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ESP计算机网络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ESP计算机网络(精选10篇)

ESP计算机网络 第1篇

社会发展不可逆转,改变传统的以语言考试为中心的高职英语教学,大力发展以职业为目标的专业英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高职发展专业英语面临着诸多困难:对ESP认识不统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落后,教材质量低下,教学组织松散。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就盲目发展专业英语,最终只能将高职英语教学推到无序混乱的状态,与我们培养高层次职业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专业英语改革成功与否,教材的作用非常关键,因为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优秀的ESP教材不仅可以满足教材使用者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且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最强有力的推广者和实施者。然而,目前的高职ESP英语教材建设差强人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专业英语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已经成为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全面启动之前,探讨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新一代高职专业英语教材尤为重要。基于长期从事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及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本文提出在网络环境下校际合作建立高职立体化专业英语教材体系的构想。

一、高职ESP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ESP教材建设对ESP英语教学发展起到支撑和推动作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效果。Dudley-Evans&Bates(1987)指出在ESP教学过程中使用ESP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一是ESP教材是语言的来源;二是ESP可为语言学习提供支持;三是ESP教材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四是ESP教材可作为一种参考资源。ESP教材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不同,学生的学情差异很大,高职ESP教材绝对不能照搬本科教材。高职教育必须开发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ESP教材。

二、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的问题

为了解高职专业英语教材的发展状况,笔者对多所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职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状况令人担忧,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形式落后,内容单一,忽略综合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材在形式上大多为单纯纸质教材,教学手段单一。有些虽有配套的光盘,但实际上只是纸质教材的电子阅读版。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课程枯燥晦涩、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差。

(二)教材编写不专业,质量不高,缺乏团队合作

以医疗器械英语课程为例,笔者对国内多所院校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的ESP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有的采用原版引进教材,有的采用自编教材,更多的是采用讲义。教材内容晦涩深奥,多为节选的专业文献。教材基本沿袭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理念,套用核心课文加词汇和注解的传统模式,练习类型缺乏互动,主要局限于词汇、语法和翻译练习。显然这样的教材无法满足培养高职学生专业英语职业能力的需求。

同样,很多高职ESP教师反映ESP教学的一大难题是缺乏适用的教材。若自行编写教材,教师又苦于人单力薄。在沉重的授课压力下,无法依靠本校一两名教师的力量编写出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编写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必须依靠同类院校专家教师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团队合作。例如,我国多所高职院校中设有医疗器械专业,但却一直没有正式出版发行的医疗器械英语教材。各个学校一直各自为政,有的采用原版教材,有的使用讲义。2011年全国高校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组织全国多所高职院校医疗器械英语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编写了医疗器械英语教材。多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发挥合力共同编写医疗器械英语教材,打破了长久以来各自为政的局面,开拓了高职校际联合开发ESP教材的新路向。

笔者基于参与该教材编写的经历,产生校际合作,进一步发展立体化ESP教材的设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外语教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21世纪的外语专业教材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整合。因此,本文基于长期以来从事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及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结合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校际合作建立立体化高职专业英语教材体系的构想。

三、校际联合建立立体化高职专业英语教材体系的构想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教材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纸质平面课本、练习册或者磁带等录音材料。传统教材内容单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不能满足语言学习的多模态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突破。新一代教材不再局限于文字印刷品,它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化方向发展。但是笔者调查发现,目前高职专业英语教材却基本停滞在纸质平面教材阶段,所谓立体化教材也只是纸质教材的电子版,离真正的立体化教材概念相去甚远,并不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配合语言教学过程。立体化教材体系应当包括纸质平面课本、多媒体光盘和网络学习平台。课本是教材体系的内容主体,强调有意义的输入,任务型练习以及有指导的操练。光盘是补充,是充实、演示和讲解内容的“钥匙”,光盘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创造的语言环境。网络平台是整套教材内容的“无限”延伸和发展。

(一)纸质平面课本——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框架

在传统的英语教材体系中,纸质平面课本多侧重语法与词汇教学,以满足系统化知识教学的需要,但在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明显不足。高职教育主张够用为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高职ESP教材应强调真实性、实用性、职业性和趣味性。

传统的ESP教材有些专业性过强,内容深奥,甚至超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将这样的教材照搬到高职课堂上,令人望而生畏。高职ESP教材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针对专业内容设计富有趣味的导入点,点燃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造力。例如在设计医疗器械英语课程CT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我们以经典乐队the Beatles与CT机发明的小故事切入主题,迅速抓住学生眼球。

ESP教材应当针对学习材料、学习内容和学生职业方向设计灵活多样的任务。发展以任务为框架的高职ESP教材是建立在任务型学习的理论基础上的。任务型学习,是以任务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些任务不以语言为中心,但需要用语言做事。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意义的表达上,而不是形式上,但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且带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共同发展。任务型学习理念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理念。任务型教学“以语言做事”,“以语言带动认知和行为”的理念与ESP“满足学习者某种特定的学科和职业需求”的教学目的及高职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以任务为框架的ESP教材可以引导教师以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提高师生、生生及人机间的互动,打破ESP课堂“词汇、语法加翻译”的传统模式,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任务根据实施环节不同可以分为课前任务、课上任务和课后任务。

以医疗器械英语教材的CT一课为例,我们设置了如下课前任务:

1.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ain limitation of conventional X-ray?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CTover conventional X-ray machine?

2.How does a CT scanner work?

3.Have you heard of spiral CT?What are theadvantages of spiral CT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T?

4.Apart from uses in medical world,could you figure out some other uses of CT?

在任务的导引下,学生带着问题课前在网络上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准备素材。

课上针对学习材料我们设计了以下任务:

1.Suppose you are a CT technician.Now a group of students from medical device department come to your office to visit the performance of CTscanner.Please introduce to them the components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CT scanner.

2.Today there exist a multitude of imaging techniques,such as conventional X-ray machine,MRI,or X-ray angiography.Why do we use CT?

3.Suppose you are a CT technician.Now a patient comes to your office to reserve a CT examination.Please introduce to the patient what preparations he has to make before receiving the CT examination.

课上任务应强调协作和交际的原则,这有助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未来职业活动所需的语言常规进行模拟操练。

在学习CT的原理、操作、发展后,为了帮助学生课后巩固语言学习,灵活运用所学内容,我们设计了以下的课后任务:

1.Surf the Internet and find out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T technology.Share what you find with all the members in your team.Discuss and predi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T scanner.

2.Suppose you work at the marketing department of a medical device company.Your company has recently developed a new CT scanner.The new scanner is able to collect sufficient data to produce a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f almost any organ in the body.It can capture pictures of whole organs in seconds!Please read the following product introduction,then plan and hold a demo to launch the new CTscanner together with your colleagues.

课后任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勇于创新,大胆预测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

(二)多媒体光盘——立体演示和情感激励的“钥匙”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专业英语发展带来了契机。多媒体光盘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弥补专业内容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尤其是优秀的视频节目可以将抽象深奥的内容以鲜活的影像、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演绎出来。笔者在教授医疗器械英语过程中在网站上搜集到大量的原版医疗器械专业视频。这些优秀的专业视频将原本抽象枯燥的器械原理、构造、发展、应用等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ESP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内容的“无限”延伸,合作交流的平台

教材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来源。如果仅仅是一本纸质课本、一张多媒体光盘,内容非常局限。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只有当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产生输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效率的外语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语言环境。能否将计算机网络与ESP教学充分整合是高职ESP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互联网上潜藏着大量的专业英语资源,只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无际的“网海”中搜寻到适合他们语言程度和专业水平的资源,无法利用高科技带来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理想的语言环境。因此,笔者设想由主管部门出面,将讲授同一课程的来自于不同高职院校的同一课程的专业英语教师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建立ESP立体教材开发团队,合力建设开放的ESP网络学习平台。该网络学习平台应包含教师入口和学生入口两大板块。在教师板块中设立交流平台,供同行讨论分享教学方法、教学心得和专业信息。专业教师还可不断上传补充词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PPT等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经审查并分类整理后,转入学生板块,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板块可以由教师以班级为单位设置若干协作小组,鼓励学生利用平台资源进行协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务目标或展开专业讨论。建设开放型的专业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单一、提高教材的适用性,满足专业英语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真正达到优秀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合理运用与日益更新,同时也为生生和师生的交流提供载体。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高职ESP网络学习平台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问题:

1. 按照专业内容对材料进行分块。

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可以细分为多个不同的职业方向。如医疗器械英语可以划分为医学影像设备、医学检验仪器、医学超生仪器等多个模块。按照专业内容设立学习模块可以将大量的学习材料分门别类,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2. 根据语言难度对材料进行分级。

从语言角度为ESP选材时,首先要根据教学对象和目标情景考虑学习材料的主题、情景、语体,采集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学习材料。另外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根据语言学家Stephen Kre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语言的掌握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下实现的”,只有当语言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才能习得语言。语言学习必须依循序渐进的原则,呈螺旋式方向发展。为使高职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根据语言难度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级,从浅显易懂篇幅较小的材料入手,为不同级别的学生提供适宜的阅读、音频、视频材料和练习题目,从而增强学习者信心,使得原本艰苦的学习变成充实愉悦的过程。

3. 加大语音材料比例,全方位激发学生语言潜能。

长期以来ESP教材形同阅读材料,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被孤立为专业阅读能力的训练。事实上,与阅读一样,聆听也是语言加工的核心能力。目标语言的语音系统敏感度和语音系统处理是外语学习的关键环节。ESP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聆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本原作用,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当的音频材料,将阅读与听力结合起来,听读融合,实行听读一体化,产生“1+1>2”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应根据听力、阅读材料设计形式多样的任务和讨论,实现从“ESP Learning=Reading”到“ESP Learning=Reading+Listening+Doing+Communicating”的转变,全方位激发学生语言潜能。

4. 根据学习材料设立词汇表和难点注释。

高职学生很多英语底子薄,自主学习能力弱,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例如学生词汇量小,查找词典时面对一个单词的众多词义解释,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找到合适的词义,这样就使英语自主学习枯燥艰难、耗时低效,难以持之以恒。为了让ESP自主学习顺利进行,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如学习材料后设立生词表,并针对难点进行注释讲解,这不仅为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提供支持,而且对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5. 强调教师对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过程的管理功能。

由于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建设高职专业英语学习平台时必须突出教师的管理功能,方便教师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监控与评估,同时也方便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查看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讨论内容的历史。

四、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专业英语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英语课程将逐渐发展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重心。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专业英语教材对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职专业英语教材发展建设状况整体不容乐观。突出问题是形式落后、内容单一,教材编写不专业、缺乏团队合作。因此,笔者提出校际联合建立立体化高职专业英语教材体系的构想。该教材体系将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与高职教学实践紧密衔接,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为高职专业英语教材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摘要:专业英语教材是专业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对目前高职专业英语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网络环境下校际合作建设立体化高职专业英语教材体系的构想。

ESP计算机网络 第2篇

关键词:ESP教学;合作教学;跨学科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team teaching或joint teaching)也叫协同教学,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程的教学,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的教学负责。参与合作教学的教师可以来自相同或相近的学科,也可以来自完全不同的学科。合作教学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教学情境下,通常一个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另一个是富有经验的母语非英语的目的语教师,二人在合作教学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般情况下,母语为英语的教师主要负责组织课堂活动,下达课堂指令,母语非英语的教师主要负责翻译和语法讲解。

ESP中跨学科合作教学的定义

在外语教学中,随着任务型语言教学(CBLT: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在高职教学中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外语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专业领域合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教学上,特别是在外语教学领域,关于跨学科合作教学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便从这一角度探讨了ESP教学领域中跨学科合作教学问题。

ESP教学领域中跨学科合作教学是指由两个教师,即专业教师或专业学科专家和语言教师共同担任同一个ESP课程的教学,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的教学负责。美国高校就曾开展过名为FLAC(Foreign languages Across the Curriculum)的跨学科外语教学运动。

高职ESP合作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高职ESP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来自GE (General English,通用英语)教师队伍的教师过多地采用以词汇、语法为主的语言教学方式,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法;二是来自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师通常采用以内容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这两种方式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影响了ESP教学的效果。

为了解决目前高职ESP教学中存在的师资问题,有人提出应该由专业教师经过语言培训后承担ESP课程教学,也有人认为应该由经过培训后的语言教师从事教学。但是,事实证明不管是由外语教师还是专业教师进行ESP教学,教学实践的效果都不容乐观。面对目前这种高职专业教师懂专业知识不擅长语言教学而外语教师精通语言教学但不懂专业知识的矛盾,两者进行合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案。由此,我们提出了实施ESP跨学科的合作教学。

ESP领域中跨学科合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由专业人员协助语言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其合作形式多种多样。

在不同的合作教学形式中,专业人员或专家与语言教师的合作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可以分为部分合作和全面合作。在部分合作中,合作时间不固定,合作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及合作者的意愿确定,这种合作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包括两种具体的操作形式:(1)专业教师协助外语教师教学。专业教师不参与具体的课堂授课,只负责协助语言教师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参考书目等。(2)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讲座或辅导。在全面合作中,合作双方的关系较为稳定,合作形式也较为固定,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共同完成全部ESP教学过程,包括分析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从两个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两位教师同时授课或者轮流授课的方式。无论是哪种程度的合作,其合作内容一般都包括共同分析和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共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共同交流教学观点和思想,共同编写教材或组织教学资料,共同熟悉和学习教学大纲,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评估及共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

Hutchinson和Waters曾指出,这种合作是一种双向过程:专业学科的专家可以帮助ESP教师更好地了解语言学习者语言使用目标情境。同时,ESP教师可以帮助专业学科的专家了解学生面临的语言困难。由此可以看出,ESP合作教学中的参与者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并且互惠互利,共同提高。

Jordan将ESP合作教学中专业人员或专家的角色进一步定位为:协助进行目的语言情境描述,提供学习难点的信息;提供阅读清单,包括推荐专业杂志和图表等;协助编写教材;为教学和学生自学录制短小的涉及教学内容的录像带或录音带等;为学生开设专业知识讲座,组织小型学术讨论会并承担教学职责。

合作教学给高职ESP带来的影响

跨学科合作教学是实现高职ESP教学目标和落实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之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为语言媒介和基础,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语言运用能力。从本质上讲,ESP教学不单是英语知识的教学,也是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手段,人类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获取和传达信息,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在高职ESP合作教学中,不仅参与教学的教师之间是一种跨学科的合作關系,学生的活动更是合作与协同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在课堂上产生一种讨论式的学习氛围。合作教学中的合作使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氛围为语言学习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消除了他们之间交流的障碍,使平常害羞胆怯的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与教师进行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发展。

合作教学能够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得到良好的语言操练,使语言交际能力在与专业相关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培养。两位教师的合作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运用的过程。

通过合作教学可以把人们对教育结果的关注引向对教学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在合作中提高教学,在教学中促进合作,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开放,民主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

高职ESP合作教学团队的组建

合作教学通过团队的方式得以实现,因此,团队建设是合作教学的重要前提。参与高职ESP合作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慎重筛选,要允许入选教师挑选自己的合作伙伴。如外语教师可以选择或者推荐自己熟悉或者了解的、对合作教学具有积极态度和共同兴趣的专业教师组成合作团队。这种教学模式适合那些自愿并且有能力的教师(包括专业上和心理上),不应强迫或命令任何人参加合作教学。

分工对合作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有效的合作教学基于良好的角色分工,角色分工前应当进行系统的安排,必要时甚至需要考虑角色转换。良好的分工基于相互了解,明确自己和对方的长处、弱点以及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扬长避短;同时,必须明确团队成员不能局限于完成自己的角色责任,可以多种方式为合作教学做出贡献。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参与讨论,遵从团队的决定等。

ESP合作教学需要详尽的教学计划。由于该教学模式涉及两个或更多教师之间的合作,且教师均来自不同的学科,因此会受到诸如行政、管理等更多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做比传统教学更多的准备工作,采取更细致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地安排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行政上的支持对合作教学模式长久稳定地进行至关重要。

合作教学需要参与者的互相尊重与协同工作。参与合作教学的教师应该避免在取得学生认同方面产生竞争。

合作团队形成后,需要用足够的时间规划和分配职责,客观地评估参与教学的教师的优势和劣势。合作教学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模式,能够提供机会弥补个体的不足。

ESP跨学科合作教学要求团队成员确定各自的职责和合作的具体内容,愿意接受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接受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培育合作的教学和工作环境,并且需要得到教学管理层为合作提供的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总之,跨学科合作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ESP教学手段,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它采用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加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Armstrong,D. Team teach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7,(1):65-86.

[2]Kulynych,J.J. Crossing Disciplines:Postmodernism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J]. College Teaching,1998,(4):144-149.

[3]Gray,T & Halbert,S. Team Teach with a Student:New approach to collaborative teaching [J]. College Teaching,1998,(4):150-153.

[4]Timothy Stewart. Interdisciplinary Team Teaching as a Model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J]. TESL-EJ. 2005,(9):1-17.

[5]Brennan,M. and Van Naersen,M.. Language and content in ESP. ELT Journal,1989,(3):196 - 205.

[6]Krueger,M. & F. Ryan. Resituating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curriculum[A]. In Krueger,M. & F. Ryan (eds.). Language and Content:Discipline and Content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tudy[M]. Lexington,MA:D.C. Heath,1993:3-240.

[7]Hutchinson T. and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64.

[8]Jordan.P.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53-254.

[9]王少非.協同教学:模式与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3):32.

[10]韩萍,朱万忠,魏红.改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2):24-27.

[11]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35-42.

[12]芮燕萍,赵睿,王志波.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前景的调查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80-82.

[13]陈媛.在合作式的ESP教学中谋求教师自身的发展[J].琼州大学学报,2006,(2):38-39.

[1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作者简介:

ESP计算机网络 第3篇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规模日渐扩大, 占到了整个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 高职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建设规划的一个必不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 学生人数占据一定比例, 而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来看, 越来越细化, 大多数的专业课程与英语有极密切的联系。英语学习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建立一个系统的、实用的英语课程体系, 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 虽然英语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但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表现在没有突出“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 英语教学内容与相关行业需求相脱节, 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也未能形成合理的体系。具体来讲,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学生学习一年的公共英语, 即基础英语, 在第二学年学习专业英语。然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没有联系, 公共英语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入学英语水平, 多按自然班授课, 教学效果不好。而专业英语教学存在建材单一、授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 比如从教材的使用上来看, 通常是多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目前大多数院校只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开设专业英语, 教学材料以专业英语阅读为主, 不重视学生进行ESP的听、说等基本训练;在教学方法上也以翻译课文为主, 结果学生在修完整个课程之后只记住了零星的专业英语术语, 由此形成了学生对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不重视, 基础英语不基础, 专业英语不专业的局面。

二、ESP理论的特点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即专门用途英语, 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Waters指出, “ESP内容及教学方式均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应有以下几项必要特征: (1) ESP的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要求; (2) 与内容相关的主题、话题必须与学科、专业活动有关; (3) 其侧重点应该尽力使句法、词汇、语篇及词义诸方面都使用于那些特定的专业活动场合; (4) ESP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

三、基于ESP理论的计算机类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综观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ESP理论的概念及特点, 作为一门ESP课程,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立及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设立都应从专业的特定需求出发, 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 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制的改革, 等等。

1. 充分调研专业需求及行业需求, 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类专业又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 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及选取教学内容之前进行充分细致的专业和行业需求调研是十分必要的。就计算机类ESP课程内容来说, 既有整个计算机类都共有的通识性的内容, 又有针对于某个特定专业方向的专业性的内容, 既应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 又需要兼顾听说能力。所以只用一本通用教材是不能达到教学要求的, 只设置一个学期的学时也是不够的。

2. 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

ESP课程教师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目前高职院校中担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一部分是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专业课教师, 还有一部分是有一些专业知识的基础英语教师, 缺乏既有较高英语水平, 又有较深专业知识的教师。所以有必要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 这样有助于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及教学内容讲授的深入浅出,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ESP课堂上, 任课教师可以借鉴基础英语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多样的教学方法, 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不少是计算机高手, 但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弱化学生对“英语”的恐惧, 增强他们的“专业”自豪感, 逐渐使“专业”和“英语”融合起来, 实现“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4. 教学效果评估多元化。

ESP课程的考核不能只以试卷笔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它既可以利用试卷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可以利用其他多种手段, 如设置实际情境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5. 在课程设置上, 逐步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深度融合。

“ESP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 但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不是相对立的。ESP将职业教育理念引入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英语教学, 从而提示我们可以打破以往的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简单相加的教学体系, 构建出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新的计算机类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体系, 逐步形成英语教学、专业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应用型职业英语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新模式。这将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综上所述, 结合ESP理论进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建立一个系统的、实用的英语课程体系, 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 (2) .

[4]陈霞.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8) .

ESP教学信息化研究 第4篇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对ESP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的汽车英语教学设计理念,尝试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利用语料库技术来将作为方法的语料库与ESP课程深度整合。同时也合理应用语料库的软件和网站将技术与设计理念融合、并运用语料库的信息技术手段革新ESP教学。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ESP;语料库

【分类号】G642.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computer-based network technolog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ESP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utomobile English curriculum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and attempted to integrate ESP and corpus as method. Moreover, this paper will integrate the technology and design with corpus software and website, applying corpus technology to achieve ESP teaching innov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ESP; corpus

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变与不变

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在其著作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中提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ESP教学理念。其中观点可为当下国内ESP研究借鉴参考。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将始自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专门用途英語研究分成了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将他们的“以学习为中心”的ESP教学理念列为最后一个阶段,认为其是前面四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就当下国内ESP教学理念的发展而言,应注意其变与不变的部分。就其学习的核心内容和理念是超越偶然、是不变的,但其学习方法则随着时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不断地发展。语域分析、篇章分析、目标分析和技能分析聚焦于语言的本体知识,重在以语言为基本出发点来探讨语言各个层面的结构特点;而“以学习为中心”则引入了学习者这个主题,强调注意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总体来说,ESP教学既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学习者,应该在两者的基础上去把握ESP教学理念。基于此,ESP课程的学习重点应落到与专业英语词汇、词法、句法和篇章结构相适合的实际语言应用上。

二、作为方法的语料库语言学的引入

语料库语言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深入到语言学诸领域方方面面的问题。具体到ESP教学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将语料库语言学引入其中。具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将其作为方法应用到ESP教学实践中。毋庸置疑的是,很多ESP研究者并没有将语料库语言学当作一种研究方法,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操作工具。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它并没有自身的理论,因此可广泛用于与语言研究相关的各学科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因为在语料库介入之前,很多学科已逐步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成熟的方法,语料库的介入只是增加了一种新的互补方法。而具体到ESP教学设计,则需要将语料库语言学作为方法引入进来。

三、基于语料库的汽车专业英语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以大多数研究者大多集中于探讨语料库技术与ESP课程结合的方法、问题、内涵等宏观方面,对于从大量的语料库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及相关的对整合实践领域的研究来看,在整合的实践领域普遍存在着线性的、固化的简单思维,在关于教学设计与教学生成的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学设计技术化、教学生成预设化、教学实践形式化。但是,ESP课程与语料库方法结合的具体策略终究要归结到具体的学科与教学问题中,要寻找突破口,就必须正视学科特性与现实教学问题。设计研究强调方法与技术功能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必须与整合的现实状态进行结合。

因此,只有在反思传统的语料库技术与课程结合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才能探讨语料库技术与高校汽车英语课程整合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汽车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培养目标来研究信息技术的合理引入;利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教学问题决定整合的切入点;在不断的修正与循环的过程中提升整合的有效性。接下来我们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ESP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探讨语料库方法在ESP 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课程资源设计---语料库建设

我们将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年出版的《实用汽车英语》(第二版)第 5单元课文 Section A:Engine Cooling System 和Section B: Cooling System Troubleshooting为例探讨汽车专业英语语料库的建设。我们所选的课文篇幅较长(共 1278 词)且专业程度较高,属专业类英语文章。这里有两个语料库可以建设,一是利用WordSmith5.0,Antconc.建设专业语料库,这样既可以与普通语料库对比以得出其重点词汇、短语等,又可从中提取与重点词汇相搭配的例子等信息。二是可以利用Sketch Engine的WebBootCat的功能从中提取主题词和专业词汇作为种子,然后从网上抓取专业语料库。由于上述两方法对语料库的编纂和对词汇进行素描几乎同步进行,所以语料库建好后可以立即投入课堂使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语料来源、种子选择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到语料库的建设中。

2 课程学习方法设计---专业词汇学习

建好了专业语料库以后,师生可开展从某一核心词汇的词法、句法到语义、语用的相关学习研究,从而促进外语教学和语言使用规律的探索,准确地掌握和运用ESP。例如,就本单元重点核心词汇transfer的讲解,首先,除传统的查询朗文英文词典和牛津英文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外,还可参照英国国家语料(BNC)、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等国外权威的大型在线语料库。笔者将transfer输入COCA在线语料库(网址:http://corpus.byu.edu/coca/),在selection一栏里选择年份2010-2012,在文体里选择ACADEMIC,在ACAD里选择Sci/Tech,然后可得出transfer的搭配如下(选取前十):

根据上表可以得出其常见的搭配词,可利用语料库工具对比汽车专业英语课程要求,同时参照上述大型语料库给出的该词汇的频率等相关信息做出恰当选择。同时,我们可利用大型语料库学习掌握该词常用搭配,通过语料库提供的丰富的上下文语境体会transfer的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其最常见的搭配词为heat,出现了533次,MI值高达7.31,此外并且还可以进一步从中提取例句,如:

从例句中可对transfer在汽车专业英语领域内的主要意思、词性和常见搭配词进行归纳总结。当然也可以对和其相近的词汇进行比较,如比较conduct和transfer的用法亦可在语料庫中进行,可通过其搭配分析:虽然都有传导的意思,但前者似乎较多表现为导电,后者则一般为导热。

3 课程教学难点解读---长句翻译

汽车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专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决定了汽车专业英语长句多结构复杂的特点。而结构复杂的长句一般来说,信息量大,在描述事物时可以达到准确具体、说理严密、层次分明以及避免表达模糊和出现漏洞的效果。由于英语长句常以“主谓结构”为主干,统领各种句子成分,句子界限分明,句型严谨,很多时候句内各种逻辑关系“含而不露”,因此在理解和翻译前往往需要分析句子成分,这时如果引入语料库,用CLAWS、WinBrill等赋码工具进行加工后则更易于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如在本单元教学中出现一长句:

This means that the engine can work effectively only when the heat energy is equally handled so as to keep the engine temperature in balance.

讲解前可以将其通过CLAWS赋码,处理后对其中的that和when在句中做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各种词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则一目了然,更方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翻译。其赋码后如下:

This_DD1 means_VVZ that_CST the_AT engine_NN1 can_VM work_VVI effectively_RR only_RR when_CS the_AT heat_NN1 energy_NN1 is_VBZ equally_RR handled_VVN so_BCL21 as_BCL22 to_TO keep_VVI the_AT engine_NN1 temperature_NN1 in_II balance_NN1 ._.

从而可将其翻译为:这意味着只有均等地处理热能以保持发动机温度的均衡,才能使发动机有效地工作。

四、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ESP教学设计依托语料库所提供的信息,并基于这些数据总结规律,探索汽车专业英语特点,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体会更深刻,储存也更持久。尽管如此,在 ESP 词汇教学中采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本研究基于语料库作为方法的一些基本功能,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既解决了教师在汽车专业英语教学设计中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刘璇,于秀敏. 实用汽车英语(第二版)[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7).

[3] 王冠. 语料库视廓下的汽车英语教学设计[J]. 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2-75,77.

[4] 卫乃兴,李文中,濮建忠,梁茂成,何安平. 变化中的语料库语言学[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1-9.

ESP计算机网络 第5篇

关键词:ESP教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

一、ESP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现状

教育部高教司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 (简称《要求》) 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针对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是以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与之几乎相同的目标和能力标准, 这预示着基础英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向中学, 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将逐渐转向专门用途英语 (即“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简称ESP) 方向转移。

专业英语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 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由于专业英语教学带有专业性质的特殊性, 英语教师会出于非份内工作而忽视专业英语教学;而专业教师认为专业英语非专业课, 只是英语在专业领域的使用教学, 如阅读文献资料等肤浅的认识, 产生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忽视。

根据我们的调查,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学模式单一。现行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主流是“阅读+翻译”, 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也没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这也是学生抱怨专业英语课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 这种模式限制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 达不到大纲所要求的专业英语教学目的。

从2003年开始, 我们对大学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ESP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认知主体为本、以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一整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该体系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为主要内容, 以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传统的课堂教学优势与现代的网络技术的优越性于一身和有效、可信的测试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理论依据

1. Halliday语言建构的理论

Halliday于1982年提出了语言发展的三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Learning Language (学习语言) , 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 (通过语言而学习) 和Learning About The Language (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 。首先, 语言学习本身是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者通过与别人交往, 建立了语言系统, 如语言的意义和功能以及表达意义和功能的口头和书面形式符号。与此同时, 他们也在使用语言系统构建周围的世界, 也就是说, 他们使用语言而且通过语言学习知识。而在发展两个系统 (语言和知识) 的过程中, 他们也在学习有关语言本身的知识, 他们逐渐“意识到”语言的特征、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功能。Halliday强调了两点:

(1) 这一统一体中的三个过程同时发生, 相互强化, 在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的。

(2) 这三个过程又是社会的过程, 而社会过程是学习者在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交际中学到的。

Halliday的这一理论模式对专业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因为专业英语课程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要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 而且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较快适应各种不同职业, 能够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简而言之, 专业英语课程主要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技能:①语言技能。②交际技能。③专业技能。这与Halliday提出语言学习理论模式在结构上是相符的, 即:用英语进行与专业有关的活动—有意义的交际 (语言学习) ;运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 (通过语言而学习) ;学习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 如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功能 (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 。而网络学习作为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颖教学模式, 它不但为终生学习提供了条件, 而且为专业英语学习中的三种技能的培养创造了便利。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 教师实体缺失, 时间地点灵活, 信息渠道多样, 学生学习自主, 从而使得以学生协作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成为基本学习模式。

2.“主导—主体结合”教学理论

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这二者都是互相矛盾的:在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中, 教师愈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就愈被动;而在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中, 学生愈主动, 教师的作用就愈被削弱。“主导—主体结合”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设计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设计思想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以便培养出既有系统宽厚的知识基础、又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材。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也称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环境的设计 (提供学习的外因) , 另一方面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诱导学习的内因)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就是要紧紧抓住内因和外因这两个方面, 而这两个方面中的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学习环境设计通常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协作学习的组织”……环节, 这些环节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创设, 得由老师来完成。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 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 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专业英语站点, 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 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又如协作式学习 (建构主义很强调协作学习) , 协作学习有多种方法, 有讨论、辩论、竞赛、角色扮演等等。以讨论为例, 围绕什么主题来讨论, 如何提出初始问题, 以及怎样提出后续问题, 以便把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 不至于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 这都得靠老师去设计, 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由于策略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原有认知水平, 即要考虑因材施教, 所以更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尽管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这二者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它们完全可以在新型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统一起来。而统一目标的实现就要通过“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其缺点则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因而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甚至可能偏离教学目标) 和忽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刚好与建构主义相反, 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其突出的缺点则是强调“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否定“发现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者置于被动接受地位, 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 因而不利于创新人材的成长。

基于Web的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ESP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而提出的。这种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就是“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理论二者的结合。

三、ESP教学模式设计

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ESP教学设计从方法和步骤上来说, 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的综合 (见下图) 。

该模式由一个平台和四个系统组成, 即计算机平台, 自主学习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网络互动系统和考核评估系统。

1. 计算机网络平台

此平台主要指支持四个系统的数据平台, 包括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网络和相关的软件、课件。

2. 教学管理系统

分为教学系统和管理系统。教学系统主要依靠多媒体课室的电化设备、多媒体系统和相关课件软件实现。教师通过课件和软件的操作对教材进行讲解, 同时进行课堂互动,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训练, 适时加以问答讨论以及设置情境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习在虚拟的自然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学系统相当于传统的大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系统由教师对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 跟进其学习情况, 对其自主学习进行检查。

3. 自主学习系统

主要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和自行开发的学习系统, 教师可以灵活安排学生在课前和课后一定时间进行自习自测, 内容着重听力、口语等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自主学习系统, 学生能更清楚自己的水平, 这样提高起来才有的放矢。教师可以通过管理系统对学生的自习、自测情况进行跟进, 根据反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堂教学。

4. 网络互动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自主开发创建的专门网站和网络课程课件支持, 为师生提供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实时互动沟通。网站内容包括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文字音像学习资源共享、相关学习网站链接、教学BBS (提供分类学习讨论, 教师在线答疑、经验分享、作品展示) 。在教学资源库中, 我们非常注重“情景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组织”等环节的设计。通过这样一个互动系统,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可以得到及时的沟通, 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 考核评估系统

在考核评估方面, 我们遵循语言测试专家Bachman等人提出的“一致性原则” (即:所测试的语言行为与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一致) 和“有用性原则” (即:信度、效度、真实性、交互性、对教学的影响、可操作性) , 从而使试题设计和新试题的开发既圆满地完成语言评估任务又对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借助该系统能对学生进行无纸化考核, 极大提高效率, 通过系统反馈的考试信息教师可以进行试卷分析, 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学生还可以自己制作作品由教师评估并在互动系统上面加以展示。

该模式基于二语习得理论, 在注重语言输入的同时, 更重视语言输出, 在如何将通过有意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习得知识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同时, 该模式集传统的课堂教学优势与现代的网络技术优越性于一身, 代表了未来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趋势, 在我校2003, 2004级部分班级的大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实施, 促进了大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教改效果显著。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ESP教学模式是在我们深入分析了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设计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语言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 提出的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学习环境的“双主”教学系统设计思想。网络自主学习只有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自主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 克服各自存在的缺陷, 才能形成一种基于网络和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HallidayM.TheLinguisticScienceand LanguageTeaching[M], London:Longman, 1964.

[2]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for SpecificPurpose[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87.

[3]Dudley-EvansT&JohnMJ.Development i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M].Belmont, C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 1997.

[4]段平, 顾维萍.我国大学E S P教学的发展方向探讨[J].外语界, 2006, 4

[5]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7]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上、下) [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3

ESP计算机网络 第6篇

开设ESP课程, 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但ESP课程在实际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使用网络课程, 并融入反思性学习的理念, 是一个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途径。

一、反思性学习

对于反思的研究, 最早起源于哲学领域, 由J. Loke提出, 认为“一个观点是有意识思考的结果。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个观点, 同样是思考的结果; 而反思, 就是去识别这样一个观点的过程。”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 Dewey强调学习经验中的反思成分, 主张通过探究性和体验性的活动来构建其知识体系。他还对反思的机制做了系统论述, 认为它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依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主动的, 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

Schon将反思性实践引入了教育领域, 他认为职业教育界经常出现“专业知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病。这种弊病无法通过增加或削减专业知识而得到解决, 必须另辟蹊径, 将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关系翻转过来: 即自上而下的“理论———实践”模式改变为“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反思”, 从而使学生成为“反思实践者”。这一理念, 引发了对反思性学习的诸多探究, 许多学校根据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师教育和职业提高的课程, 并延伸至学生学习方式改革, 及校本课程开发等领域。

许多研究者证明, 反思在语言学习中也具有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Nunan的教学实验证明在学生选修ESP课程时, 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能够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更加了解, 从而更好地将语言知识将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在网络自主学习中, 学习者是否有意识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并将这种反思与其他学习者讨论能增进他们对专业知识和学习过程的了解。

国内方面, 以熊川武为代表的学者对反思性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反思性理论”体系以及时间模型。他认为, 反思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遵循“发现问题一手段分析—提出假说—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步骤。郑菊萍则认为, 反思性学习是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中的一种, 是“学习者不断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所有的学习特点,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材料、学习信息、思维模式、学习效果等。”

尽管国内理论研究成果颇丰, 但教学实践中, 中国学生对反思性语言学习策略并不熟悉。他们很少有意识的组织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不能在使用学习策略时自我监控, 也很少仔细的反思和回顾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网络课程日益普及的今天, 这个缺陷能够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得到弥补。如果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能够体现出自主性、合作式、探索式的特点, 便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及知识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

二、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展示了一个内部关联的知识体系, 其间学习者个人知识建构呈现出连续性和发展型的特征。异步交流方式允许学习者相互对话, 使他们能进行更深入、更活跃的思考, 从而帮助他们将不同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建构内在的有连贯性的知识结构。

用网络平台教授ESP课程已有先例, 相对于传统的ESP课堂教学而言, 网络平台能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创建仿真语境,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网络平台教学仍有其缺点, 最突出的就是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足, “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发挥网络教学在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势, 同时弥补现有的缺陷, 我们将反思性学习策略融入教学平台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中, 从学习者、教师素养、学习材料等层面着手, 帮助学生实现形成反思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果。设计时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网络课程内容的设计及信息呈现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符合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认知风格, 能培养学生使用特定的学习策略。

2. 网络课程的评价方式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效能的评价及积极使用归因策略, 并对自身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

3. 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和所附带的交流工具能实现教师引导, 监督学生学习的功能, 能实现师生和生生无障碍交流, 进而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4. 学习材料和教师素养符合该专业培养目标, 学生语言水平能胜任学习。有体现科研实际和科技进展的实例作为文本和视频学习材料。

三、反思性 ESP 网络教学平台

在这些要求的指导下, 我们开发了钻井与油气开发专业网络平台, 进一步拓展了该平台在自主学习和互助交流等方面的功能模块, 构建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建成的钻井与油气开发专业英语网络教学平台, 具有如下特点:

1. 专业英语教学资源的有机集成。钻井与油气开发专业论文语料库、教学视频、电子教案、课件、与授课计划等学习资料。

2. 辅助教学资料的集成。钻井与油气开发专业网页链接, 专业词汇翻译软件, 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 原理的网址链接以便查阅及引用。

3. 学习交流与互助平台。BBS讨论区, 以便学生提问互助, 教师提问引导。

4. 权限管理和考核评估。所有参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均有一个用户账号, 针对不同的操作需求有不同的用户权限。教师可以不定期地进行网络调查与使用统计, 评阅学生的作业并提交至数据库, 学生则可以登陆查看自己的得分情况。

四、反思性 ESP 教学平台的功能特征

反思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感知并发展问题, 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创造获取新知识。在网络ESP课程的反思性学习中,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为充分、自由, 更利于学习过程的储存记录, 回顾反思和监督评价。钻井与油气开发英语教学平台参照李运福等提出的反思性学习模型, 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探究性或研究性自主学习。

1. 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应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在网络平台学习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能够增强学生独立思考, 团队协作, 选择加工与创造知识的能力。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形成以前, 教师的督促引导作用必不可少。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唤醒学生自我发展意识,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同时, 网络环境中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集成性增强教学内容对学习者视觉, 听觉等感官的刺激, 多渠道激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促成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融合, 同时对学习材料, 过程, 及效果进行反复思考, 鼓励发现并提出问题。

最后, 通过回答练习中的开放式问题, 将答案及反思记录在论坛上, 为自身或其他学生的下一次反思探究提供信息和参考方案。

2. 整合资源的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中, 整合了专业语料库、视频资料库、网络服务器、在线词典、相关网站链接, 形成了文字———声像———背景资料互补的教学材料数据库。专业语料库中的学习资料来源于EI收录的期刊, 反映该学科的基本原理, 操作流程和最新研究成果, 由专人负责选取更新, 能够与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加深对该学科领域的认识。视频资料库中包含钻井作业的动态模拟视频, 油气开发的原理和设备操作的讲解, 既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最直观的认识, 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将枯燥的原理用形象的动画加以展示, 可以加强记忆, 强化学习效果。相关网址的链接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式学习的可能。学生可发挥学习主动性对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入了解, 甚至可以将某篇学习资料翻译成文并发布在BBS上, 为其他学习者提供讨论及学习借鉴的资料。

3. 先学后练的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 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习过程放任不管。学生通过之前对该领域的学习, 再接触英文版本的教学材料,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适当降低难度。课前,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通过提问, 讨论等方式,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每次课前, 学习需要查阅每次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进入自主学习环节后, 学生可在同一主题的几篇学习材料中选择一篇, 并完成其后的练习题。练习题形式多样, 主要考查重点词汇, 句型, 专业原理, 并有1 ~2个开放式问题, 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思考。

4. 互助分享式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 这时学生可以点击进入BBS讨论区, 发帖向老师及其他同学求助, 或者讨论问题解决的办法。同时, 教师和管理员也可以通过BBS发布公告, 告知学习进度, 考试时间等, 同时还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BBS讨论区, 还可以通过私信和Email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5. 评估与激励结合的评价机制

教师拥有监控学生学习进度及查阅联系完成情况的权限, 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处理问题。通过网络答题, 考试, BBS交流, 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与优势专长, 从而对学生做出更准确的评估。

五、结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但没有改变反思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反而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支持反思性学习的技术条件。在网络学习中,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合适的技术或工具引导和支撑学习者对学习的反思。学生可对专业知识以及英语语言知识及学习过程, 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网络ESP教学平台课程内容的设计和信息呈现的方式, 符合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认知风格, 学习动机, 提高自我效能, 并帮助他们回顾归因。在这个学习平台中, 学习英语不仅仅只是回忆和复习词汇句型以及语法规则, 而是被融入了发现并解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和动态过程。整个学习过程是形成性的, 因为反思性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现有问题及解决途径来深化他们对已有知识的理解, 激发创造性思维。由于反思性学习中学习者总是在寻找自己学习过程的不足之处, 以求得提高。

参考文献

[1]J.Loke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693.

[2]Dewey, J.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Boston:DC.Heath.1933.

[3]Schon, D.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towards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7.

[4]Nunan, D.Self-assessment and reflection as tools for learning.In?Assessment Colloquium,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 Education Conference.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4.

[5]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科研, 2002, (06) .

[6]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上海教育科研, 2002, (08) .

[7]徐雄, 李鹏举.培养反思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宁夏教育科研, 2004, (02) .

ESP计算机网络 第7篇

关键词:ESP教材,土木工程,问题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教学以培养实用性能力为目标, 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 获得专业知识, 符合现如今国际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发展的潮流, 因而ESP教育在国内各院校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然而, ESP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编写, 而国内的ESP教材出现的问题颇多 (高嘉璟, 20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 因而对ESP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这个背景下, 南航金城学院ESP研究小组进行了ESP教材编写的初步尝试。在编写的过程中, 很多的问题呈现在编者面前。

1 土木工程ESP自编教材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英语系为适应ESP的大趋势和本校实际情况, 为促进本校学生在各科领域里语言能力的发展, 成立了ESP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教授大学英语的经验丰富, 了解工科学生的学习需求、习惯等, 学习了ESP以及ESP教材编写的相关理论, 并且与专业老师多次进行交流, 具备一定的教材编写基础。在经过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研究小组初步编写了ESP的教学方案, 并据此开展了ESP教材的编写。此套教材以本校的大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 在经过了大一一年的EGP强化学习之后, 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提升, 具备开设ESP课程的条件。

此套教材共分为阅读与写作两部分, 阅读根据土木工程的分类划为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工程测量、道路工程、地下工程、房屋建筑、桥梁工程等十二单元;并根据每单元材料内容编写了相关的口头表达以及读、写、译的语言训练, 旨在培养学生与专业相关的语言能力。而写作部分则依据该专业在以后所涉及的相关报告进行编排, 如可行性报告、实验报告、竞投标等, 提供的范例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篇章, 既确保难易度, 同时又体现该专业的语言特征。

2 教材编写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教材编写小组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如何建立教材体系、如何均衡教材编写原则、如何解决材料来源、如何应对对教材编写者的高要求等各方面的问题。

2.1 如何建立教材体系的问题

根据修订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这五项语言技能, 才符合我国高校ESP的教学发展方向和目标。教材编写小组在借鉴以往大学英语教材的体系以及托福、雅思等相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阅读材料编写了导入、阅读理解、语言点的相关练习。其中导入以说为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讨分析与主题相关的话题;阅读理解设计了表格 (大意) 、流程图 (结构) 、信息匹配 (主要信息点) 等相关练习;语言点方面设计了相关专业词汇、较高要求词汇以及相关段落的翻译, 力求做到各方面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但是由于时间资费等方面的限制, 教材并不能够很好地与听力相结合, 这也是后面教材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

写作材料的编写则以需求分析为基础。需求分析是ESP教材编写的基础 (Cunningsworth, 2002) , 而需求分析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目标需求, 即学习者以后工作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交际情景, 这需要对本专业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场景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二是学习需求, 即需要学习者掌握的能够进行有效交际的技能与知识。教材编写小组在编写教材前阅读了该专业的概论课程, 对该专业所学的知识有了总体的了解。同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采访相关从业人员, 了解该专业从业人员对英语使用的需求, 如各种报告的撰写等, 因而在阅读教材的补充中, 加入了该专业诸如可行性报告、实验报告等各类型应用性的文本, 并且每一类报告囊括了撰写格式、语言特征、范例以及课后作业等内容, 为学习者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2 如何均衡教材编写原则的问题

对于ESP教材的编写原则, 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方面的研究, 如王艳 (2011) 、蔡基刚 (2008) 、张静波 (2013) 等。ESP教材编写的原则主要有需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以及时效性原则等。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 有些原则并不能够自始至终地贯彻下去, 需要在一些原则中寻求均衡。

比如真实性原则, 王艳 (2011) 指出材料的真实性是指它们是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语言材料, 如新闻报道、电视录像、网络信息、商务文件、广告、产品说明书等来自公共媒体、公共场所和公务来往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但是在编写的过程中, 部分材料超出了学习者的现有英语水平。韦宇 (2015) 指出教材内容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让学生觉得可以学以致用, 然而这些材料超出了学习者当前的水平, 违反了需求性原则, 这就需要均衡真实性与需求性原则。再如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顾名思义, 即与时俱进, 材料新颖, 然而在编写的过程中, 相关材料绝大多数为学术性论文, 可供选择的材料面较为狭窄, 这无疑与需求性原则相违背, 只能放弃时效性的原则, 遵守需求性的原则。只有是学生可理解的符合其英语水平的材料才能够作为教材的编写内容。

2.3 如何解决材料来源的问题

ESP课程区别于传统的EGP, 它要求内容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及活动有关, 培养在具体工作场合中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由于国内资源的限制, 一般可供查找的资料都是一些学术期刊性论文, 语言难度大, 涉及专业知识过深, 不能作为教材编写的材料。但如何找到一篇适合学生学习, 与专业相关但又不需要深入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理解的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采用了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选择科普性质的文章, 此类文章本身具有知识普及性质, 涉及专业知识, 但读者不一定具备专业知识也可以很好地理解。二是在不改变原文意义的情况下, 对原文进行适当改编, 使之更利于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老师课堂教学。

这套自编教材除了阅读材料以外, 还有相关的报告编写, 这类材料的选择则更有难度, 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内。可行性报告、实验报告、竞投标等所能接触的材料一般都是实例, 这就导致专业性太强, 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这类材料的选择就需要在保留原有标准格式的同时, 做出一定的改写, 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2.4 如何应对对教材编写者高要求的问题

ESP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的原则, 因而也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挑战。非专业教师作为编写者, 更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基本技能的提高, 而容易忽视ESP是与特定学习目的、需要或与特定职业联系所设定的学习。而专业教师作为编写者, 则会出现专业性过强, 以学习专业知识为目的的编写, 从而忽视专业相关的内容只是英语学习的媒介,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而这对于我们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 无疑是一大挑战。在编写教材之前, 我们阅读了《土木专业概论》等相关书籍, 同时查阅了每个分支学科的相关内容, 并且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 以便更好地编写教材的相关内容。

3 结语

ESP教材是ESP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编写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材本身所需要遵守的原则, 还是对编写者提出的高要求, 都是巨大的挑战。在ESP教材编写的过程中, 无论面临怎样的问题, 都应该首先对ESP有正确的理解, 无论是ESP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应首先对教材编写的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学习, 才能建立适当的教材体系, 在教材编写的原则中取得均衡, 把握内容的适应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编写的ESP教材是针对本校土木专业的特点与需求而进行的初步尝试, 在2016年土木专业大二学生身上投入使用, 并将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地修改与完善。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 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蔡基刚, 唐敏.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4) :85-90.

[3]高嘉璟.中国ESP研究[J].2010 (1) :181-188.

[4]王艳.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J].中国外语, 2011 (2) :75-81.

[5]韦宇.独立学院理工科ESP教材编写的初步探索[J].海外英语, 2015 (8) :27-28.

浅谈ESP教师专业发展 第8篇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专门用途英语”, 是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 (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 ,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最近几年, ESP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而ESP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Dudley Evans和St.John (1998) 专门论述了合格的ESP教师应当充当五种角色:教师、课程设计者和教材提供者、研究者、合作者和评估者。在推进ESP教学的进程中, ESP教师应如何扮演好这些角色、如何寻求自我专业发展就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尝试探讨ESP教师应如何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自我, 如何完善ESP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1 我国ESP教师的现状

1.1 ESP教师的学术能力

我国的ESP教师主要由两类教师担任:一类是EGP教师, 即通用英语教师。这些老师虽然语言功底深厚, 也懂得语言教学的方法, 但是对于理工科等专业知识的了解比较有限。另一类是专业教师。他们虽然在专业知识教学上没有问题, 但是英语的口语和表达能力尚不尽如人意, 也缺乏系统的语言教学的学习。

1.2 ESP教师培训

ESP教师培训一方面是对专业教师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语言教学的培训, 另一方面是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目前对ESP教师的培训包括选拔英语水平好的专业教师前往英语国家接受语言教学培训, 如内蒙古农业大学 (郭燕玲, 2012) 。但是由于经费等原因, 这是较难实现的, 而且能有这样的机会的教师数量也不多。其次, 定期邀请一些ESP专家学者来学校做讲座, 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但是这种培训往往是短期的, 也不够系统。最后, 组织ESP教师互相听课, 加强自培。

1.3 ESP教师合作

针对专业教师和EGP教师互有欠缺的情况, 有专家建议可以进行两者的合作教学。但是我国ESP合作程度较低 (郭燕玲, 2012) , 教学效果并不显著。首先, 我国很多高校对ESP课程缺乏重视, 对教师合作教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有力的支持。这样导致合作教学只是个别教师的个人行为。其次, 教师的合作通常是教授ESP课程的教师 (无论是EGP还是专业教师) 向另一方寻求帮助, 其潜在的成果将属于授课教师, 而给予帮助的一方虽然付出了时间和经历, 却不能获得成果, 因此有时会导致不能及时给予支持的状况。

2 我国ESP教师发展途径

2.1 提高对ESP教学的重视

无论是在师资培训还是ESP教师合作方面出现的问题, 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英语政策制定者对ESP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关。蔡基刚 (2012) 指出, “大学英语的主要方向是学术英语。基层学校认为基础英语重要和他们对学术英语缺乏一定了解有关。制定大学英语政策的人应该对他们进行宣传引导。”因此首先要加强对ESP教学的了解。其次, 明确ESP的课程定位。真正的ESP教学是语言教学而不是内容教学。最后,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2.2 进行有效的ESP教学培训

首先, 那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选派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出国进行语言和语言教学培训。其次, 积极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各高校可以利用本校的课程资源对本校的教师进行培训。英语教师可以到专业院系旁听专业知识, 专业教师也可以到英语院系系统地学习语言和语言教学, 或者通过讲座的方式学习。这样既可以构建和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 同时还可以解决外派教师学习带来的师资短缺、经费紧张、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2.3 建立团队合作机制

合作教学在ESP教学中主要指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课堂活动, 共同编写教材, 共同制定教学大纲, 共同选择教学资料, 共同监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正如李红 (2001) 所言, 这种合作教学能否顺利进行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 即“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参与者能否互惠互利, 共同提高。”因此必须制定政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团队合作机制, 使合作双方明确互相职责, 使这种合作教学不再是惠利一方的个人行为。

2.4 实现教师自我发展

除了上述途径以外, ESP教师的发展还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来实现。“反思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熊川武, 1999) 。ESP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行动研究, 提出假设、获得数据、分析数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在实践中检验, 教研结合, 教研相长。这是ESP教师扮演“研究者”角色的重要途径。

2.5 利用网络资源库

①语料库。ESP语料库可以提供某一专业大量的真实语言材料和情景, 包括常用词语的含义、搭配以及常见的话语特征和文章题材等, 可以帮助英语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同时也为教师选择适合授课对象的授课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②电子图书馆。各个高校都建有电子图书馆, 各教师可以利用各个中外数据库检索、查阅、下载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 了解各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③网络培训和合作。网络培训可以节省时间, 增加机会, 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灵活机动, 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和安排培训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建立一个ESP教师网络平台, 既可以进行网络培训, 也可以将课件、教材、资料、心得等都上传到网络平台上, 作为ESP教师交流的渠道。

3 结语

随着我国ESP教学的发展需要, 对ESP教学的重视势必与日俱增。要培养合格的ESP教师, 必定需要从上到下各级的重视和努力以及各种政策的支持, 同时ESP教师也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摘要: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专门用途英语”) 正在我国外语教学界蓬勃发展。而ESP教师成为了ESP教学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ESP教师的发展在教师的学术能力、师资培训以及合作教学等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结合ESP相关理论, 探讨我国ESP教师的现状, 提出了我国ESP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ESP教师,教师角色,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 T, JOHN M.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13-17.

[2]Hutchinson T and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Jarvis, J.Tow core skills for ESP teachers[J].The ESP Journal, 1983, 2 (1) .

[4]蔡基刚.综合英语还是学术英语——一个必须正视的方向性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 2012 (1) :94-96.

[5]郭燕玲.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外语, 2012 (11) :86-90.

[6]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 2001 (1) :40-42.

[7]王艳.探析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ESP研究, 2010 (1) :114-120.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我国私立高校ESP教学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私立高校;ESP; 教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1.引言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翻译成中文为专门用途英语,用之区别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翻译为通用英语。目前郑州XX学院的英语教学主要为EGP,为大学公共课程,除了英语专业外,所有本科系部都要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这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编写,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郑州科技学院是一所偏重于理科,致力于为河南发展输送人才目标的三本院校。本文以研究郑州XX学院是否适合开展ESP课程为主要目的。

2.EGP与ESP课程开设状况比较

公共英语课程为郑州科技学院的一门必修课,本科学生要求在两个学年之内完成四册新视野英语的学习,期中包含艺术专业和非艺术专业。从历年考试来看非艺术专业的挂科率维持在10%以下,艺术专业的本科生维持在30%以下。主要是由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比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基础薄弱,英语平均入学分数相差40分左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ESP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课程,英文商务应用文写作课程,这两门课主要针对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总课时短,有选修课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挂钩,实用性较强。郑州XX学院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英语课程为公共大学英语,没有开设与专业挂钩的ESP英语教学课程,而商务管理类的专科生开设了一少部分的ESP课程。全院开设的EGP课程远远高于ESP课程。

3.ESP教学开展动力与阻力

“Richards J.等学者认为,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就是了解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并根据不同的需求迫切度来安排学习需求的过程。”(梁杰,黄蔚,2014)ESP课程在私立院校的开设主要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目标工作岗位的需求。首先ESP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同时,许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有许多英语术语,以及专业的英语句式,如果只是单纯的开设EGP课程,就造成了本专业的文献读不懂的问题,学生需要再进行专门学习,这就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作者在2012级艺术专业动画班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倾向于学习ESP课程的占到40%的比例,EGP的占到30%,学生想要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因为其开设的课程,比如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After effects等课程里包含了大量的英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感觉到吃力,如果可以有ESP课程作为过渡,就更容易理解学习。另外,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碰到一些本专业的英语专有词汇,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将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再次,由于学生学了EGP课程后,考过英语四级以后就很少用到,所以大部分学生反映学了之后容易忘记。ESP教学的开展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然而,在高校开展起来却步履维艰,首先是ESP教材的制定,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就需要编制符合学生需求的教材,编制教材就需要英语老师和非专业老师进行配合,共同完成,提高了编写教材的难度。其次,专业ESP教师缺乏,由于专业用途英语需要教师懂专业知识,同时又懂英语知识,造成了开展ESP课程的最大障碍,特别是教EGP的教师在听到理科类专业知识的时候有抵触情绪,对一些专业技术较强的专业,更觉得水平有限。

4.其它高校的ESP课程经验总结

ESP教学在10几年前曾一度风靡,后来逐渐没落,也有其缺点,首先,如果学生英语水平很好,这样的学校会逐渐用双语教学取代ESP课程,省时省力,例如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我们学院的 ESP课程不久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双语教学,即用全英语讲授专业课,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原版的专业信息并用英语交流” (王蓓蕾 2004)。复旦大学的蔡基刚教授甚至把ESP课程直接说成“鸡肋课程”。种种原因导致高校ESP课程逐渐淡出视野,但是ESP课程在高职高专深受学生们的喜欢,主要原因是与这些名牌大学相比,私立院校从师资到学生的英语水平都达不到直接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但是不开设ESP课程,又导致了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中出现的英文专有名词,与本专业相关的专门英语的理解不到位,以及对本专业文献资料的不可阅读,开设EGP课程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可能仍然读不懂自己所学专业的一些基本资料或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郑州XX学院的机械制造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国际贸易等多数专业的课程都与专业英语有关,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却学不到这些他们以后要经常使用的英語知识,通过笔者调查统计,这些本科生都迫切希望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ESP课程。郑州XX学院的专科ESP课程,例如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等都深受学生喜欢。郑州XX学院作为一所私立本科院校,和一些211等名牌大学相比,竞争力较弱,师资力量达不到,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够,开设双语课程不太现实,ESP课程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国外的ESP课程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郑州XX学院有更多的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这也是ESP在私立高等院校开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5.结语

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英语逐渐由原来的通用英语逐渐向专业英语靠拢,中国英语教学的目标也在不断的提升,和国外的不断融合促进了专业英语的不断发展,而类似于郑州XX学院的私立院校开展ESP课程也是一个应对机遇与挑战的有利武器。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ESP教学在私立院校的展开还不够理想,这就需要私立院校领导层的重视,教师的不断进取,使教授EGP课程的老师逐渐了解学习专业知识,增强教师队伍,最终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 J].外语教学,2001(02)

[ 2]蔡基刚 “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03)

[ 3]王蓓蕾.同济大学 ESP教学情况调查[ J].外语界,2012(05)

ESP价值的多维探析 第10篇

一、EESSPP的社会价值

课程的社会价值是通过人才培养得以实现的,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模式又有赖于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知识结构的优化,课程设置得当与否、课程体系建设合理与否、知识结构优化与否,需要以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体现出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提供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即从学习阶段向应用阶段过渡)所必需的条件,重视作为课程接受主体的学习者的需要,关注学习者学习课程之后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EGP(普通英语)课程和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用目的与专门用途目的,但在体现大纲的培养目标和贯彻大纲的教育思想方面是完全一致的。普通英语课程着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语言能力。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旨在为学生将基础阶段已掌握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在应用提高阶段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并熟悉和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技能,从而达到提高相关专业领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且,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语言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知识面,强化了语言和相关专业的基本技能,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平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竞争能力。

学习者的需求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所依赖的基础。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在应聘中普遍发现用人单位提高了对本科生的录用条件,更多的岗位要求复合型人才。比如,同样是英语专业,那些与其他专业结合更紧密的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等就大受欢迎……现在缺的就是复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人才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时至今日,社会对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所以,面对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这一大环境,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们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趋向。

二、EESSPP的学科价值

目前外语学界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加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这意味着当前的外语教学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刘润清(1996)指出,ESP教学是2l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外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有非常具体的表述:“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过去常见的是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的结合。应该看到,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高校仍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的任务。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 --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

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育改革意见中的分析论述不仅阐释了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概念的内涵,而且明确了英语专业的教学方向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对此,许多高校根据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和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要素和资源,增设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课程等,探索着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ESP的学科价值更加得以显现。ESP课程既不是单纯的语言课,也不是单纯的专业课,而是一门英语语言知识与特定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内容涉及各类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不同专业文献的语言特点。ESP课程中,英语这一载体为学科间的交汇融合提供了一个平台,承载着符合学习者需求的相关专业内容,既与普通英语学习形成对照,又彼此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构成了复合型的课程结构模式。

三、EESSPP的个体价值

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的重要性,希望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习相关专业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做信息时代的多面手,成为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学校的各门课程中,教育的重心正日益转向学生本人,关注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学习方式和他们对学习过程的认识与理解。ESP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进行哪些交际活动,以及这些交际活动需要他们具有怎样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安排中,注重将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的ESP课程优化组合,不仅要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同时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摘要:最近几年ESP在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界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同时也有一些偏见和误解。如果这种偏见和误解不消除,就不可能使我国大学的ESP教学有很好的发展。ESP就其价值而言,主要体现在社会、学科和个人发展三个方面。

ESP计算机网络

ESP计算机网络(精选10篇)ESP计算机网络 第1篇社会发展不可逆转,改变传统的以语言考试为中心的高职英语教学,大力发展以职业为目标的专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