好符合了原文的主题,friend一词也给广告的目标客户带来了活力,友好和信任,缩短了产品和顾客的距离。而且译文中的friend in need和friend indeed正好与原文一样结构简洁、韵律押韵。

(2)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亚细亚购物广场)

While in zhengzhou,do as the zhengzhounese do,Go shopping in the Asia Supermarket.

亚细亚购物广场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郑州市的省会,是该市最大的现代购物广场。译文建议外国游客“While in Rome,do as the R omans do”,即建议游客如郑州人一样在闲暇时间购物。该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又很好地保留了形式。

(3)有了南方,就有了办法。(南方咨询公司)

Where there is a south,there is a way.

有目共赏西湖牌电视机

Westlake TVTo see is to believe.

译文借用了英语里最流行的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尽管译文中的will被south所代替,译文正好符合咨询公司的宣传且给客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语习语“To see is to believe”从形式和意义上都体现了原文,突出了原文的有目共赏。

(4)虽然不是药,功效必比妙。(碧力香水)

To choose it or not This is time to decidefor Billi Cologen water!

诗歌艺术的创造力能表达和重新唤起人们的情感,一些优美的歌词是不分国界、不分时间的在全世界流传。译文借用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表达王子复杂情感的台词“To be it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译文也给我们展现了在经过仔细比较后,客户最终选择购买碧力香水的过程。因此通过借用诗歌和歌曲的广告同样能达到翻译的对等。

2. 提升法。

提升法,尤其是双关,是广告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这种双关的结构即含有指定的意义又含有相关的意义。但当其相关意义在目标语言里不能同时取代时,译者必须通过牺牲该形式来达到意义上的对等提升的方法。比如:

(1)天时、地利、人和。

The best time to invest,the best place to invest,the best property to invest.

译者根据目标语的习惯借用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个广告语,不仅强调了该房产公司拥有房屋工程的所有优势,还介绍了该公司是最值得投资的特点。显然,直译不太可能既体现文化特征又体现语句特征。因此,译文牺牲文化特征而运用The best的语句,目的是吸引目标群体抓住机会购买房子。

(2)一心二意,照样钓鱼。(自动钓鱼竿)

Do what of your own and left fishing tackle alone.

原文是借用了小猫三心二意而未钓到鱼的汉语儿童故事。如果直译不可能把暗含之意表达出来,所以译文省略了这层意思并只强调了它的句法意义,own和alone的使用译文显现易懂,并突出了鱼杆是自动的,钓鱼只要让鱼杆去做就好了。这样充分达到了广告的功效也符合英文的习惯。

所以在翻译广告文字时,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绝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翻译,做“表面文章”必须要使语言翻译得既准确又地道,尤其是要把原文中的“潜台词”或言外之意传达出来,那么借用就能很好地体现该特点。

3. 补充说明法。

在借用行话、习语或双关等深层语意时,中国的目标群体能非常清楚地知道其意义,但对外国目标群体来讲就有很大的障碍了。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时进行补充说明其深层意思来使英文的广告具有同样的功效。比如:

(1)海尔电器,三包承诺。(海尔电器)

We offer 3-R guarantee,namely guaranteed repair,replacement and refund.

三联运输公司:海陆空联运(三联运输公司)

Sanlian Shipping Service SSS:sea-borne,Air borne and Land-surface Transportation.

三包和三联都属于浓缩的表达法。这种表达法虽然简要但内容却很丰富。所以它们很快被大众接受并频繁的在广告中使用。但在对国外的目标群体时,译文就必须详细准确地补充说明三包和三联的含义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默默无“蚊”。(灭蚊片)

Mosquito repellent incense,repelling mosquitoes in silence.

广告原文用了“蚊”和“闻”的谐音,并用“蚊”顾客对灭蚊片的满意以及购买产品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译文运用修辞的手法补充说明了incense和silence,重现了广告的语用功能和目的功能。

由此可见,补充说明的翻译法既能保留广告原文形象,同时能让英语群体理解广告中丰富的修辞。

4. 逆向法。

逆向法就是在分析广告的实际功能和含义的基础上,译者插入比原文更加熟悉的语境来达到广告原文的目标和功能。比如:

(1)在家靠自己,出国靠国旅。(中国国际旅行社)

At home you are your own boss,In china you Aladdin’s Lamp is CITS.

在译文中,“国旅”是“中国国际旅行社”的简称也指朋友。译文通过中国谚语“在家靠自己,出门靠朋友”得出结论国旅是可信赖的朋友,游客在国外旅行时可完全依靠。但为了达到原文的功效,译文还插入了国外游客相当熟悉的传奇的阿拉廷神灯来描述国旅服务的神速和周到并唤起大家的情感。因此,游客在中国旅行时也会毫无疑问地选择中国国旅。

(2)蚊子杀杀杀。(雷达蚊香)

Mosquito:Bye,Bye,Bye

译文的成功在于情景的对等,它没有机械的把“Bye,Bye,Bye”翻译成“kill、kill、kill”,且该句子暗含只有血战才能杀死蚊子的意思。但是译文“Bye,Bye,Bye”却能引起顾客积极的联想,即通过蚊香喷雾,能让大家远离蚊子的困扰。因此,“Bye,Bye,Bye”更像一则广告,且和原文有着和谐的效果。

5. 拟人法。

在广告翻译中,情感的表达占有重要地位。译文的翻译不仅是用来欣赏,更重要的是刺激顾客的欲望而最终采取行动。因此,广告翻译中仅有语句的对等是远远不够的,译者应该将感情注入无生命的产品中并以此激起目标群体积极的情感并对产品形成良好的印象。所以译者在翻译英汉广告时多使用“you”来缩短产品和顾客之间的距离是个明智的方法。比如:

(1)君家发达,发达进家;发达电器,伴君发达。(发达电器)

You advance,advance with you.Advance with you,we advance.

译文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法,且译文的开头对仗了译文的结尾,且“you”的三次重复强调了产品是顾客感兴趣的,并很容易引起顾客的共鸣。

(2)穿上“金鞋”,足下生辉。

Golden shine,shines your way.

广告原文强调了鞋的重要性及其功能。但在译文里,广告的焦点却转移到了顾客这一方。强调“you”获得了该产品,能获得好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商业广告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和语言互动。译者要摆脱“忠实”标准的束缚,以功能对等为原则,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搭配,从原文的不同角度传达信息,进行虚、实译的结合,并注意利用一些技巧和手段,把广告词语的个性表现出来,做到达意、传神的表形,收到意似、神似和形似三统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解红.英语仿词的构成方式及翻译[J].中国翻译,2001(5)

[2].曹顺发.广告用语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1)

[3].唐拥军.翻译的对等原则初探[J].渝州大学学报,2001(6)

[4].曹明伦.广告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2006(6)

商标翻译的理论指导和原则探析 第9篇

关键词:商标,等效理论,翻译原则

好的商标能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好印象, 成为商品质量和特色的象征, 因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要求, 以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先行消费”。因此, 人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推出种种妙趣横生、生动活泼、独特新奇的商标名称, 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一些英文商标的汉译过程中, 如何进行翻译, 才能使商品的商标在商品营销宣传活动中, 树立良好的商品形象, 既尊重目的语民族的文化, 又不失原语商标文化, 从而最终达到超值的营销效果呢?毋庸置疑一个成功译名的标志应该是深入消费者心理, 激发美好的想象和购买欲望, 从而促使购买过程的顺利进行。

一、尤金奈达的等效理论与商标翻译

商标名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商品同他人的商品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显著标记, 其功能在于诱人注意、引起兴趣、刺激欲望、令人行动。商标名主要执行着语言符号的“引导”功能, 也就是利用符号提供诉求信息, 最大限度地满足潜在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欲望。那么商标的翻译, 应该依据怎样的理论准则呢?

中国的译者对于传统的翻译准则“信、达、雅”是非常熟悉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 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 (尤金?奈达) 的理论开始为中国的译者所熟悉, 并对中国的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6年奈达提出“功能对等”, 指出翻译就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原语信息;翻译追求自然切近的等值而非同一;翻译的首要之点, 是翻译信息的内容, 兼顾信息的语体;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等。奈达认为“确定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时候, 评判者不应该比较原文与译文的形式, 而应该比较接受者的反映”。而这正是商标翻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奈达的等效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理论完全适用于商标的翻译。

按照奈达的等效原则的理论观点, 商标的译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译名本身应具有牌名的形式;

(2) 译名必须能够产生与原牌名一样或近似的功能。

也就是说, 译名在语言上应该好读、好听、好看, 做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世界驰名商标“Coca-Cola”的中文译名“可口可乐”堪称这一典范。“可口可乐”与“Coca-Cola”首先在形式上和谐统一好看;其次读起来韵律和谐, 朗朗上口, 好读;再次听起来节奏明快, 颇具乐感-好听。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汉译既与其英文发音相似, 又带给人们无穷的联想。“可口”代表味美, “可乐”寓意为快乐, 让人一听这个名字就似乎感受到这种饮料给人带来的怡人感觉。

二、商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从表面上看, 商标翻译似乎只是语言之间的转化。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商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往往受到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宗教等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商标名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 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 应该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则。

1. 把握商品性能, 体现产品特色。

商标是反映商品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对商品本身的一种广告宣传。消费者对所有商品的性能都不了解的情况下, 商品的商标在某种程度上会左右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而这时商标翻译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商品的销售。因此, 商标的翻译如果能够在某一方面说明商品的性能则会令消费者印象深刻。如:名牌香皂Safeguard (舒肤佳) 就体现了商品本身的属性。“舒”字可以使人联想到舒服, “肤”则说明了商品是作用于皮肤的, “佳”的意思为质量好。它的译名舒肤佳似乎在告诉你它能给你的皮肤最佳感受。世界名车Benz (奔驰) 也很好地体现了商品的性能, “奔”表示跑, “驰”则表示快, 那么两个字合起来就特别形象地突出了该车的优良性能。类似译法的例子还有:服饰业的Reebok“锐步”、Umbro“茵宝”, 展示了体育服装的结实、耐用、精干、有力等特色;医药业的Contac“康泰克”、Cortal“克痛”, 给人以“只要药到, 病痛立除”之感;食品业的口香糖Extra“益达”, 冰淇淋Walls“和路雪”等都没有拘泥于名称的音和意, 而是根据商品特点做了一定改动, 从而深受消费者青睐。

2. 简洁明了且具有美感。

商标翻译除了要能够反映商品的性能外, 译名还需做到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上口易记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美国啤酒Budweiser译为“百德威斯”, 显然没有“百威”来得简洁、醒目, 而且“百威”让人觉得喝了此酒, 会精神百倍, 威力无穷。此外译名还要具有一定的美感。一个好的商标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例如:IKEA这一家具品牌的译名为“宜家”, 其内涵为适于家居, 这种翻译体现了一种意境上的美。TJOY (丁家宜) 、Arche (雅倩) 、Biore (碧柔) 等商标的翻译都具有易认、易读、易看的特点, 这是一种形式上的美。而Kodak (柯达) 则体现了音韵上的美。

3. 尊重并兼顾不同文化的差异。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 企业经营者在进行国际营销活动中, 必须了解、尊重、遵循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才能译出和原商标神韵相通的译名。在中国的传统美学文化中, 吉祥是颇具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爱讨吉利、喜讨口彩”的风俗习惯, 就必须成为英语商标翻译中的考虑因素之一。美国名牌啤酒Budweiser译为“百威”, 日本零食小品Pocky译为“百奇”, 因为“百”字是中国人喜爱的数字;Pepsi它的中文译名“百事可乐”, 在汉语中也是一个富含吉祥意味的词。

4. 迎合消费心理。

善于揣摩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最大限度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无疑是商标译名的永远追求。Transfer, 原语商标意思是“变形”, “变换”, 但译者根据中国潜在消费者的心理巧妙添加了“金刚”二字。“金刚”为汉民族文化所特有的, 是佛的侍卫的名字。因其手拿金刚杵而得名, 在中国人心目中, 金刚’力大无比, 武艺超群, 勇斗妖魔, 百战百胜, 是无坚不摧的勇士的化身。“金刚”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偶像, 也成了家长们教育孩子勇敢坚强的教具之一。因此以“变形金刚”为商标名的玩具深受中国儿童喜爱。又如Sprite译成“雪碧”两字, 也是紧紧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人们在炎炎夏日, 一见到这两个字, 不禁联想到洁白冰凉的雪和生机勃勃的绿, 使你感到未喝口已爽, 心已醉, 不由你不想买上一些, 喝上几口。

综上所述, 商标是产品形象的代表, 是产品质量的象征, 因此商标的翻译不能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对等, 而必须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商标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种好的商品, 加上一个动听上口的名字, 无异于锦上添花。好的商标翻译体现了翻译技术与审美艺术的完美结合, 也给产品包装增添无穷魅力。商标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对商标的原文有正确而贴切的理解, 还要能够摆脱死板对等观念的束缚, 大胆创新, 译出能够完美演绎商标内涵、传递商品神韵而又能兼顾消费者文化风俗习惯的佳作, 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 最终达到提高产品知名度, 塑造商品形象和品牌形象的作用。只有善于揣摩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尊重民族习惯, 恰到好处地运用商标翻译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才会使译标在商战中独领风骚, 引导消费、促进消费。

参考文献

[1]胡开宝陈在权: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与英语商品名称的翻译.中国翻译, 2002年第5期

[2]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

[3]朱亚军: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策略.外语研究, 2003年第6期

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中药名,翻译,原则,方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巨大的民族健康产业。近年来,中医药国际交流取得了长足进步,国际市场上对中医药认可和需求日益扩大。中医药走出国门不仅能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能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医药走出国门,翻译至关重要。十八大代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十八大新闻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很好的重要载体,但翻译是个‘拦路虎’”。中医药翻译之所以是个“拦路虎”,是因为中医药学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在思维层面就是取象比类的“象思维”,表现在语言层面就是中医语言的抽象性、模糊性、人文性及其大量的文化特色词汇和概念,如“阴阳”、“气”、“君臣佐使”等等。这一点在中药名,尤其是方剂名上也有突出的表现。

1. 中药名翻译的原则探讨

对于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国内的学者早已有所涉及。张昀认为中药方剂名的翻译不仅要考虑中医所具有的特性,还要跨越英汉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因此应遵循避虚就实、舍繁就简、敢于音译三个原则。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那么中药名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呢?康静雯认为中药名翻译的目的有三:第一,对外传播及推广中医药学知识;第二,促进药品更好地流通海外市场;第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这三点是一个较全面地概括。在这三个目的的指引下,结合目前中药名翻译的现状,笔者就以下几个原则,与各位商讨。

1.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中药名翻译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普遍的、规定性的纲领作指导。没有一个普遍认同并遵循的纲领,将难以实现中药名翻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缺乏统一标准的、各行其是的翻译将导致译名混乱,这样不仅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不利于中药商品的出口和销售。

1.2 简洁性原则。

作为专有名词的中药名称,其翻译必须简洁。如“麻杏石甘汤”如果按照药方组成译为“Decoction of Herba Ephedrae,Semen Armeniacae Amarum,Radix Glycyrrhizae and Gypsum Fibrosum”。这样虽然准确译出了各个成分,但拗口又冗长,不适合作为药名。一个响亮易记的译名,是中药作为商品进行出口的必要条件。冗长的译名不仅不方便使用和记忆,并且容易出错。

1.3 回译性原则。

回译性强调药名译文和原名的对应性,这就要求译名与原名在意义和形式上尽可能接近,以便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例如“青龙汤”,如果译为“Decoction for Inducing Diaphoresis”则不具有回译性,因为“Decoction for Inducing Diaphoresis”是发汗汤,而有发汗功效的汤剂远不止青龙汤一种。因此,回译性不强的译名,将容易引起混乱和使用的不便。

1.4 民族性原则。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所在。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我们需要在翻译时注意保留其民族特色。特别是在当今西方文化霸权的背景下,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身份标识缺失、核心价值观念和特有的思考方式被西化的问题,我们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2. 中药名翻译的方法探讨

以上探讨了中药名翻译的原则,以下将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之下,对中药名翻译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2.1 关于拉丁语和英语。

植物学规定从2012年起使用英语得以取代拉丁语来记录新物种,而动物学家在多年前就已经不再使用拉丁语命名。作为一种“死去”的语言,拉丁语的受众越来越小,因此笔者认为中药名翻译应采用英语,而不是拉丁语。

2.2 关于直译和意译。

相对于意译来说,采用直译不仅能保留中医药概念和内涵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更能凸显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如将“紫雪丹”直译为“Purple-snow Pellet”不仅具有简洁性和良好的回译性,而且保留了原名的寓意和美感,使西方读者体验到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中药名的英译应以直译为主。

2.3 关于音译。

中药名和人名、地名一样,同属于专有名词,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理应采用音译。根据语言国情学,处于东西方文化“共核”之外的词汇是难以翻译的,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只有采用音译才能填补。音译将源语的概念意义与文化语境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译入语中,构建起相应的概念和文化语境,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直译和意译造成的文化损伤或文化误读。

2.4 音译加注英译。

中药名音译简洁而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但缺陷也很明显。单纯的音译难免会使西方人望而生畏,特别是目前西方世界对中医药文化还不是非常了解,对很多药名可能还不很熟悉。因此,在当前阶段,音译加注英译就成为一种必要的过渡方法。而如前所述,这里加注的英译应以直译为主。

结束语

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中药名翻译的目的在于传播知识、弘扬文化、走向海外市场。这三重目的决定了中药名翻译必须具有系统性、简洁性、回译性和民族性。音译方法系统、简洁、具有良好的回译性,而且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至于音译在现阶段的接受性问题,我们则可以通过加注英译的方法逐步实现过渡。以上仅是笔者愚见,不妥之处,还望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李虹.中医语言的特点及其对中医英语表达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69-71.

[2]熊欣.音译理论及音译产生的背景[J].中国科技翻译,2014,27(1):39-41.

[3]张昀.中药方剂名的英译技巧与原则[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7:664-665

[4]康静雯.“目的论”指导下中成药名英译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9:172.

[5]薛俊梅.中药方剂名称翻译的原则与方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1:773-774.

翻译原则和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型文本 长句翻译 翻译方法

一、信息型文本的特征和翻译原则

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从事过多种欧洲语言的翻译工作,纽马克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根据语言功能的分类,將不同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其中纽马克认为信息型文本是指教材,备忘录,会议记录,技术报告,报刊杂志,学术论文等以记载各类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文本类型。信息型文本翻译的核心在于传递信息,所以,语言和风格形式的选择对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来说是次要的。信息型文本多被动句,名词化,空洞词和现在时态,其语言客观准确,平实自然。信息型文本重视文章的连贯一致,表达清晰明确,避免口语或书面形式抒发个人情感,

笔者认为,信息型文本翻译的核心指导原则是目的性。目的性是指译者应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语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进行翻译。译文要尽可能顺应受众的需求,文化期待和认知状态。另外两个原则是准确性和可读性。准确性是指译者不可随意缺失任何原文读者的信息,或有意无意在文章中出现偏差。可读性是指译者可以只考虑原文的内容而不拘泥于原文进行修正。

二、信息型文本中长难句的复杂成分

英汉翻译中,长句翻译一直是翻译实践的一大难点,并被视为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信息型文本中英语长难句子成分的复杂性在于,除了一般的词或短语做句子成分外,从句和非谓语动词做句子成分时增加了句子的复杂性和分析的难度。以从句为例,从句作为整个长难句的句子成分,它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一包含一整套句子成分,而这些句子中又可能存在从句,如此反复,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三、What does frequency have to do with grammar teaching 译本中英语长句的处理方法

1.顺译法。当英语长难句的逻辑顺序与表达方式基本与汉语一致时,可以基本顺着原文的先后顺序进行翻译,这就是顺译法(曾智华,2010)。

例1:Using frequency findings from corpus linguistic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ESL-EFL materials and what is known about actual language use based on empirical studies。

本文通过对语料库语言学中频率效应的研究发现,探究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教材中出现的信息与实证研究中语言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

分析:原文由一个独立主格结构和一个主句构成,该主句中有好几个介词修饰名词,还有一个从句结构。翻译时,整个独立结构单独成句,主句间虽然结构复杂但也有一定逻辑关系,于是把句子剖开直译出来。

2.倒置法。有些复杂长句中的表达次序与汉语表达习惯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翻译时必须对原文有些成分的位置进行调整,才能译出符合汉语习惯的译文来。

例2:Ellis has shown us that language learners naturally rely on frequency for many different language tasks, ranging from irregular verb patterns to collocation patterns.

Ellis 在主题论文中说道: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不规则动词变化还是在动词的搭配方面,很多程度上都依赖频率作用。

分析:这个长句由一个比较长的宾语从句,后面跟了一个复杂的独立主格结构,经过分析,笔者觉得先把独立主格结构译出来,再来译主句以及宾语从句里面的内容。所以倒置法比较合适。

3.拆分法。有些复杂长句的一些成分从长句主干中拆离,组成句子或短语(另外处理)才能译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例1:The present paper illustrate the kinds of unexpected findings about language use that result from corpus-based investigations and how such findings lead t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decisions about materials design.本文基于语料库的调查,举例说明语言使用情况的一些特殊发现,然后进一步分析它们是如何从根本上影响教材的决策。

分析:该句子中名词性从句,宾语从句交叉。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细看有三个独立的意思,以and为切入点,然后再切割从句中的内容进行翻译。

旅游英语文本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第12篇

一、旅游文本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旅游文本翻译的特点

作为旅游英语翻译者,要求其文化底蕴必须是非常深厚的,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翻译技巧,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文化。同时,旅游英语在翻译过程中要体现出立体美。旅游是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立体美的呈现和感受审美的过程,对当地文化的宣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旅游英语不仅是吸引外国游客的媒介,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旅游文本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1. 语言和文化差异

英汉旅游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体风格、文化和语用上,因此,旅游英语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与缺失。不同国家由于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社会礼仪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此,旅游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读者的文化背景,对文本要传递的文化信息适当的调整和修改,这样,才能让读者和外国游客既能知其名,又能知其义,从而加深对旅游景点的认识和了解。

2. 避免逐字直译

有些旅游景点的文本资料翻译只停留在其文字的表面意义上,尤其是一些语境中的表达,为了使人明白其意思,逐一将单词翻译出来,结果翻译出来的资料常常令外国游客一头雾水甚至使外国游客理解错误,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景点形象。例如,旅游景点中常见的标语指示牌:“参观由此去”,译成“To visit from here!”会让外国游客难以理解,如果译成“This way,please!”简洁明了,效果会好很多。

二、旅游英语文本的翻译原则

(一)以译入语或译入语文化为取向

以译入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是以接受端为出发点,以译入语为中心的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以读者的口味为准绳,改变了注重原文和以忠实为主的翻译思路,采用了归化的译文方法,将翻译的范围扩展到翻译的语境。其目的是让读者和外国游客能一看即懂,并产生如文本原来所具有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二)以译出语或译出语文化为取向

以译出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是严格遵守原文的形式,唯恐译文失真并有违原文作者的意愿。翻译时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应该沿着原文的外形来译,翻译过程中也尽可能完全采取词对词、句对句的死译方法或音译法,其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和鲜明特色,不破坏原文的结构美。

(三)以美学为取向

旅游资料是通过对风景名胜和山水文化的宣传、介绍和推广,吸引游客并激发人们旅游和参观的兴趣。为了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表现力,用来翻译诗词、碑文、名胜古迹、风味小吃等传统文化的旅游资料应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应尽可能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并使之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实现原文的美学价值。例如,在中国美食“韭菜盒子”的翻译中,因为韭菜合子与饼子的形状相似,体积大并且扁平,于是将韭菜盒子翻译成Chinese Chives Cake,既形象直观又体现了一定的美学价值。

(四)以作者或读者为取向

以作者为取向主要用于名人名家的散文、游记、诗歌等方面的翻译,其翻译的目的和原则是要保留原作的风姿和作者的权威性。而以读者为取向的翻译原则是翻译者把文本翻译的重点放在读者或者旅游者上,其目的是便于不同层面的读者或游客易于接受和理解。因此,翻译时充分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前提下作适当的调整和变通,才能使旅游资料的翻译通俗易懂和富有吸引力,才能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例如,对名称的翻译是翻译者非常注重也是最为困难的。如,杭州的“虎跑泉”经常会被翻译成Tiger Running Spring,但如果考虑到其名称的由来,其名字应该翻译成Tiger Dug Spring,这样才能让外国游客真正了解“虎跑泉”的由来和历史。

三、旅游英语文本的翻译技巧

(一)音译

音译是根据读音用一种文字符号来表达另一种文字符号的翻译方法。在英语翻译中,音译就是直接用汉语拼音标注。音译的对象主要是人名、地名和新产生的术语。好的译名能第一时间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提高他们的游览兴趣。例如,三潭印月San tan ying yue。但单纯的音译有时并不能将景点的实际信息、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完全地传递给读者和游客,还需采用音、意相结合的方法来补充和完善。例如,八达岭长城Badaling Great wall。这样的翻译不仅易于游客对景点的接受和理解,又能让外国游客深刻了解中国地域文化的信息。因此,音译翻译方法不仅能让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国发音,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和文化内涵。

(二)注释

对于外国读者和外国游客而言,很多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是他们陌生和不熟悉的,于是乎在旅游文本翻译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将译文的理解障碍降到最低。因此,旅游英语文本在翻译过程中,要多运用一些词汇进行适当的阐释、注释或补充,这样才能缩小原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文化差距,才能够更通俗、完整、准确地将原语信息传达给读者和游客,又能便于其接受和理解,并对他们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向读者或游客介绍“粽子”的时候,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不讲解屈原的历史而只是对粽子作简要介绍,游客或读者便会一头雾水而无法理解。因此,在翻译famous Chinese scholar-statesman who lived some three centuries before the birth of Christd的时候,游客会对粽子和屈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自然而然对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会加深记忆和了解。

(三)增译

增译也叫增词法,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上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从原文出发并遵循一定的规则,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词、句子或其他必要的语言单位,从而使译文语义更加明确并达到和原文相似的效果。同时,各民族由于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些内容在我们国家可能人尽皆知,但在国外可能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因此,凡是带有我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旅游资料,在原文本翻译中应适当增添解释性翻译,对背景资料适当地加以补充才能够避免外国读者或游客产生误解甚至不解。例如,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以相互泼水的方式来祈求生活快乐祥和。如果将“泼水节”译成“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a big festival for the Dai nationality to wish everyone happiness by splashing water to one another.”就能将特殊民族风情的背景信息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外国游客,外国游客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底蕴并在思想上达到共通。

(四)省译

在旅游过程中,中西方游客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存在不同,中国游客是螺旋式思维,注重景色带给心灵的审美感受,而西方人是直线思维,注重景点带给人的现实表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累赘感并可做适当的删减,只要让读者和外国游客真实地感受到我国的美好风景就可以了。例如,在对“北京作为世界旅游名城,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雄伟壮丽的天安门;金碧辉煌、气象万千的故宫;湖光山色、曲栏回廊的颐和园……”这段话的英文描述过程中,可用magnificent来表现天安门的雄伟,用majestic来表现故宫的庄严,用scenic来体现颐和园的秀美如画。译文并未逐字翻译,而是使用简单不重复的词语来再现原文的美感。

(五)类比和改写

由于中外文化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许多比喻和典故虽然描述的人物和事件不同,但其表达和传递的思想却是相似的。因此,将中文资料中的比喻或典故转化为外国游客熟悉的类似的内容,适当地运用类比可以简洁而又准确地向游客介绍人物或景点。例如,将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类比为西方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种由此及彼的类比方法既可以拉近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又可以让游客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改写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或调整,其目的是使译文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和读者口味,以便于信息交流,并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旅游英语翻译要从中外文化的差异上入手,力求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理解习惯和审美习惯,将文化信息作为重要的翻译要素,采取恰当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将景色古迹和文化信息灵活生动地呈现给外国游客。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增减和改变,这样才可以使旅游文本更容易被国外游客所接受和理解,才能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

参考文献

[1]王雨珊.交际翻译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4).

[2]潘飞.旅游英语标识语的文本特点及汉英翻译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6).

[3]景兴润.英语旅游网站文本翻译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

[4]夏瑛.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5(92).

翻译原则和策略

翻译原则和策略(精选12篇)翻译原则和策略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来到中国, 在领略大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