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情报理论与实践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情报理论与实践(精选7篇)

情报理论与实践 第1篇

1 相关研究综述

从1999年开始, 《情报理论与实践》载文中就出现了王惠翔发表的针对该刊的文献、作者及引文分析的相关研究。从此之后, 对刊物《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文献计量分析主要集中咱载文量、作者和引文分析, 但是大多侧重于三点的某一个方面, 其中以引文分析居多。大部分研究以传统文献计量结构为基础, 例如程刚和邱志仁于2001年发表《《情报理论与实践》载文被引情况的统计分析与评价》一文主要通过对该刊载文单篇被引次数分布、著者的地区分布、著者的机构分布、被引文献的内容分布、被引文献的年代分布、被引文献的期刊分布, 通过统计手段以表格的形式展现结[2]黄晓斌和郭博2014年发表的《《情报理论与实践》近5年的引文评价分析》以相似的方法对引文量、基金论文量、被引量、h指数、即年指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本文利用陈超美教授的Cite Space软件, 将知识图谱与传统文献计量知识相结合, 绘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作者合著知识图谱、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等, 并对图谱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直观方便地描述出该刊载文机构和作者交流合作情况、被引期刊分布情况、以及近流年该刊载文研究热点的变化情况[3]。

2 分析工具与数据源

2.1 Cite Space

本文研究主要借助于Cite Space软件, Cite Space是由国际知名学者陈超美教授开发的用来分析和可视共引网络Java应用程序, 能够帮助分析知识领域中的新趋势[4]。不同于传统纯粹基于统计理论的文献计量分析, Cite Space最大的特点是可视化分析, 该软件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 将共词分析和共引分析相结合, 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地反映学科领域科学前沿热点以及知识基础[5]。

2.2 源数据与数据预处理

从CSSCI中按条件检索2010-2015年所有发表在《情报理论与实践》上的文献记录, 检索出1998条结果, 其中论文1920篇, 综述38篇, 评论20篇, 报告20篇。本文旨在分析近六年该刊的发文量、机构合作情况、作者合作情况、发文研究重点分布等文献计量信息, 因此对1998条结果进行筛选, 只下载1920条论文文献记录即可。

由表1可知, 该刊在2010-2015年期间发文领域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但也广泛涉及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新闻学与传播学、文化学、民族学、语言学等, 可见该刊载文内容具有广泛性, 在进行情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情报理论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3 分析结果

3.1 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该刊近六年共计有115家学术机构发表文章, 说明该刊收录范围很广, 其中发文20篇以上的机构15家。核心机构前10位排名分别是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92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90篇)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88篇)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73篇)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42篇)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39篇) 、山西大学管理学院 (30篇)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28篇)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28篇)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管 (27篇) 。前10位核心机构七年发文总量为702篇, 约占全部发文的30%, 说明这些核心机构为刊物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通过对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如图1所示) 的扫描, 可以看到以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研究成果突出的核心研究机构分别与不少其他研究机构有明显的合作关系, 说明在学术研究活动中, 优秀的学术研究机构对预期交流密切的其他学术研究机构有带动作用。由图我们还可以得知,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等核心研究机构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不是特别频繁, 核心机构之间的跨机构学术交流仍需加强, 这对学科领域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2 作者合著知识图谱

作者合著是作者科学研究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分析期刊作者合著情况, 可以了解刊物的核心作者及其科学研究成果的科研组织形式, 厘清科学研究当中的知识互动关系[6]。该刊六年中共计有90作者发文两篇以上, 发表10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共有20位, 这些作者构成了该刊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前10位排名分别是邱均平 (21篇) 、褚胜旺 (20篇) 、毕强 (18篇) 、相丽玲 (16篇) 、张玉峰 (16篇) 、郑彦宁 (15篇) 、化柏林 (14篇) 、赵蓉英 (13篇) 、姚伟 (12篇) 、何超 (12篇) 。这些作者中不仅有著名的文献计量学家、知识管理学专家邱均平教授, 著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专家张玉峰教授还有推动图书情报科学发展的著名学者, 如毕强, 化柏林等。这些多产作者不仅仅对引领和支撑《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整个情报学学科研究中也发挥着推动性的作用[1]。

图2是利用Cite Space软件, 选取每一年为一个时间段共七个时间段绘制出的作者合著知识图谱。节点越大代表研究时间段内作者的发文量越大, 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从作者合著知识图谱 (如图2所示) 中我们可以看到, 该刊的并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核心作者群, 但是以前面提到的核心作者为中心的小范围的作者合作现象十分显著[7]。例如邱均平、赵荣英、杨思洛和楼雯, 化柏林、郑彦宁和刘志辉和赵筱媛, 姚伟、佟泽华、李耀昌和刘建准等作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科研合作关系。而且在CIte Space中通过逐年查看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之间的连线逐年变多, 且连线范围逐年变广, 说明合作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3.3 期刊共被引分析

期刊共被引分析是指通过选择高共被引期刊, 借助一定的算法建立期刊间学术联系的一种文献计量学方法[8]。绘制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 (如图3所示) , 可以了解《情报理论与实践》的引文环境以及与其他期刊之间知识流动的关系。6年中, 该刊共计引用两次以上的学术期刊、报纸和书籍有155种, 引用涉及各个领域, 包含中文和英文等语种, 可见该刊载文广泛吸收情报学领域的优秀先进成果。在共被引期刊中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图书情报工作》 (432次) 、《情报理论与实践》 (380次) 、《情报杂志》 (284次) 、《情报科学》 (284次) 、《情报学报》 (250次) 、《中国图书馆学报》 (219次) 、《北京:科学出版社》 (167次)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37次) 、《现代情报》 (129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12次) 。除引用《图书馆情报工作》之外, 该刊引用次数最高的是自己, 说明该刊载文质量很高, 在情报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 是图书情报领域的领先学术期刊[9]。

4 小结

《情报理论与实践》是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先锋, 其刊载论文的总体水平反映着我国图书情报科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状况。从2010-2015年的发文和共被引情况可以看出, 《情报理论与实践》在该学科学术论文的吸收和传播能力、综合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1) 《情报理论于实践》载文来源与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能力十分强的机构, 是其载文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通过分析这些机构在该刊发文文献之间的合作关系, 可以反映当前图书情报学领域主要学术机构之间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的现状。

2) 《情报理论与实践》广泛吸收各个级别作者的优秀学术文章, 培养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作者群, 且这部分核心作者之间的小范围合作十分密切。

3) 《情报理论与实践》载文及时吸纳图书情报领域的先进理念与技术, 发文质量高, 影响力大。同时从其极高的自引率也可以看出, 该刊自身一直保持着其在图书情报领域的领先地位。

正如黄晓斌所说, 作为图书情报类的核心期刊, 其经过多年的成长与发展, 已经成为了一本在学界具有较高竞争里、深刻影响力并且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领域的重要期刊, 为我国情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0]。

摘要:基于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 选定CSSCI收录的我国情报学领域核心期刊《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 (最后的检索实践为2015年12月30日) 为数据源, 以192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 应用CiteSpaceIII对绘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作者合著知识图谱、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等, 并对图谱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全面扫描该刊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征, 梳理该刊当前研究力量及代表。

关键词:情报学,情报理论与实践,CiteSpace,知识图谱,计量分析

参考文献

[1]邱均平, 胡小洋.庆发文和被引双增, 贺质量和影响齐升———1980—2013年《情报理论与实践》载文的计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12) :2-8.

[2]程刚, 邹志仁.《情报理论与实践》载文被引情况的统计分析与评价[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 (1) :52-54.

情报理论与实践 第2篇

[关键词] 萨拉塞维奇 社会传播理论 相关性 情报系统

1 引言

如果从1945年布什发表的著名论文“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s)算起,情报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情报理论研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情报学家们各抒己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情报科学理论百花争鸣的局面,在情报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流派。

美国著名情报学家萨拉塞维奇于1970年在其出版的论文集《情报科学引论》中认为情报学不同于文献学、图书馆学等学科,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是专门研究人类通讯系统特性的科学。他把情报学分为两大分支——理论情报学和应用情报学。其理论情报学趋于社会传播科学;而应用情报学尽管趋于自然科学,但其理论体系大致包括交流问题、文献问题和情报系统问题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基本属传播学的研究内容[1]。尤其是当他借鉴哥夫曼的传染病传播理论来将他的概念、理论和观点统一起来后,就形成了较具影响力的社会传播理论。

2 情报研究对象——传播过程

萨拉塞维奇将情报的传播过程作为情报的研究对象,把传播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重点探讨了社会背景中情报的宏观和微观传播规律;将情报过程看作是结果引起的从一个物(通常称为源)向另一个物的传递,称之为情报的一系列连续事件。情报科学的基本课题是从各个角度研究情报的行为、属性、效果以及影响人类和受到人类影响的各个传播过程[2]。

这个观点在研究基点方面和米哈依洛夫有相似之处,都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考虑情报的传递活动。但随着与哥夫曼的传染传播理论、费桑的微观情报传播理论结合,他将情报交流从科技领域扩大到社会,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传播理论及模型,走出了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范围的局限,可以说是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近些年来在情报界对情报研究对象的讨论一直很活跃,关于情报的研究对象莫衷一是。萨拉塞维奇认为情报的研究对象是其传播过程,但是纪宴平学者在其发表的《论情报定义》中明确说道“情报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为了利用情报,一是偶然碰到,二是自己去找,三是别人给送来,它自己是不会走的,所以情报本身无所谓‘传递’”[3]。其实我们仔细看,纪宴平学者的第三点“别人给送来”,这就是情报的“传递”,为什么给送来,就是萨拉塞维奇后面要说的“相关性”。纪宴平的说法正好从另一侧面佐证了萨拉塞维奇的观点。

人们对情报研究对象的分歧,反映了对情报本质认识的差异,由此产生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现象。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所说“假使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一千种不同的意见,其中只有一种,也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真实的,唯一的困难在于如何找出并认识这种正确的意见”。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需要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情报研究对象的争鸣与探索中来。

3 理论起点——知识传播

萨拉塞维奇认为,对情报科学来说,具有意义的传播研究是处理人类知识传播的研究,因为就人类活动而言,这种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在情报科学领域内,关于知识的传播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入手进行:一是研究文献的行为,大多数应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另一个是研究用户的行为,大多数应用心理学方法[2]。

社会传播理论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人们都把眼光投放在数据和信息的传递上,萨拉塞维奇的“知识传播”无疑刮起了情报理论研究的一股新风,后来“知识”风波的涌起就是最好的见证。另外,他创造性地提出从文献行为和用户行为两个方向入手研究知识的传播。前一方向是从定量的角度度量知识传播的效果,后一方向则是从定性的角度考察知识传播的深度。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人类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依赖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知识无时无刻不在产生,那么知识能否得到迅速传播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了。我们平日生活里的所见所闻,如学校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出版发行单位所从事的以知识信息的选择和组织,知识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推广为主要目的的文献出版发行活动;各社会性文献收藏流通单位(如图书馆、信息研究所、群众文化馆或文化站)所从事的文献收集、管理及服务活动;社会成员之间所进行的有关知识或特定技能的交流活动;新闻传播活动以及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交流活动等都是知识传播的范畴[4]。由此可见,萨拉塞维奇社会传播理论的起点——知识传播是有前瞻性的,在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行为主导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理论主线与内容

4.1 传播内容——知识与文献

在Information science一文中,萨拉塞维奇说到情报科学传播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说是知识,从具体方面来说是文献[5]。

早在16世纪,培根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把知识作为传播内容在理念上提升和拓展了情报学研究的对象和概念体系。社会传播理论把知识作为动态传播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在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原材料和能源日益呈现稀缺或不可再生的情况下,无形的知识资源因能够积累、增值和共享,而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技、知识、信息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的今天,知识是真正的资本和首要财富[6]。

文献作为传播的静态内容能够消除传播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障碍。从美国著名学者加菲尔德1957年发表《科学引文索引》开始,文献就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来源,文献的传播还衍生出“引文分析学”,我们可以统计文献被引次数来评价一篇文献的学术价值,也可以统计学者的论文被引情况评价学者的影响力和学术贡献。学术交流是没有界限的,引文网络错综复杂,有跨学科的引用借鉴,也有相同学科的传承与创新,更有跨时空的研究探索。文献的传播从定量的角度支撑了社会传播理论。

4.2 传播者——情报创造者与用户

萨拉塞维奇认为情报的行为属性是指情报的传播特性以及与传播相关联的过程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研究传播模式。对情报学来说,有意义的传播模式是人类处理知识传播的过程,因为就人类活动而言,这种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他还认为,情报传播活动的主体是情报创造者和使用者[8]。

情报创造者作为传播的源头毫无疑问也是情报的传播者,但这只是狭义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说,情报传播者是情报传播行为发生的主体。它包括其传播的组织机构、群体和个人。具体来说指图书馆、档案馆、情报中心、出版发行部门以及在这些机构中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相关工作并使之有序化的人们,他们都是情报的创造者、发送者、传递者,是情报传播的首端[7]。

人们通常把情报使用者即用户当作信息栈的信宿,但是萨拉塞维奇把用户当作情报的传播者,这是其理论突破的一个方面。研究表明,虽然学术界对情报用户的研究开始得不算晚,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太成熟。很多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都没有把其作为基础理论的一部分单独列出来加以研究,甚至有些直接忽视了用户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在国内。

把用户当作信息传播者在Web2.0时代有了更新的意义。Web2.0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比如在维基、博客中,人们可以自由地浏览信息,还可以任意地转载、发表评论、写博客、分享自己的想法。

把用户作为传播者同时也扩展了传播的内容。波拉尼(Michael Polanyi)曾把知识分为可表达的知识和不可表达的知识[8],也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事实上,根据专家的估计,人类的知识大部分是这种“隐性知识”,而表现为文本、报告等外显形式的“显性知识”只占小部分,只是知识宝藏的冰山一角,也即“我们所知道的远远多于我们能够说出来的”[9]。而用户,则是这些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目前,随着知识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开始了对隐性知识传播的探索。由此看来,萨拉塞维奇的社会传播理论还是知识管理的先河之作。

4.3 传播量度——相关性

萨拉塞维奇认为相关性是情报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最关键、最基本的概念和问题,是所有情报传播过程的效能的量度,情报系统要传播相关的情报,研究相关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相关性,提高情报的效用。他以最概括的语言对相关性做出了如下定义:“相关性是交流过程中来源与终点(接受者)之间接触效率的量度”[10]。

对相关性的研究,大约可追溯到1960年,当时,马罗(Maron)和库恩斯(Kuhns)将概率运算应用于计算机标引,以期建立一个相关性理论。萨拉塞维奇对相关性倾注了极大精力,终于使自己成为了一位相关性领域的专家。1969年,他完成了对相关性研究的基本工作。1970年,他应用布拉德福离散律进行相关性研究。1976年,他发表了Releva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on the noti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对早期相关性研究情况进行了评论,此文相当于相关性的一个原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1]。2006-2007年他又发表了3篇文章对相关性进行进一步完善。兰卡斯特对萨拉塞维奇所进行的相关性研究工作非常敬佩。马费成先生也曾著文论述过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其中将相关性作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但他只论述了情报检索中的相关性和知识系统中的情报相关性,对相关性本质的阐释和论述还不够深入全面[12]。

可以这么说,相关性是社会传播理论的亮点,是萨拉塞维奇情报理论不同凡响的地方。相关性可以度量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因为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关才得以传播利用,这种相关可以是算法相关、主题相关、需求相关、情景相关,也可以是社会认知相关[13]。从信息检索的角度看,相关性可以评价人类信息的需求,我们总是力图检索与需求相关的信息。但是,情报科学中的相关性实际上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户的情报检索,另一则是客观知识体系的自组织建立起来的相关性。迄今为止,相关性研究仅仅注意到了前者却忽视了后者。

情报的相关性还可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组织,比如:①知识地图,通过揭示知识存储地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知识。②知识表示,即对知识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对知识的一组约定。它是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与知识关联起来,便于人们识别和理解知识。知识表示是知识组织的前提和基础,任何知识组织方法都是要建立在知识表示的基础上。③知识挖掘,即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知识。现在全球范围内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急剧增加,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只是简单的查询和维护,而是希望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较高层次的处理和分析,以得到关于数据总体特征和对发展趋势的预测,知识挖掘显得尤为重要。④专家系统,它是根据人们在某一领域内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来建立的解决问题和做决策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以对复杂问题给出专家水平的结果。这些都可以是相关性研究的重点。

4.4 传播控制——情报系统

萨拉塞维奇是将过程和系统放在一起研究的,他认为情报传播过程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情报系统,情报科学就是要研究情报系统的结构、目的、功能、属性、行为和性能。为此,他对情报系统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任何情报系统都具有5个基本功能:①存取功能,即存取信息、知识、数据、文献等;②情报描述功能,即以某种描述形式和结构对获得的情报进行概念描述,如用自然语言、索引语言、分类方法等;③文档组织功能,即储存材料和/或储存它们的表述;④查询和检索功能,即以组织的方式和约定的描述方式从系统中将所储存的东西取出来;⑤传播功能,即系统以某种有组织的方式按用户要求输出[2]。

情报系统,即情报传递交流系统,是将情报从情报源传递给有关用户的职能系统。情报系统是由包括人、设备、情报传递交流过程及目的等系统对象所组成的综合体,是人们为了搜集、处理、贮存、传递交流情报而建立的一种人工系统。萨拉塞维奇把情报系统放在“大情报”环境下,是大情报实践观的体现。他的情报系统从科技情报延拓到各类社会需求的情报,从单一领域的情报系统演变为综合的社会情报系统。它可以指导情报服务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破早期科技情报的局限,拓宽情报领域,涉足社会、经济、文化、休闲等信息,改善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情报需求。“大情报”突破了米哈依洛夫情报学理论体系,推动了情报学科的理论建设[14]。

“情报”不应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工作领域,“情报”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应建立综合的社会情报系统,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情报需求。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在实践中的影响力日益突出,情报系统应该拥有网络舆情预警和监测的功能,及时监测网络舆论,为决策提供依据。这样的情报系统才能适应时代特征,推动情报工作实践的发展和情报学理论建设。

5 总结与评价

萨拉塞维奇把情报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目标看作是情报的传播过程,把人类的情报传播过程看作是与能量交换、物质交流具有同等地位的普遍性活动。并且把情报传播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即将传播放在社会背景上来分析,着眼探讨在社会的不同平面上情报的宏观和微观传播规律[15]。这也是我们视其为社会传播派的原因之一。从社会角度研究情报传播的同时,萨拉塞维奇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控制情报传播过程以及与过程有关的情报系统的原理上。社会传播理论概括全面,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其理论亮点情报传播量度——相关性,对后来的情报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社会传播理论是情报学基本理论研究中较为完整和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对情报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6 结束语

萨拉塞维奇在其40余年的情报学研究生涯中发表了大量论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70年出版的《情报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cience)一书。该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萨拉塞维奇对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和观点,社会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也都囊括在内,当然,萨拉塞维奇之后又写了不少著作继续完善他的理论。作为情报界的泰斗,目前萨拉塞维奇仍然活跃于情报研究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 张敏勤.情报学研究流派综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6):141-142,149.

[2] 靖继鹏,马费成,张向先.情报科学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纪宴平.论情报的定义.情报学刊,1984,5(2):17-20.

[4] 倪延年.知识传播功能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13-16.

[5] Saracevic T. Information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9,50(12):1051-1063.

[6] 刘珺.知识传播与信息生产力.情报探索,2007(5):38-40.

[7] 陈寿祺.论文献信息传播理论的几个问题.图书与情报,1998(1):56-59.

[8] Argote L ,Ingram P .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5): 150-169.

[9] 曹建东,潘杰义,司公奇.组织内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量化研究.情报杂志,2007(8):69-72.

[10] Saracevic T. Releva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on the noti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75,26(6):321-343.

[11] 谢新洲,王益明.美国著名情报学家——萨拉塞维奇.情报理论与实践,1994(3):43,55.

[12] 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情报学报,2007(1):3-13.

[13] 张新民,罗卫东.相关性与情报学.理论与探索,2008,31(1):12-14,64.

[14] 邹志仁.“大情报”观之我见.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22(4):228-229.

[15] 丁久辉,蔡景平.情报学理论学派与情报学研究热点分析.情报探索,2010(1):17-19.

关于税收情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第3篇

目前, 我国税务机关主要依赖纳税人报送涉税信息, 很少主动获取涉税信息情报, 并未建立起与纳税人自我评定制度相适应的高度专业化的税收情报管理体系, 情报对提高征收管理效率的驱动作用更多体现在基层税务工作“零敲碎打”中, 并没有实现制度化和体系化。

在现有税收征管环境及信息技术的条件下, 税务机关如何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应对高风险纳税人群体, 使税收执法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是目前情报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

2. 情报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笔者根据情报管理要求和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 从情报采集、情报生成、情报运用和情报评价等方面探讨情报管理模式。

(1) 情报采集。

①情报采集来源。情报采集来源于内、外部数据信息。内部数据主要来自系统数据、分析报告;外部信息主要来自第三方信息和纳税人机外信息。②采集职责分工。情报采集工作由情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其他科所协助数据报送, 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搜集和报送机制。外部信息采集由情报管理部门扎口管理, 独立于征纳双方的第三方信息由情报管理部门向相关部门、上级局申请获取, 各管理科所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在职能范围进行第三方信息采集, 并在每月末将采集情况表报送情报管理部门。内部数据由各科所自行取用, 对无法加工生成的内部数据, 科所可提交数据订单, 逐级审批后, 获取所需内部数据。

(2) 情报生成

①开展情报分析。情报生成将采集的内外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生成有效的税收情报, 分为外部信息加工与内部数据监控两部分。外部信息加工, 包括对政府部门信息、行业协会信息、媒体信息和纳税人动态信息的加工。内部监控分析, 包括税种监控分析, 收入监控分析, 重点户监控分析, 行业监控分析和上级信息分析。

②情报整合汇总。各科所根据各自承担任务, 按月或按季产生税收情报, 得出风险结论, 提出应对措施。若由基础科所调查核实的, 可通过基础科自行应对或职能科派发基础科应对;若需采取评估方式应对的, 情报管理部门对各科所提交的评估应对项目进行二次梳理、分类, 进行任务整合, 有计划有重点实施推进。

(3) 情报运用。

①前置应对。前置应对包括对各科所提交需要进行风险应对的任务和上级下派的应对任务, 由情报管理部门进行二次案头分析, 确认风险疑点, 整合风险任务, 提高应对效率。前置应对后对认为疑点风险不大的单位, 可建议完善税收管理举措, 提交给相关职能科;或建议基础管理科所核查, 核查单位并将核查报告按期反馈情报管理部门。对疑点风险较大单位, 前置分析疑点确认后下发风险应对。

②过程应对。过程应对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 一是案头分析。应对部门收到应对任务后, 结合项目化分析疑点和应对工作经验, 提出新的分析疑点, 供应对释疑。二是实施风险排查指导性规范。归纳总结应对规律性、一般性内容与注意事项, 通过格式化的模板分析, 提高风险应对分析的规范性与应对准确率。三是实施纳税评估的过程控制。将纳税评估工作自主自觉的融入情报管理, 实现全程监控。四是跟踪质疑活动。对已完成风险应对, 但报告无法准确解释情报生成疑点的纳税人, 开展跟踪质疑活动, 提出质疑的内容和相关要求。

(4) 情报评价。

情报评价通过纵向、横向比对还原应对成效, 评判税收贡献度是否已达到正常区间;复核评估工作报告, 验证疑点是否排除。

情报评价结果直接作用于情报采集、情报生成和情报运用环节。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对各环节情报内容进行调整, 对效果明显的予以完善和丰富;对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不纳入情报管理内容。对应对成效显著的, 制作典型案例, 形成有效监控情报内容, 总结应对经验, 提高风险应对水平。

3. 完善情报管理的对策

①情报管理需要强化税务干部能力建设。从目前实践来看, 情报管理体系核心部分在于情报生成或情报识别工作, 其中又以情报分析为重点。情报管理的另一关键节点在于干部实际风险应对的能力。只有加强税务干部情报分析和风险应对能力才能在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并锁定风险, 将风险转换为入库税收的增加或纳税遵从度的提高, 达到情报管理的结果。

情报理论与实践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科技情报研究服务,生产力促进,方式方法

0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在这样的新的历史时期,科技情报研究服务机构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进研究和服务模式,促进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结合萍乡市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对生产力促进的方式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简要阐述如下。

1 学校式

通过科技情报研究资源,对本地区特色行业、主导行业进行对口专业培训。例如,90年代初期在市属相关研究所开办了武汉工业大学水泥专业萍乡大专班、江西建材学校萍乡学历班等培训班,培养了大批本市急需的水泥、陶瓷、玻璃、非金属矿加工等专业技术人才。

2 顾问式(培养“造血”能力)

在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方法方面对需求企业或个体进行顾问辅导,使其加强“造血”功能。在萍乡市特种建材有限公司、萍乡市美景陶瓷有限公司、安源股份安源管道有限公司、湖南醴陵兆丰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SAHS18000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贯标培训和咨询辅导,顺利通过审核,取得认证,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形象,增加了经济效益。

3 推销式(含科技入园)

主动走出去或主动发布咨询服务广告信息,把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方法送到服务对象面前。

围绕“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条件建设、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主题,把科技入园切实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经过三年的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科技入园不仅成为了提升萍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

萍乡市科技入园工作的主要做法如下:

(1)领导重视,高位推进

在萍乡,领导重视科技创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在行动上。一是党政一把手亲力亲为,强力推动。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并组织了全市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共计150余人参加了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二是从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工上强化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三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听取科技部门工作汇报,亲自研究、部署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而且多次进大学、入企业、赴沿海,为企业找项目,为项目找技术、找人才,为成果转化找资金,竭力帮助解决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上下协同,形成合力

一是建立一级抓一级的协同机制,形成了推进科技入园的工作合力。上一级政府负责抓下一级政府,上级部门负责抓下一级对口部门,上下协同,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和积极性,大力推进科技机构、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资金入园入企。二是建立检查督促机制,通过制度化管理抓落实。市政府早在2010年5月就以文件(萍府办字[2010]62号)形式,对各县区、各部门引进技术、项目、机构、人才、资金等具体入园任务进行了分解,由市政府办和科技局共同抓好督促检查。三是在全省开展的“2011创业服务年”活动中,萍乡把科技创新作为活动的核心内容,并将活动名称改为了“创新创业服务年”,提出了“以创新促进创业”的活动主题,相应地将科技创新尤其是科技入园工作列为了活动考核的重要指标。

(3)政策引领,落实到位

全面落实《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萍乡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萍乡市科技奖励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围绕城市转型和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出台新政。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萍乡市产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市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萍乡市科技人员入园入企行动工作方案》。201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入园工程的意见》,为使两个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市政府配套出台了《萍乡市市本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每年列支400万元创新平台建设资金、200万元产学研合作资金、100万元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扶持科技机构、科技人才、科技项目入园入企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并对资助额度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推进科技入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2011年,市财政兑现了1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入,对16个重点建设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合作院校研究院、院士基地和博士创业园等给予了10~60万元不等的资助。各县区政府也纷纷出台新政大幅度增加对科技入园项目的投入。

(4)开放合作,借势发展

萍乡充分发挥其对外科技大开放的传统优势,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参与、市场调节”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借科技合作的东风,促进科技入园入企向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发展。目前,市政府正式与南京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10所院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数十所院校建立了紧密联系,共建院校成果转化、科研教学基地多达15处,引进了一大批院校优秀人才为园区和企业服务,引进了一大批院校科技成果落户萍乡各级各类科技园区。

(5)因地制宜,独具特色

萍乡是全省最先建立和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的地市,根据科技创新需要,因地、因产业制宜,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打造一批生产力中心。一是建立了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以6个县区生产力中心为骨架、以2个社会民营民办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在市、县(区)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市中心进驻了开发区、各县(区)中心进驻了相应的科技园区(基地)开展服务。二是根据各县区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打造了一批特色服务平台。在开发区,打造了一个综合科技创新平台萍乡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了武汉理工大学萍乡发展研究院、湖南大学萍乡高新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萍乡发展研究院等,引进了科技中介、科技融资、知识产权代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10个服务机构,建立了“一网两库三台帐”,其立足园区、服务全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了较好体现。在安源区,区生产力中心围绕5个主要产业,形成了“一中心四网点”的特有服务模式。在湘东区,围绕工业陶瓷这一支柱产业,组建并重点打造了“萍乡工业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心由人才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成果展示、检验检测5个分中心组成,建立了专有网站,创办了《工业瓷都信息》月刊;围绕水稻制种业组建了“萍乡水稻种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在芦溪县,围绕电瓷产业组建了“萍乡电瓷生产力促进中心”。在莲花县,围绕特种金属材料组建了“萍乡特种冶金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上栗县,围绕花炮产业,以市花炮所为核心组建了“萍乡花炮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三是重点引进和组建了20家创新能力强的研发机构入驻园区,如北京理工大学萍乡精密机电研发中心、江西省电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混凝土外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萍乡市环保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萍乡市特种冶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萍乡市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萍乡市特种陶瓷研发中心、萍乡市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种独具特色与优势的“科技机构、科技政策、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资金和科技服务六进园区”大格局已经形成。科技入园必将成为加快这座城市转型的强大助推器。

4 保姆式(科技孵化器)

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创业初期的个体和微小企业进行保姆式培育,使新技术、新产品的专利或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1 概述

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创业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

创业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的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

科技孵化器指企业对科学技术成果进行转化,使其逐步走向市场、投入民生运用的一个过程。常常表现为创业公司伴随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基本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原理成果、模型成果、工业成果、成熟成果。与风险投资的萌芽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四个时期分别相对应。

4.2 萍乡市加强科技孵化体系建设方向

4.2.1 提高资源组织能力,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各种要素的聚集、优化和升值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中介机构,科技孵化器的基本任务是为被孵化企业提供各种外部资源的服务。被孵化企业对外部资源的需求一般包括:

(1)创业支持:包括企业创办手续服务、基础条件的提供等;

(2)咨询与培训:包括政策、财务、税务、人事管理的咨询及相应的培训等;

(3)要素资源服务:包括人才、技术、产品、资金和市场协作网的建立和有效服务;

(4)信息化服务:包括建立数字化网络平台、提供网上培训、展示、电子商务服务等。

孵化器要进行服务方式的创新,引入社会力量为孵化器及其在孵企业提供服务,推进孵化服务的社会化。孵化器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自身没有优势的服务项目,要充分发挥和借助社会机构的力量,引入专业化的服务;要探索有偿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有偿孵化服务促使孵化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使在孵企业能获得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个性化孵化服务。

4.2.2 建立和完善科技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创业企业一般不具备购置大中型仪器设备和开发工具的能力,缺少公共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制约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和创新能力完善的障碍之一。因此,一是孵化器要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纳入孵化器基本建设内容,逐步建立包括公共实验室、中试车间、大型通用仪器和通用测试平台在内的技术创新和孵化条件;二是要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与周边相关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术支持网络系统,帮助被孵化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三是要结合各地区的产业和技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孵化器,要在建立生物、软件和IC设计等专业孵化器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设施和条件。

4.2.3 拓宽和健全融资渠道,着力填补市场空白

资金短缺是很多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科技孵化器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重点解决市场化融资中的“空白”和“瓶颈”。

(1)要切实发挥政府资助的作用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类专项资金要把资助动机更多地转向商业性资本不敢或不愿意投入的方面,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二是要把目前奖励性资助为主的方式转移到风险补偿为主的资助方式上来,把政府资助作为引子和补偿金,通过降低社会资本进入的风险,引导各类投资和金融机构增加对孵化企业的资本投入。

(2)科技孵化器要成为融资的“媒介”

科技孵化器不仅要建立自身的孵化基金,更重要的是在吸引外部资金方面起到媒介的作用。对被孵化企业而言,孵化器要针对企业的发展状况,指导企业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对资金的供给方面而言,孵化器应通过自身的良好信誉和判断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客观的咨询意见,促进和提高融资的成功率。

4.2.4 建立多层次科技孵化载体,提高孵化速度和成功率

近年来,尽管科技孵化器的数量和面积每年都呈大幅上升的趋势,但依然不能满足需求,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的孵化周期延长;而另一方面,如何衡量孵化成功也是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的尺度。具备孵化条件的企业至少要在经费上实现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具备进行规模化生产的资金和物质条件。而实际上要达到这些条件,对大部分被孵化企业来说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同时,随着企业的成长,适合于初创期企业的孵化条件已难以满足成长期企业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据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建立多层次孵化载体:

(1)项目和企业初级科技孵化培育能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小企业;

(2)小企业的加速孵化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

(3)企业的海外孵化培育以跨国经营为目标的企业。

当前,特别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加速孵化和海外孵化这两个层面的孵化器工作,提高被孵化企业参与竞争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4.2.5 明确功能定位,完善运营机制

一般而言,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作为自身的主要目标,同时还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使命。因此,孵化器具有承担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尽管目前也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孵化器,但其运行模式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替代与其相对应的政策性(或称非营利性)孵化器的功能,政策性孵化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成为我国孵化器的主流形式。办好政策性孵化器,需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总之,政策性孵化器应当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已任,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能够实现财务平衡的社会经济组织。

4.3 科技孵化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功能

作为一个科技孵化器,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首先,要有一个孵化企业进驻的物理空间,即一定面积的孵化基地,这个物理空间具有长期由企业孵化器管理机构管理的属性,而不论其产权如何,都能长期用作企业孵化基地。这个孵化基地要考虑到孵化企业的不同特点,分成不同规模的孵化单元,每一个孵化单元都应具备基本配置,包括几条电话线用于电话、传真等,动力电、照明电插座,有线电视及Internet网络接口等。另外,这个孵化空间要有公用孵化区,在公用孵化区内装备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设备,并向孵化企业提供共享服务,包括文讯、电讯、收发、保安、会议、接待、秘书等服务。

其次,拥有一个健全的软服务体系。其内容包括会计、法律、信息、融资、担保、宣传、商业计划、培训计划、培训教育、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管理顾问等服务。这种服务一般采取三种形式:一是企业孵化器自身提供的服务,二是企业孵化器与社会机构联办的服务,三是引进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

第三,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的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孵化器管理队伍。

所以,科技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为已经慎重选拔进入企业孵化器的新建企业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容的孵化空间和各种企业及项目相关信息,帮助企业制定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力开发等企业发展计划,组织必要的咨询与培训以提高创业者的各种技能,促进企业快速成长,使孵化企业能在几年内离开企业孵化器独立经营。

5 展销店式

将最新科技成果、科技产品、特色产品开一个展销店,把外地的新、奇、特产品(含设备)及技术介绍到本地,也把本地的新、奇、特产品(含设备)及技术展出,向来宾推介。本市在开发区金三角繁华地段设立了“新技术成果新产品展厅”,无偿对外开放,多年来光顾者达50000多人次。

6 助手参谋式

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调查研究、出谋划策、建言建议、编制方案、联系基层,做助手式、参谋式的工作。近年来,为萍乡(国家)高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萍乡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科技情报研究本地化应用、农村科技信息化推广建设、市校合作、专家库建设、创业中心建设等充当了助手、参谋。

7 科技特派员式(相当于“输血”功能)

引进或委派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到急需人才的企业、农村或部门,对其进行驻点服务,先直接“输血”,再慢慢培养其自身人才。在全市的各个区县乡镇均有科技特派员进驻服务,直接提供技术并带动发展、普及科技知识。

8 服务平台式

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即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提供高级人才猎头服务、人才信息库、公共技术服务、科技网站、科技信息查新服务、科技快讯刊物、融资服务、资源设备共享服务、科技项目立项咨询服务、创新基金咨询服务、企业管理顾问咨询认证服务、学术研讨等。

8.1 中心基本情况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在国家科技部的推动下,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于1992年开始逐步建立的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萍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于2002年4月经江西省科学技术厅批准成立。其主要职能是组织社会科技力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科技服务,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架设政府、企业、科技、金融和中介机构之间的桥梁,是政府决策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智囊团和技术后盾,主要从事技术咨询、企业策划、技术中介、项目引进、科技成果查新、资料检索、技术培训、信息发布等技术服务。

8.2 中心指导思想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扶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科技服务机构。其指导思想是背靠政府,面向企业,联合社会科技力量,做好双向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其性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它是政府职能转向以“规划、监督、协调、服务”为主的新模式上的一种合理延伸,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有效手段,是联结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的桥梁。

8.3 中心人力、信息资源及技术力量保障

中心拥有一支多年从事信息检索、技术服务、计算机网络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该技术服务核心团队由化工、陶瓷、计算机、软件、网络、管理等专业化知识程度高的人员组成,结构合理、均衡,保障了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另外,中心还聘请了一批省内外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建立了相应的专家库,为中心提供了人才保障。目前中心已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三十多所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中心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人力和信息保障。同时聘请的在外萍乡籍专家及市政府科技顾问等国家级专家为中心提供强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为更好地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创建了萍乡市创新创业服务网。它是一个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建立数据库为基础,对科技资源进行重组与建设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系统。它由4个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及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及科学文献服务平台)、2个资源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和专利技术数据库)和1个科技项目与成果申报服务系统组成。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和企业需求,对征集的科技成果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建立海量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数据库,为技术的供需双方提供相关信息;通过调查摸底,对企事业单位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进行了搜集、整理、分类,然后放在这个平台内达到共享的目的;另外还充分利用几年来我市与国内多所院校的合作关系及与萍乡籍在外工作的知名学者的紧密联系组建高级人才数据库,通过难题招标、企业需求等栏目建立企业与高级人才交流平台,及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为保证中心有效运行,制定了《资源整合章程》,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或合同,《资源整合章程》与技术服务协议明确规定了享受服务的主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以及萍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责任、义务、权利,在《资源整合章程》与技术服务协议规定范围内进行运作,规范了中心管理方式,保障了中心服务顺利运行。

8.4 中心提供的各项服务及成效

中心自运营以来,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合作与交流,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研成果转让和转化平台,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提供技术合作与交流平台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多年来的细心服务使我们拥有了一批稳定的企业服务群体。

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广、服务专业化程度高、内容齐全,有效满足了企业技术引进、专业人才引进和信息需求,累计服务企业120余家,与30余家企业签订了长期服务协议,为企业引进技术31项,开发新产品40多项、新技术20多项,推广新技术、新工艺30多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3000余次,提供信息查询900余次,发布成果信息839条,发布商业信息1500条,为企业收集共性信息150条,为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样品检验服务300余次,为企业引进人才150余人,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总服务项次近5000次,为企业节约成本8000余万元,带来收益2亿余元。

9 结束语

创新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力的重要标志,依托于“科教兴国”战略,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特色规划创新平台建设,使国家科技资源配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萍乡市进行了多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及促进生产力的方式方法研究。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是激活创新资源的重要措施,是转化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是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中,要突出支撑发展,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社会发展;突出资源整合,把有限的人力、财力和设备集中用于重点行业、专业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创新要素的作用;突出成果应用,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和成果转化,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突出机制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实现“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萍乡市科技局.科技入园——萍乡创新型经济的助推器[Z].2011.

[2]孔德涌.科技孵化器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软科学,2007,(11):4-10.

[3]武汉市科技局.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EB/OL].http://www whst.gov.cn/Default_71_14556.1.html

[4]萍乡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本地化科技情报资源建设调研报告[Z].2010.

新时期情报检索及其理论模型 第5篇

情报检索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C.N.Moo ers正式提出。它是指利用检索工具或者数据库等情报集合, 以查找用户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因其迅猛的发展速度以及高度的代表性, 情报检索在众多情报学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情报检索系统可以分为手工检索系统、机械检索系统、计算机检索系统和网络检索系统四类。而在这四类检索系统中运用到的模型有两种基本类型:基于描述性、说明性的模型以及标准模型。然而在新时期下, 随着用户体验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人文主义的发展, 用户对信息检索系统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网络检索自动化上, 而是更多地要求人工智能化以及更优良的用户体验性;与此同时, 用户对情报检索模型的要求也不断增强, 模型的智能化与综合化成为新时期下的发展趋势。

2 四类情报检索系统

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决定了信息检索系统的成熟与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 依据科技水平的不同, 存在着手工检索系统、机械检索系统、计算机检索系统和网络检索系统四类检索系统 (丁蔚等2000) , 标志着每个时代的特征与信息化水平。

2.1 手工检索系统

手工检索系统阶段由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 它起源于为用户提供参考与咨询工作。它使得参考咨询工具由之前的“书目”变为后来的“索引”, 同时创制了情报检索语言, 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主题词表》和《杜威十进分类法》, 进而导致了主题法和分类法的出现。然而手工情报检索系统虽然操作简单, 费用低廉, 查准率高, 但效率很低, 查全率不能保证。

2.2 机械情报系统

机械情报系统阶段由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 它是在社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的同时, 利用机械装置进行情报检索, 是手工检索向现代检索系统的过渡。这一阶段的检索系统主要有机电检索系统以及光电检索系统, 分别利用电刷和光电检索元件来查找文献。

2.3 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

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这一阶段是由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随着195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 情报检索系统便开始由手工机械方式迅速转变为机器检索的方式。在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的发展过程中, 又产生了脱机情报检索系统与联机情报检索系统两个不同的阶段, 这两个阶段极大地推动了情报检索语言的发展, 不但使得词表与分类表朝着机读化与机编化发展还促进了分类法和主题法的统一。

2.4 网络情报检索系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情报检索系统进入到网络信息化时代。检索系统的体系结构主机/终端方式向C/S、三层C/S、四层C/S结构转化, 网络环境由之前的局域网向着更加开放的广域网发展。这一时期下的信息检索系统因其依附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而更具活力与空间。

3 新时期下的信息检索系统

网络时代下的信息检索系统因其依附于互联网而活力倍增, 然而随着人文主义的再度崛起以及认知观的逐渐形成, 社会对信息检索系统有着新的要求, 情报检索系统应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要求新时期下的信息检索系统要以认知作为其导向 (丁久辉, 邓小昭, 2010) 。

情报科学的认知观首次是由M.Demey1977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情报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他指出, 任何情报的处理, 不管是知觉的还是符号的, 都是通过构成了情报处理器 (如人) 的世界模型的一整套范畴或概念体系来进行的。

认知检索系统是结合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的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进行研究 (张新民2007) 。认知情报检索侧重于研究信息检索者的认知和行为表现。更加注重用户在认知层面上的交流, 而不是简单地检索到某个信息, 更加考虑用户是否消化利用信息。在认知信息检索系统下, 信息交互、情境识别、任务执行、多元表示以及相关分析成为主要研究对象 (Ingwersen&Jarvelin 2005) 。基于这些研究对象, 涌现出了一系列认知情报检索理论模型。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布鲁克斯的情报科学基本方程式以及贝尔金的ASK理论 (Belkin 1982) 。他们都将人的主观知识结构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对象。而后来的英格沃森则集布鲁克斯与贝尔金之大成, 不但改进了布鲁克斯的基本方程式还在贝尔金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列出了情报科学的五个维度 (Ingwersen&Matha 2001) 。

4 新时期情报检索模型

情报检索模型的理论研究经历了描述提问的结构化阶段、描述相关性的量化阶段以及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相结合阶段, 其中涌现出了布尔检索模型、向量空间模型、概率模型以及模糊模型 (刘伟成2004) 。而在新时期下, 向量空间模型与概率模型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与此同时多种模型的共同发展也成为了发展议题, 共同打造出新时期下智能的检索模型。

5 总结

生产关系决定着生产力, 科技水平则直接决定了信息检索系统的成熟与完善。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 情报检索系统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性也更加要求智能性 (李振东, 费翔林, 2002) , 因此认知检索系统和智能的检索模型便成为新时期下情报检索系统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丁久辉, 邓小昭.论认知与用户导向的情报检索[J].信息管理与科学, 2010, (1) :44-48.

[2]丁蔚, 等.情报检索的发展——情报学世纪回眸之一[J].情报科学, 2001, (1) :81-86.

[3]李振东, 费翔林.基于概念的信息检索模型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1) .

[4]刘伟成.现代情报检索模型理论比较与发展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04, (3) :7-11.

[5]张新民, 等.认知信息检索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 2007, (10) :6-9.

[6]Belklin N.J.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as a basi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J].Canadian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82 (38:2) :61-62.

[7]Ingwersen, P., Martha, E.W.Cogni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J].Annual Retriev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34) :3-52.

情报理论与实践 第6篇

1. 竞争情报理论概述。

竞争情报可以对影响企业决策和运营的一些来自外部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作出相应处理的的知识性信息。在合法的前提下, 从相关信息中收集并分析竞争对手的能力和弱点以及意图等。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评估行业的顺利发展, 掌握评估行业的发展趋势, 对其变化情况进行跟踪, 同时对现有的以及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发展能力进行分析, 有利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2. 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我国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对于企业之间的竞争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 需要对大量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来掌握竞争情况, 但也有对企业的需求无用的数据,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收集有用的信息才能真正达到企业需求的目的, 同时促进了企业对竞争计划的合理制定。

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竞争情报系统分析

1. 可行性分析。

(1) 社会可行性。以竞争情报的决策需要为出发点, 竞争情报系统的主要活动包括为企业提供竞争战略和打破竞争对手的优势等信息的开发。目前由于我国企业的竞争情报在数据处理方面不够完善, 所以需要在竞争情报战略的实施中采用数据挖掘技[1], 来促进企业获得更为准确且有用的数据信息, 从而达到企业的需求。

(2) 技术可行性。竞争情报中的人工处理方式, 对信息的采集不够全面, 而且在对其分析上也相对缺乏准确性, 从而使工作人员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在对数据的收集中用掉了大部分时间, 而对其分析为了节省时间而敷衍了事。而数据挖技术的使用, 提高了竞争情报工作的效率, 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 为用户对数据的有效挖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竞争中对数据的收集阶段, 可以在Web站点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自动收集与分类,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工作人员花在数据收集的时间, 而为数据分析提供了的充足时间, 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3) 经济可行性。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 同时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不用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经实践验证, 建立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企业, 其工作情报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并使其工作情报逐步走向规范化。使企业决策风险大大降低, 减少了数据收集的时间, 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使工作人员对数据挖掘技术的实施进一步的认识。

2. 需求分析。

目前对收集竞争情报所涉及到的问题较多, 使其战略决策的提升不明显。为了促进竞争情报对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需要有效解决数据的集成和分析问题。数据挖掘就是为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并作出相应处理, 找到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 数据集成的方式需要具备动态化。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弥补企业竞争情报中存在的不足。

3. 数据分析。

竞争情报在企业中的主要特点就是其时效性很高, 但从原有的竞争情报来看, 对数据的研究不够全面, 这不仅使数据信息浪费, 而且对数据的分析不便理解。跟着数据库中的信息不断更新, 需要采用动态化方式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不同的动态信息反映了不同的市场情况或是竞争者的动向, 所以应抓好动态信息以便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4. 主要功能分析。

(1) 监视功能。每个企业的活动都不应将市场孤立, 如果企业采用适应市场的措施是因为市场发生了变化, 那就会成了跟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被动局面。应该抓好做好对市场的预测分析, 随时关注市场变化趋势, 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为市场变化做出最佳措施。 (2) 信息融合功能。关于企业中的不同部门, 其负责的工作也会不同, 彼此之间的沟通较少, 容易导致部门之间的障碍问题, 如果将数据挖掘技术加入到其中, 分别对各部门进行分析, 从而有效解决和部门之间出现的障碍问题。 (3) 策略的制定功能。竞争情报的工作主要负责把将相关情报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通过分析来满足决策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并制定出长期稳定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规划。

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竞争情报也跟着迅速增长。本文结合数据挖掘技术, 对现有的竞争情中存在对数据分析功能不全, 适用范围小等不足, 通过采用数据挖掘技术, 体现了其数据分析功能的优势, 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竞争情报相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新的探索, 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依然有需要进一步论证, 并不断进行更新与补充, 从而进一步完善竞争情报。

参考文献

情报理论与实践 第7篇

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与挑战。随着产品复杂性增加、产品安全标准提高, 加之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和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 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常见的特征。成功的危机公关能够提升企业的形象, 并迅速走出危机带来的影响, 反之, 则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 甚至走向没落。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不仅要有竞争观念, 还要保持忧患意识;不仅要有危机管理观念, 更要掌握处理危机的方法。而竞争情报作为一种智能决策支持工具, 能够通过有计划的监测, 为企业危机预警、信息收集、分析、评估、事中控制与事后复兴提供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1 基于竞争情报的公关危机理论分析

1.1 公关危机理论

危机 (Crisis) 一词在《韦氏字典》中解释为“转化与恶化的分水岭”, 是决定性和关键性时刻, 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危机的概念界定有不同的阐述:Kathleen Fearn·Banks认为危机是“一个主要事件可能带来阻碍企业正常交易及潜在威胁企业生存的负面结果”;Donald A·Fishman认为危机是“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企业重要价值受到威胁、企业对外回应的时间较短、危机沟通情境涉及多方面关系的剧烈变迁”;以上几位国外学者对企业危机概念的界定均是以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事件为出发点, 而极少涉及到危机成因的表征。我国学者刘刚提出, 危机是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孙多勇将危机界定为一种决策情势, 在此情景中, 企业所认定的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面临严重威胁, 突发紧急事件以及不确定性前景造成高度紧张和压力。

综上本文把危机定义为: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因若干方面的矛盾激化, 并以某些突发事件及潜在的或显在的问题形式出现, 导致企业正常的业务活动受到影响, 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非常规的状态。危机与公关危机 (即公共关系危机,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危机的内容更为宽广, 危机不一定是公共关系危机。公关危机一般会导致企业与公众关系发生变化、企业的正常业务受到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企业形象受到损害等。它是需要企业动员所有的传播资源去应对和处理的。

公关危机区别于通常危机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 组织形象受到损害;其二, 组织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受到损害;其三, 急需组织利用公共关系相关手段重建关系, 进而修复破损的形象。一般来说, 公关危机包括关系危机、舆论危机、形象危机、声誉危机等。

1.2 竞争情报理论

竞争情报是对整体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全面监测过程。是以合法和道德的手段, 通过长期跟踪、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类与企业竞争相关的信息, 提炼出对本企业及主要对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的关键情报, 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从而帮助企业发现机会, 避免威胁, 使企业在信息充分、可靠的条件下制定决策, 由此始终处于市场竞争的前沿。

竞争情报的工作过程是竞争情报工作者根据企业各部门的需求, 采集、加工、分析、生产与传播竞争情报的过程。

由于竞争情报系统的模式不同, 不同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流程细节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 竞争情报过程包含六个步骤, 即组织体系的建立、情报规划、信息收集、信息处理、情报分析和情报发布。

1.3 竞争情报理论在公关危机中的作用

企业公关危机的爆发是一系列因素积累的结果, 往往由一个简单的事件开始, 演进脉络清晰, 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性, 分为五个明显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成型期、消退期、解决期。

由于竞争情报具有对企业威胁和机遇的早期预警功能、能够帮助企业决策者洞悉未来变化、避免各种市场环境风险, 因此竞争情报可以在企业公关危机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竞争情报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优势, 由专业的情报人员根据竞争情报需求, 经过信息收集、信息处理、情报分析和发布等一系列程序后, 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采纳并转化为企业决策行动的完整过程。竞争情报既是一种信息产品, 又是一个工作过程。

2 基于竞争情报的公关危机应用研究

尽管企业危机爆发前期往往会释放出大量信号, 但由于在危机尚未发生时这些信息十分微弱, 因而很容易被忽略。而竞争情报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信息检索工作, 它内在地要求情报工作人员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通过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信息符号来分析环境变化趋势, 为企业提供充分的预警情报来源, 促使企业对这些变化做出适度反应。竞争情报在企业危机公关实践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2.1 构建公关危机预警机制

利用PEST分析工具进行宏观环境分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五力模型确定行业内外的竞争对手、标杆分析法分析行业内标杆企业可能采取的行动, 以及SWOT工具分析企业当前的优势、劣势、面临的威胁和机会等, 运用这些竞争情报理论与方法, 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行业动态和竞争对手的监测分析, 构建危机预警机制, 从而能够为企业危机提供早期预警, 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

2.2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经过长期的竞争情报积累分析和对竞争对手的监测, 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企业公关危机应对培训教材。基于此, 从企业高层开始, 自上而下, 进行相关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阶层的公关危机敏感性。这样当危机发生时, 就能够做到从容应对, 对媒体的信息发布或回答提问时做到适宜恰当。

2.3 建立常见问题库

企业决策层在制定政策时要悲观, 尽量考虑周全, 并做最坏打算, 但在实施对策时, 则应该积极乐观。当危机发生之初, 企业通常不能全面掌握信息, 一旦这些信息通过媒体传播扩大, 谣言和不实夸大的报道就很容易将企业置于非常危险的处境, 因此制定一个具有通用性的常见问题库有利于在这段信息真空期提高公关危机应对效率, 并保持对外言论和行动一致。

2.4 掌握报道主动权

危机发生后首先需要控制事态的发展, 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 与公众进行积极沟通, 争取其支持, 努力消除有碍危机处理的各种人为因素。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掌握报道主动权, 正确引导新闻媒体将真实的情况呈现给公众, 通过有效的危机沟通和传播来消减危机带来的多方压力, 化解矛盾、缓解对抗、达成共识、争取支 (下转第281页) (上接第243页) 持以利于控制局势、减少损失, 转危为安。

3 结论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日益复杂, 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危机公关管理, 善于发现问题, 同时能够及时寻找利用机会, 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化危为机, 才能在当今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竞争情报以其敏锐性、前瞻性及可靠性等能够为企业公关危机管理提供一整套行之有效预警及应对机制。将竞争情报理论融入危机管理的理念中, 将竞争情报方法运用于危机应对的实践中, 有利于为企业创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促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摘要:竞争情报是对整体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全面监测过程, 同时也是对该过程的分析研究, 而提炼出的信息产品, 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支持。随着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激烈, 如何及时、正确应对公关危机已成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命题。通过对竞争情报和公关危机的研究, 文章认为将竞争情报充分运用于公关危机管理, 有助于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处理危机, 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公关危机,竞争情报,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纲, 王庆.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危机管理[J], 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 2004 (6) :36-39.

[2]王克平, 蒋玲.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危机预警体系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12) :56-59.

[3]朱君璇, 郑建国, 郭华.竞争情报在企业公关危机中的应用机理及预警机制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14 (2) :179-182.

情报理论与实践

情报理论与实践(精选7篇)情报理论与实践 第1篇1 相关研究综述从1999年开始, 《情报理论与实践》载文中就出现了王惠翔发表的针对该刊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