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东西文化冲突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东西文化冲突范文(精选8篇)

东西文化冲突 第1篇

民族复兴、文化先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首先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进而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复兴的目标、口号已经提出, 梦想共识已趋形成。然而, 复兴的战略方案、路径选择、体制机制、政策举措何在?迄今仍无系统研制。今天举办“纪念哥白尼日心说创立500周年暨复兴中华文化战略研讨会”, 正是旨在率先探研这一当务之急的时代课题。本文侧重从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 (即路径选择) 作一初探, 简明提出复兴中华文明的系统战略及其配套举措, 望能引玉。

一、东西方文明大道相通

从中华浑天说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先后共识便可佑证

哥白尼500年前冒着生命与人格摧毁的巨大风险, 创立日心说, 揭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宇宙运行客观规律, 打破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威固守的太阳围绕地球转的迷信与偏见, 对于突破原教旨主义的专制体制和宗教裁判所的思想禁锢与科学文化垄断, 对于促进人类认知宇宙世界、推动人类科学文明进程, 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思想禁锢、打破文化垄断、改革体制机制乃至实现“中国梦”, 具有跨时空的现实启迪。

不过, 在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的一千多年前, 中国早有科学家认识到地球是圆的, 转动着的月亮是绕着地球转并且月光来自太阳的反照, 月食是由于地球绕着太阳转时遮蔽了日光对月亮的反射而产生的暗影, 等等。譬如汉代发明浑天地动仪的张衡在《灵宪》一文中就已明确揭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 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 就日则光尽也。”足令历史遗憾的是:自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来, 中国皇权专制对科学文化的垄断, 使浑天说等这些早期的科学宇宙观受到了压抑和封锁, 致使更适应“君权神授”、“皇权天授”、“朕即国家”、“圣意即天意”的皇权专制文化的“天圆地方”盖天说, 成为了自汉至清两千多年中国宇宙观的垄断性主流。倘非如此, 中华科学文化中的浑天说如能广传世间, 昭示世界, 哥白尼也许就不必为创立日心说那般呕心沥血, 那般受尽折磨了。

从上述东西方科学史的个案比对中可以佐证:东西方文明大道相通, 内涵相溶。

笔者认为:文明可分为四个层次:道、理、法、术。道, 乃宇宙万事万物万灵生灭、运行、发展、转换、循环的总规律, 属于宇宙科学、自然哲学的最高层面;理, 即自然、社会、人生运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公理, 属于一般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层次;法, 即人类运用“道”与“理”层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人文科学的规律, 为实现理想目标而探索创设的体制机制、制度规范、程序方法、文化理念、思维方式、逻辑范式等等, 属于制度体系和哲学方法论层面;术, 即人类运用“道”与“理”层面的科学规律, 依托“法”层面的制度体系、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 发明和创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目标的技术、方法、政策、措施, 属于技术方法和对策举措层面, 这个层面本无意识形态色彩, 没有姓“资”姓“社”以及姓“封”之分。

总体来看, 在西方文明道和理相通, 法和术有异。应当基于相通点, 寻找互补点, 化文明冲突为文明互动, 化文化对立为文化共容。互动共进, 互补共荣。

纵观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共同点和相通点还有很多。即便是存在颇多争议的政治文化方面, 也多有相通相合之处。譬如:我们不少主流媒体一直认为“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政治文化的专利, 而东方文化一贯认为“主权高于人权”。然而孰不知, 2500年前的中华圣哲孟子便提出了“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政治格言, 不正是明明白白指出民权 (人权) 高于国家 (社稷) 主权, 更高于皇权、统治权吗?再如:三千多年前周平王时期代表社会各方利益的诸位大臣多元共治的“共和元年”, 不正与西方兴盛并推而广之的“共和”文化相通吗?还有墨子的“兼爱”思想, 不分亲疏异同, 一律相爱相容, 不也正是西方兴盛并普及的“博爱”文化吗?墨子的“非攻”思想, 不也与西方倡导的“和平”文化内涵相通吗?不过遗憾的是, 这些与西方文明相通并且发源比西方文明更早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政治文明, 由于不符合皇权专制独霸天下的需要, 因而被压抑、尘埋了两千多年!

由此还可发现:凡是东西方文明相通相融的共同点, 恰恰多具有普世价值或合乎科学真理!

由此得出本文第二个分论点:

二、东西方文明应当互补共荣

从萨顿关于“光明从东方来, 法则从西方来”获得明证

美国“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有句名言:“光明从东方来, 法则从西方来。”含义是指:人类的科学文明和思想成果, 其渊源启悟之光和灵感思路大多来自东方, 具体解析、量化总结、实证检验、制度设计和工具方法则大多来自西方。这是符合人类科学和人类思想史发展脉络的。

从自然科学看, 人类的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人体生命学等方面的重大科学发现和灵感启悟, 东方比西方都早, 但后来西方对这些发现和启悟启示进行了更多的论证检验, 更实的应用推广, 并从中总结提炼出一般规律和应用工具与方法。天文学方面如:东方最早发现了地球和太阳、月亮、星星之间的运转关系创立了浑天学说, 后来西方由此探索、论证、总结出了宇宙星球的运行规律和探测方法。地理学方面如:东方更早发现了“地火”, 后来西方则由此发明了石油提炼及其工具、方法。物理学方面如:东方最早发现磁场并发明了勘测磁场及其磁力运行方位的罗盘和指南针, 后来西方由此建立了磁场学科, 并将指南针运用到航海领航、钟表制造和物理勘测等领域;至于东方更早发明了火药应用于开山铺路改造自然, 后来西方则运用火药制造了枪炮等杀人工具和方法, 就不多说了。人体生命学方面, 东方早就发现了人体生命组织中存在看不见、摸不着、至今科学仪器检测不到但决定人体健康命脉的经络及穴位系统, 不过这方面西方至今尚未研究出检测和应用工具与方法, 但是对东方发明的气功效应已经探研出检测工具和方法, 这方面还有待东西方科学家共同努力, 探索出应用经络穴位学说和气功、意念等造福人类生命健康的方法和工具。

事实上, 这已经证明了人类的科学进步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动、优势互补基础上共进共荣的。

从人文社会科学看, 东方文明从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生态等学科上更早提出了许多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理念、哲理、启迪与目标, 西方文明则更多地从实现这些普世价值与目标的路径选择、制度设计、体制机制、程序方法等社会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施, 并从中总结提炼出许多一般规律、法则和工具、方法。譬如:东方的中华先哲最早提出了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以民为本、民心至上、共和兼爱、阴阳和合、和而不同、同则不继、众生平等、物与天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具有普世价值的政治文化目标和社会基本原则, 然而这些目标、原则因与“家天下”的皇权专制相矛盾而被压抑和尘埋。而西方千百年来则从实践中探索实现天下为公目标、大同和谐社会、共和博爱理念、以民为本体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机制等等的制度设计、体制建构 (比如民主、法治、权力制衡) , 并从中总结出许多一般规律 (比如“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孟德斯鸠格言>、“没有言论自由, 其他一切自由都将成为泡影”<马克思格言>) , 发明了许多相应的工具和方法 (比如一人一票+竞选演说的民主竞选法、证据至上+疑罪从无的法治原则、公开审判+充分辩护的司法程序) 。如今这些东方文明创立的政治文化理念目标等普世化价值, 与西方文明探索实施上述理念目标的体制机制等制度化体系, 已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公认的人类政治文明成果。

由此可见, 人类的政治文明与人文社会科学, 也是在东西方文明的互补、互鉴、互促进程中逐步发展的。

从科学方法论方面看, 东方文明更长于灵性思维, 西方文明更长于理性思维;东方文明更长于整体考察, 西方文明更长于个体解析;东方文明更长于定性方法, 西方文明更长于定量方法;东方文明更长于辩证逻辑, 西方文明更长于形式逻辑。

无数事实证明, 上述东西方各自擅长的多种思维方式、逻辑范式和科学方法论, 只有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 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的升级升华、共荣共进。

三、东西方文明互补共进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

从太极阴阳和合文化获得启示

自中国十年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 笔者发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已经明确, 和谐社会的内涵要素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 也已确立, 但学术界和智囊们迄今未曾探研出和谐社会的哲学根基和实现和谐社会及其内涵要素的路径、方略和体制建构。本人工作之余, 十年来一直在着力探研上述两大盲点, 从而发现:追溯和谐社会的哲学根基, 其源头正是在于中华文化的本原之根近万年前中华始祖伏羲女娲创立、近万年来中华圣贤发展的太极阴阳和合文化, 即太和文化, 亦可谓天道文化之内核 (关于天道规律系统密码, 本人另有专著解密) 。

如今我们要复兴中华文化, 就必须从源头开始, 从根上复兴, 即应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哲学根基太极阴阳和合文化开始正本清源, 回归本原, 溯源复兴。而中华文化复兴的路径、方略, 亦可从中华太和文化本身获得启示。

太极阴阳和合文化的原理之一是:“万物负阴而抱阳”, “孤阴不生, 孤阳不长”。即:宇宙万事万物皆有对应互动的阴阳, 阴阳对应互动, 相需相生, 互补互根, 共生共和, 和而不同, 共进共荣。

如果说西方文明是阳 (多为理性思维可见可闻可具象感知、逻辑推理的显学范畴) , 那么东方文明则属阴 (多为灵性思维无形无象可抽象顿悟、辩证思辨的理学范畴) , 那么根据太极阴阳和合文化原理, 两者理当对应互动, 相需相生, 互补互根, 共生共和, 和而不同, 共进共荣, 才能在东西方文明互补共进中, 复兴中华文化, 在共和共荣中升华中华文明。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当今许多矢志弘扬复兴中华文明的学者, 一味地全盘否定西方文明的历史功绩和现实价值, 片面地追求全盘恢复中华传统文化。正如一味地要全盘西化、全面否定中华文化的学者一样, 都走向了事物的极端。他们殊途同归的共同误区, 恰恰都悖逆了太极阴阳和合文化原理, 违背了阴阳对应相生互动和合这个宇宙万事万物生灭运行的总规律。他们把阴阳对应误读为阴阳对立, 把阴阳互补扭曲为阴阳互冲, 把阴阳互动共生撕裂为你死我活, 把阴阳共和共进、多元共荣误导为互斗互争、独霸天下。物极必反, 欲极必衰, 这两种极端思维和极端指向都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

还应特别注意的常识性概念是:恢复并不等于复兴, 文化复兴更不等于全盘复古。中华文化复兴的内涵是:与时俱进地复归中华文明兴盛的目标、态势和方法、原则、规律, 振兴中华文化造福民族和人类的功能、作用、地位、价值和影响力。要实现中华文化文明复兴, 必须遵循三项原则:

原则一:确立复归中华文明兴盛的目标;遵循文明兴盛的规律和方法;与时俱进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 (譬如:太极和合、阴阳互动的天道文化即太和文化;天下为公、公推禅让的“公天下”文化, 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的邦交文化;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文化;兼容互补、多元共和的“龙文化”;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的“和文化”;兼爱非攻的“仁文化”;以信为本、无信不立的“信文化”;义为利先、舍身取义的“义文化”, 克己复礼、恭为德首的“礼仪文化”;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孝悌文化”;众生平等、齐同万物、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三才相交”、“天人感应”、“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文化;当然还有勘测和调整天地人三重磁场感应关系造福人类的堪舆文化, 以及阴阳五行系统辩证的中医文化和养生文化等等) 。

原则二:揭示、批判并走出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误区尤其是体制与制度根源 (譬如天下为私、腐朽没落、荒淫残暴的皇权专制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全面垄断等) ;剔除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 (诸如:“朕即国家”、“朕意即法”的“家天下”文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道文化;“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的霸道文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匪道文化;“民可使之不可知之”的愚民文化;你死我活争权争利、“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文化;“官分九品人分九等”的等级文化;“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逐利文化;狐假虎威、为虎作伥的“奴才文化”;迎逢拍马、惟上是从的谄媚文化俗称“马屁文化”;以及玩弄权术、坑蒙拐骗的“厚黑文化”等等) 。

原则三:对中华文化来一番全面清理, 去伪存真, 优取劣汰;对西方文化来一番全面认知, 去粗取精, 取长弃短;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西方文化的精髓优势互补、全面互鉴、双向互动、和平共进、多元共荣,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转型升级。

综上可见, 化东西方文明冲突对立为互补共进, 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推动人类文明升级的必由之路!

四、复兴中华文明的系统方略

目标合道路径得当保障配套

由于本文的重心在于论述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由路径, 因而中华文明复兴的系统战略只能概要简述:

(一) 战略目标:推进文明升级, 创造人类幸福

要构建和实施一套战略, 必须首先明确战略的目标定位。中华文明复兴战略也是如此, 首先必须确立这套战略的总体目标。

当今世界, 由于人类工业文明缺乏制衡、突飞猛进地发展到极限, 加之人类自身的贪欲膨胀、物欲横流, 导致整个地球资源枯竭, 环境恶化, 生态失衡, 天灾频发, 考古学家和生态学家惊呼:地球人类面临着第六次恐龙毁灭式大危机!

世界各国在三年前联合国于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上早已达成共识:全球联手, 拯救地球!然而迄今未曾推出拯救地球的总体战略、行动方案和系统举措。也许人类迄今的文明进化也已到了某个临界点, 需要相应转型升级。这种文明转型升级必须适应当今地球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拯救地球的使命。而在中华本原文化中, 最早包含了敬畏天地、尊重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呵护生态、善待众生 (“众生平等”、“物与天齐”) 的生态文明元素。因此笔者提出:人类文明转型升级, 应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转型升级至新纪元大生态文明 (包含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转型升级) ;而人类文明要向大生态文明转型升级, 必须从包含诸多生态文明和普世价值理念的中华文明寻根探源, 即从复兴中华文明入手, 与西方文明优势互补、多元共进;故复兴中华文明的战略目标, 首先应定位于推进文明升级, 即推动人类文明转型升级至大生态文明时代。

当今世界除了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 还面临着局部战争危机、恐怖主义危机和社会动荡危机。因此笔者提出复兴中华文明的目标要素之二, 是构建多元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在当今“中国梦”的三大内涵中, “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都不是终极目标, 只是实现宗旨即终极目标的方式与外在形式, 而“人民幸福”才是“中国梦”的最高宗旨和终极目标, 而且只有“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才能跟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相连相通、同构同心。拯救地球、构建和谐世界的终极目标, 也正是为了人类幸福。因此笔者提出复兴中华文明的战略目标第三要素是“创造人类幸福”。

综上所述, 复兴中华文化的战略目标应是:推进文明升级, 创造人类幸福。或曰:创建大生态文明, 构建和谐世界, 创立人类幸福时代。一言以蔽之:创建地球人类大生态文明和谐幸福时代!

(二) 战略路径:东西方文明互补共进互动升级

路径模式:以东方文明的和合文化理念与大同世界目标为导向, 以西方文明的民主法治体制机制实践成果为参照, 结合中华民族实际, 通过东西方文明优势互补、互补共进、互动升级, 与时俱进地实现中华文明复兴, 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具体内涵前文已系统论述。

(三) 战略思维:构建东西方思维有机互补的系统化创新思维

要复兴中华文明, 必须把思维方式和哲学科学方法论上升到文明战略的高度。要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各自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有机结合互动, 即:把理性思维与灵性思维有机结合;把整体思维与解析思维有机结合;把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有机结合;把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与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有机结合, 互动共研, 方可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型思维, 获取系统化的创新型成果。

(四) 机制保障:思想自由, 激励创新, 集全民智慧而为之

自由, 是人和一切动物的天性, 是人类文明创造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自由, 是创造灵感与创造精神的唯一源泉。要复兴中华文明, 必须提供思想言论自由的机制保障, 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宪法赋予国民的思想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要清理、废除一切阻碍公民行使上述自由、与宪法原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在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力度的同时, 设立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奖和国家合理化建议奖。构建鼓励思想理论创新、科学文化创新和合理化建议的激励机制, 聚全民智慧而为之, 共同推动中华文明复兴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五) 人才保障:官民互动, 朝野互补,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复兴中华文明, 必须具有大批自然和社会人文各学科门类的高端人才作为主体保障。这就需要打破资历、学历、所有制、身份、年龄的限制, 突破现行人才管理体制的樊笼, 官民互动, 朝野互补, 构建各类人才公平竞争机制和公平激励机制, 以科学文化、理论创新和治国、理政可行对策及其有效实施为唯一标准, 不拘一格优选出大批体制内的中青年创新人才, 不拘一格发掘出大批民间中老年高端人才, 这样才能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治国大略;这样才能涌现出大批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生态学家和作家、艺术家等等大师级的人才, 破解钱学森“为什么半个世纪出不了大师级人才”的“世纪之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明复兴和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梦”!

(六) 体制保障:民主法治, 公平竞争, 在公平正义大道上复兴中华文明

文化复兴需要学术民主;学术民主源于政治民主;政治民主需要法治保障。科学文化领域的公平竞争, 依托于体制机制的公平竞争。这就需要改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教体制, 全面清除封建皇权专制在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中的遗毒残留, 构建现代民主法治, 把公平竞争的机制全面引入政治领域 (如公仆的公平竞选、考任) 、经济领域 (如规则平等、破除垄断、分配公平与市场竞争) 、科学文化领域 (如课题招标、创新测评、成果考核、公平竞岗、公平激励、自由争鸣) 等等领域, 为创新型人才和大师级人才提供民主体制的摇篮和法治机制的保障, 在公平正义的大道上合力复兴中华文明。

(七) 战略步骤:适应国情, 与时俱进, 设立中华文明复兴时间表

一个系统战略的规划与实施, 必须要有相对明确的实施进度时间表。没有时间表的战略实施或改革承诺, 都可能会成为空谈或泡沫。

中华文明复兴战略的规划与实施, 也必须科学设立一个适应国情、与时俱进的实施进程时间表, 让国人一步步看到文明复兴的希望曙光, 并作为举国上下合力实施的行动指南。

东西文化差异(模版) 第2篇

东西方的价值观、文化、历史、信仰、风俗习惯、人的心理、性格、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都差异极大。

.自我价值观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形成鲜明的反差以自我价值观为中心,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从道义上讲都是平等的。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以个人的进取精神、个人的成功来衡量人生价值。这种自我文化与资本主义的个人自由主义哲学密切相关。自由主义哲学认为:人群中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有能力做出理性的选择。因而西方人都极力地体现自我,追求独立自主和自由。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受他人左右,也从不干涉或打扰别人的隐私。

总之,自我文化与集体文化不是孤立的。集体与个人是对立的统一。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改革开放,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交际。

三.注重仁义的文化与崇尚利益的文化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注重仁义的文化与崇尚利益的文化。

中国传统价值观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从而表现出重义气,轻功利,好保守的人格精神。

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西方社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

四.钟爱和谐的文化与积极探索的文化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钟爱和谐的文化与积极探索的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处理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积极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蛇的东西文化对比 第3篇

作为一种爬行动物, 一方面, 蛇因为其身体柔软, 反应灵敏, 生存能力强, 消灭鼠害, 被奉为智慧、善良、正义和诚实的化身, 而另一方面, 又因为其阴险狡诈、恩将仇报, 被认为是残暴、愚昧、邪恶和死亡的代名词。由于语言是文化的外衣, 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蛇在语言上的使用不同就反映了东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反过来, 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赋予了蛇不同的文化内涵, 体现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东西方不同的蛇文化对语言文学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东西蛇文化的根源

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漫长历程中, 从一开始, 蛇 (snake) 这一具有双重特性的动物就被置于截然不同的地位上。正是由于蛇文化发展的根源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东西方对蛇的用法及其联想意义的不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1. 东方蛇文化的根源及演变历程

在原始时代, 由于知识的贫乏, 人类面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充满了疑惑和恐惧,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 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着。大自然的一切, 包括自然现象、生物和无生物都是象自己一样, 是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 (袁珂, 1988) 。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 初民渴望寻求强大而又神秘的自然物作为保护和依靠的对象。蛇, 以其诡秘的花纹, 致命的毒液, 细长的身躯, 游走于丛林、草塘、河流之中。自然而然, 神秘莫测的蛇成了人类依赖的神, 产生了蛇图腾。“人们不仅把图腾看作是氏族祖先的标志, 不仅认为图腾是自己的庇护神, 而且幻想同图腾进行品质及力量的交换” (王小盾, 1989) 。从图腾时代开始, 中华民族就与蛇结下了不解之缘。闻一多先生曾考证, 祝融、黄帝、匈奴、越人等部落都把蛇作为部落的图腾来崇拜。

在母系氏族的生产力条件下, 女性是社会的主导力量, 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于对女性的原始崇拜和龙图腾的原始信仰, 人们自然而然地把作为图腾的蛇与起社会主导地位的女性结合到了一起, 中国的女娲传说就是这一结合的产物。东汉王逸《楚辞天问》注曰:“传言女娲人头蛇身, 一日七十化。”蛇神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 女娲补天的故事众人皆知。因此, 蛇与女性从图腾氏族社会开始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也为男权社会以蛇比喻女人埋下了伏笔。

由此可见, 由于蛇的自然属性, 东方蛇起初备受推崇, 与人类始祖的地位并驾齐驱。相传蛇图腾是龙图腾的前身, 很多学者认为龙的原型是蛇, 是蛇的一种。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龙实际上是把远古时代的蛇图腾加以神化装扮而成的。因此也可以说, 我们是蛇的传人。

2. 西方蛇文化的根源

在西方文化里, 蛇文化根源则完全相反。蛇因其冷冰冰的外表, 丑陋的三角头型, 诡秘的行踪, 出没于黑暗角落, 而成了邪恶、残酷、魔鬼的代言人。为什么在东方文化源头享受崇高地位的蛇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成了人们深恶痛绝的对象呢?在西方文化的发展源头即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中, 蛇频频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我们还需要追溯到对西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基督教圣典《圣经》 (Holy Bible) 。《创世纪》对蛇的描写:“Now the serpent wasmore crafty than any of the wild animals the LORD God had made.He said to the woman.”可见蛇比之其它生物的狡猾。正是这条狡猾的蛇, 亦即魔鬼撒旦的化身, 欺骗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 引诱他们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 (the forbidden fruit) , 违背了上帝的意志, 犯了原罪 (origina sin) , 从此人类被上帝逐出伊甸园, 开始漫长的苦难历程。而所有这些始作俑者蛇也遭到了上帝的惩罚:“You wilcrawl on your belly and you will eat dust all the days of yourlife.”蛇将人类带向了黑暗和苦难, 成了魔鬼的使者, 理所当然遭到诅咒和唾弃。作为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 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圣经》对蛇的定义决定了蛇在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三、东方蛇的弱化及在语言上的体现

母系氏族社会的蛇因其无足却能疾步如飞, 神出鬼没, 生殖能力强, 生命力旺盛, 蜕皮后能重获新生而让原始居民感到神秘莫测, 被奉为神灵, 也是图腾的重要标志。女性则因担负种族繁衍的重任而与蛇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父系氏族阶段到来时, 男性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代表, 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超过女性, 女性权力逐渐衰弱, 女性地位也下降到社会的最底层。随之而来的便是代表女性权威的蛇图腾也随之弱化, 因为女性与蛇最初无论在形象上还是在意象上都是紧密联系的。此外, 由于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蛇不再是那么神秘, 而是本质上残忍恶毒。因此, 东方蛇文化的贬化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父权社会对母权社会的胜利是其弱化的根本原因。

蛇从备受推崇到备受鞭挞的文化演变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女性地位同样体现在语言上, 有些词语也体现了性别歧视。汉语中“美女蛇” (外表美丽, 内心阴险狠毒的女人) 、“蛇蝎心肠” (女人内心狠毒) 、“蛇妖”、“蛇精”、“水蛇腰”等词语全都修饰女性, 表明女人是万恶之源、红颜祸水, 这一点与西方的蛇意象在蛇与女性方面基本一致, 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语言中用蛇喻指贬低女性的用法能够更生动地体现出蛇的地位的急转直下, 隐射了女性地位及女性文化的弱化。此外, 现代汉语语言对蛇的象征意义或用法通常都赋予贬义的色彩。在汉语中, 有很多关于蛇的词语、成语和谚语, 如打草惊蛇 (喻做事不谨慎, 行迹泄漏, 使对方有所警觉) , 杯弓蛇影 (喻疑虑不解, 自相惊扰) , 佛口蛇心 (形容人口上甜蜜, 心中狠毒) , 虎头蛇尾 (喻做事有始无终, 起初声势很大, 后来就马马虎虎) , 龙蛇混杂 (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分不清好坏) , 牛鬼蛇神 (牛头的鬼, 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 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 引蛇出洞 (比喻用某种策略引出坏人或敌人, 再进行出击) ,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 , 人心不足蛇吞象 (喻人心不足, 贪得无厌, 得寸进尺, 这山望着那山高) , 画蛇添足 (做事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 强龙压不住地头蛇 (外来的力量虽然强大, 但却斗不过当地的势力) , 春蚓秋蛇 (指书法拙劣、丑陋) 。

以上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与蛇有关的词语、成语和谚语都表现出了蛇文化语用意义的反面形象, 早先蛇作为图腾的崇高地位已不复存在。现代汉语语言上的蛇用法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蛇是一种可怕的动物, 是邪恶、狡猾和残忍的代名词。

四、西方的蛇文化及在语言上的体现

1. 蛇与女性

《旧约创世纪》中, 蛇引诱人类的母亲夏娃偷吃了禁果, 夏娃又引诱了亚当, 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上帝将人类赶出了伊甸园。蛇为什么选择夏娃而不是亚当作为引诱的对象呢?可见蛇与女人有着某种先天的特定联系。Snake、Serpent的首字母均为字母S, 指蛇狡猾细长的身体盘绕于大地, 其形象也象征着女性舞动着的婀娜多姿的身材, 而且更为巧合的是, Snake、Serpent和女性人称代词She都以包含复杂文化意义的字母S打头, 而这个由字母S加男性代词He所构成的she又是汉语中蛇的拼音形式, 不能不说蛇与女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跳舞的蛇》中, 蛇意象更富赤裸裸的女性气息。诗人借助女性身体产生了灵感, 把舞蛇女郎与蛇融为了一体, 通过蛇的舞动刻画女性的动态美。而在《圣经》原罪教义里, 女人和蛇都同样被上帝打入冷宫:So theLORD God said to the serpent, “Because you have done this, Cursed are you above all the livestock and all the wild animals!You will crawl on your belly and you will eat dust all the days of your life.”夏娃也丧失了原有的地位, 由最初的伙伴和帮手沦落为男性即亚当的受统治者, 开启了男权社会的第一扇门:To the woman he said, “I will greatly increase your pains in childbearing;with pain you will give birth to children.Your desire will be for your husband, and he will rule over you.”从这个意义上说, 《圣经》无可厚非地开了性别歧视之先河。

2. 蛇在英语语言上体现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蛇是邪恶、凶残的象征。这种文化内涵反映到语言上有其深刻的寓意。英语语言里有关蛇的用法可谓琳琅满目。英语里对蛇的称呼有很多种, 如snake, serpent, reptile, schmuck, vermin, viper, zombie, adder等, 这些词语在英语俗语、俚语甚至口语里都是指代阴险狡诈、卑鄙可耻、忘恩负义的小人。典故the snake and the eagle, cherish a sanke in one’s bosom都表明了蛇奸诈无比、凶狠恶毒、恩将仇报的形象。

此外, 英语语言中关于蛇的用法还有很多, 如If you have been bitten by a snake, you are afraid of an eel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a snake in the grass (潜伏的危险, 伪善的人) ;the old serpent (魔鬼撒旦) ;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 (姑息养奸) ;a sheer cold-blooded reptile (一个彻头彻尾的冷邪恶魔) ;a snake in grass cloaked with hospitality (一个披着热情好客外衣的阴险的人) 。《圣经》中也提到:“It biteth like a serpent and stingth like an adder.”害人身体的酒被比作serpent和adder, 把液体的酒和毒蛇的毒液作了类比。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而感到骄傲, 这一点西方人却很难理解。因为dragon在英文中的含义包含蛇的文化内涵:a large serpent, a fabulous animal usually represented as a huge winged scaly serpent with a crested head and large claws.正因为有了serpent的含义, 英语中dragon完全不同于中国的“龙”, 而是与“蛇”相同, 是恶魔 (devil) 的象征。

五、结语

蛇 (snake) , 作为承载了不同东西方深刻文化内涵的词, 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形象。与西方社会文化的蛇相比, 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的蛇经历了更为波折曲折的历程, 由最初的图腾崇拜到地位下降再到受到贬低。而一直以来西方主流文化中的蛇主要象征意义是贬义的, 是邪恶狡猾的代名词。通过分析蛇的不同文化内涵及蛇在英汉语言中使用的不同,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不同文化语境会对语言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立莉, 杨继玲.东西方蛇文化之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4.4.

[2]蒋栋元.善与恶的化身:蛇文化符号的阐释[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005, (1) .

[3]宋向红.诗歌蛇意象的文化意蕴解读[J].广西大学学报, 2005, (4) .

[4]盛况.中国蛇女母题的起源与演变[J].南阳师范学院学包, 2004, (2) .

[5]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6]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浅论东西文化差异下的儒家文化 第4篇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 而西方重视个体。我们可以从语言上考察,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 也是文化的载体, 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汉字, 作为文明古国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最原始的甲骨文, 到今天的简化字, 汉字时刻影响中国百姓的生活。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汉字是四四方方、规规整整的, 它的独特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正是由于汉字可“变”, 才使得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及劳作中不断创新, 因此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也正是因为“变”, 才使得面对国家危亡的时候, 爱国人士可以进行变中求生。汉字“正”的思想, 使得中国人千百年来时刻都在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 同时在其生活中不断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正”的思想, 使得广大中国人在求变的过程中又有了一些保守性, 进而使得汉字“变”的思想受到抑制。从英文和中文的比较可以看出, 英文简单易写, 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 富有美感, 但也复杂难写。西方的文字主要以拼音文字为主, 如英文、法文、俄文等。这些文字的字根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但是在古希腊之前就是谜了。说到西方文字,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算是英语。英文有自己独有的魅力。首先是英文的“变”, 相同的字母, 不同的拼写, 也就组成了不同意思的单词。为避免因为写错顺序造成单词的错误和理解的分歧, 小心谨慎是不可缺少的, 久而久之, 英美人士形成了相对于其他各国更谨慎的生活与工作态度。英文的书写相对是松散的, 也正是由于英文的“散”的特点, 使得英美等使用英文的人形成了享受生活、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汉语中, 姓放在名的前面, 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 即整体, 然后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 名在姓的前面, 先是他自己, 然后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概念, 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的。

东西方文化中最容易影响百姓生活的还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影响百姓最深刻的是传统节日的庆祝。中国的节日都有很丰富的内涵,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的来历各不相同, 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和历史渊源。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围绕宗教展开, 如圣诞节、复活节等, 因而他们的节日宗教气息更浓。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为了娱乐, 为了放松, 而中国的节日往往带有某种寓意, 且作为传统节日, 庆祝的方法往往是单一的。

西方文化实质是一种资本主义文化, 它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下, 对西方传统的基督文化改造的结果。西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简单现实, 崇尚个性自由, 惜时如金, 自由, 平等, 开放。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海洋半岛上, 多面临海, 海上交通发达, 航海贸易繁荣, 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造就了其开放变革的文化品格, 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 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 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 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 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塑造出了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西方, 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 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 做自然的主人。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 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 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 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 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 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 从而形成率直、豁达, 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西方社会赞同的价值观就是平等、竞争, 法律也保护人们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完全的竞争, 就是自由、独立, 就是认为财富有价, 肯定人的正常物欲。

中国文化可谓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东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重视亲情和血缘关系, 谦虚谨慎、含蓄内向, 承认现实、满足现状, 强调共性, 礼尚往来。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 教诲人们重土轻迁, 安贫乐道,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 保守, 缺乏开放的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 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既文章”, 这培养塑造了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了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

中国传统价值观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 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 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 用道德解释一切, 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 重道德修养, 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 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从而表现出重义气, 轻功利, 好保守的人格精神。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等这些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 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 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 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 儒家学说的弘扬使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 即只有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大一统思想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士为己任, 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 更关系到黎民苍生, 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取得了良好效果, 要知道礼义廉耻, 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 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 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 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 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 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 孔子这种教育思想推进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 同样, 教育理念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与时俱进,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在东亚各国有广泛影响, 儒家思想也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 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 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 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扩大。对儒家思想的弘扬及其时代价值的彰显对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的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 即时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 因此, 文化既然已经形成, 就没有优劣之分。这也是我们在研究文化问题时必须谨记的东西。如今, 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 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 更灿烂。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可以看到, 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征。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自成系统的文化背景上, 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背景, 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的各自特色, 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的相异。人类所有文化都具有社会结构和文化意蕴的共同基础, 也就是说文化存在共性。而它就是人类群体之间相互交往的基础。通过文化的交流, 那些被人们认为比较方便或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文化特性就推广开来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特性。这种文化特性越多, 人类文化就越趋向统一, 整个人类社会就越接近于成为一个文化整体。

未来中国文化它的发展必须首先是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基本的精神资源, 作为一个根深蒂固的根基,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 广泛地吸收西方的各种先进文化, 吸收各种精华, 然后在这样一种基于自身的融合更新的基础上, 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在这样的情况下, 中国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文章从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入手, 提出东方重整体, 西方重个体的观点, 并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代表文化中国文化作比较, 针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儒家文化展开详细论述。

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第5篇

一、东西方建筑文化发展简介

过去, 我们以文化圈来区分世界时, 常常轻率地使用东方、西方的简单概念。东方和西方似乎是代表传统和现代的意味, 东方的定义在明确之前, 那样的偏见是自然形成的, 至少产生在近代化的国家和社会之间, 我们以西方为成功的发展模型, 不只是物质的, 以至价值体系都以之为一个规范。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看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

从建筑材料方面来看, 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 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 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 基本上, 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 属于砖石结构系统。唯有我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 属于木结构系统, 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 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造成的: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 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 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 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 重采集, 重储存的活动方式;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 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 从住宅到宫殿, 几乎都是一个格局, 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 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 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二、不同角度上分析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一) 世界观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是东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 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人认为天地间的日出日落、四季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 自有其独特的规律。我们的祖先认为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环境, 从而使自己处于健康吉祥的状态, 突显出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 注重想象与理想的表达。欧洲古典园林显示出对自然的一种反抗、征服之势。以凡尔赛宫的园林为例, 其布局对称、规则严谨, 花草树木被修剪得方方正正, 建筑平而也是规则的几何形, 无不显示出人的力量和几何的美。

(二) 臆念化与精神性

在中国人的概念中, 空间中存在一种视而不见、触而不觉却无所不在的东西, 这东西就是“气”。中国人用“气”来理解并创造建筑空间, 空间的要义不在其神圣、高尚, 在以“气”为基本的空间内涵的基础上, 建筑空间在形体、结构诸方而的规定性上, 就必须顺应这一特性, 也就是所谓的臆念;西方文化认为, 建筑的发展是物质与精神两者之间此消彼民的过程, 是两者的统一。他们认为建筑空间中的“精神性”不具泛指性, 一般指教堂等宗教性建筑的空间特定部分。这类建筑空间有厚重的四壁, 环绕着或狭小暗淡。室内与室外, 有着严格的区划。

(三) 追求意境与追求形式完美

以中国园林作为东方古典园林为例, 其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来体现意境。“一池三岛”就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获得神。东方崇尚自然, 将自然风景在狭小的庭园内再现, 在对比上注重动静结合。从广阔的自然中概括出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并贯注以个人的感情, 令人产生共鸣, 从而产生出一种情景之外的意境, 即所谓“意在境外”。

相反, 西方文化强调形式, 注重物的形式以及给人的快感。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 无论形式、空间, 都是令人赞关的。在时间跨度上, 从罗马时期的斗兽场到文艺复新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立而, “三段式柱式, 券拱, 帕拉第奥母题”等经过多年推敲而形成的精致典雅、形制严谨的建筑构图形式, 被精彩应用着, 柱式竖贯立而, 券拱穿插柱间, 尽管它们的建筑性质截然不同。

(四) 政治色彩与世俗色彩

中国人历史上“重道轻器”, 士大夫等知识阶层研究的多是四书五经之类, 对于自然科学技术不甚重视。即使有《园治》《营造法式》之类御用建筑规范, 但其服务对象也只局限于统治阶层。而文人雅士则倾心于山水之间或楼台亭阁, 以寄情明志。统治阶层借建筑与园林来突显自己的超凡脱俗、高人一等, 以表现政治统治次序。而广泛性、大量性的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地方民族建筑则始终处于自发发展之中, 没有官方机构对此给予专门记载研究。形式格局沿传至今的各地民居完全是经历了千百年的积累、调整后的建筑结晶。

西方自古希腊市民共和国以来的一段时期, 推崇思想交流, 强调各阶层的对话,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 产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哲学家。受思想文化影响的建筑因从而走向了市民化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古代不同的是, 无论贵族豪宅, 或是市民所在的街巷, 其布局都是以教堂等神圣空间为中心展开的。

三、结论

西方人与东方人的差别, 再大莫过于哲学观念的差别。前者多以一元论看待事物, 注重个体, 非此即彼, 文化以神本位为主导, 注重精神;而中国则是不二论, 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 讲究互动,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文化以人本位为主导, 注重实用经验。

摘要:本文以建筑材料、建筑的空间布局等方面为载体, 简要简介了东西方建筑文化发展, 从世界观、臆念化与精神性、追求意境与追求形式完美、政治色彩与世俗色彩等角度分析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得到东方与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就是哲学观念的不同。

关键词:建筑文化,文化差异,哲学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嘉华, 王营池.环境建筑与创作: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与发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陈志华.中外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4]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7.

[5]沈福煦.建筑艺术文化经纬录[M]上海:同济人学出版社, 1989.

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 第6篇

一、东西文化各自的特质

1、东方文化特质。

第一, 东方文化呈现出多源性: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印度文化, 形成三大文化圈, 成为中古东方的文化源头。第二, 东方文化呈现出专制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古代东方文化为大河文化、内陆文化和农业文化, 文明成熟较早。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中有粗野的儿童, 有早熟的儿童, 古代民族中有许多居于这一类, 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东方民族属于早熟的儿童。早熟的原因。东方社会有较优越的自然条件, 东方民族大都居住在大河流域, 气候好, 河流灌溉农田, 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 同时, 东方民族勤劳勇敢, 从而使东方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社会。东方社会从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宗教社会制度, 时间漫长。东方社会的国王大多是来自氏族贵族领袖, 宣扬“君权神授”, 他们是神的化身, 如埃及法老。封建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 重家族, 重血缘, 压抑个性, 灭人欲, 形成东方社会的专制性 (主义) 。宗法社会的小农经济性质又造成了东方社会的封闭性、保守性。第三, 东方文化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宗教色彩。东方社会是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等主要宗教的发源地。东方文化渗透了宗教思想, 并形成不同的宗教思想价值体系。第四, 东方文化崇尚尚自然, 具有“天人合一”思想和追求“仁爱”“牺牲”的精神。

2、西方文化特质。

第一, 西方文化源头只有公认的一个:古希腊文明。马克思说, “古希腊人是人类健全的儿童。”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希腊文明富于自由活泼之精神、视宇宙全体为优美之调合, 注重现实世界具体之事物。第二, 西方文化呈现出重理性、开放性的特点。从古希腊文明开始, 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本位主义和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体现得尤为突出, 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功勋的建立, 追求个人本位、享乐、情欲。第三, 宗教色彩浓厚。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源于人们最初对自然神秘力量和社会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和信仰。费尔巴哈说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 是人自我异化的结果。西方社会受宗教神权思想影响极为深刻, 上帝在他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使其原罪观念特别泛滥。第四, 西方人理性主义思想浓厚。西方人善用理智来思考问题, 理性主义在西方泛滥, 西方人思想观念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法治、实利、利益的基础上, 东方人则比较感性, 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式建立在血缘、感情、道义的基础上。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

东西文化的差异,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西文化的源头和宗教信仰不同,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基督。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孔子。东方人信仰佛儒道, 西方人信仰基督教。从宗教观来看, 东方宗教是解脱之宗教, 宣扬脱俗、解脱, 相信宿命, 主张清静、寂灭。西方宗教是救赎之宗教, 提倡人道主义和创化、救赎, 上帝这个救世主形象在他们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宗教主张从生活中寻找生命, 教导人们发现新生命, 创造新生命的道理, 其教义也是劝人奋斗不息, 才获解救。比如《圣经》所体现出的救赎思想, 被作为西方现实世界永恒的经典和文化的象征, 成为整个欧洲文化的源头。“浮士德”的永不满足, 不断进取的精神, 也成为西方精神的象征。

2东方主静, 西方主动。西洋民族以战争、个人、法治、实利为本位, 东方民族以安息、感情、家族、虚文为本位。中国人好古, 循环往复, 西方人力今, 强调进化。

西洋民族好战是其天性, 宗教之战, 政治之战, 商业之战构成欧洲文明史。西洋民族要求维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幸福, 思想言论的自由, 个性的发展,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 自酋长政治进而为封建政治。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无个人权利, 宗法社会讲求忠孝之道德。

3东方文化重视整体, 而西方更重视个体。东方文化重经验、现实、功利的世界;西方神性与人性并重, 追求超经验、超现实的真理和个人荣誉。东方文化的特色是重人际关系, 重现实生活, 不重形而上的问题。西方人则重视自己的权利、个人价值的实现, 重形而上的理性生活。

4东西方自由观、发展观、中西民力、民智、民德不同。东方文化崇尚含蓄, 而西方推崇直接开放。东方泛道德化, 以德束人, 而西方则法规化, 重视个人权利而不是看重道德。东方人的伦理观以牺牲自我为本, 西方则以满足自己为人生之本。因此东方的道德是以灭个性而维持, 西方的道德是个性的解放。

5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不同, 东方唯情, 西方唯智, 东方人讲求经验、感性, 西方人重视推理、逻辑。东方人重感情、重道义, 比较感性, 像我们常说的意气用事及仁爱、宽容、忠孝、中庸的思想。而西方人讲究理性, 用理智思考问题, 追求理性主义和自我主义, 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理性胜于感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6东方讲求艺术夸张, 如敦煌莫高窟;而西方讲求科学, 客观, 提倡艺术真实, 如蒙娜丽莎。梁漱溟认为西方是艺术科学化, 东方是科学艺术化。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述》

[2]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3]王夫之的话见《读通鉴论》卷一

[4]李大钊《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

浅析俄罗斯文化的东西属性 第7篇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引出了其文化的地域归属问题,俄罗斯文化究竟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 这是俄罗斯文化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20世纪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俄罗斯文化的归属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 俄罗斯不能把自己定为东方,从而使自己与西方对立起来;俄罗斯应当意识到自己也是西方,即是东西方;是两个世界的连接者,而不是分割者。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别尔嘉耶夫的观点形成了关于俄罗斯文化属性的东西说。

俄罗斯所处的这种地域状况和特征使得俄罗斯和俄罗斯文化总是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来回“摇摆”。何谓“东方”? 东方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多歧义性和不确定性,其内涵既包括地理的,又包括民族的和文化的,同时,也带有某种政治的含义[1]。在俄罗斯思想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不同层面的“东方”的内涵。大多数情况下,这不是外在于俄罗斯的东方,而是俄罗斯内在的“东方”,甚至有时用来指代俄罗斯,即一个相对于西欧国家的“东方国度”[2]。朱达秋在《俄罗斯文化概论》一书中认为,“东方”即亚洲文化, 而“西方”则为欧洲文化。解读俄罗斯文化的东西属性,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具体的“东方”内涵, 要从不同的层面切入。

俄罗斯文化是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中,融合它们的一些成分和因素,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这种东西属性贯穿于俄罗斯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

1、地理的东与西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广袤无垠的疆土让俄罗斯处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带,这为俄罗斯文化接受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提供了地缘的契机。从罗斯受洗至今,俄罗斯文化的发展总是处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深深打上了文明结合部的烙印。

2、政治的东与西

制度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中层文化。从国家体制看, 俄罗斯的专制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绝对君主制,也不同于东方拜占庭式的专制君主制,而是一种兼有这两者特征的专制制度,即沙皇专制制度。沙皇是俄罗斯对君主的独特称谓,这一称谓体现了俄罗斯专制制度的独特性。此外,蒙古鞑靼人对俄罗斯近250年的奴役,使俄罗斯的沙皇专制制度也打上了浓厚的东方专制制度的色彩。

3、宗教信仰的东与西

宗教信仰属于思想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底层部分。拜占庭是东正教文化、艺术和神学的中心。罗斯受洗之时,基督教早已随着东西罗马的分离形成了一东一西两个教会分离的态势。1054年,东西教会正式分裂,分别更名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俄罗斯所信奉的是东正教,基辅罗斯属于东正教的拜占庭势力范围,作为所谓“基督教的东方”,自然站到了西方天主教世界的对立面[3]。

宗教信仰的东与西同时也体现在多神教和基督教的并存上。多神教作为古罗斯的原始宗教,并没有在“罗斯受洗” 之后立刻消失,基督教信仰也未能一下子就在古罗斯大地扎根,因此在基督教传入罗斯后产生了罗斯历史上的“双重信仰”现象,即多神教、基督教的宗教混合现象。原属于多神教节日的谢肉节,现虽为东正教节日,但其实质仍为多神教。

4、民族性格的东与西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行为文化的直观反映。从民族性格来看,在俄罗斯人的性格中既有西方人的粗犷和张扬,又有东方人的细腻和含蓄,即俄罗斯性格中兼有东西方人性格的因素。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其辽阔的疆土和长时间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

5、思想流派的东与西

思想流派的出现反映了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东方和西方”问题的实质就是俄罗斯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促使了俄罗斯两大思想流派: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诞生。

斯拉夫派趋于保守落后,是相对于西方派的“东方”,其相信俄罗斯的独特命运,主张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文化的复兴,反对外来文化和思想。而西方派认为俄罗斯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要向西方学习,走西欧国家已经走上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虽然这两派的观点立场不同,但其都关注俄罗斯的命运,展示和弘扬了俄罗斯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东西方文化对近代数学的影响 第8篇

众所周知,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 而这个世纪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所不同, 21世纪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纪, 也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 21世纪的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同时希望和困惑、机遇和挑战, 随时都可能出现在每个成员身上,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寻求发展、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 而教育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中数学做为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其发展历程。从我们每个人的教育生涯中出现的定理、名言、名人轶事等等, 出现的最多的是西方人的名字, 而东方人的名字却寥寥无几, 那么这种现象的出现, 我们是否就可以说, 西方人在数学发展上的贡献要大于东方人呢?在此, 笔者认为, 中国数学有它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历史渊源, 它一直是持续不断地发展, 它的成就十分辉煌, 呈现给人们的是鲜明的“东方数学”的色彩, 它对世纪数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有些西方学者持有偏见, 错误地认为中国数学是受西方的影响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 东方和西方对数学的贡献同样重要, 基本上对等。

二、原因分析

1. 研究方向不同。

东方以计算数学为主, 自古以来, 形成了以计算数学为主的数学, 他们联系实际, 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 数学做为一门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便应运而生, 这样必然注定东方数学是以代数和计算为主的, 特别是以各种解方程的算法为主, 从线性方程到高次方程和多次方程, 甚至不定式方程, 中国古代数学创造了很多先进的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数学家把它称为“术”) , 从而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当几何问题也化解成代数问题时, 也变得十分容易。中国数学根据它自身的特点, 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 先秦萌芽时期; (2) 汉唐奠基时期; (3) 宋元全盛时期; (4) 西学输入时期; (5) 近现代数学发展时期。而西方数学则注重形的研究, 他们是以理论为基础的, 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 而是研究理论上存在的数学问题。17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17世纪以前, 西方以数学理论为基础, 但是却遇到了一个理论上的瓶颈, 从而导致西方数学沉寂了一千多年左右, 但当其引入东方的数学思想之后, 又迅速发展起来, 由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7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微积分和解析几何的创立。

2. 文化背景不同。

我国自古以来接受儒家文化思想, 讲求谦虚忍让、以和为贵、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爱护儿童;讲求以集体为中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这种思想必然会抹煞个人的作用, 必然会轻视个人的价值。我国自古以来就奉行做好事不留名, 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品质, 这种思想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自古以来在我们的先人、文学家、思想家的著作当中一向是无姓名的, 或以笔名代替, 或以他人姓名代替, 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大量的书籍、名言等不知道其作者是谁, 当然这种思想同样会涉及数学, 造成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公式, 定理等不健全、不知道其作者是谁的情况,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九章算术》, 它虽然是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代表作, 但其作者却无从考证, 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现存定理无法命名的现状。而西方文化则不同, 他们注重个人价值, 每件事都要追本溯源, 最终都要归结到某个人身上, 否则决不甘休。西方自古以来就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 他们尊重个人的研究成果, 也极力反对冒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这样一种文化氛围, 必然使大量的研究成果留有作者姓名, 西方人的专利意识特别强, 如果是自己的发明, 他们决不容许别人侵犯, 必定会争个头破血流, 比如, 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兹为了争夺微积分的发明权, 两国为此打官司长达一百年之久, 最终经过证实他们是各自互相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

3. 传播和影响不同。

交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 都与交通密切相关。交通的发展情况决定了文化的传播情况, 从而决定文化的影响力。中国地形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文化不可能顺利从陆地上传到西方, 所以中国文化只限于在东方传播, 由此导致了西方学术界的一个偏见, 他们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成就, 他们同样认为中国古代在数学界一片空白, 但是17世纪以后, 随后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的传播, 逐渐使西方人认识到他们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其中美国的李约瑟博士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 向西方人揭示了一个独立的中国数学科学方面的成就, 他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科学文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其著作中, 李约瑟关于计数法和进位制, 关于不定分析, 关于高次方程数值解以及数学史上的著名问题做了东西方之间的比较, 正是这一比较, 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相对独立性。而西方文化的传播比较深远和广泛, 因此了解他们文化思想的人比较多。

4. 重视程度不同。

在中国古代, 数学并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的, 而是作为其他学科的一门计算工具而发展的。比如说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比较迅速, 也是世界公认的。特别是我国古代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和记录那么久远和详尽, 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比的。其中, 我国公元前240年对哈星的记录, 被认为是最早的记录。在我国古代, 特别是先秦时期, 我们的先人就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不仅描绘出了三尾彗和四尾彗, 还窥视到了很难见到的彗核, 这么精细的工作是离不开数学的, 因此在它的影响下, 中国数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 首先是一个天文学家, 然后才是一个数学家, 也就是说数学是作为天文学的附庸发展起来的, 这种现象必然注定数学不会受到重视, 同样数学家也不会被重视。相反, 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数学, 在古代, 西方的数学研究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综上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更是数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由于地域和文化的特点等等, 中国古代数学与西方数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不仅表现在对理论和计算的重视程度上, 还表现在对社会关系的处理上。西方数学重视理论和逻辑的建立, 中国数学重视对算法的研究。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数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当古希腊数学衰落时, 中国数学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欧洲进入黑暗时代之时, 中国数学仍在腾飞, 但是到了14世纪时, 中国数学却开始走下坡路, 使得几百年来, 中国在这片领域几乎找不到重大的成就, 从而导致了西方人对中国数学方面的偏见。事实上东方人对数学的贡献并不可忽视, 他们虽然与西方人研究的方向不同, 但是他们的成就同样重要, 同样辉煌, 同样值得我们肯定。

摘要:在我们从小学到初中, 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教科书中, 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西方数学家的名字出现的比东方的多, 这种现象长期以来带给我们一种错觉, 那就是西方人对数学的贡献比东方人大。事实上是不是这种情况呢?东西方对数学的贡献谁大谁小呢, 本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 并最终得出了东方和西方对数学的贡献同等重要的结论。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数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

[3]单墫.数学是思维的科学[J].数学通报, 2008, (3) .

东西文化冲突范文

东西文化冲突范文(精选8篇)东西文化冲突 第1篇民族复兴、文化先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首先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进而实现中华文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