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保护与监控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10-031

保护与监控范文(精选11篇)

保护与监控 第1篇

1.1 雷电的形成及种类

在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之间, 或在雷云乃由其感应而生的不同电荷之间发生击穿放电, 即为雷电, 造成危害的雷电有以下三种。

1.1.1 直击雷

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 雷电的不到50%的能量将会从引下线等外部避雷设施泄放到大地, 其中接近40%的能量将通过建筑物的供电系统分流, 5%左右的能量通过建筑物的通信网络线缆分流, 其余的雷击能量通过建筑物的其他金属管道、缆线分流。

1.1.2 雷电感应

在周围1000m左右范围内发生雷击时在上述有效范围内, 所有的导体上都产生足够强度的感应浪涌, 因此分布于建筑物内外的各种电力、信息线路将会感应雷电而对设备造成危害。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精密仪器、通信设备、数据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而感应雷造成的雷击事故也越来越多, 除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 因重要设备损坏使系统网络陷入瘫痪后造成间接的损失更是惊入。

1.1.3 雷电侵入波

由于雷击, 在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上产生高压冲击波, 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向迅速传播, 侵入室内, 称为雷电侵入波或高电位侵入。

1.2 雷电的特点及其危害

1.2.1 雷电的特点

雷电放电电流大, 幅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放电时间极短, 属于高频冲击波雷电感应所产生的电压可高达几百千伏直击雷冲击电压甚至高达兆伏级, 放电时产生的温度高达2000K左右。

1.2.2 雷电的危害

机械效应:雷电流流过建筑物时, 使被击建筑物缝隙中的气体剧烈膨胀, 水分充分汽化, 导致被击建筑物破坏或炸裂甚至击毁, 以致伤害入畜及各种自动化设备。

热效应:雷电流通过导体时, 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能, 可烧断导线, 烧坏设备, 引起金属熔化、飞溅而造成火灾及停电事故。

电气效应:雷电引起大气过电压, 使得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破坏, 产生闪烁放电, 以致开关掉闸, 线路停电, 甚至高压窜入低压, 造成人身伤亡。

2 防雷保护装置

防雷保护装置的基本思想是疏导, 即设法构成通路将雷电流引入大地, 从而避免雷击对人身或者电气电子设备的破坏。

常用的避雷保护装置有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其中, 引下线又分为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线和避雷环等。

2.1 接闪器

2.1.1 避雷针

避雷针是人为设立的最突出的良导体。在雷云的感应下, 针的顶端形成的电场强度最大, 所以最容易把雷电流吸引过来完成避雷针的接闪作用。避雷针一般用镀锌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 圆钢截面不得小于100mm2, 钢管厚度不得小于3mm。避雷针顶端形状可做成尖形、圆形或扁形。

2.1.2 避雷带

避雷带保护原理与避雷针相同, 是主要对建筑物雷击率高的部位进行重点保护的一种接闪装置, 避雷带主要用于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保护。

2.1.3 避雷网

当建筑物较高、屋顶面积较大但坡度不大时, 可采用避雷网作为屋面保护的接闪装置。避雷网分明装和暗装两种, 明装避雷网一般可用圆钢或扁钢作成。暗装时可利用建筑内不小于3mm的钢筋。

2.2 引下线

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金属导线, 它可以把接闪器上的雷电流引到接地装置上去。引下线可以用圆钢和扁钢制作, 截面积不小于48mm2。

3 安防系统综合防雷保护设计方案

3.1 前端设备的防雷

(1) 前端设备有室外和室内安装两种情况, 安装在室内的设备一般不会遭受直击雷击, 但需考虑防止雷电过电压对设备的侵害, 而室外的设备则需同时考虑防止直击雷击。

(2) 前端设备如摄像头应置于接闪器 (避雷针或其他接闪导体) 有效保护范围之内。

(3) 为防止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前端设备, 应在设备前的每条线路上加装合适的避雷器, 如电源线 (220V或DCl2V) 、视频线、信号线和云台控制线。

(4) 摄像机的电源一般使用AC 22 0V、DCl2V、DC24V等电压。摄像机由直流变压器供电的, 单相电源避雷器应串联或并联在直流变压器前端, 如直流电源传输距离大于15m, 则摄像机端还应串接低压直流避雷器。

(5) 信号线传输距离长, 耐压水平低, 极易感应雷电流而损坏设备, 为了将雷电流从信号传输线传导入地, 信号过电压保护器需快速响应, 在设计信号传输线的保护时必须考虑信号的传输速率、信号电平、启动电压以及雷电通量等参数。

3.2 传输线路的防雷

(1) CCTV系统主要是传输信号线和电源线。室外摄像机的电源可从终端设备处引入, 也可从监视点附近的电源引入。

(2) 控制信号传输线和报警信号传输线一般选用芯屏蔽软线, 架设 (或敷设) 在前端与终端之间。

(3) 从防雷角度看, 直埋敷设方式防雷效果最佳, 架空线最容易遭受雷击, 并且破坏性大, 波及范围广, 为避免首尾端设备损坏, 架空线传输时应在每一电杆上做接地处理, 架空线缆的吊线和架空线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均应接地。中间放大器输入端的信号源和电源均应分别接入合适的避雷器。

(4) 传输线埋地敷设并不能阻止雷击设备的发生, 必须采用带屏蔽层的线缆或线缆穿钢管埋地敷设, 保持钢管的电气连通, 这对防护电磁干扰和电磁感应非常有效, 主要是由于金属管的屏蔽作用和雷电流的集肤效应。

3.3 终端设备的防雷

(1) 在安防监控系统中, 所在建筑物应有防直击雷的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其防直击雷措施应符合有关直击雷保护的规定。

(2) 进入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线应接到防感应雷的接地装置上。架空电缆线直接引入时, 在入户处应加装避雷器, 并将线缆金属外护层及自承钢索接到接地装置上。

(3) 建筑物内应设置一等电位连接母线 (或金属板) , 与建筑物防雷接地、PE线、设备保护地、防静电地等连接到一起防止危险的电位差。各种电涌保护器 (避雷器) 的接地线应以最直和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连接母排进行电气连接。

(4) 由于有80%雷击高电位是从电源线侵入的, 为保证设备安全, 一般电源上应设置三级避雷保护。在视频传输线、信号控制线、入侵报警信号线进入前端设备之前或进入中心控制台前应加装相应的避雷保护器。

(5) 良好的接地是防雷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接地电阻值越小, 过电压值越低, 监控中心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 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 采用综合接地网时, 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Ω。

参考文献

[1]吴夏军.安防监控系统防雷设计要点[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03) .

[2]文军.安防监控摄像机2007发展与2008展望[J].中国安防, 2008 (z1) .

保护与监控 第2篇

第一条根据《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监督考核规程》、《山西省环境保护局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和《山西省环境保护厅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监督考核规程》要求,为确保我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准确有效使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动监控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是指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重点监控企业安装的自动监控设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监控平台数据核定,确定其自动监控设备正常运行和上传数据的有效性。

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和监控平台核定的监控数据,为污染源自动监控有效数据。第三条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进行有效性审核,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省控及以下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进行有效性审核工作。第四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污染源自动监控有效数据定期向社会公示。第五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污染源自动监控有效数据作为总量核定、监督执法、排污费征收、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脱硫电价核准、申请环保补助资金、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依据之一。监控数据有效性审核

第六条排污单位必须确保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正常运行。第七条排污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运营机构,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进行日常运行管理,填写巡检、维护保养、校准校验等周运行记录,建立运行台账。

第八条在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运行不正常或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期间,排污单位应当向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报告,说明原因、时段等情况。运营机构应当开展人工监测并报送数据。

第九条环境监控机构应当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条环境监控机构应当每月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查阅企业生产记录与运行维护记录(包括自动监控设备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记录,运行、巡检记录,定期校准、校验记录,标准物质和易耗品的定期更换记录,设备故障状况及处理记录等);

(二)填写自动监控设备现场核查表;

(三)核定自动监控设备运转率。

第十一条环境监控机构员应当每日对上传的实时自动监控数据(包括实时传输数据、人工监测数据)进行核定。

(一)生成含污染物排放浓度、流量、排放量的小时有效数据。根据企业生产规模、生产时间、环保治理设施运行、视频监控等信息对日报表中监控数据进行审定,筛选出有效的监控数据;发现无效监控数据出现,及时通知排污企业、运营机构进行现场巡检排除故障,保障监控设备正常运行;同时,监控平台按照技术规范对异常和缺失数据进行标识和补充;最终确定的小时有效数据经技术人员、监控平台负责人、监控机构技术负责人逐级审核后签字报出。

(二)填写自动监控数据平台核查表。

(三)核定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率。

第十二条环境监控机构应当每月制作小时有效数据统计报表,上报同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第十三条省市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每季度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进行一次现场比对监测,出具比对监测结果表,上报同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监控机构应当将经比对监测合格的自动监控设备作为下一季度监督检查的依据。第十四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下列内容进行比对监测:

(一)废水污染物浓度及流量;

(二)废气污染物浓度、氧量、平均流速和烟温。

第十五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自动监控设备核查表与比对监测结果表进行审核,制作监督考核结论表,并将审核后的自动监控有效数据予以公布。监控数据使用

第十六条省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山西省重点行业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库。第十七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污染源自动监控有效数据按下列原则进行使用:

(一)每月统计汇总的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作为排污费征收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季度统计汇总的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作为总量减排核定的依据之一。

(三)统计的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作为排污许可证发放的依据之一。

(四)每月统计的火电厂脱硫设施投运率与脱硫效率,以及每月统计的污水厂的投运率与CODcr净化效率,作为考核污染减排的内容之一。

第十八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下列超标排污行为进行分类处置:

(一)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连续8小时或废水污染物排放浓度连续24小时超标排放的,进行远程声光警告。

(二)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或废水污染物排放浓度连续超标超过48小时的,进行远程断电警示,并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

智能高压开关柜监控保护单元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智能;高压开关柜;硬件电路

【Abstract】It will be the first to achieve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trol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lligent Switchgear.The main task of this design is to10kV high voltage switch cabinet intelligent study, th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protection unit hardware circuit research and design, and software part puts forward reference design.

【Key words】Intelligent;Switchgear;Hardware;Circuit

高压开关柜是配电网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程度和供电可靠性的日益提高,对高压开关柜性能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尤其是变(配)电所在逐步实现无人值班时,对高压开关及高压开关柜运行状态的监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在各工业领域的成功应用,使智能高压开关柜的开发和应用成为可能。智能高压开关柜,即是在传统高压开关柜上配置智能型保护、控制和监测单元,具有自检,自控,自我诊断,自我恢复、数字显示、高压开关状态显示、对外双向数据通信等功能。

1. 智能高压开关柜监测保护单元的设计方案

(1)实现高压开关柜的智能化,关键在于智能高压开关柜监控保护单元的设计。智能监控保护单元不仅要实现高压开关柜在系统中各项监测控制保护功能的智能化,而且还要重点实现对高压开关柜本体的各项性能的在线监测控制保护。另外为了满足用户和变电站整个智能监控系统的需要设置了数据通信功能。

(2)智能监控保护单元主要由电源模块、CPU模块、光电隔离交流采样模块、光电隔离开关采样模块、控制模块组成。其核心部分是Intel公司生产的16位单片机80C196KB,系统时钟由专用的时钟芯片提供。网络接口采用RS-485组成的串行接口网络。硬件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2. 智能监控保护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1)智能高压开关柜的智能监控保护单元的按结构功能可以分为输入模块、中央控制模块、开关量输出模块、通信模块、人机交互模块。这些模块在功能上和电路结构上都相对独立,以便针对智能高压开关柜的具体要求,进行灵活的配置。下面就按功能模块的划分为主线,进行智能监控保护单元的硬件设计。

(2)中央控制模块设计:根据需要,选择多CPU结构,即选用三主要CPU结构来设计中央控制模块。CPU选用美国Intel公司生产的MCS系列单片机80C196KB。此系列单片机特别适用于各类自控系统,如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变频调速电极控制系统等。还适用于一般的信号处理系统和高级智能仪器等要求实时处理、实时控制的系统中。MCS系列单片机属于CHMOS工艺的第二代产品,数据/地址线均为16位。CHMOS芯片耗电少,除正常工作外还可处于2种节电方式:待机方式和掉电方式,进一步减少芯片的功耗。80C196KB系列CPU具备的外围设备除了8X86已包括的一些设备(如时钟发生器、内部A/D转换器、高速输入/输出、PWM等)外,还集成了先进的外设事务服务器PTS和事件处理器阵列。PTS是一种微代码硬件处理器,可以代替CPU高速实现诸如启动A/D转换并读取结果、读取HSI的FIFO、装载HS0、串行口的发送和接受等中断服务,从而大大减少系统响应中断的开销。鉴于80C196KB系列单片机的上述优点,选用它来处理本系统的数据采集、键盘和液晶显示、微机保护、电网监控等重要功能,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通信任务用AT89C51这种常见的单片机来完成就可以了,既不影响系统的可靠性,也节省了投资。所以,本系统采用多CPU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多CPU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3)多CPU中央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测量CPU正常情况下用于监控 (所要测量的模拟量包括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数、母线温度、开关位置、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能等),并按一定的时间与保护CPU交换信息,以便监测保护CPU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而保护CPU则正常情况下用于监测测量CPU是否正常工作外,一旦被控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准确无误地对设备进行保护,只有当其中的一个CPU被监测到有错误后,才会立即代替其工作,同时通过通讯接口向远控主机发信号报错,从而完成对整个系统的监控与保护任务。测量CPU与保护CPU之间每隔一段时间通过双口RAM进行交换信息来判断对方状态是否正常。通信CPU主要用来完成向接受测量CPU的数据并传给上位机和接受上位机发的信息并把信息传递给保护CPU,完成通信任务。

3. 开关柜智能监控保护软件设计

3.1 模块化设计及任务调度分配。

(1)软件模块化设计对与智能高压开关柜的软件系统来说有诸多优点,要实现软件的模块化设计就不得不提软件的结构设计。软件的总体结构分为硬件驱动层、管理调度层、基础功能层和应用层。在智能高压开关柜的设计中,管理调度层是实现软件模块化设计的基础。管理调度层是一个实时多任务调度系统,负责基础功能中不同任务的进程调度,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软件功能能否顺利实现、实现是否高效、硬件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等。一个好的调度系统,应该既能保证不同的任务对实时性的要求,又能保证各个任务能够可靠、安全地运行。

(2)实时多任务调度系统的完成由于是面向配电网络的50Hz谐波,主要是定间隔采样和计算问题,本设计每周波采样12点,即1.667ms采样一次,因此把采样任务作为最高级的任务,在中断中执行,以保证采样时间的精确性。其余内部任务以采样作为基本执行周期,分时进行。进入采样中断后,先对11个模拟量通道和地电平通道依次采样,并计算出模拟量的平方和。然后判断当前是第几点采样,根据不同的采样点执行一些周期性任务,如全周富氏滤波每采样6个点调用一次,时钟管理每2个点执行一次。为了减轻CPU的负担,应将这些任务分散在不同的采样间隔中运行,从而尽可能保证每次中断执行时间一致,否则某次中断时间过长,有可能导致下一次不能准时中断,给采样带来误差。在采样出口以后,由于距下一个采样时刻到来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调度外部任务,完成保护、计算、通信等任务。任务调度的总体框图如图3所示。

(3)为了进行任务的调度,在程序中设置了的状态字节Task Code,如图4所示。每个任务在该字节中占有一位标志,每位标志对应不同的优先级,最低位对应优先级最低的任务,最高位对应优先级最高的任务。

要进行任务间的切换,必须保留任务切换处原有程序的执行环境,因此,需要在每个任务的入口保存程序指针和状态字,这些需要保存的数据设计为结构的形式存放。

(4)当任务的执行条件满足后,任务就转化成就绪状态,并同时在任务状态字节寄存器中置相应的标志位;当任务执行完毕后,任务状态字节中相应的标志位被清除。每次采样中断后开始执行任务调度程序,调度时首先检查具备执行条件的任务的优先级,从最高级的任务开始调用执行,执行完毕后返回中断出口处,若此时无就绪的任务,直接退出,当任务执行完毕,清除任务状态位。

3.2 智能监控保护单元的软件设计。

软件上的模块化设计保证了智能监控保护单元保护任务的优先可靠执行,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扩展许多监控及人机界面的软件,成为积木式的软件模式。智能监控保护单元的软件采用了模块化结构,每个模块完成不同的功能,整体结构较为清晰,添加功能也很方便。软件采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和编程方式编写。C语言结合了高级语言的基本结构和低级语言的高效性,很适合单片机的开发,可移植性很好:汇编语言具有高效性、直接面向硬件操作的优点。本装置中任务调度模块和部分与硬件关系密切的模块采用汇编语言开发,其他与用户关系密切的模块采用C语言编程。在软件的编制过程中,始终注意软件设计的基本要求:(1)易理解性、易维护性;(2)实时性;(3)可测试性;(4)准确性;(5)可靠性。主程序通过调用各子程序模块来实现.其中子程序包括:运算子程序、测量CPU交流采样子程序、保护子程序、液晶显示子程序、通信CPU串行口中断子程序、外部中断服务程序、三CPU通信程序等。

4. 总结与展望

在设计中,结合高压开关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了设计方案和思路。中央控制模块采用三CPU结构,大大提高了测量、控制和保护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时性。在其他模块的设计上,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并考虑到社会经济条件,在选型方面侧重于性能的提升。利用现代传感技术,智能高压开关柜实现了合闸弹簧状态监测等重要监测功能。软件设计在实时多任务调度系统的基础上,实施模块化设计,对整体功能和局部功能的实现和扩展具备了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尤龙.智能化电器和智能化开关柜现状与发展[J],西北电力技术,2003.4.

[2] 黄绍平等.智能化电器的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J],2002.12,第26卷23期.

[3] 金立军等.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发展综述[J],电网技术,2002.1,26卷1期.

[4] 黄绍平等.智能型高压开关柜硬件系统设计[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6,第12卷第2期.

[5] 闫钿等.高压开关柜微机测控系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1.10,第21卷第10期.

[6] 黄绍平等.智能化电器测量与保护算法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3,第13卷第1期.

[7] 冷旭东.新型10kV开关柜智能化在线监测装置[J],电气时代,2002.9.

[8] 陈振生等.智能化高压电器温升的在线监测[J],电工技术杂志,2002.5.

[9] 杨伟.智能开关电器中的多功能控制模块设计[J],低压电器,2002.5.

保护与监控 第4篇

随着对环境的关注及能源体系的变革,电池储能技术因环境适应性强、能量密度高、占地少、效率高、工期短等优点而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已经发展成为未来智能电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起,各种MW级储能电池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建设,储能产业已成为全球新一轮投资热点[1,2,3,4,5]。经过多方调研交流,笔者将建设规模为100kW及以上的电池储能站界定为大容量电池储能站(以下简称电池储能站),本文所研究的监控与保护系统均是针对上述规模电池储能站展开,旨在探讨电池储能站监控及保护方案,为今后电池储能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1 电池储能站监控及保护特点

1.1 监控对象多、信息量大

电池储能监控除常规供配电设备监控外,还包含括能量转换系统(简称PCS)、电池管理系统(简称BMS)。根据电池的成组方式不同,若干电池单体并联组成一个电池模块,多个电池模块串联组成一个电池簇,而多个电池簇又并联组成一个储能分系统。对于一个1MW的电池储能站,需监测的电池模块数量约为6 000~8 000个,BMS需采集并上送电池簇的电流、漏电流、各单体电池电压、温度等信息,还需上送单体电池SOC、电池簇SOH等计算信息以及各种故障告警信号和保护动作信号。监控对象多、数据量大,对监控系统的组网及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控制策略复杂

电池储能站主设备变流器的运行方式灵活,可四象限运行。根据储能站建设规模及其在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变流器可实现备用电源、调峰调频、削峰填谷、无功支撑、孤岛运行、黑启动、电能质量改善等功能[6,7]。

1.3 响应速度要求高

电池储能站变流器启停及工况转换时间均在几十毫秒以内,电能质量改善及调峰调频、无功支撑等控制策略均需监控系统根据当前实时运行信息,或作出预判,或立刻作出响应[8,9]。

1.4 保护配置分层分级

整个电池储能站的保护按照范围从上至下可分为配电保护、PCS保护、BMS保护三层。其中,配电保护旨在对进站馈线及站内变压器进行保护;PCS保护旨在对PCS本身及对应的储能分系统进行保护;BMS保护旨在保护电池本身的安全,可在过充、过温、过放等情况下及时断开主回路。

2 监控系统组网方案

电池储能站监控系统是整个储能系统的监控、测量、信息交互和调度管理核心,包含BMS、PCS、继电保护设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视频监视等,各子系统通过局域网和TCP/IP协议与监控系统进行连接。监控系统能实现数据汇总、信息综合分析统计、调度SCADA远传、故障显示及监视等功能。

电池储能站监控设备可按站控层、间隔层进行划分,系统网络宜采用星型结构,可根据建设规模采用单网或双以太网结构。

BMS和PCS宜以储能分系统为单元接入站控层,充分考虑站内电池分系统、能量转换系统的建设方案,根据储能站实际电池的配置方案、单体规模,PCS的单机容量综合确定,以保证信息交换的可靠性与实时性。

监控系统与上级监控管理系统的纵向连接以及监控系统内部各系统的横向连接应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电池储能站监控系统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为避免监控网络和BMS网络中大量信息对PCS实时性带来负面影响,PCS系统控制部分也可单独组网,并采用嵌入式控制器分层控制。其中,嵌入式控制器负责大部分指令的下发,实现控制命令的就地判别;后台监控主机只负责少量秒级及以上控制功能指令的下发,以提高PCS的响应速度。

3 保护配置方案

3.1 常规配电保护配置

常规配电保护主要是电源进线保护及变压器保护。其中,电源进线保护可配置差动保护或电流保护;变压器保护常配置速断、过流、低压、过负荷、零序过流、非电量等保护。

3.2 PCS保护配置

PCS配置硬件故障保护和软件保护,可确保各种故障下系统的安全。其中,硬件故障保护包括IGBT模块过流保护、IGBT模块过温保护、直流母线过压保护、短路保护等;软件保护包括直流电压保护、直流过流保护、交流电流保护、过温保护、功率翻转保护、电压异常(过压/欠压)保护、频率异常保护、防孤岛保护、恢复并网保护、低电压穿越保护、输出直流分量超标保护、输出电流谐波超标保护等。

3.3 BMS保护配置

BMS可全面监测电池的运行状态,同时对电池分系统进行可靠保护,并在运行过程中反馈电池分系统的运行状态,配合PCS及监控系统完成储能系统的监控及保护。BMS配置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流保护、过温保护等。

4 案例分析

以广东某电池储能站为例,其主接线如图2所示。该站采用双回10kV线路接入系统,站内本期配置3台2 500kVA主变及1台800kVA站用变;每台PCS为500kW,本期建设规模为4MW×4h(共8台PCS),远期建设规模为10MW×4h。

4.1 监控系统设计

站内监控系统分为站控层和间隔层两个部分,按双星形网络考虑,如图3所示。

站控层采用双100M/1 000M以太网连接主机及操作员工作站、数据服务器、工程师站、远动工作站和打印机等,置于主控制室。

间隔层接入PCS、BMS、常规保护测控监控单元及其它智能监控设备,采用双以太网,按间隔配置,可实现就地监控功能。其中,BMS、PCS通过规约转换装置接入监控系统,并采用光纤与站控层通信。

电池储能站对侧的110kV变电站监控系统信息通过PMU采集后直接接入电池储能站,由储能站监控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接收和处理。

4.2 保护配置

4.2.1 继电保护

(1)10kV进线线路均配置一套光纤电流差动保护,采用专用光纤通道,保护和测控合一。

(2) 10kV分段装设时限电流速断、过流保护,设自动投入装置,保护和测控合一。

(3)变压器装设电流速断、过电流和高/低压侧零序电流保护作为其内部、外部故障时的保护,保护和测控合

(4) 10kV分段带备自投功能,能在其中一回进线失电时自动投入备用线路。

4.2.2 PCS、BMS保护

PCS、BMS保护按3.2、3.3节方案配置,总体上分为软件和硬件两类保护。

(1)软件保护对各种关键参数进行采样和分析,当系统处于危险状态时由CPU主动发出保护指令改变系统的工作状态,并在监测到系统恢复正常时自动恢复其正常工作状态。

(2)硬件保护采用硬件回路对电力电子器件和电池组本身构成可靠的保护,在故障情况下一般不允许自动恢复。

5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在充分调研国内电池储能工程项目及储能电池、监控系统生产制造厂家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成果已经体现在国际标准《储能电站设计规范》、能源行业标准《大容量电池储能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的编制中。本文从分析电池储能站监控及保护特点出发,给出了电池储能站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组网方案以及保护配置方法。随着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工艺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电池储能技术将在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时杰,文劲宇,孙海顺.储能技术及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气技术,2005,24(4):1-8,19

[2]陈建斌,胡玉峰,吴小辰.储能技术在南方电网的应用前景分析[J].南方电网技术,2010,4(6):32-36

[3]董晓文,何维国,蒋心泽,等.电力电池储能系统应用与展望[J].供用电,2011,28(1):5-14

[4]张文亮,丘明,来小康.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8,32(7):1-7

[5]张学庆.储能技术在35kV航头变电站的示范应用[J].上海电力,2008(5):463-465

[6]易永利.基于PEBB的电池储能变流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7]闫涛,惠东,许守平,等.基于电力电子模块技术的电力储能接入系统研究[J].河北电力技术,2009,28(3):17-20

[8]陈元娣,刘涤尘,朱忠尼,等.一种光伏并网级联逆变器的研究[J].UPS应用,2009(96):30-34

[9]易永利.基于PEBB的电池储能变流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保护与监控 第5篇

发布时间:2005-08-08 09:25:00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作者:郭莹 高雪娟 贺永 刘磊

关键字:安全 监控 煤矿 瓦斯 信息化

煤炭的持续涨价,让很多企业赚了个钵满盆盈。有些人只顾挣钱,只抓生产,把“安全”两字抛在脑后,导致煤矿爆炸事故频发。

6月底召开的全国煤矿推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电视电话会议给煤炭企业下了硬规定:到今年年底之前,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全部建立并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原国有重点煤矿企业要实现矿务局(集团公司)内部连网;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要实现县(区)范围内连网。

这就像在煤炭企业头上套了个紧箍咒。如果煤炭企业想继续生产,继续生存,继续创造利润,就必须把瓦斯监控放在首位。

但是,瓦斯监控系统这么好上吗?人命关天的瓦斯监控,仍然有不少需要跨越的坎!信息传递,短一米也是灾难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监测的是什么?是在地下几百里甚至几千里的瓦斯深度是否超标,是否有明火、自燃等安全隐患。但要让矿井监控室的人了解这些指标,甚至让上一级的集团公司对此了如指掌,就有难度了,传输问题首当其冲,信息传输半径即使只短了一米,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比如将瓦斯浓度监测头监测到的数据从井下传到井上,再从井上传递到监控站进行监控和分析,最后将处理意见传回井下,该用什么方法?很多地方甚至连电话线都没有,怎么解决?

方法一:铺设电缆。通过光缆将井下信息和井上信息互通,同时用数字信号代替以前的模拟信号,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免受干扰。

山西省邮电建设工程局承建的山西朔州市煤矿瓦斯监控系统光缆工程 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该工程覆盖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怀仁、右玉5个县区的200余个矿井,共有40多个接入网点,架挂600多公里光缆,投资1400多万元。

适用企业:矿井相对集中。

难点:铺电缆相对价格较贵,投资大,对一些小型矿山或相对流动性的煤矿企业来说不太现实。

方法二:短信息。这里的短信息并不是平时我们常用的短信息,因为井下几百里是没有信号的。瓦斯监测系统所用的短信息是数字蜂窝无线网络的短信通讯方式,即将瓦斯浓度检测探头和风速传感器安放在主回风井(巷)的适当位置,当瓦斯浓度、风速超过限定值或主扇开、停或运行负荷变化较大时,短消息发送模块向监控中心和值守人员同时发送相应的短消息并报警。

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就建立了一个瓦斯超限短信息发报系统,通过特定程序对各矿监控主机上传的监控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再根据超限幅度大小和受信领导级别进行分组群发。集团公司和各矿相关领导均能及时掌握瓦斯超限情况,及时指挥协调安全生产工作。

适用企业:无线短信通讯方式实现方便,投资小,对中小型矿山非常适用。

难点:目前市场上可选择产品不多。

方法三:租用公众无线网络或数字光纤。这其实主要解决的是从煤矿到监控中心的信息传输问题。很多煤矿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比较分散,下属企业大部分已安装使用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需要传给总公司。

宁夏自治区煤矿井下安装瓦斯监控装置,通过无线网络,与自治区煤矿安全监察局电子瓦斯监控系统连网,实行全方位安全监控。

河南省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网络系统是在各煤炭企业已形成的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的基础上,由省、省辖产煤市、县级系统和企业信息采集系统组成,采用租用公众无线网络或数字光纤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互通。

适用企业:需要将信息从矿井集中传递到总部。

难点: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GPRS网络,而且速率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方法四:利用卫星通讯技术将信息传到监控站和总控室。这对于一些有条件的煤矿企业也是值得推荐的方法。重庆市经委针对重庆市矿井数量多,产量小,办矿起点较低的现状,今年将在217个高瓦斯矿井通过卫星通讯技术实现安全监控全覆盖,以便实时掌握煤矿瓦斯变化和风机开停情况。

适用企业:相隔远、较分散的煤矿企业。

难点:价格不菲。

紧急报警,晚一秒就是生命

从系统到人,需要一个通知的方式。假如监测到的危险结果没有及时发布出去,那么再精确、再灵敏的监测系统也是白搭。紧急报警,哪怕延迟一秒,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瓦斯监测系统的报警方式不仅要快,而且要准,决不允许出错和延迟。误报会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一旦不报或者迟报,更是会造成灾难……因此瓦斯监测系统的报警方式也受到很多关注。哪些是目前行之有效、比较稳定的报警方式呢?

方法一:利用声光报警。一旦危险发生,利用铃音和灯光变化来报警,最大的好处是明显,传播范围大。沙河市煤炭工业局的瓦斯检测系统就是采用声光报警的方式。他们远程24小时对井下采掘、瓦斯浓度、一氧化碳浓度、风机开停状态、设备馈断电进行数字化处理,对地面主要生产部位进行图像监控。一旦出现重大隐患,声光报警系统就会立即启动,锁定图像监控,及时掌握灾情的发展,在第一时间下达整改指令,全程监控处理情况。由于声光报警的传播范围很大,各矿的绞车房、井口、调度室、监控室等主要生产部位都可纳入监控范围,需要停产时,只要一声令下就会井停人撤,确保安全。

适用企业:规模有限,不能完全达到互连互通的企业。

难点:简单报警,并不能迅速判断危害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方法二:采用GIS系统。在警报传出的同时,准确地知道危险发生的地点靠的就是GIS系统。报警点在监控屏幕上直接闪动,危险地点可以准确地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对于排险抢险有着重大意义。比如淮南矿业,早在2004年就建立了矿区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即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收集各矿监控主机上传的各种测点(包括被控测点)的信息,传递至集团公司服务器,乃至省安全监察局。最近他们增加的区域断电报警功能正是利用了GIS系统,即在矿上建立测点关联,如出现该断电而未断电的情况,系统就在该矿图形相关位置上发出变色报警信息,以便值班人员更好地观察,而值班人员也可以通过日报、简报等形式来汇报井下CH4等参数的情况。

适用企业:矿井范围比较大。

难点:做GIS要有资金,有恒心,而且数据要准确。

方法三:短信息。假如领导不在矿区,又需要了解矿区安全情况的话怎么办?从6月份起,邯郸矿区井下任何一个生产地区的瓦斯浓度超限,所在矿主管通风和安全的区长、矿领导以及邯矿集团公司有关职能部门领导的手机,都会在第一时间接到报警短信息。这是因为去年邯矿集团公司对除阳矿公司外的五个生产矿安装了KJ75型安全信息监测系统,并全面连网的结果。这套系统主要是便于各级领导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处理意见,进一步提高矿井安全保障水平。今年他们又对系统控制软件进行了升级,增设了手机报警功能。当某一生产地区瓦斯浓度瞬时值达到1%时,监测系统会自动向通风区长和邯矿集团公司调度室值班人员手机发出报警短信息;30分钟后,如瓦斯浓度仍不降低,会再发送一条;当瓦斯浓度达到1.5%时,监测系统会向总工、安全矿长、矿长和邯矿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主管通风的副部长发报警短信;如果瓦斯浓度继续上升,系统会向更高一级的领导报警。

适用企业:准备新上系统的企业。

难点:与无线系统的融合固然不是新课题,也很容易实现,但是到达率是个大问题。

系统维护,迟一天导致隐患

4月26日,内蒙古乌海市康海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原因是瓦斯报警、监测系统4月10日就坏了,没有及时进行维修,酿成惨祸。5月5日,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万隆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该矿本来安装有瓦斯监测仪,但线路接错了,没有和电源闭锁装置相连接,瓦斯超限后虽然发出了警报,但电源没有切断,引起瓦斯爆炸。

瓦斯监测系统当然不是建设好了就高枕无忧,还需要维护。而且由于矿井相对分散,情况复杂,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一直存在,与其说系统建设会遇到难关,不如说系统维护的问题更大。一天没有人及时维护,隐患就可能发生。一些煤矿尽管建立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但管理跟不上,维护不及时,照样发生事故。

方法一:外包维护。做系统维护,一没人,二没精力,怎么办?其实不妨用外包的方法,将非主营业务外包给更专业的IT企业。沙河市煤炭工业局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和县市两级监控室的维护工作,于2004年初外包给中科网络,由中科网络负责对硬件设备、软件系统进行代维护服务,使整个网络有了一支可靠的技术力量保障运行。中科承诺,向煤矿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并保证故障响应后8小时内到达故障地点;每月向监察大队提交煤矿监控系统的巡检报告。对通讯线路这一块,监察大队安排专人负责网通公司的线路故障处理。近两年的工作实践表明,由监察大队一家统管,政令通,便管理,效率高,效果好。

适用企业:系统复杂,但又没有能力维护的煤矿企业。

难点: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很难,既要有实力——技术上的和人力上的,又要有合适的价格。

方法二:培养内部人才。很多煤炭企业规模很大,矿点非常分散,根本不适合流动性的维护。所以,自力更生,培养每个矿井的系统维护人员,成本低,响应及时,也更可靠。西山煤矿就充分意识到,要使信息技术得以顺利推广应用,就必须培养一批既懂安全生产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西山煤矿通过电视、广播、企业刊物、培训等多种形式,向职工宣传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让广大职工了解到信息技术给安全生产带来的便捷,增强广大职工的技术创新意识。同时,西山煤矿每年都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纳入职工培训计划,分公司和矿两级进行培训,并作为一大系统工程扎扎实实地坚持抓好。另外,信息网络建立后,对探头的校验、信号的保障、设备的维护也很重要,否则,系统会失效,造成严重后果。目前,西山各矿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公司成立了监测监控信息调度中心,针对整个网络运行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20多个。

适用企业: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的大煤炭企业。

难点:从零开始的培训和教育难度很大,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循序渐进的决心。

方法三:机制是保障。与其说它是方法,不如说这是关键。没有机制,不调动起人的积极性,所有的系统都是摆设,最终只能成为浪费。沙河煤炭局结合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系列配套保障机制,实现人与机器互管,保障监控系统正常、高效运行。在制度制定方面,沙河煤炭局出台了《监控系统运行管理规定》、《岗位责任制》等10多项制度和办法,对不按规定管理、使用监控系统,擅自挪动探头位置、探头不跟头或工作面没有使用探头的,发现后要给予重罚;对系统监测出井下作业点有害气体超限,而不进行现场处理或危急情况下不及时撤出作业人员的煤矿,给予停产整顿,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在组织建设方面,沙河煤炭局健全完善了市、矿两级监控调度机构,在局内部成立了煤炭安全监控调度中心,发挥监控运行中枢作用,负责对煤矿瓦斯超限等异常情况的监控与处理,做到24小时值班、全天候监控。当中心值班人员发现异常情况后,会马上通知主管局长,并要求煤矿在最短时间内查明原因并排除险情,情况严重、煤矿无法自行处理的,立即出动救护队排险。各矿井都设立了监控室,各矿监控值班人员为煤矿监控系统的直接责任人,必须保障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系统出现故障要及时报局维修中心检修,严禁值班人员脱岗、离岗或违规操作;每矿明确3人为井下现场管理的监控专职负责人,有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控网络。

适用企业:这一万能方法适用于所有的企业,而且是实现瓦斯监控的必要条件。

难点:规范制定固然难,但更难的是坚决执行下去并不断改善。

应急,你准备了吗?

瓦斯监控,那是防范于未然,但这并不代表不会有事故发生。当井下的瓦斯监控系统报警时,煤炭企业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出应急预案,比如让井下员工迅速撤离,比如打开备用通风口,甚至是关闭某个巷道等。

所谓的瓦斯监控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而在这个生态链中,一旦发现瓦斯超标,采取应急措施才是真正避免重大损失的最后一步。

当然,我们的很多煤炭企业因为经历了多次险情,已经对应急有了不少解决方法,那些解决方法或者藏在有经验的人脑中,或者写在某些安全生产手册上。一旦危险发生,这些有经验的人可以迅速作出判断,就算是那些经验不足的人也可以“按书索骥”,来点现成的。

而作为瓦斯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应急系统的建立也是重中之重。只是,与预警系统不同的是,应急系统本身的建成并不难,难在里面的资料准确性和真实性。比如那些纸面的地下巷道图能够成为电子地图,指导决策者全面了解地下状况,迅速作出判断;如果那些土办法、经验之谈能够总结出来,并放在系统里可以随时学习、随时调用的话,就算是出了瓦斯超标问题,我们也给自己留下了找到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损失降到最小的可能性。

另外,信息的不断更新和补充也是大问题。新巷道要补充进来;每次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新的经验和教训,都需要录入到系统中。这时候,就不仅是系统的IT建设问题,而是需要合理的制度和人员作保障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应急系统更像我们平常说的BI,需要的是数据积累和数据挖掘。

互联互通,多道沟实在麻烦

互联互通是煤矿所面临的新难题。很多瓦斯监控系统上线是以企业或以县、市为单位的,但是,将所有数据汇集到省一级安全生产系统则是大势所趋,甚至也是很多地方的要求。系统不一样,数据格式不统一,一条又一条的沟沟坎坎给实现全省互连互通,避免信息孤岛带来了无数麻烦。

方法一:数据转换。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也就是煤矿瓦斯监控系统产生的数据与省局或者分局的系统不符,先由上级部门定义数据格式,然后企业各自按照要求进行数据转换,最终实现数据的统一。内蒙古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煤炭集团前几年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政策,也为了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花费巨资上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瓦斯监控系统。系统建成后运用效果非常好,使得生产事故明显减少了许多。但是,随着煤炭行业监督力度的加大,在固定的时间周期内,该企业必须向分局上传瓦斯监控系统监测到的相关数据。这就使该企业面临巨大的困难——该企业的系统与上级监管部门不兼容。究其原因,是因为瓦斯监控系统没有行业标准,更没有统一的系统,所以更谈不上有统一的文件格式。最终,该企业经过认真分析,作出了一套数据转换系统,将企业数据按照需要转换成上级监管部门所需的格式,解决了该企业面临的数据上传问题。

适用企业:已经有完善的系统,应用良好的企业。

难点:转换数据的工作量不可控,甚至有可能给系统运行带来风险。

方法二:重新建设。凡是与上级主管不兼容的人,只有两个后果:转变或者是辞职。IT系统也是这样。如果企业本身就做得不好,或者是刚刚开始,不妨将系统推倒重来。临汾煤炭工业局就有这样的情况。该局煤矿安全信息网络建设起步于2003年3月。仅仅几个月,已有201座矿井安装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由于施工厂商众多,导致该市采用的设备型号极不统一,在一个县内往往有六七种型号;安装工程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工程达不到设计要求;各县管理水平不一,竣工验收工作拖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运行。这些问题给今后的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了迅速扭转这种局面,保证煤矿安全信息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2003年7月,临汾市煤炭工业局决定,重建管理体制,实行一家“统管”,全权负责。所谓统管,首先是统一负责建设。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由监察大队统一设计标准,审查设备选型,统一数据接口,统一竣工验收;从矿到县到市三级连网工程由监察大队统一委托通讯运营商建设,统一办理线路租用业务。县级监控调度室和市监控中心的建设由监察大队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竣工验收。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建设时间,就全市监测监控系统就统一起来。

适用企业:统一管理适合集约化明显的企业,只有管理正规的企业,才有可能排除万难,统一完成一个任务。另外,资金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难点:重新建设的前提是有钱、有能力。最忌讳的是旧的推倒了,新的又建不起来。

用IT保护生命

煤炭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不怎么谈论的行业——直到最近频发煤矿事故和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突然消失。

行业的整顿和治理,从来都是政府的事情。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解决了规范和规则的问题,剩下的就是企业的执行了。

但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也是以前常见的情况。所以政府的监管成为整个生态链中最后一环。小煤窑出事,经常是因为安全问题已经被查封洞口后,擅自取出封条私开偷采。这其实也是由于某些政府和行业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

现在出台的新规定,要求企业年底前完成瓦斯监控系统的建设,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大工作量,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查落实,纠错误,也是很大的工作量。而且,国家和老百姓都在盯着煤炭安全监管的实效,糊弄根本不可能。

当然,如果只采取老办法,靠人看,靠自觉,监管不可能到位。所以,就像是审计署用IT辅助审计一样,用高科技方法作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或许才是正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企业也得想到自己工作的办法,用IT帮助自己进行企业监督,让IT成为手里的利器。

教师素质与教学监控能力 第6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头戏,而教师素质又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主,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则是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化的内在机制正在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教师,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呢?要改变教师观念,掌握教学策略,学会自我评价,吸收大量新鲜知识,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监控能力”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实现以教学能力促教师素质,以教师素质促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时代的教师应努力向“理论型”“实践型”“科研型”的新型教师。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德、科研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教育素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符合时代的要求。

1.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只要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提高教师理论素质,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科学地认识,并对待学生,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2.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学生管理、课堂组织、学生评估、等方面,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监控能力要得到增强,由以往盲目而不自觉的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的主动能力

3.要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育要逐渐强化教育研究的意识,并善于从实践中捕捉富有新意识的研究课题,形成建立研究档案的能力,会运用科学地研究方法,撰写符合规范的研究论文。也只有长期坚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才能促使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的不断提高。

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申继亮教授和张涛博士于1998年提出的创新性命题,其意义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体现了教师从陈旧的“经验型”向全新的“专家型”转化的内在机制。只有促进教师由被动的不自觉的状态,转向主动地自觉地调节并改进自己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应成为各个学校认真探索的研究课题,也将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教师形成教研监控能力的基础是由“不自觉——自觉——自动化”发展。而教师“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及“课堂教学操作能力”的体现则是教学能力的具体表现。

一节概念教学过去我們往往习惯于“满堂灌”,机械重复记忆再运用,常常使学生学得累,教师教的更累。如果恰当运用一些策略,就会使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如引入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借助已有的知识等引入概念,讲解时运用对比的原则,“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或将概念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变换,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中得到一些启迪。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另外,还可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使各种发展层面上的学生都能解答出适合自己水平的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感。例如:“同分母分数加法”,可出示以下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1)观察这几组分数,说出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2)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上述三个问题,逐步递进。一般来说,只有会回答出第①个问题之后,才能去概括第②个问题,也只有会概括第③个问题,才有可能回答第④个问题。

在回答这三个问题时,我让中、下等水平的学生优先发言,这样,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来,且各有所得。

总之,要认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就得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带出高素质的学生,而一名教师的各项素质中,课堂教学的基本素质是重中之重,只有提高每位教师的课堂监控能力,才能带动其他方方面面的素质提高。

保护与监控 第7篇

1 隐私对象信息的提取、擦除及隐藏过程

在视频监控系统中,隐私对象信息从确定到隐藏大致可以描述为:运动目标的跟踪提取及隐私信息的确定、隐私信息的擦除与隐藏三个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在监控系统中大多数都是运动的前景信息作为隐私信息。另外,在监控系统中为了节省存储空间,要同时进行视频流的压缩处理,通常存储的格式有H.264/AVC、MGEG-4、MPEG-2、H.263等。在压缩存储之后,将视频画面中运动信息作为隐私信息进行提取,同时在原始视频中将其擦除[7],然后将提取的隐私信息作为隐藏信息嵌入到已被进行擦除操作的视频中去。对于现实中的监控系统来说,其用户可以分为授权用户和非授权用户。授权用户具有在已擦除的视频流中去提取或检测被隐藏的隐私信息,而非授权用户所能看到的仅仅是隐私信息完全被擦除的监控视频。

2 隐私信息隐藏算法

针对视频监控系统中所具有的信息量大、信号强度弱的特点,该文参考文献[5]的方法对H.264的I帧的DCT系数进行分类,将隐私信息嵌入到DCT系数中。在嵌入时结合人眼对高亮度区域的附加噪声敏感度较低、对纹理区域的敏感度相对于平滑区域要低、对高频系数区域较低而低频系数相对较高的特性。该文选择视频的Y分量,Cb、Cr分量进行嵌入,满足大量弱隐私信息嵌入的需求。通过文献[5]方法对I帧的Y、Cb、Cr三个系数残差采用4×4整数DCT变换,对量化后的DCT系数采用Zig-Zag扫描,这样得到的每个块中有1个DC系数和15个AC系数,总共需要对16个DCT系数进行分类。如图3所示。直流系数(DC)、低频系数(Low frequency)、边缘系数(Edge)和高频系数(High frequency)。根据分类之后的DCT系数,利用L、E、H系数之和所占比例来判断当前的4×4块是否属于边缘区域。该文寻找隐私信息嵌入位置的方案如图2所示。

实验测得各个分组的门限系数如下:μ1=29,μ2=140,γ=3,k=116,{α1,β1}={2.51,1.86},{α2,β2}={1.38,0.98}。通过图2中可以寻找到三个区域,即平滑区、纹理区、边缘区,为了保证嵌入后视频的视觉质量结合人眼的视觉特性将隐私信息嵌入到纹理区和边缘区的边缘(Edge)AC系数中。

3 隐私信息检测

利用α稳定分布对H.264/AVC视频流的DCT系数分布建模,可以实现隐私信息的提取和检测。设DCT变换残差序列X={x0,x1x N}为载体,则W={x0,w1w N}为隐私信息接收到的观测信息为Y={y0,y1y N}。检测器假设未知隐私信息能量系数的大小,即θ未知。隐私信息的嵌入符合以下等式:

其中,yi为观测信号,xi为原始量化后的DCT残差,xi为隐私信息,θ为隐私信息嵌入的强度因子,它满足θ>0。从统计学观点看,隐藏信息的检测本质上属于二元假设检验问题,相应的有两种假设:原假设H0对应待检测图像未嵌入信息W;备择假设H1对应待检测图像嵌入了隐私信息W。因此,二元假设检验过程可以表示为:

检测过程是一个弱信号的检测。嵌入强度θ未知,因此上述二元假设检验过程属于复合假设检验过程[8]。如果分别用P0(Y,H0)和P1(Y,θ,H1)表示Y在H0与H1为真时的概率密度函数,那么,它们的对数似然比为:

对上式中的lnP1(Y,θ,H1)进行利用泰勒公式展开,由于是弱信号的检测,所以可以忽略二阶或二阶以上的导数,可导出:

设,那么检测统计量l(Y)可以改写成:

因此可以得到公式(7):

最终得到检测器的检测算子l(Y)为:

与计算SαS的概率密度函数一样,函数gLOwi也可以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获得。从gLOwi的渐进性可以得出,在函数的原点附近,它可以近似的看成是一个线性函数,但是当输入增大时,fα,y(x)≈C|x|-α-1,即当x趋向±∞时,gLO(x)趋向(a+1)/x,因此,采用非线性函数近似表示gLO(x):

其中λ=arg max gLO(x),c=(α+1)/λ2,λ的值取决于参数α。由文献[9]可知,尽管SαS具有无限方差,检验统计量l(Y)是一个具有有限均值和方差的渐进高斯随机变量。从公式8、公式9中可以看出,在H0下,检验统计量l(Y)的渐进概率密度函数的均值为零,方差的大小则由参数α决定,与未知数θ无关,利用检测算子可以对隐藏信息进行检测。对于给定的判决阈值η,理论上有一个恒定的虚警概率PFA和检测概率PD与之对应,如公式10~11,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需要调整η来控制虚警PFA,利用大的门限值来减少PFA,同时增加PD。

4 仿真实验

4.1 信息隐藏效果

在仿真实验中,该文采用JM86作为实验仿真平台,Hall_qcif作为测试序列。通过采用文献[7]中的背景作差的方法得到运动的前景信息,然后对运动的前景信息进行运动跟踪和分析,查找需要进行隐私保护的目标进行提取存储并从原视频中擦除。在本文中的隐私信息用绿色加亮边缘表示如图3所示。隐私信息的擦除的方法仍然采用文献[7]中的背景填充的方法。本方案中的背景信息的获取来源于摄像头采集信息2000帧的平均值。图3为从Hall_qcif序列经过H.264/AVC编码后4帧视频。

(第1行为原始视频帧,第2行为隐私信息的擦除)

利用上述信息隐藏的方法,选择H.264/AVC视频中的Y、Cb、Cr分量。图4所示为本文算法所找到的信息隐藏空间,可以看出采用新的视觉模型能够满足对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大容量信息的隐藏。图4第1行为嵌入隐私信息前,第2行为嵌入信息后的画面,可以看出本方案中隐藏信息的可见度很低。表1为本方案与Maneli[10]Waton视觉模型嵌入方案的对比。

4.2 隐私信息检测效果

针对未知的弱信号检测,如果检验器的统计量l(Y)大于阈值η,则判定有隐私信息存在。为验证检测器检测性能,同时利用检测器对不含隐私信息的视频进行隐私信息检测,如果检测器统计量大于阈值η,则发生一次误检。

在不同的量步长下,图5为a、b图为α检测器的比特误检率BER(Bit Error Rate)图,可以看出本文的检测算子体现出更好的检测性能,同时,α检测器误检率要低于GGD检测器[10],并且在高斯噪声和剪裁攻击下,检测器依然保持低于GGD检测器的误检率,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图5的c图为利用接收机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作为α检测器性能的衡量标准[11]可以看到无论是不加噪的视频还是加入高斯噪声和进行剪切攻击,检测器虚警维持在小于0.1的同时,可以将检测概率维持在0.85以上,可见检测性能较好。

5 小结

本文提出实用的监控视频隐私信息保护和检测算法。解决视频监控系统中的隐私信息容量大和信号弱的特点对算法的特殊要求,在解码端,利用代数拖尾的α稳定分布来建立DCT系数的统计分布模型,为视频授权的用户提供基于α稳定分布模型的检测隐私信息,并证明本文算法在嵌入算法和检测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鲁棒性。

摘要: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H.264/AVC格式的监控视频隐私信息保护和检测算法。针对视频监控系统中的隐私信息容量大和信号弱的特点,利用人眼的视觉特性通过对4×4块DCT系数进行分类,实现隐私信息的嵌入。利用代数拖尾的α稳定分布来建立DCT系数的统计分布模型,为视频授权的用户提供基于α稳定分布模型的检测隐私信息的方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保证隐私信息容量大的前提下,能保持较好的视频透明性和较强的信息检测能力。

关键词:监控系统,隐私保护,α稳定分布,H.264

参考文献

[1]J.Wickramasuriya,M.Datt,S.Mehrotra,and N.Venkatasubramanian.Privacy protecting data collection in media spaces[C]//ACM In 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New York,NY,Oct.2004.

[2]H.Sohn,E.T.Anzaku,W.De Neve,Y.M.Ro and K.N.Plataniotis"Privacy protection in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s using scal able video coding"[C].Proc.IEEE Int.Conf.Adv.Video Signal Based Surveillance,pp.424-429 2009.

[3]F.Dufaux and T.Ebrahimi.Scrambling for video surveillance with privacy[C]//2006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 ognition Workshop(CVPRW’06),2006:160-167.

[4]W.Zhang,S.-C.Cheung,and M.Chen.Hiding privacy information in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EEE In 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Genova,Italy,Sep 2005.

[5]Jithendra K.Paruchuri,Sen-ching S.cheung and Michael W.Hail.Video Data Hiding for managing Privacy Information in SurveillanceSystems[J].EURASIP Journal on Information Security,2009,1155(10).

[6]孙中伟,许刚.一种基于α稳定分布模型的DCT域隐藏信息检测新方法[J].电子学报,2008,36(4):720-724.

[7]Steven M.Kay.Fundamentals of 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3.

[8]C L Nikias,M shao.Signal Processing with Alphar Stable Distribution and Application.John Wiley[M],1995

[9]Maneli N,Russell M M.A framework for robust watermarking of H.264 encoded video with controllable detection performa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2007,2(1):14-23.

保护与监控 第8篇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电力保障系统,担负着变换电压等级、投入、切除负荷等重要任务。由于电力系统隔离刀闸、断路器、接地刀闸等较多,线路复杂,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误操作。而电气设备的误操作事故是发射台各类事故中较频繁发生的恶性事故,往往会伴随长时间停播事故的发生,严重时,造成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事故。虽然,广电总局、无线局制订颁布了各项制度和规程,但如何减少误操作始终是维护工作者长期研究思考的课题。为此,笔者针对播音中发射机防误拉闸及检修结束后发射机防带地线合闸等问题,研制出了电源防误操作智能监控保护器,经实际应用,取得安全、可靠的效果,填补了行业空白,现介绍给大家,供同行参考。

2 发射台发射机电源总闸管理现状

发射机开始播音或检修时,合 (拉) 电源总刀闸是频繁和必要的操作。每部发射机都有自身专用的电源总闸柜,多部发射机各自的电源总闸柜一般都是集中安放在配电室中的一组配电立柜中,由于电源总闸柜外形一样,只是位置不同,因此很容易发生发射机电源总闸误操作的事故。如何有效地杜绝发射机正在播音时,因误拉电源总闸而导致人为的停播事故;如何防止发射机检修结束后,未摘除临时接地线,而误合发射机电源总闸,酿成的重大事故,这是我们讨论的焦点和解决的课题。

由于发射机周期性及大修的需要,在检修之前,要对相应的发射机进行拉总闸切断电源的操作,尽管有呼应,复查,监护三关的技术安全的防护措施,但因为多部发射机的电源总闸不仅集中放在一起,并且每部发射机电源总闸缺少相应的实时状态警示,因此,在操作时,要求值班人员要仔细判别,认真复查核对。这样不仅加大了操作人员的紧张程度,而且还潜藏着错误拉扯掉正在播音的其它发射机电源总闸的重大隐患。

再者,在检修时,为了确保设备和检修人员的安全,除了要对发射机进行拉闸断电外,还要在发射机的主电源线路上夹接三相临时接地保护线,同时悬挂安全名牌。

目前,我们使用的临时接地保护线是由4根多股软铜导线和4个带有绝缘手柄的短路夹组成。它们的一端与带有绝缘手柄的短路夹相连,另一端是相互短路在一起,其外形如图1所示。

临时接地保护线的挂接设备端线长1.5m,使用时,挂接于设备上的总电源入线端;挂接接地端线长3m,使用时,直接挂接机房接地端。在高压室使用时,应先验电,确认设备无电后,先将挂接设备端的三根线分别夹在待检修设备的三相主电源入线的铝排上,再将挂接接地端的接地线夹在设备的接地铝排上。

经过对原临时接地保护线构造及功能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临时接地线为夹接形式,没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和锁控装置,而发射机电源柜的大门则可任意关合,若检修结束,操作人员疏忽大意,不认真检查三相临时接地保护线确已拆除,就可能造成带临时接地保护线合闸的重大失误;其次,由于发射机操作的频繁性以及突发故障抢修的迫切性,操作人员在忙乱中,随时都隐藏着误操作的可能;其三,在操作过程中,临时接地保护线与电源总开关之间没有安全程序上的闭锁功能,即不具备“五防”中所规定的防止带挂地线合闸的要求。因此,现行发射台电源总闸的管理现状,无法防范发射机检修时或突发故障抢修时,误合电源总闸重大事故的发生。

3 发射机电源防误操作智能监控保护器的设计思路

目前,广播发射机在电源总闸的拉 (合) 和三相临时接地保护线的装拆过程中均无“高压”或“有接地线”等警示及相应的监控保护装置,因而难免会发生发射机电源总闸误拉 (合) 事故发生。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以及长时间停播事故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令人触目惊心。如果能从技术层面去突破安全的瓶颈,用电子技术的控制手段去实时监控发射机的状态,拾取相应的状态信号,进而由控制器控制相应继电器动作,即:一方面通过驱动LED文字显示器,醒目地提示发射机实时工作状态,使操作人员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器对相应继电器接点进行锁控,即便是不小心发生了误操作,也不会造成误操作结果的发生(即播音时想拉闸拉不了;而挂接了临时接地线后,想合闸合不上)。出于上述思路,我们研制出了发射机电源防误操作智能监控保护器。智能监控保护器能够有效可靠地防止操作人员误操作事故发生,杜绝了发射机电源总闸误操作的可能,从而保障了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确保了发射机的安全播音。

4 电源防误操作智能监控保护器工作原理

电源防误操作智能监控保护器原理如图2所示,在图2中,开关KH为发射机高压Ⅱ档交流接触器的辅助接点;DJQ为接地监控器。

电源防误操智能监控保护器是针对发射机处于播音中,防误拉电源总闸和发射机处于检 (抢) 修时,防误合电源总闸两种情况,合二为一而设计。主要由智能监控电路、LED显示装置、接地信号取样装置和电操作智能控制器等四个部分组成,实际应用分析如下:

4.1 发射机播音中防误拉电源总闸应用分析

如图2所示,当发射机按照开机步骤,依次合风水、灯丝、偏压、高压Ⅰ档、高压Ⅱ档加电,然后释放音周信号,发射机便进入正常播音状态。由于高压Ⅱ档交流接触器加电,因而其辅助接点KH吸合,继电器KH常开接点接通后,继电器K1得电吸合,一方面继电器K1的常开接点1、2接通,驱动器H1得电,LED文字显示器“正在播音”指示点亮,提醒值机员注意对应的发射机处于正在播音中,切不可以拉闸;另一方面,继电器K1的常闭接点3、4断开,切断了电动操作开关的工作电源,智能控制器对发射机的电源总闸进行状态锁控(此时即便操作人员想拉发射机电源总闸都无法实现),从而杜绝了防误拉发射机电源总闸的可能。

只有当发射机关机,落高压后,高压Ⅱ档交流接触器KH才断开,继电器K1断开,一方面继电器K1的常开接点1、2断开,LED文字显示器“正在播音”指示熄灭,则表明发射机可以进行安全的拉闸操作;另一方面,继电器K1的常闭接点3、4接通,刀闸状态的锁控已经解除,智能控制器允许操作人员,对发射机电源总闸进行拉闸操作。

4.2 发射机检修时防误合电源总闸应用分析

由图2可知,若发射机处于检 (抢) 修状态时,发射机高压Ⅱ档交流接触器KH是断开的,继电器K1也断开,K1常闭接点5、6是接通的,此时继电器K2线圈上端有+24V,下端与DJQ信号取样装置中的接地取样铜板Q相连,见图2 (c)。若发射机电源线路上未接临时接地保护线时,取样铜板Q与发射机接地铝排D是不相连的,继电器K2是断开的;当发射机电源线路上夹接有接地保护线时,如图3所示,接地取样铜板Q与发射机接地铝排D是相连的,则继电器K2得电吸合。此时,一方面继电器K2的常开接点1、2接通,驱动器H2得电,LED文字显示器“有接地线”指示点亮,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对应的发射机处于检 (抢) 修状态,接地线已挂接,切不可合闸,由此,有效地避免了带接地线时误合电源总闸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继电器K2的常闭接点3、4断开,切断了电动操作开关的工作电源,智能控制器对发射机的电源总闸进行闸刀状态的锁控(即便操作人员想合发射机电源总闸都无法实施),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误操作事故的发生,确保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只有当发射机检 (抢) 修结束,摘除夹接在发射机电源上的接地保护线后,发射机接地铝排D与接地取样铜板Q不相连,继电器K2失电,其常开接点1、2断开,LED显示装置中“有接地线”指示熄灭,则发射机可以进行合闸操作。与此同时,继电器K2的常闭接点3、4接通,闸刀状态锁控解除,智能控制器允许操作人员进行发射机电源总闸合闸的操作。

另外,我们将图2中的LED显示装置安装到配电室配电立柜的上方,即:在每部发射机电源总闸柜的上方均安装了一个LED显示装置,这样,使电源防误操作智能监控保护器的安全防护更加直观和一目了然,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监控保护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 结束语

电力保护监控系统的应用 第9篇

1 小青矿原供电系统概况

小青矿供电系统包括井上、井下两大部分;井上供电系统由10个高压配电点、56台高压开关柜组成, 井下供电系统由9个变电所、219台高低压开关组成。

各个开关的停送电由矿调度电话指挥变电员或电工操作, 操作可靠性差, 当电话通讯不畅, 表达不清等会造成长时间不能及时送电、影响生产, 甚至误操作造成事故。

矿调度对电网运行情况和线路的故障情况, 开关内的参数以及故障不能及时掌握, 在处理顶电时根据变电员的描述来判断是否可以送电, 送电后调度没有显示。

矿调度不能实时监测供电情况, 不能进行负荷调配和参数修改, 不掌握全矿供电情况。

2 电力保护监控系统的构成

小青矿电力监控系统井上、井下分别建设两个千兆以太环网, 两个以太环网在控制室并网, 电力监控系统覆盖矿供电系统井上下19个变电所、配电点。

电力监控系统采用KJ357型煤矿电力保护监控系统。

KJ357由计算机、通讯接口 (光纤交换机) 、光纤通信以太环网、通讯分站、RS485总线和底层设备几部分组成:底层设备:包括高爆开关保护器、馈电开关保护器、磁力起动器保护器、照明综保保护器、移变高低压头保护器, 组合开关保护器、电参量变送器, 防爆电度表等;通过RS485总线连接至通讯分站, 完成对电力设备的保护和电路测量、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控制执行工作;光纤通信环网:多台光纤交换机之间通过光缆相互连接组成光纤以太环网, 作为井下通讯传输平台;监控通信分站通过网线连接以太网交换机, 传送各种参数, 数据和控制信号;监控通讯分站:监控通讯分站一方面通过RS485总线连接底层设备, 另一方面通过光纤以太环网连接顶层计算机, 作为井上监控计算机与井下各种保护器之间信息的中转、存贮、处理站;完成数据打包、通信协议转换、信息本地显示、系统本地监控、操作和整定工作。

3 矿用电力监控系统的作用

3.1 矿调度实时掌握供电情况。

电力保护监控系统把供电的每条线路电压、电流、零序电压、零序电流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运行曲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 使值班电力调度通过实时参数、曲线和安全运行历史参数、曲线的对比了解电路运行的安全状态。

3.2 提高了操作的安全可靠性。

该系统具有遥控功能, 在矿调度计算机上进行电力系统任何一个开关、磁力起动器的停/送电操作和信号复归操作;开关停送电全部由调度员操作, 通过监控电脑一人操作、一人确认、核对无误后才能进行开关合分闸, 取消了变电员或电工操作, 提高了操作的可靠性。

3.3 故障报警、显示功能。

当某配电室发生开关跳闸、保护动作等事件时, 综合保护器发出音响报警, 将自动调出事故回路所在的画面, 监控系统内显示故障跳闸时间、故障跳闸原因、故障跳闸时的电流值及故障跳闸前后的电流、电压、零序电流、零序电压波形, 保护动作告警、电压电流越限告警, 并在事件记录中记录故障值, 避免事故发生。

4 电力监控系统安装

4.1 井上以压风机房配电室为例

压风机房配电室有6台6k V高压开关柜;在压风机房配电室安装一台机柜, 一台网络摄像机。机柜内安装一台以太网交换机, 一台地面监控通信分站, 一只光纤终端盒, 一套在线直流不间断电源。高压开关柜保护器的通信信号用屏蔽电缆并接到压风机房配电室监控通信分站的一个RS485接口上, 压风机房配电室的网络摄像机用网线直接连接到以太网交换机的百兆电口。

压风机监控系统通信信号通过网线直接连接到以太网交换机的百兆电口。

4.2 井下以中央变电所为例

在中央变电所安装1台防爆千兆以太网交换机, 1台防爆监控通信分站, 2台本安网络摄像机;在变流机室和南翼临时配电点各安装1台本安网络摄像机。中央变电所27台高爆开关保护器用矿用阻燃屏蔽电缆并接到防爆监控通信分站的两个RS485接口上 (一个接口最多并接16台设备) ;变流机室和南翼临时配电点的6台高爆开关保护器用矿用阻燃屏蔽电缆并接到防爆监控通信分站的第三个RS485接口上;中央变电所9台馈电开关保护器、1台照明综保保护器和南翼临时配电点的1台馈电开关保护器、2台防爆低压电度表用矿用阻燃屏蔽电缆并接到防爆监控通信分站的第四个RS485接口上。

中央变电所的2台本安网络摄像机用矿用阻燃网线直接连接到防爆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的百兆电口;变流机室和南翼临时配电点的本安网络摄像机用矿用阻燃光缆直接连接到防爆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的百兆光口。

4.3 调度监控室安装

在控制室安装一台HP服务器专用42U机柜 (机柜内配置8口KVM切换器 (RJ45) 键盘鼠标显示器共享器、17"显示器、转接头、线缆等) , 机柜内安装2台通信数据服务器 (一主一备) 、1台WEB服务器、1台视频服务器、1台核心千兆以太网交换机, 1台在线UPS电源等作为主监控平台。

通信数据服务器 (一主一备) 、WEB服务器、视频服务器、调度室3台工控机通过网线连接到核心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的千兆电口。地面、井下各个变、配电所, 各种监控系统数据通过地面、井下以太环网传输到服务器处理、存储。电力监控系统监控主机、综合自动化监视主机、视频监视主机通过核心千兆以太网交换机调用数据进行查询、显示、监控。

结束语

电力是煤矿生产的唯一能源, 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煤矿的生产和安全, 电力保护监控系统的安装和运行给矿井供电安全性、智能化和信息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矿井供电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邵兴华, 煤矿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1-01-05.

保护与监控 第10篇

该矿原有的漏电保护系统的采用有线通信方式, 维护和升级困难, 并且需要将检测信息传送到井下中央控制室监控柜以进行集中处理, 保护控制过程时延较长, 且容易造成误判。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许多无线通信技术已趋于成熟, 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有线通信网络。Zig Bee是一种新兴无线通信技术, 具有低成本、低复杂度、低功耗、自组织网络等特点, 非常适合井下的特殊环境。

本文将Zig Bee无线网络应用于煤矿井下低压电网的漏电保护装置中, 并基于Lab VIEW虚拟软件平台设计了上位机软件, 通过工业环网将数据发送到矿山监控中心并以WEB进行发布, 实现煤矿井下电网漏电保护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1 系统整体方案

根据煤矿现场情况, 设计的远程监控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井下漏电保护设备 (包括监控主站和监控分站) 通过Zig Bee网络对电网实现数据监测和保护控制, 监控主站通过工业环网将数据发送到井下中央控制室的上位机, 上位机软件再通过工业环网将监控数据发送到地面矿山监控中心的服务器, 通过WEB将数据进行发布, 在环网内部的计算器上, 矿领导打开指定网页登录后即可查看井下电网的监控状态。

井下漏电保护设备由监控主站和监控分站按星型结构网络构成。将监控主站安装在井下电网总馈电开关处, 并与矿井工业环网连接。将监控分站安装在井下电网各母线和各支路的分馈电开关处。

2 监控主/分站设计

监控主站与工业环网连接, 负责将各分站的数据转发至上位机, 主站是Zig Bee通信网络的核心, 对整个网络的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Zig Bee网络只有一个主站, 却可以有多个分站, 即星型结构。主站负责发起建立和管理整个网络, 监控分站分布在主站的覆盖范围内, 直接与主站进行通信, 数据只需要通过一次传输就可与主站通信, 便于系统的控制和同步。

监控主站是全功能设备 (Full Function Device, FFD) FFD, 是整个Zig Bee网络的主要控制者, 它负责建立网络并管理网络中的各个分站, 具有路由功能, 可以实现路由发现、路由选择, 并且具备接收和转发数据的功能。监控分站是精简功能设备 (Reduced Function Device, RFD) , 它只负责将采集的数据信息经过处理后的结果发送给监控主站。监控分站需要的存储容量很小, 在不收发数据时可以进入网络待机状态。FFD可以和另一个FFD或RFD通信, 而RFD只能和FFD通信, RFD之间是无法通信的。

监控分站对井下电网线路的零序电压、零序电流进行监测, 并进行漏电判定和闭锁控制。当监控分站检测到对应支路存在漏电故障时, 会立刻通过Zig Bee无线网络将漏电保护设备的闭锁状态信息、故障报警信息和故障位置信息传送给监控主站, 监控主站会对信息进行处理并传送给井下中央控制室上位机。当监控分站没有检测到漏电故障时, 会定时通过Zig Bee无线网络将监测和控制信息发送给监控主站。各监控分站独立地进行漏电判定与控制保护, 解决了原有漏电保护系统检测数据要经过远距离有线传输而容易发生干扰和多路检测数据要集中处理的问题, 故障检测更加迅速准确, 可以更有效的减少漏电保护的误判。

监控主站将电网运行数据发送至井下中央控制室上位机, 以进行显示、存储和报警等功能, 便于技术人员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

3 上位机软件设计

本文以Lab VIEW为开发平台, 采用生产者/消费者模式为核心设计了井下中央控制室电网监测软件, 实现数据采集、显示、存储、发送、报警、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在Lab VIEW中, 生产者/消费者设计模式基本程序结构如图2所示, 该模式包括多个并行while循环, 每个循环以不同的速率执行任务, 以事件驱动的方式, 生成队列的项。产生数据的模块, 就形象地称为生产者;而处理数据的模块, 就称为消费者。生产数据的循环控制所有消费数据的循环, 并且与它们进行数据传输, 为了保持数据传输同步, 生产者/消费者设计模式采用了队列的数据传输方式。队列的数据传输是开辟一个缓存区, 按照FIFO (先进先出) 的方式执行数据输入和输出, 将新来的元素加入队尾 (即不允许“加塞”) , 而队首的元素总是最先离开 (即不允许中途离队) , 这样就避免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数据丢失的现象。

本设计中, 通过漏电保护设备得到的电网数据即为生产者, 本系统的消费者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 数据显示。通过对生产者经队列传输来的数据进行类型转换、数值计算等操作, 实现电压和电流波形显示、有效值和峰值计算显示、谐波含量和功率因数计算显示, 对各个工况参数设置警报阀值, 可实现故障声光报警。

(2) 数据存储和发送。通过TDMS数据库, 将生产者采集到的数据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存储到本地计算机文件。TDMS (Technical Data Management Streaming) 文件是NI主推的一种二进制记录文件, 它兼顾了高速、易存取和方便等多种优势, 能够在NI的各种数据分析或挖掘软件之间进行无缝交互, 也能够提供一系列API函数供其它应用程序调用。TDMS的逻辑结构分为三层:文件、通道组和通道, 每一个层次上都可以附加特定的属性。通过这三个逻辑层可以非常方便地定义数据, 也可以任意查询各个逻辑层次的数据, 这使得数据查询是有序的、方便存取的。在井下中央控制室, 监测软件程序定期检索本地新增的数据存储文件并进行智能发送, 采用FTP方式定时将文件通过工业环网传输到地面矿山监控中心。每次数据文件发送完成后, 发送端通过TCP协议向接收端发送通知, 由接收端进行下一步数据处理。在矿山监控中心, 接收端程序保持监听固定的TCP端口, 当收到发送端的通知时, 接收端程序会检查接收到的数据文件完整性, 若文件完整则解析数据文件, 将数据信息插入到数据库中, 以进行数据Web发布。

4 数据Web发布

矿山监控中心接收和存储井下中央控制室电网监测软件传来的电网参数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Web发布, 以实现对井下电网工况信息的远程网络发布。该Web发布程序基于B/S架构, 使用JAVA语言编写, 采用SQL-SERVER-2008-R2数据库, 以SPRING为核心, 集成STRUTS和IBATIS框架组合进行开发。采用SSI框架不仅简化系统的开发过程, 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降低了代码维护成本。

通过WEB平台, 矿山工作人员可以在集团内部工业环网连接的任一台电脑上查询井下电网的运行状态, 包括实时工况数据、进行工况对比、查询历史数据和设备的故障、维护信息等。

5 结论

本文设计了煤矿井下电网漏电保护远程监控系统, 实现了井下低压电网参数的远程实时监测和自动化保护控制。智能型无线通信漏电保护设备组网方便, 抗干扰能力强, 故障检测更加迅速准确, 可以更有效的减少漏电保护的误判,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同时, 通过Web发布信息, 该系统还提高了矿山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和自动化水平, 有力地保证了井下电网安全、可靠地运行, 为井下电网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移动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的情况下, 设计软件提供了移动智能终端的开发接口, 可以方便的将该程序移植到移动智能终端上。

摘要:针对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某矿对井下低压电网漏电保护装置实现远程监控的要求, 采用Zig Bee无线通信式智能型漏电保护装置, 并以Lab VIEW为开发平台设计了上位机监测软件, 利用工业环网将电网运行数据传输到矿山监控中心并通过Web发布信息, 以构建矿井电网漏电保护远程监控系统。工业实验表明所设计的系统稳定可靠, 提高了矿山数字信息化管理和自动化水平。

关键词:漏电保护,ZigBee,LabVIEW,远程监控

参考文献

[1]孙尚斌.基于模型参数辨识的矿井电网漏电保护[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

[2]马立国.基于DSP的矿井下电网漏电保护配置方法的研究[J].煤矿机械, 2012, 33 (5) :206-208.

[3]牟龙华.可通信式智能选择性漏电保护系统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 2003, 18 (1) :82-86.

[4]程智勇, 刘云楷, 刘新军.远程井下低压选择性漏电保护系统的实现与研究[J].煤矿机械, 2011, 32 (1) :162-164.

保护与监控 第11篇

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的发展趋势要求具备数字化、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完善的测试和自检功能、装置模块化、小型化、人机界面友好等特点,特别是由微机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与被测装置所构成的继电保护闭环自动测试系统CCARTS(Closed Loop and Automatic Relay Test System)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电保护测试技术发展的主流[1]。同时,随着数字式继电保护装置与电子式互感器接口研究的深入,研发工作中迫切需要一种能提供从实际高压电网采样输出模拟量的高精度小电压信号或是全数字量的测量和保护信号发生装置。该微机继电保护测试装置是在研制成功的“TQWX微机型继电保护测试仪”基础上,采用两套DSP+CPLD构成信号发生主控模块和嵌入式人机监控模块,采用自定义内部通信协议,通过模块间内部CAN通讯接口传输测试数据,尤其与湖南大学研制的“多功能微机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装置”相结合,构成一套完整的培训系统,可以根据实验需要灵活配置,通过从上位机下载保护程序软件,可完成电流、电压、功率方向等多种继电保护实验以及自动重合闸、低频减载、振荡闭锁、故障录波和故障测距等多种功能。测试装置新增的人机监控DSP系统赋予了整机人机交互和保护自检功能,同时还增加了基于IEC60870-5-103协议的微机保护装置闭环自动测试功能。利用103规约进行通信,测试装置与被测试微机保护设备之间可通过开关量电缆、模拟量电缆和通讯介质联成一个闭环系统,完成对微机保护装置的模数变换系统、开关量输入回路检验和遥控三种主要测控功能的闭环调试任务[2]。

1 系统设计原理

新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的软硬件系统结构均采用模块化设计,系统硬件主要由信号主控模块、嵌入式人机监控模块、功放模块、通迅模块、电源模块以及上位PC机组成。软件设计分上位机和下位机两部分:上位机采用VC6.0软件设计监控平台,通过人机交互界面下载相应测试操作程序模块至DSP运行即可。下位机程序包括波形生成算法程序(完成变频、变幅、变相、谐波叠加等),通讯模块程序,控制液晶显示程序以及PID神经元网络闭环控制算法程序。DSP通过间隔查表算法输出所需波形的数字信号,再经过16位高精度串行DA数模转换器转换成模拟信号,最后通过低通滤波器滤波后得到精度高、失真小的多路电压信号,输出相位精度可达0.1°,对于50 Hz的基波由360个点高密度拟合。监控DSP系统的ADC端口再将采集到的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送到DSP进行比较和计算,通过自适应PID神经元控制算法实现微小信号输出的闭环稳定控制。小信号还可以经功放输出放大的电压和电流测试信号,其范围0~120 V和0~30 A。另外,本系统还采用了10 M以太网控制器CS8900A与DSP芯片的以太网接口设计方案,使装置具备了输出符合IEC60044-7/8标准要求的全数字量测试信号功能。整机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本文着重分析监控模块的软硬件设计,装置其它部分另撰文论述。

2 人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人机监控系统模块(man-machine-interface module)包括监控DSP板及外围硬件电路、CPLD EPM7256逻辑控制电路、A/D模数转换电路、键盘和液晶显示驱动电路等。具体功能包括各类继电保护试验程序的下载与调用、对被测保护装置进行闭环自动调试、提供装置调试和试验模块选择界面、提供修改定值及参数的界面、循环显示电压电流输出信号的状态和参数、显示本身的运行状况、显示故障信息等。人机监控系统模块结构图如图2所示。

继电保护测试装置一般由上位机(PC机)控制下载试验程序完成相应测试任务,当装置脱离PC机独立工作时,嵌入式人机监控系统就充当了上位机的作用。监控系统内置的320×240点阵大屏幕高分辩率液晶显示屏用于人机交互,各组试验和控制操作可通过液晶显示屏由键盘设定,操作界面和试验结果均可汉化显示,直观清晰。由于功率放大器功耗大,并且电压源不允许短路,在发生过温、电压源短路等故障信号时,系统一方面通过硬件保护电路立刻动作切断被保护芯片电源,另一路将由CPLD EPM7256内部逻辑检测到后把保护信号送往上位机程序判断,并切断DAC输出信号,从而使设备有自我保护和一定的故障自诊断功能。

监控系统采用了TI公司的32位高性能DSP芯片TMS320F2812。其最高时钟频率为150 MHz,内部有128 K Flash,18 K SARAM,片上资源丰富[3,4]。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在主控板中作为逻辑粘合芯片。设计中采用ALTERA公司MAX7256S系列的EPM7256QC-10芯片。CPLD可实现在系统编程(In System Programmable),应用MAX+Plus‖或Quartus开发工具软件,采用VHDL语句可以方便地进行编程并修改设计以实现一定的逻辑输入和输出功能[5]。系统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并综合了VHDL语言和图形设计完成了系统的逻辑译码、时序控制和键盘输入扩展功能。除扩展I/O口之外,CPLD还和DSP的其它控制信号和数据线相连,利用等精度测频法完成高精度频率的测量任务[6]。

液晶显示模块采用了台北晶采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AT-320240Q1型液晶显示屏,其内部嵌有SED1335控制器[7]。另外,装置中的A/D转换模块采用了高精度ADC转换芯片ADS8381,并通过CPLD逻辑控制完成对测试仪模拟输出信号的采集和A/D转换功能。为实现装置内部与主控制DSP模块之间的CAN通讯,人机监控模块采用了CAN通讯收发接口芯片SN65HVD230,该芯片具有差分收发能力,抗电磁干扰能力很强,最高通讯速率可达1 Mbit/s。同时,监控模块还通过片上一路SCI串口控制器扩展了RS232调试串口。通过与相应的上位机软件的配合,调试串口为用户提供包括修改装置参数、调试装置各模块功能、查看装置运行信息、查看故障信息、查看装置实时录波数据等。

为了调试和存储部分临时变量,系统还扩展了一片外部SRAM芯片IS61LV51216(512 K×16 bit),采用CS6信号进行片选,占据片外0X100000~0X1FFFFF空间。为了保存下载的各类试验程序,系统通过片外数据线和地址线扩展了一片FLASH芯片SST39VF800(512 K×16bit)。该芯片内页长度为2 K,块长度为32 K,擦写次数可达10万次,数据可保持100年以上,采用CS2信号进行片选,占据片外0X80000~0XFFFFF空间。另外,系统还通过SPI串行接口扩展了一片串行EEPROM芯片,用来保存定值和控制字等需要频繁改动的重要信息。

3 人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人机监控DSP系统软件程序主要包含主运行程序、定时采样中断服务程序、键盘中断处理程序、告警模块程序和通讯程序。调试菜单程序和告警模块程序采用模块化设计。为保证实时处理和高速性的要求,装置采用多线程实时操作系统DSP/BIOS[8]来开发人机监控系统软件。基于DSP/BIOS的监控DSP板系统软件流程图如图3所示。

3.1 DSP/BIOS实时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

新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工作在调试和运行两种状态下。装置处于调试状态时,系统停止定时采样中断,这时人机接口程序实现时间、口令、通讯接口的设置,对装置的开关量通道和模数/数模通道进行全面的检查,实现多层菜单界面和键盘的管理,通过按键选择相应试验模块和参数设置;装置处于运行状态时,启动定时采样中断,由A/D定时采样(2 400 Hz)输出模拟信号,采用递推式快速差分傅氏算法进行电气参数的实时计算[9,10],监控程序可实时显示日期、时间、装置编号、各路采样电压电流的有效值及相位、各相差值或波形以及各种错误告警信息。

使用DSP/BIOS开发的应用程序对于所有与硬件有关的操作都必须通过调用一系列DSP/BIOS实时库中的API(应用编程接口)函数来实现。其中主要应用了硬件中断HWI、软件中断SWI和任务TSK三个核心模块来实现监控程序的任务调度。应用程序为每个任务指定一个优先级,各子程序在DSP/BIOS调度下按任务、中断的优先级排队等待执行[8]。一般来说,用到硬中断的任务放到HWI来完成,用到定时器的任务可以放到PRD(周期任务)中完成,其它任务放到SWI来完成。然后是确定线程之间的关系,根据它来设定各个线程的优先级,以及用什么方式通讯和交换数据。DSP/BIOS可根据各个任务的要求,完成资源(包括存储器、外设等)管理,消息管理,任务调度,硬/软中断处理以及异常处理等工作。在编写程序时,可以分别编写A/D数据采集、电气量傅氏算法、采样数据处理、按键处理、LCD液晶显示等各个任务,不必同时将所有任务运行的各种可能情况记在心中,大大减少了程序编写的工作量,减少了出错可能,保证了最终程序的高可靠性。

3.2 监控DSP系统内部通信协议的应用

通讯协议是保持上位机(PC机或监控DSP)与下位机(主控DSP)之间数据交换的桥梁。本测试装置采用自定义的内部通讯协议主要由一批通讯命令集合组成。通讯格式统一格式为:命令名称(3字节)+参数大小(6字节)+累加和(1字节),共10个字节。其中前三个字节(ASCII码字符)为参数命令的三个英文字母,如“A相电压”以“MUA”表示,其ASCII码为:4d 55 41。最后一个字节(十六进制)是前九个字节的累加和校验,溢出部分不管。中间六个字节(十六进制)中,对于电压、电流而言,第四、五个字节表示幅值,第六、七个字节表示相角大小(范围0000-3 600,表示0~360°),没有用到的填零;其它命令有:相位角设定ANL、波形下载DAT、延时命令DLY、频率设定FRQ、谐波叠加HAM、跳转指令JMP、开入开出查询KRC、直流量设定MDC、电流x相设定MIx、电压y相设定MUy、差动电流设定MIO、零序电压设定MUO、录波数据读取RDW、录波开始REC、开入触发设定TRG、开出触发设定TRP、联机及版本查询VER、下载波形设定WAV以及103规约报文控制命令集。每条通讯命令由发送字符串命令SST开始,以结束字符串命令SED结束。波形数据输出以命令STA开始,以命令END结束。命令可以单个执行,也可以是命令串的方式连续执行。保护装置测试实验时,上位机往往是连续发送多条命令,然后统一开始执行,下位机对接收的命令进行解析处理并执行输出。监控DSP与主控DSP之间使用CAN控制器发送/接收内部通讯协议数据。系统采用默认的SCC工作模式[4],省略时标功能,监控DSP邮箱1配置为发送方式,邮箱0为接收方式,与主控DSP邮箱的配置相反。CAN口的数据发送采用查询方式,数据接收采用中断方式。监控DSP系统CAN口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在CAN接收中断函数读取数据以后,CPU必须验证RMP位没有被再次置位。如果RMP位已被置位,则数据可能已被破坏。CPU需要再次读取数据,因为在CPU读取旧消息时,又接到了一个新的消息。

3.3 异步串行下载程序的应用

新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允许通过DSP芯片的串行通信接口SCI将监控DSP的系统程序以及各类仿真试验程序加载到片内Flash存储器中[11,12]。F2812 DSP芯片本身并不支持串行加载技术,要对之进当对Flash进行程序下载时,必须先将对Flash编程的函数写入到F2812片内RAM中运行。F2812片内Flash共有10个不同大小页,调用API库中的擦除函数Flash_Erase()可实现分页擦除,擦除之后就可调用API函数库中的编程函数Flash_Program()进行对Flash的编程操作。编程结束后将接收缓冲区和Flash中写入的数据进行比较,数据相同表示编程结果正确。最后,上位机发送最后一段编程代码为新的用户程序入口地址,并加上专门的数据包头。DSP接收到新的用户程序入口地址后,重新进入软中断调用API函数对F2812高地址端Flash J页进行擦除和编程,从而将新的Flash空间入口地址写入Flash复位向量单元0x3F7FF6和0x3F7FF7。

TI公司的CCS编程连接生成的是COFF格式目标文件。该文件不能用常规方法打开,这里可采用Hex-Conversion Utility工具将COFF格式目标文件转化成ASCII16进制格式的数据流文件,包括常用的HEX,Intel等类型。从中提出有效的Flash编程代码,包括5个初始化段(分别是.cinit、.text、.const、.econst、.switch)和复位向量单元.reset段的内容,并将这些代码按接收缓冲区大小进行分页打包发送。

4 结论

嵌入式人机监控系统为继电保护测试装置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操作、整机自检和自动测试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测试装置的工作效率并可脱离PC机工作。采用多线程实时操作系统DSP/BIOS设计监控系统软件可满足系统实时处理和高速性的要求。该系统在微机继电保护测试装置中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韩笑,赵景峰,邢素娟.电网微机保护测试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16.

[2]周森,郑玉平,刘晗,等.IEC60870-5-103规约在微机型继电保护测试系统中的应用[J].继电器,2005,33(23):16-18.ZHOU Sen,ZHENG Yu-ping,LIU Han,et al.Application of IEC60870-5-103Standard in the Field of the Testing of Microprocessor-based Protective Relay[J].Relay,2005,33(23):16-18.

[3]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TMS320C28X系列DSP的CPU与外设(上)[M].张卫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3-65,97-119,171-193.

[4]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TMS320C28X系列DSP的CPU与外设(下)[M].张卫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32-559,561-612.

[5]求是科技.CPLD/FPGA应用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3-36,359-372.

[6]王阳光,游大海,徐天奇.微机继电保护中频率测量的CPLD实现[J].继电器,2005,33(20):19-22.WANG Yang-guang,YOU Da-hai,XU Tian-qi.CPLD Realization of Frequency Measure in Digital Relay Protection Equipment[J].Relay,2005,33(20):19-22.

[7]王文静,何顶新.DSP与SED1335的接口设计及控制实现.微机发展[J],2005,15(2):126-129.WANG Wen-jing,HE Ding-xin.DSP-SED1335Interface Design and Control Implementation[J].Microcomputer Development,2005,15(2):126-129.

[8]彭启琮,管庆,等.DSP集成开发环境-CCS及DSP/BIOS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50-382.

[9]王建赜,杨梅,纪延超.一种递推式单次谐波快速傅立叶算法[J].继电器,2003,31(5):14-15.WANG Jian-zi,YANG Mei,JI Yan-chao.A Recursiv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of Single Harmonic Component[J].2003,31(5):14-15.

[10]黄恺,孙苓生.继电保护傅氏算法中滤除直流分量的一种简便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4):50-51.HUANG Kai,SUN Ling-sheng.A Compact Algorithm for Filtering Decaying DC Component in RelayProtection Fourier Algorith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3,27(4):50-51.

[11]崔伟成,王民钢,杨尧.TMS320F240DSP片内Flash串行加载及校验技术[J].电子测量技术,2007,3(3):71-73.CUI Wei-cheng,WANG Min-gang,YANG Yao.Serial Loading and Verification Technology of TMS320F240DSP on-chip Flash Based on SCI[J].Electron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2007,3(3):71-73.

保护与监控范文

保护与监控范文(精选11篇)保护与监控 第1篇1.1 雷电的形成及种类在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之间, 或在雷云乃由其感应而生的不同电荷之间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