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超级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超级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精选11篇)

超级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第1篇

1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Ⅱ优084、Ⅱ优航2号、Ⅱ优培9、Ⅱ优7号、特优航1号、新Ⅱ优6号、Ⅱ优838 (对照) 。供种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

2试验设计

试验小区排列为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每小区面积66.7m2 (长13.33m, 宽5m) 。重复间走道40cm, 实行等距种植, 行距25cm, 穴距18cm, 四周设保护行, 收获时全割全测。所有参试品种同播期、同插期, 施肥和耕作栽培措施按当地高产田水平, 及时防治病虫害, 生育期特性和田间抗性等考查项目与标准按《广西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执行。

3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那拔镇六洲村甫老屯何正山的承包田内。土壤类型为水稻土, 土质较好, 海拔415m, 肥力中等, 排灌良好, 前作为水稻田。

4栽培管理情况

本试验品种采用沼液浸种技术, 采用塑料软盘旱床育秧技术育秧, 3月22日播种, 4月30日移栽, 抛1.6万秧苗/667m2, 5月7日施分蘖肥并防虫除草1次, 6月15日施穗肥并防虫1次。移栽后每周进行1次定点苗情分蘖消长动态观察。

5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详见表1~5。

Ⅱ优084全生育期141d, 株高123cm, 穗长24.6cm, 有效穗16.11万穗/667m2, 穗粒数170.5粒, 实粒数146粒, 结实率85.63%, 千粒重27.2g, 单产622.8kg/667m2, 较对照增产30.43%,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居第1位, 综合性状较好, 适合本地推广。

Ⅱ优航2号全生育期142d, 株高122.8cm, 穗长24.45cm, 有效穗15.57万穗/667m2, 穗粒数171.25粒, 实粒数145.97粒, 结实率85.24%, 千粒重27.6g, 单产615.1kg/667m2, 较对照增产28.82%,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居第2位, 综合性状较好, 适合本地推广。

Ⅱ优培9号全生育期141d, 株高120cm, 穗长26.53cm, 有效穗16.32万穗/667m2, 穗粒数173.05粒, 实粒数142.25粒, 结实率82.2%, 千粒重25.9g, 单产600.9kg/667m2, 较对照增产25.84%,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居第4位, 综合性状较好, 适合本地推广。

Ⅱ优7号全生育期140d, 株高112.3cm, 穗长24.5cm, 有效穗17.1万穗/667m2, 穗粒数158.87粒, 实粒数132.66粒, 结实率83.5%, 千粒重27g, 单产612.5kg/667m2, 较对照增产27.25%,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居第3位, 综合性状较好, 适合本地推广。

特优航1号全生育期137d, 株高101cm, 穗长24.1cm, 有效穗16.6万穗/667m2, 穗粒数141.2粒, 实粒数121.86粒, 结实率86.30%, 千粒重29g, 单产571.5kg/667m2, 较对照增产19.69%, 差异达显著水平, 居第5位, 综合性状也较好, 生育期较短, 可选择推广。

新Ⅱ优6号全生育期137d, 株高118.7cm, 穗长23.2cm, 有效穗15.3万穗/667m2, 穗粒数167.5粒, 实粒数136.01粒, 结实率81.2%, 千粒重27.3g, 单产555.1kg/667m2, 较对照增产13.37%, 差异达显著水平, 居第6位, 综合性状也较好, 生育期较短, 可选择推广。

Ⅱ优838 (对照) 全生育期135d, 株高119cm, 穗长25.0cm, 有效穗15.1万穗/667m2, 穗粒数147.6粒, 实粒数125.61粒, 结实率85.1%, 千粒重26.4g, 单产477.5kg/667m2, 综合性状一般。

6结论

通过7个品种引种试验可知, Ⅱ优084、Ⅱ优航2号、Ⅱ优培9号、Ⅱ优7号等4个品种值得在本地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2008年广西水稻品种引种试验实施方案[R].

[2]广西超级稻栽培技术[R].

桐城市中籼稻品种对比试验 第2篇

桐城市中籼稻品种对比试验

桐城市20中籼稻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金色农华3号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达9 849.0kg/hm2,抗性强,生育期适中,可推广示范种植;金色农华4号产量较高,但抗倒伏性差,可进一步试验;其他参试品种不适宜在桐城市种植.

作 者:潘卫东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农技站,安徽桐城,23148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S511.2+1 关键词:中籼稻品种   对比试验   安徽桐城  

马铃薯新品种对比试验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马铃薯;品种;对比试验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云南省沾益县炎方乡地处珠江源头,平均海拔2080m,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mm,气候冷凉,适宜种植马铃薯,是沾益县的马铃薯种植大乡,每年种植面积在1333hm2以上,种植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近年来,马铃薯品种出现退化,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全乡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引进更适宜炎方乡种植的优质马铃薯品种,炎方乡农科站举办了马铃薯品种对比试验,以便筛选出更适宜炎方乡种植的高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炎方乡刘麦地二村杜周宝户,前茬作物为玉米,9月28日收获后空闲,种植地块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沙壤土,肥力中等,海拔2100m。

1.2 试验品种

供试品种包括:S01-287、909、S01-107、S01-181、1281、906、S01-285,对照品种:合作88号。

1.3 试验方法

试验按品种设8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共24个小区,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每小区长5.56m,宽2.4m,面积13.34m2。

1.4 种植方式

采用双垄高墒栽培的种植方式。

1)播种时间:2013年3月9日。

2)种植规格:地块整平耙细后,按1.2m开墒,0.4m开沟,种两行空一行,大行距0.8m、小行距0.4m、塘距为0.33m,4.95塘/m2。

3)种植方式:随牛犁播。破土盖种时,两行马铃薯中间的梁不破,只破两行马铃薯两侧的梁。破土盖种后,即形成垄,一垄种植两行。结合中耕除草,使垄高达0.2~0.3m。

4)施肥情况:播种时每m2施腐熟农家肥3kg,马铃薯专用肥0.075kg,作底肥随犁沟一次性施入。

5)中耕管理:5月12日,进行中耕除草、培土,把空行内的土培到马铃薯垄上。

2 性状比较

抗病情况:7个供试品种抗晚疫病较强,见表1。

3 产量表现

测产时间:2013年10月9日。试验产量统计表见表2。

1)S01-287,4.85塘/m2,15个/塘,重量1kg/塘,商品率5.4%,折合产4.86kg/m2。

2)909,4.50塘/m2,6个/塘,重量0.86kg/塘,商品率31.3%,折合产3.88kg/m2。

3)S01-107,4.83塘/m2,9个/塘,重量0.91kg/塘,商品率0%,折合产4.42kg/m2。

4)S01-181,4.00塘/m2,16个/塘,重量0.85kg/塘,商品率1.3%,折合产3.42kg/m2。

5)1281,4.33塘/m2,7个/塘,重量0.83kg/塘,商品率36.4%,折合产3.60kg/m2。

6)906,4.67塘/m2,11个/塘,重量1kg/塘,商品率12.5%,折合产4.70kg/m2。

7)S01-285,4.50塘/m2,15个/塘,重量0.83kg/塘,商品率1.3%,折合产3.72kg/m2。

8)合作88,5.00塘/m2,9个/塘,重量0.78kg/塘,商品率63.2%,折合产3.90kg/m2。

4 结果分析

1)供试品种1281商品率较高,达到36.4%,产3.6kg/m2,略低于合作88号,可进行示范推广;供试品种909商品率排居第2,达到31.3%,产3.88kg/m2,接近合作88号,可进行示范推广。

2)S01-287、S01-107、906产量虽高于合作88号,但商品率较低,有待进一步观察试验。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14-01-02

超级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吉首市矮寨镇夯腊村一农户的稻田里,海拔230 m,年平均气温16.4~17.0℃,年降雨量1 400 mm,土壤类型:河砂泥。地势开阔,肥力中等,前作油菜。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见表1。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以深两优5814作对照(CK)。不设重复,品种采用随机排列,每个品种种植面积133.4 m2,区间及与保护行间走道宽40 cm,栽插规格为20 cm×30 cm,毎蔸插双株。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不少于5行),所有品种实行同期播种、同期移栽,耕作培管措施与当地稻田生产相同[1,2,3]。

1.4 试验方法

适时播种:由于前作为油菜,本地区水源条件又比较好,按照当地生产习惯,同时考虑到抽穗扬花时的天气,4月24日播种。稀播匀播培育壮秧:秧田与大田比为1∶(7~10),施足底肥,氮磷钾配合,及时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移栽时,分蘖一般达2个以上。施足底肥,平衡施肥:施菜枯1 500kg/hm2、水稻专用复合肥(14-10-11)750 kg/hm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按20 cm×30 cm规格栽插,插16.65万蔸/hm2,基本苗105万~135万株/hm2。及时追肥:插后7~10 d,追金稻龙药肥150 kg/hm2,在提苗和及时补充养分的同时,防除田间杂草。科学管水,及时调节碳氮代谢的转换:寸水活蔸,浅水分蘖,足蘖晒田,活水壮苞,干干湿湿壮籽,当大田苗数达到270万株/hm2时,排水晒田[4,5,6]。及时防治病虫害:主要抓好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火蜢的防治。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8个品种组合产量为6 196.5~9 867.0 kg/hm2。天优华占9 867.0 kg/hm2,居第1位,Y两优1998第二,为9 433.5 kg/hm2,CK第三(8 686.5 kg/hm2),内5优8015第四(8 664.0 kg/hm2),丰两优四号第五(8346.0kg/hm2),科优21第六(8 275.5 kg/hm2);Y两优2号第七(8 214.0 kg/hm2),Y两优5867第八,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下,只有6 196.5 kg/hm2。

2.2 经济性状

各品种株高105.3~128.9 cm,100~110 cm的有1个,为Y两优5867(105.3 cm),株高110~120 cm的有4个,株高超过120 cm的组合有3个,科优21植株最高(128.9 cm);穗长为23.8~28.6 cm,其中穗长25.0 cm以上的组合占5个;穗总粒数158.6~254.2粒,其中200粒以上有4个组合,Y两优1998(254.2粒)穗总粒数最多,内5优8015总粒数最少(158.6粒);穗实粒数数139.8~214.8粒,其中超过200粒的组合有1个,即Y两优1998(214.8粒),超过150粒的组合有5个,Y两优5867、丰两优4号、内5优8015不到150粒;结实率78%~91%,其中90%以上有1个组合,天优华占结实率最高(91%),80%以下有1个组合,即丰两优4号最低(78%);千粒重26.3~29.1 g,其中最低为天优华占和科优21(均为26.3 g),Y两优1998最高(29.1 g)。

2.3 生育期

各品种生育期为135~141 d,其中内5优8015为135 d,天优华占141 d,其余的品种为137~139 d。

2.4 抗性

稻瘟病:7个组合均发病。最重为Y两优5867,蔸率达到94%,穗率达28.7%,病情指数达0.09;其次为丰两优四号和Y两优2号;内5优8015、科优21、深两优5814、Y两优1998这4个组合发病比较轻,蔸率在35%以下,穗率在10%之内,病情指数在0.04以下;天优华占未发生稻瘟病。纹枯病:8个组合都有发病,病轻微。白叶枯病:各品种均未发生。稻曲病:各品种均未发生。

3 结论

天优华占产量最高,为9 867.0 kg/hm2,Y两优1998为9 433.5 kg/hm2,超过了9 000 kg/hm2,比深两优5814产量高,且抗性较好,值得首推;深两优5814、内5优8015,科优21产量均在8 250 kg/hm2,值得推广。丰两优四号、Y两优2号产量高,但有稻瘟病,推广要慎重。Y两优5867感稻瘟病较重,产量不高,不宜在稻瘟病区推广。

参考文献

[1]单艳,王国正,万卫东.保山市常规粳稻区域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00-101.

[2]孙连臣.水稻品种筛选试验[J].农业与科技,2013(2):77.

[3]黄继魁.高寒山区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科技,2013(2):66.

[4]王晓宇,席承龙,祁启红,等.2011年宜昌市夷陵区水稻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15.

[5]梁金梅.2011年米东区水稻品种比较试验总结[J].新疆农业科技,2011(6):10-11.

大豆品种产量对比试验研究 第5篇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品种

合丰45号、合丰52号、合丰25号、合丰49号、合丰48号、合丰02-553-1、合丰51号、合丰47号、合丰55号、合丰42号、合丰39号、合丰43号、合丰02-64-1、合丰46号、合丰50号、绥农11号、绥农10号、绥农14-3号、绥农25号、绥农24号、绥农17号、绥农23号、绥农26号、绥农22号、宝丰7号、黑河36号、黑河43号、抗线4号、北疆九1号、黑河38号等30个品种(品系),其中以绥农11号做对照品种。

2.试验地点

同江市三江口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豆示范田。

3.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法,三次重复。以当地主栽品种绥农11号为对照,4垄区,垄距70cm,垄长20m,小区面积56㎡。试验地周围种植10垄大豆作为保护行。

4.试验方法

各处理秋整地秋起垄,于5月17日同一天进行播种,采用垄三栽培,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均一致。

二、结果与分析

1.大豆品种产量结果调查分析

经测产考种分析,各处理株高、平方米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每株粒数、百粒重、产量情况与对照比较结果见表1。由于试验年份夏、秋干旱比较严重,对大豆粒重影响较大。本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有12个品种,减产的有17个品种。

2.大豆品种产量结果差异显著性分析

各处理大豆品种实测产量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新复极差测验(LSR值)、差异显著性测验(SSR法)结果见表3-5。品种间比较:绥农17号与合丰25号、绥农25号、合丰47号、合丰02-64-1、合丰49号、合丰43号、合丰39号、合丰45号、合丰52号、合丰02-553-1、合丰51号、合丰48号等产量差异显著;绥农17号、绥农22号、北疆九1号、黑河38号等与合丰43号、合丰39号、合丰45号、合丰52号、合丰02-553-1、合丰51号、合丰48号等产量差异极显著;其他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对照比较:合丰02-553-1、合丰51号、合丰48等与绥农11号(ck)产量差异显著;合丰48号与绥农11号(ck)产量差异极显著;其他品种与绥农11号(ck)产量差异不显著。

三、结语

试验结果表明,绥农17号、绥农22号、北疆九1号、黑河38号、绥农23号、黑河43号、合丰42号、绥农26号、抗线4号等9个大豆品种虽然与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在本地区产量表现较好,均比对照品种绥农11号表现增产,增产率分别为18.99%、24.96%、25.54%、17.33%、15.01%、22.42%、11.12%、13.24%、15.08%,可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由于干旱影响,导致大豆百粒重普遍下降,使很多品种没有发挥产量优势,其余品种有待于进一步试验研究。

肇东市超级稻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涝洲镇三星村郝家窝棚屯某农户承包田中, 总面积为2 225 m2, 土壤类型为碳酸盐黑钙土, 地势平坦, 地力均匀, 肥力中等, p H值为7.3。用尿素20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和硫酸钾150 kg/hm2作底肥, 追肥为硫酸铵187.5 kg/hm2。插秧规格为30 cm17 cm。育苗时间为4月17日, 插秧时间为5月27日。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共计13个, 即粘稻品种:通粘1号、新粘1号, 长粒品种:东农428、松粳9号、松粳12、白粳1号, 短粒品种:ZC-122、长白16、吉粳503、中亚099、长选12、吉源125、农引6号。供试品种由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科院第二水稻研究所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3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作为一个处理, 每个处理设置为10行, 长为25 m的小区。试验采用小区直接对比法, 即粘稻品种 (2个处理) 、长粒品种 (4个处理) 、短粒品种 (7个处理) 之间直接对比, 不设重复, 各处理区在播种、插秧、施肥等方面均采用统一时间、统一标准模式进行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农艺性状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各品种间株高上没有太大差别。分蘖力方面:吉源125、农引6号较好, 都超过22穗/穴, 白粳1号、ZC-122较差, 都不足16穗/穴, 其他均为一般, 为16~20穗/穴。茎秆硬度方面:通粘1号、新粘1号、农引6号较差, 分别为倒伏、半倒、倾斜, 松粳9号、白粳1号、ZC-122、长白16号为粗硬, 其他为一般。叶片形状方面:吉粳503、长选12、吉源125为收敛形, 其他处理为一般披垂形。抽穗期方面:通粘1号、东农428、松粳12、ZC-122、长白16号、中亚099在8月9日抽穗, 新粘1号、松粳9号、白粳1号、吉粳503、长选12、吉源125在8月12日抽穗, 农引6号在8月17日抽穗。稻瘟病方面:所有品种都没有发病。

2.2 不同水稻品种的室内考种及产量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 在2个粘稻品种之间, 通粘1号的分蘖力 (19.2穗/穴) 和结实率 (88.5%) 分别比新粘1号 (18.6穗/穴) 和 (77.0%) 高0.6穗/穴和11.5个百分点;在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 通粘1号比新粘1号分别低10.8粒和6.1 g, 结果导致通粘1号产量 (8 134.5 kg/hm2) 比新粘1号的产量 (10 984.5 kg/hm2) 低2 850.0 kg/hm2。

4 个长粒型品种间比较, 在分蘖力方面, 东农428 (19.8穗/穴) 和松粳12 (18.9穗/穴) 稍好于松粳9号 (16.8穗/穴) 和白粳1号 (15.4穗/穴) ;但穗粒数方面, 东农428 (85.4粒) 和松粳12号 (99.3粒) 明显低于松粳9号 (135.3粒) 和白粳1号 (138.8粒) , 结果导致东农428的产量 (6 351.0 kg/hm2) 和松粳12的产量 (5 905.5 kg/hm2) 较低;在千粒重方面, 松粳9号 (23.1 g) 比其他3个品种低2 g以上, 因此也表现低产 (6 970.5 kg/hm2) , 而白粳1号在产量性状上都优于其他3个品种, 产量最高, 为9 102.0 kg/hm2。

7个短粒型品种间比较, 在分蘖力方面, 吉源125和农引6号较好, 均超过22穗/穴, 吉粳503、中亚099一般, 分别为18.4、18.8穗/穴, 其他3个处理较差, 为15~17穗/穴;在穗粒数方面, 长选12和吉源125较好, 均超过130粒, 农引6号较差, 不足100粒, 其他一般, 为100~130粒/穗;结实率方面, 农引6号不足80%, 长选12号89.7%, 其他处理都超过90%以上;千粒重方面, 长白16、中亚099、农引6号各在23~25 g, 表现为一般, 其他品种为20~22 g, 表现较差。结果在产量上吉源125为最高, 为9 450.0 kg/hm2, 吉粳503、中亚099、长选12号的产量次之, 产量在7 200~7 900 kg/hm2, ZC-122、长白16号、农引6号为最低, 产量为6 000~6 750kg/hm2。

3结论与讨论

从水稻生长的综合性状和室内考种及产量结果分析认为, 在2个粘稻品种中, 新粘1号在各方面都优于通粘1号, 可做肇东市粘稻主栽品种。

在4个长粒型品种中, 东农428和松粳12号各方面表现很差, 不适合在肇东市种植, 松粳9号表现一般, 可做搭配品种, 白粳1号在各方面表现优秀, 可做肇东市主栽品种大力推广应用[4,5,6]。

在7个短粒型品种中, ZC-122和长白16虽然茎秆粗硬, 但分蘖力较差, 穗粒数少, 产量低, 不适合肇东市种植, 农引6号虽分蘖力强, 但秆软, 熟期长, 成熟度差也不适合在肇东市种植, 吉粳503、中亚099、长选12、吉源125 4个品种在各方面表现较好, 较适合在肇东市种植, 特别是吉源125表现突出, 可做当家品种。

摘要:为了加大水稻新品种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的种植面积, 特选择13个品种进行品种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在2个粘稻品种中, 新粘1号在各方面都优于通粘1号, 可做肇东市粘稻主栽品种。在4个长粒品种中, 松粳9号表现一般, 可做搭配品种, 白粳1号在各方面表现优秀, 可做肇东市主栽品种大力推广应用。在7个短粒品种中, 吉粳503、中亚099、长选12、吉源125 4个品种在各方面表现较好, 较适合在肇东市种植, 特别是吉源125表现突出, 可做当家品种。

关键词:超级稻,品种,筛选,黑龙江肇东

参考文献

[1]陈温福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朱景潮, 王雪桥, 万跃明, 等.2004年超级稻品种筛选试验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S2) :91-93.

[3]费槐林.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问答[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6.

[4]张矢, 徐一戎.寒地稻作[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5]金相哲, 李彦, 刘凤芳.超级稻品种筛选试验[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5) :33-34.

玉米新品种对比试验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百色市玉米研究所1号试验基地,海拔500m,地势平坦,褐色黏红壤,肥力中等、试验地块肥力均匀,具备溉灌条件,前作为玉米。

1.2 供试品种

桂单589、正大808、兴隆118、白金卡6号、兆丰788、桂单688、绿城789、瑞特273、桂单591、兆丰688、正大619、迪卡008、三北89共13个品种,其中正大619、迪卡008为对照品种。上述品种为广西近年来主要科研单位、企业最新审定的玉米新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3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以正大619、迪卡008为对照。田间设计采取间比法排列,不设重复,6行区,行长5 m,单行单株种植,行距为0.7 m,株距为0.25 m,每个品种种植6行,每行种植19株,共114株,种植密度5.4万株/hm2,每隔6个品种设1个对照(共3个对照)。收获时,取中间4行计产[1,2,3]。

1.4 栽培管理

播种前用拖拉机旋耕,泥土疏松、细碎,用石灰粉划行线,用耕牛开行[4,5,6]。试验于8月7日进行播种。播种时,施生物复合肥900 kg/hm2作基肥。8月12—14日出苗,8月25日三至四叶期间苗、补苗。8月31日灌水抗旱,9月1日定苗进行中耕、追肥、培土,用尿素375 kg/hm2和生物复合肥225kg/hm2混合施用作追肥。由于天气持续高温干旱,9月26日又进行第2次灌水抗旱[4,5]。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玉米品种产量结果表现

如表1所示,在13个供试品种中以瑞特273的产量最高,产量达到了5 245.5 kg/hm2,其他依次为迪卡008(CK2,5 214.0 kg/hm2)、绿城789(5 133.0 kg/hm2)、桂单591(4 254.0kg/hm2)、正大619(CK1,4 179.0 kg/hm2)、兆丰688(4 030.5kg/hm2)、正大808(3 964.5 kg/hm2)、桂单688(3 732.0 kg/hm2)、兆丰788(3 543.0 kg/hm2)、白金卡6号(3 142.5 kg/hm2)、三北89(3 060.0 kg/hm2)、桂单589(3 036.0 kg/hm2),最低的是兴隆118,产量只有2 928.0 k g/hm2。

2.2 各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

如表2所示,各品种在播种期相同时出苗期也基本一致,只相差1 d左右。绿城789株高达207.0 cm,穂位高达70.1cm,均居各品种最高。其余的组合株高在155~200 cm之间,穂位高在50~65 cm之间。穗长以正大619(CK1)最长,达18.5 cm,兆丰788穗长最短,达14.8 cm;穗粗以正大808、兆丰788最粗,均达5.1 cm,桂单589、兴隆118穗粗最细,均达4.4 cm;穗行数以瑞特273最大,达15.6行,兴隆118最小,达12.8行;行粒数以迪卡008(CK2)最多,达34.7粒,兆丰788最少,达26.1粒;

2.3 苗期抗逆性抗病性评定

迪卡008(CK2)、瑞特273、兆丰688、三北89苗期表现好,苗壮、叶浓绿,出苗整齐,评为苗期优;正大808、兴隆118、兆丰788苗期较瘦弱,桂单591出苗不整齐,表现一般,其他品种苗期表现中。

2.4 成熟期抗逆性抗病性评定

经田间调查结果,迪卡008(CK2)和瑞特273成熟期表现为最好,叶片浓绿,青株蜡秆,茎秆粗壮,籽粒饱满,但瑞特273成熟期比任何一个品种都长,而正大619(CK1)和三北89呈现早衰现象;在抗病性方面,三北89感大斑病达五级,其他品种中抗,而兆丰788、桂单688、桂单591品种轻感穂腐病。

3 结论与讨论

在13个供试品种产量中,以瑞特273产量最高,产量达5 245.5 kg/hm2,比迪卡008(CK2)和正大619(CK1),分别增1 066.5、31.5 kg/hm2;绿城789产量5 133.0 kg/hm2,桂单591产量为4 254.0 kg/hm2,也比正大619(CK1);分别增加954.0、75.0 kg/hm2。结果表明:瑞特273品种产量比迪卡008、正大619都增产;而绿城789、桂单591比正大619增产。建议对瑞特273、绿城789、桂单591品种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涂明珍.糯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报告[J].种子,1998(1):25-28.

[2]王桂跃,张朝新.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评估玉米新品种[J].种子,1998(1):25-28.

[3]王江民,李雁.高稳系数法分析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性[J].玉米科学,1998(4):26-28.

[4]刘俊恒,周联东,张学舜,等.玉米新品种新单23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5(2):54.

[5]吴伟华,柳家友,贾延钊.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综合评判[J].玉米科学,2004(增刊1):46-47.

西瓜新品种对比试验研究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有7个, 分别为京欣1号、台湾新大黑美人、台湾超级黑美人、雪梨西瓜、金福西瓜、黄金宝西瓜、农友黑美人。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南江街道坡塘村。试验共设7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农友黑美人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30 m2。2014年5月20日播种, 采用塑盘营养土育苗, 至两叶一心期;5月30日移栽, 每小区种植26株左右。采用相同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1,2,3]。采取双蔓整枝, 在第2、3雌花授粉留瓜, 每株留1个瓜[4,5,6]。7月25日至8月6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西瓜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由表1可知, 除京欣1号的苗参差不齐且矮墩老化, 出苗率最差 (72%) 之外, 其他各品种的出苗率均在92%以上, 苗粗壮整齐;在生长势方面, 雪梨西瓜和金福西瓜较强, 台湾新大黑美人、台湾超级黑美人、黄金宝西瓜为强, 京欣1号的生长势弱;各品种坐果性都为易坐果;在果实整齐度方面, 除京欣1号果实整齐度差以外, 其他品种都整齐;在抗病性方面, 台湾新大黑美人、台湾超级黑美人、雪梨西瓜、黄金宝西瓜的抗病性为强, 京欣1号苗期易发生青枯病与猝倒病, 金福西瓜果实成熟期易发生软腐病。

2.2 不同西瓜品种的果实性状表现及产量情况比较

由表2可知, 京欣1号、雪梨西瓜、黄金宝西瓜属于圆形果品种, 台湾新大黑美人、台湾超级黑美人、金福西瓜为椭圆形品种;从瓜皮脆度方面看, 台湾新大黑美人、台湾超级黑美人的瓜皮韧性好, 不易裂, 而京欣1号、雪梨西瓜、金福西瓜、黄金宝西瓜的瓜皮脆, 容易开裂;在果肉风味方面, 台湾新大黑美人、台湾超级黑美人的果肉和CK一样均为深红红色色, , 京京欣欣11号号、、金金福福西西瓜瓜的的果果肉肉为为红红色色, , 雪雪梨梨西西瓜瓜、、黄黄金金宝宝西瓜的果肉很特别, 分别为玉白色、晶黄色;在含糖量方面, 雪梨西瓜的含糖量最高, 为11.8%, 其次是台湾新大黑美人和黄金宝西瓜, 含糖量均为11.5%, 台湾超级黑美人和CK的含糖量都为11.3%, 金福西瓜的含糖量最低, 为9.8%, 甜度较淡;在单果重方面, 雪梨西瓜最重, 为4.6 kg, 金福西瓜的单果重最轻, 为1.3 kg;在产量方面, 雪梨西瓜最高, 为39 813 kg/hm2, 比CK增产48.39%, 其他品种按产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台湾超级黑美人、黄金宝西瓜、台湾新大黑美人、京欣1号, 分别比CK增产32.26%、29.03%、22.58%、3.23%;金福西瓜的产量最低, 比CK减产58.07%。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台湾新大黑美人、台湾超级黑美人的植株生长旺盛, 易坐瓜, 果实整齐, 抗病性强, 肉色深红、口感好、水分足, 各方面表现与农友黑美人 (CK) 相近, 产量比农友黑美人 (CK) 增产20%~30%, 果皮韧性好, 耐储运, 可作为外销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雪梨西瓜和黄金宝西瓜的植株生长旺盛, 易坐瓜, 果实整齐, 抗病性强, 果肉颜色分别为玉白色和晶黄色, 口感好, 可以作为礼品西瓜在当地种植, 但这2个品种的瓜皮很脆, 不宜远距离运输, 种植面积应按市场销路来确定;京欣1号的出苗率低、生长势弱, 果实不够整齐, 叶蔓早枯, 果肉甜但沙质性多, 不适宜在当地栽培种植;金福西瓜是小型果品种, 皮薄脆, 口感差, 有裂果现象, 产量低, 不适宜在当地种植。

摘要:开展西瓜新品种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台湾新大黑美人、台湾超级黑美人在生长势、坐瓜、果实整齐度、抗病性、口感、产量各方面表现好, 耐储运, 可作为外销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雪梨西瓜、黄金宝西瓜可以作为礼品西瓜在当地适量种植。

关键词:西瓜,新品种,果实性状,产量

参考文献

[1]刘声峰, 李程, 郭守金, 等.宁夏压砂地西瓜新品种引种筛选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7) :23-24.

[2]兰振, 张保东, 董帅, 等.小果型西瓜品种对比试验[J].中国瓜菜, 2014 (1) :40-42.

[3]吴宇芬.小型西瓜品种对比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 2005 (4) :15-16.

[4]吴宇芬, 陈晟, 陈阳.福州地区早春西瓜品种对比试验[J].长江蔬菜, 2013 (2) :28-31.

[5]张庆华, 马惠琴, 马兴菊, 等.沙漠移动大棚西瓜新品种引进与比较[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12) :35, 37.

淮山新品种栽培对比试验报告 第9篇

1 试种品种

试种品种来源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旱作所, 编号“省农旱1号” (SNH1) , 对照品种为南城县常规栽培品种。

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择在南城县具有淮山栽培传统、主要生产基地的天井源乡港下园村, 该村地处盱江河畔, 土地为砂质壤土, 土层深厚, 是淮山生产最理想的土壤。由于栽培历史悠久, 该村农民种植淮山经验丰富, 为本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3 试验方法

3.1 栽培方式

淮山新品种SNH1与当地常规栽培品种 (即对照品种) 实行同一地块、分畦栽植。

3.2 栽植规格和面积

每个品种株行距40cm100cm, 667m2栽1660株, 试种面积0.2hm2, 其中观测面积400m2。

3.3 田间管理

试验品种与对照品种除繁殖方式外, 田间管理都没有差别。试验品种的繁殖方式是利用零余子进行繁殖, 而对照品种是用块根进行繁殖。2008年5月6日播种, 5月19日移栽。

4 生物学特性

4.1 本地种

属深根系作物, 喜温喜光, 块茎15℃开始生长, 25~28℃生长最适, 要求年降雨量在1500mm以上。块根外表粗糙, 基部多呈褐色, 中部和顶端为灰白色或灰黄色, 肉白、多粘液, 重500~2000g。蔓四棱形或多棱形, 细长, 生长具右旋性。叶为瘦心形或三角卵形, 叶腋着生珠状或铃状肉质块茎, 称零余子, 当地俗称山药豆, 可供繁殖, 也可炒食。花小黄绿色, 1节间丛生3~7个花序, 穗状, 雌雄异株, 花期为6~7月。果为蒴果, 种子扁圆形。

4.2 SNH1

其生物学特性基本上与本地品种相同, 特殊之处在于:一是用零余子繁殖的幼苗具极强的顶端生长, 腋芽难以萌发或不萌芽, 顶芽一旦受损, 则植株死亡;二是块根长势较本地品种强, 具有较强的丰产特性;三是零余子产量高, 个体大, 便于繁殖留种。

4结果分析

12月4日, 我们对每品种20株进行了初步验产, 平均单株结果见下表:

4.1主要经济性状

由本试验可知, 从块根直径、长度、重量等产量重要指标看, “SNH1”均比对照品种具有更丰产的特性, 比对照667m2增183kg, 增长11.25%。初步证明试验品种“SNH1”适合在南城栽培。

4.2“SNH1”的丰产潜力更强

南城县多年栽培实践证明, 同一品种的淮山, 用块根繁殖的产量比用零余子繁殖的要高。而本试验品种“SNH1”由于是第1年引进, 只能是用零余子繁殖, 没有进行块根繁殖, 以后将进一步探索其丰产性。

4.3幼苗特性不同

洱源县14个果梅品种对比试验 第10篇

关键词:果梅;性状;品种;对比试验

中图分类号:S6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1-0023-04

Correlative Experiments on Fourteen Varieties of Armeniaca mume in Eryuan County

Liang Hongyu(1)Dong Jinghuan(2)Fei Yongjuan(2)Yang Chunbin(1)

(1.Eryuan County Forestry Bureau in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Dali City, Yunnan ProvinceDali671200;

2.Eryuan County Horticultural Work station in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Dali City in Yunnan ProvinceDali671200)

Abstract: The correlative experiments on 14 varieties of Armeniaca mume were carried on in Eryu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and several indicators including yield,weight of fruits,edible rate and flavor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uits of the varieties of “Ku” ,“Xing” and “Dayan” were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s;The edible rates of the four verities of “Zhenzhu”, “Daqing” , “Chaodou” and “ Xiaoyan ” were more than 88%;The yields of the varieties of “Ku” ,“Zhaoshui”, “Daya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s. Considering the three indicators of weight of fruit,yield and edible rate,we chose the four varieties of “Zhaoshui”, “Daqing”, “Xiaoyan” and “Ku” as the best among the 14 varieties and recommended that the four varieties could be popularized in the production.

Key words:Armeniaca mume;charactor;varieties;correlative exepriments

果梅Armeniaca mume薔薇科李属,亦称青梅、梅子、酸梅。它营养丰富,在各种水果中,果梅被誉为保健食品而深受人们喜爱。云南省洱源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适合果梅的生长,素有“梅子之乡”的美誉。洱源果梅具有质优、味正、果大、肉厚、核小、品种多等,“洱源梅子”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产品加以保护。果梅产业已发展成全县的支柱产业,但广大林农在积极种植果梅的过程中存在有苗就种,进入结果期后才知果实品质优劣,个小、核大,不适宜做精深加工等问题。因此在对果梅生产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作者收集了14个生产上常用的果梅品种,通过统一试种,然后对其品质进行观测比较试验,以期选出适宜生产上大力推广的果梅品种,为洱源县果梅种植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果梅品种

供试果梅品种为收集到的在洱源县生产中通常使用的14个果梅品种,分别为“大青梅”、“小盐梅”、“毛叶盐梅”、“红梅”、“苦梅”、“照水梅”、“双套梅”、“杏梅”、“绿萼”、“大盐梅”、“珍珠梅”、“朱砂梅”、“桃梅”、“草豆梅”。

1.2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在洱源县邓川梅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00°05′37″、北纬25°58′40″。土壤类型为山地红壤,pH值为6.0。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742.4 mm,年平均日照2 061~2 439 h,日照55%~57%,年平均气温13.9 ℃,最高气温32.0 ℃,最低气温-8.1 ℃,最高海拔2 021 m,最低海拔1 994 m。

1.3试验方法

2013年开始,收集这14个品种的穗条,统一在洱源县农业局生态农业示范园嫁接育苗。2004年在试验地(邓川梅园)高标准建园,试验地栽植苗均为1a生嫁接苗的Ⅰ级壮苗,7月底栽植,14个品种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品种对应1个小区,14个小区,3次重复。株行距3 m×5 m。试验地周围设2排保护行,栽植果梅实生苗。试验地建立后统一高标准管理。

1.4数据观测与处理

果梅果实性状观测:于果实褪绿期,每个区组每个品种随机抽取10枚果实,观察记载果形、缝合线、对称性等外观指标,测定果实的横径、纵径、可食率和单果重,剔净果肉称量果核重。求算可食率,可食率=(单果重-果核重)/单果重×100%。评判标准参考《中国果树志·梅卷》[1]附录部分的果梅种质资源调查记载表。

果梅单株产量调查:于2013年5~7月于各品种果实成熟期,采用全树采摘的方式逐株调查称量全试验园单株鲜果重量,求算各品种单株产量平均值。采前落果率调查:果梅采收前10天调查落果和未落果的比例,计算落果率。数据处理:对14个果梅品种单果重、可食率、平均产量数据的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2]。

2结果分析

2.1果实性状观察

观测果梅单果重、果形、缝合线、口味等指标列于表1。

从表1可知:参试的14个果梅品种,单果重最小为草豆14.17 g,最大为苦梅34.14 g ,平均为23.04 g,集中分布于22.00~25.00 g之间,占总量的50.75%。单果重在14.00 g以下和35.00 g以上的果梅资源数量较少。一般单果重在15 g以下为小果,16~25 g的属中果,26~30 g的为大果,31 g以上则属特大果[3]。通常果大核也大,要特别注意选育果大核小,果肉利用率在88%以上的优良单株[4]。按此标准划分,14个品种中,以利于小果的有“草豆梅”、“红梅”,属于中果的有“桃梅”、“朱砂梅”、“珍珠梅”、“绿萼”、“双套梅”、“照水梅”、“小盐梅”、“毛叶盐梅”、“大青梅”;属于大果的有“大盐梅”;属于特大果的有“苦梅”、“杏梅”。

果实可食率在81.54%~91.38%之间,平均可食率为86.41%。“大青梅”、“珍珠梅”和“草豆梅”的果实可食率大于90%,“大盐梅”、“小盐梅”、“双套梅”、“照水梅”的果实可食率低于85%,其它品种的果实可食率位于85%~90%之间。

果梅不同品种的采前落果率不同,有的比较严重,达50%以上的品种有“毛叶盐梅”和“红梅”,“照水梅”的采前落果率也较高,达40%。“大青梅”、“小盐梅”、“杏梅”、“大盐梅”、“珍珠梅”、“朱砂梅”的采前落果率很低,均低于1%。

根据果实风味上,“珍珠梅”、“草豆梅”、“杏梅”、“苦梅”、“大青梅”口味偏苦,其它品种口味偏酸。

果梅品种不同,成熟期也有差异。多数品种成熟期集中在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双套梅”、“杏梅”成熟期较早,在5月下旬开始成熟;“草豆梅”、“大盐梅”、“大青梅”成熟期较晚,主要集中在7月上中旬~7月下旬成熟。

2.2果梅单果重、可食率、单株产量分析

果梅的单果重、可食率、产量是果梅加工利用的重要经济指标,整理14个果梅品种的单株产量、单果重量、可食率调查数据后,采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得出14果梅品种间的单株产量、单果重、可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Sig=0.000)<0.01,然后将上述三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表整理后汇总于表2。

注:小写字母表示α=0.05,显著差异水平;大写字母α=0.01,极显著差异水平

从表2可知:14个果梅品种果实重量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有“苦梅”、“杏梅”、“大盐梅”3个品种果实较大,显著优于其它品种。单果重最小为“草豆梅”14.17 g,最大为“苦梅”34.14 g,平均为23.04 g,集中分布于22.00~25.00 g之间,占总量的50.75%。根据传统果梅果实大小等级划分,一般单果重在15 g以下为小果,16~25 g的属中果,26~30 g的为大果,31 g以上则属特大果[5-6]。按此标准划分,14个品种中,属于小果的有“草豆梅”、“红梅”,属于中果的有“桃梅”、“朱砂梅”、“珍珠梅”、“绿萼”、“双套梅”、“照水梅”、“小盐梅”、“毛叶盐梅”、“大青梅”;属于大果的有“大盐梅”;属于特大果的有“苦梅”、“杏梅”。

14个果梅品种果实可食率比较结果表明:果实可食率在88%以上的品种有4个,即“珍珠梅”、“大青梅”、“草豆梅”、“小盐梅”,

这4个品种的可食率与其它品种有显著差异;其次是“桃梅”、“红梅”、“绿萼”、“苦梅”、“杏梅”、“照水梅”,这6个品种的可食率位于85%~88%;“朱砂梅”、“双套梅”、“大盐梅”、“毛叶盐梅”这4个品种的果实利用率低于85%。

14個果梅品种的单株产量比较结果表明,在2013年度,14个果梅品种,较为丰产的品种有“苦梅”、“照水梅”和“大盐梅”,与其它品种有显著差异,其次为“杏梅”、“小盐梅”和“大青梅”,也较为丰产。产量较差的为“双套梅”、“朱砂梅”、“红梅”、“珍珠梅”、“草豆梅”。

3结论与讨论

果梅一般不能鲜食,必须加工成各种制品才能食用,因此果实大小、可食率和果实风味是品种加工选择的重要指标,而果实产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果农的经济收益[7~8]。

不同的果梅加工制品对果实大小有着不同的要求[9],话梅、糖青梅等要求中等大小的果实;果酒、果汁及果酱等对果实大小要求不高,本研究中列出各品种的大小数据,为精深加工定向选择栽植提供参考依据。另外,观测果实风味指标,为梅汁和梅酒的原料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丰产性和采前落果率是果梅经济栽培的重要指标,虽然有的品种丰产性好,但采前落果严重,因此,在生产上也要慎重推广。

在产量测定时,仅有2013年的观测数据,由于果梅的产量受大小年变化、气候、土壤肥力、病虫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14个果梅品种丰产性的稳定性观察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褚孟原.中国果树志·梅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毕庆雨.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云南省地方标准[S],地理标志产品,洱源梅子,2006.

[4]房经贵,乔玉山,章镇,等.我国果梅品种资源若干果实性状的数量分布及其评价标准探讨[J].果树学报,2002,19(3):175-179.

[5]汪长进.云南大理地区果梅品种资源和生产现状[J],浙江农业科学,1995,(增刊):12-14.

[6]高志红,武树涛,王珊,等.29个果梅品种花果特性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06,(6):231-233.

[7]王锡全,孙茂实,章光旭,等.云南果梅经济性状与品质特点的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0,(1):20-28.

[8]侍婷,高志红,章镇,等.庄维兵中国农学通报,47个果梅品种开花生物学特性和花粉萌发率比较[J].2011,27(04):227-232.

[9]高志红,武树涛,王珊,等.29个果梅品种花果特性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06,(6):231-233.

(责任编辑:郑京津)

作者简介:梁红玉(1977~),云南省洱源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经济林培育等工作。

杂交油菜新品种对比试验研究 第11篇

为探索杂交油茶新品种在晴隆县的产量表现, 筛选出适宜晴隆县栽培种植的新品种, 促进晴隆县油菜生产发展, 根据黔西南州种子站的安排, 笔者于2013~2014年度在晴隆县连城镇高坡村特设本试验。

2 材料与方法

参试品种 (组合) 共6个:华油2790、黔油19、黔油20、德油22-1、油研11号、德油13以晴隆县油菜主推品种油研7号 (CK) 为对照。

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安排在晴隆县莲城镇高坡村黄定中的责任地进行, 前荐为玉米, 肥力中等且均匀一致, 排灌条件好, 在当地具有代表性。

2.2 田间设计

试验地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2次重复, 小区面积20m2 (长10m、宽2m) 重复间距50cm, 行距33.3cm, 株距29.27cm, 栽6840株。

2.3 栽培管理

2.3.1 苗床

9月15日整地, 用复合肥15kg/667m2加尿素10kg/667m2混合撒施;9月19日播种育苗, 用种0.5kg/667m2, 9月23日出苗, 9月26日齐苗。于2008年10月29日移栽。

2.3.3 田间管理

12月19日用尿素10kg/667m2追施腊肥1次。2009年2月26日结合下雨后用尿素10kg/667m2追苔肥1次, 3月30日中耕除草1次, 因春季蚜虫较重, 于3月29日在油菜初花期, 用50%抗蚜威可显性粉剂喷雾效果较好。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

德油22-1产量最高157.2kg/667m2, 居参试品种第1位, 比CK增产7.4%, 对比达极显著水平。其次是华油2790和德油13产量分别为157kg/667m2、156.15kg/667m2, 比CK增产7.3%和5.13%, 分别居参试品种中的第2位和第3位, 对比达显著水平。其它品种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黔油19产量151.9kg/667m2, 油研11号产量151.4kg/667m2, 黔油20产量149.1kg/667m2, 油研7号 (CK) 产量147kg/667m2, 对比不显著。

3.2 生育期

德油22-1生育期是227d, 华油2790生育期是222d, 德油133生育期是218d, 黔油19生育期是227d, 油研11生育期是237d, 油研7号生育期是228d, 黔油20生育期是235d。

3.3 长势及一致性

从参试品种的株高、分枝、茎叶及苗情看黔油19和德油22-1, 2个品种生长势强, 尤以德油13表现突出。其它品种中等偏上, 考察苗期、苔期, 成熟期所有参试品种都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3.4 抗性

除黔油20和黔油19抗病力弱, 其余参试品种抗病表现较强。

3.5 主要经济性状

有效分枝最多的品种是黔油20为10个, 最低的是油研7号 (CK) 8个;全株有效角果最高的是油研11为475个, 其次是德油22-1和德油13, 角果数均为470, 最少的是黔油20为400个;角粒数最多的是华油2790为20.5粒, 最少的是德油13为17.5粒;千粒重最高的是黔油20为4.2g, 其次是华油2790和德油22-1均为3.8g, 最低的是油研11为3.6g。

4 综合评论

德油22-1, 产量居参试品种第1位, 157.2kg/667m2, 达极显著水平, 该品种综合性状好, 可成为晴隆县推广的1个主导品种。

华油2790, 产量居参试品种第2位, 157kg/667m2, 达显著水平, 综合性状较好。

德油13, 产量居参试品种第3位, 156.15kg/667m2, 综合性状一般。

黔油19、黔油20、油研11 3品种与CK产量相近或略低对比不显者, 继续试验示范种植再决定推广。

摘要:油菜是重要油料作物, 为了提高油菜单产水平, 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 2007年进行了油菜新品种对比试验, 筛选出秦优10号、秦优8号、华皖油3号、皖油27、中油杂号9等5个油菜新品种供晴隆县推广种植。

关键词:油菜,新品种,试验报告

参考文献

[1]方道龙, 梁小军, 荚恒斌.油菜品种比较试验总结[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09 (01) .

[2]李宇峰, 陈斌.高产优质双低杂交油菜8063的选育[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05) .

超级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超级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精选11篇)超级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第1篇1参试品种参试品种:Ⅱ优084、Ⅱ优航2号、Ⅱ优培9、Ⅱ优7号、特优航1号、新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