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ESP需求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ESP需求范文(精选10篇)

ESP需求 第1篇

关键词:需求分析,医学ESP教材建设,合作编写

高水平、高质量的医学ESP英语教材是提高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不断推进, 以及高等医科院校对改善专业英语教学质量需求的增长, 医学ESP英语教材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各自的医学ESP英语教材, 推进了医学ESP英语教材建设的发展。但国内这些医学ESP英语教材出版的总体情况是什么?教材编写中已取得那些进步或还有哪些不足?如何满足学生、教师、学校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医学ESP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正在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或学术英语教学 (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转型。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医学ESP英语教学也不可避免的正经历着这一剧变。教材建设对医学ESP英语教学改革起着极为重要的的作用。

二、医学ESP教材建设现状

各大出版社对医学ESP的教材普遍高度重视, 医学相关英语教材数量显著增加, 质量也有突破, 出现了一些规范性、系统性的教材系列。我们以时间为序对2000年后出版的主要的医学ESP英语教材做了一些梳理。具体情况如下:

200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规划医学专业英语教材, 包括:医学专业英语阅读 (两册) 、医学专业英语写作、医学专业英语听说。

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医学英语系列, 包括:基础医学英语、临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听与说和医学英语写作与翻译。

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医学英语系列丛书, 包括:医学英语术语学及应用、医学英语词汇学、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 (I, II, III) 、医学英语读写译教程、医学英汉翻译概论与实践、生物医学论文写作指南等。

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医学英语系列教材, 包括: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生物医学论文英语读写教程、临床医学英语应用阅读与翻译和国际医学会议英语。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等医学英语系列教材, 包括:基础医学英语临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视听说。

2012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概念医学英语系列教材, 包括:医学英语文献阅读 (一、二) 、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高级医学英语写作教程、医学英语写作分类表达指南、医学英语实用翻译教程。

2013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等医学英语系列教材, 包括:实用医学英语写作、护理英语综合教程、新编基础医学英语等。

三、医学ESP教材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尽管医学ESP教材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对于不断变化中的学生和社会需求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其发展还是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 内容缺乏时代性

相当一部分教材的出版时间是在七、八年之前, 其内容选材则更早。而现在医学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那时的科技知识早已不能满足目前巨大的学习和科研的需求。

(二) 选材随意性

绝大部分教材选用的是西方英文原版教科书、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尽管语言素材可靠地道, 但专业词汇众多, 且注释过于简单, 甚至有些教材就是英语原文加汉语译文, 学生读起来感觉晦涩难懂。

(三) 设计缺乏个性化

大部分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多采用以阅读为主的模式。每单元由A、B、C三部分组成, A部分是简短的热身文章, B部分是重点讲解的长篇文章部分, C部分为补充阅读材料, 与A文章类似。听说内容所占比例很小甚至没有。写作部分多作为补充知识由学生自学。

(四) 语言与专业缺乏融合性

专门用途英语是一门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课程。但有的教材教学目标针对性较差, 编写时过于重视英语语言形式, 轻视或忽略医学专业内语言交际技能的培养。一些教材却过于重视专业知识, 专业词汇过多、篇幅过长、知识过于领先, 其结果是难度远超学习者的接受程度, 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 练习缺乏实用性

有些教材的练习形式单一, 过于偏重语言训练, 实用性不强。有些教材的练习题型设置过少。因此学习者难于通过练习来实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医学专业英语语言技能的目的。

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及时、妥善解决, 就可能对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并规范医学ESP教材建设势在必行。

四、医学ESP教材建设对策

医学ESP教材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下面主要就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教材编写原则、内容编排、教材编写者身份构成等提出一些建议。

(一) 加强理论研究, 重视需求分析

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 都要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技能要求为前提, 而解决这些问题都需以相关理论和原则为指导。

就医学ESP教材建设而言, 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束定芳教授指出“对外语学习进行需求分析至少有四大作用: (1) 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 (2) 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3) 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4) 为现有外语课程的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 (束定芳, 2004) 。需求分析理论是影响最终教材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动机的重要因素。因为教材编写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服务的, 要编好教材就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各自需求, 在此基础上开展选材、教学活动设计、体例编排等流程。同时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材有助于激发教与学的动机, 发挥二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材编写时, 首先要明确教材的使用者, 并对这一群体作充分的、全面的需求调查和分析研究, 对所取得的完整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需求调查采样, 不能只在在学生中开展, 而且还应在教师中进行, 同时也应在相关学校领导管理层中进行。经过充分调查、严谨分析, 确定医学ESP教材的受众、编写理念、选材内容、编写体例、教材定位和种类等方面要素。

(二) 合理定位, 遵守针对性

作为众多专门用途教材的一种, 医学ESP教材的定位依然是语言教材, 不等同于双语教材, 不应侧重于专业知识。因此, 所选文章医学专业知识不宜过偏过难, 应具有广泛性。教材编写有针对性, 根据学校、学生英语水平、专业、学习阶段等差异开发相应的医学ESP教材。医学ESP教材编写还应有层次性, 要根据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这四个学习阶段的差异和培养目标的不同, 推出循序层次渐进型的教材。

(三) 要注重多样性

教材建设不应局限于纸质教材,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大力开发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材。不仅提供纸质文字, 而且还提供大量相关图片、声音、影像的教学资源, 为情景式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支持。另外, 在选材上, 除了西方经典英文教科书、学术期刊文章外, 还应包括会议发言稿、病例分析、论文发表过程中与编辑及审稿人的交流书信、医患临床交流等材料。在练习方面, 除了常见的词语、语法、中英互译及短文写作外, 还可以设置情景扮演、主题演讲等开放性的题目。

(四) 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编写

对医学ESP教材编写者知识背景而言, 英语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各有优势和缺陷, 如果单独编写医学ESP教材, 都有可能会出现过于注重语言形式或专业内容的现象。因此笔者建议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应通力合作共同编写医学ESP教材。这样双方可以取长补短, 真正实现英语语言教学与医学知识习得的完美结合, 开发出尽量满足方面需求的ESP教材。

结束语

医学ESP教材建设是医学ESP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学院校深入推进大学英语教改的重要环节, 所以必须要特别重视。高质量的医学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 注重针对性、多样性、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的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医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医学专门用途英语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ESP需求 第2篇

【摘要】本文依据需求分析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大学英语课程应从传统EGP教学向ESP教学转化,其教学内容应与专业内容相联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社会需求出发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专业需求。

【关键词】ESP 大学英语课程 需求分析

一、引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对具有专业素养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还是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模式,侧重于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因此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被引入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并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ESP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是根据学生特定的学习目的进行设计组织的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要进行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必须以可靠的需求分析为前提。

二、ESP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即获取对特定学习者需求信息的详尽分析方法。它是ESP教学的基础,是其必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行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分析,笔者于2015年11月对九江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6份。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显示:74%的学生表示对ESP教学很感兴趣,并有66%的学生认为ESP教学很有必要。

63%的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动机是为了将来工作上的需要(包括考证),其次是继续深造(19%)。

32%的学生希望经过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后能提高读写能力,75%的学生希望能提高听说能力;同时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经过ESP教学能够看懂英文专业书籍(82%)和能够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86%)。(此题为多选)

71%的学生希望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能与专业联系起来,学习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和用语。

1.社会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目标的选择上反应出迎合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的倾向。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大学英语的社会需求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获得的数据显示:企事业单位对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对英语方面看中的是实用性,如能够进行外文技术资料阅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欢迎。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听、说技能有较高要求,需要毕业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口头交际;其次是写作技能,要求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应用文写作。

2.专业需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2015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64.9万,比率约为22.6%。超过五分之一的大学生目标在于自己专业学术领域的提升,这个比率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基本一致。目前我国经济科技等各个科研方面与国外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要想掌握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趋势和前沿研究成果,必然要大量查阅国外学术报刊著作。蔡基刚指出:近八成的学生选择将英语作为 “用来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工具,增强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交往能力”,并有超过六成的学生将大学英语学习目标定位在 “能提高用英语从事自己专业学习的能力(如用英语查找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听专业讲座的能力,陈述和演示科研成果的能力)”。

3.学习需求。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专业紧密联系,与时俱进,能体现专业前沿科技成果,从而提升英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他们迫切的希望改变传统EGP教学的授课内容,从重视读写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听说技能,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方面的自学能力。大学英语课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上专业英语课程做好语言和内容两方面的准备。

三、结论与建议

问卷调查分析和访谈总结显示,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符合当前社会需要和学生的个人需要,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在此做出以下总结并提出建议:

1.学生对ESP教学抱有极大兴趣,对英语的学习目的明确并极为注重其实用性。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必须能够体现这一点:大学英语为专业院系教学内容服务,并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对英语的需求。

2.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成为ESP教学的中心。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听说交流的能力,注重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专业,引入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英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ESP教学需要既了解专业知识又能教授英语的专任教师,因此应该加强对学术英语教师的培养,跟上时代需求。不会英语的专业教师和不会专业的英语教师都无法胜任ESP的教学任务,更无法创造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的自我学习。

4.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根据上课的学生专业不同,授课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以往的教学评估体系不再适用。要对ESP教学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就必须得建立新的教学评估体系,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Gusti Astika.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J].TEFLIN.1991,1:31-47.

ESP需求 第3篇

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层理论, 不同类型的高校及其所办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量显示其自身特色。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 (Clark Kerr) 就曾经指出:不同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发展, “模仿将是毁灭性的”。 (克拉克·克尔2001:205) 从我国英语专业发展历史来看, 上世纪80年代以前, 主要有三种类型的高校设立英语专业:专业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当时, 教育部对这三类院校下达过特色明显的培养目标:专业外语院校主要培养翻译人才、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主要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师范院校主要培养英语师资。三类院校根据各自专业定位, 分别有不同特色的教学计划。上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对外开放及其随之而来的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理工科类高校也纷纷设立英语专业, 并以“科技英语”命名。但有关部门并没有对理工科类高校的英语专业明确过针对性的教学培养计划。因而, 理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般都是根据专业外语院校或者综合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制订。1998年, 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以下称《若干意见》) , 2000年颁布了适合所有类型高等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目前我国现有英语专业的院校大致已发展为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和其他专科类院校五种类型;鉴于此,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因校制宜, 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并选择复合的专业, 努力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受到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 创出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 这就是说, 不同类型的高校开设的英语专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有明确的定位, 在培养目标与计划上不应该搞“一刀切”, 而应有自己的特色。

二、专业培养特色与专门用途英语

理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应该有自己的培养特色, 这不仅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层定位的理论认识问题, 更是一个涉及操作层面的实践问题。但实事求是地说, 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前所述, 目前大多数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 实际上就是专业外语院校或综合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翻版, 并无自己的特色可言。究其原因, 在外语人才培养上, 从理论到实践我们都已经习惯于“外语”与“文学”或者“外语”与“语言学”的复合, 而对理工科 (特别是工科) 高校所依托行业需要的“外语”与“相关行业学科”的复合缺乏理论研究, 更缺乏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而要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笔者以为:作为英语应用语言学重要分支的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专门用途英语自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 主要为特定领域的英语需求服务。近年来, 逐渐发展成熟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广告英语、法律英语, 以及在西方高校广泛设置的“学术英语” (Academic English) 、“职业英语” (Professional English) 等学科就是专门用途英语应社会各领域对英语的各种特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专门用途英语在语言教学理论、需求分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师资培养等方面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实践理念, 可以用来指导理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三、专门用途英语与需求分析

如前所述, 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研究已进入以需求为中心阶段, 因为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基础。ESP研究者普遍认为:只有基于需求分析的ESP课程设置才能成为有效的课程项目。 (管春林2005:37-40) 也就是说, 只有我们真正了解了理工科高校所依托的相关行业对英语的需求, 我们才有可能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将这些需求体现在ESP课程之中。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ESP课程《电力英语》来说, 在设计这门课的时候, 相关教师通过网上调研、查阅资料、访谈了解等形式广泛了解电力能源行业英语使用情况, 例如针对使用内容 (what) 和使用形式 (how) 收集得到下列要点:要熟悉电力能源行业中常用的英语缩写、工程单位、常数、计算公式、运算过程等;要能用英语表达电力生产流程图、示意图等;要能用英语撰写符合规范的备忘录、技术标准等;要能用英语快速检索获取相关领域信息并能形成摘要;由于电力能源行业有大量引进设备, 还需要有翻译相关英语资料的能力;等等。这些需求是设计《电力英语》课程的决定性依据。因此, 在考虑制订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时候必须首先进行需求调研和分析, 只有这样, 相应制订出来的教学计划才是有实用价值的。

四、需求分析的方法

一般而言, 需求分析包括三个步骤: (1) 确定需要获取的信息对象 (即需要什么信息) ; (2) 确定收集信息的方法并具体实施信息收集; (3) 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并形成相应结论。在这三个步骤中, 第一个最为关键,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需求分析的有效性与价值, 也就是说收集的信息对象是不是所需要且有用的信息。例如以下是笔者对电力能源企业进行“英语使用情况”调研时采用的部分问题, 包括“目标情境需求信息” (A) 和“学习需求信息” (B) 相关内容:单位名称 (B) ;职工基本情况 (B) :工人数%、技术人员数%、管理人员数%、职工中大学毕业生数% (包括外语专业毕业生数%) 、常驻外籍专家或员工数%、不定期外籍专家或技术人员数及频率%;是否设有专门的外事类 (或技术外向型) 机构 (B) ;引进设备情况% (B) ;引进设备相关资料使用的语言 (A) ;技术人员中英语使用情况 (B) :经常, 一般, 很少;管理人员中英语使用情况 (B) :经常, 一般, 很少;一线工人中英语使用情况 (B) :经常, 一般, 很少;本单位使用英语的主要场合 (A) :查阅资料, 技术会议, 谈判, 报告, 咨询, 邮件往来, 其他;要求英语的岗位及具体要求% (A) ;招聘时英语要求 (A) ;有否英语培训及具体内容 (B/A) ;英语培训要求 (A) :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一线工人;企业主要英语资料文献类型 (A) :标书、规范、标准、说明书、论文、邮件、备忘录、图纸、报告、其他;需要英语听力的场合 (A) ;需要英语口头交流的主要场合 (A) ;需要英语写作的主要场合 (A) ;需要英语翻译的主要场合 (A) :口译/笔译;等等

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必须有自己的培养特色已成为越来越多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制订特色培养方案的时候必须首先进行相关需求调研和分析, 只有真正了解了理工科高校所依托的相关行业对英语的需求以后, 才有可能将这些需求体现在ESP课程之中, 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特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05

[2]李良佑, 等.中国英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370-393.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Hutchinson, Tom;Waters, Ala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9-14.

[5]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5 (3) :37-40.

ESP需求 第4篇

【关键词】ESP需求理论 口语教学 移动学习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当今社会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对求职者的国际沟通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而大多数大学生虽然已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其英语综合素质,特别是英语沟通能力很差,尤其是行业内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这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新的就业形势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口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ESP需求理论

在ESP理论中,需要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决关键因素。需要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即目标需要和学习需要。目标需要指的是对英语学习者学习目的、动机和学习实际情况的分析,学习需要分析的是学习者为了将来的工作或者学习所必须掌握的语言基础及技能。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目标需要分析包括学生的专业,将来从事的职业,还有此类行业现阶段交际过程中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需要包括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现有的语言基础,和目前学校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教材的水平和学生实际能力及社会实际需求是否相当。需求分析对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它是英语课程设计的根本,需求明确了,教学目标及内容、方法等相关要素才能确定。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对目标需要和学习需要分析所得的信息,确定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选编教材,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评价修改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满足目标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使高校人才的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加强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口语教学效果依然不尽人意。当前的口语教学主要存在一下几类问题:

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中依然将重点放在综合教程或者读写教程的教学上,听说所占的课时相对少,整个英语课堂上口语教学所占课时比例极小,课堂上的口语训练严重缺乏,而且各高校在选择大学英语教材时,很少会给学生配备专门的口语教材,口语训练大多是和听力融合在一起,但实际课程设计中视听说部分侧重的还是听力部分,忽视了口语教学环节。

2.教学资源不足。现在的高校中大学英语主要还是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有时一个老师要面对七八十个学生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点到即止,再加上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条件所限,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同老师进行教学互动,这些导致了课堂口语教学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3.专门性口语教材匮乏。目前国内的大学英语口语教材内容主要围绕通用型的日常口语教学,专门性的口语教材很少,只有少数商务、旅游或外贸类口语教材,而且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难度缺乏阶梯性,缺少完整的配套音视频资料,只注重信息输入,学生学习兴趣低。

4.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低。近两年的高考取消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的测试,绝大多数学生读写能力强,听说能力弱,尤其是口语能力非常差,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甚至高中三年都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听说训练,这给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且学生普遍轻视听说训练,固有的英语学习模式不容易改变。

三、口语教学改革策略

根据ESP需求理论,大学英语课程口语教学的设计要在对目标需要和学习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后设置教学目标、内容、环节、活动、反馈及考核方式。尤其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各高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哈尔滨石油学院为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目标设计合理。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设置口语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所学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语言水平。将大学英语教学班级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分成不同类别,例如信息类、商务类、机械类、化工类等,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查不同类型行业工作中的英语交际实际需求,同时兼顾口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调查此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现有语言知识水平。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切勿好高骛远,要注重因材施教。

2.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目前高校口语教学都是通用型的日常口语对话教学,缺乏专门性口语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设计口语教学内容时要将ESP和EGP结合起来,在日常口语的基础上加强不同类型专业的口语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在充分调查分析学习者和当前行业内两方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实效性,与时俱进,根据英语口语词汇和行业用语的发展及时更新口语教学资料,同时注意难度呈现阶梯性,由于现在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高考中没有对听说部分的测试,因此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高中时几乎没有经过任何的听说能力训练,在口语材料的难度设计上要切合实际情况,首先要加强学生语音面貌的改善,然后才是口语词汇句式等内容的输入。教学内容设计合理、难度适宜,再结合相应的音视频资料,才能提高学生对口语训练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创造口语学习情境。情景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寓于情境之后,学习者需亲临其境、参与实践,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口语学习不是简单的朗读或者演练句子,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时要结合情境认知理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口语学习情境,使抽象的语言学习具体化,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英语文化环境。课堂上最适合进行的情景学习就是角色扮演、游戏和讨论,教师在设计此类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把握难度和内容的分配,并注意时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移动通讯技术。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英语听说,特别是口语技能的提高更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是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极为枯燥的学科,现在的多媒体通讯技术和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能极大的改善这一问题。移动学习具有极大的移动性、交互性、时效性和个性化等特点。移动学习依托的移动设备便于携带和操作,数字处理能力完备,信息交互性和实效性极强。移动技术可帮助学生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移动技术在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强学习交互、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5.改革考核标准。口语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效果不能以期末的一次性口语测试为准,要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这包括阶段性的口语测试和实践活动和专题讨论跟踪记录。学生的口语成绩包括学期内的阶段性测试成绩、学习记录的评价,加上期末最终的口语测试成绩。这样才能形成更科学的评价,同时也能随时将阶段性的成绩作为教学反馈,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四、结论

随着社会各行业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更多英语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为此,在ESP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洁婷.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创新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教材革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9).

[2]陈湘云.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

[3]余贽.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5(2).

[4]杜薇,单韧.新媒体环境下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企业导报,2015(7).

[5]程世禄.ESP的理论与实践[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胡媛静.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问题之EGP+ESP解决模式[J].经营管理者,2014(32).

[7]李娜,胡伟华.“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SP口语教学设计研究[J].外语教学,2014(3).

ESP需求 第5篇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建筑英语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融合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应用性和复合型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着高职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高职英语教改重心逐渐转向专门用途教学,建筑英语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专门用途英语的特征。但从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建筑英语课程来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令人堪忧。因此,ESP需求分析理论对建筑英语课程设置具有指导意义。

1 对ESP的界定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是为满足学习者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文化科技交流的日益趋繁,英语逐渐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处于不同的目的和需求而学习英语,由此ESP应运而生。ESP具有四个根本特征:1)ESP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要求;2)ESP在内容上与特定的专业、职业以及实践活动相联系;3)在句法、词汇、词义等各层面上,以适合与特定专业、职业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和话语分析为中心;4)ESP与GEP有鲜明对照。建筑英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按照Kennedy&Bolitho以学习者最终语言使用目的和语言环境为主线的划分,建筑英语归为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

2 建筑英语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相继设置了建筑英语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土木工程专业或建筑专业的ESP课程,在师资培训、教材开发、授课形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已开的ESP课程成为“鸡肋”。

2.1 师资状况

我院2006年开设建筑英语课程,授课老师大多毕业于师范类院校,其英语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缺少专业背景,对于建筑专业知识不感兴趣,懒于学习专业知识,常常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主观臆断,讲授专业英语的难度较大。如:在建筑英语这一特殊语域中“cock”译作“风压板”,而不能译成普通英语(EGP)中的“公鸡”;“桩号”(chain age)不能只根据字面意义对应为“pile number”,“钢束”(bundle reinforcement)也不能简单对应为“steel beam”。而外聘的专业教师通晓建筑专业知识,但由于他们自身语言功底不足,缺乏语言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如:教学中发音不标准、语言点解析欠妥等,并不能扮演好语言教师的角色,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建筑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

2.2 教材开发

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建筑教材内容多是零散堆积、深浅不一,缺乏专业系统性和形象性,诸多不同版本建筑英语教材不是缺少译文就是缺少巩固练习、不是注解笼统就是没有语言点解析、要么内容过时要么实用超度,导致英语教师教起来难,学生学习也难,几乎要进入步举步维艰的境地。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采用“宽进严出”的招生策略,造成生源水平大幅度下降,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通过率基本在10%左右。因此,语言材料的难易度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没有一套真正实用、适用的专业教材,专业课的开设也只能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开展: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在头脑中难以构建与实际相符的建筑类专业英语体系。

2.3 授课形式

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师资明显不足,很多高职院校采取了英语大班授课形式。笔者曾在阶梯教室给4个班200多人上英语课,感触颇深。人数太多,学生容易在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讲话、走神,甚至睡觉,而老师无暇顾及,难以对课堂纪律进行有效管理;老师课堂上采用的讲授式方法,使学生参与机会少,交互练习机会少,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人数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无法根据个性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无法全面了解,影响了教学效果;大班英语教学需要老师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批改大量作业等,由此产生的负面、消极暗示和压力使得有些老师身心疲劳,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形成教学的恶性循环。

3 需求分析理论概述

需求分析理论是设置ESP课程、编写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ESP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语域分析阶段、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分析阶段和以学习为中心阶段。需求分析依次出现在ESP教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目标情景阶段(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和第五阶段即以学习为中心阶段。

归纳起来,ESP“需求分析理论”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有关“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即分析学习者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社会环境里使用英语的情况;另一层是“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包括了解学习者缺乏的技能和知识,哪些应该先学,哪些应该后学,学习者对学习技巧的喜好等。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构成了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进行ESP课程设置时,需要仔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以此为根据进行课程设置。

4 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建筑课程设置

需求分析法为建筑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框架。Tyler(1949)认为进行课程设置时不能忽略下列四个基本的问题,分別为:1)课程的目的为何;2)为达到这些目的所需要提供的教育经验如何;3)这些教育经验如何被有效的组织;4)我们要如何决定这些目的、要如何被达成等。这是高校和课程设计者在课程设计前要思考的问题。

1)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2.2%,新签合同额1423.3亿美元,同比增长5.9%。以上数据表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已经进入建筑市场,国际承包工程和建筑市场国际化亟需复合型人才。

建筑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讲授与建筑专业相关的知识,包括建筑基础、施工、测绘、造价、监理等,同时培养学生能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性人才,而不是英语专业人才;是一线管理人员,而不是建筑师。这种“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体现了ESP需求分析理论的目标需求的特征。

2)我院建筑工程系是学院重点专业,师资力量雄厚,配套设施齐全,生源稳定,具备开设专业英语的条件和基础。在设置建筑专业英语课程时,通过问卷考查、实证分析,了解学生对建筑英语课程的认识,市场对建筑英语的需求。通过调查师资、时间、经费、资源等课程设置情况,兼顾到学校的需求。从而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以此决定建筑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简而言之,建筑英语的开设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保证课程的实用性、使用性、适度性、需求性,课程设置应建立在ESP需求分析理论基础上,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坚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坚持建立科学性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和发展性原则。高校教育者和课程设计者需要深刻领会ESP需求分析理论,切实重视ESP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建筑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大学学报,2009(3).

[2]王春晖.需求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建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J].商场现代化,2009(29)

[3]孙力彤.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基于ESP理论的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

[4]王艳.探析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ESP研究,2010(1).

[5]李洪斌.论需求分析理论在我国高校ESP教学中的必要性[J].吉林广电大学学报,2007(6).

[6]戴明元.建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ESP需求 第6篇

关键词:需求分析,ESP课程设计及发展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经历了语域分析、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及以学习为中心的五个发展阶段中, 需求分析在ESP课程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不同学科的ESP课程设计及发展的文章, 涉及到科学学科、健康保健沟通课程、商科、工程专学科及医疗沟通课程等, 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探索需求分析在不同的ESP课程设计及课程发展中的共性及个性。

J.E.Kemp (1977) 指出, 在教学设计及过程中, 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学习目的是其出发点及归宿点。在他的教学设计模式上, Ramani, Chascko, Singh和Glendinning (1988) 认为行业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及见解在ESP课程设计及进行学习者需求分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基于Robinson (1991) 的“目前情景分析”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和“目标情景分析” (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理论的基础上, Bosher和Smalkoski (2002) 在对需求分析的研究中, 结合这两种情景分析, 找出学习者必要技能与其目前已掌握技能之间的差距 (“缺少”) , 以此作为ESP课程设计的根据。同时, 他们也指出, 文化多样性在ESP课程发展中也应被列入首要考虑范围之内。

James Dean Brown (2001) 指出需求分析离不开四个相连的群体, 即学生;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需求分析专家;资源组。许多ESP课程设计及发展的研究, 更倾向于后三个群体。Dlaska (1999) 认为ESP教学实践者应当将注意力从一成不变的课本, 转移到与学科具体语境相关的具有真实性的沟通教学活动上, 而ESP课程应当作为在学术或工作环境中的额外信息获取。Pritchard和Nasr (2004) 指出ESP教学实践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从其传统的信息提供者的角色, 转变为听取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诉求, 从而使得课堂在积极互动的气氛中进行。对于ESP课程的设计者们, Jackson (2005) 认为他们应当意识到不同学科在本质上的复杂联系性, 及对学生应展开以沟通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 为了更有效地设计及更新ESP课程, Jackson建议首先要考虑在目标语境当中的跨学科变量。

由于教与学的复杂关联性, 需求分析应符合学生们实际语言能力及认知能力。Tarantino (1988) 相信如果ESP课程更专注于语言内容, 学习者的兴趣及实际沟通需求, 如果需求分析能够将客观需求与学习者主观需求结合起来, 那么ESP课程的教与学会更有效。此外, Sysoyev (2000) 指出ESP课程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因此ESP课程的专家群体在进行ESP课程的过程中, 应适当地作出一些必要的调整以更好的符合学习者的兴趣及需求。Frank (2000) 在他的研究中, 也指出了相同观点。

综上所述, 需求分析是一个持续性的发展过程, 在此过程中, ESP课程应当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及实际客观需求进行适当而必要地调整。当然Hutchinson和Waters (1987) 在需求分析中强调语言运用对于教学目的的作用时, 指出ESP课程注重的是语言的运用 (language use) , 而不是语言的学习 (language learning) 。

参考文献

[1]Bosher, Susan and Smalkoski, Kari.2002.From Needs Analysis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esigning a Course in Health-Care Communication for Immigrant Students in the U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1, 1, 59-79

ESP需求 第7篇

一英语专业教学中ESP课程的必要性及需求分析

从近年来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来看, 英语属于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英语专业应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使学生更有竞争力。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应以语言应用能力为主, 相关专业知识为辅, 采取宽角度专业覆盖, 语言知识与相关职业实践紧密衔接, 它应该是宽泛的, 实用的并且开放的。[2]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学习并掌握英语语法、词汇、语言学、文学及翻译等, 还应该多学习一些其他课程, 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翻译等专门英语课程, 即ESP课程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英语专业的开设是因为社会、个人或团体及机构等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英语专业人才产生了需求, 需要学生通过英语专业的学习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英语专业中的需求分析系统性地收集和分析所有主观和客观的信息, 如学生的语言需求、专业知识需求、教学情境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师资力量、学校管理者的态度等, 这些信息对定义和明确ESP课程是必须的。[2]与传统教学不同, ESP课程不仅强调教学情境分析, 更加侧重目标场景分析。目标场景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即学生希望达到的学习目标, 以及目标工作场景对学习者的要求。ESP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 对他们进行需求测试, 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 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ESP课程。[3]需求分析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计算得来, 而不是简单的构想。

二英语专业教学中ESP教学现状

1教师专业知识不够

英语专业的教师几乎全部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 他们的专业背景单一, 对其他专业只有很少的了解。因此, 在教授ESP课程时, 英语专业的教师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无论在备课过程中或是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尤其在课堂上,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思想的影响, 教师认为自己应该是课堂的中心, 支配整个课程的进程, 当ESP教师担心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就会影响课堂效果。

2教材及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 英语专业ESP课程采用的教材仍然是传统的纸质教材。教师掌握的教材及参考资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知识:语言知识和专业课知识。英语专业教师更愿意从词汇及句法特点来讲授ESP课程, 结果导致了ESP课堂变成了分析其他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 从而失去了ESP的课程特色。

3教学与需求脱节

科学的ESP课程应符合以下几个特点:课程需要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特定需求;课程需要与某种特定的学科或者职业及其活动相关联;课程的重点在于该职业场景下的语言应用;与普通英语教学形成对比。而目前的英语专业ESP教学活动往往与通用英语教学活动类似, 教师往往根据个人的喜好和专长开展教学, 忽略了ESP教学的根本满足学习者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势必导致教学与需求脱节, 这种脱节首先会扼杀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需求分析视阈下英语专业ESP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培训英语专业ESP教师

英语专业教师语言能力强, 但对其他专业知识掌握不多。虽然不能转变成专业教师, 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培训等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对教师及学生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学校管理者应该给英语专业ESP教师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各个领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比如利用假期进修、校企合作以及参加培训等方式。

同时, ESP教学是弹性灵活的, 教学管理者可以根据需要, 开展合作教学即英语专业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既弥补了英语专业教师相关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 也解决了相关专业教师英语交际能力欠缺的问题。合格的ESP教师需要具备业务能力 (语言能力、相关专业能力及教学能力) , 学习能力 (不断加强目标场景学习) 以及人际能力 (多学科合作教学能力) 。另外, 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适度从目标岗位引进英语教师。成功的ESP教学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 ESP教师的培训是一项大工程, 任务比较艰巨, 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

2优化英语专业ESP教材

ESP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以行业需求分析为基础, 以真实性为原则, 选择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语言材料, 编写出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能力培养的教材。ESP教材的编写应针对某一特定行业, 而不应该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 应首先界定标准行业用语以及目的语使用情景;其次收集相关的真实语料, 如各类文件及契约合同等;对材料进行分类及梳理, 集结成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材容量变得巨大, 教师及教材编写者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优化教材及参考资料, 但要保证教材的质量。在整个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都应聘请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工作, 由他们进行修改与确认, 以保证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教材的质量。

当然, 在信息时代, 教材不再是容量固定的封闭内容库, 它成为了开放的资源库。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英语专业ESP教师掌握的信息未必比学生多, 教学不再仅仅依赖教材知识, 也不再是单方向由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成为课堂上的指导者, 而学生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自主学习来完成ESP课程。

3丰富英语专业ESP教学方法

英语专业ESP教学方法与普通英语教学方法存在本质的差异。后者强调词汇与语法的输入, 而前者则是带有特点内容、具有明显目的的有意义的语言活动。ESP教学应以所涉及的行业知识展开, 而不是语言知识。英语专业ESP可以采用任务式、案例式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可以设计各种大小项目、任务, 但这些任务设计的目的并非要学生去解决专业问题, 而是语言教学中的练习形式或教学活动组织形式。[4]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在教学手段方面,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进行教学。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可以使教师能够有充分的备课资料, 充实课堂内容, 也可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同时让学生的感官得到刺激,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英语专业ESP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形式, 考虑学生的参与度、享受度和创造度, 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专业性,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5]

总之,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英语专业的目标, 为了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及学生自身的需求, 英语专业ESP课程应运而生。然而, 现在的ESP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教学方法及教师素质等。应对这些问题, ESP教师应该扩大知识面, 优化ESP教材并利用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S].2000.

[2]严玲.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构[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渊.ESP英语教学中的需求测试探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 .

[4]陆伟成.ESP课程的特定性研究及任务型设计[J].中国ESP研究, 2010 (1) .

ESP需求 第8篇

1 ESP需求分析理论

国外著名语言学家汤姆哈钦森和艾伦沃特斯 (Hutchinson&Waters) 将英语划分为EGP (一般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和ESP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GP指在学校教授的基本英语知识, 它强调学生理解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 包括词汇和语法。在EGP教学法的训练下, 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和应付普通语言水平测试。但是当他们需要用英语处理特定领域的事务或是翻译与特定领域的相关的文章时, 常常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感到手足无措。在处理这些问题是, ESP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具体来说, ESP是指与某种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如旅游英语、外贸英语、财经英语、工程英语等。

“需求分析”ESP教学领域的重要理论, 也是ESP课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需求分析”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目标需求 (target needs) , 即分析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动机和使用英语的情况;另一层是学习需求 (learning needs) , 即分析学习者为了在将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有效地交际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需要着眼于起点和结果, 而学习需要着眼于教学过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ESP提出了以语言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三大课程设计模式。由此可见, ESP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它为教学提供了一整套教学方案、课程实施的指导原则、方法及评估方式。

2 ESP需求分析理论在酒店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ESP需求分析理论, 需要对酒店英语课程进行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 由此来确定教学目标、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估。

高职高专的酒店英语课程教学的对象主要是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这些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是酒店业和旅游业, 并且会成为这些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应设计成职业英语 (ES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 而不是学术英语 (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

在确定了酒店英语课程定位为职业型教育之后, 就进行目标需求分析。正如上文所提到的, 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就是星级酒店和各级旅行社进行涉外旅游服务工作。因此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能够在客房预订、酒店入住、介绍当地景点、处理投诉等工作中顺利地用英语提供各项服务。

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基础, 以职业英语为主导, 找准酒店管理和英语的切合点, 同时还要关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特点, 可以采用一些以行业部门目标任务为基础, 情景为主的酒店专门用途英语教材, 如Grahame T.Bilbow, PHD和John Sutton编著的《朗文现代酒店业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 胡扬政主编的《现代酒店服务英语》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等。

酒店英语是既是一门知识性课程, 更是实践性、能力性课程, 因此针对该门课程的性质, 情境教学法在酒店英语课程中更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学校环境, 使教学在优化的环境和积极的情绪中展开,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仿真教学组织形式。情境教学将教学内容、角色和场景高度融合,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进而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同时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不能够只局限于卷面测试, 可利用多种手段进行评估, 如人机对话软件进行模拟情景对话, 或是在学生实习的酒店进行实景操作考核。

3 结语

酒店英语是英语语言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结合, 具有跨学科性, 同时它也有很强的实践性, 将ESP需求分析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使得英语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贯穿整个课程的定位、设计和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估, 必将提高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om, Waters Ala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Nicolescu.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SP:Select Reading[M].Bucharest:Bucharest University Press, 1982.

[3]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ESP需求 第9篇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国际贸易专业的34名毕业生和140名在校生以及30 家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英语能力的需求情况,认为ESP教材的编写应立足于需求分析,適应学生水平,同时具备专业性、多样性和时代性,并对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需求分析 教材 国际贸易英语 编写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北部湾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一体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JGZ201)的结题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05-02

一、ESP英语和需求分析理论

(一)ESP英语的定义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汉语中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自上世纪60年代初期,ESP研究在欧美英语国家最先形成,发展至今已有50 多年的历史。有关ESP英语的定义,学界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Halliday、McIntosh、Strevens、Hutchinson、Waters、Dudley-Evans、St. John、Robinson等人的阐述。

Halliday、McIntosh、Strevens等三人强调专门用途英语的特定职业性(莫莉莉,2008:2),Strevens(1977)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目标的内容,不完全或完全不取决于普通教育的标准,而取决于学习者对英语在功能和实际应用上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普遍被人们接受的ESP定义。Strevens(1988)还提出了对专门用途英语更加详细的定义,即专门用途英语是能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内容与特定专业、职业的活动和语境有关,并区别于一般用途英语(General English)的课程(符雪青、黄杏,2013:74-75)。

Hutchinson和Waters(1987)把专门用途英语称为“为特殊需求而设定的英语”,认为 “确定专门用途英语界限的关键问题是学习者学习外语的需求、动机。”

Dudley-Evans和St. John(1998)等对ESP英语的定义,概括来说,专门用途英语是指针对某一具体专业学科和学习的特殊需求而设计的。这与Strevens(1988)提出的定义有相似之处,但没有“区别于一般用途英语”这一观念。

Robinson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立足于学习者需求分析,教学应以目标为导向,其观点与Hutchinson和Waters的观点相似。此外,他还提出了“同质班级”(Homogeneous Classes)的概念(单胜江,2012:5)。

从上述的定义可以看出,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与需求分析有密切的联系。专业用途英语的基本阶段是需求分析、课程(和大纲)设计、材料选择(和编写)、教与学以及评估(黄萍,2007:35),因此,需求分析对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应用于外语教学过程,在国外外语教学界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该理论最早被应用于ESP领域,在整个ESP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因而备受专家学者的重视。目前国外需求分析的研究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全面、完备的体系(见表1)。

从上表可以这样理解,国外的需求分析偏重学习者个体,是由个体需求到整体需求的规划。当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之间的差距是ESP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必须的当前情景分析外,教学需求分析、语言分析和任务分析也是不可少的。

国内对需求分析的研究以束定芳的分类较为典型。他将“需求”分成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类。其中 社会需求有两种,一是政府的外交或其他政治目的的需求,二是社会机构,如公司、学校和 其他用人单位的需求。个人需求包括客观需求,如学生目前的外语 水平 、年龄、教育背景、学习经历等和主观需求,如课程的期望、学习目标、学习安排和希望采 用 的教学方法等。总体说来,国内所采取的需求分析的类型和方法则是个体和整体相互兼顾。

二、高职国际贸易英语教材的现状

教材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有关英语教学的文献里,materials一词多指广义的教材,textbook或coursebook指狭义的教材。

ESP 教材是实现 ESP 教学目标和满足学习者不同学习需求的重要资源,因此,高职国际贸易英语教材不仅是教师组织国际贸易英语课堂活动的主要依据,要为学生学习国际贸易英语课程提供主要教学内容。好的国际贸易英语教材应该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估,最后能学以致用。

随着国际交往和贸易的不断加强,国际贸易英语成为国内各个高职院校很流行的一门ESP课程。同时,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教材充斥市场,令人眼花缭乱。目前,市场上的高职国际贸易英语教材主要两大类。一类为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是那些同国内主流出版社直接从国外引进的英文版书籍 ;另一类为国内专家学者为适应高职国际贸易英语教学的需求根据本科教材改编或自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质量良莠不齐,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与目前国内国际贸易英语教学现状相脱节的一些现象: (1)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 (2)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实际水平脱节; ( 3)教材内容与实际国际贸易运作脱节。在教材的选定过程中,通常是由专家、学者指定,或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认定,而教材使用的效果或学生对教材的意见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对所学课程失去兴趣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调查实施及结果分析

本文从通过问卷调查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的34名毕业生和140名在校生以及30 家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英语能力的需求情况,对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一)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的问卷主要依据上述的当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理论,以及束定芳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理论,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设计。问卷有3 个,以选择题为主,分别面向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校生和用人企业。面向毕业生的问卷主要调查学生毕业后使用英语的情况及他们对国际贸易英语能力的需求情况;面向在校生的问卷主要调查在校生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方法及学习需求;面向用人单位的问卷主要调查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能力的需求情况。

(二)调查对象和问卷回收情况

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本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34名毕业生和140名在校生以及30 家企业。问卷的总体情况如下:毕业生问卷收回33份,有效问卷31份;在校生问卷收回137份,有效问卷118份;企业问卷收回30份,有效问卷30份,其中民营和私营企业28家,其他類型企业有国有企业2家,涉及的行业有贸易、进出口,50人以下的企业和200人以上的企业分别为28家和2家。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以百分率计算,以下百分率表示为参加调查学生或用人单位的比率。

1.毕业生问卷结果

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使用最多的英语技能是读译、听说、写,使用英语最多的三个情景是电子邮件93%、介绍及翻译资料85%、接听电话76%。他们对专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情况主要表现为能就日常话题和涉外业务进行顺畅的交谈65%, 能基本读懂并翻译与本行业有关的英文应用文体资料74%,撰写常见的应用文体如撰写信函(包括电子邮件)和通知等65%。

2.在校生问卷结果

学生的英语基础总体不好,34%的学生词汇量在500-1000之间,50%的学生会拼读一些有简单音标的单词,60%的学生几乎看不懂英语文章,45%的学生只会写简单的句子,49%的学生查了字典后翻译出来的中文自己都不知何意。在学习方法上,40% 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英语,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最需要增强的本专业英语技能是专业英语口语 80%、听力 82% 、专业资料阅读85%、专业资料翻译 88%、专业应用文写作 30%。

3.用人单位问卷结果

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能力的要求体现为两个方面,即读译90%、较强的听说能力50%。工作中员工使用英语最多的场景是填写表单和翻译资料95%、电子邮件83%。认为员工的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员式的职位升迁、薪资收入的占87% ,单位内高、中、低层员工使用英语的频率分别为90%、87%、50%。

综上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对专业英语读译、口语、听力、写作的需求都很高,工作场合对学生英语的读译技能、写作技能、口语技能要求也很高。

四、对国际贸易英语教材编写的建议

目前,关于ESP教材的编写,尚没有统一的理论,国内学者在对ESP教材的研究都是取各家之长,如王友良(2008)在专业用途英语(ESP)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概括了ESP的基本教学原则:真实性、需求分析、以学生为中心;刘洁(2008)通过对高职ESP教材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建设高职特色的ESP教材的原则:真实性、实践性、前瞻性,提出“多元化教材编写队伍”;刘贤凤(2009)提出学生参与高职ESP校本教材开发;王艳(2011)对国内ESP教材编写原则进行讨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ESP教材编写理念及九大原则,其中包括“立方体化”原则,等等。这些研究的都离不开学生或学习者需求。本文认为ESP教材的编写应立足于需求分析,适应学生水平,同时具备专业性、多样性和时代性,国际贸易英语教材的编写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一)立足于需求分析和学生实际

国际贸易英语是一门ESP课程,其教材的编写应该既符合英语教材编写的原则,又符合ESP的规律。英语教材不仅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使用对象的需求(程晓堂、孙晓慧,2011:131)。ESP需求分析实际上就是一个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从上述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知道高职高专国际贸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因此,编写国际贸易英语教材时,每个单元应包含口语、听力、阅读、翻译、写作五个主要部分。同时,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总体不好,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语言任务的设计应有适合低基础学生的句型替换和操练,还要有适合基础较好学生的语言加工处理活动,让教材“活”起来。

(二)英语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高度衔接

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如果离开专业知识就和普通英语教材没什么区别。因此,国际贸易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很好地把英语语言与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衔接起来,语言难度应适中。英语教材中既要设计国际贸易英语语言本身的词汇、句法以及语法的练习,又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内容方面的练习,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知识问答等。一本好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应能把英语水平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英语表达的训练能够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 在装运(Shipment) 环节,除了设计装运的词汇翻译、句型操练和句子翻译外,还要有国际贸易合同中装运条款(Terms of Shipment)的订立和提单(Bill of Lading)内容解读。

(三)主要案例要尽量连贯

ESP学习过程是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国际贸易业务有很多环节,各个环节之间通常有一定的顺序。一般来说,不论出口或进口,整个贸易过程均可分为三个阶段:交易前的准备、商定合同和履行合同。目前,国际贸易教材中的各环节内容连贯性很好,但大部分教材中所使用的案例都是东拼西凑的个案,而不是同一个贸易过程的案例。例如,有的教材在询价(Inquiry)环节讲的棉制被套,客户是美国的,在报价(Quotation)环节时则是运动鞋,客户变成了欧洲的,最后在订合同的时候讲的罐头鱼,客户是韩国的了。这样的案例引用虽然的广度,但却学生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毕竟在实际业务中,国际贸易过程是围绕一个合同开展的。因此,建议在国际贸易教材编写中主要案例的引用尽量连贯,最好是同一个合同的业务过程案例,再辅以其他案例为补充,让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能感觉到自己完整地完成了一个合同。

(四)体现多样性和时代性

国际贸易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它会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保持与社会行业发展一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同步制作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视听材料、课文教学光盘以及多媒体课件;借助网络平台及时更新补充最前沿的行业新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保证教学内容的鲜活。

四、结语

好的高职ESP教材不仅能突出高职教育职业特点,而且能强化英语实际应用能力。ESP教材的建设是高职高专ESP英语教学模式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国際贸易英语教材的编写除了以需求分析为立足点外,还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这样编写出来的国际贸易英语教材才能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与未来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 1987: 69-91.

[2]符雪青,黄杏.大学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融合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74-77.

[3]程晓堂,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修订版)[M].北京:外教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4]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

[5] 黄萍. 《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5.

[6] 单胜江.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5

[7]刘林婷. ESP阅读教材的文本分析及评估反馈[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8]徐微.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研究综述[J].中国ESP研究,2012.11:131-139

[9]程利平.外贸英语函电教材评价的实证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6:154-157

[10]唐桂芬,陈磊.以学习为中心的ESP教材编写理念及其实践[J].中国教师, 2012.12.

[11]王艳.对我国ESP 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J]. 中国ESP研究,2011.1:106-115.

[12]汤定军, 周福娟.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2010.1:91-93.

[13]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ESP) 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8-110.

[14]刘洁.高职高专ESP教材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59-61.

ESP需求 第10篇

大学英语的改革自2013年高考改革的消息传来之后,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人认为, 高考英语改为一年多考的形式, 是逐渐弱化英语的学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国家就是要通过这次改革及后续的一系列改革让英语学科回归本来的位置, 是想把英语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从而改变英语学习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的现状。

大学英语尤其要以此为契机, 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着重发展与大学生学术研究及未来职业戚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这也正是即将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规定中重要的一部分。ESP教学以纲领性的文件被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当中, 这是第一次, 所以在接下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 应给予ESP教学的高度重视。

独立学院作为现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着重培养行业的技能型人才, 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很快上手工作, 因此, 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更加应该符合学生的专业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围绕专业需求展开, 这种专业的英语需求也正是学习ESP的目的所在。

二、国内外ESP教学研究

在国外, 专门用途英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末期, 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 在很多大学里, 专门用途英语已经是英语学习的主要趋势。例如, 一些国外大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学习不同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比如生物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一年的生物英语, 而学习经济学的学生则在大学四年中都可选修与经济学相关的英语课程。在国外, 一般情况下, 大学一年级学习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般学术用途英语, 二至四年级学习专门学术用途英语。而国内的ESP教学, 其实大多被认为是大三, 大四进行的专业英语教学。在这个阶段, 通常由专业课教师授课。教授的内容也只要是与其专业相关的单词, 语法, 篇章结构等。这其实与EGP的授课方式一致, 只不过词汇量大一些, 单词难一些。因此, 学生们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都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高校直接取消了ESP教学。

总的看来, ESP教学在国外实施的更加广泛, 更加顺利。而在国内, 只有少数的成功案例, 独立学院主要的英语教学仍然以EGP为主, 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够或者认识的不到位。

三、独立学院ESP教学的必要性及相关研究

从大学英语在我国高校作为基础课出现至今, 相关的教学改革就持续不断, 总结过去的诸多次改革,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表现出来的懈怠情绪, 尤其是在通过四级考试后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机缺失, 使大学英语教学深深地陷入了困境。

尤其在高考英语改革后, 很多高校盲目的认为英语学习逐渐将被弱化, 很多大学英语的学分在各高校普遍被压缩。这对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尤其严重, 很多独立学院同样跟风, 在学生基础本来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 淡化英语的学习, 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忽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在这种新形式下, 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改变教学模式。现在独立学院多数英语教学以EGP为主, 其主要以打好语言基础为教学内容, 单一的EGP教学模式难免会影响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而且, 独立学院以培养各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 学生们应该学习更多的专门用途英语, 即ESP。但是如何设计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是需要学校和大学英语教师共同努力的。将ESP与EGP进行合理的整合是的主要内容, 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需求出发兼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生源和办学条件上的差异性, 建构基于内容的模块化的大学ESP课程体系和模式。

独立学院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而技能型人才在专业学习的同时, 也需要一门能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充分考虑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所以, 在此形势下, 独立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 研究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很重要的。独立学院的ESP课程体系的建立将重点关注学校的分类、专业的分类、学生的实际情况等, 同时调集教研骨干教师, 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ESP系列教材。调整课程设置, 优化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应同时提上日程。

四、结语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及我国对高考英语的改革, 使得现行的大学英语基础教育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只有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毕业生才能将专业知识与英语有效地结合运用, 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独立学院探索建立起符合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大学ESP整体课程体系, 使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社会所需, 使大学英语课程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摘要: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趋于职业化教育,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正是职业化教育的需要。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 也需要一门能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正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但是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以EGP为主, 这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 新的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应关注ESP教学。

关键词:人才需求,独立学院,ESP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云佳.CET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 2011.

ESP需求范文

ESP需求范文(精选10篇)ESP需求 第1篇关键词:需求分析,医学ESP教材建设,合作编写高水平、高质量的医学ESP英语教材是提高医学专业英语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