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肠直肠癌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大肠直肠癌范文(精选11篇)

大肠直肠癌 第1篇

关键词:EMR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5~82岁(平均56岁),临床症状:便血15例,腹痛10例,便秘5例,腹泻例,无症状6例。

1.2 方法

1.2.1 内镜检查结果及病理:

全部病例均进镜达大肠回盲部,每例患者有一处或多处高低级别瘤变。上皮癌前病变病灶均为息肉状病灶,包括扁平状,侧向发育型,隆起型。分布部位:直肠12枚,乙状结肠10枚,降结肠5枚,升结肠4枚。大小:<0.5 cm,3枚,0.5~1 cm,枚,1~2 cm,24枚,>2 cm,4枚。病理:均在腺瘤基础上发生上皮内瘤变,管状腺瘤11例,绒毛状腺瘤16例,绒毛-管状腺瘤5例,锯齿状腺瘤3例,其中伴低级别瘤变22例,伴有高级别瘤变8例。见图1。

1.2.2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凝,血糖,心电图。术前流质1 d,手术当天禁食,上午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37.15 g冲至2000~2500 mL水中在1~2 h以内喝完,大便为清水样,提示肠道准备良好。若存在便秘或肠道准备欠缺,可用辉力灌肠液给予清洁灌肠。器械准备:PSD高频电,电子结肠镜,金属夹,射频治疗仪,圈套器,注射针1支。药物:美兰,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1.2.3 内镜下操作步骤:

进镜到达病灶,确定注射部位,进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隆起(即抬举征阳性)A:用圈套器套取病变,用高频电电切,周边黏膜追加射频治疗,创面给予钛夹夹闭创面。B:病变基底部有粗蒂,可先给予钛夹夹闭根部,再行电切及射频凝固。

1.2.4 结果:

有1例患者多发扁平病变,术后5 d因未注意饮食,大便干结,钛夹脱落出血,再次进镜给予钛夹夹闭,嘱患者流质饮食1周后痊愈。

1.2.5 术后处理:

术后禁食1 d,住院5~7 d,适当应用抗感染药物,术后1周流质饮食,避免剧烈活动,一般1~3周钛夹脱落。所有患者无穿孔并发症,无大出血,无进行外科手术。见图2。

1.2.6 术后病理:

所有患者术后标本送病理,30例病理与术前病理一致。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3个月、1年后复查无复发。见图3。

1.2.7 术后随访:

分别于3、6、12个月进行肠镜随访,无复发。

2 结果

共切除30例患者45处病灶,所有患者无即可出现大出血及穿孔并发症,有2例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出现穿孔行保守治疗。见图4。

3 讨论

进行大肠镜下治疗首先进行肠道准备,保证肠道清洁是最重要的,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导泻效果较好,对于顽固性便秘者可加用辉力灌肠液灌肠。肠道癌前病变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不典型增生,特别易进展为癌。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EMR),配合射频治疗,创面用钛夹夹闭,可治疗上皮内瘤变,阻止癌灶病变,同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使用金属钛夹的原理是金属夹闭合时可将出血的血管,同临近的组织一并夹紧“缝合”并持续保持这一状态,从而彻底阻断血流止血,并防止穿孔,犹如外科的止血钳和缝线,止血效果牢靠,止血成功后发生再出血的可能性极小,非常适用于小动脉出血;金属钛夹又是一种十分精巧的装置,体积小,操作简便,可准确的钳夹创面,对其他组织及血管无损伤;钛夹置放后不用取出,约1~3周后可自行脱落经肠道排出,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射频是在低频电磁波的作用下产生热效应,通过使病变部位升温、脱水、干燥、凝固、坏死来达到息肉切除的目的,相对于高频电凝电切术具有更好的优势,病灶不碳化,不产生有害辐射,不产生烟雾及臭味,导线工作时不发热,不会损坏内镜,对神经肌肉无兴奋刺激作用,故不引起疼痛,深受医务人员和患者喜爱。

镜下发现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防止癌变,同时射频对周边病灶进行灼除,防止病灶残留,创面用钛夹夹闭,操作简单,特别是粗蒂息肉根部的大血管,钛夹可阻断血流,再行高频电电切,周边的残留病变用射频给予灼除,病变切除完整,同时防止出血及穿孔,扩大内镜治疗范围[2]。

王秀江等使用EMR技术,使电切治疗适应证扩大,其不仅适用于>2 cm无蒂息肉,而且对平坦型、凹陷型息肉及早期癌均适用,其已完全替代剖腹手术治疗[3]。EMR加射频是治疗肠道平坦型及侧向发育型病变最成熟的微创手段[4]。

参考文献

[1]李红玲,刘树青.钛夹配合内镜治疗大肠息肉伴上皮内瘤变2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分析杂志,2011,11(8):5450-5451.

[2]Kaltenbach T,Friedland S,Maheshwari A,et al.Short-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standardized EMR of nonpoly-poid(flat and depressed)colorectal lesions>or=1 cm(with video)[J].Gastrointest Endosc,2007,65(6):857-865.

[3]何国杰,粱正,姚礼庆,等.肠镜诊治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1,7(6):14-15.

大肠癌:大肠中了自身的毒 第2篇

大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合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癌症研究中心的数据汇总,大肠癌已成为世界癌症发病谱中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虽然大肠癌还“屈居”第五位,但其“力争上游”的增长势头很“强劲”。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大肠癌的发病早与国际接轨,本世纪初就已“上位”到“小三”,近年来又取代胃癌做了“老二”。

为什么大肠癌发病率有如此快的增速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西方化,尤其是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西方化,导致大肠容易生出致癌物。西方化的饮食是一种相对高蛋白质、多脂肪、少谷物、少蔬果的膳食模式,而生活的现代化也使得人们身体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减少了。简而言之,摄入营养素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大肠发挥排便功能的同时却中了自身的毒,这是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放臭屁:进入大肠的“精华”太多

在传统饮食习惯下,通过小肠进入大肠的蛋白质和脂肪残余是少量的,这些少量残余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还可继续合成人体必需的物质,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一些非必需氨基酸,是有益健康的。

但如果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增加太多,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能力,进入大肠的就不再是少量残余了。这些“精华”一旦过多进入大肠,类似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就出现了:在大肠这个“发酵罐”中,富营养会导致菌群失调,胺类等致癌物便大量产生了。有些时候人们吃得太多太好,会放臭屁,就是一个危险信号。

膳食纤维:把毒素“打包”进大便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赶紧把富营养化的粪便排出体外,不就补救回来了?可惜,西方化饮食有此一多(蛋白、脂肪多),更有雪上加霜的一少,少的就是膳食纤维。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目前大多数人减少了谷物的摄入,即便绝对量没有减少,但在肉类等食物摄入增加后,其在饮食中所占的相对比例也是少了的。

膳食纤维虽然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而进入大肠、最终被排出体外。但是,可别小看这些不能被吸收的糟粕,它们可比那些过量的“精华”残余可贵得多,它们在大肠中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大量吸收水分,膨胀增大,一路上把坏死的细胞、过多的肠道菌群和毒素“打包”进粪便,并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大便量多:带出的毒素多

那些摄入膳食纤维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充分的人,他们的粪便量会显得非常多,甚至可能从体积上远大于摄入食物的总体积。这样的“健康”粪便通常是半固体的,所含水分占80%以上,而带出的肠道废物可占粪便干重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人排便都非常通畅,不仅大肠癌发病率极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低。

大便干、硬、少:毒素“自产自销”

反之,膳食纤维摄入少的人,肠道蠕动慢,排空时间长,粪便又干又硬又少,对直肠的刺激也不够,便意少,没有每天排便的欲望。同时,大肠中的胺类等有毒废物来不及随粪便排出,在体内积蓄时间过长,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只得“自产自销”:到达一定浓度后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导致全身性的毒素增多。

因此,便秘人士往往皮肤干涩、暗疮频发、心情压抑……而最接近毒素的大肠壁细胞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炎症,甚至发展到癌症。

士兵排便好轻松:饮食作息运动适宜

便意或放屁是一种机体要求及时排毒的保护提醒机制,应尽量不要忍便,而是争取迅速解决,否则直肠神经长期受粪便压迫会感觉钝化,引发便秘。

因此,即便在军队,士兵如有内急也可举手报告,但大便的时间被严格限定在五分钟之内。便秘人士可能会庆幸自己没去当兵,可对士兵来说这并不成问题,往往可以做到一有便意就能排泄的畅快淋漓,甚至一分钟都不需要。这可不是刻意锻炼出来的,而是与科学规律的军事化生活方式有关。一日三餐粗茶淡饭,饮食习惯没有西方化,再加上充分地身体活动,进入大肠的精华残余不会很多,膳食纤维也不会少。另外,合理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也是相当重要。肠道不同于大脑、五官和肢体,在人体睡眠时不仅不会休息,相反会兴奋,蠕动加快,并分泌黏液促进排便、修复肠道。所以,睡眠少的人,排便常成问题,而且肠道得不到充分修复,致癌概率也高。

警惕大肠癌的潜伏 第3篇

1. 由于大肠的解剖和大肠癌生长缓慢的特点, 大肠癌

的初期可无任何症状, 有的患者病处中期出现的症状, 有时还未能引起患者和医生的警惕。大肠息肉是大肠癌前期病变, 若未能及早切除, 则可发展成大肠癌, 可以说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潜伏危险因素。本文题目意在提醒临床一线医生在诊病过程中能对大肠癌和大肠息肉诊断的警惕性有所提高。

2. 盲肠、结肠、直肠合称为“大肠”。

大肠癌肿部位以直肠处多见, 左半结肠次之。近几年右半结肠癌较前有所增多。

3. 大肠癌患病率与20年前比较升高一倍多。

其原因可能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及环境因素有关。男∶女=2∶1。

4. 大肠癌肿有两处癌瘤同时发生, 称之为“同时多发癌”。

目前建议作全大肠镜检查, 以便全面了解大肠状况。首次切除大肠癌后, 经过一段时间再次出现大肠癌者, 称为“异时多发癌”。因此, 在大肠癌切除术后还应定期行大肠镜复查, 随时监测大肠状况。

二、大肠癌的症状有哪些

1. 便次增频:直肠癌患者常有便次增多, 右半结肠癌亦可有便频症状。

[例1]患者, 男, 36岁, 因便频 (3~8次/日) 3周行肠镜检查, 仅在横结肠肝曲处见一3cm3cm肿物, 表面糜烂、充血、污苔。病理示结肠癌。

点评: (1) 肿瘤表面的炎性物质可下行到直肠, 使直肠受损而出现便频; (2) 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 行全大肠镜检查是应该的。本例若仅行乙状结肠镜检查, 诊断就会延迟。

2. 大便溏稀:

便溏并非大肠癌必有症状, 但是常见症状, 便频者多为溏稀便。慢性结肠炎或大肠息肉者常有溏稀便。

[例2]患者, 男, 62岁, 多年来时有溏稀便, 一次偶见暗红色物少许, 肠镜诊为“大肠多发息肉”, 病理示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

点评: (1) 长期大便溏稀, 年龄在40岁以上者应行大肠镜检查; (2) 有长期便溏而无便血亦应作肠镜检查。

3. 便血:

便血非大肠癌必有症状, 在直肠癌和左半结肠癌时, 便血会多见。

[附1]引起便血的疾病有多种, 均需行肠镜检查进行鉴别。肠镜察看回肠末段是必要的。

[附2]有关《“痔疮便血”易掩盖三种病》一文已刊登在本杂志 (2009年第6期第4页) , 请读者翻阅参考。

4. 腹痛:

腹痛多因瘤体增大或瘤体表面糜烂而引发。腹痛不一定是大肠癌早期常见症状, 左半结肠癌的腹痛可多于右半结肠癌。有时腹痛部位有变动或腹痛间断出现可影响医生对大肠癌的诊断。

5. 贫血:

贫血多见于右半结肠癌患者, 当出现贫血时可能尚无大肠癌其他症状, 故易漏诊。因此, 遇有年龄稍大贫血者, 必要时行胃镜和肠镜检查。

6. 腹胀:

许多食物 (豆类、奶类、甜食、坚果等) 常可引起腹胀, 若无大肠癌其他症状时, 仅依“腹胀”使医生能想到大肠癌是不容易的。随大肠癌瘤体的不断增长, 临床可见到不同程度的腹胀或肠梗阻表现。

[例3]患者, 男, 70岁, 诉腹胀3个月, 时轻时重, 偶有左腹不适感, 无便血、便溏、便频、纳差、消瘦等症状。患者之友 (消化科医生) 看后也未怀疑肠癌。半年后患者由美国探亲回京时腹胀明显加重, 伴食欲减退、消瘦、乏力, 经肠镜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癌”, 术后不久离世。

点评: (1) 腹胀症状常不易引起患者和医生警惕, 通过本例病情看, “腹胀”症状不可低估, 要随访此类患者, 勿忘大肠癌潜在之可能; (2) 左右半结肠癌均可引发“腹胀”, 癌瘤长大后肠梗阻也会随之加重, 腹胀症状会更明显。

7. 其他:

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乏力易倦等症状, 每位患者表现不一, 这均与患者年龄、其他疾病伴随情况及大肠癌病情相关。

[附3]

此表是大肠三种肿瘤症状的粗略比较, 由于肿瘤大小、性状及增长速度不一样, 表中内容不一定完全符合患者的具体病情, 症状出现的先后也会因人而异, 所以上表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三、简单检查方法

1.血红蛋白测定:

医生要先观察患者有无贫血, 再行血常规检查核定。

2.直肠指检:

此法操作简单, 对部分直肠癌患者的诊断有帮助。但有的患者瘤体位置偏高, 医生手指可能触及不到, 检查医生要心中有数, 避免漏诊。

3.大便潜血检查:

此法对胃肠道内肿瘤检查有一定参考价值。

[例4]患者, 女, 62岁, 在院外多次大便潜血 (+) 而住院详查。胃镜诊有胃底息肉 (1.5cm1.8cm) , 行电切术。术后大便潜血仍为阳性, 肠镜诊断为乙状结肠癌, 手术切除肠癌后, 大便潜血阴转。

点评: (1) 大便潜血多次阳性时要注意胃肠内有无异常; (2) 此患者无便血、便溏、便频、胃痛、消瘦等症状; (3) 在消化道肿瘤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 大便潜血可向医生提供信息, 所以大便潜血检查仍应是一项有参考价值, 且简单又方便的检查方法。

四、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进行医疗监督

1.遗传因素:

家族史中有大肠息肉或大肠癌者, 均有遗传给下代的可能, 对其后代要进行监督, 特别是在40岁前后更应关注, 定期肠镜复查是必要的。

2.慢性大肠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控制不理想, 多次反复出现病情复发者是监控重点对象。病程在8年以上者发生癌变几率增高。

3.放射治疗后:

多次行盆腔、腹部接受放射治疗者中, 直肠和乙状结肠癌多发生在放射治疗后10~20年。

4.大肠癌术后:

除术后复发外, 尚有再次发生原发大肠癌的可能。

5.其他:

血吸虫病患者, 有石棉接触者大肠癌患病率高, 应进行监督。

五、如何减少大肠癌诊断的延误

建议在门诊做好以下三件事:

1.病史要细问、体检要认真、辅助检查要选择: (1) 由于大肠癌的科普宣传不到位, 大肠癌的症状有时不明显, 常需医生补充询问一些问题 (如:症状、家族史、手术史、痔疮出血史等) 。体检和辅助检查要依病情进行选择, 如有便频, 则要行肛检; (2) 间断出现与大肠肿瘤有关的症状 (见前) 或长期便秘、便溏, 或有痔疮出血 (参见本文附2) 应行肠镜检查, 可能会查出大肠息肉、大肠癌等疾病。

2.随访是必要的:当在门诊尚不能确定诊断时, 尽量做到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复诊。

大肠直肠癌 第4篇

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国内外诸多大牛共聚一堂 许剑民教授主持开幕式本次大会有近千名专家参会,并吸引了近百位当下最火热的结直肠癌领域的海外专家与会,其中包括来自英国的欧洲肿瘤外科协会主席以及来自比利时、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数十位海外专家,还有来自国内,包括香港、台湾地区的多位著名专家。他们将就结直肠癌的诊疗规范、结直肠癌微创外科最新进展、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和靶向治疗进展,尤其对于近来热点领域如达芬奇机器人、3D腹腔镜等微创手术、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局部治疗进展等进行探讨。为国内的结直肠癌医生带来最新的学术盛宴。订国内诊治规范标准——2016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发布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是我国第一部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专业指南。自2008年该《指南》草案发布以来受到广大相关专业医师的关注,并在国内逐步推广。

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兼胃肠外科学组组长、《指南》编写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秦新裕教授介绍,2016版最新修订的《指南》更强调精准治疗,即通过对不同肠癌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包括全RAS和MMR),更精确的分组,分别采用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指南还包括了对同时性肝转移与异时性肝转移的最新分类;国际上对于肝转移患者的最新甄别策略;MMR检测的必要性;直肠癌短程新辅助放疗的新数据;ALPPS在肝转移切除术中的地位等新内容。新版指南选摘

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

1.RAS检测:推荐对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中进行KRAS第2、3、4外显子以及NRAS第2、3、4外显子的检测。RAS基因是否突变不仅有一定的预后意义,更是抗EGFR治疗有效性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1a类证据,A级推荐)。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KRAS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2.BRAF检测:建议在KRAS基因第2外显子野生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进行检测,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1b类证据,A级推荐)。

3.UGT1A1检测:UGT1A1是伊立替康的药物代谢酶,其基因的多样性会显著影响该酶的活性。非野生型的UGT1A1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可能会增加III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风险。4.错配修复基因(MMR)检测:建议初治年龄小于70岁或70岁以上但满足Bethesda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检测,以便更精准地制定治疗策略。免疫组化检测MMR的蛋白表达(包括MLH1、MSH2、MSH6、PMS2),如果存在表达缺失(其中MLH1表达缺失患者应检测BRAF基因状态并确认其未发生突变)应通过基因测序来确认突变。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一期同步切除

在肝转移灶小、且多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肝切除量低于50%,肝门部淋巴结、腹腔或其他远处转移均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可建议一期同步切除。

有研究认为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和原发结直肠癌病灶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可能高于二期分阶段手术。能在结肠癌原发灶根治术的同一手术切口或仅适当延长后的切口内完成肝转移灶切除,也是选择一期同步切除的依据之一,但在两切口内(如直肠和乙状结肠癌)一期同步切除并非不允许,只是应更为慎重。

急诊手术由于缺少完备的术前检查资料和较高的感染发生机会,不推荐原发结直肠癌和肝脏转移病灶一期同步切除(2c类证据,B级推荐)。

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切除

术前评估不能满足一期同步切除条件的患者,可以先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时机选择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4~6周;若在肝转移灶手术前进行全身治疗,肝转移灶的切除可延至原发灶切除后3个月内进行。可根治的复发性结直肠癌伴有可切除肝转移灶的治疗按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处理,但倾向于进行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

二期分阶段或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的选择标准仍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中,二期分阶段切除的弊端在于:①肝脏转移灶可能在原发病灶切除后进展;②累积住院时间明显延长,费用相对高昂;③患者必须接受二次手术,并且在等待肝脏手术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119]。其优点则在于:①手术风险小于一期同步切除;②患者能接受肝脏转移灶切除前的治疗等。

目前,另一种二期分阶段切除模式(先切除肝转移灶,再切除结直肠原发灶,故也有称作“颠倒模式”或Liver First Approach)已引起关注。先行切除肝转移灶可以降低肝转移进展和化疗相关肝脏损害的风险,原发灶(主要是直肠癌)则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再予根治性切除。其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与传统模式的二期分阶段切除相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8%(3b类证据,B级推荐)。(指南全文过大,请下载APP查看)

树上海顶尖专病团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成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正式揭牌 本次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正式揭牌,这是中山医院在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MDT)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医院各优势学科,成立结直肠癌中心,是提高专病诊治水平的又一次新的突破。

中心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肝外科樊嘉教授,普外科秦新裕教授担任顾问,许剑民教授担任主任,核心专家包括了结直肠外科、内镜中心、肿瘤内科、放疗科、肝外科、介入科、影像科、病理科、肝内科、胸外科等科室,强强联合。2015年中山医院完成结直肠癌根治手术超过1600例次,内镜切除早期结直肠癌6000余例,急性结直肠梗阻金属支架引流300余例,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多项预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上,开展预防、创新手术及综合治疗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降低了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发生风险(从25%降低到17%),提高了肝转移手术切除率(从19.2%提高到35.1%),肝转移手术病人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50%,最终提高了所有肝转移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从19%提高到31%),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此外中山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结直肠癌微创手术的单位之一,结直肠癌团队的许剑民教授至今已完成800余例机器人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居全国首位。该团队手术的总体微创率也逐年升高,从2010年的17.2%上升为2015年的83.1%(腹腔镜+机器人),在此基础上并不断创新术式,包括机器人辅助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并吻合等,国际上首创机器人辅助多脏器同期切除术。团队成员多次获邀在国际会议作大会发言。相关成果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山医院结直肠肿瘤多学科(MDT)综合治疗门诊已4年有余,就诊的患者可获得最便捷、最精准的评估及最佳的治疗方案,减少治疗延误,节省费用,并在治疗期间得到及时的再评估,不断修正治疗方案,最终获得最佳疗效。

首次全国大会VR手术直播 VR体验

本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将使用最新的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全程直播,这将是国内大会首次采用VR技术直播手术。参会者能从主刀视角体验最前沿的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和3D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警惕大肠癌术后复发 第5篇

实际上,还有一种称为异时多原发性结肠癌的。曾有过这一个病例:某中学教师,女性,49岁,5年前曾患直肠上段癌进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经几个疗程化疗,一般情况良好,一直坚持工作。5年后在随访时,采用肠镜检查发现该患者横肠中段又有一个0.3厘米大小的隆起病灶,经病理证实为腺癌,再次行手术切除。

以上两个病例,一例在术后半年就发现结肠内两处较大癌肿,估计是当时急诊情况下,医生在手术中未能做仔细检查而被遗留的病灶,术后又未做进一步复查。待出现临床症状时,才被肠镜检查发现。另一例术后5年,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通过定期随访发现结肠内较小的病灶。他俩经手术治疗后至今情况良好。

一般认为,病人对第一次原发性结肠癌警惕性较高,其治愈率也在逐年提高,而对多原发性结肠癌认识很少,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统计约占2%~6%。有些病人因结肠癌术前就未能做全结肠检查,使结肠其它部位的癌肿遗漏,或仅做钡餐灌肠x线拍片,较小的病灶在拍片时往往不能看清楚,错误地认为手术切除肿瘤已经彻底了,实际上结肠其它部位仍有癌肿,没有多久时间,肿瘤逐渐长大,少数病人当上述症状再出现时,往往认为病程已到晚期,没有什么治疗办法,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仅服一些保健药品或中草药,而延误病情。上面介绍的第一例病人,属结肠多原发性癌,他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均未彻底做全结肠检查,而被遗漏了病灶。我们认为对任何部位的结肠癌在术前均应做全结肠的检查。因为较小的癌灶无论是x线拍片或是在术中医生探查均很难检查到。采用肠镜可直接观察肠腔,它同时又可以在电视屏幕上放大6倍,较小的米粒和头发丝均能看得一清二楚,对手术前因肠梗阻或肠腔狭窄的病人在行结肠手术后1~2个月内复查肠镜,除外其它部位的病灶更为重要。

那么,为什么肠癌手术后多年,一般情况良好,还需要进行随访复查呢?目前很多患者已经注意到,术后一定时间内作随访,防止癌肿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如肝脏、肺和腹腔其它部位。很少有病菌留在结肠长癌肿,因为大肠癌的发生有很多因素,其中与高脂肪、高蛋白和低渣少纤维饮食有关,往往这类病人术后过于增加营养,含脂肪和蛋白质饮食增加而含纤维素饮食减少,这是产生异时多原发性结肠癌原因之一。另外,少数病人由于结肠炎、结肠息肉,术后未积极治疗,数年后病灶有可能会发生癌变。

大肠癌复发原因及诊治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中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2~76岁, 平均56岁。第二次手术距第一次手术时间6~103个月, 平均28个月。首次手术后临床诊断:升结肠癌3例, 横结肠癌2例, 降结肠癌3例, 乙状结肠癌4例, 直肠癌20例。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 横结肠肠段切除术2例, 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 乙状结肠肠段切除术3例, Dixon术15例, Miles术7例。病理诊断:乳头状腺癌3例, 绒毛管状腺瘤癌变2例, 黏液腺癌13例, 印戒细胞癌3例。Dukes分期:B期9例, C期23例。所有病例均经再次手术探查证实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局部复发21例, 其中合并肠梗阻11例。单纯吻合口复发5例, 非吻合口处肠复发7例。远处转移11例, 包括肝转移7例, 腹腔广泛转移4例, 术后CEA持续升高者9例。

1.2 考虑复发的依据

本组首次术后持续行CEA监测 (每2个月1次) 17例, 其中12例血CEA持续升高, 此外B超、CT发现肝脏多发性占位7例。有肠梗阻表现11例, 钡灌肠示肠腔狭窄或充盈缺损11例。纤维肠镜发现肠腔新生物、局部糜烂12例。

2 结果

本组32例中, 除1例手术后1周死于肺栓塞外, 无再手术死亡。并发切口感染3例, 切口裂开1例, 不全肠梗阻2例, 均治愈出院。再手术后生存时间:病灶切除之21例局部复发者, 至2006年12月已死亡18例, 其中再手术后生存2年者4例, 生存3年者3例, 生存5年者3例。病灶未切除者11例, 生存时间为1~14个月, 平均6个月。

3 讨论

3.1 大肠癌复发的原因

3.1.1 肿瘤病理特征的原因

当肿瘤已侵犯至浆膜层并有淋巴结转移者, 如DukesB期、C期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比DukesA期为高, 预后也差。刘超等[2]分析420例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复发率DukesA、B、C期分别是4.1%、20.5%、33.3%。本组Dukes分期均为B期及C期, 其中DukesB期9例, DukesC期23例。

3.1.2 手术操作上的原因

笔者发现, 局部复发多位于直肠, Dukes术后复发率较高, 最多见的是腹腔结缔组织的复发, 其次为淋巴结及会阴部复发。大肠癌的复发与首次手术是否达到真正的根治性切除及手术操作是否规范有密切关系。因此, 术中不仅要切除包括癌肿在内的足够肠段, 还应在相应的血管根部结扎后切除足够的系膜。术中应正确采用“无瘤技术”既充分暴露肿瘤, 在根部预先结扎切断肿瘤的供应血管, 说可能切除肿瘤及其相关组织, 手和器械尽量不接触肿瘤, 且术毕用5-Fu冲洗腹腔。

3.1.3 辅以综合性治疗的原因

现代肿瘤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后必须根据病情辅以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及生物治疗, 仅寄希望于单一治疗的想法是不足取的。本组32例首次术后60%未进行综合治疗。

3.2 大肠癌复发的诊断

大肠癌术后复发是指根治术后在肿瘤复发部位肿瘤组织再次生长, 复发部位包括临床所属系膜、区域引流淋巴结、肠吻合口、腹部及会阴手术切口引流窦道等。本组32例术后复发的诊断依据主要是: (1) 腹痛、腹胀、黏液血便或腹泻及肠梗阻等症状。 (2) B超、CT、MRI发现占位病变。 (3) 造影或纤维肠镜发现肠腔新生物或狭窄等, 病例检查可明确诊断。 (4) 术后CEA水平的升高与复发有关。

3.3 大肠癌复发的预防

首先对DukesB期、C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比较差的病例在第一次手术的围术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前及术后的放疗和化疗。选择合理的术式, 在手术操作上昼锐性分离, 避免挤压肿瘤, 决定切除时应结扎肿瘤两端肠管, 并向肠腔内注射5-Fu 1000mg, 关腹前常规腹腔灌注5-Fu 1000mg, 注意减少围术期的输注全血, 更大程度地减少大肠癌复发。

3.4 大肠癌复发的治疗

对复发性大肠癌应积极再次手术治疗并配合术中、术后的腹腔化疗、术后的全身化疗、DSA下介入灌注化疗、放疗及免疫支持等手段。

总之, 了解大肠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可以帮助判断大肠癌患者的预后, 同时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术后复发。因此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和手术治疗的彻底与否是决定大肠癌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因素,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复发大肠癌的最佳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癌的复发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对32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2例中, 除1例手术后1周死于肺栓塞外, 无再手术死亡。并发切口感染3例, 切口裂开1例, 不全肠梗阻2例, 均治愈出院。结论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复发大肠癌的最佳治疗手段。

关键词:大肠癌,肿瘤复发,治疗

参考文献

[1]叶欣, 李毅, 侯刚, 等.大肠癌患者淋巴细胞角量-20MRNA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 2002, 24 (3) :261.

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概况 第7篇

在我国, 中医中药已成为大肠癌术后辅助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证实, 大肠癌患者术后采用中医药配合化疗或放疗, 既可相互协同杀灭肿瘤细胞, 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 又可减少和改善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提高放化疗的治疗效果, 降低大肠癌的复发转移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

大肠癌目前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辨证分型治疗、辨病分期治疗、基本方加减、中药制剂、单方验方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讨论大肠癌中医辨证施治方面。所谓辨证论治是医者运用四诊之法把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有关资料,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 明确疾病的部位, 掌握病变的性质, 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从而立方遣药治疗疾病。这种对疾病的本质性认识, 即称之为“证”。在临床诊疗中, 证是立法遣方用药的依据。法随证立, 方依法制。

1 辨证分型的现状

1.1 大肠癌临床症候分型无统一标准

1978年全国大肠癌科研协作会议制定的“大肠癌中医治疗方案”分为气血瘀滞、湿热毒蕴、气血虚衰、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五型, 予以辨证施治。1992年依据全国大肠中医科研协作会议所制定的结直肠癌辨证方案, 分为5型论治:湿热内蕴型、瘀毒结阻型、脾肾阳虚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1994年《中医肿瘤防治大全》提出的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湿热下注、瘀毒内结、肝胃阴虚、气血亏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6型。2004年杨金坤[1]将结肠癌分为湿热内蕴型、瘀毒内结型、脾虚湿滞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直肠癌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2005年刘伟胜等[2]将大肠癌分为湿热内蕴、瘀毒内阻、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双亏等5型辨证论治。

临床报道中, 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并不完全以上述标准为准, 大多临床医师根据其临床经验进行辨证分型, 分型标准不统一, 主观随意性较大。

1.2 临床辨证分型杂乱

中医中药在大肠癌辨证分型治疗中, 分型情况较为杂乱, 标准不一, 呈百家争鸣状态。

张新等[3]采用中药配合化疗治疗Ⅲ期大肠癌手术后患者92例, 化疗采用MFV、MF、MFE、MFO方案, 中医辨证分为脾肾两虚、脾胃不和、心脾两虚等型, 中药随证加减。治疗1年后生存90例, 生存率为97.83%;治疗3年后总例数76例, 生存70例, 生存率为92.11%;治疗5年后总例数51例, 生存36例, 生存率为70.59%。

陈乃杰等[4]采用中药配MLF方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26例, 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下注型, 白头翁汤加减;瘀毒内结型, 隔下逐疲汤加减;肝胃阴虚型, 芍药甘草汤合清肠饮加减;气血亏虚型, 八珍汤加减;脾肾阳虚型, 附子理中汤加减;肝肾阴虚型, 知柏地黄汤加减。结果近期有效率为38.4%, 略高于对照单纯化疗组, 而在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贾小强等[5]采用前瞻、对照、随机方法将57例大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应用手术、辅助化疗和中药治疗, 脾虚湿蕴型: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化湿,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血双亏型:治以益气养血, 十全大补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 大补阴丸合知柏地黄汤加减。对照组仅用手术及辅助化疗。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好率为75.0%,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化疗不良反应分度低于Ⅰ度的比例为64.3%,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组1、2、3年生存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曾小粤等[6]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晚期大肠癌86例, 采用手术、化疗、免疫、中药治疗, 并辨证论治, 根据临床分为4型。湿热型:用槐角地榆丸、清肠饮加减;瘀毒型:用膈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脾肾亏虚型: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气血双亏型:用归脾汤加减。以上中药连服2个月, 视患者情况随症加减。结果: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2%、79.1%、47.7%;中药组方对术后降低癌胚抗原 (CEA) 、CA19-9有明显的效果;中药组方有明显减轻化疗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 的效果。

郭恩浦等[7]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大肠癌患者45例, 分湿热内蕴型、瘀毒内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血双亏型中医辨证给药。结果治愈21例, 好转16例, 无效8例。1、2、3年的生存率、复发率, 分别为86.7%、24.4%, 75.6%、42.5%, 48.9%、26.5%。

曾纪权等[8]将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施治配合化疗, 辨证分为湿热蕴结型、气血亏虚型、肝肾阴虚型、瘀毒内蕴型;对照组单用化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30%, 高于对照组的20%;血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提高率为60%, 高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曾纪权认为中医辨证施治配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 可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按期完成化疗, 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张华堂等[9]将6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施治配合化疗, 辨证分为湿热下迫型、大肠瘀毒型、脾肾阴虚型;对照组单用化疗。结果治疗组实体瘤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对证候演变规律研究较少

高萍等[10]对53例大肠癌术后治疗的观察总结, 认为手术早期, 属脾胃升降失职, 腑气未通, 以理气通腑为先;手术中期, 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 脏腑虚损, 以扶正为本;手术后期, 正气渐复、邪毒瘀积, 应扶正攻邪, 巩固疗效。

张雅明[11]总结柏连松治疗大肠癌的经验, 柏氏认为大肠癌的证候演变规律为:早期属气滞血疲、湿热毒蕴, 中期属正虚邪实, 晚期属正气衰败。

曹洋等[12]总结陈锐深经验, 认为大肠癌最常见的证型可分3型: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脾肾亏虚型, 并认为大肠癌发病较为复杂, 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病程中多见虚实夹杂, 临床中难以单用某一型来概括整个病程, 故治疗当中要谨守辨证论治的原则, 不可拘于一隅。早期患者其证候特点以湿浊、热毒、癖阻等表现为主, 中晚期患者多以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脾胃虚弱又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病理基础。

2 目前对辨证分型的研究

2.1 对症候相关的文献研究

吴文江等[13]对20年内在国家及省级核心刊物发表的大肠癌辨证分型文章共27篇, 应用SPSS 10.0 (频数分布表分析) 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大肠癌的中医证型共有27种, 湿热毒蕴、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瘀滞5个证型共占了74.8%, 其中湿热毒蕴型占28.7%, 气血两虚型占13.9%, 肝肾阴虚型占13.0%, 脾肾阳虚型占12.2%、气血淤滞型占7.0%。

刘静等[14]对1994-2004年国内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大肠癌辨证用药分析, 所有纳入分析的37篇文献中, 与脾虚证有关的报道有31篇 (83.78%) 共1172例 (55.23%) , 与肾虚证有关的文献14篇 (37.84%) 共346例 (16.31%) , 与气血两虚证有关的报道10篇 (27.03%) 共274例 (12.91%) , 与湿证有关的报道18篇 (48.65%) 共615例 (28.98%) , 与瘀毒证有关的报道14篇 (37.84%) 共542例 (25.54%) 。根据使用例次分析, 使用类别最多的是健脾益气类中药 (8892例次, 27.95%) , 其余依次为:清热解毒类 (4579例次, 14.39%) 、活血祛瘀类 (4184例次, 13.15%) 、益肾类 (2562例次, 8.05%) 、胃消食类 (2386例次, 7.50%) 和祛湿类 (1628例次, 5.12%) 。认为大肠癌的证型以脾虚证为主, 并见肾虚、湿、瘀、毒。

欧开萍[15]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中医药在线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清华同方) 及1994-2006年有关结直肠癌辨证的文献共24篇纳入分析, 多组间卡方检验对由专家观点归纳出的各组证型进行两两比较, 显示24篇文献大肠癌中医证型出现率及频数中以湿热瘀毒、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脾虚湿滞、肝肾阴虚、瘀毒内结最常见, 分别为70.8%、66.7%、54.1%、45.8%、41.6%、37.5%。两两比较显示湿热瘀毒、气血两虚可能为大肠癌的常见证型 (P<0.001) 。

谷建钟等[16]对1994-2006年CBM发表的大肠癌文献, 进行大肠癌患者中医症状的现代文献研究, 共129篇文献涉及123个中医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为“腹痛” (63次) , 在所有文献出现的概率为48.8%。出现频率在第2~10位的症状依次为纳呆[53次 (41.0%) ]、疲乏[47次 (36.4%) ]、腹泻[47次 (36.4%) ]、腹满[45次 (34.9%) ]、大便脓血[43次 (33.3%) ]、呕吐[40次 (31.0%) ]、恶心[39次 (30.2%) ]、大便下血[36次 (27.9%) ]、大便秘结[33次 (25.6%) ]。其中与大肠癌相关的消化道症状占70%, 其他全身症状占30%。舌苔黄腻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舌象症状, 舌苔黄腻在湿热证中有重要地位, 提示湿热证是大肠癌的重要临床证型。认为辨证论治是建立在准确把握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对症状文献进行系统研究, 并作为制定大肠癌常见临床症状流行病学信息采集表的文献背景资料, 为辨证方法规范化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解决目前大肠癌的中医药诊疗体系中存在辨证标准不一, 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使中医药在本病的诊疗体系中发挥其最大作用。

2.2 对症候相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2.2.1 有关临床方面:

贾小强等[17]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对大肠癌术前患者的辨证分型、病理类型、肿瘤浸润深度、侵犯周径、病理分期、转移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本组病例实证明显多于虚证 (P<0.05) ;气血瘀滞型和肝肾阴虚型在分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且较其他证型分化程度差, 浸润程度深, 转移率较高, 分期较晚;虚证较实证肿瘤浸润程度深, 临床分期偏晚, 但2组在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辨证分型与分期显著相关 (P<0.05) 。说明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与其肿瘤浸润转移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 辨证分型在判断大肠癌病理改变程度、分析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

陈黎莉等[18]对中晚期大肠癌患者进行辨证分型, 并检测病理组织学类型, 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大肠癌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相关 (P<0.001) , 中分化腺癌以脾肾阳虚型为主;低分化腺癌以肝肾阴虚型为主;乳头状腺癌及黏液腺癌以气血两虚型为主。早期实证多于虚证, 晚期虚证多于实证。认为中晚期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魏星等[19]对30例结直肠癌初诊患者中医宏观辨证, 旨在分析血瘀证型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 采用SPSS 13.0软件, 运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7例血瘀证患者中14例病理证实淋巴转移, 而13例非血瘀证患者中仅6例出现淋巴转移, 认为大肠癌患者血瘀证是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20例N2型淋巴转移患者7例, 其中血瘀证6例, 非血瘀证仅1例, 认为血瘀证与淋巴转移程度也具有相关性。

郑心婷等[20]对115例Ⅱ、Ⅲ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回归性临床研究, 选取性别、年龄、治疗方法、临床分期、中医辨证分型、病程为观察指标。既往化疗方案数、化疗前体质量、卡氏评分、血红蛋白分级、癌胚抗原、CA19-9、总症状积分共13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引入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有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进入COX模型:中医辨证型、治疗前卡氏评分、临床分期、治疗前总症状积分。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肾阴虚型预后最差, 大肠瘀毒型次之, 湿热下迫型预后最好。

贾小强等[21]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8个大肠癌的中医证候分类:类湿热蕴阻证 (包括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 、类大肠瘀滞证、类瘀毒内阻证、类脾胃虚弱证、类气血双亏证、类肝肾阴虚证、类气虚血瘀证、类脾肾阳虚证。通过观察发现大肠癌患者185例中以类湿热蕴阻 (包括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 、类大肠瘀滞、类瘀毒内阻为主, 共占69.19%。其次为类脾胃虚弱证、类气血双亏证、类肝肾阴虚证、类气虚血察证、类脾肾阳虚证。上述8个中医证候中, 以血瘀证为主要表现的证型包括类大肠瘀滞证、类瘀毒内阻证、类气虚血瘀证3型, 占本组病例数的45.95%。在其他证候中也多有兼夹血瘀表现者。同时, 瘀血证是大肠癌转移的促进因素。

许云[22]对218例大肠癌中医辨证规律向全国中医肿瘤界60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的临床调查研究中, 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结果:在单证证型中, 普遍的认为脾气亏虚是大肠癌术后的基本证型, 在虚证中血虚和脾阳虚是最常见的证型, 实证中以癖血、湿热最为常见;多数专家认为湿热下注、瘀毒内结、湿毒内结等实证仍为大肠癌常见的证型。以单证证型模式对根治术后大肠癌病例进行调查, 发现大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多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虚证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及阴虚证, 实证者多以气滞证为主。初步制定了根治术后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暂定根治术后大肠癌7大证型分别为:肠燥津亏证、脾胃不足证、脾气亏虚证、肝阴亏虚, 湿热内蕴证、肝胃不和证、肾气亏虚证、阳虚湿停证。在中医辨证分型与TNM分期、KPS评分、年龄等因素相关分析中, 认为随着TNM分期的增加, 病情有由腑至脏, 由表入里的趋势;TNM分期越晚的患者, 其实证表现就有越明显的趋势;虚证患者的KPS评分较虚实夹杂证患者低;年龄越大的患者, 其越容易表现为虚证, 年龄越小的患者, 其越容易表现为虚实夹杂证。

2.2.2 有关实验室研究方面:

吴继萍等[23]检测了结直肠癌患者90例治疗前后的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TSGF) 含量, 评价TSGF作为结直肠癌血清学诊断指标的可行性, 观察及评价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 (脾虚湿阻、脾虚气滞、脾虚夹疲、脾虚热盛) 与TSGF的相关性及意义、价值。结果发现:血清TSGF含量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增高;TSGF在治疗前后与中医辨证分型症状的改善呈正相关, 同时显示肿瘤标志物在脾虚湿阻型中呈较高表达。随着现代化的诊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及多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 目前证候相关因素研究日益增多并且不断深入。此类研究对于深入认识中医证候规律, 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

3 思考与展望

近年来大肠癌中医辨证治疗中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临床观察, 辨证分型的中医药治疗, 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 大肠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获益, 可提高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 降低放化疗不良反应, 抑制肿瘤转移和复发, 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带瘤生存期。有些学者还将证型与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年龄结合对比, 指出不同证型与不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年龄和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

然而, 在具体临床辨证分型治疗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存在着证名不统一、证型的诊断标准没有考虑到病的影响, 构成证的基本元素模糊不清, 标准制定过程中主要依据中医理论、文献及专家咨询, 仍带有很大主观成分等诸多问题。而临床上病例往往诸证夹杂, 临床医师治疗经验不同, 很难与所谓的“标准”统一起来, “标准”在临床实践上也难以应用实施。

大肠癌手术病人的护理体会 第8篇

1 大肠癌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当病人得知自己确诊为癌症时, 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护士应详细了解病情及情绪, 耐心细致地解释手术的必要性, 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及恐惧心理。对需手术改道者, 说明人工肛门如饮食调理得当,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就可适应正常生活和工作。术前介绍假肛处理方法, 并为病人准备假肛袋。

(2) 营养补充。术前如有显著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术前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营养丰富的少渣饮食, 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忌辛辣、坚硬食物, 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3) 肠道准备。这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手术前3日进流质饮食, 并口服缓泻药, 如番泻叶, 口服肠道抗菌药物共3日:口服庆大霉素8万单位, 每日4次;或口服新霉素1g, 甲硝唑0.2每日4次;同时补充维生素K。肠道准备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清洁灌肠:用于不完全梗阻病人, 术前3日每晚低压NS灌肠, 手术前晚清洁灌肠, 至排出澄清液为止。②快速肠道准备:用NS500m L、20甘露醇500m L混合, 于手术前1天上午开始口服, 每次250m L, 连续服4次, 同时口服灭滴灵, 并多饮水, 稀释肠道内容物, 使易于排出, 同时给予补液。③全消化道灌洗:全消化道灌洗是一种与血浆渗透压近似的电解质溶液。配方:NS500m L+15%kcl0.75g+Na HCO30.25g.在单位时间内 (一般4-5小时完成全过程) 由胃管内灌注, 剂量为1000m L左右。刺激肠蠕动, 而将肠内容物稀释并迅速排出体外, 起到清洁肠道作用。应同时给予静脉补液, 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对于肠道梗阻病人禁用此法。

2 大肠癌术后护理

大肠直肠癌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二甲基肼(购自Sigma公司)分子量:133.2;颜色:灰白色,4℃避光保存。SW480大肠癌细胞株(山西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赠),环磷酰胺200 mg/支(购自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1.1.2 动物

4周龄Wistar大鼠60只,清洁级,近交系,雄性,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动物中心。随机分成三组:二甲基肼组23只,环磷酰胺组23只,对照组14只,实验过程中出现死亡不计入实验。

1.2 方法及处理

1.2.1 细胞培养

人大肠癌细胞株SW480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置37℃、5%CO2培养箱内培养,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用0.25%胰酶消化后收集,以胎盘蓝检测细胞活性大于90%以上,加适量不含血清的RPMI 1640营养液配置成浓度为1×106个/ml的悬液备用。

1.2.2 二甲基肼组

将二甲基肼用生理盐水配成1%溶液,用4%NaOH溶液调成pH值为6.5~7.0,抽滤除菌,大鼠颈部皮下注射,30 mg/kg,1次/周,每周测体重1次,据体重调整剂量,至第8周末,按文献[5]的方法取大肠癌细胞悬液0.2 ml注入背侧肛门缘上2 mm直肠黏膜下;对照组仅皮下注射二甲基肼8周。

1.2.3 环磷酰胺组取环磷酰胺用生理盐水配成10%溶液,200 mg/kg,

大鼠腹腔内注射,24 h后直肠黏膜下注射癌细胞,方法同二甲基肼组。

三组大鼠术前皆禁饮食12 h,10%水合氯醛(0.3 ml∶100 g)腹腔内注射麻醉。

1.2.4 饲养条件及观察

大鼠于室温,12 h光照条件下饲养,自由饮水,癌细胞注射后继续饲养2周,观察实验期间大鼠的一般生长情况,如体重变化、运动情况、腹部体征等,着重观察肛门有无红肿、糜烂、结节、大便性状改变。

2周后处死大鼠,打开腹腔,观察有无腹水、粘连、脏器转移等情况,切取整段结直肠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计算肿瘤结节的数目、大小,测量瘤体横径。标本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连续切片,光镜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χ2检验比较组间、组内造模成功率差别,样本总数<40例或理论频数<1时,用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鼠用药后的生长状况

注射二甲基肼后,大鼠未见明显异常反应;腹腔内注射环磷酰胺,出现短暂不适,0.5 h后恢复;注射癌细胞后逐渐出现活动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体重增长缓慢或停滞,毛发脱落,失去光泽,进食减少,部分大鼠出现腹泻、排便困难等情况。

2.2 取材后大体观察

实验结束取标本时,实验组可见大鼠直肠变硬,管腔变小,黏膜粗糙、充血水肿,皱褶变粗而不规则,组织变脆,可见结节状隆起,大小不等,色暗红,个别结节表面出血、坏死及或溃疡。结节多见于癌细胞注射处,肿块多为单发,肿块周围血管丰富,少数大鼠出现肠外组织浸润,未见远处转移灶,其中有2只大鼠肿块穿透肠壁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梗阻并少量腹水,4只大鼠癌肿直径达1.0 cm,对照组4只大鼠降结肠可见结节形成,均为多发。其余大鼠大肠黏膜欠光滑并充血水肿,皱褶不规则,未见结节形成。

2.3 HE染色观察

大肠标本病理诊断有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腺癌,大肠癌总诱导率为32.7%,肠壁内肿块占96.0%。结节光镜下可见黏膜腺上皮拥挤增生或变浅消失,多呈高柱状排列,细胞核极性消失或分裂,浓染,演变为癌细胞,并以单层或多层排列,腺腔极不规则,局部有带蒂的间质突入腔内,弥漫于黏膜下层,并向肌层浸润生长,为典型的腺癌改变。实验结束时52只大鼠完成实验,共有19只在大肠壁上发现不同时期的结节,病理诊断为腺癌共17只。实验组:侵入黏膜下层16只,其中穿透浆肌层2只;对照组:不典型增生3只,原位腺癌1只。见表1。

三种造模方法总体成功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024,P<0.01),二甲基肼组与环磷酰胺组、二甲基肼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是饮食、环境、遗传、疾病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6]。其主要造模方法可分为:DMH化学诱导法,肿瘤细胞种植法。DMH是一种有效诱导结肠癌动物模型的致癌原[7],致癌作用确切,且有诱发大肠癌的特异性,其本身无毒,通过肝脏转化后转变成活性阳离子,并随胆汁排泄进入消化道,在结肠黏膜处发挥间接致癌活性[8],促进大肠癌的发生。目前常用的化学致癌物主要包括DMH、苏木素、氧化偶氮甲烷、二甲基联苯胺和黄曲霉素等,主要通过皮下注射给药,其中有些药物在诱发大肠癌的同时常可诱发其他部位的肿瘤[9,10]。因此,DMH被更多地应用于大肠癌模型的构建。

另一种造模方法:肿瘤细胞种植法。SW480细胞株为人结肠高分化腺癌细胞株,直接在大鼠上种植其成瘤率偏低[11],而它在裸鼠大肠癌模型的建立中使用最常见,且多见于皮下种植或结肠浆膜下种植,条件要求较高,操作相对复杂。另外小鼠寿命短,且免疫功能差,自然条件下易并发肺部感染死亡,而无法完成相对需时较长的实验研究;而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肿瘤发生率增高,而在肿瘤进行性生长时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抑制,二者互为因果[12]。大鼠自然免疫系统较完善,所以造模前应用环磷酰胺。它的主要毒副作用是免疫抑制,在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组织细胞,特别是生长旺盛的血液、淋巴组织细胞,而这些组织细胞是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破坏了机体的免疫系统,肿瘤就会迅速发展[13,14,15]。

在选择模型动物时,与小鼠相比,大鼠价格便宜,环境要求低,饲养简单,但自然条件下发生肿瘤是极少见的,如何克服这一困难对于肿瘤的成功诱导很关键。本实验选取Wistar大鼠作为模型动物及以DMH、环磷酰胺作为基础用药。阅读文献可知:DMH用药量为20~40 mg/kg不等,注射方法选取的部位不尽相同,有颈部皮下、腹部及背部皮下等;模型构建成功率也不尽相同,为20%~70%不等,因此,找到一种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模型性质稳定的方法颇为重要。本实验应用经肛直肠黏膜下注射,对大鼠机体影响小,从而减小了混杂因素的干扰,亦符合大肠癌发生的结构基础。在大鼠皮下注射DMH 8周后,直肠黏膜形成炎性水肿状态下肠黏膜屏障受到破坏时注射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更易定植于黏膜下,使造模成功率提高[16]。

管住嘴巴远离大肠癌 第10篇

高脂肪食物是祸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北美、新西兰、澳洲及西欧是大肠癌高发区,如美国的膳食多为高脂肪,摄入脂肪占总热量的42%。在富含脂肪的食物中,肥瘦均有的猪肉脂肪含量比大黄鱼高75倍,肥瘦均有的羊肉比虾高4l倍,猪、牛、羊肉中的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也多于鱼、鸡、虾。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就越大。胃肠道在消化高脂肪类食物时,需要更多的胆汁,多余的胆汁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黏膜,就容易使肠黏膜发生癌变。对喜吃高脂肪食物大肠癌病人粪便检测发现,胆酸含量高出低脂肪膳食者和正常人许多倍;大肠癌病人粪便中胆固醇含量比健康人高一倍以上。

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是帮凶。我国杭州市疾控中心袁振华主任技师主持的科研小组,从2001年起通过对浙江省出售的烤鸡、烤鸭、熏鱼、叉烧、咸鱼、火腿、咸肉、冬腌菜、豆豉、虾鱼卤等熏烤、腌制和发酵食品的试验发现,有5种熏烤食品和11种腌制发酵食品具有致消化道肿瘤的危险性,长期摄食烤鸡、烤鸭,可起到潜在的致癌作用。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与肉中的二级胺合成亚硝酸胺,易引发胃肠道癌肿。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千克食品中丙烯酰胺不得超过1毫克。而洋快餐炸薯条中丙烯酰胺高出规定标准约100倍,一包普通炸薯片超标500倍。丙烯酰胺可导致基因突变,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

正因为“癌从口入”,管住嘴巴是预防大肠癌的有效途径。

一、常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研究表明,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能显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明尼苏达大学对涉及20种癌症的40份研究报告进行的分析表明,全粮摄入量高可使发生癌症的危险减少21%~43%。其中全粮食品对减少发生胃癌、结肠癌、口腔癌和胆囊癌的危险作用最为明显。科学家通过对大肠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非洲人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他们很少患大肠癌;而以肉食为主的美国,因食物中植物纤维较少,10万人中就有42人患大肠癌,发病率高出非洲6倍以上。我国大肠癌流行调查显示,凡吃粗粮多的地区,大肠癌发病率低,反之发病率高。这是因为吃以高脂肪、高蛋白为主的饮食时,食物残渣往往需要在肠道中停留3天或3天以上才能被排出体外;进食以植物纤维为主的食物,粪便排出只需要1天的时间,缩短了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使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机会减少,从而降低了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饮食原则。成年人每天要吃400克左右谷类主食,最少也不能低于300克。在维持主食量不变的前提下,宜用部分玉米、全麦面等替代细粮。同时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食用菌和大豆及其制品,对预防大肠癌极有裨益。

二、注意摄入淀粉类食物。淀粉类食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抑制肠癌,一是淀粉进入肠道后,肠道细菌会因吞食淀粉而大量繁殖,这有助于增加粪便,促使排泄,加速致癌代谢毒物排出体外;二是淀粉在肠内经发酵酶作用产生大量的丁酸盐,抑制大肠内壁可能致癌的细胞产生,并能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因此,常吃些红薯、土豆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可有效地减少大肠癌等癌症的发生概率。

三、提倡低脂肪饮食。从预防结肠癌的角度出发,提倡低脂肪饮食。不吃动物油、肥肉、动物内脏、鱼子、鱿鱼、墨鱼,以及棕榈油和椰子油等富含饱和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不吃或少吃煎炸熏烤食品;适量食用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等植物油限制在每人每天20克~30克(约合2~3汤匙);烹调动物性食品忌温度过高及加热时间过长。

大肠癌30例结肠镜检分析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本院2007年电子结肠镜检203例,其中大肠恶性肿瘤30例,全部经病理证实,检出率14.8%。本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男女之比为1.5:1。发病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52岁。检查前病程,最短1月,最长3年,平均病程16月。病程中反复解粘液血便者24例,占病例的80%。

1.2 大肠恶性肿瘤在各肠段的分布情况

30例中,直肠癌24例,占80%,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2例,回盲部2例。所有24例直肠癌中,病变部位距肛门3--10cm处有21例,占全部大肠癌的70%,在直肠癌中占87.5%。

1.3 镜检下所见病变类型

见附表。

息肉恶变型中, 多发性息肉有6例, 1例直肠部位息肉恶变伴有所有结肠区域14处息肉。息肉直径0.2cm×0.3cm-1.5cm×2.5cm大小不等。结节菜花型肿块大小在2×3cm-4cm×4.5cm之间。因病变堵塞肠道致镜身不能通过病例18例,占60%。

1.4 病例与CT检查的情况及分期

30例病例的大肠癌诊断和CT的检查诊断100%的吻合。结合CT检查及临床其它辅助检查给30例患者作TNM分期:Ⅰ期病例0例,Ⅱ期病例16例,占53.3%, Ⅲ期病例6例,占20%,Ⅳ期病例8列,占26.7%.。

2 讨论

2.1 大肠癌的发病概况

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男女发病比例多数资料统计在2:1,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5:1,提示女性患者发病有增加趋势。发病的平均年龄45岁,较欧美国家提前12-18年[2],但在20世纪末,发病年龄低于30岁者并不少见。本组病例低于30岁发病有3例,占病例的10%。大肠癌在全消化道的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为5%-8%[2]。1986年以前,国内有资料统计4006例大肠癌在大肠中的分布:直肠癌占60%,乙状结肠癌占3.27%, 降结肠癌占3.57%, 脾曲结肠癌占2.15%,横结肠癌占3.27%,肝曲结肠癌占3.72%,升结肠癌占5.72%, 回盲部癌变占5.87%[4]。本组病例统计直肠癌发病率占80%,显示出直肠癌的发病在大肠癌中极高。本病病因仍不十分明确: (1) 可能与高脂饮食有关; (2) 1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在20-25%[5]; (3) 息肉(polgpus)源于希腊语,意为多个脚样突起物突出粘膜,它不能说明病理性质为临床现象[6]。有认为凡肿瘤性的称之为息肉,亦有认为非肿瘤性的称为息肉,主张凡未确定其病理性质前称为息肉的提法是合理的[7]。息肉分为5大类,其中绒毛状腺瘤占10%-20%,恶变势头最大,癌变率为50-60%;家族性腺瘤病,大肠内可满布息肉状腺瘤,不及时治疗,35岁前的3/4病例癌变,50岁后几乎全部发展为癌[5];小于1cm的息肉少为恶性,随增长而癌变的危险性递增,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危险高于单个息肉的8倍。

2.2 大肠癌的电子结肠镜诊断:

以前对大肠癌的诊断,靠钡剂检查确定,对一些小病灶(直径<1cm)很难发现,随着结肠镜检的开展,对大多数息肉及微小癌灶均可检出,同时,还可取活组织病理定性,极大地提高了对大肠癌的诊断水平。另外,肠镜还可对多原发癌及重复癌作出准确的诊断。有资料报道:结肠镜检对多原发性重复癌的诊断比例占大肠癌的2.671%-5.755%[8,9],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有60%的病例因肿块堵塞肠道镜身不能通过直肠,这部分病例有多原发性重复癌的可能,有待今后对直肠癌堵塞镜身不能通过病例,术后3月可复诊确定。结肠镜检为早期诊断结肠癌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以利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的提高有了保障。但本组病例的近50%的患者为Ⅲ、Ⅳ期病例,而且平均就诊的病程为16月。上述问题,为临床医疗揭示出: (1) 虽然肠镜对结肠癌能作出早期诊断,但患者就诊时太晚,确诊后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检查尽可能进行普查,服务上门。 (2) 有资料报道,对直肠癌的延误诊断原因常被诊为内痔、肛裂、慢性菌痢、慢性肠炎等[10],本组病例87.5%的患者直肠癌距肛门仅3-10cm,而肛门指诊的诊断准确率为68%[11]。在此提请基层临床医师注意,对反复粘液血便的患者,不要忘记了规范肛门直肠指检,可提高对本病的及时诊断,以免延误病情,对中青年患者也不应该放松警惕。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特征.做到尽早发现, 以便及时治疗。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203例患者行电子结肠镜检, 并对其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镜检极大地提高了对大肠癌的诊断水平。另外, 肠镜还可对多原发癌及重复癌作出准确的诊断。

大肠直肠癌范文

大肠直肠癌范文(精选11篇)大肠直肠癌 第1篇关键词:EMR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患者30例,男20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