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禹陵导游词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大禹陵导游词范文(精选12篇)

大禹陵导游词 第1篇

大禹陵导游词(秋游大禹陵)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绍兴大禹陵,很高兴为你们导游。(今天,老师带我们到绍兴大禹陵游览,我们高兴极了。)我们穿过大禹陵神道,就会看见一个巨型广场,这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广场中央矗立着钟亭和鼓亭。广场的西边有一个九鼎台浮雕墙,介绍了大禹生平的一些事迹:禹得天书、涂山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会诸侯等千古称颂的传说都能在这里看到。浮雕墙上方醒目地摆放着九只大鼎。传说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从此鼎成为了王权的象征,显示国家统一,政令统一。地面上有三幅铜雕。分别是龙、凤、狮,取吉祥、胜利之意,中间则是道教中的太极八卦图。广场东侧的方形平台就是祭坛。祭坛四壁分别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被称为四方神,守卫着大禹的陵寝。

穿过告成桥,我们即将进入大禹陵核心区域,分别有禹陵、禹祠和禹庙。禹陵,即大禹葬地,为大禹陵景区的核心部分。进入大门,向前拾级而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大禹陵碑亭。碑亭坐东朝西,前有石筑甬道,前端为青石牌坊,高7.08米,宽10.10米,入内有青石甬道长123.6米,宽2.3米。此处为“大禹陵”碑亭。

向东继续拾级而上,登上山顶,我们可以看到大禹塑像。大禹塑像巍然矗立于会稽山景区石帆山顶。整座塑像为锻铜所铸,塑像高21米,其中像高16米,基座高5米,象征了绍兴正昂首阔步迈入21世纪。塑像体现的是治水英雄的形象,大禹昂首屹立,遥望古城大地,整个塑像与石帆山浑然一体。

各位游客,我们的大禹陵之旅结束了。最后祝大家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让绍兴美丽的城市能永远给您美好的回忆,谢谢!(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的大禹陵。)

大禹陵导游词 第2篇

广东省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小学部

小学生作文大全

大家都管他叫“仔仔”。

仔仔长着尖尖的鼻子,红艳艳的小嘴巴,粉红粉红的脸蛋,雪白雪白的皮肤,乌黑发亮的头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两条细长的眉毛,真神气!

仔仔学跳最有趣。你看他跳时,身子前倾,双手上举,双脚一并,脚尖一翘,屁股一撅,嘴里还喊着“跳跳跳”。

弟弟在我睡觉时,就跑到我的房间里,爬上床,坐在我的肚子上,拉我的手,把我弄醒,要我陪他玩。

你看他多调皮呀!但我还是越来越喜欢这个活泼可爱又调皮的小弟弟。

指导教师:徐

拜谒大禹陵 第3篇

清晨,我卸下冬日里沉甸甸的心情,带着一身轻松,挈妇将雏,出门踏春去。去哪儿?女儿说,会稽山下大禹陵。

大禹陵是4000多年前治水英雄大禹的寝陵,是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它背枕树木葱茏的会稽山,南临清澈可鉴的若耶溪。依山傍水,岚光飞翠,真不愧为一方风水宝地。陵区是集禹陵、禹庙、禹祠于一体的古建筑群,附有禹穴、禹池、禹井亭、窆石亭、碑廊等遗迹。远处望去,殿宇巍峨,气势恢宏。

夜雨初霁,花草树木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派春意盎然。相比之下,大禹陵则门阙森森,显得格外凝重与沧桑。我们进入景区大门,但见牌坊前喷泉池内,九条神龙喷出濯濯清泉,不时蒸腾起袅袅水汽,真可谓“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据说,自古以来,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从帝王到百姓,须在牌坊前龙杠处下马,经甬道步行而入,以示对大禹的尊崇。

走过青松翠柏簇拥的步行神道,便是修葺一新的祭禹广场。广场以太极台为中心。连九鼎台、水上祭坛成中轴线,两侧设有观礼台、图腾柱、钟鼓亭等,既象征着古越先民的信仰,为社会各界祭禹的场地。置身于此,气象高朗,意境幽深。东侧有“禹池”,为祭祀者放生而用。禹池入口处即是蜿蜒流淌的若耶溪。象征大禹治水大功告成的“告成桥”,斑驳沧桑,横跨其上。

走过告成桥,绕过石刻华表,但见若耶溪边栖息着五六只“水上的士”乌篷船,戴着毡帽、操着绍兴话的大伯盛情地招呼我们上船游览。入内,绿树环绕,幽静清雅。人游此境,顿感情愉性悦,分外惬意。因为来得早,游人寥落,整个陵园静寂幽邃,只有耳畔传送来林间藏鸟的鸣啾声。清新的空气,带着春天湿漉漉的温润气息更增添了我们的游兴,一种“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油然而生。

踏着宽阔的石砌甬道,拾级而上,便来到“大禹陵”碑亭。碑亭气势磅礴,飞檐翘角,精巧绝伦。明朝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1487-1541)手书的“大禹陵”巨碑,每字足有一米见方,书法敦厚隽永,雄浑遒劲,古朴端庄,令人肃穆沉思。当年周恩来身着戎装,站在“大禹陵”碑前拍的照片,至今还陈列在周恩来祖居“百岁堂”内。记得那是1939年,也是春雨綿绵的时节,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以探亲扫墓为名,避开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千里跋涉来到故乡绍兴等地,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碑亭后墓冢龙槐蟠郁,薜萝蔽覆,松竹交翠,生机勃勃。肃立其间,最让我们暗暗称奇的是墓冢周边的万竿翠竹,那些生力命极盛的竹鞭,凡是延伸入冢区的,非枯即死。据说,这种富有神话色彩的自然之谜,至今尚未破解。我想,在这冥冥之中恐怕是暗藏了什么玄机吧?碑亭南侧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我们穿越碑廊后,折向南坡,走过一片葳葳蕤蕤的桂花林,顿觉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在古朴雅致的西辕门旁,只见夹道翠柏和两棵百年盘槐,拥托着一座碑亭,石栅围护,中竖巨碑。这就是有名的“岣嵝碑”,又称“禹碑”,因原碑刻在湖南衡陽的岣嵝山而得名,是我国石刻中最早的遗物。现碑亭中的石碑是明代1541年据湖南衡山拓片翻建的。相传,这块碑文上的文字,是大禹治水时所写,共有七十七个字,字体既非篆又非蝌蚪文,难以考释,颇为神秘。近年,有专家考证主要描述大禹治水的经过和功绩。

沿着古柏夹峙的甬道,穿过午门,登上“百步金阶”,来到祭厅。祭厅绀壁绛墙,黛瓦凌空,气势恢弘,端庄肃穆,为历代帝王与达官贵人祭大禹的地方。祭厅两侧为配殿,其中东配殿放置着明清时祭大禹所留下的告祭文碑三十多座。厅前古柏虬影,苍郁窈冥,又有玉兰相间,疏条交映,暗香浮动,令人叹为观止,心旷神怡。

我们屏气凝神,缓步来到禹庙。禹庙为坐北朝南的宫殿式建筑,巍峨壮观,庄重肃穆。始建于梁代大同十一年(545年),以后久历兴颓。现存禹庙除了大殿为民国时重建外,其他殿宇均为明清所建,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斑驳的颜色显露出风雨沧桑。禹庙共有五进,都是依山势建成,绯红点翠,庄严非凡。梯阶渐高,建筑构思颇似北京天坛。从祭厅朝北仰望,那一座座厚重的朱门,那一道道高高的门槛,使你进庙登殿之际,顿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正殿是禹庙的主体,建筑在削平的山岩之上,有拔地而起之势。重瓦巍椽,雕梁画栋;圆柱高擎,方椽架顶;高甍飞檐,楹檩斗拱,显得堂皇恢宏,气象巍然。

跨进殿门,最先看到的是享殿正中一尊头戴冕旒、手持玄圭(一种剑头形的玉器)、身披云衮,高逾约六米的大禹巨像。现存这尊巨像是上世纪80年代根据章太炎先生考证的形象原样塑成的。大禹塑像后壁绘着九把石斧,衬托大禹治水平定九州的丰功伟绩。神台前面,左右殿柱上有康熙皇帝所撰、书界泰斗沙孟海所书的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另一楹联“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五”,则为乾隆皇帝1751年下江南祭大禹时所撰。翘望殿脊,龙首凤尾,直插云天;环顾四周,雕镂漏窗,精琢细刻,鹤、鹿、虎、狮神态活现,呼之欲动。殿脊间正中悬挂康熙帝御题横匾“地平天成”,由越中书坛耆宿徐生翁(1875-1964)补书。我站在大禹塑像前,心潮难平。虽然看上去大禹的塑像面容威武凝重,可从他仁慈的目光里,宽厚的眉宇间,仍能感受到他克己奉公、体恤民情的一颗赤诚之心,令人仰视肃敬。诚如李白诗所曰:“大禹理百川,儿啼不归家。杀湍堙洪水.九洲始桑麻。”大禹治平天下水患,造福天下百姓,他的千秋功业赢得了世代敬仰。想到这里,我双目微闭,心怀虔诚,双手合十,朝着大禹塑像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

出了大殿东厢的小拱门,沿着幽静的石径,走上缓坡就到了“窆石亭”。亭前竹影摇曳,龙槐献翠;亭后苍柏林荫,松涛阵阵。亭内矗立着一块高约二米、形若秤砣的“窆石”,顶有圆孔,石身润滑。相传,这块“窆石”是大禹下葬时用的工具,其下方石堍才是大禹的葬身处。他临终前曾立遗嘱:“死后葬于会稽之山,桐木作棺,苇草包捆,坟高三尺,土阶三等,不烦人众”。可见,大禹的简朴行丧,不讲排场与后来穷奢极欲的帝王陵墓是多么大的反差。鲁迅先生曾查究考证,并吟颂禹陵:“沐雨栉风无暇日,拼眠还见圣功劳。古柏参天吐元气,梅梁赴海作波涛。至今遗迹衣冠在,长岑空山魑魅号。”说的是,大禹当年带领百姓治水,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山斧不落肩,草鞋磨成片,终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圣君。这“窆石”上刻下的铭文,就是最好的见证。

nlc202309090200

信步至此,三年前的那幅“古槐寿星图”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也是这个时节,有朋自远方来,我陪他晋谒大禹陵。在窆石亭上方,我们看到一棵嶙峋龙骨的老槐树,半边已枯萎,黢黑的枝桠像精瘦的长臂,伸向空中,似对青山苍穹作深切倾诉。另一半枝柯,饱经风霜的树皮,仿佛片片龙鳞,在龟裂的缝隙里,拱出点点新芽,鲜绿欲滴,给人以返老还童的神奇之感。在一旁,有位皓首银须的老画家,肩扛画板,伫立良久,他凝望着老槐树,眼中闪着泪光。也许老人曾遭雪侮霜欺,从铁骨铮铮的古槐上,观照着自己的身影。稍顷,他拭泪作画,皴擦点染,一挥而就。洁白的宣纸上,古槐枯荣相映,枝柯如铁。老人收起画稿,喃喃赞道:“枯木逢春,真是一株奇槐!”

“一千多天过去了,不知那棵老槐树怎么样了?”我自言自语地嘟囔着,弄得我尾随的妻子和女儿莫名其妙。当我粗略地说明了原委,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向老槐树走去。凝望着那棵饱经风霜的老槐树,我陡然心惊:它赤裸的树身上,片叶无存,看来古槐已经死了。我虽然明白“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可我仍觉悲凉忧伤,就像一位曾经朝夕相处的长者,只怪我疏于问候,待登门拜访时却已溘然长逝。

好在,不知是哪位有心人,在枯槐下植了一丛芭蕉,似乎以“雨打芭蕉”的江南情趣,为枯槐低吟着安魂曲。浓绿肥硕的蕉叶,与盘丝曲铁般的槐枝,一荣一枯,一动一静,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徜徉在苍松修篁之间,闻一闻松竹清香,听一听幽泉叮咚,倏然心有灵犀:这漫山的新松秀竹,不正是古槐生命的延续么?古槐生前替游人遮雨避暑,为山川增光添彩;死去有人扼腕叹息,默哀凭吊。未遭山火的肆虐,刀斧的砍斫,在宁静的山谷里寿终正寝。况且,这满地褪尽了艳泽的古槐残叶,默默地与其身下的泥土融合,于无声之间,又开始了另一次生命。何来悲凉,何须忧伤?

心境一变,顿感豁朗。我蓦然回首,不觉已是夕阳衔山,夜幕垂帷。抬头只见那古槐傲骨嶙峋,傲然屹立,犹如乌龙腾空,龙首高昂,龙身飞动,似在燃烧的晚霞里涅槃。

稽山逶迤,若耶澄碧。4000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因此,大禹陵已经成为名扬中外的祀禹中心。

走出古朴雅致的西辕门,我们来到了蜷伏在大禹陵旁边的“守陵村”。这里,若耶溪支流横贯村中,两岸枕河人家,粉墙黛瓦,古桥驳岸,曲径通幽,颇有“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意境。虽然,昔日面朝黄土的“守陵村”村民,已经移住附近崭新的住宅区,但是村落遗风犹存。

回溯歷史,“守陵村”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史专家研究确定,禹在位十年,葬于會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享年六十四岁。三年后,大禹的儿子夏王启派使臣在岁时春秋到禹陵祭祀,是最早的官方祭禹活动。自此,由他首创的祭禹祀典,成为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大禹的第六世孙少康,派其庶子无余(即越国的首位国王)会稽守祭大禹陵,建祠定居成“禹陵村”,又称“守陵村”。这里居住的村民多为“姒”姓(全国仅七百多人),是我国极其少见的千年不变其姓、不易其址的古老家族。他们是大禹的后代,世代在此守陵,至今已传至一百四十五代了。由此,该村被称为“天下第一村”。

漫步在“守陵村”错落有致的步道上,我仿佛穿行在悠悠几千年祭禹祀祖的历史长河中。从无余建立越国算起,直至公元前222年秦灭越,长达1900余年的时间里,禹之后裔世为越王越君,祭禹之风长传不衰。灭越十二年后,秦始皇不远千里,亲赴会稽祭禹,开帝王祭禹之先河。从此,大禹陵名声大震。刘汉以降,朝廷建立了祀禹制度。司马迁以饱学之身,长途跋涉,于公元前126年“登会稽,探禹穴”。此后,不少文人墨客将“禹穴”作为寻胜探幽的重要去处,使禹陵碑刻日渐丰富。南朝宋元嘉年间,谢惠连奉命上会稽祭禹,作《祭禹庙文》,为至今最早的祭禹文。自唐以来,祭禹和拜谒禹陵的文人唱和题咏日盛,大大提升了大禹陵的文化品位。宋元时期,将保护禹陵和祭祀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历代名士诗人如李白、范仲淹、陆游、元镇等,都曾攀登会稽山,朝拜大禹陵。到明代,遣使致祭成为制度,多达四十四次。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民国时改为特祭,一年一祭。上世纪90年代,省市联合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尊禹祀禹的传统.4000多年祀典相继,是后人追思先祖之德,缅怀大禹功绩的佐证。扣人心弦的礼炮,高昂激越的鼓声,雄浑悠远的钟声,古朴典雅的乐舞,生动地再现了祭禹的神圣和庄严。

夜色抹去了最后一缕残阳,夜幕就像剧场里的绒幕,慢慢落了下来。回望衔云吞野、冈峦环抱、绿荫掩映的大禹陵,脑海里不时浮现出石帆山巅那头戴斗笠、跣足握耜,奔波在治水途中的大禹形象。当我们在“守陵村”码头乘上乌篷船荡漾在若耶溪时,一颗一颗蓝幽幽的小星星,正在神秘地眨着眼睛。月光照在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映托着守陵村口那青石牌坊的倒影。我忽然想到,这平静如镜、悠然流淌的溪水,莫非也是大禹治水过后的遗迹呢?

刹那间,那一声声歙乃桨声,犹若宏大交响乐曲中的流动音符,在我心中掀起如歌的壮阔波澜。

游大禹陵作文 第4篇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来到了大禹陵,一进去,就被各种各样的古代怪兽给震撼了,那一排排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怪兽守护着我们所爱戴的大禹。它们每一个一定有一个关于大禹的故事,它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这里守候着,无怨无悔。

望着山上那高大威武的大禹石像,我的心被震撼了。他疏通河道,带着百姓们开凿山洞,在一个个洪水泛滥的日子里,井井有条地治理着洪水。把洪水引到需要水的地方,因为他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脚踏实地地治理洪水,终于治理好了洪水,让洪水不再泛滥,成为一位百姓们人人称颂,至今我们都怀念的国君。

来到了山上,那雄伟的石像拿着一把叉子,我心中顿时想起那个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当时大禹受君主的命令,接替他父亲的位置,去治理洪水。他辛勤地与百姓们工作着。有一次治水,他刚好经过自己的家门,妻子、母亲都想挽留他在家住几天,可他毅然决定上路,继续披星戴月地治理着洪水。

洪水稍稍要被大禹治好时,大禹又一次经过了自己的家门。那时,他的妻子正产下了一个自己的孩子,听着妻子的叫喊,婴儿的啼哭,他是多么想进去看一眼啊!但他心中却觉得,应该为国家做出贡献,于是,他拼命克制住想进家门的愿望。决定继续治理洪水。当洪水快要被治好时,大禹再一次经过了自己的家门。当时,他的妻子和孩子正在家门口等着他,但他仍没进去继续治理洪水,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一想完,我被大禹的精神给感动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像大禹一样,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游大禹陵作文 第5篇

广东省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小学部

 

大禹陵行 第6篇

浙江省温州市 温州市实验中学总校 八年级7班 叶临风

门槛很高,导游说古人生来就很高大。

我被抱进大门,眼前悬挂着一幅牌匾上赫然写着“大禹陵”三个字。我兴高采烈地倚在深黑色的大禹墓碑边,留下了我的纪念,在这里的唯一纪念。不是一泡尿,是一张鲜艳的死照片,一张非常鲜艳,却不赋予生命和感情的死照片。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去了多少年,我的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仿佛,仿佛一切依旧。难以逾越的门槛,深黑色的刻着“大禹陵”字样的珍贵石碑,还有那结实、丰满的土地,日日夜夜依偎着稽山。但我并没有再去拍照留念了。我就那样伫立着,像是在等待微风来吹拂我的面颊,等待它来沐浴我干涩的灵魂。我低头看着土地。我感动,我的脚印正覆盖着大禹昔日的足迹。我感动,我的肉体和灵魂正包裹在弥漫着大禹气息的空气中。

大禹,大禹?

大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生来时的哭声,破晓而惊天地。他的降生翻开了一部史书的序幕。大禹的一辈子,从生命开始,肩头便背负着使命。他要治水,要鏖战最跋扈的黄河。当然,他最终获胜了,但他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成绩,而是治水十余年的辛酸历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身怀六甲,隔江痴痴地盼,终化为石头。大禹治水中,据说有一次黄河泛滥,河面翻腾、汹涌,竟然出现巨龙。所有人六神无主,大禹却泰然自若,称自己是天神下凡而吓跑巨龙。大禹的功绩和勇敢也使他成为皇帝,而死后便供奉在此,并修建了大禹陵以作为人们记忆的延续。

我闭上双目,安静地在大禹陵内聆听着大禹灵魂的对话,触摸着灵魂的头颅,洞悉着灵魂的尊严,感受着逝去的伟大。我真的像是看见他了!威武的大禹,就在我面前,显得那么庄严,那么神圣。他的眉宇间透露着坚定的决心,他的瞳仁里放射出无比的辉煌。他走近我身旁

他高大,我颤抖。

我忽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像尘间微粒,沧海一波,像三千若水中的一瓢,满目青木中的`一株。大禹,皇帝,衣衫如同一位普通人。他是一位与人民共同奋斗在前线的首领。在如今的社会,没有人能与之同日而语了。如今是什么?过去又是什么?如今的人们驾驭在科技的最前端,过去的人们却要凭借着父母生出的肉做的躯体,去遏制灾难,遏制最凶恶的黄河。黄河,在现在,仍然可以称呼为人们的一个强劲敌手。大禹看着我,而我不敢直视他。风终于刮起来了,我渴望被沐浴的灵魂此时其实早已垂涎三尺。我望着大禹的身体,努力地去对视他的眼睛。我似乎感受到了他的生命。他像是在说,并不后悔失去妻子,若时光倒转,他的抉择不变他像是在说,黄河滔滔,我即便当上皇帝,也不能撒手任其放纵他又像是在说,我并不多么伟大,一切的功劳要记在人民的头上!

我思考着大禹的眼睛给我留下的印象和思想。等我反应过来,蓦地,他已经消失了。其实,他从来没有出现过;不,几千年来,他一直都在!我仍旧站着不动,祈愿能够再次捕捉到大禹的形象,但是,大禹再也没有给我“第二次”了。我笑了,笑得突然。我庆幸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因为我也是绍兴人,因为我也流淌着绍兴人的血液。这感觉太美妙了。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神,大禹王!

我艰难地迈出了门槛,导游说得对,门槛很高,因为古人生来就很高大。无论是大禹,是子民,还是他的妻子。

阴阴古殿注修廊,海伯川灵俨在旁。一代衣冠埋窆石,千年风雨锁梅梁。碧云暮合繇帝力,红菱秋开鉴水香。令我免鱼繇帝力,恨无歌舞奠椒浆。

――宋代秦观

指导教师:俞雷

简评:文章语言流畅,显出几分老成。比起一般游记,《大禹陵行》一改对景物的过多点缀,更多是写自己的感受,十分有内涵,显得出类拔萃!

绍兴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 第7篇

“巍巍大禹,华夏圣祖。昔者巨浸横流,洪水滔滔。幸赖大禹,受命治水。披山通泽,躬劳疏凿。呱呱弗顾,忘我忘家。栉风沐雨,导洪入海。平治水土,民物奠安。地平天成,神州一统。继天立极,仁周遐迩。韶德懿行,彪炳千秋。泽垂后世,百代尊崇。”4月20日,2000余名海内外来宾和社会各界代表在浙江省绍兴市参加了2011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绍兴市人民政府市长钱建民恭读祭文。主祭人由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宏俊、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建满、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王永昌、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等担任。

绍兴公祭大禹活动从1995年开始,2007年“公祭大禹陵”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升格为国家级祭祀活动。公祭大禹典礼有着较为固定和规范的仪程。今年的公祭仍采用——“谛礼”的形式,有13项仪程一肃立雅静、鸣铳、献贡品、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酒、敬酒、恭读祭文、全体肃立行礼、唱颂歌献祭舞、礼成等。

大禹与绍兴的关系源远流长,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绍兴,史书上有记载的“禹禅会稽、禹会会稽、禹娶会稽、禹葬会稽、禹疏了溪”这五件大事都发生在绍兴。据史料记载,大禹的第四代子孙,也就是夏朝的第六代王——少康,派自己的儿子无余到会稽山下守护大禹陵。从此,这里就留下一支守陵的大禹后裔,至今已经成为延续到145代的大家族。研究表明,世界上有将近300个姓氏为大禹后裔,其中80余个姓氏仍然留存于世;大禹后裔有3到4亿人。

大禹陵作文300字 第8篇

第二天,我们班上所有的小朋友在大禹陵门口集合,大家都准备好了食品和饮料,我还准备了垃圾袋和野餐垫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大禹陵,首先看到了一个大水壶,再走了一段呢,我们经过了一座桥。到了大门里面,我们发现了一个好地方,于是,我们就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大家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分享,非常开心。累了就坐一会儿;不累了呢,我们就在草地上玩一会儿拉圈圈,别的小朋友来,就一起玩,玩得可开心了。

然后,老师宣布我们要走了,离开之前,我们每个班都拍了一张集体照,非常漂亮。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班的李老师开着一辆非常好的车出去了,我们也跟在后面,出去了。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来接了。

大禹陵一日游作文 第9篇

大禹陵是一个纪念大禹所建的景区。里面的地方很美很美,绿树成阴,还有那个雕像,雕得栩栩如生,好像大禹就站在我们面前,他很威风,很雄伟。

前一个星期天,我们一家又再一次游玩了大禹陵景点。我们来到大禹陵先看了“人海”。导游们在售票处排着很长很长的队伍,那队伍人很鑫,像一条飞龙一样长。接着又来到那一个大禹陵门口,又接着来到了那个香炉前,那香炉像一个洗澡盆一样大。我们接着又去了那个大禹雕像,我们在路上看见了几棵特别粗的树,要大约两人才能围住呢。走了好长时间,终于到了雕像那儿。大禹陵威武的站在那儿,好像在看什么,大禹拿着船浆,在那里划船。我的脑子里出现了,大禹在划船的样子。过了一会我们回家了。

我们的绍兴很美有很多名胜古迹。有鲁迅故里、兰亭、香炉峰、大禹陵等仙境之地。我爱绍兴市,我爱我的家乡,我为绍兴人感到骄傲、自豪。我希望这一个鱼米之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希望让更多的人爱上大禹陵,爱上绍兴。

游大禹陵作文800字 第10篇

一进景区大门便看到九龙潭,潭水腾起朵朵雪白的水花翻涌而出,“哗哗哗”的流水像宽大无比的瀑布一样,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

经过九龙潭,就看到了一座巨大的石牌坊,“大禹陵”三个大字鲜红夺目。我和爸爸绕过“龙杠”,穿过牌坊,进入一条用古石板铺成的通道神道。神道沿着山势逐级升高,两旁安放着由整块石头雕塑的动物,上面写着这些动物的名字:熊、野猪、三足鳖、九尾狐、应龙。相传这些神奇的动物都是帮助过大禹治水的神兽,也有的是大禹自己所变。好神奇啊!通道尽头就是大禹陵碑亭,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亭里矗立着一块巨碑,“大禹陵”三个朱红大字耀眼夺目,顶天立地。碑后是禹王山,相传大禹就葬在那里。

我和爸爸开始爬大禹陵的九百五十七个石级。石阶两旁的松树十分茂密,就像一把把大绿伞,丝丝缕缕的阳光从缝隙中透射出来,洒在身上、石阶上,花草树木的清香融在柔柔的太阳光里,就像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爸爸边爬边告诉我,据说大禹治水十分辛苦,奔波途中掉了一只草鞋,他无暇寻找匆匆离去,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丢鞋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取名夏履桥,后来这个地方建村就叫夏履桥村,就在我们钱清镇附近。我也想起来了,我们班就有一个小朋友是夏履桥村的。爸爸还说,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第四天,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在绍兴老百姓身上代代相传,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爬上山顶我已经气喘吁吁了,但依旧兴致勃勃。山顶有大禹的雕像,巨大无比,他身上的衣服被风高高吹起,可他那魁梧的身体纹丝不动。只见他屹立山顶,一手执治理洪水的工具,一手掌心向下指向远方,似乎在告诫人们警惕洪灾又好像在率领百姓抵挡洪水。

当我和爸爸漫步下山时,我们还遇到了一位老爷爷。他说他就是山脚下的禹陵村人,禹陵村这一支是当年奉命为禹守陵的。村民都姓姒。因为绍兴人民敬仰禹的治水功绩,对姒氏从未实行歧视,所以能够繁衍至今。

大禹陵讲解词(普通篇)+ 第11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会稽山景区,景区包括大禹陵、百鸟乐园和香炉峰三个核心景点,现又新增了恐龙园和花卉展等景观。

会稽山是古已有之的名山,《周礼·夏官·职方氏》曾将会稽山列为九大名山之首。会稽山与我国古代开国圣君、治水英雄大禹有着不解的渊源,它是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同时也是大禹的陵寝所在地。早在隋代,会稽山就被列入镇山之一。“五镇”在古书上是与五岳并举的,指可为一方之镇的大山,包括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这里就是南镇会稽山。

大禹陵是会稽山景区的核心部分,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着九条青铜蛟龙环绕着的 “九龙坛”,云雾缭绕,四周清水泛流而下。传说当年九条蛟龙在人间兴风作浪,使华夏大地洪水为患,勇敢的大禹降伏了蛟龙,造福百姓。

行至神道,乘坐交通工具的游客就要下车步行了,青铜所制的“龙杠”已在眼前。按照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步行进入神道,祭拜陵寝。两侧的“拴马桩”则供官员拴马。

这座大禹陵牌坊建于1995年,坊额正中的“大禹陵”三个大字,是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大禹陵后亲笔题写的。

穿过牌坊,缓步于神道上。可以看到各种神兽,称之为石像牲,共十二对。依次为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xièzhì)、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些神兽,它们都曾帮助过大禹治水,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

矗立在神道尽头的是2008年4月建成开放的禹迹馆。此馆是反映大禹治水足迹的一个专题陈列。在序厅中,巨大的屏风正面是“大禹治水”浮雕,背面是“禹贡图”,此图选自清代学者胡渭所著的《禹贡锥指》。穿过屏风,列于展版上的是古代祭禹典礼的六篇祭文,对大禹的光辉业迹作了高度评价。

下面我们将参观《禹迹馆》的主体陈列,陈列内容分两个体系。一为《大禹在绍兴》陈列,这部分由绍兴禹迹与绍兴禹典两部分构成,以此表现绍兴与禹的特殊关系和历代祭禹概况。另一体系为《江淮河汉思明德——大禹史迹陈列》,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治水英雄、立国始祖和华夏之子。以此体现大禹治理洪水与建立夏朝二大业绩和后人对大禹的缅怀之情。

在绍兴的地域中,有着丰富的大禹传说和古迹留存。大家请看,这是《绍兴禹迹示意图》,大禹的传说故事可谓是遍布绍兴的角角落落。

禹疏理了溪:了溪位于嵊州,是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地。

禹禅会稽:祭地曰禅,大禹在治水成功后选择了会稽山作为禅地,会稽山亦由“茅山”之名改为“会稽”。

禹会会稽:禹会会稽和禹禅会稽,是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侧面,指的都是大禹在会稽山会诸候,祭诸神,明确君位,创建中国第一王朝的开国大典。基于这一历史传说,至今还留下了禹会村、金帛山、型塘、德清防风神祠等遗迹。

禹娶会稽:关于禹在涂山娶妻的历史,《吴越春秋》作了具体的记载。该书说,大禹为治理洪水,奔走全国,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他走到涂山,怕自

己年纪太大了会违背婚姻制度,在遇到女娇后,两人情投意合,便结婚了。婚后四天,即出外治水。

禹葬会稽:根据《吴越春秋》的叙述,大禹在会诸候以后就留在大越。临近老弱时,他叹道:“我已到晚年,即将寿终,要在这里安息了。”对众臣下令说:“我百年之后,葬在会稽山,用芦苇作椁,桐木作棺,挖墓穴深七尺,不要触及地下泉水,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进行埋葬就好了。”

大禹治水在华夏大地上众多的遗迹,接下来请各们参观大禹史迹陈列。第一部分是“治水英雄”。

相传在4000多年的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终于治平了水患。因此大禹被尊为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下面的一些图片与资料主要介绍大禹治水的足迹。

现在各位看到的是长江三峡景。江水奔流,雄伟奇俊,据史料记载,是由大禹所疏凿,沿途禹迹丰富,传说众多。照片中看到的是巫县授书台。

这些展示的工具都是依照大禹所处时代的器具复制,它们都十分简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治水的艰辛,如木耜、有段石锛、石斧等。

这是应龙与九尾狐等瑞兽雕像,传说,群兽辅佐大禹治理洪水,其实是大禹颇具领袖风范,曾率领崇拜各种不同图腾的部落集体治理水患。

宛委山,山名。据传说大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金简”与“河图”传是上苍赐予大禹治水的两件法宝.其实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吸取了父亲鲧的教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科学观得到了充分应用。

国画《过门不入》说明大禹牺牲小我以忠于事业,是大禹治成功的过人之处.下面各位欣赏的一组照片都是绍兴的一些禹迹。绍兴夏履桥、安昌涂山、陶里禹降桥、上虞夏盖、嵊州了溪等。这些景点说明大禹也在绍兴治水,至今绍兴镜内禹迹众多,任人凭吊。

大禹治水足迹还涉及全国其它地域,如:山东禹城,大禹在此率众治水而得名。禹城是大禹治水“导三川、疏九河、会一泽、开二水”导洪入海、功成名就所在。大禹治水曾驻留此地,建“禹息城”,为“导流入海”的施政中心。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河南禹州禹王锁蛟井、古钧台街“禹王庙”、三门峡、开封禹王台等,这些留存至今的禹迹既是大禹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更是人们缅怀大禹的凭借。

第二部分“立国始祖”。

在大禹立国以前,华夏民族是多元的,没有一个中心,是大禹把多元的华夏建成了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国家,因此我们说大禹是华夏的立国之祖。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迄于西周即公元前841年,而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仅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启动,经过来自各个领域的200多位专家学者的团结协作,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禹为立国之君。这是青铜历史柱模型。

大禹在治理洪水过程中,每巡视到一个地方,就召见那里的酋长、贤人,向他们了解当地山川的脉络条理、土壤和地方物产、人民的生活习俗等情况,并记录下来。治水成功以后,便将疆土划分为九个州,以九州进贡的青铜铸了九只鼎,鼎上分别雕铸九州物产、奇禽异兽的图像,精致无比,代表当时的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象征天下九州尽归于夏。九鼎因此成为镇国之宝,王权之象征。

《禹贡》一书则根据九州的划分,分别叙述各地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贡品和交通等情况。又根据距离“都城”的远近,划分甸、侯、绥、要、荒五服,各服承担不同的赋税和部落联盟公共事务的义务。这种分区而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大禹的雄韬伟略和作为政治家的才能。

会稽山列于王屋山、太行山等九大名山之首,而且还是中国五大镇山之一,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得名和大禹有关?司马迁《史记》中云:“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相传,会稽山原名茅山,大禹即天子位后,三年考察功绩,五年稳定政局,就视察全国。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会四方群臣,对有功劳的进行封赏,对有德行的人授以爵位,后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会稽即“会计”,会诸候,计功绩。大禹在会稽大会诸候这一重大政治活动体现了禹作为伟大政治家的成熟气度和宽容襟怀。大禹文武兼施平服了三苗,说明了禹兼有政治家的远见和军事家的谋略;而三苗的平服则使华夏之势直达长江流域。这是国画《禹征三苗图》。

涂山大会四年后,大禹再次来到古越巡狩,命各地的诸侯第二年春天来茅山相会,以考核各诸侯的政绩。在这次大会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叫防风氏的诸侯才姗姗而来。防风氏的居住地距茅山不远,大约在今莫干山一带,他是古越人中较有势力的一支,经常侵夺其它部落的财产和土地。禹对无视王权,姗姗来迟的防风氏非常不满,下令将其斩首,以严明政令,以儆效尤。据说防风

氏生得健壮高大,行刑的人怎么也够不到他的头,于是只好修筑了一个土台,让行刑的人站在土台之上,才将防风氏的头颅砍下。今天绍兴的型塘就是当时防风氏被杀的地方,后来,人们感念他在治水过程中的一些功劳,还立庙祭祀他,因他身材高大,所以又称防风庙为七尺庙。这组照片就是绍兴型塘村景和德清防风庙。

这件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被学者们誉为“金文之最”,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

第三部分的主题为“华夏之子”。

大禹不但是中华民族广为传颂的治水英雄,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奠基人。

现在各位看到的是全国各地的大禹像集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夏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帝禅让,世称大禹。

对大禹的出生地至今仍有四种说法,即理县说、汶川说、茂县说和北川说,但最为闻名的是禹生于北川之说。而各县自古以来皆有“石纽”、“刳儿坪”等丰富的禹迹和传说,对大禹的崇信、祭祀之风也都很浓厚,以汉汶山郡广柔县境域推测,也不无道理,所以四县各昌其说,都自视为大禹的故里。

这些照片是另一处较为闻名的大禹出生地汶川禹迹的照片,境内也保存着丰富多彩的禹迹和传说,如“石纽山”摩崖题记,刳(ku)尔坪,洗儿池,“禹迹”摩崖题记,禹迹石纹景,禹王宫,圣母塔,“大禹王故里”摩崖题记,涂禹山和禹王祠等。

1940年,时任中央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先生,以古稀之年,不辞辛劳,登临汶川石纽山刳儿坪寻访禹迹时,曾留下“禹王明德古今悬,那计汶川与北川”的诗句。羌族民间崇信大禹并不因为禹乡之争有丝毫影响,各地的禹庙、禹迹都一同视为禹的寓所,同享祭祀礼拜,数千年来从未改变。于先生对禹乡之争的这一善意规劝,恰恰成为羌族民间大禹崇拜的最好注解。

这组照片是关于大禹娶亲地涂山的集景。涂山氏的女娇与禹相约涂山,情歌娓娓,故事楚楚,情景盎然。相关内容在《吕氏春秋》、《蜀王本纪》、《华阳国志》和《通鉴外记》等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但时至今日,全国涂山竟然有4处,分别为浙江绍兴、安徽巢县、陕西旬阳和湖南宛委。大禹在治理水患的同时特别注意民生,指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使水利设施兼具排水和灌溉的功能。《尚书》记载了大禹的许多治国言论,也通过大禹同时代人的叙述,歌颂了他杰出的功绩。《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划分九州,这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是大禹的又一大功绩。大禹的功勋卓越,受到普天下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舜帝就将帝位禅让于他。大禹继承了帝位后,建立夏朝。他饮食非常简单,衣服粗糙,宫殿卑陋,生活非常俭约。但他在朝政大事、国民生计方面却做得很到位,祭祀办得隆重,礼服十分美观。大禹十分懂得如何通过礼仪树立王朝的权威。

现在看到的这组是全国具有代表性的禹庙、禹祠的照片,大禹因为显著的功勋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各地民众纷纷建造禹庙、禹祠纪念大禹。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位于大禹葬地——绍兴会稽山脚下的禹庙。它历史悠久,始建于禹子启时,现在禹庙则是初建于南朝梁代,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

现在看到的这组是全国具有代表性祭禹活动的照片。到秦朝,始皇帝亲临

会稽祭祀,命李斯撰文立碑,传于后世;南朝时,宋文帝遣派使者祭祀;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均来祭祀,留下了诸多题字、诗文;民国时,1935年浙江省政府特祭大禹陵,并定下了每年的9月19日为例祭之日;新中国成立后,1995年浙江省隆重举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礼,参祭人数众多,规模空前,此后,每年小祭,五年大祭。

2005年,“祭祀大禹陵”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7年始,祭禹正式列入了国家级祭祀的行列。这就是2006年和2007年公祭大禹陵的录像资料。

禹迹馆的参观就到这里,相信各位游客对大禹的历史及传说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看了图片上的历史,请各位再实地感受一下千年王陵的风采。

呈现在眼前的祭禹广场是举办祭祀大禹陵典礼的所在地。广场中央矗立着钟亭和鼓亭。

九鼎台浮雕墙,介绍了大禹生平的一些事迹。禹得天书、涂山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会诸候等千古称诵的传说都能在这里看到。

浮雕墙上方醒目地摆放着九只大鼎。象征着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从此鼎成为了王权的象征,象征国家统一,政令统一。

地面上的三幅铜雕。分别是龙、凤、狮,都是取吉祥、胜利之意,中间则是道教中的太极八卦图。这也暗合了会稽山佛、道合一的意思。

眼前这座延伸至禹池的方形平台就是祭坛。大禹因治水成功历来受到人们的崇拜,从大禹的儿子启开始,历朝均有祭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禹陵,民间的祭禹活动不断延续。每年阳历4月20日,大禹的后裔以及其他一些崇敬大禹的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发举行祭祀。1995年,省政府组织举办

了大型的公祭活动,来自中央、省、市各级领导、港澳台同胞、大禹的后裔及群众代表参加了公祭,场面盛大而隆重。此后,公祭活动被保留下来。2004年起祭祀典礼在新建成的祭禹广场举行,祭坛和禹陵在同一轴线上,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祭禹陵。祭坛四壁分别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被称为四方神,守卫着大禹的陵寝。

祭坛左侧这三根气势雄伟的石柱是图腾柱,它们由花岗岩制成,高约8米,石柱上盘龙环绕,向上翻转,就像翻腾的洪水,顶端雕刻着的云龙,威严肃穆。

穿过棂星门,各们就来到了“禹陵”。禹陵,即大禹葬地。《汉书·地理志》说:“山阴,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 所指位置就是今天禹陵的范围。前方耸立的“大禹陵碑“是明朝绍兴知府南大吉请专家考证陵址后镌刻立碑的,“大禹陵”三字也为他所题写。

大禹陵碑亭后的是陵区的主体建筑——享殿。

享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与大禹陵碑同属绍兴知府南大吉所建,至清末倒毁,于2007年11月开工重建,至2008年4月完工,享殿建筑风格布局与禹庙大殿相同,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顶,南北配殿各三间。

享殿的正殿是供奉大禹神位的地方,大殿正上方有集乾隆字的“享殿”正匾,正门的对联选自明学者谢肃《会稽大禹庙》诗句,由中国书法学会主席张海先生书写而成。享殿正面是三间神龛,正中是“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正上方是集汉代《石经》字的“德配乾坤”,左侧为集唐大宗字的“宁济生民”;右侧为集宋高宗赵构的“奠安海宇”。神位的正前方按“太牢”之礼,陈设了43件祭器,木制的3件叫“俎”,是摆放“三牲”用的; “篚”是竹编祭器,放“帛”(黑布)用的;“爵”放太羹(不加五味);鉶放和羹(加五味);簠(fǔ)

放稻(梗米)、梁(饭);簋放黍(糯米)、稷(梗米)。

右侧大部份是竹编的祭器,叫“笾”,主要是盛放“干果、鱼干、肉干、糕饼”等,左边大部分是青铜豆,主要盛放烹饪后的菜肴。

每逢祭禹大典,祭器内就祭品充实,献享大禹。

大禹一生的丰功伟绩,最主要的是“治水”和“立国”两件,享殿的侧壁的壁画就着重反映这两件大事。

右面的为“治水”:整幅画面以一个个传说的场景:从大禹之父“鲧”治水失败被杀而化黄熊起,串联起“大禹受命治水”、“宛委得天书”、“劈龙门”、“三过家门而不入”、“大会诸侯,崩葬会稽”、“道家封为水官大帝”等,构成了“大禹治水”的主题。

左面的是“立国”: 从“会诸侯,杀防风氏”;“平三苗,以安国”;“划九州,铸九鼎”等,构成了“大禹立国”的主题。

配殿陈列的是清代数代皇帝遣特使和下谕地方官致祭大禹陵的告祭碑,在南配殿尚有“重建大禹陵享殿碑记”,记述了享殿的历史渊源和重建的概况。

走过短短一段鹅卵石小径就来到了禹祠。禹祠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几经兴废,现存的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内有一尊大禹塑像,两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绍兴姒氏宗谱。据传无余守墓时在绍兴繁衍了子孙,均为姒姓,现在已经传至146代。

大禹陵历史悠久,古碑众多,为便于游客观看建了一个碑廊,选取一部分碑安放于此。如《会稽刻石》、《往生碑》、《水利碑》等等。其中《会稽刻石》又称《李斯》碑。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上会稽、祭大禹”时,登上秦望山,眺望南海,感叹之余,命他的宰相李斯写了一篇歌颂秦德的文章,立

碑传世。

禹庙是祭祀大禹的庙堂。现存禹庙,始建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梁代。禹庙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午门、拜厅、大殿,顺山势逐渐升高,气势宏伟,甚为壮观。

“岣嵝碑”原碑在湖南衡山岣嵝峰上,故称“岣嵝碑”。留存于此的则是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张明道根据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拓片翻刻而成的。因其字形独特,历来为专家学者所关注,根据明代学者杨慎考译,碑文由77个字组成,记述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当然这只是杨慎的一家之言,供参考而已。

午门为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拜厅,也称祭厅,是帝王及文武百官祭祀大禹的地方。“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由著名书法家钱君匋(táo)所书。

大殿是整座禹庙的最高建筑物,原殿已在1929年倒塌,现存建筑是1933年重新修建的,仍保持了明清的格局,大殿正中的大禹塑像端庄严肃,后以九钺作为背景,蕴意深刻。

殿中四副对联,都是赞扬大禹的丰功伟绩以及他的高尚品德。分别为康熙、乾隆两帝以及赵朴初先生和启功先生或撰或写。

“窆(biǎn)石亭”,因窆石而得名。“窆石”相传是下葬的工具。上有后人题刻多处,最早的为东汉永建元年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窆石亭”旁还有两块石碑,“石纽”和“禹穴”碑。分指大禹的出生地和葬地。这两块碑是清光绪年间依大禹出生地的拓片复制在此。

大禹陵游而后感 第12篇

————游周恩来祖居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清晨的日光铺在柏油路上。在四通八达的小巷中转了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周恩来祖居。

祖居的入口住户我的想象,在我的脑海中,伟人的家乡应该都富丽堂皇,但这门口却出奇的简陋,就连门前的大匾也只是一块掉漆了的木板。

这也许是周总理的正义和清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为人朴素,不看重外表,他会深入别人的内心去了解他,这也是伟人具有的善良品质。而我认为,一个坚强的外表下,也许有一颗脆弱的心灵。相反,一个娇弱的外表下,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正是因为周总理有一颗坚韧的心,而这颗心在他的坚强意志下拥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他打破了无边无际的黑暗,用身躯保护着娇嫩的新中国。

周总理以其高风亮节,行为高蹈,为后人竖立起了一座丰碑,赢得了世人的由衷崇敬,但一个共和国对他的奉献所给予的回报,是否同样禁得起历史的尊敬?

我曾经看过前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梁衡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谈到周总理当时在文革期间的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他的心怀共和国,心系天下苍生百姓,以及因此所付出的日夜辛劳,心力交瘁,以至于最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少,历史,对于周总理,是一种负疚!所以我祈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可以在远离烽火中,远离**中,静静地生长,让我们的每个人都拥有生的权利,无人能夺。

大禹陵导游词范文

大禹陵导游词范文(精选12篇)大禹陵导游词 第1篇大禹陵导游词(秋游大禹陵)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绍兴大禹陵,很高兴为你们导游。(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