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补救性教学论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0-051

补救性教学论文(精选12篇)

补救性教学论文 第1篇

一、补救性英语教学核心概念

补救教学remedial instruction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用以协助在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者。实施补救性教学第一步是确定学习困难问题的来源和具体的困难所在。第二步针对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方案。第三步执行切实可行的措施, 及时补上缺失的部分, 使学习困难逐渐减少乃至克服。

二、补救性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薄弱高中英语科现状:近年来, 一些薄弱高中高考均分一直徘徊在30多分, 有的学校甚至低至20多分。 据笔者统计, 在2016年高三二模中, 某市34所高中, 有近十所均分在30多分, 其中最低分不到30分。从高考、 模考的成绩, 我们清楚地看到, 很多薄弱高中的学生在英语科学习上“掉队”。这些学生, 高中学习三年后英语水平较之初中时基本没有提升, 达不到高中生应有的水平, 甚至有些学生三年来一直“被困在原地”。薄弱高中学生英语科学习现状不得不引起英语教师的思考:我们三年的教与学, 效果在哪里?薄弱校的英语学困生腾飞的起点、支点在哪里?

薄弱高中的一线英语教师很清楚, 中考150分的试卷, 很多学生成绩在40至50分, 他们进入高中后, 无论是在语言知识和技能, 还是学习能力上都未达到《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与高中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 无法适应高中英语学习。按部就班地教授高中英语课程, 导致他们会因为上课听不懂、阅读读不懂、作业不会做、考试无法动笔而越来越讨厌学习英语, 最后彻底放弃。

为了了解薄弱高中高一新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是否有障碍, 他们是否想要对初中英语知识进行一定的补救, 笔者曾对一所生源较差的薄弱高中高一560名学生在开学两周后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经过开学两周的学习, 你觉得高中英语是否难学? 老师是否有必要带领你们把初中缺失的英语知识补救一下?

A.很难;非常有必要 ( )

B.较难;有必要 ( )

C.一般;无所谓 ()

D.不难;没有必要 ()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薄弱高中高一新生绝大部分认为高中英语难学, 他们渴望教师帮他们把初中的英语知识补救一下。因此, 教师应该对这些以四十至五六十分的低成绩进入高中的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 及时补救他们初中英语知识的缺失。

三、补救性教学应包括的重点

(一) 音标的补救

在历年参加的高三英语口语测试中, 笔者经常遇到薄弱校的学生, 在口语测试第一项:Read a passage时, 频频读错单词。试想, 这已是三月底, 高中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 而这些学生却连单词还不会读, 那么三年中, 他们的英语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呢?因此, 补救性教学的第一步, 应该从补救48个音标入手, 在学生刚进入高中的前两三节甚至第一周的英语课上,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自主认读音标从而使其能自主认读单词, 为高中英语词汇学习扫清障碍。有的教师认为现在不考单词辨音, 教音标纯属浪费时间。而笔者认为, 对学生进行音标的补救正是薄弱校英语教师在高中起始阶段赋予学生的一份宝贵的见面礼。只有掌握一定的音标知识, 才能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

(二) 词汇的补救

词汇量 (vocabulary) 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和提高的基础, 而薄弱高中的英语学困生首要问题就是词汇量小, 这是导致英语学习困难的首要因素。听、说、读、写每项技能都建立在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 学生初中词汇漏洞太大, 高中教学根本无法正常、有效地开展。所以对初中词汇缺失的补救是薄弱高中实施补救性英语教学的重点。针对词汇缺失的补救, 教师应该把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重点词汇整理打印给学生, 并精心编写配套的词汇练习, 利用课余时间, 带领、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逐步掌握。要有计划和目标, 有布置和检查。教师还应精心编写和这些词汇有关的、难易适中的文章提供给学生阅读, 提高词汇的再现率, 帮助学生巩固词汇学习的效果并逐步培养、提高这些薄弱高中英语学困生的阅读能力, 达到既巩固词汇又提高阅读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 简单语法知识的补救

近年来, 有些英语教师对语法教学的理解陷入误区, 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弱化英语语法教学”这一理念, 认为只要对语法进行教授, 就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结果导致很多初中毕业生不知名词、代词、形容词等为何物, 更别谈对其用法的掌握。学生初中语法知识的缺失, 使得高中英语课程的语法教学举步维艰, 这也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无法提升。笔者教学中遇到很多学生在高一开始学习定语从句时就难以入门, 究其原因, 学生不知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定语, 又怎能理解什么是先行词、什么是定语从句呢?究竟是用关系代词还是用关系副词引导定语从句, 对于优等生, 稍加点拨即可, 而很多学困生到高三毕业也没弄懂。因为他们不知动词及不及物, 难以理解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是作宾语还是状语, 又如何确定用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呢?因此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简单语法的补救是薄弱高中英语补救性教学的另一重点。

四、补救性英语教学的实施要领

(一) 补救性教学要低起点

鉴于薄弱高中校绝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弱, 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 补救性教学一定要放低起点。教师应在了解学困生现有学习状况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讨, 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符合学困生起点的阶段性补救目标。只有低起点, 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才能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内驱力;只有具体的目标才可以使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在高中初始阶段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得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可行性补救后重拾信心, 扫除学习障碍, 慢慢进步。

(二) 补救性教学要慢节奏

英语学困生尚未形成知识体系, 语言运用能力差, 接受能力较弱, 所以补救性英语教学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教师的“补救”和学生的“理解”相和谐。教师要牢记“水龙头”原理, 不可一开始就把水龙头开得太猛, 因为学生就像一只小碗, 若冲出来的水流太猛, 则最多只能在小碗底留住些许水滴, 甚至把小碗冲翻。若水流慢慢流淌, 小碗则可以慢慢接满清水。补救性教学实施亦是如此, 我们定要放慢节奏, 给学生时间来理解、吸收、 内化、运用, 慢慢地补上知识的缺失, 为新知识的获得打下良好基础。

(三) 补救性教学要重实效

补救性教学不能流于表面, 不能仅仅为了补救而补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确定学习困难的来源, 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补救办法和方案, 制定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应包括补救内容、补救用时、补救措施、配套的练习、预期的目标。教师要不断激励, 增强学困生自信心, 唤起学困生的主体意识, 强化其学习动机。教师在补救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利用班级的力量, 营造“帮学”氛围, 带动学困生的发展。教师要把补救教学落到实处, 利用适当的时间和可利用的资源, 讲究补救策略和艺术, 给予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 更多的关爱, 帮助他们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

(四) 补救性教学要长坚持

补救性教学要着眼长远, 全面考虑, 不能以一时之得失来衡量其效果。教师不能因某次阶段性检测成绩不好就怀疑补救性教学的效果、动摇补救性教学的决心。“磨刀不误砍柴工”, 只要我们坚持下去, 就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 就算教师三年完成了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而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却没有任何提升, 那我们教学为谁而教?意义何在?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 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 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薄弱校的英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的学习, 有计划有目标地对英语学困生进行补救性教学。通过我们积极的补救性英语教学, 一定可以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的困境, 扬帆起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第一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何安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补救性教学论文 第2篇

高中英语新教材以它新颖、科学的编排体系和丰富有趣的内容博得广大师生的好评,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新教材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素质滞后.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新教材的使用效果,并成为束缚中学英语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

一、滞后的表现及其原因

1. 教学观念滞后

新教材采用交际教学法的思路.“交际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来用,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龚亚夫)不少教师一方面未能正确理解交际教学的思想,片面地把交际教学法理解为只重视口语,不重视书面语;只重视交际能力,不重视语法知识,因而排斥交际教学法.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认为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虽然教材是新的,但观念是旧的,教法也是旧的.其实,交际教学法不但重视听、说、读、写,并且认为语法知识,包括词语用法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英国的交际教学法专家Littlewood认为,交际能力的组成有三点:

(1)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structures and vocabularies.

(2)Knowledge of the potenti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linguistic forms.

(3)The ability to relate the linguistic forms to appropriate nonlinguistic knowledge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specific functional meaning intended by the speaker.

可见,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就是能听得懂、说得出、读得懂、写得出词汇运用和语法结构正确的句子.但是,语言知识归根到底是为发展语言能力服务的.不少教师未能认识到这一点,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层次上,认为语言知识应尽量详细地给学生讲解,语法知识应系统全面.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课堂仍是教师一言堂、填鸭式地灌输,只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忽视语言实践;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加上新教材容量大,因此就产生了教不完、课时不够的困惑.造成教学观念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旧教材在编写上,以语言知识为中心,以语法系统为线索;在教学思想上,强调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新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强调大量的语言实践.教师如不能认识到这个转变,就不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2)受高考的影响.语言能力或语言水平的考查按理应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由于客观的原因,NMET试题对听说能力的考查有一定局限,因此,即使有些教师已意识到新教材在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仍不能以新的教学观念来指导教学,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应试准备上;(3)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在思想上准备不足.有些教师没有接受过新教材培训,对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特点认识肤浅,没有对新大纲、新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钻研,认为不管什么教材,语言的教法总是一样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就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 知识与能力滞后

新教材的编写以话题为中心,体裁有故事、科普小品、书信、日记、说明文、对话、短剧、传记、通知、童话、广告、记叙文、政论文、诗歌及应用文等.内容也丰富多彩,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贴近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有些教师不注意这些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知识的更新,除了课文和语法外,其它方面知之其少,因此上课内容单调,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新教材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充当一名讲师(lecturer),而新教材要求教师集各种角色于一身:在复习时是记忆激活者(activator),在呈现新内容时是示范者(demonstrator),在操练时是组织者或指挥者(organizer or conductor),在学生自己练习时是管理者(supervisor),在巩固环节时是帮助者(helper).在五个不同环节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能力滞后体现在只会当演讲者,无法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变换角色,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热情.

二、关于英语教师素质结构的思考

英语教师素质滞后影响新教材的使用,那么,英语教师又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按照英国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专家Peter Stevens的意见,有三个方面:

1. 个性品质

内在的品质特征就是身体健康无缺陷,有较高的智力,有坚强的性格,感情上成熟;通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品质特征是受教育程度高,有比较广泛的知识,精通掌握所教的语言.

2. 教学能力

对教材要有创造性使用的能力,会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改编与设计,有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能识别所教学生的成绩和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大限度.

3. 事业心

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并为之奋斗;能正确理解语言教学形势和发展趋势,并有正确的观点.

美国有一项调查认为,教师素质结构的比例应为:学识20%、教学态度10%、工作计划性20%、组织能力15%、表达能力15%、教学方法20%.可以看出,学识和个性品质是教师素质结构的基础,是教学能力赖以发展的前提;而教学能力又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我国的实际来说,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必要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教学能力.个性品质是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民主的态度.知识水平包括教师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汉语知识和技能、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外语学科理论知识.智力水平指教师应具备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工作能力和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按照英语教学的特点,具体包括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模仿表现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和教学行为研究、经验总结、教学法研究乃至语言教学研究等工作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几点建议

决定素质教育能否实施、怎样实施、实施成功与否的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英语教师本身有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需要学校把它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创设条件,让教师更快地提高.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

1. 教师的自我进修

自我进修包括两方面: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和学习有关学科理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坚持阅读各种英文报刊,坚持收听各种英语广播.只有这样,知识才能不断更新,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应订阅有关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之类的、与教学结合十分紧密的教学科研杂志.此外,外语类学科现代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也是教师自我进修的理想读物.

2. 发挥教研组作用

补救性教学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困生 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6-026

应用题是连接抽象的数学思维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纽带。学生通过应用题的解答,不仅能够使抽象的数学思维得到实际的转化和应用,而且为解决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的数学问题奠定了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应用题在数学课程中,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所以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下面,我对学困生学习加减法应用题的教学补救措施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学生学习加减法应用题困难的主要原因

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抓起。学困生在面对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时常常出现各种状况,导致解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难以实现学生思维的迅速转变。新课标的实施已有些岁月,然而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上仍然秉承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虽然教材经过不断的改编,教学程序已经由原来的“提出理论——实践运用”改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并不代表课堂的教学过程也随之改变。相反,一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将教材通读一遍,更有甚者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改版不管不顾,而是牢牢地将目光盯在学生的成绩上。这样教学,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发现学习的乐趣,既无法理解数学抽象思维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的关联,只是一味地进行加减法运算,更无法将应用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与抽象的数学概念相联系,从而导致加减法应用题解题错误,也由此出现了学困生。

第二,缺乏相应的解题分析能力。调查发现,学困生在加减法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极少出现计算困难,主要原因是对题目的理解和分析有误。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密不可分,然而对题目中给出的各项条件理解不深,对题意分析得不够透彻,甚至根本读不懂题是其关键所在。甚至有的学生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不读题目,而是按照一定的框架套题解答,完全按照数字的大小凭空计算,即数字小则加,数字大则减。种种问题,导致学困生解答应用题更加困难。

二、加减法应用题的教学补救措施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改变应用题教学的僵化局面,提高学困生对加减法应用题的学习兴趣,转化学困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困生应用题解题效率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在课堂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用具,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应用题模拟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逐步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

提高学困生解答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就如同要提高语文特困生的阅读能力一样,不同的是应用题分析能力更加侧重于信息的提取。一般来讲,一步计算的信息提取是最为简单的,两步计算则需分清主次,但是还需要分析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这些信息的正确提取有助于学困生厘清其中的数量关系,尽快解题。比如有这样一题:“一年级同学在植树节那天集体到郊外植树,一(1)班栽了11棵树,一(2)班栽了15棵树,一(3)班去了17人,问一(1)班和一(2)班共栽了多少棵树?”在这道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白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多少棵树”,这样在提取信息时就会发现“一(3)班去了17人”与问题无关,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无用信息,排除这一无用信息后再来看题,就会发现这道题其实是很简单的一步计算。

3.经常进行系统有效的应用题训练

对于学困生来讲,经常进行系统有效的应用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的加减法应用题是整个数学系统中最基础的知识,要想让学困生对加减法应用题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升,就要经常进行系统有效的应用题训练。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数学这一学科具有其特殊性,即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学困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才会由量的积累转变到质的飞跃。当这种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不仅能够顺利解答加减法应用题,还能够举一反三。

总之,造成学困生在加减法应用题方面学习困难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治病要治本”,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对加减法应用题的补救教学就势在必行。

补救性教学论文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常规性错误,补救性教学,理解记忆

讲了N遍的内容怎么还不会?这不得不说是英语教师的教学困惑。众所周知, 即便是再聪明的人在学习中也会遇到不懂的地方, 加上教师在教学中的偶尔失误, 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进行补救性教学。但问题就在这个“讲”字上。教师该不该讲?讲的内容是否在问题的症结上? 讲的方法是否科学, 是否能打动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讲了N遍怎么还不会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不会”上, 而是这个N遍的“讲”上, 如果一味怪学生, 教师就会心态失衡而失去很多反省的机会, 从而使教学陷入被动。

首先, 要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犯的错误。错误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必然现象。错误的多少并不能和学习的成果简单地画上等号。即便是最高水平的学习者也会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语言错误 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宽容的心态。

其次, 教师要在补救教学前自我反思。反思的方向包括:自己对问题的补救是否有积极的态度?是否一味责怪学生而没有在补救策略上反复斟酌?是否缺少必要的练习导致学生没有掌握解题技巧?很多教师在习题课本知识的讲解中存在着方法问题, 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 教师在补救中却认为是学生本身的问题导致重复错误, 其实教师要在补救中寻找自身原因, 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诊断问题所在, 实现有的放矢

补救性教学相当于医生看病, 在补救之初要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 确定合适的补救方法。有的问题是在教师“讲”之初就没有对照课标要求, 或者不切学生实际地拔高要求进行辅导, 势必达不到一点就通的境界;有的问题根本不适合讲, 只要学生通过多读、多讲就自然掌握了;有的问题是属于没讲透, 学生理解不深;还有的问题是属于之前没有讲到点子上, 教师需要调整指导方向。

二、搜集典型错题, 精讲点拨到位

学生在平时练习、考试中会出现很多错题, 对于那些老师讲解之后仍然不能理解的错题, 老师要提醒学生准备错题集, 将这些题目集中起来。学生在错题搜集的时候可以将错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每隔一段时间对错题集进行归纳总结, 找到自己英语学习的薄弱点。另外, 教师将学生的所有错题进行整合、汇编, 不定期地让学生做错题集上的题目, 以达到让学生彻底掌握的效果。错题搜集还可以让全班同学集体寻找原因, 加深对自己错题的理解, 同时避免其他人出现类似错误。

例如: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由于理解能力弱, 不会分析句子成分, 思维狭隘, 很容易跳入陷阱, 造成错误。教师不妨通过整合学生的错题, 通过再现、分析和对比,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如:You can’t imagine what trouble I have had after the patient. A. look B. looking C. to look D. looked老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语音停顿让学生明白中间的定语从句, 再根据have trouble (in) doing sth.来解题, 这样一来学生肯定明白选B的理由。然后再给出类似的练习进行巩固:The day I was looking forward to (come) at last. The plan stuck to (prove) to be practical. Time should be made use of (study) . 进行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句子理解, 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此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三、注重把握规律, 理解促进记忆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理解性记忆,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例如:词汇upset, 在学生背诵单词后, 老师给出以下句子让学生来理解:Because the bad weather upset my plan, I was so upset that I upset the glass of water. 看似简单的一个句子却包括了upset所有用法。同时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搭建词语树, 以一个词语为中心衍生出许多相关的词汇。再如: 以“earthquake”为中心, 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鼓励学生理解记忆相关词语。名词:disaster, crack, pipe, electricity, shelter, rescue, in ruins, etc. 动词 (词组) :quake, shake, crack, ruin, destroy, injure, rescue, trap, bury, dig out, etc. 另外英语补救教学中要对特殊的单词加深理解, 比如:加前缀的单词我们要掌握规律, 加re前缀的表示“回”return, “再, 重新”rebuild, “相反”resist, “更加”recommend。后缀-ize (-ise) 可以加在名词或形容词的后面构成动词, 表示“照样子做”“按方式处理”“使成为”“变成状态”“化”的意思。例如:dramatic (戏剧的) dramatize (改编成剧本) 等。

四、多种形式结合, 通过练习内化

在英语补救性教学中, 教师要研究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 开展形式丰富的小组竞赛、英语才艺展示等活动, 让学生在补救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和纠错能力, 挑战英语学习极限。可以将一些语句设计成诗歌、游戏等形式, 通过创设真实语境, 鼓励学生多交流、讨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例如:在虚拟语气的运用中,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进行举例, 如针对学生起床不及时现象教师可以说:“If I had got up earlier this morning”学生进行接力, 但是不能重复, 有的学生会说“I would have done something”, 有的会说“I would not do something now”。还可以让各个小组进行竞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例如:

Team1:If I had got up earlier this morning, I would have had breakfast.

Team2:If I had got up earlier this morning, I would not have missed the bus.

Team3:If I had got up earlier this morning, I would be on time now.

Team4: If I had got up earlier this morning, I wouldn’t be outside the classroom now.

五、头脑默读操练, 逐渐形成语感

在特定语境下通过默读来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尽快转化为技能。比如, 完形填空、阅读理解, 这两种题型都是适合锻炼学生在默读时的理解能力。通过默读, 在头脑潜意识中形成了一定的条件反射, 学生就可凭借语感进行判断, 远比大声朗读要好得多。例如: It’s wrong to (取笑) disabled persons. (fun) , 这道题如果是长时间的训练头脑默读就可以很快地知道应该填“make fun of”,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六、适时评估辅导, 激励继续提高

书面评估和辅导是高中英语补救性教学的一个关键步骤,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教师要做好相关的记录, 在每个阶段都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的指导。例如:He is not what (=the person that) he was a few years ago.很多的同学都不知道“what”这个引导词怎么使用, 教师这时候就要仔细地讲解“what”的具体用法, what作连接代词引导的名词性从句既可以表示一个问“是什么”的问题, 也可以表示“名词/代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结构的意思, 从而设计相应的练习加强学生对what引导的从句的理解。例如:

1. This is what (=the place that) they call Salt Lake City. 这就是他们称作盐湖城的地方。

2. What (=the place that) is now the North Sahara Desertwas once a civilized world. 现在的北部撒哈拉沙漠曾是一个文明世界。

3. Our income is now double what (=the income that) it wasten years ago. 我们现在的收入是十年前的两倍。

4. The color of the flower is different from what (=the colorthat) it was in the morning. 花朵 (现在的) 颜色与它早上的颜色不同。

这里的这些针对“what”引导的从句的练习加强了学生对引导词“what”的全面深入的了解。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对于某一知识, 如果你告诉我什么, 我可能很快忘记了;如果你问过我这一内容, 我有可能记住了;而如果你让我真正动手做过, 我则可能真正领悟并学会了。”在补救性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间,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敢于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进行以操练为主的实际性操作。这样补救性教学才能够真正帮助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达到补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汉龙.资讯教育环境下可行的补救教学措施探讨[J].资讯与教育, 2001 (10) .

高二政治期中补救 第5篇

高二政治补救试卷

1.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他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这一发现对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产生了明显效果。这启示我们

①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意外和失误是产生智慧、取得成功的起点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今天,碰到的问题千头万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事倍功半,但如果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不仅可能事半功倍,甚至可能是十倍、二十倍。其中蕴含的方法论是

①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②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④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3.李克强不完全赞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并强调“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下一步的改革更多方面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下列对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④改革就是培养人们面向现世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4.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人们从蚂蚁蚁穴体系有序、高效运转的“交通体制”中,学到了疏导交通的策略。由此可见 ①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②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书法是中国艺术的奇葩。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在谈到学习书法的过程时说:“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一过程体现了

①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②事物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是一个量变不断积累的过程

④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堪称“中国第一桥”的港珠澳大桥,将从更深层次上拉动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链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半小时经济圈”将使珠三角地区成为一体,南北文化、港澳文化将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这体现了

A.要根据实际需要去建立和创造联系

B.事物间的联系推动世界的永恒发展

C.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D.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7.基层是民情民意的窗口。针对当前的农村社会矛盾,政府部门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体现了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B.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C.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D.量变与质变关系

8.有人凝目一朵浪花,想象大海的浩淼;有人凝望一钩弯月,想象夜空的宁静;有人凝视一颗露珠,想象黎明的清新。这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着科学的方法论D.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9.庄子在《吕氏春秋·必己》中说:“成则毁,大则衰,廉则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下列选项与题中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②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④人勇若怯,人智若愚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④

10.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围绕扩大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的哲学依据是:

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B.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C.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11.有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有人说“饱暖思淫欲”。这两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有

①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②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2.建设民生工程,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服务,又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要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

①既要着眼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

②推进民生工作建设,有待于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

③既关注民生中的普遍问题,又不忘其中的特殊问题

④提升民生工程质量,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假设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 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发行纸币5 000亿元。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

A.价值量降低B.价值量提高C.价格下跌D.价格上涨

14.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程度为,原来标价15元的M商品,现在价格是

A28%,22元B25%,20元C22%,18元D25%,18.75元

15.2011年5月27日美国财政部发布《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认为,中国并未操纵人民币汇率以牟取贸易优势。但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仍然被“大大低估”。针对部分美国国会议员要挟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做法,中国政府表示强烈反对。这是因为

①这会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②这会增加资源进口的成本

③这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④这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16.近年来,低碳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一些商家抓住商机,加大研发相关产品的力度,生产出了一大批冠之以“低碳”概念的商品。这说明

A.生产决定消费对象B.消费决定生产方式

C.消费引导生产方向D.生产决定消费质量

17.2011年初,“用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据有关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从劳动者角度看,要缓解这一现象必须

A.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B.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C.适当提高工资标准,降低劳动者就业门槛

D.加强立法,公正执法,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18.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就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下列选项中,你认为合理的顺序是

①获得工资收入②刺激居民消费③促进经济发展④增加就业岗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①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

19.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指一个公司根据自己的规格设计和生产一个产品,然后将其出售给另一家公司来冠注商标和分销)贴牌产品的利润,外国人拿走了92%,中国人最多拿到8%。为此,我国应该 ①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④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争取更多的企业利润

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20.“居者有其屋”,房价关乎民生。下列政府采取的措施中,可能有效抑制房价增长过快的经济手段有 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增加保障性住房→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②提高存贷款利率→流通领域货币量减少→投机性购房减少→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③查处囤地炒地→增加住房用地有效供给→扩大住房供应量→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④调整房产税收政策→减少房产保有和交易成本→投机性购房减少→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A.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

21.某企业第一年把全部商品出售的价格总额为100万元。第二年,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10%,同时这一年社会出现通货紧缩。若其它条件不变,则该企业第二年出售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必然:

A.低于90万元B.低于110万元C.高于90万元D.高于110万元

22.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高科技、高成长等创业企业的“助推器”和“孵化器”功能,我国推出创业板市场。首批28家公司当天即遭爆炒,以比发行价高的整体涨幅收盘,然而第二天即有20 支股票跌停。下列有关股票说法正确的是

① 发展股票市场,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企业的发展

② 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国家应限制股票市场的发展

③ 股票投资的收入来源于股价上升带来的差价

④ 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出资,但可以转售或在证券市场流通买卖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23.2014年一季度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5.0%,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在此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消费者理性的应对措施是

A.增加现期消费B.提前归还债务C.持有债券D.增加储蓄

24.为应对世界经济竞争的挑战,某地政府提出要为企业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下列做法与对应的“加减乘除”要求一致的是

A.“加法”:增加税收,尽量增加财政支出

B.“减法”: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品牌效应

C.“乘法”:强化计划,规定生产要素分配

D.“除法”:节能降耗,淘汰技术落后产能 25.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就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工程目的是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它将建成“南北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调配、东西互济”的巨大水网。这一工程将

①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②通过加大政府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③改善南北水运条件,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④改善水资源分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6.2013年5月4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在山东潍坊地区,有人置国家法律与人民健康于不顾,明目张胆滥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植生姜。当地农民自己根本不吃使用过这种剧毒农药的姜。有人认为,“神农丹姜”生长于“人人相害”的伦理土壤中。国内现代农业种植“市场”中,离了“农药”就长不了庄稼,不能解决病虫害,农业面临要么就是继续让农药泛滥,要么就是农户“破产”的两难选择。作为农业生产者不得不违心违法生产,这是目前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生产没有办法的选择,情有可原。

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哲学道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9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贫困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促进发展,消除贫困,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

材料2001—2010年,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贫开发的资金达到2043.8亿元,年均增长11.9%。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和惠农政策措施,促进了贫困地区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政府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有力促进了我国减贫事业发展。到2010年底,贫困地区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对我国扶贫减贫政策和措施加以阐释。(16分)

高二政治补救试卷答案

1—5CDAAC6—10BDDAA11—15DBDBB16—20CBCCD21—25BDADC

26.(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农业生产面临科技水平制约的客观现实,但

不是其生产有毒食品“情有可原”的理由。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生态和安全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3分)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要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少数生产者为了自己一时的眼前利益而置他人身体健康于不顾,这是个人主义的表现,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应教育生产者树立正确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3分)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生产者必须把消费者的生命放到第一位,才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材料中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3分)

27.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2分)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扶贫开发的财政投入力度随之逐年提高,有力地发挥了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4分)(不联系材料,只回答财政的作用,最多得2分)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分,泛泛回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得1分)政府出台区域发展政策和惠农政策措施,在扶贫工作中做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2分)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3分,只答出其中一句话得2分)各级政府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实行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3分)(只回答国家宏观调控,最多得2分)

【解析】本小问难度较大,从材料的关键词我们能想到财政的巨大作用,财政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重要作用,从“扶贫减贫”的说法我们看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也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所以本题需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水平才能答好本题。

高二政治补救试卷答案

1—5CDAAC6—10BDDAA11—15DBDBB16—20CBCCD21—25BDADC

26.(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农业生产面临科技水平制约的客观现实,但

不是其生产有毒食品“情有可原”的理由。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生态和安全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3分)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要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少数生产者为了自己一时的眼前利益而置他人身体健康于不顾,这是个人主义的表现,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应教育生产者树立正确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3分)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生产者必须把消费者的生命放到第一位,才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材料中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3分)

27.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2分)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扶贫开发的财政投入力度随之逐年提高,有力地发挥了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4分)(不联系材料,只回答财政的作用,最多得2分)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分,泛泛回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得1分)政府出台区域发展政策和惠农政策措施,在扶贫工作中做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2分)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3分,只答出其中一句话得2分)各级政府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实行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3分)(只回答国家宏观调控,最多得2分)

巧妙补救熬夜损失 第6篇

解困:随时做做深呼吸

今晚肯定要熬夜吗?那就先做好前期准备,晚饭别吃太饱,白开水可以多喝点。而在熬夜工作的过程中,感到疲倦难熬时,不妨先休息半个小时左右,然后,隔半小时做做深呼吸。不仅可以增加大脑需氧量,还能驱走睡意,让头脑保持清醒。

提神:咖啡不如西洋参

香浓的咖啡是多数人在加班时帮助提神的好帮手。但是,在熬夜时最好别喝咖啡。因为咖啡因虽然提神,但也容易引起失眠,还会相对地消耗体内与神经、肌肉能量代谢有关的B族维生素,缺乏B族维生素的人本来就比较容易累,更可能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西洋参性味平和,可益气滋阴,增强免疫力。熬夜时喝一杯西洋参茶能有效地消除机体疲劳,恢复精力。另外,常熬夜的人难免心肝火旺,喝点西洋参茶还能清热降火。

做法:取西洋参切片,每次3~6克,置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焖置15分钟后,代茶频饮即可。

护眼:加个橙色水果餐

晚上加班常会用眼过度,出现眼睛疼痛、干涩、发胀等问题,甚至使人患上干眼症。眼肌的疲劳还会导致暂时性的视力下降。因此,熬夜时注意护眼是个大问题。

台湾中小学补救教学方案解读与启示 第7篇

20世纪90年代, 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与教育变迁快速 (1) 。其中经济型态的转变使核心家庭成为台湾家庭结构的主流, 隔代教养案例增加及贫富差距加大, 高龄化和少子化等问题均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这样的社会变迁对弱势族群子女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贫穷、家庭代沟、文化适应和对弱势者的排挤都可能造成学习弱势, 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这一现象, 台湾1996年起实施的《教育优先区计划》, 将偏远地区和有升学率低、中辍率高、设备严重不足问题的学校列为优先补助的对象。2004年《“教育部”缩短城乡学习落差补助要点》正式通过, 以“积极性的差别待遇”对学习弱势的学生、家庭与学校提供支援。

2006年推行的《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方案》指出, 对具有原住民、新移民子女、低收入户、身心障碍和免纳所得税的农渔民子女身份的学生实施课后学业辅导。到2008年时, 台湾都会地区班级成绩后20%、非都会地区班级成绩后35%的学生均可参与计划, 于课后或寒暑假期间接受学业辅导 (2) 。

计划实行的第一年 (2006年) 共有1333所学校, 11822名教职人员与62387名学生参与计划, 投入经费约2亿9千万新台币。到2008年参与的比例已增至86%, 接受计划的学生也增至206374人次 (3) 。计划实行初期, 学业辅导的科目仅限于语文、英语和数学三科。2008年后, 接受计划的中学可增开自然科和社会科, 隔年更允许学校在寒暑假的学业辅导课程中加开艺术、体育或校外教学活动。同年5月, “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方案学生评量计划”实施, 从国小一年级到国中三年级都有适用的测验工具帮助教师检测学生能力。具体发展阶段见下表:

(一) 政策及各级职能。2013年起, 以《教育优先区计划-学习辅导》和《携手计划-课后扶助》为基础, 新出台的《“教育部”国民及学前教育署补助办理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补救教学作业要点》增加了原教育优先区的学习辅导项目, 扩大了补救教学的范围。

现阶段的补救教学采用三级负责的层级结构, “中央”负责筹措经费、举办介绍会、建立检测工具、指定基本学习内容、开发教材、培训种子讲师和督导人才等。县市政府负责办理说明会、填报系统教育训练、项目网站建设等政策倡导。各学校则负责规划开班、招募教学人员、进行补救教学、追踪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效。

(二) 教学要求。自2011年起,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评鉴中心依据“补救教学基本概念”、“低成就学生心理特质与辅导”、“班级经营”、“测验与诊断”、“分科补救教学策略”、“分科教材教法与实务策略”等主题制定了18小时的补救教学师资研习课程。以标准化种子教师培育课程为各县市培训补教教学人员, 并开发补救教学课程教材内容, 规定教学进度。目前补救教学之教学人员为现职教师、退休教师、储备教师、大专生等, 但其中仍以现职教师比率最高, 约为80%。

(三) 教材教法。“教育部”自2011年6月起着手从课纲以及各种版本教科书中, 选取初中、小学各年级国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在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试行版公告, 并根据基本学习内容发展补救教学补充教材, 提供生活化、实用性之教学素材、教学指引与测试习题, 供中小学教师教学参考及学生自学。建立补救教学资源平台, 提供相关补救教学教材, 供教师下载使用。

(四) 评量系统。补救教学透过客观的评量工具进行学习诊断, 根据诊断结果了解学生存在不足的学习范围与内容。2012年9月起, 标准科技化评量系统由原本的常模参照调整为标准参照, 检测试题根据“基本学习内容”各分项能力的指标命题, 每年进行3次计算机化测验, 9至10月为筛选测验, 翌年2至3月、6至7月为成长追踪测验, 持续采用系统化的方式来检验补救教学的成效和学生的学习状况。

(一) 政策落实和各级的衔接。国民及学前教育署已成立研发管考组、网络平台组、科技评量组、师资培育组, 共同推动补救教学各项政策, 各县市政府、学校大部分已成立相关补救教学小组, 横向纵向的网络连接已经形成, 但各级之间衔接和联系以及职责的明确有待强化, 才能确保补救教学政策的有序执行。

(二) 师资不足。师资不足是目前各校开展补救教学面临的最大困境。对于现职教师而言, 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补救教学是正常教学任务之外的教学计划, 无形中增加了教师额外的工作负担。二是一般情况下补救教学成效缓慢, 不容易出现显著的改变, 容易让参与的教师失去信心。对其他补救教学的师资, 如一般大专生或志工, 也容易存在班级经营缺乏有效的方法或教学技巧不足等问题。

(三) 教材亟待完善。目前研发补救教学教材的单位众多, 但缺乏系统化的整理, 教材的不系统有可能影响补救教学的成效;除此之外资讯科技对学习的影响日益凸显, 如台湾地区部分学校全面普及电子白板, 部分小学五年级以上采用平板辅助教学, 在补救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课程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如“均一教育平台”“可汗学院”等, 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补救教学教材亟待开发。

(四) 评量系统有待完善。补救教学采用系统化的方式来检视补救教学的效果, 怎样提高评量的准确度成为评量系统的重要问题。评量试题的信度、效度及鉴别度有待加强。另外补救教学的教师有学生的成长记录的任务, 评量系统中缺少长期追踪和学生个案情况的部分, 没有起到降低教师负担的作用;补救教学评量系统之中缺少班际、校级和地区之间的比较, 除此之外, 评量系统的功能与操作, 学校的推广还需加强。

(一) 关注学业低成就和弱势学生。补救教学的方案通过规定学生的基本学力, 即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指学生经过半学期或者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在各科学业上的学习成就, 以此为标准筛选出有需要参加补救教学的学生, 为弱势家庭以及低成就学生提供多元、适性的教育, 消除学习落差。教育均衡的观点关注教育效果, 补救教学从教育成效入手, “携手”暂时在学业上低成就的学生, 消除学生在学习效果上的“不均衡”。

(二) 教材开发具有很大的自主权, 教法灵活。均衡不意味着平均主义, 不代表“完全一样”。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每位学生学习状况不同, 而补救教学在开展过程中给予学校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 除提供学校必要的帮助外, 不强行规定补救教学的教材和教法,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补救教学教材, 从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补救教学的个性化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 补救教学活动鼓励抽离式 (个性化) 教学, 因材施教, 目的在于成就每一个孩子。每所学校教材和教法的满足个性化的灵活选择, 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体现。

(三) 开放的评量系统和线上资源。教育均衡不仅体现在硬件的均衡, 更重要的是师资。补救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测评系统对补救教学的成效进行连续记录和分析, 找寻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弱点, 并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 有利于教师进行补救教学课程的开发和教学重点的把握, 线上平台也给予教师更多开放的资源, 这些资源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以来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特别是给予新手教师专业帮助促进其快速成长, 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

摘要:本文从实施背景、主要内容、主要措施及困境等方面解读台湾地区中小学补救教学方案, 并以教育均衡的视角探讨补救教学的意义、特点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补救教学,课程理念,学习低成就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 2002, (2) .

[2]台湾教育部103年度 (2014年) 补救教学实施方案标准作业流程手册[EB/OL].http://prior.moe.gov.tw/index.php?mod=rdm/index/content/sop.

[3]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补救教学资源平台[EB/OL].http://prior.moe.gov.tw/index.php?mod=about/index/content/purpose.

[4]十二年义务教育实施计划——中小学补救教学[EB/OL].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 No=22.

补救性教学论文 第8篇

一、学困生在加减应用题解题方面存在的困难

(一) 文字理解困难。

文字理解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在理解应用题中出现的语法和句子结构时, 往往表现得比较吃力。 如, 若应用题中出现了多余信息, 就可能对这类学生产生了信息干扰, 他们会更倾向于运用多余信息中的数字解题。 除此以外, 若解题过程中需用到的解题步骤所有增加, 或者题目未使用直接性语言, 就会造成学困生解题困难增加。

(二) 问题识别和表征困难。

一般而言, 学困生在解答加减应用题时, 其识别问题的方式与一般学生有着显著差异, 具体反映为学困生没有建立起充足的问题图式, 在判断问题类型、把握问题内在结构方面存在障碍, 因而导致其解题困难。 同时, 学困生对问题的表征时间常常比较短, 在表征类型方面十分单一, 不具备有效性, 其对问题的表征常常集中于问题中包含的变量信息、数字信息, 且在表征过程中并没有体现二者之间的差异性。 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更关注问题中含有的关键变量, 善于运用关系表征, 这是学困生在解决应用题方面较吃力的原因之一。

(三) 认知策略不科学。

学生对解题的认知不当, 是造成学困生解题障碍的原因之一。 有关学者的研究显示, 学优生与学困生在看待应用题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面对同一道应用题, 学困生尽管也会采取一定的认知策略, 但是其往往倾向于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自我评价, 或者依照问题的难度指向而放弃解题, 这对于解决应用题基本上无较大的帮助。 但是学优生在面对应用题时, 其认知策略常常指向问题的解决, 能够在其解题过程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学困生加减应用题的补救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生而言, 其迁移能力不强, 缺乏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学习策略训练以使其克服学习困难往往存在较大的难度。 因此, 对于学困生的补救教学应该着眼于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 着重提高学生的题目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问题识别和认知能力等。

(一) 增强信心, 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困生因自身表现与学优生存在较大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自卑、畏难心理, 这一系列负面心理情绪会在学习中产生消极作用, 长此以往, 会导致学生一碰到诸如此类的应用题时, 就会出现逃避、放弃解题等现象。 因此,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应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 帮助他们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从多余信息含量少、解题步骤不繁琐的简单加减应用题着手训练, 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渐增加难度, 一方面符合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规律, 有利于训练其数学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从成功和不断进步中体会到乐趣, 获得成功体验, 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进而走出自卑的心理“困局”, 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 注重方法, 培养综合解题能力。

如前文所述, 题目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问题识别能力是学困生在解决加减应用题时存在的主要困难。 教师应该通过有计划地训练, 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其在平常的课堂学习、训练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解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困生进行读题训练, 指导其分析题目中的主次关系, 教会其鉴别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 并且进一步教会其分析数量或者信息之间的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内部结构, 帮助其更高效地解题。除此以外, 还要引导学生定期整理和回顾自己已经攻克的难题, 找出这些大量的加减应用题中存在的共同点, 学会自己总结和探索解题思路。

(三) 转变认知, 优化学习策略。

应用题综合性较强, 其问题的顺利解决时建立在对问题的整体认知的基础上, 而学困生由于自我信心不足, 长期处于失败情绪中, 往往会结合题目难易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或者产生放弃做题的倾向。 此时教师要循循善诱, 从学生的解题心理和认知角度出发进行干预, 通过个别辅导和谈心的方式,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 适时给予疏导和纠正;并且说明在解决应用题时碰到困难是很正常的, 不可过于浮躁或者急于求成, 而应该平心静气地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仔细分析, 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比如, 当学生在解题时出现“卡壳”情况, 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解决问题, 不在学生课桌旁过久停留,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使其能够冷静地思考并解题。

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 小学数学作为关键的基础学科之一, 其教学方法及效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数学学困生往往因为存在心理障碍、 认知障碍和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等弱点, 在解决加减应用题时无法得心应手。 针对这一情况, 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 认知和学习方法的干预, 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和困境, 不断取得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小娟.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2]吴增强.小学数困生应用题问题解决策略及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西瓜药害及其补救措施 第9篇

1. 清水冲洗。

多数化学药剂都不耐水冲刷, 如果因施药浓度过大造成药害, 可立即 (最好在施药后6小时以内) 用喷雾器装满清水对着茎叶反复喷洗, 以冲去残留在植株表面的药剂, 减轻药害。冲洗时, 喷雾器的气压要足, 喷洒的水量要大。

2. 以毒攻毒。

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 对多种化学物质都具有氧化分解作用。据试验, 在西瓜发生药害或发现用药不当时, 立即喷洒高锰酸钾5000~7000倍液, 可缓解药害。

3. 暂停用药。

在药害尚未完全解除之前, 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 尤其是要停止使用同类农药, 以免加重药害。

4. 加强管理。

补救性教学论文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2年8月至2003年10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经临床确诊为初发的AMI患者68例。入选标准如下:(1) A组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修订的溶栓方案执行[2];(2)年龄34~75 (62±13)岁;(3)患者入选时间距发病≤12h;(4)患者入院后即刻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口服噻氯匹定500mg,然后随机分为静脉rt-PA50mg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组(A组)和直接PTCA/STENT组(B组);(5)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基本相似。

1.2 分组与治疗步骤

入院后常规纪录12导联心电图,溶栓治疗加补救性PTCA/Stent44例,先静脉滴注肝素5 000U,随后用rt-PA8mg静脉推注(2min内)余42mg于90min内静脉滴注,总量为50mg。24h内每2 h抽血测心肌酶及凝血时间检查,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溶栓前及溶栓后90min和PTCA/STENT前后做心电图监护,一次12导联(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应做18导联),并予持续心电监护,溶栓后给予肝素钠1000U/h持续静滴2d。溶栓治疗后尽快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立即行补救性PTCA/STENT,所有IRA均行支架置入。未溶栓组则直接PTCA/STENT,两组病人手术后常规给予心电示波监护3天,心肌酶每日1次检测其增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d,扩冠、营养心肌及对症治疗。术后10d,心肌酶恢复正常的病人可下地活动,做心脏超声检查以测定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手术中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凡是右冠状动脉病变者,在开始行静脉rt-PA50mg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术前常规由右股静脉放置临时起搏器导管至右心室心尖处,术中一旦出现窦性停搏及窦性心动过缓时则迅速打开临时起搏器至每分钟60次起搏以带动心脏跳动。对术中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者则酌情将利多卡因50~100mg加入莫非氏管内静脉注射并予以利多卡因加入5%葡萄糖液体以1:1浓度维持静脉点滴。术中出现心室颤动着则即刻予以300~360瓦秒能量体外电除颤。对术中一过性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者则予以20%~50%多巴胺静脉点滴、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及支持对症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首次CAG显示

(见表1) A组IRA51支,其中LAD29支,RCA15支,LCX7支。B组IRA24支,其中LAD13支,RCA15支,LCX7支。两组相比,病人性别、年龄及冠状动脉梗塞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A、B两组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见表2)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几种:窦性停搏、一过性心动过缓、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A组为25%(11/44),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14%(6/44)。B组为79%(15/19),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53%(10/19)。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室颤动病人行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率。

注χ2=81.8;P>0.05,两组冠状动脉分支梗塞率相比无显著差异。

注:χ2=95.29;Pa<0.05,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χ2=78.5;Pb<0.05,两组LVEDP相比有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研究证实,AMI患者冠状动脉的急性完全闭塞可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血管闭塞时间越长,静脉rt-PA50mg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术后成功率越低,AMI后IRA的早期开通,迅速、充分持久的恢复心肌再灌注,是保护左心室功能,改善临床预后的关键因素[3]。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TCA加STENT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直接PTCA加STENT术是目前急诊救治患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4]。它具有可以迅速确定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及病变部位,心脏缺血事件少,再闭塞率低和心脏功能保存良好等优点[3,5]。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指心肌缺血后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是AMI患者血管再通的常见标志,其发生可能与缺血性及再灌注是氧自由基及细胞该超载的作用是心肌细胞兴奋性恢复的不一致,并形成折返激动有关。同时当心肌缺血时,细胞内氢离子大量增加,通过钠离子与氢离子的交换致使钠离子在细胞内显著增加,继而又通过钠离子与钙离子的交换使细胞内钙离子明显增多。钙离子一方面可激活细胞膜结构的磷脂酶,造成膜磷脂的分解而受损。另一方面,钙离子增多本身与氧自由基的大量生成有因果关系,如激活蛋白酶,致使黄嘌呤脱氢酶氧化为黄嘌呤氧化酶。前者是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黄嘌呤通过无氧氧化途径形成尿酸,不伴有氧自由基的产生,而后者是缺血过程中三磷酸腺苷分解的大量黄嘌呤从再灌注中重新获取氧时通过有氧氧化途经生成尿酸的同时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继续发挥损伤作用[7]。

机体在进化与生存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抗氧化系统,主要有酶类和非酶类。酶类主要有3种: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美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前两者存在于细胞线粒体内,作用是将氧自由基歧化,一半生成H2O,一半生成O2。在心肌缺血时,这些天然酶生成减少,其活性亦降低。故当缺血心肌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突然大量涌现,而起抵御作用的抗氧化物不仅量小而且作用弱,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容易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取决于缺血时间。实验表明,心肌缺血40min以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加重,缺血40min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反应达高峰。60min时该反应明显减弱。心肌超微结构变化也是这种趋势,60min以上缺血即出现严重不可逆性破坏,表现不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了[6,8]。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理改变特点为梗死区域由中心向周边扩展发展。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必须基于心肌细胞能够有氧自由基及钙离子超负荷存在基础上。本组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术与直接PTCA/STENT术治疗AMI比较,前者治疗时间提前(发病12h内),病变区域内心肌细胞尚未完全坏死,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表明AMI后尚存活的心肌细胞越多,急性期过后病人心肌功能恢复的越好。

摘要: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加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与直接PTCA/STENT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首次AMI患者随机给予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A组)和直接PTCA/STENT(B组)。44例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接受治疗,19例直接PTCA和支架。术中分别应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定位梗塞相关动脉(IRA)。多道心电生理仪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予以相应的处理。术后10~20d两组病人均做超声心动图,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P)以评价心肌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1)首次CAG显示A组IRA51支,其中左前降支(LAD)29支,右冠状动脉(RCA)15支,左回旋支(LCX)7支;B组IRA24支,其中LAD13支,RCA7支,LCX4支;两组冠状动脉分支梗塞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 AB两组行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为25%(11/ 44),其中心室颤动发生事为14%(6/44);B组为79%(15/19),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53%(10/19)。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室颤动病人行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率。(3)病人住院10~20d,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LVEDP达到或超过60%者,A组为64%(28例),B组为89%(17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相比较,前者较后者治疗时间提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明显,急性期过后,病人心肌功能恢复的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参考文献

[1] Ross AM,Coyne KS,Reiner JS,et al.A randomized trial compa- ring primary angioplasty with a strategy of short acting thrombolysis and immediate planned rescue angioplas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 farction:the PTCA trial[J].J Am Coll Cardiol.,1999;34(7): 1954~1962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28~329

[3] Wearer DW,Simes JR,Betriu A,et al.Comparision of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quantitative review [J].JAMA,1997;278 (23):2093~2098

[4] Antoniucci D,Valenti R,Buonamici P,et al.Direct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the infarct-related artery in acute myocardial in- farction[J].Am J Cardiol,,1996;78(5):568~571

[5] Amadeo B,Robert MC,Xavier B,et al.Recurrent ischemia after thrombolysis importance of associated clinical findings [J].J Am Coll Cardiol.,1998;31(1):94~102

[6] Rakhit RD,Eduards RJ,Marber MS.Nitric oxide,nitrates and is- chemic preconditioning[J].Cardiovasc Res.,1999;43(11):621~627

[7]张鸿修.实用冠心病学[M].第3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6~289

以“丰富”取代“补救” 第11篇

一、视角多样,学习多彩

学习材料的趣味性可以通过色彩、形状和形象的视觉替换而产生。

色彩也可以用做重要的教学工具。有的学生对色彩很敏感,我们可以在关键处用色彩来强化。这比学生一次订正多少遍要强得多。

如初中生常错的字(括号内为错字):“惊惶(慌)失措 共商国是(事) 衣衫褴褛(缕) 漂(飘)泊无定 励(厉)精图治 平(凭)心而论 破绽(锭)百出”等,面对这些错误,就可以将易错字的关键部位用彩色强化,同时将这个字放大,去刺激学生的视角。这种彩色的选择,可以由各人取其所好,用他们身边的彩笔进行涂抹,由学生自已建立个人视觉语言体系。

有的同学对形状特别敏感,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色彩、涂鸦、符号以及不同的形状来装饰学生自己的学习内容,用视觉扫视为书面信息创造头脑“引擎”,增进对内容的理解。建议他们把关键词或事件转换成他们自己个人的“头脑电影”,以提高以后的回忆水平。通过使用强调相互联系的记忆技巧,贮存和回忆信息的能力。例:“如火如荼(茶)”其中“荼”,在订正的时候,可以让对形状敏感的学生把这个字画出来,将字和意及其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他们能做也爱做的事情,也可以采用拼图方法让学生来拼一拼,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像对小学生了,有点“小儿科”了,其实,许多复杂的事情就蕴含在简单中,把复杂的事情做容易,把枯燥的事情做有趣,这是我们教学的永恒追求。

二、爱我所爱,取我所需

在教学中我发现文学的诱惑让许多学生入迷。于是,我通过多种途径筹办了班级报,然后发展到校园报,再后来,我让学生向外发稿,只要录用的都宣传、都发奖。平时,笔者有意地引导他们去积累古典诗词,慧语美文。

如:文言短章: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说出大意。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魂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诗词鉴赏: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是贾岛的诗,一个文人,与剑何干?你认为这首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巧妙在哪里?名句试背:李白: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柳永: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美文诵读:(《生命的原汁》片断:“我是活脱脱地来的,没有一丝羞怯。……喜欢就是喜欢,憎恶就说憎恶,对了错了都是我自己的真实选择!疲惫了,就流.一回伤心的泪,就唱一支悲哀的歌,别再乎别人说你软弱……我就是一个平常人,拥有一颗平常心。”)读了这一段文字,你有何感想,可以结合自己的心态写一写,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发稿。

三、生本文本,手托两家

学生是主体,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文本是多少大家和一线教师的心血结晶,我们一定要尊重。手托两家,一边是学生要发展,一边是教材要考试,这两者本不矛盾,关键是我们教师去圆融,去活用教材,把教材当例子去引导学生发展。

如《皇帝的新装》教学片断:

1. 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生1: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

生2:假话好听,笨蛋喜欢。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骑虎难下,外强中干,摆出的是“更骄傲的神气”,痛苦的是打碎牙齿往肚里咽。

生2:如果皇帝承认事实,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回到皇宫还会继续演戏,依然厚待骗子。

师:是啊,可以写一个《皇帝的新装续集》。也可以把这篇文章改成课本剧。

果树常见药害与补救办法 第12篇

一、常见药害症状

芽部药害。果树发芽推迟, 不能正常发芽, 严重时部分芽变黑枯死。特别是核果类桃、杏等树种容易发生。

叶部药害。药后1~2天, 叶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红色药斑。叶尖、叶缘变褐干枯, 严重的全叶焦枯脱落。药后5~7天, 叶片部分不规则变黄, 严重的全叶变黄脱落。

果实药害。药后3~5天, 幼果果面出现红色或褐色小点斑。随果实发育膨大成圆形斑, 但一般不脱落。有的药后7~10天, 幼果大量脱落, 严重的全树落光。7~8月份果面因喷药出现铁锈色或“波尔多”药斑, 红果变成“花脸”果, 严重的影响果品等级。

枝干药害。从地面沿树干向上树体韧皮部变褐, 严重的延伸到2~3年生枝。5~7天后严重的全树叶片变黄脱落或干焦在树上;轻的部分主枝变黄枯死, 部分受害轻的树, 还能长出新叶。

二、药害的产生原因

果树产生药害的原因主要有药剂、果树、施药方法和环境条件四个方面。

1. 药剂的剂型及特性。

药剂的理化性质与果树的关系最大。一般情况下, 水溶性强的、分子小的无机药剂最易产生药害, 如铜、硫制剂。水溶性弱的药剂则比较安全, 微生物药剂对果树安全。农药的不同剂型引起药害的程度也不同, 油剂、乳化剂比较容易产生药害, 可湿性粉剂次之, 乳粉及颗粒剂则相对安全。

2. 果树对药剂的敏感性。

桃、杏、李等核果类果树在生长季节对波尔多液敏感, 无论用何种比例配制极易产生药害。波尔多液重石灰量低于倍量式时, 梨、苹果 (尤其是金冠品种) 、山楂、柿树等都易产生药害。波尔多液重石灰量高于等量式时, 葡萄易产生药害。使用45%代森铵, 当药液稀释倍数在1000倍以下时, 梨、苹果树极易产生药害。其中, 梨品种以鸭梨药害较重, 雪花梨次之;苹果以金冠、乔纳金等品种较重, 富士、秦冠等品种较轻。

3. 药剂的施用方法。

用药浓度过高, 药剂溶化不好, 混用不合理, 喷药时期不当等, 均易发生药害。由于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致使用药浓度越来越高, 或误配浓度过高, 也会导致药害。喷雾滴过大, 喷粉不均匀时会造成局部药害。有些农药不能混用, 混用后不但失效, 有的还会产生药害。

4.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中以温度、湿度、光照影响最大。高温强光易发生药害, 因为高温可以加强药剂的化学活性和代谢作用, 有利于药液侵入植物组织而易引起药害。湿度过大时, 施用一些药剂也易产生药害。在有风的天气喷洒除草剂, 易发生“飘移药害”。

三、补救办法

1. 喷 (灌) 水冲洗。

当喷药树体刚显现出药害时, 应立即喷洒清水进行冲洗, 喷水量要大、压力要足, 以使叶片滴水为宜, 将附着在叶片或枝干上的农药稀释或冲刷掉, 必要时可连喷2~3次。防治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时, 因用药浓度过高而引起的药害, 可立即自虫孔处向树体注入清水, 直至向外流水, 以缓解药害。土壤施农药产生的药害, 先及时对果园进行大水漫灌, 再灌上1~2次流动水, 以洗去土壤中的过量农药。

2. 中和缓解。

根据造成药害的农药酸碱性或互逆性进行中和或缓解救治。酸性农药造成的药害, 可用0.5%~1%的生石灰或用1%的漂白粉液进行叶面喷洒中和;碱性农药造成的药害, 可追施硫酸铵等酸性化肥;退菌特产生的药害, 可喷0.2%的硫酸锌液;多效唑造成的药害, 可施用50毫克/千克赤霉素溶液缓解;硫酸铜产生的药害, 可喷施0.5%的生石灰水缓解;石硫合剂产生的药害, 喷水冲洗后再喷施400~500倍的米醋溶液, 可进一步缓解药害。

3. 喷洒高锰酸钾溶液。

果树发生药害后, 立即对树体喷洒70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 由于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 对化学物质具有氧化分解作用, 有明显的解毒效果。

4. 去除受害枝叶。

剪除由于药害产生的枯枝、摘除受害叶片, 避免因病菌侵染而产生其他病害;在防治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时, 如因灌药浓度过高而引起药害, 一经发现必要时应立即去除遭受药害的中小型枝干, 以防药剂继续向树体的其他部位传导和渗透, 进一步加重药害。

5. 加强果园田间管理。

补救性教学论文

补救性教学论文(精选12篇)补救性教学论文 第1篇一、补救性英语教学核心概念补救教学remedial instruction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用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