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10-051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精选15篇)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第1篇

隔行/列求和

隔列求和,一般是如下图所示的计划与实际对比的表中,这种表我们可以偷个懒的,可以直接用sumif根据第2行的标题进行求和。即

=SUMIF($A$2:$G$2,H$2,A3:G3)

如果没有标题,那只能用稍复杂的公式了。

=SUMPRODUCT((MOD(COLUMN(B3:G3),2)=0)*B3:G3)

{=SUM(VLOOKUP(A3,A3:G3,ROW(1:3)*2,0))} 数组公式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第2篇

加法是最基本的数学运算之一。函数SUM就是用来承担这个任务的。SUM的参数可以是单个数字、一组数字。因此SUM的加法运算功能十分强大。

统计一个单元格区域:

=sum(A1:A12)

统计多个单元格区域:

=sum(A1:A12,B1:B12)

1、合并单元格求和

如下图所示,要求在D列对A列的类别求和。

D3=SUM(C3:C12)-SUM(D4:D12)

注:公式输入方法,选取D3:D8,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后按ctrl+enter完成输入。

2、含文本型数字求和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第3篇

1 Excel表格中的函数介绍

财务人员利用excel进行计算时,一定会用到excel的函数。首先我们来了解下excel中的函数,这里所说的函数,其实就是一些预定义的公式。一共有十一类,财务人员可以使用这些预定义函数进行数据运算,非常方便。

1.1 sum求和

特定求和函数sum()主要应用是在指定的单元区域的数据进行操作,各个项目进行累加并求和,其格式为sum if(range,criteria,sum_range),range是用于条件判断的单元格区域,cri⁃teria是求和条件,sum_range是求和范围。criteria的形式并不局限,可以是数字,文本,表达式等等一些。比如它可以是大于或者等于39,为了操作的方便还可以使用通配符,比如“*”或者是“?”等一类的字符。比如我们需要指定某一位是7的数字进行求和,可以写成“?7”,意思就是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查找,某一位中含有数字七则进行相加,不含的话就忽略,极为方便。我们知道,星号则代表任何数,所以我们使用星号的时候,这是对任何的字符串都可以进行匹配。也许有人说,我们需要查找含有问号或星号这样的呢,也很简单,只需要在它的前面加上波号(~),就可以轻松的进行区别和使用。

1.2 vlookup函数查找

表间匹配函数vlookup(),它不仅具有强大的取数功能,还可以对数据进行查找操作,对数据统计中的速度和准确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从指定的区域中查找出需要返回的值,其格式为vlookup(lookup_value,table_array,col_index_num,range_loopup)。lookup_value就是查找条件,其查找条件的形式同样不局限,可以是数字,文本,表达式或者引用等;table_array就是限定的数据表区域;col_index_num是查找之后进行的数据返回,其结果为数据返回的具体列数,行数;range_loopup是精确匹配,数据类型是布boolean函数,返回的数值就是true or false。如果找不到,则会返回错误值#NA,这个函数主要运用于不同表间的数据操作。vlookup函数一般是在单个或者少数的表格中应用,而在复杂的表单中,则需要将重复的数据进行删除等操作,excel中提供多个删除方法,但是其中最为简单的一个就是条件函数if(),以下将重点介绍条件函数if()。

1.3 条件函数if

条件函数if()简单来说就是对数据条件进行检测,对满足条件的数据在进行数据运算。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用到if函数的地方也比较多,因此对if函数的进行了解并熟练应用也是很重要的。它的格式为格式为if(logical_text,value_if_true,value_if_false),其中logical_text表示计算结果不确定,以布尔值的形式进行返回,可能是true也可能是false;value_if_true是数值为true的返回值,value_if_false是数值为false的返回值。if函数可以嵌套7层,因此可以解决更为复杂的数据处理。if函数主要是对应收账款、账龄的分析。

2 Excel的表格公式

Excel的表格处理数据就是利用Excel的表格公式,进行数据的操作,特点就是极为灵活简单,它可以制作一个具有数据动态链接的数据表,可以使得一个工作表的数据进行主动刷新,不用重复操作,一个数据改变,与之相应的数据也会自动改变。因此,财务人员借助于excel可以更快,更轻松的完成数据表单。表格功能就是excel采用数据库的规范对数据表进行管理,利用操作对象来对整体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

2.1 表格的建立

建立表格的目的,是用来保存信息,也可以利用excel的函数操作对其进行查询等操作。有时候表中还不存在数据,以后可向里面自行填写。数由于excel存在动态管理数据的功能,所以数据即使超出了原本的大小,那么表会自动扩大,新增行列,并自动进行刷新,保存。表格的存储采取了数据库的存取方式,第二,利用公式在调用表格字段进行计算统计。

2.2 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Excel的表格功能具体是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动态管理,表格中内容可以进行自动识别,极大的方便了财务在日常工作中,保存数据,增加科目和数据,在表格的创建完成之后,财务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固定公式来处理账务账目清单。

在进行数据操作的时候,要借助于函数来定义公式。在定义公式之前,要确保输入的科目属于末级,就是没有子目录。其目的是为了确保记账后其他的账目之间不发生变化,这些公式可以通过函数进行定义,然后,再把公式定义好的公式复制到相应的数据区域。以下是公式定义的方法,简单的列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资产负债表公式:资产负债表的公式大部分通过VLOOK⁃UP函数调用科目余额发生表格中的数据的值就能实现.

利润表公式:利润表的公式也不复杂,以营业收入为例

=VLOOKUP("5101",kmye[[#data],[1002]:[6900]],5,0)+VLOOKUP("5102",kmye[[#data],[1002]]:[6900]],5,0),大多数公式的定义都与它相似,就不再多数,这里着重说一下,现金流量公式。

因此现金流量表的主表公式表公式为

=SUMIF(pz[现金流量代码],C5,pz[借方发生])-SUMIF(pz[现金流量代码],C5,pz[贷方发生])。

3 总结

计算机的发展,使得信息化办公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同时产生的excel软件也为财务人员在进行数据运算的时候提供了便利。因此,Excel的熟练使用,是财务人员的必备技能,因它提供了极为强大的数据处理运算功能,可以借助于函数进行自定义运算公式,来处理极为复杂与繁琐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毕悦华.财务工作中如何应用Excel函数[J].甘肃科技纵横,2006(1).

[2]Excel公式、函数与图表经典[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第4篇

最近班级中有几位从东校区转过来的学生,教务处希望了解这些学生本次考试的总分和班级名次。班主任手头已经制作了“11-12第一学期期中”和“东校区入学的学生”两份表格(如图1),如果依靠手工的方法在第二个表格进行操作,显然是相当的麻烦。其实,可以使用WPS表格的“常用公式”实现这一要求。

选择M6单元格,打开“插入函数”对话框,切换到“常用公式”选项卡,在公式列表中选择“查找其他表格数据”,将“要引用的列表”设置为“11-12第一学期期中”表格的相应单元格区域,即“$A$3:$J$52”,查询条件应该是“东校区入学的学生”表格中姓名所在的单元格,即L6,“返回哪列内容”自然是所需要的“语数英总分”,根据实际情况,这里应该是“$E:$E”(如图2)。检查无误之后,单击右下角的“插入公式”按钮,M6单元格会自动提取相应学生的语数外总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VLOOKUP(L6,$A$3:$J$52,COLUMN($E:$E)-COLUMN($A$3:$J$52)+1,0)”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公式,如果依靠手工写的话,将是相当的恐怖,按照类似的步骤继续提取其他的数据。

在本例中,完成“王临”的数据提取之后,向下拖拽填充柄即可自动提取其他学生的总分和名次(如图3),很方便吧?如果需要更新其他学生的总分和名次,只要更新“东校区入学的学生”表格就可以了。

常用的excel函数公式 第5篇

1、取绝对值 =ABS(数字)

2、取整 =INT(数字)

3、四舍五入

=ROUND(数字,小数位数)

二、判断公式

1、把公式产生的错误值显示为空 公式:C2 =IFERROR(A2/B2,“")

说明:如果是错误值则显示为空,否则正常显示。

2、IF多条件判断返回值 公式:C2 =IF(AND(A2<500,B2=”未到期“),”补款“,”“)

说明:两个条件同时成立用AND,任一个成立用OR函数。

三、统计公式

1、统计两个表格重复的内容 公式:B2 =COUNTIF(Sheet15!A:A,A2)

说明:如果返回值大于0说明在另一个表中存在,0则不存在。

2、统计不重复的总人数 公式:C2 =SUMPRODUCT(1/COUNTIF(A2:A8,A2:A8))

说明:用COUNTIF统计出每人的出现次数,用1除的方式把出现次数变成分母,然后相加。

四、求和公式

1、隔列求和 公式:H3 =SUMIF($A$2:$G$2,H$2,A3:G3)或

=SUMPRODUCT((MOD(COLUMN(B3:G3),2)=0)*B3:G3)说明:如果标题行没有规则用第2个公式

2、单条件求和 公式:F2 =SUMIF(A:A,E2,C:C)说明:SUMIF函数的基本用法

3、单条件模糊求和 公式:详见下图

说明:如果需要进行模糊求和,就需要掌握通配符的使用,其中星号是表示任意多个字符,如”*A*“就表示a前和后有任意多个字符,即包含A。

4、多条件模糊求和 公式:C11 =SUMIFS(C2:C7,A2:A7,A11&”*“,B2:B7,B11)说明:在sumifs中可以使用通配符*

5、多表相同位置求和 公式:b2 =SUM(Sheet1:Sheet19!B2)

说明:在表中间删除或添加表后,公式结果会自动更新。

6、按日期和产品求和 公式:F2 =SUMPRODUCT((MONTH($A$2:$A$25)=F$1)*($B$2:$B$25=$E2)*$C$2:$C$25)说明:SUMPRODUCT可以完成多条件求和

五、查找与引用公式、单条件查找公式 公式1:C11 =VLOOKUP(B11,B3:F7,4,FALSE)

说明:查找是VLOOKUP最擅长的,基本用法

2、双向查找公式 公式:

=INDEX(C3:H7,MATCH(B10,B3:B7,0),MATCH(C10,C2:H2,0))说明:利用MATCH函数查找位置,用INDEX函数取值

3、查找最后一条符合条件的记录。公式:详见下图

说明:0/(条件)可以把不符合条件的变成错误值,而lookup可以忽略错误值

4、多条件查找 公式:详见下图

说明:公式原理同上一个公式

5、指定区域最后一个非空值查找 公式;详见下图 说明:略

6、按数字区域间取对应的值

公式说明:VLOOKUP和LOOKUP函数都可以按区间取值,一定要注意,销售量列的数字一定要升序排列。

六、字符串处理公式、多单元格字符串合并 公式:c2 =PHONETIC(A2:A7)

说明:Phonetic函数只能对字符型内容合并,数字不可以。

2、截取除后3位之外的部分 公式:

=LEFT(D1,LEN(D1)-3)

说明:LEN计算出总长度,LEFT从左边截总长度-3个

3、截取-前的部分 公式:B2 =Left(A1,FIND(”-“,A1)-1)

说明:用FIND函数查找位置,用LEFT截取。

4、截取字符串中任一段的公式 公式:B1 =TRIM(MID(SUBSTITUTE($A1,” “,REPT(” “,20)),20,20))

说明:公式是利用强插N个空字符的方式进行截取

5、字符串查找 公式:B2 =IF(COUNT(FIND(”河南“,A2))=0,”否“,”是“)

说明: FIND查找成功,返回字符的位置,否则返回错误值,而COUNT可以统计出数字的个数,这里可以用来判断查找是否成功。

6、字符串查找一对多 公式:B2 =IF(COUNT(FIND({”辽宁“,”黑龙江“,”吉林“},A2))=0,”其他“,”东北“)说明:设置FIND第一个参数为常量数组,用COUNT函数统计FIND查找结果

七、日期计算公式

1、两日期相隔的年、月、天数计算

A1是开始日期(2011-12-1),B1是结束日期(2013-6-10)。计算: 相隔多少天?=datedif(A1,B1,”d“)结果:557 相隔多少月? =datedif(A1,B1,”m“)结果:18 相隔多少年? =datedif(A1,B1,”Y“)结果:1 不考虑年相隔多少月?=datedif(A1,B1,”Ym“)结果:6 不考虑年相隔多少天?=datedif(A1,B1,”YD“)结果:192 不考虑年月相隔多少天?=datedif(A1,B1,”MD“)结果:9 datedif函数第3个参数说明: ”Y“ 时间段中的整年数。”M“ 时间段中的整月数。”D“ 时间段中的天数。

”MD“ 天数的差。忽略日期中的月和年。”YM“ 月数的差。忽略日期中的日和年。”YD" 天数的差。忽略日期中的年。

2、扣除周末天数的工作日天数 公式:C2 =NETWORKDAYS.INTL(IF(B2

常用的Excel函数公式 第6篇

1、两日期相隔的年、月、天数计算

A1是开始日期(-12-1),B1是结束日期(-6-10)。计算:

相隔多少天?=datedif(A1,B1,“d”) 结果:557

相隔多少月? =datedif(A1,B1,“m”) 结果:18

相隔多少年? =datedif(A1,B1,“Y”) 结果:1

不考虑年相隔多少月?=datedif(A1,B1,“Ym”) 结果:6

不考虑年相隔多少天?=datedif(A1,B1,“YD”) 结果:192

不考虑年月相隔多少天?=datedif(A1,B1,“MD”) 结果:9

datedif函数第3个参数说明:

“Y” 时间段中的整年数。

“M” 时间段中的整月数。

“D” 时间段中的天数。

“MD” 天数的差。忽略日期中的月和年。

“YM” 月数的差。忽略日期中的日和年。

“YD” 天数的差。忽略日期中的年。

2、扣除周末天数的工作日天数

公式:C2

=NETWORKDAYS.INTL(IF(B2< p=“”>

常用的Excel函数公式 第7篇

1、单条件查找公式

公式1:C11

=VLOOKUP(B11,B3:F7,4,FALSE)

说明:查找是VLOOKUP最擅长的,基本用法

2、双向查找公式

公式:

=INDEX(C3:H7,MATCH(B10,B3:B7,0),MATCH(C10,C2:H2,0))

说明:利用MATCH函数查找位置,用INDEX函数取值

3、查找最后一条符合条件的记录。

公式:详见下图

说明:0/(条件)可以把不符合条件的变成错误值,而lookup可以忽略错误值

4、多条件查找

公式:详见下图

说明:公式原理同上一个公式

5、指定区域最后一个非空值查找

公式;详见下图

说明:略

6、按数字区域间取对应的值

公式:详见下图

“电子表格中公式的应用”说课稿 第8篇

一、说教学对象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现实活动中的数据统计, 使学生熟悉Excel中核心内容——公式的应用, 学习运用公式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为本课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电子表格中公式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利用公式进行表格的计算, 正确使用填充柄。

三、说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技术, 而且要使学生会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去解决。

(一)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我为本课确定的教学方法是“行为引导式”教学法

1.设疑式导入。用国王为什么给不起大臣米的故事为疑问导入新课, 并将其作为贯穿新知识教学的主线, 教法与学法相渗透。

2.在教学中连续设计一系列问题, 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应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二) 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

1.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故事提出问题, 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 从而解决问题。

2.模仿学习:观看教师操作, 学习技术操作。

3.合作讨论:教师应提供相互讨论的舞台, 在合作讨论过程中, 学生处于一种极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 思维活跃。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 再讨论、再实践, 逐步总结、提高, 在练习中掌握规律, 并熟练运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定为:用公式法求出得数

教学难点定为:填充柄的正确使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 说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由国王与大臣的故事设疑, 国王为什么给不起大臣米?到底是多少米?

(二) 说讲授新课

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学生具体学习情况, 在新课标“学习是信息获取和意义建构的过程”的理念指导下, 我把新授课分为六个环节。

1. 分析问题, 寻找突破:我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步步分解问题, 将无从下手的问题一步步分解成小的、相对简单的问题。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总共要多少米。

我们如何才能算出来?——— (1) 把每一格的米算出来。 (2) 把所有格的米相加。

(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思考, 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究, 从我要学到我如何学。)

2. 团队合作, 集思广益:在这一环节, 主要以学生讨论活动为主, 通过五大步骤来突破。

(1) 分组。

(2) 给出数据和讨论的问题:怎样算出每一个格的米数?并规定讨论时间。

(3) 学生开始讨论, 对数据进行分析, 从中发现规律。

(4) 由最快总结出的小组给其他组讲解如何计算, 规律如何。

(5) 最后, 得出一个计算每格米数的公式, 即为本课输入的公式。

(此活动,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相互讨论、总结规律得出公式。)

3. 教师讲解, 模仿学习:

学生兴趣已被引导到迫切想学习如何运用手头的软件完成计算。此时再进行教学, 不仅水到渠成, 而且教学效果会更加突出。

4. 即时训练, 巩固新知:学生此时非常想把每个格中的米数亲自计算出来。

5.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通过上面的练习, 我们发现棋盘有64个格, 若每一个都要填写公式实在太不方便了!而且用的公式都相同!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 (一句引导过渡语使课堂进入第5个环节。)

此时引入下面的教学内容———填充柄。此过程中强调动作技巧:当互动单元格黑框右下角鼠标指针变成“+”号形状时, 按住左键才能拖动。

(此环节中, 首先重视引导学生由实践发现问题, 进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另外培养学生的观察应用能力。)

6. 举一反三, 灵活应用:

引导学生再次进行一系列思考、总结公式等, 举一反三求出所有格中米数的和, 并以此为任务进行练习。

(重视学生从学会到应用的过程, 只是学会, 不会应用不是真正的学会了)

(三) 小结

Excel公式与函数教学初探 第9篇

关键词: Excel;公式与函数;实例教学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Excel公式与函数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Excel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技巧,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情分析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学生应当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其中让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第一目标,为今后升入高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无法继续进行高职学习,所以中专阶段的学习可能会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根基。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厌学情绪倾向较大,具有良好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品质的学生比重较小,对知识性内容讲解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陈述、解说,学生听讲、记笔记、上机练习。最好采用教师一边进行大屏幕操作,一边让学生练习,当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该课程的目的时,再简单讲解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二、公式与函数

在Excel中经常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等混合运算,也可能对数据进行某些功能求解,例如知道学生的出生日期,怎样计算出学生的年龄?又如知道学生的身份证号码,怎样得出学生的出生日期?在Excel中对于这样的数据进行简单运算,既可以使用公式也可以使用函数来进行处理,在某些情况下,公式和函数可以相互通用,或者两者可以混合使用。

1、公式。公式是Excel工作表中进行数值计算的等式,公式输入是以“=”开始的,公式有加、减、乘、除等简单计算。例如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工人的计件工作量:单价(3.50元)乘以件数(每个工人的实际完成的件数)。可以使用单元格相对引用来计算:=3.50*F3,然后通过拖动柄来填充其他工人的实际工作量。

2、函数。Excel中所提的函数其实是一些预先定义好的公式,它们使用一些称为参数的特定数值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Excel函数包括500多个函数,将这些函数分类为财务函数、日期与时间函数、数学和三角函数、统计函数、查询和引用函数、数据库函数、文本函数、逻辑函数、信息函数,而实际生活中,最常用的也就30多个,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并不是将所有的函数都教授给学生,就连最常用的30多个函数也只能是大致讲给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授之以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会根据最常用的30多个函数编辑实际案例让学生来完成实际函数的理解与掌握。然后再根据实际生活,选取难易适中的练习让学生来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选取相应的函数来完成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也是Excel公式与函数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三、创新教学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学生学习Excel一般会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所以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并通过课堂讲解后,安排一些相关的实例来进行巩固。同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及侧重点,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难易适中,不要为了迎合公式与函数的使用而选取过难的案例,一定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也能保证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使学生能够通过该案例对教师安排的自主练习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在教学过程后,安排自主练习时,也要围绕当堂课的内容,选取难易适中的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数据、各自运算、比对结果、总结分析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后自主练习。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最好能够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小综合性质的阶段考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

很多学生在学习Excel公式与函数之初,感觉很有意思,尤其是在某些数据处理中既可以用公式也可以用函数的情况下,学生一般都会尝试两遍,感觉很有成就感。可是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综合练习操作时,需要使用函数的地方不明显,或者学生知道这个地方需要使用函数,但是不知道应该是哪一个函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采用启发、引导式,先对所要练习的实例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分析结果让学生自行对相应的函数进行运算,最后由教师检查学生的运算结果,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再进行小组互助教学或教师统一讲解。

例如计算班级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各为多少?这道题一般是在讲过常用函数,如COUNT函数、IF函数等之后的练习题,有的学生直接用眼睛数一数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直接填在表中。题目中只有10名学生,用眼睛是可以数出来的,但是如果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几百人,甚至幾千人怎么数?还有的学生一看计算两个字,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函数。可是他们往往不知道用统计函数,找了一大圈儿后,有的学生又会想:“是不是这道题用公式做呀?”而当教师说到这道题也可以改成:“统计班级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各为多少?”这样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想到统计函数,进而找到COUNT、IF函数完成运算。

总之,Excel公式与函数用于运算与处理数据时相比数据库软件来说更容易学习,且也是容易上手的工具软件,且Excel办公软件在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应用的范围也较广。

最常用的Excel函数公式 第10篇

1、隔列求和

公式:H3

=SUMIF($A$2:$G$2,H$2,A3:G3)

=SUMPRODUCT((MOD(COLUMN(B3:G3),2)=0)*B3:G3)

说明:如果标题行没有规则用第2个公式

2、单条件求和

公式:F2

=SUMIF(A:A,E2,C:C)

说明:SUMIF函数的基本用法

3、单条件模糊求和

公式:详见下图

说明:如果需要进行模糊求和,就需要掌握通配符的使用,其中星号是表示任意多个字符,如“*A*”就表示a前和后有任意多个字符,即包含A。

4、多条件模糊求和

公式:C11

=SUMIFS(C2:C7,A2:A7,A11&“*”,B2:B7,B11)

说明:在sumifs中可以使用通配符*

5、多表相同位置求和

公式:b2

=SUM(Sheet1:Sheet19!B2)

说明:在表中间删除或添加表后,公式结果会自动更新。

6、按日期和产品求和

公式:F2

=SUMPRODUCT((MONTH($A$2:$A$25)=F$1)*($B$2:$B$25=$E2)*$C$2:$C$25)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第11篇

(1)在需要显示结果的单元格点一下,输入=

输入要计算的单元格

例如:在c3中输入“=”

再输入“a3*b3”,敲回车(不包括引号“”,=,*为英文字符,半角的);

顺c3右下角往下拖就是了。

(2)乘法——计算所有参数的乘积函数PRODUCT(),括号内的每个数字用逗号分隔,数字个数不得超过30个。

如前述可以在C1单元格中编辑公式

=PRODUCT(A1,B1)

或者

=PRODUCT(A1:B1)

说明:

1、当输入函数进行运算的时候要注意的是,EXCEL函数中所有的分隔符号均要求是在英文状态下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输入一个中文输入法下的逗号就是无效的。

高考数学常用三角函数公式总结 第12篇

cosα=∠α的邻边/斜边

tanα=∠α的对边/∠α的邻边

cotα=∠α的邻边/∠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是sinA的平方sin2(A))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tanatan(π/3+a)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sin(2a+a)=sin2acosa+cos2asina

三角函数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三角函数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2sina(1-sin2a)+(1-2sin2a)sina=3sina-4sin3a

cos3a=cos(2a+a)=cos2acosa-sin2asina=(2cos2a-1)cosa-2(1-sin2a)cosa=4cos3a-3cosa

sin3a=3sina-4sin3a=4sina(3/4-sin2a)=4sina[(√3/2)2-sin2a]=4sina(sin260°-sin2a)=4sina(sin60°+sina)(sin60°-sina)=4sina2sin[(60+a)/2]cos[(60°-a)/2]2sin[(60°-a)/2]cos[(60°-a)/2]=4sinasin(60°+a)sin(60°-a)

cos3a=4cos3a-3cosa=4cosa(cos2a-3/4)=4cosa[cos2a-(√3/2)2]=4cosa(cos2a-cos230°)=4cosa(cosa+cos30°)(cosa-cos30°)=4cosa2cos[(a+30°)/2]cos[(a-30°)/2]{-2sin[(a+30°)/2]sin[(a-30°)/2]}=-4cosasin(a+30°)sin(a-30°)=-4cosasin[90°-(60°-a)]sin[-90°+(60°+a)]=-4cosacos(60°-a)[-cos(60°+a)]=4cosacos(60°-a)cos(60°+a)

上述两式相比可得

tan3a=tanatan(60°-a)tan(60°+a)

三角函数半角公式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cot(A/2)=sinA/(1-cosA)=(1+cosA)/sinA.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三角函数三角和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三角函数两角和差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三角函数和差化积

sinθ+sinφ=2sin[(θ+φ)/2]cos[(θ-φ)/2]

sinθ-sinφ=2cos[(θ+φ)/2]sin[(θ-φ)/2]

cosθ+cosφ=2cos[(θ+φ)/2]cos[(θ-φ)/2]

cosθ-cosφ=-2sin[(θ+φ)/2]sin[(θ-φ)/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三角函数积化和差

sinαsinβ=[cos(α-β)-cos(α+β)]/2

cosαcosβ=[cos(α+β)+cos(α-β)]/2

sinαcosβ=[sin(α+β)+sin(α-β)]/2

cosαsinβ=[sin(α+β)-sin(α-β)]/2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a)=-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A=sinA/cosA

tan(π/2+α)=-cotα

tan(π/2-α)=cotα

tan(π-α)=-tanα

tan(π+α)=tanα

诱导公式记背诀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α/2)]

cosα=[1-tan’(α/2)]/1+tan’(α/2)]

tanα=2tan(α/2)/[1-tan’(α/2)]

其它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A+B=π-C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9)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高考数学记忆方法

一、分类记忆法

遇到数学公式较多,一时难于记忆时,可以将这些公式适当分组。例如求导公式有18个,就可以分成四组来记:(1)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2个);(2)指数与对数函数的导数(4个);(3)三角函数的导数(6个);(4)反三角函数的导数(6个)。求导法则有7个,可分为两组来记:(1)和、差、积、商复合函数的导数(4个);(2)反函数、隐函数、幂指数函数的导数(3个)。

二、推理记忆法

许多数学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比较明显,要记住这些知识,只需记忆一个,而其余可利用推理得到,这种记忆称为推理记忆。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们只要记住它的定义,由定义推理得它的任一对角线把它平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继而又推得它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相邻角互补,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等性质。

三、标志记忆法

在学习某一章节知识时,先看一遍,对于重要部分用彩笔在下面画上波浪线,再记忆时,就不需要将整个章节的内容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看了,只要看划重点的地方并在它的启示下就能记住本章节主要内容,这种记忆称为标志记忆。

四、回想记忆法

在重复记忆某一章节的知识时,不看具体内容,而是通过大脑回想达到重复记忆的目的,这种记忆称为回想记忆。在实际记忆时,回想记忆法与标志记忆法是配合使用的。

高考数学复习建议

初次学习和再次复习不同。绝大部分考生在高一高二两年的时间中进行的都是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这是初次认识初次接触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初次学习,这个过程强调的是认知、接受和掌握。而高三将近一年的时间考生几乎接触的都是之前两年当中见过的理解了的但是很多已经遗忘的内容,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再次复习。再次复习除了恢复考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记忆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将知识点升华为考点,这个过程重视的是理解、综合与应用。两个过程截然不同,必然导致我们应对的策略也要有所变化。

学习和复习的主线不同。学习的主线我们应该都很熟悉,看一看教材的目录就非常明确了:高一高二两年当中一定是以章节为单位,一个知识点接一个知识点按部就班地介绍和学习。每个章节内部也是基本遵循“定义定理公式经典例题实际应用练习”这样由简到繁的内容安排。而二次复习如果也采用这样的模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考生按知识点分块的模式分章节去解题会很顺利,一旦拿过来一份高考试卷,遇到里面的综合性题目却无从下手,这就是平时考生经常遇到的问题没有解题思路。

最有效的复习模式以题型为主线。结合以上讨论的两点内容,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尤其是最后一轮复习中一定要以当地高考常考题型为主线,以题型为主线逐步建立自己在考试当中的解题思路。以题型为主线的复习方式有以下三点优势:

第一,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从题型的角度进行二次深入的梳理,把知识认知阶段进化为知识应用阶段,达到高考要求。

第二,题型为主线可以简化思维过程,头脑中不再是孤零零的点,而是形成模块化的解题套路。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第13篇

一、叠加法

例1:设数列{an}满足a1=2, an+1-an=3×22n-1,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由已知, 当n≥1时, a2-a1=3×2, a3-a2=3×23, a4-a3=3×25, , an-an-1=3×22 (n-1) -1=3×22n-3, an+1-an=3×22n-1, 将以上n个式子相加, 得.于是an+1=a1+22n+1-2, 即an+1=22n+1=22 (n+1) -1, 而a1=2, 所以{an}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22n-1.小结:由本例可知, 当数列的递推公式形如an+1-an=f (n) 时, 可以使用叠加法求解。

二、叠乘法

已知数列{an}, 其中a1=1, 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构造法

例3:在数列{an}中, a1=1, sn+1=4an+2, 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a1=s1=1, ∴a2=s2-s1=4a1+2-1=5, ∵an=sn-sn-1= (4an-1+2) - (4an-2+2) =4 (an-1-an-2) , ∴an-2an-1=2 (an-1-2an-2) , ∴, 于是{an-2an-1}数列是以a2-2a1=3为首项、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an-2an-1=3×2 (n-1) -1=3×2n-2 (n>1) , 两边同时除以2n, ∴, 于是数列{an/2n}是首项为a1/2=1/2, 公差为3/4的等差数列∴, 即an=2n-2 (3n-1) 。小结:由本例可知, 把原数列的递推公式进行适当变形。当数列的递推公式形如an+1=pan+qn (p, q为常数) 时, 两边可同时除以qn+1, 构造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再运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进而求出原数列的通项公式。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第14篇

Excel表格中怎么求差?

第一步:打开Excel表格,单击第一排,第三个“单元格”,也就是C1,在C1中输入“=A1-B1”;

第二步: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说:A1-B1=C1,第一个单元格中的数字“减去”第二个单元格中的数字“等于”第三个单元格,

不妨大家来试试,输入需要求差的数目;

我在A1中输入50,在B1中输入了60,结果在C1中直接出现了答案:-10。

当然,大家也可以依次在第二排、第三排、四排等,单元格中输入更多需要求差的数字,得出更多的结果。

此时,还没离求差还少了一个步骤。大家先用鼠标单击选中C1单元格,然后当鼠标变成一个黑色十字架的时候,按住鼠标左键不放。

拖完后,放开鼠标你就可以看见所有的结果都会显示出来。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第15篇

第四课 公式和常用函数(第2课时)

苗寨中心校 马新霞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掌握求SUM、AVERAGE、IF函数的使用方法。

3、能够根据所学函数知识判别计算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

技能方面:

1、使学生掌握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SUM、AVERAGE函数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IF函数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计算机教室。

2、老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公式的应用

(二)、导入课题

由计算“学生成绩表”中的总分与平均分的方法与弊端引出课题。

(三)、学习新知

常用函数的用法

函数:excel事先定义好的公式,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一般公式的组成部分来使用。

1、sum函数

第二单元(电子表格)第四课 公式和常用函数

功能:计算单元格区域中所有数值的和 例:使用SUM函数求出学生的总分。

教师布置任务:打开桌面上“电子表格”菜单下的“七二班成绩表”,利用SUM函数计算总分

2、AVERAGE函数

功能:计算指定范围内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AVERAGE函数的使用方法与SUM函数相同。

自主探究:用求平均值函数计算“七年级二班成绩表”中的平均分。(可以讨论)提醒:当参与计算的单元格内的数据发生变化时,计算结果会自动更新。

3、IF函数

功能: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返回一个值,如果不满足返回另外一个值 常用的关系运算符:=,>,<,<>,>=,<= 例:计算桌面上第二单元“评委打分情况”工作表中的得分类别,95(含95)以上为“优秀”,其他分数为“一般”。

布置任务:请你动手求出“评委打分情况”工作表中得分类别。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表格常用函数公式(精选15篇)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第1篇隔行/列求和隔列求和,一般是如下图所示的计划与实际对比的表中,这种表我们可以偷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