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试题赏析
PISA试题赏析(精选3篇)
PISA试题赏析 第1篇
一、PISA专业视野下的阅读测评
(一) 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是一种基本技能, 是指以“实现个人目标、丰富自身知识、发展个人潜能、参与社会活动”为目的, 对书面材料的理解、运用、反思并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它将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二) 阅读文本和阅读任务
PISA阅读测评是通过提供一系列的阅读文本, 并对每个文本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 根据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情况来对其阅读素养进行评价。阅读任务以不同类型的试题为载体。 (见表1、表2)
(三) 阅读情景
PISA阅读测评认为, 人总是在某一特定情景下进行阅读活动的, 所以将阅读素养的评估放置在各种阅读情景中。但这里的“阅读情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阅读活动发生的环境, 它所强调的是不同的阅读目的。
例PISA2009阅读测评题。
学生看法
世界上有很多人, 正因饥饿和疾病而濒临死亡边缘, 但我们只关心未来的发展。当我们试图忘记这些人而不断继续向前时, 我们漠视了他们的需要。每年, 大公司都将大笔金钱投入到太空事业的研究。如果将这笔用于太空探索的金钱, 改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 而并非用在贪心的人身上, 广大人民的苦难必定得以减轻。 (小玲)
对很多人来说, 太空探秘的挑战是灵感的来源。数千年来, 我们都在幻想天堂的美妙, 渴望伸手触摸星星, 渴望与一些只在幻想中存在的生物沟通, 渴望知道……我们是孤单的吗?太空探索就是一种学习, 而学习就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当现实主义者不断提醒我们眼前的问题, 梦想者却拓展我们的思想空间。就是这些梦想家的远见、希望和渴望, 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小碧)
我们破坏雨林, 因为那里埋藏着石油;我们在神圣的土地上开矿, 只为得到铀。那么, 我们还要为解决自己所造成的问题而去破坏另一个星球吗?当然要!太空探索强化了一个很危险的信念, 就是我们可以靠不断增加的支配环境能力来解决人类的问题。如果我们始终知道附近有另一个星球正等待被掠夺, 那么人类便会很自然地不断滥用天然资源, 如河流和雨林。我们对地球的破坏已经够多了, 不要再打外层空间的主意了。 (达达)
地球资源正快速地耗尽, 而地球人口却以显著的速度增长, 如果我们仍然保持现在的生活方式, 生命将无法延续。污染导致臭氧层穿了个洞, 肥沃的土地已所剩无几, 不用多久, 食物来源也将随之消失。现在人类已面对因人口过多而出现的饥荒和疾病问题。太空是一个广阔的空闲领域, 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借着支持太空探索, 终有一天, 我们可以找到另一个可居住的星球。目前, 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太空漫游这一想法也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停止太空探索, 是狭隘和短视的。我们不但要为这一代人着想, 还要为世世代代人着想。 (小力)
忽视太空探索的好处, 人类将遭受重大损失。深入了解宇宙及其起源的机会十分宝贵, 不容错失。对其他天体的研究已让人明白到地球的环境问题, 假如不控制我们的活动, 那么不知地球将来会何去何从。研究太空旅行有间接的好处。激光和其他医学治疗方法的发明可以归功于太空研究。很多物质如特富龙都是人类为了太空探索所研究出来的。这些太空研究所创造的新技术, 给所有人都带来直接的益处。 (嘉嘉)
以上短文是由毕业班学生所写的, 请参考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1. 想想这5位学生所表达的主要看法, 你最认同哪一位学生?
2. 试用自己的文字, 以你自己和这个学生的主要观点, 来解释为什么你选择这个学生。
以上样题设置“广泛社会联系”这一公共情景, 根据“非连续性文本内容”要求完成“评价和反思”这一阅读任务。这个任务要求学生“跳出文本, 联系自身经验”, 利用他们自己的知识和信仰来评价作者提出的论点, 并通过提供自己的支持性论据, 或总结或介绍某个作者所提出的论据, 从而来比较科学地测评学生的基本阅读素养。
二、目前国内中考语文试题中吸纳渗透PISA理念的一些做法
PISA阅读测评强调的是联系实际、独立思考、主动阅读、持续发展, 关注的是那些有利于成为终身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它重点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从外在世界取得信息、解决问题, 并且将问题与课本里的基础知识相结合, 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素养。
为进一步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我们在中考语文试题命制时, 也在不断探索并吸纳PISA命题思想, 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 强调把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考查, 重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PISA阅读测评的思想, 在中考语文测评中主要渗透在以下几方面:
(一) 在语言交际和名著阅读测评中, 命题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连接知识和情景, 体现PISA测评特征之一——情景
例1 (2010年浙江台州中考题) 学生刘鹏对长跑缺乏信心, 老师用一句话鼓励他。下列不贴切的一句话是 ()
A.只有不快的斧, 没有劈不开的柴。
B.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C.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D.不怕慢, 只怕站。
该题拟定了一个学生熟知的场景, 俗语、诗句在语境中真正展现其固有生命力和意蕴, 充分体现语文知识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作用。
例2 (2011年浙江宁波中考题) 根据一位同学阅读《海底两万里》等两部名著后写的读书笔记, 请你按要求填空。
【读书笔记一】
情节概括
A.孤身斗舰队, 奇招灭火灾
B.风暴中偏航, 麦田里获救
C.遭冰山封路, 陷缺氧危机
D.海底观美景, 洋面见海难
(1) 上述情节中, 出自《海底两万里》的有 () () (只填序号)
【读书笔记二】
人物点评
A.他, 知识渊博, 机智勇敢, 沉着果断。他是一个神秘浪漫的人, 也是一个反抗压迫、支持正义的战士。
B.他, 心地善良, 刚毅勇敢, 酷爱真理。他是一个外科医生, 也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的航海家。
(2) 上述点评中, 点评尼摩船长的一项是 ()
该题巧妙地将具有一定混淆性的两部名著放在一起, 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 关注作品关键情节和主要人物, 真正要求学生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在真实的阅读场景中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
(二) 在综合性学习测评中, 紧密联系生活, 凸显现实意义, 体现PISA测评特征之一——运用
例3 (2011年北京中考题)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则材料。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共同信息, 说出北京市治理道路交通拥堵采取的两项主要措施是什么。综合两则材料, 可以看出北京市治理道路交通拥堵的思路是什么?
【材料一】
(数据来源:《北京市日报》2011年5月3日)
【材料二】
根据最新规划, “十二五”期间北京地铁 (轨道交通) 运营总里程将从现在的336公里增加到600公里, 到2015年, 北京中心城区步行不到1000米就能到地铁站。北京公交专用道路总里程也将从294公里增加到400公里, 中心城区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40.1﹪提升到50﹪。小客车出行比例力争从现在的35﹪左右下降到25﹪, 实施小客车总量调控, 保持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零增长。
该题关注社会热点, 将北京交通拥堵这一现实问题纳入考题。题目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形式, 要求完成“访问与检索”的阅读任务,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例4 (2010年浙江宁波中考题) 宁波书城的标识“甬抱书城” (如左图) , 设计者巧妙地将书和甬融合在一起, 此设计体现了桥梁、钥匙、太阳这三个概念, 其中“太阳”象征了对书城未来发展态势的祝福。请从“桥梁”“钥匙”两个概念中选择其中一个, 说说你的理解。
该题融艺术与文学为一体, 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又需结合材料答题, 开放与限制巧妙结合, 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相结合的综合语文能力。
(三) 在现代文阅读测评中, 改变常规命题思路, 注重考查分析、推论、交流等思维能力, 体现PISA测评特征之一——思维
例5 (2010年浙江绍兴中考题) 某文学期刊要做迟子建散文的专题, 其中选择了这篇文章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编者注) , 专栏记者为此采访了迟子建。以下是记者的提问, 假如你是迟子建, 你将如何回答?
问题A:通常我们不会用“惊天动地”来形容一只虫子, 而您用了, 并且还把它作为文章的题目。您是怎样考虑的?
问题B:有读者问, 您在描绘这一只虫子前, 花了很多笔墨, 似嫌拖沓, 对这一点您怎么看?
问题C:这篇文章收录在您的散文集《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中, 您说您比较喜欢这篇文章。那么, 您觉得对“虫子”的描绘, 最成功或最得意的是哪一点?
例6 (2010年浙江绍兴中考题) 专题刊登以后, 读者对文中“虫子”的行为各有评说, 该文学期刊就此做了一个网上调查, 下面是网友们的观点, 你的想法呢, 请你也写一写, 并作适当阐述。
1楼:对这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大家有什么想法, 一起谈谈吧。
2楼:一只令人肃然起敬的虫子, 一只令我自惭形秽的虫子, 一位令人敬爱的作家, 她的笔尖给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指引着沉实的价值方向。
3楼:生活中这样的虫子太悲剧了, 为什么非要爬上去呢?虫子的牺牲很无谓, 平淡是真, 惊天动地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折腾得起的。
例5让学生角色转换, 尝试回答记者的提问。一问一答的试题设计,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并将换位思考充分融入文本阅读中。例6采取了时下流行的网络发帖的形式, 先列举了“一楼二楼三楼”对“虫子”行为的评价, 再让考生评价虫子的行为, 这给了考生广阔的发挥空间, 不仅激活了考生的思维, 而且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能力和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能力和价值取向。这两道题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重视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 可以说利用PISA精神巧妙地考查了理解、运用、反思评价能力, 且突出了读者意识。
三、关注PISA专业视野下的语文试题命制
尽管国内许多语文试题命制中渗透了PISA思想, 在测评中也发挥了一些导向作用, 但由于种种实际因素的制约, 某些语文试题仍拘泥于“作者意识”和“文本时空”, 缺失PISA专业视野下阅读素养测评中的“情景”“运用”和“思维”。笔者认为, 关注PISA专业视野下的语文试题命制, 不仅要深刻领会阅读素养测评的内涵, 树立“读者意识”, 与“生活时空”对接, 注重“运用反思”, 还要着力关注以下几点:
(一) 实用性和文学性
国内语文测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 一般选取两篇连续性文本, 其中一篇是内涵丰富、富有人文价值的文学作品, 体裁包括小小说、散文, 还有一篇是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较强的非文学作品, 体裁包括议论文、科技小品文等。PISA阅读能力测试, 要求广泛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 跳出了具体的课程知识内容的限制, 由基于现实生活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网络发布等日常生活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材料组成, 它基本上涵盖了学生在学校内外的阅读活动中所接触到的所有阅读材料的种类, 且实用文章比例大于文学类文章。因此, 我国的语文阅读测试应拓展阅读材料选择的视野, 广泛选择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 注意文本类型的分配, 可以适当增加实用类文本的比例, 特别是在积累运用部分增加非连续性文本, 以言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形式, 考查学生真实的阅读素养。
(二) 限制性和开放性
在国内语文测试的阅读试题中, 开放题占了一定的比例, 但往往以感想类、列举文本外信息类居多。这些题目与阅读文本本身的关系极为松散, 而且答案往往设置成“言之成理即可”“能自圆其说即可”等, 开放度太大, 最终检测的不是阅读能力, 而是写作和记忆等其他能力。PISA阅读测试对开放题的完整界定是:“要求学生建构较长的回答, 允许有范围广的、多样的、个性化的回答和不同观点。通常要求学生将刺激文本中的信息和观点与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相结合, 其答案的接受程度不在于学生所处的立场, 而在于他们在判断和解释这些立场时利用阅读材料的能力。”因此, 我们对阅读测试题的开放性试题命制,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开放题应有一定的限制性, 开放度应该体现在对文本的多元体验上, 而不是通过填写与文本无关的信息来体现;题目设计应紧密联系文章本身, 文本外的信息也应是基于文本本身而衍生的, 答案设计尽可能“客观化”“等级化”。
(三) 虚设性和真实性
国内的语文试题在编制过程中往往为了情景而设置情景, 设置的情景有时是生硬的、虚幻的, 使试题失去了应有的信度。PISA测试从学生将来的成人生活的角度来考虑, 尽可能地再现对真实生活的模拟, 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实际, 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以真实的生活情景呈现问题, 能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表现、掌握关键能力的状态, 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因此, 在命制试题时, 我们设置的场景应该是合宜的、真实的、可信的。
(四) 形似性和神似性
国内的语文试题在编制时往往模仿PISA测试“有文本”“有情景”等形式, 但最后只是简单地检查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其内核, 使题目失去效度。这仅仅是形似而不是神似。PISA借助选择题和开放性的简答题, 多方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对文章内容、观点和表达形式的看法;整合文章各处的语段信息, 甚至整合两个文本 (图表) 信息进行推论;整合文本信息, 对重新设置的生活情境加以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PISA阅读试题呈现方式多样, 答案鼓励创新, 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因此, 我们要重点考查学生在题目背景信息下, 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灵活、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公平性和卓越性
PISA测试还在关注政府是否能够让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 (不管他们的家庭出身、所在学校、迁徙状况) 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是否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具备未来知识社会和工作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此, 任何一份试卷既要保证对每一个测试者都公平, 还要追求能展现教育的卓越, 有合适的难度和足够的区分度。
总之, 我们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 应该借鉴PISA专业视野下阅读测试的精华, 对语文阅读测试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准确定位试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追求“思考的阅读”“深度的阅读”和“实用的阅读”。
参考文献
[1]李广.为生存而学习:PISA评价思想价值取向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7) .
[2]陆璟.PISA2009上海实施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4) .
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第2篇
金陵(其二) 李白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 (1)请评析这首诗中间四句(颔联和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2)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个字?为什么? 答案 (1)将金陵昔日的荣耀繁华与眼前的荒凉萧瑟对比着写,形成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怀古伤今 的伤感沉郁情怀。 (2)“空”字,“空”是金陵怀古的题旨和情感的泉眼,山水风景不变,但空有其好,金陵不再是历史上的 金陵,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备受冷落。暗寓昔盛今衰、世事沧桑之感。 9.(广东省茂名市20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永州乡下。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2)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衰败、荒寂的荒村景象。处处围绕一个“荒”字,描绘出一幅荒 凉凄清的画面:经霜袭击的树叶在变黄,在瑟瑟秋风中孤独地飘落,溪上小桥铺满枯叶;荒村除古木之外, 一无所见;耐寒的山花疏疏落落;幽深的泉水在深秋时节也时断时续,只剩一线。 (2)诗人借山水排遣谪居生活的郁闷之情,希望忘却得失恩怨、是非荣辱,但这种宁静、淡远又与诗人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所以用无“机心”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闲静中深蕴(或:孤愤,忧愤,幽怨,抑郁。无奈)。 10.(贵州省银河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11.(河北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岁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⑴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分析本诗颔联第一句“窥”字的精妙之处。 ⑵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答案 ⑴写出了诗人不愿打破宁静的环境,俯身悄悄观水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绿水的喜爱与怜惜。 ⑵由叙及情,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 12.(河北省邯郸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③夜榜:夜航。 (1)请结合具体意境,对“夜榜响溪石”进行赏析。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请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诗人在天黑的宁静中,荡着小船归来,夜船触溪石而发出声响。这里以有声表现无声,烘托出 诗人“溪居”之所静谧的氛围,反衬了四周环境的寂静。这看似随意的一笔,深合高超的艺术辩证法。 (2)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诗中实际表达了 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 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
南歌子试题及赏析 第3篇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解析] 利用对句,对偶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枝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
(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解析]下片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当初相见时及别后月色皎皎,江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答题要点:先实写离别时的情状,后两句虚写分别后的情景)
[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别情,是作者少有的不用典故的作品之 一。
上片写行客即将乘舟出发,正与伊人依依话别。 这时正当初夏,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外榴花竞放, 红艳似火,耀人双眼,这与室内昏暗的气氛恰好形成强烈对比。室内黯淡的气氛来曲折地反映话别者的心 情。
“玉人邀我少留行”,不仅是伊人在挽留,行客 自己也是迟迟不愿离开。“无奈”两字一转,写出事 与愿违,出发时间已到,不能迟留。接着绘出江上烟雨凄迷,轻舟挂帆待发,就在这诗情画意的描述中宛 转流露两人无限凄楚的别情。
“柳叶”两句,承上片“无奈”而来,由于舟行 在即,不能少留,而两人情意缠绵,难舍难分。这两 句,写临行饯别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这里运用比喻,以柳叶喻双眉,梨花喻脸庞。“别时”句又 一转,由眼前凄凄惨惨的离别场面回想到当初相见时 的欢乐情景,心情更加沉重。末句宕开,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怀的描写,只说半夜酒醒,唯见月色皓洁,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
PISA试题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