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抛秧栽培范文
免耕抛秧栽培范文(精选6篇)
免耕抛秧栽培 第1篇
1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形成
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免耕法, 至今已有60 a的历史, 目前, 免耕少耕技术已在世界上近30个国家开展研究和应用, 面积达到0.5亿hm2, 但绝大多数为旱地作物覆盖免耕。如英国比较成功的免耕栽培作物是冬小麦和油菜;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在旱地进行了秸秆覆盖的少耕和免耕;日本、伊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开始在水田推广少免耕栽培。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免耕研究, 80年代在南方大面积推广了侯光炯的自然免耕法。该免耕法以垄沟地形、毛管浸润和连续植被为其特征, 节约人力、牛力和机械动力, 并能防止水土流失[1]。
免耕抛秧是免耕栽培方式的一种。水稻免耕抛秧是指在收获上一季作物后未经任何翻耕犁耙的稻田, 先使用除草剂灭除杂草、植株和落粒谷幼苗, 抑制再生苗, 催枯稻桩、稻草或绿肥作物后, 灌水并施肥沤田, 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 将塑盘秧或纸筒秧苗抛栽到大田中的一项新型水稻耕作栽培技术。该技术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70年代在中国部分地区 (广东、广西、四川、湖北、福建等) 进行推广应用[2]。实践证明水稻免耕技术与抛秧技术的有机结合, 更具省工节本、省力高效、简便易行的特点。该技术对稻田不作任何翻耕处理, 减少翻耕整地带来的水土流失, 保护土壤结构, 有利于保护稻田生态环境, 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 节省了劳力, 有利于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节省耕作成本, 经济效益显著, 而且社会效益更突出, 是继水稻抛秧技术之后的又一项革命性重大技术措施。目前这种技术在广东、四川、江苏等省发展尤为迅速。
2 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
实践证明[3,4,5], 免耕抛秧栽培一般宜选择在水源充足, 排灌方便, 地块平整, 耕层深厚, 保水保肥能力较好的稻田上进行, 易旱田和浅瘦的砂质沙脚田不适宜作免耕抛秧田。选择生育期适中或偏早, 分蘖力强, 根系发达, 茎秆粗壮, 抗倒伏和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 以及施用具备安全、快速、高效、低毒、无残留或残留期短、耐雨性较强等优点的灭生性除草剂。连年免耕抛栽的稻田, 前茬收获后不再进行犁耙或任何人为的表土翻动、疏松, 只要作田面修补, 除草和软化土壤等工作, 可选用抗倒品种, 提高秧苗素质, 适时抛秧, 抛后早扎根, 早立苗返青, 科学施肥, 湿润灌溉。
2.1 免耕抛秧对水稻植株生长和群体结构的影响
国内多数研究表明, 免耕抛秧稻的全生育期延长3~5 d, 前期生长较慢, 分蘖稍迟, 具有低节位分蘖的优势, 苗峰低, 但回落较慢, 生长稳, 避免了田间过早荫蔽, 提高通风透光性能, 减少病虫害[6]。温玉辉等研究认为与常耕抛秧相比, 免耕抛秧水稻根系发达, 分布在浅表层, 生长后期叶片长势好, 青叶数多。合成干物质多, 具有良好的穗粒结构, 穗大粒多, 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干物质积累多, 最后形成了较高的水稻产量。
高明[7]等研究显示, 免耕稻的根长、根总数、根干重、白根率均显著高于翻耕, 根系活力和酶活性提高, 其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的活性增幅达3.9%~59.1%。刘然金[8]等的研究结果与高明一致, 免耕稻根系在数量、质量上均具有优势, 并指出根系形状的改善促进了地上部植株的生长, 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光合势分别提高23.2%~50%、19.4%~58.9%和36.1%~46.6%, 乳熟期光合作用固定CO2能力、光合产物转运到穗部的效率均上升, 表明免耕具有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的绿叶面积, 光能利用率上升, 光合产物的供应量和转运速度增加, 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从而增产。付华等对免耕抛秧稻籽粒灌浆结实特性的研究认为, 免耕抛秧稻的结实率高于常耕抛秧稻, 主要以一次枝梗的结实率较高。
综上可见, 免耕抛秧水稻低位分蘖, 无效分蘖少, 根系生长好。其次, 物质生产分配性能和源库协调能力好。免耕抛秧的单株干物质积累能力以及总干物质的积累能力均比常耕抛秧的好。第三, 后期群体结构较好, 免耕抛秧群体透光率高, 剑叶光合速率高, 后期叶片衰老慢, 单株绿叶面积多, 绿叶片数多。第四, 在穗粒结构上, 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均比常耕抛秧的高, 这也是免耕抛秧稻增产的重要因素。
2.2 免耕抛秧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研究者的试验显示, 免耕抛秧水稻的有效穗有所减少, 但穗长、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粒重均增加, 而常耕的空、秕粒较多, 结实率低, 穗大粒多使免耕产量上升1.3%~4.3%[6]。张曾凡等[9]从不同类型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研究指出, 免耕抛秧与翻耕抛秧相比单产可以持平, 与翻耕手插相比有增产效果, 增产幅度达4.8%~9.5%, 节省成本1 155元hm-2, 增收1 650~2 250元hm-2。刘军等[10]认为免耕抛秧与传统耕作抛秧在产量上无明显差异, 但节约了耕作成本 (825~1 125元hm-2) 。因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常耕抛秧栽培。李明贤[11]的试验也显示与常规栽培相比, 免耕抛秧可节省机械作业费用750元hm-2, 节省人工费300元hm-2, 虽然其农药费用要增加150元hm-2, 但总收入增加675元hm-2。
综观上述研究结论, 水稻免耕抛秧与常耕抛秧相比, 产量略有增加, 但总的来说, 增产效果不显著。从投入的劳动力来看, 免耕则大为减少, 人畜力或机械动力、燃料等有关耕作整地费用也相应下降, 生产成本降低, 同时缓解了劳动力紧缺与农时季节紧的矛盾,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3 免耕抛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少免耕法不翻乱土层, 保持了土体的原状稳态结构, 可稳定和协调土壤肥力。
在生态效益分析方面, 肖剑英[12]等经过10 a自然免耕后对稻田的基本肥力特征、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以及水稻农艺性状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该免耕方式能提高土壤肥力;各处理细菌数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但免耕处理的微生物生长条件较稳定, 季节性不明显;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之间相互促进, 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区伟明[13]等探索了免耕抛秧栽培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分蘖盛期, 免耕抛秧田的天敌数量每百丛为186.5头, 较常耕抛秧田增加31%, 害虫数量减少1.945%, 免耕抛秧田的益害比是1∶0.88, 而常耕抛秧田的益害比为1∶1.43, 说明水稻生长前期免耕抛秧田的生态环境明显优于常耕抛秧田。在孕穗期, 免耕抛秧田的天敌数量较常耕抛秧田增加5.35%, 害虫数量减少4.4%, 平均益害比为1∶1.48, 而常耕抛秧田的益害比为1∶1.62, 说明水稻生长中期免耕抛秧田的生态环境仍略优于常耕抛秧田。在黄熟期, 免耕抛秧田天敌数量较常耕抛秧田增加1.7%, 平均益害比为1∶0.86, 而常耕抛秧田的益害比为1∶0.90, 说明水稻生长后期免耕抛秧田的生态环境与常耕抛秧田基本一致。熊传伟[14]等水稻免耕栽培的减灾效应研究也表明免耕可以降低水稻纹枯病发病率和二化螟的危害, 草害方面, 杂草种类虽比常耕稻田多, 但其覆盖度的增长幅度比常耕稻田小。而且在分蘖盛期, 免耕稻田杂草优势种均比常耕稻田少, 亚优势种多, 成熟期免耕稻田杂草优势种比常耕稻田少, 亚优势种多。
3 免耕抛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免耕抛秧的配套栽培技术包括肥料管理、水分管理、除草剂施用技术等。目前, 有关免耕抛秧稻的肥料管理方面研究颇多, 其他配套措施的研究相对薄弱。免耕抛秧稻的肥料管理一般参照常规耕作抛秧的做法, 主要以重施前期肥为主, 促花保穗肥为辅。张明灌[15]等研究了氮肥施用方法对免耕抛栽水稻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氮肥在基肥、分蘖肥、穗肥中的分配比例, 早稻免耕抛秧按5∶3∶2的比例、晚稻免耕抛秧按5∶2∶3的比例施用, 对抛后早生快发、生长稳健、穗数足、穗大粒多夺高产有利。
张兆健[16]研究免耕抛秧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施N 150.0 kghm-2处理的禾苗长势较好, 且病虫害较轻, 无效分蘖少, 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以及产量均较高, 是水稻免耕抛秧栽培的最佳施氮量。郎宁等[17]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磷钾肥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 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免耕抛秧稻早生快发, 早够苗, 增加粒数和有效穗以及总颖花量, 提高产量。一般氮肥施用量比常耕抛秧增加10%~20% , 有利于免耕抛秧稻高产稳产。徐世宏[18]通过试验研究, 认为水稻免耕抛秧栽培的配套技术:在肥料运筹上, 适当增加氮肥用量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以10%~15%为好, 同时适当增加前期肥料的施用比例也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以基肥:分桑肥:穗肥=5∶2∶3较适宜。
抛栽密度方面的研究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生长、生态环境, 结果有所不同, 普遍认同适当的增加抛栽密度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徐世宏[18]研究认为早稻以比常耕抛栽密度增加10%、晚稻以比常耕抛栽密度增加15%时产量最高;免耕抛秧稻的抛栽叶龄, 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均以3.5~4.5叶抛栽最佳。至于除草剂应用方面, 有关具体的几种除草剂对免耕抛秧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环境影响, 以及有关除草剂的喷施时间、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居多。
4 展望
免耕抛秧栽培 第2篇
再生稻苗、落粒谷苗、杂草是影响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的瓶颈.采用农民乐、草甘膦、克无踪等3种除草剂进行2年4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乐和草甘膦药效均较稳定,除草灭茬较彻底,比常耕增产4.3%~12.5%,每667m2增收节支78~120元,增收百分率达16.4%~24.7%,适合当地推广应用.克无踪在同等条件下使用,除草灭茬效果不理想,不宜在免耕田上单独使用.
作 者:明凤恩 杨爱梅 Ming Fen-gen Yang Ai-mei 作者单位:明凤恩,Ming Fen-gen(田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百色市,533300)
杨爱梅,Yang Ai-mei(田林县利周瑶族乡农技站,广西,百色市,533300)
水稻快速灭茬免耕抛秧 第3篇
1. 大田除草灭茬
①冬泡田:此种田由于泥层软烂,杂草不多,最宜免耕。一般在抛栽前5~7天排干水层,每亩用20%克无踪除草剂250毫升加氯化钾2千克,对水45~60千克,选晴天进行喷雾,3~5天即可灌浅水、施基肥。
②冬闲板田:水稻抛栽前20天,亩用20%克无踪250毫升,草多的可加到300毫升,另加氯化钾2千克,对水40~60千克,于晴天排干水后对田中杂草连同田埂一并喷施。施药1周后塞好出水口,灌水没泥至抛秧或移栽前施用基肥为止。
③板田绿肥田或板田油菜田:板田绿肥田,在移栽前15~20天,于晴天在排干水的基础上每亩用克无踪300毫升加氯化钾3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粗雾于绿肥上,再将排水沟两边泥土还原于沟中,3~5天后灌水浸泡,待泥烂时用泥浆糊好田埂。板田油菜田,后茬可接早稻或中稻,但要求油菜齐泥收割,每亩用20%克无踪250毫升对清水40~60千克加氯化钾3千克喷粗雾除草。
④其他冬种作物板田:去冬冬种时已按厢宽3米、沟宽30厘米的规格分厢开沟,今春按照板田油菜田的方法进行化学除草、泡田、施肥及抛栽水稻秧即可。
2. 施用基肥
免耕比翻耕可少施20%左右的肥料。一般亩施磷肥50千克、尿素25千克,磷肥与除草剂同时施用,尿素在抛栽后当天施用。也可以用三元复合肥代替上述磷肥和尿素,于抛栽前5~7天,亩施50千克。碳酸氢铵因易挥发和流失,在免耕中不做基肥施用。因早春雨水多,施肥前应排干水,施肥后塞好田的出水口。最好在面施化肥的基础上,每亩再泼浇1000千克人畜粪水或沼液。抛栽后,因气温逐渐升高,杂草萌发加快,因此需在抛秧前1周施基肥时加芽前除草剂(适用于抛秧田的芽前除草剂)一并除草。对冬种绿肥田,抛栽前留浅水,每亩施尿素3~5千克加复混肥30千克做基肥。
3. 育秧与抛栽
免耕水稻田没有翻耕田那么平整、融和,因而不适宜小苗抛栽,最好用353孔的塑料软盘,培育大中苗。抛栽前一定要排干水,密度和基本苗要比翻耕移栽的多。是迟熟早稻品种早播早抛的每亩抛1.8万蔸达到9万~10万基本苗;是早稻早中熟品种或三熟制后茬田的每亩抛栽2.8万蔸达到18万左右基本苗;是中稻杂交稻的一般每亩抛1.5万蔸左右达到5万~6万基本苗。
4. 分蘖孕穗期管理
水稻抛秧返青后要灌水淹没泥面,每亩用氯化钾5~7千克、尿素5千克加抛秧田芽前除草剂(要求除稗效果好的)适量混合撒施,维持水层1周后即自然落干,整个分蘖期以湿润灌溉为主。鉴于免耕水稻前期根系都分布于表土,因此进入分蘖期后要早晒田、重晒田,促根系下扎,预防倒伏。复水时根据叶色浓淡,每亩追施尿素5千克或三元复合肥10千克做穗肥。晒田复水后对除稗效果不好的田再进行1次人工除稗,以免将稗草带入下季。病虫害防治与常规翻耕栽培的相同。
5. 灌浆结实期管理
免耕抛秧栽培的水稻抽穗整齐,成熟期比常规翻耕的早1~2天。由于基肥与前期追肥都是面肥,后期易脱肥早衰,所以始穗期和齐穗期应分别追施1次叶面肥(根外追肥),每亩用谷粒饱50克加尿素1~2千克对水喷施。为适应晚稻免耕的需要,早稻乳熟期和黄熟期均应采取湿润灌溉,不能让田泥硬实,更不能让田开裂。收获时齐泥割稻,老稗草要连根拔除。
桐城市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 第4篇
1 培育壮秧
1.1 软盘育秧
选用优质、高产、生育期适宜、抗病性强的常规稻或杂交稻。根据培育秧龄的大小选择适宜规格的软盘。培育3.0~4.5叶的小苗, 宜选择561孔;培育4.5~5.5叶的中苗, 宜选择451孔或434孔。营养土配制上, 采集土质肥沃、无杂草籽的黏土和腐熟的农家肥, 加入壮秧剂按照一定比例, 拌匀制成营养土备用。播种前晒种1 d, 并浸种消毒, 种芽露白后即可播种。播种期要根据茬口、秧龄和气温确定。软盘育秧秧龄一般为25~30 d。播种的起始温度要求平均温度10℃以上。每个孔播种量:杂交稻1~2粒, 每盘播种量25~30 g;常规稻每个孔播种3~4粒, 每盘播种量约50 g, 均匀播种。早播的秧田可用平铺或拱架覆盖薄膜、无纺布等材料, 用于保温, 防止烂秧[1]。以旱育方式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1.2 无盘旱育秧
选用优质、高产、生育期适宜、抗病性强的常规稻或杂交稻。做好苗床, 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排灌方便、土质较黏的田块作秧田。旱育小苗, 苗床 (净面积) 与大田比为1∶40~50, 旱育中苗为1∶30~40, 旱育大苗约为1∶20。播前, 选用无盘旱育抛秧专用型包衣剂拌种, 每3 kg种子需1 kg包衣剂。播种时, 将包衣的种子均匀撒播在秧床上。播种量为:常规稻约140 g/m2, 杂交稻约80 g/m2。播种后覆1层薄土盖种, 然后用喷壶浇水。喷施化学除草剂除草。秧苗水分管理按旱育秧的方法管理[2]。
2 免耕大田处理
桐城地区早稻免耕田的前茬以绿肥和空闲田为主, 在抛秧前10~15 d, 要进行施药处理。为了促进杂草萌发, 利于土壤软化, 在喷药前7 d内, 要保持田间有薄水层。待施药时, 田块再排干水, 最好选择在晴天进行施药。施药后2~5 d, 稻田全面灌水, 浸泡7~10 d。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抛秧。晚稻免耕田的前茬以早稻为主, 收割时稻桩高度尽量控制在15 cm以下, 实行低割。早稻收割后, 在无水层的条件下晴天, 即在当日或第2天喷药除草。施药后2~5 d, 稻田全面灌水, 晚稻浸泡2~4 d, 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抛秧[3]。
3 合理抛栽
抛栽时, 秧苗以中、小苗为好, 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 大田水层降至1~2 cm时进行。抛秧密度根据秧龄、品种分蘖能力、土壤肥力、施肥水平、产量指标等综合确定。抛秧基本苗比同秧龄手插秧增加5%~10%, 一般早稻抛栽密度控制在35~40穴/m2, 基本苗控制在120万~150万根/hm2, 晚稻抛栽密度控制在30~35穴/m2, 基本苗控制在60万~105万根/hm2。
4 肥水管理
4.1 肥分管理
水稻的施肥必须针对其生育特点, 合理施用基肥和追肥。施肥总量与手插秧相似。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速效肥为辅。为促进水稻根系向下生长, 有利于其后期抗倒, 基肥宜采用全层施肥法, 即结合稻田翻耕, 将氮肥的50%~60%、全部的磷肥、钾肥的50%在耙田时一次性施入[4]。掌握苗肥∶蘖肥∶穗粒肥=6.0∶1.5∶2.5, 以攻大穗。苗期追肥要及早, 分别在一叶一心期和四叶期追施;在拔节、抽穗期要适量追肥。在圆秆拔节期可用尿素50 kg/hm2+复合肥60 kg/hm2;抽穗期进行根外喷肥, 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灌浆结实期可进行根外追肥, 于傍晚时对水稻叶片正反两面连续追施2次, 每隔3 d进行1次, 对增加千粒重和提高稻米品质效果明显。
4.2 水分管理
水稻生长期间均不需要深水护苗, 但关键时期不能缺水。为了保证全苗, 播种至三叶期应加强水分管理。对浸种催芽的, 播后应保持田面湿润。栽插活棵后, 要求湿润灌溉, 确保沟中有水, 保持畦面湿润, 以实现早生快发促分蘖的目的。返青分蘖期结合化除采用浅水灌溉而不断水;移栽后12 d, 采用浅水不定时灌溉, 视苗情适时精确追肥, 促进双晚稻快速生长;当有效分蘖数达到250万~300万个/hm2时, 采取重烤田或轻搁田措施, 控制无效分蘖[5]。以稻田出现微裂缝为标准, 使土壤处于富氧状态,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抽穗扬花期应保持浅水灌溉, 后期干干湿湿, 防止断水过早。
5 病虫草害防治
注意病虫草害防治, 注重化控防倒伏。宜坚持“农业、生物、物理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在具体防治时, 要结合桐城地区病虫情报进行施药。化学防治时, 杜绝使用拟除虫菊酯类、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等剧毒农药, 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无“三致”作用的农药, 以实现无公害化生产,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充分摸清目标田防治对象, 实行精确防治, 注意保护非目标生物。水稻秧田期要注意防治好稻蓟马, 加强田间观察, 及时进行防治。在抛秧前综合防治病虫害1次, 做到带药到大田。草害防治应坚持“除早、除小、除了”原则, 将杂草消灭在未发或初发阶段。
参考文献
[1]谢必武, 马秀云, 张凤龙, 等.水稻免耕抛秧优化农艺措施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 (10) :72-74.
[2]梁健华, 欧杰文, 马瑞军.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49-50.
[3]程泽强, 唐保军.水稻塑料软盘旱育抛栽壮秧培育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0 (2) :8-9.
[4]周存.水稻压钵抛秧栽培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5) :10-11.
免耕抛秧栽培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在重庆市永川区五间镇新建村合力1社进行, 海拔276 m, 东经105°52′, 北纬29°22′。试验田为白鳝泥, 前作为冬闲田。试验品种选用籼型超级杂交稻新品种Q优6号’。
1.2 试验设计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1], 以种植密度 (X1) 、施氮量 (X2) 、施磷量 (X3) 、施钾量 (X4) 为参试因子, 变量设计水平及编码见表1。共设23个试验小区,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13.33 m2, 区组间作双埂并用微膜覆盖, 小区间作单埂并用微膜覆盖, 各小区单独排灌, 防肥水互相渗透。试验重复2次。
1.3 田间管理
试验田于2008年4月5日用克芜踪化学除草, 4月10日灌水免耕整平试验小区。3月11日无盘旱育秧, 4月22日4.5叶龄免耕抛栽, 抛植密度按试验设计执行。氮肥用尿素 (含N46%) , 50%作底肥 (抛栽前1天即4月21日将水搅浑后分区撒施) ;30%作分蘖肥 (抛栽后15天即5月7日分区撒施) ;20%作穗肥 (于拔节初期6月5日施用) ;磷肥用过磷酸钙 (含P2O512%) , 全部作底肥;钾肥用颗粒型氯化钾 (含K2O 60%) , 按50%作底肥, 50%作穗肥施用[3]。
5月6日用稻保Ⅰ号治1代螟虫, 6月28日用拂光治水稻中后期病虫, 其他管理参照《无公害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实用手册》进行管理。
8月19日按小区分别收获, 晒干称重。产量结果分析在DPS平台上进行[2]。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及回归模型的建立
2.1.1 回归模型建立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平均数见表2, 按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统计方法[1,2], 杂交稻新品种Q优6号’产量 (Y) 与试验因素 (Xi) 之间的回归模型:Y=525.93+2.20X1+8.61X2+20.53X3+14.02X4+2.49X12-16.07X22-5.69X32-0.20X42+1.71X1X2-6.48X1X3-5.85X1X4-5.85X2X3-6.48X2X4+1.71X3X4。
2.1.2 回归模型分析
对该模型进行方差分析 (见表3) , 失拟项的F1=2.011
2.2 主效应分析
采用降维法, 固定其他3个因素为零水平, 可以导出另一因素与产量关系的回归子模型:Y1=525.93+2.20X1+2.49X12;Y2=525.93+8.61X2-16.07X22;Y3=525.93+20.53X3-5.69X32;Y4=525.93+14.02X4-0.20X42
根据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可以直接判明各因素对杂交稻新品种Q优6号’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磷量 (X3) >施钾量 (X4) >施氮量 (X2) >种植密度 (X1) 。
2.3 互作效应分析
水稻产量的形成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进行因素间互作效应的分析, 才能较客观地揭示其内在联系, 为科学地寻求Q优6号’最佳农艺组合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方差分析结果表看, 4个试验因素间的交互项均不显著。
2.4 技术方案的模拟寻优
采用频数分析法, 利用上述回归方程, 在变量的约束区域-1.682Xi1.682内, 各因素均取步值1进行模拟, 在45=1024套组合方案中, 稻谷产量在515kg/667 m2以上的有240套, 占23.4%。在P=5%的概率下, 各试验因素的取值频次及范围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在免耕无盘抛秧试验条件下, 以Q优6号’稻谷产量在515 kg/667 m2以上为目标, 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种植密度为1.162万~1.238万株/667 m2, 施氮肥 (纯N) 11.693~12.307 kg/667 m2, 施磷肥 (P2O5) 9.249~9.984 kg/667 m2, 施钾肥 (K2O) 9.961~11.294 kg/667 m2。
3 结论
在免耕无盘抛秧试验条件下, Q优6号’稻谷目标产量在515 kg/667 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种植密度为1.162万~1.238万株/667 m2, 施氮肥 (纯N) 11.693~12.307 kg/667 m2, 施磷肥 (P2O5) 9.249~9.984 kg/667 m2, 施钾肥 (K2O) 9.961~11.294 kg/667 m2。
参考文献
[1]郑家国.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及我省应用前景[J].四川农业科技, 1995, (6) :11-12.
[2]张全德.农业试验统计模型和BASIC程序[M].浙江科学出版社, 1984, 4.
水稻免耕抛秧密度试验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水稻,免耕抛秧,密度
免耕抛秧是一种省工节本增效的轻简水稻栽培技术[1,2], 为进一步明确川东北丘陵地区免耕抛秧技术的应用效果, 探索最优的抛栽密度, 在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的指导下, 特开展本项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2年3月在嘉陵区铜岗铺村5社一农户的责任田中进行, 试验田前作为一季中稻, 上一年冬季为冬闲田, 属蓬莱镇紫色水稻土, 土壤肥力中等偏上, 排灌方便, 向阳无荫蔽。
供试水稻品种为川香优3203, 由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分别为M1:常规耕作后采用宽窄行栽插, 规格为 (40+26) cm×20 cm, 栽插15.00万窝/hm2, 每窝栽双本;M2:采用免耕抛秧, 抛栽15.00万窝/hm2;M3:采用免耕抛秧, 抛栽18.75万窝/hm2;M4:采用免耕抛秧, 抛栽22.50万窝/hm2。以M1作对照 (CK) 。各处理统一育秧, 育秧方式为旱育秧[3,4]。随机区组排列, 2次重复, 共8个小区。小区长方形, 小区面积66.7 m2。区组间走道宽60 cm, 小区间走道宽50 cm。
1.3 试验方法
选择经过培肥的菜园地做苗床, 3月14日播种, 每13 m2秧厢播种量0.8 kg。播后加强秧床管理, 培育多蘖壮苗。适时抛栽 (栽插) , 4叶左右按试验设计抛栽 (栽插) 到本田。科学施肥管水, 底肥施48% (16-16-16) 专用复合肥750 kg/hm2, 分蘖肥施尿素75 kg/hm2。管水以湿润灌溉为主。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采用化学除草, 及时防治螟虫、飞虱、稻瘟病、稻曲病等主要病虫害。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田间记载项目:播种期、移栽期、始穗期、成熟期及主要栽培管理措施。田间调查项目:除对照按常规取样调查外, 其他处理每小区抛秧前用长1 m的竹片8块, 分别围成2个正方形作为定点调查点 (每个面积1 m2) 。调查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数、株高等。室内考种项目: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5,6]。小区收获计实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各处理生育期相当, 除处理M2全生育期为168 d外其他处理均为167 d (表1) 。
2.2 群体指标
各处理基本苗变幅在31.95万~57.90万株/hm2, 处理M1最高, 处理M4次之 (48.75万株/hm2) , 处理M3第三 (39.60万株/hm2) , 处理M2最低。各处理最高苗变幅在202.20万~288.15万株/hm2, 处理M4最高, 处理M1次之 (278.10万株/hm2) , 处理M3第三 (245.40万株/hm2) , 处理M2最低。各处理有效穗数变幅在148.80万~197.55万穗/hm2, 处理M4最高, 处理M1次之 (185.25万穗/hm2) , 处理M3第三 (173.55万穗/hm2) , 处理M2最低。
2.3 穗部性状
穗总粒数各处理变幅在187.1~203.1粒, 处理M2最高, 处理M3次之 (198.0粒) , 处理M4第三 (188.7粒) , 处理M1最低。
穗实粒数各处理变幅在154.7~173.4粒, 处理M2最高, 处理M3次之 (166.0粒) , 处理M4 (162.0粒) , 处理M1最低。
结实率各处理变幅在82.7%~85.9%, 处理M4最高, 处理M2次之 (85.4%) , 处理M3第三 (83.8%) , 处理M1最低。
千粒重各处理变幅在31.1~32.1 g, 处理M2最高, 处理M3次之 (31.8 g) , 处理M1第三 (31.7 g) , 处理M4最低 (表1) 。
2.4 产量
各处理平均产量变幅在7 172.41~8 251.87 kg/hm2, 处理M1为7 980.51 kg/hm2。其中, 处理M4为8 251.87 kg/hm2, 比M1增产3.4%, 居第1位;处理M3为7 881.56 kg/hm2, 比处理M1减产1.2%, 居第2位;处理M2为7 172.41 kg/hm2, 比处理M1减产10.1%, 居第4位 (表2) 。
3 结论
水稻免耕抛秧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免耕抛秧栽栽密度22.50万窝/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为8 251.87 kg/hm2, 因此在川东北地区水稻免耕抛秧密度应不低于22.50万窝/hm2。
参考文献
[1]胡立勇, 丁艳锋.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钱光华.会东县水稻抛秧栽培技术[J].西昌农业科技, 2009 (1) :14-15.
[3]曾瑞琴, 杨春晖.浅谈水稻抛秧栽培技术[J].福建热作科技, 1998 (3) :45-46.
[4]刘敬宗, 张焕军.杂交水稻抛秧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 1997 (3) :10-11.
[5]曾庆龄.水稻抛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3 (1) :22-23.
免耕抛秧栽培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