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荷塘范文
母亲的荷塘范文(精选3篇)
母亲的荷塘 第1篇
文章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字轻重把握得很适度, 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淡淡的哀愁。而那通往荷塘的小路, “幽僻”“寂寞”“阴森森”, 正好可以排解难以平静的激荡之情。一个人“踱”着, 悠闲、踌躇, 似乎是忘情于景, 使自己完全超脱出来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 任凭思想感情的潮水随波流淌。“我爱热闹, 也爱冷清;爱群居, 也爱独处”。两对反义词组成的对偶句, 恰巧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而又逃避现实的矛盾苦闷心情, 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压抑、被屈辱的形象。古人常借酒浇愁, 而作者却想远离尘嚣, 抖落一身的烦恼, 也扯下白天的假面具, 偷得片刻逍遥和宁静, 故而流露出一种少有的淡淡的喜悦“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过渡句自然贴切, 水到渠成地引导人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荷塘月色了。
作者真的忘情于景了, 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荷塘图”, 力描其形, 实富有神韵。画卷由远而近慢慢展开, 瞧,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放眼望去, 一张硕大无比的“地毯”翠盖满塘。高出水面的荷叶, 亭亭玉立, 似“舞女的裙”, 飘逸、舒展。为数不多的荷花错落有致, “零星地点缀着”, 给人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白”的感觉。开着的, 婀娜多姿;含苞待放的, 也楚楚动人。拟人描写细腻逼真, 又一连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 在夜色中光彩照人, 与月色增辉, 更有绝笔“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本来诉诸嗅觉, 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 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本是无声的, 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 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 香味和歌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 把嗅觉转化为听觉的形象, 模拟了香味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 使难以描摹的感觉, 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 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丰富的想象, 敏锐的感觉, 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
古人多有写月的佳句, 却很少有描画变化莫测、难以把握的月光的名言。而朱先生却以物写光, 重在绘影。首先把月光喻为“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泻”而不用“照”, 是因为“泻”能写尽月光似锦似缎、光滑细腻的柔美, 又能表现月光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全部的光倾洒下来的气势和动感, 这悄无声息的月光变成可以用来细细触摸的流水, 让人慢慢把玩。紧接着作者妙笔生花, 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光图”。在融融的月光下, “薄薄的青雾浮在”水面上, 轻而不散, 弥漫飘动, 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有了雾,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自然不会太清晰,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洁白、新鲜、柔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朦胧、神秘、飘逸。“浮、泻、笼”一连串动词的使用, 把人引到一个忘我的境界, 完全融化于画中了。这哪里是在写雾、写花和叶, 这分明仍然是在写光。朱先生是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 动静交织, 赋予这一景一物以生命, 用雾的朦胧, 花叶的润泽, 如梦的幻觉反衬月光的柔和、恬淡、朦胧。这景充满诗情画意, 这手法妙不可言, 怎能不令人陶醉, 不使人折服呢?
融融的月光, 淡淡的云, 恰恰与作者淡淡的哀愁相默契。所以, 自以为“恰到了好处”, 就连丛生的灌木在月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婆娑的杨柳也看作“画在荷叶上”的“倩影”。以影凸物, 以物显影, 使月下景物顿生立体感。这光和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是那样的优美、和谐, 简直是凝固的音乐, 可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旋律相媲美。流动的光波, 本是无声的, 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 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再次使用通感, 将人们带到了一个遥远的、缥缈的世界, 去聆听那来自远方的歌。这里, 耳朵听见了色彩, 眼睛看到了声音, 树影奏出了乐曲, 真是奇语神话。
画卷上出现了荷塘月色的背景。背景却用疏笔写意, 写作者对景物群体的印象、感受。“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 重叠的形容词渲染了树木的郁郁葱葱。作者的确忘情于景, 暂时丢掉了一切烦恼, 但是挥之不去、化解不开的仍然是郁情。“重重围住”荷塘的树, 如同禁锢作者的现实世界, 让人窒息、让人感到压抑。那从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 是作者消沉、灰色心境的写照。比喻、拟人、短句、叠音词错落有致, 使文章在内容上、结构布局上更加优美。一切死寂的如沉睡一般, “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带来了几分喧嚣, 但又不愿与之苟合。“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一丝心灰意冷、看破尘世的悲凉透了出来。这其中有朱先生这样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迷惘、悒郁的苦闷, 更多的是作者出污泥而不染的秉性,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我明白了, 这正是朱先生钟情于荷花, 徘徊于荷塘的最好注解。
游历已毕, 文章似乎应该就此罢笔了。但蝉鸣蛙叫, 搅扰了缥缈的梦幻, 由眼前的荷塘自然联想到昔日江南采莲之事。采莲人的欢快, 莲花的窈窕, 莲子的丰硕, “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一段看似多余之笔, 却是作者始终郁郁寡欢“心里颇不宁静”的真正缘故。到此, 文章前后语意衔接。最后又进一步使篇章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猛一抬头,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描写荷塘景色的作文:家乡的荷塘 第2篇
我走上一座石拱桥,抬头望着天空。天上出现一条美丽的彩虹,把天空打扮得绚丽多姿。天空蓝蓝的,像一块巨大无比的蓝宝石。白白的云像棉花糖一样,有的像一匹匹奔腾的骏马,有的像公园里的一只只石狮子,还有的像一条条小鱼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草地上的野花千姿百态,有牵牛花,有杜鹃花,还有野蔷薇野花们色彩艳丽,红的,黄的,紫的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辛勤地劳动着,五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穿梭其间,对花儿们诉说昨日的好梦一阵微风吹来,一股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湖边,周围的树排成一排,像一列列威武的士兵,守护着美丽的荷塘。水是那么平静,好像一面大镜子,蓝天、白云和绿树倒映水中,真像一幅水墨画。水是那么的清,清得连河底的沙子和发黑的树叶都看得一清二楚。水是那么的绿,绿得好像被周围的绿树染过似的,仿佛一块无瑕的翡翠。鱼儿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游动,好像水下的警卫在巡逻。虾在水底挥舞着它们的大夹子,在水里威风地划来划去,螃蟹干脆躲在石头缝里睡起了懒觉池塘里开满了荷花,有的荷叶亭亭玉立,蜻蜓在自由自在地飞行。荷花在一个大圆盘似的叶子中冒出,有的全都舒展开花瓣,露出淡黄色的小莲蓬,犹如姑娘们灿烂的笑脸;有的才展开三两片花瓣,像一位羞答答的小姑娘;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像一个沉睡的婴儿,含苞待放地准备破裂似的荷叶上的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好像在欢迎我们来到荷花的世界一阵风吹过,满池的荷叶像一位位舞女翩翩起舞,发出“沙沙沙”的声音,仿佛在开一场盛大的联欢会。
我爱我的家乡,但我更爱夏日荷塘的美景。
《荷塘月色》的艺术风格评析 第3篇
一、构思精巧, 剪裁得当
《荷塘月色》一文, 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 紧密构思, 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他的结构艺术可谓是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 从高到低, 由近及远, 形成鲜明的空间顺序, 通过观赏视线, 依次将各个景物串连起来, 有机地组合起来。《荷塘月色》表达的是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似的智者情绪, 是因自己高于芸芸众生而不被人理解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悲哀,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我读《荷塘月色》文中的“妻”, 每次均自然联想到欧阳修的《秋声赋》里的“童子”。在《秋声赋》里, 欧阳文忠公对秋声发了一声高颂, 寓慨甚深。但结果呢“童子莫对, 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如助余之叹息。”真是“知音世所稀”啊!人最怕的是寂寞, 是渴望宣泄的时候没有人共鸣。寂寞的极致是连最知心的人也不理解自己。智者的孤独是一种曲高和寡的孤独。“童子”对欧阳修的外形是熟悉的, 但对欧阳修的遭际和因一贬再贬而产生的满怀伤秋情绪却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以想象, 当欧阳修落笔“童子莫对, 垂头而睡”的时候, 那心中深沉的孤独只有当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朱先生撰文很吝惜笔墨。短短的一千余字的散文结构中的构思安排“妻”这一人物不是为了烘托静谧的夜景, 也绝不是对“妻”酝酿的静谧夜景报以欣赏的口吻, 而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似的责备!
二、语言凝练, 精雕细刻
《荷塘月色》一文, 细腻秀丽, 善于精雕细刻的功夫, 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 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同时, 又注意文字的锤炼加工, 注意措词炼字, 把景物写得神采飞扬。如:描摹眼前的景色: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 隐隐约约的远山, 曲曲折折的荷塘, 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 静静的花叶, 薄薄的轻雾等都有一种音韵美。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 一个“泻”字, 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 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 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 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那就是赞美爱情, 歌颂青春, 作者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 所以他就幻化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 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 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这里虽有“过人头”的莲花, 却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真是“花有意而水无情”啊!那么现实生活中究竟有什么呢?有的是“什么声息也没有。”
《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 是圆形的。外结构与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 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 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 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 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 恰到好处的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三、手法多样, 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 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 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手法, 融入作家自我的感情色彩, 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在景物描写中,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 但处处有月, 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 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 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这里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 而且是刚出浴的, 这样的感觉肯定不是真实的。相反, 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 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写荷花的缕缕清香, 微风传送, 向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 时断时续, 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 如在嘈杂的白天, 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 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 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 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 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 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 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四、写景抒情, 紧密结合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 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 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突出了优雅, 朦胧、幽静之美。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愣愣地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 还是写月色, 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愣愣地如鬼一般”, 仅此一句, 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 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愣愣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 没有喜悦, 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 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作者的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 处于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 处于喜悦之中受忧愁的牵掣。他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 而是有所掩抑的, 情感的抒发是有阶节制的, 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 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
五、追求口语, 雅俗共赏
朱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中的语言有朴素的美。他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 说“用语为的是求真化俗, 化俗就是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 一方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 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 自然才亲切, 才让人容易懂, 也就更能收到化俗的效果, 更能去获得广大群众。“回到朴素, 回到自然” (《今天的诗》) , 以为“藻饰过甚, 真意转晦”, 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 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 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 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 凭借丰富的想象, 使物象灵光闪现, 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 却亲切自然, 鲜活上口, 幽默风趣, 雅俗共赏, 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拥有更多的读者, 这正是朱自清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母亲的荷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