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变诊断范文
病变诊断范文(精选10篇)
病变诊断 第1篇
许多腮腺病变经临床确诊即可发现, 这在临床检查中提示一个较好的倾向性。然而, 对于新确诊的腮腺病变诊断, 临床所见需要结合X线、涎管造影术, 扫描。CT (有或无对照物) , 温度计超声。
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腮腺病变的研究已经报道, 大多数作者强调指出涎管造影检测慢性腮腺炎和涎石症的重要性。然而对于检测肿瘤却没明确肯定其作用。X线及扫描在这一区域病变的诊断中也无重要位置。
近几年, CT涎管造影术诊断腮腺病变, 特别是鉴别诊断肿块与其他病变已证明其价值。但许多作者强调应用超声检查鉴别腮腺肿块及其他病变, 为一精确方法, 并且安全、有效、经济。大多数作者认为, 涎管造影术, CT和超声均可用于几乎所有腮腺病变。此文在评价超声检测腮腺病变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61例患者, 男, 32例, 女29例;平均年龄46.5岁, 最小4岁, 最大73岁。双侧病变23例, 左侧病变22例, 右侧病变16例, 平均患病45个月。
超声机器为Vi V4, 探头10MHz, 评价超声检测价值依据如下:病变的特征是否有肿块, 肿块的大小及位置 (浅、深) , 肿块的特征 (界限分明或侵润性、良性或恶性) , 是否腮腺内或外有病变。
36例患者做了腮腺切除术, 25例慢性腮腺炎患者做了活检, 术中所获资料与超声检查资料比较。
2 结果
组织检查结果所有这些病例均排除肿物存在, 超声所见表1。
31例经组织学证实为肿瘤。术前超声所见与手术所见表2。31例中, 1例为双侧 (乳头状淋巴囊腺瘤) , 30例为单侧, 组织学显示24例良性, 7例恶性。与手术比较, 2例 (较少的) 肿物大小, 超声检错了。2例腮腺超声提示浅部有低回声区域2.5×3.2cm大小, 充满密集内容而无扩张征象。此所见为腮腺潴留囊肿的特点, 并为手术和组织学证实。
3 讨论
对于腮腺疾病的诊断, 必须鉴别明显肿物与其他疾病。当怀疑肿物时, 它的存在应被证实, 病要确定是否为实质、多发、单双侧, 腺体内或外, 以及良性或恶性。超声检查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慢性腮腺炎与肿物鉴别的可靠性。经组织学证实超声提示炎症改变的腮腺腺体增大, 均匀回声, 整个腺体内有小的、多发囊性结构。大囊肿及分泌导管扩张为慢性腮腺炎的非特异性超声所见。
31例腮腺肿物, 超声再所有患者中均证实了这种发现。肿物回声低于正常腮腺实质回声, 有清晰或模糊边界 (根据良、性) 。
超声所见结果提示肿物存在浅叶中有28例, 在浅和深叶中有2例手术中证实26例浅叶, 4例浅、深叶均有肿物, 超声未能检查出深叶肿物有2例。另外, 有1例浅叶没有, 深叶有肿物, 经手术已证实。
超声显示边界清晰的肿物29例, 提示良性, 手术及组织学证实有24例。2例超声显示有侵润性质, 组织学证实有7例, 恶性肿瘤, 手术结果没有资料显示, 其他5例肿物的侵润程度, 资料不能有效评定。
超声诊断31例腺体内肿瘤, 经手术证实。超声检查提示并经手术证实肿物的大小的评价已由本组29例超声检查所证实其准确性。
2例潴留性囊肿超声所见与手术所见一致, 囊肿的大小与组织学一致。囊肿低回声区域的超声也被证实。
4 结论
超声检查对于腮腺肿瘤与其他腮腺疾病的鉴别诊断的价值很大。所有的腮腺肿瘤的患者, 超声均可检测出肿瘤的存在。诊断浅部肿瘤达100%, 此法可靠。但深部肿瘤却不太准确。在肿瘤的诊断过程中, 所有病例中, 注意到一个特殊所见为肿瘤界限分明的特征。恶性肿瘤, 由于缺乏手术资料, 不可能做出超声检查的真正评价。
病变诊断 第2篇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人民医院甘肃陇南748500)【摘要】目的:总结应用MR技术诊断卵巢囊性病变的影像特点并探讨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33例卵巢囊性病变病例采取MR检查,分析影像表现。结果:所有患者共有病灶41个,其中有5例(15.2%)属于单纯囊肿,界限清楚,形似圆形,大小在1.3-4.7cm之间,无包膜破损,全部为单发,全部为薄壁;4例(12.1%)属于巧克力囊肿,含有病灶6个,大部分有云絮状沉积影,表现为椭圆形;11例(33.3%)属于卵巢囊性畸胎瘤,含有病灶16个,大小在5.2-20cm之间,小部分只有小球状影;5例(15.2%)属于卵巢囊腺癌,界限不清楚,表现为乳头状,部分为薄壁,部分为厚壁,全部为单发;3例(9.1%)属于卵巢冠囊肿,66.7%表现为圆形,33.3%表现为椭圆形,大小在8.1-13cm之间,全部为单发;3例(9.1%)属于卵巢囊腺瘤,含有病灶4个,大小在6-11cm之间,全部为薄壁,66.7%为浆液性,33.3%为黏液性;2例(6.0%)属于腹膜包裹性囊肿,表现为不规则形状,顺着肠管,病例曾实施过盆腔手术。结论:MR技术可清晰的分辨软组织,成像位置可随意调整,有助于准确诊断,同时可以将卵巢囊腺瘤病例进行性质鉴别,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关键词】卵巢囊性病变;MR ;鉴别;诊断【中国分类号】R73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46-01在多种卵巢病变病症中以囊性病变的发生率居高,可达到65%[1],但由于症状表现不具有特点,所以主要依靠检查诊断。采取细胞学检查等方法无法确定瘤体的位置,且无法给予准确的疾病定性[2]。以往选择的检查方法为超声波探测,但因为其无法清晰的分辨软组织,且图像质量易受到干扰因素影响等原因,导致对小病灶的漏诊率较高,敏感性不佳。MR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解决了诊断中的难题,本文将总结应用MR技术诊断卵巢囊性病变的影像特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检查对象为2010年1月-2012年1月33例卵巢囊性病变病例,均龄为37.8岁(年龄19-74岁),13例未出现异常表现,体检结果发现异常;20例表现为不孕、腹部坠胀、月经不调、阴道不规则出血、严重痛经等。病理检查证实为卵巢囊性病变患者。1.2 方法 所有病例采取美國GE公司生产MR检查,使用的仪器型号为SuperStar(NSM-P035),应用体部线圈。仰卧扫描,扫描前5小时禁食保证空腹,操作前饮水,量控制在500ml,以起到充盈膀胱的作用,从趾骨开始直至到达髂嵴。选择横断面,并分别采取冠状位和矢状位,使用的序列分别为SPIR和TSE,分析影像表现。2 结 果2.1 MR检查结果 MR检出百分比为100%,准确性达到100%。其中有5例(15.2%)属于单纯囊肿,4例(12.1%)属于千克力囊肿,11例(33.3%)属于卵巢囊性畸胎瘤,5例(15.2%)属于卵巢囊腺癌,3例(9.1%)属于卵巢冠囊肿,3例(9.1%)属于卵巢囊腺瘤,2例(6.0%)属于腹膜包裹性囊肿。2.1 影像表现 ①单纯囊肿:界限清楚,形似圆形,大小在1.3-4.7cm之间,无包膜破损,全部为单发,全部为薄壁;②千克力囊肿:4例含有病灶6个,大部分(3例,75.0%)有云絮状沉积影,表现为椭圆形,2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1例为薄壁,3例为厚壁;③卵巢囊性畸胎瘤:11例含有病灶16个,大小在5.2-20cm之间,小部分(2例,18.2%)只有小球状影,5例(45.4%)有液平,分层显著,3例(27.3%)有漂浮物,3例(27.3%)出现钙化;④卵巢囊腺癌:界限不清楚,表现为乳头状,部分为薄壁,部分为厚壁,全部为单发;⑤卵巢冠囊肿:2例(66.7%)表现为圆形,1例(33.3%)表现为椭圆形,大小在8.1-13cm之间,全部为单发;⑥卵巢囊腺瘤:3例含有病灶4个,大小在6-11cm之间,2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全部为薄壁,其中2例(66.7%)为浆液性,1例为(33.3%)为黏液性;⑦腹膜包裹性囊肿:表现为不规则形状,顺着肠管,病例曾实施过盆腔手术。3 讨 论卵巢囊性病变的种类有多种,在诊断过程中除了要求定位病灶,还要求为病灶定性,以帮助医师选择适合的治疗措施。MR技术可以清晰的将病症的形态、边缘情况展示出来,并且能够准确的反映出病变部位的范围、周围组织情况。可以根据扫描时信号异常情况分析其病变类型,选择不同的扫描序列可以通过分析强度差异性掌握组织出现的异常现象[3],以鉴别病症的性质,本文中33例病例的MR检出百分比为100%,且准确性达到100%,证实应用MR技术辅助诊断的有效性,本文准确的区分出各种性质的病灶,说明临床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可以采用MR技术,以提高准确性。参考文献[1]胡爱妹,周林江,朱智伟,等.卵巢良性肿瘤性病变MRI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18(11):805.[2]戴敏方,赵英,张洁,等.卵巢病变的MRI诊断(附100例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8,20(8):686-689.[3]Jain KA,Friedman DL,Pettinger TW,et a1.Adnexal masses:comparison of specmcity of endovaginal US and pelvid MR imaging[J].Radiology,2009,186(3):697-704.
卵巢区病变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3篇
关键词:磁共振,卵巢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
卵巢区病变的病理来源广泛,其中仅起源于卵巢的病变即种类繁多,还需与子宫、输卵管等起源的病变相鉴别。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特点,对卵巢区病变定位、定性具有较高准确性。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本院2012年9月-2014年11月经病理证实的68个病例,旨在进一步探讨卵巢区病变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9月-2014年11月行MRI检查发现、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区病变68个,患者60例,8例患者含两个病灶。年龄16~72岁,平均43岁。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腹痛、腹部包块、月经紊乱、膀胱或直肠刺激症状等。
1.2设备和成像方法
使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体部线圈,仰卧位。平扫为TSE序列,包括T2WI矢状位及T1WI、T2WI、T2WI压脂轴位,增强为T1WI压脂3D-vibe序列。T1WI,TR/TE,500/10 ms,T2WI,TR/TE,3500/105 ms.轴位层厚6 mm,矢状位层厚5 mm。全部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双胺,0.1 mmol/kg,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快速团注,速率3 mL/s。
2 结果
2.1 卵巢囊腺瘤
本组16例患者,5例为双侧囊腺瘤,共21个病灶(图1a~c)。此外,1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合并畸胎瘤。10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浆液性囊腺瘤,2例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年龄16~63岁,肿瘤大小为5~30 cm不等。5例最大径超过20 cm。1例单囊为浆液性囊腺瘤,为均匀T1WI低T2WI高信号,此例误诊。多房病灶部分病灶为近水样T1WI低T2WI高信号;部分以近水样信号为主,其他各房信号多变。2例交界性囊腺瘤可见乳头样壁结节。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强化。交界性囊腺瘤壁结节强化。
2.2卵巢癌
本组7例(图2)。年龄42~72岁。囊实性病变,实性部分T1WI上为等或等稍低信号,T2WI上为不均稍高或杂更高信号,囊性部分为水样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本组7例患者均伴盆腔积液,4例合并腹膜和/或网膜种植。
2.3 子宫内膜异位症
本组12个病灶(图3a~b)。年龄22~45岁。3例为单房。T1WI高T2WI高或较高信号,1例呈分层样改变。多房病灶各囊信号各异,呈T1WI低T2WI高或T1WI高T2WI稍低或T1WI高T2WI高等多样信号,见低信号囊壁及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呈轻度强化或部分囊壁明显强化。
2.4 畸胎瘤
本组11例(图4a~b)。年龄17~50岁。10例含多少不等脂性高信号,压脂序列上为低信号。部分病灶含囊性T1WI低T2WI高信号或T1WI、T2WI高信号,其中1个见脂-液平面。1例未见脂肪成分误诊。病灶见低信号包膜或分隔。增强后包膜或分隔强化,1例见结节强化。
2.5 卵巢囊肿或卵巢冠囊肿
本组5例(图5a~b)。年龄42~50岁。3个卵巢单纯性囊肿,2个卵巢冠囊肿。4例病灶为T1WI低T2WI高信号,1例卵巢冠囊肿呈T1WI稍高T2WI高信号。1例包膜明显强化。
2.6 输卵管积水
本组3例(图6a~b)。年龄37~63岁。呈迂曲T1WI低T2WI高信号,边环等信号。包膜样强化。
注:a:T1WI;b:T2WI;c:增强。盆腔内多房囊性占位,各囊信号不一,T1WI上为低或稍高信号,T2WI稍低、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后等信号囊壁及分隔强化
2.7 卵泡膜细胞瘤
本组2例(图7a~b)。年龄25~70岁。T1WI等稍低、T2WI稍低信号内杂稍高或高信号。呈缓慢渐进性强化。
2.8 子宫浆膜下肌瘤及其他
本组浆膜下肌瘤4例。年龄34~49岁。2例为T1WI等T2WI等稍低信号。1例为T1WI等T2WI不均等稍高信号。1例为阔韧带平滑肌瘤伴黏液变性,大部呈囊性T1WI低T2WI高信号,实性部分呈不规则T1WI等T2WI稍高信号,此病例误诊为恶性。增强后,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至延迟期呈较均匀或欠均匀强化,信号强度等或稍低于子宫肌层。其他3例。1例为卵巢颗粒细胞瘤。呈T1WI等T2WI稍高稍低混杂信号,呈较明显强化,误诊为浆膜下子宫肌瘤。1例为输卵管异位妊娠所致血肿。各序列上均为高信号内杂等、低信号,增强后内部成分未见强化,包膜强化。1例为炎症,呈T1WI等稍低T2WI不均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此病例合并腹水,误诊为恶性病变。
注:增强。盆腔内占位,不规则“菜花样”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未见强化,腹腔积液
注:a:T1WI;b:T2WI压脂。多发囊性占位,由左至右分别为T1WI高T2WI稍高、T1WI高T2WI较高、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较均匀
注:a:T1WI;b:增强。盆腔占位,T1WI上为高信号内杂较高信号,压脂序列为低信号,包膜及分隔强化
注:a:T1WI;b:T2WI。压脂。左附件区单房囊性病变,T1WI低T2WI高信号,囊壁薄
注:a:增强;b:T2WI矢状位。迂曲管状囊性病变,T1WI低T2WI高,较均匀厚壁强化
3 讨论
卵巢区的病变良性病变占多数,且多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其MRI表现各有特点。
3.1 卵巢上皮肿瘤
上皮肿瘤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1],占所有卵巢肿瘤的75%。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占大多数,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良性肿瘤中浆液性囊腺瘤单房多见,壁薄较光滑,也可多房并可见乳头体。多呈近水样信号,若并发出血则信号变化。黏液性囊腺瘤一般较大,常为多房,囊壁薄但不均匀。由于囊液蛋白含量较高,故信号高于浆液性且各囊间信号不一致,有特异性[2,3,4]。本组病例中浆液性囊腺瘤3例为多房性,仅1例为单房且病灶较小,与卵巢囊肿鉴别困难而误诊。2例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均见到特征性的乳头体,乳头状结构的多寡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5,6]。卵巢癌MR表现不同,囊实性最多见,实性成分较多呈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壁厚薄不一、不规则强化,呈结节状或菜花状突起。间接征象有腹膜或大网膜增厚、盆腔器官或盆壁受侵、腹水、淋巴结肿大等[7]。MRI诊断卵巢癌的准确性及敏感性较高。
注:a:T2WI;b:增强。子宫后方占位,T2WI上为稍低信号内杂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后渐进性强化,低于子宫肌层
3.2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常见,又称皮样囊肿,是常见的卵巢肿瘤,多发生于育龄妇女。多为单侧,内含脂肪、毛发、钙化、牙齿等。特征表现为肿瘤内的脂肪和脂性成分,故需加扫压脂序列。本组11例中出现10例,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仅1例未见脂肪成分呈T1WI、T2WI稍高信号且为单囊而误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8]。
3.3 卵巢间质肿瘤
纤维瘤和卵泡膜瘤是卵巢最常见的良性实性肿瘤,因为组织学上二者表现相互重叠,故常用卵泡膜纤维瘤这一名称[1]。MR表现T1WI中等T2WI低信号,与其含胶原有关。当水肿、囊变时见T2WI高信号。呈缓慢渐进强化。可伴发子宫内膜增厚、腹水,有提示作用。卵巢颗粒细胞瘤具有恶性倾向,多为单侧、实性,分泌雌激素,多伴发子宫内膜异常增厚。本例并发子宫肌瘤且与肌瘤信号相似而误诊[9]。
3.4 卵巢功能性囊肿
卵巢功能性囊肿包括单纯性囊肿、黄体囊肿、卵巢冠囊肿、腹膜假囊肿等[1],常见为均匀水性信号,伴出血时T1WI信号增高。多表现为单房、薄壁。不典型表现时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腺瘤等鉴别。
3.5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为子宫外的内膜异位。常见下腹部疼痛、月经紊乱、不孕等症状。其MRI常表现为多囊性病灶,因不同时期出血阶段而信号不同[10]。典型表现为T1WI高信号或至少1个囊性病灶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敏感性、准确性较高[11]。“卫星囊”也是其典型表现之一。结合病史及MRI表现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不难。
3.6 子宫浆膜下肌瘤及其他
典型的子宫肌瘤表为低信号[12],MRI多方位成像能对其准确定位[13],少数与卵巢纤维瘤鉴别困难,但二者均为良性肿瘤。当子宫肌瘤退变时,T2WI上信号不均匀,本文1例病灶较大,约20 cm,因黏液变性大部分呈囊性,且发生于阔韧带而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输卵管病变常见的有输卵管积液及异位妊娠。输卵管积水表现为扭曲管状含液体结构,沿输卵管走行分布的“C”或“S”形外观及内部囊壁不全间隔是其特征性表现[14]。输卵管妊娠破裂出血可见盆腔血肿[15]。本文1例盆腔巨大血肿表现为高低混杂的血性信号。1例炎性病变表现为双附件区不规则实性肿块,T1WI等T2WI不均稍高信号,明显不均强化,且伴腹水,误诊为卵巢恶性病变。
超声诊断,预防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第4篇
食品与健康:在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是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郑敏:是的。其实在20多年前,糖尿病还是一个主要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富裕国家流行的疾病,被称为“有钱人易患的富贵疾病”。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及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糖尿病已经开始席卷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地区、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蔓延趋势尤为迅猛。
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9.7%,居世界第二位,糖尿病患者人数占世界糖尿病人群总数的五分之一,并且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每年新增加的患者超过120万人。所以控制糖尿病的发病,以及减少现有糖尿病人群的并发症是任重而道远的。
食品与健康:那么,糖尿病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郑敏:糖尿病患病率一路飙升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人们体力活动的减少及寿命的延长,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糖尿病防治教育普及工作不够,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治糖尿病知识不够等。
在上述因素中,饮食问题占据着最为突出的地位。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行的高脂高蛋白饮食因其所含热量较高,成为导致欧美国家肥胖和糖尿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原本拥有历史悠久的优良饮食传统,非常有益于健康。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人却逐渐背离了我们自身的优秀饮食传统,更多地接纳了来自欧美国家盛行的高热量饮食习惯。正是这种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在我国飞速增长。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体力活动的减少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另一项重要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繁忙的工作使我们越来越无暇顾及体育锻炼。高热量饮食加之体力活动的减少,共同促进了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攀升。
食品与健康:众所周知,糖尿病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那么,糖尿病最大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郑敏: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最多见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足”,而糖尿病足在医学上统称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和负担,国外糖尿病85%的截肢源于足溃疡,糖尿病住院患者中47%因糖尿病足。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早期可无任何临床不适症状,病变不严重时,症状亦不明显,临床上一旦出现下肢缺血如间歇性跋行、静息痛、缺血性坏疽等,则治疗上相当困难,多数需要做创伤性治疗甚至截肢,给病人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食品与健康:糖尿病足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郑敏:糖尿病足的高发人群有如下几类:40岁以上糖尿病人;糖尿病10年以上者;男性;吸烟者(吸烟可使循环障碍加重)末梢神经感觉丧失及末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足畸形,如高足弓及爪形趾者;有足部溃疡或截肢史者;血糖控制不达标;合并心血管、肾脏、眼底病变;合并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老年,尤其独居者;自我保护不足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少者;足部感觉减退者;鞋大小不合适,导致指甲及足部皮肤病变者等。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结局不容乐观,严重者可导致足坏疽、感染败血症致残致死。关键的原因是不能早期诊断与及时处理,一是起病隐匿,二是各辅助检查手段尚未普及应用,加之患者主观上忽视,往往是发生了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间歇破行,甚至足部坏疽才来就诊,这样就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勉强治疗的疗效往往很差。因此,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规范诊治十分重要。
食品与健康:哪种方法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血管病变?
郑敏:目前临床上评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方法主要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病史、足部动脉搏动检查、踝-肱血压指数、经皮氧分压检查、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方面优势独特,并且经久不衰,在临床运用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外周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无创、简便、无放射性、实时及可重复性强等特点,能够客观反映下肢动脉变化的情况,并运用于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定位诊断,尤其能对病变的程度和预后作出判断,同时能作为药物治疗疗效评价的有效技术方法,为临床根据不同病变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提供帮助,而且对一些早期无症状病人也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为临床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糖尿病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对其下肢动脉病变这一严重并发症进行有效监测,减少肢体坏疽等病变的发生,降低该病的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效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监测可行性高,费用经济,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各级医院应用较为广泛,检查极其便利。
食品与健康:如何预防与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郑敏:一般治疗为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整血脂、戒烟、多运动、改善循环、治疗水肿、控制疼痛等。保守治疗一般是针对周围血管阻塞不严重及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临床可运用扩血管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丹参、川芎嗪、前列地尔注射液、东茛菪碱或肝素等。外科一般根据动脉阻塞的严重程度和范围,采用血管成形术或远端、近端血管搭桥术等。
预防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最积极的治疗方式。首先原则是“迈开腿,管住嘴”。理想的饮食控制既要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又要符合良好的血糖控制要求,同时尽可能地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之内。合理调整饮食中的营养成分,应注意食物中水、维生素、膳食纤维及微量元素的摄取,纠正机体的代谢紊乱状态。运动锻炼被认为是治疗下肢行走疼痛最经济和低风险的一种方法。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促进心脏健康及改善小腿和足部的血液循环。此外,运动可以改善多数患者的症状,但运动中患者要注意足部的保护。
nlc202309030631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血糖较高时,血管会丧失正常的舒张和收缩能力,使下肢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血糖监测的时间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应检测凌晨1-3时的血糖。监测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鉴别血糖的高低,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高血糖(包括合理分配饮食和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应用),同时控制高血脂和各种导致早期动脉硬化的因素,均应作为预防糖尿病肢端坏疽的长期任务,使血管、神经病变发展慢一点,轻一点,少一点。
食品与健康:请您为糖尿病足患者讲讲足部日常保健的知识吧。
郑敏:对于糖尿病足患者来说,应该注意足部保健。对一侧发生溃疡或坏疽患者建议熟悉糖尿病足换药流程,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健侧足部损伤。一旦溃疡愈合,应采取终身的足病防护措施。对未发生溃疡或坏疽的患者,应尽可能地避免足部损伤,具体措施如下:
1)温水洗脚:每天用温水洗脚,可用中性香皂洗去污。洗脚前用手试测水温(水温度为将水放至手背皮肤耐受为宜),绝对不能用热水泡足而造成烫伤,避免皮肤破损。
2)干毛巾擦脚:足洗净后,应用干毛巾轻轻擦干,包括足趾缝间,切勿用粗布用力摩擦而造成皮肤擦伤。
3)涂润肤乳:如果皮肤干燥,可用润滑乳液充分摩擦,以保持皮肤的柔软性,但注意不能涂抹于脚趾间。
4)每天检查足部:检查足部包括检查足部是否有色泽、温度的改变;是否有趾甲内陷、水疱或皲裂;是否有擦伤、抓伤及水疱等异常情况发生,趾缝间是否有破溃。
5)选择合适的鞋、袜:应选择鞋尖宽大,鞋头距足趾有一定距离,不挤压脚趾,鞋面透气性好,大小合适的平跟厚底鞋。糖尿病患者要有穿着袜子的习惯,袜子应该吸水性好、松软暖和、透气性好、袜腰宽松。袜子应每天换洗,保持清洁。
6)立即治疗足病: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即便是小伤口也需很长时间愈合。如伴有神经损害,可能感受不到对伤口的刺激,造成严重后果。立即治疗足部损伤有助于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加重。若伤口在2~3天内无愈合或者局部皮肤有红肿热痛,应尽早就医,切勿自行处理伤口。
有效的糖尿病管理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目标的达成势必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工程,要取得我国的糖尿病防控事业良好前景,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病变诊断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本院2013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腮腺间隙原发病变患者21例, 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症状检查、病理活检、实验室、影像检查确诊为腮腺间隙原发性病变。其中男12例, 女9例, 年龄12~66岁平均年龄为 (47.3±2.1) 岁, 病程为3个月~5年, 平均病程时间为 (12.6±1.1) 个月。经病理活检可确定所有患者中, 良性病变患者16例, 恶性病变患者5例, 其中多形性腺瘤9例淋巴管瘤4例, 脂肪瘤3例, 血管瘤3例, 乳头状淋巴囊腺瘤2例, 并发于腮腺浅叶14例, 腮腺渗液7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原发性腮腺间隙病变;精神状态正常, 语言表达能力正常。
排除标准:转移、继发性腮腺病变;精神病史;智障、语言表达能力障碍。
1.3 方法
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后收治入院, 根据实际病情及时进行对症治疗。MRI核磁共振检查采用飞利浦T5-NT超导磁共振进行检查, 层距5 mm, 层厚5 mm, 矩阵256×256, 数据采集3次完成。患者仰卧位于检查床, 固定头部环形线圈,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和自旋回波两种序列进行成像,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强化成像。采用德国西门子Emotion16层螺旋CT进行腮腺扫描, 管电压120k V, 管电流300 m A, 层厚1 mm, 螺距2 mm, 造影剂选用泛影葡胺, 腰麻后腮腺导管口插管推注造影剂。X线摄影采用岛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RAD SPEED M进行检查。获得的影像结果由本院临床科室进行综合确诊, 后进行病理活检结果对比, 总结三种影像设备对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摄影与CT、MRI检查确诊情况比较
采集2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影像信息并进行诊断, 与病理活检确诊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情况见表1。通过表1计算可知, CT、MRI扫描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X线摄影,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三种检查方法对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评价
根据影像表现对原发病变的病变位置、病变病情进行评价, 结果见表2。通过表2比较可知, 螺旋CT、MRI可对病灶的良恶性, 病发位置等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较X线摄影具有明显优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腮腺间隙人体涉谷上颈部间隙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组成包括腮腺、神经、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 其中分布着各种淋巴管、血管等, 因此腮腺间隙易发生病变, 且多发于良性肿瘤及肿瘤性病变[4]。因此, 对腮腺间隙内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控制肿瘤恶化,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实验主要研究腮腺造影螺旋CT扫描、MRI对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通过对获得影像的观察, 总结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CT、MRI影像学表现特点。
由于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应用CT可对腮腺部位进行清晰断层成像, 但某些肿瘤其密度与腮腺密度近似, 螺旋CT无法进行准确现象, 因此对腮腺注入造影剂, 可使腺体密度升高, 使CT能够更好分辨腺体和肿瘤, 并通过多平面重建三维影像准确、清洗显示病变部位位置、病理状态、形态等, 诊断结果可靠准确, 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腮腺间隙原发病变及周围组织侵袭情况。颈深筋膜可分为浅层筋膜、内脏筋膜、椎前筋膜, 而腮腺间隙周围存在浅层筋膜包绕, 虽MRI无法识别成像筋膜组织, 但可通过对舌骨上颈部组织清晰成像, 从而对浅层筋膜进行识别、成像, 因此可对腮腺间隙进行清晰成像。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应用螺旋CT、MRI进行腮腺间隙原发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X线摄影, 通过对所获影像结果进行总结, 发现腮腺间隙原发病变应用CT、MRI检查具有影像学表现特点:多形性腺瘤由于含有较多纤维基质, 在T2WI上呈高信号并增强扫描后强化显著;腮腺淋巴瘤多病发腮腺浅叶, 表现界限清晰, 单双侧多发实质肿瘤, 增强后早期强化显著;神经鞘瘤在MRI上信号不均匀, T2序列高信号, 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恶性肿瘤边界模糊, 侵袭特性, T2WI序列呈低信号, 增强后不均匀强化[5]。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确定, 应用腮腺造影螺旋CT扫描、MRI检查对腮腺间隙原发病变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 可根据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进行病变种类、病变位置 (特别在判断病变与腮腺导管相对位置关系方面) 的准确评估, 避免了盲目穿刺活检, 具有临床应用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谢超, 徐坚民, 龚静山, 等.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CT和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 (2) :182-185.
[2]王志强, 许崇永.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黑龙江医学, 2009, 33 (1) :32-35.
[3]畅智慧, 刘兆玉, 孙洪赞, 等.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9) :1394-1397.
[4]范卫君, 吕衍春, 肖鹏, 等.CT灌注成像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9) :921-925.
肠道病变诊断上的一个突破 第6篇
胶囊内窥镜 (CE) , 实际上就是一个微小的照相机, 在诊断小肠疾病上是一个革命性的诊断工具, 它可以获得胃肠道4至6万帧图像, 虽然真的有病变部分的图像在大多数病人中不超过500。因为不知道有病变的图像在哪里, 所以读图的人不得不逐帧地去扫描数以万计的图像, 这对读图的人的眼睛和体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为了减少阅读者的工作负荷, 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俊超教授和甘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开发了一种基于颜色特征和病变轮廓的图像处理软件 (IPS) , 它可以从原始图像中筛选出大量正常图像, 这样, 原始图像中只有10%~15%被留了下来, 这中间大多数一般遇到的小肠病变图像被留了下来供诊断。上述信息发表于2008年12月出版的世界胃肠病学杂志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在用IPS进行的常见肠道病变筛查中, 胶囊内窥镜图像阅读者获得的诊断结果的总有效率 (敏感度) 在42.9%至91.2%, 中值为74.2%, 虽然特异性和精度还比较低, 而且, 非常见病变与正常图像在区别上还有困难, 但是, IPS扫描的图像数平均为5000, 留下的图像数只是原图像数的10%-15%, 大量的正常图像被排除在外, 阅读时间平均从5小时减到1小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这一计算机辅助筛选技术在大多数病人诊断中可以有效和可能获得正确诊断。■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39例2004年6月~2008年7月我院诊断的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 男24例, 女15例, 年龄17~72岁, 全部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
采用SIEMENSQ—2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Hz。患者仰卧位、右侧卧位, 在脾窝区分别进行斜、纵、横方向脾脏二维超声检查, 重点观察肿物个数、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及后方回声, 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重点观察内部和周边血流分布情况和血流性质。
2 结果
2.1脾脏良性肿物的声像图表现
2.1.1脾囊肿
本组7例, 多发者2例, 单发者5例。脾脏内可见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区, 边界清晰, 包膜完整, 内部透声好, 部分囊肿内可见分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囊肿内部未见血流信号。
2.1.2脾脓肿
本组3例, 本病罕见。脾脏增大, 脾脏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及无回声光团, 边界不清, 1例光团内可见点状或斑片状强回声, CDFI显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 周边可见绕行血管。
2.1.3脾血肿
本组10例, 脾上极、下极或脾门处可见无回声或低回声光团。CDFI其内未探及血流信号, 其中5例包膜不完整、中断, 脾周围可见无回声暗区。
2.1.4脾血管瘤
本组7例, 脾脏内单发2例, 多发5例, 均匀强回声或低回声光团, 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清晰, 肿物边缘有裂隙现象。其中1例伴脾梗死及脾炎, 脾实质回声不等, 光点粗大并可见片状不规则低回声区。CDFI显示其内星点状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
2.1.5脾梗死
本组3例, 脾光点粗大并可见片状或三角形低回声区。
2.2脾脏恶性肿物的声像图表现
2.2.1脾恶性淋巴瘤
本组4例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 霍奇金病1例, 均呈低回声光团。单个2例, 多个2例, 光团呈圆形或类圆形区, 边界清晰, 无包膜, 内部回声均匀, 后方无明显增强效应。
2.2.2脾转移瘤
本组5例, 强回声2例来自肝脏, 边界清, 不规则, 内部回声不均匀;低回声1例胰尾癌直接浸润, 形态不规则, 脾包膜不完整;以低回声为主混合性肿物2例来自卵巢, 边缘尚清晰, 形态不规则, 内部回声欠均匀。CDFI可探及瘤体内及周边少量血流信号。
3 讨论
本组脾脏占位性病变超声显像结合病理可分为两大类:脾良性肿物和脾恶性肿物。
3.1 脾良性肿物
以脾囊肿多见, 脾囊肿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脾脏真性囊肿为内壁有内皮或上皮覆盖, 囊壁薄, 囊内容物呈淡黄色清亮液, 典型声像图表现为边缘清晰, 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 内部透声好, 后方回声增强, 侧方有声影。脾脏假性囊肿的内壁由纤维组织构成, 其发生多为脾破裂出血、炎症或淋巴管、动脉栓塞后形成局限性囊腔和液化有关, 常为单房, 且囊壁较厚, 可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感染性囊肿。脾脏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无法区别。本组脾脓肿3例, 由于脾脏具有很强吞噬作用, 故脾脓肿少见, 约占尸检的0.14%~0.17%。一般为继发性感染, 多为血源性, 也有脾周组织器官感染直接蔓延或经淋巴道感染。本组3例脾脓肿早期脾实质内可见偏低回声区, 边界欠清, 液化坏死而呈液实性混合回声, 随病变发展形成边界尚清的无回声区, 壁厚、内壁不整齐, 呈“虫蚀样”。但需要注意早期脾脓肿应与脾实质性肿瘤相鉴别, 结合病史及动态观察有助于诊断。脾血肿常有外伤史, 依据脾损伤范围、程度及时间不同, 可分为真性脾破裂、脾实质血肿、脾包膜下血肿。脾血肿内可见无回声光团, 随时间延长血肿内回声可不均质或囊性化。原发性脾脏肿瘤较少见, 据Brox报道, 17707例尸解中和68820例外科脾切除标本中原发性脾脏肿瘤仅5例。将二维显像与CDH检测相结合, 可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脾脏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多见, 其次为淋巴管瘤, 其他类型少见。脾血管瘤可呈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及囊状扩张。海绵状及囊状扩张的血管瘤血窦内血流速度极慢, CDFI难探及血流信号。脾梗死较少见, 超声显示多为三角形低回声区。其中1例为肝硬化门脉高压, 导管手术行脾血管栓塞所致, 超声显示脾脏大部分回声偏低, 光点粗糙。脾脏良性肿物较多见脾血管瘤, 本例脾血管瘤同时伴梗死及急性脾炎极为罕见。患者为结肠癌术后2年, 发现脾脏肿物, 超声显示脾内多发略强回声团, 其内可见管状回声, 并可见片状略低回声区, 其周围脾实质光点粗大且分布不均, 后经病理证实为脾血管瘤伴脾梗死继发炎性改变所致。
3.2 脾恶性肿物
临床少见, 本组有9例, 其中脾脏恶性肿瘤以淋巴组织恶性肿瘤较多见, 为全身性淋巴瘤的一种表现。脾脏浸润的声像图表现与淋巴瘤细胞的恶性程度相关。恶性淋巴瘤因淋巴组织弥漫性增生而致脾脏增大时, 脾实质回声常略低于正常脾脏, 回声分布尚均匀。当脾实质内有局限性病灶时, 呈单个或多个散在分布的圆形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 边界清晰, 轮廓光滑整齐, 远侧多无明显增强效应。无回声区并非囊肿, 主要原因是由于病变区结构均匀, 声阻抗接近, 超声波反射形成少, 提高增益可显示低回声光团内小点状回声。脾转移瘤根据病理组织分类, 其原发脏器依次为乳腺、卵巢、肺、皮肤及胃等。本组转移癌的声像图多样化, 这可能与原发肿瘤的特性有关, 消化道肿瘤脾转移灶多呈强声型和牛眼征表现;卵巢癌的脾脏转移灶多呈低回声病变。
3.3 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物
肺肿瘤性病变CT诊断 第8篇
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肺肿瘤中18例周围性肺癌 (占78%) , 5例良性肿瘤 (22%) (炎性假瘤3例, 错钩瘤及结核瘤各1例) , 早期诊断周围型肺癌, 特别与良性肿瘤鉴别较困难。本组23例术前术后诊断相符15例 (占65%) , 术前、后诊断不符8例 (占30%) , 均属良恶性鉴别诊断问题。
2 诊断
在肺肿瘤性病变CT诊断包括两方面:
2.1 CT能提高病变的发现率, 定位准确。
能发现肺内, 特别是胸膜下<0.5cm的病灶。本组有1例肺癌伴肺内转移灶0.5cm大小, CT发现而胸片未发现。还有CT能清楚显示纵隔内淋巴结转移。本组18例肺癌中有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CT均能发现, 而胸片难以发现。
2.2 定性诊断
根据肿瘤性病变的形态和内部结构CT可鉴别良恶性:恶性肿块边缘不规则, 有分叶毛刺。良性肿瘤多呈圆形, 边缘大部分光滑, 无或有小分叶。
本组18例肺瘤均有分叶或毛刺 (为100%) 。而5例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滑, 其中3例有小分叶。从肿瘤密度来看, 良性密度均匀, 恶性不均匀但肿块较实。瘤灶内钙化是良恶性重要鉴别点, 肿瘤内中心钙化可能是结核等良性病变, 本组5例有钙化 (良性2例, 恶性3例) 均为中心钙化。
本组5例瘤内钙化CT均发现, 而X线片未发现, 还有从两窗 (纵隔窗和肺窗) 观察肿块大小有无改变也可鉴别良恶性, 一般肺癌肿块较实在两窗内肿块大小无大差异, 良性肿瘤 (炎症、结核) 肿块不实, 故肿块于纵隔窗小于肺窗。本组18例肺癌有16例癌块较实, 在两窗中癌块大小无改变 (94%) , 5例良性肿瘤有3例肿块在纵隔窗小于肺窗1/2或1/2以上, 另2例于两窗中无改变。文献报道, 从瘤灶大小分析良恶性, 认为良性病变80%以上<2cm, 恶性病变大小为1~4cm。本组5例良性肿瘤直径为1~1.5cm, 18例肺癌有6例直径1.0~2.5cm, 12例直径3~5cm。阻塞性炎症及胸膜凹陷征, 一般恶性肿瘤都有, 但良性肿瘤无此征象, 个别病灶距离胸壁近的炎症或结核可出现胸膜粘连, 本组有3例。
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CT诊断探析 第9篇
【关键词】上颌窦霉菌性病变;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鼻霉菌病,相关数据表明该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提升。在治疗方面其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所以早期诊断对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有着重要的作用[1]。我院对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的87例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CT检查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的87例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上述患者男33例,女54例,年龄为37-78岁,平均年龄为(47.81±3.21)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 17年,平均病程为(5.31±1.71)年。上述患者均确诊为上颌窦霉菌性病变。
1.2方法
采用GE BrightSpeed16层螺旋 CT扫描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扫描始于从上颌骨齿槽突,终止于额窦上方。在扫描的过程中尽量要保证冠状位扫描线与听毗线处于垂直状态,另外对骨质结构和软组织病变进行增强扫描,保证CT扫描的整体性效果。
1.3 CT特异性与敏感性判断
特异性为CT阳性中实际患病人数与CT 阳性人数的比值;敏感性为实际患病人数中CT为阳性的总人数与实际患病人数的比值。
2 结果
上述患者中CT阳性人数为86例,敏感性为98.85%。CT阳性中实际患病人数为84例,特异性为97.67%。
3 讨论
3.1上颌窦霉菌病变的特性
上颌窦霉菌病变是临床中较少见的一种症状,其中女性的患病率大于男性,本研究中,女性所占比例為63.07%,男性所占比例为37.9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推断,这与女性体内分泌激素的差异有关。其次,上颌窦霉菌病变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本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年龄分布为37-78岁,平均年龄为(47.81±3.21)岁,与相关文献的报道数据一致。此外,该病具有病程长短不一的特点,本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病程为2个月至17年。
3.2 上颌窦霉菌病变的CT诊断
临床诊断过程中,上颌窦霉菌性病容易和以下疾病混淆[2]。(1)非真菌性鼻窦炎,该病具有较低的钙化率,实际诊断过程中,应当根据钙化的形状和具体位置进行鉴别,避免和真菌类混淆。(2)鼻窦肿瘤,诊断中,结合CT所显示的骨化或钙化的形态、性质改变以及侵犯的范围,易于和真菌鉴别[3]。(3)变应性鼻窦炎, CT诊断的典型表现为窦壁膨胀变薄,且伴有云雾状的高密度影像。本研究结果显示,CT 诊断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8.85%,特异性为97.67%[4]。
综上所述,上颌窦霉菌性病多属于单侧病变,女性为多发群体[5]。该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CT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较强,可以作为与其他鼻窦疾病鉴别的临床参考依据,CT诊断对上颌窦霉菌性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肖一,朱杰敏,崔金才等.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和临床和病理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J].2010,9(10):4-6.
[2] 朱新进,曾惠良,陈学光等.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12(11):645-646.
[3] 房刚,李继忠,张秀云.上颌窦真菌病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3(11):78-79.
[4] 吴景凯,陆忠烈.CT在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11(08):545-546.
骨关节病变MRI诊断价值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共收治各类骨关节疾病患者975例, 其中男418例, 女557例, 年龄15~80岁, 平均年龄66.5岁。所有患者均行X线、MRI检查, 其中449例行关节镜与 (或) 手术治疗, 并收集相关病理分析检查资料, 另221例行CT扫描检查。
1.2 设备与材料
X线机采用500 mAX线机;CT设备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4螺旋CT机;MRI设备采用GE Signa Highspeed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仪。
1.3 MRI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视需要扫描的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表面线圈, 其中下肢膝关节和踝关节选择较为特殊的相控阵表面线圈;上肢肩关节、肘关节选择柔软表面线圈;腕关节选择具有高分辨的分相矩阵表面线圈, 脊柱各关节选择相控阵表现线圈。此外, 四肢的骨关节均为小包裹, 髋关节则使用大包裹方式的柔软表面线圈。病变关节分别行横向轴面、冠状面以及矢状面的扫描。扫描序列为T1WI、T2WI、STIR、GKE的序列。
2 结果
该组975例中, 四肢骨肿瘤19例, 分别采用X线和MRI的检查方法均能明显观察到病变的部位。与X线平片结果比较, MRI显示的病变范围更大, 而且还能够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周围的软组织受损情况。8例行截肢根治术, 术后对截肢采取了病理解剖分析, 观察发现病变处的软组织累及范围基本与MRI显示结果相同。MRI对病变软组织的检查结果可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在MRI检查中诊断出中轴骨原发性肿瘤和转移肿瘤患者93例。对于肋骨和颅骨处的肿瘤显示与X线拍片结果大致相同。但如果患者体内有软组织肿块, 特别是脊柱部位的肿瘤显示较X线拍片更加清晰。从X线平片、CT扫描上仅能显示脊柱形态正常, 不能很好区别是否存在病变, 而从MRI的信号异常变化上可以判断和识别出脊柱关节的病变。在该组15例的24个椎体形态均正常, X线和CT未能显示也病变, 但在MRI中发现长T1长T2信号者12例, 其余3例T1WI和T2WI均未有低信号。但MRI不能很好地显示瘤骨, 这一点不及X线片和CT扫描。
经MRI检查, 共诊断股骨头坏死39例的67个病变股骨头。通过X线平片可以显示出8例的10个病变股骨头, 而通过CT扫描可以显示出22例的36个病变股骨头。与X线拍片比较, CT扫描能够较好的显示关节腔和关节囊内的病变情况。与CT扫描比较, MRI检查时关节囊内的积液瘀T2WI呈现高信号的特点, 更加清楚的显示出股骨头病变情况。
MRI检查方法对于520例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达到了90%。但CT扫描的方法在诊断颈部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不如MRI。在MRI检查方法下, 检出169例的354个颈椎间盘突出, CT仅能确诊53例的121个颈椎间盘突出。此外, CT扫描下对颈髓受压情况的反映与不及MRI表现明显。在腰椎椎间盘诊断方面, CT扫描稍逊色于MRI。
该组共诊断出膝关节病变100例, 包括了膝关节半月板撕裂、退行性病变、韧带损伤等多个类型。常规检查方法的X线拍片和CT扫描很难明显显示膝关节的病变情况, MRI及关节镜检查的观察结果则基本一致。
该组共诊断出骨性关节炎104例。在MRI检查方式下可以软骨缺损、骨质不同程度的吸收、骨髓挫伤后发生水肿。但MRI对骨刺、游离骨的显示不如X线和CT的清晰。在X线平片中观察到游离骨15例, MRI仅显示出4例。
该组共诊断出骨与关节结核49例。尽管X线拍片、CT扫描和MRIF均能显示出骨与关节核的病变。但在冷脓肿的显示方面, X线拍片和CT扫描方式不如MRI显示清晰。
3 讨论
MR医学成像技术是由Blochhe和Purcell于上世纪40年代发现的, 经过不断的研究开发于80年代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2]。设备主磁体从最初永磁体升级到常导和超导, 磁强强度从0.3T提升到3T, 而梯度切换而从2位数提升到3位数, 设备配套使用的软件、硬件系统都得到了大幅改善, 图像质量进一步优化。MRI技术通过多个层面、多方位、多脉冲序列的成像系统,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高质量更为可靠的参考依据信息。
在骨关节病变诊断时, MRI设备从多个方位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描, 设置多个参数成像, 不仅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力, 还能够通过分析病变区域的细微化学成分, 为病变部位的定性提供更为丰富和有价值的信息资料[3]。同时, 骨与关节的生理解剖结构比较固定, 化学成分也相对处于一个恒定的状态, 这就与MRI成像形成了天然对比, 有利于骨关节病变的诊断[4]。
由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红骨髓和黄骨髓之间的转换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通过MRI检查可以清晰对红骨髓和黄骨髓进行成像, 有利于区分鉴别组织的正常、异常或病变, 并据将血液病的骨髓的变化作为治疗效果跟踪的评价[5]。需要注意的是, 因MRI对部分水分少或几乎不含水分的组织成像能力较差, 在骨刺、瘤骨和钙化的显示不及X线和CT扫描清晰[6]。
在该组资料中, 与X线和CT检查方法比较, MRI检查方法的对组织的分辨率高, 较好地显示了肌腱、韧带和软骨组织等软组织, 特别是对于骨髓信号尤为敏感, 有利于完整地观察固有的解剖结构。因此, MRI是诊断和评价骨关节病变的最佳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爱德.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2:52-53.
[2]Disler DG, Mccauley TR, Wirth CR, et al.Detection of knee hya linecartilage defects using fat-suppressed thee-dimensional spoiledgradi-ent-echo MR Imaging:Comparision with standard MR imagingand cor-relation with arthroscopy[J].AJR, 1995, 165:377-382.
[3]张雪哲.正确应用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像学检查[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32 (7) :437-438.
[4]曹庆选, 李文华, 王倩, 等.膝关节骨挫伤的比较影像学[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6, 4 (4) :263-267.
[5]De Schepper AM, De Beuckeleer L, Vandevenne J, et al.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of soft tissue tumors (Review) [J].Eur Radiol, 2000 (10) :213-223.
病变诊断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