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细胞膜学案
第1节细胞膜学案(精选10篇)
第1节细胞膜学案 第1篇
高一生物
必修一
No:25 使用时间:20141
编制:黄蓉
审核:刘双喜
第6章 第4节 细胞的癌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教学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自主学习】
一.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___________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的________________,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二.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 2.癌细胞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显著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______________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_________________。三.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大致分为三类
物理致癌因子:如_______________; 化学致癌因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致癌因子:如________________。
2.内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四.癌症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1)预防措施:远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诊断手段:_____________的显微观察、CT、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等手段。(3)治疗手段:手术切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合作探究】
1.结合你对于癌症的了解,想想看,癌症该怎么做到早发现,发现后又是如何治疗好?常见的治疗手段,大致的原理是如何呢?欢迎你们查阅各种资料,分享给你的父母。
2.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大致结束了,你能跟你父母大致描述下,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么?对于你的生活有了哪些新的指导意义?
衡阳市八中导学案 高一生物
必修一
No:25 使用时间:20141
编制:黄蓉
审核:刘双喜
【典例巩固】
1.下列细胞可能癌变的是
()A.游离组织形态改变
B.核增大,染色质固缩 C.膜通透性增大,运输功能降低
D.酶的活性降低 2.癌细胞具有的特征中,不正确的是
()A.能够无限增殖
B.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C.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
D.癌细胞与正常细胞都可以进行正常的细胞分化
3.下列各项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的是
()A.电离辐射
B.X射线
C.紫外线
D.苯 4.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普遍存在着原癌基因,但是大多数人不患癌,而只有少数人患癌,其原因是
()A.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受抑制状态
B.原癌基因不能被激活
C.癌细胞是细胞畸形化造成的
D.大多数人体内有抵抗癌细胞的免疫功能
5.二战后,在日本广岛生活的人,癌发病率很高,原因是受什么作用
()A.物理致癌因子
B.化学致癌因子
C.病毒致癌因子
D.煤焦油
【拓展延伸】
1.2004年7月,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辽宁省的某些村庄将霉烂的粮食加工后廉价出售一些建筑民工,经过工商、公安部门的联合调查,对上述地区进行了治理整顿。霉烂的粮食不能食用的原因是其中含有大量
()A.化学致癌因子
B.尼古丁
C.病毒致癌因子
D.亚硝胺
2.关于原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存在癌症患者的染色体上
B.只存在被紫外线辐射后的人的染色体上 C.只存在被病毒侵染后的细胞的染色体上 D.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
3.大剂量电离辐射使动物产生放射病,其原因是()① 细胞膜被破坏
② 破坏催化基本代谢过程的酶
③ 杀死了消化道中的共生细菌,从而导致一些种类的维生素供应不足 ④ 破坏DNA,干扰细胞增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目前,采用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指出下列概念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联系。(1)造血干细胞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性,并能分化出血细胞。(2)白血病:白血病患病的原因是,患者血液内的_____________癌变,从而无限制的繁殖。(3)骨髓移植:骨髓的取得是从骨髓提供者体内抽取________________,并分离出_________________,再将后者移植到白血病患者体内。
(4)正常骨髓细胞的周期约为40小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为2条到10天。医院采用化疗的方法是最大限度的杀伤肿瘤细胞,保存骨髓细胞。请从理论上推断给药间隔时间并简述理由。
衡阳市八中导学案
第1节细胞膜学案 第2篇
1.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2.掌握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分子晶体的物理特性。3.了解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
二、学习过程
[新授内容]分子晶体、相似相溶原理
一、知识要点(学生自学完成)1.分子间作用力
(1)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_________;又称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2)影响因素: ①分子的极性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 2.分子晶体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构成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粒子间的作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子晶体一般物质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要点点拨
1.结构对性质的影响:构成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而分子之间作用力是一种比较弱的作用。比化学键弱的多。因此造成分子晶体的硬度小,熔、沸点低(与离子晶体相比较)。分子晶体无论是液态时,还是固态时,存在的都是分子,不 1
存在可以导电的粒子(阴、阳离子或电子),故分子晶体熔融或固态时都不导电,由此性质,可判断晶体为分子晶体。
2.氢键:对于HF、H20、NH3熔、沸点反常,原因在于三者都是极性分子(极性很强)分子间作用力很大,超出了一般的分子间作用力的范围(实属氢键)。是介于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因此,它们的熔、沸点反常。
3.空间结构:分子晶体中的分子构成晶体时,一般也有自己的规律,并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任意排列。不同的物质,分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可能不相同,在中学,我们只了解干冰中C02分子的排列方式就可以了。由干冰晶体求一个晶胞中C02分子数目的方法同离子晶体。
4.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因素: ①分子的极性
②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这里所说的分子的极性,一般指极性特别强的,即第二周期的几种活泼非金属的氢化物:HF、H20、NH3。其他组成和结构相似物质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则要看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分子,其中一般存在原子序数比较大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体积一般比较大。由于每个分子的电子不断运动和原子核的不断振动,经常发生电子云和原子核之间的瞬时相对偏移,从而使原子产生瞬时的极性,并且原子的体积越大,这种相对偏移也越大。因此使分子间产生作用。由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分子间作用力一般比由于分子本身存在极性产生的作用要弱
三、习题讲练(学生先练,教师再点拨)
1、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是构成物质粒子间的不同作用方式,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上述一种作用的是()A.干冰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碘
2、在解释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物质结构间的因果关系时,与键能无关的变化规律是()A.HF、HCI、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减低 C.F2、C1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D.H2S的熔沸点小于H2O的熔、沸点
3、在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周围紧邻的 CO2分子有___________个 在晶体中截取一个最小的正方形;使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部落到CO2分子的中心,则在这个正方形的平面上有___________个C02分子。
四、总结
1.分子间通过分子作用力相结合的晶体叫分子晶体。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分子晶体中,由于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因此,分子晶体一般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
2.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增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升高。例如:F2 3.组成相似的分子,极性分子的熔、沸点大于非极性分子,如:SO2>CO2 (4)非金属氢化物,部分非金属单质,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几乎所有的酸,绝大多数有机物的晶体。 (5)熔点、沸点较高,硬度较小,不导电 三、1、B [解析]干冰是分子晶体,分于内存在共价键,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NaCl是离子晶体只存在离子键。NaOH是离子晶体,不仅存在离子键,还存在H—O间共价键。碘也是分子晶体,分子内存在共价键,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故只有B符合题意。 2、CD [解析]HF、HCl、HBr、HI热稳定性依次减弱是它们的共价键键能逐渐减小的原因,与键能有关。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 1病例简介 患者男, 49岁, 因发热、头痛、声音嘶哑半年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 语言不清, 右侧面瘫。入院初诊: (1) 右小脑炎? (2) 梗阻性脑积水; (3) 神经胶质瘤?磁共振检查示:双侧大脑半球见多发点片状长T2长、等T1异常信号, T2WI/FLAIR呈高信号。右侧小脑半球肿胀明显, 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 大小约7cm5.6cm4.2cm (前后左右上下) ;增强后轻微异常强化, 可见脑回;脑干受压变扁, 小脑扁桃体位置下移入椎管内;四脑室受压变形, 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扩大 (图1~6) 。MRI诊断: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缺血灶及腔系性脑梗死。行枕下开颅右小脑半球肿瘤部分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瘤位于右侧小脑半球, 色灰白, 鱼肉样, 质稍韧, 血供一般。病理组织学检查:小脑叶片增厚至3~4mm,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光镜下小脑的颗粒细胞层、浦肯野细胞层充满异常肥大的神经元细胞, 局部瘤细胞呈簇状分布, 无明显异型性, 核分裂象<1个/10HP, 核仁明显, 证实为发育异常性小脑神经节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Vim (+) , S-100 (+) , Cg A (+) , NF (+) , Syn (+) , GFAP (-) , EMA (-) , 表明此肿瘤非胶质起源, 为神经元起源。术后给予抗感染、脱水、激素、对症等治疗, 患者头痛症状明显好转, 恢复良好后出院。 2讨论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首次由Lhermitte等[1]于1920年报道。此类肿瘤具有错构瘤和真性肿瘤的特征, WHO分类为Ⅰ级。Padberg等[2]首先提出LDD与多发性错构瘤-肿瘤综合征 (Cowden综合征) 相关;近来研究表明, LDD与Cowden综合征具有相关性[3,4], 但至今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本病常发生于20~40岁 (平均34岁) 人群, 男性多见。Prabhu等[5]分析了36例LDD病患者的资料, 认为LDD病主要表现为头痛、步态不稳、共济失调以及后组脑神经受累的表现, 当有占位效应时可因梗阻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增高等, 表现为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本例患者具有典型的脑神经受累及梗阻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增高表现, 以及累及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性体温升高;对于言语不清等, 主要与大脑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随着MRI的广泛应用, 基于LDD的病理学基础, MRI成为LDD的首选检查方法和术前诊断的主要依据并具有特异性。首先, 由于弥漫或局限性小脑皮质增生, MRI表现为小脑半球增大, 形成占位表现, 并导致邻近脑室变形移位和梗阻性脑积水[6], 本例符合此典型表现。其二, 由于病变小脑半球白质一定程度的减少;分子层苍白、增厚, 间有有髓纤维。MRI表现为异常的T1、T2加权信号为萎缩的小脑白质、增厚的颗粒细胞层与增大的小脑皮质外分子层, 加上小脑脑沟内的脑脊液 (CSF) 在T1WI呈低信号和T2WI呈高信号, 共同构成独特的条纹状或层状表现, 在T2WI/FLAIR成像中, 由于完全抑制了CSF信号的影响, 使这种条纹和分层改变显示得更为清晰, 为LDD的特征性征象, 提示病变结构环形增宽, 取代小脑皮质沟回。其三, 肿瘤间质血管不丰富, 局部有簇状小血管, 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 (Gd-DTPA) 后轻度增强或小增强, 说明血-脑屏障破坏不明显和 (或) 无细胞外水肿。其四, 由于免疫组化显示含有异源细胞成分, 可有肿瘤性钙化, 钙质沉积于分子层的毛细血管、微血管壁, MRI表现为小斑片状低信号区, CT可明确显示。 根据以上MRI征象, 不但能在术前确定诊断, 还可指导神经外科医师选择安全入路切除肿瘤。但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诊断为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患者, 当合并皮肤黏膜的斑丘疹时, 应进一步检查甲状腺和乳腺等脏器以除外合并其他肿瘤;而对于Cowden综合征患者应常规进行头颅检查, 以除外合并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 参考文献 [1]Lhermitte J, Duclos P.Sur un ganglioneuroma diffus du cortex du cervelet.Bull Assoc Franc Etude Cancer, 1920, 9:99-107. [2]Padberg GW, Schot DL, Vielvoye GJ, et al.Lhermitte-Du-clos disease and Cowden disease:a single phakomatosis.Ann Neurol, 1991, 29 (5) :517-523. [3]Wiestler OD, Padberg GW, Steck PA.Cowden disease and dysplastic gangliocytoma of the cerebellum/Lhermitte-Du-clos disease//Kleihues P, Cavenee WK.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Lyon:IARC Press, 2000:235-237. [4]Vantomme N, Van Calenbergh F, Goffin J, et al.Lhermitte-Duclos disease is a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Cowden's syndrome.Surg Neurol, 2001, 56 (3) :204-205. [5]Prabhu SS, Aldape KD, Bruner JM, et al.Cowden disease with Lhermitte-Duclos disease:case report.Can J Neurol Sci, 2004, 31 (4) :542-549. 1、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2、识别人体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 3、识别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组织。 4、领悟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重要原理。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概念的掌握 2、难点:植物和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功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人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个细胞是怎样变成一个人呢?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相同的细胞,而组成人体的细胞都一样吗?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细胞等等,它们的形状、结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一)、组织的形成及概念 (二)、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三)、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活动“观察人体几种常见的组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 (完成导学案)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逐渐发育成人。 植物体的生长现象与哪些方面有关? 2、探究过程 (一)细胞分裂 教师提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细胞中的怎样变化? (二)细胞成长 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导致整个细胞体积增大。 (三)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 步骤一: 展示细胞分化课件: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随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后来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仍具有分裂能力,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结合教科书中的图5—15植物细胞示意图,根、茎、叶表面的一层细胞群,即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内部部分的功能;叶、果实的叶肉、果肉,细胞壁薄,液泡大,属于营养组织,具有营养功能;茎、叶脉根等处的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属于疏导组织;那些仍具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属于分生组织,最后这些不同组织组合再一起。总结功能特点。 步骤二:番茄的果皮与果肉,用手摸一摸,用牙咬,尝尝它们的区别何在?表皮具有什么功能,果肉具有什么功能? 步骤三:学生讨论:动物和人体的四种组织的分布,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滑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你考虑一下皮肤中可能含有哪几种 组织? 教师:出示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剪 贴图。 学生:结合教科书中的图5—16人体的基本组织示意图,识别人体的四种组织?区分它们的特点、分布、功能。 步骤四: 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最后植物体由小长大;人受精卵经细胞分裂,分化,逐渐长成婴儿,慢慢成长为一名中学生,而在他周围是鸡蛋、面包、牛奶、蔬菜等食物。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成长中对父母的索取,从而唤起学生尊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情感意识。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细胞分裂—细胞成长—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植物的四种组织的分布及功能,动物和人体的四种组织的分布及其功能。 四、总结体会 师:同学们,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感悟、和发现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知道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会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分析并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3、情感目标: (1)、通过在本节,让学生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有关细胞的知识,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形成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 四、教学过程设计思路。1.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结构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总结细胞,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 2.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不断深入地认识细胞,从中总结出细胞的概念,将细胞的结构功能联系起来,并认识生物体生长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 1.通过学生们复习、回忆细胞结构简图,引出教学主题。首先展示上节课学生观察的细胞结构简图,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结构都叫什么?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区别吗?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细胞结构的兴趣。 2.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图。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细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图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 (1)、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在介绍过程中渗透研究结构的方法由外向内,同时采用边看图边讲解的方法。在讲到细胞膜的时候,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谁看到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讲清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到液泡时,由于学生容易将它与细胞质看成是两个并列结构,所以教师要强调液泡是细胞质的一部分。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学习目标】 了解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学习重点】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什么是区位? 2.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什么? 3.目前人类从事的产业活动有哪些? 4.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什么密切相关?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51—P52活动材料内容,讨论以下问题:(1)说出深圳的地理区位特点。 (2)深圳迅猛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深圳充满了发展活力? 2.将下列产业活动与其主要区位条件用直线连接起来: 橡胶种植 原料基地 石油开采 气候 甜菜制糖 自然资源 面包制作 廉价劳动力 软件开发 市场 普通服装生产 技术力量 【巩固训练】 1、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应 A、着重考虑接近原料供应地 B、着重考虑接近燃料供应地 C、着重考虑接近产品的消费地 D、综合考虑企业是否符合所在地的发展方向及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2、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决策者把工业建在某个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 B、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厂商可做决策,而政府不能干预 C、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趋完善,区位选择不受其影响 D、区位选择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其次才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 A、与海陆位置密切相关 B、与产业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C、与纬度位置密切相关 D、与劳动力的数量密切相关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A、企业的区位逐渐接近于沿海地区 B、企业的区位条件不会发生改变 C、企业的区位条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D、企业的区位越来越决定于交通运输条件 5、石油开采活动应 A、接近于消费市场 B、接近于原料地 C、靠近交通便利地区 D、接近于沿海地区 6、下列产业活动受自然因素影响最小的是 A、棉纺厂 B、电子工厂 C、种植业 D、渔业生产 7、下列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的产业活动是 A、电视机装配厂 B、海洋捕捞业 C、服务业 D、家庭畜牧业 8、工业生产在地域上比农业生产灵活的多的原因是 A、工业产品最终要在市场上销售 B、工业生产一般不要求更多自然要素的投入 C、工业生产需要工人和技术人员等 D、工业生产需要的基本条件完全不同于农业 9、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下列变化中正确的是 A、工业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少 B、工业部门越来越多 C、工业的分布越来越集中 D、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投入要求越来越多 10、甜菜制糖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原料产地 B、技术力量 C、市场 D、廉价劳动力 11、T公司初期在A地建厂制造高档家具,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其后T公司将生产迁至B地,随即又在C地建了新厂。 (1)T公司将家具厂由A地迁往B地,可获得的比较区位优势主要有哪些? (2)试从工业联系、工人素质和市场潜力三方面,分析在C地建高档家具厂的优势。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DABCB BCBBA 11、(1)劳动力价格较低,地价较便宜 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 第一课时 磁体、磁极与磁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性、磁体,能举例说明磁体能吸引哪些物质。 (2)知道磁体有磁极,并能够判断磁体的两极。了解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磁化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规律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同学间相互协作的意义。 (2)通过了解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磁极的概念和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 磁化的概念。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磁体和磁极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体能够吸引 铁、钴、镍 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 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磁体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 2.(1)磁体上磁性 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条形磁体的两端就是它的两个磁极。 (2)用针尖支撑的小磁针(能够自由转动),静止时两端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我们把磁体指 北的那个磁极叫北极,又叫 N 极,指 南的那个磁极叫南极,又叫 S 极。 3.两块条形磁体彼此之间会产生吸引或排斥的力,这种吸引或排斥的力就是磁力。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 排斥,异名磁极相互 吸引。 【合作探究】 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都有N极和S极? 答:如果磁体从中间断裂,断裂的两端会各自成为新的磁极,且每段磁体都有N极和S极两个磁极。同理,断裂成若干段的磁体会成为若干个完整的小磁体,每个小磁体都有N极和S极两个磁极。 【教师点拨】 判断某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方法:(1)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将被测物体靠近铁类物质,若能够吸引,则有磁性,否则便没有磁性。(2)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将被测物体用细线挂起来,若静止时总是南北指向,则说明该物质具有磁性。(3)把被测物体靠近已知有磁性的物体两端,若有一端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则被测物体有磁性;若两端均表现为相互吸引现象,则被测物体没有磁性。 【跟进训练】 1.下列材料或物体具有磁性的是 (A) A.司南 B.玻璃 C.木材 D.铜棒 2.用条形磁体的N极去靠近形状相似的金属条的一端,金属条被吸引,则金属条 (D) A.一定具有磁性,因为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B.一定不带磁性,因为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C.一定不带磁性,因为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金属条是否具有磁性 3.一个条形磁铁摔成两段(如图甲所示),取右边的一段靠近小磁针,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乙所示,则右边这段磁体裂纹处的磁极是 N 极。如果把这段磁体沿裂纹吻合放在一起,这两段会相互 吸引 (填“吸引”或“排斥”)。 知识点二 磁化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使 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2.铁棒被磁化后 不能 长久地保持磁性,而 钢棒 被磁化后,就能较长久地保持磁性,所以可用钢来制造人造永磁体。 【教师点拨】 1.磁化的方法:(1)接触或靠近磁体;(2)用一个磁体在磁性物质上沿一个方向摩擦,就可使这个物体变成磁体。 2.(1)被磁化后的物体成为一个新的磁体,也有N极和S极之分。新磁体与原磁体相接触的一端应为异名磁极。(2)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被磁化,例如铜、铝、玻璃等非磁性材料,就不能被磁化。 【跟进训练】 1.下列几种物质能被磁化的是 (C) A.碳 B.铜 C.钢 D.铝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B.被磁化后能够长期保持磁性的物体叫做永磁体 C.不是所有物体只要在磁体的周围都能被磁化 D.由于钢被磁化后能长期保持磁性,因此钢是制造永磁体的磁性材料 练习设计 患者, 女, 75岁, 因患顽固性高血压31年, 于2010年05月20日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 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 左上腹触及一包块。血糖血脂正常。B超检查发现左上腹部占位。螺旋CT扫描:左肾前上方内侧一大小欠规则软组织不均匀密度影 (163mm×148mm×156mm) , CT值25~48Hu, 其内见斑点、沙粒样高密度致密影 (钙化) , 左肾向外后方推移旋转 (图1a) ;增强后, 病灶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以内部为主, 动脉期CT值35~50Hu (图1b) , 门静脉期CT值40~60Hu, 内部见条片状强化 (图1c) , 延迟3 min后CT值约85Hu, 且其内部呈条片状逐渐扩大强化改变 (图1d) 。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清楚, 沿组织间隙塑形性生长并包绕、推移肾血管, 但血管强化显示正常, 管腔未见狭窄 (图1e) 。CT诊断: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于2010年06月10日行左侧腹膜后占位切除手术。术中所见:左侧腹膜后肿块大小 (16cm×14 cm×14cm) , 质中等, 有韧性, 包膜完整, 表面周围有肾动静脉骑跨并穿行改变, 根部位于脊柱旁, 肿块完整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细胞的分化较好;肿瘤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是神经鞘细胞、神经纤维和节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腹膜后节细胞神经性肿瘤。 1a CT平扫示左肾内前上方密度不均匀较低密度肿块, 其内见斑点状、沙粒样钙化 (↑所示) ;1b动脉期强化不明显;1c门静脉期图像, 病灶内见条片状轻度强化 (↑所示) ;1d延迟期可见条片状强化程度增加、扩大;1e动脉期螺旋CT斜矢状位重建图像, 显示肿瘤沿血管组织间隙塑形生长, 肾动脉推移、血管腔正常 (↑所示) 。 2 讨论 节细胞神经性肿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良性周围神经源性瘤, 一般由交感神经节内的一种原始神经嵴细胞分化形成, 分布于脊柱两侧的交感神经丛中。Rha SE等[1]报道GN多见于人体的腹膜和纵隔, 颈部少见。GN临床症状不明显, 多为体检偶然发现。结合文献, 笔者总结出腹膜后GN的影像特点: (1) 瘤体卵圆形或分叶状, 较大, 包膜完整而清晰。 (2) CT在0~40Hu平扫[2], 多为囊性或软组织肿块, MR平扫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囊性病变与CT和MR平扫结果相似。 (3) 很少有出血、坏死或囊变, 钙化发生率约20%~60%, 肿瘤的良恶与钙化的程度有一定关系[3,4], 其中, 钙化较粗大或不定性提示肿瘤为恶性, 而钙化呈针尖或点状则为良性。 (4) 肿块经邻近组织间隙塑形生长, 包绕邻近血管, 但不浸润血管壁[5]。 (5) 增强病灶的动态扫描, 在动脉期强化不明显, 而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较明显。分析原因, 可能是肿瘤细胞间大量黏液性基质使对比剂的灌注收到了阻滞[2,4]。囊性病灶与CT和MR的平扫类似, 而增强扫描后信号呈不均匀的渐进性强化是GN的CT扫描的特征表现[6]。同时, MR平扫T2WI的“漩涡征”的特征, 实际上是纵横交错的胶原纤维和Schwann细胞[7], 即在T2WI高信号灶中存在线形或曲线形的低信号灶。 参考文献 [1]Rha SE, Byun JY, Jung SE, et al.Neurogenic tumors in the abdomen:tumor types and imaging characteristics[J].Radiographics, 2003, 23 (1) :29-43. [2]Otal P, Mezghani S, Hassissene S, et al.Imaging of retroperitoneal gan-glioneuroma[J].Eur Radiol, 2001, 11 (6) :940-945. [3]周建军, 曾维新, 周康荣, 等.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10) :1021-1023. [4]郭学军, 刘鹏程, 王成林, 等.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8) :1443-1446. [5]张红梅, 罗德红, 戴景蕊, 等.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 (7) :527-530. [6]吴青霞, 刘玉, 丁蓓, 等.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 2010, 25 (4) :414-416.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 《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中第二节内容,它是建立在已经学习第一节《细胞结构和功能》,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之上来学习该节内容,同时,为学习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发育》中减数分裂和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奠定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是历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试卷中,总分达47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以及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识记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应用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坐标曲线归纳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由其自学;其次,生物这门学科是高二初开的一门学科,学生对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欠缺,有关生物的基础知识积累少;第三,激发学生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 三、教学时间安排 由于学生实际情况,加之本节内容知识点多,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而教学时间安排为3课时(讲授2课时,实验1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仅限于第1课时(内容:细胞增殖方式、意义;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因而,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以问题贯穿本堂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坐标图,把抽象、微观的有丝分裂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比较、归纳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回忆第一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大多数生物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细胞的数目是如何增殖的呢?引入细胞增殖、板书课题(通过简洁地提问,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学习 1、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 提问:细胞以什么方式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几种?哪几种?增殖有何意义? 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教材中勾划出相关内容。给2分钟时间,抽同学回答并点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用以增加体细胞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也就是具有细胞周期引出。 1)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概念是什么?请同学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是不是所有在分裂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的起点在哪儿?止点在哪儿?(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然后阅读插图2-19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结合起止点,知道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从弧线的长短上得出时间的长短,并用表2-1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来反证。追问:各阶段有何特点?对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而言,它们是否一样?我们先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引出: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①分裂间期 利用挂图指出间期图例,观察结构,提问是不是间期就是“间歇期”?讲述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回忆染色质的主要成分,说明实质是进行染色体复制,但并未分开仍由一个着丝点连在一起,画图 :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结构称为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 ②分裂期 人为地分为了四个时期:前、中、后、末。 前期:比较挂图上间期与前期的区别,学生自由交流。 老师归纳两出现两消失,中期:与前期比较,后期:与中期比较,末期:与后期比较。 依次进行,指导学生重点在于分析染色体的变化,老师用一、二句精炼的话归纳,并在黑板上画出特点(让学生把不易看见的变化与看得见的图结合起来,抓住特点,便于记忆,理解、突破重点、难点)。 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对照挂图来描述变化过程,学生复述(通过重复强化学生记忆过程)。 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有何规律?用坐标图来反映,老师建立一个坐标图,引导学生据过程一起分析,得出染色体变化曲线。练习,由学生自己按照上述思路绘DNA变化曲线,抽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绘制,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绘,最后点评。(用坐标图更能直观反映出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并知道变化规律的由来,加深对过程的理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三)小结 指出重难点:细胞周期的概念,各时期的特点。(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 预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思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何异同。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方式、意义 二、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①分裂间期: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②分裂期有: 前:两出现,两消失 中:着丝点排在赤道极上 后:着丝点分裂,拉向两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2、识别人体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 3、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组织。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出陈述性知识,培养概念内化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重要原理。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概念的掌握 2、难点:人体和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功能及功能与结构的相互适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一个成年人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人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个细胞是怎样变成60万亿个细胞的呢?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相同的细胞,而组成人体的细胞都一样吗?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细胞等等,它们的形状、结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尝试探究: (自主探究) 师: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分化的定义。 2、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3、人和动物有哪四种基本组织? 4、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是什么? (合作探究) 师: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下列较为疑难问题: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和功能是什么? 2、当你吃甘蔗时,首先你要把甘蔗茎坚韧的皮剥去;咀嚼甘蔗茎时会有很多的甜汁;那些咀嚼之后剩下的渣滓被吐掉。试从组织构成器官的角度,说一说甘蔗茎是由哪些组织组成的? 质疑互探: 师:就前面所学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请踊跃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生1: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 生2:结缔组织为什么分布最广? 三、应用示范: 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主要原因是()A、细胞的分裂和体积增大 B、细胞数目的增多 C、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工业 D、营养状况的好坏 2、下列组织中,不属于植物主要组织的是() A、保护组织 B、基本组织 C、上皮组织 D、分生组织 3、下列组织中,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的是()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上 D、神经组织 4、植物体的各种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差异,与其相关的是()A、细胞的分裂 B、细胞的分化 D、细胞的生长 C、细胞的增值 四、训练深化: 1: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 这说明皮肤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学生讨论后检查)答案:皮肤分布在人体表面,有保护作用,说明皮肤中有上皮组织,如果皮肤被划破,我们会感觉疼,说明皮肤中有神经组织,皮肤划破会流血,说明皮肤中含有结缔组织。 五、总结体会: 师:同学们,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感悟、和发现呢?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以及植物体也有四种主要组织。【板书设计】: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一、组织的形成及概念 二、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活动“观察人体几种常见的组织” 三、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描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以及通过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识别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 2、技能掌握与指导: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图像。画出分裂图像中的几个典型图像;用显微镜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并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用显微镜观察到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并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3、智能提高与训导:在生物科学探究实验中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内师生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生物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从细胞分裂,分化至个体成长的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尊敬父母的情感意识。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生物实验课的直观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的分化现象及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类型的形态结构特点。让学生直接获得许多感性知识。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激发其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内容。 (2)查阅关于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资料,查阅有关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的资料。 (3)学生亲自体验番茄的果皮、果肉的区别,考虑其不同的原因。 (4)考虑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与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关系。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实验“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的材料用具 (2)制造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课件、植物细胞分化课件和分裂过程中几个典型图像剪贴图。 (3)准备植物的几种组织和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4)制作植物和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剪贴图。 (5)查阅书籍了解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的资料,查阅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录像。 一粒种子萌发,生长,慢慢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许多粒种子萌发生长成一片森林。另一图像:一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逐渐发育成小鱼、大鱼。 通过观看录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植物体的生长现象与哪些方面有关?(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有关)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是怎样造成的?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相似吗? 二、探究过程 (一)细胞分裂 步骤一:展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的课件: 1、一个细胞出现,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以着丝粒连接在一起,即染色体出现; 2、染色体逐渐排列在细胞中央; 3、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一分为二,原来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并向细胞两端移动; 4、细胞两端的两组染色体分别解旋松散成染色质,核仁出现,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 5、在细胞中部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学生观看图像,对细胞分裂的连续性的过程有个清晰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同学观察、讨论细胞分裂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你能给细胞分裂过程分几个时期?如何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细胞分裂与生物长大有什么关系?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形态、结构相似吗? 步骤二: 学生4人一组。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玻片标本。并结合教科书中的示意图,划出细胞分裂的区域,并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教师提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细胞中的位置怎样?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2、照教科书的要求,画出细胞分裂过程中1~2个典型图像。教师提示绘图要求。步骤三: 教师:取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剪贴图,找学生代表认识并排序。本组学生纠正其识别、排序中的错误,并细心观察染色体在细胞中的位置与形态上有什么不同?选择几个典型图像进行比较,然后尝试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二)细胞成长 教师演示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变化(许多小液泡逐渐长大,合并为一个大液泡,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生长了),导致整个细胞体积增大。 学生讨论:细胞体积越大,需从外界吸收的营养物质越多。根据你平时的经验,说出植物生长在什么环境下,细胞体积会明显增大?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与生物体的生长有什么关系? (三)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步骤一: 展示植物细胞分化课件:种子萌发生长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随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后来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仍具有分裂能力,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展示)根、茎、叶表面的一层细胞群,即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出示)叶、果实的叶肉、果肉,细胞壁薄,液泡大,属于基本组织,具有营养功能;(出示)茎、叶脉根等处的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属于疏导组织;那些仍具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属于分生组织,最后这些不同组织组合再一起。展示根、茎、叶、花、果实图像。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提出问题:细胞刚分裂完毕,形态、结构上有变化吗?随着细胞的逐渐生长,形态、结构还与最初的细胞相似吗?在不同细胞群中的两个细胞形态、结构相似吗?这些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组织。 步骤二: 用显微镜观察叶表皮细胞,找出表皮细胞的相同点:形态相似,结构相同,讨论相同,讨论其功能如何?得出叶表皮是保护组织,同时识别其他几种植物的组织,讨论其分布、功能。 番茄的果皮与果肉,用手摸一摸,用牙咬,尝尝它们的区别何在?表皮具有什么功能,果肉具有什么功能? 步骤三: 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观察时,可对照教科书中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学生讨论:人体的四种组织的分布,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滑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你考虑一下皮肤中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 教师:出示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剪贴图。 生:结合教科书中的人体的基本组织示意图,识别人体的四种组织?区分它们的特点、分布、功能。 步骤四: 教师展示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最后植物体由小长大;一受精卵经细胞分裂,逐渐长成婴儿,慢慢成长为一名中学生,而在他周围是鸡蛋、面包、牛奶、蔬菜等食物。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成长中对父母的索取,从而唤起学生尊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情感意识。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第1节细胞膜学案 第3篇
第2节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第4篇
第1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5篇
第1节细胞膜学案 第6篇
第1节细胞膜学案 第7篇
第1节细胞膜学案 第8篇
《细胞增殖》第1课时 第9篇
第1节细胞膜学案 第10篇
第1节细胞膜学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