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施工中的沉降观测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施工中的沉降观测(精选12篇)

施工中的沉降观测 第1篇

随着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1.2 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1.3 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1.4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要求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1.5 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12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复核。

1.6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2 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2.1 建立水准控制网

工程开工之前,勘察设计单位(或测绘单位)应将整个工程的高程控制点,通过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进行现场交接桩,移交给施工单位,并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根据交桩成果资料进行复测,并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实施方案。

2.2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2.3 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2.4 将各次观测记录进行整理

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2.5 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

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2.6 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气呵成。(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3 探讨的两个问题

3.1 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

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确,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3.2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

21-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第2篇

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

施 工 方 案

施工单位: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重庆市小塆立交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1年7月28日

重庆市小塆立交工程建设项目 土石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方案

目 录

一、工程概况......................................................................................................................1

二、相关技术要求..............................................................................................................1

三、时间安排......................................................................................................................1

四、施工观测内容..............................................................................................................1

五、施工观测人员及设备..................................................................................................2

六、施工观测方法..............................................................................................................2

(一)、位移桩埋设及观测...............................................................................................2

(二)、沉降管设置及观测...............................................................................................3

(三)、基桩的设置...........................................................................................................4

(四)、观测的管理...........................................................................................................4

重庆市小塆立交工程建设项目 土石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重庆西彭工业园区,是由三个交叉组成的复合式互通立交,是主城区快速路网规划中的“二纵线”、“一纵线”与重庆绕城高速相交的一个重要工程。

该工程主要由A、B、C、D、L及绕城高速连接段六部分组成,其中AK0+140~AK0+500和L匝道(AK0+020~AK0+140、LK0+000~LK0+120段)为两段高填方路基,最大填土高度21.4m,且两段高填路基均处在软基路段。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间的变形动态,必须进行路堤稳定和沉降的动态观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二、相关技术要求

1、施工合同;

2、重庆市小塆立交工程路基部分施工图;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_F80-2004);

4、《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

三、时间安排

计划于该段软基处理结束后,路基开始填筑时预埋沉降检测管及位移桩,并在路基施工全过程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

四、施工观测内容

1、稳定性观测,在路堤趾部(距路堤坡脚4m处)埋设位移桩,观测其位移情况;

重庆市小塆立交工程建设项目 土石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方案

地基能承受的最大填筑高度)以下时位移较小,观测次数可10天一次;当发现位移变化增大时,既已达到极限高度,此时,应增加观测频率,每2~4天观测一次;如发现位移变化明显超出正常范围时,应采取跟踪观测,并分析原因,考虑是否有失稳的可能,必要时上报监理、业主、设计单位,考虑采取处理措施。

(二)、沉降管设置及观测

沉降观测管主要由护套管、测杆、底板组成。护套管主要作用是使测杆处于自由状态,防止测杆与路基填料直接接触发生摩擦,影响沉降观测结果,护套管采用Φ80×4.5mm镀锌钢管,逐接连接方式进行加长,为方便施工中护套管的保护,每节管长度设为1.5m,施工中根据路堤填筑高度用镀锌管接头连接;观测杆采用Φ40×4mm镀锌钢管拼接,每节长度仍为1.5m,钢接头连接;观测杆底板采用500×500×10mm钢板,护套管底板采用300×300×5mm钢板,钢板中心镂空,直径8cm,穿入测杆用。

首先,将测杆和测杆底板、套管和套管底板焊接,焊接均采用连续焊接,焊接高度不小于底板厚度。然后在埋设点地面挖50×50×20cm的土坑,坑内用3~5cm砂压实,将沉降板平放在坑内,四周用土填实并保持水平;填筑时应先在沉降板周围填料压实,以保护沉降板,护套管底板高度应高出测杆底板30cm。

沉降板布点越多,测得的结果越能全面反应沉降的真实变化,但测点过多也会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从满足观测需要与施工便利性考虑,计划设置2个观测点,分别设在

C1#点:LK0+000中桩位置; C2#点:AK0+240中桩位置。

施工中的沉降观测 第3篇

关键词:沉降观测;技术要求;步骤;应用;精密度

中图分类号:TU1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022-02

1高层钢结构沉降观测技术的基本要求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迪拜塔,它高达828 m;在我国内地上海的金茂大夏,也高至420.5 m,如何保证这些高耸入云建筑的使用期限和安全性呢?沉降观测技术就是人类智慧的产物。确保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结构的使用,高层钢结构沉降观测技术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沉降观测员的职业素质要求

在高层钢结构的施工中,沉降观测员必须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并经常参加组织培训,以接受建筑业快速更新的建筑知识。在建筑施工中,不能完全照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要能灵活运用,准确的运用误差原理并根据现场复杂的观测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法。专业、快捷、准时的完成观测任务是一个合格沉降观测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2沉降观测对观测仪器的要求

由于高层钢结构沉降观测技术要求极高的精准度,可以使建筑物即使不断增加负荷,也能测出准确的数据。大多时候明文规定,沉降观测量的误差值不能大于变形值的1/10~1/20之间,因此,沉降观测时要使用精密水准仪,一般的水准仪会受环境和季节温差的影响,因此在沉降观测中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使用会受此影响较小的精密水准仪。即使因条件所限,没有精密水准仪,也应用第一标尺进行观测。

1.3沉降观测对时间的要求

高层钢结构对沉降观测时间有着极严格的限制。如果是第一次进行沉降观测必须严格按照观测时间进行,否则得出的数据不是最原始的数据,沉降观测将不具有实际意义。在其他的各个阶段中进行复检,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按时进行,绝不能不测或是补测。只有这样得出的沉降观测数据才是精确的,沉降观测才能在高层钢结构施工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1.4沉降观测对观测地点的要求

沉降观测是十分严谨的工作,对观测点有很高的要求,即要方便进行观测也要最能准确反映沉降情况。观测点通常会建在建筑工程上,且横向与纵向相对称,他们之间的最佳距离在20 m左右,平均布置在建筑工程四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室内装潢期间,装潢物可能会遮盖观测点,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对观测的影响,这期间的观测也要按时进行,否则同样会影响观测结果,以前所做的观测也就没有作用了。

1.5沉降观测在进行观测时的要求

在即将进行施工观测时,先核查观测仪器是否齐全,对需要长期使用的仪器进行仔细检查,看仪器的各方面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在观测过程中,各方面人员互相配合,经常沟通协商,认真负责,做到不漏测不少测,为高层建筑提供有力的观测数据。

1.6要求极高的观测精准度

建筑工程的规模和作用不同,选用的沉降观测精密程度也不同。如果没有意外的情况发生,二等等级测量的观测方法通常就可以满足高层钢结构建筑的需求。

2在高层钢结构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步骤及应用

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钢结构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只有严格按照沉降观测的操作步骤进行,才能得到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并统计汇总出沉降量,这样的沉降观测才具有实际作用,为高层钢结构施工提供最安全、最有力的数据依据。

2.1根据高层建筑工程的特点和布局建立水准控制网

每项建筑工程都要依据工程的规模、现场的施工环境、工程的特征等确定沉降观测的施测方案,先由建设公司配合,提供最适合沉降观测的观测水准控制点,建立水准控制网。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高层建筑的四周有3个以上的水准控制点,所有水准点都要求建在建筑物将要进行挖掘之时、地面沉降和震动区的范围之外。观测水准点埋深要和二等水准测量方法相符合,且水准控制点彼此之间的距离不能大于100 m,根据建筑工程的特性,建立合理、适用的水准控制网。在建筑工程现场随意的位置把水准仪器准备好,但要求此位置至少能观测到两个以上水准点,并且,建筑工程现场里面的各个水准点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图形,与其他水准点放在一起进行观测,用平均差方法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以方便最后进行闭合验收。

2.2要有固定的沉降观测路线

建筑工程现场内各个位置的水准控制网,可以根据沉降观测的埋设需求,由设计方案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位置,确定沉降观测点的方位。固定的观测路线应建在沉降观测点与控制点外为最佳距离。设置观测仪器的观察点与转点之间要做标记木桩,用以保证以后每次沉降观测时,有一个统一的观测路线。

2.3外业观测

高层建筑工程对各沉降观测点的第一次观测要求极为精准,他是所有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的原始数据。所以应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适当的增加控制网的数量,选用精准度极高的水准仪等设备进行观测,以保证沉降观测初始数据的准确性。依据建筑工程现场实际的施工进度,按设计好的观测周期在各阶段进行按时定点观测。当然,有时设计的施工进度和现场实际的施工进度并不一致,那么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就要以实际施工进度为准,适时的调整观测周期,严格的按规范进行各阶段的定点观测,做到不漏测、不少测。

2.4进行沉降观测

根据建筑工程的施测方案设定观测周期。进行第一次观测时,要在沉降观测点确定后马上进行观测。多数情况下,高层建筑群体有一层或数层不等的地下结构,第一次观测要从最基础开始,在纵轴和横轴的边上进行临时沉降观测点的埋设,确定临时观测点的稳定性,再进行首次的沉降观测。按相关规定进行固定观测点的设定,在高层建筑中固定观测点应设置高一些,大约在+50RAM为佳。随着建筑工程进度的加快,每加高一层建筑,临时观测点就会随着升高一层以进行观测。如此循环,每施工高一层就重新进行复测,直到整个工程全面竣工。将每次沉降观测得出的记录整理,仔细核对检查没有差错后,进行平均差计算,求出每次每个观测点的值数,以此来保证沉降量的准确。

2.5汇总统计

沉降观测结束后,要根据每次观测时期的平均差来核算沉降量,制表汇总。为了更直观的看出沉降各个观测点的情况,可以制定沉降曲线图。建筑施工人员根据沉降量汇总表和沉降曲线图,可以很清晰的预测出建筑物将要沉降的趋势,马上将预测出来的沉降趋势上报给上级领导部门,领导根据呈报上来的数据,正确的指导工作。尤其针对坐落在沉陷性偏大的地基上的重点建筑物的不均均沉降的观测更是重中之重。经研究人员对建筑沉降观测的结果汇总分析后发现,还可以了解同区域相似结构类型的建筑有哪些主要原因会对沉降产生影响,依此总结经验,为勘察设计部门提供非常宝贵的第一手现场资料,并在以后设计建筑工程时有很大的益处,设计出更完善、更美观、更安全的施工方案。

严格遵循沉降观测技术的技术要求,在高层结构施工中加强各种监控,防止在建筑施中产生不均匀的沉降,避免因为建筑物沉降对建筑工程结构发生损坏,给建筑工程带来安全性的隐患。

参考文献

1 王晋真.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9(5)

2 任艳红.建筑物施工中的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及应用[J].湖北建筑大学学报,2009(28)

3 薛敏霞.沉降观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学术观察,2009(7)

4 田 丽.基于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

Application of Settlement Observation Technology

in High-level Stee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i Miaojuan

沉降观测软基施工中的应用 第4篇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等级公路, 多年来一直是公路建设的一个重大技术难题。由于设计理论, 数学模式不同, 各地软土特点的差异以及勘探手段, 施工工艺, 工期问题。标准问题。筑路材料等各种问题的差别, 使软土问题更为复杂和突出。多年的公路建设表明:软土路堤是公路建设问题集中地段, 软基问题也是影响工期, 造价的重要因素。进年来在我国对沿海地区软土地基上修建公路的研究较多, 但对高路堤下、河滩漫流相软土的变形规律研究较少, 我们通过对郑石高速土建18标应河大桥段软土处理的沉降观测研究, 可以验证地基处理方案, 确保施工速度和质量, 为内陆河湖的软土地基上修建公路积累经验。

2. 软土地基的处理

郑石高速土建18标应河大桥位于河南中部, 汝河中游, 第Ⅱ层低液限粘土和第Ⅲ-1层低液限粘土为河滩相软土。其典型工程特点为:有明显的二元结构, 上部为粉质粘土和砂质粉土, 具有微层理, 但比滨海相的间隔后, 一般为3-5厘米;下部为粉砂细砂。由于河流的复杂作用, 常夹有各种成分的透镜体 (淤泥, 粗砂等) 。特别是局部淤泥透镜体的存在, 造成地基不均一, 强度小, 变化大, 加之其上填土高, 其中7米以上路堤占70%最大高度达11米左右, 在这软基施工上是罕见的。

在软基上修建高等级公路最突出的问题是路堤的稳定和沉降。《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J 017---96, 以下简称规范) 规定 (7.6.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二级公路工程在路堤施工中必须进行沉降与稳定的动态观测。稳定观测主要是指施工过程中对超过极限高度的路堤进行侧向位移观测:沉降观测是指在铺筑路面以前的施工过程中对路堤的垂直变形进行观测。这一方面可保持路堤在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 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 使工后沉降控制在实际的允许范围之内。

3. 沉降观测的设置

郑石高速土建18标K121+492.3应河大桥的软基的处理, 根据地质静力触探曲线及路基填土高度的变化, 在软基路段采用直径为7cm, 按正方形间距1.5m布孔的袋装砂井, 井深根据路堤填土荷载与地基土壤状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深度。袋装砂井上置0.5m厚的砂垫层及厚0.2m的碎石层, 砂垫层上和碎石层上各铺设一层土工网格, 其靠路基边坡处设有干砌片石以利排水, 碎石层上加设50cm厚的三层白灰土固结层。

为了更好的观测沉降对路基施工过程中的影响, 我们对此软基处理段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 获得了大量数据, 沉降观测具体应用分析如下:

(1) 观测仪器及其埋设情况:

按照《规范》规定, 主要观测仪器有:

具体埋设情况:K121+573分层沉降标1跟, 空隙水压计4个, 沉降板3个。

4. 观测结果及分析

1) 水平位移

水平位移是控制填筑速率的主要因素。水平位移速率过大, 有可能会引起地基产生较大变形而失稳, 同时也会引起较大的附加沉降。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填土速率。《规范》规定:水平位移速率不大于0.5cm/昼夜。

土建18标在施工中, 因为各种因素, 路基填土较慢, 地基土体有充足的时间固结, 从而水平位移发展缓慢。台背部分由于施工速度较快, 水平位移速率也较快。但在整个路基的施工过程中, 都在规范控制范围内, 无地基失稳现象的发生。现以K121+573断面沉降数据为例说明。

2006年4月以前, 填土高度在极限高度一下, 水平位移较小。且速率也很小。但从6月份桥台开始回填土方施工以来, 填土速度加快, 随着填土的增高, 土体水平位移也增大, 速率也增快。

2) 垂直位移

垂直位移是地基的压缩变形, 包括地基的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和次固结变形。路堤填筑期间的垂直位移主要包括地基的瞬时沉降和固结沉降, 由降板观测。饱和软粘土的压缩变形, 主要是因为孔隙水的排出造成的, 即固结过程。垂直位移反映着地基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情况, 即地基的固结程度。沉降观测为控制填土速率, 预估总沉降量及工后沉降提供重要资料, 并根据观测结果对路堤填土速率和预压期等作出必要调整。

18标段主要施工期较长, 填土速率相对缓慢, 软土地基的沉降已趋于稳定。在整个施工期沉降速率一直都较小, 均能满足规范所规定的沉降速率 (每昼夜不大于1CM) 。但台背回填部分自2007年2月份才开始施工, 填土速度较快, 加之台背部分填土也较高, 沉降速率还较快, 但也在规范控制的范围之内。

各断面沉降详细情况:截止3月20日路基土方回填完成, K121+573处沉降沉降量左侧33.2005cm, 中39.8600cm, 右39.0655cm.

4. 结束语

由于软基的固结较慢, 施工期结束后还要发生蠕变, 产生次固结沉降, 因此, 在软基施工时, 应根据规范控制施工速度, 并严密及时地进行沉降观测,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应减缓施工进度, 防止路基破坏。

参考文献

[1]《公路软土路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J.017-96)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F10-2006)

沉降观测记录 第5篇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1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1.221 1.219 2 2 1.218 1 3 1.217 1 4 1.217 0 4 2 1.252 1.250 2 2 1.248 2 4 1.247 1 5 1.246 1 6 3 1.322 1.319 3 3 1.318 1 4 1.318 0 4 1.318 0 4 4 1.347 1.344 3 3 1.343 1 4 1.342 1 5 1.341 1 6 5 1.246 1.244 2 2 1.243 1 3 1.242 1 4 1.242 0 4 6 1.265 1.263 2 2 1.262 1 3 1.261 1 4 1.260 1 5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材料库及车库)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2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1.321 1.318 3 3 1.317 1 4 1.317 0 4 1.316 1 5 2 1.352 1.350 2 2 1.347 3 5 1.346 1 6 1.345 1 7 3 1.322 1.319 3 3 1.318 1 4 1.316 2 6 1.316 0 6 4 1.347 1.345 2 2 1.342 3 5 1.341 1 6 1.341 0 6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G SVG 室)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3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0.221 0.219 2 2 0.218 1 3 0.217 1 4 0.217 0 4 2 0.252 0.250 2 2 0.248 2 4 0.247 1 5 0.246 1 6 3 0.322 0.319 3 3 0.318 1 4 0.318 0 4 0.318 0 4 4 0.347 0.344 3 3 0.343 1 4 0.342 1 5 0.341 1 6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V 35KV 配电室)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4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1.322 1.319 3 3 1.318 1 4 1.317 1 5 1.317 0 5 2 1.352 1.350 2 2 1.348 2 4 1.347 1 5 1.346 1 6 3 1.323 1.319 4 4 1.318 1 5 1.318 0 5 1.318 0 5 4 1.347 1.344 3 3 1.343 1 4 1.342 1 5 1.341 1 6 5 1.346 1.344 2 2 1.343 1 3 1.342 1 4 1.342 0 4 6 1.365 1.363 2 2 1.362 1 3 1.361 1 4 1.360 1 5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V 110KV 户外装置)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架构与独立避雷针)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5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1.241-1.243 2 2-1.244 1 3-1.245 1 4-1.245 0 4 2-1.252-1.254 2 2-1.256 2 4-1.247 1 5-1.248 1 6 3-1.322-1.325 3 3-1.326 1 4-1.326 0 4-1.326 0 4 4-1.347-1.350 3 3-1.351 1 4-1.352 1 5-1.353 1 6 5-1.246-1.248 2 2-1.249 1 3-1.250 1 4-1.251 0 4 6-1.265-1.267 2 2-1.268 1 3-1.269 1 4-1.270 1 5 7-1.275-1.277 2 2-1.278 1 3-1.279 1 4-1.280 1 5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主变压器、架构及设备支架)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主变压器、架构、主变油池与事故油池)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6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1.251 1.249 2 2 1.248 1 3 1.247 1 4 1.247 0 4 2 1.252 1.250 2 2 1.248 2 4 1.247 1 5 1.246 1 6 3 1.326 1.323 3 3 1.322 1 4 1.322 0 4 1.321 1 5 4 1.347 1.344 3 3 1.343 1 4 1.342 1 5 1.341 1 6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附属设施)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污水处理一体化、室外电缆沟、围墙与围栏、道路篮球场、挡土墙)

表号:A12-85 项目名称:盂县牛村镇 50MW 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编号: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年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0.221 0.219 2 2 0.218 1 3 0.217 1 4 0.217 0 4 2 1.252 1.250 2 2 1.248 2 4 1.247 1 5 1.246 1 6 3 1.322 1.319 3 3 1.318 1 4 1.318 0 4 1.318 0 4 4-1.347-1.350 3 3-1.351 1 4-1.352 1 5-1.353 1 6 5 1.246 1.244 2 2 1.243 1 3 1.242 1 4 1.242 0 4 6 0.265 1.263 2 2 0.262 1 3 0.261 1 4 0.260 1 5 7 1.256 1.254 2 2 1.253 1 3 1.252 1 4 1.250 2 6 8 1.765 1.763 2 2 1.762 1 3 1.761 1 4 1.760 1 5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浅谈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沉降观测;施测程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1.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1.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1.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1.5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1.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未有特除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1.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2.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2.1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2.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2.3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2.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2.5统计表汇总

2.5.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5.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2.5.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

2.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2.6.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6.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2.6.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2.6.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2.6.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2.6.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

2.6.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2.6.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3.探讨的两个问题

3.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敗。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

3.2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

3.2.1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3.2.2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扰动所致且水准点扰动后标高低于扰前标高,观测点扰动后高于扰动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扰动观测点之沉降量。

3.2.3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复核测量,确定下沉量。

4.结语

施工中的沉降观测 第7篇

1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 (S1或S05级) ,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1.2 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 (如:30天/次) 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 (或数层) 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1.3 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此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是否会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1.4 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五定”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1.5 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后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1.6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在无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高层建(构)筑物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1.7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2 探讨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的两个问题

2.1 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

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 (构) 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 (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 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2.2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

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

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2.2.1 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

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

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

2.2.2 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3 沉降观测的一般步骤

3.1 布设基准网点

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 (或城市精密导线点) ,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3.2 布设沉降点

点位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 观测点本身应牢固,要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

(2) 应埋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以及沿房外墙每隔10-15米处设一点;

(3) 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每个承重柱基或每隔2-3个柱;

(4) 高低建筑物的交接两侧,地质条件差异大以及基础不同,结构不同的分界处;

(5) 当房屋宽度大于15m时,还应该在房屋内部纵轴线上,承重内阁墙中部和楼梯间、电梯间布设观测点;

(6) 观测点标志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设在有明显突出之处,并涂上防锈漆。例如在大楼进行变形观测时,可在大楼的每个承重柱上,高楼和附属矮楼的两侧都做上观测标志点,并且观测点和建筑物保持一段距离。但是观测点部没有突出的半球形状,这样可能出现基底误差。

3.3 选择观测线路

依据场区水准控制网、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4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就是用仪器定期地测出观测点的高程,利用两次测量的高程之差计算出沉降量。测定高程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常规地面测量方法,即精密水准沉降量。测定高程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常规地面测量方法,即差约为0.06mm/km,精度可以达到变形观测测量的要求。

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尽量在不转站的情况下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以保证精度;

(2) 视距一般不应超过50m,前后距离应尽可能相等;

(3)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以削弱基底误差;

(4) 开工前要对仪器规范要求进行检验,要检验校正并定期检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 (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 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4.5 成果处理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资料及成果处理主要是分析原始实测资料的可靠性与消除实测值的误差。每个测次都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符合、误差分配是否合理,然后根据观测的高程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填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绘制出每一观测点时间与沉降量,时间与荷载的关系曲线及沉降点布置图和沉降曲线图等。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很重要,要通过它的分析来选择合适的变形模型。经过大量工程的沉降观测工作,每测一次都要及时绘制沉降量与时间曲线,因为从中可以经常发现一些问题。

(1) 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水准点被碰动,如果是水准点被碰动,就改动其水准点观测,并对基准网进行复核。

(2) 曲线自某点渐渐回升上扬,原因有可能是水准点下沉。预防措施是埋设水准点时,应保证其点位的稳定性,纠正错误的方法是复核基准网,算出水准点的下沉量,改正观测点的高程值。

施工中的沉降观测 第8篇

随着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和完善, 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 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同时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建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调入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基本条件准备

1、仪器设备。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 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 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 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 (S1或S05级) , 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 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2、专业人员。

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 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 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 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3、观测时间。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 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 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 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 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 (如:次/30天) 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 (或数层) 为一观测周期,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4、观测点。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 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 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 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三、沉降观测的原则和要求

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 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 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施测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 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在未有特殊要求情况下, 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四、沉降观测线路与方法

首先是水准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固定:按规范要求布置水准基准点, 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和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 在建筑的大转角和长直线边中部上约0.5m处设置沉降点观测, 观测点材料采用直径为12毫米的圆钢, 采用埋墙式, 埋人深度不小于12厘米, 钢筋外端设有90°的向上弯钩弯, 并稍离墙体。

沉降观测线路与方法具体包括: (1) 沉降观测点与基准点一起组成水准闭合环线, 各次观测按路线进行观测, 第一次观测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 其后各次观测均统一沿此路线及站位进行; (2) 观测前, 先检查基准点、沉降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线路观测站拟设为偶数测站, 测站照准标尺读取数据的顺序为“前视后视后视前视”, 返测时, 观测顺序与往测时相反; (4) 观测前二十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凉处, 晴天观测要打伞, 迁站时罩上仪器罩, 安置脚架应使两脚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 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的左、右两侧; (5) 将望远镜照准标尺读数时, 观察目镜中的水准气泡要符合 (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2毫米) 、成像清晰稳定, 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5米, 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取视距、水准标尺基本分划和测微器读数, 计算前后视距差及累计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6) 在观测过程中, 按规范和规程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记录和计算, 各作业人员相互配合, 工作协调一致, 认真仔细, 做到步步有校核, 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韩正、杜海霞、龙飞、薄怀志:《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及其数据分析》[J].城市勘测, 2009, (1) .[1]韩正、杜海霞、龙飞、薄怀志:《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及其数据分析》[J].城市勘测, 2009, (1) .

建筑施工沉降观测关键技术研究 第9篇

1 建筑施工沉降的影响因素

导致建筑项目工程沉降的因素有很多, 沉降的形成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 可以分为施工因素、设计因素、勘察因素以及各种自然因素等等。在具体施工过程中, 若对地基处理不牢固, 往往会导致建设项目的不良沉降问题。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并不要进行单纯假设, 这样势必会出现各种误差, 导致结合紧密性、压缩模量等发生偏差, 与实际生产情况不相吻合, 导致沉降现象出现。在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不得体、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达标、地基防护措施不到位等等, 都会导致沉降现象的出现。优质的建筑施工需要避开断裂坍塌地带、地质松散地带以及具有滑坡危险性区域, 选择安全、良好的施工环境。选址不合理, 也会导致沉降问题出现。在提升建筑质量方面, 建筑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建筑间距过小, 就会增加相邻工程的叠加引力, 建筑物会产生倾斜, 进而导致沉降问题出现。

2 沉降观测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无法控制沉降结果

建筑施工的开展, 需要对地表进行开挖处理。一旦地表开挖, 就会使其原有的地面形态发生变化, 土地松散。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 若不进行回填土、压实, 就无法使其恢复原来的紧密状态。另外, 随着建筑施工的不断开展, 建筑物层数、负荷不断提高, 地基压力逐渐增加, 进而地基土慢慢压缩, 进而导致了建筑物的沉降。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 都会对地基产生震动影响, 使其松散。

2.2 沉降量变化与下沉曲线

在具体的沉降观测过程中, 下沉曲线并不是呈反、正方向变化。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1) 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声或逐渐回升。发生此种现象的原因, 多半是因为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导致的, 只有当水准点被碰动后低于被碰前的标高及观测点被碰后高于被碰前的标高时, 才会出现回升的现象的可能。 (2) 首次观测之后, 曲线可能回升。发生此种现象, 一般都是由于初测精度不高, 而使观测成果存在较大误差所引起的。 (3) 曲线会出现上下起伏现象。前期沉降量超过误差量, 后期建筑物下沉比较稳定, 曲线就出现测量误差比较突出的问题。上述种种现象说明了很多因素会共同影响建筑物的沉降。

2.3 建筑单位忽略沉降观测的表现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进行观测点布局过程中, 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布点与设置。 (2) 在设计图纸过程中, 施工勘察部门没有具体标注施工沉降的具体要求。 (3) 没有严格按照具体的设计规范以及设计要求进行观测, 观测时间与次数不达标。 (4) 在具体观测中, 没有按照相关技术与规定进行。 (5) 部分建筑单位为了节省开支, 没有进行观测直接填写记录, 弄虚作假。

3 提高建筑施工沉降观测的准确性

3.1 设置合理的沉降观测点

科学合理的设置沉降观测点是进行沉降观测的第一步, 也是保障各项测量结果正确性的前提。观测点的设置情况, 会直接影响观测水平以及工作效率。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可以合理的选择不同方式。比如说, 箱形地基的高层建筑物, 可以沿着横轴、纵轴以及地基的周边情况进行观测点的位置设置。如果建筑物为砖墙承重结构, 需要沿墙每隔8-10米设置沉降观测点。若建筑物宽度超过1米, 还需要在内墙位置科学的设置观测点。如果建筑物为框架结构, 需要部分桩基与桩基上部设置沉降观测点。如果是已有建筑物进行扩建, 则需要在新旧建筑物的连接处设置观测点。

3.2 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必须全面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测量沉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端正其工作态度, 严谨、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测量工作。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培训, 全面提高其专业测量技能与综合素质。保障施工人员全面掌握仪器的使用要求、具体操作流程、使用标准等各个方面, 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开展技术经验交流会, 施工人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积极为我所用。与此同时, 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灵活应变能力, 从而更好的面对测量工作中的特殊情况, 保障数据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3 规范沉降观测的具体流程

为了更好的提升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需要对具体的操作流程进行强化。第一步, 水准网的合理控制, 明确观测路线。第二步, 进行全面的沉降控制以及相应的数据记录与分析。第三步, 进行所得数据信息的汇总与数据统计工作。具体测量工作水平的提升, 需要以良好的观测点布局为基础, 结合建筑工地的地质情况、现实特征以及结构, 合理选择观测地点与观测方位。需要注意, 应进行统一布设, 积极创建一体化、规范化的网络观测体系, 从整体上优化观测结果, 更好的为沉降观测服务。明确易于产生变形的建筑施工具体方位, 并排除在选择范畴之中。可以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的沉降观测规划沉降观测点与基本方位。在做好基础点的布局之后, 应该使设置位置相对恒定。提前、快速埋设基准方位, 通常情况下, 在观测之前30天埋设好。加强对基准点及其观测场所的保护, 通过摆放明确的提示标志, 避免施工过程中碰撞等不良因素。设置的观测点、基准方位需要避开障碍物, 从而有利于定期观测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 做好数据的记录工作, 每一个观测点得出来的数据需要进行两次观测, 取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数, 能显著提升观测结果准确性。另外, 还应该科学规定沉降测量的具体实践, 对整个建筑施工全过程进行持续、均匀的沉降观测, 及时掌握最新的数据信息。

3.4 强化观测数据的复核

加强观测数据的负荷, 对于±0.000的基面沉降量, 可以通过对比施工前预先设置的沉降观测和地下室顶板来判断相应的差值与相应部位的沉降或者与同一周期观测所得的累积沉降是否一致。复核垂直度时, 可以通过比较施工工程各角度实际垂直度与通过分析沉降观测所得的数据计算出的建筑物垂直度进行复核。另外, 还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选择观测时间以及观测次数。尽可能选择精度较高的仪器, 全面、细致的做好数据记录与数据整理工作, 多方面共同努力, 保障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与此同时, 不同的观测点需要做好相应的曲线绘制工作, 通过沉降波动曲线的方式, 清晰、明确的反应不同的荷载值以及对应的沉降量, 进而全面、系统的做好沉降观测工作以及预测工作。及时将相关数据上报到相关部门, 更好的修正与管控。如果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沉降不均匀、变形数据超过标准要求, 数据还呈现延伸趋势, 则必须快速反馈给设计方,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保障建筑的施工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针对建筑施工沉降的影响因素以及沉降观测技术中的主要问题开始分析, 从四个方面:设置合理的沉降观测点、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规范沉降观测的具体流程、强化观测数据的复核, 详细论述了建筑施工沉降观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建筑行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随着建筑物层数的增加、结构功能的日趋复杂化,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更多的沉降量。因此, 关于建筑施工沉降观测的研究非常重要, 通过沉降观测能更好的发挥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关键词:建筑施工,沉降观测,技术

参考文献

[1]周逢源.针对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沉降观测技术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30) .

[2]李杰.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21) .

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第10篇

现行规范规定, 在滑坡监测、高层建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动力设备基础等工程施工过程中都要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是指对被观测建筑的高程进行数据测量, 凡是三层以上的建筑, 构筑物的设计都要求设置沉降观测点。人工地基或者土地基等也都应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时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概述

1. 沉降观测的相关规定

沉降观测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要求是多方面的, 包括合格的仪器设备、较高的技术人员素质、良好的观测时间控制能力、精准的观测点、严格的观测遵循原则、较高的沉降观测精确度等。高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使沉降观测技术能够科学有效地反应建筑的变化, 确保建筑物安全、坚固。

在实际观测过程中, 应使用专用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和高精密水准仪 (不低于N2级别) ;沉降观测基准点要在建筑物周围均匀对称分布, 且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控制在15~30 m;观测点的设置要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规定的要求设置;观测点高程的精度采用二级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 即测站高差中误差小于±0.5 mm;观测的次数与间隔应根据地基和加荷情况而确定;仪器检查校验和线路观测选择按照相应的精度等级的测量程序进行。各项观测指标严格按照要求规定, 如前后视距在30 m内, 前后视距差要不大于1.0 m, 前后视距累积差控制在3 m内;往返交叉、附和或环线闭合差为△h=Σa-Σb1 (n为测站数) ;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在1.0 mm以内。

2. 深基坑位移观测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进行深基坑位移观测方法是, 我们可根据现场环境选择使用视准线法、测小角法、前方交会法或极坐标法。

其中, 视准线法所用设备普通, 操作简便, 费用少。可分为“测小角法”和“活动规牌法”, 测小脚法则是常见的一种测量方式。测小角法是利用精密经纬仪精确地测出基准线方向与置镜点到观测点的视线方向之间所夹的小角, 从而计算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离值, 两次测量的偏离值之差即为观测点的位移。前方交会法则适宜于人员无法到达或无法立镜的目标。在使用前方交会法的时候, 往往由于测站的不同, 使得同一目标的观测部位很难统一, 从而导致点位精度会进一步降低。全站仪极坐标法是新规范增加的一种变形观测方法, 这种方法也是当前深基坑位移观测工作中最长用的方法。

在深基坑位移观测的进程中, 也必须注意几个关键事项。首先, 在选择全站仪和三角对中杆的过程中, 必须保证其安全等级与相应精度符合标准, 对仪器设备进行严格筛选;其次, 在设站时, 仪器也必须保持精确地对中整平, 因为不整平将会导致观测精度有所偏差;最后, 仪器自身的温度也应当与环境温度所接近, 仪器检测过程中的气派可能会由于温差而产生偏离, 从而影响结果。总之, 应尽量少转站并创造条件以遵守“长边控制短边的原则”。在通视条件良好且没有障碍物遮挡的条件下, 工作人员在观测时可以将全站仪直接架设在己知点上。而在有障碍物遮挡的情况下, 则最好选择将仪器直接架设在某适当的位置处。

二、沉降观测的具体步骤

1. 建立监测控制网

布置观测基准点时应该注意水准点要布置在地面开挖、沉降或者振动的范围之外。在场区范围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都至少能看到两个水准点, 场区内各水准点能够构成闭合图形。

2. 沉降观测

首次观测应该从建筑基础开始, 每个观测点第一次的高程在同一时期观测两次后决定;然后每完成一层施工的3天后重新测试一次。工程竣工后也要保持足够的沉降观测次数。一般来说, 沙土地基要观测两年时间, 具有沉陷特点的地基要测五年, 软土地基则要观测十年, 直至建筑不再下沉。不过还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观测次数, 针对问题严重地建筑物应增加观测次数和观测时间。

3. 汇总数据

制作表格汇总观测所得的数据建立坐标轴, 连接沉降量和载荷值就可以得到下沉曲线。

三、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 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依然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

1. 沉降观测结果存在浮动现象, 无法控制

无论哪一类的建筑施工, 都要对地表进行开挖。地面的表层被开挖以后就会改变地面原有的形态, 使得土地变得松散。如果在接下来的施工中不回填泥土并压实, 就无法使建筑地面下的泥土恢复到开挖前的密实形态。同时, 随着工程施工进度的不断进展, 建筑物的高度和地表的荷载不断地增加, 加大了对地基的压力。使得地基土慢慢地被压缩, 这样就给建筑物的沉降创造了条件。由于施工时各种施工设备都会对地下产生振动效应, 会对地基土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会导致它松散不密实。

2. 沉降量与下沉曲线的变化

在观测沉降量及下沉曲线时, 发现下沉曲线并不是保持正方向或者反方向变动时, 常常会出现如下一些现象:曲线可能会从中间的某一点逐渐回升或者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在首次观测后, 下沉曲线可能会出现回升现象;曲线有时会出现波浪起伏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 一些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影响了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结果。

3. 建筑单位对沉降观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 在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局中, 观测点的布点位置和设置没有满足规定要求; (2) 施工勘察设计部在设计相关图纸时, 没有在设计图纸上标明对施工工程沉降观测的要求; (3) 在观测时间和观测次数上, 建筑施工企业单位没有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以及规范规定; (4) 在沉降观测的过程中, 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技术要求进行精确的沉降观测; (5) 有些建筑单位为了敷衍了事, 减少成本开销, 在没有进行沉降观测的基础上对建筑沉降观测的记录凭空填报, 弄虚作假糊弄上级。由于建筑施工单位对沉降观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没有将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贯彻落实到建筑施工当中, 忽略了对施工建筑安全性和坚固性的关注。

四、增强沉降观测的精确度

1. 正确设置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是沉降观测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沉降观测数据精确的保证, 观测点设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观测工作的效率。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要合理选择不同的设置方法:如果是地基为箱形形状的高层建筑物, 沉降观测点应沿着纵、横轴以及地基周边的位置进行设置;如果是砖墙承重的建筑物, 沉降观测点要沿墙每隔8~10 m设置;如果建筑物的宽度大于1 m时, 也要在内墙合适的位置设立观测点;如果是框架结构的建筑物, 沉降观测点应设置在部分柱基及每一个桩基的上部;如果是旧有的建筑物增建扩建, 观测点应设置在连接处的两边。

2. 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

加强工作人员的意识, 端正工作人员的态度, 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使其对每一次的观测行为都能够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也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 面对现实状况中发生的特殊情况能够灵活应变妥善处理。

3. 做好观测数据复核工作

针对基面±0.000的沉降量, 可以通过对比施工前预先设置的沉降观测和地下室顶板来判断相应的差值与相应部位的沉降或者与同一周期观测所得的累积沉降是否吻合。针对垂直度的复核, 可以通过比较施工工程各角度实际垂直度与通过分析沉降观测所得的数据计算出的建筑物垂直度进行复核。

除此以外, 要注重观测次数和观测时间的选择。选择高精度的观测仪器, 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整理工作, 以便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精确性。

五、结语

实践经验证明, 做好沉降观测工作就能够延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及保障施工工程的安全性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性, 从而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安全快速、科学和谐地发展。

摘要:现代城市建筑越来越向高层发展, 为了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确保建筑的安全性、预防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发生不均匀沉降现象、避免因城市地面沉降对建筑物主体结构造成的损坏, 沉降观测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沉降观测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沉降观测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毕学芳.建筑物沉降观测存在的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30) .

[2]李杰.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21) .

[3]童林毅, 杜宇超.建 (构) 筑物沉降观测方法及误差分析[J].现代测绘, 2010 (03) .

[4]彭文平.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1) .

施工中的沉降观测 第11篇

关键词煤气加压站;沉降观测;沉降量;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187-01

1工程概况

动力厂作为大量使用煤气作为动力的场合,由于生产线工况不稳定而容易早成用气量大幅度频繁波动,同时由于起源管网方面的状况原因,仅靠阀门调节根本无法满足生产要求,煤气加压站是将煤气混合、加压输送到用户的枢纽。设备总重达到几十吨,部分置于厂房内。如果地基不稳定,造成不均匀沉降会使设备变形或者产出裂缝,将引起的煤气泄露,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所以在设备安装及使用需要进行沉降观测,以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

2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同时期下的沉降情况,根据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在沉降观测中使用了精密水准仪,并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水准尺。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设备基础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均匀地分布在基础的周围。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可能会有意外情况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3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根据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工程测量规范》、《建筑物變形测量规程》中对沉降观测的各项规定,结合设备的自身特点,确定本项沉降观测工作按照二级精度标准执行:

使用数字水准仪索佳SDL30配RAB码铟钢尺(每公里往返高差中数标准差为±0.4mm)进行观测,观测周期为10天,进行往返测,其往返校差小于mm(n为测站数)。当闭合差超限时,重新观测一次。

1)埋设观测点并确定固定的观测路线。①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②在设备四周埋设了7个观测点,并进行编号为1#至7#。观测时按照编号顺序进行观测,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2)沉降观测数据及整理结果。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确定。观测过程中,数据保留4位小数,整理后精确到毫米。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内业整理,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观测数据及整理结果如下表:

煤气加压站在运行后,设备在运行中自身存在着震动,对前期地基的稳定存在着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后,通过沉降观测可以发现地基已经稳定,没有再发生沉降。

3)观测中的注意事项:①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②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③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④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⑤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⑥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⑦由于观测范围为煤气站周围,在观测前应先由负责技术人员检测煤气浓度,在观测过程中也应不定时的检测煤气的浓度,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4总结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预测构建物的沉降趋势,将构建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构建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可以找出构建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保证其使用寿命和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2007.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张正禄,工程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黄声享,尹晖,蒋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浅谈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 第12篇

1 沉降观测的几点必备的要求

1.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 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 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 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 (S1或S05级) , 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 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 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 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 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 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1.2 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 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 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 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 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 (如:次/30天) 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 (或数层) 为一观测周期,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1.3 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 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 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 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再就是, 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 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1.4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 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 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 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 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 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1.5 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 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 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 工作协调一致, 认真仔细, 做到步步有校核。

1.6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 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 依据正确, 严谨有序, 步步校核, 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2 沉降观测的周期及施测过程

2.1 沉降观测的周期应能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 建 (构)

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 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 从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其他各阶段的复测,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 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一般认为建筑在砂类土层上的建筑物, 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分完成, 而建筑在粘土类土层上的建筑物, 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只是整个沉降量的一部分, 因而, 沉降周期是变化的。根据工作经验, 在施工阶段, 观测的频率要大些, 一般按3天、7天、15天确定观测周期, 或按层数、荷载的增加确定观测周期, 观测周期具体应视施工过程中地基与加荷而定。如暂时停工时, 在停工时和重新开工时均应各观测一次, 以便检验停工期间建筑物沉降变化情况, 为重新开工后沉降观测的方式、次数是否应调整作判断依据。在竣工后, 观测的频率可以少些, 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的大小而定, 一般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与一年等不同周期。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 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项目工程, 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的沉降量不大于2倍的测量中误差, 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工程的沉降观测, 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 可认为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取值应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2.2 根据编制的沉降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 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

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层或数层地下结构, 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 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 (基础局边) 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 (临时的) , 待临时观测点稳固好, 方可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 其精度要求非常高, 施测时一般用N2级精密水准仪, 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 比较观测结果, 若同一观测点间的高差不超过±0.5mm时, 我们即可认为首次观测的数据是可靠的。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 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 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 (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 , 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 直至竣工。

2.3 在施工打桩、基坑开挖以及基础完工后, 上部不断加层的阶

段进行沉降观测时, 必须记载每次观测的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仓库进 (出) 货吨位、建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每周观测后, 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 计算出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若出现变化量异常时, 应立即通知委托方, 为其采取防患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2.4 不同周期的观测应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 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基点和被观测物上沉降观测点, 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能保证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主观不确定性, 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能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结果的可比性一致, 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总之, 沉降观测应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 (永久性水准点) 的测点进行观测, 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 凡三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 人工、土地基 (砂基础) 等, 均应设置沉陷观测, 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

摘要:随着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 也彰显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在各个城市,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 (构) 筑物的安全性, 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 建 (构) 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施工中的沉降观测

施工中的沉降观测(精选12篇)施工中的沉降观测 第1篇随着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