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成长范文
动态成长范文(精选7篇)
动态成长 第1篇
(一) Logistic模型
本文引用生物学中的Logistic模型[7]来描述企业集群及群内单一企业的动态成长过程:
这里;n (t) 表示集群内的企业数量, x为企业的产出水平;r表示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产出水平;N为市场容量。
(二) 企业集群不同类型
1. 市场型企业集群。
假定集群成员企业无核心与非核心之分的就是市场型集群, 集群的网络效益对企业及其集群的成长贡献都受到了相当的限制。
当集群稳定时, 市场型集群内企业的能力差异不大。为了保证成员企业的成长, 整个集群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依赖的是群内企业所共享的网络效益的提高。
在此类型的企业集群中, 成员企业以价值链上的特定标准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 竞争与合作的交互作用对于集群整体成长性的影响则更加复杂。一方面, 作为竞争企业, 面对相同的目标市场, 在对市场份额进行激烈争夺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有关产品、创新及市场机会等信息的频繁共享 (这种共享往往并不是有意的) 。在促进技术辐射、降低组织转换成本并实现整体市场的扩大, 最终形成单一群内企业都受益的集群整体的网络效益。另一方面, 对集群持续创新的激励、实现全球竞争 (global competitiveness) 的要求又成为群内成员企业不断竞争的动力, 带给群内企业更为直接的竞争压力。成员企业通过战略联盟 (strategic alliances) 等形式在某些领域建立协作以促进创新。总而言之, 由于集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 使成员企业极度依赖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交流和合作[8]。
2. 中卫型企业集群的成长。
中卫型企业集群的成长则主要是核心企业的贡献, 集群的网络效应主要由核心企业提供动力支持。核心企业的选择促成了非核心企业的持续竞争, 为整个集群的优化提供了基础。
集群处于稳定状况时, 为保证企业的成长, 必须提高集群内分工细化的程度, 发挥核心企业对集群成长的支持性作用, 集群整体呈现较强的成长性。
二、长三角船舶企业集群成长实证分析
1.船舶产业集中度较高促使企业集群的成长。2000年以来中国新船订单量DWT及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虽然, 20032004年DWT没有变化, 但是世界DWT总量的缩短, 导致中国新船订单所占比重的增加。
对1998年中国海洋运输船制造业的国内产量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5]发现, 东部地区占92.65%, 其中长江三角洲占42.42%, 环渤海地区占34.22%, 珠江三角洲占12.71%;中部地区占6.46%;西部地区占0.89%。
2.长三角船舶企业集群快速成长。借助中国船舶工业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 对20022003年全国造船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长江三角洲 (简称长三角) 所占比例比重不断增加, 基本占到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珠江三角洲 (简称珠三角) 所占比例略有上升, 从而导致了环渤海地区所占比例的下降。这充分表明长三角地方船舶业的快速发展与区域经济整体成长是相关的, 具有地区集中性。
长三角十六城市船舶业的具体分布却是不均衡的, 船舶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南通和泰州三个城市, 三市造船量占全国的比例连续两年超过43%, 占长三角造船总量的83%左右, 长三角造船业具有明显的城市集聚现象。
3.长三角船舶企业集群内企业成长快速。2003年与2002年所选择的企业统计口径是有差异的, 即在2003年的统计中, 所选的是规模更大的企业, 在这样的统计口径下, 长三角船舶业的发展仍然有将近三个点的增长, 说明长三角船舶企业集群快速成长有赖群内企业的快速成长, 即核心企业的成长远远快于其他两个地区, 特别是环渤海湾地区。而由全国的造船产业集中度的数据来看, 个体船舶企业规模平均水平偏低。
4.长三角船舶企业集群成长路径。首先, 长三角船舶形成了上海、南通和泰州三城市的大型船舶制造中卫型企业集群, 形成了舟山、台州、扬州等小型船舶市场型企业集群。其次, 长三角船舶制造集群应结构合理、层次鲜明。即上海为核心层次, 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 (如豪华游轮、滚装船、液化气船、天然气船、超大型油船、大型集装箱船等) ;南通和泰州 (包括江阴) 为中间层次, 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船、大型集装箱船、大中型散货船等大中型、中等技术含量的船舶;扬州、南京 (包括镇江) 、舟山与台州为辅助层次, 重点发展渔船、化学品船、中型散货船、中型油船、普通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中型、有特色的船舶;常州、无锡、盐城、温州等为配套层次, 重点发展船艇、近海和内河船等小型船舶及配套设施的生产[9]。
综合企业集群成长路径与长三角船舶企业集群成长的实证分析, 发现针对船舶行业集中度有较高要求的企业而言, 市场型企业集群主要由配套设施生产企业构成, 其成长有赖于中卫型企业集群所提供的辐射影响。
三、船舶集群核心企业成长路径
1.新进入支持。作为核心企业的大型船舶企业为船舶配套供应商的成员企业提供了动力支持 (supporters of startups) 。核心企业通过建立细化程度较高的分工网络, 帮助成员企业改善其新进入 (newness) 的学习进程 (learning process) , 降低了作为成员的中小企业由于新进入影响所致的损失 (to limit the liability to newness effects) [10]。
为此, 作为核心层的上海应推进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如, 船用钢板、船用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船用大型曲轴、大型铸锻件、导航通讯设备、自动化装置等产品。支持数字化造船技术及应用、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开发与建造、新船型开发与设计等关键技术攻关活动。
作为中间、辅助层的江苏应充分突出重点, 抓好一批已有一定优势和市场占有率而且是国家急需发展的配套产品, 如, 船用主机、柴油发电机组、甲板机械、船用锚链、冷藏空调、雷达、电缆及主配电板, 形成南京、镇江、泰州、南通四大配套业基地, 并辐射周边;另外, 着力提升一批已有一定基础但急需提高档次的配套产品, 船用舾装设备和器材、船舶舱室机械 (滤器、热交换器、压力水柜、遥控阀组) [9]。
作为配套层的浙江应重点发展小型主机、柴油机发电机组、船用齿轮箱、甲板机械、救生设备、电缆、泵类、阀门、涂料、小五金等船舶配套产品。
2.组织形式支持。核心企业通过建立培训体系、人力资源交换等多种组织形式 (organizational tools) 向外围企业转移知识资源 (knowledge resources) 、技术能力等, 提高成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核心企业也通过开展学习竞赛 (learning races) 或所谓的“面对面竞争”[11]提高对成员企业的控制与要求, 迫使成员企业不得不保持持续的成长。
3.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选择。核心企业在关注自己的核心能力的同时, 通过外包为成员企业提供模仿原型 (archetypes) , 使成员企业获得经由模仿来形成自我成长的竞争能力, 为成员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路径。
参考文献
[1]Robert Hassink.The Learning Region:A Policy Concept to Unlock Regional Economies from Path Dependency.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 Regionalization of Innovation Policy-Options and Experiences June4th-5th[C].2004Berlin.
[2]Arjen van Klink&Peter de Langen.Cycles in industrial clusters:the case of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 in the Northern Nether lands.Best Practices’and the Dilemma of Regiongal Cluster Policy in Europe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 ografie, 1996:4, 452-457.
[3]王缉慈.关于用产业群战略发展我国造船业的政策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 (9) :42-46.
[4]崔立瑶.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1, (6) :63-66.
[5]陶永宏, 冯俊文.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结构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国造船, 2006, (3) .
[6]周浩.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 2003, (7) :32-37.
[7]谭永基.数学模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50-161.
[8]Lunaria.New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Third Sector——Final Country Report:Italy December1999[R].University of Rome La Sapienza, 1999:3-4.
[9]陶永宏.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错位发展释放更强竞争力[N].中国水运报, 2006-12-03.
[10]Cristina Boari.Industrial Clusters, Focal Firms, and Economic Dynamism:A Perspective from Italy[R].World Bank Institute, Copyright-2001:12-14-03.
花卉动态成长仿真系统设计 第2篇
每种花卉都有它的生长、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这种过程叫生命周期。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花卉的成长状态, 需要用一个仿真系统来模拟。目前存在一些仿真系统, 但是大多系统都过于复杂。为了更方便、有效地模拟不同花卉的成长过程, 本文利用Microsoft Visual C++和Microsoft.Net Framework作为编程语言, 研制出了一种可以模拟不同花卉的成长过程的三维可视软件, 该软件可以实时的展示花期、株高, 和花苞的变化。
2 花卉的生长发育过程与特点
每种花卉都有它的生长、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这种过程叫生命周期。发育过程包括种子时期、营养生长时期, 和生殖生长时期。
种子时期, 包括胚胎发育期、种子休眠期, 和发芽期营养生长时期, 包括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 和营养生长休眠期生殖生长时期, 包括花芽分化期、开花期, 和结果期不同种类花卉的生长发育特点也不一样。一年生花卉:生长不久后进入花芽分芽;二年生花卉:低温春化后完成花芽分化;球根花卉:春植球根:春植秋花, 夏季生长期完成花芽分化;秋植球根:秋植春花, 夏季休眠期完成花芽分化;宿根花卉:落叶类:春夏生长, 冬季休眠;常绿类:耐寒性较弱, 无明显休眠期。
花卉每年都有与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 并呈现一定的生长发育规律性。外界环境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营养, 和气体等。光照:光周期现象:植物生长发育对光周期长短 (昼夜交替) 的反应。它影响植物的成花, 各种植物成花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一, 根据这种特性把植物分成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性植物。温度:春化作用:有些植物在个体生育过程中必须通过一个低温周期, 才能继续下一阶段的发育, 即引起花芽分化, 否则不能开花。这个低温周期叫春化作用, 也叫感温性。不同植物所要求的低温值和通过的低温时间各不相同。水分:控制水分, 有利于花卉的花芽分化。如梅花的“扣水”就是减少水分的供应, 使新梢顶端自然干枯, 叶面卷曲, 停止生长, 转向花芽分化。
3 花卉动态成长仿真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采用Microsoft Visual C++和Microsoft.Net Framework进行编程。
Microsoft Visual C++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开发Win32环境程序, 面向对象的可视化集成编程系统。它不但具有程序框架自动生成、灵活方便的类管理、代码编写和界面设计集成交互操作、可开发多种程序等优点, 而且通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使其生成的程序框架支持数据库接口、OLE2, Win Sock网络、3D控制界面。Microsoft.Net Framework是微软的.NET应用程序开发和运行环境。
在编制本系统时, 充分考虑了不同花卉的特点, 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营养, 和气体等。系统根据花期、株高, 和花苞等条件, 选取了多种花卉进行仿真测试, 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1) 可以选择不同的花卉, 包括牵牛花、玫瑰花、君子兰、水仙、菊花、鸡冠花, 和月季等; (2) 播放与暂停整个花卉成长过程的任一时刻, 可以播放整个花卉的成长过程, 点击暂停, 可以看到任一时刻的花卉状态。此时, 可以点击“旋转查看”来观看这一时刻的三维效果; (3) 可以拖动滚动条来播放任一时刻的花卉效果图; (4) 随着花卉的成长过程动态实时的显示花期、株高, 和花苞。当选择牵牛花时, 仿真系统如图1所示, 这是截取牵牛花在花期为1天、株高为2cm、没有花苞时的图片。通过旋转可以查看此时的三维效果。当选择玫瑰花时, 仿真系统如图2所示, 这是截取玫瑰花在花期为24天、株高为33cm、有花苞时的图片。通过旋转可以查看此时的三维效果。
通过两幅图片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不同花卉、不同花期的不同状态, 也证实了本系统可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4 结论
本文制作了一款可以查看不同花卉成长过程的软件, 通过该软件, 可以很好地查看不同花卉的整个生长过程, 包括生长、开花、结果、衰老, 到死亡。在实时播放成长过程时, 花期、株高, 和花苞也是实时变化的, 仿真效果到达预期目标。
摘要:每个花卉都有其成长过程, 从生长、开花、结果、衰老, 到死亡。本文将对不同的花卉进行分析, 并用软件来模拟演示花卉的成长过程, 并从三维视角展示。仿真系统能根据花期、株高, 和花苞等条件进行详细演示。
关键词:花卉,动态,仿真
参考文献
[1]淮永建, 虚拟花卉植物在可变风场中的运动行为仿真[J].农业工程学报, 2012, 19:45-48.
[2]淮永建, 花卉植物形态与生长可视化仿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 8:120-123.
动态成长 第3篇
一、关注和谐情智共长
传统课堂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取决于他的情商。情商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等方面的品质。一个不会尊重他人, 不善于合作的人是很难在未来社会上获得成功的。因此让语文课堂中流淌和谐的音符, 让学生情智共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课堂度过的每一点时间, 都应该是快乐的, 他们会不断为自己学习的丝丝进步而高兴, 为能时不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赞美而欣喜。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 用微笑润化学生, 用温和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营造自然和谐的动态生成教学氛围, 让学生乐于学习。
2. 打造自主对话的课堂模式。
语文课堂是教师, 学生, 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课堂。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对话平台上只有自主, 才能展现出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我们只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 及时捕捉精彩的语言点, 激活学生的语言细胞, 学生的对话就会充满着生命活力。
二、把握自然自主建构
自然是指顺乎规律, 自由发展, 没有过多的人为强制力量。自然的生态课堂就是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然的生态课堂是体现师生教学相长的智慧课堂。
1. 引导学生在自然中成长。
儿童的教育就要把儿童当作儿童, 把握儿童的特点, 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 促进儿童身心自然、自由地发展。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生长的规律, 也正是生态课堂的基本思想。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知识, 让智慧在自然中生成。不过, 自然的生物要在自然界中生长, 而自然界并非温房。“不经风雨, 何见彩虹?”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顺畅环境中毫无障碍地学习, 这种毫无挑战性的学习是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尝试中, 经历挫折, 反思过程, 然后进行实践, 从而实现成功。
2. 让知识在自主中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 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 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放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按自己喜爱的方法学会思考、感悟, 学会解决问题, 主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己能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代为思考;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翅膀, 自由地遨游语文知识的宇宙, 充分享受“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自主探求的乐趣。
三、促进生成超越自我
追求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他们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着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然而, 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这些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 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
1. 创设情境, 营造动态生成氛围。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 只有在动态生成的的情境之下, 学生才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创设动态生成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文本角色;然后到课文中去体会、去领悟文本的情, 引领学生从生活情境走入文本情境, 使学生的生活情感融入文本情感, 最终使教师、学生、文本能有效地对话, 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
2. 巧设问题, 设置动态生成支点。
师生在进入生成的情境之后, 必然要发生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交流既是教学的本质特征, 更是课堂生成的动力。在充满生成的课堂中, 师生、生生之间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彼此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见解, 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和共进。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 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 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可见, 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 而教学设计中有效的问题设置, 则能给课堂架起一个生成的“支点”。
动态成长 第4篇
在企业的成长发展尤其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高管(包括企业家、高层管理团队/经营者)的才能和精神品质几乎决定了企业在市场、行业和区域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状态、地位和竞争力。那些曾经带领企业创造成功和卓越的故事和经历的高管,不一定代表未来仍然可以持续优秀:麦道夫与庞氏骗局、吴炳新与三株神话破灭、田文华与三鹿关门、福尔德与雷曼兄弟银行破产等案例即是对这一论断的明证。高管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能力、改善心智模式适应企业发展不同任务环境,那么,其对企业的“正能量”贡献将不断缩水,甚至成为阻抑企业变革创新提升企业成长的“负能量”。英国的管理学者安德鲁沃德(Andrew.Ward)在其博士论文《多么难的下台:被解雇的首席执行官(CEO)们发生了什么?》中,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大部分被罢免的CEO是因为公司从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而他们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带领公司继续前进,因而董事会解雇了他们[1]。
因此,探索高管尤其是企业家如何能胜任动态变化的企业成长情境,创造并持续优秀业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无论是关注管理者胜任力研究的学者还是致力于研究企业家群体的学者,都越来越关注高层管理者尤其是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或者企业处于复杂发展与竞争情境中,他们是否仍然能够带领他们的团队创造或保持竞争力,或者带领企业平安脱险而持续成长。
一、高管胜任力研究的情境转向
探讨高管胜任力与企业成长情境的关系,不仅是回应企业成长实践的需求,也是顺应近年来高管胜任力研究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管胜任力研究文献中,高管胜任力要素与模型探索仍然是这一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研究传统。
尽管高管胜任力的模型要素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学界尤其是实业界对这种静态的高管胜任力研究成果的价值质疑声不断,许多学者指出:大多数胜任力研究脱离了管理者胜任行为发生的情境,过于简化了高管胜任力得以施展的条件,缺少与外部变量的关联研究,并有一种用通用胜任力“概化”多种不同情境的高管胜任力要素的倾向。这种去情境化或情境单调性的高管胜任力研究,必然导致高管胜任力研究成果容易在实践中流于形式付之阙如。
近年来,学者越来越重视在组织结构情境中探索高管胜任力的演化和行动效果。Capaldo, Iandoli和Ponsiglione(2004)分析了企业家胜任力与中小企业的培训需求的关系;Ron Sanchez(2004)根据组织战略引起的组织环境适应不同,提出5个胜任力模型的分类,且讨论了每个模型中的基于管理的重要的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Colombo和 Grilli(2005)从企业家胜任力视角分析了企业家人力资本能力与创业企业成长业绩;Man(2006)研究了基于企业家胜任力的企业家6种学习行为模式;Glockshuber(2005)和Muratbekova-Touron(2009)从跨文化角度探索了高管的跨文化胜任力。组织取向的国内高管胜任力研究成果亦是越来越丰富,如戴国富、程水源(2007)对中国企业家胜任力模型与组织生命周期对应的分析;郑保清(2009)建立了基于胜任力的中小企业高管甄选的模型;宋培林(2011)探讨了企业组织生命演化中企业家胜任力的“跃迁机理”;刘晓英(2011)运用胜任力和绩效管理有关理论,初步构建了基于胜任力的企业高管绩效评价体系。
所有成功的领导者都是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下,根据现实情况(工作情境变量因素)选择性地发挥胜任特征能力,并在工作情境的依托下获得卓越绩效。就高管胜任力的研究和实践而言,只有建立具有情境依赖性的结构性胜任力模型,才能有效预测高管的胜任力。当前从企业成长情境角度来探讨高管胜任力的结构及其演化仍然处于一个初期探索阶段,而探索企业成长不同阶段,企业任务情境演化与高管胜任力之间的协同关系仍属于一个有待于深度开发研究的主题。
二、企业成长任务情境演化与高管胜任力
本研究涉及的企业成长情境,即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划分方法。本文参照Adizes博士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采纳多数学者对生命周期的简明划分方法,将企业生命周期概括为创业生存阶段、业务规模快速成长阶段、稳定有实力的成熟阶段和衰弱危机阶段。每个阶段高管要面临不同的经营任务环境,要根据各阶段不同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权变性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业生存阶段的任务情境与高管胜任力分析
创业生存阶段,无疑就是一个新企业注册成立,并开展业务获取现金流以维持运转,并试图获得发展能力的阶段。初创企业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都属于商业模式不成熟、产品相对单一甚至质量不稳定、业务市场狭小、组织简单、管理粗放的企业雏形阶段。任何经营的不慎,都有可能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直接使企业进入衰退期。这个阶段的企业基本上属于“企业家型”企业,创业者就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其实也多是一线业务的经营者和开拓者,他们依靠冒险精神、探索学习和资源整合能力来解决企业的创业生存各种问题。这个阶段的企业其成长的核心任务情境主要有:
1.机会开发,并快速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输出。
具有胆识、想象力和异质性知识的企业家拥有独特的警觉性,容易发现市场中存在的机会,他们或是通过扩大生产供应,或是通过套利等活动来利用市场机会,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2]。发现商业机会,并能够迅速地将商业机会转化为一个可重复盈利的商业模式并获取商业价值, 是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之一。
2.整合资源,解决企业运营问题。
这是一个同时涉及业务开展和组织管理的主干性问题。企业的成长是通过对资源的优化和能力获取而实现的,但对于任何新创企业而言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完备,并且是有明显缺陷的。获取有限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有限资源,组织好供产销的全流程管理,是这一阶段企业生存的又一个挑战。
3.开拓客户,打开销售市场,获取现金流。
创业企业在产品的特性、产品的认同度、公司的认知度、获得订单的成本方面几乎都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获得重复购买和订单,解决企业的“流转生命线”,是这一阶段又一核心任务。
根据对创业生存阶段核心任务情境的分析,企业初创期的高管必须具有能够解决企业生存发展的三大瓶颈的胜任力,而与此对应的高管的通用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见表1。
机遇能力、风险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操作能力是在企业初创期要求高管具备的通用胜任力类型,这4种能力属于竞争力范畴,能够使企业捕捉市场机遇,结合自身的内部资源,构建一个内外部和谐的运营环境,在企业创业初期为企业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而立足市场得到长远发展。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是执行力和战术活动范畴的能力类型,能够帮助企业主体获取、分析内外部信息,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沿着既定的战略路线达到经营目标。高管的冒险精神、自信、适应力和忍耐力这些鉴别性胜任力,是帮助克服创业发展的过程困境,促进企业向更高阶段安全平稳过渡的积极心理资本。创业企业失败率高的表象是企业缺乏资源不能维持运营,或者商业模式不成功,但这表象背后主要还是高管的企业家精神品质的存量不足导致的。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二)快速成长阶段任务情境与高管胜任力
经过创业生存阶段的摸索之后,随着企业产品和服务逐渐被市场认可,企业生产工艺和流程逐步稳定,产供销运作相当成熟,客户和渠道网络日益拓展,产生了一批销售能手。这时的创业企业已经在局部市场形成一定竞争力,其产销量将有一个突破性成长过程,企业的资本周转率和库存周期不断缩短,企业现金流量和资本存量不断累积。然而,许多企业恰恰就是在这个“腾飞阶段”,不慎“折戟沉沙”,我国企业的寿命停留在5-6年,基本上处于一个刚刚进入快速成长通道的成长阶段。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企业家和经营者不能适应和胜任快速任务情境的需要,做出符合企业快成长规律的胜任力调整,是其中的要害之一。快速成长阶段的企业主要任务情境有:
1.整合企业资源,建立竞争优势。
创业企业一旦在一个局部市场获得盈利并小有名气后,它很快会进入同行企业包括大企业的“竞争名单”,如果不能够做出自己的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应对竞争的经营战略,它很快便会被对手尤其是大企业挤垮。因此,一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应当围绕未来5年发展,选择优势业务,建立经营战略,整合资源打造独特竞争力。
2.减少经验管理,落实科学管理,实施制度规范与流程管控。
企业快速成长,整个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高管的管理幅度过大,企业例外事件和人治管理导致企业的冲突内耗加剧,这些都将导致企业发生内部组织功能紊乱,破坏企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因此,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这个阶段高管面对的难题之一。
3.高效客户运作和管理。
这个阶段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专有的客户脉络,为了保证企业的经营业绩,本阶段要建立系统的客户运作和管理流程,在保持现有客户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客户。
4.关键人才的引进和保留。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尤其在业务规模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才的影响,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引进机制,并设法将人才长期保留在企业中。
根据企业快速成长阶段的主要任务情境,处于这一阶段企业的高管应当具有“促发展、稳队伍”的胜任力特征,而与此相适应的高管通用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见表2。
在通用性胜任力中,经营规划的能力和规范管理能力对快速成长企业的高管尤为重要,前者事关企业从创业企业走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的关键能力,即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作出战略决策,规划打造核心经营能力的战略;后者则是引领并控制这个阶段的企业不因为规模扩大快速发展而变得野蛮生长,功能紊乱。在快速成长中,高管的组织沟通能力、目标执行能力和知人善任能力,都是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稳定发展所必须的能力。营造外部关系能力主要是着眼于处理好业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客户服务速度、数量、需求的增加和复杂化,并通过积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互动赢得声誉和扩展资源。在这阶段,鉴别性胜任力中“概念思维能力”对企业的未来是里程碑式发展还是昙花一现式发展尤为重要,许多企业因为企业家概念性思维层次与宽度不足,导致企业无法建立长期的核心能力。当然,比上述这些更为重要的是高管的“特质动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充足的现金流和不断增加的订单,让许多高管内心容易变得自大膨胀、失去客观评价自己和企业的能力,并且可以随意收放自己定下的规则。这些都不是一个优秀的高管和企业家所应该熏染的,快速成长的企业能够成为稳定发展的大企业,其高管一定有很强的自控力、坚定的制度执行力。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三)稳定成熟阶段任务情境与高管胜任力
这一阶段是指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达到的较辉煌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利润率都达到最高水平,企业具备一定或者较强的对市场的占有率、影响力,成为行业中或区域中的有影响力或者标杆性企业,品牌和知名度随之而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灵活性逐渐式微,X效率凸显,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创新过程受到约束,容易滋生官僚作风,业务跨度和经营规模也有萎缩趋势,外部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而此时企业经营最大的危机就是很难维系持续的成长性。这个阶段企业的任务环境主要包括:
1.战略运营,保持和扩大竞争力与领先优势。
这个阶段的企业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营资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具备了强大的组织资本和货币资本。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和资本,建立有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选择有利于增强公司战略竞争优势的领域、项目,进行多元化经营,构成公司发展的战略任务情境。
2.文化引领,组织优化。
通过创业和快速成长,公司拥有了足够多的经营故事、传奇英雄、管理范例、经营之道,公司上下形成了自己的组织习惯这种习惯有好的习惯,比如:日事日毕的工作习惯、事半功倍的效率习惯;也可能有不良的组织习惯:部门本位主义、急功近利的习惯。由于组织机构和层次比较复杂,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不畅,内部冲突不断。这些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重新梳理企业成长的轨迹和公司的组织关系,融化员工自我保护的“心理坚冰”,从而建立员工和组织双赢的组织习惯,并优化组织结构。
3.加强研发创新力度,创新核心能力。
为了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企业要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造,加大研发投资,在保有核心技术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内在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核心技术的创新,获得创新成果,并转化为商业应用,企业才能创造和维持行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如何刺激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能、促进创新转化、实现创新价值,是这一阶段企业发展的重大关切问题。
4.品牌经营,实现全方位的企业价值。
当品牌成为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过程中投入大量精力培育起来的一种信誉时,它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而品牌经营就是商品或服务品牌的创立、维护与管理,以品牌为资本,通过并购、联合等手段达到外壮规模、内增效益、迅速发展的目的,使企业获得较大的收益和市场的拓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中,绝大多数企业的营销阻力加大,利润普遍降低,商品的平均生命周期缩短,新产品的市场导入频繁,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会越来越重视现有品牌的优势。企业如何建立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也是这个阶段企业的重要任务情境。
根据企业成熟阶段的主要任务情境,处于这一阶段企业的高管与此相适应的高管通用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见表3。
这一阶段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相对稳定,企业高管的胜任力在于如何稳定高效地激发组织活力和有效提高公司战略竞争力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察高管的文化建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能够使公司员工具有高度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成为组织公民,兑现组织承诺,使公司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成果保持高速和高成功率的转化,这样的高管便是具备这三项胜任力的企业家。后者则是重点考察高管挖掘公司经营资源潜力和应对公司未来竞争的胜任力。能使公司资源处于有序高效运转,连续保持和增强公司在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高管,就是具有经营胜任力的高管。当然要取得优秀的经营业绩,高管必须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战略决策、统筹安排和远见力。要保持公司的一体化感,企业家也应具有敬业精神、自律自控、管理角色感、亲和人本的领导特质。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四)衰弱危机阶段任务情境与高管胜任力
当一家在行业或区域有竞争力和强大实力的公司,竞争力排名持续衰退、企业主营业务营收增长率持续衰退甚至连续出现负增长、企业核心能力无法再有效复制成功,那也就意味这家企业进入了衰退老化的通道。因此,需要进行组织再造和二次创新,通过拆分、调整、重组或兼并、创新和变革,应对生命老化或衰退,通过重建品牌、重塑市场或创新客户增强企业影响力或促使企业获得新生。这一阶段企业主要的任务情境包括:
1.有效的战略转型,打破固有的经营管理模式。
企业进入衰退期,从经营角度而言,主要是企业技术和商业模式不再有具有竞争力,并且已经成为创新的路障,企业的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替代性产品正在将这些“过时”产品挤出市场。因此,如何走出“路径依赖”的困境,变革旧的生产和运营模式,设定新的经营模式,产业创新或进入新的产业领域,成为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
2.危机公关,保持生存。
处于衰退阶段的公司的经营业绩持续衰退甚至负增长,财务状况恶化,债权人要求尽快偿还债务,外部融资通道堵死,上游供应商停止供货,下游经销商停止下单,关键员工离职。企业如何面对危机,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安度危机,维持生存,为企业转型和振兴争取时间,保留核心资源和物质基础,是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
3.资源整合,聚焦创新。
尽管企业发展处于衰退阶段,但是企业前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比如:技术条件、品牌价值、生产力量、研发或生产装备、经营哲学),如果能够找到新的经营切入点,围绕企业技术、产品、经营模式、市场运作的创新,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剥离负资产,激活存量资源,适度引入新的资源,企业就能够摆脱僵化而持续成长或使企业扭转颓势而蜕变重生。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聚焦和实现创新,是企业二次创业的关键。
4.精兵简政,留住核心人才,加强成本控制。
显然,处于衰退危机阶段的企业,业绩下滑,但组织结构依然膨大,运营成本甚至处于更高的水平,其中的核心人才离职意向和离职率都处于高发状态。如何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精简机构,促进人员合理流动,降低运营成本,是处于衰退阶段企业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根据企业衰退危机阶段的主要任务情境,处于这一阶段企业的高管与此相适应的高管通用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见表4。
在表4中,经营规划能力和整合配置资源能力,注重于考察高管实现企业振兴方面的优秀潜质和优秀表现。危机协调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则是观测在复杂严峻的经营困境和人事迷局中,高管如何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化解矛盾冲突,降低运用成本,保留核心资源和关键人才,并唤起他们的潜能。改革创新能力,则是高管实现公司转型发展,摆脱危机的关键,能够破除阻力,付出最小代价,促成公司成长。这一阶段的高管的概念思维能力和上一阶段是一致的,二次创业、复兴企业成长,同样需要良好的理性思维、决策判断、统筹规划和远见力。但在特质动机方面,这一阶段的高管个体胜任特征则和创业阶段类似,需要能够把握机会、应对各种变化和承担风险。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三、结语
美国的情境管理专家拉比尔.S.巴塞就组织情境与管理者关系指出,管理者应正确地评价每种情境的特定要求,并由此确定合适的行动[3]。只有当行动和现行情境相一致时才能有效地管理。企业成长不同阶段面临多种不同的、不确定性任务情境,优秀的高层管理者必定是能够善于抓住任务情境的主要矛盾,展现自己高效完成任务目标,引领企业卓越成长。韦尔奇、郭士纳、玫琳凯、任正非、柳传志等企业家及其搭建的“高管班子”正是那些能够胜任公司成长情境演化,展现其优秀领导胜任力,引领各自公司超越成长阶段的杰出代表,本文将在后续案例研究中进一步验证或修正本研究关于成长情境与高管胜任力匹配关系的理论模型。
摘要:目前,高管胜任力研究正在从探索高管胜任力要素模型转向从组织结构情境中探索高管胜任力动态演化的结构与效应。作为一种组织结构情境,企业成长任务情境形塑着不同生命周期的高管胜任力结构。根据企业成长各阶段焦点任务情境的演化,高管应调整或塑造相适配的胜任力:其在企业创业生存阶段应具备机遇捕捉、风险应对、资源整合、市场操作、组织、学习等方面的胜任力,快速成长阶段应演化为经营规划、规范管理、组织沟通、目标执行、知人善任等方面的胜任力,稳定成熟阶段应演化为战略规划、文化建设、研发创新、整合配置资源等方面的胜任力,衰退危机阶段应演化为经营规划、改革创新、组织沟通、危机协调、整合配置资源等方面的胜任力。
关键词:高管,胜任力,企业成长,任务情境,匹配
参考文献
[1]安德鲁.沃德,木易.领袖的生命周期:使领袖与进化中的组织相适应[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
[2]方世建,秦正云.创业过程中的企业家机会发现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12):18-24.
动态成长 第5篇
关键词:创业资源,获取和整合,中小企业成长
1 问题的提出
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企业形态是世界上成长最快的企业, 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ollinsion&Houlden, 2005) 。西方政府将中小企业看成是提供就业和创造财富的重要来源, 并积极寻找有利于其新创和发展的政策 (Storey, 1990;Birley;Westhead, 1990) 。在我国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 中小企业开拓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大批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新产品和服务, 填补了市场空白, 丰富了人民生活, 并解决了大量的城镇就业问题。然而, 现有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多移植传统的大企业理论, 其理论研究依旧处于边缘地位 (Chanaraon, 1998) 。虽然说从发展规律来看, 中小企业具有一般企业成长的特征, 但是中企业与大型企业在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成长路径和成长方式也很不一样, 因此, 将中小企业简单地视为是大企业压缩的翻版并不恰当。
现有企业成长的理论包括内生式成长与外生式成长两个视角。内生式成长理论强调异质性资源;外生式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与源泉来自外部因素, 包括产业集群、企业网络和社会网络、并购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内生式成长期具有局限性, 在多数情况下, 企业也倾向于外生式成长, 能通过获得外部资源, 快速成长。近年来由于创业经济的兴起改变着政府和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认识, 也使得理论界正在以新的视点结合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去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新创企业的发展和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有较大的共同之处, 因此, 创业过程的分析模型比起传统的大企业理论, 更适用于对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创业过程的研究对推动中小企业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中国情境下的创业资源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 资源就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 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 所拥有或者所能够支配的能够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以及要素组合 (Bamey, 1991) 。创业资源是指在创业活动中替企业创造价值的特定的资产, 包括有形与无形的资产, 并通过对不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发挥最大的效益。创业资源是创业企业从成功创建到逐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基础, 而创业企业对创业资源的获取与整合贯穿于创业过程的始终 (林嵩, 2007) 。
有文献指出中国中小企业有别于西方大企业的重要特点是众多中小企业连结成公司群并进而形成庞大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体系, 在这个体系内给予中国特殊文化基础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 (Redding, 1990;Mike, 200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浙江块状经济为代表的乡镇企业集群的如温州的皮革与制鞋集群, 和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日益兴起, 为我国中小企业连结的企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基于集群效应的资源共享、资源更新机制, 这些集群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的创业资源的获取和整合,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等有着更为直接明显的影响力。
结合中国情境下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可以将我国的创业资源分为以下6个方面:社会资源, 主要是指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社会关系网络。信息资源, 特别地对于新创的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竞争十分激烈, 就更加需要丰富、及时、准确的信息, 以争取到更多的生产要素资源。资金资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无论是进行产品研发还是生产销售,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长期以来, 资金的不足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成长, 因此如何有效地吸收资金资源是每个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成长的任何阶段都极为关注的首要问题。人力资源, 在中小企业创立的初期, 其他各类资源严重匮乏, 人力资源的利用是其所倚重的重点, 这其中包括创业者、一般人力资源和创业团队, 高素质人才的获取和开发, 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管理资源, 中小企业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依赖于管理来集聚、整合并且优化提升多种企业资源并使其增殖从而实现持续发展的过程, 这意味着拥有一套完整而高效的管理制度是新创企业宝贵的资源。技术资源, 这往往对中小企业整体的各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起这根本性的和决定性的规定做作。
对中小企业成长来说, 除了对资源应有明确的界定以外, 重要的就是要明确创业资源与中小企业成长的联系。由于创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产生与壮大的过程,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 必然要依赖和聚集利用各种资源。而且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本身会不断消耗影响创业资源, 同时也生成新的创业资源, 这些资源一方面会被创业企业自身用来投入新的创业过程中, 也可能通过外溢互补的方式为外部所用, 而且即使这些中小企业失败了, 创业资源也可能依然存在, 继续成为整体的创业资源的一部分。所以中小企业的成长从更长远的时空范围来看, 实际上就是“创业资源利用原有的资源和创造新的创业资源新的创业资源”的一种循环。
3 中小企业成长的动态模型
对于企业成长过程, 从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一直到现在的企业内在生长理论和外在生长理论, 国内外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形成了现在的规模经济、“生物学说”、内部资源、组织能力和企业核心能力等有关中小企业的成长理论, 这些理论都对我们今天的研究有着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中小企业的成长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 是企业成长在各个成长阶段企业所受到的各方向力的叠加作用的结果, 具有持续和不断变革的特征。我们认为以持续的、发展的观点来进行理解和定义才更加理性, 并且富于实践意义。中小企业的成长即过程, 也是结果, 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基础, 企业成长从本质上说是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企业资源现值不断增加, 是资源从量和质两个方面的非简单积累和不断整合的过程引致资源现值增加的结果, 集中体现在对资源的获取和不断重组过程中中小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力不断提高。
基于以上对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本质分析, 我们发现这一过程与创业过程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因为, 企业的创业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产生与壮大的过程,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 与中小企业成长一样必然要依赖和聚集利用各种资源。因此, 本文认为对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研究可以引用对创业过程模型来进行分析。
Timmons (1999) 在《新企业创立:21世纪的创业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创业过程理论模型 (参见图1) 。Timmons认为, 创业过程是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之间适当配置的高度动态平衡过程, 创业机会、资源与创业团队是创业过程的关键构成要素, 其中创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 创业过程实质上是发现与开发创业机会的过程;资源是创业过程的必要支持, 是开发机会谋求收益的基础;创业团队是在创业过程中发现和开发机会、整合资源的主体, 是新创企业的关键构成要素。
4 创业资源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动态分析
首先根据Tinmmons模型, 我们可以将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分为两个组成部分, 即中小企业创立之前准备阶段和中小企业创立之后的企业成长过程, 分别考察创业资源在这两个部分中所发挥的作用。
(1) 准备阶段。
在中小企业创立之前的准备阶段, 企业的机会是巨大且不断发展的, 但同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一时期, 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都是非常匮乏的, 这就使得机会和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极不平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 团队就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充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也就意味着人力资源在这一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不管是创业者还是创业团队, 都将在机会识别和创业资源的获取方面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该阶段, 企业还没有完成注册登记, 产品与营销模式还没有确定, 创业资金更没有落实。在这种情况下, 广泛有效的社会关系将成为企业创立的保障。创业者需要在社会环境中调动一切的有利的因素, 活用所有的社会资源, 企业才能顺利完成注册登记工作, 才能在公司的资金筹措上游刃有余, 才能争取到更多的创业资源, 为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 成长过程。
新建的中小企业在经过准备阶段的磨合之后, 就逐步进入了接下来的成长过程, 在此过程中, 机会更大而且更快的发展, 企业也通过之前的努力获取了相应的创业资源。在此阶段, 资源和团队与机会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小, 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也由开始的极不平衡向逐渐平衡而转变。在该阶段能否有效地利用和获取企业自身的技术资源是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 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 在行业内形成自身所独有的技术优势, 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时, 企业出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对资金资源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 单纯依靠创业者自身筹集资金或者向亲朋好友筹集, 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需要寻求其他渠道来解决资金资源, 才能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资源的获取。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 它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运营机制以及规章制度等管理资源也在逐渐完善, 管理资源作用有效发挥, 才能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和聚合各种资源, 实现企业的继续成长。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成长过程中, 创业资源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创立之后, 一方面, 创业者仍需要积极地从外界获取创业资源, 另一方面此时的重点转移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上。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企业意义重大 (Timmons, 1999) , 不能有效利用, 已经获取的资源仍会逐步散失。资源基础论认为, 资源是企业能力的来源, 企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核心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因此, 资源基础论为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之间搭起了一个过渡的桥梁, 指明了资源整合的途径和思路。
5 总结
从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最新研究动向来看, 他们对企业成长的研究从管理、技术、规模、企业制度等内因决定企业成长开始转向融资环境、法律环境、产业结构等外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本文试图在创业背景下, 在创业资源获取整合与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具体关系在这一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根据本文的分析, 创业资源对中小企业成长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创业资源的获取和整合伴随于整个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 这需要创业者具备较好地识别、获取和整合创业资源的能力。因此, 创业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应当以各类创业资源的获取和整合为主, 通过专业人士予以培训, 为企业成长打下必要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Kirzner, I.M.,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Chicago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2]D.J.Storey.Understanding the small Business Sector[J].Lon-don.1994.
[3]杨俊.基于创业行为的企业家能力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 (4) .
动态成长 第6篇
1.关于企业内生成长的理论综述
彭罗斯 (Penrose, 1959) 首先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是企业增长源泉的概念。她认为企业的增长源泉是企业的内部资源, 这些内部资源集中就是知识。这些知识的增加会导致管理力量的增长, 从而推动企业的增长。随后, 诸多学者纷纷对企业能力、能力演进以及组织惯例等各方面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Wernfelt (1984) 率先提出了企业成长的“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其中心论点是, 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企业的资源如果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是: (1) 有价值的; (2) 稀缺的; (3) 不能完全模仿的; (4) 难以替代的。但人们发现这种战略观存在缺陷, 如强烈的静态分析倾向, 缺乏对资源产生过程的分析 (Foss, 1997) 。正是因为“基于资源”的战略观的不足, 1990年Hamelhel和Paralad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思想, 并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 由于核心能力难以识别并且可能形成“核心能力刚性”, 因此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 构建企业的动态竞争优势, 就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这个背景下, Teece, Pisano和Shuen (1994) 提出了“动态能力”的观点, 并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的战略框架强调以前的战略观所忽略的两个关键方面。第一, “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胜任的能力;第二, “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自身胜任 (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 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国内一些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 例如刘国光、陈乃醒 (2001) 认为企业成长是指企业规模由小变大以及企业的素质由低变高的动态过程。首先提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的是王开明、万君康 (2001) 等;但是稀缺资源、能力并不都可以创造市场价值。任何资源、能力的价值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竭, 或其价值被瞬间的结构性创新所削减。可见竞争是一个内在的动态过程 (邹国庆, 2003) 。提出企业动态能力观的是黄江圳、谭力文 (2002) ;但是国内的研究大多都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吸收和介绍, 并且自身存在着不足, 如学说繁多, 理论零散且互不应证, 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意义的成长理论, 更不用说中小企业成长理论。
2.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成长面临的挑战
由于历史、体制、企业自身各方面的原因, 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表现为先天不足, 后天缺乏规范和完善, 发展环境比较差。
2.1与东部地区相比, 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 现在面临的市场环境愈来愈严峻。首先是买方市场的形成, 使短缺经济时期出现的超前消费和盲目抢购现象不复存在。其次, 国内、国际竞争加剧,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加入, 使本已弱小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其它类型企业的更大竞争。再次, 环境保护和作业安全的压力增大, 污染严重的开采等中小工业企业属于被清理、关闭的对象。
2.2民族地区企业自身发展中战略能力不足。具体表现有:一是企业规模偏小, 生产技术设备落后, 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弱。二是资金短缺, 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 自身经营机制落后。三是在经营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品伪劣、安全生产差、破坏市场秩序等不良行为。四是人才缺乏。五是产销率、设备利用率低, 产品单一, 抗风险能力弱, 销售渠道不畅。
举个例子, 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这个致力于中国猕猴桃产业化、国际化的猕猴桃精深加工的企业, 到2006年末, 公司注册资金4002万元, 总资产14854万元, 员工300人。而公司1999年的资金就多达2000万, 就是说平均每年的累计资产增幅不到30%, 8年只打了一个好基础。公司开始由初创期进入成长期。而蒙牛从零做起, 5年增长200倍, 6年销售200亿, 一跃成为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在短短8年内, 从成立之初排名第1116位迅速成长为中国牛奶第一品牌, 并以日产销量超过万吨的业绩, 成为全球液态奶市场的“总冠军”。
从上面两个企业的对比可以看出, 位于湘西的老爹公司成长速度还很缓慢,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一是战略能力不足, 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欠缺, 缺乏战略眼光。二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足, 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缓慢, 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在营销方面缺少掌握现代营销知识、熟悉营销技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发掘其根本就是企业自身缺乏学习能力, 没有建立集体学习的机制, 不能使团体成员整体搭配, 朝共同的目标奋进。
地处湘西的各民族企业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成长?在这个动态复杂的环境中, 企业应该培育对变革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 快速灵活的适应能力, 有效协调内、外部变化的动态能力, 即为了和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而更新能力的能力, 才是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
3.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内生型成长模式的选择
3.1不同成长模式概述
彼得德鲁克 (PeterF.Durkcer) 认为真正的成长是“在经济绩效和经济效果方面的成长”, 即企业对经济及社会的贡献、对资源利用水平和获利能力等的提高。现在人们将“企业成长”用来描述企业的系统功能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系统结构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进化过程, 是群体和个体的进化与组织演化的过程。
我国主要借鉴外国的成长模式, 主要有以下三种: (1) 企业通过重组兼并来扩大企业规模。 (2) 通过上市和跨国经营 (主要是面临加入WTO以后的国际接轨) 。 (3) 企业通过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整合来获得企业竞争优势。从本质上而言, 前两种就是突破型, 后一种就是内生型, 即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改善管理规范来使自己逐渐发展壮大。当然这两种方式都重视企业要创新, 重视企业网络的构建来实现成长。由于参与购并和跨国的往往是大企业, 所以地处湘西的中小企业首先应选择走内生型发展道路。
3.2民族地区内生成长的战略路径动态能力的培养
3.2.1动态能力的获取路径分析
如何获取动态能力?我们可以参见下图的前半部分的分析:
资料来源:王永贵《战略柔性和企业高成长》, 南开大学出版社;万兴亚《中小企业成长原理与方略》, 人民出版社, 2005年2月, 第56页
图1前半部分显示, 企业在成长中开始形成或拥有一定的资源与能力, 而这些资源与能力是在特定的市场机会开发中形成的。在市场变化的情况下, 它们的价值是有限的。因此, 企业要获取动态能力需要对这些资源和能力进行更新, 要更新就要加强组织学习。
3.2.2动态能力培养具体路径
首先, 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员工素质是中小企业提高成长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具体方式可采取办培训班、“干中学”、“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 重点抓好技术骨干培养和提高。举办培训班的直接目的, 是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 并使他们胜任本职工作。员工的培训通常要分层次进行, 对企业高层管理者要进行复合知识、综合技能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以适应企业成长的需要。“干中学”, 即在实践中学习。“干中学”应以员工自学为主, 要在中小企业中逐渐形成“自学成才”的良好风气。对于“自学”并对企业成长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 企业应给予重奖, 以起到激励的扩散效应。“请进来”, 指邀请某些专家学者来中小企业讲课;“送出去”, 即将企业内的技术骨干送出去培养。为了提高企业成长能力, 中小企业应采取这些方式提高员工素质。
其次, 建立学习型企业。著名管理理念著作《第五项修炼》即是一部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民族企业应借鉴国外先进企业做法, 把自己建设成学习型的组织。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第一, 学习型文化的塑造。学习型文化是指企业中客观存在着的支持员工学习、合作和知识共享的软环境。使员工有爱岗敬业、勤勉学习的品质,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习和熏陶, 才能品味人生, 才能体现价值, 才能健康成长。第二, 建立共同的愿景。企业员工要结合共同愿景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 并且引导员工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共同愿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有什么样的愿景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许多企业的失败都源于缺乏鲜明的共同目标和清晰的愿景规划。第三, 就是集体学习。着力培养集体学习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关键所在。因为个人学习向学习型企业飞跃, 根本标准就是使个人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能迅速地让企业所有成员分享, 把个人目标整合成企业的共同目标, 有效提高企业整体智慧、竞争力、创造力。具体如:“深度会谈”就是集体真诚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悬挂起自己对某个问题的假设, 讲出自己的看法, 认真听取别人的看法, 使彼此的思维不断补足和加强。不要去试图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观点, 但要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让大家参考, 结果就会发现集体的智慧是无比强大的。
再次, 提高管理能力、营销能力、提高顾客价值的能力。应明确内部管理能力决定中小企业成长的速度 (EciithT.Penrose) 。处在高层的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企业家分析决策能力决定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家创新和学习能力影响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家组织能力控制企业的管理工作。总之, 企业家是企业健康成长的舵手, 其他一切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都离不开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营销能力的提高: (1) 营销手段有待改进; (2) 营销创新动力不足; (3) 营销战略缺乏理性; (4) 营销人才相对不足。借鉴国际中小企业营销发展的经验, 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 要全面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能力, 就应该从营销文化、营销管理体系、营销发展战略、营销组织团队等四个方面入手, 打造一支本领真正过硬的营销队伍。加强顾客价值。顾客调查、满意度指数和讨论都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兴起。作为民族企业更应该在顾客满意度方面努力, 站在顾客的角度看价值。毕竟, 顾客是我们拥有的唯一的利润中心。具体做法有: (1) 提高回报率; (2) 外包非核心价值业务; (3) 减少复杂性; (4) 渠道管理; (5) 企业信任管理; (6) 鼓励社群; (7) 合作。
在当今日益动态复杂化的竞争环境中, 民族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受到严峻的挑战, 因此企业要在建立竞争优势的前提下, 不断对竞争优势进行更新。这种更新的动力来自企业的团体学习和动态能力等因素, 这些因素结合将形成合力, 不断推动企业健康成长。
摘要:对中小企业来说, 企业的成长模式主要有内生型、潜在型和突破型三种模式, 其中内生型成长模式是企业成长的基础和根本。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实力比较有限, 必须着眼于走内生成长的模式。本文从分析民族地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和自身的特点出发, 探讨了如何培养民族地区企业动态能力和实现内生成长的路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内生成长模式
参考文献
[1]Teece, D·J·, Pisano, G·&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7) .
[2]贺小刚, 李新春, 方海鹰.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机遇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5) .
[3]孟鹰, 佘来文.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维度[J]·企业天地, 2007, (3) .
[4]孙先红, 张治国.蒙牛内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彼得·圣基.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动态成长 第7篇
(一) 动态能力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来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演化经济理论和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 (熊胜绪, 2011) 。熊彼特认为创新的竞争是构建一个新的结构来替代旧的经济结构, 如企业有一个给定的生产函数, 要想在创新中赢取胜利不是在给定的函数中引入新的投入, 以使价格下降至边际成本, 而是寻找并创造一个更低的成本曲线, 这种毁灭被称为创造性毁灭;演化经济理论认为惯例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活动当中, 它是时间和经验遗留下来的潜在规则。但是惯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有匹配市场并且创造更多的利润才是最优的惯例, 并且企业应该在企业活动进行中寻找更优的惯例;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示知识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相反隐性知识具有私有产品的性质, 若将企业市场化, 不能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尽管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 至今对它的界定和理解仍有差异。
本文认为, 动态能力就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 从原有的能力体系出发, 能动地做出创新和改变, 最终建立新的能力体系以保持竞争优势。
(二) 中小企业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国际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其一是产销活动的国际化, 其二是企业本身的国际化。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式不仅仅包括“走出去”还包括“引进来”, 前者指的是以国外市场为基地的外向国际化, 如直接或间接出口、合资经营、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 后者则以国内市场为基础, 如购买专利、进口等。国际化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通常遵循渐进性的国际化成长路径, 即国内阶段 - 不规则的出口 - 利用独立的销售代表或代理商进行出口 - 在国外建立销售分支机构 - 在国外建立生产或制造工厂, 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除了渐进的路径以外还有激进的路径, 这是指企业从创立起就开始积极利用多国资源寻求竞争优势, 并在多国出售其产品。不管哪种路径, 追求的都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更高一级、更强一级的发展。本文在吸取相关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关于激进式国际企业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提出基于动态能力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模型。
二、学习机制
动态能力的目标是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起点是原有能力体系, 终点是新的能力体系。这种能力体系的转变需要通过学习实现。Re vnas (1983) 认为一个有机体要想在环境中生存下来, 其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或等于其环境变化的速度。在当前的动态环境中, 组织学习日益成为企业所瞩目的对象。通过组织学习形成动态能力是企业保持和发展动态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学习机制包括经验积累、知识表达、知识编码三个部分。
经验积累是中小企业在国际化中长期试错学习的结果。尽管在初期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分析和准备, 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 只有通过反复过程, 才可完成学习。长期试错学习最终可对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变幻莫测的刺激做出稳定的反应, 即积累经验。这对组织来说, 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知识表达是企业组织知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否恰当地进行知识表达极大地影响组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中小企业国际化需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这就使得组织过程和组织过程结果之间关系模糊, 组织知识共享受到阻碍, 知识表达受到影响。知识表达的知识是组织知识, 但是组织知识的基础又是员工个人知识, 因此, 清晰地表达员工个人知识是重要前提。在中小企业国际化这个不断适应变化环境的过程中, 只有清楚地表达员工个人知识、共享组织知识才能使得企业更快地适应环境。
知识编码是中小企业国际化重要的部分, 中小企业国际化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产生分散、无序的知识, 知识编码就是将这些分散的知识成文化, 非正式的知识正式化、内隐知识外显化、脑中知识逻辑语言化。编码的知识可以减轻组织的认知负担, 使组织面对信息时, 处理更快速有效。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动态能力演进矩阵
(一) 探索学习性阶段
探索性学习阶段主要是个人层面的学习, 企业家通过宏观环境、管理认知等方面的学习获取新知识, 营销策划团队通过学习消费者偏好、产品/行业特性为产品组合、新产品开发打好基础。
EI:1) 宏观环境。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困难, 当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在经济方面, 中小企业应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竞品情况以及相关物价涨跌;在法律方面, 中小企业应寻求国际化的支持和保障, 美国、日本等国都颁布实施了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相关法律, 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技术方面, 中小企业应保持并吸收先进技术。中小企业的优势之一就是技术创新,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材料, 我国占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 完成了2/3的专利, 3/4的技术创新, 4/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中小企业的这种创新活力形成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优势。2) 管理认知。管理认知和中小企业国际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小企业战略缺失现象十分普遍, 企业若一味模仿其他企业或为了国际化而盲目国际化, 企业绩效是无法提升的, 甚至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管理认知, 对出口、进口、购买专利等活动有着战略上的认识, 以此来指导自己和组织其他员工的行为, 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绩效。3) 知识学习。知识学习包括区域市场经验的学习和外语知识学习。Uppsala的国际化模型假设企业在进行国外市场的开发前, 首先要在国内市场成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国内的扩张和出口启蒙紧密相关。管理者区域市场经验丰富, 面对陌生的国外市场可以更快地消除陌生感、减少沟通成本, 加速国际化进程。同理, 外语熟练可以和国外客户进行沟通和互动, 促进与客户的社会和商业联系的建立。4) 产品 /行业特性:由于受自身条件和贸易壁垒的限制, 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时, 避免进入一些资本要求大的行业比如金融业和垄断的资源型行业, 可以侧重从流通业、研发与创业行业、中介行业中选择。除了要考虑行业的特性,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还应考虑产品特性,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特点来进行产品的组合、开发。
(二) 知识外显化阶段
经过探索性学习, 学习的结果通过评价和制度化形成外显化知识, 将个人先获得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这个阶段企业家制定出国际化战略, 团队制定出财务、营销方面的方案, 全员学习国际创业文化。
PI:国际化战略。中小企业国际化可能存在战略缺失。有的一味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 有的盲目扩张, 不切实际地对企业进行定位、短期行为严重。这样的做法导致企业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的角逐中失去有利地位, 严重的甚至导致企业停业或倒闭。组织国际化战略的学习可以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
PT:1) 融资决策。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已经高达10%以上, 虽然央行于2011年末开始到2012年颁布了一些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 央行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释放了一定的信贷量但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受惠力度有限, 造成资金链断裂。中小企业在知识外显化阶段应迅速感知环境的变化, 不断创新和学习, 制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2) 新产品开发、服务设计、电子商务。在这些方面拥有更多的自由知识, 企业的知识密集度就越大。Autio (2000) 认为企业的知识密集度对国际化有着放大效应, 知识密集度越大, 企业的国际销售增长越快。3) PA:国际创业文化。在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 应树立国际创业文化。国际创业文化分为国际创业导向和国际营销导向。基于此发生的行为是国际创业行为, 这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本质。它的重点是发挥创业创新精神。只有不同层次的员工、管理者对需求、产品、销售、流程等做出创新才能促进企业发展。
(三) 开发性学习阶段
外显化的知识变为已有知识, 作为组织共同积累的知识用于开发和应用。在这个阶段, 个体学习内容主要是决策模式、国际化经验、结网知识, 全员学习新流程。
DI:1) 决策模式。决策中最基本的问题是提前做好计划以增强其合理性好还是依靠直觉和机会主义好。前者成本更高, 需要更广泛、准确的信息, 可能形成多个备选方案, 发生错误的几率更小。后者可能出现一些合理化分析中为预料到的机遇。中小企业决策者应该审视自身的胜任能力和可利用的现存的网络联结、资源、知识来进行选择。2) 国际化经验。管理团队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在国际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国际化经验的来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管理团队个人的国际化经验, 这是企业国际化知识的来源渠道。这种国际化经验可以帮助企业更早实现国际化;第二部分是通过对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和国际化进程的推动, 由国际化前的商业经验慢慢转化形成的国际化经验, 这种国际化经验可以加速企业国际化的脚步。3) 结网知识:根据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可以将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分为孤军奋战者、正当其时者、蹒跚学步者、晚期起步者 (Johanson和Mattsson, 1998) , 企业应正确识别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决定企业通过并购或招聘有能力的经理人实现嫁接学习还是通过跨国联盟实现互补学习抑或通过间接接触其他企业实现关系网络学习。
(四) 知识内隐化阶段
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外显化的知识又内隐到个人。这是第一个循环的终点也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学习内容是全球企业家精神。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 中小企业需要通过学习能动地做出变化以形成竞争优势。这就是说, 中小企业需要通过组织学习不断形成新的动态能力以适应环境。动态能力观的起点是原有的能力体系, 终点是新的能力体系。
参考文献
[1]冯军正, 魏江.国外动态能力维度划分及测量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
[2]李凝, 胡日东.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纵横, 2007.
[3]谭新生.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国际化战略[J].经济问题, 2004.
动态成长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