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小事范文
凡人小事范文(精选4篇)
凡人小事 第1篇
作为县级电视新闻记者, 离农村农民最近, 最能及时了解到农村农民群众所发生的事。因此, 就应该将镜头对准农村基层, 一方面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的政策主张, 一方面又要及时、准确、充分地反映群众呼声, 将两者统一起来, 创造出最佳的宣传效果。这就要求记者要以平民视角来采写新闻, 用群众眼光看待问题, 站在群众角度,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从群众普遍关心的事情入手, 把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民生话题, 从群众立场着眼, 或者在新闻报道中以群众为基点进行报道, 真实反映群众生活和工作, 就容易产生一种效应,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播出,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记者的, 会有采访“名人、领导”的机会, 就容易出新闻, 随便透露点什么, 都会成为众人关心的新闻。但是作为县级电视新闻记者, 平时打交道最多的, 还是平常人, 这就要求记者要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学会和普通人打交道。其实, 要采写好凡人小事也非易事, 因为平常人没有显赫的业绩, 一切都是那么默默无闻。再有对大多数观众而言, 几乎在看新闻前不知主人公为何人, 对报道对象有一种陌生感, 如果要让观众对报道感兴趣, 就要求记者要比采写名人更努力些, 更用功些, 否则就不能让凡人小事成为观众爱看的报道。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作家, 为体验生活到一个村里蹲点。时间长了, 他与村里人建立了深厚感情, 村里人也把他当成了文书, 凡有什么抄抄写写的事, 都要去找他。一天, 村干部来找他, 说村民某某死了, 村里开追悼会需要写个悼词, 请他帮助写几句话, 作家答应了。开追悼会那天, 全村人听了悼词, 竟都流下了眼泪。大家都说, 这个人活着时, 不觉得有什么感人的事, 人家这么一写, 事还是平常的事, 听起来就是这么感人。
从这个故事, 我们可以自问一个问题, 写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 会不会打动观众?答案是明显的, 采写到位了, 功夫到家了, 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 同样能让观众有惊天动地的感受, 因为真善美的东西就藏在普通人身上, 只要你采访了, 写出来了, 就会有金子般的吸引力。
这就要求基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要有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 马马虎虎, 粗枝大叶, 不仅不会有新闻精品, 还会给新闻事业带来损失, 给新闻记者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凡人小事时要深入现场, 讲究精细求真, 将所见所闻采写成新闻报道。不能有丝毫马虎, 不论是一字之差还是一句之差、一段之差, 都需要严加防范。时下, 新闻采写有许多“便利条件”, 让人觉得采写新闻很容易, 因为, 在互联网上有资料, 被采访单位给材料。实际上, 这种很容易当中埋藏着不少隐患。一些素材可能是不准确的, 不真实的。记者如果不加以核实, 随手加以利用, 差错就会出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报道中的一字一句一行一段都应该是真实材料, 无论是哪里来的素材, 均要经过自己的核实调查。只有这样, 自己采写的新闻作品, 才能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检验。切忌因为采访对象是普通人, 就不深入采访, 用平常的模式套用, 将人物脸谱化, 既反映不出人物特点, 又表达不出主题, 有损于媒体与记者形象。
名人与凡人, 平凡与不平凡, 小与大都是相对的, 辩证的。在平常人身上, 平凡的地方很多, 而对不平凡的东西, 用平常眼光往往看不清楚。新闻记者就要用敏锐的目光, 像淘金者一样, 能够发现闪光的金子, 正所谓从平凡中找到不平凡, 从小中发现大。
如何采写好凡人小事, 笔者认为, 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不要忽视细节。人们常说, 一滴水见太阳,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 往往会像镜子一样, 照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采访中就要注意对象的动作表情, 穿着打扮, 以及言谈答问, 环境场面等。笔者去年八月曾随记者去采访一名考上了重点大学而又无钱上学的学生, 家庭的贫困程度超出常人想象, 父亲瘫痪在床, 母亲体弱多病, 吃的主食就是堆在墙角的洋芋, 家中找不出一样东西值100元钱。采访中孩子母亲眼中那无声滑落的泪水, 流露出的悲哀与无奈。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就非常注意这些具有震撼力的细节。节目播出后, 反响效果很大, 很多好心人打电话到电视台联系捐助, 一周内, 就帮他解决了上学的后顾之忧。
二、不要忘记语言的朴实。用朴实无华的语言, 写平常的人和事, 往往会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使人看来更感觉亲切。在上述采访中, 就是用质朴平实的对话, 反映出学生所处环境和心理状况, 让观众感觉事情就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
三、不要故意将人物拔高。如果一个人做了十分的事, 写八九分就可以了, 而写十一分则会带来相反效果。平常人的作为, 要用平实的语言来介绍, 故意拔高人物境界, 会让人感到失真。这是许多基层新闻工作者的通病。去年, 我市发生一起抢劫案, 抢劫的对象是单位的一名女领导。在歹徒实施抢劫过程中, 女领导奋起反抗, 当场身中数刀, 昏到在地。这种不畏强暴, 匡扶正义的精神值得赞扬。后来, 记者在医院采访她时, 刻意安排了一个情节, 让她在医院里询问同事这段时间的工作, 并安排今后的一些工作, 加上这个情节后, 相反让人觉得是在故意拔高, 本来是一件非常值得赞赏的事, 让人感觉不真实了。
凡人小事作文 第2篇
终于盼来了暑假,我约好了同学去五一广场玩。进入地铁站,等来了列车,我选择了一个人比较少的地方站着。我旁边坐着的是一个中年男子,旁边放着行李箱,手中拿着手机,眼睛微闭着,看上去显得非常疲惫。不一会儿,他手中的电话响了。
他接了电话,用懒散的声音问道:“喂?”
对面传来了一声稚嫩的声音问道:“喂!爸爸,你快到了吗?我和妈妈都想你了。哦!对了,妈妈还说让我嘱咐你记得吃饭,毕竟你回来后还要陪我玩呢!”
这时,他脸上的睡意顿时烟消云散了。声音也变得更加有力,他说道:“好,爸爸已经吃过饭了,我一会儿就回来!”
说完,他挂断了电话。我这才注意到,在他座位的旁边还放着他未有吃完的盖码饭。他双手紧握着手机,眼睛又闭了,稍微休息了会儿。我想是因为——只有养足了精力后才可以陪孩子玩吧?
到了五一广场这一站了,他刚好也是这一站下车,他连忙提起行李,走出列车门,然后去厕所洗了把脸,让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后变走出了地铁站。望着他挺立的身影,我不经想着:“原来只要是有亲情的地方,哪里便得会觉得温暖无比,辛苦劳累了一天,却不忘回家陪伴自己的家人,自己再累却也得到了安慰。”
我转过身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过了一会儿,我再向后望去,仿佛看到他与他的家人灿烂的微笑在耀阳之下绽放。
凡人·小事·大道理 第3篇
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智慧”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写平凡人——“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诚然,我们大多是平凡人,最熟悉的也是平凡人,所以写记叙文最好写平凡人。这平凡人怎么写呢?宝黛初见时,宝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文中的人物也该给读者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即“熟悉的陌生人”。
所谓“熟悉”,是要求文中的人物能带给读者似曾相识的真实感。真实感从何而来?赵树理曾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也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印象更深刻。写得细致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让笔下的人物成为有血有肉的人。倘若一篇文章中能有一两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便会为人物形象平添几分亮色,且看《王大爷的早餐店》的精彩对白:
“王大爷,店面不租大点我们要站外面吃饭啦!”
“哈哈,我给你们搬个小凳坐外边吃!哈哈……钱全给你们做粥吃了,哪有闲钱啊?”
……
“那你提个五毛一块的价,我们还能不来啊?”
“不行不行,都是好多年在这吃的老邻居了!我老王别的不敢说,良心还是有的啊。多亏你们养着我哩!哈哈,我老头子亏得有你们陪着解解闷呢。”
小作者用朴素的对话刻画人物,热情、乐观的王大爷便跃然纸上了,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实感扑面而来。
所谓“陌生”,则是要求文中的人物不光要有普通人的共性,更要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读者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毫无个性的熟悉面孔会让读者审美疲劳。所以写记叙文选择人物要“像关卡的税吏似地百般挑剔”(茅盾语)”,力求选择出富有个性的“这一个”①(黑格尔语)。倘若自己的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物也不打紧,我们可以学学鲁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左手粪叉,右手笔杆》就成功地“合成”了这样一个让读者陌生的角色:
爷爷的手,拿得起粪叉,舞得了笔杆。
爷爷是一个农人,他常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从没有过“草盛豆苗稀”……
爷爷曾是个大学生,当官的,有过出息……眼看升官在望,爷爷却收拾行囊,携家带口,回了村里……
“左手粪叉,右手笔杆”的爷爷一登场就赢得满堂彩。文人出身,升官在望,却急流勇退,做起了农人。“夫子气”和“农人味”集于一身,这样的传奇人物真可谓个性十足。
讲小故事——看似寻常最奇崛
很多人写记叙文总想写大事,觉得小事不值一提。殊不知生活中的大事要么早就街知巷闻,尽人皆知;要么就题材宏大,难以把握。所以讲大故事往往缺少真情实感。其实,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多是寻常小事,最熟悉的也是寻常小事。倘若我们能写好主题深刻的小故事,往往可以通过这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高明的作者从不好高骛远,精彩的记叙文常常是从讲好小故事开始的。《逃离“智慧”的周庄》就是个讲述周庄旅游见闻感悟的小故事。久负盛名的周庄处处弥漫着商业气息,让慕名而来的小作者“有些反胃”。而名不见经传的千灯却古风犹存,给小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在一讽一赞的对比中,小故事早已不露声色地完成了对“智慧”的诠释:“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为之争”,古镇的智慧,千灯的智慧,于此,悄然散发。
然而寻常小事人人皆有,如何才能平中见奇?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字上下功夫。一篇文章如果能带给读者新鲜感,那它就引起了读者的审美注意。清代戏剧家李渔尤其重视为文求“新”,他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之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就是说交友要交旧的,物品要求新的,写文章比物更看重求新。那么如何才能出新?我们还得听听李渔的意见:“前人未见之事,后人见之”,“前人已见之事,尽有摹写未尽之情,描写不全之态”。简言之,就是要叙他人未叙之事,挖掘别人写过之事却未曾表现的方面。《智慧,就藏在房间里》就是一篇出新的佳作。现如今优质学区房销售火爆,父母为孩子求学而搬迁算不上什么稀罕事,然而小作者的爸爸却如孟母一般,居然为孩子求学三次搬家,这样的故事闻所未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小作者从爸爸智慧的“三迁”中看到了深沉的父爱,这种感悟常人难有,小作者却悟到了:这种智慧被爱包裹起来,深深地、悄悄地藏在这房间里的某处罢了。
悟大道理——一粒沙里看世界
鲁迅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如果说“选材”是在塑造记叙文的“形”,那么“开掘”则是在塑造记叙文的“神”——主题,开掘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立意的深度。“人是会思考的苇草”,我们面对外物总要有思考和感悟。其实再平凡的小人物,他每一丝皱纹里都写满了世事沧桑;再寻常的小故事,它每一个片断里都有深邃的思想,正如郁达夫所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倘若能用理性的思维思考人生,那么凡人、小事也能让人悟出大道理。
(一)由此及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寻找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要求由此及彼地联想、想象,纵横开掘,探寻深刻的主题。发散思维主要有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考场取材的《写作的智慧》就是篇体现逆向思维的佳作。小作者从语文老师强调的“作文拿高分的智慧”说起,“开头引用名人名言,观点鲜明,事例翔实,等等”。这些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所谓“写作的智慧”却“催生大批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成为“应试教育下的集体分泌物”。于是小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从相反的角度领悟了真正的写作智慧:
真正的写作,是抛弃成规通法,以真情入文,以实感动人的自觉。
真正的写作,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烂漫才华。
真正的写作,是捧出一颗至诚之心的赤子纯真。
(二)由表及里,聚合思维
不同于发散思维的“以一趋多”,聚合思维表现为“以多趋一”。它是对各种现象进行由表及里地归纳概括,把从不同渠道得到的信息聚合起来,寻找其相似点,朝着问题的一个方向思考,从而得出结论。同样是考场取材的佳作,《瞳孔之内》则是用聚合思维感悟出了大道理。坐在前面的监考老师让小作者紧张不已,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考老师的瞳孔之内。而另一个监考老师无意间开窗通风的举动却让小作者紧张的心放松了下来,觉得“她的瞳孔里,有一线和煦的光”。此时再看面前的监考老师,“他那双眼并不怎么可怕了”。小作者于是对这两种不同的对视体验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最终明白了:
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瞳孔里,虽然不像楚门的世界,每个表情,每句话都有剧本,可我们真真是在别人的瞳孔里演着人生的电影……
愚蠢的人,拼命地想逃出人们的瞳孔;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永远活在别人的瞳孔之内。
前者,从内而外地苦着脸;后者,自始至终安然地笑。
写文章讲究 “文以载道”,然而这“道”如何讲才更容易让人接受呢?纯粹的议论,往往乏味,与其板着脸孔长篇大论地说教,倒不如把大道理藏在小故事里。
注:本文提到的作品均为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同学们可自行查阅。
凡人小事作文 第4篇
父亲,这个代名词,相比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父亲是伴随我们成长,为我们的生活撑起一片天,是我们家庭的顶梁柱。我的父亲当然也是这样的。从小到大,我觉得父亲抚养我们一家人是理所当然的。我家里共有六个人,四个孩子,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工作。他是在干关于物流的工作,非常辛苦。他不论风吹雨打,严寒酷暑,都一直坚持工作。直到我上初中,我才知道父亲是多么不容易。我十几岁了,有时就陪父亲一起送货,并帮他看货,才知道送货是多么不容易。货有时很重,只是抬起来都很费力,何况有时还要搬上几楼,以至于身上或手上都会有一些擦伤,我才真正意识到父亲为了养活我们一家人是多么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困难。我的爸爸,我的父亲,他有常人没有的毅力,养活了我们一家六口人,承担起了对家庭的责任,他比平常人家更牛,却更辛苦。我们从未在意自己的父亲为了我们的家庭所受的辛劳,只是一味地要这要那,不关心,在意自己的父亲,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请变少,冷漠增多。
在一个冬天,比往年更冷,还下起了小冰雹和雪,是地面上结起了厚厚的冰。这时候每家每户都多在自己的家里,躲避寒冷的侵扰,但是,就在这时,环卫工人们却不畏严寒,挺身而出,撒盐,除冰,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在人们看来,这是他们理所当然应当做的,但孰不知,他们其实可以不做,但他们不做,谁又会自愿的去做呢?他们是多么伟大啊!就是因为他们的伟大,才让我们安全的在路上开车,走动。我们要对每一个环卫工人们表达敬意,感谢他们的行为。
凡人小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