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食管内镜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食管内镜范文(精选10篇)

食管内镜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均行病理组织活检, 确诊为BE。其中男80例, 女28例;年龄16~89岁, 平均61岁。伴发疾病:食管炎42例 (38.9%) , 食管溃疡27例 (25.0%) , 食管轻度狭窄8例 (7.4%) , 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溃疡各6例 (各5.6%) , 胃溃疡、食管腺癌各5例 (各4.6%) , 食管腺瘤3例 (2.8%) , 胃癌、钩虫病各1例 (各0.9%) 。首次确诊88例 (81.5%) , 漏诊20例 (18.5%) 。漏诊的20例, 半年内复查胃镜后行病理组织活检后确诊。

1.2 临床表现

胸骨后疼痛66例 (61.1%) , 胸骨后烧灼感54例 (50.0%) , 反酸46例 (42.6%) , 吞咽不适23例 (21.3%) , 无反流症状19例 (17.6%) 。

1.3 内镜表现

Barrett上皮是一种橘红色柔软特征性的胃黏膜, 根据内镜下黏膜形态可分为舌型、岛型和全周型[1]。本组岛型52例 (48.1%) , 舌型44例 (40.7%) , 全周型12例 (11.1%) 。胃镜下表现为齿状线上移或消失, 在病灶区还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

2 讨论

随着食管腺癌的患病率逐年升高, 作为癌前病变的BE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外资料显示, BE在普通人群中的检出率为1%~5%, 而在胃食管反流人群中检出率高达1 0%~15%[3]。本组资料中BE的漏诊率高达18.5%。我们的体会是, 由于食管末端的解剖特点、采样误差, 尤其是伴发反流性食管炎或食管裂孔疝时容易造成B E诊断困难。从本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BE本身并不产生症状, 症状的出现多为食管炎症、溃疡、狭窄所致, 包括吞咽不适、胸骨后疼痛、烧心与反酸等。值得注意的是, 不是只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发生BE, 本组BE患者中就有17.6%的人无反流症状。

内镜结合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 已被认为是B E以及BE癌变的最可靠的诊断手段[3]。内镜下如何确认胃食管连接部和齿状线的关系, 是诊断的关键。正常情况下, 胃食管连接部与齿状线在同一部位, 因橘红色绒样的柱状上皮与粉白色的鳞状上皮的色泽不同, 故齿状线比较好确认。因此, 正常情况下很容易取到BE黏膜。而不易被确认的是胃食管连接部, 该部位有病理改变时更不易确认。本组资料中的BE病灶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狭窄, 并伴有食管裂孔疝。这种黏膜的多样化表现极易让人判断不清是齿状线上移, 还是胃食管连接部上移, 而误将正常胃贲部黏膜柱状上皮当成B E, 造成误诊或漏诊。

另外, 当前活检技术存在缺陷也是造成漏诊率高的原因之一。目前推荐的传统国际四象限活检法认为, 发生BE时, Z线上移, 内镜取材应在Z线远端与胃食管连接部之间, 活检取材标准一般采用沿病变整个长轴每隔1~2cm环周取材4块[4]。对有溃疡、糜烂、斑块小结节狭窄及其他腔内异常者均进行采样送病理学检查。此外, 镜下喷洒卢戈液染色, 碘使鳞状上皮染成暗色, 而柱状上皮不变色, 再做活检, 可提高本病轻型患者检出率。我院采用以胃黏膜皱襞近侧缘作为胃食管连接部定位标志, 如伴发炎症、溃疡时, 则在治疗后重复活检, 并熟悉BE镜下不同类型表现, 以提高诊断率, 但是完全按照传统的国际四象限活检法, 还有一定困难。

参考文献

[1]房殿春, 许国铭, 赵晶京.Barrett 食管诊治共识 (2005重庆草案) [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6, 15 (1) :80-81.

[2]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20-621.

[3]Menges M, Muuer M, Zeitz M.Increased acid and bile reflux in Barrett’s esophagus compared to reflux esophagitis, and effect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 therapy[J].Am J Gastroenterol, 2001, 96:331-337.

食管内镜 第2篇

【关键词】 Barrett食管;食管炎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45-0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伴肠化,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本研究对经内镜及病理确诊的BE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内镜疑诊最终经病理证实的BE65例。65例中男性45例,女性20例,男女之比为2.25:1.00;年龄28-85岁,平均55.3岁,其中>50岁者53例(81.5%)。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35例(53.9%),胸骨后疼痛或不适34例(52.3%),反酸28例(43.1%),梗阻及异物感23例(35.4%),无症状者7例(10.8%)。

1.2 方法 65例均经Olympus电子胃镜检查,活检采用4象限活检法,常规送病理检查。

1.3 胃镜诊断BE表现及分型[1]

1.3.1 胃镜下表现 表现为GEJ(胃食管交界处,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或)伴有栅栏样血管表现的柱状上皮,即鳞柱状上皮交界处(squamoucolumnar junction,SCJ)与GEJ分离。

1.3.2 内镜下分型 ①按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类:a.长段BE: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cm。b.短段BE: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cm。②按内镜下形态分类:分为全周型、舌型和岛状。

2 结 果

2.1 胃镜表现 环周型14例(21.5%),岛型46例(70.7%),舌型5例(7.7%)。长段BE20例(30.8%),短段BE45例(69.2%)。其中环周型中12例及岛型中3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食管中下段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同时伴有食管裂孔疝8例(12.3%)。伴有胆汁反流者13例(20.0%)。

2.2 病理结果 肠化型上皮28例(43.1%);胃底型上皮25(占38.5%);贲门型上皮12例(18.5%);伴轻度不典型增生11例(16.9%),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1.5%)。

3 讨 论

BE是1950年由Norman Barrett首先提出的,1957年被正式命名。食管腺癌发病率的上升与BE密切相关,BE每年发展为食管腺癌的患者于正常人群相比约为0.5%:0.07%。目前认为肠上皮化生是BE发生食管腺癌的重要原因,BE的癌变将经历特殊肠化生-轻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腺癌这一系列演变过程[2]。但目前BE伴腸化生的病理检出率偏低,本研究中内镜下疑诊BE最终肠化生检出率为43.1%。这可能与4象限活检法的取材盲目及活检出血后视野不清影响后续取材有关。目前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有助于靶向活检,可显著提高检出率,本研究下一步将采用此技术进一步研究BE。

BE本身并不产生症状,其临床表现多为胃食管反流及其并发症的症状,症状多种多样,患者常以烧心、反酸、吞咽不适及胸骨后疼痛等症状而就诊。本组资料中患者大多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症状,如烧心35例(53.9%),胸骨后疼痛或不适34例(52.3%),反酸28例(43.1%),梗阻及异物感23例(35.4%),与黄达等研究相符[3]。胃酸可能是导致BE的首要损害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胆汁反流亦是BE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胆汁酸在引起黏膜损害、BE形成及导致食管狭窄等方面的作用仍待研究,本组资料中发现伴胆汁反流的BE约占总的20%,其中45%存在糜烂、溃疡。另外,本组资料中有10.8%的患者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具体病因不清,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BE的发生以男性居多,本组资料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25:1.00),分析可能与某些男性嗜好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易引起胃食管反流有关。

本组资料内镜分型环周型及岛型占绝大多数,病理分型肠化型上皮最多,与既往研究相符。其中伴有不典型增生者约占18.4%。不典型增生是BE发生腺癌癌变的基础。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食管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上升了350%以上。2009年美国新发生的食管癌16400例,其中60%为食管腺癌。BE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是非BE患者的30-40倍。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因此,对于BE的积极治疗及定期内镜及病理随访监测极其重要。

目前,对于BE的诊断金标准仍然是组织病理学诊断,但正确的病理学诊断依赖于内镜下准确的组织活检。既往4象限法存在取材盲目,阳性率偏低等缺点。近年有报道窄带光谱成像内镜(NBI)、已应用于BE的诊断,有助于定位,并能指导活检。本课题组下一步拟应用NBI进一步提高BE的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2011修订版,重庆).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8):421-422.

[2] 苏帅,王邦茂,方维丽,等.Barrett食管的内镜与病理特征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1):20-22.黄达,梁明佩.

内镜抢救幼儿食管异物1例 第3篇

患儿, 男, 2岁, 因口中含一伍角硬币玩耍时忽然摔倒, 造成吞咽困难, 无法进食而急诊就医。查体:患儿意识清楚, 心率、呼吸正常。经X线检查:食管上段圆形金属异物。诊断为:食管异物。因患儿哭闹, 纤维内镜置入有窒息及食管损伤等危险。故在全麻下行纤维内镜异物钳取术。患儿建立静脉通道, 缓慢静脉推注异丙酚, 麻醉成功后置入牙垫, 纤维内镜置入食管, 在距门齿15cm处, 可见一黄色硬币嵌顿, 随呼吸上下移动。经活检通道置入异物钳, 准确夹住硬币后, 纤维内镜与异物钳同步缓慢退出, 硬币随之取出。术中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均正常, 术毕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mg以防喉头水肿。术后10min患儿清醒, 留观1h无异常反应, 离院。

讨论

硬币嵌顿于食管狭窄处不能下行, 时间较长容易造成局部损伤或更大的危险。因患儿年幼哭闹, 不能配合, 对于纤维内镜检查反应强烈, 内镜和异物钳置入都有一定的危险, 甚至有损伤纤维内镜的危险。故应在全麻下行内镜检查及异物钳取术, 以避免镜下诊疗时造成患儿窒息、食管损伤等不良并发症。在此情况下, 对患儿进行充分麻醉, 术中要认真观察生命体征, 做好抢救准备。纤维内镜操作者动作要迅速、准确, 防止其他损伤。本例也提示家长尽可能地加强看护, 以免异物误咽或误吸, 造成不必要的危险。一但发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食管内镜 第4篇

【关键词】 Barrett食管;内镜;氩气凝固治疗;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03-01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endoscopic argon beam coagulation treatment in Barrett esophagus of 47 cases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ndoscopic argon beam coagulation treatment in Barrett esophagus.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7 cases of Barrett esophagu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8 to 2010 years were opera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endoscopic argon beam coagulation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were followed up for 6-12 months, observed clinical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ResultsIn 47 cases of Barrett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41 cases were cured (87.2%),effective in 4 cases (8.5%),invalid in 2 cases (4.3%),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7%.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12 months,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symptoms,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was 6.4%,after taking acid suppression therapy ,the symptom was missed.ConclusionEndoscopic argon beam coagulation treatment in Barrett esophagus has good clinical effect,has a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and the operation is simple,so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using.

【Key words】Barrett esophagus;Endoscopy;Argon coagulation therapy;Clinical effect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復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取代的病理现象,是重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以及内镜下治疗,其中前两种治疗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治疗效果不理想,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氩气凝固术(APC)已成为有效治疗BE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10-2011年间共开展47例Barrett食管内镜下氩气凝固治疗术,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Barrett食管患者治疗前均经内镜检查以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其中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1.4±2.7)岁。内镜分型:Ⅰ型23例,Ⅱ型15例,Ⅲ型9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内镜下氩气凝固治疗,术前8h严格禁食,术中予丙泊酚静脉全麻(按需给药)。选用FUJINON EPX-4400型电子胃镜,使用德国速灵ARCO 2000型专用氩气刀,在内镜直视下将氩气探头,从BE黏膜最远端到最近端进行氩气凝固治疗,直至病灶表面呈现灰白色,氩气流量设置为0.5-1.0L/min, 功率为20- 3OW。对于Ⅰ型和Ⅱ型BE病灶可采取一次性凝固粘膜治疗,对于Ⅲ型BE病灶可分次治疗(3-4周/次),每次治疗范围不超过食管壁周长的1/2。术毕退出内镜,术后给予抑酸治疗,随访6-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内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提示病变消失,逆转为复层鳞状上皮;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病变缩小>50%,活检提示为柱状上皮、鳞状上皮或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复合型;无效:病变缩小<50%或病变部位增多,活检结果未发生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本组47例Barrett食管患者经内镜下氩气凝固治疗后,治愈41例(87.2%),有效4例(8.5%),无效2例(4.3%),治疗总有效率为95.7%。随访6-12个月发现,3例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经抑酸治疗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Barrett食管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已成为食管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但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临床上多继发于胃食管反流或裂孔疝。反流的胃液、胆汁以及胰液等均可以引起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受损,由耐酸、再生能力强的柱状上皮进行修复,从而形成Barrett食管[3]。以往手术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外科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且手术有一定的禁忌症,抑酸药物治疗虽然能够减少或消除异常的胃食管反流,缓解临床症状,但无法逆转化生的上皮。

近年来内镜下治疗BE的方法越来越多,其中APC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等优点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治疗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以氩气非接触地自动导向病变组织的表面,特殊肠化黏膜大范围烧灼,使该组织表面获得有效凝固,形成一定深度的黏膜损伤,从而起到止血和破坏有关组织的作用[4]。

本研究采用内镜下氩气凝固治疗47例Barrett食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7%,这一研究结果略低于吴玉芳[5]等人的研究结果(100%)。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胸骨后疼痛症状并不影响治疗效果,给予抑酸治疗后症状可缓解。

综上所述,内镜下氩气凝固治疗Barrett食管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率低,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姚勇,徐建玉,龙晓奇.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观察[J].西南军医,2010,12(6):1057-1058.

[2] 文峰,朱杰伦,黄继征,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雷贝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4):394-395.

[3] 李景森.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45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0,10(10):45-46.

[4] 丁努,黄晓曦,胡素焕.内镜下氩离子凝 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分析[J].新疆医学,2008,(38):97-99.

食管内镜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入院78例病人, 男45例, 女33例;年龄18岁~72岁, 平均45岁;所有病例均经胃镜结合病理检查确诊为BE。

1.2 方法

备OlympusGIF-160电子胃镜、德国ERBE公司ICC200型高频电及息肉圈套器。接上电源, 打开开关, 检查仪器是否正常, 经内镜活检通道插入, 连接橡胶电极板, 电流40 W, 每次1 s~3 s, 自病灶周缘向灶心规律的多处点灼, 灼后创面出现白色凝固变性为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 详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内镜治疗的特性、治疗方法, 同时请同种疾病的病人现身说法, 消除疑虑, 增强信心。术前禁食8 h~12 h,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安定针10 mg+注射用丁溴东莨菪碱20 mg, 以达到镇静、解痉的目的。

2.2 术中配合

协助病人取左侧屈膝卧位, 固定好口垫, 嘱病人放松, 密切配合医生操作。治疗过程观察病人面色、表情,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及时处理。

2.3 术后护理

2.3.1 饮食护理

术后卧床休息, 常规禁食1 d, 次日可进食温凉流质, 后改为半流质少渣饮食, 1周内勿食过热、粗糙、坚硬及刺激性食物。嘱病人少食多餐, 细嚼慢咽, 应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

2.3.2 病情观察

术后应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大便的颜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遵医嘱给予制酸、保护胃黏膜药治疗, 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 讨论

目前公认Barrett食管的癌前病变, 可以单个或多个, 息肉一般较小, 高频电烧灼术治疗Barrett食管创伤小、出血少、修复快, 且并发症少。在护理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病人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 加强健康知识宣传, 密切观察并发症的发生, 并配合好医生的内镜操作治疗。本组病例治疗从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关键词:食管内镜,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

内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术治疗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40例食管狭窄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43~80岁, 平均68岁;均经胃镜、X线及病理检查确诊。炎性狭窄10例,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11例, 贲门失弛缓症5例, 先天性良管狭窄1例, 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13例。狭窄部位直径1.8~7.6 mm, 狭窄长度4.6~26 mm, 病程7 d~3个月。

1.2 方法

在内镜直视下或借助内镜引进导丝, 放置扩张器, 达到扩张狭窄的一种治疗手段。分为探条式扩张器扩张术和气囊扩张器扩张术。食管炎性狭窄, 尤其是狭窄段≤1 cm时, 多数扩张1~2次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扩张后症状缓解, 进食增多, 营养改善。但也有少数患者需多次扩张。经治疗均得到满意效果, 扩张成功率达94%,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先行胃镜检查或食管钡剂造影, 重度狭窄者行复方泛影葡胺食管造影, 以便术者了解病情。必要时做活检病理检查。

2.1.2 术前2~3 d进流质饮食, 扩张前1 d晚餐后停止进任何饮食, 食管内有食物残留者应用粗径导管冲洗, 保证手术日食管无食物残留。

2.1.3 扩张器准备, 探条式扩张器使用前需再次清洁, 每条均用75%乙醇溶液擦洗一遍, 中央的管道亦用75%乙醇溶液反复冲洗, 洗净后置于消毒的治疗单上备用。引导钢丝, 检查引导钢丝是否平直, 如有折痕、成角, 应事先整理, 使导丝平直, 如成角过锐, 则应更换导丝;另还需检查导丝先端的软性部分有无损坏, 如有损坏更换导丝。另备多种不同类型的导丝, 以应付各种不同情况的食管狭窄。球囊导管每一个球囊均应先接注射器注气, 并与测压计连接, 检查球囊压力并记录, 便于术中对照;如发现球囊有漏气, 弃之不用。记下每一个球囊的注气量。

2.2 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如探条最粗部位不易通过狭窄部位时, 可以取平卧位。在X线荧光屏下进行。最好选用外径较细的小儿内镜或纤支镜。用探条扩张狭窄的食管时, 应使用从小到大的探条逐步扩张, 协助医师恰当掌握扩张度, 避免用力。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局部活动性出血, 立即通知医师停止扩张, 内镜下止血。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生活指导, 术后一般卧床休息12~24 h, 避免用力咳嗽、提取重物及过多的活动, 以免加重出血。餐后2 h或睡眠时应抬高床头15°~30°, 防止食物反流。扩张术后注意休息, 不洗热水澡, 不用热水烫脚, 以免出血。向患者解释可能在1~2 d内有短暂的咽痛及咽后壁异物感, 必要时可用温盐水漱口或应用草珊瑚含片, 数天后症状可自行消失。加强口腔卫生, 保持口腔清洁, 可用口灵含漱液每天3~4次预防感染。患者体质虚弱, 肝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差, 易引起口腔异味, 牙龈出血并发口腔感染。

2.3.2 严密监护,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尿量及一般情况的变化, 特别是血压、脉搏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以及出血程度。注意患者有无胸痛、咳嗽、发热, 以便及时发现出血、感染、穿孔等[2]。观察呕血与黑便的次数、量、性状及伴随的症状。3 d内观察大便颜色, 如有黑粪、剧烈腹痛、呕血等立即与主治医师联系, 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患者进食时梗阻症状改善程度和治疗后体重增加可作为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如吞咽困难症状再次出现, 可再次行扩张术, 两次扩张治疗间隔时间一般以1周左右为好, 食管灼伤轻者可1~3个月扩张1次, 直到能自由摄取食物。

2.3.3 饮食护理, 食管狭窄扩张术后, 为减少食管贲门黏膜撕裂所致的渗血, 应禁食6~8 h, 6~8 h后无特殊不适者可进少量水及流质饮食, 温度不宜太高, 以减少局部出血, 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及正常饮食。为了避免食物与受损的食管贲门黏膜直接接触, 餐前可口服黏膜保护剂, 餐后饮用温开水以清洁食管。

3 讨论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并协助医师完成各项配合, 尤其是精确的距离计算、导丝固定等。扩张时如阻力较大, 不能强行扩张, 以免损伤食管或引起食管穿孔。

参考文献

[1]苑东亚.食管内支架置入术20例护理措施.华北国防医药, 2009, 21 (3) :86.

食管内镜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依据就诊先后用抽信封的方法分为A组(平卧位组),B组(坐位组),A组30例,B组30例。

1.2 入选标准

(1)年龄25~60岁的成年患者;(2)能配合医生进行肠道准备。

1.3 排除标准

(1)根据临床影像学或其他检查,证实(或怀疑)患者体内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胃肠道梗阻、消化道穿孔、狭窄或瘘管者、肠道巨大憩室等。(2)体内有心脏起搏器等其他医学仪器者;(3)中-重度便秘者;(4)有严重吞咽困难者;(5)有活动性消化道大出血影响观察者;(6)对高分子材料有过敏史的患者。

1.4 术前准备及检查方法

选用我国自主研发的OMOM胶囊内镜。A、B两组均在检查前晚餐进流质饮食,4 h后口服20%甘露醇250 ml,0.5 h后饮水2 000 ml,均进行肠道准备,12 h后检查。A组,吞服胶囊前先口服10 ml蓖麻油,然后吞服胶囊、饮水30 ml,平卧于检查床上,缓慢吞咽;B组吞服胶囊、饮水30 ml,坐位吞咽。检查食管时,患者吞服后,A组借助食管动力向前推动检查,B组在食管动力及重力作用下向前推动检查。

1.5 效果判断

依据通过食管的时间(秒)及采集照片数量(幅)进行评分。并由2名消化内镜专家对图片质量进行评估。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SP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one-way ANOVA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A、B两组性别比、年龄及就诊原因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注:组间比较P>0.05

2.2 A、B两组患者观察情况比较A、B两组比较显示,A组吞咽时间及图像数量均高于B组(P<0.01),见表2。

注:两组间比较P<0.01

3 讨论

胶囊内镜自问世以来,已经成为小肠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文献报道其对小肠病变有明显的优势[1,2,3,4,5]。在检查小肠疾病的同时,目前国外学者积极探讨其对小肠之外的消化道(如食管)疾病的检查。Lin等[6]认为:胶囊内镜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仅有中等程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适用于Barrett食管筛查,但可用于那些不愿意接受普通内镜检查者。李兆申等[7]通过辅助器来提高食管疾病的检测。尽管胶囊内镜检查食管有较高的阳性率,但医生无法象常规胃镜一样给气给水及吸引,总体视野仍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胶囊内镜诊断食管病变的准确性欠佳的原因可能与胶囊内镜在食管运行时间短,推进较快,吞咽过程中吞进口腔中的泡沫及唾液影响成像不够清晰有关。改进吞服胶囊内镜体位及方法可能会提高诊断准确性及检出率。笔者将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依其吞咽胶囊内镜的体位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卧位吞咽的患者吞咽时间明显延长,所获图像明显增多,可为诊断提供更多的数据,所获图片质量优于坐位,且无呛咳,信号接收欠佳等不良事件。因此采用卧位吞咽的胶囊内镜检查方法,是一种简洁有效并对食管疾病的诊断具有积极作用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体位对胶囊内镜食管检查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将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组(平卧位组),B组(坐位组),根据胶囊通过食管时间的长短及采集图片数量进行评估。结果 A组与B组相比,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食管时间明显延长,采集图片明显增多(P<0.05)。结论 综合评估检查效果,平卧位吞服胶囊是提高胶囊内镜食管检查阳性率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胶囊内镜检查,食管,体位,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Loftus EV Jr.Capsule endoscopy for Crohn's disease:ready for prime time?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0,2(1):14—16.

[2]萧树东,戈之铮,胡运彪.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3,23(6):378-380.

[3]陈孝,张子其,杨云生,等.胶囊内镜与小肠钡餐在小肠疾病中诊断价值的对照分析.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12):1923-1925.

[4]张冰凌,陈春晓,厉有名,等.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浙江预防医学,2004,16(7):8-10.

[5]张齐联,年卫东,王化虹,等.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的初步评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2):86-89.

[6]Lin OS,Schembre DB,Mergener K,et al.Blinded comparison of esophageal capsule endoscopy versus conventional endoscopy for a diagnosis of Barrett's esophagu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oesophageal reflux.Gastrointest Endosc 2007,65(4):577 -583.

食管内镜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进行了22 485例电子胃镜检查,其中,镜下疑诊并经病理活检确诊的Barrett患者269例,病理检出率为1.20%(269/22 485)。男152例,女117例,男女比例为1.30∶1.00,年龄12~79岁,平均52.9岁,其中,40~60岁占66.2%(178/269)。

1.2 方法

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主诉、临床表现,其中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典型的反流症状(反酸、反食、烧心、胸骨后疼痛等)和其他不典型上消化道症状(上腹痛、上腹胀等)。内镜检查以及活检:使用OLympus V-70电子胃镜进行检查,活检取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2],即常规从EGJ开始向上以2 cm的间隔分别在4个象限取活检;对疑有Barrett食管癌变者向上每隔1 cm在4个象限取活检;对有溃疡、糜烂、斑块、小结节狭窄和其他腔内异常者,均取活检行病理学检查。

1.3 Barrett食管的诊断标准及分型[2]

病理检查有柱状上皮化生,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即诊断为Barrett食管,内镜下Barrett食管组织分型分为贲门口腺型,胃底腺型,特殊肠化生型。按内镜下形态分为全周型、岛型和舌型。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反酸246例(91.4%)、烧心215例(79.9%)、上腹疼痛124例(46.1%),胸骨后疼痛52例(19.3%),无症状22例(8.2%)。

2.2 胃镜下表现

电子胃镜下表现为岛型176例,占65.4%;舌型66例,占24.5%;全周型27例,占10.4%。

2.3 病理结果

肠化型上皮116例,占43.1%;胃底型上皮96例,占35.7%;贲门型上皮57例,占21.2%。

3 讨论

Barrett食管是由英国病理学家Barrett氏于1950年首先描述,1957年被正式命名。本病的发病率并不少见,常规尸检中发现率为12%,大多数文献报道为2%~20%,其发病年龄自出生1个月~92岁,平均年龄35岁,男性多发[1]。目前认为肠上皮化生是Barrett食管发生食管腺癌的重要原因,Barrett食管的癌变将经历特殊肠化生—轻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腺癌这一系列演变过程。笔者在行电子胃镜检查的22 485例患者中,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为1.2%,与文献[3,4]报道略有出入,是否与各地生活水平不同,人们愿意行电子胃镜检查并病理检查的意愿不同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在检出的Barrett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0∶1.00,说明男性患者较多,与国内外的研究[3,4,5]一致,提示男性患者更易患Barrett食管,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是否与男性患者的生活习惯有关,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Barrett食管的消化道症状常见的有反酸、烧心、吞咽困难、呕血、吞咽异物感,有的无任何症状。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GERD的症状,其中反酸、烧心、上腹疼痛等较常见,无症状者22例(8.2%)。无反流症状的Barrett患者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并不明确,提示引起Barrett食管的原因除了反流外,应该还有其他原因,研究显示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向心性肥胖等有关[5,7],也不排除先天性因素所致,所以应用抑酸治疗并不能够治愈所有的Barrett患者,故Barrett患者需要综合治疗,例如改变生活方式、应用促胃动力药物、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等。

Amano等[5]认为年龄与Barrett食管呈正相关,本研究显示,Barrett食管发病以40~60岁为多,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对中老年人有消化道症状者要警惕Barrett食管的可能性。本组电子胃镜下并经病理确诊的Barrett食管为269例,电子胃镜下全周型检出率最少,岛型检出率最高,病理类型以肠化生所占比重最大,与国外文献[1,3,4,5,6]报道的结果一致。目前普遍认为这种化生上皮源自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基底层的多功能干细胞或黏膜下腺体的腺细胞,Barrett食管上皮的转变可能是对长期反流或其他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要熟悉Barrett食管的内镜特点和病理诊断标准,胃镜下对高度怀疑的病变要多取活检或染色,内镜医师和病理医师要加强合作和沟通,这样才能够避免漏诊及误诊,提高诊断率,尽早发现Barrett食管及早期食管癌。

摘要: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病理特征及电子胃镜特点。方法:对269例行电子胃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Barrett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Barrett患者以4060岁居多,占66.2%(178/269),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重叠,主要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电子胃镜下表现为岛型176例,占65.4%;舌型66例,占24.5%;全周型27例,占10.4%。病理结果为肠化型上皮116例,占43.1%;胃底型上皮96例,占35.7%;贲门型上皮57例,占21.2%。结论:Barrett患者多见于中年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GERD的症状,电子胃镜下以岛型多见,病理类型以肠化生最为常见。

关键词:Barrett食管,电子胃镜,病理

参考文献

[1]王斌,程烽涛,左晓明,等.短节段Barrett’s食管的内镜和病理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杂志,2010,19(1):36-39.

[2]林三仁,许国铭,胡品津,等.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7,12(4):233-239.

[3]何敏,杨莉丽.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5):25-26.

[4]贾玉明,张爱珍.Barrett食管26例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24(5):366-367.

[5]Amano Y,Kushiyama Y,Yuki T,et al.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Barrett′s esophagus with intestinal predominant mucin phenotype[J].Scand J Gastroenterol,2006,41(8):873-879.

[6]James Mueller,Martin Werner,Manfred Stolte.Barrett's esophagus:histopathologic definition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J].World J Surg,2004,28(2):148-154.

食管内镜 第9篇

我们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为晚期食管贲门癌患者经内镜置胃管术,解决了患者进食问题,达到了延长了患者生命的目的,减轻了患者因不能进食引起的痛苦,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

7例患者均与我院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晚期食管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0-80岁,平均65岁,均有明显梗塞症状,已失去手术时机,不愿或不能耐受食管扩张治疗,其中3例为食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在梗阻患者。

1.2方法

术前准备同胃镜检查,准备电子胃镜,导引钢丝,口鼻交换管,胃管。常规胃镜操作,胃镜前端达狭窄处上端,眼内镜活检孔道插入涂抹硅油的导丝,在内镜直视下插送导丝,通過狭窄段达胃内,留置导丝,退出内镜,再经一侧鼻腔插入口鼻交换管至咽部,经口腔拉出口鼻交换管,将导丝后端经口鼻交换管逆行插入导丝,留置导丝退出口鼻交换管。沿导丝插送涂抹硅油的胃管,胃管先端需剪钝,常规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固定胃管,即可注入食物。更换胃管时,沿原胃管插入导丝更换胃管,2-3个月更换一次胃管。

2结果

7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可立即经胃管注入食物,平均存活8个月,最长一例存活18个月,患者体力体重均有恢复,情绪好转。均未死于食管贲门梗阻。

3讨论

食管贲门癌患者如失去了手术时机,又出现进食困难,通常行扩张及内支架置入术,但需一定的条件,如心肺功能能耐受扩张条件,且支架置入后癌叶组织在支架上下端生长引起再狭窄,此时再不能再次置入内支架时经内镜置胃管术是较好的办法。

静脉营养成分单一,维持时间短,需长时间输液,对浅静脉有一定的破坏,又难免增加水钠负荷,常引起浮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全胃肠外营养操作本身就有一定的创伤,且有较大危险性,仅能短期应用,并发症多且严重,不适合食管贲门癌患者长期营养摄入,胃或空肠造瘘术创伤较大,不符合生理性进食,护理困难,患者难以接受。

食管内镜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2例, 均经本院消化内镜中心胃镜及NBI检查和活检组织病理确诊, 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于重庆制订的《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男性98例, 女性54例, 年龄32-70岁。按内镜下BE肠化生黏膜的形态分, 152例中102例为岛状, 42例舌状, 8例为全周型, 无长段BE。每例病人在热极治疗后6周复查胃镜, 如有残留继续治疗, 直至消失, 6月、1年随访胃镜, 每次检查都在NBI模式下观察, 在残留病灶和原灶处取病理。

1.2 检查治疗方法

用Olympus GF-260电子胃镜及具有NBI功能的cv260sl主机检查, 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P-A100型内镜热极治疗系统治疗。胃镜检查以胃食管结合部位 (GEJ) 为基准, 发现食管远端有环周型、岛状、舌状橘红色黏膜, 转换窄带成像内镜 (NBI) 模式下结合放大内镜从GEJ开始至下往上仔细观察, NBI模式下病变明显处取病理, 病理发现存在柱状上皮化生诊断为BE, 除外癌变、重度异型增生及全身严重疾病者。治疗前打开内镜热极治疗系统电源及电热输出开关, 预试温度调为230C°, 在内镜直视下, 将热极探头经胃镜活检孔插入, 超出胃镜顶端2-3cm, NBI模式下更清楚显示病灶, 根据病变部位和大小用热探头顶端或侧端紧贴于病灶处, 适当施压, 使探头与病灶紧密均匀接触, 通电灼烧, 直视下至烧灼部位出现白色烟雾, 病变黏膜发白凝固为止, 大约3-5s, 根据病变范围和数目, 借助内镜同步进退、旋转热极头的方法反复灼烧, 操作过程不断抽吸烟雾气体避免影响观察及胃肠胀气, 直至病变黏膜完全凝固。

术后禁食6h, 冷流质饮食1d, 半流质饮食2周, 用耐信20 mg 2次/d (前3d化服) , 2周后改1次/d, 共4周, 吗丁啉10mg 3次/d, 4周, 有反流性食管炎者按反流性食管炎治疗, 术后6周复查胃镜和NBI检查, 在残留病灶处和原部位取活检, 有残留病灶行再次治疗, 直至BE黏膜完全消除 (活检病理未发现化生的柱状上皮) 。

所有患者在完成热极治疗并病理证实BE病变消除后, 分别在之后的第6、12个月各进行一次内镜随访。每次检查仔细观察, 调看以往胃镜图片, 在原病灶处取病理, 检查有无残留, 如发现BE再行热极治疗。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热极治疗均能完全消除Barrett黏膜。152例病人治疗后6周复查胃镜创面愈合, 136例1次治疗Barrett食管完全消除 (136/152) , 其中102例为岛状, 34例舌状, 10例治疗2次BE完全消除 (8例舌型、2例环周型) , 6例 (环周型) 治疗3次后BE消除。6个月胃镜NBI原病变处取病理。未发现有化生柱状上皮黏膜, 1年后随访复查胃镜发现3例有多发小岛状病变, 再行热极治疗, 其余病例均未发现有复发和残留。术后无穿孔、出血、感染, 81例感胸骨后、剑突下灼热疼痛感, 常规耐信、吗丁啉治疗症状逐渐减轻, 1-3d完全消失, 1年后复查胃镜无食管狭窄。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BE患者较正常人群患食管腺癌危险性增加了30-50倍[2], 胃食管反流-鳞状上皮增生-胃或肠上皮化生-柱状上皮不典型增生-腺癌, 被认为BE发展成腺癌的机制和演变[3], 因内镜治疗疗效确切, 操作简便、基本无并发症, BE的尽早诊断和治疗越来越被临床医师和患者接受。

内镜治疗Barrett食管方法有氩气刀、高频电、激光、射频、光动力、冷冻以及黏膜切除术等。本组热极治疗152例, 1次治愈率136例;10例治疗2次BE完全消除;6例疗3次后BE消除。1年后复查3例BE黏膜, 占3/152, 可继续治疗, 治疗近期无出血穿孔、感染, 远期无狭窄并发症, 说明热极治疗BE有效、安全。

NBI通过使用特殊滤光器将氩气灯白光波长窄化来改变光谱特征, 从而清晰地观察到黏膜的结构、毛细血管及隐窝的形态, NBI以褐色强调早期病变的形态结构, 与周围正常黏膜形成鲜明对比, 结合放大内镜使SCJ栅状血管、病变轮廓显示更清晰[4], 普通胃镜不不清晰的病灶也能清晰显现, 有助于早期发现病灶, 指导BE活检, 减少采样误差, 提高EB检出率;在NBI内镜辅助下进行热极治疗, 灼除定位准确, 减少1次治疗残留病灶, 提高热极治疗准确性、彻底性。

热极治疗是利用热传导和热辐射原理, 迅速升高热极探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 致使与其接触的组织凝固、坏死、炭化而灼除BE, 继之新生的鳞状上皮修复, 达到治愈的目的。BE为非隆起性病变, 病变范围较大, 治疗时探头与黏膜紧密接触, 灼除时探头不易因食管蠕动脱离病灶, 造成病灶遗留而灼伤正常黏膜, 由于内镜热极治疗温度相对较低, 凝固过程慢, 凝固深度有自限性, 直视下便于掌握控制灼除程度、范围, 操作简单、技术难度低, 治疗快速、病人依从性好是BE有效、安全、简便的一种治疗方法。

诊治体会是检查时结合BNI模式仔细观察明确区分鳞柱状上皮 (SCJ) 和胃食管连接处 (GEJ) 。操作中减少多余的插镜、退镜, 减少食管受刺激蠕动加快, 抽吸粘液、暴露病灶, 避免热极治疗时热分散, BNI模式下热极探头顶端或侧面, 准确对准病灶, 适当施压紧贴病灶, 使探头表面与病灶表面均匀紧密接触, 升温治疗时不易脱离病灶, 温度设定在230℃, 灼除程度以病变处见白色烟雾, 探头周围组织明显发白水肿为止, 灼烧才能达到有效的深度, 病灶多发、范围大着反复灼除, 常规胃镜下病灶不明显时转换NBI模式下仔细观察寻找遗留病灶, 每次治疗尽量彻底灼除病灶, 所以要求每一下灼烧要做到稳、准深, 探头稍冷却再离开病灶, 不会发生粘连现象。所以我们认为NBI检查、热及治疗是对BE理想的治疗方法。在Barrett食管背景下出现的高度异型增生和癌变一般黏膜切除术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Barrett诊治共识2005重庆草案)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 26 (2) :78.

[2]GUILLEM PG.How to make a Barrett esophagus:pathophysiology of columnar metaplasia of the esophagus[J].Dig Dis Sci, 2005, 50 (3) :415-424.

[3]Shaheen N, Ransohof DF.Gastroesophageal reflux, Barrett’sesophargus and esophageal cancer[J].JAMA, 2002, 287 (15) :1972-1981.

食管内镜范文

食管内镜范文(精选10篇)食管内镜 第1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8例均行病理组织活检, 确诊为BE。其中男80例, 女28例;年龄16~89...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