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精选7篇)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9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24例, 女25例, 年龄40岁~70岁, 平均年龄 (55.6±8.8) 岁, 病程6个月~20年, 平均 (4.5±3.3) 年, 平均体重指数 (BMI) 为 (24.3±3.3) kg/m2。选择同期我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7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21例, 女26例, 年龄40岁~78岁, 平均年龄 (56.8±9.0) 岁, 病程6个月~20年, 平均 (4.8±3.5) 年, 平均BMI (23.4±3.6) kg/m2。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MBI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为初诊患者, 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经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不理想。所有患者均无严重急慢性并发症, 无心、肺、肝、肾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无长期服用激素史。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与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美国Mini Med712E型胰岛素泵, 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 基础量为全日胰岛素总量的50%~60%, 剩余40%~50%分别在早、午、晚三餐餐前追加。对照组每日三餐前5 min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 睡前皮下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2组根据血糖水平、体重指数等指标确定胰岛素初始量, 并根据血糖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直至达标。

强化治疗的目标值为空腹血糖 (FBG) <7.0 mmol/L、餐后2 h血糖 (2h PG) <10.0 mmol/L。血糖<3.5 mmol/L或患者出现明显低血糖症状时考虑为低血糖。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强生血糖仪检测2组患者3餐前、3餐后2 h、睡前及03:00手指末梢血糖。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记录2组血糖达标时间, 血糖达标时FBG、2h PG、Hb A1c水平, 每日胰岛素用量及治疗期间低血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FBG、2h PG、Hb A1c、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FBG、2h PG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2组FBG、2h P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前后Hb A1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低血糖5例 (10.2%) , 对照组14例 (29.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95, P<0.05) 。

3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2],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 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控制血糖, 但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可见,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可控制高血糖, 但不能迅速使血糖控制至理想水平。每日多次注射还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与不便, 且血糖水平波动大, 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增加。胰岛素泵可模拟正常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通过保持稳定的基础胰岛素量以维持肝糖输出, 餐前餐后按需增加输入量;胰岛素泵治疗时, 胰岛素输注精确、重复性强, 减小了胰岛素的吸收变异性, 可维持血浆胰岛素水平在稳定范围;胰岛素泵根据机体不同时间的胰岛素需要量分别设置基础量, 降低夜间、餐前和运动过程中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胰岛素泵体积小, 携带方便, 调整方便, 操作简易, 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增加其治疗依从性[3,4]。

综上所述,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更好, 达标时间更短, 低血糖发生情况更少。

参考文献

[1]姬秋和, 白瑜.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J].医学与哲学, 2015, 36 (4) :11-14、68.

[2]祝方, 纪立农, 韩学尧, 等.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 (1) :5-9.

[3]李力, 刘芳.胰岛素泵与皮下注射诺和灵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2) :2470-2471.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糖尿病患者300例, 2型糖尿病280例, 1型糖尿病20例。治疗方案均为门冬胰岛素三餐前+甘精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降糖, 可根据血糖增加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协助降糖。排除合并急慢性并发症者, 有精神病个人史及家族史者, 有脑部疾病者, 有酗酒、吸毒者, 有智能障碍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150例。干预组男77例, 女73例, 平均年龄 (56.7±8.3) 岁。对照组男75例, 女75例, 平均年龄 (55.4±10.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患者进行Zung自评抑郁量表、Zung自评焦虑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SCL-9) 测评, 12周心理干预治疗后再次进行测评。同时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 收集毛细血糖谱8次/d, 分别为3餐前、3餐后2 h、22:00和3:00血糖, 1次/周。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标为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差值 (ΔMMBG) 和全天平均餐后最高血糖 (MPMG) 。心理干预具体措施由心理科门诊医师及糖尿病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 由专人负责, 1次/周, 20 min/次, 共12周。具体干预方法: (1) 糖尿病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让患者能够有充分的了解, 包括病因、致病因素、治疗方案、预后情况、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指导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注意事项, 纠正患者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指导自我监测血糖;指导正确注射胰岛素, 告知低血糖风险及防治措施, 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2) 病例分享:让糖尿病志愿者给患者分享他们的成功治疗经验, 鼓励患者,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 (3) 认知行为治疗: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 鼓励患者吐露心中的烦忧,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对积极因素加以肯定及强化;对认知错误通过心理学技术手段加以矫正。 (4) 音乐疏导及药物治疗:借助演奏或欣赏音乐的过程舒缓心情, 释放不良情绪, 净化心灵;对于失眠、焦虑、抑郁严重的患者, 必要时可给予药物治疗。

评定标准: (1) Zung自评抑郁量表:共20题, 按l~4级评分, 满分80分, 抑郁指数=总分/80 (满分) ×100, 抑郁指数>50%为有抑郁问题, 50%~59%为轻度, 60%~69%为中度, ≥70%及为重度。 (2) Zung自评焦虑量表:同Zung自评抑郁量表。 (3) SCL-90:共90题, 分0~4级, 包括总症状指数、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和其他因子等。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和焦虑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干预组抑郁及焦虑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P<0.05) , 见表1。

干预组治疗前后SCL-90评分比较:治疗后干预组SCL-90总评分及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 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比较: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2 h PG、ΔMMBG、MP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干预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 见表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2013年宁光等指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11.6%[3], 糖尿病的发病人群已占世界第一。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疾病的发展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及沉重的经济负担, 患者在此过程中极易产生负面情绪, 尤其是需要1 d多次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患者, 对注射胰岛素感到焦虑恐惧, 产生心因性的抵抗。Bruno等调查发现15.2%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抑郁、焦虑障碍[4], 不良的情绪反应导致血糖波动增大。血糖波动是血糖水平在峰值和谷值之间急性变动, 是一种非稳定状态。生理状态下, 机体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精细调节下血糖曲线保持相对平缓。糖尿病患者随着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岛素抵抗程度加重, 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 负性情绪可使糖尿病患者处于应激状态, 体内的升糖激素如皮质醇、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和一些神经肽等分泌增加, 降低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促进糖异生, 从而导致血糖波动增大[5]。同时, 负性情绪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减弱, 加重胰岛素抵抗, 进一步导致血糖波动[6]。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 血糖波动是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7]。因此忽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控制及病情转归有着消极的影响[8]。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中, 干预组在常规胰岛素四针方案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后, 抑郁及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 SCL-90总评分及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说明心理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而且, 干预组空腹血糖、2 h PG、ΔMMBG和MPM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可见心理干预显著提高血糖控制疗效, 减少血糖波动。

因此, 对糖尿病患者采取胰岛素联合治疗的同时, 应早期进行心理干预, 调整患者的心理障碍,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血糖波动, 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减少病死率。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使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收治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糖尿病患者300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降糖治疗,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给予Zung自评抑郁量表、Zung自评焦虑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测评, 并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2 h PG) 、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差值 (ΔMMBG) 和全天平均餐后最高血糖 (MPMG) 。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抑郁及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P<0.05) ;治疗后干预组SCL-90总评分及各项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治疗后干预组空腹血糖、2 h PG、ΔMMBG、MPM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P<0.05) 。结论:早期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使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血糖波动。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干预,血糖波动

参考文献

[1]周健, 喻明, 贾伟平, 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幅度[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3) :286-288.

[2]Hirsch IB.Glycemic variability:it is not just about Hba1c anymore[J].Dieabetes Technol Ther, 2005, 7:780-783.

[3]Xu Y, Wang L, He J, 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 2013, 310 (9) :948-959.

[4]Bruno G, Merletti F, Bigger A, et al.Metabolic syndrome as a predictor of all-causs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The Casale Monferrato Study[J].Diabetes Care, 2004, 27 (11) :2689-2690.

[5]张炜, 汤正义, 王卫庆.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与皮质醇分泌状态的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 28 (2) :167-169.

[6]李杨梅, 张超.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 (12) :3-4.

[7]Monnier L, Colette C.Glycemic variability:should we and can we prevent it?[J].Diabetes Care, 2008, 31 (l2) :150-154.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第3篇

关键词:胰岛素泵,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2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个高患病率的慢性疾病, 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成年患者约2.85亿, 2030年将达到4.39亿 (7.7%) [1]。其中我国2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为9274万 (9.7%) , 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其中以2型糖尿病占多数[2]。并且研究发现T2DM患者发病时胰岛细胞功能仅剩50%, 并且随病程延长而进行性下降[3]。这种病理生理特点决定了早期就需要胰岛素的干预治疗, 才能更好地保护胰岛细胞功能, 使糖尿病病情得到缓解,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另外, 相对于口服药物有固定的使用次数及最大剂量, 胰岛素没有明确的剂量和次数限制, 所以无论是餐前还是餐后血糖均可以应用胰岛素将患者的血糖降至目标值。这也使得胰岛素比其他药物降低血糖的作用更明显, 更强大。2013版美国内分泌协会 (AACE) 指南建议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7.5%时就可以考虑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 而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9.0%就可以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口服药物应用3个月血糖不达标者 (Hb A1c<6.5%) 可加用胰岛素治疗[5]。自1922年用于临床, 胰岛素已经由动物胰岛素发展至重组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6]。而国内于1923年开始用于临床, 目前临床上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长短被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 另外还有预混胰岛素[7]。由于胰岛素的多样化, 才可以选择多种胰岛素治疗方案, 以满足不同糖尿病患者的不同需要。这些方案均是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情况, 其差异只是模拟的程度和关注点不同。

目前主要降糖方式为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MSII) 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 (CSII) [8]。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MSII) 经济, 操作方便, 但对波动较大的血糖控制欠佳, 并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而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 (CSII) 能模拟生理胰岛素基础分泌, 使血糖平稳、正常、更完美化。不需每天多次注射, 减少餐前胰岛素用量, 避免了大剂量短效、中效胰岛素注射后在体内的重叠作用, 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避免了血糖波动,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从而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增加了糖尿病患者进食的自由, 使生活多样、灵活, 改善了生活质量。为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 (CSII) 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2例, 其中男28例, 女34例, 年龄51~83岁, T2DM病程3~6年, 62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6]。患者住院之前接受过门诊检查, 并确诊为2型糖尿病, 患者均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未采用胰岛素治疗, 血糖控制效果欠佳。该62例患者均排除1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及其他心血管慢性疾病, 无肝肾功能不全、无恶性肿瘤病史等。以上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由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随机应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 (CSII, 观察组, n=32) 或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MSII, 对照组, n=30) 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停用口服降糖药, 经患者同意分别采取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 (CSII) 和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MSII) 。观察组采用美敦力712型胰岛素泵 (美国) , 装入赖脯胰岛素 (优泌乐) 。以患者体重 (kg) ×0.5 U设定胰岛素全天总量, 其中以50%作为基础量输入, 50%作为负荷量给予餐前输入。对照组使用胰岛素笔 (优泌乐25) , 于三餐前皮下注射。患者均佩戴动态血糖监测仪 (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 , 监测餐前、餐后2 h血糖, 根据结果调整基础量和餐前量, 直至达到预期目标 (FPG<7.0 mmol/L, 2 h PG<10.0 mmol/L) 。其余治疗和护理方法两组一致。操作胰岛素泵和胰岛素笔者均接受正规培训, 并通过考试。血糖监测期间要求患者配合记录所有不良反应, 包括低血糖症状, 有明显低血糖症状或BG<3.9 mmol/L定义为低血糖。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住院治疗, 62例患者出院时均获得了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即空腹血糖4.4~7.0 mmol/L, 餐后2 h血糖4.4~10.0 mmol/L。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天数、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和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 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 可以引起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 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 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 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另外,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 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 破坏胰岛β细胞。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患者血糖, 防止和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内, 以降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 自我监测血糖,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其中药物治疗为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等, 其中最为有效的治疗药物为胰岛素。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胰岛素泵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对2型糖尿病的效果。胰岛素泵治疗能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方式, 能迅速控制血糖, 逆转高血糖的毒性作用, 有效改善使β-细胞的功能。然而, 即使应用胰岛素治疗, 患者还应继续坚持运动和控制饮食, 同时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 指导和鼓励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以便调整胰岛素剂量和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低血糖症状、危险因素与自救措施的教育。本研究结果显示, 该62例患者经住院治疗, 分别采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 (CSII) 和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MSII) 后, 两组患者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总量及低血糖的发生均相对减少。

相对于传统的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MSII) ,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 (CSII) 治疗是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的选择, 它起到了一个人工胰腺的作用, 使患者血糖保持续保持相对稳定水平, 避免了血糖波动,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从而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增加了糖尿病患者进食的自由, 使生活多样、灵活, 改善了生活质量, 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Shaw J E, Sicree R A, Zimmet P Z.Global estimates of the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0 and 2030[J].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0, 87 (2) :4-14.

[2]Yang W, Lu J, Weng J, et al.Prevan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 362 (3) :1090-1101.

[3]Kendall D M, Cuddihy R M, Bergenstal R M.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neretin-based therapy:therapeutic:potential, patient selection, and clinical use[J].Am J Med, 2009, 122 (6 Suppl) :S37-50.

[4]Weng J, Li Y, Xu W, et al.Effe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3-cell function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newly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a multicentrerandomised parallel-group trial[J].Lancet, 2008, 371 (1) :1753-1760.

[5]李伟, 肖新华.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6 (5) :281-284.

[6]Garber A J, Abrahamson M J, Barzilayj I, et al.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comprehensive diabetesmanagement algorithm 2013 consensus statementexecutivesummaryl[J].Endocr Pract, 2013, 47 (19) :536-557.

[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0, 2 (增刊2) :15.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第4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多次皮下注射,临床观察

胰岛素泵的应用为糖尿病的强化治疗提供了先进的治疗手段, 能明显改善糖毒性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损害, 有利于长期控制血糖, 改善患者预后。现观察60例患者, 比较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型糖尿病患者60例, 男26例, 女34例。年龄32~59岁。均符合ADA诊断标准。严格饮食控制及运动后, 空腹血糖>9 mmol/L, 餐后2 h血糖>13 mmol/L, Hb A1c>7.5%。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30例, 其中, 一组用胰岛素泵及短效胰岛素 (诺和灵R) ;另一组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 三餐前注射诺和灵R, 早餐前及睡前注射诺和灵N。

1.2 方法

胰岛素泵组:基础胰岛素和餐前大剂量均用诺和灵R, 均以0.2 U/ (kg·d) 为起始量。多次皮下注射组:诺和灵N为基础, 以0.2 U/ (kg·d) 为起始量, 餐前大剂量用诺和灵R, 以0.2 U/ (kg·d) 为起始量, 分三餐前注射。用罗氏血糖仪测定六点血糖 (空腹, 三餐后2 h, 22∶00, 3∶00) , 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达标值:空腹5.0~6.0 mmol/L, 餐后2 h 6.0~8.0 mmol/L, 睡前及夜间4.0~5.0 mmol/L, 观察4周。记录全程血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血糖变化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Hb 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1) , 但胰岛素治疗组下降更快。见表1。

2.2 低血糖发生情况

多次皮下注射组发生夜间低血糖1例, 为3.5 mmol/L, 减少睡前诺和灵N剂量后未再发生低血糖。

3 讨论

DCCT[1]和UKPDS[2]研究均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最好方法, 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二者均能有效控制血糖, 胰岛素泵治疗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输注方式, 它采用基础率和餐前量相结合的输注方式, 模拟正常胰岛素的分泌, 符合正常生理需要的胰岛素, 短期内可使血糖获得良好控制, 逆转高糖毒性, 同时可以更好地应付随时升高的血糖水平, 保证血糖得到稳定和一致的控制[3,4,5], 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更小的吸收量波动、更低的低血糖发生率以及更方便的生活方式, 避免了高胰岛素血症, 因此能更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 进而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两组均能使血糖获得满意控制, 但应用胰岛素泵疗效更好, 更安全、可靠、方便, 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Diabeter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Research Group (DCCT)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 ment of diabeter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 time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rs melli-tus[J].N Eng J Med, 1993, 329:977-986.

[2]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sui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type2diabetes[J].Lancet, 1998, 352:837-853.

[3]王淑雅, 任秋芳.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0) :62.

[4]马学毅, 贾军宏, 尹士男.静脉及皮下连续输注式Ins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天津医药, 1999, 27 (2) :78-80.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08年9月-2009年9月初治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30例, 临床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均无严重慢性并发症、伴发症及急性并发症。3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诺和锐30组15例, 其中男12例, 女3例;年龄39~69岁, 中位年龄52岁;平均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8.7%;平均体质指数 (25.2±1.9) kg/m2。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 (MSII) 组15例, 其中男11例, 女4例;年龄42~65岁, 中位年龄49岁;平均HbA1c 9.2%;平均体质指数 (24.9±2.5) kg/m2。2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均进行正规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标准饮食, 采用散步作为体力活动。诺和锐30组给予诺和锐30三餐时皮下注射;MSII组给予诺和灵R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 诺和灵N 22∶00皮下注射。

1.3 观察指标

采用罗氏血糖仪, 分别测量2组患者空腹, 早、中、晚餐后2h及睡前 (22∶00) 指尖血糖, 并记录低血糖发生次数。以血糖≤2.8mmol/L作为低血糖标准[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糖水平

2组患者经正规糖尿病饮食、运动和胰岛素治疗后, 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2组空腹血糖及睡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诺和锐30组餐后血糖水平低于MSII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MSII组比较, *P<0.05

2.2 胰岛素用量

诺和锐组胰岛素用量为 (38±2.5) U/d, MSII组为 (39±1.8) U/d,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低血糖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 诺和锐30组发生低血糖2例占13.3%, MSII组发生低血糖4例占26.7%,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EDIC研究证实, 在糖尿病初发时强化控制血糖, 可以预防或阻止与延缓糖尿病的晚期并发症。早期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 可以使糖尿病患者恢复部分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 使患者回到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早期阶段[4]。在药效学方面,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 (IAsp) 通过对胰岛素空间结构上的修饰, 降低了胰岛素分子的聚合力, 皮下注射后能够迅速起效, 达峰时间短, 更好的模仿了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5];在药代学方面, 门冬胰岛素 (IAsp) 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人胰岛素 (HI) , 且在体内代谢更为短暂。Heinemann等[6]的研究表明, 皮下注射胰岛素后, 药物血清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 IAsp 2h内显著高于HI, 10h后两者AUC相当。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是由30%的可溶性IAsp和70%的鱼精蛋白化结晶IAsp混合物, IAsp起效快, 峰值高, 能快速控制餐后血糖;鱼精蛋白化结晶IAsp混合物释放平稳、缓慢, 可以代替基础胰岛素, 能有效控制空腹血糖, 诺和锐30快慢结合, 与血糖同步性高, 更好的控制餐后血糖, 且不易发生低血糖, 减少餐后血糖漂移, 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波动[7]。每天3次诺和锐30治疗, 可以达到强化控制血糖的作用。Garber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BIAsp30每天3次的给药方式可以使77%的患者达到美国糖尿病协会设定的HBA1c标准。本组资料观察显示与MSII组比较, 在控制餐后血糖上, 诺和锐30组更有优势 (P<0.05) ;并减少夜间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的发生频率, 且胰岛素用量无增加。而且诺和锐30可以餐时或餐后立即注射, 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不但保证了生活质量, 更减轻了患者的思想压力。临床应用诺和锐30控制血糖更安全、有效, 且患者满意度高。

摘要:目的 比较诺和锐30每天3次强化治疗与传统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MSII) 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方法 将2型糖尿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诺和锐30组15例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 (MSII组) 15例, 比较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胰岛素使用剂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诺和锐30组餐后血糖较MSII组更明显, 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诺和锐30控制血糖更安全、有效, 且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诺和锐30,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The DECODE study group.Glucose tolerance and mortality:comparison of WHO and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gnostic criteria.European Diabetes Epidemiology Group.Diabetes Epidemiology: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in Europe[J].Lancet, 1999, 354 (9179) :617-621.

[2]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car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 2002, 25 (suppl11) :S33-S49.

[3]杨文英.现代糖尿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338.

[4]祝方, 纪立农, 韩学尧, 等.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 (1) :5-9.

[5]Heinemann L, Heise T, Jorgensen LN, et al.Action profile of the rapid acting insulin analogue:Human insulin B28Asp[J].Diabet Med, 1993, 10 (10) :535-539.

[6]Heinemann L, Weyer C, Rauhaus M, et al.Variability of the metabolic effect of soluble insulin and the rapid-acting insulin analog insulin aspart[J].Diabetes Care, 1998, 21 (11) :1910-1914.

[7]Dean John D, Morris AndrewD, Wilkinson Peter D, et al.Using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to measure the frequence of low glucose values when using biphasic insulin aspart30compared with biphasic human in-sulin30:a double-blind crossover study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2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7, 30 (5) :1044.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所选80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2]。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1±11.4)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0.8±13.2)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美敦力507C胰岛素泵,所用胰岛素为短效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R),根据患者各点血糖监测值调整胰岛素给药的基础量和追加量。对照组采用餐前皮下注射短效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R笔芯)和睡前皮下注射中效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N)。一般胰岛素初始量按公式:(血糖克数-0.1)×3×体重(kg)/d。两组均采用微量血糖仪监测清晨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后2 h及晚餐后2 h的血糖值。同时两组均采用同样的纠正酮症酸中毒治疗方案。

1.3 观察方法

目标血糖值为清晨空腹血糖3.9~7.0 mmol/L,餐后2 h4.4~8.0 mmol/L。每天测定尿酮体至结果为阴性,记录酮体转阴时间。根据血糖值记录表,统计低血糖发生率(血糖<3.0 mmol/L)。以入院时患者血糖值为治疗前患者的血糖值,血糖达标当日血糖值作为治疗后的血糖值。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达靶血糖时间、尿酮体消失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治疗后3个月时Hb 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糖值的比较,治疗后所有患者血糖值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1、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目前作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的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胰岛素是临床上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传统的强化治疗方法即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增加,血糖水平波动较大,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采用CSII能模拟正常胰腺分泌模式,24 h持续向糖尿病患者体内输入微量胰岛素,较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能更快地减少“高血糖记忆”的影响,使血糖得到理想的控制[3,4]。CSII全天胰岛素剂量的一半左右以基础剂量的形式输入,减少了进餐前胰岛素用量,可避免血浆胰岛素水平波动过大,进食前再根据个体需要输入合适的负荷量,还能较快地解除对胰岛β细胞葡萄糖毒性,保护残余的胰岛β细胞,避免了由于胰岛素1次注射量过大而引起的低血糖反应,更好地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此外,由于CSII所输入胰岛素均为短效胰岛素,也可避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发生的低血糖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Hb A1c是衡量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金标准”,DCCT研究[6]表明Hb A1c水平每下降1%,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可以减少21%~49%。本结果显示采用CSII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较,明显缩短了达靶血糖及糖尿病尿酮体转阴的时间,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Hb A1c水平亦显著降低。与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CSII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地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发生率,缩短酮症酸中毒患者尿酮体转阴时间,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的特点。

摘要: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效果。方法:将住院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血糖控制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尿酮体转阴天数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尿酮体转阴天数分别为(2.90±1.41)、(4.35±1.24)d,胰岛素用量分别为(39.84±11.24)、(53.21±10.45)U/d,达靶血糖时间分别为(6.03±2.13)、(9.32±4.15)d,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5.0%、20.0%,治疗3个月时HbA1c水平分别为(7.02±1.84)%、(7.84±1.9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4个时间段血糖值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CSII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较,达靶血糖时间明显缩短,尿酮体转阴时间缩短,并且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的特点。

关键词: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低血糖

参考文献

[1]卜一珊,吴疆.胰岛素泵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的对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1):910-911.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程杰,刘艳,高影.CGMS和CSII联合应用在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9):987-899.

[4]李雯.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入控制高血糖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44.

[5]Thompson JS,Duckworth WC.Insulin pumps and glucose regulation[J].World J Surg,2001,25(4):523-526.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60例, 通过对这批患者的身体体征调查, 均没有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影响实验疗效观察的疾病。将这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为42~70岁, 平均年龄为 (56.17±8.4) 岁, 病程为4~12年, 平均病程为 (7.89±3.3) 年, 患者空腹时的平均血糖浓度为 (16.37±4.7) mmol/L, 餐后2 h的平均血糖浓度为 (24.12±5.1) mmol/L;观察组30例 , 其中男13例 , 女17例 , 患者年龄为39~72岁, 平均年龄为 (58.26±7.9) 岁, 病程为5~15年, 平均病程为 (8.83±4.6) 年, 患者空腹时的血糖平均浓度为 (15.96±6.8) mmol/L, 餐后2 h的平均血糖浓度为 (26.19±3.7) mmol/L。患者的身体其他机能均正常, 且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 均无接受其他降糖措施。从资料可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平均血糖浓度, 病情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临床实验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配备某 (712型) 胰岛素泵, 对患者进行持续皮下注射优泌林70/30 (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 10 mL:400单位, 1瓶/盒, 10 mL/瓶) , 注射总量为人体体重×0.55, 其中50%作为基础注射量在24 h平均分配注射, 另外50%作为追加剂量在三餐前分配注射;对照组患者均在三餐前0.5 h内和在睡前都进行皮下注射优泌林70/30。两组患者均采用罗氏 (ROCHE) 罗康全卓越型血糖仪 (170 mm×140 mm×80 mm) 在三餐后的2 h, 睡前, 以及在凌晨两点进行血糖浓度的检测。胰岛素的具体用量可以根据体内血糖的水平进行调整, 持续治疗直至两组患者的血糖浓度都下降到正常水平并达到平稳, 记录临床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处理实验数据, 计数资料使用 (x±s) 表示, 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治疗之后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从结果来看, 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发现, 观察组的血糖达标平均天数为 (7.25±3.8) d, 对照组所用的平均时间为 (15±2.4) d;观察组每天的胰岛素用量为 (29.91±4.8) U, 而对照组每天用量为 (35.06±3.7) U;在治疗过程中, 观察组发现低血糖症状者为2例, 对照组发生低血糖症状者为6例, 酮症酸中毒者1例。以上实验数据可以表明, 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效果显著, 两组的临床实验指标差异明显, P值均<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以上研究表明, 胰岛素泵能够安全有效的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它能够通过模拟人体的生理变化从而更好地控制胰岛素的用量, 其持续的小剂量的胰岛素输入也对人体的胰岛B细胞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与传统的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 胰岛素泵能减少糖尿病患者频繁进行皮下注射的痛苦, 安全性也变的更高, 它能够防止低血糖的形成从而避免低血糖引起的其他病变[2]。而且有资料表示[3], 胰岛素泵目前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帮助糖尿病患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定期更换皮下注射部位;在更换管路或者清洗时要有一个清洁无毒的环境, 以避免皮肤的感染;此外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质量检测, 以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等[4]。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胰岛素泵持续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60例, 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 每位患者均在三餐前以及临睡前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 每位患者均佩戴安装胰岛素泵, 通过埋于腹部的针头进行持续的皮下注射基础量的胰岛素和三餐前追加剂量的胰岛素。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 观察组血糖下降为正常范围所用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在胰岛素的用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如低血糖, 酮症酸中毒等现象, 观察组也要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于临床上糖尿病的治疗, 具有疗效好, 剂量准确, 副作用少的优势,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关键词:胰岛素泵,皮下注射,糖尿病,降低血糖

参考文献

[1]李鸿宇.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3) :407-408.

[2]李萍, 曾家副.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2C) :109.

[3]刘红丽.长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303) :263.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精选7篇)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9...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