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影评
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影评(精选12篇)
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影评 第1篇
今天去看了《中国合伙人》,刚看这电影名字不怎样,就是冲着陈可辛导演去看的。但果然不负我所望,这部电影是今年至今我看过最好的一部国片。
《中国合伙人》的导演是陈可辛,配乐是金培达,摄影指导是杜可风,但是三位主演都是大陆的男演员,内容也完完全全是大陆的故事,不得不令我敬佩陈可辛是位真心做作品而不仅仅是为了捞钱的香港电影导演。
说说电影的三位主演黄晓明、邓超、佟大为,老实说,他们仨的作品我没看多少。黄晓明让我最深刻的是《风声》里的表演,邓超是的《通天帝国》,佟大为是《奋斗》。不过他们在这部电影里的出演真心不错,可以说是他们暂时的代表作。
黄晓明饰演的成东青,是典型的凤凰男,穷困的农民出身,考了二次高考都失败,为了考第三次,他的母亲找了村子里所有人借钱才供他读完大学。这个故事里的“新梦想”不得不让我想起“新东方”,成东青也实在太像“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我曾经读过俞敏洪北大演讲的文稿无数次,我记得他说过:“我高考经过三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因为我落榜了两次,最后一次很意外地考进了北大。我从来没有想过北大是我能够上学的地方,她是我心中一块圣地,觉得永远够不着。”成东青与俞敏洪的出身太相像了!俞敏洪在北大的演讲还讲过:“我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这个病叫做传染性侵润肺结核。当时我就晕了,因为当时我正在读《红楼梦》,正好读到林黛玉因为肺结核吐血而亡的那一章,(笑声)我还以为我的生命从此结束,后来北大医院的医生告诉我现在这种病能够治好,但是需要在医院里住一年。我在医院里住了一年,苦闷了一年,读了很多书,也写了六百多首诗歌,可惜一首诗歌都没有出版过。”电影里,成东青也因肺结核住院一年,所以难免让我把角色代入进去了。还是说回电影角色成东青,那种苦孩子出身的倔强被黄晓明诠释得很好,一直被冠以偶像派的黄晓明居然把农民企业家演得这么像让我感到意外。
邓超饰演的孟晓骏,让我看到邓超气质里的霸气。孟晓骏是学校里的完美偶像,成绩优异,才华出众,拥有青梅竹马的女友,很好的家世,后来成功拿到签证到美国。貌似一帆风顺的人,到了美国竟然连刷盘子时拿小费的资格都没有,拥有一份给小白鼠喂药的工作都已经是高人一等的生活了,庞大的落差打击了他的尊严!彻底摧毁了他的美国梦。这角色也让我联想到本片导演陈可辛,陈可辛早年在美国求学刷过盘子、当过服务员,同样历经坎坷和辛酸,而且陈可辛凡事求完美的性格也和角色相像。感觉孟晓骏这个角色是他送给过去自己的礼物。
王阳由佟大为饰演,刚开始以为是在讲李阳,后来发现没有映射某个人,但是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类人。王阳是浪漫派诗人,大学时交了个外国女友,虽然后来被甩了。但是他在自己婚宴里说的一句话让我深深记住,大意大概是“一直以为自己是那种与众不同的人,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生活才是最值得的”。一个浪子在婚礼里居然说出:“真正的爱情都是平平静静就来了的,没有那么折腾的。” 听后还是有点动人。
回来看了个数据:“这部影片的制作加宣传费用,成本达七千万人民币。中影集团投资30%,陈可辛自己的工作室投资70%,后来陈可辛将股权分销给其他公司之后,自己的股权比例降低到20%。据说陈可辛为拍摄此部电影,放弃了导演片酬。”而且像陈可辛这样的大导演居然为了这部电影连跑十几个城市宣传,可见他的重视。可能就像他接受南都采访说的:“其实我拍的就是我自己的美国梦。内地的美国梦和香港的美国梦没什么分别的。“九七”的时候很多香港人一定要去美国,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呢,那时候香港人要去美国变得比你们还要难。我根本就是拍自己。我从来没有拍过关于自己的电影,《如果爱》、《甜蜜蜜》都没有那么个人,这部是我拍电影以来最个人的一部。”
另外,电影出现了几次“我们都太年轻,太天真 ”,听与我一同观影的朋友说这是主席的金句。其实这句话最适合运用在刚出社会的我们90头的这些人身上,这时候让我想起柴静那句“未曾长夜痛苦过的人不足以论人生”。其实,这部电影的核心还是在“梦想”身上,邓超在戏里问过黄晓明几次“你还有梦想吗?”不禁让我想起北岛《波兰来客》中:“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我特别怕这种感觉,就像电影《女朋友○男朋友》里曾经搞学生活动后来却反学生运动的王心仁一样,我害怕终有一天成为今天自己讨厌的一类人。
这部电影里有一句很煽情的话:“如果皱纹终将刻在我们额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让它刻在我们心上。”这句话的意思应该就像杨照写给女儿的《我想遇见你的人生》里讲到的“老’是什么?那就是:原本年轻时代的理想与梦想褪色了,现实与世俗的考虑在生命中愈来愈重要,关于品格与原则的坚持也就一天天地松弛了”吧。
《中国合伙人》结尾出现这样一句话:“他们的故事,或许也是你的故事。”随后列出一系列90年代出身的成功企业家,彷佛这个故事是向他们致敬般。
最后,赞美一下这部电影引用的大量经典歌曲,听说为此导演还付了差不多600万的版权费。
另外,这部电影最触动的我其实还有一个,就是成东青与苏梅的爱情。成东青对苏梅痴心一片,本来苏梅也是爱他的,但是最后还是敌不过现实,过去美国后还是和屌丝男成东青分手了,与外国人生了小孩。这样的爱情很残酷也很真实,我已经讨厌《北京遇到西雅图》《分手合约》那种童话般美好的爱情故事,我觉得那是教坏小孩子。现实生活真正的神仙眷侣都是让人膜拜的,能成为享受平凡的爱侣已属不易,大多人都是怨侣。我并不喜欢为完满而完满的结局,虽然我偏爱浪漫派作品,但是骨子里还是相信现实的。
以上是一个精神分裂的怪胎的感后感,请不要指正!
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影评 第2篇
在看之前,是的俞敏洪不承认相关新东方,说陈可辛塑造自己的创业形象等等,但是我想说,看了之后我觉得我无法说这些人到底是隐射了谁,又说明了什么,需要说明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到底期待它说明什么?
这样三个年轻人代表的那样一代充满着对世界的期待,充满着力量,充满着学识的一群,他们是那一群热血的年轻人,期待着改变世界,最终被世界改变但是仍然没有放弃希望的人。他们开拓了我们现在的时代,他们是“中国在改变”的代表。
这是一部“loser”的电影,我非常喜欢的loser。
黄晓明的一些台词我很喜欢,
“你知道自己在走弯路,那么证明你已经走在了成功的直路上”
“呆在水里的人不会淹死,会淹死的是一直呆在水里的人!”
有人说这是一部“屌丝逆袭”的电影,中国式的自嘲。“屌丝”盛行,但是“屌丝文化”的盛行,正是一些人的心里缺失,自嘲自己是屌丝,但是依旧想要成功成为“高帅富”,口中呐喊着钱不是一切,钱不能代表什么,我做的不是为了钱,但是你仍旧还是为了一样“名利!”
邓超的“上市梦”,他一直不承认是为了自己,但是最后的最后,坦诚了自己的欲望,在这里我觉得非常戏剧,现实生活中很多无法有转圜余地的感情和事情,都是因为人们没法直面自己的欲望,没法承认自己对“地位、权利、钱”的欲望。他坦诚了,所以他们三兄弟重新凝聚在了一起,而不是成为了“facebook”式的财富悲剧。
有的影评我看了,对于所谓的“有钱”就是成功了,他们成功了,他们就去美国给那些曾经让他放下自尊的地方重新找回“面子”,这样的事情非常没有档次?我就忍不住想呵呵了,何为档次?
当然我同意,有钱≠成功,但是你成功了就会为你带来财富,这是现代社会经济的趋向,你的智慧和成功就会为你带来财富和地位!而你得到的这些,你用来去找回曾经失去的自尊,无可厚非!
中国的老话就说过:“人活一口气。”
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什么气?无非就是得到世人的尊重,得到世人的刮目相看!
争气!就是这样。
中国式的成功,当然我也喜欢中国式的合作。
我以前从来不觉得中国有什么非常值得称道的文化和东西还能够,在现代发光发热的。
然而,今天我觉得我在“合伙人”里面找到了。
中国人的义气、血性。
中国式的热血义气。
美国的自由散漫和个人主义,导致他们只能一个人享受成功,走在孤独的财富之路上面,你越是爬上财富的顶峰,你身边可信赖可分享可陪伴的人越少。
“权利让你走上孤独之路,你不需要让别人喜欢上你,你只需要让他们敬畏你。”这是“SMASH”里茱莉亚对汤姆说的一句话。他们就是这样的,独自享受成功的痛苦。成功带来的是痛苦、责任和孤独。
而中国的教育相反,如果你不努力,你将会一直挣扎在生活的苦海里,所以出现了“中国式成功”。
同样“中国式成功”是给人赋予了希望和感情的。
也许现实里,陈可辛的成功、新东方的成功,最后造成的是兄弟不和的下场。
但是也感谢陈可辛,在电影里让这样一个“中国式成功”是以和睦结束。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中国式合伙人”更胜于“社交网络”的原因。
它赤裸得表现了中国式成功的欲望,以及中国兄弟之前的热血义气。我更愿意去喜欢
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影评 第3篇
一、《中国合伙人》寻“梦”之路
1、牛津英汉辞典——“人人平等”的“美国梦”
影片开始,梦晓骏从父辈手中两次接过牛津英汉辞典, 它所维系的是一个家族的希望——“美国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成了当时中国知识精英渴望到达的国度,他们怀揣着“美国梦”,想到大洋彼岸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一梦想只有跨过语言障碍才能实现,而辞典就是一座桥梁。成东青本是一个农村的“土鳖”,但他向孟晓骏借辞典的举动,证明他的心中也燃起了对“美国梦”的向往。辞典承载着两个年轻人的梦想,这一影像符号成为了影片一种关于“梦想”情结的象征物。
2、签证窗口——“美国梦”的飘渺与破灭
主人公在签证窗口这一符号中呈现了不同的命运。孟晓骏虽到了美国,但他的“美国梦”在一步步跌落。成东青从失败中白手起家,成为了新梦想的公司总裁,他的“中国梦” 在一步步实现。签证窗口不仅是人物命运的决策者,也象征了美国对中国的一种怀疑和抵制,它成了美国人审视中国人的场所,签证官的怀疑和拒绝也表现了美国高高在上的地位。可见,这一影像符号的选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味。
3、“新梦想”——“中国梦”的崛起
新梦想是成东青创办的英语培训学校,它象征了一代人的“追梦”历程。成东青从草根慢慢蜕变成了企业明星,新梦想崛起壮大的过程是他个人成长乃至国家逐渐强大的过程。“美国梦”破灭的孟晓骏通过新梦想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新梦想取代牛津字典成为了梦想的寄托,“中国梦”也替代了“美国梦”成为了中国人的国家之梦。影片通过这一影像符号的运用,对中国梦的崛起进行了隐喻性表达。
二、《中国合伙人》建构“中国梦”的缺陷
1、对西方世界的刻板印象——被扭曲了的“美国梦”
中国电影脱胎于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必然带着一种中国特有的政治语调来讲述一个“美国梦在中国”的故事。电影前半段描绘的“美国梦”让所有人都心生向往,后半段开始揭示出“美国梦”的虚伪,这是意识形态权威积极地“为世界赋予意义,并使这种意义广泛流通”, 最终“凌驾于我们对世界的观看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与行为方式之上”[2]的结果,影片通过对这种意义的强化,为后来“中国梦” 的崛起营造一种氛围,这样的手法显得刻意,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意味。
2、卡耐基的成功学——“中国式”成功的浅白
影片作为一个以“励志”和“追梦”为主题的故事,让人为之鼓舞,但其对于成功的定义过于肤浅。卡耐基的成功学被主人公变成了成功的格言传递给学生们,孟晓骏来到曾经打工时被羞辱过的西餐厅用餐,向曾经看不起他的那些人说他成功了,但这并不是赢回尊严,而是“炫富”,他们的成功也仅仅停留在一种名利至上的“伪成功”。
三、《中国合伙人》对中国电影传播“中国梦”的启示
1、影像符号的选取应契合时代特征以及受众文化心理
电影的影像符号是“中国梦”传播的主要介质,只有受众理解其中符号含义和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传播的意义才得以体现。《中国合伙人》选取了一系列极具时代气息的符号,一步步建构出一代人和一个国家的“中国梦”。但也应看到影片中影像符号选取的不恰当之处,影像符号最终是指向文化的,它应契合时代的特征以及受众的文化心理。
2、让电影成为沟通“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桥梁
全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追求和平富裕生活的权利,中国电影在对“中国梦”进行构建的同时不应以一种排斥和强化对立的立场去表现两个国家对梦想的表达。中国电影需连通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文化,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中国梦”通过这座桥梁走向走向世界。
电影通过娱乐化、艺术化的手法,“让公众在享受艺术带来的美感同时,使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每个人的精神世界。”[3]今天,怎样更好地去构建公民的个体梦想,这无疑给中国电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也让观众对未来的中国电影有更多期待。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有着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它用隐形的手法将意识形态渗透到观者的精神世界。“中国梦”作为一种主流的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了中国当代电影竭力表现的主题。本文运用符号学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电影《中国合伙人》进行分析,指出电影如何通过各种符号对“中国梦”进行建构和传递。
从《中国合伙人》看电影亢进 第4篇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中国3位合伙人的命运在“最大的骗子,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总是想改变别人,而拒绝改变自己。”这句旁白被念出后开始改变。可以说,影片中的新梦想集团由此开篇,而在现实中,中国电影行业的新梦想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合伙人自5月17日在大陆上映以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总票房已突破5亿人民币,这一成绩创下陈可辛执导的电影在大陆的票房纪录,陈可辛也因此被台北电影节选为重量级“焦点影人”及“台北电影奖”评审团主席。
实际上,这一数字虽然亮眼但并不绝艳,在继贺岁档《泰》和《西游降魔篇》12亿高票房后,中国电影进入了票房轻松过亿的时代。3月上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成功跨越5亿票房,4月上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也成功超过7亿……这样的成绩让美国电影机构嫉妒不已。不久前,高盛集团副总裁斯蒂芬·斯蒂茨预测说,中国电影票房将在四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电影票房最高的国家。
当中国经济从外贸到内需一片冷清的时候,电影行业却在不断地创造着奇迹。据估计,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在220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一数字比去年170亿的总票房大约增长30%。而据行业人士透露,今年5月份,大陆电影市场总票房已突破20亿元,这也是今年第二次出现单月票房超20亿元的盛况,而今年前5个月总票房突破90亿元。在电影方面,今年前5个月有22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仅《西游降魔篇》、《钢铁侠3》、《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4部影片的票房累计就已达32.17亿元,陈可辛新作《中国合伙人》更是有可能成为今年上半年最大的黑马。
这颇有些当年梅兰芳远渡重洋在纽约唱响《汾河湾》时的影子。当时,美国经济正处在大萧条中,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一面美国人在街上领救济面包,另一面,这些人却疯抢梅兰芳的戏票。据说,5美元的票价被炒到十五六美元,创下萧条年代百老汇的天价。“我们或许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越是经济萧条期,娱乐的受欢迎程度越高。”电影行业研究员高晓东告诉记者。今年,高晓东所在机构重仓的光线传媒股价大幅上升,相比去年年底涨幅已近四倍。
中国电影进步了吗
“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是,最重要的是……死缠烂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合伙人的这句台词都像是在描述中国电影的现状。这样的评价或许让很多人觉得苛刻,但如果能够静下来观察中国电影行业的现状,你就会发现,这句话还真是无比贴切。
相比于目前《云图》、《霍比特人》、《星际迷航2:暗黑无界》等主打特效影片的水土不服,中国的国产电影主打幽默或怀旧,这很符合主体观影人群疗伤的心态,它就犹如美国影评人评价喜剧片潮时所说的那样:“大笑!它真是疗伤的良药。” 2013年1月至今,成功的影片大多借鉴喜剧《泰》的逻辑,在搞笑之余加入青春、怀旧和梦想等元素,用这样形式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这一逻辑正是美国经济下滑时的套路,经济不景气时拍一些励志与梦想的片子,往往会有不错的表现。一位影评人一针见血地评价说:“这时人们往往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现实的问题已经不允许他们拥有过多的梦想,于是看电影便成为一种实现梦想的假设。”
不过,这并非是中国电影的成功。有人就评价说,票房上的成功与艺术的成功完全是两码事,现在中国电影充其量只能视为电影营销有所提升。与欧美乃至印度、伊朗相比,中国几乎没有一部片子能在海外主流电影市场获得认可;中国电影生产整体水准依旧偏低,那些能收获高票房的电影,要么完全是用钱“烧”出来的,要么是占据了档期优势。包括去年的贺岁档“黑马”《泰》、票房大卖的《西游降魔篇》以及近期引发热议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影片本身或者其后将出现无数跟风的影片,但它们都不具备成为传世经典的潜质,并且还会越来越粗糙。
未来的挤泡沫风险
实际上,目前中国电影的繁荣与资本蜂拥而至息息相关。据有关资料,目前中国电影行业的各种资本、潜在基金约为1,000亿至2,000亿元人民币,大大超过现在的电影票房。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坦承,2009年以后金融行业对电影行业进一步开放,目前整个行业已经摆脱了“缺钱”的状态。对一家影视企业来说目前最重要反而不是票房,而是如何摆脱对票房的依赖,实现收入多元化。
这样的说法并非是为华谊兄弟在股票市值上被光线传媒超越找借口。如今,相对于较高的电影票价,诞生出很多廉价甚至不用付费的娱乐替代品,比如电视、网络、DVD……就记者所知,周围的朋友大多很久(一到两个月)才会选择一部影片去电影院观看,剩下的通常会采用买DVD或者网上下载的方式进行观看。
这就很容易解释中国电影票房近些年为什么连续飙升,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之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基数较小。随着近几年电影院线终端的快速建设,宣传增大和新技术的运用,票房增长在情理之中。可问题是,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开发,中国电影市场增速将逐渐放缓,这时中国电影行业可能将产生很大风险。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就认为,电影院线到年底基本会达到峰值,现在观影人群以大学生、年轻白领为主,若观影人群不变而荧屏继续增加,便可能陷入价格战,而一旦票价下降,整个产业的成长性就比较少。
在这方面,美国电影业的情况值得警惕。金融危机时,美国好莱坞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从“两房”危机开始,投资银行纷纷撤出好莱坞。银行和基金正在纷纷削减甚至取消电影预算。影业大亨派拉蒙当时宣布搁置与德意志银行一项4.5亿美元的交易。此项交易原本要为30部影片提供资金,在此情况下,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都融资艰难,最终,印度的Reliance Big Entertainment公司以3.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梦工厂电影公司的50%股份。
现在,中国电影行业诸多公司陷入亢奋中。2013年,华谊兄弟预计自己电影票房有望拿下30亿元,据其自己介绍,后续国庆档《狄仁杰前传》和贺岁档《私人定制》有冲击高票房潜质,暑期档《棒球明猩》和贺岁档《控城计》有望带来惊喜。另一家电影巨头光线传媒也不甘示弱,除推出新片外,其还将在2013年加大新媒体领域的投资项目。2012年,光线传媒曾以1亿元获得页游公司天神互动10%股权转让,3,060万元购入运营呱呱视频社区的金华长风14%股权。
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影评 第5篇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未来,需要有意义的愿景,才能够坚持走下去。
创业中的合作伙伴,需要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最重要的一定是统一的价值观;这样在创业的路上才能够同甘共苦,一直走下去。
二、“这是你应得的,你还 年轻,你会走得很远,而她,一辈子都只能呆在这里。”
这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一张20美元,一句简单的话,给了孟晓竣尊重,给了他希望和坚持梦想的信念。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什么样的位置上,都不应该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不因环境而妥协失去原则。
三、“有些事只有停下来才能看清楚”
我们总是在忙忙碌碌中迷失自己,经常停下来,“吾日三省吾身”。
四、合伙不是伙,一定是搭配,不一定是配合
团队成员应该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位。
成东青
1)掌握大局的人-掌舵人:当孟晓竣给他一摞一摞的计划书时,他只负责回答YES,这是作为企业最高领导给予团队成员的充分的授权、尊重与支持;当对上市计划回答NO的时候,他说“有些事情只有停下来才能看清楚”,我看到他作为掌舵人比孟晓竣更长远、更广泛更深入的战略思考,战略决策是谨慎的,他能够坚持对的,并适时调整船的速度和方向,这对于企业最高领导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精神领袖:他没有技术竞争力,但是他有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办学资格被查的时候,成东青弯下腰去协调与政府的关系,这是为了企业的生存;美国大使馆被炸,英语学校被堵,成东青可以勇敢的站出来,就像孟晓竣所说的“他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冲上去,这个我做不到”。能够在千夫所指依然坚信不疑,这才是掌控大局的人,这不仅需要勇气,还 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承担责任的能力,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坚持走下去-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孟晓竣
出谋划策的人-军师:他在一年之内启动三十几个项目;他培训成东青和王陽,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他告诉成东青对于不能够符合企业发展,不认可企业价值观的员工应该果断辞退。。。他是一名具有非常强的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他是英语学校的幕后推手,推动着培训学校的发展。
王陽
团队调控的协调者:王陽在三个人的关系中就是那条纽带,如果没有他,也许成东青和孟晓竣不会走到一起,一直走下去;他是团队中的协调者,不断的去缓和和协调团队中的矛盾和冲突;他说“千万别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这是说给成东青和孟晓竣的,他也是三个人中看的最明白的一个人。
这三个人,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他们独自奋斗的时候,都是失败者,但是组合起来,他们成就了梦想。
五、 团队需要多沟通
人际关系是最复杂的学问,因为人的思想和感情非常微妙。成东青和和王陽没有告诉孟晓竣他有演讲恐惧,导致了他认为他们没有真的把他当朋友;孟晓竣和成东青因为上市问题没有坦诚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导致差一点分道扬镳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坦诚的沟通,对于工作的分歧和看法尽早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和看法,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猜忌和不信任。
六、
《中国合伙人》电影影评 第6篇
中国合伙人电影影评:青春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出现让整个空洞的夏天夹杂着更多的智慧和领悟。电影中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3个年轻人的创业史和中国本土化的机遇。当奇迹发生在别人身上时,这仅仅是个故事,我们能从中得到多少启发?当奇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这就是个我们自己的奇迹。第一:80年代国内对美国的向往
在那个年代,能拿到美国的绿卡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在那个疯狂学英语过审核拿绿卡的年代,大部分有志青年的梦想就是去美国。去美国能干嘛也不知道,只要是能去美国就觉得一定要比国内有发展。其实,当时的社会这确实是个现实的问题。80年代的中国一切经济都还处在蓄势待发的状态,对一些创业者来说确实没多少发展的机会。
第二:敏锐的洞察力
在电影中,主角成东青当时没那么幸运,没能拿到去美国的绿卡。成为了国内一名普通的英语教书匠。但是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断的在英语演讲事业上做的敬职敬业,没有被生活打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90年代初期成东青被逼走上了外出办英语培训班的结局。最终让他成功的走出了第一步。
第三: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成东青选择了办私立外语培训班,成为第一个最大型的英语职业培训班。在创业期间各种阻扰都咬牙坚持走过,最终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学员越来越多,而且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名气。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知道身在美国的孟晓俊回国和他一起开班。当时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一直在支持着成东青的同学刘洋。这样这部电影的主题“中国合伙人”已经进入主题。
第四:千万不要最好的朋友创业
不管做什么事情,在没赚到什么钱或者没做大的之前,除了付出汗水就是不断努力,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内部矛盾。当然如果开始做大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在电影里三个人对“新梦想”这个培训机构都有不同的发展憧憬。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内部矛盾,到最后都要走向各奔东西的局面。千万不要最好的朋友创业,这是电影里面的原话。在生活当中也是如此,往往因为利益不均导致朋友反目的事情大有存在。
第五:有了敌人才会更团结
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精彩影评 第7篇
我曾以为陈可辛的新作《中国合伙人》会更像一部男版的《致青春》。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Although the film depicts a nostalgic campus life full of idealism for the future and the impulses of love, the story is more about starting out after innocent youth has faded.
虽然片中回顾了那段充满青春理想与躁动激情的校园生活。但《中国合伙人》更侧重于讲述几位年轻人告别青春,离校后的创业生活。
Through the intertwined destinies of the movie’s protagonists, the audience witnesses a triangle of friendship, career ambitions and personal dreams seemingly collapse as three best friends desperately try to tie and twist these elements together.
透过主角们交织在一起的命运,观众们见证了当铁三角友谊、职业抱负与个人理想面临破碎时,三位好友是如何竭尽全力地将它们重新糅合在一起的故事。
That’s why Wang Yang (Tong Dawei), one of the three best friends, who start a business together, shares this lesson of life: “Never start a business with your best friends.”
这就是为何作为铁三角之一的王阳(佟大为饰演)在经历与好友共同创业之后看,分享出这样的一条人生经验:“千万不要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He may be right. After all, no matter how close they are, differences in thei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aspirations can drive friends apart. Every individual has a distinct outlook on the world and their future, which determines the trajectory of their career and life.
或许他说的对。毕竟,不管朋友多铁,不同的职业抱负与个人理想足以令好友分道扬镳。人们的世界观与理想各不相同,这些也决定了各自事业与生活的轨迹。
Without knowing of Meng Xiaojun’s (Deng Chao) struggles in the US and his disillusion toward the country, there’s no way Cheng Dongqing (Huang Xiaoming) can understand why Meng is pushing all the agendas so hard. The parting of the invincible trio, to some extent, is predestined.
因为对于孟晓骏(邓超饰演)在美国打拼的艰辛以及他的美国梦碎一无所知,成东青(黄晓明饰演)没法理解为何孟晓骏如此拼命地推行自己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所向披靡的铁三角注定要以解散收场。
Even so, 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friendship always prevails. Cheng’s difficulties become a podium on which the three friends stand together. It’s through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they developed over many years that they finally overcome their differences and reform the alliance.
即便如此,虽然存在各种分歧,但友谊总是能战胜一切。成东青经历的人生低谷也促成了铁三角的再聚首。正是这份经营多年的友谊,使得他们最终克服了种种分歧,再铸铁三角。
What the film tries to convey is the triumph of brotherhood, which dates back to our naive, passionate youth when unconditional bonds of emotion are shaped.
该片试图通过对那个冒失鲁莽的青春岁月和那个纯真情谊萌芽的年代的回顾,来向人们传达出“手足情谊战胜一切”的讯息。
So the film was never about business after all.
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影评 第8篇
电影《中国合伙人》海报
电影《中国合伙人》于2013年5月公映后引发观众多个角度的热议。“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传记电影。”[1]编剧和导演把剧中人物创业奋斗过程和命运浓缩成一个个典型片段展现在观众面前。《中国合伙人》最成功之处在于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与思想。成冬青、孟晓骏、王阳三名来自不同环境、具有不同性格、拥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剧中人物在燕京大学相遇、相识,他们拥有相同的梦想和就业观念就是去美国。而毕业后,他们却在职业和人生道路上屡屡受挫。成冬青反复签证被拒,被学校开除后开培训班糊口;王阳为了美国女友放弃签证却最终被女友抛弃;孟晓骏是唯一拿到签证获得留美机会的,而在美国等待他梦想的却是在实验室喂小白鼠遭辞退,后到餐厅做名不能拿小费的杂工。但三人最终在中国携手创造了商业奇迹。
有关青年人创业和追逐梦想的电影很多,如《奔腾年代》、《毕业生》、《当幸福来敲门》等。但《中国合伙人》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波澜起伏的剧情中积蓄感人奋进的力量,用赋有哲理的语言以及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背景音乐使情感得到升华,在电影结束后还能留有令人不断回味其中哲理的魅力。通过对《中国合伙人》的分析,可以借鉴其中蕴含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新方法。
一、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加强就业认识
引导学生认清形势,加强就业认识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重点。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转变。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自身就业比较盲目。表现在择业时不考虑个人兴趣、才能因素,而只关注待遇高低、工作环境的好坏。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个人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不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甚至对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也都不了解。《中国合伙人》中,以孟晓俊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的就业梦想就是去美国。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受西方经济诱惑和文化传入的影响,很多青年理想中的美国就是自由、平等与希望的象征。但电影中人物的就业经历证明,成功前往美国的孟晓俊并没有梦想成真,而在中国努力打拼的成东青却白手起家成为新梦想公司的总裁,成东青是当时无数中国奋斗青年的缩影。
电影中人物的就业梦想与经历清晰折射出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加强就业认识的重要性。如果缺乏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就会受到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潮影响,像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没有目标的美国梦,可以说他们的梦想是一种向往,并没有明确的想做某件事情。目前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中城市就业岗位相对饱和,现实要求大学生必须调整就业期望,做好到基层工作的准备,这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基层迫切需求大量高素质人才,在那里,大学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影片中成冬青的成功就是最好证明,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吸取营养,才能为最后的成功积累宝贵财富。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大学生解读就业形势和政策,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大学毕业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在从业中丰富经验,再找时机选择理想职业。这种分步到位的理念既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满足国家社会需要,为中国梦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帮助大学生放宽眼界,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学生工作者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放宽眼界,拓宽就业视野,积极参与创业,实现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电影中的成冬青毕业后留在燕京大学任教,这虽不是成冬青的就业梦想,但是他也想踏踏实实的干下去,在此基础上去追求自己的美国梦,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获得创业的成功。这也是当今大多数大学生普遍经历的就业过程,即刚毕业时,都怀着自己幻想中的就业梦想,但是这个梦想一般都是不具体的,而且是大多数人都梦寐以求的。他们没仔细考察过这个梦想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力所能及、甚至是否真实。他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把知识、能力、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电影中孟晓骏利用留学美国的经验总结出签证技巧;成冬青从自己曲折的失败经历中提炼出自我嘲讽式的教学法。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发掘自我、认识社会。但是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会耗费很多的时间、经历、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甚至会在追求与寻找中走向迷途。因此有效指导大学生放宽眼界,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少走弯路,尽快开启成功之门。
大学生创业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开拓新的就业岗位。高校要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要开设创业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在理论上掌握创业相关知识。其次要以创业大赛为抓手,增强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第三要设立创业基金,减少学生在创业方面的困难。第四要建立创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为未来的创业之路做好准备。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就业能力
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必然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能否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能否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能否抓住就业机遇都与学习密不可分。
电影处处贯穿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三名主人公在大学学习开始讲起,毕业后成冬青整天学习英语,为自己追求的美国梦而努力;孟晓骏在社会工作中无形的学习到股份制改革、公司上市等新理念;新梦想的学员每一个都在不断的学习英语、学习办理签证的技巧等。影片通过三人的奋斗经历揭示学习和变强的道理。电影中“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去向那个打你的人学习,直到你变得比他更强的过程。可以说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而贯穿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目前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要从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方面入手。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技能,基本是从大学学习获得,但如何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更好结合,还需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需要用创新思维开拓专业中更广阔的空间。如果不学习,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非专业素质则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工作能力等。与专业素质相比,非专业素质更具基础性、根本性特征。”[2]非专业素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在学习中慢慢积累、不断提高。当今大学毕业生只有在学习中改善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增强与社会发展步伐相适应的复合能力,才能提高就业能力,为自己寻求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电影《中国合伙人》是部关于事业与成功、学习与追梦的影片。通过电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加强就业认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三种大学生就业教育新思路,这三种方法有利于改善和创新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工作方式。
[1]冯华.平凡传奇 青春飞扬[J].中国电影评论,2013(15):50-52.
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影评 第9篇
《印度合伙人》(又名《护垫侠》)根据印度社会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宠妻狂魔”拉克希米为了让妻子用上卫生巾,不惜对抗顽固的乡村传统和社会习俗,亲自制作卫生巾被当地人视作异类。而他的“自制卫生巾”也屡试屡败,在当地名声尽毁,不得不远走他乡。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制作卫生巾的标准原料和流程,并采用“土法上马”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还通过国家的创造发明奖获得了启动资金。于是他开始大展拳脚,同美女合伙人一起,在广大印度乡村推销价廉物美的卫生巾,推动印度乡村妇女卫生状况的转变,最终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为印度的两性平权与社会变革发出呼声!
毫不夸张地说,在剧情层面,《印度合伙人》是毒舌君在21看过的最丰富、最细腻、最动人的影片!本片把男主角研制卫生巾过程中的无数波折与失败,都呈现得异常生动鲜活,充满接地气的生活气息,无数的喜感也随之迸发,而且主人公这一切“疯狂”的举动,都是建立在他对妻子浓浓的关爱基础上,因而能够迅速俘获观众的情感,沉浸在剧情之中,为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揪心。
同时,影片通过生动的故事,自然而自然让印度令人震惊的社会现实呈现在观众面前。都之后的社会了,印度处于乡村的绝大部分妇女都没有卫生巾可用,只能用布条、草灰等极不卫生的传统方式解决经期问题,这背后的根源则是印度乡村顽固的守旧传统以及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不平等问题,影片并没有去刻意强调,而是用许多细节让观众自己去体悟!
而且本片也像《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等印度电影一样,用剧情嘲笑了这种“社会传统”,在某些守旧人士口中“颠扑不破”的所谓“传统”,当社会舆论一旦逆转、主人公荣誉加身之后,这些守旧人士又会立马换上一副脸孔,完全拥护传统变革。印度和中国都是深受“传统”影响的古国,相信许多中国观众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感慨和共鸣。
整部影片花了大量篇幅来展现主人公自制卫生巾从不断失败到最终成功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的情感支撑点是主人公对乡下妻子的爱的话,那么后半部分的情感着力点则放在了主人公同高学历美女合伙人的暧昧情感上,相当于在影片后半部分开发出了一个吸引观众的全新看点。最后,主人公到底是应该回到那个传统保守、见识短浅且对主人公行为不理解不支持的妻子身边呢?还是应该跟那个思想开明、受教育程度高、既能摩登时髦还能跟主人公一起艰苦打拼的美女合伙人在一起呢?相信这会成为影片结束后不少观众的讨论焦点吧!
片中主人公在联合国的那段长篇演讲,堪称本片的“高光时刻”,也堪称20的年度最佳励志台词。感觉世界影坛有好长时间都没有出现过如此长篇的演讲桥段了,但片中这场主人公从自己创业经历讲到印度社会的这场长篇大论的演讲却丝毫不会令人枯燥,而是仿佛看《吐槽大会》一样,让人感觉妙语连珠,笑点不断,同时又饱含着主人公无比真挚的爱、良知与正义感,让人听到无法不为之动容!
《印度合伙人》再度展现出印度电影强大的剧本实力和表演感染力,2018年的华语片无人能敌,放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也罕有其匹!
所以,毒舌君向大家强烈推介这部影片,趁着元旦前后本片还有一些排片,大家赶紧到影院去看吧,绝对会给你留下远胜其他同档期影片的美好观影体验!
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影评 第10篇
《中国合伙人》:一部告慰富豪们青春的电影,与我们无关!
文/闻道不群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这一年来的两部国产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和《中国合伙人》让人刮目相看,对于国产电影我们的要求不高,但最基本的故事脉络还是要讲究的,最低限度,不能有硬伤,这两部电影无论是从编剧还是故事脉络又或是导演功力来说,都明显的和其它国产烂片区别开来。尤其是《中国合伙人》的成功,这片的成功不仅仅是国产电影的胜利,更是香港导演的胜利,对于香港导演来说,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至少他们开始适应内地气候,拍出了一部颇为接地气的内地电影
很多人都将这部电影看做是打了鸡血的励志电影,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却恰恰表现出一代人巨大的精神失落,众所周知,对于那一代人来说,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一部分人的成功带有一定的投机色彩,(电影虽没有提到,但却有明确的暗示,程冬青无比鸡贼的分别钻了“美国大爷”和国家的空子)这一部分人凭着个人出色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站在时代的浪尖追风逐雨,最终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然而这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传统的意识形态已经将他们保养成墨守成规的士大夫,他们因为没有赶上时代浪潮而被淹没在历史车轮中,并最终默默无闻,这种巨大的落差也最终影响着80后的父辈们,当一切都已经明朗的时候,所谓的醒悟已经来得太晚太晚,哦,多么痛的领悟!至此,时代赋予那个时代人太多的机会,那一部分成功人士,他们人生中所谓的信条和法则并不适用于今天的你我他,于是影片所谓的成功和励志对于80后、90后的人生来说,也仅仅是一次小学课堂上老师的鞭笞罢了。而那一句“当你失败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走在成功的直路上”只不过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笑话罢了。别拿那一代人的成功来套在80、90后身上,这样只能让人感觉你是在卖弄时代赋予你身上的优越。当然我并不否认他们过人的头脑,但生存在这个世界,仅仅有头脑是不够的。当然影片也没有刻意去贩卖他们三人的成功是因为头脑的胜利,而是把成功的因素归之为被逼无奈的结果,(程冬青被开除教职,为了生存和还债不得已开培训班)这是影片的高明之处,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普世价值其实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人生的每一个转弯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于是你唯有听信这种普世价值,任由它驱使你,不停的奔跑在那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上,直到有一天被命运蹂躏得体无完肤,你才真正的发出内心的感叹:生不逢时、时不予我!
三个人的爱情、事业及友情成为了影片大书特书的地方,那若有若无的伤感成为了电影绝无仅有的个人感悟,三人在历经事业、爱情的一连串打击之后,开始了创业的艰辛道路,同时也无形中告诉我们,没有历经创伤又如何能够高奏凯歌。为此,影片恰到好处的在几个地方播放几首经典歌曲,崔健、罗大佑、苏芮、别安、齐秦,一时间那种时代的创伤扑面而来,然而谁又会知道,人生绝不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别和选择。不管是爱情也好、事业也好,每个人都在历经沧桑。
此外,影片有一个细节,警察来查封他们私自办学的时候,孟晓俊的美国式人权法制一下子败下阵来,看到这里,各位看官是不是觉得这种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了,在这里最明显不过,美国式的创业精神最终敌不过政府部门的拖拉办事,于是只能交钱罚款(交钱罚款不过是精心设计的潜规则罢了),一个连在自己国家都被逼装孙子妥协的人居然在美国那里扯高气扬的赢回了自己的尊严,我不得不说,这所谓的“中国梦”真强大。
看完这部电影,当那一连串的马云、柳传志、王石等人的相片相继划过银幕的时候,我深深的明白,这与其说是阐述中国梦,倒不如说是在讲述中国式成功,然而这种成功又带有某种诡辩色彩,我只能说,你那一套真不适合我,而所谓的胜利狂欢也不过是一次被设计好来供功成名就者告慰他们的青春罢了。最后,这部电影或许还真不错,但它真的找错倾诉对象了。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影评 第11篇
那他到底想要啥?
电影的结尾给了答案,当邓超知道好朋友黄晓明砸了一笔钱将实验室以他命名后,他喜极而泣,嘴里还傲娇似地说出“土鳖”二字,当然,导演说这些其实和钱没关系,他给出了一个解释,说这部电影的三个主人公其实是有共识的,他们的“中国梦”其实是“尊严”!
2、陈可辛真的是太机灵了,为了驾驭完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三条主线,他用了《花房姑娘》用了《光阴的故事》,他让长头发的佟大为背拜伦英文版的“多年以后何以贺汝,以沉默以眼泪”,他甚至于cosplay了《社交网络》和《颐和园》的某些场景,他让这些几乎让文艺小青年一击即中的碎片神不知鬼不觉的串联起飘渺的主线。
邓超所代表的徐小平是理想主义,他是美国梦的启蒙者,他在中国与公安吵架也动不动就用起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他的口头禅是,信不信我告你。但是最后他彻底颠覆了离开北京时的豪言壮语,他说,我再也不回来了,然后,他回来了。并且是黄晓明用现实主义的钞票,反击了他在美国受过的委屈。
佟大为所代表的王强是浪漫主义,初恋女友是洋妞,最喜欢的诗人是拜伦,为了洋妞女友放弃了签证,但是却被抛弃滞留。他烧了诗集,在赚了第一桶金之后在卡拉OK里面搂着一群姑娘唱《海阔天空》,再后来,他娶了学校里面做饭极好吃的胖妞前台。一个天天读拜伦的浪漫主义者说,幸福就是不折腾。
而黄晓明所代表的俞敏洪,作为loser追上了学校里最漂亮的妞,出去找家教赚钱是为了给她买奇贵无比的托福书,被学校开除了之后不得不开个培训班糊口,他哪里是招人合伙啊,他分明是说,我唯一的朋友,我唯二的朋友,给我帮个忙吧,我开了个头,但是做不来啊。所以,邓超说要扩大每一个规模的时候他心里都极度的不乐意,他觉得我钱已经够了啊,我已经是中国的NO.1了啊,我嘴上这乱七八糟的一套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东西了啊。但是,他带着中国传统最深的印记走上了最不符合他性格的职业经理人道路。
3、中国合伙人里面幼稚的成功学是没钱就没尊严,有钱了就去羞辱曾经羞辱过我们的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穷其一生的不得志和耿耿于怀,往往是当时被人委屈和羞辱的时候没能好好的还手,当我们能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让自己对过去的心结释怀,为什么不呢。
更何况,带着黄晓明佟大为回到西餐厅的邓超,我丝毫没看出他回去显摆羞辱的气势,当我们走过了人生的某个阶段,再回头去看当时的痛苦,我厌恶它,怀念它,终于分享了它,然后想要彻底的抛弃它。
所以,作为朋友的你,听了它,最终读懂了我,所以你为我所做的一切,即便简单粗暴,都那么弥足珍贵。
我在意的,并不是终于有了写着我的名字的实验室,我在意的,是你终于终于读懂了我自私的野心,却也为了我,不符合自己性格的义无反顾走下去。
其实我最喜欢佟大为说的一句,他说,这些年,我是为了你们俩,才一直走下去。
4、80年代那一帮人,围成一圈笑谈自己的梦想,那时的人可以很轻易说出:我热爱我的国家,我渴望自由民主。随意的语气好像问“你吃饭了没有”。那时的北京还有星星画展、四月影会、北岛的诗歌“卑贱是卑贱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一代年轻人口中传唱《今天》诗刊的印刷纸张还是芒克、北岛、黄瑞从各单位顺出来的,用的是一台破旧的油印机,七个人在一间只有六平米的小平房,地处农村与城市的边缘的两不管地区,轮流倒班,整整忙活了三天三夜才印刷完,查建英回忆第一次参加《今天》诗刊聚会,几个人穿过一条黑糊糊的胡同,走进院子最深处的一个人家,一推门进去,里面坐了一屋子人,都穿着当年灰不溜秋的蓝衣服,特别朴素,屋里烧着炉子,上面蹲着一把锡铁大茶壶,旁边一个沙发后背上还窝着一只肥胖的猫,在烟雾蒙蒙里众人表情都特严肃,大家聊文学观创作观,意大利的维柯,话题内容已记不清了,但永远有一种郑重虔诚的氛围。大家都把文学当作天大的事情,慷慨陈词,讨论起来简直就像宗教集会里讨论上帝的真意一样,陈凯歌也常加入其中。摇滚乐只在小范围内流行,周国平说第一次见到崔健是在中央乐团一间小小的宿舍里,崔健沉默寡言,说他文化不高,写词费劲,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崔健说他就要用摇滚乐去捶那些讲大道理的,有权有势的,或每天生活在蜜罐里唱甜歌蜜曲还大红大紫的人。西单还有一面墙,站在这面墙后你就可以说真话,无论政治、哲学、文学辩论、哪怕是谈论某个领导人,都不会有人骚扰你。墙壁上没有某某壮阳药、房价一平几万、富商求子治疗性病的广告,你能看到一些斗大的字眼:呐喊!自由!希望!中国!民主!
书写后改革时期中国电影的新影评 第12篇
【关键词】 后改革时期;中国电影;新影评;网络影评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预示着中国社会进入后改革时期。后改革时期是解决改革时期产生的问题的时期。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在解决了僵化、贫困等旧问题的同时,产生了贫富分化、腐败、道德失范等新问题。比如文化上,在解放思想、消除文化沙漠过程中,出现了百花齐放春意淡、百家争鸣大音希的现象,产生了粗放式发展、浮肿性繁荣、文化软实力不足等问题。影评界也出现了众声喧哗花言飞、万马齐发污泥溅的乱象。这些问题需要新的改革去解决。在后改革时期,包括电影在内的整个文化行业承担着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中国影评必须扫除颓势,革故鼎新,建设具有文化强国风范的新影评。
诚然,近年来中国影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本文以为,这些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网络影评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影评的主力。网络影评的迅猛发展是中国影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的最大进步。网络影评传播速度快,准入门槛低,易于互动,影响面广,这些特点使网络轻而易举取代传统影评成为影评主阵地,为影评提供了面向未来的广阔空间。二是影评人真正成为职业,为影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有了职业影评队伍,影评就有了通向未来最宝贵的希望。在新浪、豆瓣、时光等网站,都开有影评人专栏。一些专栏作者以影评为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使影评成为一种职业,为影评发展指出了新愿景。三是影评市场初现端倪,影评在电影产业链上的地位基本稳定。随着中国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不断成熟,电影发行宣传的预算更加科学全面,对影评费用的投入趋向常态化,影评在电影产业链上的职能更加凸现,作为联系影片与观众桥梁的作用得到巩固和强化。四是影评风格出现多样化势头,为铸造新影评奠定了基础。当下中国影评零星出现了一些美文。这些文章或者植根泥土,贴近草根,摒弃高高在上的姿势,给人以心连心手握手的体温感觉;或者视野开阔,角度独特,突破了政治或艺术的樊篱,向往昔未曾涉足的领域掘进,显示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深度;或者联想奇谲,文字生动,摒弃文本分析的老八股,探索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写作路数,体现出亲民性、开放性、灵动性、活泼性的可喜品质。
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电影商人、媒体和影评人在逐利性上的共谋,以及文化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的滞后,问题乃是处于放羊状态的中国影评的主要方面。沿着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下坡路滑行,中国影评越来越沦为自生自灭的存在:刊物影评自说自话,默默无闻;报纸影评随波逐流,影响平平;网络影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遭到读者、观众诟病甚至唾弃。影评人称号失去曾经的光环,成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高帽”。影评组织大量消亡,读者人群大幅缩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影评已然跌入有史以来的低谷。
中国影评文本存在四化现象。一是极端个人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宽松,一些影评从时事政治的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一头扎进个人话语的表述狂欢里。作者身份上,以个人印记消解民族、国家的确认和存在。情感指向上,个体叙事压倒宏大叙事,民族国家叙事被放逐乃至嘲讽,政府被默认为与电影艺术对立的他者。写作方式上,抽取一己好恶,在个人感觉世界里独语。很明显,这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二是唯功利化。一些影评受金钱雇佣,丧失超功利的独立品格。影评人成为电影投资人的吹鼓手或者打手,往往把对片方的好感移情为对一般影片甚至烂片的好感,把对人民币的赞美转为对影片的赞美,显示出附庸文人的媚相。写作时不是避重就轻,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把不好说成好,把一般吹嘘成经典,甘当王婆的精神弟子。也有的故弄玄虚,把影评整得云山雾罩,以此逃避对差片烂片的理性评判。一些影评虽然没有铜臭味,但故作惊人之语哗众取宠,赚取点击率和所谓的名气。这些人虽然发誓不是水军,但信者寥寥。三是片面化。一些影评以刻薄为锐气,以晦涩为深刻,以偏激为个性,通往真相的历史、辩证、整体的美学观照遭到关闭。如用故事讲述的大棒一下将影片打死,殊不知电影不是文学,镜头调度、光线组合、色彩配置、音响运用、表演手法等诸多方面都是决定电影成败的重要因素。四是粗俗化。一些影评以自我矮化为标新立异,以嘲讽崇高为时髦标签,以揭短明星为创新利器,雄赳赳委身于腥泥臭土之间,翩翩然运笔于污言秽语之内,形成了低俗、庸俗、恶俗的“脏癖”。此四化,污染了电影评论的净土,败坏了本已脆弱的社会风尚,误导了潜在观众,扰乱了电影市场,阻碍了电影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影评处于四个层级落后的底端。一是文化落后于经济。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适应、与大国形象不适应、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适应、与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不适应。有个小例子可以为证。在新农村示范点河南新乡刘庄村,全村百姓都住别墅,人均120多平,实现了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行有私车。这种中产阶级社会景象让人颇感羡慕。每家在二层都布置了书房。但偌大的书架上只摆着两排书:一排发黄小学的课本,一排发霉的初中练习册。二是电影落后于文化。相比音乐、小品、时装、游戏、电视、网络等文化业态的快速发展,电影在文化产业中的占比越来越小,在文化思想上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如与芭蕾舞的比较。电影和芭蕾都在20世纪初进入中国,芭蕾到新中国成立才真正得到发展。可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中国芭蕾舞有知名的剧团,形成了受人尊重的中国芭蕾舞流派。同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20世纪60年代初改编自电影。中央芭蕾舞团在芭蕾发源地巴黎等地多次演出该剧,皆赢得满场掌声。阿尔巴尼亚、日本的芭蕾舞团都搬演过《红色娘子军》全剧。有一个说法认为中国电影意识形态重,外国观众不喜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激荡着阶级斗争的旋律,却做到了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时代、超越意识形态。中国电影和中国芭蕾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影和文化的差距。三是电影理论研究落后于电影产业发展,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式微。新世纪以来,在资本、技术、市场和业界的共同作用下,数以亿计的观众被吸引进入影院,电影呈现产销两旺的势头,一路高歌猛进,一片热闹景象。电影理论研究虽取得不小的进步,但依然跟不上电影产业的发展步伐,对许多电影现象的阐释缺乏说服力,对先锋性电影生产的贡献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四是电影评论落后于电影理论。1982年,钟惦棐发表过《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那个年代,评论有愧于创作,却比理论热闹得多。现在,电影评论不仅落后于创作,还落后于电影理论。做理论研究的,至少有体制的保障,有公开发行的刊物,有众多的理论专辑和著作出版,有专业学生作为后备力量。做评论的,则几乎一无所有。这种俄罗斯套娃一样四个层次落后中的落后,使影评被无尽头地埋没,成为当前电影工作中的最突出、最让观众不满的问题之一,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nlc202309051538
出现四化和四个落后的原因在于四对矛盾。其中两对主要矛盾,两对次要矛盾。前者一是影评艺术与电影资本的矛盾。影评雅俗同体,同时具备相互掣肘的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电影资本往往只利用影评的商业属性,讲究话题经济。影评艺术则侧重影评的文化属性,追求美学品格和历史把握。这对矛盾,造成两种影评人的姿态,一种是代表资本的职业影评人的叫卖姿态。职业影评人依附于电影资本挣辛苦钱,不吆喝无法生存。他们也想写对得起观众和良心的影评,但是电影商人不答应。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职业影评人出于无奈挣昧心钱。一种是代表艺术的电影研究人员的被沉默姿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商业影评的泡沫淹没了专业影评的声音,学者教授们从人格底线和道义担当出发,呕心沥血经营的评论无可奈何被埋默。二是影评传播媒介与影评文化思想的矛盾。传播媒介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关注,只要引起关注就代表成功。尤其是网络媒介,以点击率为第一追求,在法律追究缺位的情况下,媒介无暇或不愿花费人财物资源顾及所承载的内容带来的负能量。影评文化思想则在传播的基础上深入一层,更注重传播内容中符合时代潮流的正能量。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背景下,网络媒介管理按下葫芦浮起瓢,负能量在一定时期内将足以与正能量抗衡,为烂影评、坏影评营造生存空间。
后者一是商业影评与学术影评的矛盾。商业影评一般是定调作文,关注卖点,诸如制作花絮、风流韵事之类,皆可入文,又要求时效性与广告性,商业影评因此成为大众性、速朽性的快餐文化。学术影评立足于作者专业特长,注重学理性、耐读性,打磨时间较长,往往满足不了影片宣传的及时性需要。这对矛盾一方面造成了电影学术人员对在映影片共时性发言的失语,降低了他们在电影产值生成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给商业影评留出了话语空间,形成商业影评一支独大的局面。二是学术影评创作与学术评价体系的矛盾。在通常的研究所和高校,现行学科管理所包含的评价体系里电影评论没有地位。在现实利益驱动下,电影研究者自然会听从评价体系中考量指标的指挥,从事满足成果发表、立项、评奖、职称晋升等指标要求的理论研究工作。这就在学科管理上切断了学术评价与影评创作的应有联系,形成了学科管理对影评的遮蔽,使影评成为研究人员自娱自乐的学术点缀。
这些问题与矛盾造成了五个方面不适应的后果。一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和谐、平等公正、诚信友善。许多影评不但不能培育核心价值观,还对核心价值观起到消解、腐蚀的副作用。二是与影评应有的学科地位不适应。作为电影学学科体系的分支之一,电影评论本来与电影理论、电影史共享三分天下的地位与荣誉,现在这种地位荡然无存。三是与观众的需求不适应。普通观众读影评无非出于选片、评片的需要,一般有及时性、指导性的要求。但现在的影评及时的不一定能指导,指导的不一定及时,影评市场供需脱节。四是与电影创作不适应。影评人的急功近利甚于电影人的急功近利,影评人的电影认知低于电影人的认知。影评屡屡遭到电影人的讥讽。五是与电影产业发展不适应。差评热卖,好评惨败,评论常常与票房背道而驰,观众对影评的信任度跌破历史记录。
面对当下影评的诸多问题,一方面要治,营造影评市场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立,书写后改革时期中国电影的新影评。面对未来,有关各方使命在肩,任重道远。一是确定政府部门统筹管理影评市场的职责。这是建设新影评的前提。没有政府的实质性管理,让问题在有识之士的呼声中转圈,影评将如过去的十多年一样,继续在无序与衰落的泥潭中挣扎。《礼记》有言,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政道备矣。影评与思想政治建设息息相关。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来认识影评的重要作用,把影评纳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框架和全过程,尊重市场规律,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学术机构积极性,建立三管齐下的影评管理机制,结束影评无主管、无监督的状态。二是培育发挥影评社会组织的作用。这是建设新影评的关键。在政府职能改革的背景下,可以赋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社会组织管理影评的职能,一方面吸纳具有领军能力的专业影评人才,建设影评人才的国家队,对职业影评人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培训,创作体现符合时代要求的影评,引领新影评的新方向。一方面建立管理机制,制定影评行业规则,制定电影企业诚信公示制度,规范、监管电影宣传营销部门的影评动作;与国内各大电影节挂钩,建立影评定期评奖机制,出版获奖影评文集。三是加强电影评论学科建设。这是建设新影评的基础。影评具有独特的对象、功能、内容、特征、方法、目标,是电影学的下级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电影评论的学科建设,给予影评与电影理论同等待遇,对影评的学科建设进行科学指导。教学科研机构需培养影评方向专业人才,提高影评的工作绩效权重,给影评创作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影评市场主体加强行业自律。这是建设新影评的根本。电影制作宣传机构要充分认识影评的社会属性,明确影评的精神文明建设义务,遵守、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对网络影评的自我规范,制定、遵守网络影评人实名制等行规行约,协调同行利益关系,维护行业间的公平竞争和正当利益,促进影评市场健康发展。
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影评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