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性分类的练习题
词性分类的练习题(精选4篇)
词性分类的练习题 第1篇
汉语词性分类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试——试试 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李光有在吗?(错)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有受伤吗?(错)受伤没有?(对)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 单音节: AA式
高——高高(的)大——大大(的)
红——红红(的)慢——慢慢(的)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整齐——整整齐齐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马虎——马里马虎 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儿的脸”。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
(六)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例如: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例如: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
5.“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
(二)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
〔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来(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
①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
②他在家里.(动词)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③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它们的区别: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
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1.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①哈哈!我猜着了。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③哦,我想起来了。④喂!现在开会了。⑤嗯!我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
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例如:
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
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不独立,如例⑥。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
3.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
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这属活用。
(六)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
辨析:
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5).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明天我在家。他在看书。
我比你高一点儿。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他给了我一本书。别那我开玩笑。他手里那着一本书。6).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如:我和弟弟都去过。
我和弟弟谈话。
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7).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如:把住质量关。(动词)把书拿来。(介词)拿把菜刀来。(量词)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动词)
☆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
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 肃立 B.也许 立刻 C.聪明 智慧 D.欣然 果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动词)2.队员们精疲力尽。(名词)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形容词)4.输得精光。(副词)
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形容词)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动词)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名词)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词)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动词)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名词)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形容词)
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动词)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形容词)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动词)
五、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
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六、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 D.拟声词
越发(副词)除了(介词)始终(副词)依照(介词)沿着(介词)索性(副词)扑通(拟声词)哦(叹词)屡次(副词)何必(副词)自从(介词)砰(拟声词)啊(叹词)却(副词)
七、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词性 愿意(能愿动词)孤寂(形容词)诧异(形容词)壮举(名词)贪婪(形容词)
词性的变化
汉语中的许多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会发生变化,也即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因此,要学好词性,必须掌握语境中的词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1、发明,可作动词或名词。
①这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这里的“发明”指某种成果或产品,是名词。)②科学家发明了计算机。(这里的“发明”指研究开发,是动词。)
2、得,可作动词、助词或名词。
① 这件事你得去。(这里的“得”读děi,表示一种意愿,是能愿动词。)
②工资是我的劳动所得。(这里的“得”读dé,相当于“得到的报酬”,因此是名词。)③这件事你做得对。(这里的“得”读de,用在动词“做”之后,表示补充说明,是结构助词。)
3、上,可作名词或动词。
①桌上有一本书。(这里的“上”,表示处所,是名词。)②昨天我上南京去了。(这里的“上”表示动作行为,是动词。)
4、在,“在”的用法最为灵活,可作动词、副词或介词。
①星期天,我在家。(这里的“在”后面再没有动词,因此只好自己充当动词。)
②星期天,我在家看书。(这里的“在”后面还有动词“看书”,因此只能充当介词,和“家”合在一起,表示处所。)
③星期天,我在复习功课。(这里的“在”相当于“正在”,表示时间,因此它是时间副词。)
5、啊,可作叹词或语气助词。
①啊!祖国多么美!(这里的“啊”单独使用,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是叹词。)
②祖国多么美啊!(这里的“啊”用在句末,表示一种感叹语气,是句末语气助词。)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许多词性用法很灵活,应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下面几题请同学们仔细辨识:
①老师叫你。②昨天你叫老师表扬了。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④明天我要到上海。⑤请把座位让给她。
⑥妈妈让我学做饭。⑦上学时要锁好门。⑧我买了一把锁。
(附参考答案:①动词,②介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动词,⑥动词;⑦动词,⑧名词。)有这样一则
笑话: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上帝住哪儿?”彼得回答:“我知道,上帝住在厕所里。”老师愕然:“住厕所?你怎么知道的?”彼得说:“每天早晨,我都听见爸爸使劲敲厕所的门,一边不停地喊:„上帝呀,你怎么还不出来!‟”这则笑话的可笑之处是因为彼得答非所问,错误地把老师所问的“上帝”与爸爸所喊的“上帝”混为一谈。这实际上牵涉到语言中的词义虚化和词性转化现象。
笑话中,老师所问的“上帝”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一个事物、概念的名称,是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神,是名词;而爸爸在敲打厕所时所喊的“上帝”表示的是一种呼唤或感情,相当于“哎呀”、“唉”,其原来的意思已经虚化,词性也由名词转化为叹词。汉语口语中,有些名词表示的事物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具有至高无上性,如“上帝”、“天”、“地”、“妈妈”等,因此,人们在产生惊讶、赞叹、无奈等感情时,往往会随口呼出,抒发感情。长此以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些名词的本来意思就被虚化,词性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些只表示呼唤应答或某种感情的特殊叹词。这种语言现象在口语中经常出现。如:
“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吧?”(《变色龙》)
“天”本来一般指天空、天气、季节等,是名词。而在句子中却没有实在的意思,仅表示一种惊讶的感叹,
浅谈英语习语的词性分类 第2篇
1 名词性习语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衣橱里的骷髅;家丑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空想
a marked man 成为攻击目标的人
life after death 再生
a thin skin 脸皮薄;顾及脸面
例如:Do you believe in life after death?
你相信死后再生吗?
You shouldn't be in politics if you have such a thin skin.
你若这样顾及颜面就不应从政。
2 动词性习语
foot the bill 负担费用;掏腰包
promise the earth 做出不可能实现的承诺
sweep the board (在比赛中)囊括所有奖项
mark time 等待时机
pick and choose 挑挑拣拣;精挑细选
例如:I'm just marking time in this job.I'm hoping to get into journalism.
我干这项工作只是在等待机会。我希望能从事新闻专业。
You have to take any job you can get.You can't pick and choose.
你只能有什么工作就干什么,你不能挑三拣四了。
3 形容词性习语
dog tired 疲惫不堪
wide of the mark 不准确;离谱
sick to one's stomach 非常着急;忧心忡忡
for real 真实的
on the level 诚实;正当;合法
例如:This is not a fire drill,it's for real.
这不是救火演习,是真失火了。
Are you sure this deal is on the level?
你相信这笔交易合法吗?
4 副词性习语
once and for all 一劳永逸地;一次了结地
once in a blue moon 千载难逢;破天荒地
with flying colors 出色地
to the letter 不折不扣地;丝毫不差地
for the time being 暂时;眼下
例如:I followed your instructions to the letter.
我是严格遵照你的指示办的。
You can leave your suitcase here for the time being.
你可以暂时把衣箱留在这里。
5 介词性习语
by way of 途经;路过
at the mercy of 任由摆布
on the eve of 在前夕
by means of 凭借;通过
on the point of 快要;即将
例如:The load was lifted by means of a crane.
重物是用起重机吊起来的。
We were on the point of giving up.
我们当时几乎要放弃了。
6 连接性习语
as well as 既又
on condition that 只要
so as to 以便
in order to 为了
according as 取决于
例如:She arrived early in order to get a good seat.
她到得很早,图的是得个好座位。
Everyone contributes according as he is able.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贡献。
7 感叹习语
By God! 老天作证!
My goodness! 我的天哪!
Lo and behold! (用以表示惊讶)你瞧!真怪!
8 短句结构的习语
That's life.(表示失望但无可奈何)生活就是这样;这就是生活。
Only time will tell. 只有时间会证明。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没有免费的午餐。
The rest is history. 结局尽人皆知;结局如何不必赘述。
There is safety in numbers. 人多保险。
由上述例句可见,英语习语的意义和结构完整明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并可分为不同词类的习语,在语法上均能起到句子成分的作用。
摘要:英语习语纷繁浩瀚,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无不展现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从意义和功能的角度对英语习语进行总结和分类,有助于提升英语文化及语言素养,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习语至关重要。
高考语法分类练习 第3篇
1. There ___ be any difficulty about winning the match contest now that you’re well prepared.
A. mustn’tB. may not
C. shouldn’tD. needn’t
2. We ___ the difficulty together, but why didn’t you tell me?
A. need have facedB. may have faced
C. could have facedD. must have faced
3. The law states that people ___ drive after drinking wine.
A. mustn’tB. wouldn’t
C. needn’tD. couldn’t
4. When he was there, he ___ go to that coffee shop at he street corner after work every day.
A. wouldB. should
C. couldD. might
5. It ___ have been Tom that parked the car here, as he is the only one with a car.
A. mayB. must
C. canD. should
6. — ___ John come here tonight?
— I’m not sure, but he might stay at home.
A. MayB. Need
C. MustD. Can
7. — We need a man full of wisdom to take charge of the project.
— ___ the man graduating from Harvard have a try?
A. WillB. Shall
C. MayD. Can
8. You ___ here through the heavy snow. The meeting has been put off.
A. needn’t have drivenB. can’t have driven
C. mustn’t have drivenD. shouldn’t have driven
9. Our manager has made it a rule that all the goods in our store ___ be paid in cash.
A. canB. shall
C. mayD. need
10. — John had another car accident this morning.
— It ___ be him. I saw him just now.
A. shouldn’tB. wouldn’t
C. couldn’tD. mustn’t
11. — I don’t think you should use the dictionary while reading newspapers.
— ___ , but I can’t do without it.
A. No, I shouldB. Yes, I shouldn’t
C. No, I shouldn’tD. Yes, I should
12. — Is there a fog in the evening?
— There ___ be . I’ll make a phone call to find it out.
A. mustB. would
C. willD. might
13. — You must say sorry to Mary, Jack.
— Why ___ I say sorry to her? It’s she who hurt me first.
A. should B. would
C. couldD. might
14. — Shall I tell John about it?
— No, you ___ . I’ve told him already.
A. needn’tB. wouldn’t
C. mustn’tD. shouldn’t
15. You ___ think you’re clever, but that doesn’t mean you can order me!
A. shouldB. would
C. couldD. might
16. —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nephew?
— He ___ be very naughty but you can’t help liking him.
A. mustB. will
C. mayD. can
17. It is usually not quite cold in this area in March, but sometimes the temperature ___ be very low.
A. shouldB. can
C. mustD. shall
18. — Why didn’t you answer my phone last night?
— I ___ and failed to hear the phone.
A. might have sleptB. must be sleeping
C. might be sleepingD. must have been sleeping
19. — Could I use your bike, Jack?
— Of course, you ___ .
A. canB. may
C. couldD. might
20. — Show me your permit, please.
— Oh, it’s not in my pocket. It ___ .
A. might have fallen outB. could have fallen out
C. should have fallen outD. must have fallen out
21. — ___ the plane have taken off on time?
— I’m afraid not. The fog was too thick then.
A. WouldB. Will
C. MustD. Can
22. — Look at these tracks. It ___ be a wolf.
— It can’t be. It ___ be a fox.
A. must; couldB. may; might
C. need; mustD. could; need
23. — Where is Jim?
— I don’t know. He ___ be in the library.
A. canB. must
C. mightD. will
24. The boss ___ the worker how to do it, or the accident couldn’t have happened.
A. can’t have toldB. ought to tell
C. could have toldD. mustn’t have told
25. — Where is my uncle, Mary?
— He ___ in the bedroom.
A. must beB. may have been
C. will beD. should have been
26. I am feeling sick. I ___ so much chocolate.
A. needn’t have eatenB. couldn’t have eaten
C. mustn’t have eatenD. shouldn’t have eaten
27. You ___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your reading skill, as it is so important.
A. can’tB. shouldn’t
C. mustn’tD. needn’t
28. We ___ so tired. We’ve only been to a party.
A. mustn’t have feltB. wouldn’t have felt
C. shouldn’t have feltD. couldn’t have felt
29. My pain ___ obvious the moment I walked into the room, for the man I met asked me if I was OK.
A. must beB. must have been
C. could beD. could have been
30. A computer ___ think for itself; it must be told what to do.
A. can’tB. needn’t
词性分类的练习题 第4篇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 它不仅有对中国传统技击术继承的成分, 但更多的是经过对不同文化特质的技击术, 相互吸收、融合而趋于一体的过程, 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现在的散打技术更加符合竞技体育项目的特征, 是中国传统技击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渗透的典型表现。随着散打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专项技术的不断深化与扩展, 散打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上也更加充实, 越来越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在训练中信号练习也越多样化, 信号练习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单一技、战术的能力, 更能够提高技战术的运用水平。散打训练课中的信号练习, 在练习方法中占很大比重, 运用程度比较广, 在各个训练方法中几乎都有信号练习的运用, 他不仅可以强化某一技能, 在对动作运用的水平上加以巩固及提高, 而且锻炼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相比其他训练方法更具有趣味性。但是在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中, 对于训练信号练习这个方面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有的研究只对信号练习的某个方面有初浅的探讨。在散打训练中无论是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还是练习的组织形式, 表现出极强的针对性, 本文将对与信号练习手段相关的各个因素进行总结与分析。本文对散打专修课训练中信号研究进行分类, 使其更加理论化、系统化, 对散打训练方法训练理论上加以补充, 使其更加完善, 为老师在具体的散打教学训练提供此方面的借鉴、依据, 以丰富老师教学训练内容, 运动员的训练更加充实、使运动员运动竞技能力得以提高, 使散打教学训练方法更加多样化, 使散打训练更加丰富、充实。
1 研究方法
本文整理搜集了有关散打信号练习手段、信号方法, 其他体育项目中的信号练习等方面的研究、书籍和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了解了散打训练中信号练习手段、信号方法的种类和其他体育项目中信号练习中的分类手段, 为撰写论文提供了相关的依据。
2 散打训练中视觉刺激分类标准下信号练习的分类
信号练习的形式很多, 仅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 信号教学一般是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进行的。从两个信号系统的涵义来讲,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现实的具体信号, 比如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就是一个具体的刺激信号。第一信号系统通过视觉在起作用, 视觉信号是指用眼睛来辨别意图的一种信号, 主要有:手势、靶位、旗示、动作、标志物、身体面部表情等看得见有明确指示意图的信号, 视觉信号有着具体性和直观性。在体育教学中, 恰到好处地及时引进视觉信号对学生进行良性刺激, 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与本体感觉机能间的良好作用, 可以有效地强化正确的体育动作要领, 有效地抑制和消除错误动作, 从而使体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散打比赛中视觉信号的反应速度起到重要作用, 提高视觉信号反应速度的方法有很多, 使用信号练习就是常用的一种手段, 如在训练中针对视觉进行有效的刺激来提高学生对某一信号的反应。
2.1 手势信号
手势是一种身体语言, 它既方便灵活, 又生动直观。在体育教学中, 如果能准确合理地运用手势, 可以增加练习密度, 帮助提高教学质量。手势信号刺激是利用第五信号系统效用, 是运用手势给学生一种有意识的应答行动, 由于运动员事先就知道信号的意义并知道怎样去执行, 此信号具有较好的暗示性。如在散打比赛中, 老师在场地旁边给予指导的时候, 使用手势信号是最常用的信号方式, 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快速明白老师的意图, 而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1.1 技术动作信号
将某一技术动作作为信号, 此动作可以是拳法、腿法等技术动作, 以刺激大脑皮层, 对某一技术动作, 形成较强的条件反射, 当大脑接受到此信号时, 做出相应的运用性反应。如双人练习中一方出踹腿动作, 另一方做出搁挡或摔法的反应, 可以有效提高练习者对动作的反应速度。
2.1.2 预兆动作信号
运动员在使用技术动作时, 都有较强的预兆性动作, 在练习中反复练习此预兆动作, 练习学生的判断反应能力, 以在比赛或实战中提高此动作的判定, 尽快明白对方的意图提高学生对预兆动作的认知和意识性反应。
2.1.3 靶位信号
教师或运动员持靶, 在不同位置突然亮出, 可以是固定的动作的反应, 也可以是随意动作的反应, 要求快速完成。这一方法是建立在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质量以及个人特点和协调能力等基础上的, 故它是一种提高技术、训练战术的有效手段, 只是要求不同。此信号练习法, 使用于较多的技术动作的练习, 可以较好的锻炼和强化某一动作的反应速度, 和练习者的反应能力。
2.2 散打训练中听觉刺激分类标准下信号练习的分类
第二信号是现实的抽象信号, “词语”就属于这类信号, 如教师讲解与分析动作要领和完成方法等, 第二信号系统则通过听觉起作用。第二信号系统包括语言提示、口令、哨声、击掌、音乐等。
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第一信号系统不够的, 必须在第一信号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信号系统。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注重利用学生听觉与本体感觉间的良好作用, 可以加速正确的动力定型的形成, 从而有效地提高训练质量。
2.2.1 语言提示信号
老师在教学时用形象、生动、简短的语言刻画某些动作要领, 当学生做动作时教师采用简短的提示来刺激学生大脑皮质, 使其兴奋, 通过肌肉的感觉, 使学生注意其动作的正规性。通过语言信号也能提示动作的时机和方向, 掌握动作的节奏, 提高动作的认知程度。由于提示简短, 因此在不中断学生练习的情况下, 教师对所观察到运动员的错误的时候, 有目的地强调此动作较容易犯的错误, 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的动作并改正。如在练习后手直拳的时, 有的学生下颚没有护好, 只需要提示一下学生注意保护下颚, 就可以有效的改善动作的错误。
2.2.2 语言口令信号
语言口令信号, 即将文字语言作为动作的口令, 能使运动员更明确快速的了解老师的意图, 快速的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 此方法可以较好的锻炼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 强化动作的熟练程度, 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如在练习步法的时候, 以前、后、左、右为口令, 当学生听到口令的时候, 做出相应方向的步法, 练习学生的反应能力, 也可以让运动员听到相应的动作, 做出相反方向的步法, 以提高练习的难度。
2.2.3 数字口令信号
数字口令信号, 即将数字作为动作的口令, 或将数字作为口令节拍, 在练习某以动作或练习动作时, 一般采用节拍式口令信号 (12345678、22345678....) , 而在练习反应能力的时候, 一般将某一数字口令作为某一动作或某一组动作的代号, 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如在练习后鞭腿动作时, 采用节拍式口令, 强化鞭腿动作的熟练度。在练习空击时, 设定代号1为鞭腿、2为直拳、3为踹腿等, 当老师喊出代号时, 学生尽快做出相应的动作, 提高练习者的判断反应能力。
2.2.4 口哨信号
口哨可以说是口令更好的代替, 是体育教师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正确使用哨子可使整个教学活而不乱。哨子的特点是音响高、声质脆、具有招集、催促、命令等用途, 所引起的情绪是迅速、准确、高昂、兴奋。在体育课教学中, 体育教师可借助哨子的作用, 通过控制次数和频率提高运动员对动作的熟练程度。
2.2.5 信号练习在拳法训练中的分析研究
拳法技术是散打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散打比赛中中距离和近距离的主要进攻手段, 在实战中具有速度快和灵活多变的特点, 它能以最短的距离和最快的速度击中对打。拳法益于结合进行训练, 并且能任意配合其它技术使用。掌握得好, 利用得巧妙能给对打造成很大的威胁。
常用练习方法: (1) 双人的摸肩练习, 将对方的肩关节作为信号目标, 双方可以使用任何的拳法动作以最快的速度, 拍摸对方的肩部, 控制拳法力度, 即要速度不要力度。 (2) 双人的躲闪练习, 一方打拳, 另一方躲闪, 打拳方控制打拳力度, 根据对方判断反应的快慢, 变换出拳速度的快慢, 和动作的复杂程度。 (3) 双人的快速反应靶练习, 一方打拳, 另一方拿靶, 拿靶方迅速支出靶位, 打靶方快速击靶, 拿靶方可以根据对方的熟练程度, 变换动作的复杂程度, 即从单一动作向组合动作转换。 (4) 集体的口令空击练习, 当老师发出口令后, 运动员迅速的打出拳法动作, 此方法灵活性比较大, 老师可以指定动作, 也可以让运动员打随意的动作, 老师可以掌握时间的长短, 改变训练的目的。
2.2.6 信号练习在腿法训练中的分析研究
腿法技术是散打技术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技术, 它是中、长距离的主要进攻手段, 在比赛中使用率最高, 腿较手长, 可发挥一寸长, 一寸强的作用, 腿较粗壮有力, 攻之力大, 防之有效, 腿的攻击面大容易得手, 腿攻击对方下盘比较隐蔽, 拳谚道:“手是两扇门, 全凭腿打人”。由此可见, 练好腿法在散打技术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用练习方法: (1) 双人的小鞭腿反应练习, 双方各以对方的大腿为信号目标, 只可以使用小鞭腿动作击打目标, 要求只要动作速度而不要动作的力度, 步法灵活, 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灵活度。 (2) 双人的快速反应靶练习, 一方踢腿, 另一方拿靶, 拿靶方迅速支出靶位, 打靶方快速击靶, 拿靶方可以根据对方的熟练程度, 变化动作的频率和动作的复杂程度, 即从单一动作向组合动作转换。此方法适用于动作熟练度较高的学生。 (3) 集体的口令空击练习, 当老师发出口令后, 运动员迅速的打出动作, 此方法灵活性比较大, 老师可以指定动作, 也可以让运动员打随意的动作, 老师可以掌握时间的长短, 从而改变训练的目的。
2.2.7 信号练习在拳腿组合训练中的分析研究
散打技术动作中, 包括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 组合动作即将单一动作联合到一起, 包括拳与拳的组合、拳与腿的组合、腿与腿的组合等。随着散打激烈性的不断提高, 散打的组合使用率也逐渐提高。
常用练习方法:双人的快速反应靶练习, 一方打靶, 另一方拿靶, 拿靶方迅速支出靶位, 打靶方快速击靶, 拿靶方可以根据对方的熟练程度, 变化动作的频率和动作的复杂程度, 即从单一动作向组合动作转换。此方法适用于动作熟练度较高的学生。
2.2.8 信号练习在摔法训练中的分析研究
“拳加跤, 艺更高”, 散打摔法可分为主动贴身摔和防守反击摔 (接招摔) 两类。贴身抱摔包括夹颈、抱腰、抱腿的各种贴身摔法, 接招摔包括接住对方的进攻的各种拳法和腿法之后运用夹臂和抱腿的摔法。散打中的摔法很多,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技术要领。但由于受散打规则和护具的限制, 散打中的摔法应该朝着快和巧的方向发展。
常用的练习方法: (1) 双人的递招练习, 一方为练习方, 一方为配合方, 配合方根据练习方练习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动作, 以提高对方的实际使用能力, 配合方可以根据对方的使用能力, 提高摔倒难度。 (2) 集体的口令空击练习, 当老师发出口令后, 运动员迅速的打出动作, 此方法灵活性比较大, 老师可以指定动作, 也可以让学生打随意的动作, 老师可以掌握时间的长短, 从而改变训练的目的。
2.3 以练习的目的为标准下的信号练习的分类研究
散打训练是竞技比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成绩, 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专项运动训练中, 合理地借鉴和运用相关运动训练的理论, 进行科学系统的、专门组织和计划的实践活动。散打训练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并在运动竞赛中, 将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基于此目的, 为了体能的需要, 技能的需要, 和两者结合的需要, 来进行训练, 下面就分析一下信号练习针对于训练目的的分类。
2.3.1 信号练习在训练中对体能的分析研究
散打运动员的体能, 是指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运动素质是指人体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 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散打运动是对运动员体能要求极高的竞技运动, 可以说, 没有良好的体能基础, 要想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只能是一种奢望。在散打比赛的实践中, 经常会出现一方利用良好的体能战胜技术较好的对手的情况, 良好的体能是技战术正常发挥的保障。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强化身体素质, 信号练习有很多锻炼体能的方法与手段, 能够来强化锻炼身体素质, 尤其是在速度素质中的运用更为明显有效。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和反应时间的总称, 即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完成某一动作或通过某一距离的能力。散打中的速度不是描述人体运动速度快慢的, 而主要是用来描述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及攻防节奏的变化、各技术动作出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训练在整个身体素质练习中占有重要位置, 速度在散打运动中至关重要, 所以速度快慢是散打取胜与否的关键之一。速度主要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及动作频率等4个部分, 信号练习可以提高相应的能力, 信号练习的训练方法: (1) 练习反应速度的方法, 通过打反应靶、击点, 递招等手段, 来提高练习者对单一动作和复杂动作的反应速度。 (2) 练习动作速度的方法, 动作的熟练程度是进行快速动作的关键, 想要提高动作的速度, 采用口号信号方式和空击、打固定靶等结合的方法, 重复练习法, 来提高练习者的动作速度。 (3) 练习动作频率的方法, 通过口令信号或击掌信号, 进行空击动作练习, 来提高练习者的动作频率。 (4) 练习位移速度的方法, 通过击掌信号或口令信号, 进行步法的前后左右练习, 要求运动员判断准确, 以提高运动员的灵活度。
2.3.2 信号练习在训练中对技能的分析研究
散打运动员的技能, 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动作击中、摔倒对方的能力。散打运动员技能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掌握基本动作的数量与质量, 另一个是实战时运动员在无序动作状态的瞬间发出动作的有效性。散打运动员技能训练的任务, 就是既要全面掌握好基本动作, 又要针对运动员在施展条件下无序动作状态的特征和本质规律, 针对动作与动作之间相生相克的对应关系, 建立相应的主要靠人体第二系统所支配的动作的条件反射能力和动作的调节能力, 这正是散打运动员在掌握基本动作入门之后, 理性地向纵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散打的技能训练, 包括基本动作的基本技术和基本动作的运用能力两个方面, 不管是提高基本动作的质量, 还是提高基本动作的运用能力, 从训练方法上从来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信号练习可以很好的巩固强化技术动作的同时提高技术动作的运用能力。比如:使用口号练习, 可以重复巩固强化某一动作的熟练程度, 同时也提高了这一技术动作的运用能力。
2.3.3 信号练习在训练中对综合的分析研究
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需要协同性, 其实质在于, 要在发展运动素质的同时提高运动的技能水平和改进技术动作的要素, 无需置疑, 体能和技能是彼此相对独立的, 二者各有各自的训练任务和目标, 但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 运动员在完成拳法、腿法、和摔法的相应动作时, 其动作的完善程度与速度力量等运动素质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比赛中, 运动员在各种情况下所使用的功放动作, 必须要以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质作保障。老师可以在信号练习中根据训练目的的需要, 改变训练动作的次数、时间、和频率, 以达到训练目的的需要, 比如:拳法的信号练习靶的练习, 靶位信号较单一和频率较低时, 是训练练习者的动作质量, 当靶位频率变快或信号复杂时, 就变成了训练练习者的反应速度, 且随着训练时间的加长逐渐转换为耐力训练。
3 小结
总之散打训练中视觉刺激分类标准下信号练习的分类包括手势信号、技术动作信号、预兆动作信号和靶位信号;信号练习的分类包括语言提示信号、语言口令信号、数字口令信号、口哨信号和掌声信号。因此在散打训练中步法、拳法、腿法、摔法等训练内容是信号练习的相应练习手段。信号练习中要运用各种不同的信号手段, 对训练内容进行强化, 以达到体能、技能的提高, 使竞技能力得到提升, 并转化为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国武术教程.下册/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23.
[2]叶伟.散打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 2004:5.
[3]马学智.跟专家练散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9.
[4]朱瑞琪等.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27.
[5]姚海霞等.刺激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张家口医学院院报, 2002 (4) :32.
[6]郝鹏.武术散手专业学生速度素质训练方法[J].山东体学院学报, 2000 (2) :10-21.
[7]刘子水.论两个信号系统在运动技术教学中的关系及运用[J].阴山学刊, 200 (l3) :22.
[8]闰福远.谈哨子口令手势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菏泽师专学报, 1995 (5) :43.
词性分类的练习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