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财政厅现任领导
云南省财政厅现任领导(精选3篇)
云南省财政厅现任领导 第1篇
〇 现任领导
李守信,男,汉族,1954年10月出生,河北河间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1973年2月参加工作,197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8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11月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2003年4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2006年6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委员。长 期从事社会发展领域和规划领域的规划编制、投资安排、宏观管理、重大改革及发展政策研究制定等工作。2011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徐显明,男,汉族,1957年4月出生,山东莱西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执教于山东大学,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行政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助理、系副主任、系主任、院长、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2001年9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2008年11 月任山东大学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世界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中国分会主席。
李建军,男,汉族,1956年9月出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研究员。197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12月调山东大学人事处工作;1986年4月任山东大学人事处副处长;1992年6月任山东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正处级);1994年1月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党委副书 记;1997年6月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党委书记;2002年2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威海分校党委书记;2008年4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2012年7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王琪珑,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山东莱西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9月入山东大学化学系学习;1985年9月在法国poitiers大学理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10月在法国Total石油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12月山东大学化学院任教,先后被评聘为副教授、教授;1997年1月任山东大学化学院副院长;1998年5月至2000年6月任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2000年6月任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年3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2004年1月兼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7年12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长;2000年9月任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2年2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
2方宏建,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研究员。1974年12月费县薛庄公社知青;1976年5月济南铁路局工人;1978年2月入山东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2月山东大学哲学系任教;1992年4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94年1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学 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主持工作;1994年11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1998年
5月任山东大学办公室主任兼机关党总支书记;2000年9月任山东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2003年9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5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2005年12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仝兴华,男,汉族,1960年10月出生,山东无棣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3月入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学习,1982年1月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任教;1985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学习,获博士学位;1990年7月回石油大学(华东)工作,先后被聘教务处处长;1998年3月任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1999年6月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常委、副校长;2008年4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威海分校党委书记。
为副教授、教授;1995年4月任石油大学(华东)机械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石油大学(华东)
尹作升,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山东沂源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研究员。1985年7月 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留校在党委办公室工作。1988年任党委办公室科级秘书,1990年调山东大
学党委组织部工作,1997年9月任山东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2004年9月任山东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兼组织员办公室主任,2012年7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
张永兵,男,汉族,1962年8月出生,山东平原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研究员。主要经历:1979年9月入山东工学院第二机械系学习;1983年7月留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1985年3月山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工作;1990年12月任山东工业大学学生部(处)副部(处)长;1994年1月任山东工 业大学学生部(处)部(处)长;2000年9月任山东大学资产管理处处长;2003年9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娄红祥,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山东苍山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9月入山东医学院药学系学习;1985年9月在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课程班进修;1986年9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9月在沈阳药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7月山东医科大 学药学系任教,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1996年1月任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副主任;1997年12月
任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其间,1997年3月至1998年11月在日本国立生命工业技术研究所访问研究;1998年11月任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2001年1月任山东大学药学院院长;2003年10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助理、药学院院长;2004年1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药学院院长;2005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运,男,汉族,1952年9月出生,山东阳谷人,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8月聊城标准件厂工人;1973年8月入山东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76年12月任聊城地区新医院内科医师;1978年8月在山东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8月任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医师;1983年8月在挪威奥斯陆大学国家医院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1月任山东医科大 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副教授;1991年10月任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2000年7月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2001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1月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2005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陈炎,男,汉族,1957年11月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12月山东菏泽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工人;1978年9月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7月山东大学中 文系任教,1987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3月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师,先后被聘为
副教授、教授;1997年4月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副主任,2001年12月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12月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任;2004年1月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史哲》编辑部主任;2005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韩圣浩,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9月入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1984年9月在山东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7月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1993年4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12月山东大学光电所任教,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1997年4月任山东大学光电所副所长;2001年1月任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2001年12月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校长;2002年12月任山东省科协第六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副厅级);2004年2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助理、威海分校校长;2005年10月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威海分校校长;2008年4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威海分校校长。
曹升元,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湖南澧县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学士,管理学博士,高级会计师,研究员,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1986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湘潭矿业学院、长沙铁道学 院、中南大学财务部门工作,历任副科长、处长助理、副处长;2001年9月在中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9月在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11月任中南大学计划财务处处长;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总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副会长。2012年4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云南省财政厅现任领导 第2篇
近年来, 全国各地都在陆续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制, 加强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评估。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评估包括财政支出的编制、财政支出的执行、财政支出的评价、财政支出的监督、财政支出评价。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评估的四个方面提出不少观点与理论。康玉科 (2006) 认为:“预算编制绩效管理起着促进政府预算编制贯彻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的作用”。郝书辰 (2007) 提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绩效管理有三个基本职能: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有四个方面需要注意:确保依照财政政策法令赋予的权限执行预算;使预算执行能适应宏观经济的变化;发现并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高效率和有效地管理资源的采购和使用”。汪水文 (2008) 认为:“我国在进行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绩效管理时, 不仅要揭露和查处预算执行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 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 同时还要考虑到财政资金的绩效问题, 因此进行预算执行的绩效管理是要侧重于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吕远霞 (2003) 提出了“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应包括四个层次:人大的监督、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财政监督、部门监督”。王庆 (2007) 认为:“通过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监督, 可以促使公职人员努力完成支出目标, 使被监督者清楚了解自己必须做的工作, 怎样去做, 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等”。申书海 (2003) 认为:“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支出管理改革的当务之急,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由分析框架、基本原则、分类体系、指标体系、标准体系、信息体系等诸要素构成”。郑毅、陈茜 (2008) 指出:“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载体, 能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 同时, 它以数量的形式提供有关财政支出运行特征及其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 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和综合评判”。
另外, 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评估方法上。孙玉军 (2008) 提出,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遵循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统一领导与分类管理等原则。常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综合指数法等。
二. 云南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成果
云南省近几年来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着力构建制度框架, 推动工作规范运行。省政府于2006年颁布了《云南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是云南省第一部指导、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二是到广东、江苏等省学习考察, 借鉴先进省市的成功经验, 对比思考本省绩效管理工作, 拟定了云南省财政绩效管理的总体思路。三是积极开展绩效评价, 着力促进结果应用。“十一五”期间, 全省各级财政开展绩效评价财政支出项目累计3197个, 评价项目资金总额731.31亿元。云南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成效具体说来有:
(一) 加强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评价制度建设
为了确保云南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任务和目标的顺利执行和实现, 省政府和财政厅领导十分重视, 于2005年在财政厅成立了绩效评价处, 并借鉴财政部和省外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的一些做法, 结合云南省实际, 制定了《云南省财政绩效评价暂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明确了绩效评价的对象、主体、组织管理、工作程序、结果应用, 用制度规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二) 财政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云南省财政厅关于编制2009年省级部门预算的通知》 (云财预[2008]337号) 中提出要“加强项目支出预算专项审核工作, 由财政厅分别对各预算单位申报的立项依据、程序和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并出具项目审核意见, 对多年安排资金的项目的绩效进行考评, 审核意见和考评结果提交编委会作为投票的重要依据。”同时省财政厅于2007年进行了预算编审的改革创新, 成立了预算编审委员会, 由委员会对各处编制的项目支出预算进行审核评判, 使项目支出更加公开透明。
(三) 开展财政绩效评价, 着力促进结果应用
2008年, 省财政厅整合内部绩效评价处、监督检查处和投资评审中心的力量, 对各自评价、监督检查和评审的项目相互沟通, 对一些项目共同开展评价、考核。通过整合力量, 避免了重复劳动, 减少了重复检查, 统一行使财政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职能。通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掌握了资金使用、任务完成和效益情况, 总结了项目和资金管理方面的经验, 促使了部门单位规范项目管理, 促进了部门单位把绩效理念融入财政支出的始终。
(四) 引入了中介机构开展财政绩效评价
财政绩效评价是深化财政改革的新举措, 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面广, 只靠财会知识难以满足工作需要。财政和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引入中介机构参与财政绩效评价工作, 包括参与项目支出指标体系的制定, 对项目管理和完成情况进行抽查, 撰写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等。通过引入中介机构, 保证了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逐步培养了一支财政绩效评价工作队伍。
三. 对云南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评估
(一) 参数的确定
本文本拟采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的数据, 但是在后来的数据收集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难, 最后决定采用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关的5个指标对云南省的财政支出管理水平进行衡量:
1. 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指数
是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GDP增长速度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比值;
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GDP增长速度/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2. 财政支出的收入弹性
反映财政支出创造收入的能力, 是报告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之比:
财政支出的收入弹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3. 财政支出倍增效应
反映评价期财政支出投资推动全社会投资能力的大小。是报告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当期财政支出总额之比:
财政支出倍增效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支出总额
4. 人均财政支出水平
反映人均消耗的财政资金, 以相对指标的形式反映地方财政支出规模:
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财政支出总额/本地年平均人口
5. 人民生话水平弹性系数
反映财政支出的变动所推动的人们生话质量的变动率:
人民生话水平指数弹性系数=实际人均GDP变动率/财政支出变动率
(二) 检验方法的选定
由于本文中选用的指标多为弹性系数, 在数值上的差异较小, 结合专业知识, 选用各种综合评价方法分别试验, 结果发现最优值距离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不会增大结果差异, 而且本文所选指标符合此方法的要求, 即所有评价指标具有同向性, 所以, 选用最优值距离法。
最优值最优值 (或标准值) 之间距离的大小来衡量评价对象效益的高低。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评价指标进行相对化处理后, 运用距离法进行综合, 其综合值反映了各评价指标与相应的最优值 (或标准值之间的距离) 。
计算公式:第j个参评单位的距离综合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 x′1j是经相对化处理后的变量值, x′1j=xij/xi0, i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 i=1, 2, 3, , n;j表示第j个参评单位, j=1, 2, 3, m。xij为第j个参评单位的第i个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xi0为第i项指标的最优值或标准值, 它们可以是全国的先进水平或历史的最高水平, 也可以根据经济发展规划而确定, 本文采取的全国31个省市当年的最大值作为最优值。权数Wi是第i项评价指标相应的权数。
(三) 评估云南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效率
鉴于云南刚开始试行财政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成效稍微凸显, 下面以对分税制以来云南省财政的支出效率进行一个评价, 通过对这十余年云南省的财政支出评价间接反映现阶段云南的财政支出管理效率, 并为接下来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制的推行与推广提供一个参考。
本文本拟使用1994-2008年这15年的数据, 但是由于1994-1996这三年的相关数据有所残缺, 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可信度降低, 所以最终采用的是1997-2008年这12年的财政支出相关数据来说明问题。
对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指数、财政支出的收入弹性、财政支出倍增效应、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人民生话水平弹性系数这5个指标, 按其重要性, 分别赋予其0.3、0.3、0.2、0.1、0.1的权重, 并以最优值距离法进行评估, 然后计算各省市11年综合值的平均值, 进行运算后得到表1所示。根据表1计算各省市综合值的平均值, 作为评价标准值的“平均值”, 为57.5631;筛选出小于平均值的样本数据, 计算出这次样本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的“优秀值”, 为52.3661;筛选出小于“优秀值”的样本数据, 计算出这次样本数据的平均值, 作为评价标准的“优秀值”, 为49.4074;筛选出大于“平均值”的样本数据, 计算出这次样本数据的平均值, 作为评价标准的“较差值”为61.8430;筛选大于“较差值”的样本数据, 计算其平均值, 作为评价标准的“最差值”, 为64.6310。
数据来源:CSMAR数据库
为了结果能够更加一目了然, 将低于或者等于优秀值的数值归为A类, 高于优秀值而低于或者等于良好值的数值归为B类, 将高于良好值而低于或者等于平均值的数值归为C类, 将高于平均值而低于或者等于较差值的数值归为D类, 将高于较差值而低于或者等于最差值的数值归为E, 高于最差值的数值归为F类。云南省的综合评估值平均值为57.7926, 高于平均平均值57.5631低于较差值61.8430, 应归为D类, 如果再细分, 由于其及其接近平均值所以可以归为D+类。从分类上可以看出, 云南省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水平要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尚需努力。
四. 云南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文中的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云南省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评估水平有待提高, 想要提高就先得找出其中的问题,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评估水平受到包括财政支出的编制、财政支出的执行、财政支出的评价、财政支出的监督、财政支出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下文就简述这四个方面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预算编制的问题
1. 预算编制不够严谨。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缺少一个由多方人士参加的协调论证环节, 使预算这一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政府活动显得过于简单, 也难以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力。
2. 预算资金分配使用的透明度不高。
各级预算往往是不公开的, 经费来源总量, 尤其是增加量, 基本上经费分配方法都是“管钱部门说了算”, 不透明的分配办法, 很容易造成暗箱的操作, 特别对专项经费的确定, 缺乏必要、科学的论证。
(二) 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 财政支出拨付通过预算单位层层设立过渡性存款账户办理, 不仅运行效率低, 而且透明度差。财政资金以拨代支, 预算单位钱花没花完、是否按规定使用, 就不得而知了。
2.年初预算细化程度低、部门项目推进缓慢、项目支出管理不够严等问题仍然存在, 不仅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浪费, 效益低下等问题, 甚至影响到了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
3.上级补助资金集中在年底下达。上级各种补助资金占支出预算比重较大, 下达是否及时对地方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均衡度影响很大。不住资金年底下达也就导致了超收收入年末集中安排, 支出数增大, 支出预算执行进度不均衡, 主要表现为第一和第四季度支出比重严重偏离正常值, 即一季度比重过低, 而四季度比重过大。
(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的问题
1. 评价指标的选择难度较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及对应的标准是准确衡量绩效的尺度,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标准的确定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具有较大影响, 所以要准确、客观评价财政支出的绩效, 核心在于构建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应的标准。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 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 不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 因此指标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困难。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难以应用。
绩效评价工作由于受评价技术、管理水平的制约, 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受到质疑, 当然也就难以保证责任约束和奖惩的公平性。目前的评价结果仅作为支出项目的档案保存, 或者为有关部门加强支出管理提供参考, 而对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责任并没有相应的约束, 从而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信息收集网络和数据库不健全。
在财政支出的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建设上有欠缺, 缺乏相关人才, 相关的经费投入也非常匮乏, 对各类支出项目的投入、效益与影响相关信息的收集与储存力度远远不够。
(四) 财政支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出过程脱离财政监督。财政部门按期将资金拨付到各部门后, 即由各部门自行管理。既由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如何分配使用、什么时间使用, 财政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2.财政监督主体的不适宜。我国现行的监督体制是行政型模式, 各级监督机关是本级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 实质上属于政府的“内部监督”。目前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下, 政府官员最看重的是其在任职期内的发展业绩。而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是对过去已支出的、现在正在支出的、和将来要支出的财政资金或项目的有效性进行更深层次的监督。在这种体制下财政绩效监督的开展收到了严重的限制。
五. 进一步强化云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建议
(一) 加强云南省财政支出预算编制的绩效管理
1. 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 完善实施绩效预算的制度框架
(1) 要对预算编制方法进行改革。把预算编制分成两大块:一块是基本支出预算, 是满足部门、单位正常运转所必需的预算, 它主要是通过制定标准定额的方法来编制。另一块是项目支出预算, 是维持正常经费以外的、具有时限性的、未用性的经费支出。编报时既要制定项目支出预算的管理办法, 同时也要按项目申报的标准文本逐项填列。
(2) 要实行真正的零基预算。财政资金是用来做事的, 而不是用来养人的。因此预算编制应依据公平、科学、透明、规范、高效的原则, 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 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2. 确定合理的量化指标
财政支出的内容十分繁杂、涉及的范围广泛, 要根据部门单位的职能、人员配置等基本情况来确定财政支出量化标准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成果量化指标。其中财政支出量化标准尤为重要, 绩效预算的支出说明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成本, 应具有一个明确的、合理的量化标准。对不能标准化的支出可以通过政府公开招标、政府采购或者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标准财务支出来衡量。
(二) 加强云南省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绩效管理
在库存环节上, 开展有效的现金管理有利于提高资金效益和加强财政控制;在分配环节上, 预算目标的数量化、分类细化有利于对财政支出进行监督与评价, 还可以清晰的衡量分配环节的成本及效益;在购买环节上,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可取得分期采购方式不可能取得的规模效益;在支付环节上, 采用电子化集中式的直接支付方法, 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财政支出在各环节上都有着绩效问题, 应该在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上都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做好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审计与财政监督机构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协调以及其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中职责及业务分工的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以从各方面强化与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三) 规范云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1. 合理选择评价方法
选择符合评价目的、便于实现与管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 更利于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评价方法要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工作的民主性与社会参与性, 方便政府、人民群众以及社会了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过程, 可以在成本效益分析法、公众评价法、因素分析法等现有的几种方法基础上, 进一步的深化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要符合财政支出管理实际需要。
2. 完善云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体系
一是要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拟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具体管理办法, 将评价结果的应用变成一项制度;其二是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要能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奖励效益评价较好的单位, 并处罚绩效评价较差的单位, 以此调动各部门、单位节约使用财政资金的自觉性, 提高资金使用的效果。
3. 逐步建立云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信息收集网络和数据库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活动的开展, 离不开一定规模与容量的数据库, 需要针对各类支出项目的投入、效益与影响, 进行必要的横向与纵向比较, 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为此, 现实的选择是, 分不同行业、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 将有关的信息或资料作为初始数据源,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评价信息的收集范围, 推动数据采集进入标准化工作阶段。
(四) 构建内外监督相结合的“大监督体系”
财政预算监督应贯穿于财政预算的全过程, 在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法律制度体系以及信息披露机制的预算监督框架下, 形成以人大宏观监督为龙头、财政内部监督为核心、审计外监督为载体、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监督体系。具体说来有:
1. 完善云南省预算资金支付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
对财政支出资金实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 改进、完善政府采购的方法,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降低运行及交易成本, 消除限制财政支出效率的因素, 减少乃至杜绝财政资金使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2. 建立健全云南省财政支出的源头控制机制
目前, 云南省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中存在着对支出过程和结果的监督管理过分注重, 对源头控制缺乏力度的问题。应加快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由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劳务等各种支出, 可以使资金的流通环节减少, 从而使得预算约束与监管得以加强。对具有长远发展意义建设项目, 如事关经济与社会事业全局的项目, 为了减少投资失误的可能性, 应实行群众听证、人大审批的制度。
3. 建立健全云南省的部门绩效公示制及责任追究制
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 对于业绩好的部门、单位负责人给予奖励, 对于指标完成不利的部门, 撤销其主要负责人。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与绩效指标完成情况挂钩。这就要求公务员工资制度进行配套改革, 每月工资按一定比例扣留, 按年终部门绩效完成情况发放。
参考文献
[1]杨柳.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制的建立.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年第8期.
[2]王庆.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管理探析.特区经济, 2007年第7期.
聚焦国资委现任领导集体 第3篇
男,汉族,黑龙江海伦人,1950年8月生,1969年7月参加工作,197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林学院林业经济系林业经济管理专修科毕业,大专学历。
1969.07~1972.03 黑龙江省呼玛县林场工人;
1972.03~1978.12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十八站林业局工程队副队长、贮木场党委副书记,十八站林业局党委副书记;
1978.12~1982.03 共青团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书记;
1982.03~1984.01东北林学院林业经济系林业经济管理专修科学习;
1984.01~1984.12 黑龙江省塔河县委副书记、县长、塔河林业局局长;
1984.12~1986.11 黑龙江省塔河县委书记、塔河林业局党委书记;
1986.11~1987.08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
1987.08~1988.12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1988.12~1990.10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副书记;
1990.10~1992.10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书记;
1992.10~1993.01 黑龙江省监察厅厅长;
1993.01~1997.08 黑龙江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1995.09~1996.07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7.08~2001.05 黑龙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2001.05~2001.10 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
2001.10~2006.11 河北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
2006.11~2007.01河北省委副书记;
2007.01~2007.09 河北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
2007.09~2010.07中央纪委副书记;
2010.07~2010.08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2010.08~2013.03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3.03~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
2013.09~ 主持国资委全面工作。
黄淑和
男,汉族,1954年10月生,广东紫金人, 1978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
1975.08~1978.07 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
1978.07~1984.11 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干部;
1984.11~1986.11 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办公室副主任;
1986.11~1987.0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研究室副主任;
1987.05~1988.03 国务院办公厅副处级秘书;
1988.03~1992.01 国务院办公厅正处级秘书;
1992.01~1993.02 国务院办公厅副司级秘书;
1993.02~1993.06 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1993.06~1994.12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法规司副司长;
1994.12~1997.12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法规司司长;
1997.12~1998.12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厅主任;
1998.12~2000.11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2000.11~2001.10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秘书长兼机关服务管理局(离退休干部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2001.10~2002.02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成员、机关服务管理局(离退休干部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2002.02~2003.03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2003.03~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2005.09~2006.01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黄丹华
女,汉族,1958年1月生,四川乐山人,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中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经济学硕士。
1975.08~1978.03 四川省温江县金马乡插队知青;
1978.03~1982.01 四川省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中医专业学习;
1982.01~1984.01 成都中医学院政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
1984.01~1985.09 成都中医学院团委副书记;
1985.09~1987.08 共青團成都市委副书记;
1987.08~1995.02 共青团四川省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省青联副主席;
1995.02~1997.08 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党组书记,省青联主席;
1997.08~1997.12 四川省绵阳市委副书记;
1997.12~1998.11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8.11~2001.04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
2001.04~2003.03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全国青联常务副主席;
2003.03~2006.04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纪委书记、党委委员;
2006.04~2008.10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
nlc202309011109
2008.10~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
徐福顺
男,汉族,1958年10月生,山东省莱州市人,1984年9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辽宁财经学院基建经济系毕业,高级审计师,
1980.09~1984.09 辽宁财经学院基本建设经济系基建财务与信用专业学习;
1984.09~1988.09 核工业部审计室见习生、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
1988.09~1991.01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审计室主任科员;
1991.01~1993.08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审计室综合审计处副处长;
1993.08~1994.11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审计室副主任(1992.10~1993.11 在秦山核电公司挂职总经理助理);
1994.11~1998.03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审计局副局长(1995.10~1998.10 兼任核工业八一二厂监事会主席);
1998.03~1999.06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审计局代局长(正局级);
1999.06~2001.01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直属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助理、投资经营管理部主任;
2001.01~2003.09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直属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助理、办公厅(总经理部)主任(2001.10~2003.09 挂职青海省政府省长助理、党组成员);
2003.09~2007.04 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2004.05起兼任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2007.04~2013.05 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
2013.05~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
金阳
男,汉族,1954年6月生,辽宁锦州人,1971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管理工程专业硕士。
历任鞍钢修建部汽车队工人、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鞍钢党委政治部办公室机要员、秘书,鞍钢党委办公室正科级秘书,鞍钢团委副书记、书记,鞍钢房产公司党委书记、经理,鞍钢组织人事部部长,鞍钢党委常委、组织人事部部长,鞍钢党委副书记、新钢铁公司党委书记,辽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级),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副局长(正局级)、人才工作局局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干部五局局长。
现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
孟建民
男,汉族,1959年11月生,山西应县人,1975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
历任青海省地质局出纳、会计,财政部商贸金融财务司、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商贸司科员、副主任科员、副处长,国务院清产核资办公室综合组组长(正处级),财政部清产核资办公室副主任(副司级),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司长,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清产核资办公室)局长(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兼统计评价局(清产核资办公室)局长(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兼业绩考核局局长。现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
2008.09~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
强卫东
男,汉族,1953年3月生,河北大城人,1970年6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曾在解放军0503部队(战士)、国家地质总局602厂、铁路运输高级法院工作。
1987~ 监察部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
1993~ 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处长、副主任;
2003.06~ 中央纪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
2008.02~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工作办公室主任(副部长级);
2010.12~ 国务院国资委纪委书记、党委委员。
王文斌
男,汉族,1962年11月生,辽宁辽中县人,1984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经济学学士,会计师。
先后在机械工业部、国家机械委成套局财务处工作,历任物资部成套局财务处副处长,国内贸易部产业发展司发展四处副处长、处长,稽察特派员助理(正处级),国有企业监事会正处级专职监事、办事处副主任(副局级),中央企业工委监事会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工作局(國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副局长(副主任)、局长(主任)。
现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
杜渊泉
男,汉族,1956年5月生,吉林桦甸人,1974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政治学专业。
曾任七机部二院团委副书记,航天工业部团委副书记,航空航天工业部团委书记,航天工业总公司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京区团委书记,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书记,共青团十三届中央常委,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挂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企业工作部部长,中央企业工委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党委宣传部)局长(部长),国资委副秘书长。
现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兼机关服务管理局(离退休干部管理局)党委书记。
云南省财政厅现任领导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