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历史务实教学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初中历史务实教学(精选3篇)

初中历史务实教学 第1篇

一、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

历史是人文学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有利于增强参与意识, 形成社会责任感, 积极投身于人类的文明建设和改造, 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掌握了人文知识, 学生才会理解生存的意义, 学会做人, 养成人文精神。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发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相关史实, 让学生对“人性”有感性的认识。如文科班复习《抗日战争》, 从“务实”考虑, 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关于情感教育, 学生在高一新课教学时肯定接触过;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实现的, 应循序渐进、不断渗透, 复习课也应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此, 我在讲述“日军的滔天罪行”一目内容后, 用课件出示一组材料, 让学生去思考、感悟:

1970年12月7日, 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 消息传来, 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经亲自去波兰, 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德国还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兰登堡门附近建立由2700根方柱组成的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 提醒后人, 德国走过的歧途绝对不能重现。

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 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这一跪, 淡化了饱受纳粹蹂躏的波兰人民沉积在心底里的愤怒, 他们为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德国重返欧洲, 赢得自尊, 回归正常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有相关新闻图片) 。

据估计, 德国已向以色列犹太大屠杀幸存者提供了250亿美元的赔偿, 德国还向以色列政府提供了超过7亿美元的物资和服务。

在学生感悟德国人为历史上犯下的过错进行深刻反思, 付诸行动的情景后, 我出示关于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材料:

《朝日新闻》2009年4月12日发表社论说, 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关系已经成为日本外交最重要的支柱, 但是现在日本的外交正背离正确的道路, 其根本原因在于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参拜的却是供奉甲级战犯, 正是这些战犯对侵略中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科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将存在光明和阴暗面的日本近现代史一概加以美化。”

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对于侵华战争, 和南京大屠杀都是略略带过, 不提及责任问题

1998年, 日本大学教授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南京大屠杀的大疑问》两本书。在书中, 他们全盘否定南京大屠杀, 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免除日本战争赔款的唯一“合法”国际和约《旧金山和约》是二战后美国背着中、苏、印度等国一手炮制的。

为数甚少的索赔案, 还全部被日本法院驳回, 一个回合都没有, 就失败了。

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声明第七条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至此, 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长达27年之久的赔偿问题, 以中国政府的大义放弃而画上了句号。

早在1992年4月,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答日本记者问时曾指出,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放弃战争赔款的求偿权指的是政府权力, 而非民间权力。

作曲家池边晋一郎在《赤旗报》上撰文说:“只有正视过去, 进行反省和谢罪, 应该赔偿的就赔偿, 才能够创造未来。”

历史学习注重材料, 通过阅读材料, 学生感受到什么?一个国家或民族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

我还出示了徐贲在其著作《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一书中的一段话:记住过去的灾难和创伤不是要算账还债, 更不是要以牙还牙, 而是为了理清历史的是非对错, 实现和解与和谐, 帮助建立正义的新社会关系。对历史的过错道歉, 目的不是追溯施害者的罪行责任, 而是以全社会的名义承诺, 永远不再犯以前的过错。[3]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正确观念?知错就改, 不仅仅是对一个人成长的要求, 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帮助学生理解、认同“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的正确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必须建立在占有史实、材料的基础上, 论从史出。

二、确立可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情感教育的组成因素, 并构成情感教育的完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体现的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 其关系是递进式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教师应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习的认知逻辑, 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目标还要有一定的弹性, 既规定所有学生达到的最低目标, 又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宽、加深。此外, 目标还应具有可检测性。那么,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确立可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呢?

讲授“侵华日军罪行”时, 我们可以确立如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最低目标铭记苦难, 但不是延续仇恨, 而是记取教训, 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拓展提升理性分析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种种行为 (修订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 , 认识到“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

三、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情感因素

高中生的自主意识与批判性思维已明显加强, 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 其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那么, 高中历史教学备课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 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学本意识”, 既将教材视为教师教学的文本材料, 又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 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 围绕课时教学目标,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充分挖掘, 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创新, 合理运用教材。

历史教材中显性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比比皆是, 如:真实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富有哲理的典故, 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等。古代中国辉煌的文明成就, 近代著名爱国将领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抗战期间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历程,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 港澳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 等等, 令我们骄傲自豪或敬仰震撼, 教师授课时要把这些情感因素融入教学过程, 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产生认同感, 以真情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是历史也有一些内容似乎平淡无奇, 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讲解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时, 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两个专题教学的价值取向, 切忌学完后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古代中国专制, 一无是处;古代雅典民主, 令人向往。这样的教学结果, 我认为是无效教学, 这与教学是否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直接相关。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 开篇就提出一种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截然不同的历史态度对本国以往历史应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 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我们在展现“美”的同时, 也应当重视“丑”的特殊作用。通过对某些丑人丑事的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 从反面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鲜明的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憎观、美丑观、荣辱观和是非观, 从而求得正确的审美观[4]。因此, 教师在利用教材备课时, 树立“学本意识”,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 合理整合, 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资源, 落实到每一次备课中, 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四、联系学生的实际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著名的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的首页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 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当今人们的观念日趋多元化, 教师应密切关注社会上流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趋势, 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善于观察, 分析学生的思想变化, 从而有针对性地挖掘一些典型性的教育素材, 并妥善处理, 使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现实密切联系, 与学生的实际密切关联, 引起学生的关注、亲近与共鸣, 以达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教师备课时可考虑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体验、理解、感悟历史。如必修1《抗日战争》一课, 我准备了这样一段材料:

2009年6月24日《羊城晚报》一篇文章《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写道[5]:

抗战刚刚结束, 新一军在沈阳的时候。一天, 孙立人的老部下潘德辉 (军统出身, 本来负责监视孙立人, 后来却在台湾和他一起坐牢) 急匆匆跑来找将军, 不等将军开口, 潘德辉说:“你别问, 跟我走。”两人带了护兵到达一个宅院, 只见院子里惨叫哀求声连连。潘德辉踢开门, 只见里面几个军官, 正抓了几个日本女人在院子里, 做什么就不要说了。孙将军怎样做的?他二话没说, 冲进去抡起马鞭子就去抽那些军官, 嘴里骂:“不是人, 你们不是人!”随后, 孙立人让潘德辉安排把这几名日本女人送回了家。孙立人为何不为军官们叫好呢?按说, 新一军的军官们都和日寇有血海深仇, 报复一下有什么不可呢?潘德辉后来说:“我的理解因为我们是人, 而日寇是禽兽。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所以, 我们的胜利, 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胜利。孙立人将军和潘德辉都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在最卑微和污浊的时刻, 亦难以回避心中的善良与对正义的追求。

讲授新课时, 学生阅读材料后陷入深思之中, 他们对“人性”有了感性的认识, 能够感受到“铭记苦难, 但不是延续仇恨”, “要做真正的中国人, 文明人”, 以“人类”的姿态对所有罪行进行谴责, 渗透了一种理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正如前文提到徐贲的著作《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中的一段话:记住过去的灾难和创伤不是要算账还债, 更不是要以牙还牙, 而是为了理清历史的是非对错, 实现和解与和谐, 帮助建立正义的新社会关系。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不是通过备课制定情感目标就能实现的, 也不是通过一堂课或几堂课教师能够教出来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体验、反思、感悟, 才能逐渐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有层次地开展教学, 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 将教学过程视为三维课程目标交融互进的过程。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 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 历史教师往往轻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本文着重从历史教学备课方面谈追求务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包括以下几点: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 确立可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情感因素, 联系学生的实际, 等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三维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育与“教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 (11) .

[2]余芬芬.从高考志愿选择看当代高中生价值观状况[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6) .

[3]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88.

[4]王雪亚.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历史教育之魂.世纪桥, 2010, (19) .

历史的务实与文学的务虚 第2篇

如《晋书》和《世说新语》提及东晋才女谢道韫,皆语短情长。前者借其叔父谢安之口赞其为深闺淑女时有“雅人深致”;后者慕其嫁为人妇,有“林下之风”。

从此,这“雅人深致”、“林下之风”千百年来,让无数才子、才女竞折腰。然,字典的定义过于浮泛,到底如何“雅”法,如何才是“巾帼不让须眉然又具女性之柔美”的风度?却让人欲学茫然。这也正如数学上的点,以谢家为代表的那种中国士大夫家庭淑女特有的风韵,实在需要文学来伸展排铺。

想像中,谢道韫是天降才女,自呱呱坠地,便以闻书香为乐;襁褓期,每哭闹不休,只消抱她到书架前,自破啼为笑,呀呀学语。及长,更出落得眉目俊朗。深闺寂寞,女心清好,安心做书虫,将叔父谢安的书明里、暗里一本本搬运至闺房,在做女红的同时,吟诵不止,硬是在线装书的竖行里另读出属于自己的横排见解。

继而嫁为人妇,耳闻小叔王献之舌战群儒技穷,遂端坐青绫幕幛,从容道来,声音清越,如山泉丁冬,如鸣佩环,“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

可以想像,王献之因有一位才女嫂嫂而面有得色的样子,客人又是如何如闻仙乐耳暂明的惊折!从此以后,来谢家的宾客,惮于王夫人的雄辩,都低眉敛首,倨傲尽去。

丈夫王凝之的魏晋风度实在有剽窃之嫌,一旦真刀真枪,便露了马脚,被乱军杀起,好个谢道韫,强敌当前,反激起她的侠义,组织婢仆近卫军,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亲自冲锋在前,苦于兵力不足,成为贼兵俘虏,却以大勇救下外孙,也赢得寡居会稽颐养天年的机会,从而将“雅人深致”、“林下之风”传播得更远。

“林下之风”是上承诗经的一口气,而谢家不经意间接着,形成家风——一种特有的谢家风范。它既有男儿的豪雄气概,又有女儿家的“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这该有多么难!若不是生逢其家,得遇其教,怎能陶炼出个中风度!

莫怪后世瞎子摸象,即便在当时,人们对这种“雅人深致”也多牵强附会。谢道韫寡居会稽,同郡的张玄见妹子张彤云入嫁世江南世家之一的顾家,便以为可与谢道韫比肩,常出入两家的济尼有过公允的评价:“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

民国时,林徽因便有谢道韫的“林下之风”。抗战期间,梁思成拒不接受日本的“好意”,率家流亡。儿子问母亲:“若日本人打上门来如何?”林徽因平静地说:“老祖宗不是还留下一个土方法吗,咱们家门前不就是扬子江吗?”原来,林徽因的才名是以巾帼的飒爽打底的!

“雅人深致”倒不一定全是“雅意”,大难来时,守住民族大义,亮烈难犯,有眉宇间冷冷的兵气;“林下之风”也非无病呻吟的小女人之态,而是身处忧患不忧不惧的淡然。

谢道韫的“雅人深致”、“林下之风”是魏晋风流不可多得的清泉石流;在“太太客厅”里纵横捭阖、实践古典建筑理想的林徽因,也让民国的风花雪月多了一份人文气质:才女是风流时代的纪念碑。

初中历史务实教学 第3篇

一、在猜想环节, 学生的猜想应尽可能有理有据, 切勿只猜不想

“提出猜想”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环节, 猜想本质上是针对教学情景, 在已有知识或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进行的一种归纳推测。它不仅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 同时也是对“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渗透。在学生猜想后, 教师再追问猜想依据, 则是对这些方法的强化和示范。

教学片断1《摩擦力》

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1:重力。

师: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猜想的依据吗?

生1:学生甲推桌子, 第一次轻松推动;第二次, 学生乙坐上桌子, 学生甲费了很的力才推动。

师:生1的展示能不能支持生1猜想?

学生齐答:能。

师:很好。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 一标准, 我也来摆个事实。

师:物块沿竖直墙面向下运动, 虽然受到重力, 但向下滑动时不受摩擦力, 这说明什么?

教师引导, 利用两个事实, 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在物块竖直下滑的过程中, 重力对滑动摩擦力没有影响, 最后请学生1对他的猜想进行修正, 得出“压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猜想。

猜想不是简单的“猜”,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想”。如果“猜想”环节流于形式, 对学生的“猜”不加以限制, 就会演变成“胡猜、乱猜”。既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有所侧重地深入学习, 同时“放羊式”的猜想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不利用教师对课堂的把控, 也是对有限时间的浪费。

对依据的追问, 其实就是对“想”的追问, 这样无形中排除了部分猜测, 暗示学生“三思而后行”, 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对于不合理的猜想, 不能简单的删除、告知, 要对猜想依据进一步追问, 通过事实佐证剔除, 实现猜想的有效性, 从而,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在实验设计环节, 应注意拾阶而上, 倡导实验设计多元化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先生的责 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教学生学。这 恰好和“过 程与方法”的 目标吻合。因此,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 需要更加 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 重视经历和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 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片断2《浮力》

师:现提供大小烧杯、量 筒、物块, 请同学们 以小组为单位, 合理选择实验器材, 共同设计出测量V排或G排的方案, 并进行交流评估。

小组1:方法一1小烧杯装满水, 放在大烧杯内;2物块放入小烧杯;3溢出的水倒入量筒, 测出V排。

评价:水倒入量筒时, 大烧杯内会有残留, 误差较大。

小组2:方法二1小烧杯倾斜放置, 装满水;2物块放入小烧杯;3溢出的水流入量筒, 测出V排。

评价:解决了原有水残留问题, 但装置稳定性不够。

师:展示溢水杯。

小组3:方法三1用溢水杯取代小烧杯装满水;2物块放入溢水杯;3溢出的水进入量筒, 测出V排。

评价:操作简便, 稳定性好, 但不能多次测量。师:出示外壁有刻度, 内置砝码的物体。

小组4:方法四1量筒装适量水, 读出示数V1;2物体放入量筒, 读出示数V2;3V排 =V2-V1。

评价:操作便捷, 可以改变F浮和G排,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师:同学们的设计很有新意, 分析评价有理, 我很赞同。现在请大家阅读书本, 比较我们的设计和书本上有什么不同, 并进行评价。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让学生在预习的基本上, 按照教材的步骤, 经历实验过程, 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表面上, 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实质上仅仅是在模仿教材, 被动地接受探究,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究教学的实验 设计, 必须以学 生现有认 知为起点,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概括归纳 - 分析综合 - 推理判断”的循环过程。实 验设计中 适时增添 必要的实 验器材, 让学生感觉实验具有挑战性, 更能体现探究的味道, 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在数据 (或现象) 的处理分析环节, 要尊重事实,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深度

对数据全面正确地处理和分析, 不仅是物理规律得出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学生利用科学方法, 结合物理思想, 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后, 学生不仅知 道了结论, 科学素养也应得到提高。

教学片断3《欧姆定律》

(1) 保持R=5Ω不变, 探究I和U的关系, 得到数据如表1所示。通过数据能看出U越大, I越大, 如何处理数据更加直观?自然想到图像法, 描点连线得到图1, 结论:R不变时, I与U成正比。

(2) 保持U=3V不变, 探究I和R的关系, 得到数据如表2。通过数据能看出R越大, I越小。用图像法得到图2所示的图线, 结论:U不变时, I与R成反比。

图2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但这种图像同样可能是其他图像的一部分, 我们该如何证实上面的结论?引导学生将表2的数据进行转换, 得到数据如表3, 描点连线, 得到结论:U不变时, I与1/R成正比。

实验过程中强调数据的真实生成, 数据的处理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在完成I-R图像时, 教师进一步提问, 让学生明白思考中的漏洞,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再利用科学方法完善结论中的不足, 过程虽曲折, 但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 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有了相当的深度。

初中历史务实教学

初中历史务实教学(精选3篇)初中历史务实教学 第1篇一、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历史是人文学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