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精选12篇)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1篇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摘 要: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固定意义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习语,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差异上探索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习语;翻译策略

习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固定意义的表达方式,它包括成语(set phrases)、俗语(colloquilisms)、格言(saying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s)、典故(allusions)等。《柯林斯英语大词典》对于习语的定义是无法通过其单个词汇的累加来预知其含义的一组词(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

ing cannot be predicted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1]以倾盆大雨为例,(It was raining)cats and dogs.)。习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或教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包含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2]因此,正确的翻译英语习语首先因熟悉它与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及其内涵。

一、英汉习语的差异

(一)地理环境。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四面环海。历史上他们的捕鱼业非常发达,且热衷航海,因此他们的习语中有大量与捕鱼,海洋相关的词汇,相反,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因其农业发达,习语中则有大量的农业耕种相关的词汇。比如“to drink like a fish”,直译是“像鱼一样喝水”,意译则为“牛饮”意指很能喝酒;“as mute as fish”表示像鱼一样无声无息,即“默不作声”。又如“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直译是“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意译则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同时,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中国则四季鲜明。因此在涉及到与季节相关的习语上,应该结合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才能在更好的把握其特定文化环境下语言的翻译和理解。以春风为例,英国的西风带来的是大西洋的温暖气流,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西风即春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著名诗句“Oh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正是对春风的赞颂。而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东风才是春风,有诗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个群体的习惯和准则的总和,群体人员的创造和遵循是其存在的前提基础”。[3]以英汉两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和宠物习俗为例,英国四季变化不大,全年不冷不热,主要食物是面包(bread)黄油(butter)等,由此产生了很多与这些食物相关的习语。比如: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

one’s mouth,直译是“把面包从某人嘴里拿走”,但了解其面包为主食后,我们就可以意译成“抢别人的饭碗”,同样,bread and

butter(面包和黄油),意译则为“谋生之道”。

宠物作为我们的老朋友,与我们的关系特别密切,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4]狗在西方国家被看做是最忠诚的朋友和家庭的成员,因此与狗相关的英语习语通常用来描述人类的行为,大都没有贬义。比如用“lucky dog”指“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则意译成“凡人皆有得意日”。相反,狗在汉语文化中则是一种遭人厌恶鄙视的对象,比如中文成语“鸡鸣狗盗”、“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等。

(三)宗教信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英汉语言中就有大量富有宗教色彩的习语。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奉耶稣为全人类的救世主,由此出现了许多与上帝(God)及其宗教经典《圣经》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理解成“自助者天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就翻译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又如“turn the other cheek”直译过来是“转向另一边脸”,这样翻译出来读者无法理解其含义。此习语出自《路加福音》第6章,第27至29节(Luck 6:29):But to you who are listening I say:

Love your enemies; do good to those who hate you; bless those

who curse you; pray for those who treat you spitefully.If anyone

hits you on the cheek,offer the other also; is anyone takes your

coat,let him have your shirt as well.(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要爱你们的仇敌;善待恨你们的人;祝福诅咒你们的人;为凌辱你们的人祷告。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这是耶稣告诫他的信徒不要和恶人作对,后人便用这个习语比喻毫无怨言地忍受侮辱和伤害,不还击别人对自己的攻击。与西方宗教信仰不同的是,中国人信奉佛教,故语言中有很多与“佛”相关的习语,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等。

(四)历史典故。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也造就出大量的习语。这些看似简单的习语其中的意义却非常深远,因此在翻译的处理上绝不能单单累加单个词语的字面含义,而应翻译其背后的深意。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直译过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似乎没有问题,但如若了解其背后典故,古罗马由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镇逐步地扩张到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为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才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比喻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也可译成汉语成语“殊途同归”。又如“to meet one’s Waterloo”就不能直译成“遭遇滑铁卢”,而应结合滑铁卢之战拿破仑的惨败取其深层含义“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或汉语成语“一败涂地”,读者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以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为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了解其背景,方能知晓其比喻义为“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长久以来,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希腊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西方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对欧洲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5]大量的习语由蕴含在这些神话故事背后的典故构成。以习语定义中的“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为例,在北欧神话中,猫被认为可以影响天气。驾着风暴而来的女巫据说就是化身为猫的。而狗和狼则是风暴神欧丁的随从,其中狗是风的象征。因此,这个习语才被翻译成“下倾盆大雨”而不是下小猫小狗。又如“Achiles’ heel”,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The Iliad)。特洛伊战争中,Achilles率领希腊联军阵营最骁勇善战的一支军队。在他出生时,他的母亲将他倒提着浸泡在冥河里,因此全身刀枪不入。可因为手捏着他的后脚跟没泡到水,因而成了唯一的弱点。最终Achilles被特洛伊城的巴里斯王子(Paris)一箭射中后脚跟而阵亡。因此Achilles’ heel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成“某人的脚后跟”而取其引申义“致命伤,最大的弱点”。汉语言中同样有许多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的习语的,如“守株待兔”、“夸父追日”、“叶公好龙”等等。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习语翻译的关键是在译文中表现其源语言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义。比较常用的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等。

(一)直译法。直译是指译文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保留其表达方式,比如原文中的修辞手法、原文的民族特色等,使读者能体会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感受,而广为译者采用。比如“armed to 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齿”;“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译成“趁热打铁”;“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成“一石二鸟”;等。因为中英民族作为人类都有着类似的生活模式和阅历,对于这类习语,用直译的方法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意译法。由于中外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一味的直译就有一定局限性,这种情况下,为了正确传达原文意义,应该采取意译法。所谓意译法,就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大意进行整体翻译的一种翻译方法。比如“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直译过来是“一说到魔鬼,他就出现了”,但如若译成“说曹操,曹操到”,读者便可在汉语中更好的感受到与原文语义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又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直译是“两个脑袋胜过一个脑袋”,显得刻板不够灵活,意译成“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就生动得多。再说“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直译是“人人袖子里都有一个傻瓜”,读者会觉得困惑难懂,意译成“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就清楚明了多了。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为例,翻译成“约翰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在英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旧教与新教的激烈斗争,旧教曾规定教徒在斋日可以吃鱼,而新教则反其道而行之,拒绝在斋日吃鱼以示忠心。因此,英国人用“eat no fish”表示忠心。这里译者把它直译为“斋日不吃荤”,再将其所蕴涵的意义用“忠实”表达出来,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又方便译文读者理解,也算得上是较为巧妙的翻译。

英语习语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的特点,牢固地确立了它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6]由于英汉两大民族间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的巨大差异,透视出其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单理解其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了解其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性、整体性和比喻性,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综合灵活多样的翻译技巧来处理源语言。并谨记从语义等值出发这条翻译原则,小心谨慎,避免望文生义,才能在最小程度上减少读者阅读困惑和最大程度上了解文化精髓,把人类语言的智慧准确的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Z].William Collins Sons & Co.Ltd.2003.[2] 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Worsley.The New Modern Sociology [M].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08:129

[4] 杨芳.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92

[5] 段寒,谢丹平.浅析英语习语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J].邢台学院学报,2008(23):34

[6]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04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2篇

从文化差异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习语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翻译过程既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不同文化的.转换过程,在翻译习语时,必须了解其文化差异并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作 者:唐亮 作者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H3关键词:文化差异 习语 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3篇

1. 跨文化交际及习语翻译的相关概念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 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 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文化交流的行为翻译, 究其实质可谓一种广义上的文化翻译, 易言之, 即通过一种语言的文化蕴涵转变成另一种文化的形式。因此, 翻译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

习语指的是一些具有定形性和承载浩瀚文化的短语或者词组, 这些短语或词组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时间内所使用的, 具有简洁的形式及精辟的意思。鉴于在语言中习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对习语的翻译就成为翻译界的研究重点。习语翻译的恰当对跨文化交际起着关键性作用。习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 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

2. 习语翻译的方法和例析

我将文化对比的结果归纳为: (1) 完全一致; (2) 部分一致; (3) 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

2.1 文化完全一致

习语源于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创造, 同人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 习语和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及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习语通常应用适当的比喻, 同时引起人们的联想, 然而, 此种联想取决于一个民族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环境。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这就难免会有相似的经历与意识。诸如, 在过去, 我国和英国的人们都因缺乏科学知识, 将人的“心脏 (heart) ”看作感情和思维的中枢, 于是, 众多的有关“心脏”的习语就产生在汉英两种语言中:

with a heavy heart心情沉重

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

heart to heart心心相印

另外, 中国人和英国人共同的劳动经历也使这两个民族产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经验: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不达

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鱼目混珠

2.2 文化部分一致

当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部分一致时, 可以紧抓一致的部分, 利用意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把不一致的化为一致。如下英语习语及其译文:

hot potatoes烫手的山芋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根据英美语言文化, “hot potatoes”是指棘手的问题, 在汉语里有一个与其相类似的俗语:“烫手的山芋”;“Love me, love my dog.”表示喜欢我就喜欢我身边的人, 在汉语里有一与其相类似的成语:“爱屋及乌”。

2.3 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

对于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产生冲突的情况下, 译者必须谨慎对待, 可运用意译或者意译加解释的方法, 一定不要依字对译, 误导读者。至于处理文化空缺的情况, 有以下三种方法: (1) 直译; (2) 意译; (3) 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需要读者按照自身的需要进行。通常来讲, 读者容易读懂的能够运用直译的方法, 若不能读懂, 就用意译, 倘若有必要就应进行说明。诸如以下英语习语及其译文: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毫米之错仍为错, 死里逃生总是生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表面上和“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的意思相近, 其实相差很远。而英语谚语指的是小失误亦是失误, 差一毫米同差一公里是一样的。所以, 此英语谚语应译为“毫米之错仍为错, 死里逃生总是生”。

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

英语谚语“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其对应的汉语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 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烙印。

3.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我国读者与西方读者生活的文化环境差异, 导致对实用信息的要求不同。译者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 其职责为引导读者认可异域文化, 所以, 要在最大限度上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民族形象传达出来, 挖掘翻译的内在文化信息传递, 进而同跨文化交际双方达成共识, 要想实现此目的, 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 持续地积累与钻研。

摘要:习语既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语言文化的镜子。这些习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语中丰富的习语表现了语言所蕴含的多姿多彩的西方文化。为再现原文的表现力, 在翻译中, 除了力求忠实原文, 还应根据目的语的文化特点, 对不同的源语言作相应的艺术加工, 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 探讨如何实现英语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4篇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

什么叫文化?根据《辞海》的解释,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高度浓缩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信仰。从英汉习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本文就英汉习语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及习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英汉习语学习和翻译提供一点启示。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造成翻译的困难。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读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意象和象征的精彩运用不得不提及这两种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对于暗示小说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得不提及她的一篇代表作-----《在海湾》。小说中火热的太阳使人联想到强大的男性气概;而大海则与女性的阴柔气质相关联。

2.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

3.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英美文化又被称为“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 孝”。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集体主 义文化”。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4.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

二、英汉习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因此,习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例如: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2.直译加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 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 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 Don Juan (唐璜,意为风流浪子)

3.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如将“hold a wolf by ears”译成“骑虎难下”

三、英语习语翻译的注意问题

1.切忌望文生义。

pull somebody’s leg 愚弄人,开某人的玩笑 不译:拉后腿

2.套译时,要特别注意民族性。

Give somebody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 an ell. 得寸进尺。不译:得陇望蜀。

3.习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成: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习语是语言的精髓。文化好比圣父,习语好比圣子,因为文化“滋养”习语,而翻译好比圣灵,它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必须将翻译与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掌握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能够解决好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使译文收到良好效果,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习语的文化内涵是准确把握翻译的关键。要处理好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8: 59.

[2]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双玲. 浅析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J].中国校外教育,2007.10,(下).

[4] 平洪、张国扬.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 石延芳. 功能对等理论与汉语习语的英译[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3).

[6]武会芳. 归化和异化在动物类词语翻译中的应用[J].双语学习,2007.9.

[7]殷莉. 从习语中的动物喻体看汉英词语文化上的不对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1.7.

[8] 于秀华. 文化差异与翻译[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3)

从跨文化角度谈中英习语翻译 第5篇

从跨文化角度谈中英习语翻译

中英习语是两国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其浓缩了中英两个民族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宗教影响、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而也是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研究探讨的重要方面.在跨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的`翻译实践中,本文作者认为应结合跨文化研究.在归化异化二元论的指导下,结合多种翻译方法以力求达到翻译等值的境界.

作 者:胡倩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7)分类号:N3关键词:跨文化角度 中英习语 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6篇

浅谈英汉广告习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英汉广告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翻译要处理好语言和语境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喻义,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因此,英汉广告习语互译时,可以运用仿译、替代和释义等方法.

作 者:俞碧芳 YU Bi-fang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福建,福清,350300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15关键词:英汉广告习语 文化语境 翻译

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7篇

英语习语的翻译

习语在英语语言中占重要地位,因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我们很难翻译准确.文章介绍了5种翻译习语的方法,它们分别是直译法、直接套用法、意译法、直译与意译结合法、疑问加注法.

作 者:李绍杰 张楠 白莉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H3关键词:习语 文化背景 翻译 方法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第8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翻译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本文讨论的英语习语主要涉及承载一定文化和语用含义的俗语和谚语。这类习语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受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审美观念、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

1. 简析中英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所承载的文化不相同, 表达方式自然存在差异, 掌握这种差异对我们的外语学习尤为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1 民族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中国是农业大国, 有很多农谚充满乡土气息。如“早起三朝抵一工”;“春天起得早, 秋后吃得饱”;“乡下没有泥腿, 城里饿死油嘴”等。而英国是岛国, 四面临海, 有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 如:Any port in a storm. (风暴中任何一个港口都是好的)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微小的裂痕能使一艘巨轮沉没) ;A smooth sea never asks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孕育不出优秀的水手) ;Being on sea, sail;being on land, settle. (在海上就航行, 在陆上就安居) 。 (注:类似于汉谚“随遇而安”) 。

1.2 不同的价值观念

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人本主义, 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 突出强调个人方面的东西。如: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 (不要做违背自己利益的事情。) ;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omorrow we may die. (及时行乐。) 。

而汉语谚语中有极其浓厚的伦理色彩, 它倡导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 如汉谚“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 单丝难成缕”等。

在时间观念上, 英美追求效率, 崇尚守时。如: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 (守时乃帝王之理。) ;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 (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 虽然汉谚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但总体上讲, 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

1.3 不同的宗教信仰

西方人大都信仰基督教, 《圣经》是家庭必备读物。上帝被视为万能的, 支配着宇宙、万物、生灵, 在英语习语中频频出现教堂、十字架等词。如:All are not saints that go to church. (前往教堂听道者, 未必个个是圣徒。)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而中国信仰佛教和道教, 有“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谚语。

1.4 不同的历史背景

英语和汉语中虽有近似的谚语, 但不可直接对号入座。因此了解历史背景, 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 (别称the blind god) , 其对应的英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人倒霉, 吃豆腐也塞牙”。“Don’t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类似于“倒贩槟榔到广东”, 二者虽然都表示“多此一举”之义, 但各自的背景不同, New castle是英国产煤的一个煤港, 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 盛产槟榔。“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雷公打豆腐, 专拣软的欺”, 前者来源于生活, 后者却来源于神话。“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类似于“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 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

此外, 中国有漫长封建社会历史, 积淀了许多中国特色的封建文化习语。如“大人不计小人过, 宰相肚里能撑船”、“自古衙门八字开, 有理无钱莫进来”等, 这些习语没有对应的英谚。

1.5 不同的审美习惯

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 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结。在英汉谚语中, 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 但不同国家对同一动物的感情色彩却大不相同。如狗在英美文化中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被用来比喻人, 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 (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而在汉语里, 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 如“走狗”、“癞皮狗”、“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

2. 英语习语翻译

英语习语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语义整体性, 二是结构固定性。由于这两个特点, 在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其比喻意义在汉语译文中的准确表达。常用的方法有直译、意译、增译、加注等。

2.1 直译法

可以用直译法进行翻译的英语习语有三类: (1) 只有字面意义, 无比喻意义; (2) 有比喻意义, 但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 其比喻意义早已被中国读者所接受; (3) 习语有生动形象比喻, 不像第 (2) 类习语广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在翻译时, 只要不影响中国读者的理解, 尽可能使用直译, 达到与原习语近似的语言效果。例如:Easy come, easy go. (来得容易, 去得快。) 直接翻译出字面意思。The policy practiced in our unity is really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目前单位执行的政策的确是旧瓶装新酒。) “旧瓶装新酒”表示的是形式不适合新内容。The house is at sixes and sevens. (屋子里乱七八糟。) 译文保留了源语中的数字形象。

2.2 套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习语不但有相同的字面意义, 而且有相同比喻意义。当翻译此类英语习语时, 不妨直接套用汉语现成的习语。例如:Shanxi is a mysterious place, speak of angels, and you’ll hear their wings. (山西地方邪, 说曹操, 曹操到。) 将“天使”换成了“曹操”。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nkey than the tail of a horse. (宁为鸡头, 勿为凤尾。) 将“驴”换成了“鸡”, 将“马”换成了“凤”。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覆水难收, 后悔无益。) milk被替换为“水”。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上梁不正下梁歪。) fish被替换为“粱”, 但没有改变源语的比喻意义。

2.3 增译法

有些英语习语常以缩略形式出现, 若只译出缩略形式, 中国读者会困惑不解。此时, 可以增补形象, 将原文省略的部分译出来。例如: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无论干什么都有风险, 不冒风险就会一无所得。汉语成语“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恰好表达这一概念。It’s the old story of the stitch in time. (还是那句老话, 及时补一针, 可以省九针。) 这是习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的缩略形式。Henry had a wild party at his home when his parents were out of town.One of his neighbor shook his head and sighed, “The cat’s away.” (亨利的父母出城了, 他在家里搞了个狂欢晚会。一个邻居摇摇头, 叹气道:“爸妈不在, 无法无天了。”) 这里省略了the mice will play。

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 正确翻译英汉谚语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翻译时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好习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Mocarthy, D.&翟云峰.美国英语习语新编[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1.

[2]张清宏, 田翠芸.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7, (4) .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谈习语的翻译 第9篇

【关键词】归化 异化 习语翻译

一、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对归化与异化有不同观点: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异化的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韦努蒂。

1.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归化。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过程中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获得了什么。他重视读者反应,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可以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文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完全自然的,通过归化的翻译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冲突,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2.劳伦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异化。韦努蒂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即解构主义。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该差异。他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就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表现该文化差异。

二、归化与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产物。习语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对矛盾。下面以实例分析归化与异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1.归化——靠拢目标语的文化表达。归化的译法是抓住内容,忽略形式,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内容。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差异。如果习语译文的表达内容和形式在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范围内,读者就比较容易理解。

首先,对于与宗教相关的习语的翻译最好采用归化,比如,“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运用归化法译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译为“上帝的磨转得慢,但一定会转”目标语读者会感到云里雾里。

其次,对于有明显中西方差异的习语最好也采用归化,例如,“望子成龙”异化法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在西方“龙”是一种会吐火的怪物,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应归化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最后,采用异化难以理解时可以改用归化,如Care killed a cat.忧虑伤身。/水落石出。The truth will prevail in the end.

2.异化——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异化的译法是把一种语言文化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语言文化。该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也会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相互融合。

首先,英汉习语中有相同或是相似的表达时采用异化法,如 lose face 丢脸/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其次,尽管有些习语对目标语读者来说比较生疏,但由于它有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翻译时要尽力保留而采取异化,例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最后,英汉习语“似是而非”时要采用异化,比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最好异化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而不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后者上下文可能难以衔接。

三、总结

在回顾了异化与归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之后,结合目前习语翻译的现状,笔者认为习语汉译英应以异化为主以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而习语英译汉应以归化为主来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性”。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

[3]刘艳丽.杨自检.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

[4]裘姬新.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语言与翻译.2002(2).

[5]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32-35.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10篇

一、引言

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既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定势和情感方式,又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如共同的生活习惯、风俗、言谈举止等。但由于英汉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历史发展各异,因此彼此的文化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本文拟先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地看一下它们的差异:语言语法词汇文化差异;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文化差异,然后再探讨一些翻译方法。

二、中英文化差异

1.语言词汇文化方面的差异

汉英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石,是最明显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国人看到月亮常常联想“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而“moon”,美国人看到“moon”则往往联想到登月、太空人等。

2.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文化具有社会性,为社会成员所共享。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在于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社团里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打招呼,谈天气,问候健康,询问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含义。

3.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所以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

4.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

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汉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由于汉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外语翻译中,我们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注意意识到文化与语言相关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是一种文化沉淀,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广义上习语包括成语(idioms)、短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录(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歇后语(two-part sayings)等。下面就探讨一下中西习语的差异,并由它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探讨一些英汉翻译的方法及技巧。首先看看是什么导致中西习语之间的巨大差异。

三、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

1.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岛国,航海捕鱼是英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中国在亚洲大陆上,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因此,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比如:

西方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

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中国

挥金如土

瓜熟蒂落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

瑞雪兆丰年

2.民俗的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别。众所周知,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对狗偏爱有加,把它视做人的伴侣和爱物,习语中含有“狗”的褒义用法比比皆是。例如:

top dog重要人物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例如:

狗仗人势

狗急跳墙

狗嘴吐不出象牙

3.宗教信仰的差异

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基督教相关。例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中国主要以佛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佛教相关。例如:

借花献佛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4.历史神话典故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神话典故。例如:

西方

the heel of Achilles比喻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希腊神话故事)

Judas’ kiss口蜜腹箭(源于《圣经》)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魔鬼,魔鬼到)(源于《圣经》)

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源于《诗经》)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源于《论语》)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11篇

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 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 Trojan horse 译成“特洛伊木马”, armed tothe teeth 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 则可译成“猫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为“象牙塔”, “八股文”译作eight - legged essay。

2.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 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 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 应采取意译。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 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应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 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东施是谁, 西施又是什么样子, 因此译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 ]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9 , (3) .

[2 ] 朱耀先. 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7 , (4) .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第12篇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商务交际中you-attitude的语用功能探讨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流行语的翻译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白噪音》的后现代特色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老人与海》的主题解析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

On the Non-observanc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 《白象似的群山》隐含意义解读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英语网络语言特点研究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霍桑的《胎记》中乔治亚娜的死的深层原因探究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43 论《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 Learning Motivation 45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4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47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48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50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52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53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54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55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57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58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59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61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62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 64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67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68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of Chinese Neologisms in Political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69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70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71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7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74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77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 78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80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81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82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

An Imitation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Evil of Human Nature in Lord of the Flies 85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87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88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89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90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9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

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Friends 93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94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 95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96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97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 98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01 Golding’s Pe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02 浅析英语拟声词的功能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104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相对应的培养策略 106 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108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109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从《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探究布朗宁夫妇的爱情 111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 112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14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 115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116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18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19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案研究 122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123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124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125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26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28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On Cultural Default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130 《简爱》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述评 131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132 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134 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36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37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39 浅析英语动物类习语的翻译 140 浅谈中西方服饰礼仪之色彩差异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142 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43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46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148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15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5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152 《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 153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154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 155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156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 157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158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159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婚姻观的剖析 160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61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162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 163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

164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6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167 课堂管理对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 168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169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170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17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172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

173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174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75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惨命运

176 On Hardy’s Meliorism: An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7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178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179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

180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181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 182 浅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

183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84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

185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 186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 187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

188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189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90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91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192 《紫色》中西丽的妇女主义研究

193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

194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 195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 196

197 On Eliza’s Independent Awareness in Pygmalion 198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199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精选12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1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摘 要:习语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