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生物题型总结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初中生物题型总结(精选8篇)

初中生物题型总结 第1篇

材料题型

【解题方法】: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第一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解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发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第二联系教材,拓展思维,探索解决措施和对策。虽然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情景是联系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情景,对学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问题,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折射”。因此,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建立教材与试题材料的联系,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材料,进行横向的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解析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试题的“设问”,以设问为线索,联系原理、规律。联系教材中和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发现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针对设问,组织解答答题时要在设问的引导下,认真理清思路,将思维的结果整理归纳,条理清楚地解答,做到答案科学、完整、周密。特别是对简答题,务必要按照问题的逻辑,层次分明地回答,尽可能地使用地理原理。规律中的科学术语,使回答简明扼要。

1.资料分析。

据报道,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侵入稻田和村庄,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沅江市等22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蛇是鼠的天敌,每条蛇一年可吃掉约400只田鼠。但是据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统计,长沙市每天大概消费1万千克蛇。这些蛇至少有三成是野生。湖南是产蛇大省,长沙是消费蛇最大的城市。

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也是东方田鼠肆虐成灾。但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说:“管理局不赞成用化学药物灭鼠。”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问题:

(1)东方田鼠在分类上所属的门、亚门、纲:____。

(2)田鼠“四处打洞”、“啃食庄稼”,这些行为都属于____行为。

(3)请写出上述资料中的食物链____。

(4)为什么保护区管理局“不赞成用化学药物灭鼠”?

2.短文,回答问题:

2008年年初,在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之间惊现一块由漂浮的垃圾聚集而成的“太平洋大板块”。这块可被称为世界“第七大洲”的“垃圾洲”由350万吨塑料垃圾聚集而成,面积达343万平方公里,最大厚度可达30米。这再次引起人们对海洋污染问题的关注。

专家们警告:“垃圾板块”给海洋生物造成的损害将无法弥补,这些塑料制品不能被生物降解(其平均寿命超过5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只能被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而分子结构却丝毫没有改变。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塑料“沙子”,从表面上看,似动物的食物,而这些无法被消化、难以排泄的塑料最终将导致鱼类和海鸟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另外,这些塑料颗粒还能像海绵一样吸附高于正常 含量数百万倍的毒素,其连锁反应可通过食物链扩大、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至少有267种海洋生物受到这种“侵害”的严重影响。

(1)文中提到“这些塑料制品不能被生物降解”,这里的“生物”主要指。

A、像海鸥这样的海鸟B、像鲨鱼这样的海洋鱼类

C、细菌、真菌等这样的微生物D、可以接触这些塑料制品的任何一种生物

(2)浩瀚的海洋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活着20多万种不同生物,其中鱼类就有2万多种,这些鱼类为人类提供了20%以上的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七大营养素之一,它与另两类营养素并称人类食物中的三大供能物质。他们是。

A、糖类、维生素B、脂肪、无机盐C、脂肪、糖类D、无机盐、维生素

(3)海洋污染,已经成为人类无法承受之痛。在以下这些做法中,对保护海洋环境有积极意义的是。(提醒:此题多选,请选出全部正确选项)

A、外出购物时尽量使用环保布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B、在小溪、河流、湖泊和海滩游玩时,带走自己的生活垃圾

C、善待海洋生物,不食用海洋濒危动物,少买或不买珊瑚制品

D、对海洋鱼类要限制捕捞,规定休渔期,维护海洋生态平衡1

E、着力治理工业“三废”,大力普及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4)紧密结合短文内容,请你谈一点你对人类和环境关系的认识:。

3.2008年秋天,三鹿奶粉事件震惊全国,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暴利,他们在鲜奶中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该物质含氮量较高,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三聚氰胺,会使蛋白质测定含量虚涨4个多百分点。于是,少数奶农把三聚氰胺加入鲜奶之中,造成蛋白质含量增高的假象。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据以上材料回答:

(1)为确保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奶粉中蛋白质含量标准,这主要是因为蛋白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在小肠内最终被消化成______________。

(3)被人体吸收的三聚氰胺由小肠到达肾脏的血液循环路线中,甲同学认为只经过心脏的右心房、右心室;乙同学认为只经过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丙同学认为要经过心脏的全部四个腔,你同意________(填甲、乙或丙)的观点。

(4)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小明天天喝牛奶但仍缺钙,可能的原因是体内缺少_____________。(以下任选一项)

A.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CD.维生素D

4.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6万多人死亡,37万多人受伤。大量伤员急需进行输血抢救。各大城市出现了踊跃为灾区人民献血的热潮。

(1)血液对人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会危及生命,必须进行输血抢救。无论是采血还是输血时,都要从他们的静脉中抽出或输入血液,这种血管的特点是。对接受输血的伤员应以输入____血为原则。

(2)血液由 组成,其中能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是____。

资料二:自大地震以来,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卫生防疫、监督队伍有近万人分赴重灾区实施灾后防疫,在灾区喷洒各种消毒剂和杀虫剂。同时,还对灾区进行了重点人群甲肝、乙脑等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储备了霍乱、狂犬病、麻腮等疫苗。到目前为止,灾区没有出现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在灾区喷洒消毒剂和杀虫剂、对重点人群接种疫苗,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_、____。

(4)灾区重点人群被接种疫苗后,在体内能产生____,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5.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认为,自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蔓延以来,中国政府反应迅速,领导得力,措施得当,防控有效。以下是北京、济南、广州三地对输入型患者采取的几项措施:

①把患者及时送入隔离病房,并用达菲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有效治疗。

②让曾与患者在同一车厢、同一航班飞机的乘客及其他亲密接触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到指定地点接受医学观察。

③患者房间配置消毒机,24小时雾化消毒。

④除有关医护人员外,其他人一律不准与患者直接接触(个别人员只可用可视电话交流和问候)。

⑤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高规格食宿、医疗、观察实行免费。

(1)以上几项措施你认为主要应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_________(填序号),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_______(填序号)。

(2)济南市传染病医院院长陈士俊在欢送患者出院时说:①甲型H1N1流感可防、可控、可治;②康复后一般不会再次感染此病。你认为其中②说法的科学依据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假如某甲型H1N1流感患者康复后,不慎与“手足口病”患者亲密接触,有无患“手足口病”的可能?写出你的判断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2)先天性

(3)稻(或农作物,或植物,或庄稼)→田鼠→蛇

(4)合理即可。要点:化学药物污染环境,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还会沿着食物链积累,最终对人造成危害。

2.(1)C(2)C(3)ABCDE(4)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会影响环境

3.(1)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答出一点即得分)(2)氨基酸

(3)丙(4)D

4.(1)同型 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第三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血浆和血细胞(或血浆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3)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4)抗体

5.(1)②④③①②

(2)患者康复后体内产生了相应抗体有可能,因为抗体具有特异性(或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抵抗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初中生物题型总结 第2篇

选择题是根据教材内容、情景设置的题干和四个不同选项组成,所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大,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审题。

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以作出准确的选择,其次,根据题型特点。

可以采用排除法和使用最佳选择法。

填空题

填空题和相关连接题同样属于考查学生的知识点,答案是唯一的,因此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在空格处填上准确的答案。

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

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首先是阅读材料,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不仅从文字上读懂,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

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这样,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其次是审读设问,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按要求解答。

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解答。

读史有感题

读史有感题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一种主观性试题,此题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等能力。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题,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答题。

其次要审定题目类型,明确试题对答题表达方式的要求。

再次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部分,作到全面思考,找出要点,语言的表达准确。

识图题

识图题是考查学生技能的一种题型,考查的是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科之间相关连接的能力。

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图,分析图的类型,图包括战争形式图、重要事件示意图、实物图等,找出相关信息。

其次与把图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找出相关知识点。

四种生物题型的解题策略 第3篇

一、实验设计题

生物实验是历年高考必备内容,实验题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并稳定在一定的比例,总分值超过了试题的45%,因此教师要重视实验题的解法研究。

(一)解答生物实验题的基本模式

1.认真研究课题,找出其中自变量与因变量。

2.构思自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

3.确定保持各个实验组无关变量一致的方法。

4.在注意实验步骤关联性的前提下准确表述实验步骤。

(二)生物实验设计题题型

1.续写实验及预测实验结论。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然后涉及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一般就能比较正确地写出答案。

如: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光现象普遍存在,生物通过细胞的生化反应而发光。请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的浓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萤火虫的荧光器晒干后研成的粉末、ATP粉末、蒸馏水、大小相同的烧杯若干、大小相同的试管若干、标签纸若干及其它实验所需材料。

(1)实验步骤:

(1) 配制不同浓度的ATP溶液置于小烧杯中,贴上标签;

(2) 将发光器粉末分成若干等分分别放于试管中,贴上标签;

(3) 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预期结果与分析(实验预期结果多种多样,写出其中三种并加以分析)。

2.评价和纠正给定的实验步骤。这类试题中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干扰因素较多,要求在吸取原有设计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对这种题型学生不会感觉无从下手,相对失分率也低。

3.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这类题型与研究性学习相关配套的,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既考查了对原实验原理的理解,又考查了研究方法的运用。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学生发挥个性特长。

如:已知纯种的粳稻与糯稻杂交,F1全为粳稻。粳稻中含有直链淀粉遇碘呈蓝黑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现有一批纯种粳稻和糯稻,以及一些碘液。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基因的分离规律(实验过程中可自由取用必要实验器材,基因用M和m表示)。

无论哪种类型的设计实验步题,都可以用“三步曲”去解: (1) 准备阶段:材料的准备、仪器的准备(分组、编号)、药品的准备; (2) 操作阶段:一般操作、特殊操作(变量处理); (3) 培养观察和记录,有时候有些步骤只是在三步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

二、开放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这类试题一般表现为题目条件的开放和试题答案的开放。但不管怎么开放,题目总会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解题时首先要注意抓住题目中关键词的修饰语,看它的限制条件是什么。

如:(2007年高考宁夏试卷28题Ⅱ)同一品种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的两块土地上,但单位面积产量差别很大,为了探究两块土地上产量不同的原因,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的题目)。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明确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是生物因素。至于是什么?答案就是开放的了。

又如:验证钙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一题,试题提供的实验材料及原理都是限制条件,要求在学生必须依据题目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材料来设计实验。

其次,学生要学会提供的条件寻找解答的思路和线索。再次,要注意答题的逻辑性和条件性。教师要教会学生最好把不同层次的内容分别列成不同的小点,以清晰展示自己的思路。最后,如果必要,可以借助图、表等来辅助表达,使表达更加一目了然。

三、图形题

图形题在高考试卷中的比例也逐步在上升,图形题更注重对学生技能的考查。中学阶段图形题主要有扇形图、线段图、柱形图、显微图和坐标曲线图,扇形图、线段图和柱形图在中学阶段少见,主要出现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周期的判断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的统计上,显微图常见于对种植物细胞结构的考查上。不管哪种图形都是建立在课本知识原理上,学生只要形成知识网,任何题目就都能迎刃而解。在这些图形题中可能最难最常见的就是坐标曲线图。如:物质浓度和O2浓度对物质运输速率的影响;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温度、pH等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中分裂时期与DNA含量、染色体数、染色体单数、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等都对坐标曲线图有考查。这类题型也常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图形要能对曲线所表达的含义进行解释,最终要根据曲线图得出课本中的一个结论。教师要使学生注意解这种题时,首先要明确横坐标与纵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其次,在明确曲线含义的基础上,对曲线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要注意尽量把所要说明的问题说完整。如:生长素浓度对根、茎、芽的影响这三条曲线,既说明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作用的特点,又说明同一浓度生长素对不同植物器官作用的特点。

四、材料分析

高考中的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材料一般都比较新颖,在平时的训练与模拟试题中很少遇到。一部分学生一见到材料题是新的,没见过,加上材料内容多,就会头疼,甚至放弃答卷。其实,这类试题一般起点高,落点低。遇到这类题目心静为先,学生要先把题目通读一遍,了解题目大致内容,再带着题目提出的问题与要求仔细阅读题目,找出与题目问题相关的叙述,大脑保持高度清晰,尽量把材料中的新内容与已学过的知识挂钩起来,其实这类试题的许多答案最终都落脚于课本知识上。

如:(2008年广东高考试卷32题)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生物修复的方法途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该系统修复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____。

初中生物题型总结 第4篇

赵广宇,成都石室中学教学处副主任,四川省中学生物特级老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实验题型是各地高考中的必考题型,它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体现出高考对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同时,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其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也往往体现在实验研究之中,对生物实验的考查也就包含对生物学研究、生物学实验的思想、方法、原则的考查。

一、实验考题的类型

实验类的题型比较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着重从考查内容和要素分析考查操作技能类和探究能力类的试题特点。

1.操作技能类

操作技能类试题主要是考查教材实验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等,或者是考查学生运用教材实验的操作方法完成新的实验。操作技能类试题是选择题的主要命题内容,同时,也是考查新课程选修一相关实验的重要形式。

【例1】(2012年安徽卷第1题)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体剂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黃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解析】典型的选择题考查实验操作技能。考查的知识内容是必修一中的教材实验,知识属于识记水平,技能属于操作水平。第一是考查染色方法,第二是考查染色结果及能否观察到,且二者的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2.探究能力类

这是高考实验类型试题的主要考查方式,包括原理分析类、实验设计类、实验评价类、实验结果分析与处理类等。当然,许多高考题往往是上述类型的组合类,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原理解析类

实验原理通常包括实验的生物学原理和操作原理,实验的生物学原理是指该实验所依据的相关生物学知识与规律、原理等;而操作原理则是指实验过程中,其涉及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依据的生物学、化学等相关原理。以及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此类试题通常是以某一生物学实验为题材,题目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有关问题,以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例2】(2012年江苏卷第15题)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教材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操作原理,以及实验研究过程中运用到的生物学基本原理。其中,A选项考查操作方法的目的,B选项直接考查操作方法:C、D选项则考查有丝分裂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

【例2】(2012年福建卷第26题)回答下列问题: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

(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试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可用_______试剂鉴定。

②.胃蛋白酶实验组合、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______。

③.为了控制试验温度,装有酶和底物的试管应置于______中以保持恒温。单位时间内______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高低。

④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_____。理由是:______。

【解析】此题是综合类考题,重点是应用教材实验的基本原理,解决新问题,属于考查教材实验拓展类的操作原理。从知识角度,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本质、检测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能力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结论的获得,包括探究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处理、因变量的观测、曲线的分析等。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实验设计类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结论。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创新能力,考生需要运用多种理论知识,结合实验操作的实践经验,做出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这种试题包括完全设计类和补充设计类,现在高考试题中大多是补充设计类。

【例3】(2012年北京卷第29题)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______,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______作用的______有机物。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_____。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______。

初中化学除杂题型解题技巧总结 第5篇

初中化学除杂题型解题技巧总结

一、解除杂题的原则、要领、方法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六种常用方法:方法适用范围或原理举例化学方法化气法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除NaCl中Na2CO3,可加适量稀HCl:Na2CO3+ 2HCl=2NaCl+ CO2↑+ H2O沉淀法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除去NaOH中的Na2CO3,可加适量的Ca(OH)2:Na2CO3+ Ca(OH)2==CaCO3↓+2NaOH置换法将杂质通过置换反应而除去除Fe SO4中的Cu SO4,可加过量的铁粉,再过滤:CuSO4+Fe==Cu+Fe SO4溶解法将杂质溶于某种试剂而除去除C粉中的CuO粉,可加适量稀硫酸,再过滤:CuO+ H2SO4==CuSO4+ H2O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除CaO中的CaCO3可加热:CaCO3CaO+ CO2↑转化法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主要成分除CO2中的CO,可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CO+CuOCu+CO2

初中化学除杂题型解题技巧总结 第6篇

1.除杂题: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六种常用的方法。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在掌握了以上除杂质的原则、要领、方法后,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例1.(07昆明)除去K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2CO3,选用的试剂是

A.H2SO4溶液B.稀盐酸C.K2SO4溶液D.AgNO3溶液

()例2.(08哈尔滨)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例3.(08黄石)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A.用NaOH除去CO2中混有的HCl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少量的CO C.用水除去MnO2中混有的KClD.用硝酸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CO

3()例4.(08盐城)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例5.(08南通)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例

...

中考链接

()1.(08大庆)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2.(07雅安)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3.(11扬州)下列除杂选用试剂正确的是A.用过量的O2除去CO2中CO

B.用过量的FeSO4溶液除去Zn中的Fe C.用过量的NaOH除去CaCl2溶液中HCl D.用过量HCl溶液除去Cu中CuO

()4.(11无锡)除去下表所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5.(11泰州)除去下列物质中括号内少量杂质的方法,合理的是A.CaO(CaC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B.CO2(CO):在氧气中点燃

C.H2(HCl、H2O):把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生石灰和烧碱混合固体的干燥管

D.KNO3(K2SO4):溶解,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6.(09南通)下列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A.NaCl(Na2CO3):加入足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B.CaCl2(CaCO3):加入足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C.Fe(Cu):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MnO2(KCl):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7.(09扬州)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的是

()8.(09连云港)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9.(09淮安)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的杂质,所用方法错误的是

()10.(09盐城)下表中,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11.(09泰州)为了除去物质中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3()12.(11.淄博市)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少量)试剂和操作方法 A O2 H2O蒸汽 通过浓H2SO4 B 稀盐酸 稀硫酸 加入适量BaCl2溶液,过滤

Na2CO3粉末 NaHCO3粉末 加热 C

D KNO3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适量的Na2SO4溶液,过滤

()14.(11.雅安市)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15.(11.襄阳市)下列除去杂质所选择牟试剂错误的是:

选物质 杂质 所选试剂 项

A CO2 水蒸气 浓硫酸 B CaCl2溶液 盐酸 CaCO3 C Cu CuO 稀盐酸 D NaCl溶液 NaOH溶液 BaCl2溶液

()16.(11达州市)下列各组括号内除杂技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CO2中混有CO(点燃)B.Cu粉中混有CuO(稀硫酸)

C.CO中混有CO2(氢氧化钠溶液)D.Cu粉中混有Fe粉(用磁铁吸引)

()17.(1

1()18.(11.无锡市)除去下表所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A B C D

二氧化碳 氯化钾

锌 氧化钙

杂质 一氧化碳 碳酸钾

铁 碳酸钙

除去杂质所选试剂

氧气 稀盐酸 稀硫酸 稀盐酸

操作方法

点燃 蒸发 过滤 蒸发

()19.(11.烟台市)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 B C D

A B C D

物质 CO2 二氧化碳 Cu(NO3)2溶液 碳酸钙

物质 CaO CuO

NaOH溶液 O

2杂质 CO 氯化氢气体 AgNO3溶液 氯化钙 所含杂质 CaCO3 Cu

Na2CO3

H2O

干燥

()22.(11.滨州市)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除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通入O2,点燃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除去杂质的试剂或方法

HCl 灼烧

适量Ca(OH)2溶液、过

()20.(11.宜宾市)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试剂或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初中生物题型总结 第7篇

重要概念的含义与应用

化学计算是借助于用数学计算的知识,从量的方面来对化学的概念或原理加深理解或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另外,通过计算还能培养分析、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计算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用元素符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本知识块的计算关键是抓住这一概念,理解概念的含义,并要深刻理解化学式中各符号及数字的意义,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算术关系。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通过化学式可以计算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也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求某物质的化学式。在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系数)与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乘”不是“相加”;若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间的“·”与结晶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是“相加”不是“相乘”。

例 计算5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5CuSO4·5H2O=5×[64+32+16×4+5×(1×2+16)] =5×[160+5×18] =1250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任何纯净的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这样可以计算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的依据是所含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微观上每个分子(即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与其原子量的乘积之比。

例 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氧化物的化学式:Fe2O3,则

Fe∶O=56×2∶16×3=112∶48=7∶3

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宏观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微观上化合物的每个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

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比=×100%

例 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w(N)=×100%=35%

(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这样,化学方程式不仅表达了物质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关系,即什么是反应物质和什么是生成物质,而且还表达物质在量的方面的变化关系,即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质量关系,同时包括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这是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1.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算

这是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最基础的题型,要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理解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在微观上和质量上的关系。例如将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中,它们的关系:

2CO+O22CO2

微粒比:2∶1∶2

质量比:2×28∶32∶88(7∶4∶11)*体积比:2∶1∶2

(同温、同压)

质量守恒:56+32=88

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能表达出多种量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解答有关化学方程中的已知和未知的隐含的已知条件,这些条件都可以应用于计算时的“桥梁”,是整个计算题的基础和依据。

2.不纯物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中所表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指纯净物,不纯物质不能代入方程式进行计算。遇到不纯物质时,需要将不纯物质换算成纯净物质的量,才能代入方程式,按质量比进行计算。计算关系为: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分数

例用含Fe2O3 75%的赤 铁矿石20吨,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多少吨?

解:20吨赤铁矿石中含纯Fe2O3的质量为:20吨×75%=15吨

设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质量为x

Fe2O3+3CO 2Fe+3CO2

160112

15吨(1-4%)x

x==12.5吨

3.选量(过量)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要着重理解“参加”两个字的含义,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就不应计算在内。在有些计算题中,给出了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这时就必须考虑,给出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是否都恰好参加了反应。这时思考的范围就应大一些。

例 今有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共20克,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生成水18克,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氢气10克,氧气10克(B)氢气2克,氧气18克

(C)氢气4克,氧气16克(D)氢气1克,氧气19克

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氢气在氧气里燃烧时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然后进行比较。

2H2 + O2 2H2O ∶ 32∶ 36 ∶ 8∶ 9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即若有1克氢气需要氧气8克;若有2克氢气需要氧气16克。本题中生成18克的水,则必然是氢气2克,氧气16克。故(B)、(C)选项都有可能。若按(B)选项会剩余2克,氧气没有参加反应;若按(C)选项会剩余2克氢气。故本题答案为(B)和(C)。这样会得出一个结论:若遇两个已知量,是按少的量(即不足的量)来进行计算。

4.多步反应的计算

从一个化学反应中求出的质量,用此量再进行另一个化学反应或几个化学反应的连续计算,求最后一个化学反应的量,一般称之为多步反应的计算。

例 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本题涉及三个化学反应:

Zn+H2SO4(稀)=ZnSO4+H2↑

2KClO3 2KCl+3O2↑

2H2+O2 2H2O

可以用三个化学方程式中的微粒关系,找出它们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式:

2KClO3~3O2~6H2~6Zn即KClO3~3Zn

设需用锌的质量为x,根据上述关系式,KClO3 ~ 3Zn

122.53×65

12.25克x

x==19.5克

从以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以看出,在计算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关系式是质量比,在一个题目中,最好用统一的单位,若试题中给出了两个量的单位不一样,可以换算成比较方便有利于计算的一个单位,这样可避免发生错误。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二)有关溶液的计算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有关溶液的计算中,要准确分析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它们的最基本的质量关系是: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应注意此关系中,溶质质量不包括在溶液中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1.溶解度的计算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量的关系,可进行如下的有关计算。

(1)根据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的量,求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该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里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溶剂质量减少(蒸发溶剂)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晶体的质量。

(4)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温度变化(降温或升温)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或需加入晶体的质量。

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初中化学中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如下: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可以有: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液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的质量和它的质量分数,求溶液里所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将一已知浓度的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稀释,或加入固体溶质,求稀释后或加入固体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

3.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之比,是一个固定的值,也就是说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是恒定的。在计算中首先要明确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其次是要注意条件,必须是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才能进行换算。

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如下:

溶解度 质量分数

量的关系 表示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间的关系 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

条件 ①与温度有关(气体还跟压强有关)②一定是饱和溶液 ①与温度、压强无关②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溶解溶质的质量不能超过溶解度

表示方法 用克表示,即单位是克 用%表示,即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运算公式 溶解度=×100 %=×100%

换算公式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考必考的化学实验知识

掌握重点关注热点,重视探究题知识点

①常见气体的探究。

②常见物质的探究。实际上是下列常见离子的探究:CO32-、SO42-、Cl-、NH4+、Cu2+、Fe3+、Mg2+、Ag+、Ba2+、Ca2+等。需要熟记探究这些离子所需的试剂及看到的现象。

③黑色粉末的探究。

④离子作用的探究。如明矾起净水作用,是明矾中哪种离子起作用。

初中生物题型总结 第8篇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考点]

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2、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首尾呼应,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如:第(5)(6)两段在文中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徐汇区一模23】

3、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具有客观性。(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4、记叙的线索: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5)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6)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6、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率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标题的作用:

1、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2、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3、用修辞/表现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反映作者情感;

6、一语双关。

题型:填空,简答。(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或妙处?为什么以此为标题?你能不能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如:题目《履痕》的意思是_,从全文看,其作用是(1)_(2)_.7、表达方式:(5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记叙文中的记叙: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作用: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记叙文中的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动作描写(3)心理描写(4)语言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题型:填空,简答。

如:第(8)段中万籁鸣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笑一哭令人印象深刻,这属于_描写,对内容、结构所起的作用是:【徐汇区一模22】

第(11)段中的两处划线句都运用了_描写,请分别具体分析其作用_。【宝山区一模24】

8、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形成对比,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9、记叙文中的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穿插在记叙文的叙述、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公开表白爱憎,直接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作者把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感情渗透到叙述和描写之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自然地流露出来,一般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用间接抒情。

它分为: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三种。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作用:用来把事物的外形、特点、性质、构造、功能等解说清楚,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题型:填空,简答。

如:第○8段划线句属于_描写,它的作用是_。【静安区一模24】

10、六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6)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特点:自问自答。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常见修辞的答题模式

比喻、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的作用:强调了+对象+特性,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夸张的作用:强调突出了+对象+特性,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的作用:加强气势,强调肯定的语气,强化了对„„的„„之情;引发对„„的思索,引起读者思考和关注。

对比的作用: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突出了„„。答题套路: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效果词+表达作用+情感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11、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12、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比,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一般从这些角度思考: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句式特点、关键词、记叙顺序、表现手法等。(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中心、点题、为下文„„做铺垫;

2)、中间: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3)、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点题、首尾呼应、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3)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题型:填空,简答。

如: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金山区一模25】

文章13——15段描绘了一幅别人父母商量要不要叫醒孩子的画面,请简要分析其作用。【崇明县一模24】

13、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14、考纲规定掌握的标点:

逗号、句号、问号、冒号、顿号、分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常用标点的作用:

引号:引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表示强调

省略号:内容的省略、语意未尽、说话断断续续、表示沉默,思考 破折号:解释说明、话题转折、声音的延长、递进

题型:填空,选择

如:第○2段加点的“落草”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其引号的作用是:_。【长宁区一模22】

对文中4处运用引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宝山区一模21】

15、文章的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六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16、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和看法)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题型:简答题。多为80字的8分题。

如:作者说,白老师把她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和高度,请结合句中的加点词,谈谈你对白老师的评价。(80字左右)【松江区一模】 请选择一点,谈谈你对文中老妇人的看法。(80字左右)【普陀区一模26】 细读文章,就父亲的人物性格或所作所为发表你的看法。(80字左右)【浦东新区一模26】

读了本文,你一定很有感触,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下你的阅读感受。(80字左右)【崇明县一模26】

17、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技巧: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题型:简答,填空。

如:第○4段划线句子“双手微微颤抖但用平静的语调”中“颤抖”和“平静”是否矛盾,为什么?【浦东新区一模23】

18、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19、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题型:简答。

初中生物题型总结

初中生物题型总结(精选8篇)初中生物题型总结 第1篇材料题型【解题方法】: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第一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解题时必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