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信网络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电信网络范文(精选12篇)

电信网络 第1篇

1 软交换技术的优势

软交换技术是指完全独立于传统的电路交换的一种全新的概念, 是一种面向网络宽带的技术, 是目前网络技术发展和宽带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软交换技术能够通过宽带ATM和IP网络, 结合本地、长途、无线以及数据业务, 利用数据网和因特网通用的原理, 提供密集化、易升级的网络平台, 通过其交换分析将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整合到一个宽带网络中。在传统的TDM时分复用电路交换网中, 呼叫控制以及业务和交换矩阵等都集中在一个交换系统当中,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设计是将业务、控制以及传送和接入这些交换机的基本部件分离开来。软交换技术是基于软件的分布式交换或者控制平台, 在软交换中各个设备之间采用国际通用的接口, 从而使得设备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 大大提高了设备自身的性能。

软交换在电路交换和网络组网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软交换技术大大提高了现代网络结构的性能, 在新一代网络结构中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由于软交换接口等设置的适应性, 能够降低设备受供应商的限制, 从而实现多厂家综合运营的网络环境, 并且能够更加快速方便地在网上引入多种业务, 拓宽网络服务的范围, 并且使得网络扩展更加安全、灵活和便捷。相比较传统的电路交换机, 软交换机改善了增加新业务必须对其庞大的软件系统进行改动的格局, 降低了对运营商的依赖程度。此外, 由运营商和业务提供商自己根据市场的需求, 更加便捷地增加应用软件。总的来说, 软交换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网络服务的准确性和优越性, 大大拓宽了电信宽带网络技术。

2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特征

软交换技术下的宽带业务网络具有多重特征, 并且更加趋于完善, 有利于满足当前人们的基本需求。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 智能化:智能化主要体现在骨干网和接入两个方面, 在骨干网络的角度来看, 从网络资源的管理方面, 路由的选择以及业务的管理和选择上, 软交换技术都能实现其有效的操作和控制, 使得电信网络的管理更加灵活方便。

其次, 集成化:集成化主要是指通过软交换技术能够更好地整合宽带网络的资源, 实现整个系统的集成化管理。例如将语音、数据以及视频等业务综合到一个数据网络当中去, 将业务进行分类管理, 并且设置好优先级, 从而能够保证在满足基本服务质量的前提下, 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网络管理的集约化管理。此外集成化的管理还包括了在网管体系结构当中, 对不同的网络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

再次, 软交换技术应用于网络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 即是兼容性。主要是指未来的多业务数据网, 不仅能够保护传统网络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巨大投入, 将这些投入分配到电信骨干网络中去, 并且能够充分考虑不同的传输协议和网络信令的相互转换,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网络数据业务的兼容性。

最后, 软交换技术应用于网络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便是灵活性, 正是因为其在接引入新业务方面, 将通过标准、开发的接口, 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 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业务的发展。

如今, 电信网络迎来了其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并且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演变来实现更好的过渡。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 他们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个人资产和现有的业务, 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 则希望能够在降低投入的基础上, 满足个人的业务使用需求和习惯。

3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

软交换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结构, 它包括了从下到上的四个独立层面, 分别是边缘接入层、核心传输层、控制层以及业务层。边缘接入层主要是指为固定电话或者移动电话等各种数据终端提供访问软交换网络资源的入口, 边缘接入层主要负责的是实现各个不同的网络及终端设备成功接入到软交换体系结构的网络中, 并且能够实现信息格式的转换。核心传输层主要是负责传输网络业务的信息, 目前主要采用分组网络IP或者ATM来作为软交换网络核心传送网。控制层的主要是负责呼叫控制, 对接入层的设备进行科学控制, 并且向业务层设备提供业务能力或者特殊资源。控制层的核心设备是软交换机, 软交换机与业务层之间采用的是开发的API或者标志协议进行通信。软交换机的存在纯粹化了边缘接入层的各种网关功能, 从而提高了网管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业务层作为软交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是系统中的最高层, 主要是利用各种设备来向最终的用户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业务支持, 同时能够优化网络管理, 并且使得整个系统更好。

4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建设基本原则

4.1 循序渐近的原则

由于软交换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软交换技术下的网络建设则不能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分阶段, 一步步进行, 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的进行软交换网络建设。在网络演进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采用软交换设备对原有的交换节点进行扩容, 改变原有的替换的方式, 从而尽可能降低对网络资源的破坏, 减少重复投资,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4.2 QOS保障原则

QOS是用户在网络演进中的基本要求, 软交换网络的建设要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网络承载, 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一般来说软交换技术的网络主要有两种方式, 分别是ATM和IP两种方式, 对于ATM承载方式, 由于其在设计之初就具有较强的QOS机制, 因此可以保证较好的额服务质量, 但是对于IP承载网络而言, 解决好QOS是基本的要求。

4.3 安全原则

安全性是进行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 软交换赋予了网络系统空间更大的活力和灵活性, 因此这便对安全性提出来了要求, 软交换过程中, 需要尤其注意避免或者减少黑客以及其他恶意攻击对网络业务带来的影响, 从多方面加强安全维护, 例如设备的抗攻击、用户的业务保护和避免非法使用等多方面来综合保护网络业务的安全。

4.4 融合性原则

网络的变化渐进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软交换基础上则需要充分实现多业务的融合, 从而使得业务能够更加全面的开展, 提高服务质量, 满足更多用户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 软交换技术是未来电信网络业务发展的中心平台, 主要包括了网中语音业务、数据业务以及食品业务和业务提供。软交换技术在我国还具有较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尤其是在软交换技术在网络上的应用上更加需要引起重视。从上文中已知, 软交换技术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以及业务融合性等优势,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宽带网络业务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从改造成本以及投资回报等角度来看, 软交换技术在电信网络的应用有利于促进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 提升电信网络业务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糜正琨, 王文鼐.软交换技术与协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2]赵慧玲, 叶华.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3]王小伟, 刘世栋.软交换——三网融合的关键技术[J].电视技术, 2003, (12) :44-46.

[4]夏雷.软交换网络与现有网络融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4, (1) :102-107.

[5]郭晓燕.电信软交换网络建设可行性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5.

电信3G网络情况 第2篇

截止2012年3月,中国电信已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质量最稳定3G移动网络。3G室外基站数量已经超过20万个,已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及90%的乡镇,包括全国324个城市、2055个县、2544个乡镇、42.1万个行政村。

据悉,中国电信3G信号已全面覆盖国内全部91对高铁和动车线路,总计1.4万公里;同时覆盖了沿海全部49个城市、1.8万公里海岸线,并在1349个海域覆盖了3G基站,实现了近海50公里海域3G信号无缝覆盖。

电信级网络安全问题剖析 第3篇

关键词:运营商;网络安全;风险分析;用户行为;安全增值

中图分类号:TN91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07-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建设和应用正日趋成熟,使得国内外同行业间的竞争加剧,因此,向全社会提供一个安全、高速、易用的互联网环境,成为了每个运营商都面临着的挑战。

本文简要分析了运营商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想法。从分析运营商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入手,对运营商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水平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网络运营的安全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考虑互联网的安全,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应当首先明确网络结构的安全特性;从管理层面上说,应当首先明确技术人员的能力与规章制度的执行效率等情况。

为方便说明问题以一省的互联网为例,从网络、用户行为和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网络层面

骨干网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依照破坏强度大小排列,下同):

1.急速消耗带宽类的拒绝服务攻击,例如,穿越省网出口的网络蠕虫引发的安全风险和穿越省骨干网核心节点间的网络蠕虫引发的安全风险;

2.路由器自身遭受攻击,例如IOS或路由协议可能出现的安全漏洞引发的安全风险;

3.路由器配置错误和不当引发的安全风险;

4.缓速消耗带宽类的拒绝服务攻击,例如各种人为的以缓慢消耗带宽为目的的破坏。

(二)用户行为

用户行为的安全风险主要有:

1.病毒的传播更加便捷高效、破坏力更强。虽然用户可能使用了各种形式的杀毒软件,但是如果出现病毒借助点对点共享方式进行传播的情况,由于病毒检测机构很难快速获得病毒样本,所以被延长了的杀毒周期加剧了病毒的破坏力,带来的安全风险极大;

2.信息安全受到极大的挑战,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受到严重威胁;

3.带宽消耗非常大,符合缓速消耗带宽类拒绝服务攻击的特征。

由此看出,虽然用户行为引发的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用户自身,影响其信息资产的安全,同时也对运营商的网络产生影响。但是用户不会如此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他们很可能会迁怒于运营商网络的不稳定、不安全。如此下去,若被竞争对手加以利用,则会更加不利于市场竞争。

(三)管理层面

安全工作需要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实质的效果,在行业内普遍认同“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念。

1.目前,各运营商都普遍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组织,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安全机构间的沟通一直都比较少,还没有形成定期沟通的机制。由此会引发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由于指挥调度、信息传递、考核监督等受到影响而不能及时处理安全事件、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

2.在安全工作的流程上,主要有两个工作关系还没有得到优化:一是安全管理员与设备、网管维护人员的工作关系,二是上级安全管理员与下级安全管理员间的工作关系。由于流程没有优化,加之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健全,所以会带来安全管理上的风险。

3.运营商的整个安全工作缺乏一支专业技术队伍作为支撑,缺乏较高水平的核心技术人员,很多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缺乏核心技术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整体水平偏低,都是安全工作的严重隐患,能引发极大的安全风险。

二、网络运营安全问题的解决思路

总结上述对运营商互联网安全风险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前的安全风险已经分布在涉及技术和管理两大范畴在内的方方面面。为了有效的消除安全风险,可以采取“三步走”战略。

(一)采取基本措施,具备安全风险控制的基本能力

1.部署分布式漏洞扫描器(IS), 主动发现安全漏洞。使用漏洞扫描器可以主动的发现安全隐患,从而能够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补救以避免遭受网络攻击和破坏。漏洞扫描器主要采用模拟入侵的方式验证目标系统的安全性,用来对全省互联网设备和业务主机进行漏洞扫描和发现。

2.部署分布式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DS),完善安全监视手段。网络入侵检测(预防)系统主要是用来识别网络攻击和安全事故,监视网络安全状况;可以为发现、截获、追踪和事后分析网络攻击行为提供必要的原始数据。入侵检测系统不同于异常流量分析设备,前者是基于安全事件的检测,智能化程度较高;后者基于流量采样统计,对大流量环境下的检测能力较强。

3.部署综合安全风险分析系统。综合安全风险分析系统可以改善当前网络安全工作中完全依靠手工运算进行安全风险分析、预测的局面,全面提高网络安全风险控制的能力。综合安全风险分析系统还可以在运行维护的辅助决策、安全预警和流程控制等方面发挥作用。

4.部署防范拒绝服务攻击(Anti-DDoS)系统。防范拒绝服务攻击系统具备综合安全风险分析系统的关联分析资料,防范拒绝服务模块可以与之进行联动,在综合安全风险分析系统的支持下,可以有效的调度网络资源对抗(或削弱)拒绝服务攻击,还可以进行溯源。

5.考虑请一家或数家安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公司来为运营网络提供高级安全顾问服务,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为运营商提供专业的安全应急服务。

6.技术队伍建设。采用参加专业培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技术队伍建设,尤其应当注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

(二)制订、实施安全工作的中长期规划

中长期规划主要用来加强互联网网络本身和各种依托互联网的业务系统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考虑实施业务持续性计划,或称作BCP(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BCP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用来消灭或降低突发事件对业务产生的影响,是在量化的业务冲击分析(BIA)及风险分析(RA)基础上,制定各种相应的应急及恢复计划、方法和流程,减轻灾难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安全增值服务计划

安全增值服务的核心的思想就是将运营商成熟的安全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以客户能接受的方式提供给客户;用双赢的方式,即加强安全又产生效益。

上海电信推光纤网络新套餐 第4篇

据了解, 上海电信将于近期陆续推出“光速e家”系列套餐, 有10 Mbit/s, 30 Mbit/s, 50 Mbit/s和100 Mbit/s四档基于光纤网络的套餐, 包含IPTV、网络游戏、互动视频等业务, 最低档次费用为每月259元。30 Mbit/s和50 Mbit/s的套餐将于6月底前推出, 除了上述业务, 还增加了网络游戏和互动视频等业务。100 Mbit/s的套餐将于今年年底前推出, 将包含3D视频互动电视游戏、可视TV电话等对带宽要求很高的业务。上海电信还与土豆、PPLive、激动、盛大等内容提供商联合成立“城市光网应用联盟”, 共同开发基于高带宽的应用。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总结 第5篇

x月x日,是公安部部署的首个“全国打击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为有效防范电信诈骗,保护好居民的“钱袋子”,当天上午,xx县公安局xx派出所联合局经侦大队在辖区内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宣传活动,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活动中,社区民辅警向辖区群众详细讲解了电信诈骗的各种手段,积极向居民发放防电信咋骗宣传资料,在人口密集地段显眼处张贴大幅宣传资料,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手段变化和防范要点,提醒广大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保密意识,不轻易向他人泄露个人信息,不贪图“小便宜”,避免上当受骗,筑牢反诈防线。

此次宣传工发放、张贴宣传资料100余份,教育引导群众200余人,进一步增强了群众抵制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免疫力”,为预防、打击电信诈骗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网络外部性,接入定价与电信竞争 第6篇

关键词:网络外部性;接入定价;电信竞争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3007605

Network Externalities, Access Pric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mpetition

LI Meijuan1,2

(1.Applied Economics Postdoctoral Program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China)

Abstract:By building a nperiod dynamic game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cess pric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mpetition. if the access price is higher than the access cost in nperiod competition, which will lead to the result that the size of the network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retail prices.Simultaneously, becaus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if an operator has a larger installed base than the competitor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in the first phase proportion of new users joining this operator is larger than its initial market share, by multiperiod network competition, it will lead to Matthew effect. Therefore, access prices should be lower than the access cost, which will not only help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lecommunications competition, but also can improve consumer welfare. When the call flows of operators are balance, the regulator may take the bill and keep to easily operate in practice.

Key words:network externalities; access pricing; telecommunication competition

1 引言

艾默生网络能源助力广东电信 第7篇

艾默生网络能源日前在广东电信C网核心网动力系统所引进的网络能源产品中,有95%是来自艾默生网络能源,它在产品性能及服务等方面全面满足广东电信的要求。在该项目中,根据各地市分公司的实际需求,广东电信将艾默生网络能源通信电源、UPS和精密空调等设备部署在各分公司C网核心网机房内。具体而言,NetSure 801系列电源系统是艾默生网络能源集多年开发和网上运行经验推出的新一代大容量通信电源系统。该电源系统采用数字化双DSP控制,以及有源PFC、软开关技术、原边嵌位专利技术、集中散热专利技术等,具有高效、高可靠、超低辐射、维护快捷等优点。DataMate 3000系列空调是艾默生网络能源专门开发的小型机房专用空调。该产品具有恒温、恒湿功能,大风量、小焓差设计,能够满足专业机房需要;采用高效稳定的涡旋式压缩机,保障产品的高寿命、高能效比。Hipulse系列UPS具有全面提升系统可靠性的专业设计,提供优异的输入输出性能,超强网络管理功能,人机界面友好,便于操作维护。

在服务方面,艾默生网络能源专门成立了项目工作组,配备专业了的技术人员,设在深圳和广州的办事处及技术服务中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产品供应、设备部署,还是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艾默生网络能源为广东电信C网核心网动力系统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据了解,广东电信辖内22个地市分公司C网核心网动力系统自上线以来运行稳定。

多年来,广东电信和艾默生网络能源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双方建立了稳固的信任关系。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出色的服务,艾默生网络能源成为广东电信网络能源产品的第一品牌,此次合作是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电信网络NGN技术及应用探讨 第8篇

目前,由制造厂商和运营商联合发起成立了全球性的“国际软交集团”(ISC-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论坛性组织,积极推行软交换技术及其应用。ISC己有150多个成员,包容了各国主要电信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和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商,软交换已成为电信网向IP分组网演进的最为重要的技术。NGN是“下一代网络(NextGenera tionNetwork)”的缩写。国内通常把NGN与软交换等同起来,但NGN真正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是以软交换核心,能够提供话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采用开放、标准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的下一代网络。

1 NGN技术简介

1.1 NGN的定义:工TU-T和ETSI认为,有关NGN应研究以下关键的技术领域:

1.1.1 体系结构和协议

研究确定NGN体系和参考模型;研究NGN的协议分层体系,以体现NGN业务和网络分离的特性;研究基于GM P咚的控制和协议体系;研究光VPN的体系结构和协议;考虑使用通用的参考模型来标示运营商内或运营商间支持NGN所需要的通信流程:定义与传统终端所需要的互通功能:定义BICC协议用于中继层面;确定跨越异构网络如何支持端到端业务、呼叫控制和用户移动性。根据终端软件升级机制和版本协商等因素定义NGN类终端的功能。

1.1.2 网络控制和端到端的QoS

研究和定义QoS业务量工程要求:研究基于GMPLS/以太网传送的OAM和链路控制协议;完成用于话音的端到端QoS等级,研究用于端到端多媒体业务QoS的等级要求及其各自媒体组件的QoS等级要求;研究如何使用网络低层的QoS机制获得高层QoS;研究运营商间网络低层QoS控制机制;研究QoS的端用户规则;研究传输网规模对QoS的影响和接入网上传输呼叫对QoS的影响等。

1.1.3 业务平台

定义API和代理因素的业务要求和业务控制体系:完善跨越多网络的业务互联和用户漫游所需要的业务支撑和提供机制;开发支持用户控制和客户化业务的机制,研究用户移动性的业务平台的影响等。

1.1.4 网络管理

实现NGN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由于NGN是基于开放式接口并且允许不同种类的业务进入一个网络的,网络管理必须在多厂商和多业务的环境下进行,因此有必要定义适用于NGN要求的基本网络管理业务和接口(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业务量和路由管理等):研究光网络的FCAPS(故障、配置、计费、性能、业务)模型;完善核心网络管理的体系等。

1.1.5 网络安全

NGN的一个特点是开放式接口增多,安全性方面的风险也相应增大,因此有必要开发NGN的安全性体系和操作安全性导则;开发NGN所需的特定安全性协议、API和工具,例如加密、信息摘要和数字签名等。

1.2 NGN的优势

1.2.1 组网的优势

NGN的分层组网特点,使得运营商几乎不用考虑到过多的网络规划,仅需根据业务的发展情况,来考虑各接入节点的部署。在组大网上,无论是容量,维护的方便程度,以及组网效率,NGN同PSTN相比也有明显的优势。

1.2.2 电信级的硬件平台

NGN的业务处理部分工作在通用的电信级的硬件平台上,运营商可以通过采购性能更优越的硬件平台,来获得处理能力的提高。同样,在这个平台上,摩尔定律所带来的处理性能的持续增长,也将使整个通讯产业获益。

1.2.3 运营商的选择

电信运营商能通过NGN构筑一个统一的,高效的,低成本,提供综合业务的网络。此外,推动运营商考虑建设NGN的原因还有。

1.2.4 成本的考虑

正在逐步市场化的电信运营商,也正在以市场化的成本模型来核算网络经营的效益。成本的降低,意味着收益的增加。因此,新技术的采用,首先考虑的就是对运营商运营成本的影响。NGN技术的出现,对运营商主要的吸引力也是对运营成本的降低。目前的电信行业正在市场和技术的驱动下逐渐向NGN演进,NGN是当前电信网的未来。

2 NGN关键技术研究

2.1 软交换

2.1.1 网络体系结构

(1)软交换技术特点,它是一个网络解决方案,而不是像综合交换机那样着眼于节点的解决方案。演讲过程中需要支持的新的网络能力可以由已有网元或新增网元实现,软交换则定义网元之间的标准接口;它是一个分布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原则上所有功能都是在网络中分布实现的,特别是网络互通功能由分布式网关完成,这些网关数量多、功能相对简单、容量可从支持数个终端的小型住宅网关到支持数千话路的大型中继网关,但是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功能集中于少数几个软交换机完成,沿用传统电信网的知能网集中控制的思想,确保系统可先靠性和可控性;它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与网络的垂直分割相适配,支持网络的演进出口新技术的引入。(2)业务控制机制,软交换的设计思想是使控制平面的软交换功能尽可能简单,且独立于业务,其任务就是建立通信各方之间的连接,可称之为基本的缺省业务。但是软交换的最终目标是能灵活地提供多种增值业务,包括话音和Internet结构的各种业务,因此,大量的智能将位于应用平面。应用平面可通过三种不同的途径影响控制平面。

一种是类似于SCP型式的集中式控制方式,网络数据库中存储控制逻辑和/或数据,藉此改变连接控制层的行为。第二种是业务节点(SN)型式的控制方式。第三种是脚本服务器方式,应用平面可向呼叫控制层下载脚本,从而控制连接信令或媒体数据流。其控制粒度可较细。进一步软交换还应支持第三方业务控制。该业务控制者独立于网络提供者,同样可采用SCP或SN型式实施控制。

2.1.2 接口和协议

目前软交换论坛综合IETF、工TU-T,ETSI等组织提出的网络架构,给出支持PSTN/IP网络事合的软交换网络功能结构。软交换涉及大量的接口协议。包括:MGC和MGW之间的H.248/MEGACOP协议;信令网关和MGC之间的SCTP协议;MGC之间的SIP-T协议或BICC协议;IP电话系统中的H.323系列协议和SIP系列协议,IP核心网络中的MPLS系列协议;软交换通用API的Parlay协议以及各类特定的业务控制协议等。

2.2 H.323系统技术和协议

2.2.1 系统概述

H.323标准由工TU-T制订,已在工业界广为采用,是IP电话系统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也是各厂商设备互通的技术依据。

H.323标准适用业务是包括话音、数据和视频及其组合的多媒体通信。其中,对话音通信的支持是必备功能,数据和视频通信是任选功能。适用网络是一般的分组网络(PBN-Packet-Based Network)包括点到点连接、多点接入网络段或多个网络段、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内容主要是定义PBN上实现多媒体通信,特别是会议通信的系统结构和控制过程。目标系统支持PBN和包括PSTN,ISDN,B一工SDN和QoS有保证的LAN在内的多种网络的互通。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网上部署的IP电话系统只涉及H.323标准关于话音通信基本功能的一个子集。H.323系统的组成部件称为H.323实体(entity),它包括终端、网关、网闸、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和多点控制单元(MCU-Multipoint ControlUnit)。其中,终端、网关和MCU统称为端点,端点可以发起呼叫,也可以接受呼叫,媒体信息就在端点生成或终接。网闸、MC和MP则不可呼叫,但是网闸参与呼叫的控制,具有运输层地址,是可寻址的H.323实体;MC和MP执行多点(会议)呼叫信息流的处理和控制,是系统功能实体,物理上总是位于某个端点之中,因此没有独立的运输层地址,是既不可呼叫又不可寻址的H.323实体。

2.2.2 RAS协议:协议功能和消息

RAS协议包含如下几个管理过程:(1)网闸搜寻:用于端点搜寻其归属网闸,采用多播机制完成。其后所有RAS消息均限定在端点和其归属网闸之间传送。(2)端点登记:用于端点向网闸登记其自身信息,主要是别名(alias)和呼叫控制信道运输层地址,包括去登记过程。(3)端点定位:用于端点或网闸向相应的网闸询问某一端点呼叫控制信道的运输层地址。(4)呼叫接纳:起呼时第一步操作,网闸根据带宽和策略决定是否允许该呼叫发起。(5)呼叫退出:呼叫结束后通知网闸,该端点己退出呼叫(恢复空闲)。(6)带宽管理:支持端点在呼叫过程中提出带宽改变要求,由网闸作决定。(7)状态查询:主要用于网闸询问终端的开机/关机状态。(8)网关资源指示:向网闸通告该网关的可用资源。

2.2.3 呼叫信令协议

(1)协议设计原则:H.323系统的呼叫信令协议是以ISDN的Q.931/Q.932/Q.950为基础制订的,其中尤以Q.931最为重要。众所周知,Q.931是工SDN用户一网络接口(UNI)的第三层信令协议,用于基本呼叫控制,它和网络节点接口(NNI)的7号信令工SDN用户部分(工SUP)配合,完成从主叫用户到被叫用户的端到端连接的建立、维护和释放。(2)协议消息结构:由于H.225.0呼叫信令协议不承担连接控制的任务,因此其消息和信息单元的数量较ISDN信令减少很多。H.225.0呼叫控制消息列表,必备消息仅为6个,其中,从Q.931继承5个,从Q.932继承1个。相应地,H.225.0的信息单元也缩简为16个,其中,从Q.931继承14个,从Q.932继承2个。

3 结束语

在《跨越裂谷》这部被称为“高科技企业圣经”的书中,作者杰弗瑞·摩尔指出,任何一个新技术要获得规模商用都必须成功地跨越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之间的“裂谷”。在电信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今天,大量所谓“高新技术”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可用性,纷纷跌入“裂谷”,只有少数准备充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新技术才能成功地跨越“裂谷”,进入规模商用的主流市场。近年来,以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为核心的NGN下一代网络发展和部署成为电信业界最关注的热点。在我国,NGN技术经历了三年多的试验与商用部署,其产业化进程已呈现出大规模、高增长的态势。我们欣喜地看到,在NGN试商用的过程中,运营商、设备商及其他产业成员通过不断实践,逐渐找准了自身的定位。特别是运营商在合作中体现了开放、积极的姿态,使得各方的创造力能得到极大的发挥,有力地推进了NGN商用化的进程。

摘要:电信网络(NGN)涉及到IP技术、多媒体技术、传输技术等多个领域。本论文首先介绍了NGN的定义,然后系统介绍了支持电信网演进的NGN基本原理、体系结构、协议标准,对SIP和H.323协议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电信,网络,NGN技术,应用,探讨

参考文献

[1]糜正馄,王文鼎.软交换技术与协议.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2).

[2]糜正馄.IP网络电话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0).

[3]赵慧玲,梁勇.分组语音技术与网络实现方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2).

[4]胡建文.中国网通下一代网络的发展策略.北京:高科通信,2003,(11).

[5]段建华.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深圳:华为技术报,第136期.

[6]朱晓洁.软交换组网技术及应用.北京:网络世界,2003,(7).

电信网络安全隐患与对策探析 第9篇

1 电信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1.1 病毒和恶意程序攻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群体的日益壮大,病毒和恶意程序对电信网络和客户端的攻击也日渐猖獗,例如网络钓鱼软件的肆意传播,还有恶意扣费、垃圾短信以及利用电信网络的进行欺诈行为等等,都给广大用户带来了莫大的烦恼,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损失。

CNCER数据统计表明,2012年有162981种恶意程序样本被通报,比前一年增长了25倍,其中恶意吸费类的恶意程序居多,占据了39.8%的比例,流氓行为类的占据27.7%,资费消耗类的占据11%。

1.2 分布式拒绝服务式攻击

分布式拒绝服务式攻击(DDo 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是在拒绝服务式攻击(Do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攻击方式。Dos攻击时利用TCP/IP协议的特点,通过连续发送大量的SYN请求,对服务区资源大量“非法”占用,致使服务器无法响应正常的服务请求,从而导致服务器服务功能的瘫痪,攻击成功。然而,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服务器的内存增大,处理器处理能力有了增强,使得Dos攻击难度增大。这时,就产生了分布式拒绝服务式攻击(DDos),这种攻击方式采用了C/S技术,联合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主机,对同一个目标共同发动Dos攻击,这种分布式的联合攻击,大大超出了网路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从而达到攻击的目的。

当前,高速的电信网络在给客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DDos攻击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电信骨干网络的连接都达到了G级,这将意味着攻击者可以通过利用更远距离的主机作为傀儡主机,采取更大范围的攻击模式,是服务器陷入瘫痪。

1.3 漏洞攻击

众所周知在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协议规划以及系统的安全策略方面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这些缺陷被称为漏洞。攻击者往往会利用漏洞对操作系统、服务器软件、防火墙以及路由器设备等造成致命的打击。漏洞的分类主要有:软件在编写过程中产生的BUG、系统配置的不当、用户口令失窃、Tcp/Ip协议本身的缺陷等等。

1.4 网络管理缺陷

有的电信企业不能够很好的对其自身的业务情况、网络环境、管理模式等行业特性作全面的分析,没有健全的的安全体系结构、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服务保障体系。因而就无法对网络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同时,在公司内部的安全管理方面,各个安全机构之间缺乏交流,对协调处理安全事件的力度不够。另外,网络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安全意识淡薄,可能会造成主机口令的丢失或不能及时更新口令。这些因素都会构成对网络安全的威胁。

2 电信网络安全对策分析

对于电信网络的安全问题应该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加以研究,要建立一套统一的防御体系,除了要有必要的技术支持,也要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阻止非法者的入侵,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

2.1 技术层面的安全对策

2.1.1 采取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一道防御系统,目的是保护网络不被他人侵扰。防火墙在企业内网与Internet之间或与其他外部网络互相隔离、限制网络互访,从而实现内网保护。为了保护电信网络不受外来黑客的攻击,应该在每台交换机的操作系统和终端设备上安装防火墙软件。

2.1.2 运用虚拟专用网技术

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简称VPN),就是通过专用的网络技术,在公共网中建立一条安全、临时的专用通道。虚拟专用网不是真的专用网络,但却能够实现专用网络的功能。这样将电信网络划分为若干虚拟网络的方法,打破了整个共享网络中地域的束缚,同时也提高了虚拟网的管理功能。

2.1.3 建立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一种基于网络实时监测的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对网络的非法攻击,能够提前预警。网络防火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外来用户对服务器的非法访问,可是却无法有效地防范内部用户的攻击,尤其是对数据驱动类型的攻击手段,而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弥补防火墙在这方面的缺陷。是电信网路的安全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2.1.4 建立病毒和恶意程序防御系统

由于病毒和恶意代码攻击给广大客户和运营商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电信部门应该在整个国内互联网领域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建立一整套的全国性的病毒恶意代码监控体系,将集中监控模块分布到各个省中心节点,实施分布式处理,实时预警,实现整个网络安全监测全覆盖。近几年,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在新疆地区分阶段对当地的移动网咯进行了恶意代码的监测表明,该监测系统对恶意程序带宽消耗、无线网络资源占用以及恶意代码的下载等几个方面的防护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2.1.5 联合系统访问控制与审计技术

访问控制是在保障授权用户能获取所需资源的同时拒绝非授权用户的安全机制。该技术可以对用户需要访问的具体资源,进行有效控制,对于规则访问控制列表意外的访问能被有效拦截。

审计技术作为访问控制技术的补充,可以监控客户使用的文件信息、访问时间、对该文件执行的何种操作等。审计和监控的有效结合,对于今后灾难发生时的责任追查以及系统的恢复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2.2 管理技术层面的安全对策

2.2.1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电信网络安全不是仅仅通过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就可以保证的,由于所有的技术、规则的实现都要通过人员的执行才能奏效,因此还要有管理层面的介入,管理和技术必须同时跟进,才能保证整个电信网络系统的安全。

作为电信部门,首先要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度建设要全面、认真。只有通过实施严格的规则,才能保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的职责办事,从而防止责任权利重叠,和由此引发的恶意攻击的发生。常见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运行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维护制度、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有害数据及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制度;敏感数据保护制度、安全技术保障制度、安全计划管理制度等。

2.2.2 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电信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非常重要,事实证明,很多网络攻击的得逞,都与网络安全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有关,作为电信运营商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还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作为安全人员,在技术水平不断保持领先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安全保密意识,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并加以宣传。

3 结束语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广大用户和运营商的重视,也直接影响着运营商的生存和发展。电信网络安全技术人员需要持续的加强学习、认真研究网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同时,管理部门要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共同保证电信网络安全、稳定、健康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电信网络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具体包括恶意程序攻击、DDOS攻击、漏洞攻击、网络管理缺陷等问题,并结合当前电信网络运行特点,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最后指出,维护电信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艰巨工作。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漏洞攻击,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李立卡,陈庆年.电信核心网络与信息安全模型及安全提升方案研究[J].电信科学,2013(Z2):135-138.

[2]冯晓冬,宋丽,薄明霞,唐洪玉.恶意程序监控系统在移动互联网安全防护中的应用[J].电信技术,2013(5):45-47.

[3]王迅.有关电信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分析与规划[J].硅谷,2013(2):132-133.

[4]李新德.电信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9972-9974.

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第10篇

1.1 电路交换技术

网络交换技术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ATM技术。公众电话网 (PSTN网) 和移动网 (包括GSM网和CDMA网) 采用的都是电路交换技术, 它的基本特点是采用面向连接的方式, 在双方进行通信之前, 需要为通信双方分配一条具有固定带宽的通信电路, 通信双方在通信过程中将一直占用所分配的资源, 直到通信结束, 并且在电路的建立和释放过程中都需要利用相关的信令协议。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在通信过程中可以保证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带宽, 并且实时性强, 时延小, 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带来的缺点是网络的带宽利用率不高, 一旦电路被建立不管通信双方是否处于通话状态, 分配的电路都一直被占用。

1.2 分组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技术主要适用于传送和话音相关的业务, 这种网络交换方式对于数据业务而言, 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数据通信具有很强的突发性, 峰值比特率和平均比特率相差较大, 如果采用电路交换技术, 若按峰值比特率分配电路带宽则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按照平均比特率分配带宽, 则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按照平均比特率分配带宽, 则会造成数据的大量丢失。其次是和语音业务比较起来, 数据业务对时延没有严格的要求, 但需要进行无差错的传输, 而语音信号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但实时性一定要高。分组交换技术就是针对数据通信业务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交换方式, 它的基本特点是面向无连接而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 将需要传送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长度分割成许多小段数据, 并在数据之前增加相应的用于对数据进行选路和校验等功能的头部字段, 作为数据传送的基本单元即分组。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在通信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每个节点首先将前一节点送来的分组收下并保存在缓冲区中, 然后根据分组头部中的地址信息选择适当的链路将其发送至下一个节点, 这样在通信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和网络的能力来动态分配带宽。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 但时延较大。

1.3 报文交换技术

报文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类似, 也是采用存储转发机制, 但报文交换是以报文作为传送单元, 由于报文长度差异很大, 长报文可能导致很大的时延, 并且对每个节点来说缓冲区的分配也比较困难, 为了满足各种长度报文的需要并且达到高效的目的, 节点需要分配不同大小的缓冲区, 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数据传送的失败。在实际应用中报文交换主要用于传输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通信业务, 如公用电报网。报文交换比分组交换出现的要早一些, 分组交换是在报文交换的基础上, 将报文分割成分组进行传输, 在传输时延和传输效率上进行了平衡, 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1.4 ATM技术

ATM技术将面向连接机制和分组机制相结合, 在通信开始之前需要根据用户的要求建立一定带宽的连接, 但是该连接并不独占某个物理通道, 而是和其他连接统计复用某个物理通道, 同时所有的媒体信息, 包括语音、数据和图像信息都被分割并封装成固定长度的分组在网络中传送和交换。ATM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出了保证Qo S的完备机制, 同时由于光纤通信提供了低误码率的传输通道, 所以可以将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移到用户终端, 网络只负责信息的交换和传送, 从而使传输时延减少, ATM非常适合传送高速数据业务。从技术角度来讲, ATM几乎无懈可击, 但ATM技术的复杂性导致了ATM交换机造价极为昂贵, 并且在ATM技术上没有推出新的业务来驱动ATM市场, 从而制约了ATM技术的发展。

2 电路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的融合

2.1 综合交换机技术

虽然ATM技术没有让人们实现"综合业务"的梦想, 但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途径试图实现在一个网络上提供各种业务, 电信运营商也希望能够充分利用现网资源, 尽量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业务。首先提出的技术就是综合交换机技术, 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的电路交换网络进行改造, 来达到同时支持电路交换和宽带交换 (包括ATM交换和IP交换) 的目的。许多厂家也先后开发了综合交换机, 并且相关的行业标准《综合交换机技术规范》也已经制定和颁布。综合交换机具有窄带交换机的功能, 同时还要具有宽带交换机的功能。目前的综合交换机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混合交换节点的方式, 在交换机内部配置有多个独立交换矩阵, 即电路交换矩阵、ATM和IP分组交换模块, 传统的PSTN呼叫还主要由电路交换模块进行处理, 和宽带相关的业务则交由宽带分组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当两个模块之间需要交互时需要进行协议转换。另一种是采用融合交换节点的方式, 综合交换机内部基本上只有一个单一的ATM或IP交换矩阵, 例如上海贝尔的宽带交换机S12 P3S即直接采用ATM技术作为核心交换技术, 所有的媒体信息都转换成ATM信元在交换机内部进行处理, 对外则同时支持电路交换网、ATM网和IP网。

2.2 IP电话技术

IP电话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比较熟悉的业务, 主要采用H.323系列协议, 包括负责呼叫建立的信令协议H.225和负责建立媒体通道的H.245协议, 语音业务采用RTP分组的方式在IP网中进行传输。IP电话的语音质量虽然没有传统电路交换网向用户提供的语音质量高, 但H.323协议被普遍认为是目前在分组网上支持语音、图像和数据业务最成熟的协议, 目前在IP电话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上有很多利用H.323协议组建的Vo IP网络正在运营。但H.323的有些缺点也很明显。首先, H.323协议中的呼叫控制信令是以Q.931为基础的。Q.931协议是一种基于UNI接口的协议, 协议本身比较简单, 没有关于NNI接口的定义。这在专用网内实现计算机-计算机的呼叫没有问题, 但要提供全国性业务及PSTN-to-PSTN连接则必须依赖NNI接口。其次, H.323网络中使用的是集中式的网关, 网关要同时处理媒体流和信令流, 在处理能力上也限制了H.323网络的发展。目前, ITU-T借鉴IETF相关规范的经验, 在进一步扩展和修订H.323系列协议。另外, 和SIP相比较, H.323协议的可扩展性较差, 并且为了在H.323网络提供类似在电路交换网络上向用户提供的业务, 许多厂家都对H.323协议进行了扩展, 所以不同厂家的H.323设备之间的互联也是一个H.323网络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 软交换技术

采用软交换技术组建电信网络正在从试验阶段走向商用阶段, 国内外的各个运营商都对软交换技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希望能够利用软交换技术来达到拓展业务种类、增加市场份额的目的。从标准的角度来讲, 国内外的标准机构都在加紧制定和软交换技术相关的一系列技术规范, 标准上不仅将软交换技术作为固定网络发展的核心技术, 而且移动网络也将软交换技术作为未来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技术从提出、发展到完善和成熟, 还需要经历技术的考验和市场的考验。但从技术的角度来讲, 软交换技术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技术背景, 可以预见, 软交换技术必定会成为未来网络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技术。

摘要:对电信行业而言, 交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传统的步进制交换机, 到纵横制交换机, 直至程控数字交换机和ATM交换机都离不开交换的概念。数据交换的本质是“存储转发”, 当存储转发的过程快到一定程度时, 人们就习惯地将其称之为交换。也就是说, 交换在数据领域是一个相对概念。

关键词:电信行业,交换,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瑞宁.浅析电信网络化发展战略.煤2003-04-30期刊.

电信网络 第11篇

按照“新办法”,电信网络运行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依严重程度不同被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4种,其中通信中断影响超过50万户且持续超过1小时、不同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网间电话通信全阻持续超过5小时等事故属于特别重大事故。

此类事故一旦发生,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总部及其省级机构,应立即向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和相关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做出口头报告,并在4小时内做出简要书面报告,事故处理结束后的2日内做出专题书面报告。而重大事故和较大事故的口头报告和简要书面报告时限都为4小时和24小时,一般事故则需每月汇总并向相关通信管理局报送。

此外,“新办法”还规定了运营商的网络运行维护工作的职责,包括:建立健全本单位网络运行维护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网络运行维护制度,不断完善网络运行维护规程;保证本单位网络运行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当遇有重大活动、突发公共事件时,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电信监管部门的要求,及时提供本企业的网络拓扑图、网络运行基础数据等信息,并接受电信监管部门的指挥、调度以及对网络资源的调配,保障网络运行稳定可靠。

中国电信唐山3G无线网络状况 第12篇

随着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和通信量的增加, 对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系统容量大, 支持话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多种业务有效传输的要求。手机既可以打电话, 又可以实现收发传真、电子邮件、浏览internet、购物、医疗急救等多种功能。而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支持全球漫游、提高频谱利用率以及增加数据业务等方面存在缺陷, 特别是随着用户对多媒体通信需求的增长, 以及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逐步融合, 现有的网络已无法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求, 3G无线通信系统则应运而生, 将高速移动接入和基于互联网协议的服务结合起来, 在提高无线频率利用效率的同时, 为用户提供更经济、更快捷、内容更丰富的无线通信服务。

2 3G优势

第三代移动通信简称为3G, 而IMT-2000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统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早由国际电信联盟 (ITU) 1985年提出, 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多媒体业务, 可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具有全球漫游能力, 与固定网络相兼容, 并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通信的通信系统。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时间1978-1989年, 典型系统有美国的AMPS、欧洲的TACS等。其创新技术即引入蜂窝频率复用方法, 使大区制向小区制改变, 解决了频谱资源受限问题;它的特征是采用双工制式的FDMA接入, 射频发射前的语音信号为模拟信号, 没有语音数字编码, 设备简单, 存在频谱利用率太低的问题。随着移动通信用户的增加, 频率资源与用户量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该系统业务单一, 仅能提供话音服务;保密性差, 易被盗号和窃听。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时间是1990年至今, 最成功的系统为欧洲的GSM, 占有全球绝大多数市场, 解决了第一代系统中的许多问题, 其话音质量好、系统容量大、跨国漫游性能好、增加了低速数据业务。它的创新是引入语音数字处理等数字新技术, 最后集中为TDMA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提高了频谱效率, 采用跳频技术对抗信号衰落等。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二代移动通信以传输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为目的, 无法适应人们对通信业务多样化的要求, 无法支持较高速率的数据业务;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容量要求。为了解决中速数据传输问题, 引入了分组交换技术, 数据传输速率有较大提高, 能够基本满足当前人们信息交流的需要。但是2.5G系统的业务种类少, 数据速率仍然较慢。3G CDMA系统容量大, 相当于模拟系统的10到20倍, 数字系统的10倍, 频谱效率高;在满足业务需求方面其速度快、灵活性好;同时3G采用CDMA技术进一步解决了多径和衰落带来的传播问题。

3 中国电信CDMA2000 1X EV-DO技术特点

CDMA2000 1X已投入运营多年, 可提供153.6Kbps的数据传输链路, 仍不能满足人们高速访问计算机互联网的要求。因此, 开发出了CDMA2000 1X EV-DO的解决方案。1X EV-DO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将高速分组数据业务与低速语音及数据业务分离开来, 利用单独载波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 而传统的语音业务和中低速分组数据业务由CDMA2000 1X系统提供, 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频谱利用效率, 网络设计也比较灵活。考虑到1X EV-DO系统与CDMA2000 1X系统的兼容性, 并利用CDMA20001x/1x EV-DO双模终端或混合终端 (Hybrid Access Terminal) 的互操作, 来实现低速语音业务与高速分组数据业务的共同服务。

CDMA2000 1X EV-DO的主要技术特点:

(a) 前向链路时分复用

1X EV-DO充分利用了数据通信业务的不对称性和数据业务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特征, 前向链路设计为时分复用 (TDM) CDMA信道。对于前向链路, 在给定的某一瞬间, 某一用户将得到1X EV-DO载波的全部功率。另外, 不管是传输控制信息还是传输业务信息, 1X EV-DO的载波总是以全功率发射。

(b) 速率控制

在1X EV-DO网络中, 前向链路的发射功率不变, 即没有功率控制机制。但是, 它采用了速率控制机制, 速率随着前向射频链路质量而变化。基站不决定前向链路的速率, 而是由移动终端根据测得的C/I值请求最佳的数据速率。

(c)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

根据前向射频链路的传输质量, 移动终端可以要求9种数据速率, 最低为38.4Kbps, 最高为2457.6Kbps。在1.25MHz的载波上能传输如此高速的数据, 其原因是采用了高阶调制解调并结合了纠错编码技术。

(d) 调度程序使射频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在基站中有一个调度程序决定下一个时隙给哪一个用户使用。对于1XEV-DO, 当移动终端处于衰落状态时, 基站的调度程序就不给它分配传输时间或少分配传输时间。调度程序向某一用户分配时隙是根据移动终端请求的速率与其平均吞吐量之比最高的原则。这就是1X EV-DO的多用户分集增益, 从而增加网络的容量。

(e) 反向链路数据速率控制

在1X EV-DO系统中, 对反向链路移动终端使用的数据速率没有直接的控制, 移动终端传送的分组中携带了数据速率的信息。基站向移动终端广播反向链路的占用情况比特 (RAB) , 以此向移动终端指示反向链路是否满载。如果反向链路满载, RAB就设置成“忙”。此时, 移动终端将根据基本试验的随机数, 降低反向链路传送的数据速率或保持速率不变。如果随机数高于某一特定数据速率的阈值, 该数据速率则降低, 所以, 数据速率越高, 速率降低的可能性就越大。

(f) R-P会话的建立

在1X EV-DO网络中, 选路不需要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符和移动识别号码 (IMSI/MIN) , 所以1X EV-DO接入终端不需要提前分配IMSI/MIN。对于R-P会话在RNC和PDSN之间的切换需要另外的解决方案。为了成功地在同一个PDSN的RNC/BSC (PDSN内部, RNC之间) 之间传送会话, 移动终端的IMSI应该一样。

由于移动终端没有IMSI, 当RNC在移动终端和PDSN之间开始一个会话时, 就给移动终端分配一个IMSI。在1X EV-DO的标准中, 引入了一个新的接口A12, 是RNC和AN-AAA服务器之间的接口。AN-AAA有两个功能:第一, 完成对移动终端的鉴权;第二, 在它的鉴权接受消息中向RNC返送一个IMSI值, 这个IMSI用于RNC与PDSN建立R-P会话。

4 唐山CDMA2000 1X EV-DO组网方式的现状

CDMA2000 1X EV-DO组网可分为:独立组网和混合组网。独立组网是指在建设DO网络时, DO与1X分别采用独立的基站和PCF与PDSN相连。混合组网是DO与1X混合组网, 即在1X基站上增加DO信道板, 并对原有的1X系统软件进行升级, 两者共用1X的分组核心网。考虑以下方面, 唐山采用的是混合升级式组网, 共用天馈线系统体统, 现网根据用户量密集处采用连续性覆盖, 用户量相对较少处采用插花式覆盖, 最终实现全网连续性覆盖。

4.1 接入网可分为是升级组网和叠加组网方式:

4.1.1 升级组网方式

升级组网对应于DO与1X共用BSC和BTS的情况, 需要对原有的BSC和BTS进行软件或硬件升级, 以支持DO功能。其中, 接入网中的无线资源控制、呼叫控制和移动性管理等功能由BSC完成, 调制解调和基站收发信等功能由基站来完成。

其优势为:

(a) 可共用部分原有器件和备件, 可共用天馈线系统, 不需要重新建站, 节省了投资。

(b) 减少设备机架安装工程量, 直接增加DO载频和相应的器件;在与1X统一的操作平台上进行升级, 缩减了施工量。

(c) 基站数量没有增加, 减少了维护工作量;机房内机框没变, 节省了空间。

(d) 与1X的互操作方面, 同一设备厂家核心网与接入网之间的消息互通易于实现;升级到Rev.A时, 1X和DO的寻呼、短消息等可以共用通道进行监听和传送。

其劣势为:

(a) 设备选择上受到原有1X设备厂家限制。

(b) 由于升级组网方式均是在原有1X设备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来, 有的设备甚至必须完全替换, 升级改造费相当昂贵。

(c) 现有的设备对未来的新版本、新业务受到了限制, 不支持或是部分支持。

(d) 软硬件升级时, 对现网1X用户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4.1.2 叠加组网方式

叠加组网指接入网新增BSC或BTS设备, 叠加组网方式可细分为三种, 分别是BSC、BTS均不共用;共用BTS、单独设置BSC;共用BSC, 单独设置BTS。其优势为:a) 如果不共用天馈线系统, 则新增基站的安装、调测完全独立, 对原有1x网络没有影响。b) 如果不共站址, DO无线网络与1x无线网络是完全独立的, 灵活性的进行站点设置和网络优化。c) 不受原1x设备厂家的限制, 设备招标降低成本, 而且新设备与原1x相比性能高。

4.2 共用天馈线系统与独立天馈线系统

对于升级组网方式, 采用共天馈线系统的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 同一个厂家的设备, 在其机架顶端的射频端口上, 1X与DO共用天馈线系统方式和1X多载波共用天馈线系统方式两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对于叠加组网方式采用独立天馈线系统。要对不同厂家设备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4.3 连续覆盖和插花式覆盖

在混合组网方式确定以后, 还存在基站设置方式的比选, 主要是连续覆盖和插花式覆盖

4.3.1 连续覆盖

连续覆盖是在1X基站共站址建设的, 可以借鉴原有1X网络的设置参数、基站布局;可以利用原有1X基站配套资源;便于实施和开展Vo IP、VT等实时性业务, 而在前期基站布局不合理、数据与话音分布不吻合方面, 受到局限;在没有数据需求的区域, 仍使用DO的连续覆盖造成了投资浪费。

4.3.2 插花式覆盖

插花式覆盖是可以不遵循原有1X基站布局, 而根据数据需求的高低进行设站。可以结合数据分布的实际特点, 对有数据通信需求的区域进行布站, 而需求量不大的区域, 则由1X承载;无法充分利用原有1X网络的参数设置、基站布局规划, DO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接入网;无法利用原有1X基站配套资源, 工程实施难度增加;存在较多的1X与DO切换边界, 增加数据的切换, 会导致网络质量不易控制;不利于开展Vo IP、VT等实时性业务。

5 结论及展望

运营商、系统厂家、终端厂家和内容服务商之间的紧密合作, 以及3G网络本事具有的较高的数据吞吐量, 能够提供高速的数据服务, 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移动流媒体等业务。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从2G发展到3G的必然性及网络已经初步进入人们的生活, 其次阐述了3G网络的特点, 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最后介绍了唐山3G网络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3G,通信,网络,CDMA2000,1X,EV-DO

参考文献

[1]彭林,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2

[2]戴美泰, 吴志忠, GSM移动通信网络优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4

电信网络范文

电信网络范文(精选12篇)电信网络 第1篇1 软交换技术的优势软交换技术是指完全独立于传统的电路交换的一种全新的概念, 是一种面向网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