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精选7篇)
《内蒙访古》教案 第1篇
《内蒙访古》
教案
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教学步骤:
一、引言:
同学们都听过腾格尔的《蒙古人》吧,那你们是否被那遒劲而苍凉的曲调所感染,想去内蒙看一看呢?那就让我们随着我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去游访内蒙,共同学习《内蒙访古》。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课文的相关知识:翦伯赞是我国历史学家,《内蒙访古》是他应邀访问内蒙古之后写的一篇散文。原文共有六小节,分用了六个小标题,本文选取了第二、三两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这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二、导读课文:
梳理结构:
给同学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写作线索?(游踪。按顺序说出这部分作者的游踪)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遗址)
2、参考课后第二题回答,这一部分写了那些内容?
1— 2段(所见)广阔而肥沃的塞外田野 2— 5段(所见)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
6—7段(看法感受)历史上民族纷争的原因 8—9段(所见)处在争夺焦点上的赵长城遗址 10—12段(看法)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
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分层并概括层义
“一段”部分共12段,分三层(1)、1—2段
写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原野
(2)、3—7段
着重写大青山南麓的原野及其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3)、8—12段
游览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
解读课文:
(一)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短的一段交代了作者的行踪。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从视野极小的山路中,走到广阔无垠的原野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内蒙一带在古时候常常被人称作“塞外”,而一提到“塞外”人们又不免想到“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严寒荒凉的景象,但作者看到的所谓“塞外”并不是这样:“„„”,作者用我国著名的粮棉产区作比,突出了“塞外”古今变化之大,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作者本来是要“访古”的,为什么要写塞外的变化呢?这只是一般描述,还是另有它意呢?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二)这一段写大青山的情况。
3段主要引用古籍,写大青山像墙壁一样把内蒙西部分成自然条件迥异的两边:山北是:“少草木,多大沙”的波状高原,山南则是平原。这是对内蒙西部地形即地理条件作总的概述。(板书)
接下去4段又一次引经据点写大青山树木的生长情况,即大青山的自然环境。(板书)
5段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对秋天的阴山南麓沃野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写秋天的阴山,用“青铜的屏风”作比。写深绿色山坡,连用“拖”“躺”“沐”三个动词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阴山下平静原野的特点。作者在指出阴山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和大青山一带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理想的园囿的基础上,在5段进一步突出了山南沃野的静美,充溢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烈歌颂之情。5段最后一句用“但”字转折,在生动的描写、抒情之后,巧妙地将描写自然风光转到了“民族关系”(板书)这一核心问题上,流露出对历史上民族纷争的深深遗憾,也表明了对这一核心问题的基本倾向。
通过5段最后一句承上启下,引出对历史的评述。将我们的视线从静谧的原野拉回到古代。指出:愈古,人类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游牧民族,因此水草丰美的阴山南麓是游牧民族的园囿也是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另一方面,汉族要排除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峪口。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这里一直是民族斗争的前沿阵地。正是这样一种情况,才使阴山地区在远古时代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板书)。也就为下文对赵长城的评述作了铺垫。
(三)8段承接上文,终于写到了“古长城”。在这段里,作者又引用古书中的记载,对阴山的古长城进行了考证,肯定了这正是一段最古的长城——赵长城遗址(板书)。9段写了一小段游记,说明赵长城的现状,这里就不作讲解。
下面3段作者展开了一个小议论:
10段开头就明确指出
论点: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
论据:修长成而不挨骂、破旧俗胡服骑射
提问:在论证第一个论据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赵武灵王的功绩,却首先拿秦始皇与
他作比较,用意何在?
这是为了用秦始皇来衬托赵武灵王,从而突出赵武灵王的伟大之处。赵国小,条件差,却能顺利完成修筑长城的浩大工程;秦国以统一后的全国力量,仅 是
连接长城,就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两相对比,赵武灵王的英雄业 绩
就越发显得突出。
看下一段,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作者所以把赵武灵王成为英雄,仅仅是因为他修筑了一条长城吗,更重要的是他能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国与北邻地少数民族,虽有一定的和平往来,但也常常受到他们的侵扰,赵国官兵笨重的战车和臃肿的战袍,在少数民族的骑兵面前显得十分笨拙,因此在战争中屡屡吃亏,赵武灵王于是下令,要求军队一律改着类似胡人的战袍,短衣长裤,并训练士兵骑马射箭。
提问:课文中所指的“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是什么?
是指赵国贵族官僚不肯脱下“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穿上少数民族
——也就是他们眼中蛮夷人——轻便的战袍。这些赵国贵族妄自尊大,不能虚心向
少数民族的长处学习。
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坚持实施,并最终击败了顽固分子的反抗而取得成功。这不仅仅是一条命令得以实现,也是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长处这以先进思想的胜利,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典范。在文章末尾,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句、一个肯定句,对赵武灵王这以英雄行为给予了热烈的赞颂。`作者有这种激昂的方式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陈规的保守主义者的有力的批判。
讲解: 赵武灵王修长成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的用意何在?
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在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积极抵御外来的侵略和虚心向外族的长处学习。这无疑是正确的,体现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原则。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后者。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长处,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为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作者充分肯定了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作了全面的公正的评价,也不仅仅在于宣传了民族关系的辩证法,而且是强调了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尚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今天我们只能做的更好。
提问:学习到这里,能否作者所表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在文章中作者始终围绕者一个专题谈,那就是我国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作者的观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珍视民族团结,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加强民族之间互学互助的友好气氛,这样国家才能快速健康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开篇就写内蒙巨大的变化的原因。
提问:在“一段最古的长城”者一章中,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去写“赵长城”,而用
了七节文字去写塞外风光和大青山呢?
这正是作者地高明之处,他站在历史发展地高度对民族关系做了回顾。写塞外风光,突出了农作物地生长,借以称赞农业技术向游牧地区传播这一历史现象。写大青山既写了阴山以南沃野地战略地位,有点出了“愈是远古地时代,人们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就为作者感慨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低下造成的民族纷争作了张本。所以,作者不惜大量笔墨写塞外风光,写大青山,正是为了突出珍视民族团结这一主旨。
作业:预习下一部分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
给同学分钟时间,思考:
1、离开赵长城后,作者是按照什么路线来游访的?
离开赵长城后,作者从大青山上游访到大青山下,先游访汉代古堡,后游访青冢。
2、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汉代古堡—建筑历史、古堡分布、汉城遗址及建筑目的。
青冢(昭君墓)——意义、位置、数量。
3、这部分可分为几层?
第一部分:(1—9段)写寻访汉代城堡和对修筑城堡的看法。
第一层:(1—4段)引用史书记载从总的方面谈阴山南北的汉代城堡,作者
并没有实地寻访。
第二层:(5—7段)作者亲自游览两处汉城遗址的情况。
第三层:(8—9段)写作者对这些古城遗址的两点看法。
第二部分:(10—14段)写游览昭君墓及作者对昭君出塞的看法。
讲解课文:
第一部分:(1—9段)写寻访汉代城堡和对修筑城堡的看法。
第一层:1段承上启下过渡段,由谈赵长城转入谈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
2段根据考古报告,对古城遗址的建筑年代、分布情况的记载,推断汉王朝在阴山一带有三道防线。
3段引用史书,说明汉武帝采用步步为营的办法,把第一道防线
远远地推进到阴山以北。这段文字,几乎权势用史料来证明上一段地论述,恰当的引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段考证了汉代光禄城得以指。用考古发现印证了史书记载。
以上几段,引用史书记载从总的方面谈阴山南北的汉代城堡,作者并没有实地寻访。
第二层:写了两处遗址的分布、出土文物,这是作者实地寻访的记载。以极为简明扼
要的记述,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
第三层:有是两段议论,写作者对这些古城遗址的两点看法。第一点,古城不是由于
经济原因而是由于军事原因建筑起来的,是军事营垒。第二,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
紧张时是一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驿站,甚至战争
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这两段论述简洁、观点明确,可以明确看出作者
是反对两族统治者所进行的战争而赞颂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的。第二部分:(10—14段)写游览昭君墓及作者对昭君出塞的看法。
上一部分写了阴山一带的城堡都被废弃了,但大青山下的昭君墓却永远不会废弃,因为它已经成为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
议论之后,作者给我们描述了青冢的位置及古今情况的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 对昭君这位为民族友好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深切景仰与缅怀。
接下来,作者并没有继续抒发自己对昭君的景仰之情,而是转笔写了大青山南麓还
有十几个昭君墓。写到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王昭君究竟埋在那里并不重要,重
要的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接着之处这反映了内蒙人民对昭君有好感,都
希望她埋葬在自己的家乡。这就为下文写对昭君出塞的看法提供了立论依据。
昭君出塞:也许同学们多是在文学作品中了解昭君出塞的,文学作品中对昭君被逼出塞的描写,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作者的文学创造上的。历史上,是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向汉朝请求和亲,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从而使匈奴和汉朝的和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在14段开头,文章用转折连词“然而”连接上文提出,“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使民族国家的屈辱”。接着进行反驳论证。
提问:作者怎样论证?论据是什么?
首先,提出在封建社会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同于今天,主要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
其次,又指出和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逼的,另一种不是被迫的。历史事实表明昭君出塞没有被迫的情况存在,因而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加以反对。
最后,得出结论:在封建时代还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要好得多。
提问:“在大青山下”这部分得两层之间,有什么联系?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汉代城堡是民族冲突的产物,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这两方面内容是汉朝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对匈奴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政策的产物。同时这也是作者对民族关系问题所表明的两方面观点——肯定抗击侵略的正义行动,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主张。
提问:作者是怎样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本篇文章可谓是“神系形联”,这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所谓“形联”,指的是作者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把各个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
文章起笔于塞外风光,接着写大青山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在着重写大青山上的古迹赵长城,高度评价了赵武灵王修长城的功绩,又引出了他“胡服骑射”的主张。然后从山上游到山下,集中笔墨写汉代古堡和昭君墓。这么多内容一线串下来,联系如此紧密。
所谓“神系”,是指仅仅围绕中心,使前后两部分密不可分,民族纷争多是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而各族人民都有友好愿望,他们之间的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因此,作者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思想主旨贯穿全文,将前后内容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特色:
选材上:这篇游记是别具一格的。一般游记,多偏重于记述游览的过程和即景抒情,本
文大体上也是按空间转移来写的,但记游很少,考证、议论较多。
结构上:两节有共同特点,都是先作一般概括的记述,在写对具体古迹的游览,最后发表
议论,这两部分虽然独立成章,但又连接紧密,浑然一体。
语言上:简单流畅,夹叙夹议,写景、状物、抒情异常准确、生动、鲜明。在引用古书时,力求简明扼要。而所有引文都恰切地包容在作者的叙述议论中,使读者很容易理解,而闭会感到古书的艰深。
课后练习:
《内蒙访古》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体会文中围绕一定中心选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了解作者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2.能力训练点:
(1)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概括能力。(2)培养学生围绕一定中心和段意安排好层次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
(1)体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作者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2)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产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2.难点
文中牵涉到许多地理和历史的知识,它们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故在教学中把它们作为难点予以突破。
3.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访问的路线,从而体会文章观古溯今,夹叙夹议的特点。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就文中的思考题进行讨论交流。2.学生小结本课的心得体会。教学步骤:
一、导读
1.新课导入
通过前两次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以访古为线索,通过对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残存古迹的记叙、描写和评论,肯定了抗击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行为,强调要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表达了作者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
2.明确目标
(1)理解如何根据中心选材和组材。(2)了解作者所引文献资料的作用。
二、讲读
(一)思考以下问题,讨论回答,明确选材与中心的关系。
1.作者访古的游踪是什么?
答:塞外风光→→大青山→→大青山南麓→→赵长城遗址(大青山上)→→汉代古堡(大青山下)→→昭君墓
2.《一段最古的长城》作者意在描述长城遗址,称颂赵武灵王,为什么要写沿途见闻?作者在这一节里还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组材?
★ 开头以地理游记惯用笔法,描述沿途见闻,突出今日塞外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接着,作者介绍了大青山的地理位置和南北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渲染了内蒙西部宁静和平的气氛,为下文的抚今思昔作为铺垫。
★再回溯历史,说明阴山南麓的战略要地的地位。
有关大青山的内容都是赵长城出现的历史背景,使读者领悟到我们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评价赵长城以及修筑长城的历史人物。
★文章至此,就极为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赵长城的描述及对赵武灵王的评论。
★作者这样由远及近,徐徐引入所要描述的中心,故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而且又充实了不少地理、历史知识,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3.《在大青山》下作者是如何将古堡和昭君墓联系起来的?
汉代古堡是争战的象征,昭君墓是友好的象征。但作者又引用史料证明即使是在战争时期,和平往来仍未断绝。可见,友好是争战的进步。
4.《一段最古的长城》如何与《大青山下》形成一个整体的呢?
★“形联”“神系”浑然一体。
“形联”指作者以访古为游踪,把各个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以上两个部分,“赵长城”“汉古堡”和“昭君墓”,位置从上到下,修建时间有先有后,作者根据时空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正是作者紧紧地把握住了材料间的种种联系,加之以访古游踪为线索,使全文浑然一体。
“神系”指本文围绕中心,使各部分密不可分。作者在寻访古迹的过程中,认为冲突是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友好往来从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因此加强团结,珍视友谊成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并贯穿全文。故无论写赵长城,颂赵武灵王,还是写汉古堡,强调和平往来,或写青冢,歌颂昭君精神,无不表现这一中心,从而使全文联成一体。
(二)明确引用资料的作用
本文读来令人感到文化底蕴深厚,试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本题可允许答案有一定的灵活性)
所引资料使作者阐发的感想、看法更有说服力,大大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识。
一类是用文献资料佐证个人见解,如
2.阅读课文P40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中心句是哪一句?(2)分为几层?
(3)作者不同意“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的理由是什么? 3.写一篇访问记,要求:(1)围绕一定中心安排好层次。
《内蒙访古》教案 第3篇
一、“如果他们”与“他们如果”
假设关系的复句,使用率极高,应该说不难驾驭,似乎没必要作太多探讨。但下番咬文嚼字的工夫,就会发现它不是那么稀松平常。就说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果”,用在陈述对象(主语)前或后,作用大不一样呢。它不仅涉及语法问题,还有表情达意的效果,一旦用错了,表意大相径庭。因此修改这种错误,不仅要调整语序,而且要调整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二小节第三句“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从反面强调了阴山以南的沃野对游牧民族的重要性。本句假设的情况是“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粗看作者意图没有纰漏,但细细推敲,这个假设情况不够严密。试比较,是原句好,还是改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好呢?
第二小节前三句阐述阴山以南的沃野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第一句作为中心句,直接点出。第二句以条件复句从正面强调,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游牧民族)就可以向中原长驱直入。这第二句以“他们”为话题,而第三句承前,也是以“他们”为话题,后边假设情况及后果都是陈述“他们”的,是说“他们”将面临某种情况,以突出这个沃野对游牧民族的重要战略意义。作者意思应表述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假设的情况是“失去了这个沃野”,陈述对象“他们”完全不必在假定范围内。假设情况稍有不同,出现的相应后果就有天壤之别。如原句“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可有不同的着重点:如果重点在“失去”上,后面的结果可以续为“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但如果重点在“他们”上,后面的结果就可以续为“汉民族就可以在阴山南麓构成一道牢固的北方屏障”。显然,原句把“他们”放在“如果”后面,就出现了多种可能,就难以准确地表情达意。而改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假设情况就只能续为“失去个沃野”这唯一选择,后面的结果只能续为“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完全可以突出沃野的战略地位,而没有任何歧义。
我们不妨造句作一下类比。“如果你失去了这次上场的机会”,可以把重点放在“失去”上读,其结果为:“就将永远告别舞台”;也可以把重点放在“你”字上读,其结果为“她就会跻身于名演员的行列”。而“你如果失去了这次上场的机会”只会有一种结果可续:“就将永远告别舞台”,不会产生其他结果。
“如果”后面假设项越多,产生的相应结果越多,往往歧义也越多;把陈述对象放在“如果”前,使假设的情况单一明了,就可以明确地表达作者意图。故原句改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为宜。
因此,必须明确自己要强调的结果,以此来确定假设项,确定“如果”一词的正确位置。
可以用公式来说明:假设复句中,陈述对象+“如果”,则几个分句共一个主语;“如果”+陈述对象,则几个分句各有自己的主语。
二、“塞外风光”与“黄沙白草”
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二小节:“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等。”写我们实际看到的与渴望看到的形成巨大反差。
其中“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句中的“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以并列关系出现。并列关系的短语之间应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塞外风光”与“黄沙白草”所表示的是不同等级的概念,它们之间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并非平等关系,不能把它们并列在一起。
试改为“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如黄沙白草之类”,好不好?
三、“火车敞开原野”
“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一小节:“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第一个分句“火车走出居庸关”的主语是“火车”,“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表时态,作状语,第二个分句“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没有主语,显然是主语承前省略,那么“火车”“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主谓语意能够搭配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句话前后不能共一主语,后句却没有出现应有的主语,导致前后语意不连贯。
内蒙访古分析 第4篇
已故历史学家翦伯赞同志所写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文章写于一九六一年。那年的夏秋之际,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几位历史学家,应乌兰夫同志邀请,访问内蒙,历时近两月,行程达一万五千里。访问归来,翦老便写了这篇《内蒙访古》,记述了这次访问的见闻和感想。全文一万二千多字,分六个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现在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作为教材的,是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第三节《在大青山下》。课文这两节虽是原文的节选,但却是相对完整的。原文一、六两节大体相当于文章的总说和结论,中间四节具体写访问古迹,二、三两节写的是内蒙西部访古,四、五两节则写内蒙东部访古,因此课文所选的这两节不妨看做内蒙西部访古的完整 篇章。下面分析一下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一、内容分析
(一)《一段最古的长城》
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古代宏伟建筑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最早,是战国时期燕、赵、秦等诸侯国,分别在自己北部,凭借山险筑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秦灭六国后,把原先燕、赵、秦靠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补,建成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后许多朝代都曾陆续修补、改建。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万里长城,则是明代重新改建的。目前,在内蒙西部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还绵亘着一段长达二百六十余里的古长城。翦伯赞同志经过考证,认为这是赵长城的遗址,所以称之为“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以访赵长城为线索,重点是分析在阴山一带筑城的原因,并评价完成这一巨大防御工程的历史人物,从而表达作者对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看法。
这节共十二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开始进入内蒙时的感受。第1段写将到内蒙时眼前展现的“古之所谓塞外”的雄浑气象。第2段写到内蒙后,一路所见到的,却是今天塞外的富饶景象 黄沙白草和沃野良田的对照,反映历史的前进。“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这一句,自然而然地使人想到塞外经济的发展与内地农业技术传播的关系。这两段虽然只是旅途情况的一般描述,但隐含的意思,却与全文中心十分合拍。
第二部分(第3―7段),详述内蒙西部地理条件的特点,对大青山一带在历史上为什么会成为争夺焦点,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第3段写地理概貌,指出阴山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第4段以史传记载和地名本义为证,指出大青山一带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理想的苑囿。第5段以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触,进一步突出山南沃野的肥美,既充溢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烈歌颂之情,又流露出了对历史上民族纷争的深深遗憾。这段在生动的描写、抒情之中,巧妙地点出了“民族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并且表明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倾向。第6段,历史地分析了山南沃野对游牧民族生存的重要性。第7段,用递进复句承上启下,又运用条件、假设等一连串偏正复句,简明而充分地阐述了这片沃野为什么是必争之地,要言不烦,准确有力。
这一部分在全文内容上是很重要的。因为深刻揭示出山南沃野是古代几个民族必争之地,下面写的赵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在这里就不言而喻了,而下一节对汉王朝战略部署的分析也就获得更充分的依据,并且使课文最后对和解政策的肯定更有力量:本来有必争的因素,却能在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下通过和解的方式改善关系,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第三部分(第8―9段),写赵长城修筑的背景、位置、规模以及它的遗址。
第四部分(第10―12段),评论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修筑长城。这无疑是一件抗击入侵、巩固边防的伟大事业。而这样大的工程并没有造成人民的灾难,当然尤其值得称颂。因为衡量历史是非的基本标准,是看其在历史上有无进步作用,和对人民是否有利。如果全面地考察民族之间矛盾关系的处理,那么抗击侵略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民族之间还应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才更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争取社会进步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大前提下,抗击侵略和相互学习是并不矛盾的。赵武灵王对祖传旧俗勇于革新,对异民族文化不存偏见,特别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还处在游牧时期,总的说,是落后的,而赵武灵王仍能力排众议,学习人家的长处,这种远见卓识,的确不同凡响。所以翦老把“胡服骑射”做为赵武灵王“更重要”的功绩,并在这一节最后连用反问、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给予肯定。
这部分对赵武灵王的两件事的评论,清楚地反映了本文在处理民族关系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看法。既是全面的,又是有所侧重的。
(二)《在大青山下》
这一节,以访大青山下的古迹――汉代古堡和昭君坟墓为线索,追溯了西汉时期汉与匈奴关系的历史踪迹,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关系问题的看法。
为了便于理解本节内容,我们先简略谈谈汉与匈奴斗争的始末。
匈奴是远在殷周时期即活动在我国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在西汉初年,它的武力空前强盛,使西汉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时西汉对匈奴采取的是忍让政策,多次被迫和亲。以后西汉经济发展,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到汉武帝时便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讨伐战争。课文中所说,派徐自为出五原塞筑城,汉武帝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事。到汉宣帝时,汉与匈奴的力量对比就完全改变了。匈奴内部发生了严重纷争,呼韩邪单(chán)于降汉,率领部众到五原塞,请求朝见,汉宣帝接见了他,并支持他平定了匈奴内乱,双方关系获得改善。到汉元帝时,呼韩邪再次朝见,元帝以后宫良家女王嫱(即王昭君)赐给呼韩邪,两家和亲。呼韩邪对此表示感激,上书请元帝完全撤掉边境上守备设施和驻防军队,要求由他代替汉朝防守阴山一带。郎中侯应则劝元帝不要接受这一请求。侯应指出,阴山以北城堡的驻军已经撤退了,现在才仅有候望的设置,仅能举火报警而已,提醒元帝勿忘“安不忘危”的道理。课文中所引的,是侯应这段劝谏之辞中的一小部分。元帝采纳了侯应的意见。谢绝了呼韩邪的请求,但充分肯定了他的善良用意,双方关系进一步改善。此后六七十年,匈奴与汉人杂居,并从游牧进而开始搞农业生产。北部边境呈现和平景象。到东汉时,鲜卑族在这一地区崛起,成为汉的劲敌,匈奴则一部分与汉联合,一部分遭到破灭。这以后,经过长时期民族间的相互融化,到公元四世纪,即西晋以后的十六国时期,匈奴族便融合到汉族之中了。
《在大青山下》这一节谈到了汉代城堡和昭君坟墓,这两样古迹实际是汉对匈奴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政策的产物。
这一节共十四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9段),写汉代城堡。
第1段是总起的段落;第2段概述古城遗址的发现和分布情况,并据以推断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第3段引述史籍,讲述汉代在阴山以北筑城的情况;第4段谈今天在昆都仑河通道外面发现的古城,都是进一步印证第2段关于汉王朝在阴山北麓筑城,设置第一道防线的推断。因为“据考古报告”所知道的古城遗址,毕竟“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所以关于汉王朝在阴山北麓筑城的情况,就有必要引述历史典籍,做进一步说明。
这几段以充分的材料,概述了汉代城堡的分布,从而具体写出历史上这一地区民族斗争的浩大规模,是上一节第5段“风浪最大”这一提法的`具体化,相互照应。而且这里在讲到元帝从阴山以北城堡撤军时,特别点明呼韩邪“款塞入朝”,这又是后文肯定和解政策,强调和解要以双方都有和解愿望为前提的张本。
第5至7段,.写作者这次访问所游览的两处古城遗址,具体写了两处古城的位置、规模和城内外发现的古物。
第8至9段,在上面对古城做历史回顾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发表感想。作者对阴山一带作为民族之间和平往来中间站的历史作用,给予了很高的估价,指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更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第二部分(第10―14段),写昭君墓。
第10段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承接上文城堡的“废弃”,针脚细密,过渡自然,而且有抑有扬,态度鲜明。接着以两个并列的转折复句和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对为民族友好做出贡献的王昭君着力予以称颂。第11段记述青冢,着墨不多,但无限亲切的追怀之情跃然纸上。第12段进一步写关于昭君墓的见闻,记述简洁而有弦外之音:为什么堡垒竟被认做昭君的坟墓?这的确是耐人深思的。第13段,以紧扣上段见闻的议论,回答了问题,突出了人民对昭君的怀念。但究竟应当怎样理解人民的心愿,这是读者自然要提出的问题。第14段针对反对意见阐述建立民族间友好关系的观点,正是对人民的心愿做出的历史回答。
这一部分,颂昭君,访青冢,寄深情,集中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问题。前面所写的长城和古堡,都是民族冲突的产物。这种冲突有着地理的、历史的必然原因,但化干戈为玉帛,毕竟更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意思在前边各部分已一再披露,结尾总收全文,使各层豁然贯通,十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
(三)课文内容小结
内蒙访古 第5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引用文献资料,有叙有议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赵武灵王修筑长城与“胡服骑射”的内在联系;
理解插叙秦始皇修长城的用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读“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层次;概括主旨。
[教学内容]“一段最古的长城”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与作者:内容访古
二、解题
翦伯赞,湖南省桃源县人,维吾尔族,历史学家。
访:寻求,探问。访古,表明本文记叙的范围(名胜古迹),也是本文的线索。
三、简答预习印象:比较这篇课文与学过的记游性质的散文,从记叙的角度和记叙的内容两方面看,本文的特色是什么?
经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
从记叙的角度看,文章不是从一般游览访问的角度来记叙见闻,而是从历史学家实地考察和从事研究的角度展开记叙的。
从记叙的内容看,作者描写了内蒙自然风光和那里的古代遗迹、珍贵文物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并融入了作者的史学观点和历史评论。
四、学习“一段最古的`长城”(板书标题)
1、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访问的?按照作者所到之处的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游踪。
2、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
游踪内容
塞外风光:广阔、肥沃(1-2)
大青山:地理状况自然条件
(次)(阴山)(南北迥异)(3-4)
阴山南麓:战略地位:经济、军事
民族关系(5-7)民
赵长城遗址:修筑目的族
(大青山上)地理位置(8-9)关
(主)遗址风貌系
赞赵武灵王修筑长城
“胡服骑射”(10-12)
线索(外在顺序)(内在联系)
启发:
怎样组织:外在顺序;内在联系。
内在联系是怎样的?“形散神聚”的“神”在何处?
(联系前后文思考;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中苏关系紧张,苏方认为内蒙是蒙古的,由于自然灾害经济困难问题,还有边境居民逃跑的。)--民族关系
上册 内蒙访古・ 示例之二 第6篇
教案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2.了解引用资料和抒发见解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本文是本单元中第二篇讲读课文,在教学中依然应充分发挥它在本单元中传授单元重点知识和训练主要能力的示范作用。本文是访问游记式的散文,相当典型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而单元后的写作专项训练中一二两个训练文题又是分别要求学生写访问记和游览名胜的片断,而且都要求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因而,本文的教学应抓住课文的特点与单元训练的要点之间的联系,突出教学重点,务求实现教学目标,以保证学课文与练习写作配合默契,做到学以致用。
2.本文是一篇独具风格、富于特色的访古散文,作者通过记述所见古迹和评价有关历史人物,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文中牵涉到许多地理和历史的知识,它们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介绍有关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对文中牵及到的地理形势、事件沿革、历史人物、文物古迹等除了充分借助课文的注释外,还可采用直观教学等辅助手段加以介绍,还可借用《内蒙访古》原文有关内容和翦老《游昭君墓》诗等,帮助学生理解。
3.由于本文内容复杂,材料丰富,篇幅较长,学生阅读时容易顾此失彼,或重点把握不准,教学时,要注重设计些既抓住内容重点,又有助于理清结构层次的问题,采用问题讨论法、思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一部分,理清这部分的行文思路,把握其结构层次。
2.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湖南省人,维吾尔族。并以极大的努力对中国历史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著作。
二、解题。
《内蒙访古》中的“访”,是探访、寻求的意思,“内蒙”,表明“访古”的地域,“访古”,则表明本文的记叙范围――名胜古迹。在本课中,作者便是以访古长城、古城堡和青冢为线索,通过对有关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残存遗物和历史人物的记述和评论,追溯了先秦、西汉时期内蒙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些历史状况,赞扬了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主张,表达了作者关于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思想。
三、交代本课学习重点。
1.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2.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四、检查学生对第一部分词语(除注释外)的理解情况。
居庸(yōng)关:长城要口之一,位于北京昌平县西北部,形势险要,是交通的要冲。
塞(sài)外:我国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塞,边境。
峪(yù):山谷。
绵亘(gèn):(山脉等)接连不断。
民怨沸腾: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怨恨和反抗情绪达到极点,就像开水沸腾一样。
五、导读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1.指导学生根据下述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①作者是按什么样的路线进行访问的?按照作者所到之处的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游踪。
②作者在这部分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哪些地方是议论?这些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③这部分的十二个段落可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④理解并解答“思考和练习”四第2题。
⑤作者所写的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样评价这两件事?从中看出作者的用意何在?
2.引导学生边读书边讨论,逐一理解上述问题,教师点拨、归纳:
①作者的游踪顺序是: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
②这部分主要写了: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大青山上的赵长城遗址(修筑原因、地理位置、遗址面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些内容是以作者的游踪组织在一起的。
议论及其作用:
第4自然段末尾的判断:阴山南麓,古代“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这实际是指出阴山南麓是水草肥美的地方,进而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地位,为下文肯定在此建长城张本。
第5段末的判断:“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强调了阴山南麓的重要地位,亦为后文肯定建长城张本。
第6段,指出游牧民族必须占据阴山南麓,这个议论实际上是说明采取建长城的措施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是十分必要的,间接肯定了建长城的历史作用。
第7段,一方面强调了沃野对于游牧民族是存亡攸关的地方,另一方面强调汉族守住阴山峪口是排除游牧民族侵扰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它们有力地说明了阴山南麓的沃野古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再次强调了修建长城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可见,以上议论都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叙则很好地为议论服务。
③这部分12个段落分为三个层次:
板书:
第一层次(第1段―2段),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感受。
第二层(第3段―7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第三层(第8段―12段),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
④这四个句子中第一句是递进复句;第二句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是条件关系,第二层是并列关系;第三句也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是假设关系,第二层是并列关系;第四句也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是假设关系,第二层是转折关系。
这些复句总的说分别从游牧民族和汉族两个方面来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性。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作者先用一个递进复句,运用比喻手法,指出这块沃野不仅是“苑囿”,具有经济意义,而且是“跳板”,是军事要地;再以条件复句正面阐明其重要性:占领这个沃野是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的必要条件。又用一个假设复句从反面阐明失去这个沃野的严重性:失去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对于汉族来说,作者用了一个二重复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守住这个沃野的重要性。
作者就是这样,一层层地、反复地,从不同角度深入阐明了这个沃野的重要地位。
⑤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侵略和虚心学习外族长处。它们都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做法,体现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辩证观点。
在作者看来,抵御外侮,保卫人民的和平生活,固然有功,然而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更属难能可贵,龙其称得上是一个英雄。这个看法,可以从第11段中“不仅仅更”这一递进复句和第12段末“,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这个加强语气的反问句以及“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这一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得到证明。
作者如此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不仅仅在于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也不仅仅在于宣传民族关系的辩证观点,而实际上是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同时,作者还着重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尚且能“胡服骑射”,今天,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我们,更应该提倡向兄弟民族的长处学习。而这,对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是很有利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
六、布置作业。
1.预习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第二部分的行文思路,并把握其结构层次。
2.继续理解议论的作用。
3.理解引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在文中的具体内容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这部分词语理解的情况。
步步为(wéi)营: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现在常用以形容进军谨慎,有时比喻行动、做事谨慎踏实。步,古代以五尺为一步。步步,形容相隔很近。为,设立,建筑。
缕(lòu)空:雕刻的一种,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缕,雕刻。
驿(yì)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本课用以比喻交流文化的场所。
《内蒙访古》教案 第7篇
(一)网上课堂 1.本讲主要内容(1)词语:
塞外 隐隐 苑囿 恩赐 沃野 跳板 遗址 绵亘 纵观 惊叹 民怨沸腾 烽火 墓葬 屯积 废弃 驿站 青红皂白 尘嚣 荫蔽 稀疏 禁锢 幽暗 肃穆 奢侈 滞留 悖谬 盎然 栖息 休憩 璀璨 扣人心弦
(2)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
(3)把握课文内在联系,进行内容概括。
(4)理清文章思路。
(5)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6)学习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指导
(1)文学常识: ①作者简介:
翦伯赞,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湖南省桃源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明史,并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中国史论集》等。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制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
乔治·桑,法国女小说家。代表作品,小说《安蒂亚娜》、《木工小史》、《康素爱萝》、《莫普拉》、《安吉堡的磨工》、《小法岱特》等。②写作背景及课文导读: 《内蒙访古》是翦伯赞同志应乌兰夫同志邀请,于1961年7月23日至9月14日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一起访问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写的一篇游记散文。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作者写于1928年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的一篇纪念性散文。
《冬天之美》乔治·桑晚年在田间生活中度过,一生大半在农村生活,常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本文娓娓而谈,如话家常,对乡村冬天之美的出色描绘,表现了高尚的精神追求。(2)理清思路,概括文意: 《内蒙访古》一文不同于一般游记散文的写景抒情,而是以访古游记的形式,通过对地理环境,历史人物,事件和残存古迹的描写,记叙和评论。表达作者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文章结构:
“一段最古的长城”
这部分写访问内蒙古西部沿途所见大青山南北的景物,访问赵长城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第一层(1~2)出关后的所见所感。着重写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原野。
第二层(3~7)写大青山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及民族关系。
第三层(8~12)写游览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改革的英雄业绩。
“在大青山下”
这部分写寻访阴山一带汉代城堡和昭君墓,以及作者对城堡的修筑与昭君墓的看法。
第一层(1~9)写寻访汉代城堡,歌颂友好往来。
第二层(10~14)写游览昭君墓,颂和亲政策。
文章结构线索:
以游踪为线索来安排材料,但其中有一条暗线贯穿始终,就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世间最美的坟墓》全文着眼于“朴素”二字,突出了坟墓的特点,更展示了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以及世人对他的无比景仰之情。
文章结构:
第一层 埋骨树下是托尔斯泰的愿望。
总述→介绍坟墓→树的来历→引出愿望。
第二层 朴素是坟墓的突出特点。
总述→朴素的坟墓→朴素震撼人心。
《冬天之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对乡村冬天之美的出色描绘,表现了高尚的精神追求。
文章结构:
热爱乡村的冬天
第一层 写与都市比较表偏爱之情。
第二层 具体描绘乡村冬天之美。
(3)怎样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概括文章内容的要点,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
概括要点,首先要分清内容的主次,抓住主要内容。在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的基础之上。再抓住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主要内容,下一步就是概括,提炼概括的语句。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有现成的概括语句可以提取,只要按“提要”语言的要求适当改动一下就行了。
②如果没有现成的概括的句子,但有概括性的词语,也可摘取词语组织句子。
例如:“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这段文字中,“肥沃的田野”就是概括性的词,“田野”是田地和原野,可以概括各种庄稼,也可以概括草原,这一段内容要点可以概括为“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铁路两旁是广阔肥沃的田野”,也可以概括为“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沿线是千里沃野”。这里没有“塞外”这个概念。因为长城以北地区都是“塞外”,“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在阴山以南,阴山以北的地貌就完全不同,如果概括成“塞外是广阔肥沃的田野”,就不够严密了。
③没有现成的概括,需要自行概括。
如果作者的意思在文中没有明说,采用一些含蓄或暗示的语言表达,那就要仔细揣摩其中的含义,这样就能抓住概括的要点。④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明确概括要点与归纳段意的区别。
归纳段意,有的可以用短语来表达,概括要点则不行,必须用句子来表达。因为句子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例如,“广阔和肥沃的塞外田野”“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历史上民族纷争的原因”“处在争夺焦点上的赵长城遗址”,这些用语作为段落大意是可以的,但不能算内容要点。内容要点要有内容,不但要概括“什么”,而且要概括“怎么样”,例如“大青山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这才是概括要点。
归纳中心意思用语,不能算作概括要点。如归纳段意时所用的“记叙了„„”、“描写了„„”、“歌颂了„„”等用语。例如“在大青山下”,如果概括成“作者记叙了由军事原因建筑起来的,随着军队撤退也就废弃了的汉城堡和被看成民族友好象征的,永远不会废弃的昭君墓”,那是段落大意。概括要点,应该说“赵城堡是由于军事原因建筑起来的,随着军队撤退也就废弃了”,“昭君墓被看成民族友好的象征,永远不会废弃”。B要善于抓准话题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概括要点就有了指向。提出问题要抓准话题,抓准了话题,问题自然就出来了。例如:话题是“阴山南北的自然条件”,问题就是 “阴山南北的自然条件怎么样”,内容要点就是“阴山南北的自然条件迥乎不同”,或“阴山北边是荒凉的高原,南北是狭长的平原”。C从思路上分清内容的主次。
无论片断还是全文,注意思路ト局开,就容易分清内容的主次。
如:“在大青山脚下„„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前一句说的是古迹,是昭君墓,后一句并列的两点有主有次,讲墓是主要的,内容要点就是“昭君墓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D辨别并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包括文中的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句、过度句及标题用语。
E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筛选情态语,根据不同的文章体式,注意话题范围,理清思路,在这一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还要了解作者和相关的背景。
3.例题精讲 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塔布土拉罕在呼和浩特市东北三十五里,大青山的南麓。古城作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周围约三公里。在内城的地面是到处可以看到汉代的绳纹陶片。在内城的附近有五个大土堆,塔布土拉罕就是五个大土堆的意思。这五个大土堆,可能是五个的大封土墓,如果把这五个大封土墓打开,很有可能发现这个古城的历史档案。
解题及分析:
答案:可以概括为“呼和浩特附近的塔布土拉罕古城存有汉代陶片,附近五个大土堆可能有更多的文物。
分析:这段文字说了(1)地理位置(2)形状(3)城墙(4)文物(5)土堆,头绪繁多,要点是什么呢?即是汉代城堡遗址。要抓住时代特征去分析概括。
(二)网上能力训练 1.能力训练部分 A.基础性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在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并且送了他一个英雄的称号。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大家知道,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的秦燕赵的长城并加以增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而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不能不令人惊叹。
①这一段文字谈了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又谈到了秦始皇修筑长城,哪一点是主要的?为什么?
②试概括这一段内容要点。
B.提高性训练题
阅读下面语段,概括内容要点。
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内容要点概括为。
C研究性习题
简要说说茨威格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A.基础性训练题: ①赵武灵王修筑长城这一点是主要的。因为这一段所在的那一部分,中心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即赵长城,说秦始皇长城只是用来反衬赵武灵王的成功。
②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取得巨大成功,他无愧英雄的称号。
B.提高性训练题: 内容要点概括为“阴山南麓的沃野是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首先要分析这段内容的主次关系。关键要注意“正因如此”,注意前后的因果关系。前三句都是说明为什么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最后一句是结论,是中心句。抓住了主要内容还要考虑陈述的对象:应该以“任何游牧民族”为陈述对象呢?还是“这个沃野”,即阴山南麓的沃野?从上下文看应是“这个沃野”,为陈述对象。这样再归纳内容要点就较为容易了。)
《内蒙访古》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