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布氏杆菌患者的护理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0-051

布氏杆菌患者的护理(精选8篇)

布氏杆菌患者的护理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3例, 男性6例, 女性5例, 年龄44~69岁, 13例患者均有与羊有密切接触史, 临床表现发热、多汗、关节痛、腰痛。

2 观察及护理

2.1 病情观察

因本病发热特点是热型不一, 以不规则热多见, 典型的波状热已不多见。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 但体温下降后自觉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症状相矛盾的现象, 对有一定诊断意义。且此病患者发热与不发热均有多汗, 因此应密切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 注意观察热型的变化以及发热时伴随的体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入量、体质量、发热引起的身心反应的变化、治疗及护理效果等。本病所累及的组织器官很广泛, 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骨关节及神经系统, 应注意观察关节有无红肿、坐骨神经痛和腰骶神经痛表现, 评估疼痛的部位、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性质、强度, 以及加重或缓解疼痛的因素;男性患者注意有无睾丸肿大及疼痛;注意观察淋巴结及肝脏、脾脏变化;注意观察治疗后病情变化。

2.2 对症护理

2.2.1 发热:

发热对机体代谢及重要系统均可产生影响, 使糖、蛋白、脂肪分解代谢增强。长期发热可使患者体质量下降, 免疫力降低, 消化液分泌减少, 胃肠蠕动减弱, 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口干或恶心、呕吐等, 因此患者应卧床休息, 保持心情平静, 注意勤变换体位, 使患者有舒适感。饮食供给高热能、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及口味清淡, 易于消化的饮食。根据病情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或软饭。流质饮食可选用牛奶、豆浆、蛋花汤、稠米汤、绿豆汤、鲜果汁、去油鸡汤等, 半流质饮食可选用大米粥、面片汤甩鸡蛋、馄饨、豆腐脑、银耳羹等, 软饭可选用馒头、面包、软米饭、包子、瘦肉类、鱼、虾、蛋、瓜茄类、嫩菜叶、水果等食品;供给充足液体, 有利于体内的毒素稀释和排出, 还可补充由于体温增高丧失的水分, 可饮开水、鲜果汁、菜汁、米汤、绿豆汤等。大量出汗时, 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盐分;忌用浓茶、咖啡、酒精饮料及具有刺激性调味品 (芥末、辣椒、胡椒等) , 并限制油腻的食物, 宜采用少吃多餐制, 这既可补充营养物质, 还可减轻胃肠负担, 病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注意通风、避免噪音。协助患者饭后、睡前漱口, 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 避免口腔内感染。

2.2.2 皮肤护理:

多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 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 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 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温水擦浴, 待落汗后再洗, 以防受凉、受风。及时更换棉质内衣裤及床单、被套,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预防感染。

2.2.3 疼痛的护理:

本病因累及骨关节及神经系统, 大关节如膝、肩、髋等关节出现游走性疼痛, 常有坐骨神经痛和腰骶神经痛。患者喜卧向健侧, 病侧下肢髋膝部微屈, 重心移向健侧。日久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 坐骨神经痛危害可导致轻度肌肉萎缩。急性期卧床休息同时注意体位和姿势, 维持肩关节外展位, 指关节伸展, 防止髋关节外旋, 平卧时患者避免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指导患者做功能锻炼以保持和恢复关节功能, 每日进行1~2次进行主动或主动加被动的最大耐受范围内的四肢关节伸展运动, 目的是维持关节活动功能加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锻炼前可先行理疗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使肌肉松驰, 并有轻度止痛的效果有利于锻炼, 以保持和增进关节的功能。对于坐骨神经痛者用患侧拇指的指腹在环跳穴处进行由轻而重, 再由重而轻地按揉1~3 min, 以局部感到酸胀、发热、舒适为度, 或用患侧手掌的掌根在患处进行按揉2、3 min, 以局部感到发热、舒适为度。绝对要严禁吸烟, 因为香烟含有尼古丁等有害物质, 能置换血液红细胞内的氧, 使坐骨神经干本来不充足的营养成分变得更少, 从而使坐骨神经痛加重。杜绝暴饮暴食, 多食“两素”。多食“两素”, 指的是维生素和纤维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 它是神经代谢非常重要的物质, 维生素C和维生素D等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它们含有丰富的神经代谢营养物质。患者往往因为行动不便, 而不能打理个人卫生, 因此对患者的个人卫生护理也尤为重要。根据患者的情况, 帮助其整理床褥, 更换床单被套, 保持床上用品的卫生,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 为防止长褥疮, 应当经常帮患者擦拭身体;患者每次进食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 去除口中残留的食物, 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 做好大小便的护理。

2.3 用药的护理

护士应了解治疗药物的作用、疗程、用法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并告知患者, 如利褔平可引起肝脏损害, 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本药还可使分泌物、排泄物变成橘黄色, 服药前应告诉患者, 以免引起恐惧。四环素族抗生素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 及皮疹, 饭后服药可减轻不良反应, 应遵医嘱按时服用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保持药效。

2.4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发热、多汗、疼痛等症状, 感觉重病在身常常烦躁易怒, 焦虑多疑, 求愈心切。又因疾病长、症状反复、迁延不愈常有抑郁表现, 护士应向患者解释病因、治疗以及有关的预防知识, 鼓励患者提出问题, 并给予耐心解答使其解除焦虑。同时还应向患者、家属介绍休息、饮食、饮水要求及物理降温方法, 使其参与护理活动, 学会自我护理。护士应注意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倾听患者主诉、陪伴患者并通过触摸的方法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鼓励患者配合在有关检查及治疗, 消除顾虑, 以利疾病早日康复。常常因为疼痛难忍, 而不能安心工作或学习, 更有甚者夜间疼痛不能入睡。此时患者为了能够使坐骨神经痛患者早日康复, 因此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2.5 健康宣教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 主要通过体表皮肤、黏膜的接触进入人体, 此外亦可经消化道, 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吸入被布氏菌的尘埃而感染[1]。因此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对乳类必须煮沸消毒, 腌肉类应煮熟食用。工作时均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等。工后洗净双手、用过的工具、防护用品、被污染的地面等均应洗净和消毒处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的有关知识, 如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出院后仍避免过度劳累及注意增加营养, 并应在1年内定期复查。

摘要: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 是由布氏杆菌引起, 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慢性化和易复发为特征的传染病。我国流行的布氏菌属主要为羊种菌, 病原菌通过体表黏膜、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引起感染, 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骨关节及神经系统。该病病程相对较长, 加强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对降低并发症, 提高疗效, 促进康复的非常必要。

关键词:布氏杆菌,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第2篇

关键词:羊;布氏杆菌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31-01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呈慢性经过,临诊主要表现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随着养羊户的增多,人畜共患该病也越来越多,2014上半年南阳市共接到报告人患布病病例高达700余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0多例。人畜布病的防控也被列入重点工作。

1 流行特点

母羊较公羊易感,成年羊较羔羊易感。病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羊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羊的精液内,多经接触流产时的排出物及乳汁或交配而传播。该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常使大批妊娠母牛流产;老疫区流产减少,但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睾丸炎等逐渐增多。

2 临床表现

母羊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产出死胎或弱胎。胎儿若不排出,可能形成木乃伊,但多发生腐败而排出恶臭液体。母羊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甚至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患病公羊常发生睾丸炎或附睾炎。睾丸肿大,触之疼痛,阴囊增厚硬化,性机能降低,甚至失去配种能力。

3 防治方法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是国家规定的重点检疫和防治对象。羊患病后,则体质瘦弱,繁殖能力下降,寿命变短,饲养费用增加,给养羊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防治该病对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养羊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该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羊群、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和培育健康羔羊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如下:

(1)加强检疫,引种时检疫,引入后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

(2)定期预防注射,如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活苗和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活苗。

(3)严格消毒,对病羊污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用5%克辽林、5%来苏儿、10%~20%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消毒;病羊皮用3%~5%来苏儿浸泡24 h后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培育健康羔羊。

对流产后继发子宫内膜炎的病羊可用1%高锰酸钾冲洗子宫和阴道,1~2次/d,经2~3 d后隔日1次,直至阴道分泌物流出为止。严重病例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对于广大散养户来说,怀疑或确诊为布病后,尽量及时淘汰。

4 人感染布病的途径

(1)接触传染。当人们给流产病畜接生时,由于未带手套,手将直接接触胎儿、胎盘、羊水、阴道分泌物等。如果手上有微小伤口,病菌就更容易侵入到人的体内,使人发病,或者在打扫羊圈、用羊粪施肥,或直接、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料等都会有机会被病菌侵入。

(2)消化道传染。病菌可以随被污染的食物如未完全灭菌病畜肉、未消毒的奶及奶制品等通过口腔、食道黏膜等侵入。

布氏杆菌患者的护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骨伤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布氏杆菌病伴高热患者60例, 其中男性45例, 女性15例;年龄25~70岁, 平均43岁。体温波动于37.5~39.5℃之间, 无明显时间规律, 常伴有大汗, 全身关节疼痛剧烈, 均经全面体格检查和辅助实验室检查, 确诊为布氏杆菌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标准[3]。

1.2 护理方法

1.2.1 体温上升期

即体温开始上升的阶段, 患者多表现为寒战、呼吸深而快、心跳加速, 此时患者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 会有一种害怕心理。主管护士除常规住院介绍外, 应向患者讲解此病高热的发病机理、治疗原则, 发热可能持续的时间, 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初步的了解, 以稳定情绪。加强护患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 给予更多的关心,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凉爽通风, 温度适宜, 床铺被褥干燥、整洁, 出汗较多时可用干毛巾擦汗, 内衣要经常更换。在热退以后,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士可陪护患者到户外活动, 呼吸新鲜空气。

1.2.2 高热持续期

高热者, 多数患者虚弱无力、关节酸痛, 食欲不振及呕吐, 甚至出现谵妄、神志不清、幻觉、行为障碍等。护士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情心, 实施人性化护理, 尽量解除患者由高热带来的痛苦。此期患者在发热或不发热时都会大量出汗, 经常大汗淋漓, 衣被湿浸, 应及时为患者更换衣物被褥, 保持衣服及床褥清洁干燥。护士应遵医嘱给予患者处理, 包括采取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敷头部、冰水灌肠等降温措施, 以降低体温而保护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告知患者因高热而出现的精神症状, 只要体温下降, 都会减轻或消失。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性反应[4], 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高热持续期应做到以下几点:

1.2.2. 1 指导患者学会观察体温的变化、识别并报告体温升高时的早期表现和体征, 如精神不振、怕冷、寒战、肢端发凉、呼吸加快等。教会患者估计体温简单方法, 即体温每升高1℃脉搏加快15次, 将测脉搏的方法教会家属掌握, 以免因夜间频繁测体温影响患者休息。高热初期体温骤升时, 通常会有30~60 min肢端发冷过程, 此时体温上升快, 此刻的皮温不能反映实际体温, 因此, 不能“以触代测”而应及时测量体温和脉搏, 结合颈部皮肤灼热感估计是否高热, 以便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1.2.2. 2 掌握常用退热方法,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的方法及好处。高热初期宜采用物理降温, 如局部冷敷、全身擦浴、冰盐水灌肠等方法, 这些方法降温效果明显、操作简便、可反复使用。药物降温虽然效果明显, 但不良反应较多。因此, 多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使用。患者头戴冰帽或头枕冰枕时, 用毛巾保护耳朵防止冻伤, 并用毛巾包裹冰袋, 分别放置于其颈部、腋下、腹股沟及腋窝等大血管走行浅表处。每次冷敷30 min, 需持续降温者, 下次冷敷需间隔1 h后方可进行。全身擦浴采用34~35℃的温水或30℃的25%~30%酒精擦浴, 擦浴顺序及手法按照护理操作常规要求进行。进行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前应在患者前额放置冰袋, 足下放置热水袋。重点擦浴患者的前颈部、腋下、肘窝、腹股沟及腋窝等部位[5], 禁止擦浴后颈部、心前区、腹部及足心。擦浴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 防止冻伤, 避免出现反射性心率减慢和腹泻等不良反应[6]。每次擦浴20 min, 擦浴结束30 min后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若体温降至39℃以下, 撤去冰袋。

1.2.2.3纠正患者及家属的认识误区, 对患者及家属要做好思想工作, 使其认识布氏杆菌病高热复发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应对高热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部分患者家属认为高热引起脑损害, 在体温上升发冷时即要求冰袋物理降温, 或冷水擦身。此时应向家属讲明发冷时应增加保暖措施, 以防引起或加重寒战, 体温上升会更快。告之发热是人体与致病微生物作斗争时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护士应做到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高热患者选择不同的降温方法。对于年老体弱、有心血管疾病的高热患者禁用乙醇擦浴、药物及冰毯降温, 否则会使患者大量出汗引起虚脱或并发心律失常, 甚至休克, 可用冰袋给予缓慢降温, 在降温过程中不可太急太快。待患者寒战减轻, 递减盖被, 不可一次全部去除。如果患者一旦四肢暖和, 应松解衣被, 以利散热, 避免直吹对流风。

1.2.3 体温下降期

患者在发热中分解代谢增强, 消耗增加, 十分需要进食给予补充营养。多数患者感到发热期间身体大量出汗消耗很大, 迫切想在病情好转后多进食, 护士应即时给予饮食指导。指导患者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如牛奶、新鲜果汁和米汤、菜汤、排骨汤等;鼓励其少量多餐, 每日5~7次;多饮水, 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7]。在患者体温下降后为其提供便利洗澡或帮助其洗头、及时更换衣服与被褥。高热患者因呼吸急促, 加之出汗, 表现为口干舌燥, 易发生舌炎、牙龈炎, 引起口腔粘膜破溃, 易造成真菌感染。所以患者每天要保持口腔清洁, 可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漱口。护士除完成常规诊治工作外, 应常去巡视, 询问病情, 协助其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1.3 评价工具

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8]对60例患者分别于入院1d内和出院前3d进行心理状况问卷调查。SAS共20个项目, 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 分4个等级, 标准分为50分, 大于或等于51分为阳性组;SDS共20个项目, 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 分4个等级, 按中国常模结果, 总粗分的结果为41分, 标准分为53分, 大于或等于54分为阳性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者入院1d内、出院前3d焦虑、抑郁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 见表1。由表1可知, 患者护理干预后比护理干预前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

n (%)

3 讨论

布氏杆菌病 (brucellosis) 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 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 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人患病, 病情复杂, 与多种疾病相类似, 临床难于鉴别, 易发生误诊。患者由于本病病程较长, 不规则热和关节疼痛反复发作, 使患者身心受到巨大痛苦, 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患者往往出现焦虑、抑郁等许多心理问题, 护士需要给予正确的健康指导,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们在临床中通过SAS、SDS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发现通过健康指导, 90%患者能正确复述疾病的临床特点, 常用退热药的剂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所有患者均认为健康教育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 对疾病康复很有帮助, 受益匪浅。

同时, 通过我们对60例患者及家属合理安排了健康指导内容, 采用一对一专人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健康指导, 通过多观察多交流, 了解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 鼓励其不懂就问, 同时注意深入浅出的解释, 使患者及家属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通过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护理技能, 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 为积极应对疾病提供了帮助。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布氏杆菌病高热阶段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旨在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 对60例布氏杆菌病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对症护理及心理护理, 并对其进行饮食指导。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的焦虑与抑郁发生人数均少于干预前 (P<0.05) 。结论 恰当而有针对性的护理, 有利于减轻布氏杆菌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 提高康复效果。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护理,高热,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罗端德.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71 ~172.

[2] 梁晓丽, 贾竹敏, 杨海燕.布氏杆菌病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20:116.

[3] 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80~487.

[4] 王克英.最新急诊临床护理与护理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3~136.

[5] 杨玉霞, 张川, 焦瑞娜.颈髓损伤后高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医正骨, 2009, 21 (3) :73~74.

[6] 张先云.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26) :3655~3656.

[7]伍红平, 杨晓蓉.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后高热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5) :431.

犬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第4篇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主要危害牧畜的生殖系统, 致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或不孕症, 公畜出现睾丸炎等临床症状。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

布氏杆菌病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 其次是犬。布鲁氏菌各个种都有特定的最适宿主, 比如犬种布鲁氏菌 (B.canis) 的最适宿主是犬, 但也有感染人和其他动物的报道。布鲁氏菌的传染性很强, 传播途径也较多, 除经生殖道感染外, 还可经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感染, 给防疫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犬感染犬种布鲁氏菌后, 其菌血症持续时间长达两年, 即使菌血症过后数月, 仍具有传染给人的危险性。人主要是通过与病犬亲密接触和实验室操作活菌而感染犬种布鲁氏菌。羊种、牛种及猪种布鲁氏菌的最适宿主不是犬, 却可以感染犬。犬多因嚼食患布病的羊、牛和猪流产的胎儿而感染, 其中牧羊犬多发。羊种、牛种及猪种布鲁氏菌毒力强, 转移到犬体内后可作为传染源, 而犬与人的接触更加密切, 因此对人危害更大。犬在人类和家畜的布病传播中, 起到了一种机理性和生物学媒介作用。因此, 我们不能忽视犬的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1 病因及流行特征

犬种布鲁氏菌是布鲁氏菌属的一个种, 犬布鲁氏菌病 (CanineBrucenosis, 以下简称犬布病) 是由犬种布鲁氏菌或其他种布鲁氏菌 (如牛、羊、猪种) 引起的犬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母犬怀孕后期流产或不孕, 公犬附睾炎伴有阴囊皮炎, 可以引起交配传染。

随着牧区犬的饲养密度不断增加, 犬与其他家畜的饲养环境交叉, 使得牧区犬布病感染率远远高于农区和城区, 且多感染对人致病力较强的光滑型布氏杆菌, 具有一定的潜在公共卫生风险。当人与犬密切接触后, 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及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引起感染或发病。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养犬量的增多, 人犬接触密切, 犬布病的防治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家畜流产季节多发。牧区发病率高于农区, 农区高于城市, 主要与犬密度增加、人与犬接触的密切程度有关。与其他布鲁氏菌病不同, 该病与季节、人的年龄和性别关系不大。在自然界, 犬多因吞食羊、牛、猪的流产胎儿和胎盘而感染布鲁氏菌, 成为这种病原菌的天然宿主, 不仅水平传播, 而且可以垂直传染。国外学者从小猎犬中分离出一种新型布鲁氏菌-犬种布鲁氏菌, 该菌可引起犬流产, 并使人发病。我国长期致力于牛、羊、猪的布病检疫和扑灭工作, 对犬布病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牛、羊、猪, 从而出现了某些地方有布病人而没有布病畜的情况。

2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症状各异, 轻重不一, 呈多器官或局部病变。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与其他种相似, 但由于犬种布鲁氏菌致病力较弱, 临床表现症状较轻、不典型或无明显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母犬怀孕后期流产或不孕, 流产最常发生在妊娠45-55天。母犬明显或不明显的流产数周, 细菌大量由阴道液中排出。公犬附睾炎伴有阴囊皮炎, 有的犬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公犬在附睾和前列腺中长期隐藏有细菌, 因此能够引起交配传染。在感染初期的一两个月内, 精液中可持续分离到细菌, 间断排菌长达60周。带菌公犬表现正常, 但精液检查可发生异常, 精液中含白血球和凝集的精子。犬种布鲁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接触, 尤其是交配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存在幼犬感染, 可以从胎盘、羊水和阴道黏液中分离到犬种布鲁氏菌。

3 诊断

犬布病诊断的传统方法是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病原学诊断是最可靠的, 但是非菌血症时期血液培养常为阴性, 此时要参考血清学进行诊断。血清学诊断主要以粗糙型抗原检测为主。

4 预防

4.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狗的管理, 尽量避免与其他狗或动物接触。人与狗接触要谨慎, 减少直接接触机会。不能让犬捡食垃圾食品如流产胎儿、死畜肉及胎盘等。

4.2 加强检疫工作

加强对疫区犬、繁殖用犬及个人养犬的检疫工作, 及时处理传染源。发现布鲁氏菌携带者应淘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减少与病犬接触。经连续配种后不孕或发生流产的母犬以及生殖系统有病变的公犬, 应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凝集试验, 以查明病因。对流产的胎儿及污染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治愈犬不可再留作种用。

4.3 避免亲密接触犬

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治 第5篇

1 症状及诊断

布氏杆菌病 (简称”布病”) 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全身性传染病, 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牧区, 最近几年, 非牧区以羊为主, 多有发生。主要症状为妊娠母羊流产, 流产常发生在妊娠后的3~4个月, 流产前病畜食欲减退, 精神萎顿, 起卧不安, 阴道中流出黄色粘液, 流产母畜多发生子宫内膜炎。其他症状有早产、产死胎、乳房炎、关节炎、跛行、公羊睾丸炎和附睾炎。母羊比公羊易感, 成年羊比羔羊易感。病畜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病菌不定期随乳汁、精液、脓汁、特别是随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子宫和阴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在缺乏消毒和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接生、护理病畜, 易造成工作人员感染和本病的人为传播。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其次经皮肤、粘膜及生殖道感染也较常见。某些吸血昆虫也可能传播本病, 自然交配可相互传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该病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相互配合, 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人感染布氏杆菌病主要是患病的病畜, 传染途径是食人、吸入或皮肤和黏膜的伤口, 动物流产和分娩之际是感染机会最多的时期。临床症状急性型患者通常出现全身不适, 疲乏无力、食欲降低、头痛、肌痛、关节痛, 男性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 女性可患卵巢炎, 孕妇可流产。腰骶神经病变, 造成坐骨神经痛等。

2 防治措施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第6篇

本病在家畜中以牛、羊、鹿等流行最多, 人患布病多是在牛、羊布病流行过程中被感染的, 产羔期最易感染。

1 病原

布氏杆菌共分为牛、羊、猪、沙林鼠、绵羊和犬布氏杆菌六种。在我国发现的主要为前三种。布氏杆菌为细小的短杆状或球杆状, 不产生芽胞, 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布氏杆菌对热敏感, 70℃10min即可死亡;阳光直射1h死亡;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很快将其杀死。带菌患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主要存在于患畜的体内, 随乳汁、脓汁、流产胎儿、胎衣、生殖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 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眼结膜等传染给其它畜, 吸血昆虫可成为传播媒介。当人们赤手接羔、或处理流产物时, 这种病菌就有可能通过受伤的皮肤侵入人体, 或与家畜密切接触后不洗手就吃东西、吸烟、揉眼睛、抠鼻子等都可能把布氏杆菌带入人体而引起感染, 人们食用带菌未经煮熟的奶、肉等也可引发本病。

2 流行特点

自然病例主要见于牛、山羊、绵羊和猪。母畜较公畜易感, 成年家畜较幼畜易感。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该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畜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畜的精液内, 多经接触流产时的排出物及乳汁或交配而传播。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常使大批妊娠母牛流产;老疫区流产减少, 但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睾丸炎等逐渐增多。带菌患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主要存在于患畜的体内, 随乳汁、脓汁、流产胎儿、胎衣、生殖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 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眼结膜等传染给其它畜, 吸血昆虫可成为传播媒介。当人们赤手接羔、或处理流产物时, 这种病菌就有可能通过受伤的皮肤侵入人体, 或与家畜密切接触后不洗手就吃东西、吸烟、揉眼睛、抠鼻子等都可能把布氏杆菌带入人体而引起感染, 人们食用带菌未经煮熟的奶、肉等也可引发本病。

3 症状

潜伏期短者2周, 长者可达半年。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流产多发生于怀孕5~7个月, 产出死胎或软弱胎儿。母牛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 阴道内继续排出红褐色恶臭液体, 可持续2~3周, 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 甚至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患病公牛常发生睾丸炎或附皋炎。人被感染了布病以后, 常常是缓慢发病。轻度感染者无症状表现, 有的患者头晕、头疼、倦怠无力、轻微发烧。症状明显者表现长期反复发热、多汗、关节和肌肉酸痛。如果发现有类似症状的牛、羊养殖户, 应尽早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查治疗。这种病有时反复发作, 久之可转为慢性, 增加了病人痛苦, 影响生活和劳动, 损害人体健康。

4 诊断

本病之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特征。流产是最

重儿本要和病的胎只症膜有状均通之有一过细明, 菌显学流病产、变血后, 清的因学子此宫、确变、诊态胎牛

5反防应等治OI:

1实验室手段。D (青海羊防治本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牛0.群、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和培育3省96祁连布预防布病应采健康幼畜三个方面, 措施如下取以免疫预:防和9/J.县IS默勒李氏方法是扑杀病畜: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1) 布病流行地区定期。由动具体SN.镇扎16兽西杆畜群物防。检出的病畜捕杀疫部门对牛羊进行、销毁检疫, 做无害净化71-医60站, 让才菌对污染化处理;的畜圈 (2) 牛、和场地进行彻底消羊的流产物要深埋;27.祁2连病毒时, ; (3必) 须严经禁检买疫卖证病实畜无, 外病引后入方新可合畜010.09.810的免群;疫接种 (4) 健康;牛羊应用布病疫苗 (5) 大搞环境卫生, 接触9进行02400) 防牛内吃、食物羊后要, 洗手不吃未, 熟的肉和不要在牛、奶羊, 不要圈舍治玩羊羔、牛犊; (6) 人畜屋舍要分离,

牛、羊接产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如穿工作服、戴口罩及橡胶手套等。

(1) 加强检疫, 引种时检疫, 引入后隔离观察一个月, 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

(2) 定期预防注射, 如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或冻干布氏杆菌羊5号弱毒菌苗可于成年母牛每年配种前1~2个月注射, 免疫期1年。

(3) 严格消毒, 对病牛污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用5%克辽林、5%来苏儿、10%~20%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消毒;病牛皮用3%~5%来苏儿浸泡24h后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

(4) 培育健康幼畜, 约占50%的隐性病牛, 在隔离饲养条件下可经2~4年而自然痊愈;在奶牛场可用健康公牛的精液人工授精, 犊牛出生后食母乳3~5d送犊牛隔离舍喂以消毒乳和健康乳;6个月后作间隔为5~6周的两次检疫, 阴性者送入健康牛群;阳性者送入病牛群, 从而达到逐步更新、净化牛场的目的。

布氏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7篇

1 细菌学方法

由于布氏杆菌病在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学变化方面没有明显的特征, 又多以隐性感染为主;因此, 主要靠实验室综合诊断来检测病因。实验室诊断有细菌学、血清学和变态反应3种诊断法。家畜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主要依靠细菌学和血清学技术, 长期以来布氏杆菌病检测仅限于常规的几种方法[2]。将未被污染的样品直接接种在血清葡萄糖琼脂 (SDA) 上, 污染的样品接种在添加抗生素的葡萄糖琼脂上, 若被检样品为血液、乳汁, 所含细菌数量较少, 可将样品先肌肉内接种豚鼠, 后取其脾组织再接种到血清葡萄糖液培养基 (SDB) 上, 后转至葡萄糖琼脂上继续培养, 分离培养物用柯兹洛夫斯基染色法进行染色, 若细菌被染为红色且菌形为球杆或短杆状即可做出鉴定。在人类布氏杆菌病中, 通过对血液和其他样本, (如脊髓抽提液和活体样本) 的培养来进行诊断[3]。运用16S-rRNA的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所有的人致病性布氏杆菌, 并且可以直接应用于阳性血培养基[4]。细菌学操作复杂, 首先要收集病料, 制备特定及选择性培养基, 然后进行接种培养, 3 d后才能鉴定结果, 由于操作所需时间长, 检测结果误差大, 所以在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中已逐渐被淘汰。另外, 细菌培养易造成实验室性感染, 因为布氏杆菌易通过浮尘传播, 并且感染剂量很低[4]。

2 血清学检测法

目前, 我国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BT) 、试管凝集试验 (SAT) 、缓冲平板凝集试验 (BPAT) 、补体结合试验 (CFT) 、乳汁环状试验 (MKT) 等方法。

2.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虎红平板凝集反应最为简单实用。将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抗原与待检血清各0.03 mL置于洁净的玻璃板上混合, 4 min 内在阴性、阳性血清对照完全成立的条件下判定结果, 出现肉眼可见凝集者判为阳性, 不出现肉眼可见凝集者判为阴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方法主要用于初筛, 由于其特异性不高, 受试验温度和凝集时间相对较短的影响, 不易准确判定结果, 故对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者还必须经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

2.2 试管凝集试验

在小试管中用0.5%石炭酸生理盐水将待检血清稀释为1∶50、1∶100、1∶200、1∶400共4个稀释度, 每管加等量 1∶20 稀释的试管凝集试验抗原, 充分混合, 置37 ℃温箱中反应 4~10 h 后室温放置18~24 h, 在抗原、阴性血清、阳性血清对照完全正确的条件下判定结果。血清凝集价为 1∶100 者判为阳性, 血清凝集价为 1∶50 者判为可疑。试管凝集试验是布氏杆菌病诊断中应用最广的一种试验, 由于该试验有时出现前带及封闭现象, 易出现假阳性, 必要时应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2.3 缓冲平板凝集试验

缓冲平板凝集试验是以布氏平板凝集和酸性抗原试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反应, 它具有克服非特异性反应的特点, 对小分子抗体较为敏感, 操作简便, 且反应迅速, 由于该法受制备抗原时条件的影响较大, 所以对每批制备的抗原应予以检查, 标准化后方可使用。

2.4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未免疫过的成年牛或只在犊牛时免疫过的成年牛相当准确, 但较复杂, 难以在基层推广应用[5]。补体结合试验虽然特异性较好, 但敏感性较差, 故不适于大面积检疫采用。同时, 也因为操作复杂, 所需试剂较多, 影响其广泛应用。此方法对接种疫苗后和自然感染所引起的血清反应的鉴别很有价值[2]。

2.5 乳汁环状试验

乳汁环状试验在牛奶的布氏杆菌检测中已得到成功应用[6], 但在山羊奶的布氏杆菌检测中应用不是很成功[7]。采乳样时应将母畜的乳房用温水洗净、擦干, 然后将乳液挤入洁净的器皿中。取乳样1 mL, 置于灭菌凝集试验管内;取充分振荡混合均匀的全乳环状抗原1滴 (约50 μL) , 加入乳样中充分混匀;置 37~38 ℃水浴中 60 min, 加温后取出试管勿振荡, 立即进行判定。乳汁环状试验在检查个体母牛不稀释的奶样时, 或分娩之后不久接近泌乳后期的奶样时, 可出现假阳性反应[8]。

3 变态反应法 (DTH)

变态反应法试验操作简便, 判断直观, 标准易于掌握。但山羊的变态反应不如绵羊容易读取和判断结果, 此种反应作为一种畜群试验方法可能有价值[8]。通常采用变态反应法与补体结合试验诊断猪布氏杆菌病。

这些方法有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不高, 有的操作繁琐;因此, 许多学者相继应用特异、敏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对人和动物的布氏杆菌抗体检测进行研究, 并且生产出了布氏杆菌ELISA快速诊断试剂盒[9]。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近年来研制出的一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 常用方法有:1) 间接法。多用于检测抗体, 它的本质是抗球蛋白试验;2) 双抗体夹心法。多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3) 竞争法。多用于检测小分子抗原。ELISA方法最早由Garin-Bastuji B等[10]用来检测布氏杆菌抗体, 其敏感性比试管凝集反应要高 10~100 倍。在生产实际中, ELISA方法既可检测血清中的布氏杆菌抗体, 也可检测乳中的布氏杆菌抗体;不仅可用于个体乳的检测, 还可用于混合乳样的检测;因此, 实际工作中对正常泌乳期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 可以采用牛乳布氏杆菌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多头奶牛的混合乳样进行初筛, 发现阳性者, 再对混合乳样中的奶牛逐头采乳进行个体乳检测。这样既可以降低检疫成本, 也可以避免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血清学方法对整群奶牛逐头采血带来的人力、物力消耗及对奶牛产乳量的影响[9]。

许多学者相继应用ELISA方法对人、动物的布氏杆菌病抗体检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ELISA方法比传统的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敏感, 并且特异性也高。英国学者对ELISA方法进行了改进, 使用阻断剂包被反应盘, 改变检测血清的浓度, 创造一种新的控制方式, 即直接定义阳性/阴性区分点, 研究者通过检测 8 800 份定期检测的血清样品和 60 份已知布氏杆菌阳性牛血清样品, 分别评价新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 新方法的特异性明显优于旧方法。新方法能使检测错误降低10倍而不影响敏感性, 是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检测方法[11]。Funk N D等[12]用布氏杆菌的盐析蛋白提取物 (BCSP) 进行间接ELISA检测, 结果表明对 13 个布氏杆菌阳性山羊奶样品和 134 个阴性山羊奶样品的检测, 准确率为100%。

由于酶标记结合物制备容易, 具有稳定性好、有效期长、敏感性高等优点, 同时可以用肉眼或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所得的结果客观可靠, 最主要的特点是快速、特异、灵敏, 因此 ELISA方法是国际贸易指定的诊断方法。

5 多聚酶联反应 (PCR)

多聚酶联反应技术是一项体外酶促扩增DNA新技术, 具有特异性强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特点, 已广泛用于畜禽传染病、遗传病诊断和生物工程等方面。用PCR技术可以特异地检测到很少量的布氏杆菌, 用引物 P1、P2 对布氏杆菌 R型、S型DNA进行扩增后, 最低可检测到1 pg的布氏杆菌DNA[13]。丁家波等比较了 8 株不同来源、不同毒力和种型的布氏杆菌 BSCP31 基因序列, 结果发现BSCP31基因序列非常保守, 同源性高达 99.3%。BSCP31基因存在于布氏杆菌的6个种属中, 根据 BSCP31基因设计的引物进行 PCR, 可对布氏杆菌属各种代表型菌株、疫苗菌株和不同现场分离的野毒株进行特异性扩增, 而与布氏杆菌有血清学交叉的或遗传进化关系较近的细菌都没有特异性扩增产物, 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在属的水平上鉴定布氏杆菌的技术之一[1]。研究表明, 应用 PCR检测绵羊流产胎儿胃内容物进行布氏杆菌病诊断, 使用的引物能测出包括羊种布氏杆菌在内的所有布氏杆菌, 并与相关微生物不发生交叉反应, 同时表明PCR技术能够更准确地鉴别感染动物, 并且可能取代常规检查法。

6 快速诊断试纸

除以上检测技术外, 快速诊断试纸也应运而生, 檀华等[14]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研制布氏杆菌病快速诊断试纸, 只需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按 1∶40 稀释, 用试纸条浸入到血清标本中, 2 min 后即可观察结果, 15 min 观察终止。判定结果以试纸上出现的红色沉淀线数据为依据, 此法操作起来更简便、快速。

7 结语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第8篇

1 危害性分析

1.1 该病在流行过程中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结膜和受损皮肤等传染到人, 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1.2 本疾病会引起牛的综合生产性能下降, 养殖效益受到重创。

1.3 一旦发生和流行本病的地区, 被列为疫区后, 病畜执行

扑杀政策带来的损失极大;消灭疫源的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 对地区的养殖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2 病原特性

病原为布鲁氏杆菌, 属细小的短杆状或球杆状, 不产生芽孢, 无鞭毛, 革兰氏染色阴性, 为需氧兼性厌氧菌;对热的抵抗力一般60℃作用30min可灭活, 阳光直射1h致其死亡;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极耐干燥, 在干燥土壤中, 可生存60d以上;该病原有很强的侵袭力, 能从正常的皮肤粘膜侵入动物机体内;常规消毒药皆能很快将其杀死;病原可随同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子宫渗出物以及精液、乳汁、脓汁排出体外, 污染饲草、饲料、饮水和周围环境等, 再经过消化道、生殖道、损伤黏膜及皮肤入侵动物机体;病原菌广泛存在于疫区的自然环境中, 吸血昆虫也是该病原的中间媒介, 可在疫区将病原四处传播。

3 布病流行特点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四季均可发生;幼畜感染率低, 随着畜龄增加, 感染率逐渐上升;主要通过消化道、生殖道、皮肤黏膜等感染;当前高密度饲养的模式会增加发病率;疫区检出的阳性畜不及时扑杀, 则病原长期存在, 畜与人、畜与畜之间可相互交叉感染。

4 症状与病理变化

4.1 临床症状

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常发生于怀孕第5~8个月, 产出死胎或软弱犊牛;流产时除表现分娩征象外, 伴生殖道炎症, 阴道粘膜变异、结节, 流灰白色粘性分泌物;胎衣不下, 流产后恶露不尽, 流出污物呈污灰色或棕红色, 可持续2~3周;常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公牛多数表现睾丸炎、滑膜囊炎、阴茎红肿, 睾丸和附睾肿大, 热痛感明显;公牛和母牛都可能发生关节炎症而表现跛足、行走困难、久卧不起等。

4.2 剖解病理

剖解病死牛可见子宫与胎膜显著病理变化, 子宫绒毛膜间隙有胶样渗出物, 绒毛膜充血、呈紫红色, 表面覆以黄色坏死物或污灰色脓液;胎膜水肿、增厚, 胶样浸润, 表面覆以纤维素和浓汁;流产胎儿主要呈败血症变化, 脾与淋巴结肿大, 肝脏中有坏死灶, 肺支气管炎症, 胃肠膀胱的浆膜下可见点状或线状出血;公牛主要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或附睾炎, 睾丸显著肿大, 被膜与浆膜层粘连, 切面可见坏死灶;阴茎红肿, 其粘膜上有时可见小而硬的结节。

5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 结合临床症状特征“母牛流产、公牛睾丸炎症”即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实验室以血清学凝集试验则可确诊。一般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将被检血清与布鲁氏菌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各0.03mL滴于玻璃板上混匀, 置室温下4~10min, 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 完全不凝集的为阴性;受检血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者, 再进行试管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为阳性者, 30d后复检, 仍为阳性者, 则确诊为本病。

6 综合防控措施

6.1 疫苗接种

肉牛或奶牛场接种菌苗是控制布鲁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其中, 猪布鲁氏杆菌2号苗可以减弱布鲁氏菌菌株毒性, 对奶牛免疫效果比较理想, 常规是犊牛出生后100~150d接种一次, 次年同期再接种一次, 免疫期可达数年之久;肉牛场可采用S2布氏杆菌疫苗免疫接种, 一般每年在3~4月份进行一次免疫, 并尽量与口蹄疫疫苗错开免疫, 以免产生免疫抑制或免疫失败。

6.2 净化种源

即坚持自繁自养, 不从疫区内引种或购进饲草料及畜产品;必须外购种牛时, 应严格检疫, 并隔离观察20~30d, 确认健康后方能并群;规模场牛群要定期检疫, 发现病牛, 应立即淘汰, 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6.3 强化防疫消毒

完善本场消毒制度, 根据该病原对常规消毒剂敏感的特点, 用3%的消毒威、20%的生石灰、火碱、强力消毒灵等都有很好的灭菌效果。养殖场门口应设置消毒通道, 人员、车辆彻底消毒后方能入场;对场内栏舍进行消毒, 每月至少进行3次全场消毒, 暑热季节可增加2~3次/月;牛舍内的垫料、粪便须堆积、发酵、消毒、无害化处理后才能作为农肥使用;有条件的养殖场坚持每天给牛接受1~2h以上日光浴有极好的杀菌作用, 栏舍直接照射太阳光2h以上, 也有极好的消毒作用, 可防止病原在场内传播。

6.4 消灭中间传播媒介

主要就是在蚊蝇滋生的季节做好灭蚊蝇工作, 也包括灭鼠等。

6.5 优化饲养管理水平

因本病是人畜共患病, 因此要加强养殖场内人员的管理及技术培训;动物饲养者应有健康证, 并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因各种活疫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 防疫过程中应注意自身防护;禁止在养殖场内屠宰动物、烹饪其它动物产品;限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 避免无关人员及其它动物进入养殖场内;饲管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 在自场繁育期间, 接生操作时应穿戴工作服, 戴质量过关的一次性胶手套, 对分娩母牛外阴进行清洗消毒;养殖场扩大规模要考虑合理疏群, 应有足够大的运动场。适量运动、光照与空气清洁、通畅, 有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

布氏杆菌患者的护理

布氏杆菌患者的护理(精选8篇)布氏杆菌患者的护理 第1篇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3例, 男性6例, 女性5例, 年龄44~69岁, 13例患者均有与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