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分析范文
常规分析范文(精选12篇)
常规分析 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2015年6月组织健康成年志愿者120例,男女比例79:41,年龄22~50岁,平均(39.25±0.21)岁。
方法:仪器及设备:C351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XT2000i全自动细胞计数仪。凝血常规检测方法:每例志愿者采血3管,其中1管即刻离心,随后将其放入温室,分别于2 h、4 h测定,其余2管放于温室中,分别于2 h、4 h再离心测定。血常规检测方法:每例志愿者采血4次,分别于压脉带扎好后即刻抽血,于1 min、2 min抽血3次后解除压脉带。
观察指标:检测不同时间段的血常规各项指标及凝血常规检测指标。血常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数(RBC)及血小板数(PLT)。凝血常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及凝血活酶时间(APTT)。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处理数据,不同时间段的血常规各项指标及凝血常规检测指标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压脉带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压脉带1 min、2 min的RBC、HGB的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压脉带1 min、2 min的PLT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标本离心前后放置2 h的FIB及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前后放置4 h的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前后2 h的APT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前后放置4 h的TT及APT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凝血常规及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指标,可准确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微小的血液学检测误差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不良决策的发生,引起预后不佳。目前国内学者逐渐开始探讨血常规及凝血常规指标检测的变异分析,试图进一步对变异因素采取可控措施,但国内相关变异因素分析较为少见。鉴于以上情况,本研究针对血常规及凝血常规的分析前变异进行了相关研究[2]。
本研究发现,压脉带时间会对血常规测定结果造成影响,导致PLT在1 min、2 min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报道称,压脉带的正确使用可保证血样采集的质量,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当压脉带时间过长或压迫时间过长时,会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维溶原激活物。本研究发现,PLT在1 min时出现了变化,说明随着压脉带使用时间的延长,会引起血管内的分泌物质增多,影响血常规检测的结果。
凝血常规测定可为临床普查凝血系统疾病及指导用药提供参考。若血液存放的时间过长,会消耗凝血因子,影响检测的结果。血液离心后放置时间不同,其凝血因子消耗的结果也不同[4]。主要是由于全血中血小板包含及分泌的因子可促进凝血反应,使凝血因子出现降解及激活的现象,影响检验结果。本研究中,凝血常规在全血标本放置2 h即可出现变化,且在放置4 h后指标变化更明显。因此,临床上在采血后应及早送检,尽早分离血浆,保证血液待检时间在2 h内,避免影响结果。
本研究发现,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RBC、HGB的测定结果在1 min、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PLT测定结果在1 min、2 mi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前后放置2 h的FIB及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前后放置4 h的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前后2 h的APT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前后放置4 h的TT及APT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分析前标本采集方式及标本放置时间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临床上应给予重视。
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常规及血常规分析前影响因素。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段的1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的血常规及凝血常规。结果:标本离心前后2 h的APT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前后放置4 h的TT及APT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前标本采集方式及标本放置时间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关键词:凝血常规,血常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兰兰.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62.
[2]唐岚.血常规检查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临床报道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8):201.
[3]李艳丰.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5):158.
小班常规分析(本站推荐) 第2篇
光阴似箭,一学期的时间飞快就过去,看着孩子们现在花朵一样的笑脸和永远不肯停下来的小小身影,我的心中有许多感慨,想想刚开学时,面对一群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正在不停哭泣的小不点,我真有点束手无策。当时看到他们伤心哭泣的样子,我多么希望能快一点走进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依赖的朋友。现在通过几个月的幼儿园生活学习,我们班级的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了许多进步,特别是幼儿的生活习惯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下面我把我们班级在生活常规方面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强势:午餐‘午睡
1、午餐:通过几个月的不断教育提醒,我们班级午餐这一块比较突出,他们从开始的挑食不愿意吃、吃汤泡饭、吃饭讲话、乱扔饭菜,到现在地能愉快、安静、不吃汤泡饭,而且吃饭能做到三净,有时候甚至看不出桌子上地上有刚吃过饭的痕迹。
2、午睡:在午睡方面我们班级午睡常规也比较好,刚开学时,一到午睡就能听到班级里孩子哇哇的哭叫声,有的还要老师阿姨陪着睡,有愿意睡的也把被子弄得乱七八糟,可是现在午睡的情景就不一样了,孩子们在午睡前,能在老师的提醒下自觉做好大小便工作,并在老师的指导提醒下保持安静的情绪不哭闹,不大声喧哗,有次序的脱掉衣裤,并把它们折叠整齐放在固定的地方,鞋子也摆放有序,还学会了转被洞睡觉,午睡时间里教室里既安静又整洁。原因:午餐和午睡比较好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两位老师一开学就根据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和目标,对幼儿的生活习惯方面特别重视,两位老师对幼儿的午餐午睡的每一个细节严格的关注,比如在吃饭时,时常提醒幼儿安静午餐,不吃汤泡饭,掉下来的垃圾随时放进垃圾碗。在午睡时提醒做好大小便工作、自己的衣服裤子折叠整齐,鞋子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等等,使幼儿逐步养成了进餐文明和午睡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弱势:整理床铺
我们班级的主要弱势是表现在整理床铺方面,每次幼儿起床后,床铺都是乱七八糟的没有一个小朋友去整理自己的床铺。主要愿意是因为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动手能力也比较差。另外我们老师也有一定的责任。自从他们上幼儿园以来,我们也总觉得他们年龄小,要他们自己整理床铺好像有点为难他们,要教会他们也要花很多的心血,还不如自己帮他们解决掉来得快一点,久而久之导致幼儿在这方面依赖我们。
整改措施:从小学期开始,在整理床铺方面要对幼儿加强指导鼓励他们学着自己铺床,必要时还可以和家长取得联系,家园感共同合作练习铺床的技能,使幼儿养成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常规鱼市场前景分析系列报道 第3篇
常规鱼市场前景分析(1)
鳙鱼:头大取胜 配角变主角
鳙鱼头不仅肥大而且营养价值高,人们喜欢用其做鱼头汤或用于下火锅。因此,鳙鱼近年深受市场欢迎。
随着鳙鱼价格上涨和市场消费量的上升,有关人士分析,市场大规格鳙鱼需求加大后,养殖模式趋向于以鳙、鲢为主养品种,其他鱼为配养品种。常见比例按照鳙、鲢70%~80%,草鱼15%~20%、鲤鱼5%~10%,每667平方米(1亩)放养量600~800尾,再适当搭配鲫鱼等。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每667平方米(1亩)产300~400公斤不成问题,除去成本每667平方米(1亩)效益超过千元。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徐在宽研究员指出,养鳙鱼要想获得高效益必须做到均衡上市。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合理选择放养时间,比如在8~9月放养0.75公斤/尾的鳙鱼养至来年4~5月出塘,此时鳙鱼规格大,市场紧缺,收购价高;二是采取轮捕轮放,即有计划地采取捕大留小或捕大补小的措施,使成鱼上市均衡,同时加速资金周转。
对于鳙鱼后期市场和前景,业内人士对此大都充满信心。一是常规鱼养殖面积和产量在近两三年呈平稳态势,在2004年行情看好的情况下,2005年养殖量会有所上升,但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也不大。二是常规鱼用药普遍少于特种水产品和其他动物类产品,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其品质有保障,再加上“鱼头火锅热”的持续,鳙鱼消费量必然增加,后市价格大跌的可能性不大。
常规鱼市场前景分析(2)
鲫鱼:不落雅席盘中食 悄悄游入百姓家
今年鲫鱼价格呈上扬之势,每公斤价格比去年贵了2块多钱,养鱼户养殖效益明显增加。
鲫鱼行情真有这么好吗?南京水产中心批发市场负责人分析说,鲫鱼一般很难上大席,宾馆饭店用量不大,在以往鲫鱼销量有限,但近两年逐渐受小家庭欢迎,销量大幅上升。就该市场来说,鲫鱼是日成交量的核心,今年价格平均在每公斤8元左右。
在鲫鱼货俏价升的情况下,怎样做到高效养殖呢?南京农业大学水产专家刘文斌副教授认为,目前影响鲫鱼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近亲繁殖。农民为减少成本投入,一次性购种后任其自繁,多年不更换。近亲繁殖会减缓鱼的生长发育速度。因此,高产鱼塘要定期到正规良种场引进鱼种予以更新。再者要合理计算投入与产出比,若主养鲫鱼,每667平方米(1亩)水面放养50~60克/尾的鱼种1500~2000尾,商品鲫鱼出塘规格控制在每尾350~400克,这种养殖模式经济合理,利润空间最大。
常规鱼市场前景分析(3)
草鱼:养殖成本低 价高收益丰
今年以来,草鱼受常规鱼整体涨价的牵动,价格一路飙升。南京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条重1~1.5公斤的草鱼在5~6月份价格高峰期时卖到9.5元(公斤价,下同)左右。草鱼以食草为主,受污染少,肉味鲜美。草鱼市场行情看好,价格高位运行。业内人士分析,鱼价持续走高的有利因素是:首先草鱼消费量逐步加大,已成为淡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众消费者认可的畅销鱼之一。其次,特种水产品价格高,普通市民吃不起,消费倾向也有利于草鱼价格走高。再者,饲料价高虽对草鱼直接影响不太大,但由此引起的其他常规鱼涨价对草鱼价格走高形成有力支撑。
影响鱼价稳居高位的不利因素有:一是草鱼上市过于集中,上市量在短期内过大过密,容易出现“量多价贱”现象。二是随着特种水产品养殖技术提高,养殖趋向规范,饲养周期缩短,成本降低,上市价格降低会对草鱼市场构成威胁。
SDH网络常规维护分析 第4篇
目前在区域电力通信网络中, SDH网络基本已经可以覆盖到整个网络。为了能够保证SDH网络设备能够更好地服务, 确保光纤传输网络的正常运作, 需要根据SDH的自身特点, 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以及检修和故障排除工作, 通常而言, 可以将工作内容进行归纳为以下部分:
1) SDH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
对于任何工作设备而言, 维护工作都是保证其正常工作的必要环节。对于SDH网络系统, 应当根据整个网络中不同设备的具体状况而实施有针对性的维护检查。
对于SDH网络的维护工作, 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即相关设备的检查和相关网管的检查。其中, 相关设备的检查方面, 以SDH网络涉及的主要设备为主要检查对象, 并根据其自身状况进行维护。主要包括设备告警以及机柜指示灯检查, 设备告警主要对告警设备以及其发声状况进行检查, 由于设备告警关系着对于网络故障的及时发现, 而机柜指示灯则能够明确标识出机柜的运作状况, 因此每天都应当对其进行检查。此外, 单板指示灯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检查维护环节, 应当依据设备状况及时进行检查维护, 通常采取一天两次检查为宜。设备检查中还应当包括风扇检查和防尘网的定期清理, 主要依据实际情况, 保持设备通风和微环境的散热通风, 通常可以以半个月为一个周期, 视尘土的堆积情况进行清理。
网管检查中应当从SDH网络的软环境进行着手, 首先是对软环境的安全管理, 应当对登录口令定期进行更改和备忘登记, 通常一个月更换1次~2次, 以能够确保安全为主, 同时应当加强对于SDH网络系统的人员安全管理, 防止口令流失。其次, 应当从SDH软环境开始对其内部状态以及安全运行进行检测维护, 主要包括对于导航树以及拓扑图的监视, 确保其软环境的正确识别;以及告警和性能的监视, 确保系统内部正常运行。这些都是需要每天对其进行监视维护的, 也可以针对系统设计一些简单的代码软件, 对整个系统进行实时监控。此外, 还需要不定期地针对系统配置以及操作日志进行检查, 同时根据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数据备份, 防止意外发生的时候难以快速回复系统运行。
2) SDH网络的故障维护工作
通常而言, SDH的故障维护并不十分困难,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故障的定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快速准确地将系统的故障定位到网元。在SDH系统中, 由于网元之间的距离巨大, 因此有效定位故障, 对于提高维护效率有着重大意义。如果反复奔走于不同的网元之间对故障进行测度, 将会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造成不可低估的浪费。
在对SDH网络故障进行定位的时候, 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优先考虑:首先是SDH设备外部因素, 因为相对而言, SDH网络中更容易发生线路故障或者接头、电源以及其他接入设备或接口故障。其次, 在故障定位的过程中, 需要先将故障定位在单站中, 然后再逐步具体到单板和网元。此外, 对于报警的级别必须予以深入分析, 抓网络中的主要问题, 对于较高级的报警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 而对于低级别告警, 则应当为高级别告警让路。
常见的故障定位的方法包括:
(1) 报警线索分析
对于系统内部的报警信号, 相关的网管职能通常都会对报警事件进行记录, 其中包括对于事件发生时间、事件发生前后系统工作状况数据等。根据这些信息, 结合SDH系统帧结构中的相关字节和报警机制, 通常就可以对系统中的故障进行初步定位。
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判, 由于报警机制本身的不完善或者是报警设备的局限性, 很可能导致对故障定位方向的错误, 对于这一问题, 应当在故障定位的时候多进行主管思考, 并且结合以往故障实例进行综合判断。因此, 对于故障资料进行记录和整理也是SDH系统维护中的重要工作。此外, 能够参考的数据还包括事件发生前后的系统运作日志数据, 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应着系统的运行状况, 甚至包含有故障的触发原因, 必须予以重视, 应当对其整理, 记录并长期观察。
(2) 环回法对于SDH系统故障的定位
环回法是SDH系统中用于定位故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分析报警原因失败的故障常常采用这一方法进行深入定位。
环回法是针对不同故障通路进行检测的一种故障定位方法, 它能够在报警分析失败的情况下进行定位, 但是对于SDH的运行会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 环回法需要首先对不同的通路进行测试, 而不是同时对产生故障的大范围系统进行测试。对此, 需要工作人员首先从产生故障的局部系统中选取一个网元, 并且在这个网元中选取不同通路逐一进行测试, 这样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测试结果。
应当注意, 环回法虽然能够对SDH故障进行定位而无需报警信号和相关数据的帮助, 但是它的精确度却存在一定不足, 并且对于环回法的使用, 也存在褒贬不一的论调, 主要原因是它的使用会影响SDH系统的正常工作, 因此除非大范围发生故障, 通常对这种定位故障的方法不予采用, 这也是从一定层面上基于故障排除效率的考虑。
(3) 替换法对于SDH系统故障的定位
替换法是在SDH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 对于怀疑故障的设备或原件, 甚至是目前工作的配置加以更换的测试方法。这种测试方法更多地应用于对于外部小范围内故障的定位和测试, 例如光纤、中继电缆、交换机以及接口等设备。
此外, 当故障难以被精确定位的时候, 更改现行的系统配置, 观察其运作状况并与系统故障状况数据进行比对, 最终对故障进行定位。通常改变系统中的时隙配置、单板相关配置参数以及板位配置等对系统的运作状况进行观察。
进行职位分析的常规步骤 第5篇
对于一个运行稳定的企业来讲,最常用的职位分析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面谈法。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两种方法具体讲一下进行职位分析的步骤。
一般来讲,职位分析可以分为五大阶段:方案阶段、设计阶段、信息收集阶段、信息分析阶段和结果表达阶段。
方案阶段
方案阶段是职位分析的第一阶段。在方案阶段中;应该明确职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方法和步骤;确定职位分析的方法;限定职位分析的范围,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职位作为样本;明确职位分析的步骤,制定详细的职位分析实施时间表;编写“职位分析方案〞,并行有关人员进行职位分析方面的宣传。在职位方案书得到批准后,即可组建职位分析小组,进入职位分析的设计阶段。
信息收集阶段
1.问卷调查法步骤
事先需征得样本员工直接上级的同意,尽量获取直接上级的支持;
为样本员工提供安静的场所和充裕的时间;
向样本员工讲解职位分析的意义,并说明填写问卷调查表的考前须知;
鼓励样本员工真实客观地填写问卷调查表,不要对表中填写的任何内容产生顾虑;
职位分析人员随时解答样本员工填写问卷时提出的问题;
样本员工填写完毕后,职位分析人员要认真地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漏填、误填地现象;
如果对问卷填写有疑问,职位分析人员应该立即向样本员工进行提问;
问卷填写准确无误后,完成信息收集职位,向样本员工致谢。
2.面谈法步骤
事先需征得样本员工直接上级的同意,尽量获取直接上级的支持;
在无人打搅的环境中进行面谈;
向样本员工讲解职位分析的意义,并介绍面谈的大体内容;
为了消除样本员工的紧张情绪,职位分析人员可以以轻松地话题开始;
鼓励样本员工真实、客观地答复下列问题,不必对面谈的内容产生顾及;
职位分析人员按照面谈提纲的顺序,由浅至深地进行提问;
营造轻松的气氛,使样本员工畅所欲言;
注意把握面谈的内容,防止样本员工跑题;
在不影响样本员工谈话的前提下,进行谈话记录;
在面谈结束时,应该让样本员工查看并认可谈话记录;
面谈记录确认无误后,完成信息收集职位,向样本员工致谢。
在信息收集完成之后,要形成调研报告:
一、部门及你个人做哪些工作?
1.具体开发
2.审查其他开发人员的开发文档
3.安排调研及外出工作
4.召集开部门会议
5.组织技术讨论与学习
6.向行政部申请本部门办公用晶
7.系统维护
8.组织整理部门办公环境
9.整顿部门纪律
10.请假审批
11.设备申请预批
12.与部门人员沟通
二、部门现行开发作业流程
1.收到要求调研的信息采源:副总经理、市场部
2.准备调研方案包括确定调研时间、地点、调研提纲;第一次调研由市场部进行联系
3.实施调研
4.整理调研报告
5.出需求规格说明书要取得用户签字
6.出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
如果中标:
7.修改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
8.编码产生的技术文档有:开发报告、变更报告、开发总结等
9.测试及调试产生的技术文档有:测试报告、软件问题报告等
10.编写验收报告、使用说明书、维护手册
11.组织验收小工程:开发部组织;大工程:开发部、市场部联合组织
12.交工文档;工程总结
13.软件维护由相关开发人员进行
三、工作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1.文档管理。文档出不齐,给以后开发造成相当大的阻碍
2.上级领导安排的临时任务
3.不必要的维护,浪费时间
4.越权领导
四、最容易职责不明的工作
1.光盘管理
2.上网
3.小设备的申请及调换
4.其他部门的幻灯片制作
五、建议
1.建议由开发部保管光盘
2.培训只有大批新员工同时到来时进行,个别进人公司的新员工通过具体工作进行培训
3.建议建立细致的技术人员的考核方法,将考核工作量、工作难度,并与工资挂钩
4.建议由X
X
X
X
X部负责公司NT效劳器的软件管理,硬件管理及SUN效劳器的网络管理
信息分析阶段
信息分析阶段是将各种收集信息方法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归类的一个过程。在信息分析阶段最好参照企业以前的职位
分析资料和同行业同职位其他企业的相关职位分析的资料,以提高信息分析的可靠性。
在信息分析过程中,还可以请求基层管理者提供帮助,确保没有什么疑点。
信息分析阶段,需要分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根本信息如职位名称、职位编号、所属部门、职位等级等;
工作活动和工作程序,如工作摘要、工作范围、职责范围、工作设备及工具、工作流程、人际交往、管理状态等;
工作环境如工作场所、工作环境的危险、职业病、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等;
任职资格如年龄要求、学历要求、工作经验要求、性格要求等;根本素质如学历要求、专长领域、职位经验、接受的培训教育、特殊才能等;
生理素质如体能要求、健康状况、感觉器官的灵敏性等;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进取心、职业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
结果表达阶段
结果表达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编写职位描述和职位资格要求。
具体的职位如下:
1.职位分析人员编写职位描述和职位资格要求初稿;
2.与样本员工、样本员工上级、企业管理参谋等人员讨论职位描述和职位资格要求的具体内容;
3.确定试行稿;
数控车床加工编程的常规分析 第6篇
关键词: 数控车床 加工程序编制 常规分析
数控车床在工作过程中根据事先编制的程序,结合相关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液压技术等自动完成对工件的精密加工。因此数控程序成为加工目标与加工过程之间的重要纽带,理想的数控程序是工件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价加工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高车床安全性和高效性的根本措施,因此数控车床加工程序编制是工件加工的重中之重。
1.数控车床编程
数控车床的编制程序是一组按照工艺要求编写的加工指令的集合,数控编程贯穿加工全过程,从分析零件图样开始,到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结束。在实际编程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图样和文件要求,编制能完成该零件加工的计算机指令。由于实际情况不同,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制方法分为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手工编程需要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和图样需求由人工完成,目前手工编程已发展成为成熟的编程方式,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
2.加工程序的基本编制方案
2.1分析图样
零件图样分析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分析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制定相应的加工步骤,选择合适的刀具和切削量,根据实际需求对图样上的尺寸进行修改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CAD软件进行绘图,利用相关查询命令并予以记录。
通过对零件图样的分析,发现尺寸公差,对尺寸精度进行确定,选择合适的刀具和机床的运动参数,包括切削深度、主轴转速、进给量等。由于加工零件一般比较复杂,因此需要根据零件的实际加工情况进行适当优化调整,利用机床操作面板上的倍率开关,合理配置切削用量。
2.2优化走刀方案
从刀具对刀点到返回点并结束加工程序经过的全部路线称为走刀路线,走刀路线的确定是数控车床加工程序编制的核心,实际应用中,精加工程序的走刀路线一般沿零件的轮廓开始,走刀路线的重点是对粗加工的路线进行确定。零件加工编程的重点是将走刀路线控制在最短,以节省加工时间,降低刀具的磨损程度,提高加工效率。
2.3 G指令调用
编程过程中,按照直线、斜线、圆弧等几何要素的独立性,编制出不同的加工程序,学生的主观意愿是对程序段长度进行控制,保证程序简洁,降低程序出错概率,以最短的程序段完成零件加工,提高加工效率。
由于数控车床具有直线和圆弧插补的功能,在排除非圆弧曲线后,可以利用零件的集合要素和工艺路线控制编制程序的段数,必须将程序段控制在最少。因此,编制过程中必须利用合理的G指令,减少程序段,在编制过程中灵活运用。
2.4安排回零路线
有些零件的加工轮廓较为复杂,为了降低加工程序的出错率,简化计算过程,便于学生核对,加工过程中每一刀完成后都要执行“回零”指令,返回对刀点的位置后,再继续执行后续程序。
3.加工程序编制案例
3.1提出问题
实操训练中需要加工如图1所示的零件。
零件材料为45钢,毛坯棒料长95mm,直径Φ25mm。加工过程的重点内容如下:零件图样分析;走刀路线的最短化设计;G指令减少程序命令;切削量的选择;其他细节问题。
3.2分析问题
3.2.1图样分析
按照图1所示零件图,该零件的加工内容有端面、外圆、倒角、圆弧、普通螺纹、外沟槽。
该零件采用一次装夹加工完成,在图纸上设置相应的坐标系,设在零件右端面,装夹直径Φ25mm的外圆,结合相关工艺要求,车平端面,对刀后设置相应的工件原点。为了便于精加工,将此端面作为加工面。
换刀点设置在(X100,Z100)位置。
为了确保零件尺寸精度,优化加工工艺,需要分析尺寸公差要求。在数控切削中,机床的机械振动会影响零件的形状和位置,如果零件沿Z轴运动方向与主轴轴线不平行,则零件的圆柱度将不能保证,垂直度公差将无法保证。因此编程过程中,应提前进行技术处理,选择合适的刀具和切削量。该零件尺寸公差取中间值,并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
3.2.2走刀路线和G指令的确定
该零件加工走刀路线和G指令确定如下:
①装夹Φ25的外圆表面,伸出长度80mm,根据实际工艺需求,按照相应步骤加工零件右侧的轮廓,依次加工Φ12外圆、Φ15外圆、Φ17外圆、Φ21外圆、R2圆弧(本过程采用G71命令);
②对步骤①中的各轮廓进行精加工(本过程采用G70命令);
③加工3×1.5的槽(本过程采用G94命令);
④加工零件中的螺纹部分(本过程采用G76命令);
⑤对Φ13的外圆、R3圆弧和1×45°的倒角进行加工(本过程采用G94和G72命令);
⑥对步骤⑤中的各轮廓进行精加工(本过程采用G70命令)。
3.2.3选择刀具、确定切削量
3.3解决问题
通过对零件图的分析,确定走刀路线和相关G指令,并确定刀具和切削量。该零件的部分编程指令如下。
O0001;
T0101S800M3;主轴正转
……
G00X26Z2;粗加工定位
G71U1.5R0.5;外圆粗加工
……
G02X21W-2R2;凹圆弧加工
T0202;更换精加工车刀
……
G94X11Z-15R-1.5F8;0.5×45°的倒角
T0303;更换螺纹刀
……
G94X19R2;倒角1×45°
……
G70P30Q40;精加工13×10槽
……
4.程序编制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4.1分步考虑零件的粗精加工
数控车床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可分为粗加工和精加工阶段,不同加工模式获得的加工效率不同,并且在不同加工模式下走刀路线和刀具的运行都不同。在程序编制过程中,必须重视粗加工和精加工的差异,避免加工过程中切削力的变化导致零件变形,降低加工精度。
4.2选择合理的编程尺寸
为了保证程序编制顺利进行,需要对编程尺寸进行优化,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零件尺寸小于车床的最小编程单位,此时需要遵循四舍五入原则,保证编程尺寸接近实际零件尺寸。
4.3合理利用切断面倒角
实际加工过程中,对切断面倒角的利用十分普遍,为了避免掉头倒角,方便切削加工,可以利用切断面的位置优势对切断和倒角同时进行加工。为了避免操作中出现失误,需要重视刀具的引入点和刀宽等细节。
4.4编程过程中尽量满足各点重合
为了避免基准偏移,降低零件的加工误差,编程时需要将编程的原点、设计基准和对刀点位置重合起来。一般情况下,若图样上的零件尺寸与编程尺寸的基准存在偏差,则必须将图样中的基准尺寸换算成坐标系中的标准尺寸,当需要变动某个数据时,需要对相关参数进行重新计算后再进行下一步编程工作。
根据相关编程程序可以看出,零件加工全过程都有严格标准和要求,对每个加工步骤都进行明确规定。实际编程过程中,需要先对工件图样进行详细分析,在制定好合理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再计算相关加工尺寸,确定合理的走刀路径,选择刀具和切削量,按照数控车床的相关规定,严格进行尺寸方面的汇总,将编程工作细化,充分发挥数控车床的加工优势。
参考文献:
[1]乔龙阳.数控车床加工梯形螺纹解析[J].现代仪器仪表,2013(18):47.
[2]李文,吴海,苏保照等.数控车床程序编制[J].华北工业大学,2015,43(4):19.
粪便常规检查5860例结果分析 第7篇
关键词:粪便,常规检查,隐血试验
粪便检验是检验科日常工作量大而又最普遍的检验工作之一, 它包括标本的收集、理化检验、显微镜检验等方面。粪便检验对于诊断肠道传染病、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粪便隐血试验对慢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试验均有重要价值。为了解就诊患者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的阳性情况, 笔者对5860例粪便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60例来源于我院2012年8月-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男3421例, 女2439例, 门诊患者就诊时留取粪便, 住院患者于入院24h留取粪便标本, 立即送至检验科做粪便常规检查同时进行隐血试验。
1.2 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 隐血试验诊断试剂由天津中新科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采用双联法) 。
2 结果
5860例粪便常规检查共发现各种异常1012例占17.3%, 其中颜色、性状正常者4046例, 异常者1714例;5860例中隐血试验阳性403例 (6.9%) , 其中阳性标本外观正常198例, 阳性率3.38%, 外观异常205例, 阳性率3.50%。1012例粪便镜检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正常人粪便外观呈黄褐色, 形状多为圆柱状或圆条状, 病理情况下, 粪便的外观可呈现不同的改变。戚仁铎[1]报道, 粪便标本首先要肉眼观察, 常根据大便性状即能初步判断。所以应指导患者在解大便时, 顺便观察一下粪便的颜色及形状, 做初步判断。
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标本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虫卵、霉菌等病理成分, 也可了解消化吸收情况。
粪便中的脂肪分为中性脂肪、游离脂肪酸和结合脂肪酸, 常见的脂肪滴即指中性脂肪, 脂肪滴的检出只能作为消化吸收不良的筛查试验, 而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2]。
粪便中寄生虫卵的检出率很低 (占0.2%) , 一方面说明人们的健康卫生意识增强了, 但主要原因是检验人员对形态学鉴别比较生疏, 也没花更多时间、精力去做进一步探讨。本文中有2例蛔虫卵, 粪便中有形成分比较复杂, 应仔细辨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在寄生虫学检验技术发展也很快, 除形态学检查外, 很多免疫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寄生虫学检查。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和发展寄生虫学检验[3]。
粪便中霉菌的检出, 对于临床治疗有较大意义, 常见于抗生素使用不当和抵抗力下降者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霉菌的检出并不复杂, 但由于标本留取过程中, 常因盛器不洁, 留取时间过长等原因误入霉菌, 造成假阳性, 所以在检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排除人为因素做到准确无误。
粪便隐血测定对于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常人一般生理情况下粪便隐血为阴性, 阳性则提示病理状态, 特别是对消化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尤其重要[4]。本文统计显示外观正常的粪便标本隐血阳性率3.50%, 占总阳性的49.1%, 提示外观正常的粪便, 容易被人们忽视, 应引起重视。我院将粪便隐血试验列入常规检查项目, 提高了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检出能力, 对于临床医师减少误诊、杜绝漏诊有重大意义。
因此, 临床检验中, 粪便的检验看似简单, 可尤为重要, 作为检验工作者要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 提高检出率及准确率,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戚仁铎.诊断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27-431.
[2] 朱学涛, 李国生, 张树敏, 等.粪便中形态结构相近有形成分的鉴别诊断[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2) :2719.
[3] 郑宇琼.加强粪便检验提高粪检质量[J].江西医学检验, 2006, 24 (6) :563-564.
浅谈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 第8篇
1尿常规化学自动分析仪的检测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先进检验仪器的引进和使用,使这一常规检验项目,无论是对无形成分的化学检验还是对有形成分自动流式定量分析,都大大简化了分析过程,缩短检验时间,提高检验项目的灵敏度和精密度,操作简便、快速。
1.1尿液抗坏血酸试验阳性,只能说明受检验者摄取抗坏血酸多,阴性并不能说明患者的抗坏血酸缺乏。高浓度的抗坏血酸可使葡萄糖、胆红素、隐血、亚硝酸盐呈阴性。如果尿液中抗坏血酸试验阳性,应将尿液的标本作适当预处理,再行检测。
健康人随机尿液的比重的高低受饮食、饮水、运动、气温不同而变化,因而测随机尿液的比重意义有限。尿液pH值小于4.0可使蛋白质呈假阴性,使比重升高,尿液pH值大于8.0时可使蛋白质呈假阳性。如果尿液标本在室温下存放,因细菌分解尿素可使尿液变成强碱性。酸污染可使尿液呈酸性。尿色和浑浊度用肉眼观察既简便又准确,患者、临床医务人员及实验人员均可观察,临床上重视的是尿色异常和浑浊的原因,而不是尿液有无异常。
1.2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过筛检测包括过筛检测、酮体及微量蛋白质三项,尿液中的葡萄糖可以检测血浆中的葡萄糖的控制情况。尿液中的酮体可反映有无酮症酸中毒;微量蛋白是检测糖尿病肾损伤的灵敏指标。应该根据病情需要组合和选择过筛条带。尿感染:包括蛋白质、隐血、亚硝酸盐。尿路结石:选择尿液的pH、隐血、白细胞及蛋白质。尿液的pH值有助于判断结石的组成成分是在酸性还是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形成的结晶。急性腹痛:选择蛋白质、隐血、白细胞,用于检测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引起的腹痛。肝胆疾病:选择尿液的胆红素、尿胆原、蛋白质、白细胞。前两项检测胆红素代谢状态,后两项主要用于检测疾病是否合并肾损伤。
2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尿沉渣检查是较为传统的检测方法,操作费时、效率偏低,但是尿沉渣检测方法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直接影响。尿沉渣显微镜检测的方法有混匀一滴法、离心玻片法、倒置显微镜法。混匀一滴法由于标本未离心,有形成分检出率偏低;离心玻片法检查视野的随机性较大;这两种方法均有结果不稳定、难以标准化的缺点。倒置显微镜法虽有标本无须离心、细胞成分不破坏、细胞不覆盖、结果稳定等优点,但需要倒置显微镜,故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尿常规白细胞如果大量出现,提示有泌尿系统感染,或结石、结核等。如果患者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基本可以判断为尿路感染,正常人尿液中没有红细胞或偶见,如果尿常规出现红细胞,并超过3个“+”,提示有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肾炎等。
尿沉渣镜检可检出一些药物在尿中的结晶,能对化学分析中的假阳性结果起到纠正作用,特别是对白细胞和红细胞。此外,镜检能够直接观察有形成分,如巨噬细胞、各种管型、异常细胞、霉菌、毛滴虫和有意义结晶等,对泌尿系统疾病检测更为重要。
尿液分析仪易受仪器的灵敏度、稳定性、空气的湿度、试纸条的质量及试纸条浸湿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早期病人特别是弱阳性结果的患者,在用分析仪时,必须采用手工测试法作比较,同时通过尿沉渣镜检可及时发现两者结果不相符合,及时查找原因。
因此,尿自动化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只能作为一般尿液的初步筛查试验。所以,检验工作者及临床医生,都必须本着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每份尿液分析结果。检验工作者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检测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搞好质量控制,切不可为了省事而仅以分析仪代替必要的手工和镜检。遇到可疑情况,还应及时询问患者,查找原因,以便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向。
常规抽油机节能潜力分析 第9篇
1 浅谈常规抽油机的特点
常规抽油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负荷属于脉冲负荷, 且负荷经常发生较大的变化;二是启动转矩较大, 因而启动比较困难。由于这两个特点, 如果选用一般异步电动机作为抽油机的驱动, 从而出现“大马拉小车”的情况。而我们在选配电机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如砂卡、结蜡等油井异常情况, 因而抽油机的配套电动的装机功率往往很多, 从而导致抽油机正常工作负载率低下, 且一般不超过30%。由于电机运行负载率较低, 导致电机效率和功率因素较低, 最后导致大量的电能浪费[1]。
2 分析常规抽油机的节能潜力
常规抽油电动机工作时各能耗部件均有可能存在节能潜力。因而以下笔者分别从电机、皮带、减速箱、换向机构、盘根盒等部件工作时和抽油管柱、抽油杆和抽油泵在井筒工作时节能潜力大小作出以下几点浅析[2]。
2.1 电机节能潜力分析
在抽油机抽油过程中, 电机每工作一个冲程, 其次输出功率会出现两次极大和极小的瞬时功率, 当瞬时功率极大时比额定功率大, 极小时又是负功率, 也就是不仅电动机没有功率输出, 还要抽油杆的拖动发电。因而抽油机的荷载因周期性的波动导致电动机的转速也上下波动, 进而增加电机能耗。一般情况下, 仅电机损耗就能达到35%±5%, 因而电机的节能潜力较大。
2.2 皮带节能潜力分析
皮带在传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能量耗损, 但目前所采用的皮带在工作时都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 一般在95%到95%之间, 因而就目前技术条件来看, 皮带传动部分的节能潜力已经不大。
2.3 减速箱节能潜力分析
减速箱在工作时产生的能耗主要来源于轴承和齿轮, 当润滑条件较好时, 其总功率损失在10%左右, 当润滑效果不佳时, 不仅增加损失功率, 还会降低效率。由此可见, 我们只要在日常工作中最好减速箱的维护和管理, 那么其节能潜力就会变得很小。
2.4 换向机构节能潜力分析
由于不同的抽油机的换向机构不同。因而在此笔者就以最为常见的梁式抽油机为例, 其换向机构为四连杆机构, 通常能量损失在5%左右, 且在很多情况下, 其效率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因而在日常工作中只需要对其平衡进行合理调整, 那么换向损失就能减少。由此可见, 其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2.5 盘根盒节能潜力分析
盘根盒的能量损耗主要是其与光杆摩擦造成, 只有其安装不当时才会导致大量能量的损失, 因而同减速箱类似, 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维护和管理, 那么就几乎没有节能潜力。
2.6 井筒能量损失
井筒能量损失共计抽油杆、抽油管柱、抽油泵三种能量损失, 影响的因素包括杆柱组合、泵深、泵径、沉没度、冲程、冲次、运行摩阻、充满系数、杆 (管) 偏磨、原油粘度、气体、结蜡状况及地层供液能力等。井筒能量损失可以通过工艺设计的优化来调整, 提高的潜力较大。
3 常规抽油机的相关节能改造措施分析
从上述分析来看, 常规抽油机在工作时, 电机和井筒工作时能耗最大, 因而以下笔者重点对这两类部件提出节能改造措施[3]。
3.1 电机节能改造措施分析
当前, 很多油田企业迫于资金压力, 一些新型的节能电机在油田采油中难以得到广泛地推广和使用, 例如三相永磁同步电机、超高转差率电动机、电磁调速电机等。结合这一实际, 笔者建议电机节能应选用变频技术进行起动速度调控, 有效改善常规抽油机由于做功低效的现状, 从而确保次次都抽油, 消除无效抽油, 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节约电费开支, 提高工作效率。这是由于变频器能改变电机的启动属性, 从传统的启动难改为软起动, 不仅启动电流小, 而且给电网冲击也小, 从而极大的降低起动能耗, 并减少电动机对机械的冲击而延长寿命, 尤其是功率因数能提高至0.9, 极大的减少了能量的损耗。
3.2 井筒节能改造措施分析
3.2.1 着力提升有效功率
要想提升有效功率, 就必须提高有效扬程和提高泵效。这是由于有效功率= (油井产液量有效扬程油井液体的密度9.8) /86400000, 其中86400000和9.8是固定的, 86400000代表每天的秒数, 9.8代表重力加速度, 即9.8m/s, 而只有油井产液量和有效扬程是变化的, 那么就应提高泵效提高油井产液量, 通过提高有效扬程提高有效功率。为了提高泵效, 应对加强各自油井特点的研究, 并制定关于如何提升抽油泵充满系数的改善对策, 例如油气较高, 则应在井内安装气锚, 若又粘稠则应制定降粘对策, 对于深井采用油管锚定, 以减少冲程损失, 若油井会出砂, 则应选用防砂泵等等措施来提高泵效。而为确保有效扬程的提高, 应结合区块实际, 选择针对性的沉没度, 确保动液面的深度和油压、套压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从而有效预防扬程过低或超过。但是泵挂到一定深度时, 若有效扬程超高, 就会减小沉没度, 降低泵效, 降低产液量, 进而对系统效率的提升产生影响。
3.2.2 降低最大载荷和交变载荷
抽油杆柱重量增加, 光杆功率增大、井下效率降低。
设计杆柱时可采用多级组合和应用高强度抽油杆, 降低悬点载荷。随着泵径的增大, 最大载荷和交变载荷增加, 抽油系统所需输入功率增大, 从而导致电机额定功率的增加, 系统效率降低。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 降低泵径, 有效降低能耗。冲次增加, 最大载荷和交变载荷增加, 同时在减速箱、四连杆机构及盘根盒处的能量损耗也随之增加。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 尽量采用较低冲次生产, 既提高系统效率又减少杆管断脱次数。
4 结语
总之, 对常规抽油机节能潜能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找出能耗重点所在, 还能结合其节能潜力的大小采取有效的节能改造措施,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运行成本, 达到改造目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采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抽油机作为油田采油的主要设备之一, 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紧缺和节能环保的需要, 就必须对抽油机, 尤其是抽油机的节能改造已经迫在眉睫。基于此, 本文主要结合常规抽油机的特点, 就常规抽油机节能潜力和相关改造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常规抽油机,节能潜能,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晨, 赵万春.常规抽油机节能潜力分析及对策[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1, 14 (06) :63-67[1]刘晨, 赵万春.常规抽油机节能潜力分析及对策[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1, 14 (06) :63-67
[2]刘晨.常规抽油机节能潜力分析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1, (05) :50-61[2]刘晨.常规抽油机节能潜力分析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1, (05) :50-61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 男60例, 女60例, 年龄20~80岁, 平均年龄 (50±5.3) 岁。
1.2检验仪器血常规三分类分析仪, 与之配套的稀释液, 溶血剂, 全血质控物, 一次性20μl采血吸管, 血细胞分析专用的真空采血管。
1.3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例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评价分析检验结果, 并概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1.4检验方法待受检者休息15 min后, 取肘部2 ml静脉血存储于采血吸管中, 颠倒几次均匀混合后, 留作备用;采集末梢血时, 应采用针刺左手无名指深约2~3 mm, 将20μl全血与0.5 ml稀释液进行均匀混合, 之后对吸管进行反复冲洗, 均匀混合, 分别采用血液分析仪的WD和PD膜进行分析, 末梢血需放置3 min后才可进行检测, 所有的标本必须在2 h内完成检测。
1.5检测标准检测时, 必须保证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 室内质控参数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检测标准, 以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为标准。
2结果
对比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末梢血指标中的RBC、HCT、PLT、MCHC等与静脉血检测结果, 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其MCV值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指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血常规临床检查, 为之后的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 分别为采集因素、仪器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比较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测结果, 具体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为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方法, 最常用的是末梢采血以及静脉采血方法, 研究表明采用静脉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价值明显高于末梢血检测结果价值, 因此临床进行检测时, 可考虑采用静脉血实施血常规检测, 但在实际检测中, 人们更易接受末梢检测方法[2]。相关研究表明, 手指血检测的准确性以及可重复性不良, WBC有明显升高, 而PLT则有明显下降, 分析WBC上升可能是因小动脉应激反应有关, 且末梢血管管径狭窄, 循环性不良, 其局部温度较低。且末梢采血多存在针刺深度不够情况, 可能会导致PLT因受到挤压刺激而出现不可避免的损耗, 因此结果准确性下降[3]。
在临床进行具体的血常规检测时, 常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下, 导致结果的准确性不高。首先,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仪器的正常运作是其可靠保证。做好仪器的保养是相当重要的, 必须严格控制温度、湿度, 并做好严格的防尘措施[4]。温度过高过低会造成仪管径发生变化, 湿度过大会导致机器生锈不能正常运作, 灰尘颗粒会对红白细胞计数产生干扰, 甚至阻塞细胞计数管道。因此要注意定期保养以及冲洗仪器, 并采用专用的仪器清洗液, 不能采用次氯酸钠等进行冲洗, 防止腐蚀机器内部。其次, 人为因素也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检测操作中, 若静脉取血过量, 吸量不准确, 会导致标本受压出现标本溶血。针对这些影响因素,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 提高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准确性,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对于保证患者身体健康相当重要。因此, 应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规范血液采集, 在具体的血液采集时, 应保证采集血液的均匀度, 选择合理的方法, 并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时, 要防止出现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液成分分析不纯正, 有必要进行多次检测, 提高检测的准确性。2规范血液分析仪的操作规范, 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测试仪器, 了解具体的仪器工作原理,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保养维修等。同时有必要再次对检验结果进行复查以及分析。
综上所述, 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相当重要,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应严格控制具体的检测过程, 保证采集标本质量, 严格控制采集剂量、采血时间, 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检测, 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相当重要, 为之后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 分析研究本院20132014年期间120例血常规临床检验患者的临床资料, 评价分析检验结果 , 总结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分别为:标本采集、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方面因素。结论 在血常规检验中, 为了保证检验质量, 必须严格把控标本采集质量以及血常规操作, 减少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
参考文献
[1]马双双, 王红艳, 杨俊.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重庆医学, 2006, 35 (18) :1694-1695.
[2]毕新民, 孙淑玲, 姜彩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来源与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 (9) :576.
[3]陈榕, 王谦可, 梁意引, 等.职业接触铅人群血铅及锌原卟啉、血常规指标的变化.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11) :1625-1626.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51-01
尿常规检验作为一项常规化的临床检验项目,广泛应用于泌尿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等泌尿疾病的临床检查与治疗,且肝功能化验及糖尿病等疾病的临床诊治中也有应用。现阶段,尿常规检验主要包括毒副反应检验等人体健康状况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的尿常规检验包括尿样收集及设备检验与分析等,检验工序简单,但是其中的影响因素较多,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客观水平,甚至会降低临床诊治效果,本文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分析了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分析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检验标本与材料尿常规检验设备包括HT-150尿液检验分析仪器、电光显微镜、尿液检验分析质控物、与设备配套的尿液试纸、尿液采集杯等。本文研究的检验标本全部来自我院检验科收集的尿样,客观性与随机性较高。
1.2尿液质量检测方法我院临床分析技术人员在熟悉SOP尿液质检操作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按照质检标准与仪器设备操作使用说明书对设备进行了标准设置。每日的尿液质检工作还进行相关的参数标准设计,并在设备辅助下进行尿液质量控制,保证每日两次的质控频率。尿液质控工作还进行检验结果登记,其中对存在怀疑的质控参数进行二次检验,以保证数据的科学、客观、准确。2影响因素
2.1尿样采集一般而言,尿样的采集工作主要是由患者或检验者自行完成,医院负责人员只需准备相关的尿样收集材料,这样尿样采集环节的重要影响因素便是患者或检验者自身,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检验患者年龄、性别、尿液采集时间、近期药物服用、尿样采集前患者饮食情况记录等,采集准备阶段,医护人员应该就相关的情况进行记录。此外,采集环节的影响因素还有尿液检验患者的尿道清洁度、男女性患者不同的尿液混入物(女性主要是阴道分泌物,男性是前列腺液及精液混入物等)。泌尿疾病患者的尿样采集主要是在早晨,尿液纯度较高,能有效化验肝肾器官功能。晨尿采集的影响主要有患者饮食情况及近期药物服用情况、尿杯污染等。
2.2尿样保存尿样收集环节后还要进行尿样保存,尿样的保存首先要进行保存装置检查,以保证尿样保存容器洁净度与防漏性能良好,而且尿样保存过程中会有细菌孳生造成尿样变性、部分成分分解等,尿样保存时间过程还会导致尿样中大量氨成分的产生,影响尿样PH值,这样的尿样严重干扰尿样蛋白成分的检验,因此尿样保存环节应就影响因素进行质量控制,必要时进行特定温度条件储存,以保证尿常规检验科学、客观。
2.3尿样检验分析尿样的检验与分析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操作流程与检验设备维护保养状况。尿样检验环节要在进行尿试纸抽取时要及时进行容器密闭,以保证试纸容器温度与湿度环境正常达标。尿样检验分析环节还要注意尿检化学反应模板的使用,以免操作时误触模版影响尿样检验,产生误差。在尿样检验分析环节中除了检验操作流程还要进行进行必要的检验室环境指控,以保证尿样检验工作外部的影响因素干扰。
2.4检验数据计算与整理尿常规检验结果也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如PH定值、蛋白质测定、白细胞测定、酮体测定、葡萄糖测定、胆红素测定、潜血测定、亚硝酸盐测定等,每一项数值测定都有一定的测定操作标准。其中PH值测定环节中温度条件与储存时间长短比较重要,操作不规范会导致PH值上升。蛋白质测定易受季铵盐等部分药物影响,检验环节掺入的污染物也会导致蛋白质阴阳性改变。白细胞测定环节主要受一些抗生素成分的影响。酮体测定前要进行禁食,还要避免使用头孢菌素等临床药物。葡萄糖测定环节Vc、青霉素、左旋多巴等药物使用都会导致尿液中葡萄糖呈假阴性。由此可见,尿常规检验工作中主要影响因素中药物影响重大,要保证尿检客观须进行临床用药控制。3尿检质量控制措施
3.1尿常规检查前进行患者知识讲解具有必要性医护人员在进行患者尿检前先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并对一些重要的用药因素进行讲解,根据需要进行部分临床药物的停用,医护医护人员还要进行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并在检验中采用单号制,以保证尿液采集的客观化。此外,还需科学确定合理的尿检时间。
3.2尿常规检验要保证尿样的检验及时,并注意检验设备的使用操作尿检保存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保证检验工作的时效性,冬季尿常规检查采集与检验时间间隔要保持在二小时之内,夏季则保持在一小时内,如有必要进行特定条件的冷藏。检验设备使用中要注意操作规范,强化内外部环境的质控。4小结
尿常规检查作为一项常规检查项目,其中存在众多影响因素,如不进行及时的因素控制会降低尿检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尿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注意操作规范,全面提升尿检质量,辅助临床用藥。参考文献
[1]许伟琼,黎瑞冰,胡汉斌.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州医药,2012,10(04):56-58.
[2]叶艳红.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3,5(01):359-360.
[3]张湘琦,兰爱纯,唐和林,周顺祥.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9(16):1757-1758.
常规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血液常规,自动分析,影响,列车
日常静止状态下血液常规自动化分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降低影响因素的作用对室内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仪器在运动状态的分析结果是否变化,其变化程度如何,目前尚未见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现代战争条件下,卫生列车是医疗后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为了解列车后送过程中医学检验仪器受工作环境变化的影响,我们应用国产迈瑞BC-3200血球计数仪,在列车运行状态下对血液常规检测指标进行了实车检测,并与静止状态下的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仪器及列车运行状态参数
1.1 仪器
迈瑞BC-3200血球计数仪器。
1.2 列车运行状态参数
路况:准轨、长轨铁路线路,弯道、隧道较多;使用车型:25G硬座车;编组位置:第二节硬座车厢(干扰较强);运行速度:70~110 km/h;电压:220~225 V(自备汽油发电机);实验环境:温度(18~20℃)、湿度(65%~70%)、噪声(70 dB)。
2 试剂及标本
血球计数稀释液、溶血剂(均为迈瑞公司配套试剂),标本采集于我院当日门诊体检者(10人份)。
3 操作
(1)登车前3 h进行静态下血液常规19项指标的测定。
(2)装载登车后进行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
(3)对仪器进行硬性(自制固定架)和软性(固定卡扣)固定。
(4)仪器自检通过后,准备测定。
(5)火车运行速度在70~110 km/h进行测定。
(6)统计分析:各项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Origin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相差显著。
4 结果
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血液常规自动分析结果在列车的运动状态下与静止状态相比较无明显的改变(P>0.05)。
注:#表示与静止状态相比P>0.05;*表示与运动状态I相比P>0.05;运动状态I(70~90 km/h);运动状态II(90~110 km/h)
5 讨论
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利用卫生列车后送伤病员,实现医疗后送的立体保障是早期战争医疗救护的重要形式[1]。将野战卫生装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与平时的医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员对医疗装备的熟练使用,战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野战卫生装备的效益[2]。为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在运动中完成医疗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战时伤病员的痛苦。卫生列车卫勤保障中的检验医学工作在运动状态下为伤病员的救治提供了大量数据。因此,探索医学检验仪器在运动状态下的运用、维护保养具有重要意义。
BC-3200血球计数仪器系电阻抗型自动、多参数血球分析仪,由流动比色分析系统和计数分析系统组成:其中计数分析系统是对细胞粒子的电导或脉冲分析,它是将均匀悬浮于一定体积电解溶液中的细胞粒子所构成的液流在单位时间内,由额定真空压强驱动,对流经具有恒电流的微孔电场时的细胞粒子所产生的脉冲个数或其脉冲幅度进行分析,线路的恒电流对脉冲分析至关重要。因此,环境中电场和磁场(列车内部和外部)的影响都会使结果产成偏差[3]。
本研究通过实车对血液常规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时速70~90 km/h、时速90~110 km/h的结果与静止状态下无明显差异。虽然检测结果没有明显改变,但精密仪器对电源与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因此仪器放置的环境、温度、湿度和电源电压都应严格按照要求和规定执行,尤其是电压,切忌忽高忽低或中途间断。仪器使用说明中指出:仪器安装时一定要接地,否则会导致火灾、触电事故的发生。使用注意事项中指出:不要使仪器受到强烈振动或冲击,仪器使用的环境温度范围为15~30℃(最佳温度为23℃),仪器内部的温度一旦偏离监视范围(10~40℃)就会报警,停止工作。仪器使用的相对湿度为30%~85%,应选择通风良好的地方,应避免在无线通讯机、有可能发生高频率、产生电磁干扰的地方使用。列车运行过程中晃动产生的微小气泡及细小灰尘对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也会造成影响。因此,相对密闭的空间并防止灰尘污染也是非常重要的。总之,火车在运动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减低上述因素的影响。分析中随时观察监控仪器的工作状态,注意工作环境的电压变化和磁场、声波的干扰,根据质控图的变化及仪器的调试,测试后要根据临床诊断、直方图的变化、各项参数的相互关系,确认无误后才能发出报告[4]。
此外,振动中气泡的产生可能对细胞计数造成影响,因此仪器的固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对仪器采用了硬性(自制固定架)和软性(固定卡扣)固定[5],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振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仪器登车开机后曾报警:面壳门打开,经处理后恢复正常,分析为仪器搬动过程中震动造成的。因此,在搬运和装卸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减少大幅度的震动。
总之,高级的自动化分析仪器其精密度通常是不用质疑的,但准确度常受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除了规避上述影响因素外,列车运行过程要对仪器进行定标。本研究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只是在一定时间段观测了血液自动分析结果的变化。要想进一步的阐述列车运动过程血液常规检测结果的变化以及相应对策,还需要长时间且在复杂的运行环境中进行观察。
参考文献
[1]刘向宏,扈长茂,王新光.关于登陆作战医疗后送工具的几点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5):46-47.
[2]陈宏光,郑晓东,刘树新.机动卫勤分队野战卫生装备使用现状与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9):151.
[3]吕先航.自动血细胞分析及其应用[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4,6(4):13.
[4]丛玉隆.血液分析仪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4,17(6):325.
常规分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