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0-052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精选8篇)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 第1篇

1.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的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

A.10亿年B.15亿年C.20亿年D.30亿年

2.原始大气层里不含()

A.氧气B.氢气C.甲烷D.硫化氢

3.原始的生命起源于()

A.原始的大气层B.原始的河流C.原始的海洋D.原始的高山

4.人类起源于()[来源:]

A.森林古猿B玛雅人C.尼安德特人D.黑猩猩

5.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位人物是()

A.斯巴兰让尼B.巴斯德C.米勒D.孟德尔

6.关于科学推测,正确的叙述是()

A.科学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B.科学推测需要严密的逻辑

C.科学推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D.以上三项都需要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 第2篇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难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设计:

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举例:

1、化石

化石:生物的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才出现。以上事实告诉我们,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距今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所以说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也是最直接的证据。。

2、始祖鸟

通过比较发现,始祖鸟的身体结构特点及和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与鸟类有相同之处,由此可以推断始祖鸟是古代爬行动物进化成鸟类的中间产物。

3、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科学家比较了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异,发现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最小,与马的差异则大一些,而与果蝇、向日葵的差异则更大,因为蛋白质在基因的控制下合成,基因控制生物的形状,由此可以推测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果蝇、向日葵的的亲缘关系最远。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读p55页进化树

动物:原→腔→扁→线→环→软→节→棘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植物:藻→苔→蕨→裸→被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有一些新的物种产生,也有一些物种灭绝,如恐龙。各种生物在进化中形成了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历程:

动物:原→腔→扁→线→环→软→节→棘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植物:藻→苔→蕨→裸→被

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课后巩固:

1、生物进化的直接的证据是()

A.化石B.比较胚胎学C.解剖学D.陨石

2、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

A.数量越多B.种类越丰富C.越复杂、越高等D.越简单、低等

3、与始祖鸟相似的生物是()

A.鱼、鸟类B.鸟类、爬行类C.爬行类、哺乳类D.鱼、哺乳类

4、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大致是

A.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B.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C.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D.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5、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真正陆生脊椎动物是()

A.古代鱼类B.古两栖类C.古爬行类D.鸟类

6、如果两种动物的化石在同一岩层中发现,由此可推测两者()

A血缘关系很近B生存年代很近C生活习惯很相近D个体构造很相近

7、物种A化石比物种B化石在较晚地层中出现,由此可推测两者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B.物种A可能是较晚形成的

C.物种A由物种B进化而来D.物种B由物种A进化而来

8、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A.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B.它们的生活环境太恶劣

C.这些生物体的食量太大D.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9、细胞色素c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可学家通过分析比较马、驴、兔、蛇、龟和鲸6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发现马的细胞色素c和其他五种动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一些差异,其中马与驴有1个氨基酸不同,与兔有6个不同,与蛇有22个不同,与龟有11个不同,与鲸有5个不同。

(1)基于这些数据,与马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驴,最远的是蛇。

(2)你认为以上资料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法。

(3)你认为这种方法能确定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吗?为什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 第3篇

知识点一: 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它只有“高低之分”,没有“有无之分”物体较热,我们说它温度高; 物体较冷,我们就说它的温度低。

知识点二: 温度计:

我们生活中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通常是“跟着感觉走”。每个人对环境温度的感受在主观上有个体差异,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情况都需要准确的判断温度,例如生病时的温度变化,依靠手触摸额头的老办法已经不能客观判断了,我们需要更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1原理: 热胀冷缩

2 1℃的含义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 ) 。为摄氏温标的单位,那么1℃究竟是如何规定的呢?

首先,我们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 又规定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在这两个温度时,液面将处于不同的两个位置,它们之间会有一段液柱的长度差,我们可以计算出这个长度差其实就是相差了100摄氏度; 把这个距离平均的分为100个等份,那么每一份所代表的就是1摄氏度( ℃ ) 。

知识点三: 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重点把握)

一会选:

使用前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与分度值,如待测物温度超过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则温度计可能会损坏,; 若待测物温度过低则无法测出其温度,所以应选择适当的量程; 选定量程后,分度值越小,所测结果越准确。

二会放:

A、温度计玻璃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 图1) ;

B、温度计玻璃泡不能触碰烧杯边缘( 图2) ;

C、温度计玻璃泡需完全浸入被测液体( 图3) 。

三会看:

读数时要等到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进行读数,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待测液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四会读:

温度计的读数分为数据和单位两部分组成,且读数时遵循“就近原则”,不需要读估计值,即只精确到其分度值。

知识点三: 特别的体温计

体温计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温度计,大家都知道在使用时要甩一甩,那别的温度计也能跟它一样,用前甩一甩么? 当然不是,之所以体温计需要甩,是因为它有一个特别的部分———缩口。

在玻璃泡和直管玻璃之间有一很细的细管,当玻璃泡接触人体时,水银受热膨胀挤过细管到达直管中,待离开人体时,水银遇冷收缩在细管处断开,直管中的水银柱不能流回,所以体温计成为唯一能够离开待测物体读数的温度计,得益于“缩口”。

知识点四: 晶体与非晶体( 重点)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固体叫做晶体( 吸热而不升温) ,例如: 海波、冰、各种金属等;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的固体叫做非晶体,例如: 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放热而不降温) 。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知识点五: 常见物态变化( 难点)

“白气”: 如: 烧开的水壶壶嘴冒出的,寒冷的冬天人嘴里吐出的,夏天时冰棍的周围人们看见的现象。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可见的“白气”都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作为水的气态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就有水蒸气,大家却不曾看到过它们。所以,这些“白气”的真实身份,是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的小水珠。就如同“白气”出现的时机,都伴随了温差,如沸腾产生的水蒸气喷出壶嘴遇到了冷空气; 人体呼出的水蒸气遇到了寒冷的周围环境;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温度低的冰棍。综上所述,“白气”实际为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小水珠。同理我们可以判断,雾这种类似“白气”的物质,也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来,区别在于,雾是有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包裹住了其中的粉尘,所以当污染严重,粉尘超标时,容易出现大雾,如十九世纪60年代之前被称为“雾都”的伦敦。

知识点六: 物态变化的区分( 难点)

如何区别各种自然现象的实质是哪个物态变化,我们习惯于关注这种物质的状态是什么( 末状态) ,比如清晨的露珠,它此时的状态是液态,但根据我们所学知识,末状态为液态的物态变化有两个: 1、熔化;2、液化。要想准确判断物态变化的种类,仅仅关注它此时的状态已经不足以说明它的“前身”。那么问题的突破口就是露珠形成之前的状态,即初始状态。如初态为固态,末态为液态,则为熔化; 若初态为气态,末态为液态,则为液化; 由此可知明确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物态变化判断的关键。

水有三态: 固态: 冰、雪、霜等; 液态: 雨、雾、露; 气态: 水蒸汽.

雨: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冰晶熔化成的小水滴落到地面成为雨

雪: 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落到地面上

云: 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漂浮在空中

雾: 水蒸汽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

露: 水蒸气在地面的植物上液化成的小水滴

霜: 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

雹: 随着云中的水气的聚集,就会能够形成降雨,如果降雨过程中遇到强冷空气的话就会形成冰雹

知识点七: 蒸发与沸腾( 重点)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蒸发与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液体在达到沸点后持续的吸热,而温度不升高。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温度计,它们的示数分别是:

甲是______℃ ; 乙是______℃。

2、如图所示的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示数是7. 6℃

B. 分度值是1℃

C. 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 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描述液体凝固成晶体的图象是()

4、如图所示是一些小冰块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了______min; 加热至第10min时,物质的状态为________。

5、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A. 先液化,后汽化B. 先汽化,后液化

C. 只有液化D. 只有汽化

6、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 春天,河里的冰逐渐变成水

B. 洒在教室地面上的水慢慢变干

C. 夏天,剥开冰棒的包装纸,看到“白气”

D. 放在电冰箱冷冻室中的矿泉水结成了冰

7、黄山景色优美,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下列关于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 冬天,冰封谷底B. 春天,雨笼山峦

C. 夏天,雾绕群峰D. 秋天,霜打枝头

8、生活中很多热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由于凝固产生的

B. 湿衣服挂在阴凉处也能变干,是因为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C. 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 冰箱中取出的冰茶,过一会,容器的外壁附着一层小水珠,这是由于液化形成的

9、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实验数据描出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____,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 选填“快”或“慢”) ,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 2) 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________。

( 3) 由图象乙可知萘熔化用____min,在这段时间试管中的萘处于_____。( 填“液态”或“固态”或“固液共存”)

( 4) 分析图象乙可获得的信息有:______( 填一条即可) 。

10、如图所示,是郭明和李华同学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通过酒精灯对水加热,使水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 1) 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

( 2) 继续实验,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中的图___( 选填“a”或“b”)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______(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

( 3) 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

( 4) 根据记录在图中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 5) 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写一种原因)

( 6) 郭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_____。

拓展题: 一只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将它放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5℃ ,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 ,现把该温度计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它的示数为32℃ ,则教室的实际温度是( )

A. 32℃ B. 30℃ C. 27℃ D. 37℃

第三章《物态变化》答案及解析

1答案: ﹣22℃ ; 58℃

解析: 温度计在使用前要先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注意液柱是在零刻度线的上方还是下方。

解: 由图知: 两只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 ,即温度计的分度值都为1℃ ;

在甲温度计上,液柱上面的示数是20℃ ,下面是30℃ ,因此温度在0℃以下,读数﹣22℃ ;

在乙温度计上,液柱上面的示数是60℃ ,下面是50℃ ,因此温度在0℃以上,读数58℃。

故答案为: ﹣22℃ ; 58℃。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温度计的正确读数及注意事项,特别注意温度计中的液柱是在零摄氏度的上方还是下方。

2答案: D

解析: 本题要从体温计的读数、分度值、读数时能否离开被测物体以及温度计原理来解答。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 1℃ ,根据分度值和液面位置可以读出温度值,由于体温计液泡上方有缩口,所以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A、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 1℃ ,根据图中液面位置可知温度为37.5℃ ,故A错误;

B、体温计分度值可以从35—36℃之间有10个小格得出,每个小格为0. 1℃ ,这就是分度值,故B错误;

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结构( 有缩口) ,它是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C错误;

D、体温计的工作原理就是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 C

解析: 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 C、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符合题意。

4、答案: 10固液共存态。

解析: ( 1) 图中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结束,这段时间物体处于熔化过程中。

( 2) 晶体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解: 由图知,冰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完全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15min﹣5min = 10min,加热至第10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故答案为: 10; 固液共存

5、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 液化是指气体变为液体的现象; 汽化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现象; 液化和汽化是两个相反的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解: 洗澡的时候,水大量蒸发,有许多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液化形成小水滴,过了一段时间后,小水滴又蒸发变为水蒸气,所以又变得清晰起来。

故选: A。

6、答案: C

解析: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大多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解: A、春天,河里的冰逐渐变成水是熔化现象,不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洒在教室地面上的水慢慢变干,是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结果,是汽化现象,不属于液化,故B错误;

C、夏天,剥开冰棒的包装纸,看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C正确;

D、放在电冰箱冷冻室中的矿泉水结成了冰,是凝固现象,不属于液化,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 D

解析: 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三态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其逆过程是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其逆过程是液化;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其逆过程是凝华,由题意知本题正确选项是D。

8、答案: A

解析: 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现成的,不是凝固产生的,湿衣服挂在阴凉处也能变干,是因为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冰箱中取出的冰茶,过一会,容器的外壁附着一层小水珠,这是由于液化形成的,选项A正确。

9、答案( 1) 均匀受热; 慢; ( 2) 秒表; ( 3) 6; 固液共存; ( 4) 萘为晶体

解析: ( 1)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 2) 从图象中可以发现,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从记录的数据找实验测量的工具;

( 3) 从物质的熔化图象中,可以判断物质的种类,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若晶体还可判断其熔点; 从图象中能判断物质在熔化时的特点; 若是晶体还能判断出各个时间段的状态。

解: ( 1) 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萘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 2) 从图象知,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秒表,所以实验器材还缺少秒表;

( 3) ( 4) 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该物质为晶体,其熔点为80℃ ,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从第3min开始熔化,到第9min完全熔化完,可知萘熔化用了6min; 在3min前为固态; 3min到9min之间是固液共存态; 9min后是液态等。

故答案为: ( 1) 均匀受热; 慢; ( 2) 秒表; ( 3) 6; 固液共存; ( 4) 萘为晶体。

10、答案: ( 1) 秒表 ( 2 ) a不变 ( 3 ) 99( 4) 答案如右图 ( 5) 烧杯中的水太多 ( 6)靠近壶口处温度高,水蒸气不容易放热液化

解析: 探究水沸腾实验是要对比水沸腾前后的现象,总结出水沸腾的特点。在实验中要研究实验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用秒表测时间。

水沸腾前气泡上升逐渐变小,沸腾时气泡上升逐渐变大。沸腾前温度上升,沸腾时温度不变。沸腾时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不变,沸腾时的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在实验中要最好采用热水进行实验,可以使实验时间缩短,实验中可以减少水的量也可以缩短实验时间。液化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液化需要放热,无法放热,则无法液化,在烧水时,壶口附近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放热液化。

考点: 探究水沸腾实验

拓展题:

解析: 考点: 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分析:

( 1)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 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5℃ ,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5℃ ,中间是90个小格,求出一个 小格表示 的温度;

( 2) 现把该温度计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它的示数为32℃ ,距离5℃有27个小格,求出27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5℃时的实际温度0℃ ,就是水的实际温度。具体方法是: 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现把该温度计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它的示数为32℃ ,则教室的实际温度是: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 第4篇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 第5篇

1、生殖:有性生殖 鸣囊、抱对

2、发育: 变态发育

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陆地上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后巩固:

1.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

A.乌龟、青蛙、鳄鱼 B.大鲵、小鲵、乌龟 C.蝾螈、大鲵、蟾蜍 D.蟾蜍、鳄鱼、水獭

2.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

3.两栖动物是指( )

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4.明辨是非

①.水质污染可导致畸形蛙的出现。( )

⑵.所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必须在水中发育。( )

③.所有两栖动物的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

④.雄蛙和雌蛙都能鸣叫。(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复习 第6篇

学习目标:1.用分式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2.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有关运算法则.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4.列分式方程,建立现实情境中的数学模型.学习重点:1.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分式的运算法则.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4.分式方程的应用.学习难点:1.分式的运算及分式方程的解法.2.分式方程的应用.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 学习过程:

一、分式的基本概念

1xx5xy2ab(1)(2)(3)(2xb)

x2x12xx2xy15x

2三、分式的加减确定最简公分母的方法:①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②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因式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4aa,的最简公分母是_。3bc5c211112a1



6、(1)(2)(3)2

abx3x3a4a25、分式

xx243x7、用两种方法计算: 

x2x2x

四、分式方程

8、若方程

ab21axx1111,,,(xy),(ab),1、在中,属分式的有.ax3xy4ya

22、当x时,分式x1的值为0,当x时,分式1

x2m1

有一个增根是,则m=x1x1

2m

有增根,求m的值 1

x3x39、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

有意义。

x1x

1二、分式的基本性质:(1)(2)分式的变号法则:

AAMAM

; 

BBMBM

aaaa

; bbbb

确定最大公因式的方法:①最大公因式的系数取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②取分子、分母相同的字母因式的最低次幂.10、解下列分式方程

提示易出错的几个问题:①分子不添括号;②漏乘整数项;③约去相同因式至使漏根;④忘记验根.1212

(1)32x(2)2

x33xx9x22x11、已知关于x的分式方程

2a1

试求a的值(提示:先把x求出来,即用a来表示x)a无解,x1

9m216x2y3、中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式是; 中的最大公分母是

m320xy34、约分

n2m2x22x116x2y

(1);(2);(3); 23

mnx120xy

5.分式的乘除主要步骤:把分子和分母中能分解因式的先分解,再把能分子和分母中的公因

式约分,最后根据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算

分式的乘法法则:分式的除法法则:

五、用分式方程来解应用题

12、甲、乙两地相距360km,新修的高速公路开通后,在甲、乙两地行驶的长途客车平均车速提高了50%,而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缩短了2h.试确定原来的平均车速。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第7篇

一、单元目标

知识和能力:掌握并能运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常用词;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增加语言积累,拓展阅读范围,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环保观念,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的生命意识。

二、单元说明

本单元课文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以科学文艺作品的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本单元的编排将《敬畏自然》置于首篇,体现了五篇课文内容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首先把握人与自然的总体关系,再接触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选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索取的贪婪和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旅鼠之谜》这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课文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从知道,或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揭示出自然的奥妙无穷。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呜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都将重新倾泻回人间。虽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当沧海变成桑田,当科技载着人类上九天,当人类还沉浸于征服自然的乐趣之中时,各种后果也悄然而至。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土壤沙化,资源匮乏,地球——人类唯一共有的家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爱默生在《论自然》中说:“对于成人来说,太阳照亮的只是他们的眼睛,但对孩子们来说,太阳却能透过他们的眼睛照进他们的心田。”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在今天这个科技统治世界的时代特别重要。科技强调征服自然,而人文强调敬畏自然。

所以,对于本单元的教学,一以贯之的是“敬畏自然”的忧患意识。

教学《敬畏自然》一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以利人类长远发展。

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要认识到消逝的不是一个湖泊,是人类“敬畏自然”的心灵。

教学《旅鼠之谜》一文,要从旅鼠的奥秘中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省悟到在人类繁衍问题上不能短视。

教学《大雁归来》一文,不禁引发这样的思考:大雁归来了,我们“失去的东西”能归来吗?应该像《敬畏自然》一文说的那样“把其他生物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教学《喂——出来》一文,可以看到扔进去的小石头和最终被抛“出来”的小石头预示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人类对自然缺乏一种敬畏之心所带来的恶果正在呈现。

始终抓住敬畏自然这一点,五篇课文就能融会贯通,生命意识就能扎根在学生心里。其次,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教学《敬畏自然》一文,把握一个“理”字。

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把握一个“情”字。教学《旅鼠之谜》一文,把握一个“谜”字。教学《大雁归来》一文,把握一个“爱”字。教学《喂——出来》一文,把握一个“洞”字。

三、课文的教学建议

十一 敬畏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会通过把握课文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观点;了解反问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辩、质疑;揣摩有丰富哲理性和思辩色彩的语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宇宙生命意识,从而敬畏自然。

(二)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方法: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然后总结作者的思想观点。)

2、品味语言

①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②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质疑反思

①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②既然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那样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类是否就应该任由自然摆布而无所作为了呢? 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根据是什么?

4、链接练笔

①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把感受写出来。示例:面对一块普通的石头,难道就可以任意把它扔掉或击得粉碎?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扔掉它;它会愤怒,你把它击得粉碎,它也会痛的。

我们并不孤独,世间万物都是我们的弟兄。我们可以与月亮对饮,与太阳赛跑,也可以向花儿倾诉烦恼……因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好朋友。

②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专题讨论,课上交流。

十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和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学会多角度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设计:(昨天、今天、明天)

1、解读文本

①罗布泊昨天是什么样子?仙湖 ② 布泊今天是什么样子?荒漠 ③ 化的原因是什么?“四盲”

2、品味语言:

文章读来有一种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为何会产生这种力量?(从真实的数据、对比的写法、拟人和排比、直抒胸臆几个方面品读句子)

3、链接练笔:

①假如你是湖边胡杨树的精灵,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②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十三 旅鼠之谜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理解文章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二)教学设计:(由鼠及人)

1、你能解答旅鼠的奥秘吗?

①本文介绍了北极旅鼠的哪些奥秘?

②不管是任何难解之谜,总会有破解的一天,而破解旅鼠之谜的人,可能就是在座的某位同学。你能谈谈你对旅鼠奥秘的见解吗?

(补充材料:关于旅鼠之谜的纷争

(一)(二))

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

2、品味语言 比较阅读: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生性胆小。

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

(了解课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你能解答人类自身之迷吗?

①如果人类照旅鼠这样繁殖,结果会怎样呢?当人类数量急剧膨胀,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能像旅鼠这样大规模地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吗? ②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补充材料:关于人口的问题)

4、链接练笔

根据文中的叙述,以“我是旅鼠”的身份来自我介绍。对投海类似集体自杀的行为可做合理的想像。

十四 大雁归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过程和方法:重在朗读,体会本文抒情性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人与大自然相伴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野生动物的感情。

(二)教学设计:(蓄势待发)1.整体感知:

①“大雁”什么时候“归来”? ②回到了什么地方? ③它们在这里呆了多久?

④仅仅写大雁回来吗?和大雁相处的两个月时间里,作者还观察到了大雁的哪些活动? 2.细读文本,感受情感: “观赏雁群翔集”

①.听老师范读第4节,圈画出描写大雁飞翔的动词,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 ②.朗读、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③.齐读第4段。“聆听雁语心曲”

①.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雁声音的句子。

②.和周围同学交流自己从这些句子中得到的感受、体会。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感受、也可想象、联想)“走进雁儿世界”

①.走进大雁世界,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欣喜、激动、兴奋、自由、无忧„„)②.大雁为什么能这么快乐?谁给了它们这份快乐?

(1)大雁:内部的友爱、无私、民主

(2)沙乡:沼泽、池塘、沙滩、粮食„„这块土地,给了它们回家的感觉。

(3)人:沙乡的人们理解它们的需要,不干涉、不惊扰,给了它们一个自由的世界„„(4)大雁有没有给沙乡和沙乡的人带来什么?(结合最后三段)

③.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三者之间的这一种境界,你会用什么词?——快乐、回家、美好、幸福、和谐„„ 3.研读思考:——“感悟作者思考”

①.这样美妙和谐的一种“境界”,是谁发现的?(介绍《沙乡年鉴》)②.引导关注文中用的主语是复数“我们”,还有谁也在观赏? 他的学生们和家人。读者(通过作者的文章发现)。„„ ③.“我们”是谁?

我们(农场)我们(的头上)我们(刚到的客人)......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 ......

——我们:作者(人类)、动物植物、土壤、河流、山脉„„ ——土地上所有的一切——“土地共同体”。

④.你会把自己和课桌、书本、路边的一块石头、家里的一盆花„„一起称作“我们”吗?

为什么作者把这一切都称作“我们”?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4、链接练笔

①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②借鉴课文写法,倾注你的喜爱之情,介绍一种你所熟悉的动植物。

十五 喂——出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习科幻小说知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情节,感悟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的理念。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观看影片《后天》片段。

2、简介作者。(投影)

3、正音。(投影)

4、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归纳分类;补充问题。何事;何人;何理

5、带着问题速度课文。

6、品析小说。

何事:现洞——探洞——填洞——漏洞(探究:首尾“喂——出来”的不同含义)何人:村民;记者;学者;商人;官员

(那一类人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各用一个词概括不同的性格特征)(相机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何理:

设计活动:实话实说

(现场采访村民甲、商人乙,主要问题为卖洞买洞的前因后果,观众提问)卖洞买洞只为钱,目光短浅,唯利是图正是地球日益遍体鳞伤的原因。鲁迅:救救孩子;我说:救救自己

7、品读最后两节。

8、总结。

学生回味小说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教师提出自己欣赏的地方交流:深刻内涵。(一组触目惊心的图片警示人类)善待我们的家园。

9、链接练笔

①读了这篇小说,你最想对文中的那些人说些什么? ②你能挑战《哈利·波特》,课外进行科幻小说创作吗?

(三)相关链接

1、补充材料:

关于旅鼠之谜的纷争

(一)在1万多年前正是地球上寒冷的冰河时期,北冰洋上的浮冰冻结得厚厚的,经久不化,南来的风又把西伯利亚和北非的大量尘土带到这里,从而在冰面上沉积了一层厚达几米至几十米的沙土层,飞鸟则带来了植物的种籽。当夏季来临时,这奇异的冰原也会草木青青,一片生气,许多适于寒冷气候的北极牦牛、北极羚羊以及旅鼠都有可能在这里生活。

他们还举出现今位于拉普贴夫海和太梅尔半岛以东的利亚堆夫群岛为例,已经证实这里有些小岛就是由冰构成的。只不过时过境迁,气候变化,当年巨大的冰原已经消失、崩解,留下了一些可作为线索的小岛而已。据此可以认为,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当年曾经存在过的冰原。

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研究者们提供更充实的证据。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些都是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旅鼠自杀就像屡有发现的鲸类自杀一样,与一种目前尚不明了的纯生物学机制有关,而与北极冰原是否存在毫无关系。

关于旅鼠之谜的纷争

(二)根据10月31日发表在《美国科学周报》上的一篇文章,芬兰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奥利维尔·吉尔格和艾尔卡·汉斯基,以及德国弗赖堡大学的班诺特·括斯特勒尔宣布,他们在经过长达15年的观察之后解开了旅鼠数量定期剧增及骤减的奥秘。

3位科学家称,旅鼠根本就不是死于“集体自杀”,而是作为自己的4大天敌:白鼬、北极狐、雪和一种叫做长尾贼鸥的海鸟的盘中餐而死去的。

过去15年,研究人员在东格林兰岛上一处面积75平方公里的山谷里进行了长期的数据收集工作,对那里的旅鼠以及白鼬、北极狐、雪和长尾贼鸥数量的增减进行了长期的跟踪。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旅鼠及其近亲鼠类的数量一旦迅速扩张,其规模可以达到原先的100甚至1000倍。

旅鼠数量的剧增和骤减每四年都会准时重复一次。而在整个循环中,起决定作用的动物是白鼬。白鼬的特殊之处在于旅鼠是它惟一的食物来源。而北极狐、雪和长尾贼鸥则是“多面手”,他们只在旅鼠的数量相当多之后,才会开始吃这种小动物。

研究人员发现,当旅鼠数量开始增多时,白鼬虽然也会相应增多,但其增多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旅鼠,于是旅鼠的数目逐渐超过白鼬的捕食能力。这时候,北极狐、雪和长尾贼鸥就会加入捕食旅鼠的行列,直到白鼬的数量赶上了旅鼠,由于4种动物一起捕食,便造成了旅鼠的大幅减少。关于人口的问题:

材料1: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

完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0 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肌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

材料2: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人口基金组织已把1999年6 月16日定为“60亿人口日”。专家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90—100亿。

材料3:中国当代人口学家马寅初早在50年代初, 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 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慰灵碑”,向动物致敬

2004-09-28 14:37:00 新华报业网

25日,我国最大的实验动物“慰灵碑”落户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该碑采用神农架的花岗岩制成,重达16吨,正面刻有“献给为人类健康而献身的实验动物”金色大字,反面刻着“特别是为SARS研究献身的38只恒河猴”等字样。“慰灵碑”虽然只是一块小小的石碑,却承载着对于珍爱生命的呼唤。

人类因为科研的需要,有时不得已要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尽管这是一种无奈选择,但人类却也不能不对于这些奉献生命的动物们寄予愧疚与感激之情。因为动物的生命亦是生命,对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类都应持有敬重之心。

《沙乡年鉴》简介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这本书问世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

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在这种清新的空气中,人们又发现了早已存在的《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伟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科幻小说介绍

科幻小说,是随着科学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人们通常把科学、幻想、小说作为它的三要素。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其代表作是《海底两万里》。科幻小说的特点:构思新颖奇特、情节相对完整、结尾出乎意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科海泛舟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同学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

2.了解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通过学生自主搜集材料,了解当代科学的基本动态,并学会浅显科学小品文、科普短文的写作。活动指导:本次活动,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一、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并不是天生就是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天才的,往往是某一偶然机会使他们迷上了科学。请你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科学家们这一方面的故事。并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改写,然后写上自己的感受,在班级上交流。你们的故事一定很精彩,也许从今以后你也迷上了科学,将来也成为别人的故事。

二、身边的科学

科学并不是在实验室里神秘的东西,也不仅是科学家们的事,在你的身边,现代科学成果正影响着你的生活。吃、穿、住、行都在不自觉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请你认真思考一下你的身边,有哪些东西有现代科技发明的身影。把它找出来,然后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介绍性的科技小文章,向班级同学介绍。也许你本身就是一位科学爱好者,或许你是一位小发明家,也请你把自己的发明成果写成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向大家介绍。

三、科学瞭望

当今科学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发展,作为现代人理应了解现代科学发展的概况,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你对克隆、DNA、基因、超导、纳米、黑洞、粒子、暗物质等前沿科学有多少了解?查阅图书、网络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内容,摘录相关信息,把它组织成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字,在班级内交流。或编写小报展示。

四、与科学的第一次接触

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一个电动玩具让你兴奋万分;因为好奇把你家的闹钟拆卸后,又不知怎样重装;为不明白电视的原理而到电视机背后去看个究竟……这些其实都是你与科学的最初接触。回忆和讲述这样的故事和同学交流,你会发现同学们也和你一样的有趣、幼稚。

五、科学与自然

科学似乎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科学与自然是相对的。所以科学飞速发展的过程,也正是自然严重破坏的历史。我们一直把科学奉为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我们制造麻烦。请搜集一些科学技术带来的正负效应的材料,并和小组同学交流,说说你们对科学的认识。

根据单元学习可以进行环保方面的活动。

1、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了解当今世界、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了解一些环保知识,通过小报、主题班会和社区宣传等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了解市民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 第8篇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精选8篇)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 第1篇1.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的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A.10亿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