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系地理范文
区系地理范文(精选9篇)
区系地理 第1篇
苔藓植物结构简单,有特殊的生理适应机制[1]。又因其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组织[2],故苔藓植物可以以土壤、树木和岩石等为基质进行生长,又因其植株矮小、种类丰富,故而可以应用于盆景美化。盆景制作中,苔藓植物是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苔藓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已比较成熟[3],这为苔藓植物在盆景中的应用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持。遵义市盆景制作在贵州有重要的地位, 开展盆景制作的企业和个人多达10余家,但目前关于苔藓植物在遵义盆景中的应用未见系统报道[4]。对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进行研究可以了解该市苔藓植物的适应性和分布规律,为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2研究区域概况
遵义市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5°36′~108°13′、北纬27°08′~29°12′,海拔高度一般1000~1500m,山地丘林居多,平坝和河沽盆地少。遵义市处于低纬度地带,属于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区,历年最低气温为-7.1 ℃,最高气温为38.7 ℃,年均温度15.1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受季风影响显著[5]。
3研究材料与方法
3.1研究材料
根据遵义盆景制作状况,在2011年6月遵义师范学院百年广场盆景展和2013年10月在凤凰山盆景展有关盆景苔藓进行标本采集。由于这两次盆景展均为遵义的大型盆景展,盆景来源于遵义各县市,因而所采集标本基本能代表遵义市的盆景苔藓植物情况。共采集盆景苔藓植物标本200号。
3.2研究方法
在解剖镜和显微镜下对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确定其植株形态、观察细胞大小、形状以及是否具疣等,查阅 《中国苔藓志》和《Moss Flora of China》等工具书对标本进行鉴定。得到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物种采集名录,参阅有关资料对该区域盆景苔藓植物物种的区系地理组成进行分析[6]。
4研究结果
4.1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据目前资料显示,贵州省已知藓类植物有50科215属719种[7];苔类植物有32科67属246种[8]。通过对标本的鉴定,现知该地区的盆景苔藓植物共计17科,48属,104种,其中藓类植物14科,45属,101种,分别占贵州省藓类植物科的34%,属的22.33%,种的14.46%;有苔类植物3科,3属,3种,分别占贵州省苔类植物科的9.38%,属的4.48%,种的1.22%。由此可见,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中藓类植物所占比例远大于苔类植物,为盆景制作中的优势种类。
4.2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的优势科、属
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物种组成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丛藓科(Pottiaceae)、灰藓科(Hyp- n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真藓科(Bryaceae) 和羽藓科(Thuidiaceae)占该区域苔藓植物在盆景中总种数的83.65% ,构成该区域盆景苔藓植物的主体,这可能与丛藓科(Pottiaceae)、灰藓科(Hypnaceae)等科的苔藓植物在该地区的分布较广,适应能力很强有重要关系,此次调查中发现的苔类植物仅有3科3属3种,反映了盆景植物中苔类植物应用不够广泛,这与苔类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严格有关。
为进一步了解该区域盆景苔藓植物种类组成,将该区域含苔藓植物9种及以上的科定为优势科,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优势科(≥9种)有丛藓科(Pottiaceae)(11属、22种),真藓科(Bry- aceae)(5属、21种),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7属、17种),灰藓科(Hypnaceae)(8属、15种)和羽藓科(Thuidiaceae)(4属、12种),共计5科35属87种。分别占该市此次调查研究的盆景苔藓植物总属数的72.92%和总种数的83.65%。该区域的盆景苔藓植物中,丛藓科(Pottiaceae)含22种,占该市盆景苔藓植物的21.15%,为该区盆景苔藓植物的最大优势科。
进一步对该区域盆景苔藓植物优势属进行分析,将含苔藓植物5种及以上的属定为优势属,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优势属(≥5种)有真藓属(Bryum)(14种),对齿藓属(Didymodon) (8种),青藓属(Brachythecium)(8种),麻羽藓属(Cl- aopodium)(5种)和毛灰藓属(Homomallium)(5种), 共含植物40种,占该区域盆景苔藓植物总种数的38.46%。真藓属(Bryum)含苔藓植物14种,占该地区盆景苔藓植物总种数的13.46%,为该地区最大优势属。对齿藓属(Didymodon)和青藓属(Brachythecium) 为并列第二的优势属,均含8种苔藓植物。 真藓属(Bryum)在该区域盆景苔藓植物中为最大的优势属,说明真藓属植物较其它属苔藓植物而言更适应于遵义市的环境,在盆景苔藓制作中也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4.3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区系地理组成
参考吴征镒先生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9]和“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对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区划[2],结合此次调查的盆景苔藓植物的实际地理分布,将此次研究的盆景苔藓分布区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
4.3.1世界分布成分
该分本成分包括分布于世界各大洲而没有特殊分布中心的属,或虽有一个或数个分布中心而包含世界分布种的属。遵义市盆景苔藓中该成分共有4种,包括真藓(Bryum argenteum)、丛生真藓(Bryum caespiticium) 细叶真藓(Bryum capillare)和大羽藓(Thuidium cym- bifolium)。
4.3.2泛热带分布成分
该成分指分布类型包括普遍分布于东、西两半球热带,和在全世界热带范围内有一个或数个分布中心,但在其他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的热带属。该市泛热带成分仅有2种,为节茎曲柄藓(Campylopus umbellatus) 和薄壁卷柏藓(Racopilum cuspidigerum)。
4.3.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成分
这一分布类型是指包括间断分布于美洲和亚洲温暖地区的热带属。该市此成分有3种,分别为黑对齿藓(Didymodon nigrescens)、砂地石灰藓(Barbula arcua- ta)和碎叶牛舌藓(Anomodon thraustus)。
4.3.4旧世界热带成分
旧世界热带成分是指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热带地区及其邻近岛屿分布的种类。该市此成分仅有1种,为棒槌真藓(Bryum clavatum)。此种在该地区盆景中的应用非常少,仅为总的0.5%。
4.3.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
该成分是指旧世界热带分布区的东翼,其西端有时可达马达加斯加,但一般不到非洲大陆。此次研究中该成分有3种,为缺齿小石藓(Weissia edentula)、拟双色真藓(Bryum pachytheca)和黄色真藓原变种(Bryum pallescens Schleich)。
4.3.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成分
这一分布区类型是指旧世界热带分布区类型的西翼,一般止于澳州大陆。该成分在本地区仅1种,为真藓科(Bryaceae)短月藓属(Brachymenium)的宽叶短月藓(Brachymenium capitulatum)。
4.3.7热带亚洲分布成分
这一分布区类型是旧世界热带的这些部分。此次研究中该成分包括匙叶湿地藓(Hyophila spathulata)、 卷叶真藓(Bryum thomsonii)、直蒴卷柏藓(Racopilum orthocarpum)、粗齿卷柏藓(Racopilum spectabile)、大麻羽藓(Claopodium assurgens)、齿叶麻羽藓(Claopo- dium prionopbyllum)、美丽细羽藓(Cyrto-hypnum contortulum)、尖毛细羽藓(Cyrto-hypnum fuscatum)、 多疣细羽藓(Cyrto-hypnum pygmaeum)、南亚毛灰藓(Homomallium simlaense),共10种。
4.3.8北温带分布成分
北温带分布区类型一般是指那些广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温带地区的属。遵义市该成分有牛毛藓科(Ditrichaceae)的1属1种,大帽藓科(Encalyptaceae) 的1属2种,丛藓科(Pottiaceae)的4属5种,真藓科(Bryaceae)的3属11种,牛舌藓科(Anomodontaceae) 的1属1种,羽藓科(Thuidiaceae)的1属3种,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的1属1种,灰藓科(Hypnaceae)的2属4种,塔藓科(Hylocomiaceae)的1属1种,毛耳苔科(Jubulaceae)的1属1种,多室苔科(Aytoniaceae)的属1种。共计11科、17属、31种,占总科的64.71%,总属的35.42%,总种的29.81%,为该市盆景苔藓植物的主体。反映了该市盆景苔藓植物主要是以温带区性质的藓类植物,与该市处于低纬度的地理位置相符合。
4.3.9东亚和北美成分
这一分布区类型是指间断分布于东亚和北美洲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的属。遵义市该成分仅1种,为灰藓科(Hypnaceae)鳞叶藓属(Taxiphyllum)的凸尖鳞叶藓(Taxiphyllum cuspidifolium)。
4.3.10旧世界温带成分
指广泛分布与欧洲、亚洲温带和寒温带的种类,该成分仅1种,为锦藓科(Sematophyllaceae)棉藓属(Pla- giothecium)的阔叶棉藓(Plagiiothecium platyphyl- lum)。
4.3.11温带亚洲成分
这一分布区类型是指主要局限于亚洲温带地区的属。该市盆景苔藓植物本成分仅1种,为灰藓科(Hyp- naceae)美灰藓属(Eurohypnum)的美灰藓(Eurobydnum leptothallum)。
4.3.12地中海成分
这一分布区类型是指分布于现代地中海周围,经过西亚或南亚至苏联中亚和我国新疆、青藏高原及蒙古高原一带的属。该成分有扭口藓(Barbula unguiculata)、 硬叶对齿藓(Didymodon rigidula)、泛生墙藓凹叶原变种(Tortula muralis)和具缘提灯藓(Mnium mar- ginatum),共计4种。
4.3.13东亚分布成分
指东喜马拉雅一直到日本的类群。本成分中除广泛分布喜马拉雅至日本的类型外,因种的分布中心不同,还可划分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和中国—日本成分。该成分有尖叶对齿藓(Didymodon constrictus)、芽孢银藓(Anomobryum gemmigerum)、狭叶麻羽藓(Cl- aopodium aciculum)、多毛细羽藓(Cyrto-hypnum Ves- titissimum)、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 lum)、弯叶小锦藓(Brotherella falcata)和多形带叶苔(Pallavicinia ambigua),总共7种。
中国-喜马拉雅成分:该成分仅1种,为锦藓科(Sematophyllaceae)、小锦藓属(Brotherella)的赤茎小锦藓(Brotherella erythrocaulis)。
中国-日本成分:该成分在遵义地区共有日本对齿藓(Didymodon japonica)、柔叶青藓(Brachythecium moriense)、羽状青藓(Brachythercium propinatum)、斜枝长喙藓(Rhynchostegium inclinatum)、淡叶长喙藓(Rhynchostegium pallidifolium )、华中毛灰藓(Ho- momallium plagiangium)和贴生毛灰藓(Homomallium japonico-adnatum)等20种,占该地区盆景苔藓植物总种数的18.27%,说明中国-日本成分苔藓植物在该地区盆景苔藓植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3.14中国特有成分
该成分指中国特有的物种,有剑叶对齿藓(Didym- odon rufidulus)、短叶对齿藓(Didymodon teectoeus)、 云南圆口藓(Gyroweisia yunnanensis)、小反扭藓(Tim- miella diminuta)、舌叶毛口藓(Trichostomum sinoche- nii)、银藓(Anomobryum julaceum)、卵叶麻羽藓(Cl- aopodium leptopteris)、皱叶麻羽藓(Claopodium rugu- losifolium)云南青藓(Brachythecium yunnanense)等13种,占该地区盆景苔藓植物总种数的12.5%。说明中国特有苔藓植物在盆景苔藓植物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将以上区系情况进行汇总,结果见表4。
注:* 不计入区系成分百分比
由表4可见,该区域盆景苔藓植物中温带成分最丰富,占总数的80%。 该区域北温带分布成分共有31种,占有绝对优势,占比为31%。其次是中国-日本成分有20种,占总种数的20%,该区域中国特有成分有13种,占总数的13%,为该区域第三大成分。该区域热带分布成分为20种,占比20% 。因此,该区域盆景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总体是温带性质的。
5结论
研究调查共得到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有17科18属104种,丛藓科(Pottiaceae)、灰藓科(Hypn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真藓科(Bry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为该地区的优势科,真藓属(Bryum),对齿藓属(Didymodon),青藓属(Brachythecium),麻羽藓属(Claopodium)和毛灰藓属(Homomallium)为优势属。
进一步对其进行区系地理组成分析,该区域盆景苔藓植物中温带成分最丰富,占总数的80%。通过研究, 基本弄清了遵义市盆景苔藓植物的有关种类,但由于此次调查主要针对物种组成,是属于基础性研究,对盆景中苔藓植物物种的选择和培育,为盆景制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摘要:对采自遵义市的盆景苔藓植物标本200号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遵义市应用于盆景的苔藓植物共17科48属104种,经分析丛藓科(Pottiaceae)、灰藓科(Hypn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真藓科(Bry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为该区域的优势科,真藓属(Bryum),对齿藓属(Didymodon),青藓属(Brachythecium),麻羽藓属(Claopodium)和毛灰藓属(Homomallium)为优势属。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区系地理组成分析,该区域盆景苔藓植物中温带成分最丰富,占总数的80%,总体性质是温带的。
关键词:盆景,苔藓植物,种类,区系地理组成
参考文献
[1]吴鹏程.苔藓植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何林,李法锦.遵义市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4):130~131.
[3]孙霞,马元凯,张鲜明.苔藓的人工培养[J].林业实用技术,2006(5):12~18.
[4]王玲,郑荣周,何飞,等.四川西部地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1):19.
[5]贵州省旅游局.遵义[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6]张家树,赵建成,李琳.河北省北部苔藓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布研究[J].植物研究,2003,23(3):365.
[7]熊源新,罗应春.贵州藓类植物区系研究[J].贵州农学院学报,1997,16(4):1~48.
[8]Zhang Z H,Chen.J K.Marchantiophyta and Anthocerophyta in Guizhou province P.R.China[J].Joumal of Bryologuy,2006,28(3):170~176.
[8]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
新疆盐生植物区系初探 第2篇
根据野外实际调查和文献查阅,初步收集了新疆盐生植物共305种15变种7亚种,隶属38科124属,分别占新疆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种的.38.0%、17.3%和8.9%,约占中国盐生植物总数的60%.其中约35%的种未被<中国盐生植物>收录,约1/2的种未被“世界盐生植物数据库”收录.盐生植物中约63.9%的种集中分布于藜科、菊科、禾本科和豆科中,多数建群植物为中亚、亚洲中部或地中海地区盐生植物区系成分,盐生植被的旱生特性明显.
作 者:郗金标 田长彦 阎平董振成 CHI Jin-Biao TIAN Chang-Yan YAN Ping DONG Zhen-Cheng 作者单位:郗金标,CHI Jin-Biao(山东省林业科学院,济南,250014)
田长彦,TIAN Chang-Yan(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阎平,YAN Ping(新疆石河子大学,石河子,83)
董振成,DONG Zhen-Cheng(山东省枣庄山亭区林业局,枣庄,277100)
区系地理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木本植物;植物区系分析;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 Q948.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3020(2016)02-0017-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urban flora,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types of the woody plant flora belonging to 9 typical universities in Zhengzhou City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field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91 woody species belonging to 115 genera and 60 families in the campus of Zhengzhou. More plants among them belong to oligo-species family and genera, single species family and genera in diversity of the family and genus. Wood species of Rosaceae were the most, large genus less. Based on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ood species belonging to North Temperate Zone and East Asia-Japan zone were predominant i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genera. In addition, the woody plant flora in the campus of Zhengzhou is complicated in geographical element, but the diversity of the species is still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campus; woody plants; flora analysis;Zhengzhou city
某一地区植物区系的调查是研究该地区不同时空尺度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城市植物区系是植物区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本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景观规划以及经济建设等方面。高校校园植物群落是城市植物区系组成的一部分,研究它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植物区系的内容,还可以为校园规划、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绿化建设以及引种提供科学依据。木本植物是校园植物群落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校园历史发展的见证。目前,已有很多关于某一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区系方面的研究[2-5],而针对某一城市多数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区系方面的研究则较少,鉴于此,本文针对郑州市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区系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研究。
1 研究区概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全区位于东经112°42′~114°13′和北纬34°16′~34°58′之间。郑州市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随着四季的明显交替,依次呈现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的基本气候特征。郑州年平均气温14.4 ℃,1月平均气温0.4 ℃,最低温度可以达到-10 ℃;7月最热,平均气温27.4 ℃,最高温度能达到38 ℃。年均降水量约640.9 mm,夏天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5%。郑州地区的土壤类型多样化,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异性特征,适合大多数木本植物生存。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郑州市选取不同类型的典型高校,共计6大类9所高校(表1),进行校园木本植物区系调查和研究。
2.2 研究方法
在各个高校进行实地调查,对各个树种进行逐一的记录、拍照,不认识的树种向后勤绿化处咨询或查阅工具书[6-8]进行物种鉴定,得到的全部树种进行植物区系地理类型分析[9-11]。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郑州市高校校园木本植物种类组成
通过对校园木本植物种类的调查与鉴定,可以确定郑州市9所高校木本植物共有60科115属191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0属19种(郑万钧系统,1978),被子植物54科105属172种(哈钦松系统,1976));双子叶植物51科102属169种,单子叶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在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5.0%,88.70%,88.5%,是校园木本植物种类的主要组成。191种木本植物中,有乔木135种、灌木51种、木质藤本5种,分别占木本植物总种数的70.7%,26.7%,2.6%;常绿木本植物49种、落叶木本植物142种,分别占木本植物总数的25.7%,74.3%。在郑州市一些高校校园内,常绿木本植物偏少,造成冬季校园景观效果不很理想。
3.2 郑州市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区系科属多样性分析
3.2.1 科的统计
科是植物分类中实际最大自然单位,每科都有明显的结构特征与其他科相区别。根据每种科所含植物的种数,将其划分为多种科(≥10科)、寡种科(2~9种科)、单种科(1种科)三种级别。其中多种科所含种类65种,占所有种的34.0%,而科数只有4科,占所有科的6.7%;寡种科含木本植物93种,所含种数最多,占所有种的48.7%,所占科数23科,占所有科的38.3%;单种科含种数33种,占所有种的17.3%,所占科数33科,占所有科的55.0%。说明郑州市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在科的统计上单种科数最多,寡种科所含种数最多,是校园木本植物的主要组成;而对于所占科数最少的多种科,虽占总科数的比例较低,但所含种数较多,其中蔷薇科Rosaceae所占种数最多,有31种,其次是木犀科Oleaceae有14种,柏科Leguminosae和豆科leguminosae各有10种。
3.2.2 属的统计
在系统分类学上,同属内的物种常具有同一起源和相似的进化趋势,在其分类学和生态学特征上比科更为接近。根据各属所含植物的种数,将其划分为多种属(≥5属)、寡种属(2~4种属)、单种属(1种属)三种级别,其中单种属有75属,含植物75种,所占比例分别占所有属的65.22%、占所有种的39.27%;寡种属有35属,占所有属的30.43%,含植物87种,占所有种的45.55%;多种属所含属数和种数都最少,有5属,占所有属的4.35%,种数29种,占所有种比例15.18%。多种属包含蔷薇科李属Prunus 8种,杨柳科柳属Salix于6种,蔷薇科苹果属Malus 5种,柏科圆柏属Sabina 5种和槭树科槭属Acer 5种。由此可见,郑州市校园木本植物区系在属的多样性上较为丰富,以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所含种数最多,大属较少。
3.3 郑州市高校木本植物区系分布区类型分析
3.3.1 科的分布区类型
同科的种类可能有共同的起源,其分布和对气候的忍耐力是受遗传控制的,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分布区比较稳定。根据科地理分布特征,郑州市高校校园木本植物60科植物属于6种基本分布区类型[9-11](表2)。
(1)世界或亚世界分布科。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共有17科75种植物属于世界分布,其中蔷薇科Rosaceae、柏科Leguminosae、豆科Leguminosae、榆科Ulmaceae在种的数量上占大多数,其次是大戟科Euphorbiacea、海桐科Pittosporaceae、禾本科Gramineae、锦葵科Malvaceae、千屈菜科Lythraceae、茜草科Rubiaceae、瑞香科Thymelaeaceae、鼠李科Rhamn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五加科Arali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
(2)热带或亚热带分布科。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共有18科40种植物属于该分布类型,其中番木瓜科Caricace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苦木科Simaroubaceae、楝科Meliaceae在种的数量上较多,其次是龙舌兰科Agav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桑科Moraceae、柿树科Ebenaceae、苏铁科Cycad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棕榈科Palmae、野茉莉科Styracaceae,这些科大部分属于热带分布,只有少数代表的分布边缘到达温带或亚热带。
(3) 温带分布科。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有9科共含46种属于该分布类型,其中木犀科Oleaceae、杨柳科Salic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槭树科Acer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的植物占大多数,其次是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桦木科Betulaceae、山茱萸科Corn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
(4)间断分布科。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属于该分布类型的有9科共含22种,如悬铃木科Platanaceae、腊梅科Calycanthaceae和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属于美洲和欧亚及大洋洲间间断,冬青科Aquifoliaceae、椴树科Tiliaceae、壳斗科Fagaceae等6科属于其他间断分布。
(5)特有分布科。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中属于该分布类型的有5科5种,如石榴科Punicaceae属于地中海地区特有,而杜仲科Eucommiaceae、银杏科Ginkgoaceae则属于中国特有。
(6)特殊分布科。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中只有柽柳科Tamaricaceae和黄杨科Buxaceae属于该分布类型。黄杨科主要分布于欧亚温带至热带,非洲热带和非洲南部:柽柳科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包括印度,在非洲也有很多分布。
郑州市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区系在科的分布上,以世界或亚世界分布科和热带或亚热带分布科这两种科类型为主,两者占总科数的58.33%,占总种数的60.21%;但世界或亚世界分布科属分布区类型在确定地区植物区系特点中意义不大,因此,一般不作为重点分析;温度分布科次之,所占总种数也有24.08%。
3.3.2 属的分布区类型
属是由种构成的,属内物种分类学特征相对稳定,相似程度高,大多数属是真正的自然群,占有稳定的分布区。根据吴征镒所划分的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9-10],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属分布属于14种分布类型及变型,可概括为以下6大类(表3)。
(1)世界分布属。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属于该分布区类型的只有槐属Sophora L.和卫矛属Euonymus L.两种属,共有植物5种。
(2)热带分布属。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属于该分布区类型的共有31属43种(表3),占总属数的26.96%,总种数的22.49%。其中泛热带分布属有牡荆属Vitex、乌桕属Sapium、黄杨属Buxus、朴属Celtis、榕属Ficus、枣属Ziziphus等12属20种植物,所占比例最多;旧大陆热带分布属有楝属Melia、合欢属Albizia、海桐花属Pittosporum、雪松属Cedrus等6属7种植物;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属有臭椿属Ailanthus、香椿属Toona)、紫薇属Lagerstroemia等5属7种植物;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属有枇杷属Eriobotrya、秋枫属Bischofia 和构属Broussonetia3属4种植物;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属有2属2种,其他分布区都只有一种属。
(3)温带分布属。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中属于该分布区类型有51属110种(表3),占总属数的44.35%,总种数的57.59%,其中属于北温带分布区类型植物有属有29属74种,占温带分布属的56.86%,比例最多,有杨属Populus、柳属Salix、胡桃属Juglans、黄栌属Cotinus、盐肤木属Rhus、忍冬属Lonicera、白蜡属Fraxinus、七叶树属Aesculus、圆柏属Sabina等。其次分布较多的是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属,有12属19种,占温带分布属的比例为23.53%,如木兰属Magnolia、鹅掌楸属Liriodendron、皂荚属Gleditsia、石楠属Photinia、珍珠梅属Sorbaria、刺槐属Robinia 等;地中海区、西亚和东亚间断分布属[10]主要有6属10种,占温带分布属比例为11.76%,是变型属中占比例最多的,主要有雪柳属Fontanesia、夹竹桃属Nerium、女贞属Ligustrum等;温带亚洲分布属只有杏属一种。
(4)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属。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属于该属的只有黄连木属Pistacia、石榴属Punica和月桂属Laurus三种。
(5)东亚分布属。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共有20属22种植物属于该分布区类型,占总属数的17.39%,其中侧柏属Platycladus和枫杨属Pterocarya不是单种属,其他如南天竹属Nandina、泡桐属Paulownia、栾树属Koelreuteria、梧桐属Firmiana、南酸枣属Choerospondias、溲疏属Deutzia等均为单种属。
(6)中国特有分布属。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属于该分布属的有8属8种,全部为寡种属,占总属数的6.95%,大部分为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其中水杉属Metasequoia、秤锤树属Sinojackia、银杏属Ginkgo、杜仲属Eucommia、蜡梅属Chimonanthus为古老的残遗属[11]。
从表3可以看出,郑州市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区系在属的分布上,多样性比较高,温带分布属最多,所含种数也最多,其中以北温带为最;其次是东亚(东喜马拉雅—日本)分布;热带分布属也有一定的比例,呈现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特征。
4 结论与建议
(1)郑州市高校校园木本植物种类丰富,成分多样,双子叶植物是校园木本植物的主要组成,但常绿植物偏少,以致一些校园冬季景观效果不甚理想;与其他城市高校相比,在木本植物物种种类多样化上仍需进一步提高,如河南大学[2],武汉大学[12],河北农业大学[4],山西农业大学[5],信阳师范学院[3]等高校校区内木本植物物种种类均在200种以上,尤其纬度上比郑州市还高的河北农业大学校区、山西农业大学校区,比郑州市9所高校所有的木本植物物种总数还要多,这说明郑州市高校校园的木本植物景观配置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在植物区系组成中,蔷薇科植物运用最多,科和属的分布多样化。单种科、单种属、寡种科和寡种属所占比例较大,构成校园木本植物的主体。尤其属内物种分类学特征相对稳定,相似程度高,分布区比较稳定,因此,对于郑州市区域而言,适合很多科属植物生存的,在引种上仍有很大的潜力。
(3)郑州高校校园木本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分布区类型上具有多样性。从属的水平上看,以北温带成分最多,同时东亚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以及泛热带分布也有较大比例,这四种分布类型分别占总属数的26.09%,17.39%,10.43%,11.3%,占总种数的39.26%,11.52%,9.95%,10.99%、,呈现出温带特点为主,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13]。董东平等人[14]在对同区域的嵩山自然分布木本植物区系调查中发现,在属的分布区类型上,居于前四位也是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泛热带分布,分别占总属数的27.7%,16.89%,14.19%,14.19%, 具有温带性质为主兼有南北过渡的基本特征。可见,以栽培种,引进种为主的校园木本植物区系和同区域的自然分布木本植物区系,二者区系相似性很高,这可能与河南处在南北气候过渡带上有关,使得郑州区域适合大多数科属尤其温带为主兼有热带分布类型的树种生存,木本植物分布区类型呈现多样性。
(4)除了公园、植物园外,高校校园也是凸显地区文化特色和储备植物资源种库的理想场所。一方面,植物种类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不但可以成为学生实习,写生的理想场所,更是校园特色、校园文化的很好体现。但我们在对郑州市各大高校校园木本植物调查中,发现这些高校在绿化树种选择上随意性、盲从性较强,以致各个校园木本植物同质化严重,彰显校园特色上不明显,如河南中医学院完全可以多种些药用树种,河南农业大学可以多种些经济类树种,郑州大学、河南轻工业学院、郑州师范学院等这些开设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可以多引进特色树种配置一些体现艺术特色、张扬院系个性的园林景观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多收集、引进一些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树种,满足科研、教学需要,维护生物遗传多样性,丰富校园功能。从目前我们调查来看,郑州市高校内濒危、受保护树种偏少,数量也不多,有些保护树种甚至是单株,保护重视程度也不高,甚至有些濒危树种连简介牌都没有,以至于很多在校师生不知道这些物种就在校园内。
致谢:感谢河南农业大学2010级林学2班全体同学在本次调查中提供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王荷生.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20.
[2]丁圣彦,冯贵香,李黎.河南大学校园植物区系初步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3):51-55.
[3]王金平,贠冬梅,戴启金.信阳师范学院校园木本植物资源调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1(1):77-82.
[4]李俊魁,张涛,段大娟,等.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木本植物区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174-12176.
[5]高润梅,石晓东,郭晋平,等.山西农业大学校园木本植物资源现状调查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1):52-56.
[6]火树华.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200.
[7]王遂义.河南树木志[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00.
[8]任宪威.树木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100.
[9]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10]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50.
[11]王荷生.华北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300.
[12]黄德明.武汉大学校园木本植物种类的调查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3(1):31-34.
[13]李飚,蒲云海,陈芬,等.湖北南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2(2):4-8.
[14] 董东平,郑敬刚,叶永忠.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木本植物区系[J].林业科学,2009,45(3):160-166.
浙江省白豆杉植物区系探析 第4篇
1 分布概况
30年代白豆杉在浙江省龙泉市昴山首次被采集命名, 此后又在江西的德兴、井冈山, 湖南的宜章、道县、桑植、慈利、大庸市, 广西的临桂、上林以及广东的乳源等地陆续发现。白豆杉在浙江省的分布点有11个, 隶属于4县1市, 分别是衢县坑口乡大源尾、龙泉市凤阳山双折瀑上部、龙泉市凤阳山仙岩背下、龙泉市道太乡供村牛头岭、遂昌县岩坪乡外九龙、遂昌县柘袋口乡大西坑中坑、遂昌县九龙山内阴坑、遂昌县垵口乡大山村、松阳县枫坪乡箬寮岘香菇坑、缙云县大洋山西溪坑、龙泉市昴山。
浙江省白豆杉的分布区位于浙西南部, 地理位置界于北纬27°52′50″~28°44′36″、东经118°45′35″~120°16′47″之间。分布区内地貌以中山为主, 地质构造属华夏陆台闽浙地盾的组成部分, 山脉属南岭武夷山系, 并由此伸延而成的仙霞岭、洞宫山和括苍山, 这3座大山是白豆杉分布的主体, 海拔均在1 500m以上, 由此形成了千米以上山峰星罗棋布、山岭之间峡谷纵长、河流湍急、狭长山间盆地错落其间的复杂地形。此区域内的山地土壤以红壤 (海拔800m以下) 和黄壤 (海拔700~800m以上) 为主, 成土母质主要为凝灰岩、流纹岩和花岗岩风化的残积、坡积物。此外, 还有紫色土、粗骨土、中性火山岩土等非地带性土壤镶嵌其中。本区处于亚热带中部, 全年季风影响显著, 四季分明, 光热充足, 降水充沛, 同时, 由于地形起伏变化形成的山地气候与地带性气候特征明显不同, 形成了多种复杂的小气候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物种群与植物群落类型, 丰富了本区的植物资源。本区内多数植被受人为活动影响严重, 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已很少, 大部分低海拔地区已被农业植被或人工植被所替代, 其他地区也因植物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而呈现出各种次生植被类型, 但仍有局部地段的植被受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轻, 还残存少量良好的森林植被。白豆杉分布在这些交通不便、人口稀疏的偏远山区。
2 生境特点
在遂昌九龙山调查, 白豆杉生于海拔1 100~1 500m的阴山坡、谷地有针叶树混生的阔叶混交林中, 或成片生长于悬崖峭壁上。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阴, 土壤属黄壤类, 酸性, pH值4.2, 含有机质18%。根据胡绍庆先生的调查研究, 从14个样地和1992年在衢县大源尾进行的白豆杉群落调查的15个样地资料中分析得出, 白豆杉分布在海拔740~1 540m之间, 所处生境地势高峻, 坡度在30~50°, 坡向以朝北或朝东为主, 坡位以中下坡为主, 气温较低, 日照较少, 云雾多, 湿度大。土层厚度多在20~50cm, 成土过程较差, 土壤发育不够完全, 成土母质为酸性火山岩的风化物, 岩石裸露明显, 多在5%~20%之间, 枯枝落叶分解较差, 厚度一般为4~5cm, 腐殖质厚度达10cm以上, 土壤棕褐色或黄褐色, 疏松, 有机质含量高, 网状根系盘结, 富有弹性, 呈酸性反应。白豆杉也可在其他生境中生长发育, 从密度上来说相对稀疏, 如衢县大源尾的巨龙顶、和尚尖以及附近山脊, 在10~25°较缓坡度的山坡次生灌木林和山坡阔叶林下均有生长。分布于沟谷两侧及陡峭山坡矮林中的白豆杉生长旺盛, 结实良好, 种子受孕率较高, 而生于山顶或山坡阔叶林下的白豆杉长势较差, 结实较少或不结实。白豆杉也能耐一定的强光照, 但在林分郁闭度0.6~0.8的情况下, 生长最好, 密度最大, 上层乔木郁闭度超过0.9时, 白豆杉生长不良, 幼树及幼苗数量较少, 上层乔木郁闭度在0.5以下时, 白豆杉干形弯曲, 生长较差。白豆杉的根系在悬崖峭壁及裸岩地段可扎入岩缝, 呈丛生悬垂状生长。
3 植物区系组成与特点
3.1 起源古老, 珍稀植物较多
在本区系中由于特殊的地形及其复杂的生境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为许多古老孑遗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白豆杉即为发生在白垩纪的一种孑遗植物。另外, 裸子植物中的黄山松、南方铁杉、福建柏、三尖杉、百日青和南方红豆杉等在白豆杉群落中也或多或少有分布。被子植物也不乏古老的类型, 大量的第三纪植物仍是该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 如木兰科 (Magnoliaceae) 的黄山木兰 (Magnolia cylindrica) 、凹叶厚朴 (M.officinalis subsp.biloba) , 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的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e) 、杨梅叶蚊母树 (Distylium myricoides) , 大血藤科 (Sargentodoxaceae) 的大血藤 (Sargento-doxa cuneata) 以及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 、樟科 (Lauraceae) 、胡桃科 (Juglandaceae) 、榆科 (Ulmaceae) 、壳斗科 (Fagaceae) 、桦木科 (Betulaceae) 、杜英科 (Elaeocarpaceae) 等的一些代表, 此外, 还有单种属、寡种属, 如木防己属 (Cocculus) 、野鸦椿属 (Euscaphis) 、山桐子属 (Idesia) 、苦苣苔属 (Conandron) 、一支黄花属 (Solidago) 等种类, 这些古老科及单种属、寡种属大多是第三纪古老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成分或更古老、更孤立的原始类型。
另外, 属于该区系的珍稀植物也较丰富, 主要有白豆杉 (Pseudotaxus chienii (cheng) 、南方铁杉 (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 、福建柏 (Fokienia hodginsii) 、百日青 (Podocarpus neriifolus) 、南方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三尖杉 (Cephalotaxus fortunei) 、青钱柳 (Cyclocarya paliuru) 、浙江樟 (Cinnanmomum chekiangense) 、短萼黄连 (Coptis chinensis var.brevisepala) 、黄山木兰 (Magnolia cylindrical) 、凹叶厚朴 (M.officinalis subsp biloba) 、尖叶黄杨 (Buxus sinica subsp.aemulans) 、尖萼紫茎 (Stewartia acutisepala) 、蓝果树 (Nyssa sinensis) 等, 其中多数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3.2 地理成分复杂并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到北温带的过渡性
参照吴征镒教授对中国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统计, 浙江省白豆杉群落的植物区系中含15个分布类型中的12个。从表1[2]中可看出, 该区系以东亚分布、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及热带亚洲分布5个类型为主, 共有126属。占总属数的78.75%。热带分布成分2~7项共有68属, 占总属数的42.5%。温带分布成分8~14项共有89属, 占总属数的55.63%。中国特有分布3属占1.88%。从属的分布区类型及百分比来看, 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性质, 并且温带成分明显较高, 其中又以东亚成分为主, 说明该群落的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到北温带的过渡性, 并且也说明了中国日本植物区系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存在着某种微妙的纽带联系, 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与本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现针对白豆杉分布点的主体山脉或所在县市植物区系, 采用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白豆杉群落植物区系中的热带成分较之主体山脉及所在县植物区系成分较低, 并主要表现在泛热带成分的百分比上, 而温带成分又相对高于主体山脉及所在县的植物区系成分, 并集中反映在东亚分布的成分上, 这可能是与白豆杉分布在海拔740~1 540m及其群落所处的特殊的生境有关, 同时也说明了白豆杉群落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以及亚热带向温带植物区系的过渡性。从整体上看, 白豆杉群落的植物区系成分与其主体山脉及所在县市的植物区系联系是分不开的, 白豆杉群落的植物区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类特殊生境造成的特殊情况。
注:表中百分比不包括世界分布。
4 保护及开发利用建议
4.1 保护建议
浙江省是白豆杉的最集中产地, 尤其是衢县大源尾集中连续分布面积达3 879hm2, 数量面积均在全国之首, 为进一步研究白豆杉种群发生、发展及演化提供了一个理想而重要的基地。然而, 随着生产的发展, 当地群众的樵采、烧炭以及低海拔地区的开荒种粮等频繁的经营活动正不断地威胁着这个区域白豆杉的生存。为了保护这一物种及其生存的特殊环境,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在此建立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 并建立白豆杉种群研究的定位基地, 深入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此外, 尚有龙泉道太乡牛头岭、遂昌大西坑和土安口乡山村以及缙云的大洋山等分布点都不属于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白豆杉在这些地点的生存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呼吁各地林业部门应加强保护, 严禁采伐天然林, 保护珍稀物种及其生境, 在有白豆杉等珍稀物种集中分布区域建立保护点或保护小区, 以防珍稀物种数量的进一步减少。
4.2 开发利用建议
白豆杉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多呈丛生状生长, 枝叶翠绿种子洁白如玉, 别具特色, 是理想的高雅庭院和公园绿化观赏树种, 种植在树荫下或池石边, 别具一格。在园林中, 把白豆杉与红豆杉栽在一起, 当他们的种子成熟时 (9~10月) , 则红、白相映成趣, 是极好的庭园观赏树种。另外, 白豆杉的木材纹理致密具有良好的弹性, 是理想的美工及细木工用材, 据报道, 白豆杉叶、皮内含多种生物碱[3], 目前国内外有关专家正在进一步开展其经济价值及开发利用的研究。因此, 对该树种应在保护好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引种 (迁地) 保护和庭园绿化, 严防乱砍滥挖等破坏活动。
参考文献
[1]张韩芳, 章昭尧.浙江植物志 (第一卷) [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胡绍庆.浙江省白豆杉植物群落区系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 2001, 21 (5) :59-62.
区系地理 第5篇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和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等为依据,武功山有国家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共计35科52属68种.本文对上述珍稀保护植物的生活型及其区系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分布的52属珍稀濒危植物中,热带分布型有16属,占种子植物属的.30.77%,温带分布型有20属,占38.46%,其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亚热带过渡性质;中国特有分布型15属,占总属数的28.85%,具有特有性强,起源古老的特征.
作 者:肖宜安 郭恺强 刘曼生 肖南 胡文海 黄族豪 殷帅文 廖信军 李晓红 XIAO Yi-an GUO Kai-qiang LIU Min-sheng XIAO Nan HU Wen-hai HUANG Zu-hao YIN Shuai-wen LIAO Xin-jun LI Xiao-hong 作者单位:肖宜安,刘曼生,肖南,胡文海,黄族豪,殷帅文,廖信军,李晓红,XIAO Yi-an,LIU Min-sheng,XIAO Nan,HU Wen-hai,HUANG Zu-hao,YIN Shuai-wen,LIAO Xin-jun,LI Xiao-hong(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郭恺强,GUO Kai-qiang(井冈山大学,信息与传媒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山东省胶东半岛植物区系调查 第6篇
1 胶东半岛植物种类
据本次调查, 胶东半岛有维管植物105科, 384属, 775种 (含62变种, 8变型) 。其中, 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8种, 山东稀有濒危植物26种 (特有植物8种) 。分别隶属于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的105科、384属。各植物门科、属、种数目见表1。
1.1 蕨类植物门
共计9科, 15属, 28种 (含2变种) 。山东省蕨类植物记录25科, 41属, 107科 (含9个变种) 。胶东半岛蕨类植物科、属、种分别占山东省总数的36%、53.7%、26.2%。种类以鳞毛蕨科为主, 其次为卷柏科, 全为草本植物。
1.2 裸子植物门
共计4科, 10属, 18种 (含2变种) 。其中, 乔木4科, 10属, 16种 (含1变种) ;灌木1科, 2属, 2种 (含1变种) 。
1.3 被子植物门
共计92科, 359属, 729种 (含58变种、8变型) 。其中, 乔木31科, 63属, 133种 (含13变种、3变型) , 灌木25科, 51属, 93种 (含15变种、1变型) , 草本55科, 244属, 474种 (含25变种、4变型) , 藤本14科, 19属, 29种 (含5变种) 。
单子叶植物纲9科, 68属, 130种 (含11变种、1变型) 。其中, 乔木1科, 1属, 1种;灌木1科, 2属, 5种;草本9科, 66属, 124种 (含11变种、1变型) 。
双子叶植物纲83科, 291属, 599种 (含47变种、7变型) 。其中, 乔木30科, 62属, 132种 (含13变种、3变型) ;灌木24科, 49属, 88种 (含15变种、1变型) ;草本46科, 178属, 350种 (含14变种、3变型) 。藤本14科, 19属, 29种 (含5变型) 。
按植物生活习性划分, 乔木35科, 73属, 149种 (含14变种、3变型) ;灌木26科, 53属, 95种 (含16变种、1变型) ;草本64科, 259属, 502种 (含27变种、4变型) 。藤本14科, 19属, 29种 (含5变种) 。见表2。
2 胶东半岛沿海防护林植物区系特征
由于受历史上地质变动, 人为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始植被类型已分布很少, 目前主要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由于胶东半岛位置特殊, 地形复杂, 形成了独特的半岛植被类型。其特点:
2.1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胶东半岛维管植物105科, 384属, 775种 (含62变种、8变型) 。分别占山东维管植物总数的57.3%、42.9%、33.4%。自然分布的维管植物98科, 337属, 658种, 分别占山东自然分布维管植物总数的63.6%、54.7%、39.7%;种子植物分别为89科, 322属, 630种, 分别占山东种子植物总数的72.4%、53.9%、42%。包含的维管植物科、属、种, 无论是总数还是种子植物, 都占全省较高比例, 植物种类丰富;同时, 被子植物种数占植物总种数的94.1%,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占比较少, 说明被子植物是胶东半岛植物区系的主体。见表3。
2.2 优势现象比较明显
从胶东半岛植物区系按科所含的种数多少排序来看, 含50种以上的大科有3个, 含20种以上50种以下的科有5个, 种数在10~19个的科有12个, 1~9种的科有69个。大于10种的20个科, 共计220属475种, 分别占整个植物区系属和种的68.3%、75.4%。而科数仅占22.5%, 表明这些科构成了区系种子植物的主体。见表4。
从表5可以看出, 胶东半岛植物区系种子植物属的大小统计来看, 种数在10种以上的属有4个, 种数在5~10种的属有20个, 24个5种以上的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6.3%, 而种数共为169种, 占本区系总种数的26.8%。由植物区系优势科、优势属的分析来看, 这些优势科、优势属构成了本区系植物的主体, 优势现象很明显。
备注:种数在10种以上的属4个, 种数在5~10种的属20个。
2.3 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胶东半岛区域具有古老的地质历史和有利的自然条件, 自新生代胶辽古大陆分离之后, 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使得一些古老的类群得以保存, 从而形成了该区植物古老的区系特点。
在本区域的现代区系中, 起源古老的属相当丰富, 在中生代就已出现的松属、胡桃属、槭树属、榛属、枣属、荚蒾属、杨属、柳属、栎属以及于新生代第三纪大量兴起并广泛分布的枫杨属、桤木属、朴属、榆属、椴树属、栾树属、盐肤木属、卫矛属等均有分布。由此可见, 原始植物的保存和繁衍, 展示了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2.4 分布类型多样, 地理成分复杂
胶东半岛位置特殊, 地形复杂, 形成了独特的半岛植被类型。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地理历史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植物成分构成较为复杂, 在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的同时, 有较多的其他区系成分, 构成了物种组成及分布类型的多样性。
按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划分, 15种分布类型在该区系中均见分布, 北温带分布占本区总属数的比例远高于中国区系本分布类型所占比例, 居所有分布类型首位;各类温带性质的属占总属数50%以上;典型的温带分布科如杨柳科、胡桃科、榆科、桦木科均见分布。
由于地处沿海, 气候温暖湿润, 温差小, 许多南方亚热带的植物能够在此分布生长, 仅次于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属主要分布于热带, 有的分布区边缘到达亚热带、温带, 胶东半岛植物区系多属于这种情况, 如大戟属、鹅绒藤属、马兜玲属、牛膝属等。说明该区系具有一定的热带亲缘。乔木树种有刺楸、枹栎、短柄枹、榔榆、乌桕、山胡椒、黄檀、梧桐、黄连木、枫杨、三桠乌药、胶东卫矛等;灌木有竹叶椒、刺榆、白木乌桕、白檀等;藤本植物有南蛇藤、华东菝葜、络石、扶芳藤、鸡矢藤等。
2.5 种的新特有现象比较明显
山东省地处华东、华北及东北等多个植物区系交汇的位置, 地史上曾与辽东半岛和日本相连, 区系成分相互渗透。在山东仅有的76种特有植物中, 胶东半岛有8种, 分别是山东假瘤蕨、泰山岩蕨、烟台翠雀花、长冬草 (烟台山蓼) 、宽蕊地榆、青岛老鹳草、泰山苋、泰山前胡等。其中山东假瘤蕨、泰山苋、低矮山麦冬等为近年来在山东省发现的新种。
区系地理 第7篇
1崂山的自然概况
崂山地理位置为北纬36°03′36°24′、东经120°07′120°43′, 南北最大纵距40km, 东西最大横距46km, 面积7 512.4km 2。崂山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区域, 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 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 基岩以花岗岩为主[8]。崂山地区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 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明显, 具有雨水丰富, 年温适中,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气候温和等特点。由于濒临黄海, 受海洋的调节作用, 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 昼夜温差小, 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气候特点。
2崂山植物的区系划分和区系特征
2.1崂山植物区系的分区方案和依据
2.1.1崂山植物区系的分区方案
依据地理条件和气候的不同, 将整个崂山地区划分为五个小区:北九水植物小区为A小区, 仰口植物小区为B小区, 北九水到太清宫间的植物小区为C小区, 太清宫植物小区为D小区, 华楼和夏庄植物小区为E小区 (图1) 。
(1) A小区, 即北九水植物小区。包含白沙河上游地区和南九水河流经的地区, 内含北九水、观崂村、柳树台、双石屋、滑溜口、大崂观、十梅庵、长涧、潮音瀑、茶涧庙、凉清河和蔚竹庵等景区。
(2) B小区, 即仰口植物小区。其东部濒临黄海, 海岸线很长, 内含仰口、仰口小北海、曲家庄、太平宫、华岩寺、关帝庙和王哥庄等景区。
(3) C小区, 即从北九水到太清宫的植物小区。其地理位置介于北九水与太清宫之间, 其内含铁瓦殿、崂顶、泉心河、东西岐、明霞洞、上清宫、砖塔岭和流清河等景区。
(4) D小区, 即太清宫植物小区。其地理位置为三面环海, 内含八水河、太清宫、张坡、崂山头、垭口和青山等景区。
(5) E小区, 即华楼和夏庄植物小区。其山势呈东南到西北递减的趋势。该植物小区较接近城区, 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影响。
2.1.2崂山植物区系的分区依据
A小区 (北九水植物小区) 和C小区 (从北九水到太清宫的植物小区) 的地貌组成了崂山山地丘陵的主要部分, 两个植物小区的地势起伏都较大, 二者以巨峰 (崂山最高峰) 山脉为界, 其阳面为从C小区, 其阴面为A小区, C小区从东南到西北地势逐渐升高, 而A小区正好相反。B小区 (仰口植物小区) 东临黄海, 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 海岸线较长, 地势较低, 其植物分布也呈现一定的特点。D小区 (太清宫植物小区) 三面环海, 其西北方上地势逐渐升高, 并且受崂山地区东南季风的影响, 使其气候冬暖夏凉, 泛热带植物分布明显。E小区 (华楼和夏庄植物小区) , 地势平坦, 纬度最高, 北温带植物分布更占优势, 但其接近城区, 所以栽培植物较多, 人为因素影响明显。
2.2 各小区的科、属、种的统计
崂山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23科, 478属, 1 004种 (含变种及亚种) , 占山东省的种数的43.3%[9,10]。其中A小区含有108科、378属、707种, B小区含有102科、332属、428种, C小区含有98科、313属、438种, D小区含有119科、312属、362种, E小区含有77科、205属、222种。以科的分布来看D小区占优势, 有119科, 占崂山地区总科数的96.7%。以属和种的分布来看, A小区占优势, 分别占崂山地区总的属数和种数的79.1%和70.4%。E小区分布的科数、属数和种数, 是所有植物小区中比例最小的植物小区, 这与该小区的地理与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2.3 各小区优势科、属的统计分析
2.3.1 各小区优势科的统计
A植物小区含有较多属数的科有石竹科 (9属) 、兰科 (9属) 、毛茛科 (10属) 、伞形科 (11属) 、百合科 (13属) 、十字花科 (15属) 、唇形科 (20属) 、蔷薇科 (23属) 、豆科 (24属) 、菊科 (43属) 和禾本科 (43属) 。B小区含有的较多的属的科有十字花科 (9属) 、蔷薇科 (9属) 、伞形科 (10属) 、莎草科 (11属) 、唇形科 (12属) 、豆科 (17属) 、菊科 (28属) 和禾本科 (42属) 。C小区含有较多属数的科有唇形科 (10属) 、莎草科 (10属) 、百合科 (12属) 、豆科 (17属) 、蔷薇科 (18属) 、菊科 (28属) 和禾本科 (41属) 。D小区含有较多属数的科有十字花科 (10属) 、百合科 (13属) 、豆科 (16属) 、禾本科 (17属) 、蔷薇科 (19属) 和菊科 (25属) 。E小区所含有的较多属的科有豆科 (11属) 、蔷薇科 (14属) 、菊科 (15属) 和禾本科 (27属) 。从中可以看出豆科、蔷薇科、菊科、禾本科是优势科, 在各植物小区属的数量上占很大的比例。
2.3.2 各小区优势属的统计
A小区含有较多种数的属有堇菜属 (Viola L.) (9种) 、鹅绒藤属 (Cynanchum L.) (9种) 、薹草属 (Carex L.) (11种) 、蓼属 (Polygonum L.) (12种) 、蒿属 (Artemisia L.) (13种) 。B小区含有的较多种数的属有堇菜属 (10种) 、蒿属 (8种) 、莎草属 (Cyperus L.) (8种) 、薹草属 (13种) 。C小区含有较多种数的属有堇菜属 (8种) 、蓼属 (9种) 、薹草属 (9种) 、鼠李属 (Rhamnus L.) (10种) 、蒿属 (11种) 。D小区含有较多种数的属有薹草属 (11种) 、蒿属 (13种) 。E小区含有较多种的属有沙参属 (Adenophora Fisch.) (5种) 、蒿属 (9种) 。
2.4 各小区植物种的丰富度和相似性系数
崂山地区的五个植物小区的植物丰富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A小区的植物种类最丰富, 植物种类数占崂山地区总种数的70.4%; C小区次之, 占42.6%;最为贫乏的为E区 (华楼和夏庄植物小区) 仅占22.1% (表1) 。
*:a、b表示分布于比较植物小区的植物种数, c为两比较植物小区的共有植物种数;s (%) =2c/ (a+b) 100
通过对各植物小区的物种相似性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A小区和C小区两个植物小区的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为53.3%, 其原因是A小区和C小区都是地势起伏较大的小区, 二者仅以最高峰巨峰山脉为界, 两小区的地理环境因素相近, 因而其相似性系数最高。D小区和E小区的相似性系数最低为30.8% (表2) 。其原因是它们的纬度相差最大, 而且D小区有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 其泛热带植物种类丰富;E小区由于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植物种类本来就少, 加上其大部分为北温带植物, 所以二者相似性系数最低。
2.5 各植物小区的特有种
各植物小区特有种是指在崂山地区的五个植物小区中, 一个植物小区含有而其它植物小区不含有的植物。
特有种在各小区所占比例中, B小区比例最高 (17.29%) , E小区比例最小 (7.21%) , 其后依次是A、D和C小区 (表3) 。以下各个小区进行分别介绍。
(1) A小区的特有植物的分布比例为17.26%。分布种类较多的有百合科 (5种) , 蔷薇科 (7种) , 豆科 (7种) , 唇形科 (7种) , 兰科 (7种) , 十字花科 (8种) , 这些物种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分布型。
(2) B小区是特有植物分布比例最高的植物小区, 分布比例为17.29%。分布比例较多的科有藜科 (5种) , 莎草科 (6种) , 禾本科 (8种) 。其中在崂山分布的远志科远志属 (polygala L.) 的种仅在仰口有分布。仰口海湾沙滩还分布较多的适宜生长于海滩盐碱地的植物。例如藜科的盐角草 (Salicornia europaea Linn.) 和藜科的滨藜 (Atriplex patens (Litv.) Iljin) 。
(3) C小区的特有性比例为9.59%, 属于特有性比例较小的植物小区。该小区地理位置处于A小区与D小区之间, 气候又介于二者之间, 为半温暖半湿润气候, 所以其植物特有性较小但仍分布特有植物42种, 其中分布种类较多的有蔷薇科 (4种) , 菊科 (4种) , 禾本科 (5种) 。
(4) D小区特有性比例相对较高为14.36%。D小区三面环山惟有南面临海, 气候湿润, 泛热带植物分布较多, 含有特有植物52种, 其中菊科分布3种, 豆科有4种, 其余仅分布一种或两种。
(5) E小区特有植物最少为7.21%。仅有16种, 分布于14个科中, 每个科仅含一种或两种, 人为和气候因素是导致其特有性低的主要因素。
注:a为各小区特有野生植物种数; b为各小区野生植物总种数; c (%) =a100/b
(6) 各小区都含有的植物有31种分别为:
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 (胡桃科) , 辽东桤木 (Alnussibirica Fisch. ex Turcz) (桦木科) , 大叶苎麻 (Boehmeria longispica Steud.) (荨麻科) , 小藜 (Chenopodium serotinum L.) (藜科) , 大叶铁线莲 (Clematis heracleifolia DC.) (藜科铁) , 长冬草 (Clematis hexapetala Pall. var. tchefouensis (Debeaux) S.Y.Hu) (藜科铁) , 蝙蝠葛 (Menispermum dauricum DC.) (防己科) , 独行菜 (Lepidium apetalum Willdenow) (十字花科) , 荠菜 (Capsellabursa-pastoris (L.) Medic.) (十字花科) , 播娘蒿 (Descuminia Sophia (L.) webb.Ex Prantl) (十字花科) , 多腺悬钩子 (Rubus phoenicolosius M-axim) (蔷薇科) , 委陵菜 (Potentilla chinensis Ser.) (蔷薇科) , 月季 (Rosa chinensis) (蔷薇科) , 杏 (Prunus armeniaca L.) (蔷薇科) , 短梗胡枝子 (Lespedeza cyrtobotrya Miq.) (豆科) , 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豆科) , 柿 (Diospyros kaki L.) (柿科) , 田旋花 (Convolvulus arvensis L.) (旋花科) , 夏至草 (Lagopsis supine (Steph. ) IK.-Gal.) (唇形科) , 内折香茶菜 (Plectranthus inflexus (Thunb.) Vahl.ex Benth.) (唇形科) , 茜草 (Radix Rubiae L.) (茜草科) , 钻叶紫菀 (Aster subulatus Michx.) (菊科) , 黄瓜菜 (Paraixeris denticulate Nakai.) (菊科) , 羽裂黄瓜菜 (Paraixeris pinnatipartita (Makino) Tzvel.) (菊科) , 细柄黍 (Panicum psilopodium Trin.) (禾本科) , 大狗尾草 (Setariafaberii Herrm.) (禾本科) , 宽叶薹草 (Carex siderosticata Hance.) (莎草科) , 鸭跖草 (Commelina communis L.) (鸭跖草科) , 灯心草 (Juncus effuses L.) (灯心草科) , 华东菝葜 (Smilax sieboldii Miq.) (百合科) , 铁苋菜 (Herba Acalyphae L.) (大戟科) 。
2.6 气候因素对各小区植物分布的影响
崂山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 兼有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2℃ , 年平均最高温度15.9℃ , 年平均最低温度9.1℃ , 年平均无霜期209 d。
从划分上来看A小区是所有小区中面积最大的植物小区, 再加之其地理与气候条件使其成为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小区, 达707种, 占崂山所有植物种类的80.8% (表1) 。A小区植被类型大多为北温带分布, 它决定了崂山植物区系主要为北温带分布类型。
B小区东临黄海, 整个植物小区海岸线较长, 西面与A小区相临, 所以它与A小区和同样临海且地势较低的D小区的植被相似度都较高分别为44.3%和42.8% (表2) 。其含有的特有植物也较多有74种 (表3) , 仅次于A小区 (122种) , 所以仰口沿海植物小区的植被也有其相应的特色。
太清宫降水较多, 空气湿润, 具有亚热带北缘气候特征。分布于此的D小区尽管面积最小, 但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 使其植物分布种类繁多, 植物区系构成复杂, 既有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又有华北植物区系成分, 东北植物区系成分, 还有与日本, 美洲, 欧洲相近的植物区系成分, 尤其以热带及亚热带植物分布种类较多。太清宫的52种特有植物中37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有分布。
C小区分布于中部低山及丘陵地区是介于A与D小区的过渡地区, 气候半温暖半湿润, 植物资源也介于A与D小区之间, 从相似度上来看它与A小区相似度最高达53.3 (表2) , 与D小区的相似度也高达43.0 (表2) , 这说明C小区是北九水与太清宫小区的过渡地区。
E小区的植种类数和特有植物种类数都不是很高, 也是所有植物小区中唯一一个不临海的植物小区, 加之所处的纬度最高, 所以其北温带植物分布更为明显。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从D小区到A小区再到E小区, 北温带植物分布逐渐加强, 这与各个植物小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 结论
整个崂山植物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 中亚-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华北植物地区, 辽东、山东丘陵植物亚地区, 鲁东丘陵植物小区[6,7,8,11]。崂山植物区系分区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划分, 通过对植物小区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 各植物小区的区系特征, 如种丰富度, 特有性和相似性系数方面均存在差异, 主要表现在山地丘陵和沿海地区的比较, 这与崂山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另外对各小区的区系特征的描述, 进一步验证了崂山植物区系主要是温带性质, 但有一定的泛热带性质, 特别是太清宫植物小区, 这与崂山所处位置和区系的演变、来源有关。
参考文献
[1]王士全, 贾泽峰, 李法曾.山东崂山植物区系研究.武汉植物学, 2001;19 (6) :467—474
[2]臧得奎, 孙述涛.山东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西北植物学报, 2000;20 (3) :454—460
[3]侯元同.青岛崂山野生木本风景植物资源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2000;26 (3) :26—30
[4]侯元同.崂山的野生木本花卉及其的开发利用.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25 (1) :16—24
[5]任强, 樊守金, 赵遵田.青岛崂山药用植物研究.山东科学, 2001;14 (3) :43—47
[6]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区类型.云南植物研究, 1991; (增刊IV) :1—139
[7]张伟, 赵善伦.山东植物区系分区研究.广西植物, 2002;22 (1) :29—34
[8]樊守金, 胡泽绪.崂山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9]陈汉斌, 郑亦津, 李法曾.山东植物志 (下卷)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4
[10]陈汉斌.山东植物志 (上卷)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4
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区系特征 第8篇
植物区系组成是群落结构的基础, 对于反映植物群落的性质有着重要作用[3]。植物区系研究是植被恢复的基础, 是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广州市作为高度发达的城市, 在城市化过程中, 植物种类与区系都会发生变化, 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区系特征, 可以为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地理范围22°26′-23°56′N, 112°57′-114°03′E。广州市土地面积7434.4 km2, 常住人口1.27107, 行政区包括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萝岗10个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市。广州市处于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过渡地带,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水系发达, 河道众多, 水域面积广阔。广州市位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地点与时间
调查区域为广州市中心六区, 包括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海珠区、黄浦区和白云区。参考园林普查资料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根据绿地面积和分布情况, 按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分层取样, 并对荒地进行调查, 共调查绿地136个。调查时间为2011年10~11月。
2.2 调查方法
对每个绿地, 在对绿地进行样线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绿地异质性确定绿地调查样方数量, 进行样方调查。乔木、灌木和草本样方大小分别设置为10m10m、5m5m和1m1m。对于道路绿地, 调查100m长度范围内的乔木, 调查25m2的灌木, 草本样方按照1m1m进行调查。共调查乔木样方279个, 灌木样方522个, 草本样方1285个。记录样方的地理位置、绿地类型等, 乔木记录物种名称、胸径、冠幅、高度等指标, 灌木记录物种名称、高度、冠径等指标, 草本记录物种名称、高度、株数等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绿地植物种类构成
广州市中心城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23科386属572种 (含变种) 。其中, 蕨类植物13科14属22种, 占此次调查植物物种数量的3.8%。裸子植物7科14属17种, 占此次调查植物物种数量的3.0%。被子植物最为丰富, 共有103科358属533种, 其中, 单子叶植物20科97属132种, 占此次调查植物物种数量的23.1%;双子叶植物83科261属401种, 占此次调查植物物种数量的70.1%。
中心城区绿地植物中, 乔木种类有214种, 隶属于58科145属, 占所有调查植物物种总数的37.4%;灌木种类31科67属107种, 占调查植物物种总数的18.7%;草本种类最为丰富, 物种数达228种, 隶属于61科171属, 占调查物种总数的39.9%;藤本种类15科19属23种, 占调查物种总数的4.0%。
3.2 绿地植物科属组成
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 包含10种以上的共有17科, 是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的主要组成科, 共有191属299种植物, 分别占中心城区绿地植物总属数的49.5%和总种数的52.3%。其中, 含30种以上的科有2个, 为禾本科 (Poaceae) 和大戟科 (Euphorbiaceae) , 共有51属75种植物, 分别占总属数的13.2%和总种数的13.1%;含21~30种的科有3个, 分别为菊科 (Compositae) 、棕榈科 (Palmaceae) 和桑科 (Moraceae) , 共有43属69种植物, 分别占总属数的11.1%和总种数的12.1%;含10~20种的科有桃金娘科 (Myrtaceae) 、茜草科 (Rubiaceae) 和苏木科 (Caesalpiniaceae) 等12科, 共有97属155种植物, 分别占总属数的25.1%和总种数的27.1%。
含5~9种的科有爵床科 (Acanthaceae) 、紫葳科 (Bignoniaceae) 和楝科 (Meliaceae) 等17科, 共有73属109种植物, 分别占总属数的18.9%和总种数的19.0%。单种科和包含2~4种植物的寡种科共有89科, 占广州市建成区绿地植物总科数的72.4%, 这些科包含122属164种植物, 分别占总属数的31.6%和总种数的28.7%。单种科和寡种科植物主要为蕨类植物和观赏性较强的引种植物。
3.3 绿地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蕨类植物属共有5个分布区类型, 数量最多的泛热带分布属包括6个属, 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属, 包括3个属, 世界分布属、旧世界分布属和北温带分布属分别包括2个、2个和1个属。
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372个种子植物属涉及13个分布区类型和11个变型 (表1) , 植物区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 以泛热带分布所占比例最大, 达30.2%, 其次为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占12.7%。中国特有属3个, 占0.8%。
注:*比例计算时不包括世界分布属。
4 结论与讨论
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在中心城区绿地植物中, 热带属植物占总属数的79.3%, 这与位于广州郊区的流溪河上游保存的常绿阔叶林 (热带分布属占78.8%) [4]和邻近的深圳市城市森林植物 (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80%) [5]具有相似特征。这说明广州市在城市绿化时, 基本使用本地或相近地带植物物种, 遵循了适地适树的原则。
城市化对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种类有重要影响。尽管广州市中心城区植物区系与整个市域类似, 以泛热带分布为主, 但是城市化已经使植物种类构成发生了变化, 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物种数量比市域植物物种数少很多[6]。在未来城市绿化建设中, 应该增加城市植物物种数量, 增强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鉴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 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 采取屋顶绿化、立交桥绿化等措施, 增加物种丰富度。
摘要: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调查了广州市中心城区136个绿地, 共调查279个乔木样方、522个灌木样方和1285个草本样方, 分析了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中心城区共有绿地植物123科386属572种;绿地植物主要组成科所含物种数占总数的52.3%, 在中心城区绿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心城区绿地种子植物分属于13个分布区类型, 以热带成分所占的比例最大, 反映出该区植物分布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在未来城市绿化中, 应该增加城市绿地乡土物种数量, 增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关键词:城市化,分层抽样,城市绿地,植物区系
参考文献
[1]Müller N, Werner P, Kelcey JG.Urban Biodiversity and Design[M].John Wiley and Sons, 2010.
[2]Williams N, Schwartz M, Vesk P, et al.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predicting the effects of urban environments on floras[J].Journal of Ecology, 2009, 97:4-9.
[3]张璐, 谢正生, 陈北光, 等.广州帽峰山主要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成分分析[J].生态科学, 2002, 21 (4) :320-323.
[5]郭志华, 肖文发, 周云龙.广州流溪河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地理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 (5) :622-627.
[7]宋艳暾, 史志华, 余世孝, 等.城市化对绿地植物组成特征的影响——以深圳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3) :615-620.
[9]王瑞江主编.广州陆生野生植物资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0.
[12]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 1991, (增刊Ⅳ) :1-139.
区系地理 第9篇
关键词:种子植物,植物区系,百草坡自然保护区
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的交接处, 属中国西南山区, 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保护区环境多样而独特, 利于珍稀动植物的生存和分化, 同时, 作为古老生物区系和变异生物区系的交融地带, 保护区生物特有性较强且独特。
1 自然地理概况
四川百草坡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边缘的金阳县境内,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04'30″~103°26'06″, 北纬27°48'28″~27°57'36″之间, 总面积为25597.4hm2。保护区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台地西昌凉山隆褶区凉山小江断裂带, 处于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的交接处, 在康滇南北向构造体系中段的凉山褶皱断裂带上。属川西南横断山地纵谷南段红壤、褐红土区, 基带土壤为中亚热带红壤及山地红壤。保护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 干湿季分明, 夏季高温多湿, 冬季空气干燥, 云雨稀少。最高海拔4076.5m, 最低海拔仅1350m, 相对高差较大, 垂直气候差异显著。
2 研究方法
2007年8月、2008年5月2次进入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内, 采用样线调查和群落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植物种类资源的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 沿途进行GPS定位, 记录沿途出现的植物, 对现场可识别的植物直接记录种名, 对重要和不确定的植物采集带繁殖器官的植物标本并编号, 编号采取“样线序号-物种编号”的记录形式, 同时记录采集地点、海拔、采集时间、主要形态特征及生境条件, 标本鉴定参照文献。
根据野外采集的标本鉴定结果, 并查阅相关资料, 确认保护区内的种子植物资源情况, 裸子植物采用郑万钧 (1978) , 被子植物采用恩格勒 (1964) 系统编排。莎菲尔曾经指出:对于植物区系统计的目的来说, 最好利用植物的属, 因为属这一较高级的分类单位能较好地彼此划清界限。
2.1 植物种类组成
根据野外考察, 采集标本鉴定及相关资料整理, 初步统计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野生种子植物共计107科389属742种 (含种下分类群) 。其中, 裸子植物3科8属12种, 被子植物104科381属730种。
保护区种子植物总科数占四川省种子植物科数的56.02%, 占中国种子植物科数的35.55%;总属数占四川省种子植物属数的22.1%, 占中国种子植物属数的13.11%;总种数占四川省种子植物种数的8.68%, 占中国种子植物种数的3.02%。
2.2 属的分布区类型
根据吴征镒关于世界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将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389属划分为15个类型17个变型。保护区种子植物389属中, 包括39个世界分布属, 103个热带分布属 (2~7型) , 236个温带分布属 (8~14型) 和11个中国特有分布属。
3 结论
3.1 百草坡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
由于保护区的地形复杂多样, 山势高耸, 受第四纪冰川时期严寒气候的影响较小, 成为许多古老种属的避难所, 因此第三纪残遗植物属较多。
如在发生系统中完全孤立的麻黄属 (Ephdra) , 松科 (Pinaceae) 中最原始的油杉属 (Keteleeria) 和冷杉属 (Abies) , 以及被作为东亚植物区特征科以及通向葇荑花序类之桥梁的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在本区都有较多种类。另外在单子叶树木中被认为最原始的禾本科的竹亚科 (Bambusoideae) 也有较多分布, 比较典型的为箭竹属 (Fargesia) 和玉山竹属 (Yushania) , 它们显然是西南山地急剧抬升后的产物。
3.2 百草坡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 温带性质明显
保护区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包括15个类型及17个变型, 反映出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复杂性。
保护区中温带区系成分占绝对的优势, 包括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 各类温带植物共计179属, 占总属数的51.14%。其中, 具有代表性的有杨属 (Populus) 、柳属 (Salix) 、栎属 (Quercus) 、杜鹃花属 (Rhododendron) 、荚蒾属 (Viburnum) 、冷杉属、槭属 (Acer) 和柃木属 (Eurya) 等, 这些属多为木本植物, 是保护区内森林和灌丛的建群种和优势种。
3.3 百草坡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中特有现象明显
特有属丰富是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如杜鹃花属、栎属、杨属、柳属、连香树属 (Cercidiphyllum) 、槭属、水青树属、箭竹属、玉山竹属、藤山柳属 (Clematoclethra) 、羌活属 (Notopterygium) 等, 均为四川邻近地区的共同特有种。
3.4 百草坡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地理分布过渡性明显
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 区内河流南北走向以及大小凉山天然分野黄茅埂在南部的楔入, 使得地貌、气候和土壤等方面跨越较大, 在植物地理中处于中亚热带常年湿润的东部与干湿季分明的西部分界线上, 其森林植物表现为东西南北种类成分的汇聚和过渡, 具体反映为东西方向:中国日本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的交错过渡, 南北方向:热带和温带成分交错过渡。种间替代明显, 如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代替了高山松 (Pinus densata) , 云南铁杉 (Tsuga dumosa) 代替了铁杉 (Tsuga chinensis) , 高山锥 (Castanopsis delavayi) 代替了扁刺锥 (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等。同时, 地盘松 (Pinus yunnanensis var.pygmaea) 作为云南松灌木型生态变种的出现也反映了生态变种替代现象。
在南部区域因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向凉山山原植被区过渡地带, 森林植物互有变错, 水青树、连香树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在该区分布即为例证。究其原因, 可能缘于该区森林基带植被同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故, 其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了演替的种系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1-80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2004.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2-1976.
区系地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