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精选9篇)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第1篇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概述: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导致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休克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4.神经源性休克 5.过敏性休克

病因:

创伤性休克的常见病因分为四类: 1.交通事故伤 约占总数的65% 2.机器损伤 约占总数的12% 3.坠落伤 约占12% 4.其他伤 约占11%

造成以上四类创伤的主要因素为“暴力”。从动力学角度看,创伤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动能对机体的不利作用。

发病机制:

造成创伤性休克的原因很多,但各种原因所致的创伤性休克均与其他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相同。

机体在血容量降低的情况下,可发生神经—内分泌效应的改变,使体液发生转移,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补偿血容量,这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保护机制减弱,组织细胞在低灌注流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增多,内环境失调,血流动力学改变,组织灌注流锐减,细胞代谢障碍,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器官衰竭。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以及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微循环障碍机制复杂,一般分为三期: 1.微循环缺血期 又称休克代偿期:此期若能及时补充液体,积极纠正血容量不足,休克可能好转,因此该期又称可逆性休克。2.微循环淤血期 又称休克失代偿期:此期由于大量血液瘀滞于毛细血管,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液黏稠度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因而血压降低。

3.微循环衰竭期 又称休克难治期:此期内由于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和酸性环境中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凝集,在血管内广泛形成微血栓。细胞因持久血样,细胞膜损伤,溶酶提释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子的消耗而产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随着凝血因子的消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出现严重出血倾向。胰腺、肝、肠缺血后分别产生心肌抑制因子、血管抑制物质等,导致重要器官发生严重损害,多器官功能衰竭。

此外,血管紧张素还可使胰腺灌流减少,促使心肌抑制因子形成高血糖分泌,抑制或损害心肌等,从而使患者的休克状态加重。

休克的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神志:清醒,精神紧张,患者兴奋或烦躁不安

脉搏:有力,脉率轻度加快

呼吸:深快

血压:正常或稍低,脉压差减小

皮肤:苍白湿冷

尿量:轻度减少

其他:口渴

休克中期:神志: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脉搏:细速

呼吸:浅促

血压:降低,脉压差减小

皮肤:发绀

尿量:少尿或无尿

其他:干渴感

休克晚期:神志:神志不清,甚至发生昏迷

脉搏:细弱不清

呼吸: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潮式呼吸

血压:血压下降明显,或测不到血压

皮肤:全身皮肤黏膜发绀、花斑、四肢厥冷、冷汗

尿量:无尿

其他:体温不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可有全身出血倾向 急救措施:

关键是去除病因。创伤性休克的主要病因是创伤和出血,因此,急救的目的在于迅速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以纠正微循环障碍,增强心肌功能,恢复机体的正常代谢。休克复苏时应重视动脉血压,因为维持一定的灌注压是必要的。但更要重视循环灌注的雪亮,要重视在血压和血流量之间的平衡,休克治疗追求的是压力和血流量二者同时得到恢复。

1.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要分清轻重缓急,应先抢救有创伤合并窒息、休克、开放性气胸等的患者,争取将伤亡率降到最低。

1)抢救生命:紧急清除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早期以鼻导管或面罩间隙给氧,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减轻组织缺氧状态。呼吸困难严重者,可以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争取短时间内回复机体有效呼吸和循环。2)建立静脉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抽血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深静脉置管,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

3)创伤处理:大多数窗口用绷带压迫包扎后即可止血。有创伤引起的大出血患者,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大出血,如加压包扎、扎止血带、上止血钳等,必要时可以使用止血裤。用止血带阻断大血管出血的患者,必须纪录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时间,防止由于使用止血带止血时间过长而致肢端缺血坏死。同时,检查患者有无血气胸、气胸等,必要时做胸带加压包扎或胸腔笔式引流。对怀疑休克的患者如是由于内出血引起的,应在抗休克的同时做好紧急手术的准备。

4)伤肢固定:目的是避免在搬运患者时造成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或脏器损伤。固定伤肢后可减轻患者疼痛,有利于防止患者疼痛行休克,也便于转送伤员。对四肢闭合性骨折,应立即用小夹板或石膏做临时固定。5)镇痛:患者剧痛时可给吗啡5~10mg或盐酸哌替啶50~100mg肌内或静脉注射镇痛。但严重颅脑外伤,急腹症患者诊断未明确前应禁用镇痛措施,以免掩盖病情。

6)安全转运:四肢骨折固定后,应及时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进一步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必须平卧于硬板上,固定其头颈部,运送时迅速、平稳。运送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及创面出血情况,患者发生危机生命的情况要及时处理。

2.补液疗法

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急症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迅速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疏通微循环,是防止或延迟低血容量行休克的重要措施。补偿常用种类有晶体液和胶体液。补液应遵循先晶体后胶体,先快后慢的原则。

1)常用补液溶液:乳酸钠林格液、全血、血浆、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2)补液的量:补液不能缺多少补多少,通畅补液量为失血量的2~4倍。晶体和胶体比例为2:1~3:1。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在补液的第1.5h输入晶体液1500ml,胶体液500ml,如患者休克缓解,可减慢输液速度。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多少页要结合临床检测结果及时调整。3.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1)血管扩张剂:常用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等。2)血管收缩剂:常用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3)强心剂:常用肾上腺素、毒毛花苷K等。

病情观察:

1)每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变化,及早发现并判断患者休克症状,及时汇报医生。

2)做好留置导尿的护理,严格纪录患者每小时尿量、颜色和性状。如经治疗,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提示患者休克好转。

3)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

4)做好抢救纪录。准确、详细地纪录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和24h出入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浸透的敷料,估计并纪录患者失液量,以供补液计划做参考。

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干燥。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2h翻身、拍背一次,按摩未发红的受压皮肤,防止皮肤发生压疮。对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加床旁护栏以防患者坠床。输液肢体宜采用夹板固定。必要时,四肢使用约束带固定于床旁。

心理护理:休克时的抢救措施繁多,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恐惧、焦虑和紧张,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应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赖和主动配合,及时做好安慰解释工作,指导患者正确配合护理。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第2篇

一、急救措施

1、立即控制创伤所致的大出血

(1)加压包扎止血:用消毒敷料或消毒棉垫折叠成比伤口稍大的垫,填塞入伤口内,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松紧度以能达到伤口止血但不影响其远端血运为宜,同时应抬高损伤部位的肢体以减轻出血量。

(2)气压止血带止血:用于四肢较大血管出血,加压包扎的方法不能止血时。将上肢抬高2小时,使血液回流。局部垫上松软敷料或毛巾布料,其上止血带环绕肢体缠扎两周勒紧,以不出血为止;但要及时记录开始扎上止血带的时间,每隔30-60分钟松开5分钟,以防肢体缺血性坏死。

2、快速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选择上肢静脉或深静脉臵管,确保液体快速进入体内。重度休克时应在10-30分钟内输入2000ml液体以扩容,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液等,以增加心输出量和回心血量,然后输入胶体液,如全血、血浆等,以减少晶体液渗入血管外第三间隙。

3、立即采血、配血,通知血库备血。在抗休克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

4、休克卧位:头及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可防止膈肌及腹腔器官上移,影响心肺功能,并可增加回心。

。血量及改善脑血流。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血块、异物及分泌物,给予高流量吸氧,每分钟4-6L/min,给氧浓度40-50%,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需做好机械通气的准备。

6、严密心电监护:每15-30分钟测各项生命体征一次,随时调整补液速度及氧流量以防发生肺水肿及氧中毒。

7、留臵导尿,妥善固定,准确记录出入量。

8、妥善固定骨折部位:避免搬动过程中骨折软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器官的进一步损伤,适当镇痛,减轻患者的疼痛,以利于防止休克、便于患者的搬运。

9、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应用。先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每5-10分钟测一次血压。血压平稳后每15-30分钟测一次,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严防药物外渗。血压平稳后,逐渐降低药物浓度,减慢速度后撤除,以防突然停药引起不良反应。

二、严密观察病情

1、神志、表情与瞳孔的观察:神志和表情反映脑组织的血液灌流情况和缺氧程度及大脑皮质功能状态,是判断休克分期的首要临床指征,休克早期,患者神志清楚、紧张、兴奋或烦躁、焦虑,瞳孔无明显改变。随着休克加重,表现为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双侧瞳孔也可出现放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根据神志、表情与瞳孔 的变化,可对病情作出初步的判断。

2、皮肤、粘膜与肢体温度:显示外周微循环的血流状态。休克发生时,患者表现为口渴,眼睑、口唇、面色及肢端皮肤发白、发凉,甲床由红转为苍白,体温低于35C。休克进一步加重,皮肤出现出血点或瘀斑,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肤色改变往往出现在血压、脉搏变化之前,恢复往往在后。皮肤转暖、转红润,提示病情好转。

3、脉搏、血压、脉压差和呼吸:脉搏、血压和脉压差代表心脏搏出血的压力和外周血管的阻力,血压是反映休克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每15-30分钟测定一次,收缩压小于90mmHg,脉压小于20mmHg应考虑休克存在。注意休克早期血压可能不下降反而升高,应提高警惕,一般收缩压下降不明显,舒张压略升,脉压差减小;休克晚期,收缩压明显下降,有时测不出。休克初期,脉搏细速多发生在血压下降之前,常在120次/分以上;休克晚期,脉搏极其微细缓慢,甚至不能扪及。当出现呼吸加快、变浅或不规律,鼻翼煽动,提示病情有恶化的趋势;反之,则提示病情好转。

5、尿量、尿质和尿比重:尿量的多少直接反映肾脏血液灌流情况,间接提示全身血容量充足与否。观察每小时尿量,尿量<20ml∕h,少尿或无尿、血尿,尿量减少提示血容量不足还须考虑有无肾衰竭。尿量达30ml/h以上表示循环状态好转。休克早期尿液呈生理性浓缩状态,比重高于正

。常值;休克晚并肾功能衰竭时尿比重低而固定;恢复期注意多尿期尿液稀释的变化。警惕水电解质紊乱。

6、中心静脉压及周围表浅静脉充盈变化:中心静脉压显示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下降表示静脉回心血量不足,上升表示补液量过快或心功能损害。浅静脉瘪陷表示循环血量不足,充盈提示病情好转。

三、生活护理

1、一般护理:保持患者清洁、舒适,床单干净整洁、床上无碎屑,身上无异味。

2、安全护理:意识障碍患者应加床档,以免发生坠床。输液肢体夹板固定。如有拔除身上的仪器或留臵管的可能,应加以适当的约束。

3、病房环境安静,减少搬动,以免加重休克,甚至造成死亡。

4、调高室温,增加盖被,液体加温至37C,但肢体局部不加温。

四、心理护理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第3篇

1 致伤因素

创伤性休克发生的原因:胸部创伤伴血气胸, 腹部创伤伴肝破裂、脾破裂, 严重骨盆骨折、四肢骨折, 其他严重创伤等。不同的致伤工具与损伤程度有较大差异, 致伤因素与受伤部位是初步评估伤情的首要方面, 护士应向目击者、肇事者、家属了解有关致伤方式、着力点等情况后进行分析评估。

2 创伤后休克评估

张亚卓等[1]认为, 事故现场评估休克有三点很有价值。 (1) 脉搏检查, 估计血压, 评价心输出量; (2) 毛细血管再充盈试验, 再充盈速度迟缓是组织灌注不足最早的指征之一 (正常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为2 s) ; (3) 评价意识状态, 在无头部创伤情况下意识状态是脑血流灌注的可靠指征。患者有明显意识改变, 可考虑有严重组织灌注不足, 护士应运用外观预测对休克患者进行评估, 并采取相应措施。

3 休克的分期

外科学将休克分为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2], 休克代偿期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 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加快、脉压差小、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等。此时, 如处理及时得当, 休克可较快得到纠正, 否则, 病情继续发展, 进入休克抑制期。休克抑制期表现为:患者神情淡漠, 反应迟钝, 甚至可出现意识模糊昏迷;出冷汗、口唇肢端发绀, 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严重时, 全身皮肤、黏膜明显发绀、四肢厥冷, 脉搏不清, 血压测不出, 少尿甚至无尿。若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或消化道出血, 提示病情已发展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阶段。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脉速、烦躁、发绀, 给一般的吸氧仍不能改善呼吸状态, 应考虑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

4 急救护理

4.1 体位

仰卧中凹位, 头躯干抬高20°~30°, 以利膈肌下移, 促进肺扩张;下肢抬高15°~20°, 以利增加回心血量及排出量。有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

4.2 快速补充血容量

抗休克的根本措施是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应尽快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静脉血管用大号留置针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快速补液, 保证45 min输入1 500 m L以上液体[3]。同时预防肺水肿和左心衰竭发生, 若血压低而中心静脉压高则提示患者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超负荷应减慢速度, 限制补液量。史爱珍等[4]对104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用休克指数方式进行补液, 取得较好效果, 补液准确率为95.3%.休克指数≥2.0时, 表明有严重血容量失衡, 可能存在实质性脏器破裂、血管断裂、创面外渗、骨折断端液体丢失等严重的液体外损失。同时存在休克所致的血管扩张、容量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变、大量血浆外渗的转移性丢失等情况。据统计, 休克指数=0.5时, 血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休克指数=1时, 丢失液体量约占总量的20%~30% (1 000~1 500 m L) ;休克指数>1~2时, 丢失量约占总血容量的30%~50% (1 500~2 500 m L) 。因此, 护士要学会评估, 科学地进行输液管理。

4.3 配合医生处理原发性损伤

正确、及时处理原发性损伤与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同样重要。对骨折及出血伤口应加压包扎夹板初步固定。如创伤引起的内脏破裂出血、穿孔, 应立即做好交叉配血、备皮、药物过敏试验, 留置各种导管等术前准备;合并呼吸、循环骤停者, 立即行心肺复苏。

4.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每4 h注意观察1次, 体温过低是创伤性休克患者一大症状, 创伤重、低血容量均可使体温下降, 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应予以保暖, 输液时应加温液体和血液制品, 调高室温, 加盖毛毯, 切忌用热水袋、电热毯, 以避免烫伤及皮肤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组织耗氧而加重缺氧。注意观察记录患者脉搏、血压, 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浓度40%~50%, 流量6~8 L/min.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动态变化, 若二氧化碳分压 (Pa O2) >6.67 k Pa, 氧分压 (Pa O2) <8.0 k Pa, 提示有呼吸窘迫综合征, 立即配合气管插管, 给予机械通气。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况:烦躁、表情淡漠患者应取头平脚高位, 以改善脑循环。循环及组织灌注的观察:记录脉搏、血压, 中心静脉压, 末梢温度、湿度变化, 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尿量的观察: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流和全身血容量的敏感指标, 应记录每小时尿量, 保证每小时尿量≥30 m L, 若每天尿量500 m L, 尿比重<1.010, 肌酐、尿素氮短期内成倍增高, 水、电解质改变, 提示有肾衰竭。

4.5 营养支持

严重创伤患者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处于高代谢和负氮平衡状态, 导致液体大量消耗, 免疫力下降,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5]。由于营养支持时间与患者原发病的危重程度无关[6], 故一旦循环、呼吸平稳, 即应开始实施营养代谢支持。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 主张肠内营养, 因为早期肠道营养可降低循环内毒素等炎性递质对肠黏膜的损伤[7]。同时注意监测血糖、尿糖, 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反流现象。

4.6 心理护理

突发的创伤性事件, 在抢救过程中的抢救气氛, 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及维持生命的各种管道都有可能诱发患者恐惧、无助。此外, 患者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均可成为影响创伤患者心理反应的危险因素[8]。因此, 在护理上应缓和病房的紧张气氛, 尽可能创造安静、舒适、愉快的环境, 使患者真正达到身心休息。护士还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 在与患者交谈时注意力要集中, 态度要亲切诚恳, 并不时地加以点头和手势, 以增加语言力度, 使患者心理踏实。家庭作为重要的支持系统, 对患者身心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护士可适当让患者的亲人陪伴、照顾, 给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 以促进其全面康复。

总之, 创伤性休克病情急、变化快, 病情危重, 早期判断休克, 准确评估休克程度, 科学的输液管理, 积极处理原发性损伤, 合理营养支持和积极的心理支持, 对于抢救休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卓, 赵文静, 徐凯香, 等.严重创伤急救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1996, 31 (7) :418-419.

[2]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5-46.

[3]袭建云, 张兆成, 钱志英.创伤性休克病人输液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7) :664.

[4]史爱珍, 姜梅, 王艺.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4) :303.

[5]陈彦, 蓝惠兰, 黄碧灵, 等.严重创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1) :77.

[6]尹明, 黎檀实.急危重症应急状态下的营养支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3, 15 (2) :127.

[7]王少龙, 汪任良, 黎鳌, 等.早期肠道营养对烧伤后肠道功能的维护[J].中华整形烧伤杂志, 1997, 13 (4) :267.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体会 第4篇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措施;护理措施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科比较常见的病种,如果抢救不及时,有很高的死亡率,近年来,突发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创伤性休克临床变现主要是由于患者血压过低以及缺氧造成患者人体各个器官正常循环受到阻碍,在体内出现大量的危害物质,在发病早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抢救,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可能导致死亡。我科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了13例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及时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現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最小的患者年龄8岁,最大的64岁,平均年龄为47.8岁,在这13例患者中,7例患者的受伤部位是颅脑,1例受伤部位属于肝破裂,2例受伤部位属于脾破裂,3例受伤部位属于肺挫裂伤。7例受伤原因为车祸所致,2例由于爆炸所致,1例由于挤压所致,3例由于高空坠落伤所致。

2急救措施

2.1迅速扩充血容量第一时间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建立两条或者三条静脉通路,给予大量液体补液,必要时给予输血支持,输液部位尽量选在离受伤部位较远的大静脉。

2.2呼吸支持彻底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放置口腔通气道,防止患者发生缺氧从而引起低氧血症从而加重休克,给予鼻导管吸氧或者面罩吸氧,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要立即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3护理措施

3.1基本护理将患者平卧于床上,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呕吐物堵塞气管造成窒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应用,同时抬高患者下肢30度,这样有利于下肢静脉血的回流,尽量不要搬动患者,保持安静。

3.2吸氧休克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所以要给予鼻导管吸氧或者面罩吸氧,如果患者缺氧状况不能得到改善,需要立即对患者呼吸道进行有效的清理,包括鼻腔、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必要的时候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吸氧的效果。

3.3保暖由于休克患者皮肤湿冷,而低体温又是创伤性休克患者发生凝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做好患者的保暖,可以提高室内温度,加盖棉被对患者进行保暖,如果患者颅脑发生损伤,可以给予冰帽应用对脑细胞进行保护,降低脑细胞的代谢。

3.4建立静脉通路和液体复苏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对患者进行液体复苏,严格遵循医嘱给与液体滴入,保证液体的通畅,并且要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密切观察患者的输液反应,防止患者出现液体复苏的不良反应。

3.5预防感染在对患者进行急救和护理措施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各项操作流程,及时清理患者伤口,如果患者符合手术指证,需要立刻和手术室联系,做好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讨论

创伤性休克在急诊科非常常见,而且发病早死亡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很大的威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救治,病情很容易恶化甚至发生死亡,所以及时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宋红梅,吕秀春.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护理[J].吉林医学,2007,28(12):1440.

[2]赵喜梅,陈淑云,胡晓敏.196例创伤性休克的护理[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0,4(2):114-115.

[3]乔燕.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延安大学学报,2011,9(2):72-73.

[4]吴小燕.抢救13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625-3626.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第5篇

摘要:目的:对急性创伤休克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有效降低死亡发生率。方法:随机对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分析,在现场对48例患者的伤情及时评估并实施有效及时的救治方案,在转运病人的途中,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对病人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经过一系列院前急救措施后,对到达医院前病人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院前及时急救和转运,48例病人中有41例被安全的送进医院治疗,43例脱险,其中7例发生死亡,2例在赶达现场前已经死亡,2例因在转运中循环衰竭死亡,3例因现场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对于急性创伤休克病人而言,有效及时的急救、转运过程中病情的监测和对病人合理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及时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可以使抢救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创伤性休克的护理 第6篇

学习内容:

1.休克的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 2.休克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 学习目标:

1、掌握休克的定义。

2、了解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3、分析理解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4、理解掌握休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5、掌握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学习重点:

1、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2、休克病人各期的临床表现。

3、休克的处理原则。

4、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

5、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教学内容: 〔休克概念〕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在许多疾病的严重阶段都有休克发生的可能。如能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可转危为安,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会急剧加重,转变为不可逆阶段,最终导致死亡。因此,作为临床护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技术操作,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发生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流不足、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及全身主要脏器损害的危急的综合症。

多种病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流不足→(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主要脏器损害。组织损伤→多器官功能受损。简言之,休克就是人们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使脏器和组织的微循环灌注不良、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最后造成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的病因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病理生理过程):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的淋巴血窦中或停留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效循环血量的维护依赖于: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排出量和适宜的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当其中任何一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下降,造成全身组织、器官氧合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缺氧而发生休克。在休克的发生和发展中,上述三个因素常都累及,且相互影响。

[休克病因与分类]

引起休克原因很多,采用较多的分类法是将休克分为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五类。这种按原因分类,有利于及时消除原因、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低血容量休克

1.急性大量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宫外孕及外伤性大出血等)引起,临床上称为失血性休克。

2.大量血浆丧失引起,如严重烧伤时,主要由于大量血浆样体液丧失所致。3.大量体液丢失引起。由于剧烈呕吐。

4.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引起,常称为创伤性休克,除主要原因为出血外,组织损伤后大量体液渗出,分解毒素的释放以及细菌污染,神经因素等,均是发病的原因。

(二)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

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腹膜炎等)引起,以及霉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的感染。

(三)心源性休克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肺动脉栓塞等引起,使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或舒张期充盈不足,致心输出量锐减。

(四)神经源性休克

由于剧烈的刺激(如疼痛、外伤等),引起强烈的神经反射性血管扩张,周围阻力锐减,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所致。

(五)过敏性休克:某些物质和药物、异体蛋白等,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致全身血管骤然扩张,引起休克。

外科常见的休克多为低血容量休克,尤其是创伤性休克,其次为感染性休克。本章重点为创伤性休克。[休克病理生理] 虽然休克发生的原因可以不同,发展过程也不太一样,但微循环的变化基本一致。微循环变化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微循环收缩期(痉挛)休克早期全身的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扩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口径明显缩小。

微循环血管持续痉挛的始动因素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休克时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刺激a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痉挛。脑和心的微血管a受体较少,故脑动脉和冠状动脉收缩不明显,重要生命器官仍得到较充足的血液灌流。(选择性收缩外周(皮肤/骨骼肌)和内脏(肝/脾/胃肠)的小血管→循环血量重新分布→心脑等重要器官有效灌注增加)代偿意义 缺血性缺氧期为代偿期,3个方面:

①自身输血: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脏的储血库收缩,可以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减少血管床容量,以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

②自身输液: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更大,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返流入血增多。

③微循环反应的不均一性导致血液重新分布保证了心、脑主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的代偿意义。由于不同器官的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不一,皮肤、内脏、骨骼肌、肾的血管a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收缩更甚,而脑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则无明显改变。

由于血液的重新分布,心脑灌流可以正常,神志一般清楚。

该期为休克的可逆期,应尽早消除休克动因,控制病变发展,及时补充血容量,恢复循环血量,防止向休克期发展。

2.微循环扩张期 表示已进入休克抑制期。大量乳酸堆积,血液滞留→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心排出量↓,心脑灌注不足,休克加重。

微循环淤滞的机制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长期缺血和缺氧引起组织氧分压下降,CO2和乳酸堆积,发生酸中毒。酸中毒导致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②缺血、缺氧使扩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腺苷、K+等)增多。

④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休克期白细胞在粘附分子作用下,滚动、贴壁、粘附于内皮细胞上,加大了毛细血管的后阻力,此外还有血液浓缩、血浆粘度增大,血细胞压积增大,红细胞聚集,血小板粘附聚集,都造成微循环血流变慢,血液淤滞,甚至血流停止。3.微循环衰竭期:血液浓缩,粘稠度↑,在酸性环境中处高凝状态,红细胞、血小板易凝集形成微血栓,甚至DIC。休克发展到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示进入了微循环衰竭期,病情严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了各种凝血因子,且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结果出现严重出血倾向。以上是休克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此期如继续发展,各重要器官组织可发生广泛的缺氧和坏死而无法挽救。

休克一旦并发了DIC,将使病情恶化,并对微循环和各器官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是休克晚期难治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休克的发展,组织缺氧愈来愈重,酸性代谢产物生成增多,导致局部酸中毒,加重细胞损伤。休随着血流动力学障碍和细胞损伤越来越重,各重要器官(包括心、脑、肝、肺、肾)功能代谢障碍越来越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损伤,休克愈来愈难治。

脑功能障碍 在休克早期,由于血液的重分布和脑血流的自身调节,保证了脑的血液供应,因而除了因应激引起的烦躁不安外,没有明显的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但动脉血压低于7kPa 或脑循环出现DIC时,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加重,脑组织缺氧,患者神志淡漠,甚至昏迷。

在严重休克时,可出现多种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现象,称为多系统器官衰竭。发生的原因乃微循环障碍所造成。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的发生,与休克的原因和休克持续时间久暂有密切关系。休克持续时间超过10小时,容易继发内脏器官损害。

以上内脏器官继发生损害,心,肺、肾的功能衰竭是造成休克死亡的三大原因,救治中更应重视。

[休克临床表现]

由于休克病情变化快而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和病情发展阶段的表现也不一样,因此必须熟悉休克的基本表现,进行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临床表现

神志 休克早期 休克期 休克晚期 清楚 伴烦躁激动 尚清楚 表情淡漠 模糊 甚至昏迷 皮肤粘膜 开始苍白 发凉 苍白,发冷肢端厥冷 显著苍白肢端青紫 厥冷到膝肘

*中、重度休克应放留置导尿管

血压 变化不大 脉压缩小 收90-70 脉压小 收<20mmHg或测不到

脉搏 稍快<100 有力 100~120细弱 速而细弱、摸不清

急促

尿少或 无尿

急促

尿少

呼吸 深快

尿量 正常

(一)意识 混浊,表情淡漠,或烦燥不安,但神志尚清楚。这是大脑缺氧的表现。严重休克时,意识逐渐模糊,乃至昏迷。

(二)皮肤和粘膜 苍白、潮湿,有时可发绀。肢端发凉,,末梢血管充盈不良。周围静脉收缩,陷,重者硬如索状。

(三)血压变化:血压只能反应心输出压力和周围阻力,不能代表组织的灌流情况。血压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以血压下降做为诊断休克的唯一标准。在代偿早期,由于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还可能有短暂的血压升高,但舒张压升高 更明显,因而脉压差小(2.7Kpa以下),这是休克早期较为恒定的血压变化。只有失代偿时,才出现血压下降。

(四)脉搏 细弱而快:,由于血容量不足,回心血量下降,心脏代偿增快,以维持组织灌流,但每次心搏出量甚少。以后更由于心肌缺氧、收缩乏力,致脉搏无力细如线状,桡动脉、足背动脉等周边动脉摸不清。

(五)呼吸 快而深:是缺氧和酸中毒的代偿表现。早期尚可有呼吸性碱中毒。除胸部损伤或并发心、肺功能衰竭外,呼吸困难者少见。

(六)尿量减少:早期为肾前性,反映血容量不足、肾血液灌流不良;后期还可能是肾实质性损害。对休克严重程度的临床估计,还可用: 一看:二摸:三测压:四尿量:

交感兴奋→泌汗增加;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肾血管收缩→少尿;血管收缩→ 血压不下降,脉压缩小。脑缺血→表情淡漠,甚至昏迷;皮肤粘膜瘀血→紫绀、湿冷;肾缺血加重→尿量进一步减少。

[休克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算、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稀释或浓缩情况血浆电解质测定,主要是钾、钠、氯,进行血气分析,借以了解血液氧合、二氧化碳储留和酸硷变化情况。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其他检查如EKG,X线片,胸、腹腔 穿刺分泌物细菌学检查等视伤情和病情而定。

(二)特殊检查: 1.中心静脉压监测: 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胸腔内上、下腔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49~0.98kPa(5~10cmH2O)。CVP变化可反应血容量和右心功能,若低于0.49kPa(5cmH2O)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1.47kPa(15cmH2O)表示有心功能不全;高于1.96kPa(20cmH20)则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常与血压变化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指导补液治疗。

2.肺毛细血管楔压: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是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测得的肺毛细血管内的压力,正常值为6~15 mmHg。PCWP变化可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及右心室压力,若低于0.8kPa(6 mmHg)表示血容量不足;超过2.0(15 mmHg)提示肺循环阻力增加;高于4.0kPa(30 mmHg)提示发生了肺水肿。

[休克防治要点]

休克病人病情危急,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医护人员应救死扶伤,分秒必争,抢救中,时间就是生命。

一、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补充血容量:(因各类休克都有一个共同点)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是第一措施。适用于各类休克。补充血容量越早效果越好,休克后的并发症越少。及时补充血容量,对时间较短的休克均可很快纠正,不需用其他药物。补液时应注意: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关键性措施 2 合理补液

先晶后胶、先快后慢。

BP结合CVP指导补液(休克扩容时常以中心静脉压作为调整输液量的指标)用药时注意浓度、速度及配伍禁忌

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CVP 低 低 高 高 高 正常 BP 低 正常 低 正常 正常 低

原因

血容量严重不足 血容量不足

处理原则 充分补液 适当补液

心功能不全/血容量相对过多 强心药、纠酸、舒张血管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

舒张血管 舒张血管 *补液试验后给药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min内静脉输入,如果血压升高,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3-5cmH2O,则示心功能不全。记录24h出入量以供参考 密观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量及速度

二、积极处理原发病(病因治疗)

外科病人休克常常需要手术处理原发病变,这同补充血容量 一样重要。如内脏出血的控制,消化道穿孔的修补,在快速补充有效循环量后,应抓紧时机施行手术去除原发病变,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休克。

三、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早期,由于机体代偿机制可不出现代谢紊乱,随着休克的进展,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组织无氧代谢产生较多的酸性物质,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常用的药物:5%的碳酸氢钠,(但在休克早期常因过度换气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故早期不宜使用)

四、血管活性药物 主要包括1.2.3.通常使用1.根据病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缓解周围血管舒缩功能的紊乱,以维持脏器的血液灌注。必要时,使用强心剂。

1.血管扩张药:解除微血管的收缩,改善微循环。但必须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2.血管收缩药:能升高血压,但加重组织缺氧,一般不应用。3.强心剂

五、其他药物

1.改善微循环 对诊断明确的DIC,可用肝素抗凝。必要时,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药等。

2.应用抗菌药物 感染性休克,必须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之留置各种导管,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加,也应使用抗菌药预防感染。

3.应用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性休克。其主要作用如下:①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②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③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④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创伤性休克的护理 [休克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了解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有无大量失血、失液,严重烧伤、损伤或感染等。感染的诱因:老年人或婴幼儿、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类固醇、免疫系统的慢性疾病、泌尿道或胃肠道手术等。

二、身体状况:表(临床表现)通过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了解休克的严重程度。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CVP

三、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休克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2.心输出量减少:与体液不足、回心血量减少或心功能不全有关。

3.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大量失血失液引起循环血量不足所致的重要脏器及外周组织血流减少有关。4.气体交换受损: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氧、呼吸型态改变有关。5.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降低有关。6.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7.有受伤的危险: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疲乏无力等有关。[休克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在临床护理中,对休克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休克病人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在临床中必须准确地观察病情,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正确及时的治疗和恰当的精心护理,能降低病人死亡率和早日让病人慷复。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判断病人有没有好转,观察神志、血压、脉搏、呼吸、面色、尿量变化,准确记出入量。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应每15-30min测量一次。

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流情况的指标。是休克最为敏感的指标。因此休克病人应常规放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及出入量。休克时尿量减少是必然表现,应靠输液补充血容量。当尿量>30ml/h,表现病情好转,如果尿量明显减少(<20ml/h)或无尿,表示病情加重。

2.生活护理(1)一般护理: a安全护理:

b保持呼吸道通畅: 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C病房环境安静,必须避免过多搬动,以免加重休克,甚至造成死亡。

d注意保暖,但不局部加温,以免皮肤血管扩张而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流量和增加氧的消耗。血容量不足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病人四肢皮肤冰冷、潮湿、苍白或发花。此时不应给病人盖电热毯或用暖水袋保暖,原因是这样会造成皮肤四肢血管扩张,血液流向外周,中心循环血容量减少,脑和心脏的供血减少。另一方面,提高局部代谢,加重缺氧。

2)休克体位:头及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可防止膈肌及腹腔脏器上移而影响心肺功能,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的负担

3)吸氧予以间断吸氧,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减轻组织缺氧。3.用药护理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a应用过程中监测BP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b使用时从低浓度、慢滴速开始。c严防药物外渗。

D BP平稳后,停药前应逐渐减速、减量或降低浓度。e血容量补足情况下方可使用扩血管药物。4.预防感染: a 严格无菌操作

b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c 协助病人咳嗽咳痰,必要时予雾化吸入 d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e 作好一切管道护理,防止逆行感染 5.对症护理

a高热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因体温每升高1℃,身体代谢增加70%。

b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保持口腔卫生及皮肤清洁以预防感染,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c止痛;剧烈疼痛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加重休克;此外,疼痛也是病人烦躁的原因之一,因此,外伤或术后的休克病人根据病人情况应适当给予止痛药。

6.心理护理

急诊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体会 第7篇

吉林省图们市人民医院(133100)时胜春

摘要了解创伤性休克病人的病情特点,探讨抢救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护理技术,通过58例急救成功例子,体会到只有建立各种抢救病人的制度、配合医生快速准确的抢救、熟练掌握抢救病人的护理技术才能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抢救护理体会

创伤性休克病人来势凶猛,病情变化快、急、重。如果不采取及时抢救等一系列措施,很快就会危及生命。这就需要护士能快速、准确的配合医生,利用娴熟的技术和急救知识,争分夺秒抢救病人,才能挽救病人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我院急诊共接诊162人次急症病人,其中创伤休克病人56人,由于伤势过重而死亡8人,48人获得抢救成功。

创伤性休克的病情特点:伤势重、病情急、变化快。因此要求护士配合医生抢救时要快速、准确、机智,才能赢得抢救时机。怎样才能快速准确的配合抢救?我们认为要抓住两方面:

1创伤抢救的平时准备

1.1健全完善的抢救制度我院制定了《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有关规定,从而提高了对抢救工作个认识,认识到抢救病人必须做到争分夺秒。

1.2紧抓护士的基本功训练护士操作基本功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抢救的速度和效果。我院紧抓创伤急救的基本功训练:如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练习、考核、心电监护的观察方法;静脉输液操作技术的考核以及理论考核,掌握了休克的判断和早期休克症状的观察,能快速的配合医生有效的纠正休克,为继续救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同心协力,密切配合要做到快速准确组织配合是很重要的。在抢救过程中,护士要有明确的分工有要互相配合,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更应该竭尽全力,分工协作。一名护士负责管理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和抢救记录,一名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路,管理液体治疗、病情观察、抽血、取血等,一名护士负责手术前准备、留置导尿等工作。抢救中要做到迅速且不慌乱。

1.4物品的准备为了迎接危重病人和大批病人的抢救,急救必须要有充足的物品准备。

1.4.1抢救器材如呼吸机、电动吸引器、除颤器、起搏器、心电图机等,经常检查器材性能的完好性,建立健全的制度,责任到人,及时维修,始终坚持启动的备用状态。

1.4.2抢救药物如升压药、止血药、利尿脱水药、中枢兴奋药、强心药、碱性药、镇静镇痛药、抗休克常用的液体等。

1.4.3无菌敷料如大小纱布、棉球、治疗巾。

1.4.4急救包如腹腔穿刺包、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等。所有器械、药物、敷料、急救包都必须做到地点固定,标签清楚,定时检查,按时交班,数量充足,绝对无菌,还应保证电源的完好性能。

2创伤抢救中的护理技术

创伤性休克病人多数合并多发性创伤,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除了平时应准备的以外,还应重点抓护理技术,快速准确的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2.1评估诊断对于急症病人护士应先做好护理评估诊断,观察病人意识是否淡漠或者障碍,皮肤是否湿冷,有无口感,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加快,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等情况,从而判断是否为创伤性休克。

2.2畅通呼吸道,保证氧气供应护士首先检查气道是否通畅,如有无口腔异物,有无大量分泌物堵塞,有无舌根后坠等,如有则先取出异物,吸出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给氧气吸入,如发现呼吸微弱或停止,则立即做人工呼吸或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给。

2.3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抢救严重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护理措施,必须抢时间,采用粗针头多通路快速加压输液。液体多选择扩血容量快、维持渗透压持久的胶体血浆,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在紧急情况下能主动的迅速的配合医生有效抢救,从而缩短休克时间,赢得抢救时间。

2.4紧急控制出血伤处表面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生清创、缝合、止血,骨折处用夹板固定。对有紧急手术指征的,及时做好采血、交叉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工作,通知麻醉科做好相应准备。必要时做好各种管道的插入工作,如刀刺伤导致上消化道穿孔所致的休克时,应观察胃液的颜色、量、及保证胃管的通畅这也是抗休克的另一重要措施。

2.5严密观察病情病情观察极为重要,护士必须严密观察并正确记录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还应观察神志、意识、瞳孔、皮肤等变化,准确记录输液量,急救措施,各种治疗,各种药物名称和剂量,并随时观察有无反应,同时护士在抢救中应迅速插入留置导尿管,观察颜色,记录尿量。观察尿液变化是判断抗休克效果和肾功能变化的重要依据,所以必须准确严密观察病情,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并准确记录。

2.6安全转送创伤性休克病人经密切的救护,病情稳定后尽快送病房及手术室处理。转送前通知病房或手术室做好接受准备,由医护人员护送,过程要轻稳,携带氧气袋,呕吐者头侧一边,并保证输液通畅,认真交接班。

综上所述,了解了创伤性休克病人的病情特点,知道了抢救休克病人的措施和时间的重要性,而速度的快慢又来源于护士掌握急救医学知识程度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有高度的责任信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超前护理意识和应急能力,同时还应有严密的组织制度和齐全的物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抢救创伤性休克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姚梅芳,急诊室对严重创伤抢救的护理配合,护士进修杂志,1987,2(2);

39~40

【2】 马遇荪主编,实用护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724~728

【3】 王克英主编,最新急诊临床护理与护理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实用手册,人

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与观察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入选的9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均为该院急诊科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受伤原因及类型:92例中14例为爆炸所伤;17例为尖锐刀具刺伤;10例为挤压受伤;27例为高处坠落伤;24例为交通伤。受伤部位:颅脑创伤;骨盆、四肢伤;腹部创伤;重症胸部损伤。

1.2 方法

92例患者入院后马上对其伤情进行评估, 然后及时制定急诊救治及护理方案。 (1) 对病情作出评估诊断。小心并彻底地清除其呼吸道内分泌物, 以保障患者呼吸道通畅, 使其呼吸状态良好。 (2) 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全部病例入院评估后均立刻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以保障循环系统维持良好。 (3) 诊断明确。根据患者实际受伤情况进行严格的相关辅助检查。 (4) 同心协力, 配合默契。快速准确组织配合是抢救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3]。紧急抢救过程中, 护士分工明确, 还要相互密切配合, 做到迅速但不慌乱。 (5) 制定并实施对症手术方案, 紧急控制出血, 最大可能地避免活动性出血, 同时加用早期液体复苏方法[4,5]。 (6) 严密观察休克患者病情。休克早、中期病情变化极为迅速, 多种危重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为此护士必须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血压, 脉搏及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瞳孔、意识及神志等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 安全转送。经过紧张密切的救护工作后, 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稍微稳定后应尽快送至手术室或病房处理。转送前及早通知手术室或病房做好接收准备工作, 护送过程中动作要轻稳, 呕吐者头侧一边, 携带氧气袋, 做好交接班工作。

2 结果

92例患者共成功抢救89例, 3例死亡, 抢救成功率达96.7%。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科较为多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高。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氧循环供量不足及血压低所引起各脏器循环受阻, 最终体内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果贻误最佳抢救时机, 则会导致严重后果[6,7]。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特别是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 能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治及有效护理对其生命和预后有决定性的作用。创伤性休克患者多为多发性创伤, 因而这需要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医术及护理技术, 以提高抢救的速度和准确性。作者体会如下: (1) 药品及器械的准备。急救中心的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械应准备充足, 并保证急诊室抢救设施的完好并随时处于备用状态[8]。 (2) 外科实施有效的手术治疗。由严重多发创伤引起的休克, 多数患者不仅病情严重而且病情变化迅速。经过积极的抗休克抢救治疗后, 或许会出现血压正常等病情好转现象。但是如果判断失误或查体不仔细的话, 则极易出现灾难性的后果[9,10]。为此对于严重多发创伤性休克患者, 在积极进行抗休克抢救治疗的同时, 应进行仔细的比如胸腔、腹腔穿刺等查体及相关检查工作。一旦患者病情许可, 再实施及时的外科手术抢救治疗, 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3) 脏器功能与血压水平的维持。

实际中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进行的救治工作首先是保全生命, 或者是先抢救再诊断或者是边抢救治疗边诊断[11]。传统液体复苏方法主要是在早期迅速并大量的输注液体, 以使得患者循环血量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同时尽可能使血压维持至正常, 但多数患者往往在止血、复苏后出现并发症, 致使死亡率增高。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 采用控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可极大降低死亡率[12]。该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 早期及时应用液体复苏临床效果良好, 安全性高,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对于严重多发伤休克的患者, 实施抗休克治疗时, 还应注意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使血压维持在适度的平衡状态, 从而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护士需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及专业的急救知识, 会熟练应用深静脉置管, 呼吸机及心电监护仪, 尽可能缩短检查时间, 争分夺秒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4]。

综上所述, 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 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护理措施, 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与观察。方法 对2009年2月—2012年6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9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9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共成功抢救89例, 3例死亡, 抢救成功率达96.7%。结论 创伤性休克发病突然, 早期死亡率非常高, 在临床上属较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需及时实施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措施, 以尽可能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临床症状,救治,护理

参考文献

[1]吴秀梅.创伤性休克56例急救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 17 (12) :1199-1200.

[2]陈笑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急救和护理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36 (5) :124-125.

[3]邱健春, 徐敏雯, 黄淑英.等.创伤性休克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时的临床护理应用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31 (1) :24-25.

[4]景风梅, 唐春风.浅谈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1) :140-141.

[5]周学健, 许生敏, 等.不同复苏液对创伤性休克血浆TNF-α、IL-6的影响[J].武警医学, 2011, 22 (4) :329-330.

[6]张莹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2上旬版) :31-32.

[7]张凤霞.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8 (1) :192-192.

[8]杨丽.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手术中的静脉输液护理[J].浙江创伤外科, 2011, 16 (2) :287-288.

[9]廖小春.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23) :502.

[10]黄睿花.院前创伤性休克容量复苏的护理评估[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23 (10) :82-83.

[11]王玮.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 2011, 24 (12上旬刊) :3782-3783.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第9篇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监护室;护理;急诊抢救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47-02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引起的有效血容量不足而导致的以急性循环障碍,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组织与细胞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包括:意识异常;脉搏细速>100次/min;四肢湿冷、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30 mL/h或尿闭;收缩压<80 mm Hg;脉压差<20 mm Hg[1]。患者住进医院后需要紧急抢救治疗,其中监护室在对创伤性休克中的救治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对笔者所在科室2009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3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36例患者中,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7岁。患者受伤的主要部位为:颅脑损伤13例,胸腹联合伤10例,肝破裂3例,脾破裂4例,腹部挫伤合并骨盆骨折2例,腹部挫伤合并四肢骨折4例。患者从受伤到救治时间为0.5~1.5 h。在笔者所在科室抢救治疗32例,休克纠正后转院4例。患者在进入监护室前收缩压在90 mm Hg以下,脉压差均小于20 mm Hg,表现为休克状态:神志淡漠、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四肢湿冷、苍白;脉搏细弱或增快;四肢末梢血管充盈减慢;体温不升;皮肤口唇发绀;呼吸急促或减慢;尿量减少。

1.2 急救措施

消除病因、补液扩容、吸氧保暖,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防止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基本护理

患者进入监护室后,先使患者取平卧位,畅通气道,头偏向一侧,便于呕吐物流出,防止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测、血压监测,抬高下肢20°~30°,促进静脉血回流,增加回心血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保持安静。

2.2 吸氧

休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先以鼻导管吸氧4~6 L/min,或给予面罩吸氧。如果血氧饱和度仍减低,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吸痰、口鼻分泌物或口鼻部血液,必要时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支持呼吸,呼吸机吸氧,保证氧疗效果,防止低氧血症。

2.3 保暖

患者皮肤湿冷加上快速输液,应注意保暖、加盖棉被。必要时可提高备用液体的温度。头部外伤的患者可用冰帽保护脑细胞,降低脑细胞代谢。

2.4 尽早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患者进入监护室后,如果外周没有建立留置输液,应及时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保证快速有效静脉输液、输血通畅。快速进行血液常规、血气分析、血型检验及交叉配血。

2.5 液体复苏的护理

液体复苏时护士不仅需遵医嘱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并保持输液通畅,准确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输液反应等常规护理,还需及时发现或避免液体复苏的并发症[2]。

2.6 镇静止痛

剧烈疼痛可引起和加重休克,遵医嘱应用镇静止痛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2.7 预防感染

在急救护理操作时,规范各项操作规程,及时清创缝合伤口,留置导管加强感染控制及预防。

2.8 及时做好手术准备

进入监护室的患者如果有手术指征,在纠正休克的同时应及时与手术室联系,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时手术。

3 结果

转入监护室36例患者经积极抢救治疗,31例抢救成功,5例死亡,死亡率为16.12%。

4 讨论

创伤性休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很大,救治不及时极容易出现危险。而对创伤性休克进行有效的抢救、治疗、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步骤。在抢救患者的急救护理中,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4.1 备齐抢救物品

在接到创伤性休克患者转入监护室的通知后,即刻准备好物品、药品、呼吸机等,使其处于备用状态,将病房温度调节到适宜,一般为23~26℃[3]。

4.2 做好患者病情评估并对患者全面体检

接诊护士可以按“一看、二摸、三查、四测”的顺序进行观察护理。“看”:意识、呼吸、肤色;“摸”:脉搏、四肢及皮肤温度及湿度;“查”:检查受伤部位、数目、大小、出血情况;“测”:测量血压、尿量[4]。并结合监护仪显示的数据,迅速评估病情并与医生共同判断患者救治重点及注意要点。

4.3 创伤性休克

患者早期合理的液体复苏,补充血浆、血细胞、凝血因子,准确掌握手术时机和方法等均为救治的重要环节。

4.4 抢救中护士长应亲自参加并做好指挥

做到忙而不乱、分工明确,保障各个抢救环节协调顺畅,抢救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口头医嘱重复后确认无误后使用,抢救中用过的安瓿、血袋妥善存放,已被事后查对。

总之,监护室人员在抢救危重患者方面积累了经验,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和强烈的急诊急救观念,把握有效的抢救时间,有利于创伤性休克患者成功救治[5]。

[参考文献]

[1] 王玮.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2):3782-3783.

[2] 潘赫男,张勇,关占江.129例创伤性休克的救治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5):21-22.

[3] 邓碧霞.创伤性休克病人在手术室的临床急救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22):117-118.

[4] 徐丽华,钱培芬.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0-473.

[5] 张玉兰,李红梅.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3):4911-4912.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精选9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第1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概述: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