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区分布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地区分布范文(精选12篇)

地区分布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500例HBV DNA 阳性患者, 为2005年~2008年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273例, 女227例。按照2000年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标准[3], 将500例患者分为4组:①无症状携带者 (asymptomatic carrier, AsC) 共168例;②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 , CHB) 共182例; ③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 LC) 共58例; ④原发性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共92例。收集患者静脉血5mL, 分离血清-20℃冻存备用。

1.2 仪器

PCR仪:美国ABI 7300

1.3 试剂

HBV DNA分型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4 HBV

基因分型 参照NAITO H[4]等PCR条带分析方法, 对500例血清标本进行A~D型分析, 对不能确定基因型的血样利用基因测序方法。所用引物序列:5/-CGAACCACTGAACAAATGTC-3/;5/-GGCTCMAGTTCMGGAACAGT-3/;5/-CTCGCGGAGATTGACGAGATGT-3/;5/-CAGGTTGGTGAGTGACTGGA-3/;5/-GGTCCTAGGAATCCTGATGTTG-3/;5/-GCCAACAAGGTAGGAGCT-3/ 。

1.5 结果检测

依据琼脂糖凝胶电泳片段大小确定基因型别。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χ2检验 。

2 结果

HBV基因型的构成 500例患者血清, 经PCR条带分析法分型成功485例, 其中A型5例 (5/500) , B型214例 (42.8%) , C型261例 (52.2%) , D型5例 (5/500) ;未分出型15例经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 E型6例 (6/500) , F型9例 (9/500) 。随着疾病从慢性乙型肝炎 (CHB) 到肝硬化 (LC) 、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的进展, C型HBV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P < 0.05) 。各组两两比较发现, AsC组与HCC组间、CBH组与HCC组间及CBH组与LC组间基因型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附表。

▲:各组两两比较, P<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 它是已知的引起人类疾病的最小DNA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 有血清学证据表明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经或持续感染乙肝病毒。自1988年OKAMOTO首先提出了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法以来, 人们对乙肝病毒基因型进行了大量研究。其基因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A型为全世界分布, B型、C型主要分布在亚洲, D型主要分布在美洲、南欧、澳大利亚和中东, E型主要分布在非洲, F型分布于美洲土著人和波利尼西亚, G型分布在美洲, H型仅在美国发现。这种基因型的地域性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HBV的起源及传播。我国以B、C型为主, 北方地区主要是C型, 南方则以B型为主[4,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绵阳地区HBV基因型, 仍以B型 (42.8%) 、C型 (52.2%) 分布为主。

随着疾病从慢性乙型肝炎到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进展, C基因型HBV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尤其CBH组与HCC组间及CBH组与LC组间HBV基因型构成差异明显 (P<0.05) , 即在HCC组和LC组C基因型的比例明显高于B基因型, 提示C基因型HBV感染后可能更容易进展为严重的肝脏疾病。总之,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BV基因型与乙肝发病机制、疾病转归及抗病毒疗效有关, 并将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 对HBV基因型及基因变异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从而对HBV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摘要:目的 调研绵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基因型构成, 了解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病毒进程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条带分析与基因测序的方法对500例HBV DNA阳性患者HBV基因分型。结果 本实验研究中, HBV-B型占42.8%, HBV-C型占52.2%, 其他型占5%。随着疾病从慢性乙肝肝炎到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进展, C型HBV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P<0.05) 。结论 绵阳地区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 在严重肝病中C型占比例更高, HBV基因型可能是影响疾病进程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PCR条带分析

参考文献

[1]Thakur V, Guptan RC, Kazim SN, et al.Profile spectrum and sig-nificance of HBV genotypes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 patients in In-dian subcontinent[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 17 (2) :165-170.

[2]Fung S K, Lok A F.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do they play arole in the outcome of HBV infection?[J].Hepatology, 2004, 40 (4) :790-792.

[3]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3) :135.

[4]陈公英, 邵俊斌, 徐岱, 等.浙江省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感染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的比较[J].中华转染病杂志, 2006, 24 (2) :113-115.

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地区 第2篇

1、小农经营。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由于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土地很少。我国南方每户耕种的水田区一般都少于1公顷。

2、单位面积产量高。农民在田地里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

3、商品率低。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将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一部分留作自用,而送到市场上出售的稻谷很有限。

4、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农民一般从事手工劳动。虽然近一二十年来,利用电力进行灌溉、脱粒等发展较快,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也逐渐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季风水田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还比较低。

5、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逼很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要政府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建设。

地区分布 第3篇

一、编者意图探讨

人是一切社会及其发展的根本,人和人类社会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重在研究人口的增长、分布、迁移等。把这一课题放在教材何处,编写哪些内容、怎么编排等问题须进行权衡与斟酌。从高中地理教材编排注重知识系统性原则出发,人口相关内容应列于自然环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地表环境)与人文环境(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之间。因为人既是自然环境的享受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又是人文环境的制造者。由于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在享受与制造中都可能出现很多偏差与谬误,从而给人类带来许多与大自然的博弈。从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规律看,高中地理人口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都不宜过大,只考虑能解决今后学习城市化、区域开发与整治等所必需的知识,所以高中地理人口的研究仅限于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分布、人口的迁移及其可能带来的一些人口问题等。

二、地位作用探析

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知识是人口地理的基础内容, 不同国家和地区,尤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口问题的差异,主要由各自人口增长所处阶段和不同特点带来。掌握好人口增长的模式、特点及其地区特征,是把握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等相关知识的前提,也是学习城市化等内容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此节内容是人口地理的切入点,也是学习人口地理最基本知识,掌握和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对高中学生学习人口相关知识乃至人文地理至关重要。“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是高中人口地理开篇之作,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系统转接点,起承上启下作用。这种纽带性知识对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十分重要。

三、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解读

高中课程标准对本节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能够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人口相关内容初中地理已经学习过,但初中基本是感受型学习,高中地理学习应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从这个层面解读课程标准,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人口增长模式;二是识读和绘制人口资料图表,通过图表对不同增长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规律以及将面临的人口问题;三是知道各种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的分布特点。

在深入解读课标基础上可锁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长总趋势和差异并探究其原因;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各种模式的特点与分布;学会运用人口增长的各种数据图表进行分析、得出规律性结论。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中,完成教师给出任务,并分享学习过程的快乐与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对人口数量增长与素质提升的辩证思维,结合本地人口增长与相关政策激发对国家与家乡情感,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教材知识内容解析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探索“比比有何不同”;二是教学主题内容,涉及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三是案例研究。

第一部分即一个引子,教材以欧洲与中国人口增长比较为探索材料,让学生思考欧洲与中国的人口增长各有什么特点,分析导致其特点的原因,以激发学习兴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更换,设置更优的教学情境,用最新颖的材料和最动人的背景唤起学生求知欲。

第二部分即教材主体,都围绕人口增长主题展现课程材料。世界人口增长主要以图1-1-2世界人口增长为资料,内容看似简单,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能力要求学生学会总结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分析形成原因;思想品质及世界观形成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其潜在教学价值,让学生明白人口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人口发展不仅是数量增长,也包括质量提升。

人口增长模式是本节重点内容。知识层面对学生要求明确什么是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掌握基本概念识别人口增长三种模式。能力本部分内容有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能识读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图和人口金字塔模型图等,从图表提供信息归纳总结规律性结论。虽然教材所给三个图表是很好的课程材料,能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从而总结三种人口增长模式,也能使学生从中探究规律性结论。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教师提供最新和更直观典型材料,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与归纳,达到提升学生快速准确得出结论的水平。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用地理图表判读为载体,通过识读“1750-1940世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图表, 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近现代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对于世界人口状况,教材在世界地图基础上附加人口柱状图,让学生清晰看出世界不同大洲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差异。

第三部分案例研究,以1949—2005年我国人口变化曲线图为基本素材,对“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进行研究,是教学的拓展延伸,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呈现材料分析带有规律性结论。建议教师提供当地人口近五十年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课后分析当地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变化原因。

五、教法学法建议

何种方法可使一节课教学高效?需要教师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教法设计必须遵循几条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即需要研究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层次差异、兴趣爱好、性格和情感特点等。二是着力培养学生能力原则,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表达和书写能力等。三是默化学生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原则,即寓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中。鉴于此,一堂课尽管教学内容相同,可不同班级、不同教师其设计理念和方法大相径庭。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在充分把握课标基础上,考虑上述几条原则设计教学思路,有三种教法具有共同的思维结论。一是以图表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法。二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法,三是以非教材课程资源为保障的课外自主学习法。

通过识读图表,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其分布应该采用探究式教学,基本操作程序应是教师提供人口增长数据或图表(情境设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同伴互助性的小组识读和个人识读,发现图表反映的变化并思考变化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小组结论以供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相互学习,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最后教师作出积极评价和展示最终结论。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分布的探讨 第4篇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的路基采取路堤的形式,路堤的修建改变了地表形态,破坏了原有的水热平衡条件,使得路堤以及附近土层的温度场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路基的稳定性。因此,模拟路堤温度场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本文在综合考虑了温度边界条件、热流密度边界条件、对流换热边界条件以及路基蓄热作用的情况下,对年平均气温为-5.2 ℃的五道梁地区,东南—西北和南—北两个不同走向,高度为1.0 m,1.5 m,2 m,2.5 m,3 m,3.5 m,4 m,4.5 m,5 m的路堤瞬态温度场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得出路基温度场具有如下的分布特点。

1 温度分布特点

1.1 路堤温度场普遍存在的非对称性

冻土地区路堤的温度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浅层土体典型的温度场分布具有非对称[1,2]的特点,具体情况如下。

1.1.1 空间上的非对称性

1)路堤不同部位同一深度的温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路面,阳面路肩,阴面路肩,阳面边坡,阴面边坡,原地面;同一深度处路堤阴阳面附近的地面处的温度基本相同;阳面边坡处的温度高于阴面边坡处的温度;阳面路肩处的温度高于阴面路肩处的温度;而路面的温度最高;其中阴坡面和阳坡面上的差异最为显著,如图1所示。

2)对于同一高度的路堤来说,其非对称性特点在同一路基部位不同的深度具有如下的特点:随着深度的加深温度的变化幅度在逐渐减小;左右边坡的温度差异在逐渐减小;温度线逐渐趋向于对称;达到最低和最高温度的时间出现明显的滞后[3],见图2。

1.1.2 时间上的非对称性

1)由于受到气温逐年升高的影响,路堤的温度也存在逐年升高的趋势,尽管气温的变化很微小,但还是能够在温度场中体现,可见气温对冻土影响的显著性。2)路基表面处土层温度场的非对称性差异有冬季强,夏季弱的特点;随着深度的加深其变化则是在土层自身温度最低的时候变化强,温度最高的时候变化弱,如图2所示。3)路堤修筑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路堤的温度场也将逐年发生变化,路基表面温度的变化跟气温的变化较为一致,随着温度的增大,其温度出现相应程度的增加;深处土层的温度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程度逐渐减小的增大,随后就趋向于稳定的状态,如图3所示。

1.1.3 产生的工程影响

冻土路堤中温度场的非对称性分布对路基的稳定性极其不利。在冻结期,阴坡面下的土层总是先冻结,并且冻结的深度也比阳坡面下的大;在融化期,阴坡面下的土层却总是后融化,并且融化深度比阳坡面下的小。这就使得阴坡面下的冻结土层厚度大于阳坡面下的,冻结土层在横向的厚度差别可导致路基出现冻胀变形,从而使路基出现纵裂等病害。导致这种非对称性的主要原因是热边界条件的不对称性,阴坡面、阳坡面、路肩、路面在吸收热量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在设计计算分析中,考虑路基外界因素的差异并模拟实际边界条件进行计算是十分必要的。

1.2非对称性与路堤高度和路基的走向的关系

1)与路堤高度的关系。对于低路堤,其高度较低,路堤的横断面较小,使得路堤的热阻较小,对外部温度变化的响应迅速,无法阻止热量向下的传递,融深不断下降;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加,其热阻不断增大,边坡面积增大,散热效果好,路堤的年最高温度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将路堤高度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能起到保护冻土的作用,但是也并非越高越好,超过临界高度[5]会对工程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而路堤阴阳坡面的温度差异却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主要是由于路堤的增高,导致了阴阳坡面边界条件的差异增大,从而使得阴阳坡面的差异变大。

2)与路基走向的关系。路基的走向是影响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走向的不同,其阴阳坡效应[1]程度不同,即路基的左右边坡的日照时间、太阳辐射吸收量、积雪厚度与覆盖的时间,以及受到主导风速影响的对流条件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导致了路堤温度场阴阳面的差异不同。通过对计算的分析来看,东—西走向的差异最为显著;东南—西北走向的路基的差异明显;南—北走向的路基,除了受到季节性风向引起的对流换热的不对称而产生的微小的温度差异外,温度基本上是对称的。

2结语

本文通过对多边界条件冻土路堤的有限元分析,得出路堤温度场的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非对称性,以及这种非对称性与路堤高度、路堤走向的关系。路堤温度场的非对称性导致路堤不同部位土体的冻结、融化的时间先后以及深度存在着差异,极易出现纵向裂缝等病害;因此,对冻土路堤温度场边界条件的分析具有显著的工程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海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4:5.

[2]黄显贵,韩永强,王铁行.新筑冻土路堤温度场的变化过程[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2,22(4):37-39.

[3]王铁行,窦明健.多年冻土地区路堤热差异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1):70-73.

[4]窦明健,胡长顺,何子文,等.青藏公路多年冻土段路基病害分布规律[J].冰川冻土,2002,24(1):11-15.

苏州地区雷电分布规律分析 第5篇

利用苏州地区~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的月变化、日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苏州地区地闪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而日变化则呈双峰分布,夏季19时左右是该地区强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雷电流强度不大于104 A所占比例最大,强度大于104 A的强雷电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以正闪为主;苏州市区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多发区与当地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作 者:李霞 汪庆森 巩晴霞 曾山泊 肖稳安 Li Xia Wang Qingsen Gong Qingxia Zeng Shanbo Xiao Wenan 作者单位:李霞,曾山泊,肖稳安,Li Xia,Zeng Shanbo,Xiao Wena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系,南京,210044)

汪庆森,Wang Qingsen(江苏省气象局,南京,210008)

巩晴霞,Gong Qingxia(广东省惠州市建筑设计院,惠州,516001)

地区分布 第6篇

关键词巴蜀;城市等级;上县;中县;下县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3-0159-04

唐代是中国古代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经济文化出现了飞跃发展,城市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巴蜀地区在唐代承担了三种身份:一是唐王朝的大后方,二是唐王朝控御西南的前沿,三是交通东南西北的枢纽。由于巴蜀地区政治、经济与军事地位的提高,唐王朝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经营,巴蜀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诸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完善,城市的空间分布虽有了相当的扩大,但仍存在区域差异。唐代巴蜀地区城市体系对后世该地区城市的分布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的形成

城市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市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相互联系的城市网络的有机整体。城市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由不完善趋向完善。巴蜀地区城市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地位高低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形成了等级上的差别,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网络体系。这一城市体系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一般而言,我国古代地方城市是区域经济繁荣与地方行政建置治所的综合产物,不同等级的地方行政建置治所,实质上就是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唐初,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州、县二级。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因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巴蜀地区分属剑南道、山南道、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全国为15道,巴蜀地区分属剑南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黔中道。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64年),又分剑南道为东西两川。由于“道”在唐代主要是监察区域而非行政建置,因此唐代推行的还是以州统县的二级地方行政建置。相应地,唐代地方城市也就主要分为了府城和县城两个等级。州治和县治所在地即为府城和县城,分别为各自所在区域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多数情况下,也是该区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州城在行政级别上比县城高一级。一般来说,州城是一州之中规模最大、最富庶的县城。有唐一代,巴蜀地区州县建置曾多次发生变动,屡有增析或省减,故州县数目前后不尽相同。本文论述以《新唐书·地理志》中的记载为主要依据。据《新唐书·地理志》中有关记载统计,巴蜀地区在唐代所设置的州县数目为56府州274县。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难到成都后,升益州为成都府。府和州为同一行政建置,只是府的地位高于州,因此,成都府仍是州城之一。唐代巴蜀地区的州、县行政体系已趋于完备,州、县两级城市网络也日趋完善。各州级城市多发展为颇具规模、影响广泛的中心都市,初步形成了以成都、彭州、蜀州、汉州、眉州、邛州、绵州、资州、剑州、阆州、通州等州城为核心,以众多县城为辅助的“县级城市一一般州级城市一地区性中心城市”等级层次分明的地区性城市体系。唐代巴蜀地区府州级城市与县级城市的比例大致为1:4,即每一个州级城市周围约有4个左右的县级城市分布,从行政控制的角度看这是比较合理的。唐代巴蜀,“人富粟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发达、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政治军事地位的逐步提升都促成了新县城的设置。在唐代巴蜀地区所有的274个县城中,属唐代新增置者有81个,占唐代巴蜀地区城市总量的29.56%,城市数量较前代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分布亦更为广泛,为区域城市等级结构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唐代州县,还依据其地位与“户口多少,资地美恶”划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不同级别。唐开元时期的标准是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以上为中州,不满二万为下州,缘边州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三千户以上为中县,三千户以下为中下和下县。这里所指的“户口”是包括了居住在城市以外的人口的,但在古代社会中,一般情况下,这些卅县城市人口与其所在州县区域总人口的分布与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或可认为,这些不同级别的州县治所所在就是按照时人标准划分的不同等级与规模的城市。这种以政治军事地位、人口数量为标准的划分方式也构成了另一种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现根据《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中相关资料将唐代巴蜀地区56府州274县的等级与分布具体情形列表于下:

从上表可知,唐代巴蜀地区城市体系中包含了各种规模的城市。其中紧以上县37个,占县总数的13.5%;上县44个,占县总数的16.1%;中县为89个,占县总数的32.5%;中下和下县104个,占县总数的38%。这些规模各异的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担当着不同的职能分工,较大规模的城市成为城市体系的核心,而较小规模的城市则是城市体系的基层,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协作分工,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网络体系。

二、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的空间分布是城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唐代巴蜀地区的城市分布虽已较过往更为广泛,但受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唐代巴蜀地区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仍然存在不平衡性。从行政区域看,各州之间的城市密度差别较大。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是剑南西川的成都府,在其2795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内共有城市10个,即平均每279,5平方公里范围内设有1个城市;而山南东道的夔州辖区面积为15452平方公里,却仅设有4个城市,平均3863平方公里设1个城市。其中作为成都府中心城市的成都人口已突破10万,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再从城市的等级规模分布来看。唐代剑南西川共有117县,其中每州平均4.5县,其中上县38个,占总数的32.48%,中县33个,占28.21%,中下和下县46个,占39.31%。剑南东川共有县69个,其中上县23个,占总数的33.33%,中县27个,占39.13%,中下及下县19个,占27.54%。山南西道共有县61个,其中上县17个,占总数的27.87%,中县27个,占44.26%,中下及下县17个,占27.87%。山南东道有县17个,其中上县2个,占总数的11.76%,中县2个,占11.76%,中下及下县13个,占76.84%。黔中道有县10个,其

中上县1个,占总数的10%,中县缺失,中下及下县9个,占90%。从以上统计可知,唐代巴蜀地区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以及山南西道的城市等级体系中,中县以上城市所占比例较高,而在山南东道以及黔中道地区,则是以中下及下县为城市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唐代巴蜀地区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剑南道,其次是山南道,最后为黔中道,呈现出以区域中心城市成都为中心,辐射逐步递减于整个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分布特征。

三、影响城市空间分布诸要素

1.城市空间分布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极大。

在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古代社会,自然地理环境对城市的分布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多为物产富饶、人口密集之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反之,自然环境恶劣地区城市的分布则往往会相对稀疏。从唐代巴蜀地区的城市分布来看,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盆地地区的城市分布密度与城市等级一般要高于山区、高原地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剑南西川地区自秦汉以来即是较为发达的地区,人口密集,故该地区的城市分布也相对密集,此处不再赘述。广阔的西部高原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发展落后,因而人口稀少,城市分布也非常稀疏。

2.政治军事因素对城市的分布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中国古代,城市是各级治所所在,历代王朝往往会因为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建一些作为统治据点的城市。例如,位于剑南西川的鸡川的设立是“先天元年(712年)析翼水县地开生獠置”,昭德为“显庆元年(656年)开生獠置”。该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水平颇为低下,唐王朝在该地设县显然是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政治军事色彩浓厚。

3.城市空间的分布还往往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

巴蜀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对外交通线路较为稀少且相对稳定,因此,在重要交通线上常分布有一些重要城市。例如梓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丘陵地区,“壤地瘠薄,民物之产,曾不及西川一大县”。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然其“左带涪水,右挟中江,邻居水陆之要”,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唐代随着巴蜀地区水陆交通的发展,梓州成了剑南东川的政治中心和最重要的消费城市,城市商业得到极大发展,“俗擅繁华,地多材嶲”,成为了“蜀川巨镇,郪道名邦”。

综观唐代巴蜀地区城市的空间分布可知,作为区域发展中心的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是十分明显的。那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平原及河谷地区,由于更适宜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聚集了更多的人口,也往往成为此区域设立政治统治据点的首选之地,从而成为治所所在。在某些经济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的地区,出于政治军事控制的需要也常常设治建城。此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一些交通枢纽地区往往会发展成为重要城市所在。同时,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组合关系也反映了隋唐时期巴蜀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隋唐时期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虽较之从前有了较大发展。以成都为中心的剑南西川地区更是全国诸州中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是唐政府的重要财源地,在全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但其余地区,特别是地处四川盆地周缘山区的各州县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下。

地区分布 第7篇

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沿区域构造断裂带呈带状发育, 构造活动越强, 发育程度愈高。断裂构造活动活跃地区往往地形起伏较大、岩土体结构比较破碎, 发育有松散的残、坡、洪积物等构成的斜坡和风化裂隙、节理面切割的岩土体, 这为滑坡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3]。

甘肃武都地区地处我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东临秦岭汉中盆地、南面四川盆地、西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靠黄土高原。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隆起与水流的侵蚀切割作用, 流域形成沟壑纵横, 山高谷深, 峰锐坡陡, 这为滑坡和崩塌的发生提供了地质结构条件[4]。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工业、民用建筑和人民财产安全的影响, 对其武都地区滑坡的分布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滑坡分布发育特征研究是防治和减轻滑坡等灾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通过深入分析, 统计野外调研结果, 对研究区滑坡、崩塌发育区域进行分类, 研究滑坡、崩塌分布区域的规律性, 为武都地区的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和减灾防灾提供依据[5,6,7,8]。

1 滑坡和崩塌的分布特征及规模

1.1 滑坡和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武都区是全省乃至全国主要滑坡分布密集区之一。据有关资料[9], 区内白龙江两岸距白龙江1000m范围内共发育滑坡15处, 其中白龙江南侧7处, 北侧8处;崩塌3处, 南岸1处, 北岸2处。另外, 在各泥石流沟内均有不同数量和规模的滑坡, 成为泥石流沟的主要补给来源, 如图1所示。

1.2 滑坡的规模

依据《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10], 滑坡的规模划分为四级, 见表1。

如图2所示, 武都区内滑坡以巨、大型滑坡为主, 中、小型滑坡零星分布。

2 滑坡的形成条件分析

2.1 物质条件

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的砂碎石、碎石土等岩性与母岩基本一致, 随母岩岩性变化而变化。其特点是滑坡体松散, 遇水易软化滑动, 滑速较低, 滑距较短, 复活性较强等。研究区滑坡灾害较发育, 一般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坡下部或坡脚一带。区域人口密集, 耕地多, 山坡裸露, 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地质环境条件差, 坡度20°~40°, 滑坡较为发育;而上游植被较好, 人类活动较少, 滑坡不发育。表2数据显示[9], 南坡在滑坡规模和面积上都较北坡大, 这是由于南坡光照量强, 时间也长, 气候较干燥, 植被稀疏, 风化强烈, 而北坡则相反。

2.2 地质条件

岩性软弱地层, 为滑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广泛分布于区内滑坡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可归纳为以下条件。

2.2.1 地层条件

地层条件是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 研究区广泛分布有黄土、泥岩、坡积物、和变质的基岩山区, 松散, 透水性好, 雨季大量雨水沿接触面运动, 降低了接触面一带土层强度, 造成斜坡滑动。

2.2.2 地形地貌条件

武都区内沟谷发育, 切割强烈, 山势陡峻, 相对高差大, 相对高差大, 一般为500~1500m, 最大近2000m, 山坡坡度达20°~40°, 部分地段坡角超过70°, 成为悬崖峭壁。沟道纵坡降大, 一般为100‰~500‰, 最大可达700‰, 沟谷多为V’字型。再之, 河流不断冲刷坡脚, 下部及沟道中的堆积层在流水作用下易被搬走, 形成临空面, 促进滑坡的形成。

2.3 动力条件

动力是滑坡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可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两类。

2.3.1 内动力地质作用

调查区地处多个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构造和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武都区也是我国地震多发区之一, 地震烈度在Ⅶ-Ⅷ, 基岩滑坡和大部石质深层滑坡, 巨型、大型滑坡均发生在地震之后。据资料统计, 研究区70年代发生的滑坡有80%是1976年松潘地震引起的。地震往往促使地表岩层裂隙发育、松散, 为流水提供了通道, 在水的进一步的作用下, 使斜坡下滑, 形成滑坡[11]。

2.3.2 外动力地质作用

1) 降水作用:

水作为滑坡形成的动力条件之一, 对研究区滑坡的形成起到主导作用。调查区降水主要以暴雨大暴雨的形式降落。这种降水特点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资料显示, 80年代以来的灾害性滑坡, 90%以上形成于暴雨之后。如1982年1年中暴发的8次大规模的滑坡灾害, 均在暴雨之后形成。

2) 风化作用:

强烈的风化作用, 使斜坡表面岩体破碎、碎裂, 常常形成崩塌现象, 而风化的厚层松散物易下滑形成滑坡。

3) 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经济活动也直接影响着滑坡的形成。在斜坡坡脚处, 人为破坏植被, 垦荒造地, 修建房屋, 道路等, 不断开挖坡脚, 破坏了斜坡的固有状态, 临空面增大, 岩石应力平衡被破坏, 造成斜坡失稳, 形成滑坡。

3 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防治措施包括“防”和“治”两方面的内容[12,13]。“防”是指对已判明但尚未剧滑的滑坡采取一定措施, 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的一种方法;而“治”则是指对已判明但尚未滑动 (或已处于变形中) 的滑坡采取治理措施, 避免灾害发生, 造成损失的一种方法。

3.1 预防措施

预防滑坡灾害的主要目的就是绕避已有的巨、大型滑坡, 不在老滑坡前缘挖方, 不在滑坡主滑和牵引段填方, 在老滑坡区进行排水等措施来防止滑坡造成灾害。目前常采用的预防滑坡措施主要有绕避、监测预报、清除滑体、排水等。

3.2 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是整治滑坡灾害的最终手段, 是以根除滑坡灾害为目的的。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的工程措施 (方法) 包括改变滑坡几何形态、排水措施、支挡工程和斜坡内部加固等。这些措施的运用, 必须依据滑坡的性质 (牵引式、推动式) 、滑坡成因 (地震、暴雨、人类活动、河流、水库作用等) 、滑坡体组成 (岩质滑坡、土质滑坡、堆积层滑坡) 、滑坡规模 (小型、中型、大型、巨型) 、滑坡所处位置 (山区、城镇、交通干线等) 的重要性、滑坡规模活动性 (蠕动、匀速变形、加速变形) 等综合考虑, 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 措施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理效果。

4 结论

通过对研究区滑坡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分析, 由于武都区地壳表面风化营力强烈和内动力作用下地质结构破碎, 导致夷平作用强烈, 导致滑坡频发。研究结构表明:

1) 通过调查, 区内滑坡以巨、大型滑坡为主, 中、小型滑坡零星分布。

2) 本区滑坡, 特别是岩质滑坡的形成, 是受地质结构的控制, 且与区域性地震活动和地下水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本区滑坡变形特征可以看出, 该区滑坡大多出现变形迹象, 若受到降水、地震等因素的作用, 随时都有下滑的可能, 判定其均处于不稳定性状态。

3) 滑坡防治措施包括“防”和“治”两方面的内容。“防”是指对已判明但尚未剧滑的滑坡采取一定措施, 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的一种方法;而“治”则是指对已判明但尚未滑动 (或已处于变形中) 的滑坡采取治理措施, 避免灾害发生。

摘要:通过对武都区现场调研, 滑坡主要分布于白龙江及其支流岷江和北峪河等流域沟谷中的岩性破碎带。首先, 武都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破碎, 有丰富的松散固体堆积物, 为滑坡提供了补给源;其次, 白龙江两岸地形变化剧烈, 具有陡峻的地形条件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比, 其可以提供滑坡发生的动力条件;最后, 武都区也是我国地震多发区之一, 为滑坡发生提供了内动力地质条件, 降水作用、风化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为滑坡发生提供了外动力地质条件。武都地区滑坡是地壳在夷平作用下发生的地质过程之一, 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耦合的典型现象。滑坡防治在现阶段应将“防”与“治”相结合策略, 严格控制危险区内的各种建设活动。

农村地区卫生厕所分布公平性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卫生厕所,分布,公平性

200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同年6月,国务院启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包括农村改水改厕,目的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村居民的可及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由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补贴[1]。在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服务提供和获得不均等[2]。杨宜勇、刘永涛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做了定量分析后发现省际间差距较大[3],但其所用的评价指标只反映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能直接反映公共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和均衡性。

卫生厕所既可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是意义重大的公共卫生服务。根据王琼、苗艳青的研究[4],投资改厕每1个单位资金能带来5.3个单位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降低传染病发病率节省的医疗费用、产生沼气从而节约的燃料费用,以及粪便当作肥料而减少的肥料支出。卫生厕所在不同省份间分布的公平性,体现的是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问题,反映的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全国的推进程度。本研究以2008-2013年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卫生厕所作为公共卫生资源可及性、公平性的直接指标,分析我国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普及、区域分布、变化趋势及存在问题,为促进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健康公平性提供政策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卫生厕所:是厕室(有墙、有顶)清洁、无蝇蛆、无臭,贮粪池不渗、不漏、密闭有盖,适时清出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卫生厕所:在卫生厕所基础上,自带卫生设施,可直接对粪便做无害化处理[1]。处理后的粪便再用于农肥,能极大地降低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有效切断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2 资料来源

由《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2013)》中获得2008-2013年各省农村总户数、累计卫生厕所总户数、卫生厕所普及率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1.3 研究方法

根据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计算出各省累计无害化卫生厕所数,以该指标和累计卫生厕所户数、农村总户数为依据,应用极差法[5]、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6]等常用公平性测算方法对东中西部省际卫生厕所的分布进行对比分析。东中西省份的划分参考国家统计局方法,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省;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个省、市、自治区。

极差法只考虑极端情况,直接比较普及率最高和最低的省份。洛仑兹曲线可反映地区之间资源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具体方法为分别不同省份资源和总户数的构成比,按资源构成与总户数构成的比值由小到大排序,以总户数累计百分比为横轴,资源累计百分比为纵轴,连接各点形成洛伦兹曲线。曲线图中的对角线为绝对公平线,洛仑兹曲线与绝对公平线间的面积越小,说明分布公平性越佳。基尼系数为根据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公平线之间的面积与绝对公平线与横轴间面积的比值,介于0~1之间,通常认为低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为相对合理,0.4~0.5为差距较大,0.5以上则说明差距悬殊。本文结合使用极差法、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避免了对极端情况的过分重视或忽略。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近三年卫生厕所普及率最高的5省均为上海、天津、北京、浙江、江苏,最低的5省均为贵州、内蒙古、陕西、山西和河北。六年间,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最高的前5名集中在上海、天津、北京、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2008-2010年,普及率最低的5省为吉林、内蒙古、黑龙江、青海和新疆,2012-2013年山西取代了新疆。见表1。

注:因年份较多,仅列出上述3个年份的数据。

在各地建成的卫生厕所中,不符合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的厕所构成逐年减少,但河南省随时间略有增加。中部地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构成低于其他地区。到2013年,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海南、福建兵团建设的绝大部分卫生厕所均已符合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青海、吉林、黑龙江建设的卫生厕所中,符合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比例仍较低。见图1表2。

(单位:万户)

注: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用2012年数据绘图。

2008-2013年,全国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上升,全国平均卫生厕所普及率由59.7%增加到74.1%,最低值由32.6%上升至47.7%,极差值呈减小趋势,由63.8%缩小到51.1%。大部分省份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有明显提高,平均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由37.7%增至52.4%。但各年间极差值较接近,最低值在6.4%~11.4%不等,无上升趋势。见表3。

根据“年鉴”数据中提供的农村总户数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推算出累计无害化卫生厕所总户数,利用各省的农村总户数,分别按累计卫生厕所总户数和累计无害化卫生厕所总户数,逐年绘制洛仑兹曲线并计算各年度省际基尼系数。见图2、图3。

累计卫生厕所户数按省份分布的基尼系数不仅逐年减小,且均低于0.2,在2008年已达到绝对平均水平。累计无害化卫生厕所总户数对应的基尼系数由2008年的0.2794缩小到2013年的0.2266,始终处于平均水平。无害化卫生厕所分布公平性的改善速度略快于卫生厕所。见表4、图4。

2.2 分地区情况

六年来卫生厕所普及率在东部的极差始终大于中西部,但东部极差持续减小,且2008-2009年降幅达到42.14%;而在中、西部地区的极差却逐渐增加。三个地区的基尼系数历年来均低于0.1,处于绝对平均水平,但2011年以来在中西部地区有升高的趋势。见表5、图5。

无害化卫生厕所分布极差在东部地区逐渐缩小、西部地区逐年增加,中部地区是先减小,但自2011年起呈增加趋势。基尼系数在各地区均逐渐减小,东部地区六年来减小速度较稳定;中部地区基尼系数波动最大,2008-2010年有较大降幅,2011年略升高后下降趋势开始变缓;西部地区在2011年有较大降幅,之后的下降速度为三个地区最低。三个地区的基尼系数差异已明显缩小,从2012年起均低于0.2,达到绝对平均水平。见表6、图6。

3 讨论

研究显示,我国卫生厕所省际分布较过去更加公平。从全国水平来看,卫生厕所在不同省份间分布的公平性持续加强,不仅基尼系数已达到绝对平均水平,而且随着农村改厕工作的逐步推进和完善,公平程度仍继续增强,各省普及率继续提高。截至2013年,卫生厕所普及率在75%以上的已有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江西、湖北、海南、广西、吉林等13个省,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已达90%或更高。这体现出农村改厕项目作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在均等化促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总体上实现了中央政府设立该项目的目的。东部地区两极分化情况最严重,除辽宁、河北外的东部省市,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普及率在近三年增加已不明显,接近饱和水平。而河北的普及水平在全国的排名比较靠后。河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卫生总费用在东部省份中最低[7,8],普及率较低可能与经济条件有关。但西部地区的极差正逐渐加大,提示大部分省份在提高覆盖率的同时,覆盖率最低的省份没能取得明显的进展。同时,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和极差都反映出公平情况的改善可能在2011年出现拐点,这一情况应引起足够重视。

图6东中西部地区六年来无害化卫生厕所分布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分析认为,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将是今后重要的工作方向。无害化卫生厕所省际分布的公平程度六年来也持续改善,基尼系数接近绝对平均水平(0.2以内)。但无害化卫生厕所的两极分化程度较严重,六年间并无明显改善,西部地区的极差还在逐年增加。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在75%以上的有上海、北京、天津、福建、浙江、广东、江苏、海南等8个省,除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外均地处南方。普及率低于25%的有青海、黑龙江、吉林、内蒙古4省,均在我国北部,而这4个省卫生厕所普及率并不低,最高为吉林76.1%,最低为内蒙古50.0%。其中青海属于高原地区,其余三省属寒冷地区,青海、内蒙古居住了大量少数民族牧民,普及率难以提高可能与自然条件、居民生活习惯有关。青海省为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开展了“百企联百村”活动,并以“整县整乡”为改厕推进原则[11]。无害化卫生厕所数量少的原因可能与地理条件、牧民逐水而居的生活习惯造成建设难度大、费用高有关。

根据何英华等人的调查,吉林省2012-2014年卫生厕所主要有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和完整下水道水冲式,粪尿分集式占比最高,在公共厕所中双坑交替式和完整下水道水冲式占比正逐年增加[9]。上述厕所类型均适用于寒冷地区。粪尿分集式厕所的建设成本小,但不易维护[10],可能是早期建设中受经费不足所限,选择了此类厕所,而长期维护不便造成了无害化卫生厕所少。

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自行业年鉴。有文献指出,统计报表给出的“卫生厕所普及率”可能较实际水平高[12];极差和基尼系数是根据年鉴数据计算得出,与现实情况可能有偏离。

参考文献

[1]叶新贵,安冬.农村卫生厕所建设综述[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3,12(1):79-81.

[2]王伟,任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06):58-60.

[3]杨宜勇,刘永涛.我国省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5):11-17.

[4]王琼,苗艳青.医改三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济社会效益评估研究:以农村改厕为例[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9):59-61.

[5]徐凌中,邴媛媛.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5):265-267.

[6]王艳,周燕荣.健康不公平性问题的测量方法[J].中国卫生经济,2001,20(5):40-42.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8]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9]何英华,倪亚杰,沈妙言.2012-2014年吉林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5,14(3):212-216.

[10]张亚东,闵瑞,王露,等.新农村改厕工作中主要卫生厕所类型分析[J].河南农业,2011,(8):20-21.

[11]周向红,薛美琴,马超峰.西部地区农村安全饮用水和环境卫生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青海和云南为例[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3,3(4):279-283.

地区分布 第9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需求将出现重大变化,尤其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吃新鲜,吃创意,吃文化,吃健康。物价的上涨和经营成本的增加,使得餐饮业的经营不断受到冲击。

本文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分析餐饮行业现状,并根据调查数据相关内容尝试给出相关对应对策。本次调查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调查各地区中餐饮业现状及前景,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进而找到切实有效的对策,使浙江省的餐饮业可持续生态发展。

二、调查方案设计

1.调查目的与意义。

(1)了解浙江省餐饮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及企业发展战略。

(2)走访各大餐饮经理和现有经营商家了解经营现状和需解决的问题。

(3)了解浙江餐饮业的市场容量及潜在市场份额,为潜在市场开发做准备。

(4)分析浙江餐饮市场市场营销现状及需解决的问题。

2.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并结合本次调查实际情况,课题组采用实地访问法的方式,以随机发送的方法在餐饮从业者群中进行调查。

(1)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的具体措施如下:先小组讨论关于餐饮业的有关题目,然后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下来十五个题目进行调研,我们组预计做三百份调查问卷,分别投向不同类型餐饮从业者当中。

(2)实地访问法和文献法:

课题组派一人去餐厅小吃店进行实地访谈切身感受,调研2、3家餐馆的产品、口味,就餐环境,服务水平,卫生状况等,然后分析评价,去粗取精,从而得到我们需要的资料,并收集相关经济与市场的第二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方法与对象

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这三大主要方式,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通过配额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容量,对几大城市的餐饮业(包括传统中式餐馆、快餐店、特色小吃店、咖啡奶茶吧、火锅店、糕点店,烧烤店等)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从基本情况、前景及影响因素这三个方面获取信息。

三、通过浙江餐饮业市场及地区分布调查结果分析

对最后回收的270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通过餐饮行业调查地区分布分析。

餐饮业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发展的[1],浙江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餐饮消费能力更是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浙江人均餐饮零售额达到1450元,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以杭州市为例,2004年全国居民人均餐饮消费达580元,杭州市达1380元,是全国平均数的两倍多;全国餐饮业零售额实现7480亿元,同比增长21.4%,而杭州市达83亿元,同比增加37%。“十五”期末,我省城市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发展餐饮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本小组以浙江餐饮业的市场调查和地区分布为主题,调查了浙江的多个地区,包括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衢州市、金华市、嘉兴市、温州市等,餐饮业多数分布在宁波、杭州等沿海地区,沿河、江分布。宁波主要经济地理区位是交通运输,靠近海洋,是著名的海港。杭州市形成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基础较好,这些都为餐饮业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当被问及当地餐饮行业的情况时,44.4%的人表示较好,20.4%的人表示很好,25.9%的人对当地餐饮业的前景预期一般,只有极少数不看好。这说明浙江餐饮业发展前景相对来说比较乐观,有较大发展潜力。

3.竞争优势分析。

店家觉得自己的餐饮店相对于其他店的竞争优势在于饮食卫生与良好就餐环境,前者占了85.2%,后者占了81.5%。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是市场上的有机蔬菜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的原因之一。

4.主营方面及营业时间分布分析。

浙江餐饮业主营连锁快餐(包括洋快餐),家常菜,其中以特色菜、海鲜为辅,家常菜比较受欢迎是因为它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吃到家的味道,连锁快餐受欢迎的原因是它很好地顺应了时代潮流,考虑到多数消费者没有较多的就餐时间,匆匆解决午餐和晚餐。总而言之,多数餐饮店是凭借着价格实惠,味道不错吸引消费者的。基本上都是小本经营,为了店正常运行,店家的营业时间一般都为9-15个小时,更有甚者24小时营业。一般而言,节假日及双休日消费者会多一点。

5.消费目的分析。

本小组对顾客进餐饮店消费的目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270份有效问卷中,以请客吃饭为目的的有40人,以庆祝为目的的有99人,以尝鲜为主要目的的有60人,仅以平时吃饭为缘由的有71人,从中可以看出顾客进餐饮店有一大部分都是为了举行庆祝活动,浙江的餐饮店可以增加庆祝喜庆的氛围增加人流量。还有不少顾客进餐饮店是为了尝鲜或日常吃饭,由此可见,浙江地区的人均收入十分可观,且餐饮行业的发展有很大潜力。

6.顾客人群分类分析。

我们还对顾客的身份进行调查,用于判断餐饮店的消费人群,其中学生占了很大比例,达到了33%。由此可以推断在中低端的餐饮商店中,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针对学生目前还没有收入又比较讲究吃喝的要求,商家可以推出价格实惠的菜式,以满足这个消费群体的需求。其次是商务人士,达26%,这类人群主要以洽谈商务事宜为主要内容,对商家而言针对这类消费人群,由于普遍都有稳定的收入,故可以提高菜式的附加值、口味及特色吸引消费者。令本小组惊讶的是普通工人进入餐饮店进行消费的比例超乎预期,可见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带动了浙江省快餐行业的发展。

7.消费者在餐饮店的消费情况分析。

我们对浙江餐饮店的收入进行调查,由于该调查涉及部分餐饮行业的隐私,故我们在数据中不说明收入数据的来源。在调查中35.9%的消费者会在餐饮店消费50~150元,被调查的餐饮店,每天大约有1000~5000元的营业额,从中也可以看出浙江省的餐饮行业有很大市场前景。

8.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在关于浙江餐饮店的区域分析中,我们也调查了相似餐饮店的密集程度,其中附近很少或基本没有与被调查经营相似的餐饮店的只有49家。可见,其一,餐饮行业竞争十分激烈,附近有很多商店参与竞争,造成了商铺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人们就业;其二,表现了餐饮行业的店铺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浙江省更多商家应该努力开发新的餐饮形式,而不甘拘泥于传统餐饮形式。根据这一点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我们对被调查的餐饮店店主询问了他们对更新菜式的看法,发现有近四分之一的餐饮店没有经常更换菜式。餐饮业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服务性行业发展成为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经济增长点[3]。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浙江餐饮业餐费收入77.6亿元,比上年增长6.74%,开启了浙江餐饮业快速发展的序幕。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由2008年的31.83%降至9.93%,浙江餐饮行业开始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高端餐饮企业开始走亲民路线,而中低端餐饮企业则更多地走进了社区,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社区早餐服务网点、主食厨房等在大众化餐饮服务企业蓬勃发展,更多趋向于本色化经营,而且更注重饮食本身的健康、营养和搭配[4]。由此,浙江餐饮逐渐恢复稳定高速发展的态势,增速一度达到24.54%。截至2013年12月,浙江限额以上餐饮业法人企业数达到1506个,从业人员136,523人[5]。然而,市场繁荣的同时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浙江的餐饮业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2012年开始,浙江餐饮市场再次受挫,2013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6.94%)[5]。从直接诱因看,浙江餐饮业的这次“寒冬”与十八大以来的“反四风”、“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府新政有莫大的关系。

餐饮业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服务性行业发展成为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经济增长点[6]。同时,餐饮市场由供应服务型转变为自由竞争型,消费者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当前餐饮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餐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困难。为此,从浙江餐饮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研究探索经验,把握发展变化趋势,有助于促进餐饮业健康协调发展。

四、对快速发展浙江餐饮业的建议

1.改善服务,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当今社会,人们对“吃”已经不仅停留在吃饱的阶段,更重要的是吃饱吃好。营造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保持卫生、新鲜的食材,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就目前餐饮业的卫生情况有待改善,宁波市地区在2015年10月的时候,要求各大餐饮业将自己的后厨情况用监控的方式,投放在屏幕中,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群众的监督加上自身的危机感使得企业更加重视卫生。

2.厨师上门服务。

从2010年开始,请厨师上门做菜业成为一项新兴产业,餐饮业主可以针对这一点,打出特色招牌如在家也可以享受大餐。在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享受和追求,女性越来越独立,于是,她们不再像传统妇女一样下厨做饭,而是选择快餐或者叫外卖。于是,厨师上门做菜这种服务应运而生。一方面可以让劳累了一天的白领女生们不用亲自下厨就可以吃到可口的饭菜,另一方面为不会做饭的人们提供了方便,不用特地报烹饪班,很好地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物美价廉,因人制宜,锁住顾客。

目前学生是一个庞大群体,潜在市场利润可想而知,但是,大部分餐饮业并没有为这一群体制订特别的方案。在开发区和科技新区等附近聚集了大量劳动力,他们绝大多数是远离家乡的务工人员,在这些地方开业的餐饮店主要着重针对这一情况开发出适合他们口味的价廉物美的菜品。

针对学生群体,可以考虑把餐饮店开在学生量大的地方,学生多以尝鲜和请客为主,可以不定期多更换一些菜式,菜式以迎合学生口味为主。针对务工人员,重点打造中、低档菜品,以便给这些群体提供便捷合理的消费。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可以选择他们集中的地区进行营业。针对顾客不同的消费水平,可以对包厢进行相应装潢。当然,餐饮一定要有质量保证,卫生与安全是做好餐饮的底线。

摘要:本文从研究浙江省餐饮行业分布与发展基本情况出发,探讨分析浙江省餐饮业存在的不足之处,归纳总结出若干建议,以此把握浙江省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促进浙江省餐饮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浙江,餐饮业,发展趋势,建议

参考文献

[1]潘小慈.浙江餐饮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9:65.

[2]潘小慈.当前浙江餐饮业的发展趋势[J].浙江统计,2009,4:10.

[3]孔祥敏,张讯.中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8(6).

[4]张进铭,徐李全.论建立“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5).

[5]朱一勇,毛中根.扩大内需政策的效率审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4).

[6]王连巧.关于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问题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08(3).

[7]闫德忱,王秀珠.出口拉动向扩大内需转变的必要性措施[J].商业现代化,2007(6).

地区分布 第10篇

1)世界上的黄土集中分布于温带沙漠外缘的半干旱地区和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呈东西向带状断续分布。

我国黄土的分布区介于北纬34°~45°之间,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与东西向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西起甘肃祁连山脉的东端,东至山西、河南、河北交接处的太行山脉,南抵陕西秦岭,北到长城,包括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5个省区的220多个县市,面积超过63万km2,占世界黄土分布面积的4.9%左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例超过6%。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最大厚度可达300 m。另外,在新疆、内蒙和东北地区也有分布。

2)黄土是距今约200万年的第四纪时期形成的沉积物,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典型的黄土具有以下全部特征:

a.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

b.颗粒组成以粉粒(0.05 mm~0.005 mm)为主,含量一般在60%以上,几乎没有粒径大于0.25 mm的颗粒;

c.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左右;

d.富含碳酸钙盐类,经常以钙质结核的形式表现出来;

e.具垂直节理,无层理,在干燥时较坚硬,被流水浸湿后,通常容易剥落和遭受侵蚀,甚至发生坍陷;

f.一般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当缺少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征的称为黄土状土。

3)任何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均与其成因息息相关,通常认为黄土的成因有以下3种:风成、水成和多种成因。

现在所讲的黄土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或典型)黄土和次生黄土。一般认为不具层理的风成黄土为原生黄土。原生黄土经过流水冲刷、搬运和重新沉积而形成的为次生黄土。次生黄土与原生黄土野外鉴别的最明显特征是:是否含有砾粒和砂粒;是否具有层理。

4)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规律。

由于我国各地黄土堆积环境、地理、地质和气候推荐的不同,致使其在堆积厚度、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砂粒减少而粘粒增多,导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湿陷性逐渐减弱。根据其性质,GB 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将我国湿陷性黄土进行了分区,即Ⅰ陇西地区、Ⅱ陇东—陕北—晋西地区、Ⅲ关中地区、Ⅳ山西—冀北地区、Ⅴ河南地区、Ⅵ冀鲁地区和Ⅶ边缘地区,但未包含内蒙和东北地区。

2 伊犁地区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

探讨伊犁地区黄土的分布规律不得不提到伊犁地区的地形地貌及伊犁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伊犁地区位于中国大陆西端,经度80°~85°之间,纬度42°~45°之间,属于天山褶皱带内的中、新生带山间凹陷,具有楔形和三山(均属天山山脉)夹两谷的特征。被南部的哈尔克他乌山、中部的克特明山脉及北部的科古琴山分割构成昭—特断陷盆地和伊犁河谷地,谷地由东向西逐渐开阔。

自天山山脉向河谷中央依次形成高山区、中山区、低山区、丘陵、山前冲—洪积扇、冲—洪积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伊犁地区盛行西北风,因天山阻隔,风所携带的土颗粒、水汽均降落至扇形谷地,形成地表径流众多,山前冲—洪积扇规模较小,黄土分布广泛,冲沟下切严重的地貌景观。

3 伊犁地区黄土的矿物成分、分布规律及特性

3.1 伊犁地区黄土的矿物成分

伊犁地区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黏土矿物及自生矿物3类。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云母和长石,占碎屑矿物的80%左右,其次有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磁铁矿等;其中碳酸盐矿物含量较多,主要是方解石。黏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含水赤铁矿等。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再次为Fe2O3,MgO,K2O,Na2O,FeO,TiO2和MnO等。

3.2 伊犁地区黄土的分布规律及特性

该区的黄土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山麓斜坡、河流阶地及沙漠边缘,结合黄土与建筑工程的特性分区描述如下:

1)低山丘陵区所覆盖的黄土成因为风积,无层理,节理不发育或稍具垂直节理,湿陷程度为严重,一般具Ⅱ级以上非自重或自重湿陷性,一般的湿陷机理是因浸水后土颗粒之间中、弱结合水的作用,导致分子间作用力相对减弱,引起的颗粒之间失稳所致。

该区黄土的分布规律:迎风面即山梁、山峁的西侧黄土层薄,甚至裸露冰水沉积物、第三系红色泥岩或岩质基岩,而背风面黄土层较厚,最厚可达30 m,甚至更厚,均为风成黄土,含水量一般小于10%,湿陷程度一般较严重,而其湿陷量可达自重Ⅲ级,东部、南部山区较之西部、北部山区湿陷量偏大。而根据采用六偏磷酸钠作为分散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时间、气温等)得出的颗粒分析结果得知:存在东部、南部山区颗粒粒径粗,西部、北部山区颗粒粒径细的规律。

该区黄土其他表现特性如土的比重、干重度、孔隙比等也符合黄土特性的一般表现规律,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东部、南部山区大部分湿陷程度为强烈,其湿陷系数甚至可达0.1以上,湿陷性质为自重湿陷,土的干重度值在1.05 kN/m3~1.30 kN/m3之间,孔隙比均大于1.0,以昭特盆地的黄土最具代表性;西部、北部山区大部分湿陷程度为中等~强烈,湿陷性质为非自重湿陷,土的干重度值在1.15 kN/m3~1.38 kN/m3之间,孔隙比接近1.0,该区湿陷性土的厚度和湿陷量较东部、南部山区小。

2)山麓斜坡黄土成因多为山坡面流及洪流冲刷沉积而成,土体结构杂乱,含砾较多,取样困难,有明显肉眼可见的大孔隙,湿陷程度一般为强烈,具Ⅱ级以上非自重湿陷。

该区黄土多具有厚度变化大、含碎石或漂石、与砾石互层的特点,导致取原状试样困难,加之该黄土零星分布,覆盖范围较小,而与之相关的建筑工程极少遇到,在此不做深一步的表述。

3)伊犁地区河流阶地及沙漠边缘的黄土与建筑工程息息相关,在此做一详细描述。

该区黄土为低山丘陵区所覆盖的黄土经洪流及河流冲刷、搬运、沉积而成的次生黄土,具层理,节理发育或稍发育,含砂粒和砾粒;具Ⅰ级非自重湿陷,鲜有Ⅱ级非自重湿陷。湿陷程度为轻微~中等,土的干重度值多在1.30 kN/m3~1.50 kN/m3之间,孔隙比在0.75~1.1之间。一般的湿陷机理是因浸水后土颗粒之间的可溶性物质溶解,土颗粒之间的结构框架受到破坏,加之中、弱结合水的作用,导致分子间作用力相对减弱,引起的颗粒之间失稳所致。

在Ⅱ,Ⅲ级阶地上普遍含钙质结核及褐色铁锰结核,形状多为不规则树枝状、团粒状等,一般长15 cm~25 cm,宽5 cm~10 cm,在阶地坎边缘富集;而在2.5 m~4.0 m深度之间存在一层红褐色的、厚度约30 cm~50 cm的古土壤,也是伊犁河Ⅱ级阶地的显著特征。

在该区黄土厚度范围值为1.5 m~30 m,一般不超过30 m,和建筑工程密切相关的主要县市的黄土层厚度在12 m以内,湿陷性黄土均具非自重湿陷的特性。湿陷系数(湿陷程度)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垂直方向,湿陷系数(湿陷程度)由上而下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湿陷量主要集中在自然地面下2.5 m~4.5 m之间,其下部无湿陷;水平方向,湿陷系数(湿陷程度)、湿陷量沿等高线垂直方向,由高向低逐渐减弱,湿陷程度为强烈~轻微,伊犁河Ⅱ级阶地边缘不具湿陷性。

4结语

伊犁地区的黄土具有黄土的一般特性并符合黄土的分布规律,湿陷性黄土在垂直及水平方向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但因湿陷性受含水率、颗粒组成、矿物成分、环境气候和时代等因素影响,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通过本文对伊犁地区黄土普遍存在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整理、总结,与同行进行探讨。

摘要:结合我国黄土的分布状况、特征、时代和成因,提出了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规律,分析了伊犁地区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探讨了伊犁地区黄土的矿物成分、分布规律及特性,可为地基基础类型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土,成因,分布规律,湿陷性

参考文献

地区分布 第11篇

关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中曾经学习过,但仅限于了解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多少、人口增长快慢等事实性知识,对人口增长原理几乎没有涉及。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所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从“标准”的内容要求看,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二是需要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三是需要知道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从教材的知识内容看,各版本教材对本条“标准”的阐释既基于其基本要求,又各有不同的理解与拓展,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在文字表述、案例选用、图表设计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应该求同存异,淡化差异,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围绕本条“标准”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阅读相关统计图,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列表加以比较;知道世界不同地区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讨论交流,说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统计图表,讨论、分析人口增长的特点;利用文献资料,调查本地区不同年份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统计图,分析本地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举例加以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增强同伴互助的意识与协作能力。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依据本条“标准”,可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不同的人口增长特点及相应的分布地区”,而不是“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因为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类型是一个在学术界尚存有争议的问题,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都是由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进行表述的,所以应该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特点”作为教学重点。此重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时间发展历程看,不同地区或国家人口增长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呈现不同的特点,即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二是从空间分布看,不同地区因社会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即使在相同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也具有较大的区别,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就有较大差异。

2.教学难点剖析

本条“标准”的知识内容并非理解难点,而应该是“如何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即将分析方法作为教学难点。因为,关于特点的分析对学生思维的综合性要求较高,需要通过对统计图表中的多项数据进行提取,并加以比较、判断,再转化为对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进行定性描述,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3.教学疑点解析

本条“标准”落实于教材中,容易令人产生困惑:“人口增长模式究竟划分为哪几种类型?”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版本教材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类型存在较大差异,人教版教材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鲁教版教材划分为“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四个阶段;中图版教材划分为“‘高低高模式、‘三低模式、‘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三种模式;湘教版教材划分为“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三种模式。

实际上,如前所述,“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类型”并非教学重点。人口地理学中有些内容的学者主导倾向比较明显,不同专家对专业术语的界定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对相同知识点的表述也就出现了差异,但所阐释的主旨与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并没有产生矛盾与冲突,只是各有其特色与侧重点而已。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本条标准的教学除需要教师运用讲解法、谈话法等常用教学方法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问题导学法。将本课的知识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建议本条“标准”的导学问题设计为以下几条: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是什么?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从历史发展看,人口增长有哪几种模式?不同模式下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是如何体现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什么?

以上这些“问题”构成了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线索,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当然,在解决每个“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追问、补问一些更小的设问点。“问题”的呈现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新课导入后将所有问题同时呈现,其优点是使学生对全课学习内容的要求有一个整体认识,不足之处是问题过多,容易带来心理压力;二是随着学习进程的推移,适时呈现相关的问题,其优点是分步骤推出的问题提供了清晰的学习程序,缺点是对全课的知识框架还需要另行建构。

(2)文献调查法。鼓励学生课前查找文献资料,或登录政府统计局网站,查找当地不同年份人口增长的数据,作为课堂上分析人口增长特点的情境素材。如表1中的数据即通过扬州市统计局的网站获得。

(3)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统计数据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概括归纳数据背后的定性特点及形成原因,以便更生动、准确地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原理。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特征的分析,建议选用两个案例:一是人教版教材中“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案例,因其具有典型代表性,可反映一个发达国家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呈现不同的特点;另一个案例便是学生调查的本地区人口增长数据,此案例与学生的生活感知密切相关,具有乡土气息,可作为拓展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

(4)合作讨论法。在学习“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时,对人口增长模式图及案例的分析,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因为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靠个体的力量往往不能掌握,而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间的合作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够以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确立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间的分工要明确,并要及时交流、整合每个成员的观点。

2.图表使用

本条“标准”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其认知过程需要数据的支撑,因此,统计图表成为本课最重要的学习载体与工具,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以下几幅统计图表。

(1)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图2)。该图反映了人类历史时期世界人口增长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并且直观地展示了世界人口增长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即1770年与1950年。1770年以前为古代,人口增长非常缓慢;1770—1950年为近代,大致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产业革命结束,世界人口快速增长;1950年以后为现代,世界人口具有“爆炸性”增长特点。阐述以上增长特点时,需要结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加以分析。另外,阅读该图时,需要注意横坐标表示的时间间隔是不均匀的,1770年以前的时期非常漫长,如果采用均匀的时间间隔,将很难以阶段性的时间“节点”表示出来,而且1770年以前的人口增长曲线应该更加平直,1950年以后的人口增长曲线更陡。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图3)。该图表示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作为一种模式示意图,它既可以用来描述或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随时间变化内的人口增长特点,也可以用作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人口增长状况,从而说明这些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此圖尽管只显示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即为自然增长率,在读图时还需计算出每种类型的自然增长率数据,才能完整地说明人口增长特点。如原始型的人口增长特点可以归纳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20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统计图(图4)。该图是一幅柱状统计图,它直观地表示了20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大小,从而说明了当前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性。在读图时,首先读取显性信息,让学生直接读出各大洲的统计数值;然后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隐性信息,让学生分析形成各大洲人口增长特征差异的原因,可以提示学生从经济、教育、医疗发展水平,以及国家人口政策、宗教信仰等方面加以分析。

对本条“标准”的理解,应该遵循从定量到定性的思维原则,以上统计图主要揭示人口增长的数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加以归纳、总结,定性地描述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特征,建议设计填表活动,让学生完成表2。

3.活动指导

课堂探究活动要与前面所提出的学习问题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既做到“问题活动化”,也做到“活动问题化”,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设计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在此建议指导学生开展以下几项探究性活动,在每项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均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活动准备:①组建小组,并指导分工。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②在学案中给出如图3所示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以及如图4所示的“20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统计图”。③在学案中展示导学问题:人口增长可以分为哪几种模式?不同模式下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分别属于哪种模式?能否列举典型的国家加以说明?总体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是什么?出现了什么样的人口问题?

活动程序:①自主学习教材与学案提供的材料,思考学案中的问题。②小组内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提出新疑问。讨论过程中在学案上及时填写记录表,如表3所示。③小组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在学案上填写如表2所示的比较表(表2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④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推荐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⑤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其它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它组成员的质疑,教师给予准确的评价。

☆在人口增长模式图中“安家”

判断表4中陈述的事件或现象更应该在人口增长模型中的哪个阶段经常出现,将其数字序号填写在如图3所示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中的相应位置。

设计意图:由于人口增长模式图只展示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个活动则给数字和线条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将抽象的统计图与其背后的人及事件建立联系,从而使图的内涵更加丰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活动准备:①将此活动的设计要求呈现在学案中。②在学案中提出导学问题:你判断这些事件与现象所属人口增长类型的理由是什么?综合来看,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③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交互游戏,将表4中的数字序号设为可以用鼠标拖动的对象,将图3中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的空白处设为响应区域。

活动程序:①阅读活动项目的要求,进行思考与判断,可以与同学小声讨论。②将表4中的数字序号填写在学案中图3的相应位置上。③请一位学生演示计算机课件中的交互游戏,展示自己的判断结论,并说出理由。④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评价。

☆根据调查的本地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并据图说出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其特点

设计意图:此活动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本条“标准”的活动建议。可以利用这个活动训练学生的绘图技能,此外,分析家乡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并提供了富有乡土气息与生活气息的研究案例。

活动准备:①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家乡的人口统计数据。②将学生提交的统计资料制作成如表1所示的比较表(表中的年份、数据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并在学案中呈现。③在学案中提出活动要求,并留出大小合适的空间让学生绘制统计图。

活动程序:①与学生对话,指导绘制曲线图的方法。②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设计合适的坐标轴,绘制家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曲线图,三条曲线应该绘制在同一个坐标轴中。③请学生投影自己的作品,并说明家乡人口增长的模式及特点;要引导学生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情况。④组织评议活动,对统计图的科学性、美观程度给予准确评价。

4.思考与练习

课后探究:查找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填写表5。并思考下列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什么类型?具有什么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为什么?在不同年份我国制定了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地区分布 第12篇

1 我国西部地区金矿资源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 矿产资源丰富, 其中金矿资源及其潜在储量大。已探明金矿储量大部分集中于我国中、东部地区, 其黄金储量约占我国保有储量的75%, 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省金矿保有储量约占总保有储量的45%以上;而约占已探明金矿储量33.3%的难处理金矿资源主要集中在甘肃、青海、新疆、贵州、四川、云南、广西等西部地区, 且探明的难处理金矿正在日益增多。近几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 又得益于生物预氧化技术的提高, 这些难处理金矿得到了很大开发, 使我国西部金矿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西部青海省玉树曲麻莱县勘探出储量超过300吨的特大型金矿, 其中发现10条矿脉, 主矿带达4200米, 地质工作者目前已控制金储量113吨;甘肃省文县发现超大型金矿, 由中国黄金集团探明资源量为308吨, 经济价值超500亿, 为当前我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金矿;贵州、云南岩金保有储量超过百吨;四川砂金储量占全国第二位, 与砂金储量第一位的黑龙江省加起来储量约占全国砂金总储量的50%以上。

2 西部地区金矿分布规律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和金矿床成矿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我国可划分为21个金矿成矿带, 其中东部地区金矿带主要为东西走向, 且规模巨大, 可绵延上千公里以外, 是我国大型金矿分布区域;少数呈北东向及北西凸出弧形矿带, 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带。而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截然不同, 金矿带多呈北西向延伸, 分布规律与地质构造条件关系密切。

2.1 西北带

以祁连山东缘为起点, 经北山向西至准格尔盆地西侧, 长约1900公里, 向西呈“喇叭状”为我国西部金矿分布西北带。西北金矿带有两个密集区, 一是北山密集区, 这是由海西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二是环绕准葛尔盆地、吐鲁番盆地的密集区, 这一矿带为海西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型、远接触带型、斑岩型、火山岩型、构造蚀变岩型和伴生金矿。西北带是我国西部黄金主产区, 黄金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主要分布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和准葛尔盆地, 准葛尔盆地西边的伊宁市阿希金矿, 是我国第一家运用树脂提金技术进行勘探开发的的金矿, 准葛尔盆地北边的哈巴河金资源区域, 由灵宝黄金股份圈定矿山资源量582吨;苏木代尔格已探明矿山资源量1500吨;位于西北区域南缘的阿尔金山、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金矿带也是黄金富集区之一。

2.2 西南带

扬子克拉通版块主要在我国西部及西南部, 包括青、甘、黔、川、桂、滇省 (自治区) , 其中黔西南州为中国“黄金第一州”, 黔西南州贞丰县被授予“中国黄金第一县”之称。本区域金矿资源丰富, 该区域具有的卡林型金矿 (微细浸染型或沉积型岩型金矿) 是我国未来黄金资源的新增长点之一, 云桂黔和川甘陕交界处存在卡林型金矿, 由于这类矿床是在低温条件下形成, 同时与砷、汞、锑等元素伴生, 矿床金颗粒细小但金元素富集量可观, 且附着在毒砂、黄铁矿、黏土矿物表面, 透过几万倍放大镜也很难发现, 必须采用化学分析才可发现金的存在;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同属于卡林型矿床。2008年随着澳大利亚澳华公司在此建厂并利用细菌氧化工艺对含砷金矿选冶难问题的克服, 此矿床产出黄金4694公斤, 占据贵州省全省产金量的60%左右。卡林型矿床成为黄金公司勘探、开发的重点。

西南带矿床中的川南滇北带北起贡嘎山北、南至怒山, 长约720公里, 有川南密集区和滇北密集区, 其中川南密集区属燕山期微细浸染型、构造蚀变岩型、斑岩型、远接触带型及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型金矿床;而滇北密集区则属新生代的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型、构造蚀变岩型、火山岩型、远接触带型和燕山期的伴生金矿床。

3 找矿方向

受西部地区特殊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 矿业勘探和开发难度大, 工作程度较低, 因此应建立大型金矿区域找矿标志, 加强研究找矿类型, 开展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找矿工作, 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找矿周期, 实现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

1) 对于新疆阿尔泰地区, 多拉纳萨依、赛都、托库孜巴依、老山口等地区主要为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金矿床, 阿克提什坎地区主要为产于陆相火山岩中的金矿床, 因此, 该区域内中、上志留统变质岩系分布区和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中泥盆统阿勒泰组、石炭系南明水组以及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闪长岩破碎蚀变带露区均是金矿找矿适宜区。老金厂、马庄山、金庙沟和霍勒扎盖北等北山地区主要是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金矿床, 拾金坡、金窝子、金庙子、金矿沟等为中酸性侵入体内部及外接触带中的金矿床, 应以下石炭统变质安山岩、凝灰岩、英安岩和奥陶志留系含火山组分的浅变质岩, 华力西期花岗岩、二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基性、超基性岩等相关的金矿床为找寻目标。祁连山地区加里东期超基性岩体和小型花岗岩类侵入体出露区、上奥陶统扣门子组细碧角斑岩分布区以及中寒武统漠沟群中基性火山岩系均可进行金矿寻找。

2) 云南、贵州、广西三省 (自治区) 主要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其中黔西、乐业巴马、南盘江右江一带为找矿区。

3) 西藏地区应以砂金以金矿突破口, 兼具岩砂金。其中冈底斯山成矿带主要为谢通门尼木林周墨竹工卡一线, 受碰撞造山构造岩浆活动制约, 喜马拉雅晚期花岗斑岩体发育广泛, 因着南北向裂谷控制, 岩体南北向串珠成群、且东西断续成带, 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4) 中西秦岭含矿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古道岭组、西汉水组和舒家坝组以及寒武奥陶系太阳顶群、泥盆系细碎屑岩, 应加强白龙江复背斜武都绿曲、文县若尔盖、礼县柞水的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找矿工作。

摘要:本文对我国西部地区金矿资源概况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该区域主要金矿分布规律及类型特征, 并根据大地构造环境、断裂构造、岩浆岩影响等对金矿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部地区,金矿,分布规律,找矿方向

参考文献

地区分布范文

地区分布范文(精选12篇)地区分布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500例HBV DNA 阳性患者, 为2005年~2008年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