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因子论文范文
产量因子论文范文(精选9篇)
产量因子论文 第1篇
水分是棉花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适宜的田间持水量是棉苗稳健生长的先决条件, 棉花在不同的生育时期, 对土壤的田间持水量的要求范畴不同, 在博乐市 (干旱少雨) 主要是通过适时适量灌水来实现。灌水实行少量多次, 可有效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 减少水分流失, 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率, 使作物更好更快地利用土壤的水、肥条件, 加速光合作用和物质转化、积累, 从而提高棉花产量。在同等管理、气候、土壤条件下, 一般滴灌的水分利用率最高、产量也最高, 正常情况下, 滴灌比喷灌、喷灌比淹灌的增产幅度均为籽棉300~450kg/hm2、皮棉135~225kg/hm2 (见表1) 。
2 施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
施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肥料肥效的发挥和棉花产量。正常情况下, 同等肥料投入、田管条件, 施肥水平越高, 产量越高, 效益也越好。根据长期生产实践和各种肥料试验结果, 棉花高产施肥技术可概括为“两头重, 中间轻”的原则, 即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 强调施肥必须以具体的目标产量、土壤质地、土壤供肥情况、苗情长势、品种特性、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和水情等为出发点, 坚持以有机肥为主, 氮、磷、钾配合, 施足基肥, 重视花铃肥, 酌情施苗、蕾肥, 巧施盖顶肥, 喷施微肥的施肥原则;本着减少肥分损耗, 减少人工、机械损伤, 提高肥料利用率为原则, 采用深施肥、破膜机车施肥、人工撒施、叶面喷施等施肥方式,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营养诊断施肥等施肥技术, 具体落实施肥。以最经济、有效的肥料投入, 获得相对较高的目标产量, 从而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以农三师81团良繁站2007年淹、喷、滴灌地产量和标肥投入比看 (见表1) , 该站目前已达到了较高的施肥水平, 无论何种灌溉方式, 其标肥与皮棉产量的比值, 均超过了11。由于灌溉方式的改进, 同等肥料投入的棉田, 投入产出比大大提高。说明灌溉方式改进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提高施肥水平, 最终提高产量, 体现了水肥结合, 以水调肥的管理原则。但在目前生产中, 相同肥、水等投入的等肥力棉田, 产量差异却很大 (同条田的承包户, 籽棉产量相差225~450kg/hm2) ;由于盲目追求高产, 迷信高投入就有高产出, 不结合实际情况, 模式化管理, 不按科学办事, 随意加大化学肥料用量, 增加成本、降低产出的情况非常突出。
3 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一个地区能否种植棉花, 主要决定于其热量资源, 棉花是喜温作物, 在10~40℃范围内才能萌发、生长, 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5~30℃。要获得棉花高产 (皮棉产量750kg/hm2以上) , 除选择熟性适宜的种植品种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热量资源 (全年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在3 000℃以上, 无霜期在150d以上) , 适期早播。一般情况下, 在适宜的播期内, 播种越早, 产量越高, 在博乐市 (特早熟棉区) 4月6~20日为最佳播种期, 以4月20日为界, 每推迟1d, 减产幅度逐渐增大 (见表2) 。
4 棉田调控的质量对产量的影响
上密度降高度, 是相互配套的技术措施。在目前匀苗密植的基础上 (尤其是宽膜密植) , 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群体和个体关系, 并通过人工整枝、水肥运筹和化学调控, 控制株高、株型, 塑造丰产株型和合理的群体结构, 形成田间高光效群体长相, 提高内围铃的比重和品质, 是获得棉花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正常高产情况下, 棉田的高度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即群体越大, 个体高度应越低) 。要实现高产, 每一个群体密度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 才能发挥最佳的的高光效水平, 在此范围内, 群体的高度越高, 产量越高。在生产中要围绕品种确定种植密度, 根据具体的密度确定控制株高的范围, 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以获得高产、高效的种植目的。除采用人工整枝、水肥运筹等措施外, 化学调控是最直接、快捷、有效的手段, 因此化控技术落实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产量的形成。在目前生产中, 必须根据具体的苗情长势、品种特性、生育时期、水肥运筹、土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 来确定合理的调节剂类型、剂量, 合理安排落实, 保证其在最短的时间内, 按浓度标准及时化控以打好丰产的基础, 最终获得棉花的高产高效。
5 综合防治技术的落实成效对产量的影响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发展生态农业是必须坚持的途径。近年来, 棉铃虫、蚜虫、黄萎病等病虫害在南、北疆连年暴发, 减产幅度达到10%~50%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与部分地区滥用广普农药、作物结构单一有关。为此, 加强虫情测报和田间调查, 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 适时合理使用低毒专性杀虫剂化防, 是棉花高产最有效、最经济的植保措施。
6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 影响棉花产量的因素很多, 但任何一种因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都不是孤立的, 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此, 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温、光、水等条件) , 适期早播, 合理水肥运筹, 利用人工、化学调控、水肥调控等手段, 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群体和个体关系, 确保棉花生产高产高效。
参考文献
[1]郭文琦, 张思平, 陈兵林, 等.水氮运筹对棉花花后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 2008 (11) :2270-2277.
产量因子论文 第2篇
关键词 气候因子;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87
现阶段,影响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不仅包括了气候、土壤、群落等因素,还包括天然草地牧场自身因素。
1 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因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气候、植被群落、土壤以及植物种类,但是还有很多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会受到气候、土壤及牧草本身自身技能的影响,其他外力因素干扰较低,但是对于一个固定的区域而言,其土壤因素、牧草因素都是相对于固定的,由此可见,气候因子与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二者是相互结合、密切联系的。一个绿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光、热、水,从而使植物能够安全生长,因此要想评价一个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高低,需要参考以下3个部分:首先,阳光直接参与到生物圈中,然后就进行了光合作用,这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要求;其次,温度和降水是促进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最后,气象因子和限制因子二者相互结合就能够为草地资源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1]。
2 气候因子对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研究
在某一地形中,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土地面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草场,耕地占的整体比例较少,但盆地面积最大,这种土地类型基本属于一种天然草地牧草场,类似这样的天然草场牧草其草地畜牧业是整个区域的主要经济体,主要依靠天然饲养牲畜,草原建设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微乎其微,但大多数天然牧草是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在实际生长时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其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
3 气候因子的选取原则
通常情况下,气象因子都选取牧草生长期的4-9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其积温会在0℃以上,其中水热的综合配置包括了降水量和气温之间的比值,都是采用4-9月这样的降水量等因子进行分析的。其中又包含了2个成分,其中第一成分最主要的是综合性指标也就是4-9月的平均温度,虽然整体特征向量值都比较高,但是二者之间的大小基本是相同的。据相关资料显示,温度、光照其具有很大的正贡献率,其中负贡献率是降水,因此一旦降水就会增加地表温度,从而直接抑制了牧草的生长。由此可见,温度、水分及光照三个因素对于牧草的生长具有共同的作用,尤其是在水分、光照充足时,气候因子对于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二成分主要是指向量值较高的积温,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热量条件对于系数的影响最大,因此对于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贡献率最高,优化做了气候因子的质量和水平。由此可见,无论是第一成分还是第二成分对于天然草地牧草产量都有很高的贡献率,因此气候因子对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
4 提高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有效策略
4.1 提升天然草地牧草工作人员自身素质
在天然草地牧草生长的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其产量,就必须提升天然草地牧草自身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使其能够积极运用气候因子的因素,从根本上出发,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充分掌握极端及技术和方法,结合气候因子的因素,做好对天然草地牧草的监测工作,包括日常监测和特殊监测,这样才能提高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做好天气预警工作,做好各项自然灾害的防控和管理工作,提高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天然草地牧草产量效果。此外,草场要组织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真正提高天然草地牧草产量。
4.2 完善天然草地牧草工作制度
在天然草地牧草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天然草地牧草工作制度,强化责任问责制度及日常管理制度,要将责任问责制度落实到位,落实到部门、个人身上,进而提高天然草地牧草工作质量和水平。日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卫生管理、草地管理、水源管理等多个方面。此外,还要创新天然草地牧草工作的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提高天然草地牧草工作的效率,进
一步提高天然草地牧草产量[3]。
4.3 优化天然草地牧草工作的方法
要想提高天然草地牧草产量,通过完善天然草地牧草工作制度,提升完善天然草地牧草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优化天然草地牧草工作的方法,通过创新不同种类的工作方法,制定一整套管理方案和相关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够优化天然草地牧草工作的效果,增加牧草产量。
5 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对天然草地牧草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完善天然草地牧草工作制度、提升完善天然草地牧草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优化天然草地牧草工作的方法、制定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方案、提高草场的重视程度等方法,并正确的运用气候因子,这样才能够提高天然草地牧草产量。总之,提高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属于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和政府、相关草场以及工作人员三者的共同努力,正确把握气候因子对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优化天然草地牧草产量效果,促进我国天然草地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恒山,曹敏建,李华.种草养畜与内蒙古自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22(1):179-182.
[2]姜丽霞,王玉光,孙孟梅.黑龙江省玉米产量预报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14,25(1):13-16.
[3]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闽东肉桂皮产量及其相关因子研究 第3篇
关键词:肉桂,皮产量,相关因子,闽东地区
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属樟科, 为热带、南亚热带常绿乔木, 是我国特有的著名经济树种。其具有适应性广、经济价值高、抗逆性强等特点, 是名贵中药材, 主要产品是桂皮和桂油, 其枝叶、花、果、皮均含有芳香油 (桂油) , 常与人参、鹿茸并称为“参燕桂”。桂皮历来为我国传统的土特产品, 同时是调味与化工业方面的重要原料, 国内外需求量很大, 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 国外对肉桂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导致其价格不断上涨, 极大地促进了肉桂生产的迅速发展[1,2,3,4,5,6,7,8]。为科学经营肉桂, 建立肉桂生物量估测模型很有必要。肉桂最主要的经济指标是获取最佳的树干、树皮、树枝和树叶生物量, 生物量越高, 则经营效果越好, 其中尤以树皮量为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
分别在福建省闽东地区的福安、福鼎、霞浦、寿宁等市、县的三至二十八年生的肉桂栽植地随机选取标准地, 标准地规格10 m10 m。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进行每木检尺树高、胸径, 分别以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选择标准木砍伐剥皮, 共选取样木45株。并按50 cm为单位, 称取树干、树皮重量。记录标准地的坡向、坡位、坡形、坡度等立地因子, 挖掘土壤剖面, 调查土层厚度、表土层厚度、土类等。取土样分析氮、磷、钾含量和理化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桂树皮生长量分布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 立地条件适合、栽培管理较好的五年生肉桂树高可达3.5 m, 主干皮鲜重为2.11~3.01 kg, 材鲜重为7.76~12.87 kg, 皮鲜重占材鲜重的23.4%~27.2%, 说明肉桂在福安市也是一种较为速生的木本中药材树种。肉桂在一定的生长年限内, 主干各部位皮生长量存在差异 (表1、表2) 。
从表1可以看出, 不论是幼树还是成年树, 肉桂主干各部位树皮厚度均随树高增加而变薄。五年生幼树干高25 cm处平均皮厚为0.38 cm, 树高达325 cm处时平均皮厚仅0.28 cm, 递减26.3%。树高各区段树皮重量也随树高的增高而变轻, 变化规律与皮厚相似。从表2可以看出, 肉桂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大小排序均为树干>树叶>树枝>树皮。
2.2 影响树皮量的因子
2.2.1 树龄。
不同树龄的肉桂树皮量差异较明显。经分析, 树龄 (b) 和树皮量 (Y) 之间呈幂函数关系:Y=abx, 经最小二乘法求得a=0.314 2, x=3.368 4, 得方程Y=0.314 2b3.368 4, 经检验, 相关系数r=0.971, 证明树龄与树皮量之间关系密切。在一定的生长年限内, 肉桂随树龄增加, 树皮量也迅速增加。
2.2.2 树干直径。
统计分析表明, 肉桂树干皮重 (Y) 与树干直径 (x) 关系极为密切, 呈直线线性方程:Y=a+bx (a为常数项, b为系数) , 求得a=-0.891 2, b=0.103, Y=-0.891 2+0.103x。直径与树皮之间的相关系数r=0.937, 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在一定树龄时期内, 直径越大, 树皮量越重。
2.2.3 径粗、树高。
分析树皮量 (Y) 与径粗 (x1) 、树高 (x2) 三者间的关系。令Y=b0+b1x1+b2x2, 通过二元线性回归, 求得b0=-20.13, b1=8.714, b2=-5.89, 则:Y=-20.13+8.714x1-5.89x2, 复相关系数r=0.981 7, 偏相关系数ry1, 2=0.933, ry2, 1=-0.481 5。结果表明, 树皮量与树干直径、树高的关系中, 树干直径为主导因子。树高不变时, 直径越大, 树皮量越重。树干直径与树高呈正相关 (r=0.922 3) 。树干随树加增高而增粗。因此, 生产上要培育一定树干粗度的肉桂, 就必须培育出相应的树高。否则, 树体矮小, 难以实现树皮的丰产。
2.2.4 立地因子。
立地条件对肉桂生长发育的影响比较复杂。光、水、热及营养状况等都能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坡向、坡位、坡度、坡形、土层厚度等的变化也会引起光、水、热和养分的差异, 从而间接影响肉桂生长。为便于生产上的应用, 选择直观易测的坡度 (x1) 、坡位 (x2) 、坡形 (x3) 、表土层厚度 (x4) 、坡向 (x5) 、土类 (x6) 等6个因子与树皮量 (Y)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b0+b1x1+b2x2+b3x3+b4x4+b5x5+b6x6。
从表3可以看出, 各立地因子对肉桂树皮量的主从关系中:土类影响占25.3%, 坡向占17.4%, 表土层厚度占8.9%, 坡形占7.7%, 坡度占3.6%, 坡位占0.5%。土类以红壤砂质地产皮量量高;表土层厚度以大于20 cm的产皮量最高, 坡形以斜坡地产皮量最高, 凹形地次之, 直坡地最低。这与直坡地水土流失严重、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层浅薄有关。因此, 肉桂栽植地的选择应注重土类、坡向、表土层厚度和坡形等立地因子。坡度因子虽然关系不显著, 但如果坡度太大, 水土流失也较严重, 水肥条件也差, 对肉桂的生长同样不利。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肉桂生长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密切。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 生长较迅速, 长势旺盛, 树皮厚, 产皮量多;反之则少。肉桂树皮的生长量随树干直径增大而增加, 而树干直径受树高因子的影响明显。因此, 为在短期内培育出干粗、皮厚、量多的植株, 必须根据立地因子确定合理的栽培密度, 并与其他草本药用植物或用材林进行间作套种, 实现以耕代抚, 以短养长,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肉桂生长。本研究提出影响肉桂树皮生长量的主导立地因子为土类、坡向、表土层厚度和坡形等, 并以此为诸因子与产皮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可以预测肉桂产皮量, 作为指导肉桂栽植地选择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存及, 陈伙法.阔叶树种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361-369.
[2]宋伯达.肉桂不同造林密度生物量及经济效益比较[J].福建林业科技, 2002, 29 (3) :78-80.
[3]吴志庄, 梁一池.肉桂各器官生物量的通径分析与回归模型[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4, 24 (4) :327-330.
[4]赵绍文, 元昌安, 何顺育, 等.肉桂经济产量分析[J].经济林研究, 1997, 15 (1) :1-4.
[5]谢正生, 黄永芳, 戴志强.肉桂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 1998, 16 (2) :9-12.
[6]李跃生.肉桂山地造林适宜密度的选择[J].林业科技开发, 2005, 19 (5) :51-53.
[7]梁一池, 吴志庄.肉桂药用性状与生长性状的典范分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0, 20 (1) :46-48.
产量因子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氮肥;密度;龙粳25;回归方程;互作效应
中图分类号:S511.2+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6.026
Abstract: With single factor regression design and quadratic orthogonal design, the experiments studied single factor and interaction effec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density on yield of japonica rice Longjing 25 in cold reg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density and yield had a conic curve relationship.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eriments in the case of single factor obtained the optimum amount of nitrogen: (144.2±5.0) kg·hm-2, the optimum density: (26.5±1.0) points·m-2. The results of interaction effect indicated that it was easier to achieve goal of high yield with the middle level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density. The experiments obtained the theoretical maximum: 9 771.31 kg·hm-2 when X1 and X2 was 0 level.
Key words: nitrogen fertilizer; density; Longjing 25; regression equation; interaction effect
龙粳25(原代号龙花01-806)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佳禾早占为母本,以龙花97058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接种其F1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加倍二倍体植株后选育而成。2007年在黑龙江省农业良种化工程评选中被评为中标品种,2009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当年推广种植面积1.27万hm2,大面积种植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耐寒性强、抗稻瘟病性强、出米率高等优点,现已累计推广超过66.67万hm2 [1]。然而科学合理的肥料运筹和适宜的种植密度是水稻获取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在生产中必须将良种与良法相结合,才会使水稻产量潜力得到充分发挥[2-5]。鉴于此,本试验欲通过不同氮肥、密度,采用单因子试验和互作效应试验,来分析氮肥、密度这两个关键栽培因子与寒地粳稻龙粳25产量的关系,皆在为龙粳25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寒地粳稻品种龙粳25号为试验材料。试验于2014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曙光水稻试验田进行,供试土壤有机质含量28.4 g·kg-1,全氮1.37 g·kg-1,pH值6.9。
1.2 试验设计
单因子试验采用小区互比,分别设4个氮肥处理和4个密度处理。氮肥处理:N1为施纯氮90 kg·hm-2,N2为施纯氮120 kg·hm-2,N3为施纯氮150 kg·hm-2,N4为施纯氮180 kg·hm-2。密度处理:D1为20穴·m-2(30 cm×16.67 cm),D2为25穴·m-2(30 cm×13.33 cm),D3为30穴·m-2(30 cm×11.11 cm),D4为35穴·m-2(30 cm×9.23 cm)。
正交试验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因子实际水平见表1。试验每小区面积30 m2,单排单灌,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磷肥施入纯磷(P2O5)46.9 kg·hm-2,钾肥施入纯钾(K2O)60.0 kg·hm-2,各处理相同。肥料施用时期及比例见表2,其他管理与当地水稻生产相同。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水稻成熟时每小区去除边2行,选10 m2左右实割进行产量实测,晒干换算成标准含水量后计算产量。单因子回归曲线、二次正交回归等均采用DPS 8.01、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施用量与龙粳25产量的回归分析
从图1氮肥与产量的回归曲线可以看出,龙粳25产量随着氮肥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说明氮肥过低造成生长量不足,氮肥过多又易产生经济系数下降,均不利于龙粳25高产的形成。同时获得了氮肥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 = -0.648 9x2 + 187.12x-4 054,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887 3,表明回归方程有较高的决定程度。对回归方程的两边同时做一介导数,可以计算出产量最高时的最佳纯氮施用量:(144.2±5.0) kg·hm-2。
2.2 插秧密度与龙粳25产量的回归分析
从图2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曲线可以看出,产量与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关系,尤其在高密度下产量下降极为显著。说明插秧密度过密或过稀,均不利于龙粳25高产的形成。同时获得了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 = -21.207x2 + 1 124.6x-5 532.4,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717 6,表明回归方程有较高的决定程度。对回归方程的两边同时做一介导数,可以计算出产量最高时的最佳密度:(26.5±1.0) 穴·m-2。
2.3 氮肥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
将各小区实测产量换算成公顷产量后,运用DPS软件可以获得氮肥密度互作与产量的数学模型回归方程:Y=9 771.31-60.29X1-169.16X2-744.58X12-715.18X22+201.45X1X2
根据表3方差分析可以看出,X12、X22、X1X2三项达到极显著水平;对方程进行检验F1=2.807 3
从图3氮肥密度互作与产量关系可以看出,氮肥密度互作效应明显。当密度固定在某一水平时,产量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先上升后下降。同时当氮肥固定在低水平时,产量会随着施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在高密度下产量增加趋缓;当氮肥固定在高水平时,产量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先上升后显著下降,尤其在高氮肥高密度下产量反降更为明显。可见同时采用中高水平的氮肥和密度会造成产量的显著下降,中等水平的氮肥和中等水平的密度配合龙粳25更易获得高产。理论最大值出现在X1取0、X2取0水平时,最大值为9 771.31 kg·hm-2。
3 结论与讨论
适宜的氮肥和密度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氮肥过高或过低,密度过密或过稀,都会造成水稻群体质量下降,产量降低[6-11]。这与本试验结果相似,本试验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龙粳25产量随着氮肥及密度的增加而先上升后下降,均呈现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并且获得了产量最高时的最佳纯氮施用量:(144.2±5.0) kg·hm-2,最佳密度:(26.5±1.0) 穴·m-2。
同时本试验氮肥密度互作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采用中高水平的氮肥和密度会造成产量的显著下降,中等水平的氮肥和中等水平的密度配合龙粳25更易获得高产,当X1取0、X2取0水平时,可以取得理论最大值。由此说明单因子试验获得的最佳氮肥或密度与互作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见在互作情况下各单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调节,从而提高群体质量,实现高产。
参考文献
[1] 王瑞英.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龙粳25的选育[J].作物杂志,2010,(2):112-113.
[2] 戴平安,刘向华,易国英.氮磷钾和有机肥施用量对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J].作物研究,1999(3):6-30.
[3] 杨益花,张亚洁,苏祖芳.施氮量对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5,12(1):5-9.
[4] 徐春梅,王丹英,邵国胜.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早22 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5):507-512.
[5] 陆旭,杨志新,续勇波.不同氮肥用量对元阳梯田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6(3):376-381.
[6] 王慧新,王伯伦,张城,等.不同肥密条件处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4):462- 466.
[7] 金芝辉.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5):32-46.
[8] 薛应征,刘贺梅,殷春渊,等.氮肥与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1(1):19-20.
[9] 谷晓岩,梁正伟,黄立华,等.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和盐碱地水稻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S2):65-69.
[10] 吴春赞,叶定池,林华,等.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190-191,205.
[11] 李卫国,任永玲.氮、磷、钾、硅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01(1):53-58.
气象因子对竹溪烟草产量的回归分析 第5篇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烟草产量,SPSS软件,气象因子
引言
自1492年哥伦布在中美洲发现烟草以来, 烟草已遍及全世界[1]。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我国无论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影响烟草产量的因素很多, 有生态环境、土壤条件、栽培措施等。这些因素中生态环境对烟草产量的影响更为突出, 而气象因子又是影响烟草存在地域差异和产量高低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2]。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先后用不同方法在气象因子对烟草的各种影响方面做出了探索和研究。像郭月清、廖晓海等人总结了影响上等烟、中等烟以及烟草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和主要生育期[3]。李琦研究了成熟期尤其是8月份, 气温和日照是影响烤烟质量的主要气象因素[4]。靳小秋、刘玉平等人综述了温度、水分、光照、大风和冰雹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5]。关健华阐述了各气象因子在烟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贡献及2001~2009年气候变化对烟草种植业的影响[6]。柴利广、吴芳等人应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统计方法, 分析了烟叶产量和大田期气象因子的关系[7]。扈英磊、常保强等人分别从温度、水分、降水日数3个方面对优等烟草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8]。还有徐茜、陈辉等人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南平市烤烟生产的相关气象因子与当年烤烟单产进行了比较分析等[9]。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在回归分析中的应用, 从影响竹溪烟草产量的3大气象因子:气温、降水、日照方面出发, 利用SPSS软件对竹溪县2000~2012年的烟草产量、气温、降水以及日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来表明3大因素分别对烟草产量的影响, 以及它们各自对烟草产量影响的程度。最后, 根据所得出的回归模型对竹溪烟草产业提出可行的方法。
1 模型变量选择与建模设想
1.1 变量的选择
文章所用数据选取的是烟草的每667m2产量值, 即经济产量, 用Y表示烟草产量作为外生潜变量。
竹溪县烟草从种植到收获每年的时间段大概为5~9月, 因此在选择气象因子数据上, 文章所用数据选取的是每年5~9月的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日照时数[10], 分别用X1、X2、X3表示, 作为变量Y的外生指标, 即外生观测变量。
1.2 模型的初步建立[11]
2 模型建立与分析过程
2.1 模型建立[12]
根据变量的确定, 可以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为:
2.2 建模过程
2.2.1 初步相关分析[12]
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相关分析, 得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日照时数以及烟草产量这4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如下:
*.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从上表中简单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其中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平均气温与烟草产量、平均降水与平均日照、平均降水与烟草产量、平均日照与烟草产量之间均呈负的相关关系;平均气温与平均日照之间则呈正相关关系。
2.2.2 具有简单相关系数的模型确立
根据SPSS软件得到的相关矩阵, 可以进一步的对模型M0进行改善, 如下图:
2.2.3 偏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12]
用SPSS做偏相关和多重线性回归的过程以及结果分析如下:
从表中可以得出, 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任意2个自变量之间的偏相关系数, 此系数能更好的描述3个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性。
a.预测变量: (常量) , 平均日照, 平均气温, 平均降水。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多重相关系数R为0.660, 多重判定系数即R2为0.436, 调整判定系数即R2adj为0.247, 判定系数的估计标准误为23.70427。从各种判定系数上看, 此模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
从此表中列出的P-值可以看出, 平均气温在总体中显著性较差。因为截距项 (常量) 在表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时候是没有实际含义的, 所以实际工作中常须将回归系数标准化以剔除截距项。从此表中的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零阶相关系数即简单相关系数r、偏相关系数、部分相关系数来看, 模型中似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此表中还列出了与各自变量相联系的多重共线性诊断统计量的值。
a.因变量:烟草产量
从此表中所列出的本征值、病态指数、方差比, 按照一般的诊断规则, 这些值的大小均不构成存在多重共线性的证据。
2.3 回归分析方程的确立
根据表3.2.2中的偏相关系数和表3.2.4中的标准化系数可以进一步的对初步模型M1进行完善, 如下图:
即可得到标准化系数表示的回归方程为:
3 小结
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 平均日照对烟草产量的影响是最大的, 平均降水的影响次之, 平均温度的影响最弱。虽然可以得到以上结论, 但并不代表光照越强、降水越多、气温越高, 相应的烟草产量就会越高, 相反亦然。这是因为烟草产量与3大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强弱是由他们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小表现的, 因此3个影响因素分别存在着一个最佳值会使烟草产量达到最大。
根据文章分析结果可以知道, 增加烟草产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日照时数的多少, 例如当光照时数太少时, 可以通过使用白炽灯来增强作物光合作用;当光照太强烈时, 大棚烟叶可以通过外物遮挡来避免强光的直射对烟叶的损害。控制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也是增加烟草产量的方法, 例如当降水不足时, 可以通过人工降雨或人工灌溉的方法增加土壤含水率。相对来说, 控制气温高低的方法对增加烟草产量方面次于日照和降水, 但也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当气温过低时, 可以通过覆盖地膜来改善土壤和近地面的温度, 相反温度过高时, 大棚烟叶就要通过揭膜通风的方法来降低温度等。
虽然文章得出的回归模型可以得出想要的结果, 但它是不完美的。由于所能搜集到的烟草产量的年份太少, 使得模型的数据样本容量太小, 直接导致模型得出的结论不能很好地通过拟合优度、显著性等检验;模型中3大气象因子之间也存在着相关性, 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模型没有给出, 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文章只是简单地从总体出发, 通过模型对烟草产量以及影响它的气象因子进行回归分析, 并没有考虑到其他的一些间接影响或结果, 如地形、环境或一些极端天气对3大因子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烟草的产量, 这也是文章的不足之处。总之, 想要较为准确地分析烟草产量, 得到一个更佳的回归模型, 需要对其影响因素经过更加全面的结构分析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朱显灵.2004年世界烟叶生产概述[J].中国烟草学报, 2005, 11 (1) :42-44.
[2]谢晏芬, 杨焕文, 刘彦中.气候因子对烤烟质量的影响[J].西安农业学报, 2006 (19) :531-534.
[3]郭月清, 廖晓海, 杨同升, 彭国防.烟草产量品质与气象因素的统计分析[J].中国烟草, 1983 (1) :3-8.
[4]李琦.烤烟优劣质年的气象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1997, 25 (2) :127-130.
[5]靳小秋, 刘玉平, 刘谦, 金乾林.气候条件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4) :136+139.
[6]关健华.辽宁烟草种植地区气候状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0) :17085-17087+17133.
[7]柴立广, 吴芳, 吴自友, 石方斌, 李爱华, 饶勇, 吴立环, 王勇.环神农架地区烤烟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8) :121-123.
[8]扈英磊, 常保强, 严玉彬, 姬社英.气候条件对烟草生长的影响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4) :204.
[9]徐茜, 陈辉, 刘雪刚, 陈志厚, 蒋宗孝, 黄廷炎.影响南平烤烟生产气象因子的灰色因素分析与应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9 (4) :337-340.
[10]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1]侯杰泰, 温忠麟, 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与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社.2004.
依安县大豆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第6篇
1大豆产量形成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1.1大豆产量与有效积温。5月中旬和7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的气温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45、0.42。大豆是喜温作物,生长发育各阶段都需要较高的温度。5月份是种子发芽出苗阶段,此期随着气温回升土壤温度也随之升高,种子吸水萌芽较快,苗齐苗全苗壮,为后期生发育打下基础。7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是大豆结荚鼓粒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高温则粒多、粒大、产量高,所以5月中旬和7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平均气温偏高是大豆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
1.2大豆产量与5月、7月中旬直9月上旬各时期降水总量呈负相关,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及9月中旬降水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5、-0.35、0.26、0.57。5月份降水过多不但会降低土壤温度,而且还会影响播种质量,造成出苗缓慢,严重时,田间还会出现缺苗短调的现象。6月上旬至7月上旬大豆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此时高温,多雨利于花芽分化,为花繁荚茂奠定基础。7-8月份是我县降水比较集中的时期,土壤含水量较高。9月中下旬是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和籽粒大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根系戏水能力减弱的时期,此时雨水充足,利于同化物的积累与运输,大豆籽粒饱满,产量高。
1.3大豆产量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光照时数呈负相关,与7月中旬至9月中旬光照时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和0.35。6月是那个寻至7月上旬是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此期高温、雨水充沛、光照时间段有利于花芽分化、为花繁荚茂奠定基础,特别是6月下旬至7月中旬如果光照时间段有利于花芽分化。7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大豆开花结荚鼓粒期,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坐花坐荚增加粒重,尤其是7月下旬至9月下旬光照时间很长,更有利于大豆高产。
1.4大豆产量与无霜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8。在品种生育期与无霜期相吻合条件下,无霜期越长则产量越高。反之,则产量越低。
2大豆高产、稳产、低产年的气象条件
根据我县的气象条件,在大豆品种生育期与我县无霜期相吻合的前提条件下:
2.1大豆高产年的气象条件:5月平均气温≥13.4℃,8月上旬至9月中旬平均气温≥17.5℃,有效积温≥2570℃。5月降水量≤55毫米,6月降水量≥80毫米,7月至9月上旬降雨量≤280毫米,且分布均匀,9月下旬降雨量≥15毫米。6月上旬至7月上旬光照≤335小时,7月中旬至8月下旬光照≥130天。
2.2大豆稳产年份气象条件:5月平均气温为12.5-13.4℃。8月上旬至9月中旬平均气温为16.5-17.5℃,有效积温为2450-2570℃。5月降水量为55-65毫米,6月份降水量为80-120毫米,7月至9月上旬降水量为280-315毫米,且分布比较均匀,9月下旬降水量为15-30毫米。6月上旬至7月上旬光照为335-337小时,7月中旬至8月下旬光照为400-410小时,无霜期在120-130天。
2.3大豆地产年份气象条件:5月平均气温≤12.5℃。8月上旬至9月中旬平均气温≤16.5℃,有效积温≤2450℃.5月降水量≥65毫米,6月份降水量≤120毫米,7月至9月上旬降水量≥320毫米。且分布很不均匀,9月下旬降水量≤35毫米。6月上旬至7月上旬光照≥337小时,7月中旬至8月下旬光照≤410小时,无霜期≤120天。
3提高大豆增产潜力的有效措施
根据大豆产量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依安县大豆高产年份大约占20%,中产年份约占50%,地产年份约占30%。那么,根据我县的农产生产现状,因地制宜,如何人为控制不利于大豆生长的自然因素,进而挖掘增产潜力,变低产年为中产年或高产年。主要有一下几个途径:
3.1搞好以排涝为中心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7-8月份是依安县降水量比较集中的两个月,平均降雨量在232-258毫米之间,因此,老在发生率在40%以上。搞好以排涝为中心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及时排出田间多余水分,提高土壤温度,改善植株生长环境条件,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3.2采取整地,对土壤进行深翻或深松,夹肥骑龙,达到待播状态,春季陇上精量点播栽培技术。依安县春季多低温、干旱,对大豆萌芽、出苗及幼苗生长不利,所以应采取增温保墒措施,以保证苗全苗壮。据测定,秋整地比春整地土壤含水量提高5~1.2%,土壤温度提高1-1.2℃。种位提高3~5厘米。选用适宜品种,适时早播,可增产11.5-12.5%。
3.3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消灭田间杂草,做好病虫害防止工作,可增产10-20%。
3.4保氮增磷,后期追施叶面磷肥,也是增产的汇总要途径。依安县7-8月份雨量偏多,土壤水份大,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影响大豆中干物质的积累。经多年试验,在大豆结荚谷粒期每公顷叶面追施磷酸二氢钾3.5千克,可增产12.5-17.5%;若追施两次可增产17.5-25%。
3.5规模经营,合理轮作。规模经营,便于大机械作业;合理轮作,便于病虫害防治。截止2010年末,依安县已成立农业合作社35个,土地规模经营,采用“四区轮作”栽培技术,增产达25%以上。
总之,合理利用大豆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在大豆生长的各个时期采取适当的人为调控措施,适时给大豆不水、补肥,达到大豆生长过程中的温度和水份有效调配,可以有效抵抗自然灾害,为农业生产中的趋利避害,营造农作物生长的良好条件,从而保证大豆高产、稳产。
摘要:通过对依安县2000-2010年间大豆产量与各年气象因子(包括大豆生育期间5~9月份降水量、各月平均气温、光照、无霜期、有效积温等)进行相关分析。初步得出了大豆产量与温度、雨量、光照、无霜期之间的关系,找出了大豆高产、稳产、低产年的气象条件和提高大豆增产潜力的有效措施,为我县大豆稳产提高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豆产量,气象因,无霜期,有效积温
参考文献
[1]舒伍星.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0(3).
[2]刘海涛,毛菊花.气象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1(6).
[3]田志会,陈学珍,谢浩.主要气象因素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16,(2):71-75.
[4]陈立亭,孙玉亭.黑龙江省气候与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产量因子论文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油菜
试验设在都昌县徐埠镇高桥村进行, 试验田面积1 067.2m2, 品种为浔油九号, 由江西省九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生产, 都昌县农技中心提供。2013年10月中旬直播, 播种量为6kg/hm2, 该田肥力、长势均匀。抽薹后, 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75 kg/hm2作薹肥, 在油菜初花期 (2014年3月11日) 防治油菜菌核病, 用25%咪酰胺乳油750 m L/hm2混配23%速利高硼可溶性粉剂675 g/hm2, 对水675 kg/hm2, 釆用便携式机动喷雾机喷雾1次。终花期4月4日, 5月7日收割。
1.2 大棚构建
在同一块试验田内用钢管搭建3个宽6 m、长11.2 m、高2.8 m、用10目尼龙防虫网覆盖的大棚, 用防蚊门帘做一扇门, 门中间缝好长拉链 (方便人员出入) , 棚周围用土压实网脚, 沟内用红砖压网脚, 以便棚内沟内不积水。每个棚内有3条20 cm宽的畦沟, 棚外两头各开一条20 cm宽的腰沟。
1.3 意蜂饲养
供试意蜂由江西省蜜蜂所提供, 由养蜂员专职管理。3月11日蜜蜂进棚, 4月6日撤离。蜂群进棚前, 分离老蜂, 减少蜜蜂撞棚死亡[3]。蜂箱放在棚内离门2/3处, 高65 cm的蜂架上, 巢门朝沟向南。棚内蜂群进行喂水和奖励饲喂。如棚内蜂群出现意外, 要放入替补蜂群。
1.4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分别为无蜂试验区、二脾蜂试验区和四脾蜂试验区, 不设重复, 小区面积69.6 m2, 在油菜初花期 (3月11日) 释放蜂群。油菜收割前, 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面积1 m2, 计算株数, 推算每小区密度 (表1) ;每点随机取4株计20株, 调查单株有效角数, 同时计数有效角数和无效角数或无效花蕾数, 计算有效结角率;再摘取所有角果, 从中随机取20个角果, 调查单角粒数;最后脱粒晾干去杂, 称20株籽粒干重和千粒重, 进行理论测产。大棚3个小区单割单收, 脱粒晾干去杂, 实测单产。
注:无沟密度=10 000 m21 m2平均株数, 实际密度=无沟密度土地利用率[ (67.2-6.72) / (67.2+2.4)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株平均有效角数
由表2可知, 二脾蜂试验区单株平均有效角数194.7个, 比无蜂试验区多15.3%;四脾蜂试验区166.6个, 比无蜂试验区少1.4%。
2.2 平均有效结角率
二脾蜂试验区、四脾蜂试验区的有效结角率分别达到了80.30%、68.60%, 比无蜂试验区分别高31.8%、12.6%。
2.3 单角平均粒数
二脾蜂试验区、四脾蜂试验区单角平均粒数分别为20.1、18.4粒, 无蜂试验区仅11.7粒, 分别比无蜂试验区多71.8%、57.3%。
2.4 千粒重
无蜂试验区、二脾蜂试验区、四脾蜂试验区平均千粒重分别为5.465、3.968、3.723 g, 无蜂试验区比二脾蜂、四脾蜂试验区分别重37.7%、46.8%。
2.5 实测产量
二脾蜂试验区、四脾蜂试验区实测产量分别为2 916.7、2 614.9 kg/hm2, 比无蜂试验区分别高52.6%、36.8%。
2.6 成熟期
从系统观察来看, 二脾蜂试验区、四脾蜂试验区终花期、成熟期分别在4月4日、5月7日, 而无蜂试验区分别在4月7日、5月11日, 终花期、成熟期比二脾蜂试验区、四脾蜂试验区均晚3、4 d。
3 结论与讨论
(1) 大棚试验表明:蜜蜂具有明显的辅助授粉作用, 授粉作用效果与蜜蜂密度有关, 但四脾蜂试验区单株平均角数、单角平均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收产量、有效结角率均低于二脾蜂试验区, 不呈正相关。据蜂农反映, 四脾蜂试验区的蜜蜂未出现非正常死亡和逃逸现象, 可能是在有限的相同时空范围内种内竞争的原因。可见, 试验中二脾蜂试验区蜂密度较为适当。
(2) 无蜂试验区单角平均粒数最少, 仅11.7粒, 在肥力相同的情况下, 籽粒充实期干物质有效积累多, 千粒重为5.465 g。由于单角粒数过少, 肥力过剩, 造成成熟期较二脾蜂试验区、四脾蜂试验区晚3~4 d。无蜂试验区油菜在二脾蜂试验区、四脾蜂试验区油菜收割时, 仍是青枝绿角, 茎杆直立, 而二脾蜂试验区、四脾蜂试验区油菜都已倾斜, 上部尽是金色角果。可见, 蜜蜂授粉有利于油菜提早成熟和单产提高, 直观感觉明显, 值得示范推广[4,5]。
参考文献
[1]吴曙.油菜蜜蜂授粉增产试验简报[J].蜜蜂杂志, 1991 (6) :8-9.
[2]龚一飞.蜜蜂授粉增产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养蜂, 1979 (5) :11-16.
[3]周丹银, 简绍方, 刘意秋, 等.蜜蜂为油菜授粉效果初步研究[J].蜜蜂杂志, 2010 (1) :3-5.
[4]田自珍, 祁文忠, 缪正瀛, 等.河西走廊油菜蜜蜂授粉研究报告[J].蜜蜂杂志, 2010 (4) :3-5.
产量因子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光温因子,高温,产量,品质,典型相关
在作物生产中,光照与温度是首要的生态环境因子,是水稻籽粒灌浆能量基础,所以如何提高光能利用是水稻育种和栽培的永恒课题。有关光照对水稻结实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报道[1,2]。光照不足会降低光合作用,减少干物质生产,但能提高养分运转率;开花前后光照不足,会影响小穗的育性[3]。但也有人认为,光照不足不影响单株平均粒重、结实率和千粒重[4]。本试验重点研究抽穗和结实期各阶段温度和光照对直立穗和半直立穗水稻结实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分析光温对籽粒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揭示光照和温度引起水稻籽粒充实不良及稻米品质差的原因,探讨改善光温胁迫下籽粒灌浆及稻米品质的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10个,分别为沈农9765、辽优267、盐优7592、辽粳294、盘锦8号、辽盐42、开226、沈农9810、盘龙5号、 LDC012。
1.2 试验方法
1.2.1 灌浆期高温处理
试验于2006年在辽宁省稻作研究所试验地进行。4月20日播种,5月22日移栽,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7月30日在试验田内选长势一致的稻株,每个品种各选18穴,分别带土移栽到直径为20 cm的塑料桶中,每桶3穴。试验分常温对照和温室处理,3次重复。在各品种的始穗期,分别随机抽取3桶植株放置在温湿可控的玻璃温室内增温处理,温度为(35.0±0.2)℃ ,连续20 d,每天8 h( 8∶00~ 16∶00),然后移入常温对照的稻田内。常温对照与增温处理的水肥等管理保持一致,水稻成熟后分别收获进行室内考种和相关测试。
1.2.2 温光效应处理
试验于2006和2007年在辽宁省稻作研究所试验地进行,每年度播种4期,各年播期统一安排为:第1期4月16日(A1),第2期4月26日(A2),第3期5月6日(A3),第4期5月16日(A4)。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8行区,小区面积为10 m2,每穴插3~4苗,株行距30.0 cm13.3 cm,井水灌溉。中等肥力。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但要求管理均匀一致。各期秧龄均35 d时移栽。根据试验期内各相关气象资料,结合试验整理试验结果。
1.3 考察项目
成熟期各试点在每个重复中各取代表性植株5株,风干后考种。测量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成粒数、每穗秕粒数、千粒重、谷草比、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单株产量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标准NY147-88米质测定方法测定各项指标。具体指标: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1 高温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表1结果显示,高温处理与常温对照相比水稻穗粒数的差异较小,高温处理的10个试验品种中,有5个略有降低,5个略有提高。高温处理与对照间的这些微小的差异可能主要来自于试验中的取样误差,这说明水稻抽穗开花期遇到高温,并不会显著引起颖花退化。高温很大程度降低了水稻结实率,与常温对照相比,高温处理的10个品种的结实率平均下降了20%以上。同时,试验结果还显示高温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下降幅度最大的为盘锦8号,降幅达到31.8%,降幅度最小的为辽盐42,降幅仅为10.8%。水稻千粒重比常温对照略有增加,6个品种平均增加0.5 g左右,千粒重的略微增加可能与源库关系的变化相关。由于空秕率提高,降低了总库容量,使源库比提高,因此,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
2.1.2 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高温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研究主要探讨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对糙米率和整精米率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糙米率试验结果发现(见图1),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糙米率影响不明显。但与常 温相比,10个试验品种的糙米率都略微下降;高温处理很大程度降低了稻米的整精米率,与常温对照相比,有6个品种的整精米率平均下降了40%以上。
V1:沈农9765;V2:盐优7592;V3:辽优267;V4:辽粳294;V5:盘锦8号;V6:辽盐42;V7:开226;V8:沈农9810;V9:龙盘5号;V10:LDC012。下同。
试验结果还显示高温对水稻整精米率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开226,降幅接近75%,而辽粳294、辽盐42基本保持不变。这些结果表明,水稻抽穗期高温对加工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整精米率上,而且基因型间存在差异。
(2)高温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图2显示,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处理能显著提高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与常温对照相比,除辽优267外,其它参试品种的稻米垩白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受高温影响最大的是沈农9810和辽星16,垩白率分别提高了59.3%和58.3%;影响最小的是盐优7592,垩白率仅增加了0.02%。与常温相比,高温处理下稻米垩白度的变化程度更大,并且高温对各品种垩白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在所有的参试品种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沈农9810,最低的是辽优267。可见,高温对垩白性状的影响程度与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遗传特性相关。
(3)高温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图3表明,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处理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其中盐优7592和沈农9810的直链淀粉含量与常温对照相比有所下降,其它参试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受高温影响最大的是LDC012,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18.2%,影响最小的是辽粳294,仅增加了0.04%。与常温相比, 高温处理下参试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会有所提高,平均增加幅度为7%左右。
2.2 不同时期积温、日照时数与产量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见表2),始穗期至成熟期积温、移栽期至始穗期温差和移栽期至始穗期日照与稻谷产量、生物产量及产量结构都有显著相关性,且都为正相关。其中,移栽期至始穗期日照时数与每穴穗数的相关性最大(R=0.824**),其次为移栽期至始穗期温差与每穴穗数的相关性(R=0.797**)。
2.3 温光因子与产量品质的典型相关
以移栽期-始穗期积温(x1)、始穗期-成熟期积温(x2)、移栽期-始穗期温差(x3)、始穗期-成熟期温差(x4)、移栽期-始穗期日照(x5)、始穗期-成熟期日照(x6)为温光因子;以稻谷重量(y1)、生物产量(y2)、每穴穗数(y3)、每穗总粒数(y4)、结实率(y5)、千粒重(y6)、平均谷日增重(y7)、平均干物质日增重(y8)为产量性状;以穗长(z1)、一次枝梗数(z2)、二次枝梗数(z3)、每穗实粒数(z4)、每穗秕粒数(z5)、株高(z6)、生育期(z7)为农艺性状;以糙米率(t1)、精米率(t2)、整精米率(t3)、垩白粒率(t4)、垩白大小(t5)、垩白度(t6)、透明度(t7)、长度(t8)、宽度(t9)、长宽比(t10)、直链淀粉含量(t11)、蛋白质含量(t12)为品质性状组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由表3可见,光温因子与产量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两组变量间的相关主要由载荷量较高的变量所决定。分析2个典型变量组成可知,在光温因子与产量性状的第1对典型变量构成中,U1的权重系数大小依次为x5>x2>x3>x4>x6>x1,以x5和x2的权重系数较大;V1的权重系数大小依次为y3>y2>y1>y5>y8>y6>y4>y7,以y3 、y2 和y1的权重系数较大。说明该对典型变量中,移栽期-始穗期日照和始穗期-成熟期积温和每穴穗数、生物产量和稻谷重量密切相关。在光温因子与产量性状的第2对典型变量构成中,U2的权重系数大小依次为x2>x5>x1>x6>x3>x4,以x5、x2和x1的权重系数较大,V2的权重系数大小依次为y2>y8>y1>y7>y6>y5>y4>y3,以y2 、y8 和y1的权重系数较大。说明在该对典型变量中,x5、y2呈负效应。
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光温因子与农艺性状的典型相关系数中,只有第1个典型相关系数较大且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光温因子与农艺性状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光温因子与农艺性状的第1对典型变量构成中,U1的权重系数大小依次为x5>x3>x2>x6>x4>x1,以x5和x3的权重系数较大;Vl的权重系数大小依次为z7>z5>z4>z3>z2>z1>z6,以z7、z5 和z4的权重系数较大。说明该对典型变量中,移栽期-始穗期日照、移栽期至始穗期温差和每穗秕粒数、生育期、每穗实粒数密切相关。x5和x3的效应方向相同,z7、z4 和z5的效应方向相反。
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光温因子与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系数中,只有第1个典型相关系数较大且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光温因子与水稻品质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光温因子与品质性状的第1对典型变量构成中,U1的权重系数大小依次为x5>x2>x3>x4>x6>x1,以x5和x2的权重系数较大;V1的权重系数大小依次为t12> t4> t10>t11>t9>t8>t1>t6>t3>t7>t5>t2,以t12、t4 和t10的权重系数较大。说明该对典型变量中,移栽期-始穗期日照、始穗期-成熟期积温与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长宽比密切相关。x5和x2的效应方向相同,t12、t10和t4效应方向相反。
3 结论与讨论
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结实率、整精米率,并使稻米垩白率增加。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处理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5]。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在温光因子中,移栽期-始穗期日照、始穗期至成熟期积温对水稻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是最大的;而在产量性状中,每穴穗数和结实率是受环境影响最大的性状,在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长宽比是受环境影响最大的性状。水稻抽穗开花期是对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高度敏感期,许多大量试验证明高温不利的环境因素能显著影响花粉发育、花粉育性和柱头活力,从而降低结实率,导致产量下降[7,8,9,10]。本试验结果显示,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能使其结实率明显下降、穗粒数增减不显著、千粒重略有提高。这可能是因为水稻抽穗开花期颖花总量已基本确定,高温并没有导致颖花显著退化,但导致了花粉败育,空秕粒增多,进而显著提高源库比,使千粒重呈现出略微增高的趋势,但千粒重的略微增加并不能弥补因结实率下降引起的产量损失。本研究发现,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也同时显著降低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尤其是外观品质(垩白率和垩白率)。这主要是因为试验中的高温处理时间比较长,可能会直接影响到灌浆期间淀粉形成和籽粒充实。另外,在高温处理下,尽管许多籽粒仍能成功受精,但在生理上可能受到一定伤害,使灌浆过程受到间接影响,不利于稻米保持较好的外观品质[11]。因此,水稻抽穗开花期出现极端高温,不仅不利于高产稳产,而且也对稻米的商品价值造成显著的负面效应。
由于育种材料繁多和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复杂性,要定量评价一个新品种或育种中间材料的性状及其适宜生态区域往往很困难,而且由于育种目标涉及的多变量相关的复杂性和大量品种(样本)观测的繁琐性,加上育种工作者大都只注意育种材料和新品种本身,往往忽视相关的基础研究,使得国内外有关光温因子与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之间相关性研究较为薄弱。为此,本文应用典型相关,在大田生产条件下,通过对水稻各生育期光温因子对产量构成因素、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效应的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水稻品种选育和水稻品种布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姚凤梅,张勇,等.长江中下游水稻开花灌浆期气象要素与结实率和粒重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9):1765-1771.
[2]张洪松,岩田忠.粳型杂交稻与常规稻的物质生产及营养特性的比较[J].西南农业学报,1995,8(4):11-16.
[3]张嵩午.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区稻米品质的地域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1993,4(1):42-46.
[4]张嵩午,周德翼.温度对水稻整精米率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1993,7(4):211-216.
[5]张坚勇,肖应辉,万向元,等.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J].作物学报,2004,30(6):548-554.
]6]张佩莲,钟旭华.穗上不同部位籽粒的稻米垩白度差异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17(4):396-399.
[7]张强,李自超,吴长明,等.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5):518-521.
[8]张文香,王成瑷,王伯伦,等.寒冷地区温度、光照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06,31(1):16-20.
[9]张宪政.作物生理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10]周德翼,张嵩午.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结实期温度间的关系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2(2):1-5.
产量因子论文 第9篇
本文根据青稞产量形成关键期对气候条件的需求, 研究分析了日喀则地区青稞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为今后充分合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促进青稞稳产高产提供依据。
1 日喀则地区气候概况
日喀则位于西藏西南部,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间, 南、北地势较高, 其间为藏南高原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整个地形复杂多样, 基本上由高山、宽谷和湖盆组成, 平均海拔4000m以上。日喀则地区农业种植区处于河谷地带, 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全区无霜期在120d以上, 降雪强度小, 年平均气温为6.3℃, 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12℃,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0~18℃;年降水量430mm左右, 干湿季节分明, 10月至翌年4月干旱多风, 5~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90%, 降水集中出现在7~8月, 多夜雨, 夜雨量可占总降水量的70%~80%;日照充足且日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可达3300h。
2 青稞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千粒重是影响青稞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气候条件是引起青稞千粒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据青稞千粒重与各生育期气候条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青稞开花至乳熟期、乳熟至成熟期气候是决定千粒重的关键, 青稞籽粒干物质基本源于开花后的光合产物。
2.1 热量因子
青稞为喜凉作物, 整个生长发育阶段都较耐寒。中晚熟春青稞从播种到蜡熟需≥0℃积温1550~1626℃。在5cm土层地温达到8℃、低温7℃以上时播种, 青稞出苗率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青稞分蘖加快, 温度12℃时有效分蘖达到最高;当气温达到15℃且不低于14℃时对青稞籽粒的充实十分有利, 提高千粒重;气温降至-2℃以下时, 籽粒灌浆停止。
日喀则地区属高原温带, 热量资源相对较差, 但地处河谷地带又兼具高原热带特征, ≥0℃的初日为2月28日, 10℃的初日为5月16日, 间隔天数为77d温度条件基本能满足青稞类喜凉作物生长需求。4~6月平均气温7.6~14.5℃, 在4月上旬至6月初期间播种的青稞, 通常都可收获一定产量, 但6月播种温度较高使得青稞幼穗分化时间提前, 不利于培育壮苗和争取大穗大粒获得高产, 因此日喀则地区以4月15~25日进行播种获取的产量最高。青稞旺长期 (6~8月) 平均气温13.3~14.5℃, 4月中旬至7月下旬有效积温为1480~1615℃, 与青稞优质高产所需的气候条件基本一致;6月上旬至中旬, 种植区气温>13℃, 降水可达10d左右, 光热水配置良好, 有利于青稞生长发育;尤其在7月中旬以后, 气温适宜, 降水充足, 对青稞籽粒灌浆和千粒重增加较为有利, 籽粒饱满, 千粒重增加。
2.2 水分因子
青稞旺盛生长季 (6~8月) 正是日喀则地区降水集中期, 雨热同季, 有利于有限的降水被农业生产充分利用, 而且夜雨率高, 白天日照充足, 光、温、水气候因子匹配较好, 对青稞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有利, 能增加干物质积累。但要想在西藏半干旱种植区获得青稞丰收, 做好灌溉是先决条件, 应根据青稞生育特点抓住其一生中的头水、拔节、灌浆3次水;根据土壤墒情进行的分蘖、孕穗和麦黄的3次机动水, 这是协调青稞群体稳定发展夺取高产的关键措施, 保证充足的水分条件通常可使青稞增产10%以上。青稞拔节 (6月上旬) 前正值日喀则地区干旱少雨、净蒸发量大、土壤水分严重不足时期, 天气干燥、水分不足直接影响青稞拔节前群体大小和壮苗形成, 幼苗生长缓慢, 对单位叶面积大小与干物质积累数据影响较大, 而且导致整个发育期推迟, 增大遭受初霜冻危害机率;一般在出苗后25d左右即四叶一心时浇头水为宜。及时的拔节期浇水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既促进了青稞苗期群体的合理发展, 争取更多的分蘖成穗, 同时又可以水调肥, 提高肥效。青稞灌浆期日喀则地区正处于雨季, 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使得短期干旱现象较为常见, 视土壤墒情加强青稞灌浆期水分管理可防早衰、增粒重、夺高产。青稞生育后期遇干旱应加灌1次麦黄水, 以确保青稞丰产丰收。
2.3 日照因子
青稞喜光, 为长日照作物, 对日照长度较其他作物敏感。日喀则地区太阳辐射强, 太阳年辐射总量高达779612MJ/m2, 光能资源丰富, 是实现青稞高产的优势之一, 能充分满足青稞生长需要。青稞整个生长期, 日喀则地区极少出现阴雨寡照和高温逼热天气, 青稞生长期长, 各生育阶段发育良好;同时强太阳辐射又增加了地温和叶温, 可明显提高高海拔区热量水平, 这种光温协调配合促进了喜凉作物青稞的稳产高产。
3 影响青稞产量的不利气候因素
冰雹是影响日喀则地区青稞产量的局地性农业气象灾害, 各地均有雹灾发生, 可造成局部地区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严重雹灾甚至导致颗粒无收。日喀则地区初霜日平均出现在9月16日, 最早年份可提前到7月29日, 造成晚播春青稞灌浆受阻, 千粒重下降;而终霜日平均出现在5月27日, 最晚可推迟至7月21日, 致使青稞幼苗受冻甚至冻死。大风也是影响青稞产量和品质的气象灾害之一, 大风过后, 造成大面积的青稞倒伏, 苗期毁坏幼苗, 成熟后期遇湿害可发生霉变。因此, 为充分发挥当地农业气候资源优势, 促进日喀则地区青稞高产优质, 应根据各地种植经验, 合理掌握气候规律选种优良早熟品种如浪卡子白青稞等, 播种适期范围广, 对寒冷和干旱抵御能力强, 生长快, 为当地青稞生产发展带来了良好效益;同时要兼顾一些特殊小气候地带选种中熟或中晚熟品种, 加强科学管理, 全面利用自然资源提高青稞增产。
参考文献
产量因子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