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和管理范文
耐药和管理范文(精选3篇)
耐药和管理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2013年9—12月份,从位于中国北方不同地区(河北省5株、内蒙古自治区7株、吉林省7株、黑龙江省9株、天津市4株、辽宁省2株)的规模化奶牛场中共分离出34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菌株,由吉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分离鉴定及保存。
1.2 主要试剂
MH培养基、伊红美兰培养基及药敏纸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公司;2×Taq Mix,购自MBI公司;DL-2 000 Marker,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1.3 药敏试验
应用21种药物对犊牛腹泻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按照CLSI推荐的K-B法进行,根据CLSI(2012年)的标准判定其耐药性。质控菌为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
1.4 犊牛腹泻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根据Gen Bank中的基因序列,并参照参考文献[4-6]采用Oligo7.0软件设计13对大肠杆菌常见耐药基因引物,引物序列及退火温度等见表1,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采用煮沸法提取细菌总DNA样本。PCR反应体系的总体积为25μL。PCR反应条件:95℃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退火1 min,72℃延伸1 min,共30个循环;72℃再延伸10 min;4℃终止反应。PCR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序,测序结果应用NCBI-BLAST比对后确定耐药基因。
2 结果与分析
2.1 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对2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34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对21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对强力霉素(n=34,100%)的耐药率最高;其次是复方新诺明(n=33,97.06%)、链霉素(n=32,94.12%);再次是氨苄西林(n=29,85.29%)、头孢噻吩(n=26,76.47%)、四环素(n=26,76.47%)等;其他抗生素耐药率相对较低,但基本都高于20.00%。
2.2 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
34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对21种抗生素多重耐药试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34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均出现多重耐药情况,最少的3重耐药,最多达19重耐药。其中16重耐药所占比率最大,达到20.5%;其次是7重和8重耐药,占11.7%。
2.3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对34株牛源大肠杆菌进行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的相关耐药基因PCR检测,结果见表4。对部分耐药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见图1,图2。
由表4可知,耐药菌株gyr A、gyr B、par C、aph(3')-Ⅱ、bla TEM、floR基因的检出率均达到50.00%以上,不耐药菌株相关耐药基因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耐药菌株检出率。
M.DL-2 000 Marker;1~22.aph(3')-Ⅱ目的基因的PCR扩增产物;23.阴性对照。
M.DL-2 000 Marker;1~22.bla TEM目的基因的PCR扩增产物;23.阴性对照。
3 讨论
本试验对我国北方6个不同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分离的34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进行了2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耐药率在50.00%以上的有12种抗生素,占所用抗生素的57.14%;耐药率在80.00%以上的有4种抗生素,占所用抗生素的19.05%,分别为氨苄西林、链霉素、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因此,这些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上基本失去了利用价值。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不尽相同,这与细菌分离株的来源和采集数量有关[7,8,9,10]。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34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对呋喃妥因、磷霉素、头孢噻肟、多黏菌素B的敏感率均在50.00%以上,但由于呋喃妥因是兽医临床禁用药物,因此临床上可以选择剩余3种抗生素应用,上述结果与王磊杰[11]所报道的关于猪源大肠杆菌耐药分析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头孢唑啉的耐药率为26.47%,但其中度敏感率达到61.76%,因此滥用此种抗生素可能会导致大肠杆菌出现耐药性。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现象较严重,为76.47%。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大肠杆菌引发的疾病时,要慎用少用这类抗生素,选择有效抗生素联合用药。分离的34株犊牛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现象相当严重,最多的可高达19重耐药。10重耐药以上确定为22株,所占比例达64.70%,分离菌株多数呈现多重耐药性。
应用PCR方法对临床分离的34株牛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携带率分别为42.42%(aad A)、72.72%[aph(3')-Ⅱ],同时携带aad A和aad B基因的有4株(11.76%),携带aad A和aph(3')-Ⅱ基因的有12株(35.29%),同时携带aad A、aad B、aph(3')-Ⅱ三种基因的有4株(11.76%),由此推测,携带耐药基因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12,13,14]。但四环素类抗生素检出的tet(B)和tet(D)耐药基因率分别为36.36%、27.27%,与高耐药率的药敏试验结果相比,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不相关,具体原因仍需进一步探究。同时,在不耐药菌株也检测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存在,但由于采集的数量有限无法确切说明这些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为了解中国北方地区部分规模化奶牛场犊牛腹泻大肠杆菌耐药情况及相关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试验采用K-B法和PCR方法检测了部分规模化奶牛场分离的34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耐药率和相关耐药基因。结果表明:34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对强力霉素的耐药率达到了100%,耐药率在80%以上的有4种,分别为氨苄西林、链霉素、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其他菌株耐药率普遍高于50%,且多重耐药严重。此外,试验共检测了13种耐药基因,其中gyr A、gyr B、par C、aph(3')-Ⅱ、blaTEM 5种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74.07%、81.48%、66.67%、72.72%、61.29%,其他耐药基因检出率相对较低,但均高于20.00%。说明中国北方地区部分规模化奶牛场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且高耐药率的产生可能与携带的耐药基因存在一定关系。
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制度和措施 第2篇
一、病人应单独安置在隔离病室,必须进行接触隔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在床牌标贴接触隔离警示标识,提醒医务人员。
二、限制病人家属探视,如必须探视,每次1-2人,家属应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消毒,必要时穿隔离衣。
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确保无菌操作。
四、病室空气新鲜,每天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有记录。
五、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若病人有大便失禁情况,应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还应戴口罩和防护面罩。并在离开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手清洗或手消毒。
六、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洗手;无明显污染时,用速干手消毒剂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七、地面每日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用500-1000mg/L(0.05-0.1%)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拖擦。
八、床头柜、床单元、监护仪等物体表面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试。
九、血压计、听诊器不能共用,专人专用,每日保持清洁干净,终未消毒。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试)。
十、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十一、合理使用抗生素。
十二、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第3篇
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制度
1.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相关指标计算方式见附件5)。
2.感染管理部门应对本院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每三个月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配合医务部门监督实施。
3.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必须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4.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按照要求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信息,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5.药事管理委员会应根据本院微生物培养、药敏情况,定期进行抗菌药物淘汰或筛选,定期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调整。
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剂科
耐药和管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