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书写规范范文
处方书写规范范文(精选8篇)
处方书写规范 第1篇
处方书写规范 处方书写规范及示例
处方书写规范
处方书写规范及示例
(一)处方书写规则
1、处方记载的患者一般项目应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2、每张处方只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3、处方字迹应当清楚,不得涂改。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处方书写规范
4、处方一律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或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5、年龄必须写实足年龄,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婴幼儿要注明体重。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要分别开具处方。
6、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品。
7、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可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药物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药物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应在药名之前写出。处方书写规范
8、用量。一般应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常用剂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超剂量使用时,应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9、为便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处方,医师开具处方时,除特殊情况外必须注明临床诊断。
10、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11、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必须与在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12、药品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或药典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或经国家批准的专利药品名为准。如无收载,可采用通用名或商品名。药名简写或缩写必须为国内通用写法。处方书写规范
13、中成药和医院制剂品名的书写应当与正式批准的名称一致。
14、药品剂量与数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剂量应当使用公制单位;重量以克(g)、毫克(mg)、微克(μg)、纳克(ng)为单位;容量以升(l)、毫升(ml)为单位;国际单位(IU)、单位(U)计算。片剂、丸剂、胶囊剂、冲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溶液剂以支、瓶为单位;软膏及霜剂以支、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注明含量;饮片以剂或付为单位;气雾剂以瓶或支为单位。处方书写规范
15、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
16、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用量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开具麻醉药品处方时,应有病历记录。
17、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普通处方时,需同时打印纸质处方,其格式与手写处方一致,打印的处方经签名后有效。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核发药品时,必须核对打印处方无误后发给药品,并将打印处方收存备查。处方书写规范
(二)书写示例
[示例处方1]总量法形式
R
Mist.Pepsini 100ml
Sig : 10ml t.i.d a.c
R
胃蛋白酶合剂 100ml
用法 10ml 3次/日 饭前
[示例处方2]单量法形式
R
Tab.vit.c 100mg×40
S.100mg t.i.d
维生素C片 100mg×40
用法: 100mg 3次/日
[示便处方3]单量法形式处方书写规范
R
Inj.kanamycin 0.5×6
Sig: 0.5 i.m b.i.d
R
卡那霉素注射液0.5×6
用法: 0.5 肌注 2次/日
[示例处方4]
R
50%Inj.Glucosi 20ml×2
×2次
Inj.vit.c 0.5×2
Sig : i.v q.d
R
50%葡萄糖注射液 20ml×2
×2次
维生素C注射液 0.5×2
用法:静注 1次/日
[示例处方5]
R
注射用青霉素钠40万u×12支
用法: 80万u 肌注 2次/日 皮试(一)处方书写规范
R
Inj Penicillin 40万u×12支
Sig : 80万u i.m.b.i.d.C.T.(一)
[示例处方6]
R
1%Naristilla Ephedrini 8mL
Sig : nar.3gtt t.i.d.R
1%麻黄素滴鼻液 8ml
用法: 滴鼻 3滴 3次/日
[示例处方7]
R
1%Aur.Glycetini Phenoli 8ml
Sig: aur.2gtt t.i.d.R
1%酚甘油滴耳剂 8ml
用法:滴左耳 2滴 3次/日
[示例处方8]
R
10%Ung.Lchthyoli 30g
Sig: us.ext b.i.d
R
10%鱼石脂软膏 30g
用法: 涂红肿处 2次/日处方书写规范
处方书写规范 第2篇
因我院处方管理存在不足,一直未能达到《处方管理规范》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严格执行医疗规范,特对我院处方开具管理规范如下:
1、我院药房打印处方为白色普通处方和绿色儿科处方,除以上两种处方外,其余急诊、精神、麻醉等处方微机输入必须同时书写标准处方送药房管理,并将微机当日打印处方手写签名。
2、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必须与在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3、处方一律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或用代号。
4、患者一般项目如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及诊断应书写(录入)完整、正确,不得缺项。年龄必须写实足年龄,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婴幼儿要注明体重。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要分别开具处方。诊断栏书写格式为先地址后诊断,中间用“/”隔开(如 “大义堂/上呼吸道感染”),不得使用“购药”、“自购”等非诊断名称。
5、药品书写(录入)一律使用通用名称,不得使用商品名及化学符号(如 “阿莫西林胶囊” 不得书写为 “阿莫灵”,“10%氯化钾” 不得书写为 “10%KCL” 等)。
6、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如 “地塞米松10mg iv qd”。而口服药物不需书写用法,如 “阿莫西林胶囊 0.5g tid”)。静脉输液每一瓶配伍用药为一组,下一瓶输液应启用新组。口服药物用法改变也应启用新组。
7、精神、麻醉药品实行单方、单药,输液器、注射器、吸氧管等材料需另开方。
8、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须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品。
9、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可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药物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药物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应在药名之前写出。
以上操作规范将与绩效挂钩,对执行不力者将予重罚,望各科医护人员认真对待,严格执行。
义堂中心卫生院
医务科
处方书写的规范化和人性化思考 第3篇
在处方书写过程中, 既要保证处方的规范化, 又要从人性化的角度使患者获得足够的知情权。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处方书写现状, 力求探讨兼顾规范化和人性化的处方书写策略。
1 处方书写存在的有关问题
我国卫生部于2007年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 相比以往的《处方管理办法》, 内容更加翔实[1]。该处方管理办法指出, 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 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 以利于药师判断中药和西药的配伍禁忌, 减轻医师、药师的工作量。同时, 处方管理办法还要求医师开具处方时应当使用药品通用名称, 不得限制处方外流, 加大了医疗机构用药的透明度。
然而, 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2], 尤其在处方书写方面面临一定困难。
1.1 药品通用名称问题
新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应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药品名称, 没有中文名称时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这样, 一方面, 因为没有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而限制了处方国际间的交流;另一方面, 所谓规范的药品中文名称即中国药品通用名称, 而同一通用名称的药品, 医院或药店会采购几个厂家的产品, 如果医师只开具药品通用名称, 则会给药房或药店发药带来困惑。此外, 药品通用名称专业性强, 又较冗长拗口, 也不便于患者记忆、行使知情权。
1.2 药品规格与用量问题
医师在开具处方时为了区分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品, 除了标注药品的剂量规格外还要标注各个厂家的包装规格, 这使得医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记忆各个厂家生产的药品包装规格, 不利于提高医师和药师的工作效率。
1.3 药品用法问题
新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 大多医师采用了拉丁文的缩写体开具药品用法, 这虽然对于医师和药师而言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对于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却并无帮助。此外, 在一张处方的正文部分, 如果药品名称用中文, 而药品用法用拉丁文或者英文书写, 也欠规范。
2 处方书写要兼顾规范化和人性化
2.1 在药品通用名称后标注商品名
使用药品通用名称是处方规范化的要求, 但由于我国大量的重复生产造成了药品市场混乱的局面, 同一种通用名称的药品可能对应着几十甚至上百种商品名称的药品, 因此, 在使用药品通用名称的同时标注商品名称不仅简化了医师、药师的工作程序, 也有助于患者在药房和药店之间选择替换药品, 并方便患者记忆。在处方书写过程中可采用在药品通用名称后加括号标注商品名称的方法, 如表1中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欣康缓释片) 的中文处方。在美国的处方中, 如果医师希望患者知道药品的名称也会在处方上加以注明[3], 这正是处方书写的人性化体现。
2.2 处方不必开具药品包装规格, 强调标注药品总量
按照传统的处方书写方法, 处方分为总量处方和分量处方, 但无论哪一种方法, 都需要根据国家处方管理办法开具患者所必需的药品总剂量, 如一般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 急诊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等, 目的是不能发放给患者过多数量的药品。医师只需开具药品的剂量规格和药品的总量, 而不必开具某种药品的具体包装规格。此外, 由于药师在调配药品的过程中可以拆零发放或整盒 (瓶) 发放, 所以医师在开具药品总量 (如片、粒等) 后, 药师可根据有关管理原则决定拆零发放或整盒 (瓶) 发放。
2.3 药品用法尽量使用通俗语言
如果药品名称必须使用规范的中文书写, 那么药品用法更应当使用中文书写, 这不仅体现处方正文部分的规范化, 对于患者而言也更具实际意义, 因为患者需要知道怎么用药, 用多少药, 用多少次药, 以及什么时间用药等。当然, 如果医师采用英文或拉丁文缩写体, 就需要药师将其翻译为中文告知患者。
2.4 处方的正文部分尽可能保持语言一致
处方的正文部分是处方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应尽可能采用同一种语言书写, 以使规范化。当然, 就国际间的交流而言, 处方适宜采用国际医学通用语言如拉丁文, 但从人性化的角度而言, 为了维护患者的知情权, 可将处方的正文部分采用规范的中文书写。
我国2010年出版的《中国药典》所收载的药品名称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 药品的外文部分主要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 (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INN) 。INN是世界卫生组织给每种药品的一个官方的非专利性名称, 以拉丁文、英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5种文字发布, 供国际间使用。虽然很多药品的外文名称采用了英文, 但拉丁文以其词义清晰而不混淆, 语法结构稳定而在药典的部分内容中得以保留[4]。
事实上, 相当多数量的英文词汇由拉丁文词汇演变而来, 由于拉丁文有较多公认的缩写方法[5], 用于处方书写不仅可进行国际交流且十分便利, 如:复方阿斯匹林片, 拉丁文为Tab.Aspirin.Co., 英文为Compound Aspirin Tablets。因此, 在提倡应用本民族语言书写处方的同时, 也可保留部分拉丁文处方的使用 (见表2、表3) 。
2.5 国外处方的书写
在有些国家, 处方的正文部分需要在药品名称后加括号标注药品的作用和用途, 如“特比奈芬 (用于治疗甲真菌病) ”等, 目的是确认药物的适当性, 提示患者所用药物的目的, 促进医务人员间的沟通[3]。我国处方在前记部分包括了临床诊断的内容, 也可以说明药物应用的适当性, 且在形式上更为简洁, 充分体现了处方书写的规范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胡永胜, 韩保民, 王林宽《.处方管理办法》2007版与2004版的比较[J].药学实践杂志, 2008, 26 (1) :66-68.
[2]李琳.《处方管理办法》的内容特点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22) :1960-1961.
[3]张抗怀, 仵文英, 杨世民.美国处方书写管理制度初探[J].中国药房, 2006, 17 (24) :1846-1848.
[4]詹亚华, 黄必胜, 胡志刚《.中国药典》2010年版药品拉丁、英文名命名规则剖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2 (6) :56-57.
处方书写规范 第4篇
[关键词] 中成药;处方;规范性;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65-02
按照卫生部2007年5月颁发的《处方管理办法》[1]要求,抽取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8 950张中成药处方,对其规范性书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中成药处方8 950张。
1.2 方法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及有关处方质控内容,由医院药械科和医务科组织执业药师及统计员对8 950张处方进行质量控制,对问题处方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中成药不规范处方科室分布情况。
中成药不规范处方科室分布情况见表1。
2.2 中成药不规范处方情况统计
8 950张中成药处方中,不规范处方共计330张,处方合格率为96.3%,不规范情况出现总次数420次。见表2。
3 讨论
中成药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不需要煎煮,可直接使用,对急危病症患者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尤为方便,且体积小,便于携带,在笔者所在医院临床各科备受患者欢迎。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但由于品种不断增加,处方用药日见复杂,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其合理使用也应当引起重视[2],特别是与笔者所在医院性质一样的综合性医院,开方医师部分是西医医师,因此加强中成药的处方规范管理更为重要。
本研究统计显示,笔者所在医院中成药处方合格率96.31%,与张国良等[3]调查结果的94.53%接近。其中一般项目不完整占62.38%,其中不规范处主要有:漏写费别、住院号、科别、年龄、地址。原因主要是少数医师对处方质量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严格按处方规范要求书写。
诊断与用药方面占19.29%,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第35条、37条规定,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进行审核,如果处方无临床诊断,药师很难判断患者用药是否合理,包括漏写临床诊断、临床诊断不完整、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等。
在处方正文部分,包括药名、剂型、规格、用法用量、品种数量等方面均有不规范书写。如把麝香保心丸写成麝香救心丸,黄氏响声丸写成黄芪响声丸;将大活络丸写成大活络胶囊,珍珠明目滴眼液写成珍珠明目液;有时候小小的一个字错误,治疗的病症就有所改变。比如健脾丸和归脾丸;有的只写数量,不写规格;有的把mg写成g。其中规格写错占8.81%,用法用量写错占4.76%,这与笔者所在医院没有电子门诊处方有很大关系。另外每张处方超过了处方管理规定5种药品,有的中药饮片与中成药混写在一张处方上。
对于处方签名,执业医师法亲笔签写不仅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医师应尽的义务,此次统计有漏签、更改处不签名、实习生模仿带教老师签字等现象。
由于处方书写不规范,给医疗安全带来了隐患,胡晋红等[4]报道,药物不良事件在处方阶段发生率为56%,在给药阶段为34%。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是医院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作为医院医务管理部门和药品管理部门应加强处方医师《处方管理办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临床执业药师要做到:(1)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中的审方制度和发药制度,对不规范处方认真分析,开展用药调查,直接下到临床科室找医师沟通交流并与修改,督促医师,规范处方书写;(2)定期宣传中成药相关药品信息,给医师提供中成药的说明书、药物禁忌等内容,为医生规范处方书写提供帮助,当好医生用药助手;(3)通过《药讯》向医师介绍一些合理用药知识、新技术、新的药物发展等内容;(4)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把好审核和发药关,杜绝差错事故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促进临床用药安全合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健康报[N],2007-03-13(6).
[2] 朱育红,王怡.门诊使用中成药处方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0):957.
[3] 张国良,曾玲.35 795张门诊中成药处方规范性调查[J].当代医学,2007,7(7):84-85.
[4] 胡晋红,蔡溱.药物治疗中核对过程对药疗差错发生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5,16(7):553.
处方、病历书写规范制度 第5篇
(一)处方权限
1、在职各级医师的处方权,需经主管院长批准,通知药房,有处方权医师应将本人之签名留样字于药房。
2、处方必须由医师本人书写,严禁先签好空白处方由他人临时填写药名、数量等,任何人不得摹仿医师在处方上签字,各级医师不得为自己开方取药。
3、麻醉药品处方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或经院领导批准授予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师签署方为有效,急救时值班医师可按病情需要使用麻醉药品注射剂,用后由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师补签处方。
4、药剂师有权监督医师合理用药,对不合格的处方、乱开方、滥用药者,药房有权拒绝发药,药剂师不得擅自修改处方内容。
(二)处方书写
1、处方应遵循《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字迹清楚、项目书写完整,药名、剂型、剂量、单位、用法书写正确,不得涂改,如有修改时,医师应在处方修改处签字,处方年龄项应按实足“岁”或“月”填写。
2、药品名称、剂量、单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如因医疗需要,剂量超过药典规定时,医师须在剂量旁重加签字,方可调配。
3、药品用法应写明冲服、含化、口服或皮下、肌肉、静脉注射,以及每次剂量和每日用药次数,外用药品应写明用法及用药部位。
4、每张处方仅限1人,严禁以甲病人名字给乙病人开方取药。
5、西药处方每一药品须另起一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与普通药品。
(三)处方限量
1、普通药以3日为限,对某些慢性疾病或特殊情况,最多不超过7日量,如超过7日量须经主任或院长批准。
2、医疗用毒性药品,每次处方总量不得超过2日极限用量。第一类精神药品每次处方不超过3日常用量;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每次不超过7日常用量;麻醉药品每次处方注射剂不得超过2日常用量。片剂、酊剂、糖浆等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下次再用至少须间隔10天。如住院重危病人或癌症晚期病人确需超过限量使用时,应由科主任申请,并经院领导批准。
(四)处方保管
1、每日处方按普通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分别装订,并加封面,集中妥善保存。
2、普通药处方保存期1年,精神药品处方和医疗用毒性药品处方保存2年,麻醉药品处方保存期3年,到期由药剂科报请院领导批准后销毁。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第6篇
中药饮片处方举例
第一条 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 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第七条 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 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三)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四)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五)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第九条 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二)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三)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四)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五)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六)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七)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八)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九)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十)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第十条 中成药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
(二)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院内中药制剂名称应当使用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三)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四)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溶液制剂、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剂量;
(五)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每一种药品应当分行顶格书写,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当避免重复使用,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不宜叠加使用;
(六)中药注射剂应单独开具处方。
第十一条 民族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参照本规范执行。第十二条 本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A 艾叶 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 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
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白果 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半夏 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 大于30g 薄荷 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 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 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蝉蜕 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柴胡 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柴胡6克解肝郁,柴胡10 克升举阳气,柴胡20---30克可清热,柴胡两钱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以上用者。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苍耳子 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D 当归 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丹参 大剂量--失眠-上海--姜春华
代赭石 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本品苦寒,入肝、心经。其药理作用为:镇胃降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
大黄 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
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 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
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F 茯苓 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 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防己 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汗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G 桂枝 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H 合欢皮 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红花 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
0.9~1.5 g用于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
12~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黄芪 常用量为9~15g,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10克以下升压,15-30克降压,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 15g以下能升血压,30g以上可降血压,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止。
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的影响,量在15g以内可升高血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厚朴 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天士(我不知道少用与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
J 决明子 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鸡内金粉 3 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
4.5~12 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
15~18 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K 苦参 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L 人参 常用量为5~10g,用于复脉固脱时可用至15~30g;
连翘 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底微汗,翌晨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
龙胆草 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著
M 麻黄 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
马兜铃 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时可致呕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关木通 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麦芽 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在30g以下;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120g。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P 胖大海
1~4枚,有开肺解表、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
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合并有大便热结者。Q 牵牛子 少用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R 肉苁蓉 6~12 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15~18 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S 升麻 少用(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10g 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
3~10 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g时,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
苏木 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赤芍 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白芍
6~30 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30~45 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
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岳美中医话集》 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
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
桑白皮 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之功,15g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水蛭 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5~10g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12~15g,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原因不明的症瘕痞块,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石菖蒲
1.5~3 g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
4.5~7.5 g用于开窍。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
9~12 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热淋。3g治疗冠心病;6~10g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及梅核气(神经官能症);30g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慢性肠炎所致的久泻。
山楂 6g祛瘀力强;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三棱 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生地 大剂量--类风湿--上海--姜春华
熟地 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医学衷中参西录 90-120克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山茱萸 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
W 五味子 大剂量,约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四川---刘祯吉
1.5~3 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6~9 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X 希签草
6~9 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9~15 g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头痛、头晕者,较为适宜。玄参
9~12 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
18~30 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者。
30~90 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小蓟 大剂量--降血压--上海--姜春华
夏枯草 常用剂量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Y 元胡 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薏苡仁 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洋金花 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克。
郁金
3~10 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
10~15 g有行气利胆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
30~60 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
Z 枳壳
3~12 g,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
15~30 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收缩。
炙甘草 1~2g有调和药性的作用,5~lOg温肾养心,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知母 大剂量--控制血糖--上海--姜春华
枳实 常用量为3~10g,用治脏器下垂时可用至60~100g; 泽泻 治眩晕非30克不为功。
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
川芎15克 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来自一位绍兴的老中医
乌贼骨、瓦楞子--大剂量--胃溃疡剧痛
芍药、甘草--大剂量--呃逆--上海--姜春华
龙骨、牡蛎 6~10g有摄汗作用,对鼻衄、月经过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疗高血压有潜阳之功;12~15g,对支气管哮喘有定喘作用;20g,有安神作用。
黄连、龙胆草 用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苍术--麻黄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临床 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 如两药相等,临床 常见能发大汗; 剂量是: 10g:10g 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 剂量是: 没有提及
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 剂量是: 18g:6g 苍术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 剂量是: 12g:3g 药物之间的比例
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先生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各组药物疗效最佳的用量比例,如柴胡与白芍为6克比9克,人参与白术为10克比9克,桑叶,薄荷,牛蒡子为9克、6克、6克。
病例及处方书写规范培训小结 第7篇
2016.8.10 通过培训学习,对医生的病历及处方书写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门急诊病历首页内容中患者的出生日期由以前的“出生年月”改为“出生年月日”;入院记录的一般项目中将以前的“入院日期”和“记录日期”调整为“入院时间”和“记录时间”;日常病程记录中对病情稳定患者的病程记录由以前的5天一次缩短为3天一次;对“疑难、术前、死亡讨论记录”要求应有“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会诊记录”中明确指出“申请会诊医师应在病程记录中记录会诊意见执行情况”;要求“打印病历应当统一纸张、字体、字号及排版格式”等。二是确立了电子病历的合法地位,并且专门用一个章节规范了计算机打印病历的要求。三是简化了护理记录:《规范》省去了对一般患者护理记录的要求,将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归入其它条款,作为病程记录的一部分,简化了护理文书书写。这与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倡导的“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的理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有助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四是细化了入院记录的内容:《规范》在入院记录的要求与内容中,对现病史的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等以及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等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同时对首次病程记录中病例特点、拟诊讨论和诊疗计划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五是强化了手术安全管理:《规范》在“术前小结”中明确要求手术者术前查看患者相关情况并进行记录;增加了对麻醉医师做好麻醉前及麻醉后的访视工作并加以记录的要求;特别强调了手术安全核查工作和手术清点工作。同时对于有创诊疗操作,《规范》也明确要求给予详细记录。六是规范了内容的表达形式:以前病历书写规范版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等与病程记录并列,《规范》则将前几项均归入病程记录范畴,更具科学性。《规范》将“近亲属、关系人”修改为“授权人”,更加符合法律要求。七是扩大了医务人员告知义务的范围:《规范》在以前试行时只强调“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和手术”要履行知情同意书的基础上,增加了“麻醉、输血治疗”等项目也要履行知情同意书;对病危(重)患者应发出“病危(重)通知书”。
(一)处方书写:处方书写是否规范。应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
1、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2、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3、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4、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大液体、维生素可暂时使用缩写,待使用电子处方后再做统一要求);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处方书写规范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第一季度部分门诊处方。
1.2 方法
按照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有关要求, 对我院2009年第一季度门诊西药处方随机抽查500张, 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处方书写情况分析。
2 结果
所查500张处方中, 应用抗菌药物处方233张, 占46.6%;其中单用抗菌药物处方157张, 占67.38%;同时应用两种抗菌药物处方76张, 占32.62%, 未发现同时应用3种或3种以上抗菌药物的处方。抗菌药物应用总例次为309次, 其中头孢菌素类141次, 占45.63%;青霉素类89次, 占28.8%;喹诺酮类31次, 占10.03%。患者年龄<14岁的处方122张, 占52.36%;患者年龄>14岁的处方98张, 占42.06%;另有13例处方未注明患者年龄。
对处方进行合理用药评价, 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150例, 见表1。在临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35例患者中有30例应用了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85.71%。
所查500张处方用药总金额为26 184.44元, 平均每张处方用药金额52.37元。处方规范书写方面存在问题较多, 见表2。
3 讨论
由结果看出, 处方中应用较多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共占70%以上。二者同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由于其自身具有的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等优点, 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同时也造成了该类药物目前滥用严重的局面。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由于其抗菌谱广、组织体液中浓度高、消除半衰期长[3]等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滥用情况也很严重, 但在我院门诊处方中应用比例不大, 分析原因可能为该类药物在幼龄动物中引起的软骨损害限制了儿童患者的使用,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类药物不宜推荐为儿科常规用药, 不宜用于18岁以下骨骼尚未生长发育完全的患儿[4], 而我院应用抗菌药物的门诊患者中有50%以上年龄<14岁。
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方面, 问题主要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和联合用药。在给药方法上, 主要问题是对于半衰期较短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按照药动学/药效学理论给药, 既不利于药物疗效发挥, 又易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产生。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主要依赖于药物与细菌接触的时间, 其血药浓度峰值与滴度和剂量有关, 采用大剂量少次间隔给药能迅速杀灭细菌, 延长细菌抑制状态, 达到较好疗效[5]。在联合用药方面, 主要问题是同类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相同, 可造成竞争性拮抗, 既不利于药物疗效发挥, 又易造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在用药依据上, 多数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感染性疾病诊断, 如重度支气管炎、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少数无感染性疾病诊断, 如高血压、糖尿病、直肠癌等, 另外部分处方单纯根据临床诊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体征及血象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确认, 此类处方未列入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但若常规应用抗菌药物也当属不合理用药, 如存在问题较多的为超过8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都应用了抗菌药物, 根据有关研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引起, 病程有自限性, 不需使用抗菌药物[5,6,7]。
在处方规范书写方面, 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临床诊断。所查处方中, 有超过50%的临床诊断不符合要求, 说明临床医生对处方的规范书写重视不够, 随意性较大, 不利于处方管理。为减少因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处方管理办法要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本次统计中有9.6%的处方不符合规定, 也说明临床医师对于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处方的正文方面,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药品名称不规范, 没有按照要求书写药品的通用名称, 同时药品规格、数量、用法、用量等方面也存在未按要求书写现象, 造成处方书写的不规范。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和处方规范书写情况,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照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对我院2009年第一季度部分门诊处方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门诊处方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处方规范书写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有待进一步规范。结论:按照相关要求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严格控制, 同时对处方书写加以规范, 才能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关键词: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处方书写
参考文献
[1]杨建玲.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体会及53例ADR报告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1) :76.
[2]汪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5, 5 (1) :2.
[3]宁美诚, 王开翔.抗菌药物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0, 20 (4) :239.
[4]刘銮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7) :146.
[5]张万智.9819张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5) :186.
[6]梁少琼, 廖朝峰, 刘桂珍.2007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统计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 :19-21.
处方书写规范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