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爱国事迹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0-031

爱国事迹范文(精选3篇)

爱国事迹 第1篇

一、投身海防积累经验, 应对挑衅扬我国威

邓世昌1849年生于广州。作为曾经鸦片战争的主战场, 家乡广州给幼年邓世昌的印象是, 洋人为非作歹、横行霸道、罪恶滔天。所以, 邓世昌很小的时候就非常仇恨外国入侵者。青年时代, 他跟随父亲寄居于上海。每当看到外国军舰和商船毫无限制地自由行使于黄浦江上时, 邓世昌都会打心眼儿里悲叹道:“中西互市多年, 然我中华一直处劣势, 被西人鱼肉, 更可况, 依今日之世界大势, 若我国再不以西洋之法训练海军, 日后一旦列强坚船利炮再次犯境, 我国可有何力量御敌?”邓世昌面对当时积弱的中国海军现实, 毅然决定报投海军, 以发展中国海洋军事力量为毕生大业。

1868年, 年仅19岁的邓世昌怀着满腔救国大志、离开家乡, 投考福州船政学堂。这所学堂于邓世昌投考前一年才刚刚创立, 创立者是清政府前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在福州船政学堂里, 邓世昌刻苦学习、钻研了四年的时间。不仅日夜深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 还专修了驾驶、地理、天文、英语、绘图等多门课程。邓世昌对每一门课都十分重视, 学习勤奋, 从不偏科。每门课的考试他次次都能够名列前茅。所以, 邓世昌也是公认的, 第一代中国海军人才中的翘楚。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 邓世昌被分派到了建威号海军训练船上实习, 随该船数次巡游至中国南海多个岛屿。由于邓世昌在实习期间表现特别优秀, 深受沈葆桢的赏识, 于1874年被授予五品军功, 并被委任为琛航号运兵船的大副第二年, 他又被派到海东云号炮舰上任管带一职。这些早期的海洋经历, 让刚刚走出学堂不久的邓世昌很快练就了海洋军事本领, 积累了丰富的海洋作战经验[2]40。

19世纪70年代末, 野心勃勃的日本派海军军事入侵我国宝岛台湾。邓世昌被封为六品千总, 奉命驻守基隆、澎湖等要塞。不久, 他又调任振威号炮舰的管带, 因守备有功升为五品都司。1879年, 在日本海军步步紧逼之下, 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大臣多次谏言加强海军军备, 于是清政府划拨巨款兴办海军。当时, 全权负责筹建清政府海军的洋务派重臣李鸿章听闻有人推荐说“邓世昌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对舰船管驾事宜十分熟悉, 是水师之中不可多得的将才”, 于是亲自下调令, 将邓世昌调派到北洋水师, 担任飞霆号炮舰的管带。第二年秋天, 英国政府告知清政府说, 此前清政府向英国某船厂订购的扬威号、超勇号两艘战舰已经完工, 让清政府派人前往英国提取英国政府原本是想在这件事上羞辱清政府一番, 因为他们认为清政府根本不可能派出有能力的海军人才将这两艘舰艇开回中国。但是后来的事大大出乎了英国政府的预料。李鸿章接到旨意后, 派海军提督丁汝昌组织人员前往英国接回战舰。丁汝昌很快挑选了邓世昌等数人, 并命邓世昌为副管带前去应对英国政府的“挑衅”。当邓世昌亲自驾驶着扬威号战舰离开英国船坞, 并悬挂中国海军旗帜航行于大西洋时, 不仅开创了中国海军的历史性壮举, 也让英国等欧洲列强亲眼目睹了中国海军的兴起。

二、军功赫赫获封勇士, 殚精竭虑忠于职守

1888年9月, 根据清政府海军衙门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的规定, 北洋舰队正式组建成军, 邓世昌出任北洋舰队中军中营副将, 直接协助海军提督丁汝昌, 并同时担任致远号战舰管带。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发展, 北洋舰队迎来了李鸿章的检阅。当李鸿章来到位于威海的北洋舰队基地, 看到邓世昌麾下海军训练得力, 于是亲笔写了一份奏折上奏朝廷, 提请朝廷授予邓世昌“噶尔萨巴图鲁勇士”封号和三代一品的封典。清廷很快准允了李鸿章的提请, 充分肯定了邓世昌的军功。

而邓世昌也的确对得起巴图鲁勇士的封号。自调任北洋舰队后, 邓世昌的救国、报国之情日益高涨, 为中国海军建设殚精竭虑。当时, 在北洋舰队舰船上服役的官兵多来自陆军, 常年习惯陆居和散漫的生活, 在船上呆不了多久就想下船到陆地上游逛。作为舰队高级将领, 邓世昌首先以身作则、忠于职守, 不到非不得已绝不离开战舰。其次, 他能与官兵一起同甘苦、共命运, 并非常注意针对来自陆军的官兵和习惯散漫生活的官兵进行海洋军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他常在官兵面前说, “海上军旗亦飘扬, 古烈士风不可违”, “遇有忠烈之事, 必慷慨涕零”, “人皆有一死, 但愿死得其所”。1891年, 北洋舰队准备举行建军以来的第一次会操, 邓世昌为此不肯休息片刻, 尽心尽力督察船务。有下属劝他注意休息, 不要过度劳累, 而他却回应道:“自古大丈夫以身许国, 我等为军人, 更是要时刻准备为国献身;如今督察船务, 近则准备会操, 远则准备战事, 岂敢有所怠慢?”邓世昌时刻牢记自己的军人天职。他甚至曾经在祖父、父亲双亡之后仍然以军人卫国为己任, 没有向上级汇报, 也没有请假返乡守孝。这一事迹让北洋舰队很多官兵无比钦佩、感叹。此外, 邓世昌身为高级将领, 从不贪图安逸, 为官为将十分清廉, 所以在其“身殁之后, 家中竟无半点余财”[3]73。

三、考察西学就地练兵, 爱兵爱民深得拥护

在一心发展中国海军的同时, 邓世昌还非常注重向西方学习, 是一位精通海军业务、深得西学精要的海军军事将领和军事专家。不论以什么名义, 只要是出国, 他都会细致考察各国海军发展情况。在考察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海军军港时, 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看到、听到、学到的海军军事经验和技术, 并将它们一一记录在册。在率部返回国内的大洋上, 他与船上官兵积极演练学自西方的航海技术和海上作战战术。例如1887年, 邓世昌到英国接回建造完成的致远号战舰, 在归国的途中, 他日夜组织部下针对致远号的特点进行海上军事训练。当致远号航行至西班牙海域时, 一天他正与众官兵在甲板上操练, 突然遇到飓风大浪, 全船官兵都面临葬身大海的巨大危险。但对船只在浪中颠簸早已适应的邓世昌临危不惧, 以敏捷的身手很快跑到驾驶室, 亲自把住船舵。凭借丰富经验, 邓世昌驾驶着刚建造完成的致远号战胜了惊涛骇浪, 让全船官兵脱离了险境。当致远号行至地中海海域时, 发生了一次火警险情, 邓世昌果断采取措施, 迅速排除了火险。

四、甲午海战烽火狼烟, 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1894年6月, 中日因朝鲜政局动荡发生直接冲突。中国站在正义立场上希望尽快平息朝鲜局势, 而日本则是蓄谋已久, 企图借机向中国发出挑衅, 并力促事态扩大化。25日, 日本海军浪速号、吉野号等战舰在丰岛海域对从朝鲜返航的中国广乙号、济远号战舰中途进行拦截并发动突然袭击, 此外还袭击了从天津港出发驶向朝鲜的高升号运兵船。与此同时, 日本派出由四千余人组成的陆军进攻驻守牙山口的中国军队。从此番日本从海上、陆地同时发动突然袭击来看, 日本显然是有备而来, 绝非日本政府所宣传的那样是“擦枪走火”。8月1日,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 清政府对日宣战, 揭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帷幕。

开战之际, 时任致远号管带的邓世昌对倭寇的悍然侵略义愤填膺, 他与手下将领一同起草了请战书, 向清政府提出由北洋水师出兵与日本侵略军一决高下的要求。但邓世昌等人的请战书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李鸿章之所以拒绝, 是听命了清廷的旨意, 即尽管宣战, 但“陆军可战亦可不战, 海军严禁出航, 保船为上”。虽然北洋水师此时还没有正式投入战场, 但也一直在为参战做准备。9月17日, 邓世昌率领致远号和十余艘战舰在护送完陆军入朝作战之后, 正准备从大东沟海域返航, 突然发现远处有一群悬挂着美国国旗的战舰群向己方驶来。正当邓世昌等人不解为何“美国海军”会出现在此地时, 这群战舰在开到射程之内后突然全部改挂上了日本军旗, 同时向邓世昌的舰队发起了突然袭击。经过数个小时的激烈对战, 北洋舰队的队形被日军舰队严重打乱, 基本上只能各自为战, 面临各个被围而歼之的不利战势。邓世昌的致远号也多处中弹, 船身逐渐倾斜。日军吉野号趁机进逼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在危急时刻, 邓世昌命令受伤的致远号全速前进, 挡在定远号之前与吉野号缠斗。在日军舰队的围攻之下, 致远号严重受损, 所有炮弹都已经打光。邓世昌于船上的烽火硝烟中向将士们激励说:“我等为国从军, 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今日能为国捐躯, 此生之大幸矣。”说完, 他命令大副开足马力, 全速向吉野号冲过去, 决意与敌人同归于尽。瞬间, 致远号形同一条喷火巨龙冲向吉野号, 吓得吉野号上的日军纷纷跳海逃生。同时吉野号于慌乱之中, 将所有的舰载鱼雷射出, 将马上就要撞上来的致远号炸沉。邓世昌与致远号两百余名将士壮烈殉国[5]12。

摘要:在中国烽火硝烟的近代史上, 邓世昌是一位名垂青史的海军名将。他青年时便立志投身中国海洋军事发展事业, 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即在战舰上工作, 具有丰富的战舰航行、管理和指挥经验。

关键词:邓世昌,抗倭,爱国事迹,甲午海战

参考文献

[1]陈明福.海疆英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2]鸿鸣.英雄邓世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3]关捷.中日甲午战争全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4]金满楼.北洋水师的最后一百天[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1.

爱国人士事迹 第2篇

秋瑾(1877-1907)女,字(王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少时学习经史、诗词,善骑马击剑。1890年随父入湘。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湖南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因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勉强随王赴北京。在京期间,目睹民族危机深重,清廷腐败无能,曾作《宝刀歌》,示献身救国事业的决心。1904年夏,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筹旅费只身到日本留学。先入骏河台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继入青山实践女学。先后发起组织“共爱会”、“十人会”,并创办《白话报》,宣传推翻清政府,提倡男女平等。不久参加冯自由等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同时结识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和留学日本的鲁迅。1905年回国,由陶介绍,认识蔡元培、徐锡麟。不久加入光复会。同年7月再赴日本,经黄兴介绍拜谒孙中山,随即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初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然回国,与易本羲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安置留日回国学生。同年3月到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教书。同年暑假辞职离校,转赴上海,与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祥熊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 并与蒋乐山等运动浙江会党,作起义准备。同年冬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为响应萍、浏、醴起义,曾在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并以此为据点,联络金华、诸暨、义乌和兰溪等地会党首领。事未果,但在浙江举事的决心未改。1907年春,被举为大通学堂督办,遂以该校为中心,往返于杭州、上海之间,联络沪、浙军队和会觉,组成“光复军“,并推徐锡麟为首领,自居协领,预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然后以义军渡江攻省城,出击金、处等地。如攻不下杭州,则带队回绍,从金华、处州入江西,直趋安庆,和徐锡麟相呼应。起义日期原定于7月19日,不久因金华、绍兴等地会党过早暴露,迫使徐锡麟于7月6日仓促起事,失败遇害。闻讯后,依然准备按原计划行动。后因叛徒告密,大通学堂被清政府派兵包围。即与少数学生持械搏斗,失败被捕。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 义。时年30岁。遗著编为《秋瑾集》。

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又名张贯一,字骥生。河南确山人。5岁丧父,寄居叔父家中。1917年考入确山高等小学。1923年秋考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当选为确山农协会会长,领导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发动以确山县刘家店为中心的秋收起义,建立鄂豫皖边区工农民主政府和农民革命军,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秋,调任中共豫南特委书记,在开封、洛阳一带从事地下工作,曾三次被捕,均被营救出狱。1929年春,调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从事工人运动。同年冬,因叛徒出卖,被日本特务机关逮捕,受到连续六天六夜的轮番审问。后转送中国地方法院,被判处一年半徒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营救

出狱,任东北反日救国同盟总会会长和中共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发动群众,支援抗日义勇军。1932年春,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同年秋,任中共满洲委员会军委书记。1933年初,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同年5月,当选为中共满洲省委委员。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4月,南满抗日联合军指挥部成立,任总指挥。11月,任中共南满地方特别委员会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5年春,中共南满省委成立,任书记。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成立,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和政委。同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率部打击日本侵略军。其名字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亦使日、伪军闻之丧胆。1940年2月23日下午,只身被围困于?江县保安村(现靖宇村)外的树林中,忍着病痛、饥饿和严寒,顽强与敌战斗,壮烈牺牲。时年35岁。牺牲后,头颅被割下,腹部被剖开,胃中竟无一粒粮食,仅有树皮、草根和棉絮。1949年5月,郭沫若为其题词:“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1958年2月23日,其遗骨被安葬于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陵墓,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毛泽东、金日成、崔庸健等均送了花圈。

左权

左权(1906―1942)湖南醴陵人。早年就学于广东湘军讲武堂。1924年,随湘军讲武堂并入黄埔军校,为军校一期生。同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为军校“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主要负责人之一。毕业后,任职于国民革命军第六军。1925年,前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与刘伯承等进入苏联陆军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奉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红军学校教官、龙岩分校校长和野战司令部作战科长等职。1932年,先后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政治委员、军长。1933年,调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多次参与指挥反“围剿”和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1936年,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与聂荣臻共同指挥,取得有决定意义的山城堡战斗胜利。1937年8月20日,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副参谋长兼二纵队司令员。1938年冬,主持召开晋东南参谋长会议,起草八路军司令部工作条例,建立八路军司令部机构,制定工作规则。1942年6月2日,率三八五旅主力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地区清漳河畔与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6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以示纪念。朱德写了《悼 左权同志》一文,并写了挽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1946年,晋冀鲁豫边 区决定在邯郸为其修建烈士陵园。1950年10月21日,其灵柩被安葬于河北省邯郸烈士陵园。其生前军事论文有《扫荡与反扫荡》等。

赵一曼

赵一曼(1905―1936)女,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4年10月,组织“妇女解放同盟”,反对封建礼教,从事妇女解放运动。1926年春,入宜宾县立女子中学读书,任校团支部书记和校学生会交际干事。同年10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前往苏联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8年冬回国,先后在上海、湖北宜昌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9月,到南昌中共江西省委机关工作。同年底,中共江西省委机关被破坏,经同志掩护脱险后,背着孩子,一路讨饭,到达上海,向中共中央报告事情经过,并留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奉命到东北从事抗日斗争。1934年7月,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特派员。同年秋,任中共珠河铁北区委书记,领导组织农民自卫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5年冬,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同年10月,因叛徒告密,与所在部队被围困于道北一带,为掩护部队主力突围,身负重伤而被捕,转押哈尔滨警察厅。

关押期间,受尽酷刑,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依然坚持斗争。曾说服护士和看守带其出逃,未遂,受到更疯狂的折磨。1936年8月2日,被押往珠河游街。游街时高唱《红旗歌》。当日被杀害。时年31岁。朱德曾为其题词:“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郭沫若为其题诗纪念:“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其生前受酷刑之处,今已改建为革命烈士纪念馆。

谭嗣同

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 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而 “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 张。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

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遗著编入《谭嗣同全集》。

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又名张贯一,字骥生。河南确山人。5岁丧父,寄居叔父家中。1917年考入确山高等小学。1923年秋考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当选为确山农协会会长,领导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发动以确山县刘家店为中心的秋收起义,建立鄂豫皖边区工农民主政府和农民革命军,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秋,调任中共豫南特委书记,在开封、洛阳一带从事地下工作,曾三次被捕,均被营救出狱。1929年春,调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从事工人运动。同年冬,因叛徒出卖,被日本特务机关逮捕,受到连续六天六夜的轮番审问。后转送中国地方法院,被判处一年半徒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营救出狱,任东北反日救国同盟总会会长和中共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发动群众,支援抗日义勇军。1932年春,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同年秋,任中共满洲委员会军委书记。1933年初,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同年5月,当选为中共满洲省委委员。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4月,南满抗日联合军指挥部成立,任总指挥。11月,任中共南满地方特别委员会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5年春,中共南满省委成立,任书记。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成立,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和政委。同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率部打击日本侵略军。其名字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亦使日、伪军闻之丧胆。1940年2月23日下午,只身被围困于?江县保安村(现靖宇村)外的树林中,忍着病痛、饥饿和严寒,顽强与敌战斗,壮烈牺牲。时年35岁。牺牲后,头颅被割下,腹部被剖开,胃中竟无一粒粮食,仅有树皮、草根和棉絮。1949年5月,郭沫若为其题词:“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1958年2月23日,其遗骨被安葬于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陵墓,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毛泽东、金日成、崔庸健等均送了花圈。

屈原以死报国的故事

屈原以死报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统一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陈若克

陈若克父亲是一个报馆的小职员,母亲是一个出身于婢女的家庭妇女。8岁起,她曾上过一年半的小学。11岁进厂做童工,一直工作了7个年头。15岁起,边做工,边进工人夜校读书。16岁参加上海工人运动,向工厂的资本家进行说理斗争,从此”小广东“的名声在工人中传颂。民国25年(1936年)8月2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支部负责人之一。此后,一面做工一面参加工厂地下党的活动,还曾担负支部的工作。后因所谓”共党嫌疑“及”违反厂命,参加抗战活动"而被开除。

爱国人物事迹 第3篇

19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当出于工程人员之口。”之后,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很多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我的人、自我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我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爱国事迹范文

爱国事迹范文(精选3篇)爱国事迹 第1篇一、投身海防积累经验, 应对挑衅扬我国威邓世昌1849年生于广州。作为曾经鸦片战争的主战场, 家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