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族文字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民族文字范文(精选7篇)

民族文字 第1篇

我国有56个民族, 100余种语言, 现在常用的文字近30种。这些语言文字, 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国际或国家的不同层面发挥着交际作用, 充当着国人最为重要的思维工具, 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于这些语言文字, 我们必须平等对待它们, 充分尊重它们, 由衷珍爱它们, 科学保护它们, 开发利用它们。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有如下几点是应当注意的:

一、树立科学的语言生活观

“地位平等、功能互补”, 是我国语言文字在语言生活中的基本状况。语言平等是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必然要求, 是宪法精神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符合“人人平等”的普世价值观。但是, “语言平等”是政治地位的平等, 是语言地位的平等, 在现实语言生活中, 各种语言文字所发挥的作用其实并不相同。这是因为:

1. 各种语言的发育状态不同:

有的有共同语, 有的尚未形成共同语;有的有方言, 有的没有方言;有的有文字, 有的没有文字;有的有大量的书面文献, 有的只有口头传说;有的能够进行小学教育, 有的能够进行中学教育, 有的可以进行大学教育。

2. 因各种历史因素的作用, 使用状况各有不同:

有的语言文字为国家所通用, 有的在本民族自治地方使用, 有的只是本民族一部分成员在特定场合使用;有的有报纸、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等各种传播载体和书面成果, 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 而有的只在社会一部分领域、甚至只在家庭使用;有的不仅本民族使用, 其他民族也争相学习和使用, 而有的连本民族成员都在放弃或已经放弃, 语言处在濒危状态甚至即将消亡。

但是不管语言的发育状态如何, 使用状况如何, 它们都在语言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功能, 除非已经消亡。而且, 各种语言文字在语言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相互补充、相互辅助的。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 也是国家通用语言, 其功能是在跨方言、跨民族的层面上发挥交际作用, 在教育、新闻出版、行政、公共服务、科技、军事等领域发挥主要交际作用, 在国际生活中代表国家行使语言职责。但是, 人们不可能在所有场合都使用普通话, 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外国语言都有它最适宜使用的场合, 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话与它们的功能是互补的, 在语言生活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并不是要削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功能, 减弱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力度, 相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大力推广普及, 需要大力提倡规范使用;同时更要重视发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的作用, 保护其应有的使用空间。我国拥有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源, 语言关系处理得好, 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语言关系处理不好, 就会发生冲突, 文化财富会变成“社会问题”。当然, 多语言国度的语言生活, 语言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要有科学的语言生活观, 不要把“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分割开来, 对立起来;不要人为扩大语言矛盾, 要有解决矛盾的有效机制, 要通过语言功能调适来维持语言生活的和谐有序。科学的语言生活观, 是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前提。

二、制定科学的语言保护规划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不是摆放在共和国大厅里的花瓶, 而是牵涉广泛、影响深远且时间急迫又有点敏感的行动。如此之行动必须要有科学的行动规划。

语言保护规划首先是顶层设计, 要谋求法律的保障, 谋求通过宣传、教育、示范等方式建立社会的语言保护意识, 谋求建立上下左右有效协调的运作机制, 谋求具体有效的各种举措。

其次, 要深入了解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发育状态和使用状况, 根据不同语言文字的实态, 制定切合实际的语言保护规划。比如, 对于即将消亡的语言, 当务之急是“语言保存”, 应尽快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实态调查, 建立永久保存的数据库, 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确立“语言传承人”名录;对于濒危中的语言, 要通过祖孙隔代传承、建立语言保护区、建设语言文字博物馆等措施, 进行“语言抢救”;对于有衰落倾向的语言, 主要是通过教育传承、鼓励应用等措施, 增加其语言活力;对于具有活力的语言, 主要是在政策、教育、使用等层面保持其语言活力。

其三, 语言保护规划应当是综合性的社会动员规划, 要靠专家和热心人, 但不能只靠专家和热心人;规划应当是可以持续进行的, 特别是应当具有操作性, 语言保护措施应当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 与社会的语言保护意识相适应, 不能超出社会的承受力。

其四, 语言保护涉及民族与个人,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保护, 应充分尊重语言使用者的意愿, 应经常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 忌讳越俎代庖, 更忌讳强加于人。

三、采用科学的语言保护方法

语言是人使用的, 语言保护必须“以人为本”。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根基, 又是在文化的“培养基”中发育成长的。因此, 语言保护的各种方法都必须考虑到使用语言的人, 考虑到语言所负载的亦是语言所根植的文化因素。这种“以人文本, 语言与文化一体”的理念, 具有语言保护的方法论意义。语言保护的方法很多, 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全面梳理, 深入分析, 依据国情及“以人文本, 语言与文化一体”的理念择良而用。

需特别强调的是, 应重视现代语言技术的运用。现代语言技术主要是录音、照相、录像等方面的数字技术, 以及数据库技术等。要制定适合语言保护用的技术标准, 研发、优化相关的软件, 集成为技术包, 并注意优选合适的硬件装备。就技术标准、软硬件的使用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人员培训, 形成一支具有新思维、新装备的技术队伍。国家语委主持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经验, 值得借鉴。

互联网时代, 要充分重视互联网的应用, 通过虚拟世界促进现实世界的工作。通过互联网进行语言保护的宣传及其动态报道, 以提高社会的语言保护观念, 提升社会的知情度和参与度;提倡在互联网上学习和使用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以扩大语言文字的活力;创办虚拟的语言文字博物馆、展览馆, 便于更多的人利用语言文字的保护成果。更为有意义的是, 发动网民参与到语言保护的具体工程建设中, 比如提供语音资料、风土人文的图片和视频等等。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网民数量超过5亿的今天, 互联网的作用绝不可低估。

四、充分开发语言保护的效益

语言保护是有效益的。其效益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效益。应该有这样的评估:开展了语言保护工作之后, 语言生活是否比过去和谐了, 国家语言文字是否能够充分行使其职能, 语言使用者是否满意, 语言矛盾是否有所消解, 语言濒危的势头是否得到遏制。其次是经济效益。语言保护需要投入, 但是也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促进新闻出版、旅游、会展、语言艺术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产生一些语言文化方面的新职业、新产业, 利用语言资源发展语言信息产业等。当然, 还可以考虑学术效益。语言保护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 能够推动语言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信息科学的发展;通过语言保护所产生的语言资源, 用于学术研究, 也能促进许多学科的发展。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 第2篇

重视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情况;明确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认识党和国家关于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教学要点

1.着重讲解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语言文化政策及其含义。教学内容

一、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一)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语系 1.我国50多个民族有语言,语言达80余种

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余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2.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使用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使用本民族语言、兼通其他民族一种或几种语言;民族部分成员或几乎全体成员放弃了原来的民族语言而转用其他民族语言;民族内部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

3.少数民族语言的五大语系

按照谱系分类,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和南岛语系5个语系。比如:我国少数民族中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最为广泛,有29个民族,其中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五个语族,约34种语言。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南、西南和甘青地区。使用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民族有17个,包括3个语族18种语言,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地区。使用南亚语系语言的有佤、布朗和德昂3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和南部。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只有属斯拉夫语族的俄罗斯语和属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南岛语系语言的,在我国只有高山族。

青海省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在方言上玉树、玛多、囊谦三县藏族操康巴方言,其它地区均操安多方言。回族同全国各地回族一样普遍使用汉语,但在内部和宗教生活中还保留一些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词汇。土族有独立的语言,在语言的系属上,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语言内部有互助方言(包括互助、大通、乐都、海西、海北以及甘肃天祝县的土族语)、民和方言(三川地区的土族语)的区别。居住在黄南州同仁县的土族讲着同保安语相似的语言,它是土族的第三方言。撒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周围汉、藏等语言的长期影响,借用了不少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汉语单词和术语,也有一定数量的藏语和蒙古语借词。由于宗教的关系,撒拉语中还吸收了一些主要用于宗教生活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蒙古族操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其中除保留了不少古蒙古词汇外,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藏、汉语词汇。

(二)少数民族文字情况比较复杂,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重视关怀下,各少数民族文字都得到发展

1.20多个民族有文字,文字有39种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如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哈萨克、傣、俄罗斯、锡伯、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苗、彝、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京 等民族。其中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只有12个民族的15种文字,即蒙古文(2种)、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柯尔克孜文、锡伯文、傣文(2种)、景颇文、傈僳文、拉祜文、俄罗斯文、苗文等。

2.民族文字使用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帮助壮族、布依族、苗族、彝族、黎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佤族、侗族创制了拼音文字方案,并逐步加以试行和推广;帮助拉祜族、景颇族和傣族改进了文字;帮助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改革了文字;进入80年代,青海土族、广东瑶族、云南白族分别设计和创制了新的文字方案并进行了试点。帮助部分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体现了党的语言文字政策,对这些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创制的文字大都试行或推行过,或正在试行、推行中,改革和改进的文字,有的在使用,有的停止使用而用原来的文字。

3.四大文字类型

方块文字(方块壮字、方块白文、方块瑶文);字母文字(藏文字母、朝鲜文字母等);音节文字(彝族的老彝文、纳西族的哥巴文等);象形表意文字(纳西族的东巴文等)

(二)党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政策

1.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

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反对对任何民族语言文字的任何歧视和限制,不允许任何民族语言享有任何特权。列宁指出:“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

2.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斯大林指出,语言是发展和斗争的工具。民族语言能够保证少数民族更容易受到教育,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民族意思,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有充分权利利用这种语言。列宁也指出,少数民族根据平等原则,有权要求无条件地保护自己语言的权利。

3.主张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多民族国家内的各民族人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社会交往和联系。这种互相学习民族语言文字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的,不能强制推行或强迫学习某种民族语言。社会经济和各民族交往联系的发展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更为广泛,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学习汉语汉文的程度和广度比以前强就是一个明证。

(三)党和国家制定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依据

1.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语言文字的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重要标志。因此,尊重不尊重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实际上就是尊重不尊重一个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决不能以民族的大小、经济发展的快慢来主观判断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优”、“劣”,更不能从这一判断出发,对某一民族的语言文字加以歧视和限制,绝不允许任何民族的语言文字凌驾于其他民族语言文字之上而居于特殊地位。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共同的语言是促使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民族的特征之一。只有大致相近或相同的语言作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才能使一定范围的人们沟通思想、密切关系、加深感情,才能为一个稳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基本的条件。其次,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民族成员从生产生活到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等一切领域,一刻都离不开民族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它同本民族的发展和斗争紧密相联,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字也就怀有深厚的感情。再次,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遗产的继承,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宝贵经验的传播,都要依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最后,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一种重要力量。正因为民族语言文字同民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民族发展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各民族对其语言文字始终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对民族语言文字是否尊重,往往被看成是否尊重一个民族,是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个民族的一把可视、可感知的尺子。民族语言文字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它对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民族关系是否健康发展的晴雨表之一。

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文字是语言的符号,随 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民族语言文字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在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词汇逐渐丰富、更替,并吸纳、借用别的民族的词汇,语法结构逐渐严谨,民族语言文字逐步完善起来。民族语言文字随着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经过一定发展后,随着民族的融合将被全人类共同语言所代替。民族语言文字也将消亡。民族语言的发展变化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制约,但是语言没有阶级性,语言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四)建国以来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上的成就

我国广泛进行了民族语言文字普查,创造和改革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设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门机构,帮助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

思考题:

民族文字应时词典的研发 第3篇

关键词语言变革词汇空缺体例创新新词语诠释语言衰退

2005年8月由笔者策划并担任责任编辑的《汉蒙词典》第三版正式出版。该书曾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荣获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科研成果一等奖”。《汉蒙词典》不仅畅销,而且长销,它的出版发行不仅受到我国八个省、区蒙古文读者的欢迎,而且还吸引了蒙古国读者和书商的关注,并买断了其境外版权。2007年12月,该书又以其独特优势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是该届政府奖中唯一一部蒙古文图书。笔者作为该作品的主要责任人,深受鼓舞,并萌发了一个念头,就是结合自己近年来对社会语言应用的研究和理论探索,编写一本《汉蒙新词语诠释词典》(以下简称《诠释词典》),为本民族受众及时掌握和应用与日俱增的新词语提供参考,也可补《汉蒙词典》第三版的欠缺,为今后《汉蒙词典》的修订做准备。

众所周知,结构主义学派的理论有语言和言语之分,语言是静态的,言语是动态的。实际上,静态只是相对的,静态不等于静止,语言,尤其是语言系统中的词汇部分,随时都处在变化之中。近3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变迁,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新词语大量涌现,这是社会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它们折射出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所产生的新词语又为社会发展进程留下历史的印迹。

一、民族文字新词语研究与应时词典编纂现状

(一)研发背景

近20多年来,我国汉语辞书领域推出的应时单语、双语新词语词典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商务印书馆《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词语大词典》(200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当代汉语新词词典》(2004年)、四川辞书出版社《新词新语词典》(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2007年)等。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附录“新词语词典与研究论著要目”所统计的数字显示:在我国,自1980年—2003年正式出版的汉语新词语词典就有52部;发表于各类刊物上的新词语研究论文近700篇;正式出版的新词语研究专著有10部。上述情况足以表明,汉语辞书编纂者和出版者,对中型规范性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补充和延伸产品的开发以及满足社会需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处在“全球化”“国际化” 热浪中的今天,他们利用各行各业庞大的“语料信息库”,为信息技术应用及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可以说,在中国汉语辞书事业的发展中,新词语研究与应时词典的编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体系和实践规模。

(二)民族文字应时辞书现状

1.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和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重金扶持、人力资源支持和民族文字出版人的不懈努力下,以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应时单语、双语等不同类型、不同专业词典出版情况大致如下:《五体清文鉴》(民族出版社,1957年)、《汉藏对照词典》(民族出版社,1991年)、《汉蒙词典》第—、二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1983年)、《汉维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76年)、《汉哈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朝词典》(民族出版社,1987年)等数十种大型工具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版了具有一定编纂水准的汉蒙(蒙汉)、汉藏(藏汉)、汉维(维汉)、汉哈(哈汉)、中朝(朝中)等上百种大中小型词典(包括傣、彝、苗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字的辞书)。这些词典的接踵面市,无论对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还是对实用翻译,都起到了参考工具的作用,对民族大家庭心理沟通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劣势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存在的不足。我们发现,民族文字应时词典的编纂几乎停留在对老版本主流词典(词汇对应型)的重印或翻新上。虽然各文种词典在各个历史时期以其各自不可代替的优势,发挥了自身的独特作用,但这些辞书大多为旧作翻新,多的是老面孔,缺的是新内容。形成了如下大致相同的特点:一是体例单一;二是内容欠新;三是更新缓慢;四是版式及装帧陈旧;五是功能欠齐全;六是出版运营机制传统;七是学术研发滞后。而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新词语词典的研发普遍受到忽视。至今,除了民族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汉蒙新词语诠释词典》之外,尚未出版过一部民族文字新词语词典。值得深思的是,在这方面既没有新词语研究专题著作问世,系统论述新词语研究的文章也不多见,更未形成应有的理论体系,与汉语新词语辞书蓬勃发展的趋势相比,民族文字新词语辞书领域成了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鉴于民族文字辞书领域存在着上述共性,本文不拟对每个文种辞书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只针对蒙古文新词语研究状况,结合笔者近年来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展开客观介绍、和对比分析。

二、语言变革与民族语言规范中的挑战与尴尬

(一)语言变革

信息时代就事物的发展而言,可谓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政治、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空前进步。而这种超速高效的特点又决定了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言文字,尤其是词汇的变化。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国家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但同时也倡导学习和推广族际共同语——汉语,并将它作为官方语。马戎(2001:235)指出:“在我国1993年的出版物中,有99%是汉文出版物,在中国如能熟练地掌握汉语文,就意味着可以接触和使用国内信息总量的99%。”这里当然也包含着语言信息。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大约出现1000多个汉语新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比较鲜活,并且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或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报刊上。就以我们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来观察,上述新词在一般的蒙古语词典里查找不到。我们发现,“族际语言”——汉语的大变化,不仅给全社会语言学带来新问题,也给民族语言规范和辞书编纂带来了挑战。就以蒙古语为例,绝大多数新词语经由汉语转入本族语言文字,需要我们及时地、有意识地倡导和主动出击地将汉语新词以规范的蒙古语言文字称说命名。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早就指出:“语言是人民精神的外部表现,人民的语言就是人民的精神。”(朱竞 2005:121)如果不及时将所产生的新词语,以本民族语言进行转换,就无法实现其语言的功能价值和存在意义。说白了,少数民族语言中自然会产生“词汇空缺”,导致民族语言的衰退,出现混合语,甚至走向濒危的境地。

(二)语料结构变化与汉语和蒙语的差异性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着特定时期社会的文明、文化和风俗习惯。而每一个民族都根据本民族的语言习惯,运用现有的语言材料构成各种各样的新词。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对蒙古语语言应用的研究与理论探索,对汉语和蒙语的结构变化做一初步归纳:

第一,旧词隐退,新词产生。例如,在蒙古语词汇中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公社aradi:ngongshe、粮票 bydaan piao、蹲点chegt syyh等词语迅速退出应用领域,这些词语的表达形式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色彩——将汉语词逐字对应于蒙古语的特点。而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新词语如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其表达形式也有所变化:一是表示新科技的新词:电脑,即电子计算机komputer(借词对应);傻瓜相机avtmat suuderleh mashn(部分对应);随身听,即步行机uurgen radio(等值对应)等。二是表示社会新现象的新词:特区onchogoi oron、堵车jam buglereh、变性人ho:s hobirson hun (等值对应)等。三是表示社会政治改革的新词:个体户hobi:n oroh、三个代表gyrbi:g tolooloh、脱贫致富

yadyygaas angijira chineelegjih(等值对应)等。从上述例子来看,汉语新词在结构形式和词义方面均系新产生的,而对应的蒙语词在词义方面与汉语等值,但从结构形式来看,蒙语却以固有词和借词等基本词汇构成新词义。

第二,词义转换,旧词新用。例如:宰(原指宰杀牲畜)alah,nidylah等,新义为向顾客或服务对象索取高价hohiraah。又如:炒hyyrah一词原指烹调的一种,现在至少增加了两个意思:①重复制作,扩大影响hoorogdeh,syrtalchilah;②解雇, 如:炒鱿鱼ch:dah,ajilaas ni hooh。再如:擦边球(原指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booronhi:len ajillah(等值对应),现在比喻把事做在规定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在这里蒙古语对应词并无“词义转换”和“旧词新用”,只以固有词表达新词义。

第三,对进入普通话的方言表达形式。例如:发烧友(广东话)genegeten、马大嫂[上海话:买、汰(洗)、烧]yaaryy ejegdei、托儿(北方语)habsaran mehelegch (等值对应)等。这里的蒙语对应词并没有体现汉语的方言特色,只能以对等形式表达新词义。

第四,对新俚语的表达。例如:水货hylgai baraa、走穴syl olj hoochi:ldeh、大腕ihe gar(等值对应)等。这里蒙语以固有词表达新词义,却失去了汉语的俚语色彩。

第五,对专业术语转入普通话的表达。例如:滑坡(原为地质语)byyralt、yryydah,现指下降或降级;同步(原为科技语)hamt、jergechel(等值对应),现指协调一致地同时进行;克隆(原为生物词)klondoh、dyyriah、hyylbarlah(对等兼借词),现指仿造、抄袭等。对上述词的处理方法是根据蒙古语造词规律用固有词及借词来构成新词义。

第六,对借代比喻词的表达。例如:菜篮子nogoo hangaalga、玻璃小鞋(暗中刁难并不让发觉之意)ol medegdeh hihal、下海ajilaa hayaj maimai hi:h(等值对应)等。上述词语均属于文化局限词,也就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蒙语无法用汉语的“借代比喻”造词。

第七,缩写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讲究成本效益——包括语言表达。因此,汉语多字常用词语常常被缩写。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金”一词完整的说法有20个汉字: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蒙语略);又如:彩色电视机=彩电ongot telveis、普及法律基本常识=普法hyyli chaaji:n medelgei:gtogoomel juuleh等等。这样的缩写词不仅方便了汉语受众,也为蒙语受众带来了方便。但最后一例“普法”必须按照汉语字面意思逐一陈述才能表达其完整的意思。

第八,外来语借词。对外开放使中国与全世界有了广泛往来,也引入了更多的新观念,这就需要有新词语来表达。在这里大致采用三种借用法:一是音译,如:迪斯科disco、基因gene(借词对应)、迷你bichil、odoi(等值对应)等;二是意译,如:白领chagaan jaamtan、 软件joolon heregsel、硅谷chahimjisan hondoi(等值对应)等;三是意译兼音译,如:桑拿浴sana ygaalga、 吧女baagi:n huuhen、 一卡通oiyyt kart,上述三例与汉语构词完全相同。在这里我们遵循了著名蒙古语语言学家清格尔泰(1988:6)倡导的现代蒙古语发展丰富的“三个源泉”,即:“采用人民群众活的语言”“向其他民族借词”和“传承古代蒙古语言”等原则,来进行新词语的构词。

清格尔泰(1998:106—110)指出:“各民族语文发展史已证明吸收外来语是一种必然现象,如果利用得当,不但不损害民族语文的发展,相反地它能使语言更加丰富。比如蒙古语过去曾吸收过若干突厥语、印度语、藏语的词汇,后来也吸收了很多汉语、俄语的词汇,这对蒙古语并没有起到破坏作用,相反地丰富了蒙古语言。”

信息时代的民族语言文字,要想传承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就必须忠实、及时、高效地为人际的交往和信息传播进行到位的服务。以往的民族文字辞书编纂和修订追求稳定,这与社会需求的实用性形成矛盾,那种汉文蓝本出版若干年,甚至10—20年后,照猫画虎般的民族文字辞书的编纂方式必然会使社会语言规范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

(三)语料溯源的作用与新词释义的必要性

新词语是社会发展和演变的符号,尤其在社会巨变时反映最为明显。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会有反映这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词语。语言是不断变化的,作为语言的信息载体,词典必须对此有所体现。我们在编纂《诠释词典》过程中,就采取突破以往“从本文种词典到本文种词典”、单一的“对照型”和永远“慢一拍”的做法。为保证其可靠性,我们将立目首先定位为,以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以及四川辞书出版社等我国四大权威辞书出版社2003—2005年间出版的新词语词典语料为蓝本,以《人民日报》及人民网的语料库为基础进行立目、释义并取证。现举如下三词为例:1.“西部大开发”一词释义是“指1999年党中央做出的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2.“希望工程”一词释义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10月发起实施的一项向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以捐赠方式资助的公益活动”;3.“走光”一词释义是“比喻由于衣着不严密而在公众场合暴露出身体的隐秘部分”。(上述三例蒙文略。)如果只看上述词目的话,其含义是比较模糊的,而且无法全面理解上述词目的基本内容、知识含义和精神实质,当然也就难以找到准确的蒙语对应词。可见蒙语新词语词典溯源的重要性。我们认为,重视语料的知识性,尽可能交代新词语的出处,是编纂出高质量的新词语词典的重要条件。

三、科学发展观与开拓性运营

“创新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原有秩序之所以要打破,是因为其内部存在着某种不协调的东西,创新活动正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这些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不协调为创新提供了契机。”(崔卫国,刘学虎 2005:229)

《诠释词典》的编纂,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新词语词典的编纂既要保证质量,又要面向市场,还要打破陈规,这样一来,有效运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在编纂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如下运作方式:

一是学术定位。《诠释词典》研发初期,我们曾围绕其内容撰写了《如何规范新词语》(发表于《蒙古语文》2007年第7期)等论文,并将研究成果提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申报科研课题并立项,得到了学界同行的充分肯定。

二是借助社会力量互动。《诠释词典》采用开门编纂的方法,主编将搜集到的数万词目经过反复研究,斟酌筛选出一万余词目,组织语文专家加工打磨,并请特约专家审读了清样,使词典质量有了保障。

三是与读者开放式互动。将基本达到发稿标准的书稿清样分门别类地投给全国省、市、地级蒙文报纸和期刊公开发表,在产品上市前向读者广泛征求意见。

四是试行滚动修订。传统词典编纂和修订,大凡是词典出版后若干年才开始修订,民族词典更是如此。而我们的做法是“新词典出版之日,即修订开始之日”。该词典一开始出版发行,我们就将样书呈报我国“八省区”蒙古语名词术语委员会,申请权威学术管理机构进行审核,并计划每隔两年对其进行一次修订,使它常出常新,与时惧进,散发活力。

五是发掘新产品,填补老品牌。有活力的现代企业显著的特点在于其产品的延伸和开发,它“可以扩大品牌的纵度和广度,使品牌的占有率和产品的拓展形成良性互动……给品牌所有者带来更多的利润和财富”(丁帮清 2007:97)。民族文字产品出版企业也不例外。就以民族出版社打造的《汉蒙词典》第三版为例,尽管至今尚无取代它的品牌辞书,但它作为对照型语文工具书,限于体例和篇幅原因,不可能包罗万象,更不可能把所有的新词语新术语新概念,以及其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周详。因此,急需开创一个填补《汉蒙词典》这一品牌缺憾的延伸产品——《诠释词典》。因为,新词语像泉水般永不停歇地流淌着,它既需要及时采集规范,更需要对其进行释义(释义即新知识传播过程)。任何一家民族文字出版社,不可能一两年内出版一部《汉蒙词典》这样的大部头词典。这就是我们研发《诠释词典》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崔卫国,刘学虎.管理学故事会.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

2.丁帮清.品牌成功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亢世勇,刘海润.新词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4.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清格尔泰.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6.松布尔巴图.汉蒙词典(第二版、第三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2005.

7.松布尔巴图.汉蒙新词语诠释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8.朱竞.汉语的危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民族语言文字的改革探析 第4篇

一、民族语文的重要性

做好民族语文工作, 对维护我国民族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平等与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 发展民族语文, 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长期处于被统治、被压迫的地位, 解放后,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语文的发展, 制定民族平等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充分自由地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主, 有利于增强民族平等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4]。

(二) 发展民族语文, 有利于繁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发展民族语文能够培养扎根于民族地区进行服务和建设的人才, 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缩小民族间的差距, 有利于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

(三) 发展民族语文,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民族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的语言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用民族语文去记录、整理、翻译民族作品能够保持其原汁原味、语言风格和思想情调, 因此, 了解和发展民族语文, 才能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 进行民族古籍的整理、民间文学材料的搜集,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1]。

(四) 民族语文, 是民族地区进行双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对于缺乏汉语言环境的少数民族偏远地区, 小孩入学前绝大多数都是讲母语, 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都是入学后才慢慢培养起来的, 因此, 偏远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均要进行双语教学, 民族语文教学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比如,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 老师开始教他们普通话, 但是需要用双语教学, 主要是以侗语为主。在小学至初一阶段依然实行的是双语教学, 只不过转变为以普通话为主、侗语为辅的教学方式, 一般情况下讲的是普通话, 倘若是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就再用侗语解释一遍。

二、民族语文存在的现状

(一) 民族语文的经费不足

有的地区由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或发放不到位, 民族语文书籍的出版经费不多, 导致民族语文工作进展相对滞后。

(二) 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边疆地区与中部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 而且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文内部也存在差异, 使得民族语文的学习遭遇困难。比如,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语存在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差别, 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 学校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发展步伐

个别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特别是少数民族偏远落后的山区里, 三四个班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课。教师待遇不高, 留不下人才, 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此外, 一些民族院校只重视民族语文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导致学生感觉民族语文专业没前途, 民族语文人才青黄不接, 这些都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面临的难题。

三、民族语文改革的措施

(一) 国家方面

首先认真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政策, 加强民族语文的法制建设, 搞好民族语文的基本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交流, 处理好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关系, 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3]。其次, 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偏远山区语文教育资金的投入, 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 确保民族语文工作的正常进行。最后,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学校布局调整力度, 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上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寄宿学校, 促进教育资源有效利用。

(二)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经济, 增加对民族地区院校教育的投入, 专门设置给民族语文教师基金项目调查经费, 让他们能够有充足的资金下乡进行民族语文的实地调查, 掌握第一手可靠的资料, 记录民族地区各地方言土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资料, 邀请专家知名学者讨论确定出各种民族语言的标准语, 实现民族语文的保护与传承。

(三) 学校方面

学校要重视和提高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一支思想水平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编写出高质量的民族语文教材, 如开设侗语和仫佬语课要撰写侗语和仫佬语的课程教材;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网上民族语文视频授课,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 使之能够符合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2]。

总之, 国家要认真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政策, 加强民族语文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搞好民族语文的基本建设;学校要重视和提高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质量, 培养一支思想水平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编写出高质量的民族语文教材;民族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地区经济, 增加对民族地区院校教育的投入, 保障民族语文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地区交流的主要工具, 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实行双语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民族语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并探讨新时期下民族语文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民族语文,重要性,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蒙元耀.民族语文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兼谈壮文的创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

[2]成燕燕.新时期高校民族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 2000 (2) .

[3]戴庆夏.试论新时期的民族语文工作[J].民族教育研究, 2004 (4) :5-13

民族文字 第5篇

(二)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特色服务,为研究者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地方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中国地方民族学、民族文化等学科研究之需要,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动态、最新成果,把握研究方向,引导这些学科研究走上为民族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确轨道。云南璀璨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丰厚沃土。在云南,民族学研究源远流长,民族学的研究机构已有30多个,且人才辈出,硕果累累:1986年,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中的民族史专业被批准为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997年被正式列为“211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华民族史”和“云南地方民族文化”两学科也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作为云南地方的优势、优长学科就应在多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建立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就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优长学科研究以提供文献保障。

目前,为适应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全国民族高校都设立了民族文献资料室,建立了一批民族文献信息中心,如西藏民院的藏学研究中心、贵州民院的全国傩文化研究资源中心、新疆大学的维吾尔及哈萨克学文献信息中心,等等。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筹建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软件建设已全部完成,现已投入正常使用[6];云南大学宋光淑老师1999-2002年主持完成了提要型《纳西东巴文化研究数据库》后又主持建设了《西南少数民族数据库》;云南省科研图书馆自1995年以来已建有《馆藏少数民族专题书目数据库》及还将拟建成《云南少数民族画库》。这些成果,把作为云南民族文化载体的云南民族文字文献,经过规范化、数字化处理,使之变成易检索、易复制、不受时空限制的机读式文献,并使之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四、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构建方略

(一)全局规划,整体建设,统一实施。云南是民族大省,各民族大聚集、小杂居的局面随处可见,何况又是跨地区、跨系统的民族资源整合,所以,避免各地区的书目数据库过频、过滥、低质量、低水平重复建库,出现“小而全”的局面,有必要由地方民委推荐拥有较强文献实力、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地方图书馆组成统筹规划机构,负责数据的标准制定方案设计、技术实施、全面协调等工作,使各承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单位根据自身的文献特色,有目的、有方向、依标准地将民族文字文献数字化。

(二)需要突出民族特性,设计不同的库型深层次加工的文献更能引起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所以要有重点地进行全文、数值、事实、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检索结果要直接、客观详尽、快捷,要能达到即检即得的实用目的,以适合最终用户使用,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学术研究,这一点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利用尤为重要。为此,选择建立全文型数据库,就是选择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建设。

选择建立全文型数据库的同时,也要突出民族文字文献的特性,做一些专题型数据库是必要的或依民族文字种类建库,如彝文数据库、傣文数据库、东巴象形文数据库等;或根据学科主题做专题数据库,如《政治与法律数据库》、《自然科学数据库》、《哲学与宗教数据库》等若干个子数据库。也可建立以研究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为主的专题数据库。目的都不外乎是多角度、多渠道建库方便用户利用,使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以服务于社会。

(一)正确的文献标引和规范的著录是数据质量的可靠保障。高质量的数据库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化的文献标引,必须依据国家标准进行标引:一是依《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标引;二是依《汉语主题词表演》进行主题标引,并规定数据库的标引深度、主题词与关键词的选取范围等。著录是对文献外部特征的描述,著录的完备、准确程度与文字录入的正确率等直接关乎到检索的结果,因此,著录也应选择《中国文献著录总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等作为标准。再者,采用CNMARC格式或DC格式(元数据)作为数字化建库的标准,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使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从一建库开始就走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保证文献资源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是随着计算机、通讯、多媒体、高密度存储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水平成为各国、各地区信息水平的标志为发展机遇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从一个地区拥有如此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源来说,也是世界上举世无双,将其数字化必将促进地方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步伐,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林.论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开发利用[J].民族研究,1997,(1).

[2]宋绮.关于构建云南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2,(2).

[3]包和平.王学艳.国外对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收藏与研究概述[J].情报杂志,2002,(6).

[4]包和平.我国民族文字文献工作的现代化[J].图书与情报,2000,(3).

[5]江嘎.民族文字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J].中华民族,2001,(5).

[6]陈锡周.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1).

(陈雁婕 云南大学图书馆)

(闵红云 云南大学研究生部)

(袁 帆 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民族文字 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字少儿图书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

相对于全国少儿图书年产4万多种的产量,少数民族文字少儿图书出版(本文简称“民文少儿图书出版”)不过千种左右,与汉文少儿读物图书还有一定差距。加强民文版少儿图书出版,对提高各民族少年儿童综合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各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民文少儿图书发展主要问题

1. 年出版品种较少,且分布不平衡

据新闻出版总署《2009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及相关资料统计分析, 2008年我国能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的出版社(以下简称“民文出版社”或“民 文出版单位”)中有19家出版了民文少儿图书,各文种总计千种左右,而目前全国共有1万余所学校实行民、汉文双语教学,在校各民族学生600余万,这个数据尚不包括学前儿童。平均算来,每1千多个少数民族孩子才拥有一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少儿图书。

现有民文少儿读物品种分布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童话、故事、国外名著翻译出版较多,而国内文学名著和优秀原创少儿文学作品较少,历年茅盾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获奖作品基本还是以汉文出版;⑵自然科学,尤其百科类科普图书翻译出版较多,而向少数民族孩子普及法律、历史、哲学知识的社会科学图书较少。⑶有关民族团结、思想道德修养的图书最近几年虽然已经开始出现,但其形式仍偏于教条和呆板,缺乏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2. 选题策划缺乏理论支持,存在一定盲目性

长期以来,对民文少儿图书的调查研究缺乏深入化和系统化,这使很多民文少儿图书从业者在制定出版计划时缺乏必要的数据和理论参考。

从目前来看,很多民文少儿图书在选题阶段未经读者调查和专家论证,很多从业者对少数民族孩子的阅读特点和阅读需求更是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导致品种本来就偏少的民文少儿图书出版出来又不能完全被少数民族孩子喜爱和接受。

3. 出版者缺乏作者和读者培育意识,购买者缺乏正确购书态度

很多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单位没有认识到培育民文读者和作者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在民文少儿出版方面缺乏一支具有对儿童问题有了解、有研究的作者和专家队伍。许多民文少儿图书的出版仍停留在短期行为阶段,只注重眼前和既得利益,投读者和社会舆论一时所好,很少考虑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精神需求和长期发展。在很多民族地区,很多家长为孩子购书时还主要受其经济能力及主观认识的影响,对孩子阅读民文图书的重要性缺乏科学认识。

4. 出版者与读者之间信息阻滞, 发行渠道不畅

民族出版和发行单位大多集中在城市和人口比较密集的乡镇,这造成一方面民文少儿图书出版者“卖书难”,另一方面大部分读者又“买书难”。很多民文少儿读物即使出版了,也很难到达真正需要它们的少数民族孩子手中。

二、民文少儿图书出版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1.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改革开放30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民文出版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扶持

国家扶持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事业,民族语文的出版社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只有17家,现在已经发展到38家,翻了一倍多。尤其近年来,民族文字出版工作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各方面重视。

3. 民族团结教育在全国蔚然成风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尤其是在青少年儿童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2009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

4. 双语教育得到重视和加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中小学实行民族语文授课和汉语教学的“双语”教学体制。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所民族中小学使用21种民族语言开展“双语”教学,接受教育的在校学生达600多万。有的地方正在开展民、汉、外“三语”教学实验。为确保民族语文授课的顺利进行,国家和地方财政设立了民族文字教材专项补助经费。目前,全国每年编译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达3500多种,总印数1亿多册。

三、民文少儿图书出版发展预测及对策建议

1.全国性的民文少儿读物调查及研究工作将逐步得到重视和开展

如今,汉文少儿图书出版中一些先进的理论已经开始引入民文少儿图书出版。如2009年,一批专家及少儿出版从业者发起了“儿童分级阅读”的研究与推广活动,对国内市场上的优秀儿童读物按0— 3岁、4— 6岁、7— 8岁、9— 10岁、11— 12岁五个年龄段进行分级,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出版和推荐不同的读物,并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推出《中国儿童分级阅读参考书目》。少儿图书按年龄分级出版的理论很快推广到民文少儿图书出版,如民族出版社 目前已经开始为少数民族孩子按年龄阶段制订出版计划。

随着全国少儿出版理论研究的系统和深入以及国家对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出版事业的重视,民文少儿图书出版研究薄弱的现状必将得到改善。开展民文少儿图书出版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会为民文出版单位的策划出版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帮助他们克服民文少儿图书选题的盲目性。一些民文少儿图书的一线策划、编辑人员应该直接参与到调查和研究工作中,为少数民族孩子出版更多他们需要和喜欢的读物,满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将有限的出 版资源用在他们真正需要的地方。

2.完善全国民文图书出版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网络,建立民文少儿图书出 版与阅读推广一体化的机制

近些年“东风工程”、“农家书屋” 等文化惠农政策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农牧民读者采购了很多实用的民文图书,逐步满足他们基本的阅读需求。随着民族地区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少数民族出版单位与民族读者之间交流的渠道也将会被疏通。伴随民文读者的阅读品味和对少年儿童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往“闭门 造车”式的民文少儿读物出版与发行机制必将打破,民文出版从业者必须走进民族地区的牧区、村寨和双语学校,走 进民族读者的书房、书屋、图书馆和书店,与民族地区的双语学校、图书馆和书店联手合作,推广民文少儿图书的有益阅读,只有民文少儿图书阅读真正走进少数民族孩子之中,民文少儿图书出 版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3.对民文少儿读者的人文关怀将更加深入,民文少儿图书原创品牌打造势在必行

近些年,被翻译成为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汉文读物大多是比较成熟的少儿图书品牌,这些图书或是已经获过相关出版奖项,或是在经受过市场考验,为广大孩子所喜爱,这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孩子的人文关怀。

然而,仅仅靠翻译优秀的汉文作品出版,还远远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孩子的阅读需要,少数民族孩子有特殊的成长环境、文化需求和阅读特点。民文少儿出版的发展,也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少儿图书品牌。正如少儿出版营销研究专家郑重说过:“打造出版社自身在其出版领域中的品牌,形成出版社形象核心,才能在读者中产生核心理念。”在汉文出版物精心打造原创品牌的同时,民文少儿图书应依靠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和作者群体,培育自己的原创作者队伍,开创富有各民族特色的原创品牌。

民文出版从业者只有从少数民族孩子的精神需求出发,了解他们的成长特点,才能做出受到他们喜爱的图书。民文少儿图书出版大力挖掘具有民族特点的原创童书的潜力,认真扶持少数民族少儿原创作品,才能真正加入国内原创少儿图书的市场和打造国内少儿图书精品的行列。

4.民文出版单位之间、民文出版单位与汉文出版单位之间加强合作,整合出版资源

在我国各文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单位中,部分同文种出版单位已经建立起协作组织,如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的 “藏文图书出版发行协会”,成员有民族 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和中國藏学出版社8家藏文出版单位,现在每两年举办一次活动,对协调全国藏文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加强藏文出版单位之间合作起到很大作用。

如今,不同文种、民文与汉文出版单位之间的合作也已经开始,如2008年 民族出版社与四川民族出版社、广西民 族出版社合作打造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七种文字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很多民文出版单位在翻译汉文少儿图书时,会得到该图书汉文出版社诸如无偿提供版式、图片和出版咨询等帮助。

今后还应逐步提高同文种民文出版单位间的协作力度,加强不同文种间民文出版单位的交流和合作,建立较为公开透明的全国民文出版信息库,以促进民文少儿图书出版资源进一步整合,避免民文图书出版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同时,还应改变汉文向民文的单向翻译格局,提高优秀汉文、外文出版物和优秀民文少儿图书的双向翻译出版的数量和质量。

总之,在国家对民族出版业的大力扶持和各方重视下,民文少儿出版必将由杂乱走向有序,由滞后走向先进。民文少儿图书将为各民族孩子守护一片晴 朗的天空,营造一片美丽的精神家园。

民族文字 第7篇

(1) 利于档案文献的保存。文献, 照片等都可以通过现代数字化处理, 将其保存。读者只需要通过客户终端读取文献, 这就避免了人为的丢失, 并且通过数字化处理后, 通过计算机以及图像处理技术, 可以对文献进行数字化修复, 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由于文献保存日久, 发生纸张变质等文献保护问题。

(2) 提升档案文献的利用率。通过文献数字化后, 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 展现到读者面前, 对于少数民族文字研究者充分的了解相关文献材料, 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并且数字文献, 可以开发为数字服务, 比如刻录为光盘, 或者制作为网络数据, 对相关文献进行有尝服务, 以此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策略

2.1合理采用少数民族文字数字化处理技术成果。当前, 许多机构, 如民族研究所、各高校, 以及计算机中心等, 针对少数民族, 开发出诸多针对少数民族的文字处理系统, 比如蒙语、藏语、朝鲜语、锡伯语、维语、彝语、满语、壮语、傣语和苗语的数字库, 适当的引用这些技术, 可以有效的提升档案数字化管理质量。

目前, 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建立了自身的数据库, 对于数据库的建立, 取得成就最为显著的就是藏语和蒙古语。中世纪蒙古语文数据库于1987年完成;《万词级现代蒙古语文数据库》以现代蒙古语文数据库 (万词缀) 为基础完成于1993年;于此同时, 《元朝秘史》的汉文和拉丁标注以及汉文旁注本检索统计系统已经完成;《现代蒙古语频率词典》以《现代蒙古语词频统计》为基础整理出的;1995年蒙古语言分析软件包也研制了出来;蒙古文拉丁化输入方法于1998年推出, 将老蒙古文转写成新蒙古文的软件也被开发, 蒙古文词干、词根以及自动识别复合词、自动切分附加成分系统也完成了。此外, 相继推出了篆文刻绘系统、蒙文字幕机系统、微机蒙文图书目录管理系统等, 这些系统都有助于蒙文字文献的利用。

2.2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 可以采用不同的输入方法, 比如键盘输入, 扫描输入, 数码相机或者摄像输入, 以此作为基础, 可将其输入到计算机中, 进行数字化处理, 建设信息化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

键盘输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许多少数民族输入法, 已经开发完善, 并投入使用。少数民族文字输入法的选择, 各民族地区档案室的工作人员可以依据少数民族文字的历史情况来选择, 将其作为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工具。

扫描仪, 将图纸上的图像、图形以及文字信息转化为像素点阵, 进而用二进制数将其表示出来, 并将这些文字图形转化成数字输入计算机是扫描仪的核心工作原理。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在信息的输入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其主要原因是扫描仪可以把少数民族图像、图形和文字通过计算机直接输入。

数码相机及摄像头。USB接口, 是数码相机摄制图像输入计算机的主要途径, 通过数码摄像后, 通过USB接口, 传输到计算机中, 计算机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并使图像保持原样不失真, 或者通过图像处理软件, 比如Photoshop软件, Corel Draw软件等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 保持图像原有质量。当前, 数码相机及摄像头在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贮存、复制、拍摄以及传输中被广泛的应用。

除此之外, 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对特殊文字进行直接采集, 比如, 键盘输入, 数码扫描等, 并能够进行特殊加工, 完善处理, 比如利用数字图像处理算法, 对文字进行校正, 或者对图像进行文字模糊挖掘处理, 或者对图像进行智能提取出来处理等, 以此来加强文字历史档案的可应用性范围。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 是少数民族在特定时期的政治, 历史, 经济, 军事等人文性数据记录, 其对于该地区的历史研究,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 可以加强档案资料的保存与利用效率, 拓宽文献档案资料的应用范围与开发利用程度。H

参考文献

[1]逄淑美.浅议少数民族档案数字化[J].思想战线, 2013 (S2) .

民族文字范文

民族文字范文(精选7篇)民族文字 第1篇我国有56个民族, 100余种语言, 现在常用的文字近30种。这些语言文字, 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