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精选12篇)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第1篇

1 湿地生境的选址

城市景观湿地一般都是人工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可把城市景观湿地看作是在城市人工景观基础上由湿地廊道和湿地斑块所组成的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其与对应的自然湿地、城市公园的区别见表1、表2。

因此,湿地生境外部环境的选址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湿地生态特征显著;

(2)以湿地景观为主体,融合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科学、教育及其他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

(3)能够在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适宜的规划面积应能保持湿地生态完整性及其周围风貌。

2 湿地生境的创造

湿地生境的创造主要包括水源、土壤、动植物等因子的设计。

2.1 湿地生境创造中的水因子

景观湿地中的水因子是湿地的形成、发展、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地表过湿、有季节性或常年性积水、淡水、半咸水和咸水形成发育不同的湿地景观,不同深度的水位形成了湿地植物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因此水是湿地生境创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营造的技术关键体现在实现水的自然循环、人工湿地面积、基床表层设计水深和水位控制等。此外,在城区建设景观湿地时,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工业废水污染对城市水体造成的不利影响,突出湿地净化水质的功能。

(1)城市景观湿地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如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土壤类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若条件允许,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

(2)确定人工湿地面积。一般来说,湿地面积与水力负荷相关,而与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过程无关。湿地长度与水力停留时间及污染处理程度相关。湿地的长宽比在3∶1到10∶1之间考虑。对于芦苇湿地,长度一般应在20m~50m之间。湿地顺水流方向应形成一定的表面坡降比,以利于水体流进湿地,并形成表面过经水流。

(3)基床表层设计水深。湿地基床的设计水深应根据栽种的植物种类及根系生长深度来确定,以保证有氧条件下的最大水深,实现较长的接触时间和较好的处理效果[1]。在城市景观湿地中,要通过细致的竖向设计,创造适宜水生植物生长的0cm~100cm的不同水深的水域区,模拟自然界的湖、池浅滩、水塘等自然生境。

(4)水位控制。自然湿地中有地表低湿偶尔积水、季节性积水、常年性积水等不同的水位形态。因此,在营建景观湿地时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创造不同的自然水位[2]。一般而言,常水位值应与地下水位线基本一致,通过人工湖池底的不同构造来形成对水位的控制。此外,还应充分考虑枯水期的补充水源等问题。

(5)水质净化。景观湿地的水环境要保持活水、循环水;人工河、湖的挖深可局部深些,以保证水体的质量,提高水体的自净功能;有条件的,可沿岸边放置一些小型的曝气富氧系统,有效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的浓度,加快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加速水体的水质改善;运用生物净化的方式保持良好的水质是长久之计。许多厌氧微生物及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化学物质等具有吸附和净化的作用,如水生植物中的芦苇、水莲蓬、灯心草、金鱼藻、巨瓣菜、乌菱、水芹等。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直接在水体中搭配种植抗污水生植物,也可通过生物净化的方法减少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可考虑引入昆虫、鸟类、鱼类等动物生态系统,通过鱼类进一步净化水体,还原水的生物多样性,创造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同时,利用昆虫、鸟类、风力、流水等自然力量带来更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湿地生态群落。

2.2 湿地生境创造中的池岸处理

理想的湿地护岸生态工程技术是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还能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同时也在视觉效果上形成自然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景观。因此,在湿地水面的驳岸处理中,既要考虑湿生沼生植物在不同水位下的陆生、水生的两栖要求,又要满足驳岸自身的稳定性功能,还要处理好由于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的关系。一般在池岸处理中,主要利用自然式或半自然台地式这两种形式。自然式生态池岸最好使用1︰6的自然坡度伸入水面,大于此坡度的地方,可以使用抛石、防腐的原木等自然材料适当挡土,保持河岸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效益;半自然台地式生态池岸可用于岸边坡度较陡或水位高差变化较大的情况。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几道挡土墙,墙体顶部可分别在不同水位时淹没,墙体所围的空间内回填淤泥,形成一系列梯田式的水生、湿生植物种植台,为不同水源要求的植物提供相应的生境要求。

2.3 湿地生境创造中的土壤因子

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景观湿地设计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3]。

首先,在湿地生境创造中,湿地水池的池底尽量不使用任何人工材料阻隔水体、植物与深层土壤及地下水的物质交换。一是因为湿地水多导致土壤潜育化,有明显的潜育层,甚至有泥炭层;二是沼泽地表由于过湿或薄层积水,大量成炭植物残体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不能彻底分解,逐渐累积形成了厚薄不一的潜育层或泥炭层,它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为植物提供养分,为动物、微生物、厌氧群落提供栖息地等,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其次,应改造湿地土层结构。土壤结构对湿地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黏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黏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黏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

最后,调节好土壤的酸碱度。在景观湿地设计之前,需先调查好相应的土壤情况,通过改土、更换客土等方式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从而达到湿地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化。

2.4 湿地生境创造中的植物因子

植物因子是湿地公园生境创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它直接关系到湿地景观的质量。湿地植物包括沼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在其进化的过程中,沿着“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陆生植物”的进化系列渐变。南宁地区的野生湿地植物资源相当丰富,但实际应用中,将其转化为可以用人工种植的园艺品种尚需时日。因此,湿地植物配置应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品种,以及能被更好地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同时,还应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以免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目前,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可以利用的植物依据其生活方式与形态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亲湿地植物,即耐水湿植物。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并非湿地植物,只是乡土树种中较耐水湿及常用于岸边绿化的植物,主要有落羽杉、池杉、垂柳、旱柳、柳叶红千层等乔灌木,以及接骨、木芙蓉、鸢尾、萱草、美国薄荷、花叶美人蕉、花叶芦竹等灌木、地被植物。

(2)沼泽地植物。其包括沼生、湿生植物,适宜植于水陆交错的地带,随着水位的起落,岸边的种植水深在0cm~30cm之间,主要有荇莱、萍蓬草、菖蒲、黄花鸢尾、燕子花、溪荪、花菖蒲等。

(3)水生植物。主要指栽植水深大于30cm以上且常年植于水中的植物,根据其生长状况可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和沉水型四类,主要有荷花、苋实、伞草、香蒲、芦苇、水葱、黄菖蒲、王莲、千屈菜等。

2.5 湿地生境创造中的动物因子

湿地公园中要根据鸟类和鱼类迁徙、繁衍、营巢、觅食等活动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来创造条件,引入鸟类、鱼类等动物物种,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创造城市特色景观。

3 结语

城市景观湿地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科研教育和审美、优化完善城市形态等重要功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类湿地尤其是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

摘要:探讨城市景观湿地的内涵及特点,分析城市景观湿地的生境设计与创造方法,提出湿地的水、岸、土壤、植物、动物等相关因子的设计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景观,湿地,城市公园,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朱建宁.以生态为主规划城市湿地公园[N].中国建设报,2005-11-14(7).

[2]朱祥明,梅晓阳.上海城市湿地空间的绿化特色初探[J].中国园林,2005,21(1):59-61.

海绵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第2篇

关键字: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1.1生态优先原则

在进行湿地景观营造时,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为前提,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湿地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景观的相关设施,人为的增加有利于湿地生态的人工景观,创造多级生态循环系统,使湿地场所即保留原有湿地生态的发展又能补充新增物种的多样需求,达到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发挥城市湿地资源的应有价值。

1.2弹性发展原则

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出发点,以湿地的恢复与保护为前提,宏观调控与合理规划共同作用。在对湿地进行建设前要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制定以最小限度破坏湿地,并且在湿地适应未来不可知的因素下,依靠湿地自身的弹性恢复达到湿地自身的生态循环为方案,给湿地发展留有可持续空间。

1.3以人为本的原则

设计的目的始终是以人的参与方式为最高准则,而湿地的保护则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进行的湿地景观设计中就要做到以人的参与程度为界限,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时刻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们在参与方式的舒适性和情感上的容纳,只有坚持在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这样的理念前提下设计出来的东西才能受到人们的好评,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因此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要考虑景观的特殊性,除了要符合湿地生态的自身要求外设计者还要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针对不同年龄层面的人群特征进行设计

1.4文教娱乐原则

面对现代社会文化体系的日益完善,人们对景观建设的要求除了追求形式美的层面,更多的开始注重景观的宣传教育和娱乐功能。在湿地景观设计时可以在场地周围建立湿地博物馆或湿地体验中心,其中可以介绍湿地中的稀有动植物类型、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湿地应该做出的改变,设置与湿地有关的娱乐项目,在娱教于乐的同时改变人们对以往湿地的认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湿地。

2“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2.1场地的形体整合首先,根据场地的现状条件,通过对场地现有地形的整理,模拟自然湿地的场地条件塑造湿地区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在区块形体上进行有效的整合。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较好的处理自然滩涂的表现方法,形成岛链式形体,同时平整的区块在平面中也更好的进行规划处理。二是通过道路系统的形体整合,在这个层次上道路系统的走向不仅决定了区块功能的相互联系,而且道路形体的美观也决定了观者的感知。

2.2场地景观的改造方式

在进一步对现有水系和土地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后,通过尽可能实现土方的平衡利用,合理确定不同形态水体的形态和现状地形的改造程度,进而塑造较为合理的场地结构。在生物群落的改造方面,通过筛选采用优良的乡土物种为主要植物种类,对本土化的植物群落进行重新构建,同时对鸟类和鱼类的栖息环境等本土动物物种进行生态恢复的重建,恢复原有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2.3场地功能布局分区

绿化隔离带位于整个场地的南部,主要以种植陆地植物为主,林中有一条主要游园道路贯穿整个林区,同时在隔离带周边设计休闲广场和私密空间供进行集会和短暂停留。休闲区是场地景观设计的核心,游人可以在该区域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在设计时首先通过对原有场地的改造,完善园区的游步道系统,对场地的主要出入口进行重新设计,完善交通组织功能、增加游客服务中心。同时在休闲区还包括运动场地、儿童活动园、邻水广场、老年活动场地等,形成功能和景观的完美结合的单元体,完成整个场地的功能布局分区。

2.4景观规划的细节设计

(1)道路交通设计在对湿地景观交通流线设计中,区域道路主要以观光道路和游步道为主,并配以木栈道道路系统,动态的交通流线构成湿地景观体验的主要形式。在绿化隔离区域,道路设置主要以自行车道和电瓶车道为主同时在主要的景观节点间设置停放点和休息区,在休闲区内的道路则主要以游步道为主,在湿地保护区则多架设木栈道平台。游步道多采用不规则的文化石和碎石铺路为主,并配以延伸的木栈道平台,利用不同的灌木、地被植物等丰富的高低层次,进行隐形道路的区分,尽量做到既满足生态廊道的贯通又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补充。

(2)水岸护坡设计区域湿地的水体驳岸选用自然线条的基本形式即生态驳岸的处理方式为主。通过对水坡地形进行少量人工处理使水岸与水域形成舒缓的自然过渡,营造临水植物的生长空间。在有些人流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水岸空间的处理上设置了木栈道系统,来满足游人体验湿地观察生物的需要,在对木栈道进行建设时采用底层架空结构用来减少建筑对湿地水岸空间的影响。

(3)植物造景设计根据场地湿地水域的特点水面到基地的过渡由深到浅,因此在植物分配种植中,依次种植湿生草本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将湿地植物与湿地水体相结合。

3结束语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城市湿地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在调蓄雨洪、控制径流污染、维持地区水量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湿地建设中要着重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与修复,并在城市适宜的场地尽量增加人工湿地,使湿地与周边环境相联系,在管理雨洪过程中实现雨洪资源化。结合低影响发展技术,在流域尺度上设计雨洪管理景观设施,集水、输水、汇水景观并非单独发生作用,而且作用也并非单一,它们根据湿地场地特点和总体规划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发挥综合作用,增加了城市湿地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为创造海绵城市、实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探析城市公共空间中湿地景观设计 第3篇

摘要:针对当前水资源出现污染严重、过度浪费的问题,提出需要在尊重生态、尊重自然的条件下,注重城市公共空间中湿地景观的建设,在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同时,营造出为人提供美的、可供人欣赏娱乐的具有生态意义的景观场所。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湿地 生态 保护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46-02

现代城市生态景观设计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然而,在城市生态景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水景观面临着被忽视和废弃的局面,水景观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和科学化的设计。在未来景观的发展中,湿地景观对于水体的利用、储存、净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1 湿地景观的概念及作用

关于湿地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明确的规定了湿地的组成要素。湿地组成要素中包括水元素、独特的土壤或者沼泽地、具有适应潮湿环境的水生生物这三个基本要素。一般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概括。狭义的湿地,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具体可以指不论长期或者短期,人工或者自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者水源地等都可以称作湿地。广义的湿地,则将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的所有水体都当作湿地。湿地具有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淹水土壤、厌氧条件和相应的动植物等特征。湿地即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水体生态系统,湿地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还是比较脆弱的,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中要求设计师更加严谨细致。

湿地景观可以为城市提供一定的保障系统,湿地景观是极其珍贵的生态资源,应该予以保护为主,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湿地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在保护的基础上,根据湿地的不同情况,可适当地增加可供参观的湿地景观区域,增加水元素的科普教育功能和经济效益。

2 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2.1 尊重自然原则

湿地景观是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桥梁。它可以很好地把人工干预与自然生态结合在一起。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人工辅助来进行景观利用和设计。在考虑到水体参与的景观设计中,应以现状为基础,避免做成同一化的水系景观。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应该渗透到设计的方方面面。许多具有泄洪功能的储水库等,由于受使用性质的限制,必须利用巨大的高差把人与水隔开,破坏了水系景观的整体性。但这一缺失可以利用城市湿地景观来进行补充。因此,在进行湿地设计时,面对脆弱的生态系统,设计更应该注重自然。

2.2 因地制宜原则

在湿地设计中,利用植物可以对空间进行分割和围合,同时绿色植物也可以起到净化水体、降噪除尘的作用。在面对湿地景观的植物设计时,要根据湿地的各项指标进行植物的选择,应该在对原生植物群落加以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尽量选择本土植物,形成自然层次丰富、富有自然野趣的人造景观,并兼具自我修复与生态循环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起到保护现有湿地特征的作用,增强湿地公园内植物动物的生态稳定性。

2.3 形成弹性景观

在对湿地水体的驳岸设计中,在保持其自然属性的同时,还有强调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最小的人工干预,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地形变化较小的水系两侧或者周边,种植本土适宜的植物,可以形成水系周边的绿色屏障;在地形高差很大的情况下,应该适当拓宽,形成不同的层级,即植物的竖向设计。距离水体较低的地方适宜种植水生植物,较高的层级则可以供人活动使用,在水体周边形成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更好地应对在雨季和旱季水位的变化状况。

2.4 遵循形式美观的原则

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为社会、为生态服务的。为了满足人-定的审美诉求,在设计时应该遵循形式美法则,为人们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这一目的就促使湿地景观呈现出立体美感的发展趋势。为了形成富有特色艺术性的湿地生态体系,形式美观成为湿地景观设计所考虑的要素。在设计中无论在空间比例、审美节奏、建筑色彩还是植物配置等方面应考虑其形式美,应该把物质材料的体量、质感、观察者的视角和光源等相结合,让人们在情感上和身心上与湿地景观产生共鸣感。

3 天津桥园景观设计分析

3.1 项目概况

天津市是中国第三大城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代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2008年建成的天津桥园,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为整座城市和周边市民创造一个有多种自然服务机能的公园绿地,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净化;在自然过程中改善盐碱土质;重塑乡土植被风貌,实现低成本管理;发挥乡土植物、自然系统、雨洪系统、土壤改良及景观可持续性的科普教育功能;为游人提供美的享受。

桥园是对城市废弃地的修复。项目原先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土壤赫碱化,地貌低洼不平,鱼塘若干,地下水位高,水系发达。由于紧挨着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园。桥园建成后成为了天津市最大的湿地公园,对当地的生态系统起到了一定的修复作用,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游客。

3.2 适应地貌的规划设计

天津桥园是一种斑块式景观,被称为“适应性调色板”。整个湿地景观的设计,以自然元素为主,人工辅助造景。最大化地发挥自然生态的作用。展现了利用湿地改善当地生态系统这一目标。地段本身开挖了21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坑洞。面对地貌的客观特征,坑洞所形成的低洼地可能会限制整个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但在桥园的设计中利用了这一特点,保留低洼地,利用低洼地。用地貌本来的特征来进行水量的存储、过滤、沉淀,实现湿地的作用。湿地公园中的景观设计运用了台田耕作的方式,将园区内的土壤抬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盐碱地会慢慢下沉,利用物理手段对土壤进行了优化。设计旨在利用自然、利用本身地貌来解决现有的场地垃圾问题以及水体污染的问题。

湿地的整体规划设计中利用雨季和地下水位的作用,使不平整的地面形成了水塘、湿地、季节性水池或者无水低洼地,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旱、水公园景观。经过雨水的冲刷和过滤,土壤不断的积累沉淀,无水低洼地的土壤养分不断增加,使土质得到改善。

3.3 适应本土的的植物设计

桥园中植物群落的选择上遵守自然规则,因地制宜,直接引用本地树种,桥园地下水位很高,水系发达。地面的高差带来土壤的水分和盐碱强度各异,这种盐碱土壤不适宜树木的生长。但是地被和湿生植物可以在这片水位与pH值变化不定的水域里繁茂丛生。针对湿地土质盐碱化的现状,采取了在土壤盐碱地带种植地被和湿生植物的植物配置方式来对水体进行保护与净化。形成了大片的水体周边成群种植着芦苇、香蒲等植物的景观。整个湿地公园中不同的植物群落对应着不同的土质。利用生态再生理念和生态恢复理念。对于受到污染的水体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高科技生态恢复,利用本土植物对水体的过滤作用,采取了简单的生态修复工程,使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达到了低成本,低投入,高性能的植物净化水体的目的。使湿地公园中保持着植物的多样性,展现着野草之美。而今的桥园成为一个具有雨洪蓄流功能的湿地公园。

3.4 适应湿地景观的透水性

桥园林网由当地最为强势的柳树作为基调树种,在交叉部位种以其他乡土树种。林网内的游憩步道采用的是粗砂铺地,保护了底层土壤的自然特性,同时,在面临雨季的情况下,可以加速地表的透水率,加速对地表水的收集。在旱季时,也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调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林网绿地的布置降低了高速公路带来的噪音污染,借用植物、铺装、水体的降噪作用,对噪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处理。

3.5 突出审美性的景观小品设计

园区的规划上有六个大的方面,分别是景观塔、步道、湿地水泡、木平台、木栈道、汗泡(旱生湿地)。景观塔的布置在竖向上有一定的高差变化,最高的景观塔达到了5米,人可以站在5米的高度上感受整个园区的景观设计。不同高度的景观塔可以观赏园区不同的景色,景观塔的设置达到了一个台面一幅景色的效果。园区流畅弯曲的路线规划在景观塔上会尽收眼底。各个景观塔通过连廊进行了线性的连接,使整个湿地的景观带串联成一个整体。大红色的景观塔和连廊的组合,带动了整个湿地公园的流动性,使景观塔也具有了雕塑的性质。具有强烈的标示性。景观塔、步道、连廊、绿地形成了—种图底关系。同时也展现了了点、线、面一体的设计。

湿地中台地的围合利用了红色的锈蚀铁板,幼苗和铁板的搭配,在色彩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大地吸引了人的视觉焦点。每一幼苗绿块之中为—宜人尺度的小广场和荫棚,可以供游客休息和观赏,让参与者能真切感受生命以及自然的美好。台地的边坡取材为工业材料,由金石广、铁矿、铜矿等各种矿石铺成。重现了历史,增加了人文景观。

湿地水体周边设置了防腐木的亲水平台,同时也有景观廊架等景观小品的布置,亲水平台都是探入到水泡的内部,可以供人们观赏植物群。园区的设计中体现了一定的趣味性。林网绿地中有当地的农民做的稻草人,这种拟人化的天然景观小品,体现地域文化,活跃了湿地的气氛。整个园区形成从城市向自然的过度。

3.6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内对乡土物种不仅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也有科普教育的功能。湿地内动植物种类繁多,观赏者在近距离亲近滨水植物时,可以普及到各种植物知识。湿地又是多种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和迁徙驿站,也是许多水禽及鱼类的优越栖息地。湿地公园的建设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许多喜水生物停留在水面上,打破了水的宁静,增添了一份活力,形成活景观。

4 结论

福州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调查分析 第4篇

福州拥有众多珍贵的湿地资源, 面积达6363万亩去年福州提出闽江河口湿地保护概念性规划, 高屋建瓴地将闽江河口重要湿地全部纳入规划保护范围, 分为三类给予不同方式保护, 湿地保护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第一类以鳝鱼滩为代表, 以保护水禽及其他野生动植物物种为宗旨, 建设珍稀、濒危鸟类物种栖息地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第二类为包括蝙蝠洲、芦岐洲、道庆洲、塔礁洲、长岸洲等在内的集保护与旅游为一体的湿地生态旅游观光区, 探索湿地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的新途径, 包括文山洲、六十份洲、马姆洲在内的适度开发类则纳入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开发。

1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加, 所露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据收集等方法并通过照片与问卷结果的整理对于各个湿地公园的平面图功能分区图道路水体植物小品建筑等进行详细对比发现大多湿地公园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1 功能分区模糊不清

城市湿地公园大多形式一致功能分区较为模糊不清模仿重复现象普遍缺乏特色, 这就造成湿地公园内容过于混乱既不利于管理又很难充分发挥景观效应

1.2 景观要素与湿地环境相矛盾

硬质设施过于明显是湿地公园存在的普遍问题, 其中包括设施用房、休息场所、道路小品等等, 福州湿地公园中的桥采用硬质石灰作为材料没有做任何的包装处理这就使得这些设施和湿地公园的整体景观很难相融合产生令人很不舒服的生硬感使得游人感到自身与大自然的隔膜, 破坏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有些湿地公园在硬质设施建设方面处理的十分成功, 例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野鸭湖湿地公园中大量的建设硬质石桥但考虑到周边景观的效果采取仿木质结构和利用植物材料覆盖遮挡桥体的方法很好的解决硬质设施与湿地野趣景观的过渡问题, 到达与自然景观的良好融合除此之外湿地公园中还存在着水体设计过于僵化植物搭配不合理等问题, 这些都是湿地景观要素在规划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和改善的重要方面。

1.3 景观设计理念的滞后

城市湿地公园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评价城市湿地公园的一个指标而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其景观规划, 也尤为重要合理的景观布置可以形成多功能多样化的景观环境使民众全方位感知湿地景观为民众提供交流的活动场所目前很多城市湿地公园只是进行简单的功能空间划分或追求图案式的平面安排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地域特色而且较少考虑使用者的行为, 缺乏对公众参与性的考虑

1.4 价值倒置开发成破坏

目前人们仍然没有意识到湿地对环境的重要性, 资源价值倒置, 开发变成破坏。据联合国环境署的调查表明, 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000美元, 是相同面积热带雨林的7倍, 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湿地的重要和长期价值没有得到开发者的认识, 有价值的湿地被当成廉价的普通土地用于短期工业开发和房地产开发, 使得资源价值严重倒置, 不仅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态环境破坏, 也造成宝贵资源价值的浪费流失。

2 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

城市湿地公园兼顾城市环境改善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等多重功能如何把握城市湿地公园的原生态特质和景观效益之间的平衡点成为难题

2.1 景观功能分区多样化

景观在功能分区上不应和其他公园有太多雷同应充分发掘城市湿地公园独具的景观潜力根据游憩活动的不同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做以下分区观赏型活动区体验型活动区认知型活动区科普型活动区等具。

2.2 景观要素营造彰显湿地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在满足生态适应原则的前提下景观营造方面需综合考虑水岸植物建筑小品道路城市特色文化因素功能要求以及周边环境等等。

2.2.1 水岸处理手法

水环境是湿地公园中的核心部分水体和水岸环境设计是需要精心考虑的方面, 科学合理的水体和水岸处理是湿地公园有别于其他公园的特征对建设多样化的湿地景观作用极大湿地公园中的水体大都采用自然水体加以人工改造基本保留水体的自然属性, 形状蜿蜒曲折水面断断续续并结合浅滩地形的高低变化以及动植物的配合水岸设计一定要避免截弯取直形状应符合自然界水流运行规律保留自然弯曲形态并力求做到对湿地水体的收敛, 水岸设计中的土壤一般选取湿地的基质土壤代替人工砌筑种植水生植物或置石建立一个水与岸的自然过渡的湿地植物种植区域, 使水与岸呈现一种自然的交接与过渡从视觉上到达一种丰富自然富有生机的景观如图, 另外考虑到游人的亲水性设计者在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游人的安全木栈道和滨水道路必须加设栏杆进行保护为了使景观能够和周边环境更好融合可采用木质栏杆或者草绳等替代硬质栏杆这样可以既保证安全又避免不和谐景观的产生。

2.2.2 植物景观营造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配植方面一是要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二是尽量采用乡土植物, 三是要考虑植物对于湿地景观的塑造, 要多种类植物相互搭配, 不仅在视觉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 而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对于改善水体也能够形成立体式的相互补充有利于湿地水体的自我循环。例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湿地部分湿地植物种类丰富其中包括芦苇荷花菖、蒲鸢尾千屈菜, 睡莲, 等种植手法采用大量的水生植物与水体的结合, 并且包含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群落的空间搭配方法很好的发挥水生植物的景观效应统一中又富于变化, 设计者十分注重水面和驳岸地区植物的配植一块水面只种植单一水生植物则会采用疏密结合以及地形的变化, 产生空间上的层次感另外一块水面则会采用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混合种植产生富有野趣变化的水面效果又如野鸭湖湿地公园中大片种植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群落的高度在以上盖度在以上能产生整体统一美的效果, 再加上大量的野鸭和水鸟等动物群落穿梭其中若隐若现, 野趣十足翠湖湿地公园则采用纯自然的手法不对植物品种和体量进行改造, 其中水生植物种类多样包括芦苇香蒲水葱荷、花睡、莲水、葫芦、浮萍等。公园基本保留这些植物的纯自然生长状态产生很好的自然野趣湿地景观的效果十分明显。

2.2.3 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是湿地公园中必要的基础设施一般公园中的道路主要有四种规划形式包括网络状环状放射状和树枝状, 湿地公园中的道路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 只需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交通问题即可道路的设置不能对安静自然的湿地环境产生影响所, 以应尽量选择土路或者木质道路避免硬质铺装另外道路的景观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 除考虑其线性和路面的铺装, 还应注重道路的景观效果个性化的道路设计以及道路两侧的植物搭配是必不可少的。所谓道路系统的个性化表现就是要根据其湿地公园的特性充分的发挥其公园特质, 创造具有个性化的空间效果在湿地公园中道路多为邻水而行这就要求道路在建设时不要过多的设置建筑物让游人更多的欣赏水景只是比起过于开敞的水系空间在道路与水体之间种植行道树作为一种框景的手法隐约之间欣赏水体效果会更令游人满意。

2.2.4 建筑及小品的景观塑造

城市湿地公园因功能需求不可避免的要建设一些管理用房休息小品使用设施等。但是这些内容很容易和周围的环境产生矛盾特别是在景观层面产生不和谐的效果在规划时要特别注意其数量和体量尽可能减少这些内容的出现, 如果是必须建设的设施则应尽可能减小其体量另外还要特别注意这些设施的材质, 尽可能使用木质石板茅草等覆盖其表面遮盖其硬质部分此外还可以考虑采用仿木质材料使得设施能够融入周围的环境。

2.3 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也包含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建设应考虑到这个因素湿地公园不单单是亲近自然, 更是亲近这座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应包含着这个城市的特征湿地公园中的道路小品更应该展现这座城市风采让时间停留在这里拒绝外界的干扰。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观光等的重要场所, 根据资料显示, 福州市湿地资源总量面积约有3438平方公里, 是一个“湿地大市”。福州市湿地不仅面积较大, 而且种类也很多, 天然湿地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河口段和沿海的滩涂、浅海地区。基于此笔者通过对于福州城市湿地公园内部景观以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分析, 同时结合所调研的湿地公园中暴露出的问题, 提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一些方法, 以求丰富和完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理论, 为今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湿地公园,闽南地区,文化特色,设计

参考文献

[1]郭晋平, 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12) .

[2]王浩, 汪辉, 王永胜.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陈卫, 胡东, 付必谦等.北京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4]赵芬.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初探[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13.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第5篇

第一,从设计布局角度来说,基于整体环境来全面统一规划,分析湿地系统所需要环境的实际特点,合理科学地设计和规划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和城镇发展的功能,以便于达到协调和平衡环境的目的,保证陆域环境和湿地环境的完整性。避免由于过分分割湿地环境导致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合理连接周围自然环境以及城市湿地,保证拥有良好的湿地生态通顺廊道,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第二,从工艺选择角度来说,依据水环境和水质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定量分析水体水质水量以及水污染情况,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明确处理水污染的规模和除去的污染物,从而保证可以合理设计湿地工艺,不断满足水质净化的实际需求。从人工湿地类型上分析主要有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及垂直流湿地。现阶段,构建的人工湿地是由一种类型或者一种组合的交替运用,也就是人工复合流湿地系统。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第6篇

关键词 湿地景观;城市园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02

湿地是地球三大(湿地、森林、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生态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湿地的多样性特点奠定了湿地景观多样性的基础,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应发挥好湿地资源的特色,建设丰富的城市园林景观。

1 湿地的功能和作用

1.1 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1]。依据这个定义,沼泽地、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 m的海域地带等都属于湿地。

1.2 湿地的功能和作用

湿地具有消除污染,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防止土壤侵蚀、海水入侵;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从中可窥见其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 hm2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2]。

湿地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生产提供大量的能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大量优质的原材料,具有很高经济价值[3]。

湿地还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自然湿地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优美景观,是自然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工湿地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适应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建设的生态系统,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湿地景观可供人们观光和游览,从中感受到自然的广阔优美,给人以愉悦,能使人的心情放松,舒缓压力,促进健康,还能从中了解并学到很多相关的科学知识。湿地具有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是广大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室外的实验室,可以作为教育、科研的基地。

2 湿地景观的类型

2.1 湿地景观的概念

湿地景观是以湿地为主体对象,空间上由湿地斑块、廊道以及在功能上与湿地有关的其他类型空间单元聚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异质性的地理区域[4]。

2.2 湿地景观的类型

湿地景观简单地可分为河流、湖泊、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海滩、水田、水库和池塘等景观类型。按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划分为:自然湿地景观、半自然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按地貌划分为:河漫滩、阶地、湖滨、洼地及谷地;按沼泽植被划分为:苔藓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及森林沼泽等景观类型[5]。

3 园林景观的类型

(1)园林景观简单地按形式来分主要有:自然山水、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园林植物、草坪、水(湖)面、道路、广场及桥梁等景观。

(2)按自然要素来分有:山岳景观(包括山峰、峡谷、火山口景观、高山景观及地质奇观等)如长沙的岳麓山景观;水域景观(包括瀑布、河川、湖池、滨海景观等)像长沙的湘江、浏阳河等河川景观,天文、气象景观(包括日出、晚霞、云雾景观等)像南岳的日出、云雾景观等;动植物景观(包括观赏动植物、珍稀动植物、迁徙动物、古树名木、草原景观及森林景观等)。

(3)按历史人文要素来分有:名胜古迹景观,如:古城墙、街道、桥梁及古建筑等;文物艺术景观,如:石窟、壁画、碑刻、雕塑及出土文物等。

(4)按工程要素分为:地形景观,如平地、坡地、山地景观;水体景观,如河、湖、泉、瀑等景观;水景,如驳岸、闸坝、落水、跌水及喷泉等。路桥工程景观有园路、园桥及汀步石等景观。建筑工程有:科普展览建筑、文体游乐建筑、游览观光建筑如亭、廊、厅堂、楼阁、殿、斋及馆等;园林建筑小品如园椅、园凳、园桌、景墙、景窗、门洞及栏杆等。

4 湿地景观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运用

湿地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是很普遍的现象。从湿地的概念和湿地景观的类型来看,湿地景观在城市园林的景观构成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是密不可分的。

4.1 利用自然湿地资源规划建设城市园林

(1)依托沼泽地等湿地资源建设大型湿地公园,例如:长沙的洋湖垸湿地公园,或依托沼泽地和水面的湿地资源建设综合性的游览公园,如长沙的梅西湖公园等。

(2)利用河川湿地资源建设城市园林景观,借助于流经城市范围内的河川的水域、岸堤而规划建设沿江、沿河风光带等城市园林景观。如长沙的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上海的黄浦江风光带等沿河川的城市园林景观。

(3)利用湖池湿地资源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湖池是水域景观项链上的宝石,是洒落在大地上的明珠,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湿地,它以宽阔平静的水面给人以悠闲和安详,也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像无锡以太湖,南京以玄武湖,昆明以滇池,岳阳以洞庭湖等湖泊湿地景观来规划建设城市园林景观。

(4)依托丰富的滨海、海滩湿地资源建设城市园林景观。在滨海湿地中有各式各样的海岸地貌景观,如:海蚀崖、海蚀柱、潮汐通道,还有各种地质海滩和生物海滩(如红树林)等,利用这些滨海湿地资源可以打造许多城市海滨景观,像碧海蓝天、绿树黄沙、白墙红瓦及海蚀石景奇观等景观,如厦门的鼓浪屿、三亚的亚龙湾、深圳的红树林等城市园林景观。

4.2 利用人工湿地资源规划建设城市园林

(1)依托水库湿地景观资源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水库原本是一种用于发电和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水库是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湿地。水库在多雨季节可起蓄洪、防洪作用,在缺水季节可起抗旱灌溉作用,在平时可以为城市供水和发电,为农民养鱼提供水面等。例如:湖南郴州利用东江水库进行规划建设的东江湖城市园林景观。

(2)利用池塘湿地资源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池塘就是水面面积比较小,没有湖泊那么大的湿地,主要是用来建设小型的城市公园、社区、居民区中的社区公园以及小游园,增强公园的环境景观类型,改善公园或社区与居民区的生态环境,如长沙晓园公园中的水面景观建设。

(3)利用水稻田湿地资源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现在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将使得很多原本属于农村的水稻田存在于城市规划的区域内,可以利用这种独特的湿地资源规划建设具有农业生产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既能保护农田,又能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地球生态环境的守护神,需要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利用湿地资源和湿地景观更好地规划建设城市园林景观,保护和美化城市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EB/OL].[2014-07-08]http://baike.so.com/doc/5936306.html?from=122366&sid=6149237&redirect=search.

[2]杨士军.浅谈湿地的价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1):86-87.

[3]刘明新.浅谈湿地的经济价值[J].商品与质量,2013,(11):61.

[4]刘红玉,李玉凤,曹晓,等.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地理学报,2009,64(11): 1394-1401.

[5]刘红玉,吕宪国.三江平原湿地景观生态制图分类系统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5): 432-436.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第7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设计策略

1 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片面理解湿地公园概念

设计上机械借鉴水景公园等模式, 没有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保护策略进行深刻分析, 如水体营养化后植物大量死亡, 湿地向陆地转化。

1.2 缺乏科学的认知

缺少对场地原有土壤、水文条件和地域特征等限制因素的充分考虑, 如对水位高度的分析, 景观同质化现象普遍。

1.3 人工痕迹过重

不当的旅游开发方式对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和破坏, 往往打着生态保护的名义, 但实际上并不是以自然为基础, 而是大刀阔斧地破坏了自然, 并且人工痕迹过重, 让人们感到纯属为了旅游观光的需要才建立的湿地公园。所以, 我们必须明确,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 而不是单纯建设成“城市湿地+城市公园”, 更不是利用原有水体开辟成水上乐园, 忽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1.4 可持续发展不强

在城市湿地公园开发利用工程中,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工程, 既要做到生态保护, 又能搞好旅游开发, 把二者融为一体, 相互促进。所以, 评价一个湿地公园的景观建设成功与否, 是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2 规划设计湿地公园应坚持的原则

2.1 控制过度人为干预

建构湿地公园需反映出湿地生态条件及景观特征, 因此设计应针对基地条件的多样性, 合理利用场地客观条件, 保持原有空间特征, 在适度开发基础上努力恢复原有自然风貌, 有效控制人为因素的破坏, 同时将湿地开发与农渔业发展相联系, 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2.2 营造湿地生境的完整性

湿地系统中各因素互相影响, 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主要因素, 优化景观结构以保证湿地空间、生态和生境上的完整性。调研阶段要充分考察场地环境, 特别是原有生境条件, 要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原有景观要素;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3 区分不同的特色区域

不同区域的湿地公园主要功能会有差异, 其功能分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如水文等条件来合理设计湿地生态系统。

2.4 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充分利用和保护城市湿地原有的水文、生物、气候等各方面的资源,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地使湿地资源保持在弹性范围以内, 实现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近、长期负面影响最小化的目标。

3 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3.1 景观功能分区多样化

景观在功能分区上不应和其他公园有太多雷同, 应充分发掘城市湿地公园独具的景观潜力。根据游憩活动的不同, 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做以下分区:观赏型活动区、体验型活动区、认知型活动区、科普型活动区等。

3.2 景观要素营造彰显湿地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 在满足生态适应原则的前提下, 景观营造方面需综合考虑水岸、植物、建筑小品、道路、城市特色、文化因素、功能要求、以及周边环境等。

3.3 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每个城市有各自的特色, 也包含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建设应考虑到这个因素, 湿地公园不单单是亲近自然, 更是亲近这座城市, 湿地公园中的一草一木, 都应包含着这个城市的特征, 湿地公园中的道路小品, 更应该展现这座城市风采, 让时间停留在这里, 拒绝外界的干扰。

3.4 周边环境的合理过渡

目前有关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大多关注湿地公园内部内容, 忽略了湿地公园周边环境的设计。周边环境的好坏不单单和湿地公园密切相关, 还能够对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 考虑湿地公园周边环境十分必要。

3.5 景观要素的结合设计

建筑小品与植物间的良好过渡, 更能增添湿地公园的自然野趣。这些都是在规划建设时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只有全面的考量, 协调好各个因素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些因素的景观效果, 打造出特点突出、内涵丰富的城市湿地公园。

4 结语

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 除考虑满足教育功能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需求, 还要特别关注对于景观美学的追求。坚持园林绿化量质并举的方针, 以乔、灌、藤、花、草相结合, 构成多品种、多层次植物的绿地, 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成玉宁, 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城市湿地休闲酒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第8篇

1 研究区概况

湿地休闲酒店建设基地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坝墙子镇。盘山县生态资源基础良好。有13条大中小河流流经盘山县汇入辽东湾,水库储水量达4 000万m3,大小坑塘星罗棋布。盘锦市湿地休闲酒店建设基地内地势平坦,东南角是废弃旧厂房,沿道路有水沟,西边现有小水塘一个,基地内有大量芦苇生长,适合利用现有水系和植被群落,改造水体,建设湿地酒店。

2 规划原则

2.1 生物多样性原则

城市湿地休闲酒店的建设应尽量减小对湿地原有生境的改变,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维持湿地物种的多样性,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健康的生态湿地系统。湿地的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要相互协调发展,避免过度分割湿地环境,造成动植物生境的破坏。

2.2 生态型原则

湿地酒店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以生境相似性、生态位、群落演替为依据,构建生态安全的、多样性的湿地景观格局。依据植物的生态位和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来模拟自然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多空间和多组织形式的景观绿地格局,为湿地内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良好的环境。

2.3 功能综合性原则

在城市湿地休闲酒店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尽量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在保证湿地体系生态效应良好发挥的同时,还应考虑湿地植物的景观、生态、教育、安全等功能,使湿地的作用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加强市民对湿地环境的认识与保护,使人类的活动与湿地和谐共处。

2.4 地域文化性原则

城市湿地休闲酒店作为城市中心及城市周边旅游休闲场所,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湿地景观,还应具备地域人文景观,将湿地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突出本土特色,丰富湿地酒店的景观文化层次。

3 总体布局

酒店的功能分区应考虑酒店的生活功能、湿地的生态功能,以及人员的休闲游憩功能,并使三方面既有相对的隔离,避免相互影响,又有互相间的协同作用,达到融合协调。既满足酒店住宿使用功能,又保证湿地具有足够的水体流动空间,植物配置具有拟自然的分布特性。设置湿地水净化景观区、酒店生活区、自然园林游憩区、资源展示文教区等。对于利用自然湿地建立的湿地酒店,应对湿地的破坏情况进行调查,对于需要进行着力修复的自然湿地较为脆弱的部分,应在周边一定范围设隔离区和缓冲区,禁止进入,进行封闭保护,并开辟生态廊道,方便生物活动。另外,在酒店与外界环境间应设有防护隔离带,防止外界城市环境对湿地酒店的影响(见图1,图2)。

湿地休闲酒店功能布局的划分(见图3),酒店客房建筑与周边活动场地为酒店生活活动区,园区各功能分区以酒店生活活动区为中心。酒店生活活动区通过园区入口景观带与园区临街入口相连,在入口景观带两侧分别设入口集合广场和停车服务区,为入住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湿地水处理区环绕酒店生活活动区,就近处理酒店产生的生活污水,同时为酒店客房提供别具特色的湿地景观。污水经过湿地净化后排入亲水活动区作为景观用水,亲水活动区是游客戏水、近距离观察水生动植物的活动区域,是酒店园区的景观核心区。亲水活动区人工河与基地原有水塘连通,以水塘为景观核心建立自然游憩区,包括拟自然林景观、人文园林景观、湿地植物景观等,是多元化的拟自然生态园林游憩区。

就园区内生态功能分区(见图4)而言,主要包括水循环系统和绿地系统,具体包括生态人工湿地、生态人工湖、水系支流和生态拟自然防护林。

4 植物种植设计

设计中湿地的景观通过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生长的环境,在满足湿地生态功能、净化功能的同时,选用多种植物种类进行搭配设计,形成错落有致、景观丰富、功能合理、相互补充的植物种植设计。

4.1 植物配置原则

湿地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避免大量选用外来物种,多采用本土植物,维持本地植物物种的生境平衡,避免外来物种入侵,破坏该地域的生态平衡。

湿地植物要考虑空间层次搭配的多样性,有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的搭配,还有乔、灌、草等植物的三维设计。植物的颜色搭配要在时间上有变化,按照植物的季相特点设计湿地酒店的景观时序,时间不同所产生群落效果不同,视觉上各部分分而统一,既有各自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关联性。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可以降低水流速度,吸收污染物,改善湿地酒店的生态效应。

4.2 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

湿地酒店的植物景观设计,植物的配置要孤生与群生结合,密度适中,湿地植物的密度宜在30%~50%。岸线景观要有起伏变化,根据水的深度和水量的大小,选择种植水生植物或者耐淹植物,形成丰富的岸线景观和水面的空间景观,根据湿地植物的种类划分组团,根据观察者的行进路径和视线进行隔离,形成空间连续、风格迥异的组合景观,使湿地植物的生态景观效应充分发挥。

4.3 湿地植物材料的选择

首先,既要选用易于管理、成活的湿地植物物种,还要选择净化能力强的植物[4]。其次,打造动植物互利互荣的小型生境,并建设丰富的植物群落。设计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景观和挺水、浮水、沉水的平面景观,体现陆生、水生的植物特点;第二,选用本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容易成活,易于管理;在满足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选用外来物种,维持本地物种的生态平衡。

再次,植物种类的选择应以植物原生环境为根本,使植物可以快速适应湿地酒店的生长环境,迅速发挥其生态景观效应。

盘锦市湿地休闲酒店景观植物配置选取当地适生物种,结合季相变化、植物形态差异等要素(见表1和图5)。

5 污水分级生物处理系统

湿地休闲酒店湿地污水处理的主要流程是经污水处理站预处理[5](一级处理)后排入人工湿地,依次流经潜流湿地(二级处理),表流湿地(三级处理),水质得到净化后排入生态人工湖作为景观用水,经人工湖表面人工浮岛做进一步净化(四级处理),保持景观用水的水质(见图6)。盘锦市湿地休闲酒店共有湿地面积9 678m2,符合国家相关设计规范。

酒店生活用水在进入湿地之前应经过污水处理站的预处理,即第一级处理,使水质满足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见表2),减小对湿地水体、植物的影响,满足人们可以亲水的要求,在湿地前设置水处理工艺。

污水进入潜流湿地进行二级净化,潜流湿地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挺水植物的根系和茎秆对固体污染物进行拦截,对沉淀的杂质进行厌氧处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面积宜小于800m2,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面积宜小于1 500m2,长宽比宜控制在3∶1以下,规则的潜流人工湿地单元长度宜为20~50m,对于不规则潜流湿地单元,应考虑均匀布水和集水的问题,潜流人工湿地水深宜为0.4~1.6m,水力坡度宜为0.5%~1.0%[6]。

三级处理在表流湿地中进行,由沉水、浮水、挺水植物构成三级处理系统,为水生微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依靠微生物分解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表流人工湿地单元长宽比宜为3∶1~3∶5,水深宜为0.3~0.5m,水力坡度宜小于0.5%。

水流经过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后,进入人工生态景观湖,经人工浮岛做第四级处理。通过在人工浮岛上混合种植灯心草、菖蒲、美人蕉3种植物,强化生态净化功能,保证水质改善的效果,保持景观湖水质。

盘锦市湿地休闲酒店污水分级处理湿地体系空间分布见图7、图8。

6 雨水收集体系

为了全面实现生态化目标,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资源,应对湿地休闲酒店园区内雨水进行收集、回收利用,建立雨水收集体系。

一方面,雨水通过酒店的湿地、绿化用地和透水地面进行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通过雨水收集装置收集雨水进行再利用,或汇入雨水收集池、生态人工湖,转为景观、绿化用水,或通过湿地净化处理后转为中水,作为湿地休闲酒店的生活用水。

7 结语

湿地具有众多的生态功能,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湿地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城市湿地休闲酒店景观生态规划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湿地景观的设计在满足人的使用需求之下,尽量尊重原有的生态景观格局,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湿地酒店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园林和酒店,城市湿地休闲酒店规划以保护利用湿地,并发挥其净化污水等生态效应为主,同时为游客提供优良的湿地景观。良好的城市湿地休闲酒店规划设计,既可以提高酒店的环境品质,还有助于保护珍贵的湿地生态资源,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湿地逐渐受到吞食,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往往被破坏或丧失。从城市开发与湿地的保护、利用出发,通过城市湿地相关概念的辨析及原则制定,采用实地调研、生态设计、景观规划等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针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色、生态功能,规划设计了城市酒店湿地景观,构建了人工生态湿地水循环系统,为同类酒店的设计提供了实践案例。

关键词:人工湿地,城市休闲酒店,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于少,王海霞,万忠娟,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地理科学进展,2003,23(1):22-29.

[2]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111-120.

[3]王宪礼,李秀珍.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7,16(1):58-62.

[4]丁廷华.污水芦苇湿地处理系统示范工程的研究闭[J].环境科学,1992,13(2):9-13.

[5]韩勤有,徐雅娟,高升平.生物塘——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制浆造纸废水工程实践[J].陕西环境,2003,10(3):12-13.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第9篇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 研究区域

洋湖垸湿地公园位于长沙市洋湖大道以北, 潇湘南大道东线以西、靳江河以南、以东, 总占地面积5.2km2, 公园规划面积4.85km2, 其中修复和保育区域面积4km2, 河流湿地0.85km2, 是中部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 区域整个地势为中间低, 四周高, 最低点为27.4m, 最高点为115m, [14]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潮湿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7.2 ° C, 年平均降水量为1422.4mm。

2. 数据来源

通过查询政府网站、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等方式, 获取洋湖垸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并通过查询国家政府网站等方式确定其参照值, 由于数据获得的有限性, 对于湿地公园尺度基础设施状况及进入景区的通达性, 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获得。

二、研究方法

1. 指标体系及权重

借鉴国内外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等相关的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15,16,17]本文采用目标—基准—测度三级体系与Delphi法, 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并同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表1)

2.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洋湖垸湿地公园进行景观健康评价, 评价指标值和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元指标值的计算:根据各元素指标对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方向, 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计算:正指标:D=F/R;逆指标:D=1-F/R。式中:D代表指标计算值, F代表指标实际值, R代表指标参照值。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BCD=∑WiDi;BCD为湿地公园综合利用指数, Wi为评价指标权重, Di为评价指数。BCD为0~100之间的连续变化值。

3. 调查问卷

笔者于2014年3月10~18日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整理, 问卷主要针对游览过洋湖垸湿地公园的游客发放的。 本次问卷一部分是通过网络调查网站问卷星 (http://www.sojump.com/login. aspx) 发放, 共回收问卷283份;一部分在湿地公园向游客发放, 共发放问卷322份。总共发放问卷605份, 其中回收有效问卷为6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17%。游客对湿地公园的总体满意度及对湿地公园内基础设施状况和湿地公园的通达性的满意度情况如表2、3、4所示。

三、结果分析

1. 各指标标准值及量化

通过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洋湖垸湿地公园各指标标准值和量化结果 (表5) 。

根据以上指标值的计算和权重的确定, 得到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的综合评价值 (表6) 。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等级划分

参照相关研究[18]划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等级为:80分以上为湿地公园景观的健康状态;60~80分为湿地公园的较健康状态;40~60分为湿地公园的相对健康状态;40分以下为湿地公园的不健康状态。 (表7)

3. 洋湖垸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分析

洋湖垸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综合评价得分为85.73, 处于景观生态健康状态, 生态环境适宜, 景观生态结构完整合理,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 社会经济综合效益高。

城市宏观尺度方面, 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得分只有70.22, 相对较低。其中, 城市湿地面积比和城市受保护区域面积比的得分都比较低, 说明城市的湿地资源以及对城市自然生态保护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指标和功能指标的得分都比较高, 说明城市的经济环境能够给湿地公园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支持。城市旅游业收入得分为91.6, 说明城市的旅游业比较发达。保护物种比例得分为87.8, 说明湿地公园对于城市物种的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湿地公园尺度综合分值相对较高, 说明湿地公园自身有很好的自我维持能力, 但从三个一级指标来看, 社会经济指标相对较低, 其中基础设施状况的得分比较低, 只有71.1, 与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正处于建设开发期有一定的关系, 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在湿地公园的功能指标评价中, 其中科研能力比较低, 由于洋湖垸湿地公园还未建设完成, 其对外开放时间也还较短, 所以针对洋湖垸湿地公园开展的科研项目相对较少。随着公园的开发建设的继续, 公园内的基础设施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其吸引科研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

摘要:景观健康研究是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健康的新方向, 景观健康的标准体现在景观能否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湿地的洋湖垸湿地公园, 其可持续性表现在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功能的和谐发展。基于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视角, 从城市宏观尺度和湿地公园尺度选取22个评价指标, 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 对洋湖垸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洋湖垸湿地公园的综合评价得分为85.73, 处于景观生态健康状态, 生态环境适宜, 景观生态结构合理,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 社会经济综合效益高。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北方地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湿地”一词是外来语,源于英文“wetland”。不同学科、不同学者赋予湿地的含义不尽相同,近60多种,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而目前最具权威同时也被管理部门广泛采用的就是《拉姆萨尔公约》(也称《湿地公约》),其定义为广义的定义。《湿地公约》第一条第一款将其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

城市湿地虽然资源丰富,可是,它却面临严重的威胁。因此,湿地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城市湿地公园之所以吸引大量的游客,源于湿地环境的自然、生态及其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为人们休闲娱乐、旅游观光、认知湿地提供了一个好去处[1]。

植物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它具有其它景观要素无法比拟的生态景观性,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所设定的湿地环境主要是指哈尔滨的湿地植物景观。由于哈尔滨位于松花江沿岸,水资源丰富,因此,沿岸地带分布了多种湿地并且大多是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生态脆弱带,在调节气候、防洪蓄水、净化水质和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松江湿地,不仅对湿地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构建城市湿地网络和打造北方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哈尔滨市自然状况

哈尔滨处于E125°42′~130°10′、N44°04′~46°40′,在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南部,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其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干燥;夏季短暂、凉爽而舒适,昼夜温差比较大。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 mm,而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哈尔滨地域宽阔,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空气凉爽。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源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其干流贯穿哈尔滨市地区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达11.94万hm2。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7种。

该研究选取松花江沿岸的一处小型湿地景观作为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案例方台湿地公园,它处于城市边缘,基底条件良好,具有天然湿地景观。它还没有被国家建设部或国家林业局批准,但方台湿地公园与国家级或者省级的湿地公园一样,具有湿地公园特有的生态、文化、景观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它占地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从城市湿地公园的区位及其功能上看,它将会成为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它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也是十分显著的。

2 方台湿地公园植物现状及问题

2.1 自然环境因素对哈尔滨湿地植物景观的影响

温度制约着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同时也影响着植物的外貌特征,特别是在冬季,香蒲、芦苇人工湿地中由于植株地面部分枯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湿地植物景观效果。哈尔滨湿地土壤环境多呈偏碱性,即pH为7.5~8.0。由于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物的生长以及景观的塑造。除此之外,还受地形、植物本身等自然状况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2.2 湿地陆地植物严重匮乏

由于方台湿地公园初期规划设计偏重水生植物景观的营造,明显在湿地的陆地植物方面不足。基地调查发现主要树种有垂柳、水曲柳、小叶杨、红皮云杉和樟子松等,基本没有过渡作用的灌木层(见图1)。由于所种的植物特性的局限,均不利于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效果和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因此,未能创造出较好的湿地公园陆地植物群落景观。

2.3 湿地水生植物景观单一

方台湿地公园主体水域比较明显,即鱼池和荷花池,主要以荷花、莲花种植为主。少部分为水稻田和原生湿地。公园内有一定比例的湿地水生植物,主要为芦苇、蒲草以及荷花等,虽然形成了一定的景观效果,但是植物类型及景观都比较单一。尽管夏季在水面上形成美丽的芦苇、蒲草景观带,秋季荷花盛开,景观优美(见图2)。但是,与丰富的水生植物世界相比,哈尔滨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景观无论从植物类型、色彩体系方面,还是从丰富水生植物景观方面来说,都呈现出较为单一的特点,因此也就造成了水生植物群落景观的单调性。

3 方台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分区规划

由于每个城市湿地公园立地条件、植物资源情况有所不同,要使植物景观设计更为合理并充分利用其资源。首先宏观上明确规划目标,然后微观上分区、分级进行控制规划[2]。从植物景观角度划分,将其分为湿地生物圈保护及恢复区、湿地缓冲与科普教育区、观赏休闲区、建筑与游乐设施区4个功能区域。

3.1 湿地生物圈保护及恢复区

湿地生物圈保护及恢复区的植物景观规划在以维护哈尔滨本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保留和恢复原始的自然风貌和原有的湿地植物景观特色。不应为了达到游客的审美标准而去破坏自然界的法则,打破自然界原本的平衡。避免它受到自然或人为的干预,保护并恢复湿地原本的生态系统。

3.2 湿地缓冲与科普教育区

湿地缓冲与科普教育区的植物景观规划应在追求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为了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湿地、保护湿地,可适当引进和培育一些哈尔滨罕见的植物群落和景观效果极佳的树种。为了避免引进物种的过度繁殖或者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一定要慎重选择并加以控制。

3.3 观赏休闲区

观赏休闲区的植物景观规划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以哈尔滨乡土湿地植物(包括陆生湿地植物和水生植物)为主,可以辅助设计具有农趣和花海特色的湿地植物景观。打造具有北方寒地特色的湿地植物观赏区,伴随着湿地公园旅游项目的开展,合理开发利用湿地植物资源,使游客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3.4 建筑与游乐设施区

建筑与游乐设施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以人为本,配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在规划设计上不仅要考虑植物的合理搭配,还应考虑建筑、游乐设施与其协调统一,同时给游人以指示引导。由于此区的游人相对较多,因此,对其植物塑造的空间和景观效果有较高的要求。

4 方台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4.1 水体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进行水体植物景观设计时,首先选择适合哈尔滨生长的水生植物,还要结合水域面积大小、水质的好坏和水深等因素来选择是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还是沉水植物。一方面,可以扩大水景空间,另一方面丰富了水体景观。相反,不同植物群落对水体的要求不同,给人的感觉也随之不同。例如:水面上种植大片睡莲、荷花,给人以清洁纯净之感(见图3),而在水岸边种植垂柳、碧桃、迎春及蔷薇等,给人以虚涵之境。

进行水面植物种植时,在种植量上应有疏有密,不宜均匀种植;在与水岸的距离方面应有近有远,不宜等距,以免形成单一的景观[3]。同一水面上为了避免物种间竞争并抑制生长,在植物的选择与搭配时一定要注意。在景观较为突出的地方,要搭配观赏价值较高或植物长势良好的水生植物。

4.2 陆生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湿地陆生植物处于湿地公园中内陆区域(包括岛屿上的植物在内),但湿地公园植物景观与其它普通公园相比,有其特殊性,即要求植物对较高的地下水位和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要想达到近乎自然的植物景观,植物材料要选择特殊类型,还要合理搭配组合[4]。

由于哈尔滨地域的特殊性,常绿树种较少,冬季景观效果较差。为了能最大限度满足景观需求,植物选择应以地被植物、花灌木、落叶与常绿乔木混交的形式来进行种植设计。由于此地域的常绿乔木不耐涝且喜湿润环境,可以种植在地形较高和排水良好的地方。

4.3 园林建筑周边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建筑多种多样,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和桥等建筑物或构筑物。配置应根据建筑自身的尺度、色彩、主题、造型风格与特征合理搭配,突出并强调园林建筑主题。建筑与植物搭配可以软化建筑的硬质线条,打破其生硬的感觉,丰富构图。

植物景观设计应结合园林建筑,使二者互为因借、相得益彰(见图4)。建筑方面要掌握其本质特征,植物方面应把握好种类、数量、体量及形态等要素与建筑间的比例关系。再结合艺术构图原理,水面植物景观可以适当留白,映照出建筑的美丽倒影,增添景观的意境美。

植物和建筑有一定的距离,以免破坏基础,并应和窗间错种植,以免影响通风采光。此外,建筑拐角处线条较生硬,选择适当的植物群落再搭以假山石等来遮盖。

4.4 园路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湿地公园中的园路除了要分割空间、组织交通与提供游览路线外,还要保障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完整,不被破坏。公园中的园路主要有主干路、支路、游步道、滨水路以及道路节点5种类型组成[5]。由于园路类型不同,需要在园路两侧配置不同种类及形态的植物,在加强不同道路的功能同时,还营造与之相匹配的环境氛围。

主干路的人流量比较大,在植物景观设计上要保证道路的畅通无阻,因此要求植物营造要通透、简洁。为了不让游人感觉单调乏味,可以考虑色彩和形态的适当变化;支路和游步道植物景观设计要突出其蜿蜒曲折之美,可以结合自然的、灵活多变的种植方式。滨水路是为了方便游人亲近水面和动植物,但湿地生态系统本身不应有过多的人为干扰,因此营造自然的生态植物景观,为小动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和栖息场所就更为重要;道路节点处的园林植物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能,对植物的姿态、体量与色彩要求较高。不同的园路植物景观设计要综合考虑与地形、水面和建筑等元素的结合。

4.5 地形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地形是植物景观设计的载体,依附的平台。可以塑造多变的植物空间环境,避免形成单调乏味的植物景观,造成游人审美疲劳。因此结合地形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非常重要。平面式地形要保证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一般不应小于1%,以保证排水的通畅,植物的正常生长;斜坡式地形和土丘式地形植物景观设计为了强调地形的起伏感,在地形较高的地方种植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地形较低处种植低矮植物、地被植物。

5 结论

哈尔滨的一些湿地公园是东北地区众多小型湿地公园之一,其所承担的湿地生态恢复的研究、湿地保护、湿地旅游的功能,更是东北地区河流型湿地的代表,根据湿地公园功能分区特点,从规划方面对湿地生物圈保护及恢复区、湿地缓冲与科普教育区、观赏休闲区、建筑与游乐设施区等不同功能区域植物景观的营造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植物实际所处环境状况,将湿地公园划分为水面、陆生、园林建筑周边、园路以及地形等类型来分析哈尔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Ehrenfeld Joan G.Evaluating wetlands within an urban con-text[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0(5):253-265.

[2]朱祥明,梅晓阳.上海城市湿地空间的绿化特色初探[J].中国园林,2005,21(1):59-61.

[3]吴玲.湿地植物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6-35.

[4]徐新洲.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54-71.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群落构建;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0948.15+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1)10—0066—04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与载体,全球超过五分之二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湿地是天然的基因库,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是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我国的湿地植物有2 760种,湿地植物是城市绿化品种的有力补充。

一般认为,城市湿地公园应该是在城市自然湿地或人工恢复湿地上保持该区域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城市湿地公园对城市公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城市湿地公园除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游憩等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其它类型公园所不具有的优点,其最主要表现在自然生态特质,即自然特色浓郁、景观丰富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显著、功能复合全面。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将城市湿地公园定义为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因此,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的区别在于是否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其本质和目标是一致的。下面,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为例,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以及生物多样性景观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分析

1.1公园概况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位于浦东新区高桥镇三岔港,黄浦江、长江、东海在此汇聚,呈现出上海唯一的“三水并流”的地理景观。一期工程于2007年3月试开园,公园规划面积达300 hm2,现已开放的一期为120 hm2,是上海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森林公园。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以滨江湿地为特色,专门开辟了湿地生态观赏区,以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要目标,对湿地公园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公园依托湿地这一特殊景观形态,利用植物群落打造的生物多样性空间,打破了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僵硬感,创造了人性化绿色空间。

1.2生物种类多样性分析

生态湿地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物种多样性不但可以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而且可以增强群落的抗逆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湿地植物主要包括:沼泽植物、盐沼植物、红树植物、浮游植物、挺生植物、底栖植物等。以乡土植物为主,特别是优势种和建群种的选择,适当选择适应性强并经过驯化的新物种和新品种是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景观营造的基本环节。滨江森林公园具有相当丰富的森林资源,原苗圃内留存的20万株乔、灌木和204种野生植物被有选择地加以保护,在“自然一生态一野趣,保护—创新—发展”的建设主题下,园中大约有10hm2的土地被列为整体保护区域,成为物种多样性的主体结构。

公园内部充分利用现有的海棠林、水杉林、玉兰林等自然景观,以植物造景为基调,充分展现植物的观赏价值,形成园内各类独具特色的专类植物景区,主要有以木兰属、含笑属植物为主的木兰园,以樱花和海棠为主的蔷薇园,以杜鹃花属植物为主的杜鹃园等,最著名的还是依托当地地理资源构建的湿地生态园。其中占地近百亩的杜鹃园已种植了春鹃、毛杜鹃、夏杜鹃、高山杜鹃等20多个品种。通过植物种类收集及自然演替繁衍等方式全力打造多样的湿地景观。

1.3群落组成分析

植物群落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生活在相同环境下的植物种群的组合体。自然界的植物群落是植物经过漫长的演替和进化的结果,而城市湿地的人工植物群落受到立地条件、城市活动以及地带性等因素的影响,群落结构比较易变,更加复杂多样。稳定有序的植物群落构建一般都是在充分研究植物群落的功能、结构、生态的基础上,借鉴自然界稳定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的。湿地公园植物群落的形成包括了许多循序渐进的系统发育过程,并且群落的构建机制和特性决定了它被控制性较强,人为干预较多,因此在群落构建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将植物的生态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

组成生态群落的具体植物种类应该具有彼此交错的生态位,以便充分利用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等环境资源。通过彼此互不重叠生态位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尽量遵循自然湿地中群落稳定后的植物组成及比例,以便形成自我稳定性好、维护费用较低的生态系统。现在的滨江森林公园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城郊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次生态的人工森林、人造林景观群落与滨江湿地景观,使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湿地公园内典型的植物群落为乔灌草(藤)的经典植物搭配,以便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形成复层群落。滨江森林公园主要的群落层次搭配为:银杏—胡颓子—石蒜、香樟—八角金盘+刚竹—书带草、喜树—月桂—小檗、广玉兰—栀子+腊梅—月季、白玉兰+银杏—结香+栀子—红花酢浆草、银杏—桂花+山茶—月见草、无患子—栀子花—三叶草、青桐—杜鹃—马尼拉草等。群落搭配中,上层乔木大多为落叶植物,如银杏、青桐、无患子、白玉兰等。而由于香樟、广玉兰是上海地区运用数量最大的树木种类,因此也有以二者为上层主体树种构建群落。

上层的落叶树种在春夏季节繁茂郁闭,为下层的灌木、地被阻挡强烈的光线,满足部分喜半阴植物(如山茶,八角金盘)的环境要求。到了秋冬季节,上层乔木逐渐凋零落叶,使下层植物得到充足的光线与成长空间。同时,凋零的残枝乱叶逐渐腐烂分解,在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方面有一定意义。如今,连绵不绝的绿色森林成为滨江湿地公园独特的景观。

1.4群落演替规律分析

构建乔、灌、草复合混交群落和多样性的水生植物群落,尽量选择乡土植物种类和本地顶级群落的构成方式。遵循自然湿地中群落稳定后的植物组成及比例,以便形成自我稳定性好、维护费用较低的生态系统。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在群落构建过程中应用最多、最广。

对原有植物群落尤其是纯林以及郁闭度高的混交林做抽稀处理,按照“留强去弱,留优去劣”的原则对群落进行抽稀,调整群落空间,适当引进

新的优势种或建群种。适当采用水平混交技术,引进生物学习性有差异的乔、灌木,引导单一植物群落向多种类、多径级的混交群落转变。同时,适当采取垂直混交技术,引导单层植物群落向复层植物群落过渡。

在植物空间、色彩、立意方面做最佳配置设计。复层混交群落配置时注意植物喜光、耐阴特性以及对水位、营养的需求,并根据设计要求在观赏性方面做最佳配置。

乔、灌、草结构除了对植物体量做出要求进行布置外,还对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考虑。模拟自然界植物生长的原始环境,将耐阴的植物种类种植于高大乔木之下,零星草本遍布其中,生态位互相错落而不重叠,形成空间立体的自然群落。另外,在观赏季节,对群落色彩进行配置,做到色彩统一与对比,在群落结构中配置一定量的色叶植物,起到点缀的作用,而其后的高大乔木则成为色叶植物的广阔背景。初春季节,在水体四周的坡地上布置绦柳、碧桃,色彩和谐饱满,呈现一幅桃红柳绿、生机盎然的美景。地被植物的选择多采用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花卉种类,如大花月见草、玉簪等,以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

1.5湿地景观特色分析

滨江森林公园根据环境特点,大量配置耐水湿的植物种类,植物群落的构建借鉴原有植物群落的乔木组成,配置中生、湿生的乔、灌木,如水杉、香樟、夹竹桃等。水塘和水边植物群落以湿生和水生的植物群落为主,如鸢尾、泽泻、马蔺及菖蒲等植物构建的水生植物群落。另外,在临水坡岸的空地上配置湿生的乔、灌木。选择的植物生态幅较广,一般为湿生、中生的植物种类,能忍受一定的水湿环境,但又在短暂的旱季保持旺盛生长。

滨江森林公园的特色区域“湿地生态观赏区”位于公园西侧。错落的水边石道旁是水杉、广玉兰、枫香林丛,乌桕、枫杨等本地乡土乔木盘根错节,交互生长。顺着起伏不定的地势,几条溪流从林中穿过,汇集到低处,形成一个面积不小的浅湖。湖边鸢尾、水葱等50多种浅水性、深水性水生植物生机盎然。夏秋季节,水中荷花绽放,岸边芦苇丛生,水景独具。自然湖岛、沼泽湿地、溪流、林地等原生自然景观,形成了“林溪间杂”的景观氛围和游憩空间。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化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类生活和生产为中心,由人类和城市环境等各要素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受人为干扰影响最大,具有脆弱性、复杂性、复合性等特征。对于现有生长较好的群落,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使其自然演替。对于已经遭到一定破坏,需要人工种植整理的区域,则在对本地植物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借鉴本地相近的自然湿地中的植物群落,根据不同湿地类型的群落演替进行构建。湿地公园内不宜兴建公路、桥梁、公共建筑等大型人工设施,应设置尺度亲切、造型自然、富有野趣的小型生态建筑,例如湿地展览馆、观鸟棚、眺望台、小型服务设施等,同时园林建筑小品应选择自然质朴的材料。

滨江森林公园充分体现了“滨江”、“森林”这两大元素的野趣和“湿地”这一自然风貌,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原始气息及自然湖岛、沼泽湿地、芦苇丛、茂密森林等都市难见的乡土野趣。

2存在问题

以滨江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对植物群落构建的基本原则的探讨,阐释了生物多样性构建的基本途径,同时也发现了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生物多样性营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湿地公园中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应用较少,除扶芳藤、常春藤、络石等有少量应用外,其他藤蔓植物种类较少。植物群落种间配置单一化和群落层次结构简单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尤其是垂直绿化与地被景观构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样”这一核心理论。

第二,对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不重视,将大量的新优植物,特别是国外观赏品种集中栽植在小块土地上,强调“展示”效应,导致部分群落结构单一,抗逆性差,不能充分发挥单位面积上应有的群落生态效益。对乡土树种,尤其是建群种的应用还不够。

第三,为了追求景观统一性,大量用同龄植物以片植方式进行布局,强调整齐统一性,由于植物生态位相似,造成营养空间竞争激烈,同时缺乏群落的有效更迭演替,影响了植物群落的健康与稳定。

最后,滨江森林公园特殊的景观节点为水,水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中介,而围绕水体进行生物多样性营建的力度明显不够。水生植物群落尤其是野生水生植物的自然群落比重太小。

3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设计初探 第12篇

欧洲芬兰、荷兰、德国、丹麦等是最早湿地研究的国家, 其本国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他们对湿地的研究是从多方面开始的, 例如:湿地结构、湿地功能、湿地与全球气候、湿地价值、湿地效益、湿地生态安全、湿地管理立法等方面。19世纪末, 北美以美国湿地研究为始, 由于美国东西海岸湿地是高强度经济发展区域, 对城市湿地的干扰和破坏比较明显, 所以美国对东西海岸湿地研究比内陆湿地受到更为重视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 美、德、日等国家开始重视城市湿地环境景观设计的恢复建设。它的范围不局限在对一条河流或一片湖泊的治理, 而是从大的生态角度出发, 将水体、堤岸、滩地、湿地、植被、生物等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恢复加强这些自然因素的内在联系, 整合湿地水域的生态恢复、水质自净、洪泛控制、生物繁衍等功能, 满足人类休闲游憩等功能。因此, 湿地公园的建设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 市民可参与湿地的建设规划。在城市湿地建设中, 重视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以湿地景观为平台的特色旅游。

近年来, 我国对城市湿地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的发展, 城市由中心向外郊扩散迅速, 导致城市湿地遭到严重性的破坏。由于设计师对城市的科学了解还相对缺乏, 并且在设计中其它负面成分诸多, 在湿地保护建设与研究的领域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

20世纪初期, 我国开始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领域上有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基础, 在1992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之后, 2005年城市规划部门颁布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建城[2005]97号文件, 进一步完善城市湿地保护、恢复与建设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城市湿地恢复及技术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得到相当重视。如今,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城市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 城市中湿地公园的设计和营造, 在缓解热岛效应、消除粉尘、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气等方面展现出比传统的绿化更大的优势。并且美化城市的作用显著, 可使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但是, 诸多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都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 主要是设计师在设计中不够联系实际问题, 调查研究资料过于少, 片面性问题诸多, 同时, 也有政府部门的干涉, 使得城市湿地公园应有的规划设计和设计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惹起民众反对, 实用性和价值性无法实施。因此, 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设计正在成为国内城市环境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调查研究内容。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参与性调查方法的选定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反映人们心理学的刺激模式, 其侧重于观赏游憩价值和地域性文化特色价值两方面, 那么民众对其湿地公园景观所表现出的喜爱和保护生态的程度和心理感知程度, 是民众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反映。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脱离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民众主体之间的关系, 就无法正确认识民众的需求所在, 同时, 更难对城市湿地公园持续发展和保护起积极作用。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参与性调查一般包括单体资源的调查和数理模型综合调查得出合理性的报告, 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起参考价值。从逻辑上来讲,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参与性主要来源于周遍普通民众所以调查报告应从民众参与角度对其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调查报告研究。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参与性的发展应用模式

依据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设计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判矩阵数理模型公式可得出各影响要素因子的影响程度值, 那么可得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参与性发展应用模式为三个类型:距离隔离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和协调融合模式。

根据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设计调查评价指标体系, 对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影响的各要素因子进行调查组打分评价方法得出结果, 再通过记分等级划分三个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设计调查报告影响等级可知:影响极大称为重点保护区域;中间值称为协调保护融合区域;毫无影响为一般游憩休闲区域。

然而, 每一个城市民众的感知觉都不异同的, 影响程度的评价波动性比较大所以记分影响程度的划分准确性难以把握。为了更好的使得评价标准更合理性和准确性, 我们必须通过数理模型计算的方法相结合的来提高准确性, 这样更能具有价值性。

数理模型综合评判矩阵计算得知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的影响程度的大小, 来指导景观设计中的各区域的合理建设, 更一步完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建城[2005]97号.

[2]陶思明.湿地生态与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3]黄发祥, 严洪, 张晔.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域特色塑造[J].城市勘察设计 (福建) , 2009 (2) :119.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精选12篇)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第1篇1 湿地生境的选址城市景观湿地一般都是人工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