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精选6篇)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 第1篇

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①唯物论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发扬创新精神。

b.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②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辩证法:a.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b.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c.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关系;创新推动人类社会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⑤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据实际作出~~~~:

①物质决定意识②实践决定认识③事物是发展的④矛盾的特殊性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⑥社会历史性⑦人生价值观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 第2篇

如今,大学生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当然,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一个问题的产生不只是单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而是由多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大学生失业既有高校的原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当然最主要的还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下面,就从哲学角度浅析一下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原因。

一、供需存在矛盾

1、数量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衰退,因此,劳动需求必然减少;而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又没有那么多岗位,因此,大学生供过于求,必然产生失业现象。

2、质量上。

一方面,新兴产业层出不穷,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与之相适应,但现有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在短期内却无法调适,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招来即能上手。但由于我国大学教育内容与大学就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造成了高校出口与社会入口对接不流畅,时常发生梗塞,因而,实际能力与实践操作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在大学生就业中显得甚为突出。

供需矛盾使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人才供需“双缺口”的局面。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对于一部分大学生而言,由于期望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拒绝已有的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因而,大学生失业其实也是一种自愿性失业。

二、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在制定之时是以市场的发展现状为标准的,难以准确预测四年之后社会的需求状况,待到学生毕业时,一些预料中抢手的“香饽饽”却成了滞销的“大白菜”。由此可见,不断变动的产业结构与相对稳定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结构性错位,使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实现有效对接。

从语言哲学角度看译者地位的变化 第3篇

关键词:语言哲学,语言转向,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

近年来,关于翻译中译者主体的研究越来越多,从主体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以及最近一些关于中文译文与原创中文的对比研究,都体现了翻译界对于译者主体地位的变化和研究。但从其本源上看,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理论的发展和西方哲学思潮的演变史分不开,息息相关。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翻译中译者的地位变化进行探讨。

一、哲学的发展阶段

阿佩尔曾经这样总结西方哲学的发展:古代哲学关注的是本体论,近代关注的是认识论,20世纪则转为语言论。本体论关注的焦点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存在?”在这个阶段,多数人认为语言不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区别于人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例如,索绪尔认为“语言就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只不过语言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萨丕尔认为“语言是纯粹人为的,不是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认识论时期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是人的思维和认识,开始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要确定哪些是能认识的,以及怎样认识的,因此渐渐意识到语言对于人类来说不仅仅是工具那么简单,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20世纪哲学研究出现了语言转向,语言哲学家关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可以看做一种进展,我们不再判断什么东西存在,而是通过人类如何认识世界来确定什么东西存在。沿着这样的路线,语言哲学也可以被当做一种进展: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认识存在—而意义的首要载体就是语言。所以,阿佩尔主张哲学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思考。

二、译者地位的相应转变:从隐身性到主体性、主体间性

早期翻译活动及对翻译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有哲学的特征,受哲学发展的前两个时期的影响。众所周知,早期的翻译基本都在宗教领域,主要集中在对《圣经》的翻译。由于当时对宗教的顶礼膜拜,《圣经》的内容及形式都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绝不容许修改,以宗教的权威来压制译者的主体性,迫使译者完全“忠诚”于原文,译者成了原作者和原文本的奴隶。追求的也是“文本意义” (即哲学上的物质及存在) ,完全忽视译者,译者不过是一个传声筒,是隐形的。

20世纪,西方翻译史上出现了诸多学派,其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兴起对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主张文本的意义是来自语言内部的结构,是确定的,具有客观性。因此,翻译被当做一种纯语言的实践,要求原语与译语对等,“忠实于原文”,可见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是建立在消除文化差异和译者主体性的基础上的,过分强调文本的客观性。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也是对译者主体的排斥和否定,传统翻译以此为基础,必然会导致译者的主体性遭到抑制。而到了70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它不仅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也将翻译主体研究纳入到译学研究的范畴,而译者的文化身份等社会因素以及主体性问题也成为其中重要研究课题。

同时,哲学进入到了语言论阶段,发生了“语言转向”。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 (1) 语言和世界的关系问题; (2) 语言的意义问题。而作为语言使用者的人,最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同时也离不开世界这个环境,由此把语言和人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翻译研究不再仅仅限于字面及语言等微观层面,而扩大到语言背后宏观的社会和世界中。很多翻译学者因此发现翻译不仅是两种符号的对应及转换,很多原文的句子背后都隐藏着大量的社会文化背景,而要想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就需要译者的努力,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然而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来自文本和原作者的制约,文本是译者翻译活动的对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都有自己独有的、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点。其次,译者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所以译者的主体性还要受到社会文化及译者所生存的“世界”的制约。译者需要考虑原文本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根据本国语言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合理运用翻译手段。

此外,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主体间的关系制约。对于翻译活动中主体的界定,翻译界一直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有人认为作者、译者和读者都是翻译主体;还有人认为译者和翻译理论研究是主体。从哲学的定义看,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承担者。从这个定义看,译者应该是翻译的主体,但是承认译者主体地位的同时不代表否认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其他主体的存在。译文恰恰把整个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主体联系到了一起,原文本作者是创作主体,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读者是文本接受的主体,还有其他一些社会机构主体的参与,几个主体共同作用,但都围绕译者主体为中心,展现了一种横向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 。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作者主体,译者和读者主体三者的互动关系上。一方面,翻译活动是译者对于作者创作文本的一种解读过程,原文本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而译者在理解并解读的过程中自然要受到作者思想意识的制约和影响,由此建立了互动关系。另一方面,译者翻译出来的译文最终是要面对读者主体,所以译文自然会考虑到读者主体的思想和文化意识,读者通过译者呈现的译文来理解作者,和作者交流,由此可见,译者主体是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之间联系的纽带,三者关系的平衡和谐就是主体间性的理想状态,由此产生的译文也是各个主体间动态的,不断交互影响下融合的完美产物。

三、结语

翻译最终追求的目的就是不同语言意义上的对等,虽然绝对的对等达不到,但它毕竟是从语言理解到用另一种语言符号表达的动态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实现都要依靠译者;译者又是生存在一定社会和世界中的,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考虑译者这个人的因素。而语言,世界和人的动态关系问题又恰恰是语言哲学关注的中心,语言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使翻译研究有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apir, E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 1921.

[2]Saussure, 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梁瑞清.语言地图说[J].外语学刊, 2008, (3) .

[4]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英美语言哲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6]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 2005, (2) .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 第4篇

关键词 文化哲学细胞分裂有性生殖

中国古老的文化哲学典籍《老子》中就有关于生命规律的论述,《老子》又名《道德经》、《德道经》,是讲述关于天道和人道的玄妙至理。《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讲的是天道至理,可以看做是万物生命演化繁衍的至理。

一、“道生一”的规律

何谓道?道在哲学上可看做是“无”和“规律”。宇宙间没有出现的事物是“无”,但在这无中蕴含着“有”的规律。《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在哲学中指的是那些无形或未成形的东西,形而下指的是有形或已经成形的东西,道是形而上的无形的规律,器是形而下的有形的事物。

“一”是事物的最初形式,是“有”,但其发展并没有固定的方向,只是在外界条件成熟下的一种“萌芽”,是一个开始。相当于《易经》中的“太极”,由无极而太极,是由无到有的过程。太极之理最为玄妙,最简单的一个初始本源却蕴含着整个宇宙苍生的诸多规律。北宋哲学家邵雍说:“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上》)“一”并不是一个数字,而是数字的开始,万物的开始。邵雍之子邵伯温解释“一”说:“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衍之为万,穷天下之数复归于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宋元学案·百源学案》)最稚嫩、最单纯、最简单的一个雏形,却拥有着巨大的能量,在生物中就相当于干细胞。

道生一的规律就可以看做是生命出现的最原始方式,当外界条件满足于生命形成的条件后,这一规律便呈现出来,进而出现了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地球之初,天地混沌,没有生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符合生命形成的条件,特别是蛋白质形成之后,最原始的生命形成了,这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管是厌氧型细菌,还是单细胞生物,不管是陆上的还是水中的,所有的生命的远祖都曾经历了一次从无到有的过程。原始大气中生命的最初原料,在太阳的紫外线、放射线、火山活动、陨石冲击、雷电等自然能源的长期作用下,大气中的甲烷、氨、二氧化碳、氢、水等生成了氨基酸、嘌呤、嘧啶、核糖等有机小分子。这些有机小分子是形成原始生命的基本粒子。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产生了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然后随着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生物大分子进一步演变成能进行自我复制、可以新陈代谢的原始生命。

生物化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把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氨、氢和水蒸气混合并进行放电实验,结果产生了氨基酸、脂肪酸、糖、尿素、嘌呤、嘧啶等简单有机分子的生命物质。这是生命起源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通过实验证实地球生命起源的一个假说:在早期地球环境中,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

后来,科学家们仿效米勒的模拟实验,合成出大量与生命有关的有机分子。如嘌呤、嘧啶、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脂肪酸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支持化学进化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长期演化而来。

二、“一生二”的规律

《易经·系辞上》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太极在这里就相当于“一”的位置,而《易经》中的这种成卦规律,是一种二分方法,符合万事万物“一生二”的规律。

“一”在这里是初始的意思,是一个独立体,是一个最原始的生命,是万物的开端,没有数字意义。而“二”则是两个互为对应的本体,两者有着相对、相近、相同的特征,具备了数字的内涵。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就是说由无到有,有后成性,性动而变阴阳,阴阳是万事万物相对的两面,相互转化,由一而生。邵雍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二”由“一”而生,一中蕴含着二,经过外在环境的变化,适时蜕变为二。张载在《正蒙·参两》中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这里的“两体”指阴阳两个对立面,前一个“一”是一个物体,后一个“一”指对立面的统一;“神”指气化运动的潜能,“两”指对立面,“化”指阴阳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一故神”是说有对立面的统一,才有运动的性能;“两在故不测”是说,由于统一体中存在着对立面,所以其运动的性能神秘莫测。“两故化”是说有对立面才有运动变化的过程,其自注“推行于一”是说,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存在于统一体中。所以,因二存在于一中,而生出二。这一哲学,在生物学中更是随处可见。

首先,分裂生长。细胞学说的创立,打破了动植物之间的界限,植物和动物都拥有相同的基本组织结构细胞,而生命体的成长壮大也是因为细胞具有分裂功能,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不断重复的细胞分裂,使生命体不断壮大,最后形成各式各样不同功能和性状的生命体征。细胞的分裂生长模式是一种最为典型的“一生二”的生长方式。

其次,分离再生。分离再生主要指一些动物和植物,生命体具有再生能力,即一部分从母体脱落后,母体与脱落体都能独自继续生长,最后成长为与母体一样的体征。在动物界,低等动物有些是靠无性生殖来繁殖的,还有些动物雌雄共体,也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蚯蚓、水螅或涡虫被横切为两段,可分别再生,成为两个独立个体。植物在繁殖中更鲜明地体现分离繁殖的特征,植物的枝条与母体分离后仍具有独立生长的能力,如:分离繁殖、压条繁殖、插杆繁殖、嫁接繁殖都可以看做是一种“一生二”的繁殖方式。

再次,分裂繁殖。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由生命本体分裂出来的个体,脱落于母体后形成的新生命。出芽生殖,酵母菌在母体的一个部位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从母体脱落,成为与母体一样的新个体。孢子生殖,真菌和一些植物,产生无性生殖的细胞——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下,孢子萌发长出新个体。如:青霉、曲霉、衣藻、苔藓。营养生殖,马铃薯的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等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从母体脱落后,能够发育成为一个新的个体。

三、“二生三”的规律

“二”是一个数词,代表两个,是增多的含义,在量上有一个增进;同时也是一个代词,指相对的两个或两方面,两者相互运动、冲撞、相交、矛盾,而这种运动之后,就产生了“三”。张载说:“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任何事物都是“一”与“二”的矛盾统一体,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具有对立面,对立面又存在统一体之中。“三”不是数量三的本意,其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新生事物,由二而生成的不同于“一生二”的新个体。第二是多的意思,是万事万物的高级繁殖方式,含有发展的含义。如果说“一生二”是量变,那么“二生三”是质变。如果说“一生二”是无性生殖,那么“二生三”就是有性生殖。

“三”代表着一种新的子代,也代表着所有的各式各样的子代。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万物附阴而抱阳,即阐释“道生一,一生二”之理,任何一个事物或生命,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也能分化出阴和阳两个个体。而“冲气以为和”则是阐释“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二生三之理便是冲气以为和,也就是阴阳相交,产生的平衡和发展。在生物学中可以理解为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就是“三”。

endprint

在动物界,高级动物几乎都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衍后代的,通过雄性和雌性的合体,来达到受精,产生下一代。有性生殖是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而产生新生命的生殖方式。通常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包括二倍体时期与单倍体时期的交替。二倍体细胞通过减数分裂来产生单倍体细胞,可称为雌雄配子或卵细胞和精子;单倍体细胞通过受精形成新的二倍体细胞。

接合生殖是一种低级生物的有性生殖。多细胞生物及单细胞生物群体由特化的单倍体细胞“配子”进行融合生殖。细菌的接合生殖是两个菌体通过暂时形成的原生质桥单向地转移遗传信息:供体(雄体)部分染色体可以转移到受体(雌体)的细胞中并进行基因重组,这种连接是最原始的接合生殖。原生动物的接合生殖多见于纤毛虫类,按接合子的形态又分为两类:第一,同配接合,接合子的形态相同。接合时双方暂时融合,小核在减数分裂后进行交换,相互受精后分开,如尾草履虫。第二,异配接合,在进行接合生殖前,虫体先有一次不均等分裂,分成大接合子和小接合子,大接合子固着,小接合子自由游泳,小接合子找到大接合子后就牢固地附着在上面并开始接合,小接合子被大接合子吸收。异配生殖有两种类型:第一,生理异配生殖,参加结合的配子交配型不同,但形态上并无区别,相同交配型的配子间不发生结合,不同交配型的配子相互结合,如衣藻中的少数种类,这种异配生殖是最原始类型。第二,形态异配生殖,参加结合的配子大小和性表现不同。大的不活泼是雌配子,小的活泼是雄配子,有了性别在形态上的分化。在原生动物和单细胞植物等低级生物中,所有个体或营养细胞都可能直接转变为配子或产生配子,而在高等动物中,生殖细胞是由动物的性腺生长产生的。另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生物的配子可不经融合而单独发育为新个体,为单性生殖,如蜜蜂、蚂蚁的雄性是未经受精的卵细胞长成的,属于“一生二”的范畴了。

四、三生万物

“三”除了表示不同于“二”的量变特征外,另一层含义是“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所有结果都属于“三”的范畴。三是各类成熟的个体的总和,有这个“三”就可以产生万事万物了。三为简约稳固之数,冲气之后的状态,如生活中的三角形、三足鼎等。同时“三”又是一个简约变数,冲气之后形成的新的初始,也就是三,含有运化万物的道理,如生活中的口号:1、2、3开始。1和2是不动的,3则变动。“一”和“三”的区别是,“一”是一种抽象的万物初始,“三”是一种具象的万物综合。“一动一静,天地之妙欤?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之至妙欤?一动一静之间者,非动非静,而主乎动静,所谓太极也。”(《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太极就是有极,就是“一”,这种动静之间而产生的至妙之理,由“一”而主,归于“三”终。“三生万物”是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尤其高级动物的生命演化,即便是现在仍能找到进化的痕迹。

万物演化都属于三生万物的规律,其包罗万象,复杂而神秘,现仅以几种动物和人的生命从胚胎的形成过程为例,做一个管窥探讨。胎儿的形成与其他动物的形成区别不大,不管是鱼类、鸟类、爬行类,还是哺乳类,在胚胎形成发育过程中,都有相通之处,但有各自不同。18世纪晚期,欧洲政府和医学界将健康和数量众多的人口看做是一个社会井然有序、颇具竞争力的国度所必不可少的,于是,新建医院会向未婚先孕的女性提供各方面的照顾。这些机构增加了解剖学家接触胚胎和胎儿标本的机会,最终令他们制作出诸如此类的图像。来自于赫克尔后来编写的一本书,描写了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胚胎在三个发育阶段的进程,用以说明人和动物胚胎的相似之处。

————————

参考文献

[1] 邱进之.道法自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 存良编译.白话易经.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武长江(1969-),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处讲师。]

【责任编辑张茂林】

从科学哲学角度谈科学的文化价值 第5篇

从科学哲学角度谈科学的文化价值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对科学的文化价值的论述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实证主义文化现与人文主义文化观的对立.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科学的文化特征,但各有偏颇.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不应把科学看做是一种纯粹“客观的”、“中性的”与人无关的东西,也不应该过分强调科学的人文价值,把科学消解于人文文化中,应该从“人类活动”、“人类需要”去理解全部科学,在其内部同时蕴涵着认识价值与人文价值.

作 者:朱凤青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6(4)分类号:B08关键词:科学哲学 科学 文化价值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第6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网络语言特色分析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Posi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 《宠儿》的非线性叙事模式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广播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从清教理想主义角度解读《红字》中的和谐思想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 The Hero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近年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简析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汉语被动句的英译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Hip-Hop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试论电子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

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对比研究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131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特色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

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151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152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53 隐喻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方位词in和up为例

154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155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 156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157 女权主义评论视角下的《金色笔记本》

158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

15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

160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

161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162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163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164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

165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166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

167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68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69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170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

17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172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173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

174 从翻译目的论看归化异化的互补性

175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76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Satan in Paradise Lost

177 由中国的圣诞节“热”来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及融合178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179 《白鲸》主人公埃哈伯人物形象分析

180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

181 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182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83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184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85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

186 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论《道林.格蕾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187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88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189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190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91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92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

193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194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195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196 苔丝形象浅析

197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198 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199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精选6篇)从文化哲学角度看 第1篇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要文化创新?①唯物论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